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与我

变革与我
变革与我

两年前,比尔盖茨,霍金等人向全人类发出警告:人工智能有可能成为人类的最后一个发明,要警惕人工智能.!

现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概念几乎人人都耳熟能详,那么对于我们平常人来讲这只是又一个被炒得过热的伪概念而已呢?还是说确实是一波新的技术浪潮?

我不知道大家第一次听说大数据时是怎样一种感觉哈,反正我当时第一感觉是”大”,事实上普通数据要成为大数据就在于这个大,必须要满足这三个特点,体量大,完备性,多维度.数据也不只是指”数字”,它的范畴很广,视频,音频,图片,设计图纸,人类的行为等等都是数据的范畴.

但是今天我要重点讲的不在于这个”大”,在后面两个字—“数据”.

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科学实践的过程,以及在经济,社会领域的行为总是伴随着数据的使用,可以说从利用数据的水平就能反印出人类文明的水平.

当我们在说数据的时候,我们究竟在说什么?

从搜集数据分析得出信息再到抽象出知识,用来解决我们的各种问题,其实我们是在说一种数据思维!

如果说资本和机械动能作为大航海以来全球近代化的推动力,那么数据将成为下一次技术革命社会变革的核心动力.

机械思维

在介绍大数据思维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另一种已经给人类带来繁荣的思维,机械思维.什么是机械思维呢,机械思维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确定性思维,二是因果关系,牛顿与爱因斯坦是人类机械思维的两位集大成者,牛顿三大定律,建立在绝对时空观的确定性原理之上,那么因果关系是什么意思呢,比如

F=MA..牛顿三大定律由此诞生,从此掀开了人类认知世界的新篇章, ,毫不夸张的讲是牛顿发明了工业革命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打开了工业革命的大门.可是,后来爱因斯坦发明了相对论,颠覆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牛顿的一整套力学理论轰然倒塌,但实际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是建立在另外一个确定性之上的—光速不变原理.爱因斯坦终其一生都没能完成他的统一场论,物理学家都有一个最大的理想,通过一个简单的公式来描述整个世界,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上帝不知色子”,什么意思呢,他不相信量子力学,测不准原理.后来我们知道这一次,爱因斯坦错了.

世界的本质,不确定性

事实上,这个世界是不确定的,有两个原因,一是变量太多,二是客观世界本身就是不确定的.大数据思维的本质就是承认世界的不确定性,但这不代表不可描述,如何描述呢.这里要提一个人,香农,他通过引入一个叫做”熵”的概念把世界的

不确定性跟信息联系起来在概率论的基础之上发明出一整套信息论.这就是整个机器智能与大数据的理论根基.

大数据思维在医学上的应用举例

我们知道青霉素吧.人类医学史上伟大的发明.由于显微镜的发明,人类终于直接观测到了导致许多疾病的罪魁祸首—细菌,那问题来了,如何消灭细菌呢.后来我们就找到了青霉素,它通过破坏细菌的细胞壁来杀死细菌从而从治疗疾病,但是这个从找出病因到找到解决办法的过程是无比漫长的

知道为什么我们现在很多治疗疾病的药都特别贵吗?因为一个药物的研发周期是很长的,一般10到20年,每年投入的研究成本高达一亿美元,制药商必须要在短短的专利有效期内连本带利的把这个钱赚回来.所以药物就必须卖的很贵.

在美国,一共也就大概5000种处方药,大概一万种疾病,我们利用大数据思维去把这5000多种处方药跟一万种疾病随机配对的时候就发现了让人惊喜的现象,有的治疗心脏病的药物对治疗胃病有奇效!当然要进一步确定,需要做临床研究,但这个研究时间短到知道3年,总共话费不到一亿美元.

从这个事情我们就看到了大数据思维的威力.

技术浪潮产生社会变革

其实现在大数据思维已经广泛应用于农业,金融,制造业,服务业,体育娱乐行业等等.就好像”互联网+”的思维一样,当我们把一个现有的产业跟新技术结合起来之后就产生出一个新的产业,纵观历史,我们发现人类历史上每一次的重大产业变革都是发源于一次技术浪潮,第一次工业革命是由于蒸汽机的发明,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电的使用,信息革命是计算机和半导体,那么下一次呢?

马克思说,”工业革命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创造出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出的总和还要多,相比工业革命来说,那些王侯将相的所谓丰功伟绩显得微不足道.”

世界的发展从来都不是线性的

这个世界的发展速度是指数级的,简单理解就是发展的加速度是越来越快的.

假如我们穿越到工业革命前夕的1750年把一个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暂时称他为老王)带回到我们生活的2017年,那老王在看到我们现在这个社会的生活方式后,他简直不敢相信他眼睛里看到的东西,老王一定会被吓尿的, ,,,,,,如果老王回到1750年觉得很不爽想要达到同样这个效果,让一个生活在更古代的人也吓尿的话,他会发现短短的150年已经做不到了,因为1600年的社会跟他的时代没多大变化,这时候老王需要再往前穿越至少12000年也就是农业革命前去带回一个人才能做到.那如果要在12000年前做到这件事情需要穿越多少年呢,10万年!也就是语言革命之前.那时候我们的祖先”智人”还没走出东非呢.

