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费孝通

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费孝通
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费孝通

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呈现出三种状态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 院 2012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 调 研 报 告 系别:__________ 专业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关于当代中国城乡家庭结构变化调查的实践报告 一、实践主题: 《当代中国城乡家庭结构变化的调查》 二、实践目的: 通过实践来了解我国目前的城乡家庭变化情况,变化形式,所呈现的状况等。 三、实践形式: asd 1. 上网查询资料。 2. 去单位下乡地调查。 3. 在实习单位查询整理资料。 四、实践时间: 2012年8月15日到2012年8月30日 五、实践地址: 甘泉县计生局 六、实践人: 熊世洲 八、实践体会与结论: 通过这次实践调查使我对中国家庭结构变动有了清晰的认识,对当代家庭的结构简化和规模缩小使家庭功能及家庭成员关系方式发生改变规律有了较清楚的认识,家庭结构的变化将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 九、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于下: 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呈现出三种状态:1.相对稳定的家庭类型。三代直系家庭是其代表;城镇三代直系家庭的维系得益于家庭内部管理的松弛,在农村则与独子比例增大有关。2.明显上升的家庭类型。夫妇核心家庭提高幅度显著,实行20余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是这一家庭类型的主要推动力量;隔代直系家庭增长率最高,它既是中国社会转型阶段的重要现象,又是社会发展具有缺陷的反映;单人家庭也有增长,青年人晚婚和老年人口预期寿命延长、老年丧偶比重提高是主要影响因素。3.以下降为表现

形式的家庭类型。缺损核心家庭明显减少,标准核心家庭有所下降。后者的降低主要是夫妇核心家庭上升所致,或谓核心家庭内部不同类型调整的结果。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国的家庭结构总体上将持续这种状态,一些家庭类型将发生进一步的变动。 一、简单说明 家庭结构分析为不少学者所关注,但其研究尚存在一定困难,主要是相关数据获取不易。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们对家庭结构总体状况的了解。以往一些学者有的通过具体调查一个或几个村落、社区的家庭类型,进而对区域等大范围的家庭结构状况加以把握「费孝通:《三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乔健主编《中国家庭及其变迁》,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院暨香港亚太研究所,1991年;王跃生:《华北农村家庭结构变动研究——立足于冀南地区的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沈崇麟、杨善华:《当代中国城市家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有的则以个案汇总分析来间接认识历史时期的家庭结构「王跃生:《十八世纪中后期的中国家庭结构》,《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这些研究提供了观察中国家庭结构变动的重要视角,但整体性分析仍受到限制。 那么,能否找到一种数据并可借此较为直接地认识全国性家庭结构的状况?就目前而言,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将是最主要的资料途径。曾毅等学者曾对1982年第三次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抽样数据库做过调查,其数据足以使我们掌握绝大多数家庭的类型或结构。他们的分析主要着眼于家庭代际,但其研究对了解当时的家庭结构状态亦有很大帮助。 与前几次普查相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对户主之 下家庭成员的分类相对全面,计有户主配偶、子女、父母、岳父母或公婆等八类。这些关系类型代表了现实生活中家庭成员的基本关系。它为识别和分析当代家庭结构状态创造了条件。 二、我们将家庭结构分为以下几类:

