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分析与预测第七八章重点

信息分析与预测第七八章重点
信息分析与预测第七八章重点

7.专家调查法

专家调查法就是根据调查得到的情况,凭借专家的知识和经验,直接或经过简单的推算,对研究对象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寻求其特性和发展规律,并进行预测的一种方法。本章主要讲述是德尔菲法、头脑风暴法和交叉影响分析法。

专家调查法最大优点是简便直观,无需建立繁琐的数学模型,而且在缺乏足够统计数据和没有类似历史事件可借鉴的情况下,也能对研究对象的未知或未来的状态作出有效的预测。

德尔菲法

是一种用于政策制订、经营管理、方案评估等方面的一种广为适用的预测方法。是依据系统的程序,采用匿名发表意见的方式,即团队成员之间不得互相讨论,不发生横向联系,只能与调查人员发生关系,以反覆的填写问卷,以集结问卷填写人的共识及搜集各方意见,可用来构造团队沟通流程,应对复杂任务难题的管理技

术。

德尔菲法的三个特点:

①匿名性;

德尔菲法采用匿名的方式征求专家意见,被调查专家“背靠背”接受调查。这样可以让专家不受任何干扰独立地对调查问题发表意见,或者参考前一轮的预测结果修改自己的意见,消除专家会议调查法中权威、会议氛围和潮流等因素对调查的影响。

②反馈性;

德尔菲法采用匿名调查,不能现场交流和沟通,专家意见往往比较分散,为此需要多次征询专家意见。经典的德尔菲法要进行四轮专家意见征询,每一轮调查表回收后,由预测者将各位专家提供的意见和资料进行综合、整理、归纳、分类后,再随同下一轮调查表一起发送给各位专家。这样通过意见反馈来组织专家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讨论,可使专家们在匿名状态下相互影响和启迪,达到提高预测准确度的目的。

③统计性。

为了科学的综合专家们的预测意见和定量的表示预测结果,德尔菲法采用统计方法对专家意见进行处理其结果往往以概率的形式出现,可以反映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和离散程度。

德尔菲法预测征询的过程:

1) 成立预测领导小组

2) 明确预测目标

3) 选择参加的预测专家

选择专家应注意的原则:

①专家的代表面应广泛;②专家的权威程度要高;③专

家应有祖国的时间和耐心填写调查表;④专家的范围应有所限

制;⑤专家的人数一般控制在15~50人;⑥应事先约请专家不

要向外透露参与征询调查这件事,以免相互商量,答案雷同,

起不到德尔菲法应起到的作用。

4) 编制到查表

调查表类型:目标——手段调查表、由专家简要回答调查表、由专家详细回答调查表

5) 进行反馈调查和专家意见的汇总整理、统计分析与预测

6) 编写和提交预测报告

德尔菲法派生的两种形式:

①部分的改变德尔菲法的基本特点;②保持德尔菲法的基本特点。

头脑风暴法

是借助于专家的创造性思维来索取未知或未来信息的一种直观预测方法。

按智能结构划分

按智能结构划分

个人头脑风暴法

个人头脑风暴法

集体头脑风暴法

直接头脑风暴法

集体头脑风暴法

直接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发类型

质疑头脑风暴法

质疑头脑风暴法

按性质划分

按性质划分

头脑风暴会议的组织原则:

1 议的组织领导工作——一般由熟悉研究对象和头脑风暴法的信息

分析与预测人员来承担。

2 专家的选择——所选专家人数一般以5—15人为宜。

3 会议讨论的时间——会议讨论的时间一般以20—60分钟为宜。

4 会议的氛围——创造良好的、使专家能够真正自由发挥的环境。

头脑风暴法的优点和缺点

优点:① 通过信息交流,有利于捕捉瞬间的思路,激发创造性思维,产生富有创见性的思想“火花”; ② 通过头脑风暴会议,获取的信息量大,考虑的因素多,所提供的计划、方案等也比较全面和广泛。

缺点:① 具备专家会议调查法的一些缺陷,如专家缺乏代表性,易受“权威”、会议“气氛”和“潮流”等因素的影响、易受表达能力的限制等; ② 由于是即兴发言,因而普遍存在着逻辑不严密、意见不全面、论证不充分等问题。

交叉影响分析法

就是根据若干个事件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分析当某一事件发生时,其它事件因受到影响而发生何种形式变化的一种方法。

