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学课件全集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学课件全集

一、导言

本文档是关于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学课件的全集。该教材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本课件全集按照教材的内容顺序,包含了每个课堂的教学课件。

二、课件目录

1. 课件一:人类社会的起始

- 介绍人类社会的起源及其特点

- 展示早期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生活工具

2. 课件二:母系氏族的衰落与父系氏族的兴起

- 解释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的区别和转变过程

- 说明父系氏族的产生与发展

3. 课件三:古代文明的发展

- 阐述古代文明的基本特点

- 探讨古代文明的兴起和发展

4. 课件四: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 分析中华文明的形成过程和主要特征

- 介绍中华文明的影响和贡献

5. 课件五: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讲解古代中国的君主制和封建制度

- 探讨古代政治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6. 课件六:中国古代历史时期的变革与发展- 介绍中国古代历史时期的变革和发展

- 解释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和文化特点

7. 课件七:中国古代历史时期的交流与合作- 探究中国古代历史时期的交流与合作

- 说明交流与合作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8. 课件八:中国古代历史时期的冲突与战争

- 讲解中国古代历史时期的冲突和战争

- 分析战争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9. 课件九:中国古代历史时期的变迁与演进

- 探讨中国古代历史时期的变迁和演进

- 介绍历史时期转变的原因和结果

10. 课件十:中国古代历史时期的综合研究

- 综合复和巩固所学的中国古代历史知识

-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三、结语

本文档为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学课件的全集,适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展示和辅助教学。希望通过这些教学课件,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培养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提高学习效果和兴趣。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5—11课)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 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 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 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我国的夏、商、西周主要制度、兴衰过程。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课时]7课时 [课型]新授课、活动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我国的夏、商、西周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第五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一)知识目标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识别历史地图,合作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分析得出结论:夏、商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制作示意图、编写和表演历史剧、讲故事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抒发感想,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 [度价值观] 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终推翻其统治,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重点] 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 通过奴隶制国家与原始社会对比,分析奴隶制度的进步性。[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七年级历史上册(人教版)课件-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知识与能力 了解我国境内的最早人类元谋人;了解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特征及山顶洞人等基础知识,思考北京人发现的科学意义。 过程与方法 (1)识读《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等图,掌握识图的基本方法,培养从图片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2)思考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培养查阅历史资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重点 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特征。 难点 北京人的特征。 利用多媒体出示下列两幅图片:“达尔文猿身像”及真实画像。 问题一:引导学生观察教师出示的第一幅图片有何特殊之处?据你所知,世界上这样的生物存不存在? (人头,但却是猿身。不存在) 教师提问:是的,很明显,这是经过拼接之后的画面。那么这个蓄着长胡子的人到底是谁?为什么被人嫁接了猿猴的身体呢?哪位同学知道在他的身上又发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呢? 学生回答:达尔文,因其宣扬人类是由猿猴演变而来,宣传进化论思想,所以被神学者诋毁,才有了这样的画像。 教师引导:(出示第二幅图片),同学们说得很好,达尔文用生物进化理论彻底否定了神学家宣扬的“上帝造人说”,从自然科学的角度,阐述了生物进化的规律和特点,用科学的视角告诉人们人类的起源。那么,中国境内的古人类起源于何时、何地?他们的生存、生活

