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重组企业的文化融合(一)

简述重组企业的文化融合(一)
简述重组企业的文化融合(一)

简述重组企业的文化融合(一)

论文关键词:重组企业企业文化融合

论文摘要:国有大型企业的联合与重组,是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和焦点。在强强联合的过程中,企业文化的融合成为重组企业得以生存与健康发展的关键点之一。通过对企业文化本质的阐述,在对其特点分析的基础上,认为重组企业的文化融合要遵循规律,循序渐进。当前,国有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的产业联合与重组成为国企改革的一个重点。然而,纵观历史上的企业并购重组,既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究其原因,双方企业文化能不能很好融合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1]。随着更高层次、更高水平重组工作的继续推进,我们冷静地反思过去,理性地分析未来,会发现在重组过程中彼此间必然存在着“能否放弃自我,融人你我”的问题。企业的文化融合已经成为重组企业建立后的新课题。

企业文化融合潜在并强有力地影响着企业发展绩效的方方面面,也是决定重组企业在规模做大以后,能否继续做强的内在因素2]。本文结合我国近两年国企重组的工作实践谈一些认识和观点,和大家一起探讨企业文化融合应从何人手,该怎样推进。

一、企业文化的本质和特点

何谓文化?何谓企业文化?国内外的学者与企业家对此有许多不同的见解。笔者认为: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习惯。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经过不断实践和提炼而形成的共同价值观与行为准则,是指导现代企业步人市场,走一条发展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之路的管理理论。既是理论,那么,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企业文化应该是来源于实践,同时又指导实践,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得以提升和完善的一种学科门类。

企业文化具有特殊性、层次性、系统性等特点。企业文化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它没有现成的内容可以套用,适用于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不一定适合其他企业,不能照抄照搬。否则,即使形式上建立了企业文化,不论语言听起来多美好,用词看起来多华丽,也只能是表面文章。企业文化之所以有层次性,是因为它看似无形,实则有形,外围层是物质文化,中间层是制度文化,核心层是精神文化。系统性决定了它不是一个单点,而是一个稳定的、系统的统一体。从文化建设的三个层次来看,每个层次取得的成果有高有低,发展不够平衡,如果顾此失彼,难免偏颇;只有协同,才能发展。同时,企业文化还具有过程性的特点,即先有条文或实物,再经引导和推进,最终形成习惯。基于这些特点,企业文化建设要力戒以下四种倾向:(1)企业文化的孤立化。企业文化的中间层是制度文化建设,如果脱离完善的制度,片面地就文化谈文化,企业文化则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2)企业文化的形式化。有的企业四处可见形形色色、措词铿锵的标语口号,如“求实”、“拼搏”、“奉献”、“创新”、“一流”等,这本无可非议,但关键在于能不能真实地反映本企业的价值取向、经营哲学、行为方式、管理理念,能不能在全体员工中产生共鸣。(3)企业文化的文体化。有的企业把企业文化看成是唱歌、跳舞、打球,并规定活动的次数,将这些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硬性指标来完成。客观来说,这些对企业来说是必要的,它能增进友谊、沟通感情、凝聚整体人心,但仅有此还不是真正的企业文化。(4)企业文化的急功近利化。企业文化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它是长期和艰巨的工程,而不是一个—蹴而就的动作时点,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不能建立完整的、系统的企业文化。

二、正确对待重组企业的文化差异

正如人的个性一样,不同的企业文化相异,同一个企业的不同历史阶段其企业文化也有不同的核心内涵与个性特征。企业文化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但这绝不意味着两个企业重组后,就会自然形成一个文化优秀的企业。所以,企业重组后,随着生产工艺、制造技术、原辅材料采购、销售等技术层面的问题的解决,原来若隐若现的企业文化差异性就不知不觉地显现出来。

正确对待重组企业的文化差异,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1)尊重现实与历史、求同存异是企业文化融合的基础。重组前的每个企业员工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与价值取向都不相同,既然走到一起了,就应该求大同存小异,将重组前不同的文化共性特征提炼成为重组后企业的文化外形。(2)完善制度建设是建立企业文化的桥梁。随着重组的深入,企业会有更多的问题浮出水面,譬如由于思想的隔阂、认识的不统一、观念的碰撞、制度的不衔接、地域标签而产生的问题等,都会对企业实施协同管理产生负面影响。其中有些问题可以通过制度来解决,如果能进一步强化认识,企业的管理水平就会得到大幅提升。(3)不断创新、增同减异是建立企业文化的关键。随着企业的发展、环境的变化,职工的价值观也在不断变化。在这个关键时期内,只有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新鲜血液,才能增加相同性,减少差异性。

(4)与时俱进、全同灭异是建立新型重组企业文化的最高境界。要充分信任并教育引导职工,倡导“命运共同体”,让各种环境要素与企业内部的设备、制度及组织机构等有效地连接起来,进而达到新的平衡,最终通过企业文化与环境、管理各要素的有机结合,带动企业发展战略顺利实现。

三、重组企业的文化融合要遵循规律,循序渐进

所谓融合,就是指不同思想文化、不同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的逐步统一,是对原有文化的扬弃,是在去劣存优基础上,对企业新文化的一次催生再造。这并不是双方原有文化的简单叠加,不是吞并、代替,也不是全部推倒重来。

重组中的文化融合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是企业文化建设不断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要在企业文化的融合创新中实现重组企业的文化对接和超越,应当坚持取长补短、循序渐进的原则,科学地整合文化资源,尽快形成一套既有继承又有发展,适应新的企业特点的文化体系,促进企业新一轮的发展。

(一)统一的品牌认知是企业文化融合的前提

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对接桥梁是品牌,支撑这一对接的是晶牌背后不断强化的技术精度和文化向度。如果说文化是企业的意识,那么品牌就是企业的物质。根据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企业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理念上,它的融合需要载体,作为工业企业,最好的载体就是品牌。企业重组难免涉及晶牌整合。在市场同质化严重、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品牌要想生存并发展,就必须妥善处理好企业战略性品牌与一般品牌之间的关系,避免品牌间的自相竞争而导致企业资源分散。应当看到,随着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日益加剧,重组企业的品牌梳理在所难免。对此要端正一个认识,即重组后企业的品牌是不带地域性的(也即品牌所有权问题)。对原企业或者原品牌的眷恋是可以理解的,而一旦将这种感情带到工作中,就往往会产生极端化或者非理性化的结果。如果我们死抱着老品牌不放,人为地延长产品寿命周期,不仅会模糊消费者认知、压抑创新动力,而且会导致品牌价值各个链条之间由于受力不均而出现断裂现象,给竞争对手以可乘之机。也应当看到,品牌整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个环节的统一协调、共同参与。如果不能准确把握局部与整体、眼前与长远的利益关系,就不能做出品牌发展的正确抉择。只有坚持“先立后破”、“破立结合”,进一步提高晶牌资源的使用效率,切实有效地防止企业各品牌资源在市场竞争中相互伤耗,才能带来品牌的强大与发展3]。而品牌定位的准确以及由此带来的品牌强大,也为凝聚职工提供了巨大的现实支持。

