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分析技术课程标准

环境分析技术课程标准
环境分析技术课程标准

《环境分析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专

业:

环境科学

授课学院:环化学院学分学

时:

48

编写执笔人:何立平审核人

签字:

1.课程性质和课程设计

1.1 课程定位与作用

课程的定位 :本课程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的作用:《环境分析技术》课程是环境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专业体系中处于基础方法学的地位,能够为环境评价、环境监测、污染控制技术、环境政策法规提供基础数据,是科学研究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目前常用于环境分析中的仪器分析方法,理解掌握各种方法的基本原理,仪器的组成和各组件作用,重要部件的原理。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分析方法的能力;优化仪器分析条件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思考和严谨科学态度的素质,知识交叉协同创新的能力,查阅资料创新分析方法的能力。本课程能为环境科学专业学生提供现代分析技术的基本知识,

使他们掌握环境分析及基本理论和技能,为今后的工作和科学研究提供方法学的指导。

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前导课程: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大学物理、英语、计算机、高等数学;

后续课程:环境监测、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噪声污染控制工程;

1.2 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着重培养学生运用各类仪器对环境污染物进行定量分析的实际应用能力。课程以分析方法的核心原理---实际仪器的构成,流路及重要部分原理---仪器分析条件的探讨及应用为主线,突出总结共性,对比分析各种不同分析方法的个性。实现掌握重点,自主学习,培养创新的教育理念。本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降低理论重心,突出实际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

本课程的内容组织形式上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每种分析方法讲解前首先分析前边方法的缺点,引出新的分析方法,引导分析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形式采取课堂教学,图片动画展示,实际上机操作等形式、

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学生。该门课程的总学时为48学时,其中理论48学时。

2.课程目标

强调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环境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分析方法,仪器组件原理,选择恰当仪器及部件,探讨合理的实际分析条件,解决实际环境问题中的分析测试问题的能力。学习科学创新的思想方法,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拓宽分析仪器的实际应用的视野,培养建立新的环境问题研究方法手段的能力。

知识目标:

a) 能正确理解分析方法和仪器重要组成部分的基本原理;

b) 能正确理解仪器分析定量定性分析的基本方法;

c) 能够熟悉各类仪器的构成及流路;

d) 能够根据分析方法理论和仪器组成探讨恰当的仪器分析条

件;

e) 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选择适当分析方法和仪器条件的能

力;

能力目标:

a) 能根据实际问题和实验室条件选择恰当的分析方法;

b) 能根据污染物的特性选择正确的仪器组件组成;

c) 能在理论的指导下选择优化仪器分析条件;

d) 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定量方法;

e) 熟悉定性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素质目标:

a) 培养严谨的科学素养;

b) 培养探究未知污染物的能力;

c) 培养排除环境分析干扰的素质;

d) 培养根据环境基质差异选择恰当的分析方法和分析条件;

e) 评价分析方法和条件优劣的能力;

3.课程内容设计与要求

3.1 课程内容

教学单元学习目标参考学时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计算机与仪器分析

1.3 仪器分析的信息评价与处理1、掌握仪器分析方法的分类和特点;

2、了解计算机和仪器之间信息交换的方

法;

2学时

第二章电化学分析法

2.1 电化学分析方法概述

2.2 电位法1、了解电化学方法的分类及特点;

2、掌握电位法的基本原理、玻璃电极、液膜电极的结构及原理;

3、掌握膜电极选择性的评价方法,直接电位法的定量方法;

4、了解电位滴定法的基本方法及应用;

2.3 电重量法与库伦法

2.4 伏安法

2.5 电化学分析专题5、了解电重量法的基本原理,掌握库仑法

及基本原理和库伦滴定的基本原理和在环

境分析中的应用;

6、掌握极谱法的基本原理,溶出伏安法的

基本原理和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7、了解电化学方法的发展方向;

6学时

第三章色谱理论基础与气相色谱法

3.1 色谱法概述3.2 色谱理论基础3.3 气相色谱仪3.4色相色谱分离操作条件的选择3.5 色谱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3.6 气相色谱应用技术1、了解色谱法的特点和分类;

2、掌握色谱基本参数与色谱曲线的特征;

3、掌握色谱分离过程中的基本关系式,塔

板理论和速率理论及分离度对色谱分离的

描述及方程式计算;

4、掌握气相色谱仪的结构流程及各部分的

作用;常用气相色谱检测器的种类、原理

和适用的分析对象及衡量检测器特性的指

标;

5、掌握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方法、色谱定

量的基本方法;

6、了解气相色谱固定相的类型及选择方

法、色谱定性的基本方法;

7、掌握毛细管气相色谱和顶空气相色谱分

析的基本方法;

8学时

第四章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超临界流体色谱法

4.1 高效液相色谱的特性

4.2 高效液相色谱仪

4.3 液相色谱的固定相与流动相4.4 液相色谱中的主要分离类型4.5 液相色谱分析条件的选择;

高效液相色谱1、掌握高效液相色谱的特性及优点;

2、掌握高效液相色谱仪与流程、液相色谱

紫外检测器及特点、梯度淋洗的作用和实

现方法;

3、了解液相色谱固定相和流动相的种类和

特点;

4、掌握液相色谱主要分离类型及原理、液

相色谱分析条件的选择;

5、了解液相色谱法应用的领域和方向;

6、掌握阴离子色谱法的应用及特点;

4学时

4.7 离子色谱法

第六章原子光谱法

6.1 原子发射光谱法

6.2 原子吸收光谱法

6.3 原子荧光光谱法1、掌握原子发射光谱法的基本原理及自

蚀、自吸现象的发生原因;

2、掌握原子发射光谱的结构及流程、电感

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的基本原理和结构

和分析线的选择;

3、掌握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原理、谱线

变宽的影响因素、仪器的结构和流程、空

心阴极灯的作用和原理、原子化的种类,

原子化条件的选择;