状况又如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我国最早的人类是什么人?他们生活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学生根据课本回答) 2.那么,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又是怎样的呢?(学生看书、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 据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在元谋人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发现了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的炭屑和两小块烧骨,表明元谋人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使用火了。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教师过渡:同学们,刚才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了远古时代,亲历了由猿到人的过程,对古人类的产生有了初步认识。那么,早期的人类是怎样生活的呢?下面我们看能否从本课的第二目——“北京人”中找到答案。 二、北京人 教师讲述:同学们,在我们接触到的古人类文化的遗址中,北京人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48千米的周口店龙骨山上。最早是在1921年发现的,正式发掘工作从1927年开始。1929年周口店的发掘工作由我国青年学者裴文中独立主持,发现了第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1935年至1937年,周口店发掘工作由我国考古学家贾兰坡主持,又先后发现了三个比较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抗日战争期间,发掘工作被迫停止。新中国成立后,发掘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迄今为止,北京人遗址共发现头盖骨化石6个,下颌骨化石15件,牙齿化石157颗,以及其他遗骨化石,共属于40多个个体。北京人遗址丰富的发现内容,尤其是众多石器和用火遗迹的发现,使远古确有直立人存在的推断得到肯定,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经过碳素断代、古地磁断代、树木年轮断代等科学技术测定,北京人生活在距今70万-20万年之间。 在北京人遗址中还发现了紫荆木炭,灰烬层,烧过的土块、石块、骨头和朴树籽等。这些发现证明“北京人”已经用火,这些灰烬和烧过的东西一堆一堆限定在一定区域,说明他们已具有一定控制和管理火的能力。 教师过渡: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北京人的生活状况。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4-5,回答问题。 (1)北京人使用的工具有什么特征?说明了什么问题? (2)北京人的生活方式和组织形式有什么特点?这是由什么决定的? (3)北京人已学会使用天然火,火的使用对北京人来说有什么作用?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有什么意义?发挥想象力,想想北京人是怎样取得天然火的。 把全班学生分成三大组,每组讨论一个问题。 (1)北京人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成不同类型的工具。将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把树枝砍成木棒,凭着极原始的工具同大自然进行艰苦的斗争。 (2)北京人过的是群居生活,他们往往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这构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这种生活方式是由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生产工具极其简陋决定的。因为在这种条件下,依靠个人的力量无法生存下去,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同大自然斗争,从而获得生存的机会。 (3)北京人可以用火来驱赶野兽、烧烤食物、照明、防寒,这使北京人又向前大大迈进了一步。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雷击起火,矿物自燃,火山喷发,摩擦起火。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远古传说》公开课教学课件0

第 3 课太古的传说 教课目的: 知识与技术: 经过认识太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发源的基本概略,培育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迅速阅读历史知识的能力以及归纳、归纳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过自主学习认识太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发源的概略。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我们的先人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贡献,黄帝、炎帝是华夏族的人文鼻祖,进而激发爱国感情,增进民族意识。 要点难点: 要点: 黄帝对人类作出的贡献;夏代的成立。 难点: 说黄帝是“人文鼻祖”的原由;“禅让制”的含义。 教课准备: 黄河流域的空间地点和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的活动地区图;《炎帝战蚩尤》图;祭黄帝陵活动有关图片;出土农具的图片; PPT课件。 教课基本过程 导入: 展现祭黄帝陵活动有关图片。问:作为我们先人的黄帝为何到现在仍遇到炎黄后代这样的仰慕?学习了第 3 课我们就知道了。

感知理解 一、炎黄结盟 1.出示《炎黄战蚩尤》表示图,指引:请同学们在图中找到炎帝、黄帝和蚩 尤部落的地点。而后谈谈自己从课外读物中认识到的对于炎黄战蚩尤的故事。 叙述:黄帝与炎帝是住在黄河流域的两个部落,他们因抢夺地盘发生战 争,最后以黄帝获胜而告终。此后黄帝声威远扬,个部族纷繁前来归附,黄帝 的权力不停壮大。再加上四方平定,国泰民安,黄帝逐渐产生了享受一番的念 想,于是大修宫殿国都,开始耽于享福。九黎族的领袖见黄帝荒弃政事,就起 兵反叛。黄帝与蚩尤在逐鹿睁开一场大战。黄帝的战士被蚩尤布下的毒雾包围, 黄帝踏上指南车指挥他们冲出毒阵。蚩尤又请来风伯雨师助战,黄帝请天女帮 忙,使风停雨散,并趁机战胜了蚩尤。黄帝此后脚踏实地,勤于政务,并与炎 帝精心合作,和平共处。两个部落共同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汉族的前身—— 华夏族。 2.分享:我们介绍炎黄战蚩尤,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知道黄帝经过一系列 战争,打破了原有氏族之间狭小的界线,促使了互相间的沟通和交融,为华夏 族的形成确立了基础,因此被尊为华夏族的先人。这是我们学习的第一个问题——炎黄战蚩尤。 3、设问:同学们,我们今日常常骄傲地说我们都是“炎黄后代”,这是为什么? 距今约 4000 多年前,炎帝部落结盟和黄帝部落结盟联合,战胜了蚩尤部 落。 以后,两个部落结盟联合在一同,形成了往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 前身,是中华民族的骨干部分,所以也能够说中华民族是“炎黄后代”。 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1.炎黄和黄帝生活在如何的一个时代呢?(传说、太古时代)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全册教案教案

