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明朝东林党人的异类汪文言 汪文言是怎样的人

历史趣谈:明朝东林党人的异类汪文言 汪文言是怎样的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明朝东林党人的异类汪文言汪文言是怎样的人

导语:东林党人成百上千,大名鼎鼎者也有几十位,为什么给我影响最深的人物中,他仅次于顾宪成、杨涟能排到第三位?事实上《明朝那些事儿》里关

东林党人成百上千,大名鼎鼎者也有几十位,为什么给我影响最深的人物中,他仅次于顾宪成、杨涟能排到第三位?

事实上《明朝那些事儿》里关于汪兄的记述并不多,而在正史里则更少,拿当年明月先生的话说:史书里关于这位仁兄的描述都只是只言片语,为了查这位仁兄的生平,着实让我吃了苦头。

然而,就是这些只言片语的记载,却透露出汪文言是东林党里的干将,一个在残酷党争中,击败其他党派的关键人物。

但这么重要的一个人物,为什么史书如此轻视他的存在?这主要是因为他的出身有点儿异类。

几百年来,东林党人给人的印象就是一帮关心国家大事,忧国忧民,性格执拗,同恶势力斗争绝不妥协,为了信仰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读书人或士大夫。

一句话,读书人是东林党的标致形象。

然而汪兄却没读过几年书,他即不是进士,也不是举人,甚至连秀才都不是,因为他从没进过考场,更没当过官儿。

这在八股取士的明朝,他只能是个百姓。

但这位汪兄显然不是百姓中的良民,他是个混混儿,而且是相当能混的混混。

他的职业是:吏。

说准确些,就是监狱里的看守。

明朝官员的编制是很少的,按规定,一个县吃皇粮的官员不过几人,生活常识分享

明朝历史简介

明朝历史简介 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是元朝灭亡后,汉族人在华夏大地上重新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他的建立改善了汉人的地位,使得占人口大多数的汉族人民再一次回到平民的位置上来,为今后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公元1368年8月,由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等人的指挥下一举攻陷元大都--北京,宣告了元朝的灭亡。同年,朱元璋在建康(今南京)称帝,改元洪武,建立了明王朝,朱元璋是为明太祖。太祖即位后,立刻对以往的制度进行改革,自太祖后,明朝废去中书省和丞相,分政权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直属于皇帝管辖。这种六部制成为此后明清两代的基本政权组织形式。为了选拔官吏,明朝还扩大了科举的规模,明确规定以程朱理学的四书、五经为内容,以八股文为形式的明科举制度。此外,明朝还用了长达二十余年的时间制订"大明律",促进了社会的稳定。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其后惠帝朱允文即位。此时,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以入京除奸为名,发动了"靖难之役"。经过四年的战争,燕王打败惠帝统治集团,夺取了明朝政权,建元永乐,是为明成祖。 成祖为了加强对北方少数民族的防御,于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到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五次亲征,先后打败鞑靼、瓦剌两部蒙古骑兵,并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迁都至北京,以此加强对北方诸族的控制。 明朝自成祖之后,历仁宗、宣宗至英宗一直处于上升的阶段。公元1449年,瓦剌部进军南犯,英宗与宦官王振领兵五十万出击,行至土木堡被瓦剌军所袭,明军全军覆没,英宗也被俘。在毫无阻挡的情况下,瓦剌军很快就兵临北京城下,这次事件史称"土木之变"。此时在北京留守的兵部侍郎于谦果断的立英宗之弟朱祁钰为帝(景泰帝),组织全城军民准备与敌决战。经过艰苦的战斗,明军终于打败瓦剌军。使其不得不放英宗回朝,并与明朝议和。英宗回国后,于1457年趁景泰帝病危,在宦官的帮助下夺回了政权,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两朝天子"。在英宗复位之后,立即逮捕于谦,而助其夺权的宦官都被授以爵位。这样一来,使此后历代的皇帝身边宠信的宦官的权利大大超出朝臣的权利,明朝的统治几乎落在他们手中。其中以武宗时的刘谨及熹宗时的魏忠贤最为甚之。 处于明朝中后期的明神宗万历皇帝为了改变当时混乱的政局,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任命张居正为首辅来进行整顿。张居正是当时明朝最有远见卓识的人,他于经济、政治等方面做了一系列的改革。为了农业的发展,万历六年,张居正不顾大士绅的反对,丈量全国土地,增加了财政税收。此后,他又兴修黄河水利,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条鞭法",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使生产逐步稳定下来。此外,张居正还撤裁了冗余的官员,在山海关至居庸关之间建敌台三千余座,加强了北方的防务。自张居正改革之后,经济有了大的起色,政治也相对稳定下来,明朝进入了自英宗以来最繁荣的阶段。

高考明朝历史知识点:明朝的对外关系

高考明朝历史知识点:明朝的对外关系 1. 郑和下西洋 郑和原姓马,小字三宝,云南昆明州(今晋宁)人,回族,世奉伊斯兰教。十二岁入燕王朱棣藩邸,为宦者。朱棣称帝后,升为内官监太监,赐姓郑。世称“三保(三宝)太监”。郑和有才能,又是伊斯兰教徒,时南洋诸国多奉伊斯兰教,因之成祖欲遣人前往,郑和便入选。明代以婆罗洲(今加里曼丹)以东为东洋,以西为西洋。郑和所到之处大都在婆罗洲以西,所以称为郑和下西洋。 下西洋的原因:明成祖命郑和下西洋的原因,主要是为了宣扬明朝的国威,扩大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响,招致各国来朝来贡。其次,也是为了发展海外贸易,尤其是朝贡贸易,让各国以朝贡的形式来中国做买卖。或说郑和航行的目的在于追寻建文帝的踪迹。当然建文帝的下落不明,在明成祖不能没有疑问,使郑和兼有这样的动机也未可定,然而这决不是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 下西洋的经过:郑和奉命出使西洋,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凡七次。第一次在永乐三年(1405年)冬至永乐五年(1407年)九月,第二次在永乐五年冬至永乐七年(1409年)夏末,第三次在永乐七年九月至永乐九年(1411年)六月,第四次在永乐十一年(1413年)冬至永乐十三年(1415年)七月,第五次在永乐十五年(141 7年)冬至永乐十七年(1419年)七月,第六次在永乐十九年(1421年)春至永乐二十年(1442年)八月,第七次在宣德六年(1431年)十二月至宣德八年(1433年)七月。 郑和船队所到的主要地方有:渤泥(今加里曼丹)、满剌加(今马来半岛南端马六甲)、彭亨(在今马来半岛)、苏门答腊、旧港(今苏门答腊岛巨港)、三佛齐(今巨港一带)、爪哇、苏禄(今菲律宾苏禄群岛)、占城(今越南中部),真腊(今柬埔寨)、暹罗(今泰国)、榜葛刺(今孟加拉)、古里(今印度西海岸科泽科德)、小葛兰(今印度西海岸)、锡兰山(今斯里兰卡)、溜山(今马尔代夫群岛)、忽鲁谟斯(今霍尔木兹,属伊朗)、阿丹(今亚丁)、天方(今麦加)、木骨都束(今非洲东岸,索马里摩加迪沙),卜剌哇(今索马里的布腊瓦)、竹步(今索马里的朱巴河口一带)、麻林(今肯尼亚的马林迪)。总

