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西汉末年王莽乱政的空前浩劫 全国人口锐减一半

历史趣谈西汉末年王莽乱政的空前浩劫 全国人口锐减一半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西汉末年王莽乱政的空前浩劫全国人口锐减一半

导语:汉武帝去世前,动荡的社会局面便开始得到稳定,瘟疫也得到控制。在汉昭帝、汉宣帝统治的近四十年间,政治比较清明,成为文、景之后的又一个

汉武帝去世前,动荡的社会局面便开始得到稳定,瘟疫也得到控制。在汉昭帝、汉宣帝统治的近四十年间,政治比较清明,成为文、景之后的又一个好时期,户口不仅得到恢复,还出现了空前的大发展。汉武帝去世后经过两代人,华夏大地上的人口又翻了一翻,在西汉末期即公元前6年的统计中达到了5900万,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详细记载的全面人口统计。考虑到当时还会有一些为躲避财税而隐漏的人,汉朝总人口会在 6000多万,这是中国人口出现的第一个高峰。

在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医疗条件很差的情况下,西汉后期能达到这样一个人口水平,是非常不容易的事,这不仅说明国家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同时也说明社会上的瘟疫得到了相当有效的控制。可惜的是,封建社会的周期率是一段稳定期后必有大动乱。西汉末年又出现了可怕的社会大动乱和全国范围的大瘟疫。

西汉自元帝以后,统治阶级日益腐朽,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自然灾害频仍,使农民起义不断发生,汉王朝已由盛转衰。据记载,汉元帝时国内已出现了“今民大饥而死,死又不葬,为犬猪食,人至相食”的悲惨景象。到成帝时,国内出现了因饥饿疾疫死于道路者“以百万数”的情景,大饥荒和尸横遍野不可避免地导致瘟疫在内地蔓延开来。

国家遇到灾祸,若有强势统治者还便于应付,可惜当时西汉王朝又遇到了皇室衰弱无力的状态。到了西汉末期,刘氏皇室多由年幼的小皇帝当政,太后的亲属即外戚长期把持朝政,其中王太后的娘家侄儿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试题汇编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试题汇编 一、选择题 1.(2007,宁夏)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说,雅典议事会的成员由400人改为500人,每(地区)部落出50人,而在以前,每(血缘)部落则出100人。上述变化发生于 A.梭伦改革前 B.梭伦改革时期 C.克利斯提尼改革时期 D.伯利克里人首席将军期间 2.(2007,广东)下列有关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说法,正确的是A.开创了政党政治的先河 B.城邦公民享有民主权利 C.自由民和奴隶都享有公民权 D.公民通过代议制方式行使权利3.(2000,北京春季)下列各项,作为中国奴隶制开始瓦解标志的是A.使用铁器和牛耕 B.鲁国实行按亩收税 C.商业繁荣,城市兴起 D.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4.(2005,天津)春秋时期,鲁国实行税亩制的目的是 A.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B.确立贵族土地私有制 C.增加地主租税收入 D.确立国家土地所有制 5.(2007,上海)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 A.重农抑商 B.统一度量衡 C.迁都咸阳 D.按军功授爵6.(2003,全国)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A.受田农民可以纳绢代役 B.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C.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D.一直延续到北宋 7.(2005,上海)北周鲜卑大臣豆卢?拮栽钙?官去学儒家经典,皇帝对此大加赞赏。使北周君臣醉心于汉文化的原因是 A.商鞅变法 B.王安石变法 C.孝文帝改革 D.张居正改革8.(2006,上海)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这反映了 A.佛教的传入 B.疆域的扩大 C.民族的融合 D.全国的统一9.(2004,上海)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根源是

刘秀与王莽

发表于2015-6-5 21:59 |只看该作者|倒序浏览|打印 [size=1.085em]在拥有史上最高气运的男主角登场之前,我们得先多花一些篇幅来介绍另一位充满神秘色彩的人物——王莽。 很多人说王莽是典型的穿越者,这一点我们不作评论。不过王莽的一生,都仿佛笼罩着神奇的迷雾,他的很多所作所为,更是会令我们有一种熟悉的感觉。 王莽出生于西汉末年,此时距离西汉的开国已经过去了一百五十年。自从汉高祖斩白蛇而赋大风以来,先有文景之治,国库中的粮食和铜钱堆积如山;后有武帝的赫赫武功,卫青霍去病等人生生把匈奴打残,一半匈奴往西方迁徙,所引起的连锁反应波及到半个欧洲;武帝虽然消耗光了西汉的积蓄,后续的昭帝、宣帝依然英明神武,陈汤更是斩杀北匈奴单于,喊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一振聋发聩的口号。看起来,帝国仿佛可以千秋万载,永世不朽。 但帝国崩溃的主因早已经种下。外戚专权,王子王孙,达官贵人们如饥似渴地兼并土地,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繁花似锦的盛世背后,农民纷纷破产,沦为佃农、流民和奴隶。宣帝的太子(元帝)忧心于逐渐沸腾的民意,于是放弃了“汉家自有法度,霸王道杂之”的祖训,转向纯以怀仁的儒教治国,以经取士。虽然这一转变有效地缓解了社会矛盾,使西汉得以延续,但“自是以后,汉无刚正之士,遂举社稷以奉人”从此,汉朝的官吏再也不是刚直不阿,文武双全的真君子,而是一大群皓首穷经的公务员了。 历史除了必然性,还有如同开玩笑般的偶然。也许是天意希望西汉早点崩溃,所以命运女神不惜提起裙子,在西汉的屁股上狠狠踹了一脚。 公元前54年,元帝(这时候还是太子)的爱妃去世。哀痛之余,太子把自己的其他姬妾全都赶走,从此累觉不爱。宣帝和皇后当然对此忧心忡忡,为了让儿子振作起来,皇后从自己宫里挑选了5位出身和地位都低下的宫女给太子,让太子选一个来聊以排解寂寞。太子当时正在心烦,看都没看就随便选了一个。没想到,一夜风流之后,这个名叫王政君的宫女居然就怀了孕,次年就为帝国生下了嫡皇孙! 汉宣帝老来得孙,喜出望外,对孙子千娇百宠。宣帝去世后,元帝即位,王氏一门鸡犬升天,一跃而成为西汉末年最强大的外戚家族。5年之后,王氏家族又新生了一个小男孩,起名叫做王莽。 王莽出生之时,王氏已经成了首屈一指的外戚家族。他的姑姑是皇后,他的叔父们轮流当大司马(全国军队总司令),族里最差的也是将军或者侯爷。王莽的父亲和兄长去世的很早,所