未来家庭结构

未来家庭结构 肖晓鸿 内容提要:实行二十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不仅是中国未来家庭类型的主要推动力量,而且也对中国未来家庭结构起着重要的影响。中国家庭结构呈现出以核心化家庭为主,小家庭式样多样化的趋势,空巢家庭、丁克家庭、单身家庭、单亲家庭等,正在构成中国城乡家庭结构的重要内容。中国核心家庭越来越多地取代过去的那种大家庭。核心家庭增长的速度在降低。在中国,特别在城市,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非常规家庭,比如说宾客家庭,DINK家庭,单亲家庭,空巢家庭,还有不婚的单身和不婚而育的家庭,还有同性恋等等。这些将在中国未来家庭结构中占有越来越高的比例。随着价值观念的变化,人们可能越来越重视自己的价值,自己的实现,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父母的家庭分出来,分开居住,这成了一个主要的模式。年轻人现在越来越多地讲究生活质量。这种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文化在年轻人中不断扩大,从而也对中国未来家庭结构的变迁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关键词:家庭结构、未来家庭 一.家庭结构 家庭成员之间的组合状况以及由此形成的家庭模式和类型。它的内容有:家庭成员、家庭成员的数量、家庭成员的联系方式和家庭规模、家庭类型。家庭成员的不同组合构成了不同结构的家庭。家庭结构不同,从而也表现出家庭角色、家庭功能、家庭关系、家庭生活管理等方面的不同。当今,社会现存的家庭结构类型,概括起来有下列几种: (一)完整家庭: 1.单纯夫妻型:指男女已婚尚无子女或无子女及与子女分居和父母也分居的家庭。 2.夫妻子女Ⅰ型:指夫妻与成年而尚未结婚的子女居住在一起。 3.夫妻子女Ⅱ型:指夫妻与尚未成年子女居住在一起,而和双方上一辈分居的家庭。这是典型的 "小家庭" 。 4.两代型:指夫妻尚无子女,仍和上一辈人居住在一起的家庭。 5.三代型:指夫妻与子女并和上一辈住在一起的家庭。

2019年当前中国农村家庭结构现状调查研究

当前中国农村家庭结构现状调查研究 当前中国农村家庭结构现状调查研究 赵静 (哈尔滨理工大学,哈尔滨 15001)8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农村家庭结构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正处在激烈变化时期,这一变化既体 现了农村发展的文明与进步,又给农村家庭结构的变迁带来了某些不利影消除不利影响响,应采取完善社会保障。 体系与继续发挥家庭养老功能相结合;改革户籍制度与改进考试制度相结合;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与就近就业相结合,以切实保障农村家庭结构的变化朝着有利于农村家庭建设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农村;家庭结构;结构变迁;原因;影响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3,0042,02 根据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居住乡村的人二、中国农村家庭结构变化的原因口共 80 739万,占总人口的63.91%, 组建农村家庭数大约 “现代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家庭的发展和变迁与—2.38 亿,占全国家庭总数的半数以上,但这些数据也非常不稳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化紧密相连。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及其生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农村移民城市,包括农村家庭移产力将对传统的家庭制度、家庭模式及其结、构功能乃至观 ? 民的数量呈明显上升势“,头中国城乡一体化已开始起步”。?念等产生全面的影响。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包括社—”就目前形势来说,当前中国社会正处在激烈变化时期,中国会阶层在内的社会结构急剧变化、社会物质生活水平高速发农村家庭结构形式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展、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仍然存在的城乡二高元结构,乃至 国家相关制度、政策等因素,都对中国农村家庭结构变迁产一中国农村家庭结构类型及变迁、生了巨大影响具体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成员间不同的组成方式和组合方式,第一,普遍的分家风俗与计划生育导致农村家庭结构核即家庭是由哪一种或哪几种家庭关系组成。农村家庭结构指心化与空巢化。分家是家庭成员亲属关系在财产所有权方面的中国农村地区的家庭成员间不同的组成方式和组合方式。的进一步延伸和体现。自1978 年土地包产到户政策后,核心目前国内学者对家庭结构分类主要按代际层次和亲属关系 家庭组织生产表现出了有效性与灵便性的特点给中国农村以及家庭结构完整性两个方面来分析家庭结构类型。从代际 层次和亲属关系来看,中国农村家庭主要包括核心家庭、主家庭带来了第一次分家高。近些年外出务峰工的增多,年青干家庭、单身家庭和联合家庭等;从家庭成员结构的完整性一代在非农经济中的优势地位,“父辈在非农经营中的权威来说,又可分为完整家庭与不完整家