2015年明史十讲课后答案东林书院与东林党(三)

2015年明史十讲课后答案东林书院与东林党(三)已完成1 按照派系来分,叶向高属于: ?A、浙党 ?B、东林党 ?C、阉党 ?D、楚党 我的答案:B 2 既在《东林点将录》中提到,又属于东林书院的人物有 ?A、叶向高 ?B、李三才 ?C、全都是 ?D、都不是 我的答案:D 3 东林党人面临的政治困境如同? ?A、牛李党争 ?B、朱熹的“伪学逆党” ?C、安史之乱 ?D、五胡乱华 我的答案:B 4 朱熹在活着的时候其理学就提到官学的地位 我的答案:√ 5

李三才自认为是东林党人。 我的答案:× 6 只要有不服从魏忠贤的人都被冠以东林党我的答案:√ 7 东林党这个称号侍从对手那里得名的 我的答案:√ 8 《剑桥中国明代史》有谁参与 ?A、樊树志 ?B、顾宪成 ?C、黄仁宇 ?D、吴晗 我的答案:C 9 《东林点将录》参照哪部著作写法 ?A、《西游记》 ?B、《红楼梦》 ?C、《水浒传》 ?D、《三国演义》 我的答案:C 10 天启年间谁是阉党的首领 ?A、胡惟庸 ?B、严嵩

?C、魏忠贤 ?D、冯保 我的答案:C 11 “众正盈朝”出现在什么时期? ?A、天启年间 ?B、万历年间 ?C、洪武年间 ?D、崇祯年间 我的答案:A 12 众正盈朝是指正直的人纷纷被启用。我的答案:√ 13 天启年间的“阉党”的代表人物是()?A、王喜 ?B、魏忠贤 ?C、王振 ?D、冯保 我的答案:B 14 南宋时期谁曾被批为“伪学逆党”? ?A、王阳明 ?B、韩非子 ?C、朱熹 ?D、阮籍

我的答案:C 15 东林党在万历年间和天启年间没有发生变化。我的答案:× 16 最初,被称为“伪学逆党”的是: ?A、朱熹 ?B、程颐 ?C、顾宪成 ?D、李三才 我的答案:A 17 《东林点将录》将叶向高比作: ?A、晁盖 ?B、宋江 ?C、李逵 ?D、鲁智深 我的答案:B 18 希望调和阉党和东林党关系的是: ?A、杨涟 ?B、李三才 ?C、叶向高 ?D、魏忠贤 我的答案:C 19 崇祯初年,曾出现众正盈朝的局面。

2015年明史十讲课后答案东林书院与东林党(一)

2015年明史十讲课后答案东林书院与东林党(一)已完成1 东林书院建立于()。 ?A、万历十年 ?B、万历三十二年 ?C、天启五年 ?D、万历元年 我的答案:B 2 一下人物中,推崇朱子理学的是: ?A、高攀龙 ?B、李贽 ?C、王阳明 ?D、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A 3 东林书院的建成时的院规规定,讨论的范围是: ?A、《四书》 ?B、《诗经》 ?C、《集注》 ?D、《朱子》 我的答案:A 4 东林书院第三代领导人是: ?A、顾宪成

?C、陈献章 ?D、高攀龙 我的答案:B 5 天启五年,东林书院被禁毁。 我的答案:√ 6 《明末的东林运动》的作者是贺凯,他认为东林运动是一场改革政治的士大夫运动。我的答案:× 7 东林书院的建立跟一下的()有关。 ?A、顾宪成 ?B、戚继光 ?C、胡宗宪 ?D、A和B 我的答案:A 8 东林书院在明代的建成是在: ?A、隆庆2年 ?B、正德15年 ?C、万历32年 ?D、崇祯11年 我的答案:C 9 东林书院什么时候毁灭 ?A、洪武年间

?C、万历年间 ?D、天启年间 我的答案:D 10 创办东林书院的是几个人 ?A、1.0 ?B、2.0 ?C、3.0 ?D、4.0 我的答案:B 11 东林书院是下野的官员办的 我的答案:√ 12 我国历史上明朝的“东林书院”这个书院名字在明朝第一次出现我的答案:× 13 东林书院存在了21年。 我的答案:√ 14 东林书院的创始人是()。 ?A、顾宪成 ?B、高拱 ?C、张居正 ?D、徐阶 我的答案:A

15 高攀龙一直反对东林书院。 我的答案:× 16 东林书院毁于()。 ?A、万历十年 ?B、万历三十二年 ?C、天启五年 ?D、万历元年 我的答案:C 17 顾宪成曾以“桃花源人”自称自己在东林书院的心态我的答案:√ 18 东林书院并不注重讲学而是热心政治。 我的答案:× 19 东林书院从明朝创办开始一直存续到清雍正年间我的答案:× 20 东林书院的第二任领导人是谁? ?A、顾宪成 ?B、吴觐华 ?C、高攀龙 ?D、钱一本 我的答案:C 21

