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隋唐盛世》课件

初中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隋唐盛世》

课件

隋唐盛世的兴起与民族统一

隋唐盛世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这段时期发生了许多

重大的历史事件,对于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隋唐盛世的兴起、民族统一以及对社会的影响三个方面

来探讨。

一、隋唐盛世的兴起

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短暂而辉煌的一个朝代,它由隋文帝杨坚所建立,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实现了中国的统一。隋文帝杨坚以其出色

的政治才能和韬略战略,不仅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举措,还大力发展农业、修筑了大运河等基础设施,使国家经济繁荣并实现了政治稳定。

隋朝的灭亡过程中,杨坚的儿子杨广继位,开创了唐朝。唐朝是中

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之一,它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都

有很高的成就。唐朝通过改革制度,建立了健全的官僚体系,实施科

举制度选拔人才,使得朝廷政治更加稳定高效。唐朝还实行了开放政策,积极与周边国家进行交流与合作,使得外来文化迅速传播到中国,进一步丰富了中国文化。

二、隋唐盛世的民族统一

在隋唐盛世中,重要的一点是实现了中国的民族统一。南北朝时期,中国分裂成多个互相对立的政权,民族矛盾尖锐。隋文帝在位时,通

过军事力量征服了南方的各个割据政权,结束了长时间的分裂局面,实现了中国的统一。而唐朝则进一步扩大了统一的版图,通过军事征服了西域、辽东等地,整个中国版图进一步扩张。

隋唐盛世的民族统一不仅改变了中国历史的格局,也促进了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隋唐时期,汉族与各个少数民族的交流频繁,各种文化活动和思想交流也更加活跃,民族之间的融合成为了当时特色之一。

三、隋唐盛世对社会的影响

隋唐盛世的兴起不仅促进了政治的稳定与经济的繁荣,也对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社会逐渐向城市社会转变,城市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分工日益细化。与此同时,隋唐盛世也出现了大量的文化繁荣,科技、文学、艺术和建筑等领域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在唐朝的盛世时期,社会出现了相对较为宽松的氛围。这种宽松的社会氛围使得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唐朝的文学艺术尤为辉煌,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文化名人,如杜牧、白居易等,他们的作品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隋唐盛世的兴起与民族统一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隋朝和唐朝的兴起不仅带来了政治经济的繁荣,也促进了民族统一与文化交流。这段历史时期对中国的影响深远,铸就了中国历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

2020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创新优质说课稿

2020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创新 优质说课稿 名位领导、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部编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本单元由《伟大的历史转折》、《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5课教学构成。第三单元介绍了1976年一2017年的中国现代史,这一阶段特点是:(1)伟大的历史转折;(2)走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快车道;(3)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即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通过教学使学生能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中体会到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本课教学承载着实现单元教学目标的任务,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课程标准、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对本课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经济体制改革》是部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第2课。本课共三部分,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从农村转向城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78年,农村出现了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皖东等地区的一些生产队开始实行包产到户。后来,农业生产获得丰收,战胜了旱灾。农村改革就此拉开序幕,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到城市逐步展开。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推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初中历史《盛世隋唐---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盛世隋唐---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适用年级七年级 所需时间课内共用八课时,每周两课时,课外一课时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是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主要讲述隋唐时期的历史。时间从581年到907年,主要介绍了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等内容。隋唐时期是古代中国进入蓬勃发展的隆盛时代,这一时期,国家统一、政治开明、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高度发展,造就了开拓进取、兼容并包的恢弘风貌。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用四个字概括“繁荣”、“开放”。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对外开放、中外交流的顶峰时期,开启了历史的新阶段。隋唐上承分裂割据的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所制定的一系列制度为后世的宋元明清所承袭;这一时期中国的社会发展位居世界前列,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本单元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总领全册内容。 本单元围绕繁荣与开放两大主题展开,包括五个专题:专题一开明的政治;专题二繁荣的经济;专题三友好的民族关系;专题四开放的外交;专题五辉煌的科技文化。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大运河、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科举制、民族关系及对外往来、隋唐时期的科技文化等。学习难点是隋唐盛世的原因、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完善、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唐朝外交频繁的原因