完整的公司企业文化实施计划方案

XX有限公司 企业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目录 前言 (3) 一、理念篇 (4) (一)基本建设思路 (4) (二)指导思想 (4) (三)建设实施方针 (5) (四)建设实施的原则 (6) 二、规划篇 (8) (一)企业文化的四个方面 (8) (二)企业文化的具体构成 (8) (三)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 (9) (四)企业文化实施需知的四个理解 (11) (五)企业文化建设实施的步骤 (13) 三、落地篇 (15) (一)企业文化建设实施的组织与推动 (15) (二)企业文化建设实施的载体与形式 (15) (三)企业文化建设实施落地的三步曲 (16) (四)企业文化建设实施要点 (17) (五)企业文化建设实施需要注意的问题 (19) (六)借助PDCA循环,动态改进文化工作 (19) 四、总结 (20)

前言 文化建设是理性改良和感性突破的结合,是一种平衡。文化建设本质上是价值观的革命,但实践中却需要理性的改良,一步步耐心地牵引。文化建设本质上拒绝浮躁,但实践中也需要感性的突破,用绚丽的表相点燃起所有人的激情。所谓理性改良,意味着要通过各种制度安排和组织建设,搭建员工事业平台。所谓感性突破,意味着应该通过或激动或温暖人心的各种活动,高速进入一种文化的氛围。感性呼唤,理性给予,建立起对文化的信心,从而完成自我的革新,两者缺一不可。 文化建设是一场长期的运动,也是组织最深邃的变革。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价值观的统一。整个文化实施过程,是组织成员自我反省、自我超越的过程,是对自身思想深处价值观的检讨过程,是对自身习惯性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反思、改进过程。人是倾向于维持均衡状态的,文化的变革与演进需要外界压力提供强大的动力,使组织及其成员的变革的动力大于自身惯性的阻力。有智慧和毅力的组织终将意识到,文化建设投一报万,是最辛劳但也是最伟大的自我投资。 行胜于言!思想的跳跃是为了行动的飞跃。文化只有和行动统一起来才有意义,文化理念的落地生根远远重于其表述形式。一个组织的文化之所以伟大,不在于这个组织提出了多少漂亮的口号,而在于这个组织是否长期坚持了一些基本的价值观,把他们渗透到整个组织当中,形成组织成员共同的心理契约,从而自然而然地规范成员的言行。只有行动,xx文化才能落到实处;只有行动,xx文化才会焕发勃勃生机;只有行动,xx文化才有永恒的生命力!

联合重组后的企业文化融合探讨

联合重组后的企业文化融合探析 “十·五”期间,国家局先后提出“深化改革,推动重组,走向联合,共同发展”的行业改革要求,确立“大品牌、大市场、大企业”发展战略。红塔集团抓住时机,调整战略,加快发展,提出“突出主业,提质创新,以企业内部成长为主,适度向外扩张,提高品牌竞争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做强做大红塔集团”的总体发展战略,并围绕这个战略,有针对性地加快联合重组。在此过程中,红塔集团在管理整合、文化融合、品牌整合等方面进行了积极而有效的探索,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本文结合红塔实际,就如何在联合重组后的企业文化融合方面进行探讨。 一、红塔集团联合重组历程 红塔集团联合重组基本情况

表1 红塔集团联合重组走过十年历程,从省内到省外,从松散到紧密,从单一形式到多元形式。1995年,成立以玉溪卷烟厂为核心企业,以松散形式拥有大理卷烟厂等其它成员企业的集团公司,即玉溪红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998年,对长春卷烟厂进行承担债务式兼并,开创全国烟草行业的跨省兼并先河。同年,楚雄卷烟厂成为红塔集团一员。2002年,与海南省烟草公司共同组建海南红塔卷烟有限责任公司,在烟草行业中首例以股份制方式进行合作。2003年,与辽宁省烟草公司进行股份制合作,成立红塔辽宁烟草有限责任公司。2004年,进一步推进联合重组,理顺与楚雄、大理卷烟厂的关系,取消两家企业法人资格,使其成为集团的两个生产点。(详见表1) 二、红塔集团联合重组过程的企业文化融合实践

文化的融合首先应当是观念的融合和思想的融合。对于成员企业而言,注入新观念比注入资金更重要,因为陈旧的观念是阻碍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也是企业融合最大的阻力。过去红塔推崇“敢为天下先”的企业精神,并因此创造了无数奇迹,树立起中国民族工业一面旗帜。如今,红塔人不断勇攀高峰,延续以前企业精髓,提炼出“山高人为峰”企业理念。为此,红塔于2004年在联合重组的基础上,组织各成员企业召开企业管理研讨会,中心议题是“通过品牌整合和管理整合,进一步提高集团竞争力”,并结合“先教活动”和“两个利益至上”大讨论活动的开展,积极引导员工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努力培育以“山高人为峰”为核心理念的企业文化。同时,红塔通过到成员企业所在地举办各种重要会议的方式,搭建文化融合沟通平台,例如,2006年集团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在大理召开、集团办公室会议在沈阳召开、集团QC成果发布会在大理召开等。在相互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大家逐步认同红塔优秀文化,转变观念,形成合力,构建和谐红塔。 其次,通过中层管理人员交流促进文化融合。为传递红塔的文化和管理思想,并吸取各自先进文化,集团采取互派中层管理人员、岗位轮换等方式,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从实施联合重组以来,集团陆续派出一批年轻、文化程度高、有开拓创新、熟悉烟草业务的中层管理人员充实到成员企业,并同时充分依靠原企业的党委领导保持政治稳定和思想稳定,形成强有力、团结一致的领导班子,充分发挥广中层管理人员和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把

