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生态经济带最终稿全本(20140924)

淮河生态经济带最终稿全本(20140924)
淮河生态经济带最终稿全本(20140924)

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战略规划

研究报告

课题组

二0一四年十月

前言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东中部,介于长江和黄河两流域之间,水系密布,纵横交错,跨越我国中东部五省40个地市,160个县(市),面积为27万km2 ,耕地1.9亿亩,总人口为1.7亿人,人口密度为全国之最。淮河从古自今不断祸害沿河两岸,仅20世纪以来,就发生了1931年、1954年、1991年等十余次特大洪水,直至2007年仍炸坝泄洪。目前,淮河仍面临巨大压力,随着流域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洼地涝旱灾害频繁、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突出、水土流失等亟待解决1。因此,长期以来淮河流域经济发展水平一直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1951年,毛泽东提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经过60余年的持续治理,淮河流域初步形成了防洪、除涝、灌溉、航运、供水、发电等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减灾兴利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水利在促进流域经济发展,保障供水和粮食安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流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淮河治理和保护的任务愈加艰巨复杂。

新中国60年来淮河流域经济发展落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国力所限,淮河治理只能以蓄洪、排洪、减灾为主。经过30年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实力已经具备了根治与开发淮河的基础条件,可以使淮河成为推动两岸经济发展、造福一方的黄金水道。

1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于2012年4月14日在安徽合肥召开治淮高层研讨会的讲话

本课题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淮河以蓄洪排洪为主的传统举措,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综合发展的新思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淮河流域建设成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新型工业化、流域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构建和谐社会,造福两岸人民的“生态经济走廊”。

什么是“淮河生态经济带”?就是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按照“流域经济”理论,促进淮河流域上中下游要素集聚,将淮河建设成为连接东中部地区的黄金通道,贯通上下游“经济流”,坚持“一个方针、两项转变、三个亮点、四大基地、五个结合”发展思路,高起点整体规划,加大国家政策扶持力度,促进流域经济转型升级,注重保障改善民生,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建成美丽淮河与生态经济带,推动淮河流域成为我国下一轮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一个方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流域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发展。

两项转变:以流域协调发展作为切入点,由淮河治理向全流域综合开发转变;以流域发展方式转变作为切入点,推动淮河流域粗放型经济发展向集约型经济发展转变。

三个亮点:解决淮河水患;构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四大基地:全国新型煤盐碱化工与新材料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和重要能源保障基地。

五个结合:一是结合淮河委水利工程建设、淮河治理,超前规划建设现代水利工程,提高水资源调控能力,从根本上治理淮河“水患”;二以上游控制性工程、千里河川式水库建设为基础,调蓄兼筹,打造黄金水道,形成铁、公、水、空、管于一体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促进沿岸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三是结合产业全球布局、产业转移和创新,整合流域资源禀赋,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现代装备制造等,打造新型工业特色产业基地;四是结合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以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五是结合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推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带动内需扩大和就业增加,推动淮河流域新型城镇化建设。

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总体蓝图:

——用“绿色长廊”呵护千里淮河,坚持科学发展观,把淮河流域经济建设和环境生态保护有机结合,打破行政区划,促进淮河流域资源优化配置,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为淮河生态文明建设奠定经济基础。

——加快开发淮河黄金水道,建设万吨级淮河入海航道,促进淮河中部地区与出海口30万吨港口“无缝衔接”;加快新陇海铁路线、沿淮高速公路、管道运输及机场建设,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建设出山店、前坪、张湾水库等,实施引江济淮、盱眙裁弯取直、洪泽湖清淤扩容工程,高标准建设淮河干流河道,解决淮河流域“十年九旱一涝”问题;实施“一二三千”工程(新增1000

万亩农田,建设高产稳产田200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3000万亩),打造“五六七百”工程(小麦亩产达到500公斤,水稻亩产达到600公斤,玉米亩产700公斤的高产目标)。在全面提升农业和粮食、改善生态和环境的前提下,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城乡协调发展,构建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平台,走多级集聚、城乡统筹、生态宜居、民生安全和共同富裕的道路。

——加快淮河流域资源开发,建设淮河流域工业特色产业基地。以千里淮河氢能运输走廊、管道运输为主要支撑,打造以煤炭、碱、盐为主要原料的中国特色非石油路线新兴烯烃产业集群,形成相对集中、协调发展的新型化工产业体系,带动整个流域发展成为现代化大型新兴化工产业基地和特色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区。

——以现代产业体系指导流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与产业全球布局、产业转移和创新结合,形成新型化工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海洋产业、电子信息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为主要产业群和完善的产业支撑体系,建设我国东中部地区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示范区。