4.了解原子荧光光谱法的基本原理和与原

子吸收仪器的差异;

6学时

第九章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9.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基础

9.2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9.3 吸收带类型与溶剂效应

9.4 典型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9.5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在有机化1、掌握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基本原理及光

吸收定律;

2、掌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结构;

3、掌握紫外吸收带的类型和相关溶剂效应

及常用术语;

4、了解典型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

谱;

5、了解紫外吸收光谱定性分析有机物结构

的方法和步骤;

5学时

红外光谱

红外光谱法红外光谱仪红外光谱与1、掌握红外光谱产生的基本条件,分子振

动的类型及红外光谱的特征振动频率;

2、掌握红外光谱仪的结构、傅里叶红外光

谱仪的特点及试样的处理和制样方法;

3、了解典型有机化合物的红外光谱特点,

掌握频率位移的影响因素;

4、熟悉红外光谱定性的基本步骤,了解激

5学时

10.4 红外光谱的应用

10.5激光拉曼光谱法光拉曼光谱法的基本原理及与红外光谱的关系;

第十二章质谱法12.1 质谱仪的类型

12.2 质谱仪的基本构成

12.3 质谱联用仪器

12.4 质谱仪的性能指标

12.5 质谱中的各种离子

12.6典型有机化合物的电子轰击质谱;

12.7 电子轰击质谱的解析1、了解质谱仪的分类及基本类型;

2、掌握质谱仪的基本构成、常用离子源的

基本原理和应用特点、常用质量分析器的

基本原理和应用特点;

3、掌握气相色谱质谱连用的优点和应用;

4、了解串联质谱法的方式;

5、掌握衡量质谱仪性质的指标及定义;

6、熟悉质谱中的各种离子及特点;

7、了解典型有机化合物的电子轰击质

谱;

8、了解电子轰击质谱解析的基本步骤和方

法;

6学时

第八章分子发光分析

8.1分子荧光法8.2 分子磷光法8.3 化学发光法1.掌握荧光和磷光产生的过程,荧光光谱

的特点,荧光产率、影响荧光、磷光强度

的因素、荧光磷光分析的仪器结构;

2.了解荧光、磷光分析的应用领域;

3.掌握化学发光的基本原理和仪器特点;

4.了解化学发光的应用;

4学时

流动注.1 流动注射.掌握流动注射分析的基本原理、特点和

.了解流动注射分析的应用;

2学时

3.实施建议

3.1 教学团队的基本要求

(1)团队规模:基于每届1个教学班的规模,配置专兼职教师2人;其中,专职教师1人,兼职教师1人,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互补性强。

(2)教师专业背景与能力要求:具有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物质结构相关知识,具备仪器调试、维护及应用的相关能力,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

(3)课程负责人:熟悉仪器分析的相关理论以及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应用技术和高等教育规律,能熟练,教学效果良好的“双师型”教师。

(4)“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50%以上。承担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和“术素交替”的专业教师应为“双师型”教师。

3.2 考核方式及课程的成绩评定

课程考核采取“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学生。

过程考核包括:出勤情况;上课表现(是否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提问);作业完成情况(是否能够按时完成、完成质量、有误抄袭现象);结果考核包括:采用闭卷式考试,对全课程各种分析方法设计的基本原理、仪器组成、分析条件的探讨评价及应用,通过试卷形式进行全面考核。

具体比例见下表:

过程考核结果考核

考核类

作业期末考试明细出勤上课表

比例

105580(%)

本课程按百分制考评。

4.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4.1 教材选用

(1)推荐教材

《仪器分析》刘志广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参考教材

《环境分析化学》但德忠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仪器分析》方惠群著科学出版社

. 《仪器分析手册》朱良漪著化学工业出版社

4.2 教材编写

(1)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教材应充分体现理论与仪器组成、分析条件紧密联系、注重仪器分析方法环境分析应用的设计思想教材应充分体现基于工作流程的课程开发理念,突出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

(2)按环境分析的需要组织教材内容。课程内容以对环境分析现代测试技术的实际应用为目标,融合分析测试标准、环境分析标准、分析测试技能和科学态度的要求。

(3)理论应用,要依托“术素交替”取材于来环境监测、检验检疫、环境标准真实工作任务。

(4)教材应图文并茂,表述必须精炼、准确、科学。

(5)教材内容应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要将本专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及时纳入教材,使教材更贴近本专业的发展和实际需要。

(6)教材中活动内容的设计要具体,并具有可操作性。

4.3 建立教学资源库

(1)电子教案。本课程组教师应将全部课程制成了电子教案,并发布到校园网上,学生可随时上网自主学习。

(2)课件。本课程组教师应将全部课程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并发布到网上。版面美观清新,直观生动,便于理解。

(3)试题库。编制有各种练习题题库,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组卷,试题库内容随时更新,逐步实现教、考、评分离。

4.4 网络资源

开发网络教学资源,答疑,实验教学实践虚拟预试。

5.其他说明

《仪器分析技术》课程教学结合水质演变与污染防止重点实验室,仪器分析测试中心进行教学,体现实际的应用能力。

环评工作主要内容

环评工作主要内容 一、了解项目背景 1、了解该项目用地是否经过土地局、发改局、建设局等相关部门的审批; 2、了解该项目的工艺、设备、产品是否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 3、了解当地的产业和发展总规划 二、项目开展 1、实地调研 厂址(四周边界情况、用地情况、居民点分布) (1)场地建设情况(已建设的房屋不考虑施工影响) (2)该地生态状况(植被、河流等) (3)保护区 敏感点确定(要有照片) (1)居民点(距离、方位、影响人数、居民点名称) (2)河流(方位、距离、水文特征) (3)地下水(有无水井、温泉等) 2、进行公共参与(环评报告书有要求) (1)贴公示(收集相关意见和建议,需对公示进行拍照) (2)对相关政府部门(村镇居委会等)及公众(附近居民点)进行问卷调查 3、安排监测(联系监测公司,了解监测因子) (1)声(场界噪声、居民点噪声) (2)气(居民点空气污染) (3)水(河流、地下水) 三、编写环评报告 1、分配章节(看导则、了解评价内容和重点)