高攀龙明代文学家、政治家,东林八君

高攀龙明代文学家、政治家,东林八君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高攀龙明代文学家、政治家,东林八君子之一。初字云从,更字存之,别号景逸。南直隶无锡人。万历十七年进士,授行人。因疏论辅臣王锡爵,谪官广东揭阳县典史。后卸职归故里,与顾宪成修复东林书院,讲学其中,世称“高顾”,为东林学派的代表人物。天启元年,入朝为光禄寺少卿,后因弹劾宦官魏忠贤,削籍为民。天启六年因锦衣卫追捕东林党人,从容赴水而死。崇祯初年得以昭雪。 高攀龙生平 高攀龙祖父静成,被举为孝廉,曾任浙江黄岩县令。生父继成,生有五个子女,高攀龙是老二。静成的弟弟静逸无子,于是将高攀龙过继为嗣子。 高攀龙从小喜读书,非常懂礼节。

六岁开始读书,十二岁学写八股文,二十一岁中举。万历十四年,无锡知县李元冲聘请江右学派的罗懋忠和顾宪成到黉宫讲学,高攀龙受其影响,开始潜心研究程朱学说,确定了治学方向。万历十七年中进士,不久,嗣父去世,他回家为嗣父守制三年。 万历二十年,高攀龙服满,被任命为行人司行人,开始了曲折坎坷的政治生涯。行人司行人执掌传圣旨、行册封等礼仪性的事务,比较清闲。高攀龙大量阅读了行人司中丰富的藏书,尤其是仔细研读了二程、朱子的著作和明朝山西大儒薛文清的《读书录》,并亲手摘抄。他尤其赞赏薛文清“一字不可轻与人,一言不可轻许人,一笑不可轻假人”的处世态度,以后行事必自求无愧于这一原则。他还编写了《日省编》,将先朝大儒的语录附在《大学》章句之下,作为初学者的指南。高攀龙又将先朝大儒有关儒、释差异的言论汇集成《崇正编》,以抵制王阳明心学所提倡的儒、释、道三教合

一的主张。也就在这一时期,高攀龙感觉自己读书虽多,但心得较少,于是采取半日读书、半日静坐的方法,涵养德性。此后几十年,从未间断。可以说,高攀龙之所以能不以自身的进退为怀,坦然面对政治生活中的腥风血雨,达到崇高的道德境界,与他长期的修身养性是分不开的。 此时的明王朝已经进入了衰败期,神宗长期不理政务,朝中党派纷争,宦官横行,致使朝政混乱,国力日衰。高攀龙从政不久,就上了一道《今日第一要务疏》,提出要改变明王朝岌岌可危的形势,首先必须正本,即端正“人君之心”;其次要“除刑戮”、“举朝讲”、“用谏臣”、“发内帑”,以革新政治。但这道奏疏被皇帝留中不发。后来,首辅王锡爵等权贵在六年一度考察京官的过程中,大肆排斥异己,被贬削者总计达六十余人,朝廷上正直的官员为之一空。高攀龙的同年御史袁可立上疏针砭朝政,王锡爵怂恿明神宗将之削职为民。高攀龙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 知识点汇总及同步课时作业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知识点1 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1.政治腐败:明朝中后期,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社会动荡: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知识点2 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3.原因 ( 1 )主要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 2 )直接原因:当时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饥民遍野,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 4.过程 ( 1 )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 2 )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 3 )起义军英勇作战,纵横于河南、湖广等10余省。 ( 4 )1643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5.结果:1644 年4月,李自成攻占北京城,明朝末帝崇祯自缢。明王朝被农民起义推翻。知识点3 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6.满洲兴起 ( 1 )后金建立: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2 )清朝建立: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清。 7.清兵入关 ( 1 )清兵入关:明朝灭亡后,驻守重镇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 ( 2 )李自成战败: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退回北京,随即离京西行,转战各地,最后失败。 课堂基础达标 知识点1 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1.明朝的皇帝,有的纵情享乐,把政事交给宦官处理;有的酷爱木工……其中有一位皇帝,他20年不上朝,致使不少机构瘫痪,政事乏力,国势日衰。他是( C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明神宗 D.明熹宗 2.明朝中后期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B ) A.贫苦农民纷纷起义 B.朝政的混乱 C.土地兼并 D.外戚干政

2015年明史十讲课后答案东林书院与东林党(二)

2015年明史十讲课后答案东林书院与东林党(二)已完成1 牛李党争并不是两个政党之间的斗争。 我的答案:√ 2 东林党更接近于() ?A、政党 ?B、党派 ?C、派系 ?D、以上均不对 我的答案:C 3 《剑桥中国明代史》的作者是() ?A、胡适 ?B、季羡林 ?C、李约瑟 ?D、黄仁宇 我的答案:D 4 “牛李党争”出现在()。 ?A、唐朝 ?B、明朝 ?C、宋朝 ?D、汉朝 我的答案:B 5

中国古代的“党人”具有“派系”、“帮伙”的贬义。 我的答案:√ 6 政党最先出现在: ?A、美国 ?B、中国 ?C、英国 ?D、法国 我的答案:C 7 顾宪成给()写信,受到攻击,形成党争。 ?A、李三才 ?B、叶向高 ?C、石三畏 ?D、魏允贞 我的答案:B 8 《剑桥中国隋唐史》认为,中国古代的“党”也有政党的含义。我的答案:× 9 “东林党”中“党”的意思是 ?A、政党 ?B、Partis ?C、朋党、派系 ?D、与“牛李党争”中的意义不同 我的答案:C

10 “东林党人”在下也之后重整道德的重心为? ?A、君臣之间的道德 ?B、学术道德 ?C、社会道德 ?D、为官之道 我的答案:B 11 东林党力图整顿道德建设 我的答案:√ 12 《万历十五年》作者是谁 ?A、樊树志 ?B、顾宪成 ?C、黄仁宇 ?D、吴晗 我的答案:C 13 东林党是党派组织 我的答案:× 14 牛李党争是什么时候的事情 ?A、秦汉 ?B、汉 ?C、隋唐 ?D、明

我的答案:D 15 《剑桥中国隋唐史》是哪国人写的?A、法 ?B、意大利 ?C、英 ?D、美 我的答案:C 16 党的称呼在古代具有褒义。 我的答案:× 17 “东林党”是东林书院的学者对自己的自称我的答案:× 18 “东林党”是一个政治团体 我的答案:× 19 下面对朱熹描述不正确的是? ?A、为人清正廉洁 ?B、主张修政事攘夷敌 ?C、主张北伐 ?D、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 我的答案:D