——同步推进“四化”进程,积极探索淮河流域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融合、同步发展的新格局。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城乡协调发展,构建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平台,走多级集聚、城乡统筹、生态宜居、民生安全和共同富裕的城镇化道路,规划“一带、三圈、六轴、多极”的城镇化空间布局,最终形成现代产业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相辅相融的新格局。

淮河生态经济带战略的实施,从国家宏观层面上讲,是一项按照流域经济规律,打破行政区划,促进淮河流域资源共享,形成跨越我国东中部地区涉及河南、安徽和江苏3省的淮河流域经济带发展的国家战略,形成以苏北、皖北、豫南为重点的“一带、三核、三枢纽、多节点”战略布局:一是为江苏沿海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开辟一个广袤的支撑腹地,实现江苏沿海港口和腹地经济的双赢发展;二是通过公、铁、水、空、管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推动江苏盐城和淮安、安徽淮南和蚌埠、河南信阳城市迅速崛起,为我国淮河流域腹地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新动力;三是为淮海经济区、中原经济区开辟一个全球化发展的出海通道,打造两岸物流产业、商贸、服务业和新兴产业聚集高地,发展成为盘活区域流通、激发经济新活力的“出海口”,促进千里淮河两岸经济向全球化发展。

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建设,将长三角一体化、江苏沿海开发、皖江城市带、中原经济区、东陇海线等几大战略进行叠加,从更高层次上发挥“乘数效应”,推动淮河流域全面崛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拉动内需,成为我国新一轮全面振兴东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协调发展示范区,最终形成我国下一轮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目录

前言1

第一部分淮河流域发展概述 (1)

第一节淮河流域发展现状 (1)

1、淮河流经区域 (1)

3、新中国成立以来淮河治理成就与存在问题 (8)

4、淮河流域主要资源状况和发展潜力 (12)

第二节淮河流域发展面临的历史机遇和战略作用 (16)

1、淮河流域发展面临的历史机遇 (16)

2、淮河流域发展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战略作用 (18)

第二部分淮河生态经济带总体战略构想 (23)

第一节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战略定位 (23)

1、指导思想 (23)

2、基本原则 (23)

3、总体思路 (24)

4、总体战略定位 (25)

第二节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模式与空间格局 (27)

2、建设“淮(安)盐(城)+蚌淮+信阳”三大区域中心城市 (29)

3、形成“一带三核三枢纽多节点”空间开发格局 (31)

第三节发展目标和战略重点 (42)

1、发展目标 (42)

2、总体构想 (44)

3、战略重点 (58)

第三部分构建淮河生态经济带现代产业体系 (81)

第一节淮河流域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思路与空间布局 (81)

1、产业发展思路 (81)

2、建设原则 (81)

3、产业定位 (82)

4、产业空间布局 (84)

第二节加快壮大淮河流域支柱产业 (90)

1、IT产业 (90)

2、特钢产业 (92)

3、现代煤盐碱化工循环经济产业 (94)

4、节能环保产业 (101)

第三节积极培育淮河流域新兴产业 (102)

1、新能源产业 (102)

2、新材料产业 (108)

3、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110)

4、生物医药产业 (114)

第四节改造提升淮河流域传统优势产业 (118)

1、农业产业 (118)

2、食品加工产业 (120)

3、纺织产业 (123)

4、造船产业 (124)

5、建材产业 (126)

第五节加速发展淮河流域现代服务产业 (126)

1、文化旅游业 (127)

2、软件和信息服务业 (131)

3、现代物流业 (133)

4、商贸流通业 (134)

5、健康服务业 (135)

第四部分淮河生态经济带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138)

第一节淮河流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指导思想 (138)

1、淮河流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总体发展思路 (138)

2、淮河流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基本原则 (138)

第二节淮河流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战略目标 (139)

1、淮河流域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总体目标 (139)

通过建设淮河流域综合交通走廊支撑淮河流域产业集群及经济一体化走

廊建设,加速淮河流域经济板块的深度融合。 (141)

2、淮河流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空间布局 (141)

3、淮河流域综合交通运输服务体系发展 (144)

第三节淮河流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重点领域 (144)

1、淮河流域综合运输通道建设 (144)

2、淮河流域综合运输枢纽建设 (147)

3、淮河出海与干支流港口布局 (150)

4、淮河流域内河航运发展 (158)

5、新陇海铁路线建设 (160)

6、淮河流域管道运输发展 (162)

7、淮河流域民航机场建设 (165)

8、千里淮河氢能运输走廊建设 (167)