等等。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说明: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描述学生在本主题单元学习中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隋唐建立、大运河的开凿、贞观之治、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科举制等基本史实。 (2)了解掌握唐朝与少数民族的友好交往史实。

(3)了解唐朝开放与交流、与周边国家交往的史实。 (4)了解隋唐时期辉煌的科技文化成就。 过程与方法: (1)分析隋唐盛世产生的原因,并逐步认识其本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引导学生对人物进行简单评价,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引导学生总结唐朝与各民族的关系、比较鉴真和玄奘异同,培养学生的比较概括能力。 (4)识读历史地图和材料,并学会从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唐朝统治者的开明思想和开明政策,促进唐朝的繁荣,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 (2)认识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是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树立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意识。 (3)了解隋唐时期领先世界的经济、科技文化成就,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最新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全单元备课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统编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目录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隋的统一、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和隋朝的灭亡等基本史实,思考和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2.过程与方法识读《大运河示意简图》和相关历史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正确评价大运河在历史上的作用;阅读相关材料,通过梳理、比较古代的选官制度,理解科举制创立的进步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隋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以来的分裂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较为浓厚,也初步知道大运河、科举取士的相关知识,但知识不够全面,不能够全面分析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从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也还有待提升。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隋朝的统一;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大运河的概况、地位和作用;开创科举制度 教学难点:能够辩证地评价大运河的开通;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大运河》音乐,配以大运河的图片,以大运河入选世界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为话题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 (一)隋朝之文帝篇—建立隋朝出示隋文帝图像,简介隋文帝,引出隋朝建立的相关知识建立时间:581年建立者:杨坚都城:长安(二)隋朝之文帝篇—统一全国 观察隋朝与陈朝形势图,思考:作为一名有所作为的皇帝应该怎么做?究竟是谁完成统一?原因是什么? 对比南北朝形势图和隋朝疆域图,思考:隋完成统一有何意义?出示东汉至隋朝历史发展简图,师总结隋完成统一的意义。 (三)隋朝之文帝篇—强盛的隋朝 出示隋初和隋盛时的一系列现象对比表,思考以上变化说明了什么?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有哪些?引出隋文帝的治国措施。 (四)隋朝之文帝篇—人才选拔出示王富贵和张有才的故事:(王富贵的简历)出身:高门权贵的子弟学识:文章一塌糊涂,平庸之极人品:欺善怕恶,为富不仁推荐人:当地最高长官 张有才的简历)出身:一贫如洗,草根阶层学识:出口成章,真 才实学人品:为人正直推荐人:无 结合课本思考,这两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和隋朝谁能入朝为官?为什么? (五)隋朝之炀帝篇—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隋王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取消了官吏任用的门第限制。开皇七年,隋文帝命诸州每年举送三人到中央参加秀才、明经两科考试,正式设立了每年举行的常贡之科。隋炀帝时又添设了进士科。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完整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1—9课)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课时]11课时 [课型] 新授课、活动课、讲评课 [方式与方法] 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等问题,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为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本课的难点是对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导初一的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评价,有一定难度。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课时]1课时 ----1----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隋朝相关多媒体、大运河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可利用“导入框”中讲述的“隋炀帝赏琼花”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隋朝的建立”可由教师讲述,但切勿补充过多史料。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 立隋朝,都长安,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 2、讲述“隋朝的统一”,教师可制作一幅地图,展现“北周与陈对峙→隋与陈对峙→隋灭陈,南北重归统一”的演变,帮助学生形成应有的空间观念。589年,隋灭陈,统一南北。 3、“隋初经济的繁荣”

