聚酰亚胺基础知识-1(横田力男)

聚酰亚胺基础知识-1(横田力男)
聚酰亚胺基础知识-1(横田力男)

第一编基础编

第1章聚酰亚胺合成法

1.前言

正象主链含酰胺结构的聚合物被称为聚酰胺那样,主链含亚胺结构的聚合物统称为聚酰亚胺。1)其中亚胺骨架在主链结构上的聚合物,

也就是直链型聚酰亚胺不仅合成困难也无实用性。相反具有环状结构的聚酰亚胺,特别是五元环状聚酰亚胺已知的品种很多,实用性很强。因此,一般所说的聚酰亚胺都是指后面这种环状聚酰亚胺。环状聚酰亚胺与聚苯并咪唑等同是含氮的杂环聚合物的一种。

示1

聚酰亚胺进一步还可分为由芳香族四羧酸和二胺为原料通过缩聚反应得到的缩聚型聚酰亚胺和双马酰亚胺经加聚反应(或缩加聚)得到的加聚型聚酰亚胺。其中前面的缩聚型聚酰亚胺是大家最熟悉也是应用最广的,一般所称的聚酰亚胺都是指这种缩聚型聚酰亚胺。本书也是以这种缩聚型聚酰亚胺为主。而后者为加聚型聚酰亚胺实际属耐热性热固型树脂的热固型聚酰亚胺(参考应用编第2章)。

具有代表性的聚酰亚胺就是由美国杜邦公司1960年开发成功,1965年商品化的二苯醚型聚酰亚胺。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称为[Kapton]聚酰亚胺,经过40多年后至今仍然在高耐热性塑料中保持领先地位的一种优异的材料。关于这种聚酰亚胺开发的经过Sroog (Dupont公司)有过详细的介绍。2)

图示2 这种聚酰亚胺由于具有刚直的主链且不溶于有机溶剂,而且还不熔融,所以是用特殊的两步合成法合成制造的。即是用均苯四甲酸酐PMDA和二苯醚二胺ODA为原料,合成可溶性聚酰胺酸,在这个聚酰胺酸阶段进行成型加工后,通过加热(当然发生化学反应)脱水环化(亚胺化)得到Kapton薄膜等一系列聚酰亚胺制品(反应式1)。3,4)

从这种聚酰亚胺开始,

虽然在广泛产业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大多数芳香族聚酰亚胺都是不溶不熔的,所以都通过(1)式所示的两步法来合成和制备。由芳香族四甲酸酐和芳香族二胺为原料通过两步法合成聚酰亚胺的一般反应式如(2)式所示。

2)

这种通过聚酰胺酸的两步合成法是从60年代开始采用的一种古典且具代表性的合成方法。这种方法虽然存在聚酰亚胺的前驱体聚酰胺酸在溶液状态的贮存稳定性不好等问题,但其重要性至今仍保持不变。在本章中作为聚酰亚胺合成方法,首先叙述这种通过聚酰胺酸的两步合成,之后再对不经过聚酰胺酸这种复杂过程的合成方法进行介绍。也就是把一步法合成聚酰亚胺和经过聚酰胺酸衍生物的合成方法作叙述。作为参考列出了聚酰亚胺合成的有关文献。5)~16)

2.经由聚酰胺酸的两步合成法

2.1聚酰亚胺的形成过程

在介绍聚酰胺酸和聚酰亚胺合成、制备之前,

四羧酸二酐和芳香族二胺通过两步法合成聚酰亚胺的过程。聚酰亚胺的形成过程可分成由(3)式到(7)式的五个基本反应。

5)

6)

7)

其中,(3)式的由环状酸酐和胺的开环反应形成酰胺酸和(4)式的由酰胺酸脱水形成环状酰亚胺是主反应。(5)式到(7)式是经

过环状酰亚胺互变异构化的环状异构酰亚胺(环状酰亚胺的异构体)的形成和由它的异构化形成环状酰亚胺的过程。另外(3)式的酰胺酸的形成反应是一个平衡反应,为便于参考把这个逆反应也考虑在

内,则如(8)式所示:

8)

现在把(3)式的形成酰胺酸的反应再详述一下。酸酐在羧酸衍生物中反应活性是仅次于酰氯的17),18),环状酸酐1和二胺2在适当的溶剂中,在室温下会很快发生放热反应,得到开环的酰胺酸4(3式)。这个反应是属于二胺与环状酸酐的开环加成反应,从反应机理来讲是二胺2的氮与酸酐的羧基碳之间的亲核加成,形成环状四面体的中间体3(不稳定),接着是从四面体中间体进行羧酸分子内异构形成酰胺酸结构的开环加成物4,即由亲核加成-异构两步形成的亲核酰基置换反应。18,19)

接着通过(4)式,酰胺酸结构的开环加成物4(环状酰亚胺的前驱体)的酰胺基的氮对分子内的羧酸的羰基碳进行亲核进攻形成环状四面体中间体5,接着从5经脱水反应形成环状酰亚胺6。这个脱水环化(环状亚胺化)反应也是由亲核加成-异构两步机理的亲核酰基置换反应18,19)。

下面的(5)式,是酰胺酸的羰-醇互变异构。酰胺酸在一般情况取热力学稳定的酮型4,但有时也会取醇型7(不稳定),如(5)式所示。

这里由(5)式的互变异构酰胺酸的醇形7的羟基的氧,对分子内的羧酸的羰基碳进行亲核攻击后,按(6)式形成环状四面体中间体8(不稳定),接着由8脱水后形成环状异构酰亚胺9。

一般情况下酰亚胺是热力学稳定的生成物,与其相比相当于它的异构体的异构酰亚胺则是动力学的生成物,在热力学上是不稳定的结构。因此,异构酰亚胺通过加热很容易发生异构化(chapman型分子内旋转)形成热力学稳定的酰亚胺。实际上环状异构酰亚胺9(不稳定结构)也会因加热按7式很容易异构化为环状酰亚胺6。

前面形成酰胺酸结构的开环加成体4的(3)式反应是个平衡反应,为更准确把逆反应也考虑进去,则如(8)式所示。这个(8)式中酰胺酸4的羧酸基在分子内是具有亲核-亲电子催化作用的双官能团催化剂的功能20),会由它使环状酸酐1与二胺2生成更容易。这个反应过程与前面同样,酰胺酸4的酰胺羰基与分子内的羧酸羟基的氧通过亲核加成(经过环状四面体10),此后形成环状酸酐和二胺2的脱离。也就是说,(3)式正反应四面体中间体3与逆反应(8)式的四面体10实质上是同一种物质。

从上面可看到,与环状酸酐及其衍生物的相关反应,?全都是环状酸酐的羰基碳是反应点,因此通过这个羰基碳的亲核取代反应,都是由亲核加成-脱离两步构成的亲核酰基取代反应18),19)。这个反应过程是以后叙述的所有环状酸酐衍生物的相关反应有共同之处。

2.2聚酰胺酸的形成

一般的聚酰亚胺如前面的(2)式所示,由芳香族四酸二酐和芳香族二胺通过两步合成法很容易合成制备。首先第一步把芳香族二胺溶解在二甲基乙酰胺DMAc或者N-甲基吡咯烷酮NMP这种极性酰胺类溶剂中。然后再把芳香族四酸二酐以固体状态(粉末)加入,在

室温下进行搅拌,固体四酸二酐溶解的同时,与二胺发生放热的开环加成反应,可以看到聚合溶液粘度急速增加,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高分子量的聚酰胺酸。而第二步由聚酰胺酸脱水环化(环化亚胺化)反应生成聚酰亚胺,只要加热聚酰胺酸就很容易完成4,21,22)。因此,只要手头有了芳香族四酸二酐和芳香族二胺,不论谁在任何时候,就能简便地合成聚酰胺酸或聚酰亚胺,这是两步合成法的最大特点。

不过(2)式的开环加成反应是个平衡反应((3)式)。例如(1)式的均苯四甲酸二酐PMDA与二苯醚二胺ODA反应的情况,在40℃的DMAc溶液这种极性酰胺类溶剂中,其平衡常数K为105L/mol以上,非常大,在(3)式所示的反应体系中与反应物(左侧)相比之下,很大程度上偏向生成物(右侧),这使平衡聚合度P达到300以上(P大约等于K的平方根),分子量大约在10万左右,表明很容易形成高分子量的聚酰胺酸23)。

聚酰胺酸生成的难易取决于芳香族四酸二酐和芳香族二胺的反应活性。这两类成分的反应活性从反应论角度可从(3)式进行预测。芳香族四酸二酐的反应活性(亲电子性),从(3)式看酸酐1的羧基碳的电子密度愈低活性愈高。即芳香环上带有吸电子取代基芳香族四酸二酐反应活性就高,具有给电子取代基的反应活性就低。具体是均苯四甲酸酐>砜二酞酸酐>酮二酞酸酐>六氟异丙叉二酞酸酐>联苯四羧酸二酐>二苯醚二酸酐,按顺序反应性降低。(这些化学式参照实用材料篇第一章。)

另一方面芳香族二胺的反应活性(亲核性)是(3)式的胺2的

氮电子密度愈高反应活性愈高。即芳香环上带给电子的取代基胺反应活性高,相反有吸电子取代基则反应活性低。比较具有连结基X的芳香族二胺H2N-(P-C6H4)-X-(P-C6H4)-NH2的反应活性时,是按X为-O->-CH2->->-(C=O)->-SO2-的顺序反应活性降低。不过在实际合成聚酰胺酸的时候,与芳香族四酸二酐相比是芳香族二胺的种类不同对酰胺酸生成的难易影响更大。

关于聚酰胺酸的合成方法,向芳香族二胺溶液中直接加入芳香族四酸二酐固体(粉末)进行开环加成反应的做法,不仅实验采用,生产现场也广泛采用。实际上,对这个反应混合物溶液进行搅拌时,固体芳香族四酸二酐并不是一下全溶,而是在固体酸酐表面溶解的同时就与接触它的芳香族二胺之间进行反应,这一现象可以观察到。既可看到在固体四酸二酐的附近,溶解下来的芳香族四酸二酐与芳香族二胺呈当场浓缩状态,呈现红黄色(形成电荷转移络合物)并随反应的进行,这种颜色变淡,同时反应体系溶液粘度增大4,21)。这是所有四酸二酐溶解消耗了,从反应体系整体看两反应成份在化学当量上达到均衡反应已经完成以前的情况,也就是两种反应物当场立即反应生成部分高分子量的聚酰胺酸。不过严格来讲溶液粘度与重均分子量M W 相对应,而对数均分子量M n并不敏感,因此,当场是聚酰胺酸的重均分子量急激增大24)。当然就局部而论,两种反应物的化学当量失调的地方也存在,这时就会生成低分子量(重均分子量小)的聚酰胺酸,这样一来生成了分子量分布宽的聚酰胺酸(M W/M n>2),这个反应体系不是均一的溶液反应,与开环加成反应速度相比,反而是固体芳香

