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病理入门基础知识

医学检验病理入门基础知识

医学检验是一门涉及到多项课程的学科,其中包含了生理学、病理学、免疫学及检验、血液学检验、分子生物学等数十项课程。了解医学检验基础知识的基本概念,也是病理入门必须要了解掌握的。下面就来介绍医学检验基础知识的基本概念:

1.真脂

中性脂肪或称三酸甘油酯。

2.酶激活剂

能使无活性的酶原变成有活性的物质。

3.水解酶

凡促进作用物的加水分解作用的酶。

4.荧光分析法

利用某些物质被紫外光照射后所发生的能反映出该物质特性的荧光,可以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的方法。

5.标准溶液

亦称基准溶液,是浓度已经准确测知的溶液。

6.米氏常数

简指反应速度v为最大速度V的一半时所需的底物浓度。

7.同工酶

在同一种属中其理化及生物性质不同而能催化相同反应的酶。

8.盐析

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中性盐以破坏蛋白质的胶体性而使蛋白质从水溶液中沉淀析出。

9.酶的热稳定试验

利用不同来源的酶对热的稳定性不同,比较血清加热前后酶活性的变化来区别酶的器官来源。

10.等电点

蛋白质是两性电解质,在特定的pH溶液中所带正电荷数恰好等于负电荷数。此时蛋白在电场中不再移动,此溶液的pH称该蛋白质的等电点。

11.鞭毛

细菌体上附着的细长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12.荚膜

细菌细胞壁外围绕的粘性、胶胨样物质,厚度在0.2μm上者,称为荚膜。

13.芽胞

有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在菌体内形成一折光性很强的小体,有强大的抵抗力。

14.L型细菌

无细胞壁或细胞壁有缺陷的细菌。

15.噬菌体

是侵袭细菌、真菌或螺旋体的病毒,在易感的宿主细胞内增殖并将其裂解。

16.质粒

存于细菌染色体外的环形DNA。

17.条件致病菌

寄居在人体一定部位的.细菌,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当机体平衡状态破坏时可引起疾病者。

18.外毒素

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分泌到菌体外的毒性物质。

19.内素素

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外部结构,当菌体死亡或裂解后才释出的毒性物质。

20.甲型溶血

指在血液琼脂平板上,细菌菌落周围的草绿色溶血环。

21.乙型溶血

指在血液琼脂平板上,细菌菌落周围的无色透明溶血环。

22.异染颗粒

指白喉杆菌菌体的染色性不均匀而出现的染色较深的颗粒。

23.菌体抗原

是细菌的细胞壁成分,有抗原性、耐热与相应抗体呈颗粒状凝集。

24.鞭毛抗原

细菌的鞭毛蛋白,有抗原性、不耐热,与相应的抗体呈絮状凝集。

25.表面抗原

细菌体周围的多糖成份,不耐热,可阻断0抗原与相应抗体反应。

26.ETEC

产肠毒素型大肠埃希氏菌。

27.EPEC

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茵。

28.EIEC

侵袭性大肠埃希氏菌。

29.非发酵菌

指一大群不发酵糖类、专性需氧、无芽胞的革兰氏阴性杆菌。

30.卫星现象

指流感嗜血杆菌生长在金葡萄周围处的菌落增大现象。

31.抗原

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而生成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等免疫应答产物并与之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32.补体结合试验

抗原与抗体结合时可激活补体,此为两组抗体抗原争夺补体的试验。

33.非均相免疫技术

指在免疫反应中必需分离结合型与游离型标记物的技术。

34.抗原特异性

指抗原具有能与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结合的物质。

35.补体

是一组具有酶活性而不耐热的球蛋白,存于人和动物的正常新鲜血清中。

36.免疫活性细胞

能接受抗原刺激而发生分化、增殖形成免疫效应物质并能进行特性免疫反应的细胞。

37.体液免疫

B细胞参与的免疫应答。

38.细胞免疫

T细胞参与的免疫应答。

39.变态反应

是机体受同一抗原再刺激后发生的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的特异性反应。

40.抗原抗体反应

指抗原与相应杭体之间所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

41.免疫佐剂

促进抗体产生的抗原辅助剂。

42.单克隆抗体

通过杂交瘤细胞产生的特异性纯净抗体。

43.沉淀反应

可溶性抗原和抗体在液相中特异结合生成沉淀物的反应。

44.双向扩散试验

指在琼脂内抗原和抗体各自向对方扩散,在适当比例处形成沉淀线的试验方法。

45.凝集反应

指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的结合,并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46.均相免疫技术

指在免疫反应中不需要分离结合型与游离型标记物的技术。

47.荧光抗体技术

以荧光物标记抗体进行抗原定位的技术。

48.自身免疫病

机体产生针对自身组织抗原成分的抗体或免疫细胞,从而导致细胞损伤的疾病。

49.免疫缺陷病

由遗传和其它原因造成的免疫系统发育幼稚或免疫反应障碍或不全的疾病。

50.独特型

指同一个体不同B细胞系所产生的免疫球蛋白抗原性差异,即可变区中高变区的抗原决定簇不同。

诊断学基础知识重点

诊断学基础知识重点 诊断学基础知识重点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医学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越来越受到重视。而 作为医学的基础学科,诊断学至关重要。在学习诊断学的过程中,一 些基础知识必须掌握。以下是这些基础知识的重点,按类划分。 一、生理学基础知识 1.血液样本的采集与处理。准确诊断需要合理的血液样本采集与处理,应掌握合适的采血部位、采血量、采血方式以及不同类型的血液样本 的处理方法。 2.影响临床检验的因素。影响临床检验结果的因素很多,如饮食、体育锻炼、服药及时间等。应掌握这些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能够进行 准确测定。 二、病理学基础知识 3.病因与病理生理学。病因是引起疾病的原因,病理生理学是研究器官组织失去正常生理功能的病理学过程。准确的病因与病理生理学理解 对于明确疾病诊断、制定治疗方案非常关键。 4.细胞与组织病理学。肿瘤学、炎症学等都属于细胞与组织病理学范畴。