古今中外重大改革

古今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浠水实验高中高三历史组 【知识整合】中外历史改革,从社会性质方面来看,可分为奴隶社会的改革、封建主义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三种主要类型。 (一)奴隶社会的改革:奴隶主贵族为实现富国强兵,达到某一政治目的而进行改革。如周文王改革,使商朝属国周到武王时成为本部强国;齐国的管仲改革使齐国很快成为东方强国;鲁国的“初税亩”促进土地所有制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等。 (二)封建性质的改革: 1、目的:为了建立和巩固封建地主阶级政权。 2、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1)商鞅变法 (2)孝文帝改革 3、巩固和挽救封建统治的改革:(1)庆历新政 (2)王安石变法 (3)洋务运动 (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1、目的:为了建立和完善资本主义制度 2、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1)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2)日本明治维新 (3)戊戌变法 3、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的改革:(1)罗斯福新政 (2)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四)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1、目的:摆脱苏联模式的弊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2、改革:(1)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2)中国的改革开放 (五)20世纪三次重大的成功的经济改革 1、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2、美国罗斯福新政; 3、中国的改革开放 【知识综合拓展】 一、如何全面认识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或变法 1、认识改革的本质和目的

改革的本质:改革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从本质上讲,改革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或调整。其背景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不适应。从适应的程度来看,一般有两种情况。 (1)整体适应、局部不适应条件下的改革。这种改革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前提下对具体制度或政策的局部调整,是改良性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等。 (2)整体不适应时,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确立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这种改革是革命性的,必然导致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如商鞅变法、俄国1861年改革、明治维新等。 改革的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 2、改革的类型(从阶级利益判断其阶级性) (1)奴隶主阶级的改革:管仲改革。 (2)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商鞅变法(前356年)、王安石变法(1096年)、张居正改革(1581年)。 (3)资产阶级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1861年)、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中国的戊戌变法(1898年)、美国罗斯福新政(1933年)、二战后欧洲各国的改革和日本民主改革等。 (4)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改革、南斯拉夫改革、波兰改革、匈牙利改革、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中国的改革开放等。 3、改革与革命的区别 首先,改革所采用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方式,相对于革命来说具有相对和平的社会背景。改革是国家、政府的行为,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统治。而革命一般是由群众发动的,是自下而上的,革命中充满了暴力、斗争和激烈的矛盾冲突,其根本目的是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其次,改革与革命的目的不同。改革是统治者希望通过主动的政策调整来实现某种制度的自我完善,是在旧制度的基础上,对其中某些环节进行局部的改造,使其获得更好的发展,从而维护自己的统治。而革命则是对旧制度的根本改造,是新制度代替旧制度的斗争。 最后,由于革命采取的是暴力、流血的手段,因此必然要对国家机器等进行重建,所以要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而改革由于采用的是平缓的、主动的方式,是对原有社会制度的完善与改进,因此往往不会对生产力造成破坏,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 4、改革的时代特点 (1)管仲改革:春秋争霸→加强军事。 (2)商鞅变法:建立新制度→内容深入、全面。 (3)辽、西夏的改革:顺应潮流→吸收先进文化,加快封建化进程。 (4)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克服统治危机→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 (5)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顺应资本主义潮流→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6)美国罗斯福新政:克服经济和政治危机→政府全面干预经济。 (7)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摆脱苏联模式束缚→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5、改革原因 (1)旧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商鞅变法、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等。 (2)为达到某一政治目的:实现富国强兵的管仲改革等。 (3)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辽、西夏的改革,资本主义改革等。 (4)因统治面临危机而缓和矛盾: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等。 (5)吸收先进文化,加速本民族封建化:辽、西夏的改革。

杨家将的家谱

杨家将的家谱 第一代:金台侯金刀杨会(杨师厚)、杨桂荣(女) 第二代:金刀王杨会之子:火山王杨衮(杨信杨君爱杨弘信)、杨嗣(杨弘远高阳关前阵钤辖保州刺史杨嗣:名将杨信之弟,是杨家将七郎原型也是演义中假杨滚的原型) 第三代:火山王杨滚之子:杨继忠(杨继周杨继康)、杨继孝(杨继凯)、杨继仁、杨继义、杨继康、杨继凯、火山王金刀王都虞侯金刀令公杨继业(杨崇贵后更名杨业杨无敌)、杨继亮(义子:原名高怀亮)、杨继祖、杨崇训(杨重训杨重勋) 第四代: (1)火山王金刀王杨继业之子:忠孝侯杨延平(杨延昭杨泰杨渊平杨延朗)、义勇侯杨延定(杨延浦杨永杨延定杨延广杨延用杨贵)、忠武将杨延光(杨延广杨勋杨延训杨延辉杨延庆杨顺)、杨延辉(杨延玉杨贵杨延环杨延朗杨□ 化名:木易)、杨延德(杨延环杨延贵杨春)、金枪将保灵侯杨延昭(杨延贵杨景)、敏烈侯杨延嗣(杨延彬杨希)、杨延顺(杨顺义子:原名王平化名:王司徒)、杨延兴(原六朗部将自认是杨九郎六郎义弟业继业义子自己号称杨九郎自认义子:原名杨兴)、银枪将假六郎假杨景杨延惠(因其代六朗而死和生前有认六郎为兄后佘太君认其为义子死后追封:原名任堂惠)、杨延琪(杨琪杨八姐杨春花)(女)、杨延瑛(杨瑛杨九妹杨秋菊)(女)、杨延琼(说呼全传中呼延丕显之妻子)(女)、杨延琅(女)、杨排风(小说中最后佘太君认其为义女,演义中没有)(女) (2)杨崇训之子:杨光扆 第五代: (1)忠孝侯大郎杨延平之子:杨宗显(《金枪传》人物)、杨传永、杨德政、杨宗广(杨文广)、杨充广 (2)义勇侯二朗杨延定之子:杨宗魁(刘版杨家将中,最特别的一个人物,长象和其父亲一样十分相识宋皇,最后死因也基本一致)(杨宗孝《金枪传》的名字) (3)忠武将三郎杨延辉之子:杨宗宪(刘版杨家将中,貌似潘安是评书中常见的小生型武将,擅长弓箭有塞李广之称,类似薛丁山一类人物)(杨宗繇《金枪传》的名字) (4)四郎杨延辉之子:杨宗孝(杨宗登《金枪传》的名字)、杨宗峰(杨忠峰)、杨宗原(四郎二妻其耶律金娥之子:原名耶律中原)(杨宗锋《金枪传》的名字) (5)五郎杨延德之子:杨宗槐(杨宗瑶刘版杨家将中,杨家唯一长象不雅的武将,昙花一现,轻功高强,评书里常出的矬子,力大无穷呼延平类人物使用的兵器也是棒槌)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下章节答案葛剑雄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下) 复旦大学葛剑雄 2018年最新版答案 1.1中国人口的來源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关于中国人口的来源,机械增长是指()。 ?A、本地人口出生、死亡的结果 ?B、外地人口迁入和本地人口死亡的结果 ?C、外地人口死亡和本地人口迁出的结果 ?D、外地人口迁入和本地人口迁出的结果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2 【多选题】历史上,()曾迁入古代中国的中原地区或今天中国范围。?A、回鹘 ?B、高丽 ?C、契丹 ?D、昭武九姓 我的答案:ABCD得分:25.0分