中国家庭结构 书面报告

“中国家庭结构与女性地位”调查报告 ---------------------- A.调查对象: -数量:36位(男:14位,女:22位) -年龄:41至60岁 -住地:大城市(上海、河南、天津、安徽、浙江等),小城市 -学历:初中、高中、大专、大学本科和硕士 -职业:营业员、公司职员、金融工作者、管理、公务员、老师、.. -月收入: 1000- 50000人民币 B.调查步骤: - 设计调查问卷(20个问题,涉及到中国人家庭结构和女性地位) - 发问卷,去采访 - 根据调查获得的实际数据, 从家庭结构和女性地位两方面入手,从男方和女方的角度,特别是对他们所选择最高比例的内容,进行评价与分析。 调查内容 I.中国的家庭结构 1.实际情况:家里的人数:3-7口人,分别属于一代、两代和三代之家,其中三 代占大多数,其次是两代,一代家庭为少数。 2.最理想的家庭模式,男女两方的选择恰恰相反: -52.9%男性选择大家庭之模式最为理想,其次是小家庭和两口子。 -86.4%女性选择小家庭是最为理想的,其次分别为大家庭,两口子和单身。 传统的中国家庭模式是大家庭,四世同堂一起住在四合院,但自1982年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使社会各个方面越来越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并不断地提高。在新社会背景下,中国的家庭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家庭类型正在走向多样化趋势。

家庭类型的多样化趋势是家庭变化中最为突出的变化。随着家庭观念的更新和社会的宽松,人们更多地拥有了自己选择生活方式的特权,具有个性化的家庭生活方式比以往更多。大家庭日益减少,小家比大家更流行,各种新兴的家庭类型踊跃出现。流动人口家庭、单身家庭、丁克家庭、空巢家庭等逐渐被人们接受和认同。 中国实行的计划生育国策,对控制人口增长起了很好的作用。独生子女家庭占社会的大多数,同时,由于学习、工作压力增大,有些家庭选择不生育。青年人进入结婚年龄后,愿意自己生活,而许多老年人习惯在即有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满足自己晚年生活需要,因为他们经济独立、身体状况较好,能够独立生活,有自己的爱好和人际交往,希望避免因与子女生活方式不同造成的矛盾。 在我们所调查的36位中,属于三代之家的比例为50%,仍占总数的一半,其次是两代家庭,为39.9%,一代家庭排第三位,占11.1%。 II. 一、在家庭关系方面,家庭关系走向平等化趋势 1.家庭中如果发生任何事情,“夫妻一起商量”是排首位的选项(有64.3%男性 同意,59.1%女性同意),两方都有发言权,互相聆听。 2.做家务的问题:

当代家庭结构变动分析

当代家庭结构变动分析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22, 2012

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分析 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呈现出三种状态:1.相对稳定的家庭类型。三代直系家庭是其代表;城镇三代直系家庭的维系得益于家庭内部管理的松弛,在农村则与独子比例增大有关。2.明显上升的家庭类型。夫妇核心家庭提高幅度显着,实行20余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是这一家庭类型的主要推动力量;隔代直系家庭增长率最高,它既是中国社会转型阶段的重要现象,又是社会发展具有缺陷的反映;单人家庭也有增长,青年人晚婚和老年人口预期寿命延长、老年丧偶比重提高是主要影响因素。3.以下降为表现形式的家庭类型。缺损核心家庭明显减少,标准核心家庭有所下降。后者的降低主要是夫妇核心家庭上升所致,或谓核心家庭内部不同类型调整的结果。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国的家庭结构总体上将持续这种状态,一些家庭类型将发生进一步的变动。当代家庭的结构简化和规模缩小使家庭功能及家庭成员关系方式发生改变,将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 关键词:"五普"长表数据;家庭结构;夫妇核心家庭;三代直系家庭;隔代直系家庭 作者:王跃生,1959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732)。 *感谢匿名审稿人对本文的评论和建设性意见。 伴随着中国社会已经或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中国的家庭结构也在发生变动,不同类型家庭成员的生存条件和关系方式亦产生了相应的变化。社会及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只有跟上和适应这种变化,才能通过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满足家庭及其成员的基本需求,从而使家庭真正成为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本文即以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并结合对第三、四次人口普查数据的比较,揭示当代社会变革背景下中国家庭结构的状态、特征和趋向。 一、简单说明 家庭结构分析为不少学者所关注,但其研究尚存在一定困难,主要是相关数据获取不易。 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们对家庭结构总体状况的了解。以往一些学者有的通过具体调查一个或几个村落、社区的家庭类型,进而对区域等大范围的家庭结构状况加以把握①「费孝通:《三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乔健主编《中国家庭及其变迁》,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院暨香港亚太研究所,1991年;王跃生:《华北农村家庭结构变动研究——立足于冀南地区的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沈崇麟、杨善华:《当代中国城市家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有的则以个案汇总分析来间接认识历史时期的家庭结构②「王跃生:《十八世纪中后期的中国家庭结构》,《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这些研究提供了观察中国家庭结构变动的重要视角,但整体性分析仍受到限制。 那么,能否找到一种数据并可借此较为直接地认识全国性家庭结构的状况就目前而言,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将是最主要的资料途径。曾毅等学者曾对1982年第三次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抽样