掌握细胞与组织病理学知识能够提高疾病诊断的效果。 三、药学基础知识 5.基本药理学知识。掌握药物的毒性、药代动力学、药理学和药物相互作用等基本药理学知识,能够更好地判断疾病诊断及药物治疗效果。 6.临床药物学知识。包括药物的分类、使用禁忌以及化疗、抗生素应用等方面的知识。熟练掌握临床药物学知识对于制定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四、实验室检测基础知识 7.实验室检测方法。临床医学上常用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生化检验、免疫学检验、血细胞学检验、微生物学检验等。了解不同检测方法的原理、优缺点和适用范围,能够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以及进行相关的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 8.质量控制与质量评价。正确应用实验室检测方法需要进行相应的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应掌握这些知识,确保准确、可靠的检测结果。 综上所述,以上基础知识是诊断学学习中的重点。只有深刻理解并掌握了这些知识,医生才能够更加准确地诊断疾病,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医学检验病理入门基础知识

医学检验病理入门基础知识 医学检验是一门涉及到多项课程的学科,其中包含了生理学、病理学、免疫学及检验、血液学检验、分子生物学等数十项课程。了解医学检验基础知识的基本概念,也是病理入门必须要了解掌握的。下面就来介绍医学检验基础知识的基本概念: 1.真脂 中性脂肪或称三酸甘油酯。 2.酶激活剂 能使无活性的酶原变成有活性的物质。 3.水解酶 凡促进作用物的加水分解作用的酶。 4.荧光分析法 利用某些物质被紫外光照射后所发生的能反映出该物质特性的荧光,可以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的方法。 5.标准溶液 亦称基准溶液,是浓度已经准确测知的溶液。 6.米氏常数 简指反应速度v为最大速度V的一半时所需的底物浓度。 7.同工酶 在同一种属中其理化及生物性质不同而能催化相同反应的酶。 8.盐析 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中性盐以破坏蛋白质的胶体性而使蛋白质从水溶液中沉淀析出。 9.酶的热稳定试验

利用不同来源的酶对热的稳定性不同,比较血清加热前后酶活性的变化来区别酶的器官来源。 10.等电点 蛋白质是两性电解质,在特定的pH溶液中所带正电荷数恰好等于负电荷数。此时蛋白在电场中不再移动,此溶液的pH称该蛋白质的等电点。 11.鞭毛 细菌体上附着的细长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12.荚膜 细菌细胞壁外围绕的粘性、胶胨样物质,厚度在0.2μm上者,称为荚膜。 13.芽胞 有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在菌体内形成一折光性很强的小体,有强大的抵抗力。 14.L型细菌 无细胞壁或细胞壁有缺陷的细菌。 15.噬菌体 是侵袭细菌、真菌或螺旋体的病毒,在易感的宿主细胞内增殖并将其裂解。 16.质粒 存于细菌染色体外的环形DNA。 17.条件致病菌 寄居在人体一定部位的.细菌,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当机体平衡状态破坏时可引起疾病者。 18.外毒素 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分泌到菌体外的毒性物质。 19.内素素

医学检验基础知识

医学检验基础知识 医学检验是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通过各种实验室技术手段,对身体内的生理和病理过程进行监测和评估,为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将为您介绍医学检验的基础知识。 一、医学检验的分类 根据检验目的和方法的不同,医学检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临床血液检验:通过对血液成分和功能的检测,了解血液系统和全身健康状况,包括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糖水平等。 2. 生化检验:通过测定体液中各种生化指标的含量和活性,评估脏器功能和机体代谢状况,如肝功能检查、肾功能检查、血脂水平测定等。 3. 微生物学检验:通过分离、培养和鉴定各种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病毒等,确定感染病原体的种类和致病性。 4. 免疫学检验:通过检测体液和细胞中的免疫参数,评估免疫系统功能和疾病状态,如免疫球蛋白检测、自身抗体检测等。 二、医学检验的常用指标 在医学检验中,有一些常用的指标可以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和疾病发展情况。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指标和其意义:

1. 血红蛋白(Hb):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含量最多的一种蛋白质,它能携带氧气到全身各个组织。血红蛋白水平的改变可以反映出贫血、心脏疾病等情况。 2. 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是身体的免疫细胞,它能够防御和清除体内的病原体。白细胞计数的异常可以提示感染或炎症等情况。 3. 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细小细胞片,它参 与了止血和凝血的过程。血小板计数过高或过低都可能与出血或血栓 相关的疾病有关。 4. 血糖水平(Glu):血糖水平是评估糖代谢和糖尿病控制的重要 指标。高血糖可能意味着糖尿病或其他代谢性疾病。 5. 肝功能检查指标:肝功能检查可以评估肝脏的代谢和解毒功能, 常见的指标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等。 6. 肾功能检查指标:肾功能检查可以评估肾脏的排泄和调节功能, 常见的指标包括尿素氮(BUN)、肌酐(Cr)等。 三、医学检验的临床应用 医学检验在临床中有广泛的应用,可以帮助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 鉴别和监测。以下是医学检验在临床中的一些常见应用: 1. 诊断疾病:医学检验可以通过检测特定的生化指标、微生物或抗 体等,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种类和严重程度,如乙肝病毒检测、艾滋 病病毒抗体检测等。

病理学的知识点总结

病理学的知识点总结 1.高血压病时的肾脏病理变化表现为,颗粒性固缩肾。 2.弥漫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的,肾脏表现为,颗粒性固缩肾。3.不属凝固性坏死的是,脑。注意“属于”的有: (1)子宫; (2)肠; (3)肝; (4)肺。 4.不属肉芽肿的是,肺肉质变。注意“属于”的有: (1)血吸虫病; (2)麻风; (3)梅毒; (4)结节病。 5.血栓转归中不会发生,化生。 6.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性反应不包括,再生。注意“包括”的有:(1)化生; (2)萎缩; (3)肥大; (4)增生。