第五部分以“四化”同步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现代化进程 (169)

第一节四化同步推进思路 (169)

1、以流域工业化为动力 (169)

2、以流域农业现代化为基础 (170)

3、以流域城镇化为载体 (170)

4、以信息化为手段 (171)

5、以差异化推进流域四化进程 (172)

第二节淮河流域城镇化布局和规划 (172)

1、淮河流域城镇化目标与战略 (173)

2、城镇体系空间布局 (176)

3、城镇化关键举措 (182)

第三节淮河流域工业化布局和规划 (187)

1、工业化目标 (187)

2、工业化布局与规划 (188)

3、推进工业绿色转型 (192)

4、提高工业信息化水平 (193)

第四节沿淮地区农业现代化布局和规划 (194)

1、沿淮地区农业现代化特征 (195)

2、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195)

3、现代农业布局 (202)

4、农业现代化关键举措 (209)

第六部分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的体制和政策 (217)

第一节构建淮河流域合作发展的机制 (217)

1、组织机构建设 (217)

2、编制系列规划保障 (218)

第二节完善投融资体系 (219)

1、政策性金融支持 (219)

2、构建淮河发展投资基金体系 (221)

第三节构建政策激励体系 (222)

1、财税政策支持建议 (222)

2、促进现代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223)

3、促进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225)

4、促进流域对外开放政策 (225)

第四节构建发展保障体系 (227)

1、政府服务保障 (227)

2、土地政策保障 (227)

3、人才支撑保障 (228)

第五节完善水资源治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 (228)

1、加强水资源开发治理与利用 (228)

2、推进矿山生态恢复治理 (230)

3、推进企业绿色转型发展 (230)

4、建立流域生态安全体系 (230)

5、完善流域生态环境补偿政策 (232)

附件一:淮河生态经济带重大项目汇总表 (235)

淮河生态经济带——江苏段重大项目 (235)

淮河生态经济带——安徽段重大项目 (247)

淮河生态经济带——河南段重大项目 (261)

附件二:淮河生态经济带规划图 (273)

淮河生态经济带“一带三核多节点”示意图 (273)

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战略区位优势示意图 (274)

淮河生态经济带“淮河三角洲”空间布局图 (275)

淮河生态经济带“黄金水道辐射区”示意图 (276)

淮河生态经济带“淮河水系”高程图 (277)

淮河生态经济带“沿岸主要节点城市高程落差”示意图 (278)

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廊道”空间布局图 (279)

淮河生态经济带“水利工程”空间布局图 (280)

淮河生态经济带中下游重大水利工程示意图 (281)

淮河生态经济带“洪泽湖清淤扩容”工程示意图 (282)

淮河生态经济带“现代综合交通”示意图 (283)

淮河生态经济带“综合管道运输”示意图 (284)

淮河生态经济带“航道等级”布局图 (285)

淮河生态经济带“淮河沿岸港口”布局图 (286)

淮河生态经济带“淮河沿岸加氢站”布局图 (287)

淮河生态经济带经济开发区区位分布图 (288)

淮河生态经济带“煤化工特色产业基地”分布图 (289)

淮河生态经济带“盐碱化工特色产业基地”分布图 (290)

淮河生态经济带“钢铁工业特色产业基地”分布图 (291)

淮河生态经济带“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基地”分布图 (292)

淮河生态经济带“食品加工特色产业基地”分布图 (293)

淮河生态经济带“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分布图 (294)

淮河生态经济带“新能源特色产业基地”分布图 (295)

淮河生态经济带“装备制造特色产业基地”分布图 (296)

淮河生态经济带“电子信息特色产业基地”分布图 (297)

淮河生态经济带“纺织服装特色产业基地”分布图 (298)

淮河生态经济带与我国城市群空间分布图 (299)

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化水平”空间分布图 (300)

淮河生态经济带“沿淮城市人口规模”示意图 (301)

淮河生态经济带“沿淮现代农业”布局图 (302)

淮河生态经济带“淮河行蓄洪区”分布图 (303)

淮河生态经济带“引江济淮东线工程”示意图 (304)

淮河生态经济带“入海一级航道河海联运”示意图 (305)

第一部分淮河流域发展概述

第一节淮河流域发展现状

1、淮河流经区域

淮河流域地处中国东中部,介于长江和黄河两流域之间,位于东经111°55′~120°45′,北纬31°-36°,流域面积约27万平方千米。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老鸦叉,东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全长约1000千米(其中河南省境内约364千米、安徽省境内约436千米、江苏省境内约200千米)。淮河原是水系通畅、独流入海的河道,自12 世纪后,长期受黄河夺淮影响,失去入海尾闾,水系紊乱,洪涝灾害严重。

