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在山的那边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

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

3、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

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学习重点】

1、理解诗歌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和感情。

2、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学习难点】

1、鉴赏诗歌寄寓哲理的形象美。

2、体会诗歌语言凝练、意味隽永的特色。

自主预习案】

1、给下列字注音痴()想隐()秘

凝()成诱()惑喧()腾瞬()间2、解释下列词语痴想: 隐秘: 凝成: 诱惑: 喧腾: 瞬间:

几乎: 3、诗分两节,你能说说为什么吗?4、请你概括第一节、第二节的内容。

课内探究案】、联系实际,激情导入。

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踏上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

你一定对未来满怀憧憬和向往。你是怎样描绘未来的蓝图呢

个渴望大海的山里孩子,最美丽的梦想便是有朝一日能拥

抱大海,让大海秀美的面容和自由奔放的豪情照亮眼睛和生

命。今天我们走进王家新的诗歌《在山的那边》,倾听诗人

深情的诉说。

二、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

2、学生分组朗读诗歌,互相评价,加入情感,再次朗

读体会。

3、学生个别诵读,学生评价,教师点拨。

4、学生齐读,感受两节诗的大意。

5、明确两节诗的大意:

第1 节童年时的向往与失望第2 节成年后的执著与感悟

、合作探究,品味赏析。

1、课题

1)、这首诗歌的题目是《在山的那一边》,那么看到

这个题目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在山的那边是什么?

2)、为什么作者会这样想?(也就是是什么原因使作

者去想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因为大山挡住了作者的视线。这里就涉及到了这首诗的作者王家新,他在童年的经历。

3)、作者:王家新,出生在湖北省的武当山下,在他

童年的五六年里,一直没有走出那山的世界。一片寂静的校

园,一条清澈的小溪以及无数座环抱着的群山,便构成了他幼小的心灵世界。而作为一个充满着强烈好奇心的少年,决不会满足于这片小小的天地。于是他产生了一种想法,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并为着这一个理想进行艰苦地探寻,甚至影响了作者的一生。后来,他把在探寻和奋斗过程中的所有感受和体验写成了一首诗,于是就有了这篇课文《在山的那边》。

因此我认为这篇课文对于你们树立正确的理想,并培养

自己为理想不懈努力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就请大家把刚才找到的,你认为最有价值的句子找出来,我们一起来

探讨一下其中蕴涵着什么样的含义。

2、诗中山” 、“海”的象征(蕴含)意义。

山—重重艰难险阻海—理想世界3、你知道“海”和“山”还有其他的

象征意义吗山:巍峨、咼大、雄伟、沉稳成熟、稳健曲折陡峭、封闭

堵塞——愚昧狭隘、贫穷落后海:海纳百川而不言一一大度、宽容、谦

虚、渊博动荡莫测、狂暴不驯——残暴、凶恶4、本文的“文眼”是什

么?请尝试找出来。

文眼就是的字眼儿.--- 即能体现出中心的词或句子

读出了文眼,就读出了中心)答: 本文的文眼: “在山的那边, 是海!

是用信念凝成的

海.”

5、你认为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四、研读赏析诗歌的语言是非

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请找出你喜

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划下来一起讨论。

五、体验与反思诗人成长的探索一定早己打打动了成长的你,你的生活

学习中,一定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把我们的人生经历与个人体验与同学们分享。

六、课堂小结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要告诉人们的是自己的人生感悟与

坚定信念,即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我们知道,要翻过山,见到大海,就必须百折不挠,坚

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

个“海”,为了这个“海” ,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

座山。

七、达标检测。

拓展检测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山民 韩东 小时候,他问父亲

山那边是什么”

父亲说“是山”

“那边的那边呢” “山,还是山”

他不作声了,看着远处 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 他想,这辈子是走不出这里的群山了 海是有的,但十分遥远 他只能活几十年 所以没有等他走到那里 就已死在半路上了

死在山中

老婆会给他生个儿子 到他死的时候 儿子就长大了 儿子也会有老婆 儿子也会有儿子 儿子的儿子也还会有儿子

他觉得应该带着 吐*'老婆一起上路

他不再想了儿子也使他很疲倦他只是遗憾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

1)为加点字注音。

疲倦:遥远:遗憾:对本诗主旨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 “山民”是闭塞、保守、愚昧的象征。

B. “山民”有渴望冲破封闭、保守的强烈愿望。

c. “山民”的遗憾是见到大海的理想在他儿子、儿子的

儿子身上也不会实现。

D. “山民”对自己理想的实验只是进行了想像,去卩没有

付诸行动。

对本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山民》属于寓言诗,它假借一个山民的口吻讲述了

个寓言故事——人,不安于“山” ,总向往着“海” ,见异

思迁,总不会成功。

B. “他问”“他想”“他觉得”他只是遗憾”——诗人

选择这样的词语,旨在刻画一个有思想,有活力,去战胜不

了命运的“山民”形象。

c. “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山民” 对山的疲倦,意味着对现状的不满足,因而激发了新的思维,激起了对新生活的追求。

D. 诗篇重在记叙,语言平实流畅,朴素无华;塑造人物,

采用了多种方法,如: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

4、仿照例句扩写句子

例: 海在喧腾7海在远方为我喧腾7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

为我喧腾.