如果我们把这个能把人吓尿的时间长度定义为一个吓尿单位,那么对于12000年前的社会来说就是10万年,对于1750年的社会来说就是12000年,对于现在这个社会来说,也就100多年(事实上光是比较一下30年前的中国就足以把我们吓一跳了好吧),那么请问下一个吓尿单位是多长呢?

占多数的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相信再过不到20年我们就能体会一次被吓尿的感觉了.

处在变革中的行动

上个世纪,美苏两国冷战,使得这两个国家的航空航天技术处于全世界领先的水平,二战时期,美国政府通过一次珍珠港事件说服了全国民众加入战争,这些重大战略决定都不是普通老百姓能看明白的,因为我们视野有限(上层精英跟底层人民在信息上的极度不对称性呀,有木有),这个时候就需要少数站在高处的人引导下面的人来支持这个决定,这也是为什么那些企业家,创始人必须要具备讲故事的能力的原因吧,因为他要说服我们来支持他的事业(我认为事实上政府才是最会讲故事的,每一次我们国家发射火箭卫星的时候,反正我是感到无比的自豪的,瞬间集体荣誉感暴涨哈,我是多么的爱国……)

2016年4月,谷歌开发的AlphGo围棋机器人战胜世界顶级围棋选手李世石(赛前曾经担任过谷歌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的李开复也不敢相信机器能打败人类,因为围棋对于机器来说实在太tmd难了),谷歌已经向全世界宣布了人类从此进入到了智能时代.今年,人工智能已经被中国列为了国家级战略,谁能引领这一次的技术革命,谁就能掌握新一轮的社会大变革.历史上的每一次大变革都是一次世界格局的洗牌,都是一次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对于个人来说更是一次向上流动的千载难逢的机会.我们是何其幸运!因为能身处这个变革的时代,我们第一次有了一个能极大地消除信息不对称的工具—互联网(现在谷歌搜索基本上能满足你所有的求知欲了),以此我们得以接触与感受这个时代的脉搏!但同时我们又是多么的不幸!因为这一次变革,它来的实在太快,快到我们难以想象,前谷歌人工智能领域专家--吴军博士预测:这一轮的智能革命,只有不到2%的人能从中受益,剩下的或都将被淘汰!

咱们拭目以待。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改革的全面性 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所担负的任务决定的。邓小平认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 (1)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 (2)“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生产力标准的坚持和发展。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生产力标准,综合国力的增强是生产力发展的宏观表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和体现。“三个有利于”标准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和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的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 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稳定是前提,但稳定是相对的,不能因为改革有风险就不改革或者在改革中裹足不前,否则会导致更加严重、更加剧烈的社会不稳定;也不能因为在发展中可能出现不协调不平衡而不致力于发展。因此,需要统观全局,精心谋划,从整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但是改革和发展也不能不顾及社会稳定的内在要求。改革的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要加快发展,但要注意协调发展。改革和发展要始终注意适应国情和社会的承受能力,要统筹安排改革和发展的举措,精心处理稳定同改革、发展的关系,着眼于“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及时化解矛盾,排除不安定因素,以保持稳定,促进改革和发展。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是我们致力于发展、积极推进改革、坚持维护稳定的共同目的。所以,要做到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为此,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工作路线,要坚持给人民群众以看得见的实际利益的工作原则,要坚持以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工作重点。

变革与稳定:英国经济政策的四次重大变革

变革与稳定:英国经济政策的四次重大变革作者:吴必康发布时间:2014-07-02 来源:江海学刊字体:大 | 中 | 小 英国是第一个工业化经济大国,其经济政策和理论在世界上具有典型性,影响广泛,有长期历史实践,至今经历了四次重大变革,体现了市场经济和国家干预这两只手的关系变动。其中历史经验教训值得注意。在英国资本主义不同发展阶段中,这两只手相互矛盾,相互交替,形成一种重要历史现象——经济政策的“钟摆运动”:从注重国家干预之手的重商主义,走向积极推行“看不见的手”的经济自由主义,继而“回归”重视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随后是新自由主义重新力推“看不见的手”,18年后又走向欲求两只手平衡的“第三条道路”。这些政策和理论的变化犹如钟摆,摆到极限,必然回摆,力图在社会经济的变革与稳定之间调节和平衡。 “在现代,经济失败也就是政治失败。”①经济政策和经济理论都有社会政治代价。经济政策绝非仅限于经济领域的单纯政策,它作为国家管理经济的政治行为,广泛影响社会政治和民生利益,需综合考虑。因此,西方有一流行之语:“经济太重要了,不能 一次经济政策大变革,开创了市场经济和国家干预各有盛衰的历史。 (一)重商主义盛衰。重商主义产生于从封建社会走向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变革时代,是与工场手工业和资本原始积累相适应的经济学说和政策。16~18世纪,英国形成了自然经济瓦解、原始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经济建立的历史巨变,重商主义走向全盛。 经济理论是实际利益的思想表达。重商主义学说作为近代英国的早期经济意识形态,反映商业资本利益,论证重商政策,为利用国家干预手段提供思想基础。它以金银货币为财富,认为流通领域是财富源泉,主张国家敛积财富并干预经济活动。早期重商主义主张外贸出超,少买多卖,禁止金银输出。晚期重商主义也要求增加货币财富,但鼓励出口和制造业,又称重工主义,因外贸和工场手工业发达,货币的资本作用显现,改变了对金银的简单态度,认为货币要流通才能成为资本并增值,外贸不必囿于一时数量,只需有盈余顺差。重商主义反映新兴资产阶级和商业资本的利益,也体现了王朝君主的利益。君主要与新兴资产阶级结盟,在政治上强化王权,抗衡贵族,在经济上充实政府财源,重商主义是他们的经济要求,也是稳固王权的政治手段。新兴资产阶级政治力量弱小,需王权保护,抗衡外国竞争和争夺市场。重商主义压低国内消费,不顾惜劳动人民贫穷,易于产生社会动荡压力。在这些方面,新兴资产阶级和君主权贵互相利用,产生共同利益,导致近代英国“权力与资本”的第一次结盟,形成以王权为主体的重商主义国家干预思想和政策。 重商主义及其国家干预是一整套政策体系。都铎王朝的经济立法多达250个左右,广泛涉及工农业、工资物价、商业金融、关税和进出口等。重商主义政策客观上对经济发展有推动和保证作用。②金融政策是禁止金银出口,鼓励进口。贸易政策是鼓励出口,限制进口,实行保护关税;还颁布航海条例,规定商品由本国船舶运输,严禁走私和管制价格等。政府逐渐取消地方关税,统一国内市场,维护经济秩序,规范交易行为,包括生产质量标准和规定工资水平,保障廉价劳力供应。政府批准许多特许贸易公司,商人则利用王权进行垄断贸易。简言之,重商主义形成了保护本国产业的关税政策,敛聚金银和积累资本的金融政策,鼓励生产的工商业政策,限制进口和鼓励出口的外贸政策,