【多选题】根据记载,中国古代的人曾迁往()。 ?A、日本 ?B、东南亚 ?C、欧洲 ?D、美洲 我的答案:ABCD得分:25.0分 4 【判断题】根据记载,公元前2世纪左右,乌孙、月支等南迁。()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1.2人口与户口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中国历代实际人口与户籍人口对比情况是()。 ?A、实际人口大于户籍人口 ?B、户籍人口大于实际人口 ?C、实际人口和户籍人口相当 ?D、实际人口长期是户籍人口的两倍 我的答案:A得分:33.3分

【判断题】中国古代,兵役制度对户籍登记的影响最大。() 我的答案:×得分:33.3分 3 【判断题】中国历史上真正符合现代意义上的人口普查最早出现在清朝末年。()我的答案:√得分:33.4分 1.3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公元初,中国人口的数量大约是()。 ?A、2千多万 ?B、4千多万 ?C、6千多万 ?D、8千多万 我的答案:C得分:33.3分 2 【多选题】中国古时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总体而言是增长缓慢,也就是()。?A、高出生率 ?B、低死亡率

《人口的迁移》教案(3)

人口的移动 [教学目的]: 使学生能够分析人口的移动因素 [重点难点]: 人口的迁移原因 [讲授过程]: [探索活动]读图回答问题: [问题]世界人口的迁出地有哪些?主要迁入地有哪些? [问题]为什么人口要迁移?经济因素,因为人口是从经济落后地区迁往经济发达地区。——人口的迁移 人口的迁移: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即人口移动。 一、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 按人口迁移的范围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1、国际人口移动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问题]在新大陆发现后国际上发生了哪些人口移动? 新大陆发现: 从欧洲→美洲(印第安人的血泪史) 从非洲→美洲(黑人的血泪史) 从中、日、印等国→东南亚、美洲(华工的血泪史) [问题]二战后国际人口出现了哪些特点: 劳务输出: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北美、西欧、西亚 国际难民: 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移向发达国家 人口迁移流向发生的变化:欧洲(出—入)拉美(入—出)北美、大洋洲(入) 2、国内人口移动: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问题]中国历史时期和解放后分别发生了哪些人口的移动? 历史上: 黄河流域——长江、珠江流域 河北、山东——东北(闯关东);河南、山西——甘肃、内蒙、新疆(走西口) 新中国成立后: 支边:东部——西部边远地区 改革开放后:落后地区——发达地区 乡村人口——城市 二、迁移的原因: 分析前面的迁移,赋予很种迁移一个原因 得出迁移的主要原因: 1、经济因素(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历史时期的大迁移 现代社会的由落后区迁入经济发达区(图1-2-5)

城市化过程(乡村人口——城市人口) 大型工程项目移民(区域经济开发)三峡移民100万。2、政治因素: 政治迫害、战争(例) 国家有组织的大规模人口迁移(例) 3、社会文化因素: 宗教迫害、民族歧视、文化传统(中国的叶落归根)(例)4、生态环境因素: 生态环境的差异(逐水草而居) 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自然灾害等) 5、其它因素: 家庭和婚姻 投亲靠友 逃避种族歧视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二轮复习教案)

高考交汇点一:中国古代的治乱兴衰和重大改革 教学目标: 1.认识古代政权的兴衰演变; 2.了解古代盛世局面的形成原因、表现及概况; 3.了解古代乱世的形成原因、表现及结果; 4.系统归纳古代重要的改革,归纳和比较这些改革的背景、内容、成败原因,学会对改革的本质目的与实际成效进行综合评价, 学法指导: 正确分析历史人物与古代治乱兴衰的内在联系;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分析古代治乱兴衰的原因。知识整合: 一、治乱兴衰(封建盛世与统治阶级内部斗争) 1、盛世局面 (1)历史沿革 西汉:“文景之治”。西汉建立后,很注意吸取秦之教训,再加上汉初社会经济贫困等因素,使汉初文帝、景帝时能够以稳定统治秩序,恢复社会经济的现实需要出发,实现了休养生息政策。这一政策达到了应有的目的,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为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东汉:光武中兴。东汉光武帝在位期间,注意调整统治政策,惩治贪官酷吏,提倡节约,(约束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使全国出现了较为安全的局面,使一度衰落的汉王朝又兴盛起来,故称“光武中兴”。 唐太宗:贞观之治。唐太宗继位后,吸取隋之教训,正确认识君臣关系,善于招纳谏,调整统治政策:经济上沿袭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以俭;政治上,采用隋唐三省六部制,知人善用,虚怀纳谏;文化教育上推行隋科举制,以儒为师,大兴学校;民族关系上通过军事、行政、和亲等方式,有效地实行了对多民族国家的管理;对外关系上,实行较积极的对外交往政策,从而使其在位时社会稳定,政治较清明,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史称“贞观之治”。 武则天:武周之治。 唐玄宗前期:开元盛世。得力于唐太宗治理国家的基础,经过武则天的推进,到玄宗开元年间,政治安定,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朱元璋:洪武之治。明初,由于经过长期战机,人口减少,田地荒芜。为安定社会和增加收入,明太祖采取了鼓励垦荒,减免赋役,实行屯田,推广植棉等休养生息政策,使明初出现“洪武之治”的局面。 清朝:康乾盛世。清朝前期,中国封建制度虽已走向衰落,但在康熙、乾隆帝统治时期,也采取过一些恢复经济,缓和矛盾的政策。同时,在反击外来侵略、平定国内少数民族叛乱的斗争基础上,加强了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管理,一度形成“康乾盛世”的局面。 (2)分类 A、在长期战乱或分裂后,社会经济凋敝,急需安定社会秩序,休养生息,新王朝的统治者为顺应这一形势,采取加强中央集权,恢复经济的措施,因而出现治世景象。如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洪武中兴。 B、在长期休养生息,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盛世景象,如开元盛世、康乾盛世。 C、在社会出现严重危机之后,经过改革,调整政策等出现的所谓“中兴”。但“中兴”并未解决社会的根本矛盾,所谓的“中兴”也只能是暂时的。 (3) 盛世局面形成的共同原因