7.流行性乙型脑炎不具有的改变,蛛网膜下腔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 炎性渗出。 8.肿瘤的发生与亚硝胺类化合物关系不密切,胆囊癌。 9.血栓形成的条件,不正确的是,纤维蛋白溶酶增加。注意“正确”的有: (1)新生血小板增多; (2)血管内皮损伤; (3)组织因子释放; (4)涡流形成。 10.不是矽肺诊断主要依据的是,临床症状。注意“属于”的有:(1)胸片;(2)CT检查;(3)接触粉尘的职业史;(4)肺功能检查。 11.细支气管不完全阻塞所致的阻塞性通气障碍可造成,肺气肿。 12.肉芽组织的成分不包括,平滑肌细胞。注意“包括”的有: (1)血管内皮细胞; (2)成纤维细胞; (3)炎症细胞; (4)肌纤维母细胞。 13.淤血不会引起,实质细胞增生。 14.高血压病脑出血破裂的血管多为,豆纹动脉。 15.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主要病变部位在,蛛网膜下腔。

16.动脉粥样硬化的好发于,左前降支。 17.血吸虫易停留于,肠系膜下静脉。 18.股骨骨折后因处理不当,大量脂肪滴进入血液,该脂肪栓子常栓塞于,肺动脉及其分支。 19.肉芽组织内发挥抗感染作用的主要成分,炎性细胞。 20.风湿病的描述,错误的是,风湿性关节炎常导致关节畸形。注意“正确”的有: (1)属于变态反应性疾病; (2)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 (3)心脏病变的后果最为严重; (4)可累及全身结缔组织。 21.对肿瘤的错误描述是,称瘤的都属良性。注意“正确”的有:(1)肉瘤多发生于青年人; (2)癌比肉瘤多见; (3)恶性肿瘤多呈浸润性生长; (4)癌的淋巴道转移比肉瘤的多见。 22.纤维素性炎的描述中错误的是,肺的纤维素性炎不会导致机化。注意“正确”的有:(1)浆膜的纤维素性炎易导致浆膜粘连; (2)常发生于浆膜、黏膜和肺; (3)常伴嗜中性粒细胞浸润;

现代医学检验与病理

现代医学检验与病理 现代医学检验是一项重要的临床辅助诊断技术,通过对人体样本的检测与分析,为医生提供了大量的有关患者健康状况的信息。病理学则是通过对组织和细胞的研究,揭示疾病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本文将从现代医学检验与病理学的概念、应用以及其在临床中的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 现代医学检验是利用生物、化学、物理等科学技术手段,对人体组织、体液、细胞及其代谢产物进行检测和分析,以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常见的检验项目包括血液检验、尿液检验、生化检验、免疫学检验等。这些检验项目能够反映患者的血液、内分泌、免疫、肾功能等方面的情况,有助于医生诊断疾病、制定治疗方案和监测疗效。 血液检验是常见的一种现代医学检验方法,通过对血液成分的检测,可以获取关于患者贫血、感染、炎症、肿瘤等方面的信息。常见的血液检验项目包括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糖、血脂等。这些指标的异常变化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患有某种疾病,进而进行相应的治疗。 尿液检验是另一种常见的现代医学检验方法,通过对尿液成分的检测,可以了解患者的肾功能、代谢情况等。常见的尿液检验项目包括尿常规、尿蛋白、尿糖等。尿液检验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

存在泌尿系统感染、肾脏疾病、糖尿病等问题,从而指导治疗。 生化检验是一种通过对血清、血浆等样本中生化指标的检测,了解患者的生理状态和疾病情况的方法。生化检验可以检测到患者体内的各种生物分子,如蛋白质、酶、代谢产物等。常见的生化检验项目包括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清脂肪等。这些指标的异常变化可以帮助医生诊断患者是否患有肝病、肾病、电解质紊乱等疾病。免疫学检验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现代医学检验方法,通过对血清或其他体液中免疫分子的检测,了解患者的免疫功能、感染情况等。免疫学检验可以检测到患者体内的抗体、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等。常见的免疫学检验项目包括HIV抗体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风湿因子检测等。这些检验项目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感染某种病原体,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病理学是通过对组织和细胞的研究,揭示疾病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学科。病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病理标本,包括组织标本和细胞标本。组织标本是通过组织切片技术制备而成,细胞标本则是通过细胞采样技术获得。通过对病理标本的染色和观察,可以了解疾病在组织和细胞水平上的变化,如细胞形态学改变、组织结构异常等。病理学在肿瘤的诊断和分期、炎症的鉴别诊断、特定疾病的诊断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现代医学检验与病理学的结合,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更加全面、准确

医学检验技士基础知识

医学检验技士基础知识 医学检验技师基础知识 医学检验技师是医学领域不可或缺的一员,他们负责采集、处理和 分析患者的生物样本,通过实验室检测和分析结果来提供有效的医学 诊断和治疗建议。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学检验技师,掌握基础的医学 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一、解剖学基础知识 医学检验技师需要了解人体的基本解剖结构,包括各个系统的主要 器官和组织,如心脏、肺、肝脏、肾脏等。他们还需要掌握有关肌肉、骨骼和神经系统的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检验结果与相关病理变化之 间的关系。 二、生理学基础知识 生理学是医学检验技师必备的重要学科之一。他们需要了解人体各 个系统的正常功能和相互作用。例如,心血管系统的心脏如何泵血, 呼吸系统如何吸入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了解这些基础知识有助于他 们正确理解检验结果,并提供准确的解读和分析。 三、病理学基础知识 病理学是医学检验技师必须掌握的重要学科。他们需要了解不同疾 病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例如,了解白血病与正常造血