明朝历史经典总结

第十八章明朝(1368年-1644年) 1368年,朱元璋灭亡元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永乐时,明成祖迁都北京。1449年发生"土木之变"后,明朝逐渐由盛转衰。1644年,明朝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推翻。 第一节明前期的政治和经济 一、明初皇权的高度膨胀 中央机构的变化明初,中央设中书省。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废中书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明太祖废丞相后,挑选文臣担任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及东阁等殿阁大学士,协助他批阅奏章。明成祖以后,阁臣权力渐重,形成了内阁制度,事实上担负了宰相的职权。 明朝中央机构的变化还有:改御史台为都察院,专职弹劾百司;设立六科给事中,负责稽查各部。还设立锦衣卫,进一步加强对官吏和百姓的控制。 地方组织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废行省,在全国设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主管一省民政和财政;另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刑法,都指挥使司管军队。布政司之下则为府、县。 军制洪武初年,由大都督府节制诸军。后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都督府仅管兵籍和军政,不直接统军。兵部掌握军官的选授权,而军队最高指挥权则由皇帝掌握。 在军队编制方面,则实行卫所制度。府县各卫归各省都指挥使司管辖,各都司又归统于五军都督府。京都的卫军则为四十八卫军(后增到七十二卫)、三千营和神机营,合称"京军三大营"。 刑法明政府编定《大明律》,加强了维护君主集权的内容。但《大明律》对保护社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明太祖又亲自编撰了《大诰》三篇,汇集大量严惩官民贪污索贿、逃税抗租等案例。 明代还实行廷杖制度,以震慑官员,维护皇权。 科举与学校明朝科举考试,三年一科。分乡试、会试和廷试三级。答题必须以朱熹注解的四书五经为依据,文章格式则定为八股文。 明代学校包括中央国子监、府县学和民间社学。学习内容主要有四书、五经及《大诰》、《大明律》等。 文字狱明朝建国后,还大行文字狱,以血腥手段摧残知识分子,维护专制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打击豪强、贪官的措施明太祖多次下令将地主豪富从本乡迁徙到外地,使他们失去原有的社会基础和政治实力。 明太祖非常重视吏治,严禁官吏蠹政害民。他对贪官的惩治尤重,甚至剥皮枭首示众。 杀戮功臣为了防止功臣对皇权造成威胁,朱元璋采取了无情杀戮的手段。一时狱案迭起,其中最大的狱案是"胡蓝之狱"。 "靖难之役" 明太祖时,实行分封制,企图"慎固边防,翼卫王室"。但却造成藩王势力膨胀的后果。建文帝即位后,采取了削藩的措施。 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反抗。经过史称"靖难之役"的战争,朱棣夺取帝位,是为明成祖。明成祖继续实行削藩的政策,铲除了威胁中央的藩王势力,加强了君主集权。 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加强对边防和北方广大地区的控制。 二、明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明初恢复生产的措施朱元璋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采取了积极鼓励、保护生产的政策。

真实的明朝政治制度

真实的明朝政治制度 关于明朝体制,中央的最高权力在皇帝,内阁的作用只是顾问,六部的权力也比较弱.但是这只是明太祖创立这套体制的初衷,并只在洪武和永乐两个朝代执行过. 事实上,整个明朝,就只有洪武和永乐两朝的政治体制非常接近于后来的满清.到了仁宣之后,因为当时明朝文官治国的思想开始逐渐浓厚,具体的行政权向内阁和六部转移,皇帝的行政权开始逐渐萎缩.必须承认这样的演变不是皇帝的初衷,但是是符合一个国家在稳定之后的官员的诉求的.并不是什么皇帝昏庸才导致的.明朝的仁宣二帝会比清朝的大部分皇帝昏庸?相反,在满清即便皇帝昏庸,官员也不敢有这样的诉求,这个朝廷的官员都比自己当奴才,又怎么敢和皇帝逐步的索要行政权? 这种转移景泰和天顺两朝基本完成,这是两方面原同时造成的.首先,明朝的官员敢于直谏皇帝,敢于用礼仪道德束缚皇帝,对皇帝形成了制肘,所以他们能争取到越来越多的权力.而皇帝不可能说一个人就能管理全国的政务,所以需要依赖内阁和六部大臣来帮助自己具体的执行行政权力.这也不是什么皇帝昏庸造成的,而是皇帝实事求是的需要依赖大臣们给自己做参谋.清国的酋长们的IQ不会那么高到足以一个人全理国家事务.只是他们死守着他的权力不信任大臣尤其是汉族大臣而已.而清朝廷里想争取权力的也就只有汉人大臣而已.所以明朝大臣的权力进一步扩大.如在景泰时,景泰皇帝依赖于谦,天顺时,英宗依赖李贤. 到了弘治以后,情况就已经是明朝皇帝没有办法控制的了.皇帝已经变成了权力的来源和象征,但他们做任何的事情都已经没有办法自由.比如正德皇帝要南巡,权力意识大增的大臣们全体反对.嘉靖的大礼仪事件.万历的国本之争.此时,明朝的皇帝们已经变成了退居幕后的国家最高统治者,但是行政权已经几乎完全的落在了内阁和六部的手里.这也不是皇帝昏庸和懒惰造成的,明朝中期的很多皇帝们都因为要权力和大臣们进行过殊死的斗争.皇帝是权力的来源,他可以给人权力也可以剥夺权力,并且掌握人的生死.这是他唯一可以威胁大臣的地方.但是偏偏明朝的大臣不怕死.而皇帝撤换了一个大臣,会有更多的大臣站出来维护这个集体的权力.所以皇帝也苦于要不回自己作为统治者的行政权力,只能逐渐的退居深宫,做最高的决议人.而所谓廷议这种事情已经不太需要皇帝的参加了.就如同美国人在国会开会,基本上是不需要总统出席的.总统的任务只是决定是否同意国会开会所达成的意见.这是明朝中期以后政治体制不同于封建社会任何时期的一个很值得研究的特色.可惜的是我们的研究者们只把目光集中在皇帝上朝了多少次的比较上,来认为这个皇帝的素质是否高明.甚至只会研究皇帝的私生活来给这个皇帝做判断. 在明朝中期以后做皇帝很难的.如果你对权力表现的多一点兴趣,那结果可能就是嘉靖的大礼仪时间,你会被冠为暴君的称号.如果你认为争取不到权力,干脆对大臣们好一点我自己退居深宫算了,会被人骂懒惰. 我们来看清朝皇帝和明朝皇帝的比较,就知道明朝皇帝在做皇帝这一点上比清朝皇帝辛苦多少!明清两朝有很多的情况是相似的.我们首先来看被很多人喜欢的乾隆皇帝,其实在明朝皇帝里,和乾隆最相似的是正德,但是两个人的名声可谓是一天一地的.其实两个人都是好玩好色宠幸奸佞的皇帝.乾隆的南巡次数远大于正德,宠幸的和绅搜刮的钱财远胜于刘谨.而刘瑾是死在了正德的执政期,乾隆不死,和绅都倒不掉!为什么大家都是出来*的,你就是风流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复习资料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义务教育基础课程初中教学资料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知识点一:明朝的建立 1、背景: (1)元朝末年,政治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2)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江淮地区,出现了多支反元队伍。其中,朱元璋的队伍由东南向北进军,势力不断壮大。 2、明朝建立 时间:1368年 建立者:朱元璋(明太祖) 明太祖(1368-1398年在位) 都城:应天府(今江苏南京) 年号:洪武 3、元朝灭亡 1368年,明军攻占元大都,元灭亡。 明朝疆域图 知识点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原因: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 2、目的:巩固统治 3、措施: (1)在中央,撤中书省,废丞相,权分六部; 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在地方,撤行中书省,设三司; 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中书省的权力分散;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3)改革军事机构,五军都督府与兵部相互制约。 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可以直接掌握军事大权。 (4)设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和西厂等。——“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后来,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又设立了同类机构东厂。这两个机构合称“厂卫”,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锦衣卫印 锦衣卫印是专司皇帝仪仗的亲军,后发展成为特务机构.锦衣卫印为木质印信,印面边宽11.5厘米,印面厚1厘米,通高4厘米.印面篆刻"锦衣卫印",背面刻"成化十四年三法司置".三法司指名代刑部,监督院和大理寺等三个司法监察机构,当时凡

