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1章功和机械能大单元教学设计

一六五团中学新课标下大单元设计模板

任务以及课时数的对应关系。)

五、质量评价与检测

初中物理_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u000B第1节 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1节 《功》教学设计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功》是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级第十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用一课时进行教学。本节内容主要分成两部分,做功的判断和功的计算。能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是《课程标准》的科学内容的三大主题之一,通过本章的学习,为学生了解“能”做铺垫,而本节内容是学习本章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b.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2)过程与方法: a.通过观察和思考,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b.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节知识,使学生认识“劳而无功”和“不劳无功”的意义,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不能劳而“无”功,亦不可不劳“有”功。应该认真、扎实、刻苦地学习,练好基本“功”,从而受到思想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功的概念及计算。 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功的计算

新课2、1·物体移动方向与力的方向相同 功与力.和距离的关系 功与力.成正比 功与.距离成正比 类比y=ab 得出:功=力×距离 3、小练习巩固 4、视频微课:比较做功的大小 5、移动距离的判定 小夏推箱子经历了如图所示的过 程,最终箱子被推出去2m后又向 前滑行了0.2m距离.上述过程中小 夏做功多少? 2·移动方向与力的方向不同 A·与力的方向相关 2、y=ab y与a.成正 比 y与b.成正 比 3、通过例子 分析归纳做 功的条件 4、学生讨 论、小组代 表回答 冰壶在平滑 的冰面上滑 行,推力做 功吗? 2、加深对做功的 理解 3、通过学生自己 分析归纳,让学 生公式产生的过 程 4、消失的力不再 做功 (惯性是原来力的 作用效果的延续) 5、将功的计算量 化,明确公式中 个物理量的意义 6、强化计算公式 的应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复习课程教学设计

《功和机械能的复习》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从上表可以看出,功和功率是两个重要的力学物理量,要求能理解这两个物理量,它们也是在电学中形成电功和电功率的基础,机械能是能量的一种重要形式。 本章通过功、功率的教学,为学生认识能做了铺垫。由于只要求初中学生初步认识能量概念,所以教科书并未追求能量概念的严密性,而是在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能量的概念——物体能够对外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本章在学生已经深入学习了力的基础上,为学生展开一幅由力而揭开的能量画卷,本章又是学习内能,能量转化和守恒的基础,所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新课的学习,知识是以碎片化的形式进行学习的,比较零散,对知识的记忆不完整,,虽然经过的一个学年的学习,但学生自主建构的知识网的能力比较薄弱,同时,初二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的阶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机械功、功率的概念,能熟练运用公式计算功、功率。 (2)知道动能、势能的概念,知道影响动能、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机械能的概念,知道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能举出二者相互转化的实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分类梳理,建构知识网。 2、通过中考链接实例等习题复习,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知识树引出的知识复习,形成本单元知识体系,通过链接中考实题等习题复习,让学生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增强学习物理的自信心,并能在知识回顾及中考实题的演练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快乐。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知识梳理 教学难点:对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进行解释。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1、演示用实验器材:滚摆、单摆及探究动能、重力势能的实验器材 2、PPT演示稿、Pad. 五、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功和能复习的第一课时,重在梳理这部分内容的知识结构,辨析相关的易混淆的知识点,并通过探究实验的再现,达到进一步夯实知识的目的;以看图说话为主线,引发学生对知识的回顾,首先通过知识树,引导学生分类梳理,建构知识结构,最后通过中考链接等习题的复习检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不仅让学生体会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本设计的特点:运用看图说话的方法,既能直观地再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又能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看图将物理所涉及的知识点表达出来,激发兴趣的同时,有效提升知识复习的效果。 五、教学流程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1节功教案新版

第1节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知道机械功的概念。 (2).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3).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功都不省功。(4).能利用的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2).经历探究,了解改变做功大小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课件设置情景,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教学重点】 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功的概念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观察法 【课前准备】 动画实例和图片实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图中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 答:受重力及人的拉力作用 师:什么力对物体的向上移动作出了贡献? 答:人的拉力 二、新课教学 (一)功的定义 师:使用了很大力气,却没有推动石头网球在光滑地面上滚动 师:总结:展示的三幅图中,有的力对物体移动有贡献,有的力则对物体移动没有贡献。像图一这样,力对物体移动做出贡献则说明力对物体做了功。 师:那么什么是功呢? 师: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师:想一想,他们都做功了么?