交叉影响分析法除了要定性地研究事件之间有影响或无影响、正影响或负影响外,还要定量地研究事件之间影响的程度。

交叉影响分析法在信息分析与预测中的应用

1) 对历史事件进行验证

2) 对未来事件进行预测

3) 方案(技术、产品等)评价

交叉影响分析法解决问题的程序

1) 确定影响关系

2) 评定影响的程度

a) 评定影响的程度

b) 影响程度调查

c) 影响程度汇总

3) 计算影响值

a) 经验公式

b) Pit'值的计算

4) 分析并得出预测结果

8文献计量学方法

文献计量学是采用数学、统计学方法定量研究文献信息的分布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从计量数据的来源来看,文献计量学的研究对象大致包括两个方面:文献及其内容信息和与文献相关的指标文献计量学的研究内容大致包括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三大方面。

文献计量学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1、布拉德福定律

1、布氏定律的基本阐述

一般认为,布拉德福定律的基本原理是由其区域描述和图像描述两个部分组成的。

如果将科技期刊按其刊载某专业论文的数量的多少以递减顺序排列起来,则可以在这些期刊中区分出载文率最高的核心区和包含着与核心区同等数量论文的后继几区。

(1)区域描述

如果将一定时间内(通常一年)的按某学科载文量等级排列的期刊划分为三个区,使每一个区所包含的相关论文数量相等,即恰好等于全部期刊发表的该学科文章总数的三分之一,便可发现:第一区(核心区)所涉及的文章来自数量不多但效率很高的n1中期刊;第二区(相关区)包括数量较大、效率中等的n2中期刊;第三区(外围区)包括数量最大而效率很低的n3中期刊。

那么这三个区中的期刊数量成下列关系:n1:n2:n3 = 1:a:a2(a>0)(1)

式中:a即布拉德福常数,或称比例系数。就布拉德福所分析过的数据而言,a值大约为5.0。上式即为布拉德福定量的区域表述形式,经过维克利的研究,可以把三个区讨论的文献离散规律推广到任意多个区的情况。

各区的期刊的载文量是逐区下降,而各区期刊数量则是逐区上升的。核心区情报密度最高,相关区次之,外围区情报密度最低。

(2)图像描述

如果取上述等级排列的期刊数量的对数(lgn)为横坐标,以相应的论文累计数R(n)为纵坐标进行图像描述,便可得到一条曲线——布拉德

福分散曲线。

分散曲线AB由两部分组成:对应核心区的上升的一段曲线AC和对于相继各区的直线CB,后来研究表明,拐点C点为核心区的分界点。

布拉德福在研究时发现,从图像出发还可以得到另一个结论,即:n1:(n1+n2):(n1+n2+n3)=1:b:b2

记n1-2=n1+n2,n1-3=n1+n2+n3,则可将上式改为:

n1:n1-2:n1-3=1:b:b2 (2)

其中,n1——核心区的期刊数量 n1-2——核心区和第二区的期刊累积数

n1-3——全部三个区中的期刊累积数,即期刊总数N b——分散系数

2、布氏定律理论原理与实际的一致性

(1)布氏定律的理论解释:从科学的统一性规律出发总结出文献的分散定律。

(2)格鲁斯下垂:格鲁斯通过对基南-阿瑟顿数据的分析指出,布拉德福曲线在进入直线部分后,并非无休止地直伸下去,后来总要弯曲下垂,因而使得布拉德福定律的图形变为明显的三个部分:上升的曲线部分——直线部分——弯曲的下垂部分(格鲁斯下垂)。

(3)理论与实际存在差异的原因:一是理论本身的缺陷;二是对客观实际的反映的失真问题。

2、洛特卡定律洛特卡定律是揭示文献著者与数量关系的基本定律,是为了评价科学工作者的贡献,由洛特卡于1926年提出的。

洛特卡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 x表示科学工作者发表的论文数量,f(x)表示发表x篇论文的著者出现的频率,C为常数,6/。所以公式也可写为

洛特卡定律的特点

洛特卡定律实际上是科学论文在作者上集中与分散的分布现象,具有两个特点:

(1)洛特卡采用频次排序的方法,即按某类作者出现的频次大小排位,而非按照作者所写的论文多少来对作者进行等级排序;

(2)论文在作者上的集中与分散程度只限于平方反比关系,即只给出了这种集中与分散程度的单一描述。

3、齐普夫定律

在任何一篇文章中,词的出现频率都服从如下规律:

如果把一篇较长文章(约5000字)中每个词出现的频次统计起来,按照高频词在前、低频词在后的递减顺序排列,并用自然数给这

些词编上等级序号,即频次最高的词等级为1,频次次之的等级为2,……,频次最小的词等级为D(或L)、若用F表示频次,r表示等级序号,则有: F*r = C (3)称为齐普夫定律的绝对频数表示法或频次表示法

式中C为常数。但这里的常数并不是绝对不变的恒量,而是围绕一个中心数值上下波动。

齐普夫定律不仅可以用词的绝对频数(频次)表示,而且也可以用此的相对频数(频率)表示:令N为文章所包含的词汇总数(词容量),f为第r级词的相对频率,则有

f = c-1 (4)称为齐普夫定律的相对频数表示法或频率表示法

其中,c仍为常量,且c=C/N,而f=F/N

齐普夫运用其“最省力法则”解释了这个定律。认为,在任何语言中,凡是使用频率高的词,功能总是不会太大。因为词义本身在这个场合中价值小,因而传递它们所需要的“力”就不大,所以,此的出现频率与等级序号的乘积基本上稳定于一个常数。

齐普夫定律的适用性

一般来说,齐普夫定律较符合西文文献中词频分布的实际情况,定量揭示了文献信息的词频分布规律。

引文分析法

1、引文分析的基本概念

引文分析——利用各种数学及统计学的方法和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等逻辑方法,对科学期刊、论文、著者等各种分析对象的引证与被引证现象进行分析,以便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的一种文献计量分析方法。

2、引文分析的基本步骤

(1)选取统计对象即可提供引文资料的文献源

(2)统计引文数据关键、前提

(3)引文分析

(4)作出结论

3、引文分析的主要工具

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

4、影响因子

加菲尔德在1972年提出的一个评价期刊的重要指标。根据:普赖斯曾提出,科学论文一般在其发表1~2年后,被人们了解接受,并达到被引证的峰值阶段。

是一个相对数指标,主要用以调整和修正大刊、老刊凭借发表论

文绝对数量而在期刊被引上所占的优势,同时选择期刊被引数量达到高峰时来计算其平均被引率,所以更能反映期刊被使用的真实情况。

影响因子:

某刊前两年发表论文在该年的被引证次数该刊前两年发表论文总数通常影响因子越大,可认为该刊在科学发展和文献交流过程中的作业和影响力较大,亦可认为其质量较高。

5、引文分析法的局限性

著者引证文献是一个人为控制的思维和判断过程,而作为其表现形式的引证文献,仅仅是宏观的、表面的测度。

(1)文献被引证并不完全等于重要

(2)著者选用引文受到可获得性的影响

文献地理分布、著者语言能力、文献本身年龄和流通状况等影响(3)引文关系上假联系的影响

引证文献的原因多种多样,两篇论文可能出于完全不同的原因或从不同的角度引证同一篇早期文献,一篇可能是引证其方法,另一篇可能是引证其结果,这样这两篇文献在内容上的联系就可能是虚假的;引文有些是发生在前言和篇名中,有些是在正文中,有些发生在结论或讨论中。

(4)马太效应的影响人们往往以“名著”、“权威”作为选择引文的标注,有的确是出于需要,有的则是为了装饰门面、太高自己论文的身价,从而掩盖和影响着文献引证的真实性。