族四酸二酐的溶解速度要慢。它具有固体溶解扩散速度起决定作用的固-液界面非均一反应的特征25)。这样一来刚反应生成的聚酰胺酸溶液的粘度会随时间的延长而下降,这一点很早大家都承认21),22),26),关于这一现象(聚酰胺酸的不稳定性)将在下面的2.3项讨论。

生成高分子量的聚酰胺酸的关键是反应所用的芳香族四酸二酐和芳香族二胺必须保证高纯度,聚合溶剂也要高纯度,同时不仅反应容器就是装两种反应物和溶剂的容器都要完全干燥(无水状态)且无氧氛围(芳香族二胺很易氧化)。芳香族四酸二酐和芳香族二胺的精制(高纯化)与其用重结晶方法,不如用升华方法更有效。关于聚合

溶剂,例如DMAc或NMP这类极性酰胺溶剂可用加入P2O5后真空蒸馏来得到无水溶剂,同时也可除去溶剂中存在的胺等不纯物。之所以要非常重视反应体系中的水分,是因为反应体中具有高反应性的芳香族四酸二酐会与水发生分解反应生成如(9)式所示的邻苯二甲酸,由于它的反应活性低,在室温附近不能与芳香族二胺反应,将使部分芳香族四酸二酐失去反应活性,从而丧失了形成高分子量聚酰胺酸的必要条件,即不能保持芳香族四酸二酐和芳香族二胺1:1的化学当量。

9)

这里再考虑一下芳香族四酸二酐和芳香族二胺加料的顺序和形

成的聚酰胺酸的分子量的关系。为了得到高分子量的聚酰胺酸,很早就采用向芳香族二胺溶液中直接加入固体(粉末)芳香族四酸二酐进行反应4),21),22)。这种情况下如果假定反应体系中存在微量水分时,芳香族四酸二酐就不仅会和二胺反应也有与水反应的可能性,但由于二胺的亲核反应活性远大于水,则它将优先与二胺反应仍能得到高分子量的聚酰胺酸。如果相反,向芳香族四酸二酐溶液中加入芳香族二胺时,在没加入二胺进行反应之前,四酸二酐在溶于溶剂的过程中,就会因为聚合溶剂和反应体系中存在的少量水而使部分酸酐按(9)式进行水解反应而失去活性的机会很大,从而丧失反应的等当量性,很难得到高分子量的聚酰胺酸。

在前面提到的理想的反应条件下,也就是用高纯度的芳香族四酸二酐PMDA和芳香族二胺ODA加入高纯度酰胺类溶剂(NMP,用真空蒸馏精制后马上用)中,在确保体系中无微量水和氧的条件下反应,则芳香族四酸二酐和芳香族二胺的浓度和它们的加料顺序,即不论是向二胺溶液中加入四酸二酐,还是相反向四酸二酐溶液中加入二胺,对生成的聚酰胺酸的分子量并无影响,这一点最近已被实验所证实25)。不过一般的实验室或生产现场,要使反应器内或反应体系中严格除水很难,因此作为聚酰胺酸的合成方法向芳香族二胺溶液中把芳香族四酸二酐固体(粉末状)直接加入(或者把粉末状芳香族四酸二酐分散在酰胺类以外的溶剂中)进行反应的方法,也是现在被采用的主要方法。

这里希望大家记得,聚酰胺酸的分子量对最终得到的聚酰亚胺薄

膜的拉伸特性(拉伸强度、断裂伸长、拉伸模量)有很大影响。也就是说从聚酰胺酸溶液得到的聚酰亚胺薄膜的拉伸特性(特别是断裂伸长),对聚酰胺酸的重均分子量有很大依赖性,希望其重均分子量在20000以上,而与数均分子量没有太大关系27)。这样如果要得到具有尽量高的拉伸特性的聚酰亚胺薄膜,最好使用重均分子量大的,换句话讲最好使用刚合成的重均分子量大的聚酰胺酸溶液来制备聚酰亚胺膜,这是实验室所推荐的方法。

最后对合成聚酰胺酸使用的溶剂作些介绍。用芳香族四酸二酐和芳香族二胺进行开环加成反应,一般使用的是DMAc或NMP这类极性酰胺溶剂,很容易得到高分子量的聚酰胺酸。不过要得到高分子量的聚酰胺酸,也不一定局限于这类非质子性极性溶剂,只要是对开环加成反应得到的聚酰胺酸可溶的溶剂都可做聚合溶剂使用。极性酰胺类溶剂以外,可用于合成聚酰胺酸的溶剂举例来讲已知的有极性小的四氢呋喃THF22),28)~30),二甲醇二甲醚29),30)还有混合溶剂THF/甲醇31),32)等。

2.3 聚酰胺酸的稳定性

聚酰亚胺的前驱体聚酰胺酸,如(2)式所示很容易通过芳香族四酸二酐与芳香族二胺进行开环加成反应生成。这样得到的聚酰胺酸溶液(在酰胺类溶剂中)室温下保存,很早就知道它会出现随时间的延长溶液粘度下降现象21,22,26)。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反应体系内存在的微量水分会使已经生成的聚酰胺酸发生水解,而使聚酰胺酸的分子量下降。虽然这一解释至今仍然正确,但之后的研究表明,聚酰胺

酸即使在无水条件下也会发生分子量下降,显然这一点更为重要。

这里首先考虑一下聚酰胺酸溶液中的水分问题。根据最近的研究已经确定由于溶剂中的水分,聚酰胺酸的重均分子量、数均分子量都会下降33)。再详细一点讲,对6种聚酰胺酸在含水的DMAc溶液中的水解进行测定的结果,作为聚酰胺酸分子量下降的指标,?不是溶液粘度或重均分子量而是数均分子量更重要,另外这些聚酰胺酸都是在30℃,10天内分子链中就有一处会因水解而断链(数均分子量下降为一半)33)。再进一步把聚酰胺酸溶液进行长时间贮存时,会因部分聚酰胺酸按(4)式脱水环化(亚胺化),这时副产物水也不能忽视。也就是说,虽然这种亚胺化在50℃以下进行得不快,不过还是缓慢发生,将聚酰胺酸溶液在25℃~35℃下保存6~8个月,聚酰胺酸会有10~20%发生亚胺化22),26)。根据以上事实,为确保聚酰胺酸溶液保持稳定性,就不仅要使反应体系中的水分和聚酰胺酸溶液中的水分尽量少外,还必须尽量在低温下保存。

这里看一下聚酰胺酸水解的过程。先从结论说起,聚酰胺酸不是象(10)式表示的那样由于水的存在直接发生水解,而是通过(8)式聚酰胺酸生成环状酸酐,接着再由环状酸酐按(9)式发生水解反

应20)。也就是说聚酰胺酸的生成反应((3)式)是个平衡反应,在溶液中由其逆反应((8)式)将分子链切断在聚酰胺酸链的末端生成环

状酸酐,接着(9)式这个环状酸酐因水解反应在聚酰胺酸链的末端形成邻苯二甲酸。这个芳香族邻苯二甲酸,在室温附近的温度下实际与芳香族二胺不反应,这样一旦下降的聚酰胺酸溶液的粘度还有重均分子量和数均分子量就得不到恢复。这种聚酰胺酸水解的过程很早就成为定论。

10)

接着再考虑一下聚酰胺酸溶液中的水分即使为零,反应完了后随着时间的延长,分子量也会快速下降的问题。这个问题是最近才搞清楚的24),33)~35)。前面多少接触到一些,这里再强调一下重点。芳香族四酸二酐与芳香族二胺的开环加成反应如(3)和(8)式所示是平衡反应(可逆反应)。无水条件下按(3)式生成的聚酰胺酸溶液保存起来时,随着时间的延长,聚酰胺酸分子链中会反复频繁进行(8)式所示的分子链断裂反应(逆反应)和按(3)式进行分子链再结合反应(正反应)实现再平衡化,聚酰胺酸分子量分布趋向一定值(M W/M n 接近2),也就是说聚酰胺酸的数均分子量M n随着时间的延长趋向固定不变(也会有极小的降低),而相对应的聚酰胺酸的重均分子量M W开始时急速下降,达到了所保存温度的平衡分子量后几乎保持不变24),33)~35)。

通过(8)式的分子链断裂反应和(3)式的分子链再结合反应使聚酰胺酸实现再平衡化的结果,在酰胺类极性溶剂中,芳香族四酸二酐与芳香族二胺的开环加成反应((3)式)是放热反应,考虑到其平

衡常数非常大的事实,是很令人震惊的。这个平衡常数虽然随芳香族四酸二酐和芳香族二胺的种类和反应温度不同而各异,以(1)式为例,在PMDA和ODA进行反应的情况,平衡常数在105L/mol以上23)。不过这是事实,如前面2.1项所示,这可能是(8)式的分子链断裂反应因酰胺酸分子内羧酸基的催化作用变得非常容易反应(羧酸基具有对分子内亲核-亲电子催化起双官能催化剂功能)20)。这样一来,在前头讨论的聚酰胺酸因水分作用在溶液保存中受水解反应而使分子量下降的现象,也可以通过(8)式分子链断裂反应和(3)式分子链再结合反应引起的聚酰胺酸再平衡化过程中,受到(9)式水解反应的影响来说明。

不过由于(3)式的开环加成反应是放热反应,则反应温度提高平衡常数变小,这意味着生成的聚酰胺酸的分子量下降。在合成某种聚酰胺酸时,在无水条件下反应平衡温度从-20℃到40℃取不同的几点做合成实验,结果表明聚酰胺酸的重均分子量由63500连续下降到其1/2以下36)。