(1)物体受到向上的拉力作用,且物体在这个拉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说明力对物体做了功。 (2)叉车对物体向上的力F将货物移动了一段距离s,我们说叉车的举力对货物做了功,或简单地说叉车对货物做了功。 (3)人推石头,虽然累,但有力无距离,所以不做功。 (4)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也移动一段距离,但没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不做功。 (5)因为物体虽然在水平方向上(靠惯性)移动了距离,但在水平方向上(手)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所以不做功。 师:谁能总结一下,怎样才算做功? 生: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 1.有力作用在物体上 F 2.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 s 师: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1.有力作用在物体上,但是在力的方向上没有通过的距离. 2.有距离,但是和距离同一方向上没有力的作用 3.有力作用在物体上,也有距离,但是力和距离方向是相互垂直的(即移动的距离不是这个“力”产生的)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教案

功和机械能 年级八年级科目物理时间 标题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 中心发言人 成员 一、教材分析能量是《课标》中科学内容的三大主题之一,充分说明能量在初中物理课程中占重要地位。本章在学生已经深入了力的基础上,为学生展开由力而揭开的能量画卷。本章又是学习下一章简单机械,及后续内能,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基础,所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章主要讲功和机械能,通过功、功率的教学,为学生认识能做了铺垫。由于只要求初中学生初步认识能量概念,所以教科书并未追求能量概念的严密性,而是在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能量的概念——物体能够对外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 二、学情分析功和能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生活中对力做功知识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多为零碎的、肤浅的。学生在形成里的概念的过程中应该经历感知、描述、测量等认识过程。 三、教学目标(结合课标)《课标》要求:1.知道机械功和功率。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机械功和功率的含义。 2.知道动能、势能和机械能。通过实验,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举例说明机械能和其它形式能量的相互转化。 1、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例子,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能用生产、生活中的实例解释功的含义,从而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和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能说出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3、通过观察和分析,知道计算功的大小的表达式,以及表达式中每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和单位; 4、知道机械功率的物理意义、定义式、单位。通过紧密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事例解释机械功率的含义,了解机械功率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能计算机械功率,经历机械功和功率概念的建立过程,体会概念建立的方法; 6、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通过演示实验、生活中的现象归纳和总结,知道什么是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及影响其大小的因素; 7、能举例说明物体的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并能解释相关简单现象;8、通过观察、分析身边的实例和现象(秋千等),在能区别动势能的基础上,认识动势能间的转化过程,并能解释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相互转化的简单物理现象,体会生产、生活中无处不在

初中物理_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一节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 第一节功 1课时新授课 单位姓名 使用日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学中功的含义。能说出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2.明确计算功的大小的表达式,以及表达式中每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和单位。 3.能应用公式W=Fs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经过举例,理解功及做功的必要因素,培养从生活现象中分析物理本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用力未做功的实例,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使之积极参与判断是否做功的讨论,通过实验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明确力学中功的含义 【教学难点】 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本 【教学过程】

二、力学中的功 三、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做出贡献,因此在工作中取得了成效,我们称 之为功臣。我们力学中的功就吸收了其贡献和 成效的意思。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物理中的功有 什么含义? §11-1功(板书) 多媒体播放两名大力士同时拉车的视频, (左边的车被拉着前进,而右边的纹丝不动) 提问: 这两名大力士对车施加的拉力作用都有 成效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通过视频我们可以看出左边的车在拉力 的作用下向前通过了一段距离,因此力的作用 有了成效,我们就说这个力做了功。这就是力 学中功的含义。 (一)课件展示几幅做功的实例图, (设计意图:由观看 功臣颁奖视频引入,了 解生活中的功的意思, 自然而然引入力学中 的功,学生在思维上更 易于接受及理解。) 学生观看视频思考 并回答: 左边拉力的作用有 成效,右边的没有成 效。 左边的车被拉着向 前通过了一段距离,而 右边的没有。 (设计意图:由视频 两名大力士同时拉车, 直观的理解了什么是 成效,从而理解了力学 中功的含义) 学生观察图片并结 合力学中功的含义思 考回答: 推力、拉力、重力都 做了功