家庭结构的变化及原因

《社会学概论》 家庭结构的变化及原因 家庭结构的变化及原因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的家庭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家庭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迁。家庭子女减少,家庭规模减少,家庭结构简单化,空巢家庭增多等都是家庭结构变迁的突出表现。就以南京为例, 1979年实施独生子女政策以来,城市中涌现出一大批父母与孩子组成的两代人家庭,并且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每户的平均规模明显缩小。(见下表) 1982年-2005年南京家庭户规模的构成(%) 1982年1990年2000年2005年合计100 100 100 100 一人户11.85 8.46 12.12 14.13 二人户12.43 14.27 23.51 28.67 三人户20.67 33.5 39.58 37.57 四人户23.22 24.1 14.31 11.11 五人及五人以上户31.83 19.67 10.48 8.52 资料来源:1982年、1990年、2000年南京市人口普查资料、2005年南京市人口抽样调查资料。

从家庭人口数的变化和分布看:1982年在家庭总户数中所占比重前三位的依次为5人及5人以上户、4人户、3人户。从1990年开始,3人户的家庭数量一直位居家庭户的第一位。至2005年,在家庭总户数中所占比重居前三位的已演变成3人户、2人户和1人户。与此同时,4人及以上户所占比重明显下降,其中尤以5人及以上户所占比重下降幅度最大,已由1982年家庭规模构成中第一位降为第五位。1人户、2人户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说明,空巢家庭、丁克家庭、单身家庭、单亲家庭等,正在构成南京家庭结构的重要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家庭规模在经历了几次升降起伏的变化后,从1973年开始进入较长时间的持续缩小过程。1973年,全国家庭户规模为4.81人,1990年缩小到3,97人,到2000年缩小到3.44人。按人数划分,三人户和四人户最为常见,2000年两者合计已超过总户数的一半。中国家庭规模缩小的原因如下:一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妇女的生育率下降,家庭中的子女数减少。城市家庭基本都是独生子女,甚至出现了不愿生育的夫妇;农村家庭也以独生子女居多,部分符合国家政策的夫妇生育了两个孩子。二是家庭结构类型中,核心家庭的比例上升。由于生活水平提高,特别是住房条件改善,成年子女婚后一般都分立门户,多代合住的直系家庭和同代人婚后仍未分家合住在一起的联合家庭已大量减少。 家庭结构的变迁在一定程度上是人们家庭观念变化的外在表现。家庭观念是指人们对家庭,包括婚姻的意义、家庭的功能、子女价值、家庭成员关系等诸方面的认知与理解。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家庭观念也会不断更新。当代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急剧的社会变迁,这必然会在人们的家庭观念上反映出来。 首先是婚姻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婚姻自由,婚姻法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的行为。婚姻自主权受到法律保障。现在的青年人结婚不再是为了家族的利益,