钱穆:王莽的新政与灭亡

钱穆:王莽的新政与灭亡 本文摘自《中国经济史》,钱穆讲述,叶龙记录整理。王莽辅政,兴利除弊西汉统治历200载后,王莽篡位,开后世以禅让得天下之始。西汉遵循秦制,无所兴革。至王莽锐意复古之制,欲返回诗书六艺之先秦时代,却不到20年而覆亡。秦祚虽短,其政制仍行于西汉;王莽“新朝”亡后,其一切建树皆灭,但王莽当时之措施,亦甚值得后人注意。王莽家族中,封侯者九人,任大司马者五人。其父王曼早死未能封侯,故王莽自幼即孤贫,反而使他折节恭俭勤读经书,因此30岁时,叔父成都侯王商上书,愿分户邑以封王莽,且复受当世名士之揄扬,得封新都侯。王莽爵位愈尊而节操愈谦,遂于38岁时擢升为大司马,继其四父(王莽父之兄弟)辅政,此时已显露其政治理想,已为举世人心所归向,其成功主要在此。 成帝哀帝之际,王莽已为大司马。哀帝于绥和二年四月即位,六月即下诏定出“田宅奴婢限列”的新规定,大略如下:为了防止奢淫之风,使政治上轨道,凡属诸侯王、列侯、公主、吏二千石及豪富民等,过去可多畜奴婢,无限量拥有田宅,造成与民争利,使百姓陷入生活困境,今起一律要有所限制。上述各级人员均不得拥有田地超过30顷。 畜养奴婢,诸侯王不得超过200人;列侯及公主不得超过100

人;关内侯及吏民不得超过30人。商贾不得拥有田地,亦不得为吏。如有违犯上述规定者,田地奴婢皆由县官没收。宦家奴婢年过50岁者,可免奴婢名分,成为庶人。 郡国不得再献名兽。哀帝19岁即帝位,登位未满两月,已先下诏“罢乐府”,接着“议田宅奴婢限列”,照常理推测,决非出自哀帝之意,必另有出主意之人,此人呼之欲出:即当时辅政之大司马王莽。上述“有司条奏”诸端,可以称为极大之善政。 西汉历代帝王中有如此魄力者,甫登位即下诏厉行新政者,惟有武帝差可比拟,且武帝尚有所不及。有人谓此事乃大司马师丹所主张。但大司马王莽以病免职,由师丹接任是在七月,而“议田宅奴婢限列”是在六月,可见其时辅政者是王莽而非师丹。 针对贫富悬殊,行均田废奴婢自西汉末年元、成、哀诸帝以至莽朝,成都、洛阳、长安诸大郡因货殖积财致富者不可胜数。成哀之时,有成都罗裒者,訾财至巨万;临淄姓伟者,訾财5000万。 成、哀、王莽时,洛阳张长叔、薛子仲积訾财10千万;京师有富人樊嘉、挚纲、如氏、苴氏、丹王君、房豉、樊少翁等均积财至5000万。以上均为以货殖积訾财而致富。 至于朝廷公卿仕宦之家,亦无不积累财富至万万钱。如元帝时,都内积财富至40万万钱;水衡有25万万;少府有18

王莽改制

1、王莽改制的主要内容及失败原因 王莽改制的主要内容有六: (1)“更名天下田曰王田”,私人不得买卖,用恢复井田制的办法来解决土地问题。 (2)改奴婢为“私属”,亦不得买卖。 (3)实行“五均六莞”,即在国都长安及五大城市设立五均官,政府管理五均赊贷及管理物价,征收商税,由政府经营盐、铁、酒、铸钱和征收山泽税。 (4)改革币制。 (5)改革中央机构,调整郡、县划分,改易官名、地名 (6)改变少数民族族名和首领的封号。 王莽改制为什么会失败,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王莽改制期间出台的一些政策违背了客观规律。如“王田制”,将全国土地收归国有,并按井田制重新分配。在这里王莽着意于立即消除土地兼并,初意未始不善,但这一政策违背了当时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规律,这就注定了它的失败。再如币制改革恢复已被历史淘汰的原始货币,直接违反货币发展规律,徒增货币流通的障碍。 其次改革过急过速,容易采取一些过头的政策措施而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致使改革失地社会基础。

如王莽将奴婢改为“私属”,并禁止奴婢买卖,本意是要制止奴婢数量的扩大,解决社会上日益严重的奴婢问题。但这项措施也遭到了上自蓄奴之家,下至失地之民的反对,因为禁止奴婢买卖,既触犯了官僚、豪富的利益,又使失去土地而无路可走的农民断绝了一条卖身为奴的生路。 第三王莽还采取行政手段,对不恰当的改革措施强制推行,引起普遍不满。 如币制改革中以小易大,以轻换重,所铸大泉,重不过12铢,只相当于五铢钱的2.4倍,却要当五铢钱50枚用,所铸重一铢的小泉,却要与五铢钱1枚相等。如此不合理比值的存在,就难以禁止盗铸私钱。王莽只得实行诸如“以私铸钱死”、“一家铸钱,五家坐之,没入为奴婢”等严刑酷法来强行禁止。但是,政策强制对于经济规律是无法抗拒的。所以不管王莽把政治强制强化到何等程度,依旧是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想当然的改革措施终究得不到贯彻。 另外,王莽还多次挑起同周边少数民族的战争,试图