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牛泉镇圣井小学雷建波 尊敬的各位领导、下午好: 欢迎各位领导莅临我校检查指导工作。我校现有9个教学班,268名学生。一年来,我校认真落实上级各项工作要求,紧紧围绕“以德立身,为善最乐,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厚基础、长人文、展个性”的课程理念,不断深化课程改革,扎实开展教学研究,在常规管理、课堂教学改革、课题研究、德善育人、小组合作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借此机会,简要汇报如下: 一、加强课程建设管理,厚基础、长人文、展个性。 1、创新课程管理,确保开足开全课时。针对我校师资缺乏、老化、教师普遍兼课的实际,为着力提高考查科目的开课质量,学校制定了课堂教学监控制度。每天由学校值班中层进行不定时查课,检查教师是否按课程表上课。二是每班安排一名学生记录本班的上课情况。学校将教师上课情况纳入教师考核,从而确保课时开足开全。 2、丰富课程建设,增长知识,展现个性。结合教研室“共读一本书”的要求,教导处灵活调整课程表,将每周五下午设为“阅读写作指导课”。语文教师加强阅读指导,让学生充分享受阅读时光。学校设计了高年级阅读记载卡《花香满园》和低年级阅读记载卡《我的地盘》,让学生阅读后及时做笔记。另外,学校把周三下午第二节和活动课定为学生“快乐周三”选修课时间,开设了跳棋、花样跳绳、器乐、诵读、计算机、绘画、呼啦圈、折纸、粘贴画、泥塑、灯饰、

燕子石等各类社团或综合实践活动,有效满足了学生的个性需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3、深化行规礼仪教育,培养人文精神。学校开发了校本课程《行规礼仪儿歌读本》。通过每周一次的主题班会对《行规礼仪儿歌读本》进行系统学习,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文明礼仪习惯。 二、夯实常态教学管理,提高教学有效性。 1、全面推广单元模块教学。在推广过程中,学校分三步走:学习—模仿—示。学校积极选派优秀教师参加上级组织的单元模块教学研讨活动,然后学校马上进行二级培训,使老师们能及时掌握新的模块教学方法。同时,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了吴亚萍教授的《上好一类课》和怀源的《从整体教学到整体教育》的报告,通过先模仿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到逐步成熟进行示,使老师们初步掌握了模块教学的基本流程和方法。 2、改变备课方式,提高备课有效性。学校实行课本行间备课、教参批注、预案批注加精品备课的方式,改变了过去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的备课方式,使老师们能节省出大量的时间研究教材、研究教参、研究课标、有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分析学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学校还提倡个性化的备课,激发教师的创造能力。 3、强化常规教学监督检查。认真落实教研室“校长进课堂八项基本要求”和镇教办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长对常规教学监督、检查的有关规定》,校长和教导处每周对任课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质量检测、教研活动、教学创新等常态教学进行监督检查,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 稳定的关系 【关键词】:改革发展稳定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总揽全局的首要的基本关系,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集中体现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要求。 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最早是江泽民总书记在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的讲话中提出来的。到今天,可以说关于“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改革是发展的动力”、“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这样一些观念,已经是人尽皆知的“大道理”。然而,怎样把“大道理”付诸实践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邓小平在我国改革开放全面展开的历史进程中,反复强调稳定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必要前提,是中国的最高利益,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20世纪90年代以后,江泽民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这个全党工作的大局,系统地分析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实现长期稳定的基础;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是稳定最可靠的保证;稳定则是改革、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发展的重要要求。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根据客观情况的不断变化而有所侧重。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经验证明,必须始终注意把握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 1.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第一,发展是目的,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 第二,改革是动力。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的决定性作用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还要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稳定是前提。无论改革还是发展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保证。稳定是发展和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发展和改革和发展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实践表明,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 2.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一, 要坚持以改革作为发展的基本动力,全面深化改革。我国初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现在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改革也仍处于攻坚阶段。深化改革和调整结构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深层次矛盾的根本措施,但在推进过程中不仅过去长期积累的深层次