初中物理_第11章功和机械能.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复习 复习目标 1、能说出功与功率的含义,并能利用公式进行计算。 2、能对能量转化的例子进行分析。 复习重点:利用功、功率公式进行计算。 复习难点:对功、功率含义的理解。 学习过程 一、课前复习(知识梳理) (一)功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2)物体 在。 2、功的计算:公式各物理量单位W: F: S: P: t: 3、国际单位 1J= N·m 把一个鸡蛋举高1m ,做的功大约是 J 。 4、公式应用注意:①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计算时F就是这个力; ②公式中S 一定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与力对应。 常见的功:克服重力做功:W=Gh (二)功率:单位时间内做的功 1、公式:单位:,简称,符号,常用单位。1kW= W 2、物理意义:。某小轿车功率66kW,它表示: (三)机械能 1、 2、动能的影响因素,重力势能的影响因素,弹性势能的影响因素。 3、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4、人造地球卫星的运动,近地点动能(速度),势能;远地点势能,动能(速度),近地点向远地点运动时,动能转化为势能,远地点向近地点运动,势能转化为动能,整个过程机械能守恒。 5、滚摆上升下落过程中,如果不计空气阻力,机械能守恒。上升时转化为,下降时转化为,最低点速度,动能,最高点重力势能,动能,下降过程反之。 考虑空气阻力,滚摆每次上升高度减小,机械能减小。 6、水电站修筑拦河大坝的目的是什么? 二、构建系统(把本章知识点及联系写在练习本上) 复习诊断: 1、如图所示:A、B、C三个物体的质量关系是m A >m B >m c ,它们在同样大的力F 动能 转化 转化 势能 弹性势能 重力势能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一节功》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图甲 图 【教学目标】 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第一节 功 1. 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例子,理解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2. 通过观察和分析,理解功的含义。 3. 明确计算功的大小的表达式,以及表达式中每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和单位。 【教学重点】明确功的含义【教学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预习导学完成情况。 二、探究解疑 Ⅰ.学始于疑 Ⅱ.质疑解疑、合作探究 活动一:认识力学中的“功” 1. 说一说,含有“功”的成语或词语,指出其中“功”的含义。 成语: 含义: 2.分析下列图形,你认为那个图力产生了成效。 乙 力 产 生 成 效 的 图 是: ,成效表现在物体 移动了 。 3. 功的含义:右图中,力对物体都做了功,据图说出你对功的认识。 活动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 在四个图中分别标出物体受到力的方向和物体 移动的方向 2. 分析哪些是做功的?哪些是不做功的?做功的事例中有哪些相同之处? 总结: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3. 分析下列例子,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例 1:起重机吊起重物静止在空中,问拉力是否做功?货物的重力是否做功?