树在点头7

自主预习案】答案

隐秘: 隐藏,不外露。

凝成: 凝结而成。

诱惑: 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吸引,招引。

喧腾: 喧闹,沸腾。

瞬间: 一眨眼之间, 形容时间很短。

几乎: 将近于,接近于;差点痴想: 入迷的想。

拓展检测案】答案

答案:(1)P $u cn

y a o

yu a n

y ih cn (2) c

3)A

树在点头T 树在风中向我点头T我看到树挺立在风中向我点头.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19+在山的那边(教师版)

王家新,1957年出生于湖北均县;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2年去英国留学,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年)等。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那时,诗人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大学生。作者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区的武当山下,父母为中小学教师,从小随着父母的工作调动,在五六个地方生活过,但一直都没有走出山里的世界。童年的山区生活,是封闭的,压抑的,而诗人又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界充满强烈好奇心的少年。这种独特的体验,成了他创作的源泉。所以,《在山的那边》起源于作者的童年生活经历。 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体味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一课时

1、反复诵读法 新课标明确要求:“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诵读既是诗歌教学的目标,也是诗歌教学的手段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的朗读,以读激情,以读感悟,从而体会诗的感情,理解诗的意蕴。 2、讨论点拨法 在加强诗歌朗读训练的同时,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赏诗、品诗的过程中学生自主质疑,师生合作探讨学习,对于学生难于解决的问题,教师适时点拨,让学生能整体把握全诗的思想感情,从中获得人生的感悟。 3、多媒体教学辅助法 运用声、像、图三维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使课堂教学内容更直观,教学手段更便捷,适当穿插展示课件能创设教学情境,又能解构文本因此在教学中充分运用课件的提示,能激情导思、迁移,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深入课堂,体现诗的情美、理美、文美、意美。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然后解释词义。 凝.成( )_____ 诱惑.( )_____ 一瞬.间( )_____ 隐秘.( )_____ 喧.腾( )_____ 痴.想( )_____ 凝.成(nínɡ):由气体变成液体或由液体变成固体。 诱惑.(huò):文中作吸引、招引。

江苏省徐州市王杰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学案

《在山的那边》学案 学习目标(实现一个小目标,就是向理想进了一大步!) 一、理解“山”和“海”的深刻含义。 二、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文中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预读(看谁迅速进入学习状态,静心自学。) 一、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关知识。比比谁知道的多。 1、王家新: 2、诗歌: 二、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 注音:凝成痴想喧腾诱惑瞬间隐秘 释词:凝成瞬间喧腾隐秘痴想 三、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 四、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思悟(相信自己,我能行!) 一、诗中的“海”和“山”蕴含着什么意思? 二、“在山的那边,是海”,对这个“山”字,“我”小时侯的理解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三、诗人领悟妈妈所说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么,什么是“信念凝成的海”? 四、有人说,这首诗在艺术上波澜迭出,紧扣人心,结合阅读体验说说你的理解。 课外延伸(坚信自己,我真行!) 一、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从这首诗中感悟到了什么?并把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生活经历与同学分享。 二、课外荐读冰心哲理诗: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检测题(我努力我进步,我成功我快乐!) 一、根据拼音写汉字。 隐mì()诱hu?()喧téng()chī()想 huàn ( )想shùn ( )间 二、下面各句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天啊,/我/竟没想到 B.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C.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D.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 三、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 2、怎样理解“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3、“我常伏在窗口痴想”中“痴想”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4、“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是什么意思? 5、“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6、“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 课外阅读(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 会飞的蒲公英 童年的我,在初夏,常常和妈妈去小木屋后面的山坡。山坡上盛开着一丛丛火红的杜鹃、鹅黄的迎春、淡紫的牵牛……我快活地拍着小手,蹦蹦跳跳采摘这些五颜六色的花朵,可妈妈却总是轻轻地挽着我走到山坡的另一侧,那里开满着一朵朵白色的小花。花儿怪逗人的:圆圆的脑袋,白白的茸毛,风一吹,就轻(yíng)地飞了起来,飞呀飞,飞得老高老高的,我费了好大的劲,才抓住一朵飞在空中的小白花。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正式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品味语言 2、了解象征,明确寓意 3、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资料助读 (一)关于什么是诗歌? 1、诗歌: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的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的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一般分行排列。 2、诗歌分类:根据表现内容,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根据诗歌的外在形式和语言特点,分为格律诗和自由律诗。 3、诗歌的特点:①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反映。②诗歌有丰富的感情和想像。诗歌是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从感情上打动读者的。③诗歌的语言是精炼的、形象的、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的。④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的,分行的主要根据是节奏。 4、诗歌的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借代、象征、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和想象、欲扬先抑、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等。 5、意象:寄托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二)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简介 1、作家作品 王家新,1957年出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年)等。 2、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79年,当时作者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大学生。王家新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区的武当山下,父母为中小学老师,从小随着父母的工作调动,在五六个地方生活过,但一直没有走出山里的世界。世界对于幼年的他来说,就是放学后一片寂静的校园、山川中那道清澈的河流以及环抱着这一切的无言的群山……《在山的那边》起源于作者的童年经验,与他童年的挫折经验以及在这种挫折中日渐深沉的感悟和信念有关。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