信息分析与预测第一部分重点

绪论: 学习点: 信息分析:旨在通过已知信息揭示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 信息预测:1、对事物的未来状态进行科学的预计和推测; 2、对已发生或存在的事物的未知状态进行估计和推断。 信息分析与预测关系: 信息分析与信息预测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信息分析是信息预测的基础,没有信息分析,信息预测只能建立在零散无序甚至参杂有主管成分在内的无直接使用价值的信息的接触,这是无法科学地进行信息预测的;另一方面,信息预测是信息分析的拓展和延伸。没有信息预测,信息分析只能停留在揭示事物运动规律这一粗浅层次上,而不能达到利用规律的目的。 信息分析与预测的四项基本功能: 1、整理功能:对信息进行收集组织使之由无序变为有序; 2、评价功能:对信息价值进行评定,以达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辨新、权重、评价、荐优的目的; 3、预测功能:通过对已知信息内容的分析获取未知或未来信息; 4、反馈功能——根据实际效果对评价和预测结论进行审议、修改和补充。 信息分析与预测特点: 1、针对性:针对性是信息分析与预测的重要特点,是其能否发挥作用是否具有生命力的体现。 2、系统性:除表现出信息大量相关信息的系统性外,还表现出如方法手段的系统性、所应用可学科知识的系统、所需要研究因素的系统性等。 3、科学性:信息分析与预测的过程中通常会自觉地以辩证唯物注意认识论为指导,并在大量搜集原始信息的基础上,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慎密的科学方法进行。 4、近似性:预测结果会与实际结果有一定的偏差,所以预测只是实际情况的近似值。 5、局限性:信息分析与预测会受到各个方面的限制,有时并不深刻、全面,其结果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大概了解信息分析与预测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部分:信息分析与预测程序 学习点: 选题:指信息分析与预测课题的选择,即明确信息分析与预测的对象、目标和方向。(是信息分析与预测工作的起点) 选题的原则:政策性原则、必要性原则、可能性原则、效益性原则。 课题的来源:其来源及其广泛。 按所属领域分:有来自科研、生产第一线的微观课题、来自宏观决策中的宏观课题。 按所述内容划分:有经济、科技、市场及以其他社会问题为内容的课题。 按提出者的角度分: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课题、信息用户委托的课题、信息分析与预测人员自己提出的课题。 信息源:人们在科学决策、R&D、市场开拓等社会实践活动中藉以获取信息的来源。主要包括文献信息和非文献信息两大类。 文献信息源 根据载体的不同,文献信息源通常分为下面四种类型:印刷型(油印、铅印、胶印、木版印

2020年(工作分析)工作分析的重点

一、什么叫工作分析? 工作分析是一种活动或过程,它是分析者采用科学的手段与技术,直接收集、比较、综合有关工作的信息,为组织特定的发展战略、组织规划,为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其他管理行为服务的一种管理活动。 二、工作分析的时机 1、新成立的组织 2、职位的变动 3、组织没有进行过工作分析 三、工作分析的表现形式 1、工作描述(有基础作用和直接作用) 2、工作说明书(又叫职位描述) 3、资格说明书(又称为工作规范) 4、职务说明书(最完整的一种) 5、四种工作分析结果的关系(工作描述最直接,最原始最基础的形式,工作说明书以事 为中心,资格说明书以人为中心,职务说明书又包括人,又包括事) 四、人际关系运动的概念 人际关系运动是对科学管理运动的非人性倾向的一个否定 五、什么叫正式组织 正式组织是指在一个正式集体中,有意形成的角色职务结构 六、什么教非正式组织 非正式组织并不是由正式组织所建立或所需要的,而是由于人们互相联系而自发形成的人和社会关系的网络。 七、组织设计的概念 组织设计是企业变革的重要手段,为有效实现组织目标,规划并确定员工工作职能及其相互影响,联系,协作和沟通模式的过程。 八、组织设计的内容 1、岗位设计 2、层次关系设计 3、组织结构设计 九、岗位设计的原则 1、因事设岗原则 2、规范化原则 3、系统化原则 4、最少岗位原则 十、岗位设计的内容 1、充实工作内容 2、工作扩大化 3、以员工为中心的工作再设计 十一、充实工作内容应遵循的五项原则 1、增加工作要求 2、赋予员工更多的责任 3、赋予员工工作自主权 4、反馈 5、培训

十二、层级关系图的横坐标是按照职能划分的企业各职能部门,纵坐标是员工层级及层级系数,层级关系图的基本要素包括职能部门、层级、职位等级及层级系数 十三、组织结构的设计 1、直线式组织结构模型 2、职能式组织结构模型 3、矩阵式组织结构模型 4、区域式组织结构模型 5、事业部式组织结构模型 十四、组织设计与工作分析的思路 1、仅按照人数进行设计 2、按照时间设计 3、按地域设计 4、按照企业职能设计 5、按照顾客设计 6、按照工艺流程设计 十五、工作分析的客体是工作岗位,工作分析的对象是与工作岗位相关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十六、工作分析的具体内容 1、工作内容 2、工作方法 3、工作目的与原因 4、工作过程与结构 十七、责任的种类(管理责任和非管理责任) 十八、构建的原则 1、测定指标与评定指标相结合 2、状态指标和结果指标相结合 3、单项指标与综合指标 4、相对性指标与绝对性指标相结合 5、普遍性指标与特殊性指标相结合 6、统一性指标与自拟性指标相结合 十九、工作分析的组织与实施 1、选择工作分析人员 2、培训工作分析人员 3、研究和利用已有的书面资料 4、过程控制方法 5、工作分析结果的公开和发表 二十、工作分析的基本程序 1、确认职务种类和审查现有文件资料 2、向经理和员工说明工作分析过程 3、进行工作分析 4、准备职务说明和职务要求细则 5、保持和更新职务说明和职务要求细则