细胞的区别,有助于识别和解释血液检验中的异常结果。掌握病理学 知识还有助于技师在实验室中进行有效的样本处理和分析。 四、实验室技术与操作 除了医学知识,医学检验技师还需要掌握实验室技术和操作的基础 知识。他们需要了解各类实验室设备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如离心机、 显微镜、自动化分析仪器等。掌握良好的实验室技巧和操作规范能够 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五、质量控制与规范 在医学检验实验室中,质量控制和规范是至关重要的。医学检验技 师需要了解质量控制的原理和方法,包括校准、质控品的使用和验证。他们还需要遵守相关的实验室规范和操作规程,如安全操作规范、实 验室无菌技术等。 六、伦理与法律问题 医学检验技师在工作中会接触到患者的个人隐私和机密信息,因此 他们需要遵守国家和地区的伦理和法律规定,保护患者权益。技师在 实验室操作过程中也需要注意实验室安全和废物处理等问题,以确保 工作环境的卫生与安全。 总结: 医学检验技师的基础知识涵盖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实验室技 术与操作、质量控制与规范、伦理与法律等方面。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技师能够更好地理解检验结果,提供准确的分析和诊断建议,为患者

医学检验基础知识重点必背

医学检验基础知识重点必背 医学检验是一种通过对人体样本的检测来评估健康状况的方法。 以下是一些医学检验的基础知识的重点: 1. 血液检验:血液检验是最常见的医学检验之一。常见的血液 检验项目包括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液成分、炎症 标志物等。这些检验可以帮助医生评估贫血、感染、炎症等情况。 2. 尿液检验:尿液检验是评估肾脏功能和泌尿系统健康的重要 方法。常见的尿液检验项目包括尿液常规、尿蛋白、尿糖、尿液微量 元素等。这些检验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尿路感染、肾脏疾病、糖尿病等。 3. 血常规:血常规是一项常规检查,用于评估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医生诊断贫血、感染、出血 倾向等。 4. 肝功能检查:肝功能检查用于评估肝脏的健康状况。常见的 肝功能指标包括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 总胆红素、血清蛋白等。这些检验可以帮助医生检测肝炎、脂肪肝、 药物损害等肝脏疾病。 5. 心肌酶谱:心肌酶谱用于评估心肌损伤的程度。常见的心肌 酶谱指标包括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 蛋白(cTnI)等。这些检验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心肌梗死、心肌炎等心 脏疾病。 6. 甲状腺功能检查:甲状腺功能检查用于评估甲状腺的功能情况。常见的甲状腺功能指标包括甲状腺素(T3、T4)、促甲状腺激素(TSH)等。这些检验可以帮助医生诊断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功能减退等 疾病。 以上只是医学检验的一部分基础知识,具体的检验项目和指标还 有很多。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疾病症状来选择合适的检验项目,并通过分析检验结果来辅助诊断和治疗。因此,及时进行医学检 验是保持健康的重要一环。

医学检验知识

医学检验知识 一、医学检验的概念及意义 医学检验是指通过对人体生理、生化、免疫等方面的检测,以及对细胞、组织、器官等的病理学检查,来诊断疾病或评估健康状态的一项技术。医学检验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为医生提供客观准确的数据,辅助诊断和治疗决策。 二、医学检验的分类 1. 生化检验:主要包括血液生化指标、尿液生化指标、生物体内酶活性等。 2. 免疫学检验:主要包括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细胞免疫功能等。 3. 微生物学检验:主要包括细菌培养和鉴定、真菌培养和鉴定、病毒抗体检测等。 4. 血液学检验:主要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等。 5. 病理学检查:主要包括组织活体或死亡后进行的组织切片和染色分析。 三、医学检验常见项目及其意义 1. 血常规:可以反映人体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包括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等。 2. 尿常规:可以反映肾脏、泌尿系统的功能状态,包括尿比重、尿PH

值、蛋白质含量等。 3. 血糖检测:可以评估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以及对药物治疗的反 应情况。 4. 肝功能检测:可以评估肝脏的代谢和排泄功能,包括谷丙转氨酶、 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等指标。 5. 肾功能检测:可以评估肾脏的滤过和排泄功能,包括肌酐、尿素氮 等指标。 6. 甲功检测:可以评估甲状腺的分泌功能,包括甲状腺激素水平等指标。 四、医学检验中常见的误差 1. 人为误差:操作不规范或不严格按操作要求进行实验会导致误差。 2. 仪器误差:仪器的精度、灵敏度、线性范围等因素会影响检测结果。 3. 生物学误差:生物样本的采集、保存和处理等环节也会影响检测结果。 4. 环境误差: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等也可能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 五、医学检验中的质量控制 1. 内部质量控制:通过对实验室内部进行质量控制,确保实验室中每 个环节都得到严格的监控和管理,提高实验室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外部质量控制:通过参加外部组织或机构组织的质量评估活动,比 较实验室与其他实验室之间的差异,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