实用类文本阅读:中国家庭结构特点(有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材料一: 家庭结构是指民众所形成的不同类型生活单位的构成状态。家庭结构以具有血缘、姻缘和收养关系的成员所组合的家庭或家户类型为认识途径。这一结构中所包含的家庭类型主要有:核心家庭(夫妇与未婚子女所组成)、直系家庭(夫妇与一个已婚子女及孙子女所组成)、复合家庭(夫妇与两个及以上已婚子女所组成)、残缺家庭(未婚兄弟姐妹所组成)和单人户等。 中国当代城乡家庭、家户结构自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表现出较显著的核心化趋向,2000年开始这一趋向弱化或停止。但也应看到,目前城乡基本家户类型为核心家户、直系家户和单人户,其中核心家户居于主导地位。 (摘编自王跃生《中国家庭结构变动与特征》)材料二: 表一 1993年-2010年家庭户规模变化情况单位:% (摘编自《我国家庭结构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最近出版的家庭蓝皮书《中国“创建幸福家庭活动”评估报告(2015)》指出,我国家庭结构特征发生如下变化:家庭规模正在快速地缩小,向小型化与微型化发展;在三种主要家庭结构中,当前核心家庭的比例在下降,主干家庭和联合家庭比例较为稳定;特殊家庭结构的比例有所上升;家庭结构呈现代际扁平化发展的趋势;城乡家庭结构依然存在着显著差异。 是什么造成了家庭结构特征变化?家庭蓝皮书认为,除了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和执行,还有以下影响因素:婚姻观及生育观的转变。在婚姻家庭方面,我国现已出现了一系列与传统婚姻家庭不同的模式,如单身家庭模式、空巢家庭模式、流动家庭模式等。在生育观方面,近年来人们的生育目的、生育意愿和对子女的期望值也在发生着转变,如人们的生育目的从“养儿防老”向满足个人情感需要、增加家庭幸福转变,生育意愿也从多生、“重男轻女”向少生优生晚生及淡化性别观念的方向转变,越来越多的人更加重视孩子的教育及培养。经济因素对家庭结构的影响增强。从宏观层面来说,国家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的生活内容丰富多彩,很多人有了享受生活的需求,而对生育、养育更多的孩子的需求越来越淡化。从微观层面来说,家庭的微观经济收入状况影响了人们的生育观,人们通过理性地分析未来家庭收入状况以及生育后可能产生的经济影响来决定生育行为,使生育行为影响家庭结构。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社会福利制度和养老制度的日益完善,人们依靠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制度及养老制度可以生活得更好,从而促使一部分人选择一人家庭或者二人家庭生活模式。 (摘编自杨利春《是什么造成我国家庭结构特征变化》)

经济发展与家庭结构变迁

经济发展与家庭结构变迁 近年来,随着生育率的降低、人口流动的加快以及经济的发展,我国家庭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历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基础上,分析我国当代家庭结构的基本变化趋势,讨论家庭结构变迁带来的社会影响。结果显示,迄今我国家庭结构仍然保持以核心家庭为主体,直系家庭占相当比例,复合家庭逐渐减少的模式;并出现夫妇核心家庭、隔代直系家庭、单人家庭比例升高,而单亲家庭比例下降的新特点;家庭规模小型化、核心家庭空巢化、单人家庭和再婚家庭的扩大化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新的挑战,出现了老年人尤其是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缺失,人口流动过程中形成的留守家庭问题影响着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的生存和发展,“留守儿童”和重组家庭子女的教养困难,以及适龄男性的婚配难度加大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因此,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要适应家庭结构的变迁,建立促进家庭发展的专门机构,构建有利于提高家庭发展能力的政策体系。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它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而产生的社会生活组织,是最亲密的社会群体。家庭内部的组织方式或结构类型发生变化,会促使家庭功能以及家庭成员的关系模式发生改变,从而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婚育观、养老观发生变化,当前中国的家庭结构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特征。我国家庭结构的变化趋势如何?家庭结构的变迁又会带来哪些问题? 一、相关概念 1.家庭 家庭是人生参与的首要社会群体,吴宗观认为“家庭是指以一定的婚姻和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之上的夫妻之间、父母子女或亲属之间相对稳定的的结合体”。王跃生把家庭定义为“有血缘、姻缘和收养关系成员的生存空间场所或生活单位”,进一步指出“本质上家庭成员关系形式只有血缘和姻缘关系两种。收养关系是血缘关系的补充”。邓伟志认为“按血缘和姻缘关系建立起来的经济组织,简单地讲血缘经济二家庭”。虽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家庭做界定,而很多只是语言表达和细节的差异,笔者综合认为家庭是指以婚姻、血缘包括收养关系的包括配偶、子女、亲属在内的相对稳定的经济和社会单位组织。 2.家庭结构 “结构”一词源于拉丁文,原意为“构成”、“建造”,由此可认为家庭结构广义上指家庭的构成。进一步结合家庭的定义,家庭结构应该涉及以下几个层面一是家庭结构量的层面—家庭规模,即家庭成员数量二是家庭结构质的层面—家庭代际关系,是目前社会学界对家庭结构类型划分的一个重要尺度三是家庭结构的经济层面—经济收入来源和支出结构,是家庭家计的主要内容。具体讲: 第一、家庭规模。家庭规模是家庭结构量的最直接体现。按照家庭人口数量,一般把家庭分为大家庭和小家庭。关于大小家庭的划分比较主观和直观,一般把家庭人口数量在人以上的称之为大家庭,而家庭人口数人及以下的则称之为小家庭。 第二、家庭代际关系。社会学家按照这一观念把家庭类型划分为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及其他家庭形式。近年来伴随社会经济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空巢家庭、隔代家庭日益增多。主要的家庭类型如下: 联合家庭指家庭中由任何一代含有两对或两对以上夫妻的家庭,如父母和两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或兄弟姐妹结婚后不分家的家庭。联合家庭相当于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核心家庭平