在山的那边教案

《在山的那边》教案 教学目标: 1、练习朗读,在朗读中感悟文章,加深理解 2、体会诗歌的形象性,领会诗歌艺术形象的蕴含 3、领会诗歌所揭示的人生道理,积极思考、探究人生意义,理解理想与现实,追求与挫折之间的关系 4、通过拓词成句和片段练习,强化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严密性 教学难点: 诗歌的形象性和艺术形象的蕴含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感悟文章 课时:3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预习指导 1、提前一天播放一首配乐诗朗诵,并给学生一段乐曲,布置学生在课下模仿所听配乐诗朗诵配乐反复朗诵课文。 2、在朗诵的基础上思考:这首诗谈论了什么问题 3、拓词成句练习(并给加点字注音): 示例: 喧腾——海在喧腾——海在远方喧腾——海在远方

为我喧腾——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皎洁的月光下,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将下列词语逐步拓展成短语、句子,每词至少拓展四次,所拓句子尽量优美 痴想隐秘铁青凝成诱惑喧腾漫湿一瞬间 二、授课过程: 1、检查预习: (1)学生上黑板给加点字注音 (2)学生读一读自己所拓展的句子 2、整体感悟课文 导入: 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平原上,而是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可见的只有高耸入云的大山,苍苍茫茫,连绵不断,你会想到什么呢?(山的那边是什么?)为什么会这么想呢?(因为大山挡住了我的视线,我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因为大山里的世界是一个封闭的世界,而大地是这样广阔,我想看到更广阔的天地。)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一课《在山的那边》。(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1)介绍作者(多媒体投影)

《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附答案

17《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歌《在山的那边》,明白了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布满了艰难险阻。其实,不只是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有坎坷,人生处处都会有坎坷。那么,面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是放弃呢还是迎上去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看看作者是如何克服困难的。 1.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适当。 2.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3.培养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在英格兰的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敌军——德国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会被敌军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但是,第二天,他依然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是这样告诫自己的: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飞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二十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飞行的一路上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位上尉飞行员,也是一位著名作家莫顿?亨特先生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看看他小时候经历了一件怎样的事而让他成为“孤胆英雄”的。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训诫.(jiè) 耸.(sǒng)立迂.回(yū) 嶙峋 ..(lín xún) 凝.视(níng) 啜泣 ..(chuò qì) 头晕目眩.(xuàn) 小心翼.(yì)翼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1)告诫、教导。(训诫) (2)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翼翼,谨慎、严肃的样子。(小心翼翼) (3)形容人瘦削。(嶙峋) (4)惊奇、诧异。(纳罕) (5)使眼睛昏花。(炫目) (6)抽噎,抽抽搭搭地哭。(啜泣) 3.文体知识 散文,是以紧凑短小的篇幅、自由灵活的抒写、生动活泼的语言为特点,把自然美、人情美、哲理美融于一体,迅速、广泛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样式。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指它取材广泛,结构自由,表现方法多样;“神不散”指立意明确,主题鲜明而集中。根据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可分为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本文是叙事散文。 4.作者简介 莫顿·亨特,美国作家。早年曾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莫顿·亨特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他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原名《悬崖上的一课》,被美国作家芭芭拉·琳达编撰的《假如我们原谅上帝》收录,也被收入我们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1.doc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1 -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 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检查学生预习字词(投影出示)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2. 形似字辨析。 3. 解释词语。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重点语句含义

1、范读课文,可播放背景音乐。 学生听读时:a.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意义重音。 b.理解诗中山与海的意思。 2、组织学生讨论山与海在诗中的意思。 学生刚刚接触合作讨论的方式,能说对大意就行。老师要以鼓励为主,即使说的不全面、不深刻也无妨,后面还要引导深入探究。 3、学生练习集体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 先给诗句划分朗读节奏。b.再挑选意义重音。