明朝历史简介

明朝历史简介 篇一:明朝皇帝列表明朝历代皇帝简介 明朝皇帝列表明朝历代皇帝简介 更新时间:2019-04-25 07:51:30 作者:来源: 访问: 被过滤广告 70485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承元朝、下启清朝的朝代1368年朱元璋灭元称帝,国号大明,历十二世,传十六帝明太祖(洪武)明惠帝(建文)明成祖(永乐)明仁宗(洪熙)明宣宗(宣德)明英宗(正统/天顺)明代宗(景泰)明宪宗(成化)明孝宗(弘治)明武宗(正德)明世宗(嘉靖)明穆宗(隆庆)明神宗(万历)明光宗(泰昌)明熹宗(天启)明思宗(崇祯)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一说亡于1683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元朝、下启清朝的朝代,是以汉族为主推翻蒙古族统治者而建立起来的汉族复兴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君主制王朝。而明朝皇帝,则是指由明太祖朱元璋开始,直至明思宗朱由检共16位明朝皇帝。 太祖朱元璋(1328-1398)年号“洪武”1368年称帝,在位31年。1368年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死于1398年,时年71岁。惠帝朱允炆(1377-1402)年号“建文”1398年即位,在位5年。 明惠帝朱允炆,明朝无谥,清乾隆元年追谥「恭闵慧皇帝」,

史籍称为建文帝。性寡断。惠帝,太祖孙,皇太子朱标的次子,朱元璋在世时,大封王室,20多个儿子均封为亲王,分驻各地,惠帝登基后,进行削藩,以统一军事,惹恼诸王,燕王朱棣其兵北京,1402年攻入南京,惠帝一说被烧死,一说外逃。 成祖朱棣(1360-1424)年号“永乐”1402年即位,在位23年。 成祖朱棣,朱元璋的第四子,1420年推翻明惠帝自立,1421年迁都北京,并下令编纂了《永乐大典》。死于1424年,时年65岁。 仁宗朱高炽(1378-1425)年号“洪熙”1424年即位,在位1年。 仁宗,明成祖长子,仁宗政治比较清明,采取一些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在位1年,死于1425年,时年48岁。 宣宗朱瞻基(1398-1435)年号“宣德”1425年即位,在位11年。 宣宗,仁宗长子,他和其父一样,比较能倾听臣下的意见与仁宗并称“仁宣之治”,宣宗时君臣关系融洽,经济也稳步发展。宣宗死于1435年,时年38岁。 英宗朱祁镇(1427-1464)年号“正统”;“天顺”(1435-1449;1457-1464)在位,在位23年。 英宗,宣宗长子,即位时才9岁,被宦官王振专权,1449年,瓦喇大举南侵,王振惬英宗亲征,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1450年,被放回,直到1457年,才又即位。死于1464年,时年38岁。 景帝朱祁钰(1428-1457)年号“景泰”1449年即位,在位9年。 宣宗次子,英宗被俘后被拥立为帝,即位后,用于谦为兵部尚书,粉碎了瓦喇对北京的进攻,迫使瓦喇放回英宗,英宗放回后,景