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分析

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分析 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呈现出三种状态:1.相对稳定的家庭类型。三代直系家庭是其代表;城镇三代直系家庭的维系得益于家庭内部管理的松弛,在农村则与独子比例增大有关。2. 明显上升的家庭类型。夫妇核心家庭提高幅度显著,实行20余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是这一家庭类型的主要推动力量;隔代直系家庭增长率最高,它既是中国社会转型阶段的重要现象,又是社会发展具有缺陷的反映;单人家庭也有增长,青年人晚婚和老年人口预期寿命延长、老年丧偶比重提高是主要影响因素。3.以下降为表现形式的家庭类型。缺损核心家庭明显减少,标准核心家庭有所下降。后者的降低主要是夫妇核心家庭上升所致,或谓核心家庭内部不同类型调整的结果。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国的家庭结构总体上将持续这种状态,一些家庭类型将发生进一步的变动。当代家庭的结构简化和规模缩小使家庭功能及家庭成员关系方式发生改变,将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 关键词:"五普"长表数据;家庭结构;夫妇核心家庭;三代直系家庭;隔代直系家庭 作者:王跃生,1959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732)。 *感谢匿名审稿人对本文的评论和建设性意见。 伴随着中国社会已经或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中国的家庭结构也在发生变动,不同类型家庭成员的生存条件和关系方式亦产生了相应的变化。社会及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只有跟上和适应这种变化,才能通过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满足家庭及其成员的基本需求,从而使家庭真正成为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本文即以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并结合对第三、四次人口普查数据的比较,揭示当代社会变革背景下中国家庭结构的状态、特征和趋向。 一、简单说明 家庭结构分析为不少学者所关注,但其研究尚存在一定困难,主要是相关数据获取不易。 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们对家庭结构总体状况的了解。以往一些学者有的通过具体调查一个或几个村落、社区的家庭类型,进而对区域等大范围的家庭结构状况加以把握①「费孝通:《三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乔健主编《中国家庭及其变迁》,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院暨香港亚太研究所,1991年;王跃生:《华北农村家庭结构变动研究——立足于冀南地区的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沈崇麟、杨善华:《当代中国城市家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有的则以个案汇总分析来间接认识历史时期的家庭结构②「王跃生:《十八世纪中后期的中国家庭结构》,《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这些研究提供了观察中国家庭结构变动的重要视角,但整体性分析仍受到限