例2:一个正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外力突然消失,小球将会怎样?假如一个小球在光滑水平冰面上由于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 例3:起重机吊着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拉力对货物做功了吗? 总结:力对物体 不做功的情况 活动三:功大小的影响因素 1.公式: 2.单位: 3.例题:在水平地面上,用50N 的水平推力推动重为100N 的物体,前进10m,推力做了多少功?重力做了多少功?将物体匀速举高1.5m,他做了多少功? 三、达标提升 Ⅰ.我的知识结构图 Ⅱ.检测评价 1.下列有关力做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用水平力推着购物车前进,推车的力做了功B.把水桶从地面上提起来,提水桶的力没有做功C.书静止在水平桌面上,书受到的支持力做了功D.挂钩上的书包静止时,书包受到的拉力做了 功 2.一木块重30N,在大小为10N 的水平拉力作用下,10s 内沿水平地面匀速前进5m,则重 力对木块做的功是( ) A.0J B.150J C.50J D.200J 3.下述哪些情况下对物体做了功?() A.手提着水桶原地不动. B.手提着水桶在水平路面上前进. C.用力将杠铃举过头顶. D.用力推桌子但桌子没有动 E.把桌子从一楼搬到三楼. F.踢出去的足球在地面上滚动了一段距离 4.已知甲物体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乙物体在粗糙的水平面上运动,现用相同的水平推力, 分别使甲、乙两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相同的距离,两次推力做的功分别是W 甲和W 乙,则 A.W 甲>W 乙 B.W 甲=W 乙 C.W 甲<W 乙 D.条件不足,不能比较 【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_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功和机械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以小组的形式对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建构知识体系。 2.结合实例理解功的概念,会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3.结合实例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知道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各与什么因素有关并能解释简单现象。 4.理解机械能的概念,能用实例说明物体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 5.能用功、功率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法与学法 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全班交流展示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能根据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判断物体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变化。 3.能根据实例说明物体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 4.能用功、功率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程序设计 提出目标(1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从而引出我们今天这节课所复习的内容及要求。 一、知识回顾,抓基础(15分钟) 1、功(5分钟) 教师一一说明并板书。 师:做功的两个条件: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板书)学生思考、回答。 2、功率(5分钟) 学生:回答 师:弄清功率的物理意义、公式及单位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板书) 根据公式P=W/t进行计算。 公式应用注意:①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计算时F就是这个力; ②公式中的S一定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且与力对应。 ③功的单位“焦”(1牛·米=1焦)。

3、机械能(5分钟) 学生:先阅读课本 课堂:小组交流答案 老师:(板书) 二、课堂训练、强化知识巩固提高(10分钟) 教师:先巡视学生做题情况,然后个别点拨。 学生:完成练习,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教师:出示答案。 三、考点聚焦:(10分钟) 学生:完成练习、合作交流。 教师:出示答案,重点点拨。 教师:强调解题注意事项,学生应对中考能有的放矢。关注社会热点,利用物理知识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四、巩固检测(10分钟)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换批改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功和功率功的计算公式 功和机械能功率的物理意义及其计算公式 动能及其影响因素 2、机械能势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影响因素) 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 课后反思 本章的知识点相对来说比较清楚。学生在梳理时比较快,学生对于本章的内容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和理解。但在进行练习时,力对物体是否做功对学生来说仍然还是一个难点,把握的不好。鉴于上述问题,本节复习课所选的练习题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能起到示范作用。同时也可带领学生回过来反思这些习题都复习了哪些知识点。 。

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1节《功》教学设计

雾渡河初中“集体+个人”学案设计 难点利用流体压强跟流速的关系解释现象 一、引入课题: 用叉车搬运货物时,叉车把货物从地面提升到一定高度。 叉车用力托起货物,使货物在这个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置的移 动。我们看到了叉车工作的成效。 物理学中的功主要是吸收了“贡献”的意思。如果某个力对物 体的移动做出了贡献,取得了成效,说这个力对物体作了功。 二、学习过程: 学习活动1:分析实例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 要求:阅读教材62页《力学中的功》,举例说明力学中的功是 指什么?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 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自主评价:观看视频,分析实例什么力对物体做了功 1.因为摩托车受到人的推力,而且摩托车在推力方向移动了一 段距离,所以此时人的推力显现了成效,推力对摩托车做了功 2.因为钢材受到塔吊的拉力,而且钢材在拉力方向移动了一段 距离,所以此时塔吊的拉力显现了成效,拉力对钢材做了功 学习活动2:分析实例知道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 要求:小组讨论63页“想想议议”,并全班展示 奖励:回答正确奖励1个音符 总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