图1-1 淮河流经区域图

淮河流经河南南阳、信阳、驻马店,安徽阜阳、六安、淮南、

蚌埠、滁州,在淮安盱眙入洪泽湖,经洪泽湖调蓄后,主流经入江水道至扬州三江营注入长江,支流经盐城滨海入黄海。流域平原广阔,地势低平,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地区,气候复杂多变,降雨时空分布很不均匀,洪涝和干旱交替发生。

图1-2 淮河流域水系图

洪泽湖为淮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承泄淮河上中游15.8万平方千米面积的洪水。洪泽湖的排水出路除入江水道外,还有入海水道、苏北灌溉总渠和分淮入沂水道。

淮河上中游支流众多。南岸支流多发源于大别山区及江淮丘陵区,源短流急,流域面积在2000km2以上的有浉河、竹竿河、潢河、白露河、史灌河、淠河、东淝河、池河。北岸支流主要有洪汝河、沙颍河、西淝河、涡河、奎濉河,其中除洪汝河、沙颍

河、奎濉河上游有部分山丘区以外,其余都是平原排水河道;沙颍河流域面积约4万km2,为淮河流域最大支流,其他都在3000~16000km2之间。在淮北平原还开辟有茨淮新河、怀洪新河和新汴河等大型人工河道。

淮河下游里运河以东,有射阳港、黄沙港、新洋港、斗龙港等独流入海河道,承泄里下河及滨海地区的来水,流域面积为2.24万km2。

淮河干流洪河口以上为上游,长约360千米,地面落差178米;洪河口至中渡(洪泽湖出口)为中游,长约490千米,地面落差约16米;中渡以下至三洪营为下游入江水道,长约150千米,地面落差约6米。

图1-3 淮河流域水系高程图

图1-4 淮河流域沿岸主要城市高程落差

2、淮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淮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淮河干流地区远离流经区域各省的发展重点,发展相对滞后。2012年淮河干流主要地区2共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536.47亿元,实现财政收入2015.49亿元,常住人口总数为5132.62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5313元,人口密度为505人/平方公里。与全国相比较,淮河主要地区经济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除淮安、盐城之外,淮河干流其他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具体如图1-5所示。特别是阜阳、六安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全国水平的一

2本文此处是以淮河干流主要地区作为分析对象,共包括南阳、信阳、阜阳、六安、淮南、蚌埠、滁州、淮安、盐城等三个核心城市,11个县(市)节点城市。

半以下。

图1-5 经济发展水平比较(2012年)第二,从淮河干流整体来看,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第一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较高,传统农业依然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第二产业产值占比与全国水平相近,这说明沿淮地区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在国民经济中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主导作用;第三产业产值占比相对较低,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不足。淮河干流2012年产业结构如图1-6所示。

图1-6 产业结构构成(2012年)

从淮河干流各区域来看,除了淮南之外,其他沿淮地区第一

产业产值占比都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部分地区,如信阳、阜阳、六安、滁州农业产值占比甚至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两倍之上,具体如图1-7所示。

图1-7 第一产业比重比较(2012年)

沿淮各地区第二产业产值占比与全国水平相差无几,如图1-8所示,部分城市,如以煤炭工业为主的淮南,工业化程度很高,第二产业比重占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值得指出的是,虽然淮南、南阳、滁州等地的第二产业比重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沿淮地区第二产业生产效率可能不高。

图1-8 第二产业比重比较(2012年)

沿淮各地区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均较低,全部9个地级市第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图1-9所示。

图1-9 第三产业比重比较(2012年)

第三,城镇化有一定发展水平,淮南、淮安、盐城等地区城镇化率高于(或略高于)全国水平,但南阳、信阳、阜阳与六安地区城镇化水平较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之上,具体如图1-10所示。

图1-10 城镇化水平比较(2012年)

第四,沿淮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总体上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无几,具体如图1-11所示。其中,盐城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信阳、阜阳、六安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他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但沿淮地区全部9个地级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即便是第二产业比重、城镇化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淮南、淮安、盐城等地区也是如此,由于城镇居民收入主要来自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沿淮地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生产效率相对较低。

图1-11 居民收入水平比较(2012年)

3、新中国成立以来淮河治理成就与存在问题

(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淮河治理做出的努力

新中国刚刚成立,中央就做出了治理淮河问题的决策,1950年8月政务院召开第一次治淮会议,制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治淮原则和治淮工程实施计划。当年10月,政务院做出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并成立了治淮专职机构——治淮委员会,掀起了新中国成立后大规模治理淮河的序幕。1951年5月,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掀起了新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治理淮河的建设高潮,在当时国民经济异常困难的