并购过程中的企业文化融合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817728024.html, 并购过程中的企业文化融合 作者:洪军 来源:《现代企业文化·综合版》2008年第05期 联想继2005年底用DELL的威廉阿梅里奥换掉IBM的CEO斯蒂芬沃德后,2006年8月又引入5名DELL的高管担任全球高级职位。这一动作除了表示联想将DELL作为主要假想敌之外,杨元庆在访谈中表示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联想始终没有完成与IBM的文化融合,迫切需要引进第三种力量削弱IBM文化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的竞争对手可能来自于世界每一个角落。在努力实现自身有机增长的同时,并购成为企业扩大市场、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近几年,国内外企业间并购重组涉及的行业、区域和规模都不断扩大,收购兼并浪潮风起云涌,而在这众多的并购案例中,真正取得成功的比例并不高。统计数据表明,只有四分之一的并购企业能够取得成功,而导致并购失败最主要的原因,既不是企业外部生态环境的恶化,也不是自身战略调整的失误,而是企业文化的冲突。因此,对并购过程中的文化融合进行研究,对于提高并购成功的可能性、降低并购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并购双方企业文化对比研究 按照并购双方企业文化的强弱对比,可以将并购划分为并购双方文化强度相当、强势文化并购弱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并购强势文化三类。当然,企业文化的强弱是相对而言的,联想在并购汉普咨询时其企业文化处于强势地位,而在并购IBMPC时就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下面就对这三种类型依次加以论述。 并购双方文化强度相当 当并购双方的企业文化都较为弱势时,双方有可能利用并购这一契机进行企业文化的整合,建立起一个更加优越的新企业文化。而当并购双方都具有强势文化时,由于企业文化冲突导致并购最终失败的风险就会增加,而且两种强势企业文化之间的冲突和融合往往需要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并购成功与否很难在短期内作出结论。 2001年9月惠普并购康柏曾经吸引了众多管理学者的关注,关注焦点在于注重诚信的惠 普之道能否与业务导向的康柏文化相得益彰。目前看来,两者的文化融合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阵痛已经开始渐入佳境。当然,在这一类型的并购中,“曾经拥有”的概率远高于“天长地久”。

学习企业文化心得体会

关于学习企业文化心得体会范文 篇一:学习企业文化心得体会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经营思想、管理模式、团队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个企业区别于其同类企业的基本标志。通过企业文化的学习,使我更进一步了解了柳汽企业文化的内涵,明确了我们到底要怎么把企业文化融入我们的工作中去。 企业文化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的文化,人是知识和技术的载体,因而而企业文化重在对人的最大潜能的发挥,而这种潜能的最终目标是转变员工的思想认识,提高他们的专业理论和技术能力,从而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柳汽的企业精神是:“自立自强、创优创新、同心同德、为国为民”,它一种动力,一种工作理念,它是公司的生命和灵魂,使公司走向成功,使公司的一切工作都以卓越的成效完成,真正做到“更上一层楼”。而核心价值观“持续改进,创优创新;靠大靠强,质量优先;海纳百川,客户至上”更是对柳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具体体现在:“持续改进”强调积累,积少成多,化时间为空间,积累一点点的进步为巨大的进步;“创优创新”要求我们每位员工多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或许就能找出更好的方式给客户创造最优的价值、获得更多的回报;“靠大靠强”则要求我们在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始终以更好的企业为标杆,包括他们的组织、文化、管理都应该成为我们整个生产经营,使我们的工作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质量优先”说出了质量永远是企业的生命线,是企业持续生存发展的基础;“海纳百川”指出了汽车行业是技术密集、人才密集型的企业,汇聚各种人才,先进的技术管理,彼此相互融合、创新,企业方能做强做大;“客户至上”,顾客就是上帝,以为客户创造价值为出发点,提高公司产品的知名度。目前,我公司和国内外大公司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我们的品牌知名度还不高,同时我们的产品和和国内外知名企业相比也存在的一定的差距,唯有通过“持续改进,创优创新;靠大靠强,质量优先”,确定有自己特色的柳汽精神,用不变的核心理念来迎接瞬息万变的市场挑战,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企业的经营建设最终的落脚点是人,企业文化只有通过武装人,塑造人,鼓舞人来实现企业和谐,促进企业发展。因此,只有我们每位柳汽人在日常工作都能注意到自己的行为是符合柳汽企业文化要求并有意识去改正,处处以企业文化来严格要求自己,激励自己,把企业价值观溶入到工作中,那么企业文化才能真正的发挥其最终的效果。 篇二: 5月30日,董事长充满激情的8个小时的精彩讲解和培训,把经过十四年的积淀、沉蕴的企业文化,提炼了出来,展现在大家面前,让人耳目一新、为之一振、欢欣鼓舞,我深深地感到,新的企业文化体系的建立和推广,必将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当前企业发展的瓶颈一定会由此而突破,企业一定会由此而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企业的基业长青得到了切实保障!

从案例看企业重组中的文化融合

从案例看企业重组中的文化融合从案例看企业重组中的文化融合 2018年12月27日 企业在内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更或即将迎来重大变更时企业在内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更或即将迎来重大变更时,,必须进行文化变革和重构必须进行文化变革和重构。。神华包神铁路集团包神铁路集团((简称包神铁路集团简称包神铁路集团))整合重组后整合重组后,,企业管控模式发生了新的变化企业管控模式发生了新的变化,,重组后企业战略的制定业战略的制定、、资产的优化资产的优化、、业务的调整业务的调整、、管理的整合固然非常重要管理的整合固然非常重要,,而企业文化的融合则是并购重组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则是并购重组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包神铁路集团组建于2013年,是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由神华包神铁路有限责任公司、神华甘泉铁路有限责任公司、神华新准铁路有限责任公司整合而成,集团所辖包神、甘泉、巴准、塔韩4条铁路线,正线总里程将近750公里。 2004年12月,包神铁路公司正式启动企业文化建设,2008年开始在《神华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纲要》的指导下,包神铁路公司企业文化建设进入规范发展阶段,并发挥积极作用;到2010年,包神铁路公司初步形成了具有行业特点、包神特色的企业文化,并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安全生产、员工生活中,成为包神铁路公司跨越发展的核心动力和竞争力。 随着企业的发展,包神铁路集团内部的文化体系构成越来越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原包神铁路公司的文化、甘泉铁路公司的文化、新准铁路公司的文化与来自准能集团、神朔铁路、朔黄铁路、大准铁路等企业员工带来的文化没有能够很好地融合,影响了企业文化的健康发展,对企业发展软实力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2016年初,包神铁路集团启动了企业文化体系的融合重构工作,对集团文化体系进行梳理和提炼,经过一年时间的访谈、调研、总结、提炼、征求意见和不断完善,2017年2月,全面构建了以“奋进文化”为主题的包神铁路集团文化体系。 企业文化的融合与重构 企业文化的融合与重构 通过整合重组成立的神华包神铁路集团,三个子公司、两个分公司的架构,造成了企业文化的多元性,如何融合重构企业文化,成为包神铁路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企业文化融合构建的方法步骤 企业文化融合构建的方法步骤 1. 成立组织机构 包神铁路集团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其他副职领导任副组长,各子分公司、各单位和机关各部门党政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党委工作部作为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的主管部门,与咨询公司专家共同组建了包神铁路集团企业文化建设项目组,按照推进计划,全面开展集团企业文化建设各个阶段的工作。 2. 访谈调研阶段