变革与稳定英国从重商主义到新自由主义

变革与稳定:英国经济政策的四次重大变革 2014年06月20日07:02 来源:《江海学刊》2014年1期作者:吴必康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内容提要:经济政策和理论既是国家的经济管理问题,也是社会财富的生产和分配问题。长期以来,“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及其关系一直是世界性的重大问题。英国作为第一个工业化经济大国,其经济政策和理论在世界上具有典型性,影响广泛,经历了从重商主义、经济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到“第三条道路”的重大变革。历史实践中,“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相互交替,构成经济政策变化的“钟摆运动”,反映出国家干预和市场经济的变化关系,体现权力与资本的关系,包含经济变革与社会稳定的关系。政策变革都有从“好日子”到“坏日子”的经过,变革的直接原因都是危机驱动,深层原因多是偏重财富创造而忽视财富分配。兴于经济需要,败在民生问题,是重大教训。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密不可分。政策变革不免矛盾冲突和矫枉过正,但是从实际需要出发,而不是从概念观点出发,能够相对平稳过渡,没有导致社会经济制度的颠覆。 关键词:英国经济政策经济理论市场经济国家干预 作者简介:吴必康,1954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英国是第一个工业化经济大国,其经济政策和理论在世界上具有典型性,影响广泛,有长期历史实践,至今经历了四次重大变革,体现了市场经济和国家干预这两只手的关系变动。其中历史经验教训值得注意。在英国资本主义不同发展阶段中,这两只手相互矛盾,相互交替,形成一种重要历史现象——经济政策的“钟摆运动”:从注重国家干预之手的重商主义,走向积极推行“看不见的手”的经济自由主义,继而“回归”重视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随后是新自由主义重新力推“看不见的手”,18年后又走向欲求两只手平衡的“第三条道路”。这些政策和理论的变化犹如钟摆,摆到极限,必然回摆,力图在社会经济的变革与稳定之间调节和平衡。 “在现代,经济失败也就是政治失败。”①经济政策和经济理论都有社会政治代价。经济政策绝非仅限于经济领域的单纯政策,它作为国家管理经济的政治行为,广泛影响社会政治和民生利益,需综合考虑。因此,西方有一流行之语:“经济太重要了,不能只留给经济学家。”探讨英国经济政策的变革和得失,不乏历史启迪意义。 从重商主义到经济自由主义 重商主义是英国最早的国家干预思想和政策体系,后为经济自由主义取代,形成第一次经济政策大变革,开创了市场经济和国家干预各有盛衰的历史。

新课程改革与教师素养的提高

新课程改革与教师素养的提高

附件2 教育调查报告 (20 15 届) 学院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学号11170212 姓名倪荣荣 实习学校诸暨牌头中学 指导教师刘智斌 完成时间:2014 年 11月 8日 浙江师范大学制

新课程改革与教师素养的提高 数学与应用数学倪荣荣11170212 摘要:进入21世纪,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科技的规模化、知识经济的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使人们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国当前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知识结构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文化素质、业务水平和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及指导学生的工作能力。为了解当前教师的素养现状,本文通过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得到有关当前教师素养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对当前教师队伍的结构、素养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详细客观的描述和分析,最后提出培养教师素养的策略。 关键字:新课程改革;教师素养;对策 一、现状分析 随着科学文明的不断进步,人才素养已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也是在素质教育中不断提高中国人总体素质的过程。素质教育体系下,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无论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教育内容、方法的运用和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水平。教师素养的高低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在新课改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所以,教师必须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和人格素养,过硬的教学基本功,高度的敬业精神,健康向上的心态,学生才能尊敬你,信服你,教师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专业素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不断提升的内化过程,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动态过程,是教师个体和群体共同追求、奋斗的前进历程。因此,如何整体把握新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规律和内容,积极探讨促进新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策略,必将会对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总体提高产生影响。但是,当今社会,教师的素质高低没有得到重视,基础教育中课程设置落后,内容陈旧,我们需要更新教学观念、思想、方法使其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力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如今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经过调查,在教师素养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以下现状: (一)教师职业精神的缺乏