情况下,建设了一大批水利工程。之后,在1957、1969、1970、1981、1985年国务院又召开了5次治淮会议,推进治淮工作,并在1969年10月国务院成立治淮规划小组,1971年设立治淮规划小组办公室,加强对治淮工作的统一领导。

1991年9月,针对江淮大水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国务院召开治淮、治太湖会议并做出了《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计划建设以防洪、除涝为主要内容的19项治淮骨干工程。1992、1994、1997年国务院又召开了治淮治太会议,同期推进淮河重点工程建设。

2003年,淮河发生1954年以来最大的流域性洪水,国务院于当年10月连续召开常务会议和治淮工作会议,研究抓紧淮河流域灾后重建和加快治淮工程建设等问题,要求把治淮作为全国水利建设重点,加大投入,加快步伐,至2007年底基本建成治淮19项骨干工程。

2007年淮河大水后,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对淮河治理做出重要指示。2007年7月,温家宝总理在视察淮河防汛抗洪时,要求全面评估治淮19项骨干工程建设成效,科学论证淮河下一步治理问题。2008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期间,要求继续实施治淮工程,建立较为完善的流域防洪除涝减灾体系,确保淮河流域防洪安全和沿淮人民安居乐业。

2009年12月,在治淮19项骨干工程完成之际,国务院第95次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淮河治理,要求继续把治淮作为水利建设重点,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推进治淮工作。2010年6月,

淮河生态经济带最终稿全本

淮河生态经济带最终稿全 本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战略规划 研究报告 课题组 二0一四年十月

前言 流域地处我国东中部,介于和两流域之间,水系密布,纵横交错,跨越我国中东部五省40个地市,160个县(市),面积为27万km2 ,耕地亿亩,总人口为亿人,人口密度为全国之最。淮河从古自今不断祸害沿河两岸,仅20世纪以来,就发生了1931年、1954年、1991年等十余次特大洪水,直至2007年仍炸坝泄洪。目前,淮河仍面临巨大压力,随着流域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洼地涝旱灾害频繁、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突出、水土流失等亟待解决1。因此,长期以来淮河流域经济发展水平一直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1951年,毛泽东提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经过60余年的持续治理,淮河流域初步形成了防洪、除涝、灌溉、航运、供水、发电等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减灾兴利能力得到显着提高,水利在促进流域经济发展,保障供水和粮食安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流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淮河治理和保护的任务愈加艰巨复杂。 新中国60年来淮河流域经济发展落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国力所限,淮河治理只能以蓄洪、排洪、减灾为主。经过30年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实力已经具备了根治与开发淮河的基础条 1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于2012年4月14日在安徽合肥召开治淮高层研讨会的讲话

件,可以使淮河成为推动两岸经济发展、造福一方的黄金水道。 本课题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淮河以蓄洪排洪为主的传统举措,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综合发展的新思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淮河流域建设成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新型工业化、流域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构建和谐社会,造福两岸人民的“生态经济走廊”。 什么是“淮河生态经济带”就是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按照“流域经济”理论,促进淮河流域上中下游要素集聚,将淮河建设成为连接东中部地区的黄金通道,贯通上下游“经济流”,坚持“一个方针、两项转变、三个亮点、四大基地、五个结合”发展思路,高起点整体规划,加大国家政策扶持力度,促进流域经济转型升级,注重保障改善民生,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建成美丽淮河与生态经济带,推动淮河流域成为我国下一轮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一个方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流域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发展。 两项转变:以流域协调发展作为切入点,由淮河治理向全流域综合开发转变;以流域发展方式转变作为切入点,推动淮河流域粗放型经济发展向集约型经济发展转变。

淮河生态经济带最终稿全本(20140924)

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战略规划 研究报告 课题组 二0一四年十月

前言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东中部,介于长江和黄河两流域之间,水系密布,纵横交错,跨越我国中东部五省40个地市,160个县(市),面积为27万km2 ,耕地1.9亿亩,总人口为1.7亿人,人口密度为全国之最。淮河从古自今不断祸害沿河两岸,仅20世纪以来,就发生了1931年、1954年、1991年等十余次特大洪水,直至2007年仍炸坝泄洪。目前,淮河仍面临巨大压力,随着流域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洼地涝旱灾害频繁、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突出、水土流失等亟待解决1。因此,长期以来淮河流域经济发展水平一直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1951年,毛泽东提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经过60余年的持续治理,淮河流域初步形成了防洪、除涝、灌溉、航运、供水、发电等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减灾兴利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水利在促进流域经济发展,保障供水和粮食安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流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淮河治理和保护的任务愈加艰巨复杂。 新中国60年来淮河流域经济发展落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国力所限,淮河治理只能以蓄洪、排洪、减灾为主。经过30年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实力已经具备了根治与开发淮河的基础条件,可以使淮河成为推动两岸经济发展、造福一方的黄金水道。 1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于2012年4月14日在安徽合肥召开治淮高层研讨会的讲话