杨家将家谱

杨家将的家谱 第一代: 金台侯金刀杨会(杨师厚)、杨桂荣(女) 第二代: 金刀王杨会之子:火山王杨衮(杨信杨君爱杨弘信)、杨嗣(杨弘远高阳关前阵钤辖保州刺史杨嗣:名将杨信之弟,是杨家将七郎原型也是演义中假杨滚的原型) 第三代:火山王杨衮之子:杨继忠(杨继周杨继康)、杨继孝(杨继凯)、杨继仁、杨继义、杨继康、杨继凯、火山王金刀王都虞侯金刀令公杨继业(杨崇贵后更名杨业杨无敌)、杨继亮(义子:原名高怀亮)、杨继祖、杨崇训(杨重训杨重勋) 第四代: (1)火山王金刀王杨继业之子:忠孝侯杨延平(杨延昭杨泰杨渊平杨延朗)、义勇侯杨延定(杨延浦杨永杨延定杨延广杨延用杨贵)、忠武将杨延光(杨延广杨勋杨延训杨延辉杨延庆杨顺)、杨延辉(杨延玉杨贵杨延环杨延朗杨□ 化名:木易)、杨延德(杨延环杨延贵杨春)、金枪将保灵侯杨延昭(杨延贵杨景)、敏烈侯杨延嗣(杨延彬杨希)、杨延顺(杨顺义子:原名王平化名:王司徒)、杨延兴(原六朗部将自认是杨九郎六郎义弟业继业义子自己号称杨九郎自认义子:原名杨

兴)、银枪将假六郎假杨景杨延惠(因其代六朗而死和生前有认六郎为兄后佘太君认其为义子死后追封:原名任堂惠)、杨延琪(杨琪杨八姐杨春花)(女)、杨延瑛(杨瑛杨九妹杨秋菊)(女)、杨延琼(说呼全传中呼延丕显之妻子)(女)、杨延琅(女)、杨排风(小说中最后佘太君认其为义女,演义中没有)(女) (2)杨崇训之子:杨光扆 第五代: (1)忠孝侯大郎杨延平之子:杨宗显(《金枪传》人物)、杨传永、杨德政、杨宗广(杨文广)、杨充广(2)义勇侯二朗杨延定之子:杨宗魁(刘版杨家将中,最特别的一个人物,长象和其父亲一样十分相识宋皇,最后死因也基本一致)(杨宗孝《金枪传》的名字) (3)忠武将三郎杨延辉之子:杨宗宪(刘版杨家将中,貌似潘安是评书中常见的小生型武将,擅长弓箭有塞李广之称,类似薛丁山一类人物)(杨宗繇《金枪传》的名字) (4)四郎杨延辉之子:杨宗孝(杨宗登《金枪传》的名字)、杨宗峰(杨忠峰)、杨宗原(四郎二妻其耶律金娥之子:原名耶律中原)(杨宗锋《金枪传》的名字) (5)五郎杨延德之子:杨宗槐(杨宗瑶刘版杨家将中,杨家唯一长象不雅的武将,昙花一现,轻功高强,评书里常出的矬子,力大无穷呼延平类人物使用的兵器也是棒槌) (6)保灵侯六郎杨延昭之子:定国王平南王杨宗保(杨宗闵)、杨宗勉(杨宗冕杨宗显杨宗闵)、杨宗政、杨宗奎(刘兰芳评书版六郎、大刀王兰英之子)、杨秋菊(女)、杨心茹

第四章 中国历史人口地理概述 (1)