如上所述,聚酰胺酸的生成反应是平衡反应,而且聚酰胺酸很容易再平衡化的事实,可以用两种聚酰胺酸溶液的混合事实来确认。例如用高分子量(平均聚合度为150)聚酰胺酸与低分子量(平均聚合度10)聚酰胺酸(化学结构相同的聚酰胺酸,两者的M W/M n比均几乎等于2)在NMP溶液下混合,在重量浓度为10%的混合溶液中,室温下聚酰胺酸发生再平衡化约两周后达到平衡态,变成与溶液混合比例相应的分子量,M W/M n比也几乎为237)。另外将两种化学结构不

同的聚酰胺酸溶液混合后室温下不断搅拌,形成由这两种成分构成的嵌断共聚物,进一步延长时间最终形成了无规共聚物38)。如上所述,由于聚酰胺酸很容易发生再平衡化反应,在用两种聚酰胺酸制备共混薄膜后对其物性进行评价时,必须确认是否发生了这种聚酰胺酸的再平衡化,这是做聚酰胺酸共混薄膜时一定要注意的。

关于聚酰胺酸稳定性的另一个问题是,把这种溶液长期保存时,有时会出现溶液发生凝胶化。这个现象与(4)式所示的聚酰胺酸的亚胺化会在室温左右的比较低温情况下缓慢进行(下面的2.4节将详述)有关22)。也就是聚酰胺酸部分发生亚胺化后,分子链硬化而失去在溶剂中的溶解性,引起聚酰胺酸溶液的凝胶化。此外,还可认为由聚酰胺酸物理性集合形成有序结构也会使聚酰胺酸溶液形成凝胶39)。

将上面论述总结一下,在保存聚酰胺酸溶液时为使(1)式(3)的聚酰胺酸生成反应和对聚酰胺酸溶液保存条件有利(即使平衡常数变大),为了防止(2)式(8)式的聚酰胺酸生成反应的逆反应发生;为防止(3)式(4)式的聚酰胺酸生成水的副反应发生;为了抑制(4)式(9)的聚酰胺酸末端的环状酸酐水解;就有必要使这些反应的温度和聚酰胺酸的保存温度尽可能降低。具体讲,已知聚酰胺酸在溶液温度低于8℃时,即使时间延长其重均分子量和数均分子量几乎不下降24),所以建议在这个温度以下,最好在冷柜(5℃以下)中保存聚酰胺酸溶液。

如上所述,还没有可以完全消除聚酰胺酸溶液不稳定性的方法,不过要是把聚酰胺酸的邻位羧基用化学法封锁起来变成其它聚合物

则另当别论。也就是把聚酰胺酸转变成聚酰胺酸酯或硅酯等聚酰胺酸衍生物。采用这种方法就可使(8)式的相当于聚酰胺酸生成反应的逆反应从本质上去掉。关于这个问题在后4节中详述。

2.4聚酰胺酸的加热亚胺化

用两步法合成、制备聚酰亚胺,是把上述第一步得到的聚酰胺酸,第二步进行脱水环化(亚胺化)来实现((2)式)。具体讲就是把聚酰胺酸从溶液状态涂膜成形后,用下述两种方法,即用加热法或是用化学法实行亚胺化。第一种加热法就是把聚酰胺酸单纯加热到250℃~300℃转化成聚酰亚胺的方法。其次化学亚胺化法是用环化脱水试剂进行处理,反应之后再加热除去试剂的同时完成亚胺化的方法。前者的直接加热亚胺化法是既简便又很实用的方法,在工业上或实验室中一般都广为采用。不过后者的化学亚胺化法虽然是一种需要费用的方法,但为得到均匀的薄膜在工业上部分被采用。

这里只涉及加热亚胺化法。各种聚酰胺酸的加热亚胺化,一般采用在100℃加热1小时,200℃加热1小时,300℃加热1小时的分段加热法来实现的40)。这里的问题是这样得到的聚酰亚胺的亚胺化程度是否达到100%。如果亚胺化不完全,就会在使用时遇到加热发生亚胺化,这时副反应生成的水会使包括聚酰亚胺在内的制品产生新的问题。例如对用PMDA和ODA体系的聚酰胺酸在NMP溶液中制成的薄膜的亚胺化进行考察的结果,85℃10分钟,150℃30分钟,200℃30分钟,300℃30分钟分段加热的情况下,亚胺化率达到95%以上41)。这个结果初看好象不可思议,可是在聚酰胺酸加热亚胺化之际,由于

对亚胺化有促进效果和可塑化效果的酰胺类溶剂的蒸发,能使这个体系从橡胶态转变成玻璃态这个事实密切相关。

将聚酰胺酸的DMAc溶液流延后室温,真空下干燥得到的薄膜还残存相当多的DMAc(大约是重量分数28%)。另外将PMDA-ODA 体系的聚酰胺酸的NMP溶液在90℃干燥1小时后,将聚酰胺酸加热到350℃的结果是,在150℃以下主要是溶剂蒸发,150~250℃范围是残存溶剂蒸发和发生亚胺化的副反应放出水(当然从室温到150℃亚胺化也会缓慢发生),到250℃以上残留溶剂的蒸发几乎停止,亚胺化也几乎完成。这个过程也已搞清。在这个聚酰胺酸亚胺化的初期和中期阶段不是纯属固相体系,还残存有溶剂,亚胺化是在一种橡胶态下进行。这样残留的DMAc或NMP这类酰胺类溶剂会使亚胺化易于进行。原因是酰胺类溶剂与聚酰胺酸溶剂化,使酰胺酸部位向便于亚胺化的结构取向,同时酰胺类溶剂又能起聚酰胺酸和刚生成的亚胺的增塑剂作用形成橡胶态,使玻璃化转变T g下降,促进分子链的运动增强。进一步在聚酰胺酸亚胺化的后期与残留溶剂最后蒸发的同时,增塑作用也消失变成了玻璃态,使得到的聚酰胺的T g上升。不过这种T g的上升并不意味着亚胺化的完成。因为聚酰胺酸和聚酰亚胺两者本质上都是T g高的聚合物,有增塑剂效果的溶剂的失去使生成过程中的聚酰亚胺(含聚酰胺酸结构)的分子运动性被冻结而使T g升高也是可能的。这样一来,不论在什么加热条件下进行聚酰胺酸的亚胺化,为了完成聚酰亚胺的亚胺化,都要在最后把正在形成的聚酰亚胺加热到这种聚酰亚胺固有的T g温度以上进行加热处理,这一点一

定要铭记。例如象PMDA-ODA体系这种高T g的聚酰亚胺(T g=410℃)就更要在较高的加热温度(400℃以上),使其完全亚胺化,否则得不到它本来的特性。

作为聚酰胺酸亚胺化的另一个相关问题是,亚胺化过程中聚酰胺酸分子量变大的问题。早已知道在把聚酰胺酸薄膜加热进行亚胺化时,在中间加热阶段(150℃~200℃)薄膜较脆弱,到高温时(300℃)又恢复到有柔韧性的薄膜22),40)。这个问题与前面2.3项讨论的聚酰胺的稳定性完全相同,用(3)式和(8)式再加上(4)式很容易说明。

如前所述,芳香族四酸二酐与芳香族二胺的开环加成反应形成聚酰胺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3)式),随着聚酰胺酸的加热平衡常数变小,(3)式的平衡向左移(即从生成物向反应物移的逆反应(8)式)。由于这种聚酰胺酸的逆反应使分子链断裂,即发生分子量下降,并出现酸酐基团和胺基的增加。具体例子看一下六氟异丙叉二酞酸酐-含氟芳香族二胺体系的聚酰胺酸薄膜(由DMAc溶液流延后40℃干燥3天之后)在50~325℃加热下,聚酰胺酸的重均分子量M w(20万)从50℃开始下降到125~225℃的中间加热阶段达到最低(大约为原来的1/3),到这个温度以上开始缓慢上升,到325℃时生成的聚酰亚胺的M w恢复到10万多一点。另外在这期间聚酰胺酸和聚酰亚胺的数均分子量也显示类似的过程43)。根据红外线吸收谱分析44)~46)聚酰胺酸随着加热的进行,(4)式的聚酰胺酸脱水环化形成聚酰亚胺环的同时,还可观察到由(8)式的聚酰胺酸的分子链的断裂反应发

生,也就是承认有聚酰胺酸的解聚反应同时发生。这使在175~225℃酸酐成分增加(与分子量下降对应),超过250℃以上酸酐急速减少,相继发生(3)式的酸酐和胺基形成聚酰胺酸的反应和(4)式的聚酰胺酸向聚酰亚胺的生成反应,到300℃以上则检测不到酸酐基团的存在。

总结以上的论述,在由芳香族四酸二酐与芳香族二胺两步法合成聚酰亚胺过程中,首先进行(3)式的聚酰胺酸生成的正反应,接着第二步的加热前期过程是(4)式的由聚酰胺酸生成聚酰亚胺的反应(正反应)和(8)式的聚酰胺酸断链反应(分子量降低的逆反应)同时发生,再进一步加热到后期(3)式的聚酰亚胺分子链再结合的反应(恢复分子量的正反应)和(4)式的由聚酰胺酸生成聚酰亚胺反应相继发生。由于经过这种过程,虽然得不到由低分子量聚酰胺酸形成的低分子量聚酰亚胺膜,只要原来的聚酰胺酸的分子量足够高,即使加热过程中会伴随分子量的变化,但通过设计好最终高温加热处理的条件,就可以得到高分子量亚胺化100%的高性能的聚酰亚胺薄膜22,33)。

这里谈一下聚酰亚胺酸加热过程中发生的副反应。一个是环化异构亚胺生成的可能。环化异构亚胺的生成,是由(5)式的聚酰胺酸互变异构体生成的烯醇型异构体7,再由(6)式这个烯醇型异构体7脱水环化反应得来。这个环化异构亚胺不稳定,把它进一步加热很容易按(7)式发生异构化(Chapman型转移)生成稳定的聚酰亚胺6。对把聚酰胺酸进行加热处理(到350℃)得到的聚酰亚胺进行考察,