病理学知识要点(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1.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患病机体在形态结构上的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 2.活体组织检查:简称“活检”,即通过局部切取、钳取、细针穿刺、搔刮、摘除等手术方法,从病变活体部位获取病变组织制作病理切片,进行病理诊断。 3.尸体剖验:简称尸检,即对死者的遗体进行病理解剖检验,是病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 4.细胞学检查:采集病变处部位自然分泌物、渗出物、排泄物或人工获取的各种脱落细胞,涂片、染色后进行病理诊断。 5.动物实验:即运用动物实验的方法,在适宜动物身上复制出某些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进而通过疾病复制过程研究疾病的病因学、发病学、病理改变及疾病的转归。 6.组织和细胞培养:即将某种组织或单细胞用适宜的培养基在体外培养,研究在各种因子作用下细胞、组织病变的发生和发展及外来因素的影响。 7.疾病:是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自稳态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8.完全康复:又称痊愈,是指疾病时所致的损伤完全消失,机体的形态结构、代谢和功能完全恢复正常。 8.不完全康复:是指疾病时的损伤得到控制,主要症状和体征消失,机体发生改变的形态结构、代谢和功能并未完全恢复正常,通过代偿机制维持生命活动,有些可留有后遗症。 9.内环境稳态:是指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机体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 第二章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1.适应:是指细胞、组织和器官对机体内、外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刺激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细胞、组织和器官在环境发生改变时,通过自身的代谢、功能和结构做出相应的改变所引起的损伤,这个过程称为适应。) 2.生理性萎缩:是指某些细胞、组织和器官发育到一定阶段时逐渐萎缩,称之为退化。 3.内分泌性萎缩:因内分泌器官功能低下,相应靶器官缺乏激素刺激引起。 4.肥大:是指细胞、组织、器官体积的增大。 5.生理性增生:是指适应需要,组织、器官代谢和功能增强发生的增生。 6.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 7.变性: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所致在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 8.细胞水肿:是指细胞内钠离子和水的过多积聚。 9.肝细胞气球样变:病毒性肝炎时,肝细胞极度肿大变圆,胞质几乎完全透明,入气球样。 10.脂肪变性:是指甘油三酯蓄积于非脂肪细胞的胞质中。(脂肪变性是指除了脂肪细胞外,细胞内

临床医学检验基础知识名词解释

临床医学检验基础知识名词解释 临床医学检验是医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各类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进行临床医学检验时,需要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和常用名词的解释。在本文中,我们将对临床医学检验基础知识中的一些关键名词进行解释。 一、生化指标 1、血糖 血糖是人体中必需的能量源,也是衡量糖代谢状态的重要指标。正常血糖浓度一般在3.9-6.1mmol/L之间。高血糖可能 是糖尿病的标志,低血糖则可能是胰岛素分泌不足的症状。 2、肝功能指标 肝功能指标是反映肝脏疾病、肝细胞损伤和胆汁淤积的常用指标。常见的肝功能指标有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等。其中,ALT和AST是 肝细胞损伤的敏感指标。 3、肾功能指标 肾功能指标可以用来检查肾脏疾病、肾功能损伤等问题。血肌酐和尿素氮是肾功能指标的常用检查项目。在正常情况下,血肌酐和尿素氮含量应该在一定的范围内,当肾功能出现问题时,这两项指标的含量会显著升高。 二、免疫学指标

1、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计数是用来监测身体免疫系统的常用检查项目。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白细胞计数范围一般在4-10×10^9/L之间。当白细胞计数超出正常范围时,通常表示身体中正在发生某种病理变化,比如感染、炎症等。 2、抗原检测 抗原检测是用来测定身体内某种特定抗原水平的检查项目。常见的抗原包括HIV、乙肝病毒、结核菌等。抗原检测的结果 可以用来监测感染程度和病情进展。 3、抗体检测 抗体检测是用来检测身体内抗体水平的检查项目。抗体是身体免疫系统对于外来入侵物质的反应。比如,乙肝病毒感染后,身体会产生一种特定的抗体,用于消灭病毒。抗体检测可以用来探测身体免疫系统对特定病原体的反应。 三、微生物学检验 1、细菌培养 细菌培养是一种常用的微生物学检验方法,用于检测患者体内是否存在细菌感染。细菌培养是将样品放置在适宜的培养基上,以促进细菌生长和分裂。检验人员可以观察细菌的形态和数量,进而确定感染的种类和程度。 2、真菌培养

病理学概述

第一章病理学概述 一、病理学的定义及发展简史 病理学(pathology)是一门研究疾病的病因(etiology),发病机制(pathogenesis),病理变化(pathological change)结局及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人类自其诞生之日起便始终与疾病共存,人类只知道疾病却不知道发病原因。直到18世纪的1761年,意大利医生摩尔伽尼(Morgani)通过700多具尸体的解剖,并详细记录了病变器官的肉眼变化之后,认为不同的疾病是由相应器官的病变引起的,由此提出了器官病理学(organ pathology)的概念。在19世纪中叶,随着显微镜的发明和使用,德国病理学家魏尔啸(Virchow)利用显微镜研究了正常细胞和病变细胞的形态变化,创立了细胞病理学(cytopathology),对医学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此后,经过近两个世纪的探索,逐渐形成并完善了今天的病理学学科体系,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明,极大地推动了传统病理学的发展,特别是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又使病理学出现了许多新的分支学科,如免疫病理学,分子病理学,遗传病理学和定量病理学等。使得人们对疾病的研究不仅从器官,组织,细胞和亚细胞水平,而且深入到分子水平;并使形态学观察结果从定位、定性走向定量,更具客观性、重复性和可比性。这些发展大大加深了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同时也为许多疾病的防治开辟了光明的前景。 在我国的医学发展史中,有病理学方面记载的著作是南宋时期的《洗冤集录》,书中详细记述了尸体解剖检验、伤痕变化、中毒鉴定的资料,实际上这就是人类早期的器官病理学和法医学。 我国的现代病理学创始于二十世纪初,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现代病理学家为我国病理学的学科建设,为我国现代病理学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病理学的任务和内容 1、病理学的任务 病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包括形态结构的改变、功能和代谢改变)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其根本任务是阐明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的规律,为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2、病理学的内容 病理学可分为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两门学科。病理解剖学是从形态学变化研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病理生理学则是从功能和代谢变化的角度研究疾病的本质。在疾病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结构和功能代谢之间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无论是病理解剖学,还是病理生理学,其内容都可分成总论和各论,病理的解剖学总论(第1~5章)和各论(第6~