选择性课程改革总结

选择性课程改革总结

和而不同,方成大同 ——萧山三职选择性课改工作总结材 料 在《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的指导下,我校充分挖掘“选择性”课改赋予的权利,发挥顶层设计的作用,调动各级领导、各位教师及学生的积极性,努力让“选择性”课改落地、生根,探索一种“适合的教育”与“适合的课程”。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汇报我校“选择性”课改工作。 一、做了什么? (一)树立一个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一个人只有思想产生了变化,行动才会发生变化。摆脱固有教育思想的束缚,切实转变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让选择性课改理念深入人心,做好持续开展选择性课改的思想准备,使他们有信心、有热情、真心实意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改革中来。在这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两点。 1.持续做好思想动员和理论学习。按照文件精神,我校组织老师聆听专家讲座,开展关于选择性课改方面的主题讨论活动,学校领导带头学习新课改理念,从自身教育理念转变开始,每一次的新课改培训、教研活动、公开教学、社会宣传等,学校领导都认真组织、参与,做好各项准备工作。通过理念学习与研讨,促进教师新旧教育观念的激烈碰撞,产生新的思想火花,使每一位教师的认识在学习中提高,观念在讨论中更新,行为在交流中转变,从而为新课改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组织老师们到外校参观学习先进理念和经验。我们先后组织百余人次到外校参观学习先进的理念和扎根课堂的教学实践,通过外出参观学习,开阔了教师们的视野,思想产生了强大的震憾,认识到选择性的魅力和必要,另对我们自身开展教学起到了较好的借签学习作用,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受益匪浅。 (二)围绕一个中心——完善选择性课程体系的设计 一个主旨:让每位学生都能接受最适合的教育。 两个原则:尊重个体原则——机制灵活可选择,课程丰富有选择,职业体验促选择,成长导师助选择,多元提升会选择。

2020年(发展战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

(发展战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

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辩证关系:1.发展是目的。发展是硬道理,这是于处理三者相互关系问题时首先要树立的观念。发展首先指经济发展,同时也包括政治和文化诸方面的全面进步。说“发展是硬道理”,这是因为中国解决自身内部壹切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特别是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只有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经济持续不断发展,才能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克服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2.改革是动力。要发展就必须改革。改革是指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于内的全面改革。只有广泛而深入的改革,才能解决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新出现的各种问题,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出广阔的空间。改革是发展不可缺少的推动力量。壹方面离开改革不可能发展,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另壹方面离开发展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改革,发展是改革的目的。3.稳定是前提。无论改革仍是发展均需要有壹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保证。稳定是指国家政局的稳定和基本路线、基本政策的稳定不变。1994年初,江泽民提出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是全党全国工作大局的思想。这是指导我们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重要方针。按照这壹方针就要把改革的力度(深度和广度)同发展的速度、同社会能够接受的程度统壹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于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 壹、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事关全局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面向未来,我们站于壹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完成“十壹五”规划的各项任务,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说到底要于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不断深化改革,加快发展。 只有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改革,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才能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 第一部分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背景 §1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刍议 一、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3、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4、倡导建构的学习5、形成新的课程评价观念6、促进课程管理的民主化和适应性。 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1、强调综合性,克服学科门类过多、相互独立的倾向 2、加强选择性,以适应地方学校学生的多样化需求(适应地区间、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差异) 3、确保均衡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规划设计、课时安排、课程内容)。 三、新课程改革在下面要有所突破: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采取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结构3、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结构4、高中采取分科课程为主5、农村中学课程内容要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四、课程决策的方针和改革的支持系统:1、坚持民主参与科学决策2、坚持先立后破的方针3、建立强有立的支持系统。 §2 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依据:1、知识经济与教育创新2、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革命3、跨越认知神经学科和教育学科之间的鸿沟。 二、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点:1、信息素养2、统整的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评价观、课程观)3、多重智力学说与成功智力学说的结合4、家庭学校社会搭建了素质教育的平台。 §3 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趋势与启示 一、国外课程改革的理念:1、注重基础学力提高2、信息素养3、创新与开放思维4、价值观与道德教育5、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的个性。 二、启示:1、课程目标的制订,强调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的价值观与精神、道德的发展2、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方面,关注学生的经验,设置分科与综合课程,处理好必修与选修的关系3、课程管理上采用灵活多样的体制。 第二部分课程结构 §4重建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 一、课程类型的价值厘定:1、学科课程、经验课程2、分科课程、综合课程3、传授性课程、研究性课程4、选修课程、必修课程5、隐性课程、显现课程6、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二、课程结构的表现形式:数量化方式、描述性方式、应用性方式。 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现状分析:1、学科课程、必修课程占主要,经验课程、选修课程少2、各具体学科之间的比重失衡3、课程内容一直为难、繁、偏、旧困扰。 四、对原有的课程结构的调整:1、构建多样化的课程类型结构2、构建均衡的科目结构3、构建完善优化课程内容。