华中师范大学情报学真题笔记(信息管理学基础 完全版)

信息管理学基础 第一章:绪论 1、信息的概念 (1)从信息的作用来定义信息,认为信息是“不确定性的消除”、“负熵”等。(没有揭示信息的本质) (2)从信息的范围来定义信息,认为信息是消息、知识、情报、数据等。(只指出了信息概念的外延,及信息的范围,定义应该表达概念的内涵) (3)从信息的内容来定义信息,认为信息是“交换的内容”。(已经注意到了信息的质的方面,但是a信息的范围没有划定,b这个“内容”到底是什么) (4)从本体论和认识论角度来定义信息,认为信息是物质的属性、规律、运动状态、存在标志等。 a、从本体论层次上来考察,信息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亦即“事物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的状态以及状态变化的方式”。 b、从认识论层次上看,信息就是主体所感知或所表达的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是反映出来的客观事物的属性。 (揭示了信息的本质,但不够通俗,并且从两方面定义,不便于对信息概念的整体把握)我们认为,信息是事物发出的信号所包含的内容。(此定义实际上包含了上面第三、四类观点,因此该定义基本上属于第三类定义,但事物发出的信号中所包含的内容,实质上是事物的存在方式、事物运动状态和相互联系特征的一种表达和陈述,也可以说是物质存在方式和状态的自身显示) 2、信息的属性 (1)普遍性。凡是有物质的地方必然存在着信息,相互之间也存在着信息交换。 (2)多样性。 (3)可识别性。信息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被不同的主体所识别。 (4)可加工性。信息可以被汇总和组织、分析和综合、扩充和浓缩,也就是说人们可以对信息的内容将进行加工处理。 (5)与载体的不可分析。信息需要传递和保存,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载体。 (6)与载体的独立性。绝大部分信息不会因载体形式的变化而改变其信息内容。 (7)可传递性。信息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传递或交流。 (8)可共享性。同一信息可以被很多人共同享用、同时享用。 (9)非消耗性。可以多次开发,反复利用。 (10)强时效性。信息老化和更替。 3、信息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1)信息与知识、情报 知识是通过人脑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信息,是人们对这自然和社会形态与规律的认识和描述。知识具有社会性(知识区别于信息的根本属性)、语言性、积累性等基本属性。 情报是具有特定利用价值的动态知识。情报具有知识性、动态性(情报区别于知识的根本属性)和有用性等基本属性。 从三者的范围大小来看,信息>知识>情报,三者之间属于一种包含关系 (2)信息与数据

信息分析与预测重点 查先进版(免费分享)

信息分析与预测重点 1.信息分析与预测的概念、功能、目的、关系、特点?…………………………………… 信息分析:旨在通过已知信息揭示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 信息预测:①对已发生或存在的事物的未知状态进行估计和推断。 ②以事物的过去一直信息的分析结果为依据,参照当前已经出现或正在出现的各种新情况,运用现代管理的、数学的和统计的方法以及现在信息技术,对事物的未来状态进行科学的预计和推测。 信息分析与预测的目的:是揭示规律,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规律。 信息分析与预测关系:一方面,信息分析是信息预测的基础,没有信息分析,信息预测只能建立在零散无序甚至参杂有主管成分在内的无直接使用价值的信息的接触,这是无法科学地进行信息预测的;另一方面,信息预测是信息分析的拓展和延伸。没有信息预测,信息分析只能停留在揭示事物运动规律这一粗浅层次上,而不能达到利用规律的目的。 信息分析与预测特点: (1)针对性:针对性是信息分析与预测的重要特点,是其能否发挥作用是否具有生命力的体现。 (2)系统性:除表现出信息大量相关信息的系统性外,还表现出如方法手段的系统性、所应用可学科知识的系统、所需要研究因素的系统性等等。 (3)科学性:信息分析与预测的过程中通常会自觉地以辩证唯物注意认识论为知道,并在大量搜集原始信息的基础上,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慎密的科学方法进行。 (4)近似性:预测结果会与实际结果有一定的偏差,所以预测只是实际情况的近似值。 (5)局限性:信息分析与预测会受到各个方面的限制,有时并不深刻,全面,其结果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信息分析的四项基本功能: 整理功能——对信息进行收集组织使之由无序变为有序 评价功能——对信息价值进行评定,以达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辨新、权重、评价、荐优的目的 预测功能——通过对已知信息内容的分析获取未知或未来信息 反馈功能——根据实际效果对评价和预测结论进行审议、修改和补充 2.什么是选题?…………………………………………………………………………………….. 选题定义:指信息分析与预测课题的选择,即明确信息分析与预测的对象、目标和方向。 3.信息源的定义、信息源的分类?……………………………………………………………….. 信息源:人们在科学决策、R&D、市场开拓等社会实践活动中藉以获取信息的来源。主要包括文献信息和非文献信息两大类。 文献信息源 根据载体的不同,文献信息源通常分为下面四种类型: ①印刷型(油印、铅印、胶印、木版印刷),②微缩型(缩微胶片、胶卷、卡片,主要以感光材料为载体),③机读型(磁性材料或感光材料为载体),④声像型(唱片、录音带、录像带、电影拷贝、幻灯片)。 根据发售途径和获取的难易度分: ①白色文献:科技期刊、科技报告、专利资料手册、标准文献图书、政府出版物、组织机构指南 ②黑色文献:保密性高的。 ③灰色文献研究报告、学位论文,会议记录、企业内部出版物经济函件商务通信。非正