实际上观察不出有异构亚胺结构存在47)。但不能由此就因为在聚酰胺

酸加热生成聚酰亚胺过程中,不存在(5)式的历程(环状异构亚胺

的生成和由它异构化生成的环亚胺)。这是因为在聚酰胺酸加热进行

亚胺化时假定生成异构亚胺9,因为它是过程中的不稳定生成物,在

进一步的加热过程中发生异构化转化成热力学稳定的环状亚胺是完

全可能的,如后面的2.5项所述。在聚酰胺酸进行化学法亚胺化时有

环状异构化亚胺生成。因此在这种聚酰胺酸加热亚胺化过程中认为在

中途阶段也有这种异构亚胺生成也是妥当的。

第二是有形成分子间亚胺化的可能。不一定在聚酰胺酸的分子

内,而是在两个分子间发生脱水时,会按(11)式生成分子间亚胺链。

这种分子间亚胺化,有人已指出,在实际上对聚酰胺酸加热到

150~200℃附近时,虽然很少但发生过47)。之后有人否定这种分子间

亚胺键的形成48)。这种分子间亚胺链的形成,对聚酰胺酸来讲相当于

分子间形成交联的副反应,即使假定它形成,这种分子间的亚胺键在

加热到高温时,很易转变成稳定的分子内亚胺键(环化亚胺)回到原

来的聚酰胺酸,在聚酰胺酸加热生成聚酰亚胺的过程中完全没有坏影

响。

(11)

《插花艺术》教案

《插花艺术》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插花艺术的定义与分类、特点与作用和插花艺术的类型等插花基础知识。 2、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净化与陶冶心灵和情操,体会艺术插花的魅力。 3、通过欣赏插花、表达主题和讨论作品,对学生进行一次感恩和生命教育。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插花艺术的特点与作用的学习。 (2)插花艺术风格的欣赏学习。 2、教学难点: 插花作品类型的欣赏与插花艺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与教学设计 学具准备:手绘工具(也可以根据本校特点带花卉等实材) 教学过程 观察几张插花图,请同学找出这些图的不同之处,并说说感受。 学生说感受,教师总结。 师:插花是古今中外人们都喜爱的一门艺术,不仅可以美化环境、活跃生活,而且大大有助于社会风气的改善,有助于人们道德情操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全民族的精神文明素养。 我们如何了解插花这门艺术的呢?今天我们将从一下几个方面来了解。 一、插花艺术的定义: 即花的造型设计,就是将花朵、叶片、果实、枝条等植物材料,配合生活的时间、场合、用途等,经过构思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种艺术品。 插花的花:指广义的花,泛指植物体上具有观赏价值的器官。如花朵、枝、叶、果实、芽、根等统称为花。 插花创作:将各种插花素材巧妙组合插置的过程。 二、插花的分类:

设问:同学们还在哪些场合看到过插花艺术?它们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1、按用途分:礼仪插花和艺术插花(用途)。 礼仪插花:用于社交礼仪,喜庆婚丧等场合具有特定用途的插花。它可以传达友情,亲情,爱情,可以表达欢迎,敬重,致庆,慰问,哀悼等,形势常常较为固定和简单。 艺术插花:是指不特别的要求具备社交礼仪方面的使用功能,主要用来供艺术欣赏和美化装饰环境的一类插花。 2、按花材性质分类:鲜花插花、干花插花、人造花插花、混合式插花 3、按艺术风格分类:东方式插花、西方式插花(传统插花和现代插花) 欣赏分析(猜一猜)哪个是东风式插花哪个是西风式插花?(学生回答) 学生欣赏东方式插花并总结其特点: 东方式插花:以中国和日本的插花风格为代表的一类插花。起源于中国。 东方式插花艺术风格和特点:崇尚自然、朴实秀雅、讲究诗情画意,使用花材少,叶疏枝少,构图多为非对称式,显得生动活泼。以“雅”为佳。突出线条造型。重视个体线条美。注重表现花枝的姿态的神韵。构图简练,多为不对称自然构图。多以木本花材为主,配以草本花材。 学生欣赏西方式插花并总结其特点: 西方式插花艺术:以欧美国家插花风格为代表的一类花。 艺术风格和特点:与东方式插花正相反,枝密叶茂,红红火火,五彩缤纷,强调插花的色彩。其构图上常采用规则几何图形,多以对称均衡为主,具有图案美和修饰美,端庄严肃,给人一种饱满的感觉。以“繁”为佳。花材量大、色彩浓艳、雍容华贵、端庄大方。直接以作品的外形和色彩表达主题思想,不含蓄。多以草本花材为主,且花朵丰腴。 构图多为对称性的几何形构图,且均有明显轴线。欣赏的重点是整体图案和整体色彩。 传统插花的特点: ①、用花量大,多以草本、球根花卉为主,花朵丰满硕大,给人以繁茂之感。 ②、构图多用对称均衡或规则几何形,追求块面和整体效果,极富装饰性和图案之美。 ③、色彩浓重艳丽,气氛热烈,有豪华富贵之气魄。 现代插花的特点:它融汇了东西方插花的特点,既有优美的线条,又有艳丽而规则的图案,渗入了现代人的意识,追求变异,自由发挥。

聚酰亚胺的合成方法2

聚酰亚胺的合成方法 聚酰亚胺是一类环链化合物,根据其结构和制备方法,可分成主链含有脂肪链的聚酰亚胺和主链中含有芳环链的聚酰亚胺2大类。其通式为: 聚酰亚胺由四酸二酐与二胺聚合而成,合成方法有一步法、二步法、三步法和气相沉积法。 2.1一步法 一步法是二酐和二胺在高沸点溶剂中直接聚合生成聚酰亚胺,即单体不经由聚酰胺酸而直接合成聚酰亚胺。该法的反应条件比热处理要温和得多,关键要选择合适的溶剂。为提高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应尽量脱去水份。通常采用带水剂进行共沸以脱去生成的水,或用异氰酸酯替代二胺和生成的聚酰胺酸盐在高温高压下聚合。此法的控制工艺尚需完善,并正向实用化迈进。反应方程式如图1。 2.2二步法 二步法是先由二酐和二胺获得前驱体聚酰胺酸,再通过加热或化学方法,分子内脱水闭环生成聚酰亚胺。化学亚胺化法,即用脱水剂处理聚酰胺酸;化学环化后生成的聚酰亚胺中含有大量异酰亚胺,该法制得的聚酰亚胺与用加热方法制得的聚酰亚胺,物理和化学性能有差异,特别是异酰亚胺环具有较低的热稳定性和高化学反应活性;应用不同的脱水剂,环化产物中亚胺/异酰亚胺的比例不同,可认为是互变异构的高度不稳定所引起的。 二步法工艺成熟,但聚酰胺酸溶液不稳定对水汽很敏感,储存过程中常发生分解,所以又出现聚酰胺酸烷基酯法、聚酰胺酸硅烷基酯法等改进方法 聚酰亚胺的另一种前驱体聚酰胺酯,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聚合物,能以固态或溶液形式长期存放高相对分子质量的聚酰胺酯通常是由芳香二酸二酯经酰氯化后,与芳香二胺进行溶液缩聚或界面缩聚制得;聚酰胺酯受热或在有机碱的催化下发生酰亚胺化反应生成聚酰亚胺,但脱掉的小分子化

合物是醇或α-烯烃而不是水。中间体聚酰胺酯的溶解性好于聚酰胺酸,可溶于常用低沸点有机溶剂,如二氯甲烷、四氢呋喃等,并可获得高浓度溶液而且可通过改变酯基结构使聚酰胺酯性能各异,可用于制备高强高模材料,是合成聚酰亚胺的典型方法。但其酰亚胺化反应活性低,工艺复杂,制造成本高,有待优化。反应方程式如图2。 2.3三步法 三步法是经由聚异酰亚胺得到聚酰亚胺的方法。聚异酰亚胺结构稳定,作为聚酰亚胺的先母体,由于热处理时不会放出水等低分子物质,容易异构化成酰亚胺,能制得性能优良的聚酰亚胺。聚异酰亚胺是由聚酰胺酸在脱水剂作用下,脱水环化为聚异酰亚胺,然后在酸或碱等催化剂作用下异构化成聚酰亚胺,此异构化反应在高温下很容易进行。聚异酰亚胺溶解性好,玻璃化转变温度较低,加工性能优良。聚酰亚胺为不溶、不熔性材料,难于加工,通常采用先在预聚物聚酰亚胺阶段加工,但由于在高温下进行,亚胺化时闭环脱水易使制品产生气孔,导致制品的机械性能和电性能下降,难以获得理想的产品,作为聚酰亚胺预聚的聚异酰亚胺,其玻璃化温度低于对应的聚酰亚胺,热处理时不会放出水分,易异构化成聚酰亚胺,因此用聚异酰亚胺代替聚酰胺酸作为聚酰亚胺的前身材料,可制得性能优良的制品。该法较新颖,正受到广泛关注。 2.4气相沉积法 气相沉积法主要用于制备聚酰亚胺薄膜,反应是在高温下使二酸酐与二胺直接以气流的形式输送到混炼机内进行混炼,制成薄膜,这是由单体直接合成聚酰亚胺涂层的方法。

聚酰亚胺薄膜的性质及应用

本文摘自再生资源回收-变宝网(https://www.360docs.net/doc/436060980.html,)聚酰亚胺薄膜的性质及应用 变宝网11月14日讯 聚酰亚胺薄膜是一种耐高温电机电器绝缘材料,表现为黄色透明,它主要分成均苯型聚酰亚胺薄膜和联苯型聚酰亚胺薄膜两类,有突出的耐高温、耐辐射、耐化学腐蚀和电绝缘性能,可在250~280℃空气中长期使用。 一、聚酰亚胺薄膜的化学性质 聚酰亚胺化学性质稳定。聚酰亚胺不需要加入阻燃剂就可以阻止燃烧。一般的聚酰亚胺都抗化学溶剂如烃类、酯类、醚类、醇类和氟氯烷。它们也抗弱酸但不推荐在较强的碱和无机酸环境中使用。某些聚酰亚胺如CP1和CORIN XLS是可溶于溶剂,这一性质有助于发展他们在喷涂和低温交联上的应用。 二、聚酰亚胺薄膜的物理性质 热固性聚酰亚胺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耐化学腐蚀性和机械性能,通常为橘黄色。石墨或玻璃纤维增强的聚酰亚胺的抗弯强度可达到345 MPa,抗弯模量达到20GPa.热固性聚酰亚胺蠕变很小,有较高的拉伸强度。聚酰亚胺的使用温度范围覆盖较广,从零下一百余度到两三百度。