优品课件之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教材解读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教材解读 中国现代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 设的历史,也是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努力的历史。对于八年级的孩子们而言,学习中国现代史,主要使他们形成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发展。 我将从“单元课程结构”、“单元知识梳理”这两个方面来谈谈个人的看法,以供大家在实际教学中参考。 一、单元课程结构 1. 单元地位 八年级下册是学生系统学习中国现代史的阶段。中国现代史的时间跨度,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始一直到今天。《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讲述了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 议到抗美援朝结束的历史,时间从1949年9月到1953年7月。 2. 单元主题 《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学习主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从历史认知的角度而言,这是建立新中国和恢复经济、巩固政权的历史。 在这近70年的历史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走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中国现代史发展的主线。尽管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曾有过曲折发展,但最终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本单元是中国现代史的起始部分,也是中国历史发展长河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学好第一单元为今后的学习能够起到奠基作用。 3. 单元结构 《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在课程安排上共有三课。这三课分别是: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2课《抗美援朝》、第3课《土地改革》。这三课以专题形式呈现,在时间上既有先后又互相并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经过近代以

历史人教八年级下册人教课标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说课稿

16 《外交事业的发展》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外交事业的发展》是第五单元第三课内容,它包含了本单元三节重点内容即尼克松访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亚太经合组织上海会议。它概述了新中国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的成就,为中华民族赢得了尊严和国际上尊重。它有利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增强爱国意识。 (二)学生情况分析 我校大多数学生来自于农村,获取历史资料的方式单一,加之平日不重视历史课的教学,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老师仍需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三)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1.了解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背景,出现转机的原因; 2.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中美关系改善过程中的三件大事; 3.掌握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中日建交的时间; 4.掌握上海APEC会议的时间、届次、主题及意义。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 (3)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2.教学难点: (1)中美关系在70年代出现转机的原因; (2)我国外交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二.教法与学法 1.学法指导: (1)讲解分析法:对于每个时期新中国外交方针的转变,都需要老师作出清晰的分析,以便突破教学难点; (2)大量运用历史图片,注意体验式学习,让学生通过直观感性的材料近距离地触摸历史; (3)让学生查阅资料,利用补充材料,设计开放性试题,引入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由上海APEC会议的主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理解合作的重要性,树立乐于合作、团结互助的人生态度; (2)认识到外交事业的成就来源于祖国的强大,生发热爱祖国、立志学习,使祖国的明天更美好的使命感。 3.本课运用的教具、多媒体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公开课优质课课件教案视频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公开课优质课课件教案 视频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课 《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教学设计 一、教学思想 本课的教学思路是规范学生在教师组织指导下的自主学习习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据教材的安排,本课程的内容分为一五计划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两部分,逐一讲解,让学生从整体宏观的角度感知教材,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赋予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权。 二、教学内容 1、内容:本课选自新人教版(2011课标版部编)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要求学生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知道中国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2、内容解析: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了解了一个新建国家各个方面都尚且处于初级阶段,百废待兴,急需进行发展,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国民经济形势严峻。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

转。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这是中国经济建设实施五年计划的开始。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取得了巨大成就,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1)本课教学重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和1954年宪法的颁布 (2)本课教学难点: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 三、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了解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和成就,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的意义,提高归纳、分析的能力;知道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基本知识;认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2、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利用《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一五”计划的实施开始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增强学生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之情,体会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认识到第一部宪法的颁布真正地体现了人民的意志。 四、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初中部编统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1课 活动探究型教学【教学设计】《隋朝的统一与灭亡》(部编版人教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教学模式介绍: 探究式教学是以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探究或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学生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以自我获取,自我求证的方式深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认知目标涉及与学科相关知识、概念、原理与能力的掌握;情感目标注重科学素养与道德品质的培养。 探究式教学的课程环节: 创设情境——启发思考——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总结提高 设计思路说明: 通过观察中国王朝更替表,梳理清历史朝代的更迭时序。引出结束魏晋南北朝政权分立的是隋朝。隋朝的历史虽然昙花一现,二世而亡,但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教材的编排需求把本课内容分成三个板块:隋朝的兴与隋朝的亡和隋朝的创举,创设问题情境逐一进行讲解,让学生去感知教材,最大限度的去调动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隋的统一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教材是从隋的统一和隋的强盛两大方面进行叙述的。在隋的统一这部分内容中,教师应该重点讲授统一的意义。教学中,引导学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国家分裂局面加以说明,让学生明确隋朝统一最重大的意义就在于它是国家统一的重建。 隋朝巩固统治的措施涉及面广,利用教材中的含嘉仓示意图,来说明隋朝的繁盛,由此倒叙,略微交代隋朝的统治措施。 大运河是隋朝留给后世的重要遗产。教材只是进行了简单介绍,从大运河申遗成功出发,利用各种资料和信息,把开通大运河的主观意图、历史作用与现实价值讲清楚;然后结合地图了解大运河的走向与概貌,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认识大运河的开通对促进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对维护和加强政治上的统一,所具有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科举制度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材从背景、创立和评价三方面讲述了科举制度。学生在学习本部分内容时,对科举制确立的过程容易理解,但要理解科举选官制度出现的原