2、书写 (1)总论(体现标准要准确、评价等级) (2)工程分析(用总结性的语言分析污染源及要采取的措施) A、工况(现有状况、遇到什么问题、采取什么措施) B、污染源分析(污染物种类、量、浓度) C、概述污染防治措施 (3)环境概况 A、当地自然社会经济概况 B、当地规划概况 C、环境现状(通过监测,包括背景值的调查和现状叠加) (4)施工期环境影响 A、生态(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占地情况) B、噪声(施工机械噪声) C、水(施工期生活污水、设备废水) D、气(扬尘、施工机械排放废气) E、固废(生活垃圾、土渣、建筑垃圾) (5)运营期环境影响 A、噪声(产生噪声设备、位置、原强)预测并作出等声线图 B、水(排放的污染因子对水环境的影响、属于正常还是非正常排放) C、气(气象参数,包括:风速、方向、预测敏感点增量) D、固废 E、生态(主要针对生物量方面) (6)环保措施(分施工期和运营期,其核心因子为公共参与) A、通过公示反映出来 B、问卷调查情况(调查人员信息、调查结果) C、意见反馈(对于反对者的意见回访)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环境微生物学 课程名称(英文):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 学分: 3.5 学时: 73,其中理论学时: 57,实践(实验)学时:16 授课对象:2015级本科三年级学生 授课语言:中文 开课院系: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 课程网址: 撰写人:张明 审定人: 一、课程简介(中文) 主要介绍环境中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及它们的生理、生态特性、微生物与环境污染的关系,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与转化规律,微生物在环境污染防治中的应用,以及环境微生物学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课程简介(英文) This course mainly introduces the main groups of microorganisms in the environment and their physiological,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croorganisms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he microbial degrad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pollutants, the application of microorganisms i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nd the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experiments、the basic methods and skills.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是大专院校环境学科类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有关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与此同时,通过实验和参观实习等,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学会环境微生物学试验、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从而为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和从事科研、生产实践提供必要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和作业要求 1 绪论(学时:2) 1.1 前言 1.2 环境微生物学的形成和发展 1.3 学习环境微生物的目的 1.4 本书的主要内容和组织 2. 环境中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学时:12) 2.1 微生物的特点 2.2 真细菌 2.3 古细菌 2.4 真菌 2.5 藻类

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内容)

海洋环境影响评价 一、概述 (1) 1982年8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规定,以下建设项目必须作海洋环境影响评价: 海岸工程建设 海岸石油开发 河口、海湾、海域排污 (2)海洋环评任务 查清受纳污染物的海域环境质量现状,调查评价区内海洋生物种群的数量及分布,明确环境保护目标和海域环境功能要求。 预测项目建成后对海洋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包括海岸工程引起的海域地形地貌的变化、流场和余流场等水动力条件的变化、物质浓度场和生态系统的变化等。 根据环境结果提出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操作安全、行之有效的防治对策。 二、海洋环评工作等级的划分 划分为三级,划分依据为: 建设项目的污水排放量:20000,5000,1000,500m3 /d 污水水质复杂程度:复杂、中等、简单 受纳水域规模:小型半封闭海湾,其他海域(开敞海域和大型海湾) 三、海洋环境现状调查

1.海域自然环境概况调查 地理位置 地质地貌及沉积物类型 气象特征:气温、风向、风速、降水量 水文特征:潮位、潮流、波浪 海洋自然资源:渔业资源、油气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2.沿岸社会环境概况调查 城市规模、性质、行政区划、人口 社会经济状况 城市总体发展规划 海域功能区划 环境保护目标 3.污染源调查

入海点源:入海河流、混合排放口、直排和市政下水排海口。 入海面源:乡镇农村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田化肥、农药、生长剂等。 养殖污染源:滩涂养殖、浅海养殖、网箱养鱼。 海上污染源:海上船舶、石油平台、海洋倾废。 4.海洋环境调查 (1)现状调查评价范围 现状评价范围:海洋0m等深线~1-2km等深线——向海;大于一个潮周期内水质点可能达到的最大水平距离——顺岸。 影响评价范围:根据潮流场范围确定,如一般将整个海湾作为评价范围。 (2)调查断面和钻孔设置 断面方向与海岸垂直,在主要排污口设主断面,在主断面两侧设3~5个辅助断面,每个断面3~5个测站。 (3)调查时期 一、二级:枯、平、丰水期 三级:枯期 5.海洋生物调查 《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简明规范》: 微生物:总异养菌、大肠杆菌、弧菌、烃类异样化菌 浮游植物:种类、数量、初级生产力 浮游动物:种类、生物量