本课题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淮河以蓄洪排洪为主的传统举措,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综合发展的新思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淮河流域建设成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新型工业化、流域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构建和谐社会,造福两岸人民的“生态经济走廊”。 什么是“淮河生态经济带”?就是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按照“流域经济”理论,促进淮河流域上中下游要素集聚,将淮河建设成为连接东中部地区的黄金通道,贯通上下游“经济流”,坚持“一个方针、两项转变、三个亮点、四大基地、五个结合”发展思路,高起点整体规划,加大国家政策扶持力度,促进流域经济转型升级,注重保障改善民生,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建成美丽淮河与生态经济带,推动淮河流域成为我国下一轮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一个方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流域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发展。 两项转变:以流域协调发展作为切入点,由淮河治理向全流域综合开发转变;以流域发展方式转变作为切入点,推动淮河流域粗放型经济发展向集约型经济发展转变。 三个亮点:解决淮河水患;构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四大基地:全国新型煤盐碱化工与新材料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和重要能源保障基地。

国务院关于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的批复-国家规范性文件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https://www.360docs.net/doc/4714295344.html, 法律家·法律法规大全提供最新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法规的查询服务。 法律家https://www.360docs.net/doc/4714295344.html, 国务院关于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的批复 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省人民政府,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报送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送审稿)的请示》(发改地区〔2018〕945号)收悉。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规划》实施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着力推进绿色发展,改善淮河流域生态环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增进民生福祉,加快建成美丽宜居、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生态经济带。 三、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省人民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完善工作机制,将《规划》确定的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重要改革任务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衔接起来,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规划》实施中涉及的重大事项、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按规定程序报批。 四、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指导,围绕《规划》确定的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研究制定具体政策,在体制机制创新、政策措施实施、重点项目安排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同时,注重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为《规划》实施创造良好环境,为增强淮河流域经济发展动力提供有力支撑。 五、国家发展改革委要加强综合协调与服务,研究解决《规划》实施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会同有关部门加强跟踪分析和督促检查,适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评估,推动《规划》目标任务落实。重大问题及时向国务院报告。 国务院 2018年10月6日 来源: https://www.360docs.net/doc/4714295344.html,/fg/detail2089775.html

淮河生态经济带氢能运输走廊发展分析

淮河生态经济带氢能运输走廊发展SWOT 分析 张亮亮1,2,刘勇2,周凌云3 (1.北京交通大学,北京100044;2.江苏省宏观经济研究院,南京210013;3.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运输及经济研究所,北京100081) [摘要]针对汽车等载运工具消耗石油资源迅速增长而石油资源不足问题,用氢能做汽车等载运工具的燃料,是解决载运工具燃料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国内已在江苏沿海建成非并网风电制氢示范工程,并规划建设沿淮千里淮河氢能运输走廊。本文通过SWOT (strengths,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threats )分析表明淮河生态经济带氢能运输走廊发展优势与劣势并存,机遇与威胁同在,并提出了淮河生态经济带氢能运输走廊发展目标。最后,本文提出了淮河生态经济带氢能运输走廊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氢能源汽车;运输走廊;加氢站;SWOT 分析 [中图分类号]U1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742(2015)03-0096-04 1前言当今世界能源危机日益凸显,目前所用的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煤,均属不可再生资源。随着汽车等载运工具保有量的快速增加,数亿机动车辆等载运工具消耗世界年开采石油量的50%以上。针对汽车等载运工具消费迅速增长与石油供应不足矛盾日渐突出的问题,氢能汽车等技术具有效率高、续驶里程长、绿色环保、过载能力强、低噪音、设计方便灵活的优点,在实现道路交通、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方面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1]。用氢做车用燃料,积极研发、推广氢能汽车,是全球解决汽车等载运工具燃料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2,3]。因此,发展氢能源汽车等载运工具是解决我国能源与环保问题的有效途径,符合国家能源安全战略,是未来我国载运工具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4,5]。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全长1000km ,其中河南境内364km 、安徽 境内436km 、江苏境内200km 。淮河流域是人口、 城市和产业密集地区,也是我国典型的传统农区和华夏文明积淀深厚的地区。同时,淮河流域是我国区域经济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抓住当前扩大内需的机遇,制定根治淮河和流域生态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引导社会各方面增加投入,努力把淮河打造为我国第三条出海黄金通道,把淮河流域打造为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之后的第四增长极,可使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成为当前和未来时期扩大内需的重要战略支点。同时,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也是中国节能减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迫切的地区。 因此,依托淮河流域及沿海地区丰富的风电资源,可以建设2×107~4×107kW 大规模海上风电和沿淮低风速风电,以及利用非并网风电直接制氢氧能源,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氢能运输走廊具有显著的国内外影响力,对推进我国氢能利用和温室气体减 [收稿日期]2014-12-2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区域物流生态系统自组织演化机理及和谐性辨别研究”(7140309) [作者简介]张亮亮,1986年出生,男,江苏徐州市人,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综合交通运输规划;E-mail :zh_angliangliang@https://www.360docs.net/doc/4714295344.html,