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学习活动3: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自主评价:请你判断一下,下列实例中,一个物体(或人)是否对另一个物体做了功? (1)运动员举起杠铃;(2)运动员推出铅球的过程 (3)人用力推打石头而没推动 (4)运动员出手后,冰壶在平滑的冰面上滑行时,人对冰壶做了功吗? (5)塔吊将货物水平运送一段距离,钢绳的拉力F对货物有没有做功 归纳:不做功的三种典型情况 (1)有力,但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为零。 (2)有距离,但是和距离同一方向上没有力的作用。 (3)有力,也有距离,但是力和距离方向是相互垂直的。 活动4:自学教材明确功的定义、符号、单位及计算公式 通过例题的学习,请思考: (1)利用W=Fs计算功的基本思路是怎样的? (2)我们在完成功的计算题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三、课堂小结 四、当堂检测: 课后练习:第1、2题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 第1节 功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 第1节功(教案) 年级八年级授课时间 课题第1节功 教学目标 1. 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能说出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能列举出生活中关于做功的实例。 2. 明确计算功的大小的表达式,以及表达式中每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和单位。 3. 能应用公式W=Fs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材分析 功的概念比较复杂、抽象,学生常常容易把生活中的“工作”、“做工”与物理学中的功相混淆,分不清有没有做功,是哪个力在做功,因此本节内容是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这节课是在前面所学的“机械运动”、“力与运动”等力学重要知识的基础上的拓展和提高,它既符合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教材的编排体现了课程标准中科学内容的三大主题——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之间的密切联系,可以说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伸,又为以后学习功率、机械能、机械效率等知识奠定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并且功的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解决力学问题时,如果从能量角度研究,有时会更简单。研究功的重要意义在于,可以通过做功研究能量的变化,为研究能量转化过程奠定定量分析的基础。对功的概念的认识水平直接影响能的概念的形成和功能关系的建立。本节内容由“力学中的功”和“功的计算”两部分构成。其中,“力学中的功”通过研究工作是否有成效使学生认识到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为功的计算打好基础。“功的计算”明确了功的计算方法,从定量的角度研究功。 教学器材 实验小车、书本等。 多媒体ppt,包含视频:《物理学中的功》、《不做功的三种情况》、《功的计算》、《功》等。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1节功》教案设计

《第 1 节功》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能判断物体是否做功,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 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通过思考、讨论及对实例的分析,让学生掌握物体做功的必要条件,通过例题讲解 引导学生使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的品格,积极参与观察、讨论、探索活动。 教学重点 理解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 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活动:平时,我们常用力去移动物体,使其位置改变。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做三个小实验。 学生实验 1:用手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和 4 本书分别匀速提到桌面上。 提问:两次移动的距离怎样?哪一次“累”一些呢?为什么? 答:两次移动的距离相同,提书包“累”一些,因为提书包需要较大的拉力。 学生实验 2:用手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分别匀速提到凳子上和桌面上。 提问: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 答:提到桌面上“累”一些,因为移动的距离较大。 学生实验 3:用手将书包匀速提高 5 厘米和将 4 本书从地面匀速提到桌面上。 提问:哪次“累”一些?为什么? 答:无法比较,因为两种情况需要的拉力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也不同。力的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不同,无法比较哪次更“累”。 讲述:由此,人提物体“累”的程度,不能仅仅单独由力的大小或单独由移动的距离大

小来比较或表示,所以我们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功。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力学中的功 1.功这个物理量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请同学们看多媒体课件:这两幅图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或者共同的要素。 答:都有力,物体都移动了一段距离。 问:移动的距离和力之间有何关系? 答:是在力的作用下,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讲述:在物理学中就说图中的力对物体做了功。 请同学们看图:课本 P63 图 11.1- 3,乙:用力而未移动距离;甲:水平方向移动了距离 但水平方向上却没有力。 分析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 距离。 讲述:必要的意思就是一个都不能少,请同学们用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判断下面几种情 况,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1) 手提着钩码在空中静止不动,问拉力是否对钩码做功?为什么? (2) 用力推讲台,讲台没有动,人做功了吗? (3) 用脚踢出足球,球在地面上滚动,滚动过程中,人对球做功了吗? (4) 人推着木箱前进时,箱子的重力和支持力做功了吗?为什么? (5) 人提一桶水沿水平方向前进,拉力做功了吗? (6) 手提着钩码匀速上升,问拉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为什么? 讲述: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出,物理学中的做功与日常生活中工作的意思不同。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工作包括一切消耗体力和脑力的劳动,但物理学中功的含义要狭窄且严格得 多,即做功必须同时满足两个必要条件。想一想同学们一起做的提书包和提书的实验中,我们所说的“累”的程度大小,这个“累”字体现的含义是什么? 教师归纳总结出,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1)有力没有距离不做功,即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但保持静止状态(s= 0,劳而无功 );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 第2节 功率》优质课教学设计