经营环境分析

第三章经营环境分析 教学目的与要求:经营环境是企业赖以生存的空间,是企业实现其存在价值的场所。企业所处的环境状况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乃至生存与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企业环境(一般是企业外部环境)是一个包容广泛,变化频繁的巨大的复合系统。其中有些因素的变化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甚至构成威胁。因此,对企业所处的环境状况进行分析,发现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学习本章,学生必须掌握企业经营环境的特点、企业经营战略的特点、经营战略类型。 第一节经营环境 一、企业环境及其特点 社会就是企业经营赖以进行的外部环境。其中许多因素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其成果,有些因素还直接对企业的生存构成威胁。一般说来,企业无力改变复杂多变的环境要素,只能利用企业环境中有利因素,避开其中的不利因素。企业环境中的不利因素构成风险和威胁,有利因素构成机会。企业从事经营活动,就必须分清有利和不利,避开风险,把握机会,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企业环境诸因素,对企业生存发展影响的力度是不同的,我们可以把企业环境划分为一般宏观环境和直接微观环境。企业环境具有三个特征。 1.环境差异性,是指即使是两个经营范围相同的企业面对同一环境因素,对环境因素的影响也会有不同的体验和反映。环境的差异性决定了企业经营战略的多样性。 2.环境动态性。任何一种环境因素的稳定都是相对的,变化则是绝对的。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频率在不断加快。所有这些变化既有渐进性,又有突变性,都要求企业以相应的战略去适应这种变化。 3.环境可测性。各种环境因素之间是互相关联和互相制约的。因而某种环境因素的变化大都是有规律性的。不过,这种规律性有的比较明显,有的比较隐蔽,有的作用的周期长,有的作用的周期短。变化规律性明显且作用周期长的环境因素,其可测性则较高。 二、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 1.影响企业经营的宏观环境要素包括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和文化环境。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的政治、法律、人口、教育等环境因素。政治环境在国内主要涉及政治的稳定性,国家的有关政策及其演变。在我国,特别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演变,以及富民政策。在国际,则涉及各国的政治体制,政权更迭及各政党的政策,特别是经济政策。 经济环境是宏观环境中对企业经营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它主要包括:资源的丰瘠及其分布状况;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通货膨胀率;银行利率;税制与税率;国民收入水平等。就国际经济环境来讲,还包括国际性经济集团,国际贸易关系,经济周期等因素。 —技术环境是影响企业经营宏观诸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新技术的出现往往会改变产业结构和战略均势。现今技术环境的重要特点是,技术发展以高速度在进行,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产生了强大的冲击波,企业必须以战略眼光密切注视科学技术前沿的动向和发展趋势。 文化环境也属于社会环境,但是对企业经营具有特殊的意义。文化因素包括人们的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特定的习惯、风俗、观念、道德准则等,其核心是价值观念。不同社会、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念是有很大差异的,往往会造成一定的文化障碍,忽视这种差异,会导致战略失误。 2.影响企业经营的微观环境要素主要是三个要素。 (l)市场需求因素,比较复杂,包括某一行业市场的容量,顾客的需求偏好,价格弹性,讨价还价能力,以及市场活力等。市场需求既有中间需求又有最终需求,许多需求的满足要通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主要内容编制要求

附件一: 江苏省工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主要内容编制要求 江苏省环境保护厅 二OO五年五月

工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主要内容编制要求 为了进一步提高环评工作质量及审查工作的效率,制定本“报告书主要内容编制要求”。 本规定引用HJ/T2.1~2.4-9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及江苏省建设项目环境管理规范。 本规定适用于我省新建、技改、扩建工业类建设项目,其它类型项目可参照执行。火电、石油化工、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臵设施、交通及港区码头等建设项目执行相应行业环境影响评价导则。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国外贷款的建设项目,除满足本规定要求外,还需执行我国和国际金融组织已颁布的有关规定。报告表中专题评价执行本规定相应要求。 1 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环境概况及环境保护目标 1.1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环境概况 准确描述项目拟建地所在行政区(含开发区,工业集中区)、省、市、县、镇村。 详细规范描述评价区所属水系,说明水系水文特征及重要水工设施运行规律、排污及废水受纳水域环境功能区划,指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取水口、渔业水域、重要湿地等水环境敏感保护目标。 规范描述当地气候特征,给出常年风玫瑰图。说明评价区域内土地利用现状、主要居民点、学校、医院、文物保护单位、自然保护区等敏感目标以及生态功能区类别。

1.2 区域经济社会环境概况 1.2.1 区域经济社会总体规划和环保规划 简述区域经济社会环保发展现状。描述经批准的区域(城市、开发区、工业集中区、镇区等)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点和环保规划要点。说明区域功能定位、产业结构与布局、土地利用、水域与岸线利用、生态保护、以及太湖一级保护区、南水北调和“引江济太”清水通道、沿岸特殊生态功能保护区等内容。说明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厂(含排水体制)、固废处臵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及现状。阐述实现区域规划目标的主要制约因素、条件及存在问题。 建设项目在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内建设,需附相应环保主管部门对开发区(工业集中区)环保规划的批复意见。 1.2.2 环境功能区划和环境标准、排放标准 说明本区域是否属于“两控区”或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等。说明评价区域水、气、声环境功能类别划分,列出相应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若国内无标准可参照国外标准。如废水实行区域集中处理,须列出污水处理厂接管标准。 1.2.3 环境保护敏感目标 描述评价区域内居民区、学校、医院、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古迹、饮用水源保护区、取水口等,按表1-1填写:

现代环境分析技术(DOC)

《现代环境分析技术》 1、气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流程及相关的基本概念。 基本原理 2、气相色谱仪的基本构成和工作原理。 气相色谱是对气体物质或可以在一定温度下转化为气体的物质进行检测分析。由于物质的物性不同,其试样中各组分在气相和固定液液相间的分配系数不同,当汽化后的试样被载气带入色谱柱中运行时,组分就在其中的两相间进行反复多次分配,由于固定相对各组份的吸附或溶解能力不同,虽然载气流速相同,各组分在色谱柱中的运行速度就不同,经过一定时间的流动后,便彼此分离,按顺序离开色谱柱进入检测器,产生的讯号经放大后,在记录器上描绘出各组份的色谱峰。根据出峰位置,确定组分的名称,根据峰面积确定浓度大小。这就是气象色谱仪的工作原理 各种型号的气相色谱仪都包括六个基本单元。 即:(1) 载气及其流速控制系统; (2) 进样系统; (3) 色谱柱系统; (4) 检测器系统; (5) 记录器系统; (6)温控系统。 在刑侦检验技术工作中常用的检测器有:火焰离子化简测器 (FID) 、氮磷检测器 (NPD) 、火焰光度检测器 (FPD) 、电子浦获检测器 (ECD) 等