推进文化创意与科技深度融合 培育壮大文化产业新业态

推进文化创意与科技深度融合培育壮 大文化产业新业态 2015年04月10日 13:23 《广东经济》我有话说收藏本文 发展壮大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研究课题组 广东要充分发挥科技与信息化等基础优势,加快完善文化科技融合支持政策,大力优化文化新业态发展环境,不断增强文化新业态核心竞争力,推动文化新业态发展成为广东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器和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引擎。 文化产业新业态作为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的产物,具有高知识含量、低资源消耗、高附加值以及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等特性,正逐步成长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近年来,广东注重发挥文化创意与科技的相互促进作用,大力推动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壮大,不仅有效提高了文化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了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更为广东加强文化强省建设创造了新机遇,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抓手。 文化产业新业态的概念及主要特征 文化产业新业态内涵广泛,通常指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以文化创意、科技创新等手段,推动传统文化业态自我扩张或融合其他产业所产生的一系列新兴业态,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高新技术创造的全新文化(42.000, 0.00, 0.00%)产业,如网络游戏、电脑动画等;二是高新技术对传统文化产业的改造升级,如数字出版、网络电视等;三是文化元素融入相关产业后产生的新盈利模式,如创意设计对制造业研发、生产与销售等环节的改造。前两类是文化新业态的主力。 文化产业新业态具有以下主要特征:一是以科技为支撑,现代科技有力推动着文化产品的生产创新和消费形态多元化;二是以创意为灵魂,创意赋予文化及相关产业产品鲜明的文化个性和高端的文化品质;三是不断融合发展,各业态跨产业和领域融合互动、衍生出新兴业态。文化产业新业态正凭借其深入融合创意与创新资源的优势,有效推动着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发展升级。 文化创意与科技融合加速, 广东文化新业态发展迅猛 (一)初步建立门类齐全的文化新业态产业体系。 广东积极探索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路径,出台《关于促进我省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意见》等政策规范,积极推动文化产业与数字技术、电子信息和互联网等现代高新技术深度融合,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品种丰富的文化新业态产业体系,涵盖数字内容、虚拟娱乐、创意设计、新媒体等主体领域,囊括数字出版、动漫制作、网络游戏、网络文化、网络音乐、数字影视、智慧旅游、手机电视、手机游戏以及电子游艺游戏设备生产等10多个主要行业门类。 同时,广东依托广州、深圳两个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的龙头引领作用,重点打造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辐射推动粤东西北地区利用区域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努力构建分工明确、优势互补、互为上下游的立体多元新业态产业格局,积极推动文化新业态产业布局优化和集聚发展。 (二)重点业态领域优势突出。 广东充分发挥科技引领、创意驱动作用,一方面不断提升文化产业科技水平,自主研发的语义智能搜索、电子纸(电泳显示)、多媒体复合关联技术编码(MPR码)等技术引领全国,与国际同步;另一方面着力提升文化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培育形成数字出版、动漫制作、创意设计、网络游戏、网络音乐、游艺游戏设备生产等优势产业集群。

要高度重视企业的文化融合

企业文化融合对于企业并购重组意义重大 企业并购重组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也是企业做强做大的战略选择。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企业并购重组日益受到许多跨国公司乃至国家政府的极大关注。在我国,企业并购重组也得到了企业界和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同时,企业并购重组成为国有企业优化结构和加快发展的重要形式。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和国有经济布局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国有资本进一步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和重要行业集中,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据初步统计,国务院国资委成立以来,仅中央企业的并购重组即达60余家,如果加上中央企业与地方国有企业之间、中央企业内部及所属企业之间的重组调整,以及与外资企业的合资合作,其数量更大。今后几年,国资委在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将充分发挥出资人的作用,以市场化的方式,通过资产重组、联合和并购等手段积极进行结构调整,做强做大优势的国有企业,着力培养和积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进一步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当前,围绕培育和发展30-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的战略目标,中央企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工作正在迈出新的步伐,中央企业并购重组的工作将进一步推进。 企业并购重组能否取得成功,企业文化的融合至关重要。企业并购重组必然带来文化的碰撞,并购重组后企业战略的制定、资产的优化、业务的调整、管理的整合固然非常重要,而企业文化的融合则是并购重组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国内外许多企业并购重组的案例说明,由于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互不认同,导致重组后的企业效率低下,甚至走向失败。科尔尼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调查了欧美和亚洲的115个并购案例,调查显示,在导致并购失败的因素中,文化的差异高居首位。在过去两年里,国际上大的企业并购案中,65%是失败的,没有达到预期的协同效应和财务回报。麦肯锡咨询公司也对公司重组做过一次大规模调查,得出了同样发人深省的结论,重组10年后只有近1/4的公司获得成功。究其原因,各重组方企业文化不能很好融合是其中一个很关键的因素。20世纪80年代埃克森公司并购高科技企业后因未考虑公司文化差异,导致“埃克森办公系统”项目失败;20世纪90年代巴黎迪斯尼乐园因过于注重美国文化而忽略了欧洲文化背景,造成经营上的 举步维艰;美国时代华纳和美国在线两家企业并购重组后,因文化难以融合而难题不断。为什么这么多大的企业收购成功了,但却“集而不团”、貌合神离,甚至格格不入呢?究其原因,就是重组过程中,没有把企业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加以重视,不能很好地实现企业文化的融合。事实证明,企业文化是一种能够凝聚和激励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精神力量,是一种构建和谐内部环境的粘合剂和思想感情基础。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企业重组过程中,它的这种作用就显得更加重要而不能或缺。要避免“集而不团”的现象,使企业的并购重组真正产生“1+1〉2”的效应,必须高度重视企业文化的融合问题。 中央企业积极探索企业文化融合并取得明显成效