新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历史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指导元谋人是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2.了解北京人发现的过程,指导根据化石推测北京人的特征及生产、生活的情况。。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炼知识要点。 2.通过观察《人类进化示意图》《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说出人类进化的 大致过程及我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情况,初步掌握阅读历史地图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2.通过讲述北京人遗址发掘过程中的小故事,体会考古学家执着探索的精神,结合北 京人遗址中的考古发掘,认同北京人遗址在同期遗址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重点:北京人 教学难点:劳动创造人本身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及资料图片,发给学生预习指导,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学习。 活动 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课程导入图片导入 达尔文猿身像及达尔文真实画像 设问: 1.引导 学生观 察第一 幅图片 的特殊之处? 2.观察第二幅图片,认识达尔文及达尔 文的生物进化理论。 学生观察图片,看看能不能发 现这个猿身像的头是谁的,为 什么要这样做? 学生提前查阅资料,了解达尔 文暨生物进化论。 设疑导入, 从达尔文 猿身像导 入,激发学 生的学习 兴趣,将学 生带入历 史情境。

新课教学1.多媒体资料:人类进化示意图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讲述人类由猿进化 而来。 2.多媒体资料 《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 设问: (1)依据地图观察中国古人类主要分布 在哪个流域,说明什么问题? (2)探索人类产生奥秘的时候,是依靠什 么来判定远古人类生存、存在的时间 的? 3.牙齿的秘密——初识“元谋人” 资料:首次报道:1965年5月,地质工 作者在云南元谋进行地质考察时,偶然 发现两颗浅灰色、石化程度很深的猿人 牙齿化石,经研究发现,两枚牙齿同属 于一个男性成年人个体,有明显的原始 性状。经测定,生存年代距今约170万 年,为亚洲最早的原始人类。 设问:牙齿告诉了我们什么秘密? 资料:伴随元谋人牙齿的出现,还有一 些石制品,属于旧石器,其形状包括尖 状器、刮削器和砍砸器。在统一地层中 还发现大量炭屑和烧焦的骨头及动物 化石。 设问:这些石制品是做什么用的? 4.头盖骨的分量——关注“北京人” 资料:1921年至1927年,考古学家先 后三次在“北京人”洞穴遗址外发现3 枚人类牙齿化石,将其命名为“中国猿 人北京种”,俗称“北京人” 图片资料:元谋人北京人牙齿化石对比 设问:北京人的牙齿化石和元谋人的牙 齿化石相比有何特点,说明什么? 资料:1929年,中国青年科学家发现了 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伺候又相继发掘 出土4个北京猿人头盖骨,再次震惊国 内外。 学生认真观察图片,描述人类 进化的过程。 学生认真观察图片,思考教师 提出的问题。 学生阅读资料讨论并回答。 学生通过学习及讨论,认识元 谋人已经会使用工具。 学生仔细阅读资料并观察图 片,发现两种人类在牙齿上的 区别,并逐步认识北京人相比 元谋人的变化。 学生阅读资料并回答以下问 题: (1)北京人的存活时间、脑 容量特点。 (2)寻找丢失头盖骨的意义。 锻炼学生 的图片理 解能力和 口头表达 能力。 培养学生 的分析观 察能力。 培养学生 的惯出分 析能力及 知识概括 总结能力。 通过图片 和文字资 料,拉近学 生与历史 的距离,以 “化石”为 主线,突出 教学重点 并让薛恒 认识化石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精品说课稿(参考)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说课稿 说课内容: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基本设计理念: 体现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运用问题探究式、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模式,以及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尤其是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阅读、识图、分析、比较、语言表达等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思考、探究“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识图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具体说,还可以包含热爱劳动,学会生存,不怕困难,