3、气相色谱分析法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方法包括: (1)保留值定性法。固定相及操作条件恒定时,每种组分都有恒定的保留值。在相同的条件下,测定标准物质和未知样品的保留值,当未知样品中出现与标准物质保留值相同的色谱峰时,则未知物中可能含有此种物质。 (2)峰高定性法取两份未知样品,在其中一份中加入已知纯物质,然后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分别测定两份样品的色谱图,对比色谱图,如果某一组分峰高增加,则未知样品中可能含有已知纯物质 (3)与质谱、红外光谱联用定性上述两种方法适用于确定未知样品中是否含有某一组分。如果对未知样品的组分全然不知时,可采用气相色谱与质谱、红外光谱联用的方法进行测定。气相色谱有很强的分离能力,而质谱、红外光谱可以测定未知物的结构,如果再接上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快速处理和检索就更方便。 定量分析方法有:归一化法,外标法,内标法。 4、气相色谱最佳实验条件选择的原则、方法。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

我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研究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颁布实施是我国环保工作的积极成果。其创新点在于将发展规划纳入到了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视野,为我国建立健全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奠定了坚实基础。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有利于防止政府的发展规划和制定开发建设活动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实现社会、经济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本文对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是对可能存在潜在不良环境影响的政策、法规、规划和计划进行系统、综合的评价。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将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及其程序、审批、法律责任进行制度化、法律化,是我国用以防止作用重大、范围广泛而影响深远的经济活动和其他活动潜在的环境危险的一种预防性环境管理措施,也是保护人和自然环境免遭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经济活动和其他活动的不良影响的一种保护性环境管理措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实施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对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缺陷的弥补,更是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根本保障。基于我国当前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存在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不完善、政策和立法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缺失等问题,提出我国未来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应从以下方面改进。首先,完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内容;其次,顺应趋势、立足国情将政策和法规纳入战略环境影响的评价对象范围,建立健全政策和立法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最后,健全我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法律体系。全面科学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将对我国社会、经济、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关键词:战略环境评价;政策环评;立法环评 ABSTRACT ABSTRACT:The promulgation of the "The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E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Effects" on 1st` September is the positive achieve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ork. In the past, we usually just make an e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effects about construction projects. But now the policy is inclined to make the evaluation of all development programs. It appears to construct a system which will make a strategic e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effects in an overall situation. The enactment and execution of "The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E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Effects" helps the government to prevent harmful effects on development programs and construction activities, to promote the integrated ability of making decision of strategic importance of the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to bring abou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mong the economy, society and environment. Because of its extraordinary significance, the paper will make an exhaustive study about the legal system in strategic environmental impact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本课程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推荐选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熟练掌握环境微生物学中常见术语的名称和意义,掌握环境微生物的基础知识、微生物生态与环境生态工程中的微生物作用原理;理解环境微生物在污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处理以及土壤污染修复方面的作用;了解环境微生物学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微生物在环境工程领域应用的新工艺和新方法;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基础。 三、学时分配 教学课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绪论环境微生物学的发展、重要概念和研究任务 第一节环境微生物学的历史和发展 1.人类对环境微生物的认识; 2.环境微生物学的形成和发展; 3.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4.环境微生物生物技术的应用。 习题要点: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环境微生物生物技术的应用。

1.环境微生物学的重要概念和专业术语; 2.环境微生物的分类; 3.环境微生物的多样性; 4.微生物的环境适应性。 习题要点:环境微生物的概念、分类以及主要特性。第三节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任务和意义 1.环境微生物学的范畴; 2.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3.环境微生物学与相关学科的相互渗透和促进;

习题要点:环境微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发展趋势。 本章重点、难点:重点是环境微生物学的重要概念和专业术语以及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和意义,难点是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以及环境微生物生物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环境微生物学的形成和发展,发展趋势及研究意义;理解微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以及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掌握环境微生物学相关的概念和术语以及基本特征。 第一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环境 第一节微生物的生长 1.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特征; 2.研究微生物生长的方法; 3.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测定;

环境影响评价重点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重点内容

重点复习内容: 第一章绪论 1、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概念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环境标准是为了防止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群健康,对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统一的各项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所做的规定。 环境质量标准:指一定是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对各种环境介质(如大气、水、土壤等)中的有害物质和因素所规定的容许容量和要求,是衡量环境是否收到污染的尺度,以及有关部门进行环境管理,制定污染排放标准的依据。 污染物排放标准:是根据环境质量要求,结合环境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对污染源排入环境的有害物质和产生的有害因素所做的控制标准,或者说是排入环境的污染物和产生有害因素的允许的限制或排放量(浓度)。 2、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 按照评价对象,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分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按照环境要素,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分为:大气环境影响

评价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声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 按照时间顺序,环境影响评价可分为: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环境影响后评价 3、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依据 (1)建设项目的特点:包括工程性质、工程规模、能源及原材料的用量及类型、污染物排放特点(排放量、排放方式、排放去向、主要污染物种类、性质、排放浓度)等; (2)建设项目所在地的环境特征:主要有自然环境特征、环境敏感程度、环境质量现状和社会经济环境状况等;(3)国家和地方颁布的有关法规和标准:有关的环境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环境标准的作用 (1)环境标准是国家环境保护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2)环境标准是环境保护规划的体现环。 (3)环境标准是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行政的依据(4)环境标准是推动环境保护科技进步的一个动力(5)环境标准是进行环境评价的准绳(6)环境标准具有投资导向作用 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 1. 国家环境标准与地方环境标准的关系:地方环境标准