2019-2020学年度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2019-2020学年度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课后辅导练习第十一篇 第1题【单选题】 隋朝时,一位商人从余杭由水路到洛阳做生意,他先后要经过( ) A、永济渠、江南河、邗沟 B、通济渠、会通河、江南河 C、江南河、邗沟、通济渠 D、通惠河、江南河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 ) A、世袭制 B、分封制 C、科举制 D、种姓制度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581年建立,589年统一全国,是历史上存在较短的朝代之一。请问是哪一朝代( )

A、唐朝 B、隋朝 C、元朝 D、秦朝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中国大运河是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由“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大运河这三部分组成。自清末改漕运为海运,大运河才不再是国家经济的大动脉了。”这表明( ) A、大运河自古以来一直是我国经济的大动脉 B、“隋唐大运河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 C、历代封建王朝都很重视发挥大运河的作用 D、大运河的开凿是隋朝最终灭亡的根本原因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是我国实行了1300多年的职官制度,下列俗语和诗词,与科举制有关的是( ) ①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②风吹金榜落风尘,三十三人名字香 ③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都江堰、大运河、明长城、北京故宫都是( ) A、杰出的水利工程 B、华丽的皇宫建筑 C、保卫边防的防御工程 D、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2017年高考改革新方案正式出炉,其中不分文理科、取消6项加分项等调整内容备受人们关注,我国考试制度的演变源远流长,唐朝时常考的科目是进士科和明经科,唐玄宗时,进士科主要考查( ) A、政治 B、历史 C、诗歌 D、经济 【答案】: 【解析】:

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3课盛唐气象名师教案新人教版

第3课盛唐气象 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光耀千古的诗坛。 教学难点:从艺术角度、历史角度去理解、欣赏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中国诗词大会》中关于唐诗的视频。 《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而这其中,唐诗作为中国古诗词的代表,被提及最多、引用最广。唐朝作为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诗歌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将进酒》《望岳》《琵琶行》朗朗上口;诗人才华横溢,风流倜傥,李白、杜甫、白居易如雷贯耳。正所谓时势造英雄,盛唐造就了诗歌盛世,而迄今为止流传下来的近五万首唐诗,也足以带我们领略那气势恢宏的盛唐气象。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经济的繁荣 1.史料解读。 2.根据材料中的图片并结合教材,老师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概括唐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答案提示:(1)农业: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 (2)手工业:纺织业品种繁多,蜀锦冠于全国;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其中代表:越窑、邢窑、唐三彩。 (3)商业:商业十分繁荣,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长安城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商业繁荣,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目标导学二:唐蕃关系 1.史料解读。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在西藏地区,流传着一首赞美文成公主的诗歌: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粮食三千八百种,给吐蕃粮库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各种手艺的工匠五千五百人,给吐蕃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牲畜共有五千五百种,使西藏的乳酪酥油从此年年丰收。 ——乌廷玉《隋唐史话》 2.教师讲述:吐蕃族的基本概况。 (吐蕃族生活在青藏高原,是今天藏族的祖先。) 3.读图并结合教材,要求学生概括松赞干布的情况。 答案提示: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定都逻些,实行了一系列发展生产、改革制度的措施。他还仰慕中原文化。 4.读材料三和课本知识,老师引导学生说出文成公主远嫁的情况及其影响。 答案提示:(1)情况: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 (2)影响: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5.读教材,老师引导学生概述唐朝民族政策和民族交融的表现。 答案提示:(1)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2)表现:①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②在朝廷中,有很多重要的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③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关系密切。④唐太宗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被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 目标导学三:开放的社会风气 1.图片展示。 2.提出问题:结合图片和课本知识,说说唐朝社会风气的特点。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案新人教版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知识与能力 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女皇帝武则天、唐玄宗治国的主要策略及“开元盛世”;结合史实,评价唐太宗。 过程与方法 利用表格归纳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治国的具体措施,比较治国方略的相似之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评价历史人物的过程中,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和历史人物活动的丰富性。 重点 “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及具体表现。 难点 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多媒体展示《虢国夫人游春图》)这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开放的、伟大的时代,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既有“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喜悦,也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又有“一览众山小”的凌云壮志。这个“充满朝气的、开放的、伟大的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哪一个时代?(学生回答:唐朝)这样一个开放的、强盛的、伟大的时代是由谁开创的,它又是怎样发展和继续繁荣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唐朝,去探究这一历史之谜。 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唐朝的建立 教师:请同学们自学教材第6页内容,了解唐朝建立的过程,概括唐朝建立的三要素:时间、开国皇帝、都城。 学生:时间,618年;开国皇帝,李渊(唐高祖);都城,长安。 教师:唐高祖李渊建立了唐朝,并平定了全国。唐朝在他的继承者李世民统治时期走向盛世。 李世民是怎样的一个历史人物呢?首先请同学们介绍一下此人的档案。