信息分析知识点归纳

第一部分基础篇1 信息分析概论 1.1信息分析的含义 1.1.1信息分析的定义 1.1.2相关概念解析 1.1.3相关领域解析 1.2信息分析的类型 1.2.1按领域划分 1.2.2按内容划分 1.2.3按方法划分 1.3信息分析的特点与作用 1.3.1信息分析的特点 1.3.2信息分析的作用 1.4信息分析的产生与发展 1.4.1信息分析的产生 1.4.2信息分析的发展 2信息分析的流程 2.1课题选择 2.1.1课题来源 2.1.2选题原则 2.1.3课题类型 2.1.4选题程序 2.2制定课题研究计划 2.3信息收集 2.3.1文献信息收集方法 2.3.2非文献信息收集方法 2.4信息整理、鉴别与分析 2.4.1信息整理 2.4.2信息鉴别 2.4.3信息分析 2.5报告编写 2.5.1研究报告的结构 2.5.2研究报告的撰写程序 2.5.3研究报告的类型

3信息分析方法 3.1方法与方法论 3.1.1方法的概念 3.1.2方法论的概念 3.2信息分析方法的来源 3.2.1逻辑学的方法 3.2.2系统分析的方法 3.2.3图书情报学的方法 3.2.4社会学的方法 3.2.5统计学的方法 3.2.6未来学(预测学)的方法 3.3信息分析方法体系 3.3.1信息分析方法的历史发展 3.3.2信息分析方法的分类 3.3.3信息分析方法的体系机构 第二部分方法篇4逻辑思维方法 4.1比较法 4.1.1概念 4.1.2注意点 4.1.3应用 4.2分析与综合 4.2.1分析 4.2.2综合 4.2.3分析与综合的关系 4.3推理 4.3.1概念 4.3.2推理在信息分析中的应用 4.3.3演绎与归纳的关系 5特尔菲法 5.1概述 5.1.1特尔菲法的由来 5.1.2特尔菲法的特点 5.1.3特尔菲法的用途

信息分析与预测

1、信息分析的含义:对已知信息的分析,即观察现象,并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2、信息分析的目的: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社会团体或个人的科学决策、R&D和市场开 拓活动服务。 3、信息分析与预测的主要环节:课题选择——信息搜集——信息整理、评价和分析——产 品制作、评价和利用。 4、信息分析与预测在信息资源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①信息分析与预测必须建立在用户及其特定的信息需求基础上。 ②信息分析与预测必须以占有大量的已知信息为前提。 ③信息分析与预测是一种信息加工活动,一般性的信息加工不能称作信息分析与预测。 ④广泛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和科学的信息分析与预测方法是成功地进行信息分 析与预测的重要保证。 ⑤完整的信息分析与预测是一个系列的活动过程,包括前后相随且密切相关的若干个 环节。 5、信息分析与预测的功能:整理功能、评价功能、预测功能、反馈功能。 6、信息分析与预测的作用:为科学决策服务、为R&D服务、为市场开拓服务。 特点:针对性、系统性、科学性、近似性、局限性。 7、信息分析与预测的产生背景:信息分析与预测是信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首先产生 于科技信息分析与预测领域,是科技、经济和信息工作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8、国内信息分析与预测的发展概况: ①1956~1966年的产生和初步发展时期 ②1966~1976年的停滞时期 ③1976~1992年的恢复和重新发展时期 ④1992年以后的发展新时期 9、信息分析与预测的发展趋势: ①信息分析与预测理论和方法体系日趋完善 ②信息分析与预测技术手段日益现代化 ③信息分析与预测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 ④信息分析与预测工作的国际化趋势日益显著 10、信息分析的任务就是要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在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搜集,加工 整理与价值评价的基础上,透过各种关系交织自成的错综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其内容本质,从而获取对客观事物运动规律的认识。 第二章 11选题是指信息分析与预测课题的选择,即明确信息分析与预测的对象,目标,和方向,课题是信息分析与预测工作的起点。 12、课题选择的原则:政策性原则、必要性原则、可能性原则、效益性原则。 13、课题的来源: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课题、信息用户委托的课题、信息分析与预测人员自 己提出的课题 14、课题的程序:课题提出、课题分析与论证、课题选定 15、课题计划的内容:①课题目的、②调查大纲、③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④产品形式及其 提交方式、⑤组织分工、⑥完成时间和实施步骤、⑦其他 16、课题计划的组织实施与检查:①课题计划的组织实施、②课题计划的实施情况的检查和 调整。