改革、发展与稳定的辩证关系

方面的政策都不变,如果有一方面的政策脱离总体而发生了变化,就要使总体失去平衡。那么,如何从总体上考虑整个政策的各个方面都不变呢?邓小平指出:“总的讲,我们有四个不变: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变,一心一意搞四个现代化建设不变,对外开放政策不变,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方针不变。”(《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11页)在这四个“不变”的基础上,邓小平又指出:“香港在一九九七年回到祖国以后五十年政策不变,包括我们写的基本法,至少要管五十年。我还要说,五十年以后更没有变的必要。香港的地位不变,对香港的政策不变,对澳门的政策也不变,对台湾的政策按照‘一国两制’方针解决统一问题后五十年也不变,我们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政策也不变。”(《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15页)可见,邓小平从战略高度、从总体上考虑并制定了“四个不变”的方针。在此基础上,又指出了:香港在一九九七年回到祖国以后五十年政策不变,对澳门的政策也不变,对台湾的政策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统一问题后五十年也不变。可见,邓小平同志讲到的这不变的几个方面,就基本上构成了我们整个政策的总体的各个方面。而构成政策总体的各个方面又按照辩证法的规律普遍联系和发展着。其中,若有一方面脱离整体而“变”了,都要影响其他方面。例如:我们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只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而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则不能逐步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而人民大众的社会主义主人公的地位若不能从制度上、法律上得到有力的保障,即不能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则只能以党代政,靠行政命令、长官意志办事,这就会严重地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从而,也要阻碍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而若不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不会得到充分发展,其结果,就不能促进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就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不能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就不能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当然,我们还可以从其他种种不同的角度,论证要“不变”就要从整体上考虑政策的各个方面都不变的理论的正确性。在这里,不再作繁琐的论证。但是,值得指出的是:在构成我们政策主体的各方面的政策中,其中最重要的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邓小平于一九九二年初在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进一步强调指出:“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0页)实践证明,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经济特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政治特征;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三者相互关联。 所以,讲政策不变,应该是整个政策的总体各个方面都不变,其中一个方面变了,就要影响其他方面。而各个方面都不变的条件是政局稳定和政策稳定。 二、稳定和协调是相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 在发展与稳定的关系问题上,稳定是为了发展,发展又促进了稳定。但应强调的是,发展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离开了发展的稳定不是真正的稳定。邓小平在1992年初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曾指出:“对于我们这样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经济要发展得快一点,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但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问题要搞清楚。如果分析不当,造成误解,就会变得谨小慎微,不敢解放思想,不敢放开手脚,结果是丧失时机,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7页)这样,邓小平就既指出了稳定与协调的相对性,又指出了发展的绝对性。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看,发展与稳定的问题,属于运动形式的问题。而切合实际的、适度的、较高的发展速度,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形式。什么叫适度?邓小平在一九九○年三月指出:“适度的要求就是确保这十年能够再翻一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54页)接着,邓

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专业能力及其提升策略

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专业能力及其提升策略 强晓梅【摘要】21世纪初时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关键时期。实现科教兴国战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尤其是新课程的实施对广大教师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当前,在中小学教师总量初步满足教育事业发展基本需求的情况下,教师队伍质量进一步提高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更是新课程发展成败的关键。显然,我国中小学教师知识结构与新课程要求的知识结构有明显的差距,广大中小学教师教育观念陈旧落后,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不足,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等等。这就意味着加快教师专业化的进程,提高教师得专业能力,无论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要进一步加强,而且要高度重视。 【关键词】教师专业能力课程改革提升策略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采取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加以积极推动。课程专家们满怀期望为之呐喊与引领。然而在这场改革浪潮中,处于第一线的广大教师由于受到新课程一系列的挑战与要求而显得手足无措。Michael Fullan曾说:“教育变革的成败取决于教师的所思所为,事实就是如此简单,也是如此复杂。”(1因此,在这一程度上,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是推进新课程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专业能力含义及内容的论述 “专业”一词最早源于拉丁语,其原始的意思是公开地表达自己

的观点和信仰。凯尔·桑德斯认为,专业指一群人从事一种需要专门技术之职业,这种职业需要特殊的智力来培养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专门性的社会服务。【2】 《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专业”的解释是:1.高等学府的一个系里或中等专业学校里,根据科学分工或生产部门的分工吧学业分成的门类;2.产业部门中根据产品生产的不同过程而分成的各业务部门;3.专门从事某种工作或职业的。在本篇专业能力中的“专业”可用第三种解释,但我认为这里的“专业”是名词与形容词的统一体,也就是说将第三种解释和专业性结合起来理解。 “能力”的含义,露西和雷普辛格将其定义为:在特定组织中为有效执行一个任务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特性。【3】 教育学中关于教师专业能力的定义是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能量和本领。 从国内外研究者对教师专业素质的剖析来看:

舟山职业技术学校选择性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舟山职业技术学校“选择性” 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指导思想 根据《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和《舟山市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以满足学生多样选择、多元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深入推进办学方向由就业导向向职业发展导向转变,课程体系由供给模式向需求模式转变,教学过程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深化校企融合,改革育人模式,快速适应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需求和受教育者多样化发展的需求。 二、基本原则 1、强化选择性和意愿性。以学生的充分发展为教育之本,从学生发展意愿出发,尊重学生的可塑性变化,尊重学生的兴趣特长,尊重学生的多样化选择性需求与成长 意愿,在教师有效引导的同时,赋予学生更多的课程选择、专业选择、学制选择的权利,实现学生充分发展与个性意愿的有机统一。 2、彰显专业性和实践性。将专业教育贯穿就业教育与升学教育始终,突出专业的实 践性环节,在夯实职业教育专业性和实践性的基础上,分别开发开设满足直接就业需要的课程系统和满足继续升学需要的课程系统. 3、增强实效性和针对性。摒弃一切阻碍课程改革的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评价观,改革与学生的多样化发展不相适应的教学方案、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管理模式,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创新内容与形式,提高中职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实现学校在人才培养、课程改革、专业成长等方面的内涵发展. 4、突出特色化和灵活性。坚持从舟山经济的发展实际出发、从学校实际出发进行课 程改革,突出学校特色。深化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技能大师工作室资源进行课程开发和教学模式创新;发挥信息技术在课程改革中的支撑、辅助作用。