三、聚酰亚胺薄膜的应用 聚酰亚胺薄膜是聚酰亚胺最早的商品之一,用于电机的槽绝缘及电缆绕包材料。主要产品有杜邦Kapton,宇部兴产的Upilex系列和钟渊Apical。透明的聚酰亚胺薄膜可作为柔软的太阳能电池底版。IKAROS的帆就是使用聚酰亚胺的薄膜制和纤维作的在火力发电部门,聚酰亚胺纤维可以用于热气体的过滤,聚酰亚胺的纱可以从废气中分离出尘埃和特殊的化学物质。 涂料:作为绝缘漆用于电磁线,或作为耐高温涂料使用。 先进复合材料:用于航天、航空器及火箭部件。是最耐高温的结构材料之一。例如美国的超音速客机计划所设计的速度为2.4M,飞行时表面温度为177℃,要求使用寿命为60000h,据报道已确定50%的结构材料为以热塑型聚酰亚胺为基体树脂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每架飞机的用量约为30t。 纤维:弹性模量仅次于碳纤维,作为高温介质及放射性物质的过滤材料和防弹、防火织物。中国长春有生产各种聚酰亚胺产品。 泡沫塑料:用作耐高温隔热材料。 工程塑料:有热固性也有热塑型,热塑型可以模压成型也可以用注射成型或传递模塑。主要用于自润滑、密封、绝缘及结构材料。广成聚酰亚胺材料已开始应用在压缩机旋片、活塞环及特种泵密封等机械部件上。

第二章 插花艺术基本知识

第二章插花艺术基本知识(教案) 本章重点:花材的基本知识。 本章难点:插花基本技能。 讲授要点:讲授花材种类时应结合实物或照片讲解。基本技能应示范讲解。 第一节花材 凡插花所用的植物材料统称为花材。花材的种类很多,插花中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将花材按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类。 一、花材的分类 (一)按花材的形态特征分 1. 线形花材外形呈细长的条状或线形的花材。 2. 团块形花材外形呈较整齐的团形、块形或近似圆形的花材。 3. 异形花材外形不规整、结构奇特别致的花材。 4. 散(点)形花材外形由整个花序的小花朵构成星点状蓬松轻盈状态的花材。(二)按构图作用分 1. 骨架花材在构图中定高度和定外形骨架的花材。 2. 主体花材完成整个造型轮廓的花材。 3. 焦点花材插在整个造型的视觉(兴趣)中心部位(即焦点处)的花材。 4. 填充花材填补造型空间部位、完善造型的花材。 (三)按植物的器官分 1. 切枝从植株上剪切下来的木本枝条。 2. 切叶从植株上剪切下来的叶片。 3. 切花从植株上剪切下来的花。有单花与花序之分,但都以观花为主。 4. 切果从植株上剪切下来的果实。 (四)按花材性质分 1. 鲜花花材即鲜切花。具有生命活力。 2. 干花花材经过干燥的植物材料。可保持植物的自然形态,且可人为染色。 3. 人造花花材人工仿制的植物材料。 二、常见花材(名称、寓意、有花时期、水养时间等。见幻灯) 三、花材采集与选购 1. 剪取时间 (1)气温较低、无风无日晒时剪取,清晨最好,傍晚亦可。 (2)不同花材剪取时间:发育阶段有区别。如香豌豆,花蕾时剪不能开放,必须每枝上着生的3-4朵花有一半全开放后才能剪。牡丹、芍药、香石竹等,以花蕾时剪切为宜,存放时间长,水养能开放。月季、荷花以含苞剪切为宜。 2. 花材选购 (1)茎部挺拔有力,有弹性者好。茎下端粘滑或有臭味者不佳。 (2)花叶叶要翠绿,花选半开者,花蕾的花托应有弹性。 3.花材包扎 花材采集或选购后,应注意包扎。最好用报纸把花朵小心包好,切勿暴晒于阳光下或受风侵袭。茎叶部外露暂无妨。但人们往往正相反,茎叶部包好,花朵却外露,这对花是很不

聚酰亚胺基础知识-1(横田力男)

第一编基础编 第1章聚酰亚胺合成法 1.前言 正象主链含酰胺结构的聚合物被称为聚酰胺那样,主链含亚胺结构的聚合物统称为聚酰亚胺。1)其中亚胺骨架在主链结构上的聚合物, 也就是直链型聚酰亚胺不仅合成困难也无实用性。相反具有环状结构的聚酰亚胺,特别是五元环状聚酰亚胺已知的品种很多,实用性很强。因此,一般所说的聚酰亚胺都是指后面这种环状聚酰亚胺。环状聚酰亚胺与聚苯并咪唑等同是含氮的杂环聚合物的一种。 示1 聚酰亚胺进一步还可分为由芳香族四羧酸和二胺为原料通过缩聚反应得到的缩聚型聚酰亚胺和双马酰亚胺经加聚反应(或缩加聚)得到的加聚型聚酰亚胺。其中前面的缩聚型聚酰亚胺是大家最熟悉也是应用最广的,一般所称的聚酰亚胺都是指这种缩聚型聚酰亚胺。本书也是以这种缩聚型聚酰亚胺为主。而后者为加聚型聚酰亚胺实际属耐热性热固型树脂的热固型聚酰亚胺(参考应用编第2章)。

具有代表性的聚酰亚胺就是由美国杜邦公司1960年开发成功,1965年商品化的二苯醚型聚酰亚胺。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称为[Kapton]聚酰亚胺,经过40多年后至今仍然在高耐热性塑料中保持领先地位的一种优异的材料。关于这种聚酰亚胺开发的经过Sroog (Dupont公司)有过详细的介绍。2) 图示2 这种聚酰亚胺由于具有刚直的主链且不溶于有机溶剂,而且还不熔融,所以是用特殊的两步合成法合成制造的。即是用均苯四甲酸酐PMDA和二苯醚二胺ODA为原料,合成可溶性聚酰胺酸,在这个聚酰胺酸阶段进行成型加工后,通过加热(当然发生化学反应)脱水环化(亚胺化)得到Kapton薄膜等一系列聚酰亚胺制品(反应式1)。3,4) 从这种聚酰亚胺开始,

聚酰亚胺科普材料

聚酰亚胺 一、概述 英文名:Polyimide ;简称:PI 。 聚酰亚胺是分子结构含有酰亚胺基团的芳杂环高分子化合物,可分为均苯型PI、可溶性PI、聚酰胺-酰亚胺(PAI)和聚醚亚胺(PEI)四类。聚酰亚胺是目前已经工业化的高分子材料中耐热性最高的品种,具有耐高温、耐低温、机械性能优越、耐有机溶剂、耐辐射、介电性能良好、无毒等诸多特性,可以作为薄膜、涂料、塑料、复合材料、胶粘剂、泡沫塑料、纤维、分离膜、液晶取向剂、光刻胶等产品,被称为“解决问题的能手”,已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微电子、纳米、液晶、分离膜、激光等领域。在国家《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聚酰亚胺被列为重点发展的先进高分子材料。 一、性能 1、全芳香聚酰亚胺按热重分析,其开始分解温度一般都在500℃左右。由联苯四甲酸二酐和对苯二胺合成的聚酰亚胺,热分解温度达600℃,是迄今聚合物中热稳定性最高的品种之一。 2、聚酰亚胺可耐极低温,如在-269℃的液态氦中不会脆裂。 3、聚酰亚胺具有优良的机械性能,未填充的塑料的抗张强度都在100Mpa以上,均苯型聚酰亚胺的薄膜(Kapton)为170Mpa以上,而联苯型聚酰亚胺(Upilex S)达到400Mpa。作为工程塑料,弹性膜量通常为3-4Gpa,纤维可达到200Gpa,据理论计算,均苯四甲酸二酐和对苯二胺合成的纤维可达 500Gpa,仅次于碳纤维。

4、一些聚酰亚胺品种不溶于有机溶剂,对稀酸稳定,一般的品种不大耐水解,这个看似缺点的性能却使聚酰亚胺有别于其他高性能聚合物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即可以利用碱性水解回收原料二酐和二胺,例如对于Kapton薄膜,其回收率可达80%-90%。改变结构也可以得到相当耐水解的品种,如经得起120℃,500 小时水煮。 5、聚酰亚胺的热膨胀系数在2×10-5-3×10-5/℃,南京岳子化工YZPI热塑性聚酰亚胺3×10-5/℃,联苯型可达10-6/℃,个别品种可达10-7/℃。 6、聚酰亚胺具有很高的耐辐照性能,其薄膜在5×109rad快电子辐照后强度保持率为90%。 7、聚酰亚胺具有良好的介电性能,介电常数为3.4左右,引入氟,或将空气纳米尺寸分散在聚酰亚胺中,介电常数可以降到2.5左右。介电损耗为10-3,介电强度为100-300KV/mm,广成热塑性聚酰亚胺为300KV/mm,体积电阻为1017Ω·cm。这些性能在宽广的温度范围和频率范围内仍能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8、聚酰亚胺是自熄性聚合物,发烟率低。 9、聚酰亚胺在极高的真空下放气量很少。 10、聚酰亚胺无毒,可用来制造餐具和医用器具,并经得起数千次消毒。有一些聚酰亚胺还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例如,在血液相容性实验为非溶血性,体外细胞毒性实验为无毒。 二、合成工艺 聚酰亚胺品种繁多、形式多样,在合成上具有多种途径,主要包

聚酰亚胺

展开 1 名 词 定 义 2 介 绍 3 概 述 4 分 类

. 1 缩聚型聚酰亚胺 4 . 2 加聚型聚酰亚胺 4 . 3 子类 5 性能 6 质量指标

合 成 途 径 8 应 用 9 展 望 1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 聚酰亚胺 英文名称: polyimide,PI 定义: 重复单元以酰亚胺基为结构特征基团的一类聚合物。具有耐高温、耐腐蚀和优良的电性能。 应用学科: 材料科学技术(一级学科);高分子材料(二级学科);塑料(二级学科) 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2介绍 聚酰亚胺是综合性能最佳的有机高分子材料之一,耐高温达400℃以上,长期使用温度范围-200~300℃, 无明显熔点,高绝缘性能,103 赫下介电常数4.0,介电损耗仅0.004~0.007,属F至H级绝缘材料。