【课题】:§11.2 功率 【课型】:新授 【课时】:1课时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记住功率的公式、单位。能说出功率的概念和物理意义。会使用公式计算。会自己设计实验测量功率。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讨论、归纳,提升学生的分析、概括水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和探究,激发学生注重周围现象的意识,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探究,善于和同学合作,学会研究未知问题的方法。 【重点】:知道什么是功率,知道功率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功率实际上是表示能量转化快慢的物理量。 【学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教具】:多媒体课件、小桶、石块等。 教师教学流程和活动 一、情景导入: 教师通过复习以下知识导入新课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2、说出功的公式和单位。 3、什么叫电功率?它的公式、单位是什么? 教师讲述:我们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做功不但有一个多少的问题,还有一个做功快慢的问题。如体重相同的甲、乙两同学,甲慢慢从一楼走到五楼,乙快速从一楼跑到五楼,即使两人做的功一样多,但甲需较长时间,做功慢;乙需时间较短,做功快。比较做功快慢就像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一样,能够采用: a.做同样的功,比较做功时间的长短; b.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做功的多少。今天我们学习第二节功率 二、自主学习 1、老师通过情景导入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本P65-66页《第2节功率》。 2、要求学生:能够做好相对应的笔记,激励做的好的学生,给予肯定。并即时纠正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三、新知探究 (一)功率 问题:在施工现场,有一堆砖,需要搬到正在修建的楼房上去,我们能够采用几种方法搬上去呢? 多种方法:人分批搬上去;用滑轮组分批搬上去;用起重机一次吊上去。 这几种方法,做功哪个多? 有什么区别? 这几种方法所做的功是一样多的,可花的时间不同。我们说他们做功的快慢是不同的。就是说,物体做功时有快有慢。为了描述物体做功的快慢,我们引入了一个新的物理量,叫功率。 1、在物理学中用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功率。用P表

人教物理八年级下册11.1《功》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1.1 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功》是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十一章第1节,从内容来看这是一节典型的概念型新授课。物理概念的教学几乎遍及每一节初中物理课。功是在学习了力的基础知识之后描述力的另一种效果的物理量,本节综合地应用力与运动的关系等知识来展开介绍,既符合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可以说既是前面所学的知识的延伸,又是学习功率、机械效率、机械能等知识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功的概念比较复杂、抽象,因此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且功的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都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解决力学问题时,如果从能量角度研究,有时会更简单。研究功的重要意义在于,可以通过做功研究能量的变化,为研究能量转化过程奠定定量分析的基础。对功的概念的认识水平直接影响能的概念的形成和功能关系的建立。 本节内容由“力学中的功”和“功的计算”两部分构成。其中,“力学中的功”通过研究工作是否有成效使学生认识到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为功的计算打好基础。“功的计算”明确了功的计算方法,从定量的角度研究功。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大致在15岁左右,抽象思维还不成熟,在学习过程中仍需要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因此在教学中借助演示实验和实例分析,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在物理学中功与能量紧密结合,功是过程量,能量是状态量,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在没有学习能的转化的知识的情况下,功的定义是很难下的。但学生已有一定的力学基础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认知水平来构建“功”的概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能说出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2)明确计算功的大小的表达式,以及表达式中每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和单位。 (3)能应用公式W=Fs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点】 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及单位。 【教学难点】 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不做功的三种情形。 【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讲授,探究体验,分组讨论 【教学用具】 自制PPT,电子白板,课本,鸡蛋,课桌,书包,沙包,篮球,玩具小车,玻璃球等【教学过程】 一、展示学习目标,预习检测反馈。优秀小组及个人,待进小组及个人。 二、新课引入