学生: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智勇兼备,文武双全,在唐王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中功勋卓著,被封为秦王。为夺取皇位继承权,他发动“玄武门之变”,不久,又迫使李渊退位,于626年即位,627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唐太宗。他开创了唐朝的第一个盛世局面——“贞观之治”。 教师:(过渡)李世民继位后,是如何治理国家的?唐朝在他的治理下形成了怎样的局面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本课的重点内容“贞观之治”,来揭开唐朝盛世开创之谜,共同探究盛世之因。 2.“贞观之治” (1)开明的治国思想 教师:探究一个国家的兴盛,首先应了解其统治者的治国思想。那么唐太宗是在哪种思想指导下治理国家的呢?请同学们仔细体会唐太宗的话,思考问题。(展示材料) 材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 学生:材料的意思是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够承载船行走,也能够把船掀翻。 教师:唐太宗把人民群众比作水,认为水能把船掀翻,可见他认识到了什么问题? 学生:说明他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教师:大家回想一下是什么经历使他深刻认识到了这一问题? 学生:唐太宗亲身经历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目睹了隋朝的灭亡,吸取了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 教师:这样的亲身经历会促使唐太宗产生怎样的治国思想? 学生1:他会爱惜百姓;他会重视人民;他会减轻赋税。 学生2:以民为本。 教师:唐太宗以史为鉴,居安思危,在开明思想的指导下,于贞观年间采取了一系列治国政策和措施。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唐太宗的治国良策。 (2)有效的治国良策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7-8页的内容,从用人、政治、经济等方面找出唐太宗治国的政策和措施。 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归纳)①在用人上,他虚心纳谏,广纳贤才,知人善任。任命善于谋略的房玄龄和敢于决断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还重用敢于直言进谏的魏征。②在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③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教师:对于我们来说,应该如何借鉴唐太宗身上的品质? 学生1:吸取教训,总结经验。 学生2:敢于接受批评,认真改正错误,虚心接受他人的正确意见。 学生3:不断改进,勇于创新。 学生4:开明的思想,宽广的胸怀。 学生5:乐于与他人合作。 教师:唐太宗具有开明的思想、宽广的胸怀,最终以其恢宏的气度赢得了贤才谏臣的支持,保证了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实施,对治世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贞观之治”的盛世之景,并回答问题。(出示材料及问题) 材料一(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材料二(经过唐太宗统治后)天下大稔……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新人教版七年级初一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2课从“贞观治”到“开元盛世”教案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课目的】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经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唐代成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代的历史确立基础。 2.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经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开通思想及其开通政策,促使了唐代的繁华,从中领会到优秀人物对历史发展起到的必定的推进作用。 【要点难点】 教课要点“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教课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历史人物作出适合的评论。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迪式和问题目标教课法。 【教课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课型】新讲课 【教具】地图册、唐代有关多媒体、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人物图 【教课过程】 —、复习发问 ①隋朝大运河开凿的目的、开端地点; ②科举制创办的标记。 二、导入新课 以一首唐诗即杜甫的《忆惜》:“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廩倶丰实。”开篇,指引学生回答此诗描述了如何的盛世情景?教师表达:诗中描绘了唐玄宗开元年间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情景。那么,这类盛世场面是如何形成的,社会究竟繁华到何等情景?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学习《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三、讲解新课 (一)唐代的成立与贞观之治 1.618年李渊称帝,成立唐代,国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随后平定了全国。 2.继唐高祖以后,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唐太宗。 3.唐太宗汲取隋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广纳人才,任人唯贤。 4.唐代时沿用并发展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以进士科最为主要),唐太宗重视文化教育,鼎力创办学校。 5. 6. 7. 在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击败东、西突厥,增强对西域的统治。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 “贞观之治”。 1