对企业文化的思考

对企业文化的思考 九略管理顾问公司李永瑞芦岩 两中标王后的秦池曾经名噪一时,销售额曾一度攀千(万)上亿,但最终也没有逃脱淡出"江湖"的命运。巨人集团曾是中国民营企业一颗璀璨的明珠,但在建造巨人大厦时充满了太多的不理智,十数亿的资产也难以偿还巨额债务,最后不得不破产谢世。强大的王安电脑同蓝色巨人IBM 公司多年的对峙中,正要抢得上风时,固执的王安却将各种机会拱手让给了对手,王安电脑由此走上了不归路???等等。这些案例,国人耳熟能详,经济学家们对其经济方面的原因已经作了泼墨如云的剖析,但更为深层次的原因-企业文化方面的原因,则少有涉及。 企业文化源远流长,但人们对它对企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一直没有充分认识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为社会提供各种产品(或服务)及其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统一体。 在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相继完成,现代企业的雏形-手工作坊在世界各地开始兴起,企业文化便开始萌芽,并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始终隐藏在企业的具体运作之后,非常强而有力地左右企业的发展。所以,在这个阶段,不论是企业界还是学术界,都很少主动地对企业文化对企业的作用进行系统的研究。因而,这个时期的企业,就象没有定向设备的野战部队,经营,大多凭感性经验或简单的市场调查瞎闯;

管理,不知其大,也不知其详,还不能预先知道自己未来的道路如何走,战战兢兢,生死只能顺其自然、听天由命。 这种情况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首先从西方企业界开始,并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的企业界,对企业文化进行系统的研究。在中国,很多着名的企业,如海尔集团还专门设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中心。经过这20来年的研究,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导向、规范、约束、凝聚、融合等功能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众多的企业如着名的IBM 公司、麦当劳快餐等,都从企业文化的建设中得到了巨大的收益。 企业文化有三种类型:产品主导、服务主导和综合型 从企业文化的定义上可以看出企业文化包括三种类型:一是产品主导型的企业文化;二是服务主导型的企业文化;三是综合型企业文化。这三者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但各自有一些特点如下。 一是产品主导型企业追求的产品质量第一,强化生产过程的细致入微的企业文化。对于制造型企业,其生存和发展之本在于技术的创新和对产品生产过程的严格把关。只有对这两者同抓并举,企业的发展才有可能。海尔是一家以生产家电产品为主的制造型企业,不但在技术创新和技术储备上领先同行,其产品的生产过程更是精细入微,海尔实施的全面质量管理法即OEC 管理法和其发展史上的三次重大事件中的两件:一是"砸冰箱建立全新的质量意识";二是"范萍事件"引发的二比八责任包干,乃至他们"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员工行为规范,等等,都标志着产品主导型企业文化所强调的质量就是生命的企业文化理念。

企业重组中的文化融合

企业重组中的文化融合 企业重组中的文化融合 众所周知,企业的并购重组是为了追求资源的优化配置、规模的扩大、核心竞争力的增强,其中既包含资本和资产的“硬实力”,也包含企业文化这个“软实力”。可以说,企业文化的融合是重组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强大动力。 与此相反,也有一些企业重组并不成功,特别是海外并购屡遭重挫,并购企业之间的文化差异不相容性与冲突便是其重要根由和首要因素。尤为突出的案例是2009年河北建龙集团与吉林通化钢铁集团的并购重组。 是年7月24日,通化钢铁集团的近3000名职工集会抗议建龙集团入主,竟将后者委派、刚到任的总经理陈国君围殴致死,集团子公司通化钢铁停产11小时。当晚,吉林省政府紧急宣布,建龙将永不参与通钢的重组,事态方趋于平复。这起震惊全国的公共事件的背后就是企业文化冲突激化引发的。据有关人士分析,建龙集团无视通钢职工的合法权益,新任总经理宣布“让工人全体下岗”的极端做法,成为企业内对抗冲突爆发的导火索,其教训实为深刻、惨痛。 据科尔尼爱理顾问公司对世界115个交易额超过10亿美元的并购案例调查结果显示:大企业并购案中的65%是失败的,折射出不同企业文化的碰撞和不相匹配性。可见,企业重组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行为。企业文化能否有效融合,往往成为企业重组成败的关键因素,必须充分引起重视。 企业重组中的文化融合分析 深思企业重组中文化融合的成败得失,表现形式各有不同,但究其原因,却有着共性特征。

(一)客观因素:企业文化融合的易被忽略性和更替的迟缓性。 首先,由于企业的价值形式根植于企业深层,使得文化过程衍化成为一种习惯行为,往往令人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其作用是无形的,潜移默化的,但一旦引致激化,则也不易于把控。其次,重组并购 中的企业文化融合与并购行为相比,前者属于“慢变量”,而后者 为“快变量”。重组之后,原有企业的文化惯性依然会延续,需要 经过一定阶段的磨合才能融化,其滞留效应决定了企业文化融合的' 长期性特征,加大了并购中的整合难度。 (二)主观因素:认识上的误区和操作上的失当。 1.企业领导者对企业文化整合缺乏意识或认识模糊。目前国内对于企业文化概念的理解,主要来自于美日企业范例的解析,往往注 重于结果和可观测的表征,也缺乏运用企业文化导向企业行为的经验。导致出现四个缺陷:一是对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即企业和 员工的根本利益缺乏充分认识,总认为企业文化是“虚”的,重组 并购中只要硬件完成合并,企业文化自然就会融合到一起。二是对 企业文化诠释过分政治化、抽象化,造成“高、大、空”现象,可 望而不可及。三是把“企业文化”简化为一种“口号”或片面地等 同于文化娱乐活动,对企业文化整合的层次性认识不足,从而导致 整合错位,难以奏效。四是对企业文化整合的难度、复杂程度和个 性化、持续化、系统化等还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直接影响了企业 文化整合的实施。 2.企业文化整合与重组并购没有同步开展,往往要到并购协议签订之后才开始考虑,致使措施滞后行动脱节。实际上,文化整合与 并购重组并不是两个分立的过程,从一开始就需要拟定与并购目标 相一致的文化整合计划,保证重组顺利开展。 3.对于企业文化整合的态度和方法失当。一般来说,企业文化整合应在确认原有企业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实现文化认同和文化归属, 但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数企业有意无意地将并购企业的文化强制性 地灌输到被并购企业,不仅损害了文化整合应有的“杂交”优势, 更可能种下对抗与冲突的种子。现实中,恰恰是并购方企业的“战 胜者”姿态而引致被并购企业员工的强烈逆反心理。