英文名:Polyimide 简称:PI 聚酰亚胺 聚酰亚胺是指主链上含有酰亚胺环(-CO-N-CO-)的一类聚合物,其中以含有酞酰亚胺结构的聚合物最为重要。聚酰亚胺作为一种特种工程材料,已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微电子、纳米、液晶、分离膜、激光等领域。近来,各国都在将聚酰亚胺的研究、开发及利用列入21世纪最有希望的工程塑料之一。聚酰亚胺,因其在性能和合成方面的突出特点,不论是作为结构材料或是作为功能性材料,其巨大的应用前景已经得到充分的认识,被称为是"解决问题的能手"(protion solver),并认为"没有聚酰亚胺就不会有今天的微电子技术"。 4分类 4.1缩聚型聚酰亚胺 缩聚型芳香族聚酰亚胺是由芳香族二元胺和芳香族二酐、芳香族四羧酸或芳香族四羧酸二烷酯反应而制得的。由于缩聚型聚酰亚胺的合成反应是在诸如二甲基甲酰胺、N-甲基吡咯烷酮等高沸点质子惰性的溶剂中进行的,而聚酰亚胺复合材料通常是采用预浸料成型工艺,这些高沸点质子惰性的溶剂在预浸料制备过聚酰亚胺 程中很难挥发干净,同时在聚酰胺酸环化(亚胺化)期间亦有挥发物放出,这就容易在复合材料制品中产生孔隙,难以得到高质量、没有孔隙的复合材料。因此缩聚型聚酰亚胺已较少用作复合材料的基体树脂,主要用来制造聚酰亚胺薄膜和涂料。 4.2加聚型聚酰亚胺 由于缩聚型聚酰亚胺具有如上所述的缺点,为克服这些缺点,相继开发出了加聚型聚酰亚胺。目前获得广泛应用的主要有聚双马来酰亚胺和降冰片烯基封端聚酰亚胺。通常这些树脂都是端部带有不饱和基团的低相对分子质量聚酰亚胺,应用时再通过不饱和端基进行聚合。 ①聚双马来酰亚胺 聚双马来酰亚胺是由顺丁烯二酸酐和芳香族二胺缩聚而成的。它与聚酰亚胺相比,性能不差上下,但合成工艺简单,后加工容易,成本低,可以方便地制成各种复合材料制品。但固化物较脆。 ②降冰片烯基封端聚酰亚胺树脂 其中最重要的是由NASA Lewis研究中心发展的一类PMR(for insitu polymerization of monomer reactants, 单体反应物就地聚合)型聚酰亚胺树脂。RMR型聚酰亚胺树脂是将芳香族四羧酸的二烷基酯、芳香族二元胺和5 -降冰片烯-2,3-二羧酸的单烷基酯等单体溶解在一种尝基醇(例如甲醇或乙醇)中,为种溶液可直接用于浸渍纤维。 4.3子类 聚酰亚胺是分子结构含有酰亚胺基链节的芳杂环高分子化合物,英文名Polyimide(简称PI),可分为均苯型P I,可溶性PI,聚酰胺-酰亚胺(PAI)和聚醚亚胺(PEI)四类。

聚酰亚胺基础知识-1横田力男

第一编 基础编 第1章 聚酰亚胺合成法 1.前言 正象主链含酰胺结构的聚合物被称为聚酰胺那样,主链含亚胺结构的聚合物统称为聚酰亚胺。1)其中亚胺骨架在主链结构上的聚合物,也就是直链型聚酰亚胺不仅合成困难也无实用性。相反具有环状结构的聚酰亚胺,特别是五员环状聚酰亚胺已知的品种很多,实用性很强。因此,一般所说的聚酰亚胺都是指后面这种环状聚酰亚胺。环状聚酰亚胺与聚苯并咪唑等同是含氮的杂环聚合物的一种。 图示1 聚酰亚胺进一步还可分为由芳香族四羧酸和二胺为原料通过缩聚反应得到的缩聚型聚酰亚胺和双马酰亚胺经加聚反应(或缩加聚)得到的加聚型聚酰亚胺。其中前面的缩聚型聚酰亚胺是大家最熟悉也是应用最广的,一般所称的聚酰亚胺都是指这种缩聚型聚酰亚胺。本书也是以这种缩聚型聚酰亚胺为主。而后者为加聚型聚酰亚胺实际属耐热性热固型树脂的热固型聚酰亚胺(参考应用编第2章)。 具有代表性的聚酰亚胺就是由美国杜邦公司1960年开发成功,1965年商品化的二苯醚型聚酰亚胺。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称为[Kapton]聚酰亚胺,经过40多年后至今仍然在高耐热性塑料中保持领先地位的一种优异的材料。关于这种聚酰亚胺开发的经过Sroog (Dupont 公司)有过详细的介绍。2) 图示2 这种聚酰亚胺由于具有刚直的主链且不溶于有机溶剂,而且还不熔融,所以是用特殊的两步合成法合成制造的。即是用均苯四甲酸酐PMDA 和二苯醚二胺ODA 为原料,合成可溶( 1)

性聚酰胺酸,在这个聚酰胺酸阶段进行成型加工后,通过加热(当然发生化学反应)脱水环化(亚胺化)得到

Kapton 薄膜等一系列聚酰亚胺制品(反应式1)。 3,4) 从这种聚酰亚胺开始,一系列芳香族聚酰亚胺作为高耐热性塑料虽然在广泛产业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大多数芳香族聚酰亚胺都是不溶不熔的,所以都通过(1)式所示的两步法来合成和制备。由芳香族四甲酸酐和芳香族二胺为原料通过两步法合成聚酰亚胺的一般反应式如(2)式所示。 (2) 这种通过聚酰胺酸的两步合成法是从60年代开始采用的一种古典且具代表性的合成方法。这种方法虽然存在聚酰亚胺的前驱体聚酰胺酸在溶液状态的贮存稳定性不好等问题,但其重要性至今仍保持不变。在本章中作为聚酰亚胺合成方法,首先叙述这种通过聚酰胺酸的两步合成,之后再对不经过聚酰胺酸这种复杂过程的合成方法进行介绍。也就是把一步法合成聚酰亚胺和经过聚酰胺酸衍生物的合成方法作叙述。作为参考列出了聚酰亚胺合成的有 关文献。5)~16) 2.经由聚酰胺酸的两步合成法 2.1聚酰亚胺的形成过程 在介绍聚酰胺酸和聚酰亚胺合成、制备之前,先看一下由芳香族四羧酸二酐和芳香族 二胺通过两步法合成聚酰亚胺的过程。聚酰亚胺的形成过程可分成由(3)式到(7)式的五个基本反应。 ( 5) (3) (4)

最新聚酰亚胺制备工艺

聚酰亚胺制备 (1)实验原理 以均苯四甲酸酐和对苯二胺缩聚而成的聚酰亚胺最终的产物不溶不熔,分子量很低时就从反应介质中沉淀出来,无法加工和成膜。因此要分成预聚和终缩聚两个阶段来合成:第一步是在N'N二甲基乙酰肤、N'N二甲基甲酰胺、砒咯烷酮等极强溶剂中,于室温下,使二酐和对苯二胺进行预缩聚,形成可溶性高分子量聚酰胺;第二步才将该预聚物成型,如膜、纤维、涂层、层压材料等,然后加热到150℃以上,使残留的羧基和亚胺基继续反应固化。反应过程如图所示。 (2)原科配比 理论上是二酐与二胺的配比为1:1时得到的聚酰胺酸的分子量最高,粘度最大。但由于反应体系有微量水存在,使过量的二酐转化为酸变得不活泼,所以就耍二酐稍过量时才能获得较高的分子量和较高的粘度。一般二酐与二胺摩尔量之比在1.020—1.030比较合适。 (3)聚酰胺酸(PAA)固体含量的确定

在选择聚酰胺酸胶液的固体含量时,要考虑胶液的粘度不能太小,太小不利于成膜。通过查阅资料并结合大量实验,胶液的固体含量为10%时最佳。各种胶液的固体含量配比见表 PAA-聚酰胺酸,PMDA-均苯四甲酸二酐, ODA-二氨基二苯基醚,NMP-毗咯烷酮。 (4)仪器和药品 仪器:电动搅拌器、电热鼓风干燥箱、三口烧瓶、量简、研钵、烧杯等(其它需要的玻璃仪器可任选); 本体:均苯四甲酸二酐(PMDA),4'4-二氨基二苯基醚(ODA); 溶剂:N'N-二甲基乙酰胺、N'N-二甲基甲酰胺、毗咯烷酮(NMP)任选一种。 (5)实验步骤 a.用研钵将均苯四甲酸二酐(PMDA)和4'4-二胺基二苯基醚(ODA)分别研

细,然后放于干燥箱中在100℃左右的温度下烘培1—2个小时,备用。b.烘好的4'4-二氨基二苯基醚(ODA)溶于N'N—二甲基乙酰胺等溶剂中,高速搅拌至无颗粒状物质时,少量多次均匀加入均苯四甲酸二酐(注意药品保持干燥),大约1—2小时加完(注意:温度控制在0—20℃);此时,得到了低聚合物PAA。 药品用量:溶剂为40-50m1,聚酰胺酸(PAA)的量为溶剂量的5-12%; c.把所制得的溶胶涂抹(流涎法)在洗净烘干的玻璃片上,一定要均匀,然后至于烘箱中亚胺化。 d.首先用铜网过滤,出去杂质。静置2小时,然后在玻璃上进行涂膜。涂膜要以制得的胶液的粘度调节适当的均胶机转速,转速对膜厚度有所影响,在涂膜时采用一次、两次涂覆得到厚度均匀的膜,然后在烘箱中进行亚胺化处理。 e.亚胺化处理:置于烘箱,将温度调节至80℃保持2小时,使溶剂全部挥发;再对烘箱升温,采用阶梯法,分别调节至120℃,160℃,200℃并保持1小时,再将温度调节至240℃左右并保持1小时亚胺化处理,最后冷却置室温。 中海达RTK两个控制点如何计算四参数? 摘要 中海达RTK两个控制点计算四参数(转换参数)流程: 1.把两个控制点输入控制点库; 2.平滑采集两个控制点坐标; 3.计算参数。