中国居民家庭收入结构金融资产配置与消费

中国居民家庭收入结构、金融资产配置与消费
中国居民家庭收入结构、金融资产配置与消费 ( ) 中国居民家庭收入结构、金融资产配置与消费 Mai;(,2015
(Vo1(29。No(3) 支出增加 n]。资产的变化与消费之间有着较强的相关 性乜 ,而且不
可预期的资产变动冲击会使得家庭持久收 入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其在生命周期 内的消费与储蓄行 为 b]。国内学者主要从房地产和股票市场两个方面研究 了资产价格对消费的影响,如田青 (201 1)认为收入与 习惯是决定居民消费的 主要因素,资产的增加对消费有 正向的促进作用 。然而,易宪容 (2009)提出 了高 房价对扩大内需已经产生了挤出效应 ,资产价格的 过度上涨会使其对 消费的作用降低。
Paiella 等 (2009)指出消费对不同类型资产变 动的反应也是不同 的,通过将家庭资产进行分类, 国内学者分别研究了不同类型资产变动对家庭 消费 的影响 。解垩 (2012)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 调查的微观数据,分析 了住房资产和金融资产对消 费的影响,结果发现金融资产的消费弹性远低于住 房资产的消费弹性,而且老年家庭、城镇家庭住房
的消费弹性分别高于年轻家庭和农村家庭 ]。与他 们的研究结果大致相 同,张五六和赵昕东 (2012) 也认为金融资产对消费支出存在较弱的抑制作用, 而实物资产虽然长期看对消费的促进作用有限,但 是短期内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随]。
Modigliani 和 Brumberg(1954)的生命周期假说 认为,消费者在其整 个生命周期中规划其收人与财 产,财产带来的收人作为影响消费的可变因 素 。消 费者通过积累或消耗其财富来平滑生命期内的消费, 当前消费线性 地依赖于当前收人生命期内的平均收入 预期和当前的资产持有量。将家庭收入 划分为劳动收 人和财产收入,得到如下所示的家庭消费函数:
C=aWR+fYL 其中,WR 为财产性收人 ;YL 为劳动收入 ; 参数 a、f 分别表示财产 收入和劳动收入的边际消费 倾向。国内外学者主要从资产价格 (房地产价格与 股票价格)的角度研究其对消费需求的影响,而关 于财产性收入对消费影响的 研究并不多。本文将根 据以上理论模型,并在测算财产性收人与非财产性 收 入的基础上 ,实证分析我国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是 否对消费形成了促进作用。 二、中国居民收入结构及其与消费的关系 现阶段,我国居民消费占 GDP 的比例较低 ,通
1 / 13

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

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 ——从“乡土社会”到“新乡土社会”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经济体制在不断快速的转型中。其中社会结构不断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转型,工商服务业在社会生产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过程;而经济体制也从建国初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不断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而在社会实践结构的这种历史性巨变下,农村社会的发展也从传统农村“乡土社会”逐渐向“新乡土社会”转型。 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业人口造就了其“乡土”特征。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把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性质便是“乡土社会”。“乡土社会”也便成为人们对中国传统乡村社会性质的基本判断。“乡”和“土”是理解乡土社会的两个关键字:“乡”是一个标志特定地域文化和情感归属的概念;“土”是一个标志特定地域范围的概念。许烺光先生在《祖荫下》对喜州文化做了一个总结,他认为喜州文化主要由五个因素组成:既父子同一,性别疏远,大家庭的理想,教育的模式,祖先的愿望。这些因素其实也正是构成特定地域范围及人们维持特定地理区域及区域文化的某种特殊情感关系一把钥匙。与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生产方式相联系,传统的乡村社会便具有土地依赖、聚村而居和家族归属三个显著特点。 一依赖土地 在传统的乡土社会里,土地是至关重要的。农民离不了土地,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农村居民对基本生活资料

粮食作物的依赖和基本谋生手段种植业的依赖,都会转变为对土地本身的依赖。正是由于土地与农民的生计息息相关,土地才成了农民问题的关键。从某种角度来说“对土地的控制成了权力的关键基础,在旧社会人们的社会地位便于持有土地的多少息息相关”。土地问题背后所映射的权力关系正是中国传统农村社会权力关系的写照。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均贫富、等贵贱”,还是“耕者有其田”,其所指向的都是土地问题。历史上,中国革命的关键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土地问题,谁解决好了土地问题,谁就赢得了天下。因此,“土地是调动农民激情和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土地问题也是农民问题中最敏感的问题,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 二依村而居 在中国,长期以来人均资源一直处于贫乏状态,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人们物质生活十分匮乏。在这个资源匮乏的社会里,个体生存困难重重,再加上不发达的工场手工业和工商业、落后的交通通讯工具等都大大限制了农民的活动范围。往往是若干户相互联系的人家聚居在一起,逐渐便形成一个村落,在长期的交往中更形成了一种共同的村落文化和非正式制度。村落之间少有往来。由于同姓同亲的农民住在同一个自然村。同一个村子,同一个祖宗、同一条血脉贯通下来,形成形形色色的共同事业、共同利益,从而具有亲密的关系与情感,也促成了互信互守的行为规范、道德礼仪,形成一个或数个血缘群体。中国的传统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是一个“礼治”的社会。这里的“礼”就是一种长期的文化积淀所形成的区域亚文化及其