初中物理_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一节《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 第1节《功》教学设计 新授课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 2.知道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3.学会功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 利用W=FS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细绳、小车。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新课程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尽量的给学生时间与空间,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学,让学生充分交流和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但是也许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积极参与课堂的习惯,在交流的过程没中,有的学生发现了问题,但没有大胆的提出来。因为老师过于考虑课堂的进程化推进,所以没有安排充分的时间,或者说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鼓励学生把不清楚的问题全部都提出来。例如: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方向垂直时,做功为零。现在反思,如果让学生充分的把不清楚的问题能够提出来,通过充分的讨论,这些问题应该是不难解决的。 学情分析 本班有学生50人,其中女生23人,男生27人,作为一个农村初中学校,学生在物理学习上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 总体情况来看,女生的学习自觉性比较强,学习效率也很高。而男生学习习惯相对较差,多数男生在学习上都不甚操心,需要老师和家长随时提醒。 15岁左右的初中生抽象思维还不成熟,在学习过程仍需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实验和实例分析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之前学生还没有学习关于能的知识,在没有能的转化的知识的情况下,功的定义是很难下的;但学生已有一定的力学基础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认知水平来构建“功”的概念。

人教版物理八下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下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教案十一章功和 机械能 一、功 (一)力学中的功 1.功的定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显示出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做功实例: (甲)物体在绳子 (乙)静止的小车在拉力的(丙)汽车在刹车阻力的作拉力的作用下升高作用下向前运动用下滑行了一段距离 不做功实例: (甲)搬而未起(乙)提着小桶在水平路上匀速前进,提桶的力没有做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F(2)→S 补充: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①有力,没有移动距离,即F≠0 S=0 例:a.甲图中搬而未起; b.端一盆水站着不动;c.用力推讲台,讲台没有动。 ②移动了距离,但是没有力,即F=0 S≠0 例:a.我将手中笔丢出,粉笔在空中飞行,飞行过程中我对笔没有做功。 b.把足球踢出,足球在地面上滚动。F≠0 ③有力,有距离,但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垂直,即S≠0垂直无功 F⊥S

例:a.乙图中,人提一桶水沿水平方向前进,提桶的力没做功。 b.人推木箱前进,箱子的重力和支持力,没有做功。 【例1】下列情况中,人有没有对所带皮箱做功? (1)人用力提放在地上的皮箱,但没有提起。 (2)人再一次把箱子提起。 (3)人用力提着皮箱在原地不动。 (4)人把箱子放在电梯上,一起随电梯上升。 (5)人提着箱子在水平路面上匀速前进了50m。 (6)人提着箱子上楼。 (二)功的计算 1.概念:物理学中,把叫做功。即: = × ※2.公式:W=FS (此公式都用国际单位) 单位焦耳(J)S:距离−−→米(m) W:功−−−→ 单位:牛⋅米(N⋅m) 1N⋅m=1J 物理意义: 3.注意: (1)力的大小、方向不变时,才可用此公式计算功。 如:现用以总垂直于一均匀木棒方向的力将它抬起一头到竖直为止,至少要做多少功? ⇒F大小、方向在改变,不能用此公式。 (2)F、S必须具有同时性,即S必须是F一直参与下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如:一人用500N的力将球踢出20m,球在运动过程中,求人对球做多少功 (3)做功的多少只由W=FS决定,与物体的质量、速度、运动方向,是否有摩擦无关。 【例2】质量为50㎏的雪橇上装载了350㎏的货物,一匹马拉着它将货物匀速运到了3000m外的货场。如果雪橇行进中受到的摩擦力是800N,求马运货时做的功。(g=10N/㎏) 【例3】在平地上用50N的水平推力推动重100N的箱子前进了10m,箱子的重力做了多少功?如果把这个箱子匀速举高15cm,他做了多少功? 二、功率

初中物理_人教版第十一章第一节《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功》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 提出问题:(1)图片中可以运用哪些力学知识来解释? (2)如何改变力的作用效果? 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解答上述问题。 (二)新课教学 1.明确“成效”在物理学中的含义。 图片展示:生活中做功的两个实例和没有做功的两个实例。 学生观察图片展示的物理情景,讨论分析力作用在物体上所能够产生的“成效”,领会“成效”的含义,从而引出“功”。 联系实际,从生活中的实例出发,分析力作用在物体上所产生的效果,进而上升至“成效”,为建立功的概念做准备。 2.理解功的含义并建立功的概念。 (1)实验探究:用相同大小、相同方向的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产生的作用效果相同吗? 做法:学生两人一组,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用同样的力提升小钩码和大钩码或用同样的力拉小木块和大木块,观察力的“成效”。 (2)学生交流展示:比较两个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出产生“成效”的条件──有力并且在力的方向上运动一段距离,领会“成效”的含义。