医学检验病理学重点

组织和细胞的损伤与修复 变性: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使细胞浆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水样、玻璃样、脂肪、粘液性、淀粉样变性,病理性色素沉积、病理性钙化。 萎缩: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分:全全身营养不良性、神经性、废用性、压迫性、内分泌性、缺血性萎缩 肥大: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称为肥大。 增生:器官或组织内实质细胞数量增多而形成的组织器官体积增大称为增生。 化生:为了适应环境一种已分化组织转变为另一种分化组织的过程称为化生,分鳞状上皮、肠上皮化生 鳞状上皮化生:气管、支气管黏膜的纤毛柱状上皮,在长期吸烟或慢性炎症损害时转化为鳞状上皮 脂肪肝:最为常见,显著弥漫性肝脂肪变。 虎斑心:心肌脂肪变常累及左室内膜下和乳头肌,与正常心肌相间形成黄红色斑纹。 坏疽:坏死组织由于腐败菌的感染而呈黑色、暗绿色等特殊形态的改变。结局:溶解吸收、分离排除 干性坏疽:见于动脉阻塞静脉回流通畅时,常发生于四肢,肉眼坏死组织呈黑色,干燥皱缩,与健康组织界限清楚,全身中毒症状轻。 湿性坏疽:多发生于与外界相通的内脏,也可见于动脉阻塞及静脉回流受阻的肢体,坏死区肿胀,呈蓝绿色,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全身中毒症状重。 气性坏疽:系深达肌肉的开放性创伤合并产气荚膜杆菌等厌氧菌感染所致,除组织发生坏死外,还产生大量气体,坏死区按之有捻发感,伴奇臭,全身中毒症状重。 含铁血黄素细胞:这种吞噬大量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常出现在左心衰,故又称心力衰竭细胞,常见沉积于肝脾淋巴结骨髓等器官和组织内 坏死: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凝固性坏死、脂肪坏死、纤维素样坏死。 机化:新生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组织或其他异常物资(血栓、血块、脓液)的过程。坏死结局:溶解吸收、分离排除、机化、包裹钙化 肉芽组织:是新生的富含毛细血管的幼稚阶段的纤维结缔组织。鲜红色、细颗粒样、柔软,状似肉芽、易出血而无痛觉(内有一定量水肿液,不含神经纤维)。光镜下主要由成纤维细胞和新生的毛细血管、炎症细胞组成。修复过程作用:抗感染保护创面、填补创口及其他组织缺损、机化或包裹坏死血栓炎性渗出物及其他异物。 伤口收缩:是伤口边缘纤维母细胞的牵拉作用引起的,于胶原无关。5-羟色胺、血管及张素、去甲肾上腺素促使作用,肾上腺皮质类固醇、平滑肌拮抗药抑制作用 修复:取决于受损组织细胞再生能力,并受许多细胞因子及其他因素的调控。机制:1.生长因子、细胞外基质、其他化学信号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 2.信号转导系统放大信号向核内传递,刺激静止细胞进入细胞周期 3.细胞周期的分子调控。损伤细胞受到刺激后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刺激同类细胞或同一胚层发育来的细胞增生与分化,促进修复 细胞因子: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角化细胞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动脉充血:局部组织、器官内血管扩张,血液输入量增多,简称充血 静脉性充血:又称淤血,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引起组织或器官内含血量增多。后果:是局部组织 1.水肿和渗出性出血 2.实质细胞萎缩变性坏死 3.间质纤维增生,最终形成淤血性硬化。 槟榔肝: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淤血区呈暗红色,周边区因肝细胞脂肪变性呈黄色,淤血、变

医学病理技术员知识点

医学病理技术员知识点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病理技术员在诊断和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将介绍一些医学病理技术员需要掌握的关键知识点,帮助读者了解他们的工作内容和技能要求。 一、病理学基础知识 作为一名医学病理技术员,了解病理学的基本知识是至关重要的。他们需要熟悉人体解剖学、组织学和病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熟练掌握细胞结构、组织分布以及正常和异常细胞的特征,是进行病理诊断的基础。 二、病理标本处理 医学病理技术员需要学会正确处理病理标本。他们需要了解不同类型的标本收集和保存方法,并能正确使用显微镜和其他实验设备进行观察和分析。此外,他们还需要掌握病理标本处理的安全规范,以确保自己和其他人的安全。 三、组织学染色技术 在进行病理诊断时,医学病理技术员通常需要使用染色技术来增强病变组织的可见度。他们需要熟悉不同类型的染色剂和染色方法,以及染色后的细胞和组织的观察和分析。掌握组织学染色技术对于准确诊断疾病非常重要。 四、肿瘤学知识

肿瘤学是医学病理技术员的重要知识领域之一。他们需要了解肿瘤的发生机制、类型和特征,并能进行肿瘤的分类和分级。此外,他们还需要学会使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来辅助肿瘤的诊断和分析。 五、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医学病理技术员需要时刻关注工作质量的控制和保证。他们需要遵循标准操作规程,确保工作过程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此外,他们还需要参与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活动,提高工作效率和结果的准确性。 六、专业伦理和沟通技巧 作为医学病理技术员,除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外,他们还需要具备良好的伦理道德素养和沟通技巧。他们需要保护患者隐私权,确保工作过程的合法性和合规性。此外,他们还需要与医生、护士等医疗团队成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作,以提供最佳的医疗服务。 综上所述,医学病理技术员需要掌握病理学基础知识、病理标本处理、组织学染色技术、肿瘤学知识、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以及专业伦理和沟通技巧等关键知识点。他们的工作对于准确诊断和治疗疾病至关重要,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医学病理技术员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以适应医疗事业的发展需求。

检验医学基础知识

检验医学基础知识 在当今医疗领域,检验医学作为重要的一环,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不仅帮助医生确诊和监测疾病,还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依据。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检验医学基础知识。 一、血液检验 血液检验是最常见的检验方法之一,它可以提供许多重要的健康指标。常见的血液检查项目包括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糖水平等。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诊断疾病并监测疾病的进展。 二、尿液检验 尿液检验是检测身体健康与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可以提供关于肾功能、泌尿系统和代谢状态的信息。常见的尿液检查项目包括尿液血红蛋白、尿常规、尿蛋白、尿糖等。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评估肾脏功能、尿路感染、糖尿病等疾病的存在和发展情况。 三、肿瘤标志物检验 肿瘤标志物检验是通过检测人体体液中特定的蛋白质或物质来诊断和监测肿瘤的一种方法。常见的肿瘤标志物检查项目包括癌胚抗原(CEA)、前列腺特异抗原(PSA)、癌胚抗原(AFP)等。这些标志物的水平可以帮助医生筛查肿瘤、评估其病情和预后,并监测治疗的效果。