【企业文化】企业并购中的文化融合策略

【企业文化】企业并购中的文化融合策略 引言: 并购是企业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举措,然而很大一部分的企业并购行为并未达到预期目的,其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并购主体未从并购企业中获得预期的竞争力贡献。经常性地,我们都会把企业并购的不成功归结为并购双方之间的文化融合问题。刨去正常经营行为中遇到的大经济环境、产业及行业环境变化对并购结果带来的不确定影响外,文化融合在企业并购中到底发挥一个怎样的角色,是不是正如大家所认为的那样:企业并购成败的关键在于并购企业文化融合的成败。本文由人力资源专家——华恒智信结合多年咨询实践经验为您揭开文化融合在企业并购重组中的作用谜团。 企业作为资本运营的一种方式,在现代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掀起了一轮新的并购浪潮。人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之下,并购重组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迅速增强的重要途径。但是,当人们试图通过并购重组提高整个企业效率和竞争力的同时,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现象:企业并购有时反而降低了效率。事实上,成功并购一个企业并不意味着并购的最终成功,甚至会蕴含着意想不到的失败。例如企业规模的扩大不能带来利润的增加;么资产重组反而不能带来预期的收益等。其实,这与企业文化是否实现有机的融合息息相关。企业并购后企业文化的融合成为摆在管理者面前的难题。 一、文化融合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人力资源专家——华恒智信根据多年参与的数百次企业并购重组咨询实践中研究发现:并购的成功有赖于在产业选择、资本融合和企业文化融合三个关键方面的成功。产业的选择与资本的融合都是在并购开始的时候就应该加以考虑的,是并购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做好它们对于并购交易的实现是最重要的,如何做好产业的选择和资本的融合有很多外部力量可以借鉴。但是,如果不能进行文化融合,物理性质的重组只不过是把原来的几个企业变成现在的一个企业,企业间无非是简单的1+1的联合,是生产要素随机与简单的叠加,企业重组

联合重组后的企业文化融合探析

联合重组后的企业文化融合探析“十·五”期间,国家局先后提出“深化改革,推动重组,走向联合,共同发展”的行业改革要求,确立“大品牌、大市场、大企业”发展战略。红塔集团抓住时机,调整战略,加快发展,提出“突出主业,提质创新,以企业内部成长为主,适度向外扩张,提高品牌竞争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做强做大红塔集团”的总体发展战略,并围绕这个战略,有针对性地加快联合重组。在此过程中,红塔集团在管理整合、文化融合、品牌整合等方面进行了积极而有效的探索,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本文结合红塔实际,就如何在联合重组后的企业文化融合方面进行探讨。 一、红塔集团联合重组历程 红塔集团联合重组基本情况 表1 红塔集团联合重组走过十年历程,从省内到省外,从松散到紧密,从单一形式到多元形式。1995年,成立以玉溪卷烟厂为核心企业,以松散形式拥有大理卷烟厂等其它成员企业的集团公司,即玉溪红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998年,对长春卷烟厂进行承担债务式兼并,开创全国烟草行业的跨省兼并先河。同年,楚雄卷烟厂成为红塔集团一员。2002年,与海南省烟草公司共同组建海南红塔卷烟有限责任公司,在烟草行业中首例以股份制方式进行合

作。2003年,与辽宁省烟草公司进行股份制合作,成立红塔辽宁烟草有限责任公司。2004年,进一步推进联合重组,理顺与楚雄、大理卷烟厂的关系,取消两家企业法人资格,使其成为集团的两个生产点。(详见表1) 二、红塔集团联合重组过程的企业文化融合实践 文化的融合首先应当是观念的融合和思想的融合。对于成员企业而言,注入新观念比注入资金更重要,因为陈旧的观念是阻碍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也是企业融合最大的阻力。过去红塔推崇“敢为天下先”的企业精神,并因此创造了无数奇迹,树立起中国民族工业一面旗帜。如今,红塔人不断勇攀高峰,延续以前企业精髓,提炼出“山高人为峰”企业理念。为此,红塔于2004年在联合重组的基础上,组织各成员企业召开企业管理研讨会,中心议题是“通过品牌整合和管理整合,进一步提高集团竞争力”,并结合“先教活动”和“两个利益至上”大讨论活动的开展,积极引导员工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努力培育以“山高人为峰”为核心理念的企业文化。同时,红塔通过到成员企业所在地举办各种重要会议的方式,搭建文化融合沟通平台,例如,2006年集团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在大理召开、集团办公室会议在沈阳召开、集团QC成果发布会在大理召开等。在相互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大家逐步认同红塔优秀文化,转变观念,形成合力,构建和谐红塔。 其次,通过中层管理人员交流促进文化融合。为传递红塔的文化和管理思想,并吸取各自先进文化,集团采取互派中层管理人员、岗位轮换等方式,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从实施联合重组以来,集团陆续派出一批年轻、文化

企业并购的融合策略

企业并购的融合策略 企业文化并购融合的具体实施要由物及人,由下至上,循环往复, 评估改善。 (一)、企业文化的营销在并购前就已经开始了并购是企业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举措,并购的目的是获得优质资产、资源或者能力,由此让企业更具生命力。然而,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很大一部分的并购行为并未达到预期目的,其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并购主体未从并购企业中获得预期的竞争力贡献,同时,起初看来并购企业的亮点也不知去向。经常性地,我们都会把并购的不成功归结为并购双方之间的文化融合问题。刨去正常经营行为中遇到的大经济环境、产业及行业环境变化对并购结果带来的不确定影响外,企业文化在并购中到底发挥一个怎样的角色,是不是正如大家所认为的那样:并购成败的关键在于并购企业文化融合的成败。 企业文化的营销在并购前就已经开始了尽管目前的金融危机加快了企业间的并购重组,但事实上,在并购前双方就已经严格审视了彼此的文化。因此,在并购实现过程中,就会出现并购企业选择的并购主体往往不是出价最高的企业。那么,如果想成功实现并购,并购双方进行各自的企业文化营销就是必要和首要的。 一个企业是否具备深刻鲜明并持续坚守的文化,决定着企业本身的 能力及发展前景。尽管企业文化存在产品及服务的外在表现,但更 为核心及真实的文化仍然蕴含在企业内部。所以,并购双方在寻求并购机会之前就要进行有意识的针对企业文化的营销。