2019年精选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人

2019年精选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人教部编版习题精选含答案解析第二十篇 第1题【单选题】 周杰伦的《青花瓷》中唱到:“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赞美了我国古代瓷器的精美。你知道唐朝时期陶瓷业的典型代表有哪些吗( ) ①唐三彩②冰裂纹瓷器③白瓷④青瓷⑤青花瓷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①②④⑤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唐朝的城市中既是当时各族交往的中心,又是国际性大都市的是( ) A、洛阳 B、长安 C、扬州 D、成都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叙述,不属于隋朝灭亡的原因的是 A、多次发动对外战争

B、酷虐残暴的统治 C、大兴土木工程 D、国家财政困难,军费不足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贞观政要》记载:太宗谓侍臣曰:“守天下难易?”侍中魏征对曰:“甚难。”太宗曰:“任贤能、受谏诤,即可,何谓为难?”……(太宗)又谓(太子)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材料反映唐太宗的治国策略有( ) ①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②任用贤才③虚心纳谏④创立殿试制度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是后世对唐代哪位皇帝的评价( ) A、唐太宗 B、唐高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为了了解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的典范,某同学在学校图书馆借了一本有关贞观年间社会状况的书,他是为了探索下列哪一位皇帝的功绩( ) A、汉武帝 B、唐太宗 C、唐玄宗 D、宋太祖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被现代史学家郭沫若称赞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中国历史唯一的女皇帝是( ) A、唐太宗 B、唐高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答案】: 【解析】:

第8课 隋唐政治演变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中职专用】《中国历史》(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第8课隋唐政治演变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了解隋唐时期的科举制,以及社会经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外关系和科技文化的基本史实;认识隋唐时期繁荣开放与逐渐衰落的原因。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隋唐的更迭,政治制度、民族融合 学习难点:隋唐的制度发展,民族融合 【教学环节】 第一章 隋朝的兴亡 (一)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1. 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定都长安。 2. 统一:589年,杨广率军灭陈,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3、隋朝完成统一原因: ①民族融合的不断发展; ②长期的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 ③隋文帝励精图治,国力日强。 (二)隋朝的建设与发展 1、广设粮仓:官仓(朝廷粮食物资储备)、义仓(乡间赈济救灾) 2、兴建洛阳城(东都):宏伟壮丽,闻名于世。 3、疆域管理: (1)经营西域,扩大了郡县制在西域的设置范围。 (2)派官员三次去流求,加强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4、开通大运河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向北到涿郡,向南到余杭,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000多千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 (1)目的: 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控制 (2)评价: 利: ①贯通南北,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②促进运河沿岸城市发展 ③促进南北方文化交流民族交融