四、免疫学检验 免疫学检验是通过检测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来诊断和监测某些疾病的方法。常见的免疫学检验项目包括HIV抗体检测、细胞免疫功能检测、风湿因子检查等。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免疫状态,评估感染疾病和免疫性疾病的风险。 五、遗传学检验 遗传学检验是通过检测人体遗传物质DNA和基因来诊断和预测遗传性疾病的方法。常见的遗传学检查项目包括染色体核型分析、基因突变检测、基因组测序等。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患者是否携带遗传疾病的基因变异,评估遗传风险,并为家族遗传病的遗传咨询提供依据。 总结起来,检验医学基础知识是现代医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血液检验、尿液检验、肿瘤标志物检验、免疫学检验和遗传学检验等方法,医生可以获得关键的健康指标和信息,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这些检验项目在不同的情况下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了更准确的诊断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使得医疗保健更加精确和有效。因此,了解和掌握检验医学基础知识对于医学从业者和患者来说都显得尤为重要。

临床医学检验基础知识名词解释

临床医学检验基础知识名词解释 1.中毒颗粒 在严重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内出现的染成紫黑色的粗大颗粒。 2.亚铁血红素 血红蛋白色素部分,由铁原子及原卟啉区组成。 3.点彩红细胞 红细胞中残存的嗜碱性物质,是RNA变性沉淀的结果。 4.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出现晚、中、早幼粒细胞以致原粒细胞)。 5.血型 是人体血液的一种遗传性状,是指红细胞抗原的差异。 6.ABO血型抗体 一般分为二类;“天然”抗体和免疫抗体,都是通过免疫产生的。 7.病理性蛋白尿 蛋白尿持续超过0.15g/d,常为病理性,是肾脏疾病的可靠指标。 8.肾小管蛋白尿 系肾小球滤过膜正常,但原尿中正常滤过的蛋白质不能被肾小管充分回吸收所致。 9.本周氏蛋白 是免疫球蛋白的轻链单体或二聚体,属于不完全抗体球蛋白。常出现干骨髓瘤患者尿中,有诊断意义。 10.网织红细胞 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11.瑞氏染液 是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美蓝组成的复合染料,溶于甲醇后解离为带正电的美蓝和带负电的伊红离子。 12.异型淋巴细胞 在某些病毒性感染或过敏原刺激下使淋巴细胞增生,并出现一定的形态变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

13.退行性变白细胞 白细胞出现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核固缩、肿胀或溶解等变化。 14.核右移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五叶核以上者超过3%称为核右移。 15.红斑狼疮细胞 SLE患者血液(体液中)存在LE因子,在体外可使受累白细胞核DNA解聚,形成游离均匀体,被具有吞噬能力的白细胞所吞噬而形成。 16.内源性凝血系统 指凝血始动反应因子Ⅻ的激活[Ⅸa-PF3-Ⅷ-Ca]复合物的形成以及激活因子Ⅹ。 17.外源性凝血系统 指Ⅶ因子激活及因子Ⅲ以组织损伤后所释放出的组织凝血活酶起动外源性凝血途径为特点。 18.血凝的固相激活 指Ⅻ因子接触到一种带电荷的表面,即被激活为Ⅻa的过程(简意:即Ⅻa 激活过程)。 19.血凝的液相激活 指激肽释放酶原转变为激肽释放酶后迅速激活Ⅻa这一反馈作用又称酶激活。 20.Rh血型 红细胞上含有与恒河猴红细胞相同的抗原为Rh血型。 21.渗透压差 是体内水重吸收的动力,浓度差和电位差是一些溶质重吸收的动力。 22.真性糖尿 因胰岛素分泌量相对或绝对不足使体内各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率降低所致。 23.肾性糖尿 指血糖处于正常水平,由于肾小管对糖的再吸收能力减低所致。 24.血红蛋白尿