第四章中国历史人口地理概述 一、历史时期人口总数与空间分布的变迁 1、历史时期(过去两千年)中国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1)增长缓慢 根据公元二年到道光三十年(1850 年)以来近两千年的人口增长来看,即从近6000 万增加到4.3 亿,总数仅增长了7倍,平均年增长率仅约1‰。原因是漫长的农业社会中国生产力发展方式变革缓慢和水平不高,制约着人口的增长。具体讲,出现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的增长模式有以下一些原因:如初婚年龄比较早、妇女的真正有偶率及净生育率、家庭规模很小、传统文化观念(如迷信、守节、修养等)的影响、制度,如赋役制度、赋税制度、刑罚制度的不利影响、战争、天灾如旱灾、传染病的影响,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决定了,尽管出生率比较高、但是最后的死亡率也高,这就造成了人口长期的低增长率。(2)大起大落和人口变化的阶段性 中国历史时期的人口变化虽然总体上是增长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出现过大起大落的现象,大落指短时期之内人口数量的急剧下降。如一遇动乱(战乱、灾荒等),人口则急剧减少,即有的阶段增长较快,有的阶段则急剧减少。 中国人口的变化有明显的阶段性,总体来讲,人口倍增的时间缩短了,增长的幅度在增加。原因一是随着时间推移,中国的人口基数越来越庞大,二是中国人口的发展又实现了一个转变,由高高低向高低高转变,原因一是医药公共卫生取得了一些进展,二是出现了新式接生方法,降低了婴儿和孕产妇的死亡率,三是物质条件的改变降低了灾害发生时人口的死亡率。(3)人口增长的阶级、阶层、民族的不平衡性 从汉到清,构成人口大多数的是地主与农民这两个阶级,两者的人口增长速度由于种种原因在多数情况下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还存在不同的社会阶层的出生率及人口增长率差异。 人口增长的民族不平衡性,包括汉族与其它民族的差异和其它民族之间的不平衡性。少数民族的生育率比较低,增长率也比较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了民族之间人口增长的不平衡,生产方式、宗教等也会对人口增长产生一定的影响。 2、人口空间分布的变迁及原因 (1)人口分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不平衡性,亦有“人满东南”的趋势。 从秦汉以来至19世纪以前,人口高度集中在东部季风地区,全国30%的土地集中了98%左右的人口,呈现为“人满东南”的趋势。这种趋势在近2000年间呈现十分明显的稳定性。原因:人口分布与气候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发展在传统社会里明显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从秦汉以来,中国东南季风气候区一直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中国的人口主要分布在这个区域内。这实际上是传统农业社会里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依赖性极强的体现,到了20世纪,东南季风区的人口比重不仅没有上升,反而有所下降,这一则可能是政策的影响,一则可能是气候因子在工业化时代的影响减弱的体现。 (2)人口分布的变动方面,从公元2年至1840年,人口分布重心基本保持向东南移动的趋势,14世纪是中国人口分布重心分布东南的极点。14世纪后,中国政治中心居于华北平原的北京,影响了人口分布重心向东南推移。 具体分析中国南北人口比重的演变可看出,西汉至唐天宝年间,北方人口呈下降趋势,但多数时间占全国半数以上;从唐中叶至元代,北方人口比重持续下降,南方人口普遍超过50%以上,元代达到顶点;明清时期北方地区人口比重有所恢复,但已经难以改变“人满东南”的大趋势。 原因:人口分布及其变动的影响因素有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因素, 这种人口分布变动的结果,有人为(政治、军事、社会、经济、技术等)的因素,但在更大的范围内,在更大的程度上,还是受到自然条件(地貌、气候、土质、水文等)的制约,尤其是中国历史气候的冷暖交替的周期性变化的制约。 人口分布变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主要体现为因历史时期南北气候变化的纬度差异而带来的南北人口移动压力。由于历史气候的周期性的变化,尤其是中国北方地区气候变化幅度更大更明显,加上北方游牧民族呈现周期性南移和西迁,相应北方地区呈现经济周期性兴衰和移民周期性南北移动。近2000年的气候变化趋势是前1000年相对温暖,而后1000年相对寒冷,相应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在不断南移,故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人口比例总的来看在不断增加。清代南方地区经过太平天国战争而人口一度损耗十分严重,但同时期北方地区的农业生态已经十分恶化,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远远超过战争,南北人口并没有因此而改变格局。总之,整个传统时代,人口分布受环境的影响或制约极大,传统时代中国人口重心从西北向东南推移是由近5000年来中国天地生大背景所决定的。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三次大迁徙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人口大迁徙 创新实验学院生科104班孙志明2010014971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堪称中国历史上三次规模宏大的人口大迁移,而电视剧《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恰恰就是对历史真实的写照,几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为了逃离恶劣的生存环境,他们吞下艰辛和无奈,加入规模的迁徙大军去,中国人讲究衣锦还乡,乡土情结特别强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背井离乡?想要知道这些,我们就不能不了解这段历史。 所谓关东,是指山海关以东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地域,即今天的东北地区,自康熙初年至十九世纪中叶长达200年的时间内,清廷对关东地区实行封禁,此间黄河中下游诸省连年遭灾,清朝政府却禁令依旧,成千上万的破产农民只好不顾禁令,冒险“闯”入东北谋生,此即“闯关东”的由来。由于地少人稠灾害频发,兼之地理位置与关东接近,山东圣人之乡心态乡土意识淡化,冒险精神最强,促使流民春往冬归转变为在东北扎根,山东逃荒农民便成了“闯关东”的主流人群。据相关史料记载,“闯关东”的历史源自清顺治元年(1644年),止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共绵延了300余年的历史,先后历经了四次移民高峰。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这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大迁徙才尘埃落定。 山东村、河北村等在关东的“复制”,实际上就是中原文化的平面移植,加上人数占绝对优势,他们有充分理由保持齐鲁文化或燕赵文化,所谓“聚族而居,其语言风俗一如旧贯”即是。他们可以不必改变自己,削足适履,去适应当地的社会风俗、宗教信仰,使用当地的语言文字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同样是文化上的保守主义。赵中孚在论及“闯关东”的意义时说过这样一段话:“社会意义上,东三省基本上是华北农业社会的扩大,二者之间容有地理距离,但却没有明显的文化差别。华北与东三省之间,无论在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家族制度、伦理观念、经济行为各方面,都大同小异。最主要的是东三省移垦社会成员,没有自别于文化母体的意念。” “闯关东”是悲壮的历史,是一次移民壮举。存在特定的“闯关东”路线、存在“闯关东”的特定背景。因此,“闯关东”是一种社会历史移民现象,有自发的客观因素,有内在的政治影响深度。山东人“闯关东”实质上是贫苦农民在死亡线上自发的不可遏止的悲壮的谋求生存的运动。然而,“闯关东”同历史上许多移民活动一样,移民迁徙活动极大地促进的中华大地各个民族的文化交流,对民族团结和和融合都有着极大的意义。 西口,即杀虎口,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西北部,山西北部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生存环境的恶劣迫使晋北很多人到口外谋生。“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的山西旧谣,充分说明“走西口”者多为自然灾害引起的饥民。清光绪三年至五年,山西等省大旱三年,出现被称为“丁戊奇灾”的近代最严重的旱灾,甚至部分地区寸雨未下。恶劣的自然环境迫使大批百姓离开故土。例如“阳高地处北塞,砂碛优甚,高土黄沙,满目低土,碱卤难耕……地瘠民贫,无所厚藏,一遇荒歉,流离

中国人民大学633历史学综合历年真题(回忆版)

2013考研中国人民大学633历史综合真题(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 河西四郡,交子,三法司,校邠庐抗议,中日台事专条,博古,制宪国大(70分) 二:材料分析题 第一个问台阁和计吏的意思,以及东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第二个是劝学篇里的一段,分析作者的思想以及进行评述。(60分) 三:论述题四选三, 1、府兵制在北魏隋唐的情况。 2、清末立宪派。 3、明建立后的中央统治体制的变化。 4、评价正面战场敌后战场(120分) 2014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综合(633)考研真题(完整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安西四镇、《史通》、庆历新政、琦善、丁戊奇荒、《新潮》、四平战役【70分】 (二)材料题 第一道材料题是三个材料: 1.《左传》:初,税亩,非礼也,谷出不过藉,以丰财也。 2.《汉书·食货志》:周室既衰,暴君污吏慢其经界,徭役横作,政令不信,上下相诈,公田不治。故鲁宣公“初税亩”,《春秋》讥焉。于是上贪民怨,灾害