以上两点是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朗读方法,掌握了朗读节奏与重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义。教师可以以几个诗句为例,然后让学生讨论、自己划出节奏及意义重音即可。 投影出示举例诗句的重音及节奏。 c.学习集体朗读。 4、结合朗读生意,指导学生探究式阅读,讨论。 a. 讨论,理解重点词语含义.(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 ◆铁青什么意思?是写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现什么? ◆我的幻想指什么? 零分又指什么?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诱惑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喧腾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终会表达了一种什么心情? 学生通过讨论,以上重点词语基本可以正确理解。个别有争议的词语,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山与海的含义,也从象征意义上来理解,来解释,可予以补充,纠正。 b.在学生初步掌握朗读节奏、意义重音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揣摩语意,初步读出句子所表达的语气。然后讨论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教师投影出示句子)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 这两句话写出了小时候的我有什么特点?

人教版七年语文第一课导学案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 2、深入诗歌意境,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3、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 学习重点、难点: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有感情的朗读水平 2、体会诗中的“山”和“海”的象征意义。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许多花也带有象征意义——代表花花语 剑兰:高雅、长寿、康宁非洲菊:有毅力、适应力强 康乃馨:慈祥、温馨、真挚雏菊:娇小玲珑、精灵可爱 毋忘我:友谊万岁、永远思念满天星:配角,但不可缺 学习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预习提示: 题目解说:“在山的那边”是一个非常含蓄的题目,给读者以无限的遐想,使读者迫不及待的要读完全诗,看看诗人要告诉我们什么。读完后才明白“山”

的那边是“海”。诗中的“山”比喻生活中的重重困难、挫折,“海”比喻人生理想。题目简洁而凝练的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信念和理想的追求。 作者简介: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游动悬崖》《中国当代实验诗选》《当代欧美诗选》《叶芝文集》。 二、基础预览 1.查字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痴()想隐秘()凝()成喧()腾一瞬()间 2.查字典或词典,弄清楚“读一读,写一写”中词语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可仿照示 例,仿写句子。 例:山对海说:你博大辽远,深邃宽容,是值得我尊敬的老师。 海对山说: ,, 。 3、用楷书把“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抄写三遍,要工整、规范、力求美观。 三、诗歌朗读 1、推举一名同学用精彩的导语导入今天的学习,卸载下面准备展示。 2、朗读提示,小组成员互相朗读,推举朗读有修同学准备展示。 小时候→(轻声,适当延长),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边/是什么呢?↑(声调略上扬,轻声)(语气:要读出孩子天真的口吻)

18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在山的那边》学案 班级姓名小组等级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诗歌常识;积累字词;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语言美与意境美。 2.理解诗中“山”与“海”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3.树立崇高的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奋斗不息的精神。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17分钟) (一)自学指导 1.了解诗歌: 诗歌,是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诗歌往往富于想像,借助赋予深刻内涵的具体事物(意象),通过凝炼、生动优美又有节奏感的语言抒发诗人强烈的的思想感情,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一般分行排列,可以歌咏、朗诵。 新诗:指五四以来产生的白话诗歌,也叫现代诗,是与传统诗歌(旧体诗)相对而言的诗歌体裁。其特点是形式较自由,每节诗和每行诗字数不同,押韵要求不严。 诗歌要反复朗读来以品味语言,体味内涵;要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诗歌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帮助自己成长。 2.朗读诗歌: 一要读准字音,字正腔圆;二要读出节奏,抑扬顿挫;三要读懂情感,读出韵味。 (1)一读:用红笔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字音、词义,并在课本上做好笔记; (2)二读:尝试用铅笔在每句应停顿的地方标“/”,并用合适的语气、语调和语速,读出抑扬顿挫的感觉。 (3)同桌互读:大声读给同桌听,并互相点评朗读情况,提出修改建议,且说明修改理由。 (4)组内互读:组长先读,大家共同评价;让后组长找一位同学再读,大家在评价。 (5)组内齐读诗歌。 3.再读诗歌: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尝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两部分的主要内容;圈点勾画出重点词句,找出诗歌的主要意象,揣摩其深刻内涵。 (二)自学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痴.想()隐秘.()凝.成() 诱惑.()喧.腾()一瞬.间() 2.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凝成:

语文课文《在山的那边》的教学设计

语文课文《在山的那边》的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 2、深入诗歌意境,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3、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 4、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 【教学重点】 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教学难点】 对无数座山的理解。 【课前准备】 让学生预习《在山的那边》诗歌内容;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让学生写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是怎样处理的练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 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检查预习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诗歌朗读,并提出朗读注意事项。学生认真听读。) 诗歌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要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诗歌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帮助自己成长。