医学信息分析考试重点

信息分析:所谓信息分析就是根据特定问题的需要,对大量相关信息进行深层次的思维加工和分析研究,形成有助于问题解决的新信息的信息劳动过程。它是情报研究流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侧重于对信息进行精加工,既与研究对象有关,又与研究目标和任务相连。 定性分析法:主要依靠预测人员的丰富实践经验以及主观的判断和分析能力,推断出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趋势的分析方法,属于预测分析的一种基本方法。 定量分析法:借助于量化指标,运用模型、曲线、公式等手段定量评价产品的一种方法。 层次分析法:是指将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将目标分解为多个目标或准则,进而分解为多指标的若干层次,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层次单排序和总排序,以作为目标(多指标)、多方案优化决策的系统方法,称为层次分析法 比较法:是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1.比较的对象要有可比性。 2.比较的标准要统一。 3.要注意比较方式的选择。 4.要注意比较内容的深度。 5.应注意比较的局限性。 推理法:从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得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过程。 归纳法: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然后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从而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完全归纳法: 把研究对象一一都考查到了而推出结论的归纳法称为完全归纳法. 不完全归纳法:从一类对象中部分对象都具有某种性质推出这类对象全体都具有这种性质的归纳推理方法。 演绎法:从普遍性结论或一般性事理推导出个别性结论的论证方法。 求同法:是通过考察被研究现象出现的若干场合确定在各个场合先行情况中是否只有另外一个情况是共同的,如果是,那么这个共同情况与被研究的现象之间有因果联系。求异法:是通过考察被研究的现象出现和不出现的两个场合,确定在这两个场合中是否只有另外一个情况不同,如果是,那么这个不同情况与被研究现象之间有因果联系。共变法:在被研究的现象发生变化的若干场合中,如果只有一种发生变化的先行情况,那么这种情况就是该现象的原因。剩余法。 专家调查法:是以专家作为索取信息的对象,依靠专家的知识和经验,由专家通过调查研究对问题作出判断、评估和预测的一种方法。 头脑风暴法:是借助专家的创造性思维来获取信息的一种直观预测方法。 参加人数一般为5~10人(课堂教学也可以班为单位),最好由不同专业或不同岗位者组成;会议时间控制在1小时左右;设主持人一名,主持人只主持会议,对设想不作评论。设记录员1~2人,要求认真将与会者每一设想不论好坏都完整地记录下来。 1、确定议题 2、会前准备 3、确定人选 4、明确分工 5、规定纪律 6、掌握时间 1、确定议题 2、确定与会专家5-15人,互不认识 3、主持人 4、氛围头脑风暴法应遵守如下原则: 1.庭外判决原则:对各种意见、方案的评判必须放到最后阶段,此前不能对别人的意见提出批评和评价。认真对待任何一种设想,而不管其是否适当和可行。 2.欢迎各抒己见,自由鸣放:创造一种自由的气氛,激发参加者提出各种荒诞的想法。3.追求数量:意见越多,产生好意见的可能性越大。 4.探索取长补短和改进办法:除提出自己的意见外,鼓励参加者对他人已经提出的设想进行补充、改进和综合。 优点:1.极易操作执行,具有很强的实用性。2.有利于参与者捕捉瞬间的思路,激发创造性