明朝历史知识

“读史使人明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些话固然不错。现代人自然不会沉湎于以往一朝一姓的兴衰,但回首充满血腥味的历史画卷却总是让人怦然心动,难以平静。面对数百年前的功过是非,得失荣辱,我们只有轻轻的感喟,沉沉的思索。“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也许就是历史赐予我们的一点明智吧!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王朝的兴亡更迭此起彼伏。其中,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一个统一王朝。它肇建于公元1368年,迄至1644年覆亡,历时276年,前后在位的皇帝共有16名(不含南明诸帝)。从传统史学的角度视之,明代与汉、唐诸朝相比,多少显得有点逊色。因为无论是文治武功,还是典章建制,显然都难以超汉追唐。就拿明朝的皇帝来说吧,除了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之外,大都庸庸碌碌,无所作为。在明代的编年史上,人们看到的更多的是——荒唐无稽的武宗、世宗、神宗和熹宗,刚愎自用的崇祯,还有醉生梦死的南明诸帝。即使是受人称道的太祖、成祖,亦以残忍、专制而著称于世。除了荒诞和血腥之外,明朝历来被视作缺乏卓越建树的朝代。唐代诗人李白曾有《把酒问月》诗云: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悠悠千古,一样的月光,一样的日子。虽然,秦时的明月曾照临过汉时的关墙,但在同样皎洁的清辉之下,毕竟演绎过不同的历史。如今,岁月荏苒,往事已如云烟散尽,然而,那一段历史中的片断记忆,毕竟给我们留下了耐人寻味的诸多启示。

太祖朱元璋(1328-1398)年号“洪武”1368年称帝,在位31年。 1368年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死于1398年,时年71岁。 惠帝朱允炆(1377-1402)年号“建文”1398年即位,在位5年。 明惠帝朱允炆,明朝无谥,清乾隆元年追谥「恭闵慧皇帝」,史籍称为建文帝。性寡断。 惠帝,太祖孙,皇太子朱标的次子,朱元璋在世时,大封王室,20多个儿子均封为亲王,分驻各地,惠帝登基后,进行削藩,以统一军事,惹恼诸王,燕王朱棣其兵北京,1402年攻入南京,惠帝一说被烧死,一说外逃。 成祖朱棣(1360-1424)年号“永乐”1402年即位,在位23年。 成祖朱棣,朱元璋的第四子,1420年推翻明惠帝自立,1421年迁都北京,并下令编纂了《永乐大典》。死于1424年,时年65岁。 为了建造紫禁城,他准备了将近20年,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1421年5月9日,就在紫禁城刚建好的100多天之后,三大殿被雷火击中,变成了一片焦黑的废墟,这对朱棣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毁于雷火的三大殿在永乐时期没有进行过重修。 1424,戎马一生的朱棣在他第六次北征蒙古的途中,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仁宗朱高炽(1378-1425)年号“洪熙”1424年即位,在位1年。 仁宗,明成祖长子,仁宗政治比较清明,采取一些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在位1年,死于1425年,时年48岁。

晚明东林党研究综述

晚明东林党研究综述:1991—2004 东林党既是一起历史事件,又是一种文化现象。它虽然发生在晚明时期,但无论对当时还是后世都曾产生过深远影响。许多年来,学界一直把它视为明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而备加关注,有关撰述也络绎不绝。对于1949年10月至1990年12月间的主要成果,笔者撰有《建国以来明末东林党研究述评》一文已予介绍。该文署名“黄兆”,刊于《中国史研究动态》1991年第11期上。本文的时限,上承前文,始自1991年1月,止于2004年6月。取材的范围,仍以所见之大陆出版物为限。笔者依能力之所及,共收集到此期内相继面世的涉及本课题的学术著作25种,散见于论文集和各类刊物的文章93篇。现分专题对这些著作和文章中有争议者与有发明者作一概述,以期有助于展示近十余年来本课题研究的风貌。 一、东林党正名 东林党正名讨论的是东林党这个称谓的本身。它与本文的几个专题:东林党议、东林书院、东林学派既有关联又有区别,故另辟一节,置于文首。 “党”字在《周礼》、《尚书》、《论语》、《左传》等先秦典籍中已见之。许慎《说文解字》训为:“不鲜也”。段玉裁注:“《释名》曰:五百家为党,党长也,一聚所尊长也。此谓党同尚”。党的本义为周代一种地方基层组织。后引申为“族党”、“党类”、“党附”等。“朋党”一义是由“党附”衍生而成的。在后来的使用中,此义渐居主项。所谓“朋党”,与“政党”存在着本质的区别。“政党”必须具备政纲章程、组织机构等一整套严密的构成要件,它是近代社会的产物。而“朋党”只是因亲谊、地缘关系或共同的利益、政见等结成的政治派别和集团。东汉的“党锢之禁”、中唐的“牛李党争”、北宋的“元祐党人”,均属此类。最先将“东林”与“党”联系起来的是万历三十九年五月御史徐兆魁参劾顾宪成的疏文。天启五年十二月,魏忠贤矫旨颁示天下的《东林党人榜》给“东林党”这种提法披上了一件合法的外衣,而在清代所修的《明史》中直接称用“东林党”一名,则使这个出自一方当事人的罗织的名目变成了世之“公论”,270年来相沿成习。 但是,这一称谓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呢?应该说,多数论者的回答都是肯定的。陈宝良《论晚明士大夫》(《齐鲁学刊》1991年第2期)说:“‘东林党'其实不是一个党派,但将它归结为一个士大夫群体则是恰如其分的。”美国牟复礼等编《剑桥中国明代史》(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2月版第575—578页)一书说:“东林党不是这个用语的现代意义的政治党派。翻译为‘党派'的‘党'字有贬义,在意义上更接近于诸如‘派系'、‘宗派'或‘帮伙'一类的词。成员的身份没有固定的标准,……任何知名人物仅仅由于他们政治上的同感及他的社会联系,就能取得成员资格”。“东林党人保持一种组织相对松散的文职官僚等级制度的倾向。”张安奇《晚明激烈“党争”中的“东林党”》(《好学集》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5月版第545页)说:“本来,在封建社会时,所谓的‘党',就并非是近代和现代意义的党。只是一些志同道合的人松散地聚集在一起,所谓的同气相求而已。……其立场观点和态度的不同乃至品行的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派别。”东林党就是这种“派别”。蓝东兴《明中后期朋党特点及形成原因》(《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说:“‘东林党'这一概念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昏君,明朝占三席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昏君,明朝占三席昏君在每个人心中的定义都不同,但小编在这斗胆列出了小编心目中的十大昏君,若有其他看法,不妨一起探讨。 夏桀 夏桀是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个昏君,夏桀荒淫无度,暴虐无道,他继承王位后,觉得宫室过于简陋,就下令在洛阳建造一座倾宫。对百姓的剥削,民不聊生,由于夏桀的荒淫无度,暴虐无道最终导致了夏王朝的灭亡! 隋炀帝杨广 隋炀帝杨广骄奢淫逸,是历史上有名的昏君。荒淫无度,吃喝玩乐,不理政事,即位后几乎每年征发重役。他为营建东都洛阳、开发运河、修筑长城,10余年间调发扰动不下1000万人次,造成天下死于役的惨象。 晋惠帝司马衷 是中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白痴皇帝,更加不能让人容忍得是在他当皇帝的时候发生了八王之乱,直接导致了晋王朝的灭亡。司马氏诸王不满于朝中贾氏专权,纷纷想杀贾氏而独掌大权,于是便发生了晋朝历史上有名的“八王之乱”。晋惠帝司马衷居然说:“百姓没有米吃,为什么不吃肉羹?”,可见晋惠帝司马衷的白痴程度!做皇帝昏君到这种程度怪不得国家会灭亡哦。 明武宗朱厚 明武宗朱厚照