华为外部环境分析

华为外部环境分析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中国广东深圳市的生产销售电信设备的员工持股的民营科技公司,1988年成立于中国深圳。华为的主要营业范围是交换,传输,无线和数据通信类电信产品,在电信领域为世界各地的客户提供网络设备、服务和解决方案。华为产品和解决方案涵盖移动、核心网、网络、电信增值业务和终端等领域。下面,本文将通过PEST 分析、行业环境分析、SWOT分析、波特五力模型分析、国际市场分析和竞争者分析六个方面来介绍华为公司的外环环境。 一、PEST分析 (一)政治法律环境(Political) 我国现在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够发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结构不合理和粗放型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资源、环境和就业的压力较大;收入分配中的矛盾突出,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不少问题亟待解决;特别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还比较多。可持续发展的局面有待进一步形成。在法律方面,我国已于2008年8月1日起正式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这表明了我国将加大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等破坏市场竞争行为的监管力度,其必将对国家整个经济生活和所有的经济部门,乃至对所有企业的市场行为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其他国家一样,我国的电信行业本身具有天然的垄断特点和长期发展的特性,因此《反垄断法》的实施必将对我国电信行业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此外,反不正当竞争法以及大量的技术法规和标准相继出台,不断完善中国的法律环境。 (二)、经济环境(Economic): 受十二五规划开局年的影响,国内今年的投资整体上将延续去年的高增长态势,投资冲动依然持续。尽管政府已将通货膨胀作为2011年宏观调控的最重要目标,而且调控力度空前,但2011年CPI涨幅可能仍难以控制在4%目标以内。 我国进入“十二五”规划阶段后,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拉动了通信行业的强力复苏;通信运营商的重组和移动3G牌照的发放也进一步推动了通信设备的投资需求,主要是对移动设备的投资。另外,尽管金融风暴对全球通信业有显著的冲击,但非洲、南美、南亚和东欧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热潮涌动,且市场空间巨大,已经成为今后全球通信设备企业主要开拓的市场。 我国的通信业从二十年前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成长为国民经济先导和支柱性产业之一,目前我国电话用户、网络规模、互联网用户均位居世界第一。移动通信市场空间依然很大,所以总体还在以平均5%的年增长率持续增长,加上通信运营商的重组和移动3G 牌照的发放刺激了国内几大运营商新一轮的通信设备投资;中国政府为了加快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工业,在政策上大力推TD-SCDMA 的3G 标准和扶持兼容这一标准的国内通信设备商,如华为、中兴和大唐等。最近中国移动除了通过申请投资1000 亿元人民币进一步加大对GSM 网络建设以巩固其国内2G 移动运营的霸主地位外,已经在其拿到的3G 牌照TD-SCDMA 设备采购上投入100多亿元人民币,这些投资相对于目前全国1.5万亿2G移动设备的已有总投入来说也是相当可观的;中国电信也已经着手在其刚从中国联通收购的CDMA 网络上进行规划投资,首轮C 网招标投入资金300 亿元,目标在其目前2.3 亿固定电话和小灵通用户的基础上,在2-3 年内将CDMA 用户发展到1.2 亿以上,包括从小灵通逐步转网到CDMA 的客户;新联通也正在积极规划扩大其G网的覆盖率,并加速其WCDMA的3G网络建设。 下图是从2004-2008年中国通信用户的数量统计图(单位:万户)。

发展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

发展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 摘要战略环境评价对优化政策、决策和规划的制定起到重要作用,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手段。论述SEA的由来、优点、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极其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战略环境评价;优点;效益;技术方法 针对项目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EIA)在战略制定层面的诸多局限,Thérivel R,Wilson E等人于1992年提出了战略环境评价(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SEA)的概念。战略环境评价可以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科学手段,它的提出在学术界、政府及相关国际组织受到了广泛关注,在美国、加拿大和欧盟成员国得到了迅速发展,中国内地和香港的许多学者也对SEA 的理论、方法及框架结构进行了研究。 EIA在本质上(或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发展项目环境影响的一种反应性评估,而不是前瞻性预测,它在发展项目的选择及优化布局方面的作用是有限的,往往只能针对项目的污染状况提出一些控制和治理污染的措施。对于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往往是在高层次的战略决策之后,因此,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阶段,许多决策已经在更早的规划阶段确定。环评对项目所提供的可选方案和治理污染措施的选择是较为有限的。 战略环境评价是对政府部门的战略性决策行为及其可供选择方案的环境影响和效应进行系统的和综合性评价的过程,它为政府政策、规划、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环境影响评价上的技术支持。 1战略环境评价的优点 战略环境评价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确保决策制定过程中协调好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等方面的因素,为社会带来更大的效益,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战略环境评价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如下优点: 1)促进环境与发展决策的结合(即提高决策的可持续能力)。 2)促进环境友好的、可持续的政策和规划的制定。 3)能够考虑比建设项目环境评价更多的替代方案。 4)适当的时候考虑累积影响(尤其是部门和区域层次的发展产生的影响)和全球变化。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讲义