三、主要任务 (一)课程框架 1、课程结构 (1)课程结构: (2)课时比例 核心课程课时不大于总课时50%自选课程不少于50% 直接就业的实训实习不低于总时数的50%升学的实训实习不低于总时数的30%(3)自由选修课程包括:社团活动、通识课程、文化提升课程、技能拓展课程、职业素养课程和学校特色课程等。 2、学期教学内容设计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摘要:我国目前正处于总体小康想全面小康过度的阶段,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这是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改革攻坚阶段,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因此,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任务是非常必要的。无论是在经济、政治、文化、还是社会等各领域内的改革,都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和原则,总揽全局,使所做的一切,都能为社会的进步国家变强大做出贡献 关键词:发展、改革、稳定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发展是解决经济社会一切问题的关键,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和保证,三者是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 1、改革、发展、稳定的作用 1、1发展是目的 发展是硬道理,这是在处理三者相互关系问题时首先要树立的观念。发展首先指经济发展,同时也包括政治和文化诸方面的全面进步。说“发展是硬道理”,这是因为中国解决自身内部一切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特别是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只有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经济持续不断发展,才能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克服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发展是目的,我们的一切工作最终都是为了求得经济和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江泽民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稳定局面;顶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从根本上摆脱经济落后状况,就必须坚持发展。 2、2改革是动力 要发展就必须改革。改革是指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在内的全面改革。只有广泛而深入的改革,才能解决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新出现的各种问题,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出广阔的空间。改革是发展不可缺少的推动力量。一方面离开改革不可能发展,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离开发展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改革,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的决定性作用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还要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 3、3稳定是前提 无论改革还是发展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保证。稳定是指国家政局的稳定和基本路线、基本政策的稳定不变。江泽民提出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是全党全国工作大局的思想。这是指导我们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重要方针。按照这一方针就要把改革的力度(深度和广度)同发展的速度、同社会可以接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稳定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综合实力、政治文明和民主法制的水平,实现稳定的根本途径在于提高综合国力,在于提高全社会的民

依法保障和促进农村的改革发展与稳定

论文提纲 题目:依法保障和促进农村的改革发展与稳定 ——关于农村、农业法制建设的思考 内容:主要是结合农村实际工作经历,从分析农业、农村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入手,对我国现行农村、农业有关法律问题进行归纳、分析,试图提出新形势下农业,农村法制建设的一点建议。 一、农村农业法制建设的重要意义 二、国家农业农村方面法制建设面临的几个主要问题 1、关于依法稳定土地承包关系问题 2、依法保障和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问题 3、关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保障问题 4、关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问题 三、当前加强农村、农业法制建设的几点建议 1、健全和完善适应农村改革发展需求的法律制度 2、加强行政执法和司法工作 3、加强农村的法律服务 4、加强农村的法制宣传教育

依法保障和促进农村的改革发展与稳定 ——关于农村、农业法制建设的思考 专业名称:法学班级: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姓名: 【摘要】: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全面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当前我国农村已经逐步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农业生产模式在变化,农民的生活方式在改变,面对突如其来的变革,在市场竞争的浪潮中,农业作为弱势产业,农民作为弱势群体,更需要国家通过法律进一步规范涉农市场行为,切实保障农民利益,促使农业经济、农村文明健康有序的发展。本文作者结合个人的农村实际工作经历,从分析农业、农村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入手,对我国现行农村、农村的有关法律问题进行归纳、分析,试图提出新形势下农业、农村法制建设的有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农村、农业法制建设、重要意义、问题、思考和建议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所面临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历史重任。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的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要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加强农村、农业体制建设,为农村、农业健康有序发展保驾护航,是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任务。 一、农村、农业法制建设的重要意义 首先,加强农村法治,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9亿多农民是中国最大的社会群体。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加强农村法治在依法治国的方略中居于特殊地位。依法治国,根在基层、在农村。 第二,加强法治,是贯彻落实党在农村基本政策的重要保证。在农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方式也应相应地转变,领导农业和农村工作既要靠政策,更要靠法律,适时地把党的农村政策上升为法律,使之定型化、法律化,具有强制力和普遍的约束力,以增加党的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权威性,形成政策与法律的良性互动机制。

论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论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它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是总揽全局的首要问题。改革、发展、稳定是中国当代最主要的三个问题,三者相互制约、相互依存,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探讨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实现三者之间关系的动态协调、系统推进,实现跨世纪发展的战略目标,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那么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呢?首先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具有统一性。发展与稳定是事物运动的两种不可分离的状态。在人类社会中,只有生产力不断发展,经济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才可能实现政通人和、社会稳定。众所周知,在当今社会中,发展总是在一定的体制下进行的,当一定的体制成为发展的障碍时,就须通过改革来排除障碍,为发展扫清道路,因而改革成为发展的手段和动力。另一方面,发展是改革的目的,又是进一步改革的基础。另外,发展能为深化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改革需要稳定的社会和政治环境,稳定为改革的推进提供保障。 其次,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存在对立性或相斥性。发展与稳定本身就存在着矛盾。从二者的表现特征来说,社会发展要求“动”,社会稳定要求“静”,当然这种“动”与“静”是可以协调起来的,但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趋向,因而具有一定的互斥性、对立性。从现实看,我