生而祸乱作。 3.《国语·齐语》: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政不旅旧,则民不偷;山泽各致其时,则民不苟;陆、阜、陵、墐、井、田、畴均,则民不憾;无夺民时,则百姓富;犠牲不略,则牛羊遂。 问:1.解释“初税亩”“公田”和“相地而衰征”;2.谈谈你对这三个材料的认识。【分别15分,整道题30分】 第二道材料先断句,只用逗号,三个问题:1.本段文字出自文章的题目、作者是谁;2.解释这段文字;3.谈谈你的看法。【整道题30分】 材料是严复的《论世变之亟》: “夫自由一言,真中国历古圣贤之所深畏,而从未尝立以为教者也。彼西人之言曰:唯天生民,各具赋畀,得自由者乃为全受。故人人各得自由,国国各得自由,第务令毋相侵损而已。侵人自由者,斯为逆天理,贼人道。其杀人伤人及盗蚀人财物,皆侵人自由之极致也。故侵人自由,虽国君不能,而其刑禁章条,要皆为此设耳。中国理道与西法自由最相似者,曰恕,曰絜矩。然谓之相似则可,谓之真同则大不可也。何则?中国恕与絜矩,专以待人及物而言。而西人自由,则于及物之中,而实寓所以存我者也。自由既异,于是群异丛然以生。粗举一二言之:则如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中国贵一道而同风,而西人喜党居而州处;中国多忌讳,而西人众讥评。其于财用也,中国重节流,而西人重开源;中国追淳朴,而西人求欢虞。其接物也,中国美谦屈,而西人务发舒;中国尚节文,而西人乐简易。其于为学也,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其于祸灾也,中国委天数,而西人恃人力。若斯之伦,举有与中国之理相抗,以并存于

真实的中国历史故事

真实的中国历史故事 本文是关于真实的中国历史故事,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将历史故事引入初中历史课堂,不仅必要,而且非常具有实用性,下面这些是为大家推荐的几篇真实的中国历史故事 真实的中国历史故事:孙权的“窥视墙” 三国时期,吕蒙是孙权一手培养起来的将领,两人常以兄弟相称。在关羽进攻樊城的时候,吕蒙一手策划并实施了“白衣渡江”行动,帮助孙权占领了荆州,扭转了东吴在三足鼎立中的弱势地位。 然而,吕蒙虽然作战骁勇,却经常患病。荆州之战刚结束,吕蒙就一病不起。为了给吕蒙治病,孙权亲自把吕蒙接到自己的大殿住下,并向全国征寻名医。当时,吕蒙已经病入膏肓,除了需要服用中药外,还需要每天针灸。由于吕蒙骨瘦如柴,针灸使他非常痛苦。孙权担心吕蒙,每天都要亲自探望好几次。每次,吕蒙都要强行坐起来,行君臣之礼。这样一来,反而影响吕蒙的休息,身体很难恢复。 不去看望吕蒙,孙权不放心;去看望吕蒙,又增加吕蒙的负担。这让孙权很为难。 后来,孙权趁吕蒙睡着,找人悄悄在吕蒙房间的墙壁上挖了一个小洞。每天,孙权都不再亲自去看望吕蒙,而是通过这个小洞偷看。如果吕蒙表情放松,能吃点东西,孙权也眉开眼笑;如果吕蒙表情痛苦,或者吃不下饭,孙权也夜不能寐。 从挖这个小洞到吕蒙病逝,足有三个多月,孙权也通过这个小洞“偷窥”了三个多月。吕蒙病逝后,每当有东吴的大将生病或者负伤,包括陆逊、周泰、丁奉等人,孙权都会接到这里诊治,自己也通过这个小洞观察病情。后人就把这面墙叫做“窥视墙”。 有人不知道孙权挖这个洞的缘由,就问孙权:“既然主公那么关心他们,为何不亲自去看望?至少也让他们知道主公在牵挂他们,这样他们才会更加为主公卖命。”孙权回答:“我关心他们并不是为了让他们知道。如果因关心而增加了他们的负担,那反而不好了。”

中国古代改革及其启示

中国古代改革及其启示 摘要:中国古代改革、变法众多,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变法成功者,国家富足,军队强大,成为当时的强国;变法失败者,国家都走向衰微,以致灭亡。无论成败每次改革都有激烈的斗争,这无数次革新与变法实践表明,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今天改革开放是时代的主旋律,学习古代改革史,总结改革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其中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有益的启示。 一、中国古代改革或变法的类型 中国古代历史上革新与变法无数,主要可以分为如下几种类型:一是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管仲改革等。二是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政治改革,如商鞅变法、李悝变法等。三是少数民族为汉化而进行的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耶律阿保机改革、清初皇太极改革等。四是封建统治者为挽救统治危机而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如王莽改制、周世宗改革、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等。五是开国的相对贤明君主对统治政策的调整和改正:汉高祖、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明太祖、康熙帝等对统治政策的调整。 二、改革或变法成败的规律 一场改革的成败,通常有四个决定性的因素。 (一)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最根本的因素。当政治、经济制度不能保证国家实施有效管理,从而违背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时候,就要改变这种制度,也就是对上层建筑中的某些老化腐朽的环节进行必要的调整,更新和改造,并相应的对生产关系中的某些环节做局部的调整,更新和改造就成为必然的趋势。因而,改革与变法实际上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则,改革虽能藉强力强制颁行,但最终行而不远。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正是顺应了当时那种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发展趋势,公元485年颁布均田令,实行汉化政策。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可以说是历史上比较成功的改革之一。但是,历史上的王莽改制却是和历史发展趋势背道而驰。王莽改制以“王田私属,不许买卖”的策略对当时土地兼并剧烈、人民沦为奴婢、阶级矛盾激化的时弊开了一剂对症药方,而结局适得其反,即是因为当时的历史事实已雄辩地证明封建土地私有制是能促进封建经济走向初步繁荣、推动当时的生产力向前发展的,“王田制”则是一种历史的反动,必然为历史的进步所唾弃。 (二)改革派与保守派之间的力量对比 有些改革虽然也符合历史发展趋势,但由于顽固派势力过于强大而导致夭亡,如宋朝的王安石变法即为典型例子。他采取一系列措施: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王安石变法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却被废除,因为新法触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