武宗朱厚照即位之初宠信宦官刘瑾等人,使刘瑾掌司礼监,丘聚、谷大用提督东、西厂,张永督十二团营兼神机营,各居要职,擅权跋扈。 宋徽宗赵佶 任用蔡京,童贯等人主政,导致朝政大乱。又对国际形势判断错误,导致金兵南下。 后晋高祖石敬搪 石敬搪为了做皇帝居然认契丹人做父,并且把幽云16州给了契丹人,导致后唐领土被分裂,而且也导致了后来北宋王朝和辽王朝长达几百年的对峙局面,并且北宋和辽之间战火不断,光凭这点石敬搪就是一个超级大昏君,真是无耻之极! 周幽王姬宫涅 周幽王什么国家大事都不管,光知道吃喝玩乐,沉湎酒色,不理国事。

从东林党看明朝的政治体制

从东林党看明朝的政治体制 (经济学院国贸1001 吴昊天一1011110112) 摘要:东林党是明代晚期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政治集团。公元1604年,顾宪成等修复宋代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与高攀龙等讲学其中,“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其言论被称为清议,形成了广泛社会影响。“三吴士绅”、在朝在野的各种政治代表人物、东南城市势力、某些地方实力派等,一时都聚集在以东林书院为中心的东林派周围。时人称之为东林党。 关键词:晚明政治东林党宦官当政病态的政治 东林党是明代晚期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政治集团。公元1604年,顾宪成等修复宋代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与高攀龙等讲学其中,“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其言论被称为清议,形成了广泛社会影响。“三吴士绅”、在朝在野的各种政治代表人物、东南城市势力、某些地方实力派等,一时都聚集在以东林书院为中心的东林派周围。时人称之为东林党。 从历史上看,东林党并不是一个政治团体,更不是一个“党”,所谓“东林党”实际上是政敌把它诬为“朋党”之后的一种称呼。历代朝廷大臣权贵,凡是要攻击政见不同者,往往攻击为“朋党”,由此引起党争、酿成党祸的事情是很多的:东汉的党锢之祸,唐代的牛、李之争,北宋的新旧两党,以及本文要说的明代东林党争,都是比较重大的党争党祸。 明代党争出现于宦官专权之后。洪武初年,朱元璋为防止宦官专权而令“寺人不过侍奉洒扫,不许干与政事。”英宗朝以后,宦官势力的膨胀,干预政治的能力遂滋长。比如英宗朝王振、宪宗朝宦官汪直、武宗朝宦官刘瑾、熹宗朝宦官魏忠贤等,都曾干预朝政、打击士人官僚。其中最激烈、最残酷的当数熹宗朝魏忠贤集团与东林党人之争。 东林党人因东林书院而得名。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顾宪成等修复宋代讲学的东林书院,与高攀龙、钱一本等讲学其中。顾宪成、高攀龙等在书院讲学的八人,被称为“东林八君子”。东林讲学之际,正值明末社会矛盾日趋激化之时。东林人士为匡正时弊讽议朝政、评论官吏,既有鲜明的学术思想见解,又有积极的政治主张。他们要求廉正奉公,振兴吏治,开放言路,革除朝野积弊,反对权贵贪纵枉法。这些针砭时政的主张得到当时社会的广泛同情与支持,

晚明76岁老将孙承宗,最终全家战死

晚明76岁老将孙承宗,最终全家战死 本文导读:孙承宗大器晚成,万历三十二年(1604)考中进士时,已经42岁,才算正式步入政坛。 在殿试中,他得到第二名,俗称“榜眼”。如今,在他的老家,河北高阳,当地人仍以“孙榜眼”来称呼这名晚明英雄。 他是文官出身,但后来以武将闻名,被史学家誉为明代仅有的三位能够出将入相的人物之一(另外两人是徐达与杨一清)。 这与他早年十分注重研读兵法有关。进入官场以前,他趁着赴大同任私塾教师的机会,孤身一人背剑徒步,登恒山,走飞孤峪,行程千里。沿途访问戍边将士,绘制防御地图。 在大同期间,他协助地方官员,平息了一场士兵哗变事件,彰显出不凡的才干。 进入官场后,孙承宗同样表现出老练的政治智慧。 晚明三大宫廷疑案之一的“梃击案”发生时,大学生吴道南咨询孙承宗的意见。孙承宗给了一个处理意见:“事关东宫,不可不问;事关皇宫,不可深问。”暗示事件本身水很深,处理宜点到为止。 党争是晚明政局逐渐败坏的原因之一。孙承宗一直被认为是东林党,事实上,他在很多大事上的态度,只问是非,不问党不党。 他曾说,“附小人者为小人,附君子者未必为君子。吾辈