淮滨县淮河生态经济带情况汇报

淮滨县淮河生态经济带情况汇报 一、基本情况 淮河生态经济带最早由江苏淮安市发起,2012年上半年,江苏宏观经济研究所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承担“构建淮河生态经济带先导区”、“淮河生态走廊”研究课题,随着研究逐步深入,沿淮信阳、盐城、淮南等地相继加入委托,课题名称更改为“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 目前规划中的淮河生态经济带涉及苏、鲁、皖、豫、鄂五省,面积达2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8亿人。规划的核心是打破行政区划藩篱,依托淮河发展流域经济带,即通过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淮安、蚌埠、信阳三个核心城市的迅速崛起,三个核心城市带动十几个县级城市的发展,进而形成“一带三核多节点”的空间结构格局,使之成为我国中东部地区协调发展的示范区。通过规划的实施,淮河将成为中国第三条黄金水道,将来有可能成为货运量超过珠江、仅次于长江的黄金水道;淮河生态经济带将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之后的第四个增长极;淮河生态经济带将成为支撑改革开放第四个十年经济发展的支撑点。 二、进展情况 2012年7月上旬,江苏省宏观经济研究所院长顾为东一

行七人在省、市发改委领导陪同下,首次来到淮滨调研。2013年4月中旬和5月底,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中共中央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一行先后两次来淮调研构 建淮河生态经济带,并提出要通过淮河经济带的构建,使淮河成为继珠江和长江之后的中国第三个通海的黄金水道,使淮河经济带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之后的中国第四个经济增长极,同时也成为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第四个十年的经济增长极的规划构想。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组织开展了“淮河生态经济走廊”战略规划研究,现已初步成稿,准备向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通报,有望上升为国家战略。 淮河生态经济带原规划为“一带双核多节点”,即只有淮安、蚌埠两个重要节点而未考虑将信阳纳入“节点”之中,在2012年7月来淮调研时,我县及时扑捉到“淮河生态经济带”规划的重大机遇及战略意义,积极向调研组建议将信阳市纳入到重要“节点”之中,县领导为此多次赴京汇报,最终于2012年10月30日,课题组在北京钓鱼台大酒店召开“淮河生态经济带中期成果”座谈会时,初步形成了“一带三核多节点”的战略构思。与此同时,我们还积极邀请到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中共中央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于2013年4月中旬和5月下旬先后来淮调研,并最终将信阳纳入到“核心城市”之中,形成了目前“一带三核多节点”的规划。

淮河生态经济带信阳区域综合交通规划(政协调研材料)(1)

淮河生态经济带信阳区域综合交通规划 (市政协调研汇报材料) 信阳市地处淮河流域上游,处于中原城市群,武汉经济圈,皖江城市经济带结合部,是连接我国东西部最便捷的通道之一。截至2013年底,全市(不含固始)公路通车总里程达21779.417公里,公路密度为136.98公里/百平方公里。京广、京九铁路、京广高铁和G106、G107与京港澳高速公路、大广高速公路、淮固高速公路纵贯市境南北,宁西铁路、312国道和沪陕高速、息淮高速公路横穿市境东西,在信阳形成多重"十字"交叉,已经通航的淮河航道通江达海;信阳市是全国196个、河南省9个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之一。 目前,信阳主要以公路、铁路运输为主,且公路与铁路、航空、水路外部枢纽的联结度和利用率还很低,高速公路网对外与安徽、湖北还未实现多区域、多方向的衔接,全市公路网通车里程虽长、公路密度虽大,但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只有474.64公里,一级公路通车里程只有85.97公里,还没有建成穿越市境、县境的快速通道,农村公路存在技术等级低、断头路等现象,尤其是沿淮河生态走廊的高等级公路连接不畅,淮河在我市境内达363.5公里,只有淮滨至固始三河尖省界76公里四级航道通航,水运优势没有得到发挥,且港航设施落后、效率不高,缺少多功能、综合性的内河港