医学检验常识

医学检验常识 一三大常规检验 1 血常规 2 尿常规 A 尿常规 尿常规在临床上是不可忽视的一项初步检查,不少肾脏病变早期就可以出现蛋白尿或者尿沉渣中有形成分。一旦发现尿异常,常是肾脏或尿路疾病的第一个指征,亦常是提供病理过程本质的重要线索。近年来有不少人强调,负责医生应自己动手做患者尿常规检查,是有利于医生发现肾脏疾病的一般诊断方法。 尿常规的检查意义:对泌尿道感染、结石、胆道阻塞、急慢性肾炎、糖尿病、肾病变症状群等疾病有预报性作用。 尿常规检查内容包括尿的颜色、透明度、酸碱度、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蛋白质、比重及尿糖定性。 (1)尿色:正常尿液的色泽,主要由尿色素所致,其每日的排泄量大体是恒定的,故尿色的深浅随尿量而改变。正常尿呈草黄色,异常的尿色可因食物、药物、色素、血液等因素而变化。 (2)透明度:正常新鲜尿液,除女性的尿可见稍混浊外,多数是清晰透明的,若放置过久则出现轻度混浊,这是由于尿液的酸碱度改变,尿内的粘液蛋白、核蛋白等逐渐析出之故。 (3)酸碱度:正常尿为弱酸性,也可为中性或弱碱性,尿的酸碱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饮食种类、服用的药物及疾病类型. (4)细胞:在临床上尿中有重要意义的细胞为红细胞、白细胞及小圆上皮细胞。①红细胞.正常人尿中可偶见红细胞,离心沉淀后每高倍镜视野不超过3个。若尿中出现多量红细胞,则可能由于肾脏出血、尿路出血、肾充血等原因所致.剧烈运动及血液循环障碍等,也可导致肾小球通透性增加,而在尿中出现蛋白质和红细胞。②白细胞.正常人尿中有少数白细胞存在,离心尿每高倍镜视野不超过5个。异常时,尿中含有大量白细胞,表示泌尿道有化脓性病变,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及尿道炎等。③小圆形上皮细胞。正常尿液中,有时可发现少数脂肪变性的小圆形上皮细胞。若肾小球肾炎时,尿中上皮细胞增多。若肾小管有病变时,可出现许多小圆形上皮细胞. (5)管型:正常尿液中仅含有极微量的白蛋白,没有管型,或偶见少数透明管型。若尿中出现1个管型,可以反映至少1个肾单位的情况,是肾脏疾病的一个信号,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6)蛋白质:一般认为正常人每日排出蛋白质量为40~80毫克,最多100~150毫克,常规定性检测为阴性。病理性蛋白尿见于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急性肾功能衰竭、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妊娠中毒症、狼疮性肾炎、放射性肾炎及肾内其它炎症病变、中毒、肿瘤等。 (7)比重:尿液的比重约在1.015~1.025之间,婴幼儿的尿比重偏低,尿比重受年龄、饮水量和出汗的影响。尿比重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肾脏的浓缩功能,故测定尿比重可作为肾功能试验之一。 (8)尿糖定性:正常人尿内可有微量葡萄糖,每日尿内含糖量为0.1~0.3克,最高不超过0.9克,定性试验为阴性.尿糖阳性多见于肾性糖尿、糖尿病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 B 尿常规与尿检 尿检包括了尿常规、中段尿培养、尿三杯检验、阿迪氏计数、尿蛋白定量等等项目。

医学检验基础知识100个基本概念

【检验】医学检验基础知识100个基本概念 1.中毒颗粒 在严重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内出现的染成紫黑色的粗大颗粒。 2.亚铁血红素 血红蛋白色素部分,由铁原子及原卟啉区组成。 3.点彩红细胞 红细胞中残存的嗜碱性物质,是RNA变性沉淀的结果。 4.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出现晚、中、早幼粒细胞以致原粒细胞)。 5.血型 是人体血液的一种遗传性状,是指红细胞抗原的差异。 6.ABO血型抗体 一般分为二类;“天然”抗体和免疫抗体,都是通过免疫产生的。 7.病理性蛋白尿 蛋白尿持续超过0.15g/d,常为病理性,是肾脏疾病的可靠指标。 8.肾小管蛋白尿 系肾小球滤过膜正常,但原尿中正常滤过的蛋白质不能被肾小管充分回吸收所致。 9.本周氏蛋白 是免疫球蛋白的轻链单体或二聚体,属于不完全抗体球蛋白。常

出现干骨髓瘤患者尿中,有诊断意义。 10.网织红细胞 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11.瑞氏染液 是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美蓝组成的复合染料,溶于甲醇后解离为带正电的美蓝和带负电的伊红离子。 12.异型淋巴细胞 在某些病毒性感染或过敏原刺激下使淋巴细胞增生,并出现一定的形态变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 13.退行性变白细胞 白细胞出现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核固缩、肿胀或溶解等变化。 14.核右移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五叶核以上者超过3%称为核右移。 15.红斑狼疮细胞 SLE患者血液(体液中)存在LE因子,在体外可使受累白细胞核DNA解聚,形成游离均匀体,被具有吞噬能力的白细胞所吞噬而形成。 16.内源性凝血系统 指凝血始动反应因子Ⅻ的激活[Ⅸa-PF3-Ⅷ-Ca]复合物的形成以及激活因子Ⅹ。 17.外源性凝血系统

医学检验常识

医学检验常识

医学检验常识 一三大常规检验 1 血常规 2 尿常规 A 尿常规 尿常规在临床上是不可忽视的一项初步检查,不少肾脏病变早期就可以出现蛋白尿或者尿沉渣中有形成分。一旦发现尿异常,常是肾脏或尿路疾病的第一个指征,亦常是提供病理过程本质的重要线索。近年来有不少人强调,负责医生应自己动手做患者尿常规检查,是有利于医生发现肾脏疾病的一般诊断方法。 尿常规的检查意义:对泌尿道感染、结石、胆道阻塞、急慢性肾炎、糖尿病、肾病变症状群等疾病有预报性作用。 尿常规检查内容包括尿的颜色、透明度、酸碱度、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蛋白质、比重及尿糖定性。 (1)尿色:正常尿液的色泽,主要由尿色素所致,其每日的排泄量大体是恒定的,故尿色的

阿迪氏计数、尿蛋白定量等等项目。 因此说尿检不等同于尿常规检查,但平常通俗所说的"尿检"多指查尿常规。 1.尿蛋白(PR0) 正常尿常规检查一般无蛋白,或仅有微量。尿蛋白增多并持续出现多见于肾脏疾病。但发热、剧烈运动、妊娠期也会偶然出现尿蛋白。故尿中有蛋白时需追踪观察明确原因。 2.尿糖(GLU) 尿糖阳性要结合临床分析,可能是糖尿病,也可能是因肾糖阈降低所致的肾性糖尿,应结合血糖检测及相关检查结果明确诊断。由于尿中维生素C和阿斯匹林能影响尿糖结果,故查尿糖前24小时要停服维生素C和阿斯匹林。 3.尿红细胞(RBC) 每个高倍显微镜视野下,尿液红细胞超过5个以上,称为镜下血尿;大量红细胞时,称"肉眼血尿",可见于泌尿系统炎症、感染、结石、肿瘤等,应加重视,并立即到泌尿专科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血尿的部位和原因。 4.尿白细胞(WB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