杨家将读书笔记

杨家将读后感1000字(一) 杨家将的故事,相信每一个山西人都耳熟能详。 我读了许多遍《杨家将》。每一次读,我都会沉浸在其中的故事情节中,仿佛自己穿越了时空,来到了杨家将生活的年代。 那是一个多么动荡而又战乱的年代啊!唐朝灭亡后的五代十国时期,群雄并起,战祸连年。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常常侵犯中原,中原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北汉大将杨继业率领着他的七郎八虎英勇抗辽,他们每战必捷,令辽兵闻风丧胆。杨家军镇守雁门关,犹如一道铜墙铁壁,使辽军始终不能前进半步。 那里曾经有一场多么悲壮的战役啊!杨家将归顺北宋后继续抗辽,立下了许多战功。潘仁美嫉妒杨继业的功劳,就使诡计让宋太宗去边疆看风景。辽国知道后,夹击宋太宗的军队。杨继业率领杨家军为保护宋太宗英勇抗敌、血战金沙滩。这场战役中杨家军损失惨重,杨大郎、二郎、三郎都战死沙场,杨四郎被辽军生擒,杨五郎无奈剃了头发,上五台山当了和尚。 潘仁美,你太狠毒了!你竟然又借机陷害了杨令公和杨七郎。你公报私仇,光想着消除杨家将,却不想杨家将对保卫国家有多么重要! 宋太宗呀宋太宗,你真是一个昏君!你不辨是非、听信潘仁美的谗言,纵容他残害忠良,使北宋折兵损将,给了辽国攻打北宋的好机会! 好在后来寇准计审潘杨案,杨七郎的妻子用二百零六枪刺死了叛国通辽的奸臣潘仁美。真是大快人心!不然的话,北宋灭亡也不就不远了。 忠心为国的杨六郎在喜得三将后又被宋太宗身边的奸臣陷害,若不是八贤王和寇准相救,杨六郎也可能保不住性命。后来,宋真宗兵困魏州,没人能破敌,情况十分危急。如果杨六郎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他可能会认为这是一个报仇的好机会,会袖手旁观,甚至投奔大辽,消灭北宋。但是杨六郎却不计往事,毫不犹豫地出兵相助。我敬佩杨六郎的宽容和忠义! 那里还有一群巾帼英雄。佘太君、八姐、九妹、重阳女、杜金娥、穆桂英等个个武艺超群,巾帼不让须眉。尤其是穆桂英,她不仅武艺高强,而且精通阵法,在为宋朝攻打天门阵时立下汗马功劳。没有穆桂英大破天门阵,宋朝的军队就不可能贸然出兵。最后,宋朝将士在与辽军僵持中不是没有了军粮,就是丧失了斗志,更不可能消灭敌人的锐气。我佩服穆桂英的有勇有谋,她是我心目中的女中豪杰! 我非常敬佩杨家将那种精神,即使受尽冤屈,仍然舍小家,顾大义。而潘仁美却为了私益,不顾国家的安危,满足自己的欲望。我也要像杨家将一样,为祖国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不能像那个皇帝,心中充满了猜疑,要信任他人,这样他人也会信任你自己。不能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不顾后果。 合上《杨家将》,我重新回到了现实中。但是,杨家将带给我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激情却无法退去。如果生活在那个年代,我相信自己也会像杨家将一样,英勇杀敌、保家卫国。现在虽然没有战乱,但我也要为我们国家的强盛而努力学习,长大为国家发明一些先进的武器,使外国不敢再次贸然侵略中国! 杨家将读后感1000字(二) 看了这本书,我很佩服杨家将那种精忠报国,即使受尽冤屈,仍然舍小家,顾大义的精神。同时,我也非常痛恨象潘仁美那样的奸臣,不顾国家安危,公报私仇,最终被赶出国去,死无葬身之地。 这本书塑造了一大批威风八面的杨门女将形象,她们武艺超群,性格豪放,聪慧灵秀,叱咤疆场,完全摆脱了封建礼教那一套妇德女训、尊卑等级的枷锁,为平民百姓家喻户晓,津津乐道。在民间甚至有了“杨家府里女胜男”的说法。 杨继业,佘太君,杨六郎,杨宗保,穆桂英等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充满着昂扬的爱国主义激情,成为中国古典文化长廊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中国古都的变迁与文化融通

中国古都的变迁与文化融通 本文为台湾辅仁大学中西文化研究中心资助研究项目。原题为《论中国古都文化与当代文化的融通》 中国古都学是研究我国历史上的都城的形成、发展、繁荣、萧条,或至于消失,或经过改革成为新的城市的科学。 历史上的都城,都是其当世相应的王朝或政权统治区域的政治中心,也是其时的文化中心。我国历史悠久,王朝或政权先后迭出,极为繁多,莫不皆有其都城。或绍继前代,或自创新局,皆能使之成为一时的政治中心,同时也使之成为一时的文化中心。能够成为文化中心,自是由于各方文化的荟萃。都城既荟萃各方的文化,又复以之向外传播,影响各方,相互融通,推陈出新,有所发展。时移世易,当时都城,过后皆成古都,仿佛已为陈迹。然文化源流初未稍断,仍在融通发展之中,数千年来始终一脉相承。中华文化瑰丽奇特,是自有来由的。 不佞前撰《中国古都和文化》已就古都尚为都城时的文化略事论述。今当再就其与当代文化的融通,加以董理,以见其间演变的过程与痕迹,并为今后城市的发展提供论据,俾其能显示出具有历史渊源的独特风格,卓立于当代,而且愈益发展,使其宏伟雄姿,垂之久远。虽说是探索古都文化与当代文化的融通,然为了明了其间的来龙去脉,有时候还免不了要追述既往,以便作相应的梳理。 一、由都城到古都的变迁 我国历史悠久,王朝或政权相当繁多,因而改朝换代之事,不断发生。每当改朝换代之际,对于前代都城的处理曾经有过不同的方式。大致说来,可有四种类型:一是王朝被灭,都城被毁成为废墟。商代的殷虚、西周的丰镐、秦的咸阳,西晋的洛阳、北齐的邺、陈的建康皆难免这样的浩劫。周人灭殷之后,以其地封殷后武庚。武庚以作乱为周所诛,又以其地分为邺、鄘、卫三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