中国城市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变迁

中国城市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变迁 马春华2009-11-17 15:53:45 谢谢大家,大家早上好,非常荣幸能够有机会与大家分享这次我们课题组的研究成果,所有发言的内容都是我和几位老师共同分析得出的。我们这个课题组的成员主要就是我们所的成员,还有其他各领域的合作伙伴,首先谈一下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推进,中国家庭变迁所面临的情景也在发生变化,这些社会变迁可能对我们家庭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产生比较重要的影响。比如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家庭成员的收入和经济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对于他们的家庭行为都有明显的影响。其次我们想讨论一下我们的理论视角,主要采用现代化理论,现代化理论虽然受到很多批判,但是它至今还是家庭变迁社会学理论中最有解释力和影响力的。这里面有帕森斯提出来有关家庭变迁基本的假说,在现代家庭中会经历从扩大家庭到核心家庭的转变,家庭从传统向现代化转变将体现为亲属关系的和解和新家庭的普遍化,这个假说受到了普遍的批评和争论。在此基础上,谷德提出了,实际上家庭形式并不能反映家庭的变迁,只有家庭关系才是家庭变迁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欧美西方学界在此提出了有关现代家庭是什么样的基本假设,这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家庭的关系主轴从亲子关系转变为夫妻关系,家庭成员摆脱了夫权的约束,获得了自主性和独立性,夫妻关系趋向平等,亲属关系的网络不断的弱化,在现代化理论之后,针对现代化理论的标准化和一元化模式,需要学者在对非西方和非主流族群国家进行考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但是这些关键并没有提出基本的假设。在这次调查中我们将继续沿用现代化理论的框架、范畴和概念,将城市家庭置于传统现代的纬度中进行考察和分析,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所关切的问题就是中国的家庭以怎样的方式完成现代的转型,影响因素和过程是怎样的,传统因素在家庭过程变迁中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在家庭范畴内,传统因素和现代之间是如何互动的,是怎样碰撞、适应或者甚至融合的。不同群体所经历的家庭变迁和家庭的因素是什么的。中国可能创作出有别于现代化理论和西方国家家庭变迁模式的其他模式。我们在分析中将根据现代化理论的预设,一方面考察家庭结构和各种家庭关系在不同年代和不同发展阶段可能存在的变动,以及不同群体之间他们目的经历这些变迁所表现出的差异,另外可能有别于经典化理论的行为,家庭关系模式进行深入的比较和分析,以期对中国城市家庭变迁有更为深刻的了解。我们这次采用的主要是定量研究方法,我们在广州、杭州、郑州、兰州和哈尔滨采用分城随机的方法,共抽取了800户作为被访户,其中既包括家庭户,也包括集体户。我们选择这五个城市的原因首先考虑的是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我们认为对于家庭生活和家庭行为来说,个人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性支出会比GDP更有益,我们按照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国30个省会直辖市排序当中,前10位的两个城市,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各个城市的应答率非常低,在广州尤其低,这是我们样本的基本分布,我们的样本在性别层次上有一定的偏差,就是女性被访者比较多,这个样本中也包括了一定的流动人口,从他们的婚姻状态来说,主要是初婚状况,从收入来看杭州最高,我们这次调查广州的收入相对偏低。 什么是家庭?共同居住,就是生活在一起往往是最重要的界定标准,但是在我们这次调查中,没有界定给出客观的标准,而是请被访者自己主观界定他们的家庭成员在哪里,家庭边界在哪里,同时询问他认为的这些家庭成员是否和他住在一起,在经济上是否一体,是否住在一起是有客观标准的,但是经济上是否一体实际上也是请被访者主观界定,同住家庭成员构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