开动脑筋;热爱自己的祖国、民族、文化遗产等情感目标。 三、教材分析和教学过程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简要介绍了祖国境内旧石器时代远古居民的生活景象。我国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遍及南北,十分丰富。本课只是讲了三个典型: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元谋人,以发现头盖骨化石闻名世界的北京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典型代表山顶洞人。 “北京人”是本课的重点。北京人是旧石器时代远古人类的典型代表,它的发现成为古人类考古和研究史上的里程碑。“北京人”这一子目从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体质特征、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艰苦的群居生活、使用天然火等内容,全面而简要地勾画了北京人的生活状况。 “山顶洞人”是本课的又一重点。山顶洞人生活的时间比北京人晚数十万年,已处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时期。“山顶洞人”这一子目从体质形态、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人工取火、使用骨针缝制衣服、结成氏族等方面,展现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反映出他们与北京人相比所取得的长足进步。 本课的难点是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另外,知识讲解上,可把氏族的概念及其特点的分析作为难点对待。 (二)备课主要思路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的基本生活状况。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北京人 难点:本课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这节课是大家进入初中以来的第一节历史课,对于历史,大家并不陌生,通过书籍和影视剧我们了解了许多历史知识和历史故事,下面请大家说说你知道的历史知识、历史故事、历史人物。 生试说。 教师:自从有了人,就有了人类历史。谁能告诉大家:最早的人类产生在什么地方,又是怎么样产生的呢?请大家看“导入框”中的内容。 教师:关于人类的起源古今中外有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呢。谁能为大家讲述一下? 学生:盘古把宇宙分成天和地两部分,但没有人类存在。有个女神叫女娲把泥土揉到一块,捏成了一个个小人,吹口气,人就活了,后来,女娲累了,便用一根藤条从泥中一抽。甩出许多泥点,泥点变成了一个个小人,这样就有了人类。 展示:美丽的传说。 教师:有关人类起源,无论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神话传说,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走进《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我们会找到答案的。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展示: 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展示:元谋人的资料卡片 发现的地点: 距今时间: 发现的意义: 让学生阅读教材并填写完整,在学生填写完整的基础上带他们看相关的资料图片,问题:我们是如何知道这些信息的? 学生:史料、文献、实物、口头传说等。 过渡: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人类;北京人是我国早期人类的代

【独家】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历史核心素养版)

【独家】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上册 全册教案(历史核心素养版)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教案 一、课标内容 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二、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刚刚接触历史学科,7年级教材主要是中国古代史,这段历史比较久远,但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影视剧等,对中国古代史有所接触,上课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资料例如图片、视频等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取问题探究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兴趣,结合中国古代史教材的时序编排特点,历史地图等教学素材,使用图表类分析、归纳知识及学生探究回答问题,培养学生历史学科能力及学科素养。 三、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三块内容,主要以北京人为例讲述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第一部分简要讲述了早期人类的分布及元谋人,在第二、三部分重点讲述了北京人的发现及北京人的特征。人类是从古猿发展而来,我国是人类发源的重要地区,北京人是迄今已经发现的猿人化石和相应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考古资料最丰富的遗址之一,在中华文明史前阶段占有重要地位。 四、教学准备 1.将《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自主学习任务单,给学生并提醒学生完成学习。 2.将本课课件准备好。 3.查看本课目录下自学检测、当堂达标、提升训练试卷。 五、教学目标 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演示动画地图、播放视频资料,并开展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2.学习目标 目标1:通读教材,完成自学检测,初步了解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特征三个子目相关内容。 目标2:能够通过《我国境内主要远古人类遗址分布示意图》,明确我国境内早期人类分布的地理位置,能够在地图上正确指出元谋人、北京人等遗址位置;初步掌握识图的基本方法,培养从图片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目标3:通过观看微课:北京人,并结合教材内容学习,①掌握北京人的生活时间,明确北京人发现的具体地点,发现过程;②思考?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培养查阅历史资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 目标4:通过观看视频:北京人的特征,①了解北京人的体貌特征及生产生活情况;②思考北京人生活的地理环境,探讨地理环境与北京人产生的关系;③回顾总结本课知识,能够概括北京人发现的意义,并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世界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重点、难点) 六、教学活动 1.课堂导入