④维护国家统一,巩固中央集权 弊:加重人民负担,激化阶级矛盾,推动农民起义 (三)隋朝的灭亡 (1)原因 ①隋炀帝自恃强盛,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次大举征伐高丽。 ②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引发大规模起义。 (2)标志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今扬州)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第二章 唐朝的兴盛与衰亡 1、唐朝的建立和统一 (1)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随后,派兵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2)玄武门之变:626年7月2日,李世民率部下埋伏于玄武门,射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后又逼李渊退位,自己登基称帝,改元贞观。 2、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3、唐朝由盛转衰:安史之乱 (1)原因 ①中央:唐玄宗沉湎享乐,怠于政事,任人唯亲,朝政腐败 ②地方:节度使兵力扩大,出现外重内轻局面 (2)概况:755年,安禄山与部下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3)影响——安史之乱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 ①严重破坏北方经济,迫使大量北方民众南迁,促进江南地区的进一步开发; ②参与平叛的许多将领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中央集权被削弱; ③皇帝开始利用宦官制衡武将,导致宦官势力坐大; ④边防空虚也导致少数民族趁机侵扰,边疆告急。 藩镇割据:藩是保卫,镇指军镇。封建朝廷设置军镇,本为保卫自身安全,但发展结果往往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 4、唐朝灭亡 (1)原因: 国力衰退,政治腐败,社会黑暗矛盾尖锐,民不聊生,政局动荡 (2)时间: 875年—884年 (3)概况: 黄巢起义军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长安,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4)结果: 因起义军的将领朱温降唐,被封为节度使。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黄巢起义。907年,朱温废唐称帝,

初中历史_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七年级下册 第二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课堂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记住唐朝建立、贞观之治、武则天统治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能力目标:通过“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分析,对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的评价,学会综合分析历史问题,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开明思想、开明政策,体会历史人物对历史的作用。 学习重点 “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 学习难点 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评价 学习方法 以小组合作探究疑难解决,利用图像、材料增强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贞观长歌》 二、出示课题 三、出示目标 四、预习交流、重点点拨(学生课前完成预习学案,课上重点检查,点拨) (一)、唐朝建立——阅读课文P6页,完成下列问题。 回答:1、隋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什么标志它的灭亡? 2、说出唐朝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

3、唐朝第二个皇帝及年号? (二)、“贞观之治”——结合材料及教材阅读课文P7--9 ,完成下列问题。 回答:1、p9材料体现了唐太宗的什么治国思想?为什么会有这种思想? 2、为此他是怎么做的? (1)个人 (2)政治上 (3)经济上 (4)军事上 3、取得了什么效果? (三)、女皇武则天——阅读课本P8—9“女皇武则天”,思考: 回答:1、武则天采取哪些措施? 2、有何作用? (四)、“开元盛世”——阅读课本p9,完成下列问题 回答:1、唐玄宗是一个怎样的皇帝? 2、他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3、取得什么效果? 重点唐朝建立,唐太宗采取的措施及结果,武则天措施及作用,唐玄宗采取的措施及结果,为此通过图片、历史材料、记忆等方式。 五、合作探究(学生根据预习提出疑问,教师根据预习学案检查预设题目,小组合作交流反馈,教师点拨,共享成果) 预设题目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有哪些(p8问题思考)?(分析能力) 2、为武则天无字碑写一个碑文(综合能力) 3、本课三个重要历史人物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从他们统治措施看,他们有哪些共同点?从中你得到什么认识?(比较能力提升) 六、我的收获 七、课堂小结 八、限时训练 七年级下册 第二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新人教版(2021年整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新人教版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思考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知道唐朝衰亡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统治所采取的不同措施,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学会以史为鉴,初步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2)阅读相关诗文和史料,培养提炼有效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历史问题的理解。 (3)识读《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直观认识五代十国时期政权的更迭与分立,培养从历史地图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政治清明与王朝兴盛的关系,体会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思考国家分裂的历史教训.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难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初中历史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知识点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一: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581年-618年) 1.建立: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2.统一: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3.隋文帝措施: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4.灭亡:618年,隋炀帝二世而亡。 二、开通大运河(隋炀帝)从605年起开凿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3.长度和地位:全长2700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4.四个组成部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5.连接五条河流: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6.开通的作用(意义和影响):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消极作用: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三、科举制(隋炀帝) 1.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3.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①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①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持续了约1300年。 四、隋朝的灭亡 1.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①征发大批劳动力,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驰道等。 ①加强各地的统治,多次巡游,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 ①三次征辽东迫使大量农民服兵役,使人们无法正常生产。 2.灭亡标志: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