本课程是环境学院各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与另一门课《环境微生物学实验》相结合,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本课程强调每个学生要动手,通过实验,加深对讲课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本课程内容分两大部分:一是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二是微生物学在环境领域中的应用。 绪论 主要内容: 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微生物学概述微生物的定义 微生物的特点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微生物的命名与分类 第一节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 定义:环境微生物学是研究与环境领域(包括环境工程、给水排水工程)有关的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其内容包括:微生物个体形态、群体形态;细胞结构功能、生理特性、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等;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尤其是微生物与污染环境之间的关系);微生物对物质的转化分解作用(特别是应用微生物来处理各种污染物质,如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 二、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研究任务 总的归纳起来有两大方面的任务: (1)防止或消除有害微生物 (2)充分利用有益的微生物资源 三、微生物在环境污染治理(水处理)中的应用 1)在环境监测方面(水污染的监测) 利用在环境中生存的生物的种类、数量、活性等特征,来判断环境状况的好坏。这些生物称为指示生物。 生物监测的优缺点: 生物监测的主要优越性: (a)长期性——汇集了生物在整个生活时期中环境因素改变的情况,可以反映当地的环境变化; (b)综合性——能反映环境诸因子、多成分对生物有机体综合作用的结果; (c)直观性——直接把污染物与其毒性联系起来; (d)灵敏性——有时甚至具有比精密仪器更高的灵敏性,有助于提早发现环境污染。 生物监测的主要缺点: (a)定量化程度不够; (b)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2)在环境治理方面 包括水、大气、固体废弃物处理方面其中特别在水处理方面,有着大量成功应用的例子。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写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是整个论文的重点。环境影响报告书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成果的集中体现,是环境影响评价承担单位向其委托单位——工程建设单位或其主管单位提交的工作文件。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主要工作为研究有关文件,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筛选重点评价项目,确定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编制评价工作大纲;第二阶段为正式工作阶段,其主要工作为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并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环境影响;第三阶段为报告书编制阶段,其主要工作为汇总、分析第二阶段工作所得到的各项资料、数据,得出结论,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9]。 建设项目的类型不同,对环境的影响差别很大,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内容也就不同。虽然如此,但其基本格式、基本内容相差不大。根据我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规定,本次垃圾填埋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包括以下内容,共分为十五章: 第一章总论:包括项目的背景;编制依据;评价原则;评价标准;评价等级;评价范围;评价重点;污染控制及保护目标; 第二章建设区域环境概况: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象气候;地表水文;土壤植被;大气;地表水;地下水;社会环境概况; 第三章建设项目概况:包括项目基本概况;总平面布置及场地利用;公用工程;填埋工艺方案; 第四章工程分析:包括工程污染源分析;工程污染物排放; 第五章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包括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声环境影响评价;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第六章环境影响预测及分析:包括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预测与分析;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预测与分析;大气环境质量现状预测与分析;声环境质量现状预测与分析;周围生态质量现状预测与分析;生活垃圾运输过程中环境影响分析; 第七章污染防治措施与对策:包括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渗滤液防治措施;废气防治措施;噪声防治措施;生态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2017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继续教育试卷答卷92分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5道题】 1.2009年8月()在国务院第76次常务会议上通过,并于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 A.《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 B.《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 C.《环境保护部机关“三定”实施方案》 D.《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 用户答案:[D] 得分:8.00 2.规划方案综合论证包括:规划方案的环境合理性论证、规划方案的可持续发展论证、()。 A.不同类型规划方案综合论证重点 B.累积环境影响预测与分析 C.辨析制约规划实施的主要资源和环境要素 D.规划概述、规划的协调性分析和不确定性分析 用户答案:[A] 得分:8.00 3.《环评法》规定,对于(),应当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写环境影响评价的篇章或者说明。 A.指导性规划 B.综合性规划 C.综合性和指导性规划 D.规划 用户答案:[C] 得分:8.00 4.环境影响减缓对策和措施包括()、影响最小化及对造成的影响进行全面修复补救等三方面的内容。

A.影响最大化 B.影响忽视 C.影响预防 D.影响加大 用户答案:[C] 得分:8.00 5.土地利用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要求编写规划实施后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对一些比较重要、实施后对环境影响比较大的规划,用“()”的形式。 A.篇章 B.说明 C.篇章或者说明 D.报告 用户答案:[A] 得分:8.00 二、多选题【本题型共4道题】 1.战略环评的核心目标是将环境影响量化,识别规划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预测其影响的()和(),并且将影响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 A.范围 B.规模 C.大小 D.强度 E.面积 用户答案:[AD] 得分:8.00 2.战略环评必须面对高度的不确定性,具体是指:战略决策通过指导、改变人的行为来改变其所涉及的复杂系统;和()。

《现代环境分析技术》实验教学大纲

现代环境分析技术》实验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课程代码:260427 实验课程名称:现代环境分析技术实验英文名称::Modern Technique of Environmental Analysis Experiment 课程总学时::72 总学分:3 实验学时:36 适用对象:环境科学专业 二、实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现代环境分析技术实验》是《现代环境分析技术》教学的实验环 节,是学生掌握 各种仪器及其分析方法的重要手段,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本实验课程,帮助学生消化理解理论课所学知识,做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结合。使学生加深对一些现代环境分析仪器分析方法基本原理的理解,掌握现代分析仪器分析实验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常用现代分析仪器的工作原理、基本构造、应用范围和主要分析对象;学会正确的使用分析仪器,合理的选择实验条件,正确处理和表达实验结果;培养学生严谨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科技创新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学会使用仪器分析方法解决环境监测公析中的实际问题。为进一步学习和今后从事科研、教学及其它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实验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目的: 1. 掌握实验教学中所涉及到的物质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2. 掌握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荧光光度计、酸度计、 ICP-AES 分析仪、分光光度计的工作原理、基本构造、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3. 学会正确合理的选择仪器的参数,正确的处理实验数据。 教学要求: 1. 课前认真预习,了解分析方法和分析仪器工作的基本原理、构造、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2. 学会正确使用仪器。未经老师允许不得随意开动或关闭仪器,更不得随意旋转仪器旋钮、改变仪器的工作参数等 3. 严守实验操作规程,细心观察实验现象和仔细记录实验条件和分析测试的原始数据。 4. 爱护实验的仪器设备。实验中如发现仪器工作不正常,应及时报告老师处理,每次实验结束后,应将使用仪器复原,清洗好使用过的器皿,整理好实验 5、认真写好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应简明,图表清晰。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实验题目、日期、原理、仪器名称及型号、主要仪器的工作参数、简要步骤、实验数据或图谱、实验中的现象、实验数据分析和结果处理、问题讨论等。 四、考核办法和成绩评定标准 本实验课程成绩评定内容包括: ①实验操作情况②实验报告③纪律(出勤、课堂秩序等) 实验成绩二实验操作情况(40%)+实验报告(50%)+纪律(10%) 五、实验指导书