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尚未形成,各种运输方式间的衔接不够顺畅,没有把交通基础设施优势转化为服务优势。 随着周边省市综合交通枢纽的快速发展,我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面临考验,为更好地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抢抓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历史机遇,着力构建淮河流域综合运输体系,不断完善流域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争取到2030年前将我市建成“一环八射”的高速公路网、“一主六支”的水运网、“三纵一横”的铁路网,“四纵两横”的国道网,形成功能配套、布局合理、安全高效、生态环保,与周边区域紧密相连的一体化现代运输体系,支撑并引领信阳成为淮河流域区域性中心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枢纽城市。 结合信阳交通运输发展实际,谋划了以下五类建设项目: 一、淮河信阳区域航运建设 进一步加强淮河航运开发建设,充分发挥淮河水资源综合效益,重点推进淮河淮滨至息县段航运工程,淮滨县公铁水港口物流项目,持续推进洪河、潢河、史灌河、白露河、浉河、灌河支流航运开发工程建设,泉河陈集鲍店至三河尖入淮口段航道通航项目,淮河三河尖至息县城关航道升级改造和息县城关至长台关段航运工程,淮河息县境内航运战备建设项目,形成以淮河干流航道为骨干,支流航道为基础的水运网。投资概算318.26亿元。 二、淮河信阳区域高速公路建设

淮河生态经济带的视察报告(发改委改)

关于构建淮河生态经济带情况的视察报告 11月25日,市政协组织部分驻信省政协委员和市政协委员,在市政协主席王道云的带领下,就构建淮河生态经济带情况进行了视察。委员们实地查看了淮滨县造船工业园区、“公铁水一体化”物流港和息县淮河水利枢纽、濮公山地质公园等项目,听取了市发改委和两县政府的相关工作情况汇报。市政府副市长张明春,市政协副主席周冀荣、曹茂明、霍勇等参加了视察活动。 一、基本情况与重大意义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东中部,介于长江和黄河两大流域之间,包括鄂豫皖苏鲁5省40个地市181个县区,面积27万平方公里,耕地1.9亿亩,总人口1.8亿人,人口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 构建淮河生态经济带工作先期由江苏省淮安市发起,后由安徽省蚌埠市、河南省信阳市共同参与,委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所做的一个研究课题。该课题研究的是如何按照“流域经济理论”,构建淮河干流区域一体化发展经济格局,从而推动我国东中部地区协调发展。 构建淮河生态经济带对于推动我国东中部地区协调发展、带动信阳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推动流域整体发展。受历史和自然条件的影响,淮河流域长期处于五省的边缘地带,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一直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属于欠

发达地区。目前,在全国大江大河中,唯独淮河流域缺乏国家层面区域发展战略支撑,淮河沿线逐渐沦为经济洼地。构建淮河经济带,可以实现与中原经济区、皖江城市带和长三角经济区的有效对接,进而为促进流域经济协调发展、推动中部崛起创造条件。二是有利于转变淮河治理理念。淮河流域自古以来灾害不断,防洪标准只有五年一遇或十年一遇。构建淮河生态经济带,通过工程措施,转变淮河由防范水患向综合开发利用为主的治理理念,将防汛、灌溉与航运、农业、工业之间统筹考虑,实现洪水资源化,使流域人民彻底摆脱旱涝灾害之苦,享受便捷的“黄金水道”。三是有利于打造国家粮食基地。淮河流域属于我国传统的粮食主产区,用不足全国13%的耕地生产了全国23%的粮食,是国家重要的粮棉油基地。其中,信阳全市粮食产量连续7年超过110亿斤,占河南粮食总产量的十分之一,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百分之一。通过流域治理,根治水患,淮河流域将新增1000万亩滩涂可供开垦,为打造国家级粮食基地、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坚实保障。四是有利于带动地方产业进步。构建淮河生态经济带,通过全流域的产业规划,加强地区间联系,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有利于改造提升我市食品加工、纺织、造船、建材、钢铁等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壮大电子信息、现代家居、绿色食品、现代物流等优势主导产业,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有利于打造以珍珠岩、膨润土等特色资源为基础的新型建材产业基地,加快培育产业集群,提升核心竞争优势。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