三、整体感知 1、训练朗读: ⑴ 范读: 山那边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找寻答案吧。 ⑵ 学生齐读。 (教师放音乐,学生有感情地齐声朗读课文。) ⑶ 学生自评。 提示: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 2、下面我们就先来一起看看这首诗的内容。请大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教师出示思考题) ⑴ 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 ⑵ 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 ⑶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提示:要不怕困难,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评析:通过朗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及诗歌体现的思想感情。 四、合作与探究,研读与赏析 师:诗人的这种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呢?诗歌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一起讨论。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 (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让我们一起交流自己的发现,边读边议边品味,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看谁的眼睛最敏锐,能发现美,能发现问题。 教师准备学生可能发现的问题: 1、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写出了作者什么心情?用了什么写法?师引导学生理解:写大山好像人生气时那样铁青着脸,诗人将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 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 3、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课文感知: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课文导入: 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 朗读课文: 《在山的那边》是一首诗歌,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在诗中,诗人要用形象而精练的语言来表达他反复体会的情感。我们要理解诗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读,体悟“海” 与“山 ’’ 的象征意义,领会它们所蕴含的意味。

学生先自由朗读,再听老师朗读,在进行读诗的指导。 整体感知:朗读全文,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诗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 蕴含着什么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征意义? (“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 “群山”指的是重重困难; “爬山”比喻艰苦奋斗。诗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会实现。)自主学习 1、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2 、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4、“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 来的”? 合作探究 1、“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 2、“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3、我常伏在窗口痴想(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4、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这是写山的颜色吗?)布置作 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丰富语言。

河南省范县白衣阁乡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在山的那边》导学案(教师用) 新人教版

【导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 2.理解“山”“海”的象征意义。 3.树立理想,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导学重点】 理解海及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 【导学难点】 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课时】一课时 【预习导引】 1.掌握字词,扫清朗读障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或多音字)注音。 痴.(chī)想隐.(yǐn)秘铁.(tiě)青凝.(níng)成 诱.(yòu)惑喧.(xuān)腾一瞬.(shùn)间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隐秘:隐藏,不对外表露。 ②诱惑:吸引、招引。 ③喧腾:喧闹沸腾。 ④一瞬间:一眨眼的时间,形容非常短暂。 2.查找资料,了解作家作品。(本文作者不属于重要作家,故此环节也可以省略)王家新,出生于1957年,湖北人,诗人。著有诗集《纪念》《游动悬崖》等。 3.认真朗读课文(含单元提示、课文提示、正文内容、课下注释等),整体感知诗歌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诗中的“山”和“海”蕴含着什么意思?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山”象征重重艰难险阻,“海”象征理想境界。全诗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感情:要到达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4.在文中圈画出你不懂的词语和句子,或者你最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并结合全文理解这些词语或句子的含义。 【导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上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初中生活充满了憧憬。追求美好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上共同的理想。诗人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写作了诗歌《在山的那边》。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那么,诗人心目中的“海”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品读这首诗,从中寻求答案。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一)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字词:见预习1。 2.朗读指导: (1)多媒体播放MP3,学生听读。 (2)朗读指导 初中语文学习要求我们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所谓正确,就是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漏字;所谓流利,就是吐字清晰,停顿合理;所谓有感情,就是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抑扬顿挫,讲究音量、速度、语气、语调的合理配合等,从而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生根据要求练习朗读。 (4)指名朗读,评价。 (5)全班齐读。 (二)整体感知: 诗中的“山”和“海”蕴含着什么意思?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点拨:这首诗分两节,前一节写“小时候”,后一节写“今天”。第一节诗写了童年时候我的向往和困惑,“山”和“海”就是现实中的“山”和“海”;第二节诗,写了我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山”象征了困难,“海”象征了理想。小时候的认识是幼稚的。长大后,对生活有所感悟了,诗人用群山和大海的形象表达了人生的信念。读这首诗要体悟“海”与“山”的象征意义,懂得“海”就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就是理想的天地,无数座山既是困难也是通向理想之路的阶梯。 三、质疑探究、品味语言: 1.全班齐读课文。 2.探究质疑,品味语言: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痴想”的原意是什么?在这里有什么含义?