插花艺术基础知识教案

《插花艺术基础知识》教案 执教人:蔡美娟教学目标 1、学习插花艺术的定义与范畴、特点与作用和插花艺术的类型等插花基础知识。 2、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净化与陶冶心灵和情操,体会艺术插花的魅力。 3、通过欣赏插花、表达主题和讨论作品,对学生进行一次感恩和生命教育。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插花艺术的特点与作用的学习。 (2)插花艺术风格的欣赏学习。 2、教学难点: 插花作品类型的欣赏与插花艺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与教案多媒体教室 学具准备:手绘工具 教学过程(组织教学是指教师进入课堂、宣布上课、师生致礼、检查人数、安定秩序等,目的是使学生做好上课的心理准备) (一)引导阶段 在我们生活的地方,春天山花烂漫。人们用花瓶上几朵百合,为居室亮色;养上一盆金银花,为居室添香。花朵无时无刻地为我们的生活添加着色彩。插花是古今中外人们都喜爱的一门艺术,在生活中起了不少作用,往小了说: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而且活跃生活,往大了说:不仅大大有助于社会风气的改善,而且有助于人们道德情操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全民族的精神文明素养。 讲解: 第一节插花艺术的定义和范畴 一、定义: 在生活中是怎样了解插花这门艺术的?是以切花花材为主要素材,通过艺术构思和适当地剪切整理及摆插,表现花材的活力和自然美。 插花艺术是一门“高雅的造型艺术”、优美的“空间艺术”、“有生命的花卉艺术品 特点:以形传神、形神兼备、意在笔先,立意——构思——造型。 插花的花:指广义的花,泛指植物体上具有观赏价值的器官。如花朵、枝、叶、果实、芽、根等统称为花。 插花创作:将各种插花素材巧妙组合插置的过程。 二、专业名词 1、花卉艺术:将花材经过人工处理,赋以花卉自身新的艺术生命的均可称为花卉艺术。包括:园林花卉、盆花、组合盆栽、佩花、篮花、瓶花、盘花等。 2、花卉装饰:凡是利用花卉装饰美化的均称为“花卉装饰”。花卉应用的统称。 用花卉装饰美化其他物品(环境或人),包括切花花材应用、园林花卉的配植应用、盆花的摆设应用。 3、花艺设计:指切花花材的造型艺术设计。 以理性投入为主,带有商业性的产品计。 作品更强调观赏性、装饰性。造型上更具装饰性和时代感。 4、艺术插花:作品创造空间取决于作者的主观意念、情感和兴趣,强调作品的艺术性,

插花艺术课程标准

《插花艺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插花艺术课程代码: 学时/学分: 32/2 适用专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 先修课:无后续课:无 开课学院或教研室:航空学院执笔:陈凤 审核:(教研室主任签字)日期:……年…… 月 审定:(学院院长签字)日期:…… 年……月 二、课程性质与作用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中、西方插花的历史,掌握插花艺术学的基本知识,领悟插花造型与鉴赏的基本原理,提高学生对插花、盆景与压花等花卉艺术品的创作与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就业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学生对花卉艺术品的鉴赏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课程教育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插花的艺术流派及其风格特点 (2)掌握插花的原理,基本造型,花材和花器的选择 (3)熟悉花材的整理加工和保养、造型技法;东方插花艺术的表现方法与要求 (4)掌握西方插花艺术的技法与要求,现代插花艺术及插花艺术作品的鉴赏及评判以及前卫另类插花等 (二)能力目标: (1)教学中应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学生在艺术欣赏中学习、在学习中受到艺术熏陶的效果 (3)仿真花的插作;并辅以动手实践

(4)使学生能掌握插花艺术的基本原理以及初步具备插花艺术造型的技能 (三)素质目标: (1)具备良好的工作态度、责任心。 (2)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3)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吃苦耐劳精神。 (4)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协调人际关系能力。 (5)具有认识自身发展重要性以及确立自身继续发展目标的能力。 四、课程教学内容和建议学时 (一)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部分:插花艺术概论 4学时 教学内容:插花艺术概念 教学要求:插花艺术的特点:生命性、随意性、装饰性,介绍插花艺术的作用。详细根据不同分类方法对插花艺术的分类。 教学重点、难点:花道的概念;使用不同的标准对插花进行分类。 实验或习题要求: 第二部分:插花艺术基本知识:4学时 教学内容:插花艺术基本知识 教学要求:修剪、弯曲、固定;插花造型所依据的原则;插花色彩的安排。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插花艺术的基本技能(修剪、弯曲、固定);插花的步骤(立意构思、选取花材、具体插作、命名、清理现场)。 实验或习题要求: 第三部分:插花造型的基本理论4学时 教学内容:插花造型的基本理论 教学要求:插花造型的基本要素:质感、形态和色彩;介绍造型的四条原则:均衡与稳定、多样与统一、对比与调和、韵律与动势。 教学重点、难点:插花色彩的搭配实验或习题要求: 第四部分:插花艺术发简史:4学时

聚酰亚胺制备工艺

聚酰亚胺制备工艺-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聚酰亚胺制备 (1)实验原理 以均苯四甲酸酐和对苯二胺缩聚而成的聚酰亚胺最终的产物不溶不熔,分子量很低时就从反应介质中沉淀出来,无法加工和成膜。因此要分成预聚和终缩聚两个阶段来合成:第一步是在N'N二甲基乙酰肤、N'N二甲基甲酰胺、砒咯烷酮等极强溶剂中,于室温下,使二酐和对苯二胺进行预缩聚,形成可溶性高分子量聚酰胺;第二步才将该预聚物成型,如膜、纤维、涂层、层压材料等,然后加热到150℃以上,使残留的羧基和亚胺基继续反应固化。反应过程如图所示。 (2)原科配比 理论上是二酐与二胺的配比为1:1时得到的聚酰胺酸的分子量最高,粘度最大。但由于反应体系有微量水存在,使过量的二酐转化为酸变得不活泼,所以就耍二酐稍过量时才能获得较高的分子量和较高的粘度。一般二酐与二胺摩尔量之比在1.020—1.030比较合适。 (3)聚酰胺酸(PAA)固体含量的确定

在选择聚酰胺酸胶液的固体含量时,要考虑胶液的粘度不能太小,太小不利于成膜。通过查阅资料并结合大量实验,胶液的固体含量为10%时最佳。各种胶液的固体含量配比见表 PAA-聚酰胺酸,PMDA-均苯四甲酸二酐, ODA-二氨基二苯基醚,NMP-毗咯烷酮。 (4)仪器和药品 仪器:电动搅拌器、电热鼓风干燥箱、三口烧瓶、量简、研钵、烧杯等(其它需要的玻璃仪器可任选); 本体:均苯四甲酸二酐(PMDA),4'4-二氨基二苯基醚(ODA); 溶剂:N'N-二甲基乙酰胺、N'N-二甲基甲酰胺、毗咯烷酮(NMP)任选一种。 (5)实验步骤 a.用研钵将均苯四甲酸二酐(PMDA)和4'4-二胺基二苯基醚(ODA)分别研细,然后放于干燥箱中在100℃左右的温度下烘培1—2个小时,备用。 b.烘好的4'4-二氨基二苯基醚(ODA)溶于N'N—二甲基乙酰胺等溶剂中,高速搅拌至无颗粒状物质时,少量多次均匀加入均苯四甲酸二酐(注意药

聚酰亚胺的结构与性能分析及运用

聚酰亚胺的结构与性能分析及运用 李名敏051002109 摘要:聚酰亚胺作为一种特种工程材料,已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微电子、纳米、液晶、分离膜、激光等领域。近来,各国都在将聚酰亚胺的研究、开发及利用列入 21世纪最有希望的工程塑料之一。聚酰亚胺,因其在性能和合成方面的突出特点,不论是作为结构材料或是作为功能性材料,其巨大的应用前景已经得到充分的认 识。本文介绍了其基本结构与性能及应用。 关键词:聚酰亚胺;工程塑料;聚合物;结构与性能;应用;结晶度;共轭效应; 分子量 1 引言 聚酰亚胺是分子结构含有酰亚胺基链节的芳杂环高分子化合物,英文名Polyimide(简称PI) ,是目前工程塑料中耐热性最好的品种之一。PI作为一种特种工程材料,已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微电子、纳米、液晶、分离膜、激光等领域。近来,各国都在将PI的研究、开发及利用列入21世纪最有希望的工程塑料之一。聚酰亚胺,因其在性能和合成方面的突出特点,不论是作为结构材料或是作为功能性材料,其巨大的应用前景已经得到充分的认识,被称为是"解决问题的能手",并认为"没有聚酰亚胺就不会有今天的微电子技术"[1]。 2 聚酰亚胺的基本结构 聚酰亚胺是指主链上含有酰亚胺环的一类聚合物。均苯型聚酰亚胺是以均苯四甲酸二酐与二胺基二苯醚采用非均相悬浮缩聚法,首先合成出聚酰胺酸(PA酸)再经加热脱水、环化(亚胺化)反应,即得到聚酰亚胺[3]。其亚胺化化学反应式通常为: 在主链重复结构单元中含酰亚胺基团,芳环中的碳和氧以双键相连,芳杂环产生共轭效应,

这些都增强了主键键能和分子间作用力。 3 聚酰亚胺的基本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3.1热性能 主链键能大,不易断裂分解。耐低温性好,很低的热膨胀系数。聚酰亚胺大量用于薄膜,突出特点是耐热性好。在250℃下,可连续使用70000h以上。在200℃时拉伸强度达98MPa(1000Kgf/cm2)以上;在300℃经1500h的热老化后,其拉伸强度仍可保持在初始值的2/3以上[5]。分子间距离主要决定于分子的三维堆积密度,分子越规整、对称性越强(越有利于结晶),分子堆积密度就越高,分子间距离就越小。对于同种类的分子,结晶的晶相密度总是高于非晶相密度,这就是结晶有利于耐热性提高的原因。分子主链上引入芳香基团,链刚性增大,使无规热运动链段增大,需要更高的温度链段才能运动(这也是对称的硬链段优先结晶的原因),这就是芳香基团的引入有利于耐热性提高的原因。总之分子间作用力越强、分子间距离越小,分子链刚性越大,所需平衡的无规热运动程度(温度)就越高,耐热性就越好[2]。依此推论,耐热性好的材料,应为分子主链是全芳香(大刚性)、分子间作用力强、分子主链无任何取代基(高对称)的材料,而聚酰亚胺这些条件都符合,所以其具有良好的耐热性。 3.2力学性能 拉伸、弯曲、压缩强度较高;突出的抗蠕变性,尺寸稳定性。聚酰亚胺具有很好的机械性能。作为工程塑料,其弹性模量仅次于碳纤维。纤维增强的PI 塑料的强度[8]、模量能得到进一步提高。聚酰亚胺具有优良的耐磨减摩性,其机械性能随温度波动的变化小,高温下蠕变小,其蠕变速度甚至比铝还小,主要原因是聚酰亚胺分子链中含有大量的芳杂环的共轭效应。 3.3电性能 优良的电绝缘性能。偶极损耗小,耐电弧晕性突出,介电强度高,随频率变化小[7]。聚酰亚胺的大分子中虽然含有相当数量的极性基(如羰基和醚基),但其电绝缘性优良,原因是羰基纳入五元环,醚键与相邻基团形成共扼体系。使其极性受到限制,同时由于大分子的刚性和较高的玻璃化温度,因此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偶极损耗小,电性能十分优良。同时,聚酰哑胺还具有优异的耐电晕性能。这些性能在宽广的温度范围和频率范围内仍能保持较高的水平。 3.4耐化学药品性