人教版七年级上历史教案 12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

汉武帝稳固大一统王朝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及盐铁专卖、北击匈奴等稳固大一统王朝。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记录片“汉〞民族这一名称的由来,逐渐将学生引向汉王朝的强大这一意识,从而分析汉武帝稳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知汉武帝为稳固大一统王朝所做出的努力以及汉王朝的强大。认识维护和稳固国家的统一是中华民族长期永恒的任务。 重点难点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观看汉武大帝视频,在中国历史上,汉武帝是一个雄才大概的皇帝。他采取了一系列稳固大一统的措施,使西汉王朝出现强盛的局面。 汉武帝是如何强化中央权力的?这些措施有什么作用和影响?〔出示课题〕 【新课讲解】 〔一〕“推恩令〞的实施 1.汉武帝大一统的背景。 引导:说到汉武帝,我想问同学们有没有收看过一部热播的电视剧《汉武大帝》。看过之后,你认为汉武帝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大家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讲解:我觉得用“雄才大概〞这个词来形容汉武帝是最恰当不过了。为什么这样说呢?他即位的时候只有16岁,但很快就面临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诸侯国的问题。汉朝建立后,汉高祖刘邦为了稳固刘氏政权,一方面陆续铲除异姓王,另一方面又分封了一些刘氏子弟为王。这些诸侯王势力日益扩张,野心日益膨胀,形成王国与中央抗衡的局面。景帝后期,在大臣晁错的建议下,着手进行削藩。这时,原本就野心勃勃的吴王刘濞趁机联合其他六个诸侯国,打着“清君侧,诛晁错〞的口号起兵叛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七国之乱〞。叛乱只持续了三个月就被汉朝平定了。尽管如此,其他诸侯国的势力仍旧具有不可无视的势力。到汉武帝时又对中央构成一定威胁,削弱诸侯国势力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西汉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都城;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文景之 治”。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出示与本课相关的史料,学生阅读史料提炼要点。小组合作,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多媒体播放视频短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认识到西汉社会经济之所以得到恢复和发展,是由于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休养生息政策。 教学难点:“文景之治”。 【学情分析】 学生对老子的“无为而治”,庄子的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的思想主张有了初步的了解,因而,认识休养生息政策的含义就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方法】 材料研读法、讨论归纳法、联系对比法。 【教具】 导学提纲、历史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新课导入】 西汉初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治理天下,实现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联系所学,首先要吸取秦朝灭亡的经验教训。回忆: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秦

的暴政)思考: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的战乱造成了怎样的后果?由此导入新课 一、西汉的建立 教师指导:请同学们看教材第54页的内容,从中找出描写西汉初年社会状况的句子。 学生回答: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的田地荒芜。当时连皇帝的马车也配不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有些将相出行只能乘牛车,人民得不到温饱。 教师讲解:确实如此西汉初年,有三大社会问题非常突出:一是经济凋敝;二是边境不安;三是诸侯王割据称雄。其中经济问题最大,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投影展示: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汉书・食货志》教师讲解:材料选自《汉书》,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汉初的经济状况,当时谷物奇缺,物价昂贵,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那么,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我们前面所学内容,讨论一下,西汉初年经济凋敝的原因是什么? 小组讨论:略。 学生回答:西汉初年经济凋敝的原因是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农民战争的破坏以及楚汉之争的破坏。 教师引导:再具体一点。 学生回答:秦朝时,每年服徭役的人不下300万,繁重的徭役,迫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农业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沉重的赋税使农民大量破产,使社会出现了经济凋敝的景象。再加上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的影响,就出现了材料中所提到的现象。 二、休养生息政策 教师解读名词“休养生息”:国家在社会大动荡或大变革之后,统治者实行的减轻人民负担,保养民力,增加人口,以达到恢复社会经济,稳定政治统治的政策。 请学生看大屏幕,教师投影展示如下四则史料: 史料一秦之所以失天下者何?我之所以得天下者何? ——刘邦史料二“兵皆罢归家"。诏曰:“……民前或相聚保山泽,不书名数,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 ——《汉书・高帝纪》史料三……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 ——《汉书・食货志》史料四农,天下之本……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汉书・景帝纪》学生分析归纳出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学生小组合作,分析材料,归纳措施)①吸取秦亡的教训。②士兵还乡,释奴为民,增加农业劳动力。③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④重视农业生产。 教师设疑: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师生一起总结作用:(1)增加劳动力。(2)减轻人民负担。(3)恢复农业生产。(4)缓和社会矛盾-使汉初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三、“文景之治” 播放《文景之治》视频,思考什么是“文景之治”? 请学生看大屏幕,教师投影展示如下史料:

2019秋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讲义:第三单元第一课家住平原

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一课家住平原 第1节稻作文化的印记 一、湄公河平原的自然环境:提供了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

二、湄公河平原的生产特色 1.主要农作物:水稻。 2.生产方式:以人工劳动为主,精耕细作。 3.水稻生产与人口的关系 (1)水稻生产需要经过很多环节,而每个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在生产水平普遍较低的情况下,这些劳动主要依靠人工完成。插秧和收割的季节,是人们最为忙碌的时候,片片稻田中都有劳作的身影。 (2)湄公河平原人口稠密,这与稻作农业对人力的巨大需求有一定关系。当然,高产的水稻也能够满足众多人口的生活需要。 三、生活特色:稻作文化的印记 1.水稻生产对民居的影响 (1)景观:纵横的渠道和众多的河流构成的水网,环绕着大片稻田 和村庄,形成了独特的聚落景观。 (2)民居:湄公河平原上的高脚屋,以木、竹为主要建材,用木桩支撑,悬空架设。上层住人,底层圈养牲畜和放置农具。