重庆市万州区塘坊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在山的那边》导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1.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读出合适的语气。2.理解诗歌中常用的意象蕴含的意义,领会本诗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过程与方法:1.学习时通过分析诗歌优美的语言来体味诗歌的含义。2.反复朗读感悟,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情感。3.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地学习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会诗歌中阐述的人生哲理,体会作者为实现理想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2.学会设计自己的人生,并树立为人生目标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1.朗读训练,注意恰当的停顿、合适的语气和准确的情感。2.诗歌意象所蕴含象征意义的把握。3.领会诗歌中阐述的人生哲理,体会作者在诗中表现出的为实现理想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 难点:1.朗读技巧的训练。2.诗歌意象所蕴含象征意义的把握,领会诗歌中阐述的人生哲理。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在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在《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年)等。 2.相关背景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1979年写下的一首诗,那时诗人还是一个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大学生。《在山的那边》起源于作者的童年经历,与自童年起就一直伴随他的挫折经历以及在这种挫折中他的日渐深沉的感悟和信念有关。诗中对“海”的向往,实际上是历经“文革”的青年一代对人生信念的向往与追求,是接受了理想主义教育而理想在现实世界中又幻灭了的一代人对人生的最高境界的追求。 3.诗歌文体常识简介: 诗歌,文学的一类,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富于想像,语言凝练而形象,具有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可以歌咏、朗诵。

《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

1.在山的那边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在山的那边》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 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课文写的都是作者对于人生的体验和思考。《在山的那边》通过写作者“童年”时渴望爬过高山,见到“大海”,并一直为之努力,最终见到心目中的“大海”,从中记述了一个真理:只要坚持信念,并为之努力奋斗,梦想一定会实现。这对于树立学生良好的为人生的态度以及为理想坚持奋斗的目标,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对学生具有很强的说理性和教育性。阅读此文,将引导学生体验人生。 2.学习目标和要求 ⑴知识与能力 识记诗中的生僻字、词,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了解诗文大意,增强诗歌朗读能力,做到抑扬顿挫、停顿恰当。 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明晰文中几个象征事物“山”、“海”的真正含义。 ⑵过程与方法 设计朗读层次,从掌握字音――把握节奏――理解内容,这样由浅入深逐层渐进。 默读――朗读――齐读,把握住课文的节奏,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 ⑶情感与态度 通过对主人公一心追求“大海”的精神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树立积极的为人生、为理想的态度。 学情分析 1.教学重点和难点 这是一首具有象征意义的诗歌,其中“山”、“海”是诗中两个典型的意象。诗歌围绕着“我”渴望爬过“高山”,见到“大海”展开,帮助学生理清“我”、“山”、“海”的关系,以及“山”、“海”各自的真正含义,是这篇诗歌的重点,也是诗歌的难点。 2.课形安排: 贯彻“课程标准”精神,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合作学习,开创研究性学习局面,教师在其中起引路、扶助、鼓励的作用。

3.课时安排 2课时 4.教学方法学生讲述学生探讨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语设计: 学生寻“梦”同学们,在你们童年的时候,有没有特别美好的憧憬呢?或是憧憬升学考试的成功,或是憧憬交上好朋友,或是仅仅憧憬一件漂亮的衣服……能否起来分享下你们心中的理想呢?(生众说纷纭,师鼓励及评价,给予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 美好而朦胧的梦,我相信大家都做过,并且也为着那个美好的梦而努力过。我们课文的主人公,也有一个美丽的梦,他的梦,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走近王家新,跟他一起展开一场“寻梦之旅”。(5分钟左右) 2.默读课文,学生复习头天自己所梳理的生字词。 3.检查预习,一生听写,一生上黑板默写,其他学生在听写本上默写,完成后,教师根据学生发音及默写的情况作评价,并且提出要求。 痴(chī)想隐秘(mì)铁青凝(níng)成 诱惑(hu?)喧腾(téng)漫(màn)湿一瞬(shùn)间在此过程中,检查学生的拼音基础,可能出现问题的是:平、翘舌;前、后鼻韵;鼻、边音,教导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观察学生的默写情况,包括拼音的正误、书写及排版情况。 4.不同版本演读课文,选择两个学生代表按照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来诠释课文,要求声情并茂并结合一定的姿态语言。 预设:女生朗读版本生评价,反馈“柔情倾诉”版 男生朗读版本生评价,反馈“激情澎湃”版环节设计:男女生朗读比赛,看谁读得好?好在哪里? 教师评价,示范朗读,生评价,反馈,“中规中矩”版 5.齐读诗歌,整体感知课文,思考问题: ⑴标题为“在山的那边”,那么,“在山的那边”究竟有什么在吸引着作者呢? ⑵作者最后寻找到大海了吗?(通过课文中的句子回答) ⑶作者眼中的大海是真实意义的大海,还是有什么其他的含义

七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_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七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_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导 学案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 3、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课文感知: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课文导入: 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 朗读课文: 《在山的那边》是一首诗歌,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在诗中,诗人要用形象而精练的语言来表达他反复体会的情感。我们要理解诗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读,体悟“海”与“山’’的象征意义,领会它们所蕴含的意味。学生先自由朗读,再听老师朗读,在进行读诗的指导。整体感知:

朗读全文,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诗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征意义? (“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群山”指的是重重困难;“爬山”比喻艰苦奋斗。诗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会实现。) 自主学习 1、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2 、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4、“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合作探究 1、“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 2、“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3、我常伏在窗口痴想(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4、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这是写山的颜色吗?) 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丰富语言。 2、课后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课后记:朗读技巧的指导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以读代讲是本课最大的成功之处。

在山的那边》教案

在山的那边 渠县第三中学向超 教学目标: 1、练习朗读,在朗读中感悟文章,加深理解 2、体会诗歌的形象性,领会诗歌艺术形象的蕴含 3、领会诗歌所揭示的人生道理,积极思考、探究人生意义,理解理想与现实,追求与挫折之间的关系 4、通过拓词成句和片段练习,强化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严密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这首诗歌,从中寻求答案) 二、检查预习 1、王家新,1957年出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年)等。 2、字词 痴想 chīxiǎng 发呆地 隐秘 yǐn mì凝成 níng chéng 诱惑 yòu huò一瞬间 yī shùn jiān 铁青( tiě qīng )青黑色,多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时发青的脸色。 喧 3、形似字: 幻 幼 竟 竞 惑 感 喧 渲 诱 绣 漫 慢 飘 瓢 缥 漂 腾 滕 藤 huàn幻想 yòu幼小 jìng究竟 jìng竞争 huò诱惑 gǎn感想xuān喧闹 xuàn渲染 yòu诱惑 xìu绣花 màn漫长 màn慢车piāo飘来 piáo水瓢 piāo缥缈 piāo漂泊 téng奔腾 téng滕州 téng藤萝 三、整体感知 1、请你谈谈对诗歌这一体裁的认识。 ?诗歌是一种以凝练的语言,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它富于想像,具有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可以歌咏、朗诵。 诗歌是发现生活美的眼睛。诗歌是宣泄情感的渠道。诗歌是深情吟唱的旋律。诗歌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追求。讲究形象美、情感美、音乐美、语言美。 2、听读课文 诗可以分为两部分,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两个时期:童年时期成长以后 小时候:没找到海——梦想海 长大后:找到了海——追寻海 3、齐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山”和“海”以及“爬山”各比喻什么 B、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 C、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 第一节写了——小时候的我的想望和困惑 第二节写了——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以及对人生的感悟 5、作者小时候有一个愿望:看到山那边的海,在当时,他的愿望实现了吗 ——没有,哭着回来了 ——依然是山!

未选择的路导学案及答案

《未选择的路》导学案及答案 主备教师:习志国焦立伟杨明杰时间:2014.2 共计2 课时 课题:《未选择的路》课型:自读课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2、理解诗歌大意,认识慎重地选择人生的意义。 3、能够流利的朗读和背诵诗歌。 【学习重点】 1、能够流利的朗读和背诵诗歌。 【学习难点】 1、象征手法的作用。 【课件准备】白板 【小组任务】自学合作探究 【课堂过程】 【自学质疑】 1、了解作者及象征 2、弗罗斯特,美国诗人。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又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指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他著名的诗集有《山间》《新罕布什尔》《西去的溪流》《又一片牧场》等。 3、2、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3、给下面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及解释字词 足迹()瞬间()诱人()幽寂()萋萋() 涉足()伫立() 伫立:极 目: 涉足:荒草萋 萋: 4、对《未选择的路》一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仅描绘选择,而不说面临的选择内容是什么,使此诗具有了内涵的开放性。 B.这首诗具有象征意味,读后令人深思。 C.“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是诗人对自己年轻时错误选择的悔恨。 D.“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说明选择其中一种意味着对另一种的放弃,选择时应慎之又慎。 【合作探究】 1、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这是怎样一种表现手法?你能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类似的例子吗? 2、诗歌中写到了两条路——选择的路和未选择的路。请找出有关描写的语句。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在山的那边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 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 3、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 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学习重点】 1、理解诗歌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和感情。 2、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学习难点】 1、鉴赏诗歌寄寓哲理的形象美。 2、体会诗歌语言凝练、意味隽永的特色。 自主预习案】 1、给下列字注音痴()想隐()秘 凝()成诱()惑喧()腾瞬()间2、解释下列词语痴想: 隐秘: 凝成: 诱惑: 喧腾: 瞬间:

几乎: 3、诗分两节,你能说说为什么吗?4、请你概括第一节、第二节的内容。 课内探究案】、联系实际,激情导入。 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踏上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 你一定对未来满怀憧憬和向往。你是怎样描绘未来的蓝图呢