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从实验现象入手分析,然后引导学生使他们知道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运动了一段距离,说明该力对此物体产生了一定的成效;物体没运动,说明力没有成效。 (3)建立功的概念:学生交流归纳,教师总结提升:说明力学中功的含义,建立功的概念。 功的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总结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 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做功需要哪些条件即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力、在力的方向上有移动的距离。 反馈练习:如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中,人对物体做功的是 强化练习:出示图片,提问:人提水桶行走时,提水桶的力对水桶做不做功?为什么? 对水桶进行受力分析结合分析距离,学习判断力做功的方法。 3.通过比较功的多少来确定功的计算方法 (1)实验探究:利用桌上的器材自己设计实验,看看谁做的功最多! 友情提示:怎么做才能对物体做功?怎么做,做的功更多? 启发思维,引入问题:提一桶水由一楼上到二楼,我对水桶做功了吗?再把水桶提到五楼呢,哪次成效大?哪次做功多?为什么?要想使我做的功更多,还有什么方法? 分析:教师有梯度的提问能正确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来解决问题,为实验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11章 功和机械能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 一、复习目标 (1)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 (2)知道功率的概念。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掌握功率的计算公式。 (3)能从做功的角度描述能量。知道动能、势能的概念,及影响其大小的因素。 (4)知道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知道动能和势能间的互相转化。初步理解机械能守恒的含义。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重难点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功率的物理意义;功率的计算;能量与做功的关系;动能、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机械能的相互转化;机械能守恒。 四、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 2. 功率的概念,功率的物理意义和计算。 3. 能量与做功的关系,动能、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 4.机械能的概念,动能和势能间的互相转化,机械能守恒。 (二)题型、方法归纳 选取经典选择题以及问答题形式,给学生讲解,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充分理解与掌握。采用启发、诱思、讲解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充分掌握这一章节的知识。 (三)典例精讲 例1、下列运动中的物体,没有力对它做功的是() A.在光滑水平面上做匀速滑动的物体 B.在水平轨道上匀速行驶的列车 C.从高处落下的雨滴 D.正在下坡行驶的汽车 【解析】A、物体沿光滑的水平面运动,即此时没有摩擦力,所以其运动是靠惯性,故没有力做功,故A正确. B、在水平轨道上匀速行驶的列车,此时牵引力和摩擦力都做了功,故B错误;

C、高处落下的雨滴,重力做了功,故C错误; D、下坡行驶的汽车,重力和摩擦力都做了功,故D错误; 故选A. 例2、下列关于功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做功越多,功率越大 B.B.物体做功时间越短,功率越大 C.物体做功越快,功率越大 D.物体做功时间越长,功率越大 【解析】A、在相同时间内,做功多的机器,功率一定大.选项A缺少“相同时间”这一条件,所以A不正确; B、做相同的功,做功时间短的,功率一定大.选项B缺少“相同的功”这一条件,所以B不正确; C、做相同的功,所用时间短的,功率一定大.有条件,且结论正确,所以C正确; D、因为选项C的说法正确,所以D不正确. 故选C. 例3、跳伞运动员受平衡力作用,在空中匀速降落.关于他在下降过程中其机械能的变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动能减少,重力势能减少,机械能减少 B.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减少,机械能减少 C.动能减少,重力势能不变,机械能减少 D.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减少,机械能不变 【解析】跳伞运动员在空中匀速下落时,质量不变,速度不变,动能不变;跳伞运动员在空中匀速下落时,质量不变,高度越来越小,重力势能越来越小;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减小,故机械能减小. 故选B. 例4、小明在超市乘坐扶梯匀速的从一楼到达二楼,在这一过程中() A.小明的动能不变,势能增加,机械能减少 B.小明的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C.小明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D.小明的动能不变,势能增加,机械能增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