当斩钉嚼铁,自立人间”,“不当偕人,亦不当为人偕”。 对东林党鱼龙混杂,小人伪装成君子,制造舆论裹挟士大夫的状况,孙承宗是颇为不屑的。他更加注重个人的独立判断和道德修为。 他公开力挺东林党,是在东林党最艰难的时候。 天启四年(1624),东林与阉党矛盾白热化,东林党领袖杨涟、左光斗等人被下狱。孙承宗当时为辽东督师,听闻消息,想赶回帝都,当面向天启皇帝揭露魏忠贤的罪行。阉党十分恐慌,遂散布谣言,说孙承宗领兵数万将进京“清君侧”。 孙承宗抵达通州,圣旨下来,要他回关外去。营救杨、左的努力失败了。 不久,东林党35人遇难。孙承宗作《三十五忠诗》,在诗中公开表达:“东林饶善士,予敢附东林。”坚定地站在处境危难的东林党一边。 东林党得势时,他并不攀附,甚至公开唱反调;但当东林党失势时,他却选择站在弱势一边,不惜牺牲自己的政治前途。 在孙承宗眼里,没有党争与意气之争,只有是非与节气。 天启五年(1625),孙承宗从督师辽东的位子上被撸下来,就是因为得罪了阉党。阉党群起上疏弹劾他,居心险恶地将孙承宗比作历史上的王敦、李怀光。 当孙承宗面对恶意中伤,被迫解甲归田时,阉党以为他

明朝到底应该是一个怎样的朝代

明朝到底应该是一个怎样的朝代? 毛佩琦:也许一提到明朝,一般人就会想到魏忠贤、宦官,想到朱元璋对待开国功臣很残酷,嘉靖、万历皇帝可以几十年不上朝,跟蒙古打仗时皇帝都被抓走了等等。这其实是一叶障目,是对历史的误读,并没有看到完整的明朝。我经常讲到一例,今天人们在南京明孝陵可以看到一个大石碑,写有“治隆唐宋”四个字。这是清代康熙皇帝亲笔书写,意思是赞扬朱元璋对明朝的治理比唐朝、宋朝还好。康熙皇帝6次南巡,每到南京都要祭扫明孝陵,并且要行三跪九叩大礼,表示对朱元璋的尊重。所以,说明朝的繁荣强盛,不是我自己发明的,是康熙说的,还有,说明朝的疆域和影响,有一个词组是“远迈汉唐”,这也不是我发明的,而是清朝史官编写的《明史》中《成祖本纪》上写的。但是,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清朝人却往往故意贬损明朝,而他们最不愿意承认的,是他们的祖先曾经是明朝对地方官。 如果说,朱元璋不懂治国,明朝是衰弱腐败的。那么为什么明王朝能延续277年?而之后清朝的又延续明制,一部分使用明朝的制度,又统治了260多年。单从这一点上看,明朝的制度就有许多可称道之处。 明朝是怎样的朝代?首先,明朝是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顶峰的时代,又是从传统向近代转型对时代。有一句话,我重复了多次,就是明朝在衰败中走向活泼、开放,中国2000年的君主宗法制度在这时迎来成熟后的蜕变。明朝中后期,朝廷衰败了,政权衰败了,但是新的经济因素的出现,新的思想出线了,旧思想观念解体、旧有的君臣关系坏了,君权被削弱和重组,使整个社会出现了向近代转化的前兆。在这一过程中,旧的封建制度不那么约束了,老百姓自由了,新东西多了,因此明朝出现《本草纲目》、《乐律全书》、《农政全书》这样的集大成之作,《金瓶梅》、《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文学上的巅峰作品。明朝出现了一大批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李时珍,徐光启,王阳明、黄宗羲、汤显祖、唐伯虎,等等。可以说明朝是继宋朝之后,文化最发达的时代。相比之下,清朝却是在“强盛”中走向僵化封闭。清朝的强,是政权的强,是控制、压迫得有力,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控制最严厉、最为封闭的时期,文化专制最野蛮的时期。文字狱和高压控制,使得任何新思想新文化都被扼杀。清朝修了一部《四库全书》,其实是将全国的书禁毁、烧毁了一半,而另一半收入了《四库全书》,而收入《四库全书》的书籍也要按照统治者的意志加以删改。烧掉的和收入的书籍大概各占一半,这不是一个文化上的大浩劫吗? 总的来说,明朝是中国历史急剧转型的时代,由此中国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由封建专制向近代启蒙转型,由封建生产关系相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转型。而我认为,清朝的入关大大推迟了这一进程,造成了近代中国远远落后于同时的欧洲发达国家。

历史趣谈唐赛儿起义简介 明朝前期一场大规模农民起义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唐赛儿起义简介明朝前期一场大规模农民起义 导语:唐赛儿起义又称唐赛儿盗乱、唐赛儿民变指的是明朝时期唐赛儿领导的民变。唐赛儿为山东蒲台人林三之妻,丈夫死后,在扫墓归途偶得一石匣, 唐赛儿起义又称唐赛儿盗乱、唐赛儿民变指的是明朝时期唐赛儿领导的民变。 唐赛儿为山东蒲台人林三之妻,丈夫死后,在扫墓归途偶得一石匣,内藏有宝剑兵书。经日夜学习,通晓诸术,遂削发为尼,自称佛母,宣称能知生前死后成败事;又能剪纸人纸马互相争斗;如需衣食财货等物,用法术即可得。传教于山东蒲台、益都、诸城、安丘、莒州、即墨、寿光等州县之间,贫苦农民争先信奉。 唐赛儿以红白旗为号发动起义,击杀前往镇压的官兵千余人,声威大震。附近等数十支队伍纷起响应,众至数万。山东布政使储埏、张海等急向朝廷报警。朱棣闻讯,遣使诱降唐赛儿,被拒绝,随即命柳升为总兵、刘忠为副总兵,率京军5000前往镇压。二月十一,柳升率部包围卸石棚寨。唐赛儿利用柳升骄狂的弱点,派人向其诈降,声称起义军将从东寨门夺路寻水宵遁,骗得柳升派重兵据守东寨门外待战。 三月十三夜,唐赛儿命人驱羊群伪装起义军走东寨门下山,吸引明军主力,自率众从明军薄弱处突围,袭杀刘忠。黎明,柳升发觉中计,匆忙遣兵追击,然不知唐赛儿去向。十六日,宾鸿率莒州、即墨义众万余攻安丘,遭山东都指挥佥事卫青、指挥王真率沿海备倭兵突袭,起义军大败,被俘杀6000余人。唐赛儿等隐匿于民间。朱棣下令搜捕尼姑、女道士近万人诘问,仍无结果;以"追剿不力"罪逮捕柳升入狱,以"纵盗"罪处死储埏、张海等12人。 而唐赛儿等人还是安然逃走,不知所踪。当地人民为了纪念她,称 生活常识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