个渴望大海的山里孩子,最美丽的梦想便是有朝一日能拥 抱大海,让大海秀美的面容和自由奔放的豪情照亮眼睛和生 命。今天我们走进王家新的诗歌《在山的那边》,倾听诗人 深情的诉说。 二、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 2、学生分组朗读诗歌,互相评价,加入情感,再次朗 读体会。 3、学生个别诵读,学生评价,教师点拨。 4、学生齐读,感受两节诗的大意。 5、明确两节诗的大意: 第1 节童年时的向往与失望第2 节成年后的执著与感悟 、合作探究,品味赏析。 1、课题 1)、这首诗歌的题目是《在山的那一边》,那么看到 这个题目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在山的那边是什么? 2)、为什么作者会这样想?(也就是是什么原因使作 者去想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因为大山挡住了作者的视线。这里就涉及到了这首诗的作者王家新,他在童年的经历。 3)、作者:王家新,出生在湖北省的武当山下,在他 童年的五六年里,一直没有走出那山的世界。一片寂静的校

1《在山的那边》学案

《在山的那边》学案(1课时)姓名 一、了解目标 1、理解、积累“痴想、隐秘、诱惑、喧腾”等词语。 2、初步了解诗歌常识。反复朗读,理解诗歌蕴含的哲理。 3、领会诗中“山”与“海”的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培养欣赏诗歌的能力。 4、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二、自主学习 朗读课文,掌握字词 1、了解课文体裁,朗读课文 2、听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3、疏通字词 ①给加点字注音: 痴.想()凝.成()喧.腾()诱.惑()一瞬.间()隐.秘()②解释下列词义: 痴想: 隐秘: 凝成: 诱惑: 喧腾: 一瞬间: 研读词语,理解句意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痴想”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这是写山的颜色吗?) (3)“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山顶”的诱惑力在哪里?) (4)“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枯干”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5)“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 (6)“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是什么意思?

(7)“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8)“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是什么意思? (9)“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探究诗意,感悟情感 ①“在山的那边,是海”,对这个“山”字,“我”小时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小时:山指具体的、可见的、实实在在的山,是自然界的山 今天:既可指一座山,也可指无数座山,是重重困难、道道难关 ②诗中的“山”与“海”蕴含着什么意思? ③诗中的“我”是怎样一个人?(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有怎样的性格、会成为怎样的人?) ④全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当堂训练 细读课文,回答下面问题: 1.“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4分) 2.“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几句诗中,“枯干的心灵”,比喻。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 。(2分) 3.“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4分) 4.“在山的那边,是海”,对这个“山”字,“我”小时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4分) 5.什么是“信念凝成的海”?诗中有没有回答这个问题?(4分)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导学案——总()课时 主备人:审核:七年级语文组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 3、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4、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与理解,提升自己的思想理解,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 5、学习诗歌的准确方法,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 怀。 【学习重点】 1、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2、“山”、“海”的象征意义。 【学习难点】诗歌的主旨的明确。 【学习方法】朗诵;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在课文句子中划出词语,明确词不离句。查词典,明确认知上有困难的词语的意思和读音。 2、诗歌的特点 3、作者介绍、写作背景介绍: 【自主学习】 1、听读课文:提示:关于诗歌朗读 2、整体感知:熟读课文,把握内容及感情。 (1)诗中的“海”和“山”蕴含着什么意思? (2)作者通过对“山”“海”两个意象的描写,向我们传递了什么样的写作意图呢? (3)本文主旨是什么?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海是理想境界,山是重重艰难险阻,要达到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唯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2、朗读这两节诗应该分别读出什么语气?并说明理由。 第一节应读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的语气; 第二节应以“肯定、坚决”的语气为主旋律。 (生四人讨论,各组合作学习,拟朗读处理方案。) (个别示范后,全班齐读) 提示: 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但要准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同学们对句与句之间的语气把握得很好,其实句子内部也有急缓轻重的区别。关键还是对诗歌的每一句深透理解后,才能处理好。 (再次齐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自主学习】 1、听写生字词。 2、背诵喜欢的句子,丰富语言,积淀语感。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诗的语言是非常新颖、凝练、含蓄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把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画下来一起讨论。 (1)自主阅读。圈划批注。 (2)四人小组为单位实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 2、“我常伏在窗口痴想”中“痴想”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幻想”?“痴想”“幻想”能够互换吗? 4、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这句的三个数量词用得特别好。为什么? “一次又一次”,强调了“我”失望次数多;“又一次次”,强调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说明“我”遇到的困难非常多。 5、怎么理解“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的枯干的心灵”这句话? 6、象征手法: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一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 山:象征苦难和障碍 海:象征理想和信念 7、山不但仅一座,只有坚持不懈地翻过连绵群山,才能看到美丽大海,理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漫漫旅途的百折不挠的艰辛跋涉,所以这首诗写了作者的人生信念和理想追求,抒发了渴望能实现理想的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