们发展中国家以改革为必要条件的发展,目的是实现现代化。这就意味着必须改革某些曾经长期稳定存在的事物。因为,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变化速度显著加快,这将会给社会稳定带来冲击。同样,稳定对发展也存在着制约性、排斥性。如果把稳定绝对化,就会制约甚至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们所强调的稳定,是要保持一种有秩序、有规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态势,一种安定、团结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环境。一般地说,改革与发展的对立性、相斥性大体上表现为两类矛盾。第一类矛盾是经常性的矛盾。一般表现为,由于物质条件的有限性,对改革和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应该兼顾而又难以兼顾的矛盾。当经济增长盲目追求高速度,过多占用财力物力时,就必然使改革的经济环境偏紧,回旋余地很小,从而导致二者矛盾激化。第二类矛盾是过渡性矛盾。它要随着“两个转变”过程的完成才逐步消失。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两个转变”需要较长的时间,许多方面不能一步到位。这就必须采取一些过渡的形式,从而不可避免地出现如前所述的新旧体制、新旧发展战略相互交错和摩擦而形成的改革和发展之间的多种多样的矛盾。此外,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及其他方面的改革不能配套推进,这也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稳定对改革的制约性或限制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原有的社会稳定机制与社会各方面的具体制度之间已经形成固定的机制性联系,我们要改革原有体制,必定会受到原有机制的制约。其二,社会稳定机制对改革所带来的各种不稳定因素必定会作出迅速而强烈的反应。对改革所

加强管理,深化课改,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加强管理,深化课改,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楚雄州教育科研工作会楚雄市交流材料 在州、市党委、政府的强有力领导下,在州教育局的科学指导下,按照建设滇中楚雄特色大城市的发展规划,楚雄市科学规划教育发展,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中共楚雄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名教育的实施意见》,实施“名教育”战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在不断巩固提高“两基”成果的同时,扩大普通高中办学规模,加大普通高中改革的力度,稳步推进普通高中课改工作,努力提高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经过努力,全市教育教学工作整体水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工作亮点频现,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 一、全面强化教学管理,狠抓措施落实,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是质量提升的根本保障。我市坚持向管理要质量,在强化管理方面长远谋划,明确方向,重在落实。建立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有效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快速提升。 1、校长年度目标管理制:每一年教育局都与每一位校长签定《校长年度目标管理考核责任书》。《责任书》从办学方向、学校管理、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质量等方面对学校提出了明确要求,通过目标管理考核责任书来指导、督促学校领导班子提升学校管理的水平。教育局每年组织对责任书落实情况进行全面的考评,兑现奖惩。由于目标明确、督查落实、指导有力、奖惩分明,校长年度目标管理制对促进我市学校管理水平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2、学校管理干部研训制:利用省、州、市提供的培训机会,我市每年组织校长、校级领导、中层管理干部分批次到北京、上海、山东等教育先进地区学习培训,学习先进地区的教育理念、管理经验,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提升素质,培养了一

课程改革六大目标

课程改革的六大目标 1.课程功能转变 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对于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育的目标是知识的传授。课堂上教师把重点放在包括考试内容的练习,并下意识地排除对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等有帮助的训练。学生学得很辛苦,但他们的脑子里塞满的实际上是零碎的知识,而没有学习的方法。长此以往,学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要改变这一现状只能从转变课程功能入手,如下面模式所示: 转变课程功能示意图. 信息时代更重要的教育目标,已经不是知识与技能,而是情感态度、思维与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知识不是衡量21世纪所需人才的主要依据,能力和态度成为人才素质的核心内容。 因此,课程的功能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应当通过课程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在新的课程中,课程功能的转变,主要是通过制定课程标准、编写教材、实施教育与评估来实现的。在各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编写中,都力争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从而实现课程功能“三位一体化”。能否在新课程中实现“三位一体化”,是衡量我国课程功能是否真正转变的重要依据。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既是本次课程结构调整的三条基本原则,又是新课程结构区别于现行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这是我们全面领会和理解新课程结构的三把钥匙。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根据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新课程结构包容了各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与现实社会生活以及学生的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科目,同时通过课时的比例调整,使其保持适当的比重关系。这是从课程方案层面体现出来的均衡性。如何在实践层面上落实 首先要承认每门课程的独特性和独特价值,它们在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上都能做出自己的贡献。 其次要承认每门课程的特殊性和局限性,没有一门课程能够包打天下,实现所有的课程目标。课程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是整体发挥课程功能,全面实现课程目标的必然要求。 再次要承认课程之间在教学任务上有轻重之分。义务教育阶段设置的各门课程依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学科自身的特点以及课程之间的关系,在课程开设顺序上有先有后,在课程内容安排上有多有少,在课时比例设计上有高有低,从而使各门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所处的位置和所承担的任务有所不同。从这个角度来说,各门课程要区别对待,但这种区别对待的目的正是使课程之间保持一种均衡,从而实现课程的整体优化。从学生角度来说,均衡性也决不是指学生各学科或各领域平均发展,而是指个性的和谐发展。 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是针对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而提出的。 它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