聚酰亚胺基础知识-1(横田力男)汇编

第一编基础编 第1章 聚酰亚胺合成法 1.前言 正象主链含酰胺结构的聚合物被称为聚酰胺那样,主链含亚胺结 构的聚合物统称为聚酰亚胺。°其中亚胺骨架在主链结构上的聚合物, 直世状髭廉亚胺 环状豔醋亚脏 也就是直链型聚酰亚胺不仅合成困难也无实用性。 相反具有环状结构 的聚酰亚胺,特别是五元环状聚酰亚胺已知的品种很多,实用性很强。 因此,一般所说的聚酰亚胺都是指后面这种环状聚酰亚胺。环状聚酰 亚胺与聚苯并咪唑等同是含氮的杂环聚合物的一种。 示1 聚酰亚胺进一步还可分为 由芳香族四羧酸 和二胺为原料通过缩 聚反 应得到的缩聚型聚酰亚胺和双马酰亚胺经加聚反应(或缩加聚) 得到的加聚型聚酰亚胺。其中前面的缩聚型聚酰亚胺是大家最熟悉也 是应用最广的,一般所称的聚酰亚胺都是指这种缩聚型聚酰亚胺。本 书也是以这种缩聚型聚酰亚胺为主。 而后者为加聚型聚酰亚胺实际属 耐热性热固型树脂的热固型聚酰亚胺(参考应用编第 2章)。 OPC NU -

具有代表性的聚酰亚胺就是由美国杜邦公司 1960年开发成功, 1965年商品化的二苯醚型聚酰亚胺。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称为 [Kapton]聚酰亚胺,经过40多年后至今仍然在高耐热性塑料中保持领 先地位的一种优异的材料。关于这种聚酰亚胺开发的经过 图示2 酐PMDA 和二苯醚二胺ODA 为原料,合成可溶性聚酰胺酸,在这 个聚酰胺酸阶段进行成型加工后, 通过加热(当然发生化学反应)脱 水环 化(亚胺化)得到Kapton 薄膜等一系列聚酰亚胺制品(反应式 1)。3,4) Sroog (Dup ont 公司) 这种聚酰亚胺由于具有刚直的主链且不溶于有机溶剂, 而且还 不熔融,所以是用特殊的两步合成法合成制造的。 即是用均苯四甲酸 有过详细的介绍。2)

插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

蚌埠市群华职业培训学校 插花员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插花艺术 总学时:90 适用对象:观赏园艺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中、西方插花的历史,掌握插花艺术学的基本知识,领悟插花造型与鉴赏的基本原理,提高学生对插花、盆景与压花等花卉艺术品的创作与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就业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学生对花卉艺术品的鉴赏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本课程主要讲授插花艺术的基本原理及造型技法,主要内容包括:插花艺术的定义与范畴、花卉装饰的意义、方式、规律,插花艺术的特点及效果,插花的艺术流派及其风格特点,插花的原理,基本造型,花材和花器的选择,花材的整理加工和保养、造型技法;东方插花艺术的表现方法与要求,西方插花艺术的技法与要求,现代插花艺术及插花艺术作品的鉴赏及评判以及前卫另类插花等;仿真花的插作;并辅以动手实践,使学生能掌握插花艺术的基本原理以及初步具备插花艺术造型的技能。 本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趣味性和艺术性。教学中应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应积极采用多媒体手段及现场演示的方法对理论做形象、直观的解释,力争使本课程的教学达到使学生在艺术欣赏中学习、在学习中受到艺术熏陶的效果。 二、教学基本要求 利用多媒体手段结合课堂现场演示,目的是通过图片及实物对基本理论作深入浅出的讲解,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并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向学生展示优秀作品的图片,增强本课程的艺术欣赏性,达到使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艺术修养的目的。 插作课中通过对学生作品的点评,把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渗透到学生的实践中,使学生

聚酰亚胺基础知识

聚酰亚胺 聚酰亚胺是综合性能最佳的有机高分子材料之一,耐高温达400℃以上,长期使用温度范围-200~300℃,无明显熔点,高绝缘性能,103 赫下介电常数4.0,介电损耗仅0.004~0.007,属F至H级绝缘材料 聚酰亚胺是指主链上含有酰亚胺环的一类聚合物,其中以含有酞酰亚胺结构的聚合物最为重要。聚酰亚胺作为一种特种工程材料,已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微电子、纳米、液晶、分离膜、激光等领域。近来,各国都在将聚酰亚胺的研究、开发及利用列入21世纪最有希望的工程塑料之一。聚酰亚胺,因其在性能和合成方面的突出特点,不论是作为结构材料或是作为功能性材料,其巨大的应用前景已经得到充分的认识,被称为是"解决问题的能手"(protion solver),并认为"没有聚酰亚胺就不会有今天的微电子技术"。 缩聚型聚酰亚胺 缩聚型芳香族聚酰亚胺是由芳香族二元胺和芳香族二酐、芳香族四羧酸或芳香族四羧酸二烷酯反应而制得的。由于缩聚型聚酰亚胺的合成反应是在诸如二甲基甲酰胺、N-甲基吡咯烷酮等高沸点质子惰性的溶剂中进行的,而聚酰亚胺复合材料通常是采用预浸料成型工艺,这些高沸点质子惰性的溶剂在预浸料制备过程中很难挥发干净,同时在聚酰胺酸环化(亚胺化)期间亦有挥发物放出,这就容易在复合材料制品中产生孔隙,难以得到高质量、没有孔隙的复合材料。因此缩聚型聚酰亚胺已较少用作复合材料的基体树脂,主要用来制造聚酰亚胺薄膜和涂料。 加聚型聚酰亚胺 由于缩聚型聚酰亚胺具有如上所述的缺点,为克服这些缺点,相继开发出了加聚型聚酰亚胺。目前获得广泛应用的主要有聚双马来酰亚胺和降冰片烯基封端聚酰亚胺。通常这些树脂都是端部带有不饱和基团的低相对分子质量聚酰亚胺,应用时再通过不饱和端基进行聚合。 ①聚双马来酰亚胺 聚双马来酰亚胺是由顺丁烯二酸酐和芳香族二胺缩聚而成的。它与聚酰亚胺相比,性能不差上下,但合成工艺简单,后加工容易,成本低,可以方便地制成各种复合材料制品。但固化物较脆。 ②降冰片烯基封端聚酰亚胺树脂 其中最重要的是由NASA Lewis研究中心发展的一类PMR(for insitu polymerization of monomer reactants, 单体反应物就地聚合)型聚酰亚胺树脂。RMR型聚酰亚胺树脂是将芳香族四羧酸的二烷基酯、芳香族二元胺和5-降冰片烯-2,3-二羧酸的单烷基酯等单体溶解在一种尝基醇(例如甲醇或乙醇)中,为种溶液可直接用于浸渍纤维。

聚酰亚胺薄膜生产工艺及物性

聚酰亚胺薄膜生产工艺及物性 聚酰亚胺薄膜是一种新型的耐高温有机聚合物薄膜 , 是由均苯四甲酸二酐(PMDA)和二氨基二苯醚(ODA)在极强性溶剂二甲基乙酰胺(DMAC)中经缩聚并流涎成膜,再经亚胺化而成.它是目前世界上性能最好的薄膜类绝缘材料,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电性能、化学稳定性以及很高的抗辐射性能、耐高温和耐低温性能 (-269 ℃至+ 400 ℃ )。1959 年美国杜邦公司首先合成出芳 香族聚酰亚胺 ,1962 年试制成聚酰亚胺薄膜 (PI薄膜 ),1965 年开始生产 , 商品牌号为KAPTON。我国 60 年代末可以小批量生产聚酰亚胺薄膜,现在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海、宇宙飞船、火箭导弹、原子能、电子电器工业等各个领域。 一、薄膜的制造 聚酰亚胺薄膜的生产基本上是二步法,第一步:合成聚酰胺酸,第二步:成膜亚胺化。成膜方法主要有浸渍法(或称铝箔上胶法)、流延法和流涎拉伸法。浸渍法设备简单、工艺简单,但薄膜表面经常粘有铝粉,薄膜长度受到限制,生产效率低,此法不宜发展;流涎法设备精度高,薄膜均匀性好,表面干净平整,薄膜长度不受限制,可以连续化生产,薄膜各方面性能均不错,一般要求的薄膜均可采用此法生产;拉伸法生产的薄膜,性能有显著提高,但工艺复杂生产条件苛刻,投资大,产品价格高,只有高质量薄膜才采用此法。因此本站只介绍流涎法。 流涎法主要设备:不锈钢树脂溶液储罐、流涎嘴、流涎机、亚胺化炉、收卷机 和热风系统等。 制备步骤: 消泡后的聚酰胺酸溶液,由不锈钢溶液储罐经管路压入前机头上的流涎嘴储槽中。钢带以图 所示方向匀速运行,将储槽中的溶液经流涎嘴前刮板带走,而形成厚度均匀的液膜,然后进 入烘干道干燥。 洁净干燥的空气由鼓风机送入加热器预热到一定温度后进入上、下烘干道。热风流动方向 与钢带运行方向相反,以便使液膜在干燥时温度逐渐升高,溶剂逐渐挥发,增加干燥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