这个阶段最有效率的企业文化营销,即为企业文化展示。所有并购主体与并购企业之间关联的界面都是展示的舞台。并购主体的领导者风格、谈话方式、团队关系,甚至衣着、名片及文本文件等等都是展示的介质。这种展示就像两个新认识朋友之间的相互打量,本文来源于公务员之家范文中心:/ 尽管半个脑袋负责信息收集,理性判断和思考,但另半个脑袋给出的才是最终的感性的判断,当然这些感性来自无法明确指出的不经意的多个细节积累。 企业文化营销,对并购双方来讲,营销的结果是获得彼此的信任,彼此的坦诚,彼此融为一体的意愿。只有基于这样的一个平台,才可能建立起日后双方沟通的语境,行为的概念,也才可能并购后在大企业发展理念下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实际改变。 (二)、并购企业的中高层是并购企业文化融合的缓冲和桥梁无论并购前期做好了怎样的并购后企业文化融合的铺垫,当并购消息一宣布的时候,并购企业员工多半还是要下意识地表现出恐惧、茫然甚至失落。这种第一反应不区分并购主体是谁,起初的动机如何,只是一个类似在对自身界定范围发生质变时的本能反应。这种反应即便是企业内部在进行某种大的变革时也会出现。正因为这样,并购主体此时不需要急于去扑灭这种紧张感,忙着给予各种各样的承诺,重要的是给并购企业时间,让它自适应调整。 现在的情况是,企业并购的行为对于某些行业来讲频次之高似乎 可以看作企业的日常经营行为。管理者之外的一般员工甚至对并购行为不以为然,并购初期对并购企业的情绪促动对象更多集中在企业中高层。此时与并购企业的高层在并购后战略方向调整上要沟通彻底,保持理解一致。要明确,再明确并购企业在大企业中接下来的定位、使命和

企业文化 企业并购后的文化冲突与管理

★★★文档资源★★★摘要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并购成为可能。然而大量名噪一时的国际并购案最终都陷入“70/70现象”的尴尬,以失败收场。基于统计数据的结论论证了文化冲突是导致并购失败的主要原因,并从并购双方力量对比的角度,提出了解决文化冲突的三种策略。 关键词企业并购文化冲突管理对策 在全球范围内,并购已经成为企业扩大规模、增强实力、提高效率的重要手段。但是,大部分企业并购后未能实现期望价值。全球并购整合业务合伙人Jack·Prouty先生在总结当今并购的“70/70现象”时指出,当今世界上70%的并购后企业未能实现期望的商业价值,70%失败源于并购后的整合过程。企业并购后整合难,但最难的莫过于企业文化的整合。许多企业在并购前一般只重视战略和财务因素,忽略两家企业并购后文化的兼容性。 1 并购后企业存在的文化冲突难题 在企业的购并中,一些人认为,企业文化是很虚的东西、是软性化的不属于购并中应考虑的因素。还有些人认为,只要硬件完成了合并,软件问题自然就容易解决,企业文化自然而然就会融合到一起。显然,这是对兼并后文化融合意义认识不够,事实也证明,有些企业虽然实现了兼并,对资产、债务、组织、技术、员工、产品等进行了一系列的重组,但是仍然没有产生1+1>2的效果。根据总部位于纽约,成立于1916年的世界着名商业论坛机构Conference Board最近对财富500强企业中的147位CEO和负责并购的副总的调查,90%的调查者认为,实现企业并购后的成功,文化因素至少和财务因素一样重要。并购后企业能否化解文化冲突,达到协同效应是决定并购企

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冲突产生于矛盾和差异,文化差异必然会产生摩擦或冲突。站在冲突导致不和谐对抗的角度来看,文化冲突的破坏作用是呈指数倍数辐射的。因文化同质度的高低不同,文化矛盾及冲突的表现也各不相同:有轻微摩擦、强烈对抗、局部对恃、全面动荡、日渐融合、持久冲撞等,而那些长时间、高强度、大面积的冲突,主要还是来自于核心文化的严重分歧和新理念与传统观念间的急剧碰撞。从企业文化本身的特点及属性来说,在企业并购中所引发的文化冲突,主要来自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差异。 1.1 价值观的冲突 每个企业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经营哲学和企业精神。这些基础的价值观念在以往的企业社会实践中,一方面保证了该企业能动地适应外部环境,维持基本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也统一了企业内部成员的思想意识,实现了企业在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上的一体化。由于其被广泛传播和反复实践而在员工思想中强化起来,有的甚至转化为常规和惯例。当企业发生购并行为时,由于企业文化具有的刚性和连续性特点,很难把原企业的价值观统一于新组织的价值体系中。特别是一个企业的主导价值观被一种新的价值观取代时,原企业成员就会产生潜意识的抵触情绪和消极行为。即使购并双方进行价值观的融合,也有可能引发价值观的冲突。因此,只要有企业购并行为发生,就会有价值观冲突的存在,也就需要企业进行组织间的文化融合。 2.2 行为规则差异 冲突原企业在处理外部适应性和内部一体化问题时,已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

对企业文化的思考

对企业文化的思考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对企业文化的思考 九略管理顾问公司李永瑞芦岩 两中标王后的秦池曾经名噪一时,销售额曾一度攀千(万)上亿,但最终也没有逃脱淡出"江湖"的命运。巨人集团曾是中国民营企业一颗璀璨的明珠,但在建造巨人大厦时充满了太多的不理智,十数亿的资产也难以偿还巨额债务,最后不得不破产谢世。强大的王安电脑同蓝色巨人IBM公司多年的对峙中,正要抢得上风时,固执的王安却将各种机会拱手让给了对手,王安电脑由此走上了不归路···等等。这些案例,国人耳熟能详,经济学家们对其经济方面的原因已经作了泼墨如云的剖析,但更为深层次的原因-企业文化方面的原因,则少有涉及。 企业文化源远流长,但人们对它对企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一直没有充分认识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为社会提供各种产品(或服务)及其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统一体。 在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相继完成,现代企业的雏形-手工作坊在世界各地开始兴起,企业文化便开始萌芽,并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始终隐藏在企业的具体运作之后,非常强而有力地左右企业的发展。所以,在这个阶段,不论是企业界还是学术界,都很少主动地对企业文化对企业的作用进行系统的研究。因而,这个时期的企业,就象没有定向设备的野战部队,经营,大多凭