2.水稻生产对人们物质生活的影响 (1)米市:街边有很多卖稻米的店铺或市场,出售各种稻米。 (2)饮食:人们的饮食以大米为主。在越南, 除了米饭外,还有各种米制食品,如米粥、米 酒、米粉和粽子等。 3.水稻生产对人们精神生活的影响 (1)文化活动:这里的很多文化活动都与水稻生产息息相关。①“御耕节”:在柬埔寨的传统节日“御耕节”里,人们祭祀天神,祈求风调雨顺,以期获得好收成。②水上木偶戏:越南民间的表演艺术,很多动作来源于水稻生产环节,如插秧、打谷等。 (2)人际关系:水利工程的修建、维护等很多农活都需要村民协作完成。因此,人们都能够团结互助,关爱弱者。 四、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湄公河平原这块世界水稻的主产区,水稻生产决定了人们生活的内容和节奏,水稻的生产史也书写了这个地区的文明史。传统的耕作、播种与收获方式,描述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表达出人们对大自然的感恩之心。 湄公河平原发展水稻种植(或: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 (1)自然条件:地处热带,高温多雨;平原地形,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水网密布,灌溉便利。 (2)人文条件:湄公河平原人口稠密,能满足稻作农业对人力的巨大需求。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

第 8 课百家争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指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学习各家学说:‘指导学生用图表、归类等方式自学,掌握利用图表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列表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史料和搜集资料启发学生、教育学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辩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重点难点: 重点: 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 难点: 通俗讲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张。 苛政猛于虎”的故事;塞翁失马”的故事;课文相关内容的文字资料;PPT课件。 教学基本过程: 导人: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学术思想空前繁荣,空前自由和活跃。各家学派为了让统治阶级接受自己的主张,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观点。因此把这一时期的这些学派称为“诸子百家”。你知道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吗?他们的思想主张对后世有什么影响?感知理解 一、老子1.老子生平。请同学们从课本的描述中,概括老子生平的基本内容。老子,姓李名耳,楚国人。他做过周朝的史官,掌管王室的藏书,知识非常渊博。孔子曾经向他请教过很多问题,而且对他评价很高。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有著作《道德经》(又名《老子》) 留世。 2.从《道德经》看老子的思想。 (1)请同学们从课本中把关于老子思想的描述找出来。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一切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等;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 (2)讲解:老子的思想,主要通过<道德经》反映出来。《道德经》的核心是道和无为。请同学们想一想,老子的这种思想会不会受到当时统治者的重视?不会。因为诸侯争霸靠的是国家的综合实力。如果在当时主张清静无为,那就会被别国吞并。因此,老子的思想不会受到当时统治者的重视。 (3)老子哲学对中国文化的第二个重要贡献是他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在其著作中,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揭示了自然和社会人生辩证的奥秘。他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在相反甚至对立的状态下形成的。 (4)过渡:春秋时期,与老子同时代的还有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那么,孔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我们应该如何认识他、评价他?这就是我们即将学!习的内容。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优秀3篇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优秀3篇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人教版第五篇:动荡的春秋时期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掌握春秋和战国的历史分期,了解春秋大国争霸和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情况及其作用。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比较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所体现的不同时代特征,培养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历史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观察分析争霸战争这种历史现象,比较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确立霸主地位的过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分析争霸战争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兴人是兴国的关键,做人做事要有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才能成功,培养他们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齐桓公称霸和诸侯争霸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听说过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没有?(学生看课件讲故事)。 师:周幽王导致了西周的灭亡。之后,公元前770 年周平王被迫东迁,史称东周。