现代环境分析技术考试题

简述形态分析在环境分析中的意义和重要性 1.在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研究中的意义。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并不完全取决于污染物的总浓度,而是取决于化学形态本性。只有借助于形态分析才有可能阐明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为区域环境污染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2.在环境毒理学、医学以及生命科学研究中的意义及重要性。不同化学形态重金属的毒理特性不同,不同的化学形态对生物的可利用性不同。 痕量物质的富集和分离方法有哪些,原理? 1.沉淀法:使相当量的主要干扰组分沉淀完全,而后测定的痕量组分不会因为共沉淀而损失或损失量可忽略不计。 2.共沉淀法:常量物质沉淀时把痕量物质自溶液转移到固相。 3.液液萃取法:利用物质的亲水性和疏水性,将亲水的无机离子转化为疏水性化合物进行萃取。 4.离子交换分离法:先除去干扰组分,使之与待测痕量组分分离,然后将大体积样品溶液中的痕量组分交换到树脂上,再用少量洗脱液将其淋洗下来,提高其浓度。 气相色谱检测器类型及其分析对象的特点?对未知物体系,怎么用气象色谱定性分析? 热导检测器(TCD):可测多种类型组分,特别是可测FID所不能直接测定的许多无机气体。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适用水和大气中痕量有机物,对烃类灵敏度高,不能检测CO2 、CO 、H2O 、H2S 、CS2、N2、NH3等无机物。电子捕获检测器(ECD):对卤素及O,Cl 等化合物响应大,对烃类无响应。火焰光度检测器(FPD):用于测含S,P化合物。 对未知体系,利用色谱图确定各色谱峰所代表的化合物。 常用的方法:纯物质对照定性、利用保留值定性、利用检测器的选择性定性等 何为正相色谱和反相色谱,他们的适用对象有什么区别? 正相分配色谱用极性物质作固定相,非极性溶剂(如苯、正己烷等)作流动相。反相分配色谱用非极性物质作固定相,极性溶剂(如水、甲醇、己腈等)作流动相。区别:正相色谱是固定液的极性大于流动相的极性,而反相色谱是固定相的极性小于流动相的极性。正相色谱适宜于分离极性化合物,反相色谱则适宜于分离非极性或弱极性化合物。 何为梯度淋洗,作用是什么?是否适用示差折光检测器?为什么? 按一定的程序改变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极性的溶剂之间的比例。作用:使流动相的成分和极性产生相应的变化,从而改变复杂物质中不同极性的组分的相对保留值,提高分离效果,加快分析速度。否,梯度淋洗会导致示差折光检测器的折光率一直变化,检测器显示的组分浓度也一直变化。 离子色谱中抑制器的原理是什么?其柱后衍生的含义是什么? 若为阴离子,淋洗液为NaOH。在抑制器中,淋洗液中的OH-与H+ 结合生成水。样品离子在低电导背景的水溶液中进入电导池,而不是高背景的NaOH溶液;被测离子的反离子(阳离子)与淋洗液中的Na+一同进入废液,因而消除了大的系统峰。溶液中与样品阴离子对应的阳离子转变成了H+ ,由于电导检测器是检测溶液中阴离子和阳离子的电导总和,而在阳离子中,H+的摩尔电导最高,因此样品阴离子A-与H+之摩尔电导总和也被大大提高。含义:抑制器一般把本底的离子都需要中和,消耗较大,需要再生。 通常所说物质的红外活性和拉曼活性的含义是什么?如何理解分子的极化和极化率? 红外活性:只有产生偶极矩变化的振动是红外活性的,即红外光谱谱带强度正比于振动中原子通过它们平衡位置时偶极矩的变化。拉曼活性:拉曼活性取决于振动中极化度是否变化,只有极化度有变化的振动才是拉曼活性的。极化:分子在外电场影响下,正、负电荷重心发生相对位移,使分子发生变形,产生的这种偶极叫诱导偶极,此过程称之为分子极化。极化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对象研究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对象研究 [摘要] 我国现行环境影响评价法只将部分规划纳入了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这使得我国目前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对象过于狭窄,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战略环评对象大都包括政策、立法甚至条约。我国应当在未来立法中完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扩大规划评价范围的基础上,将政策、地方性法规、规章纳入评价范围,并对可能给环境造成重大影响的法律、行政法规进行评价。 [关键词] 战略环评;环评对象;政策;法规 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世界上很多国家十分重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我国也已经把环境影响评价用法律规定为一种必须遵守的制度。但是传统的环境影响评价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需要,战略环境评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已成为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趋势。根据我国权威的环境法学学者的观点,战略环境评价,也叫宏观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是指进行某项重大活动(如经济发展政策、规划,重大经济开发计划等) 之前,事先对该活动可能给环境带来的影响进行评价。① 概括地讲,战略环评的对象就是战略,即为实现系统的长远目标所选择的发展方向,所确定的行动方针以及资源分配方案的总纲。战略的具体表现形式通常有三种:政策、规划和计划(法规)。一般而言,政策是指政府正在从事或即将从事的行动的一般路线或总的方向,它可以指导正在进行的决策;规划是指有目的的、前瞻性的战略或设计,通常伴随着一系列相互协调的优先领域、选择和措施,以阐释和执行政策;计划是指关于承诺、建议、手段或活动的连贯有序的议程或时间表,以阐释和执行政策或规划。②虽然,普遍认为战略环评的对象有政策、规划和计划三个层次,但究竟哪些该纳入战略环评,各国立法规定不尽相同,学者们的争论也很大。 一、战略环境评价的特点 相对于具体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而言,战略环境评价制度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评价对象的宏观性。战略环境评价的对象主要是经济发展政策、规划,甚至还包括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法规及其草案。其实施要么在全国范围由产生效力,如国务院及部委的政策、规章等,要么在一定的地区内产生效力,如各省级政府及其厅局发布的政策、规章等。相对于具体的开发建设项目而言,它们都是战略层面的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对社会经济的 ①韩德培、陈汉光主编:《环境保护法教程》(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03 年版,第96 页。 ②王社坤,《我国战略环评立法的问题与出路———基于中美比较的分析》,载《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5月,第45-46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