感性经验或简单的市场调查瞎闯;管理,不知其大,也不知其详,还不能预先知道自己未来的道路如何走,战战兢兢,生死只能顺其自然、听天由命。 这种情况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首先从西方企业界开始,并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的企业界,对企业文化进行系统的研究。在中国,很多着名的企业,如海尔集团还专门设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中心。经过这20来年的研究,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导向、规范、约束、凝聚、融合等功能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众多的企业如着名的IBM公司、麦当劳快餐等,都从企业文化的建设中得到了巨大的收益。 企业文化有三种类型:产品主导、服务主导和综合型 从企业文化的定义上可以看出企业文化包括三种类型:一是产品主导型的企业文化;二是服务主导型的企业文化;三是综合型企业文化。这三者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但各自有一些特点如下。 一是产品主导型企业追求的产品质量第一,强化生产过程的细致入微的企业文化。对于制造型企业,其生存和发展之本在于技术的创新和对产品生产过程的严格把关。只有对这两者同抓并举,企业的发展才有可能。海尔是一家以生产家电产品为主的制造型企业,不但在技术创新和技术储备上领先同行,其产品的生产过程更是精细入微,海尔实施的全面质量管理法即OEC管理法和其发展史上的三次重大事件中的两件:一是"砸冰箱建立全新的质量意识";二是"范萍事件"引发的二比八责任包干,乃至他们"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员工行为规范,等等,都标志着产品主导型企业文化所强调的质量就是生命的企业文化理念。

重组企业文化融合

重组企业文化融合 当前,国有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的产业联合与重组成为国企改革的一 个重点。不过,纵观历史上的企业并购重组,既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究其原因,双方企业文化能不能很好融合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1。随着更高层次、更高水平重组工作的继续推动,我们冷静地反思过去,理性地分析未来,会发现在重组过程中彼此间必然存有着“能否放弃 自我,融人你我”的问题。企业的文化融合已经成为重组企业建立后 的新课题。 企业文化融合潜在并强有力地影响着企业发展绩效的方方面面,也是 决定重组企业在规模做大以后,能否继续做强的内在因素2。本文结合我国近两年国企重组的工作实践谈一些理解和观点,和大家一起探讨 企业文化融合应从何人手,该怎样推动。 一、企业文化的本质和特点 何谓文化?何谓企业文化?国内外的学者与企业家对此有很多不同的见解。作者认为: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习惯。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在 发展过程中经过持续实践和提炼而形成的共同价值观与行为准则,是 指导现代企业步人市场,走一条发展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持续 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之路的管理理论。既是理论,那么,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企业文化应该是来源于实践,同时又 指导实践,并在实践过程中持续得以提升和完善的一种学科门类。 企业文化具有特殊性、层次性、系统性等特点。企业文化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它没有现成的内容能够套用,适用于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不一 定适合其他企业,不能照抄照搬。否则,即使形式上建立了企业文化,不论语言听起来多美好,用词看起来多华丽,也只能是表面文章。企 业文化之所以有层次性,是因为它看似无形,实则有形,外围层是物 质文化,中间层是制度文化,核心层是精神文化。系统性决定了它不 是一个单点,而是一个稳定的、系统的统一体。从文化建设的三个层 次来看,每个层次取得的成果有高有低,发展不够平衡,如果顾此失

新形势下企业文化融合面临的主要难点及对策3200字

新形势下企业文化融合面临的主要难点及对策3200字 当前,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特征更加明显,很多企业正全面进入深化改革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企业将会面临体制改革,随着而来的就是企业文化融合带来的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挑战。本文通过深入分析企业文化融合面临的主要难点及行之有效的对策建议,为新形势下企业文化融合提供分析借鉴思路。 新形势企业文化融合难点对策 1.企?I文化融合的重要意义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近年来,随着企业快速发展,企业或进行内部重组,或开展外部收并购,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扩大企业规模推进企业改革发展,但这在一过程却面临着重组、收并购双方在发展规划、产业方向、市场拓展、管理模式等方面进一步调整,大量案例表明企业改革发展、转型升级是否成功,一项根本性的因素在于企业文化融合是否成功完成。 2.新形势下的企业文化融合的主要难点 2.1文化融合与企业改革不同步。企业改革本应是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途径,通过改革不仅能够实现资产、资本等“硬实力”的增强,同时也能够实现企业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但现在很多企业在进行改革之前,往往更多考虑的是区域经济布局的完整性,资产的重组的优化性、整合的可行性系数,而企业文化往往是在企业改革转型运作后或产生文化冲突时,才开始考虑,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致使措施滞后行动脱节。实际上,文化融合与企业改革并不是两个分立的过程,从一开始就需要拟定与改革目标相一致的文化融合计划,保证企业改革顺利开展并最终成功。 2.2传统文化和固有观念的束缚。现阶段,我国正处于转型后的稳定期,企业面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形势依然很严峻。由于我国企业改革是在双重体制并存、新旧体制转换条件下兴起的,因而不可避免地一方面带有旧体制的遗留痕迹,另一方面新的矛盾也在不断生成,新旧矛盾交织构成了企业文化融合与发展的现实困境,削弱了企业文化融合和新形态生成的环境和条件。比如,不同性质、不同地域、不同规模的企业重组,由于价值取向不同、工作经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人本文化意识会发生很大的冲突,凝聚力、向心力、归属感和文化信任等方面也将面临挑战。 3.新形势下的企业文化融合的主要对策 3.1以理念融合为先导。文化融合的第一要务就是用先进的文化理念统领员工的思想,促成员工思想观念的转变。一是培育“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一方面要着手解决党政与企业关系的认识问题,在各级党政组织和党员中树立与企业“命运与共”的观念,形成党政合力;另一方面要着手解决员工与企业关系的认识问题,在员工中树立企业的高效益来自员工的高效能,员工的高待遇来自企业高效益的观念,让员工意识到自己的命运与企业发展紧密相连,息息相关。二是培育“制度治企”理念。破除企业中存在的“人治”意识和有章不循、执法不严的现象。以“规范一切,一切规范”为要求,推行制度治企理念,突出制度的“刚性”,在企业中形成敬畏制度、遵守制度、执行制度的氛围和局面,逐步提高企业的执行力。三是培育“资源共享”理念。着手打破有形和无形的“围墙”,拆除部门与部门、内部单位之间的“围墙”,杜绝思想和工作上各霸一方、各管一方、推诿扯皮等现象,培育团队意识和资源共享意识,只要有利于公司的生产经营,均可以实现公司内部各种资源的共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