东周又可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这是一个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的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动荡的春秋时期。 自主预习 学生结合课文和学习春秋争霸,战国七雄的有关知识 一、春秋争霸 (一)、齐桓公称霸 1 、春秋时期为什么出现诸侯争霸的局面? 2 、春秋时期出现了哪些主要霸主?最早称霸中原的是谁? 3 、假如你是齐桓公,应该怎样作才能成就霸业?请同学们充当谋士,为齐桓公献计献策。小组讨论,选出代表发言。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然后概括总结。 1 、齐国东方,盛产鱼盐。出示春秋形式图,显示齐国的位置。 2 、任用管仲,改革内政。 3 、“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尊王攘夷”的含义是什么? 过渡:齐桓公以后即起参与争霸的是晋国和楚国。晋楚数次联合盟国在中原地区的对决,先后持续百余年,是春秋时代最壮观的景象。 (二)、晋楚争霸 1 、这两国争霸的情况怎样?哪位同学能说说看?(培养学生概述历史事件,口头表达的能力) 2 、奠定晋文公成为霸主的战役是什么? 3 、为什么本处于劣势的晋军能取得胜利? 4 、想一想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今天有哪些历史启迪? 5 、除了中原各国的争霸,还有哪些国家也加入了争霸战争?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5课教案-青铜器与甲骨文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5课教案青铜器与甲骨文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教学目标1.了解夏、商、西周青铜制造业的基本史实和特点,知道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 2.了解甲骨文发现的基本史实和影响,知道甲骨文的造字特点,知道甲骨文是中国汉字的来源。 3.通过学习,初步认识、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民族文明源远流长、 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教学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的地位,甲骨文的造字特点。教学难点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教学内容新 课 导 入 导入1:(材料式导入)联合国在它成立50周年前夕,得到了中国人民赠送的珍贵的礼物——世纪宝鼎(见课件)。这个大型青铜器,安放在联合国大厦北花园绿色的草坪上,鼎座高0.5米,象征联合国成立50周年;鼎身高2.1米,象征21世纪,底座上饰56条龙,象征中国的56个民族都是龙的传人。整个宝鼎造型古朴、工艺精湛,堪称宏伟杰作。你知道青铜器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又具有怎样的高超工艺?与此同时,还出现了哪些高度发达的文明成果呢? 导入2:(情境式导入)同学们,下面请看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片段——活字印刷再现鸟巢(见开幕式精彩视频剪辑)。视频中我们看到的中华璀璨文化——汉字的发展和演变历程,这是我们伟大祖先的智慧结晶。世界各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但我国的汉字在世界语言文字中独树一帜。它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的一种文字,在联合国规定的六种工作语言中,汉语是其中的一种。那么,你想知道我们今天的汉字是怎么来的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 什么时候开始的?让我们今天一起学习第5课的内容。 课 堂 探 究 板块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看下列青铜器的图片,结合教材回答: 图一图二 (1)分组讨论:我国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铜器的?到了夏、商、西周,青铜器的发展呈现什么样的 趋势? (2)图一、图二青铜器的名称各是什么?其中图一有何历史地位? (3)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商代青铜器的大致制作过程。 答案:(1)原始社会后期。青铜器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而且制作工艺高超,功能由食器等发展 到礼器。 (2)图一:司母戊鼎;图二:四羊方尊。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3)工匠先用1 000 ℃的烈火,把混合在陶钵中的铜、铅、锡按一定比例熔化。熔化后的金属液 体被倒进泥造的模型里。金属冷却变成固体后,便打破模型进行加工、修整,这样,便制成了各种 青铜器。 过渡语: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商代出现的甲骨文是汉字发展的重要 阶段,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 板块二甲骨文记事 (1)甲骨文书写的材质主要有哪些?它主要记载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部编版【优选整合】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教学目标: 1.识记张骞通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 2.通过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全面地认识和思考的能力。 3.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通过学习张骞、班超为报效祖国勇于冒险的精神,强化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意识。 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解读学习目标,导入新课。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 提醒学生用表格的方法梳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知识(从任务、出发时间、结果、成效等方面归纳),让学生学会制表,掌握制表的基本方法。 方法指导二: 教会学生使用顺口溜的形式巧记本课重要知识: 追溯历史两汉期, 甘肃玉门阳关西。 而今人们称西域, 那时小国被匈欺。 武帝统治有心计, 招募使者出西域。 企图联络大月氏, 共同对匈来夹击。 张骞两次出西域, 排除艰险建史绩。 沟通促进东与西,

历史意义了不起。 方法指导三: 知识模块一可以用情景再现的方式展示。 知识模块二可以假如这里有一商队要到西方去经商,你带着他们沿丝绸之路的足迹。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你知道古代罗马人称中国为“丝国”吗?他们非常喜爱中国的丝织品。在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后来,穿着中国锦衣绣服,成为当时罗马男女贵族的时尚。许多罗马的商人,纷纷贩运中国的丝绸。1世纪左右,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市场。当时中国的丝绸,是怎样运往欧洲的?丝绸之路又是怎样形成的?是谁打通了这样一条连接中西的交通要道?他当时为什么要到西域去?为什么只需一年半载的路程他却用了二十多年? 中国与欧洲远隔重洋,在没有飞机、火车、汽车等工具,交通不发达的古代社会,中国和欧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交往的?带着这许多问题让我们来学习本课吧!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张骞通西域 自主阅读课本P62~64内容,完成第1~2题。 1.西域的概念,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任务和结果、意义是什么? 西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第一次出使西域第二次出使西域 任务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发展西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 出发时间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 结果未完成联络大月氏的任务沟通了西汉与西域的联系,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开始了 意义了解了西域的情况和西域人想与汉朝交往的愿望互通有无,促进交流 2.联系所学的历史、地理知识,设想一下在“开西域之迹”的过程中,张骞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优秀的品质? 恶劣的自然环境,两次被匈奴扣押等; 我们应学习他不畏牺牲,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最终完成使命的坚强意志等。 知识模块二丝绸之路 自主阅读课本P64~65内容,完成第3题。 3.依照课本地图和相关知识,写出陆上丝绸之路的简单图示。这条要道对当时和后来产生了什么影响?长安→河西走廊→敦煌→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的大秦。

人教版·中学历史·第七年级·上册·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第一部分: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前言: 人类如何起源,历史上有过各种各样的说法。考古学者根据发掘的古人类化石进行研究,发现人类是由古猿逐渐进化而来的。那么,古人类在中国境内起源于何时、何地,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又如何?我们接着往下看↓ 二、元谋人: 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距今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生活状况: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 地位: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流域:长江流域。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三、北京人: 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 距今年代:距今约70-20万年。 体质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 生活状况: (1)工具:使用打制石器和木棒。

(2)组织: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过着群居生活。 (3)用火 ①使用: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 ②用途: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照明,防寒。 ③意义: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所属流域:黄河流域。 四、山顶洞人: 发现地点:周口店龙骨山顶部洞穴里 距今年代:距今约3万年。 生活状况:他们会打制石器,还学会了磨光技术、钻孔、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会缝制衣服。他们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同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已经懂得审美,并且开始死后埋葬。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开始形成早期的氏族社会,女性在社会生活中起主导的作用,按母系血统确立亲属关系。他们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所属流域:北京人活动过的地区。 五、原始社会的基本特征: (1)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时期。 (2)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低阶段,生产力极端低下并极端缓慢的向前发展。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第一单元教案: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导入 关于人类的出现,同学们知道有哪些说法吗? 生1:女娲造人。 生2:上帝造人。 …… 女娲造人,是我国关于人类起源的说法之一。我们来看一段视频。 (播放视频:女娲造人) 这段视频讲的就是女娲抟土造人的故事。相传女娲以泥土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创造并构建人类社会。为了让人类不断繁衍生息,女娲又立下了婚姻制度,使男女两性相互婚配,生育后代。女娲被尊为创世神,是中华民族的母亲。 无论是中国的女娲造人,还是西方的上帝造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观点:人是神创造的。我们人类果真是“神”创造的吗?人到底是怎样产生的?人类社会的最初阶段到底是什么样的?我国境内最早的居民是谁呢?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 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同学们,人类是从一种近似于人的古猿——类人猿进化而来的。这个说法有没有依据呢?我们说是有的。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于1859年在《物种起源》一书中阐述了进化论的观点,揭示了生物起源和发展的规律。1863年,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阐述了人猿共祖的观点,认为人是由猿发展而来的。1876年恩格斯发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指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如果说达尔文的进化论把人从上帝的手中解放了出来,那么恩格斯关于劳动在由猿到人转变过程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的论断,则把人从动物中解放了出来。 那么,古猿是如何演变成人类的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 (播放视频:从猿到人的转变) 视频中提到的新的生活环境指的是古猿从树上来到地面,开始过陆地生活。 请同学们根据视频,总结一下,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有哪些关键的步骤呢? 生:略。 教师总结:前后肢分工,导致直立行走,奠定了古猿向人转化的基础;劳动促进了语言的产生和大脑的进化;制造工具是从猿到人演变过程中的巨大飞跃,是人类诞生的标志。 教师补充:经过漫长的过程,这些古猿在劳动中进化为人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