信息分析复习重点

信息分析与预测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1、信息分析与预测的功能、作用、和特点? 答:从整个活动的过程来看,信息分析与预测对其所研究的对象具有整理、评价、预测和反馈四项基本功能。整理功能——对信息进行搜集、组织,使之由无序变为有序。评价功能——对信息价值进行评价,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辨新、权重、评价、荐优。预测功能——通过对已知信息内容的分析获取未知或未来信息。反馈功能——根据用户的实际消费效果对预测结论进行审议、评价、修改和补充。信息整理和评价是信息分析与预测两项基础性功能,是为预测和反馈功能做准备的;预测和反馈是信息分析与预测的两项特征性功能,是信息整理和评价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 信息分析与预测的作用:1、发现规律性东西,为科学决策服务;2、寻找和把握科技发展机会,为R&D服务;3、为市场开拓服务。如帮助企业获得竞争优势,以及有利的市场地位。(企业/供应链)。 信息分析与预测的特点:1、针对性,2、系统性,3、科学性,4、近似性,5、局限性6、研究成果的智能性。 2、我国信息分析预测工作的经历的变化? 答:我国的信息分析与预测工作也首先从科技领域发端,是与国家科技信息工作紧密联系、共同发展的。它大体上经历了四个发展时期:1956~1966年的产生和初步发展时期;1966~1976年的停滞时期;1976~1992年的恢复和重新发展时期;1992年以后的发展新时期。 3、信息分析与预测所经历的主要环节? 答:1.课题选择2.信息搜集3.信息整理、评价和分析4.产品制作、评价和作用。 4、信息分析与预测的概念? 答:信息分析要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在对大量的(通常是零散、杂乱无章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与价值评价的基础上,透过由各种关系交织而成的错综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其内容本质,从而获取对客观事物运动规律的认识。信息预测就是“鉴往知来”,即以事物过去已知信息的分析结果为依据,参照当前已经出现或正在出现的各种情况,运用情报学的、现代管理的、数学的和统计的方法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对事物的未知和未来状态进行科学的预计和推测。 5、信息分析与预测的发展趋势 答:从国际大视野来看,当今设计信息分析与预测主要出在以下发展趋势: (1)信息分析与预测理论和方法体系日趋完善。 (2)信息分析与预测技术手段日趋现代化,主要是研究开发智能化信息分析与预 测的软件系统,建立信息分析与预测的数据库,开发和利用互联网网络资源。 (3)信息分析与预测产业步伐不断加快。 (4)信息分析与预测的国际化趋势日益显著.

2013信息分析与预测试卷及答案

信息分析与预测复习题 一、单选题(10个) 1.真正意义上的科技信息分析与预测的产生是在( C )之后。 A、1935年 B、1937年 C、1939年 D、1940年 2.只有满足条件( C )的Gompertz曲线才能称为生长曲线。 A、K>0, a>0, b>0 B、K<0, a<0, b<0 C、K>0, 00, a>1, b>1 3.信息分析过程中强调数据的准确性和研究的相对独立性,是为了保证信息分析的( C )。 A、系统性 B、预测性 C、科学性 D、社会性 4.对事件实现时间预测结果的数据处理应该用( D )来表达。 A、评分算术平均值 B、满分频度 C、中位数 D、中位数及上下四分点 5.从信息分析的研究内容上看,主要有( D )等类型。 A、跟踪、比较 B、比较、预测 C、预测、评价 D、跟踪、比较、预测、评价 6.在四种实际调查形式中,又以( D )为实际调查的主要方法。 A、现场调查 B、访问调查 C、样品调查 D、问卷调查 7.文献计量学方法主要是运用数学和( B )处理手段,将文献信息交流过程中的基本规律用数学模型表示出来。 A、信息学 B、统计学 C、计量学 D、管理学 8.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著名的运筹学家( A )首先提出的。 A、萨蒂 B、布鲁克斯 C、齐夫 D、洛特卡 9.社会调查是收集( D )的主要途径。 A、文献信息 B、实物信息 C、口头信息 D、非文献信息 10.在实践中,无论是及时评价还是最终评价,一般都分为定性、定量和( B )三种评价方法。 A、层次法 B、半定量法 C、计量学法 D、平滑移动法 1.完整的信息分析与预测是一个( D )的活动过程。 A.规范化 B.满足特定需求 C.满足用户需求 D.系列化 2.信息分析的目的是( A )。 A、为科学决策服务 B、为科学研究服务 C、为信息管理服务 D、为信息咨询服务 3.网上调查的基本方法是( A )。 A、站点法 B、E-mail法 C、随机IP法 D、视讯会议法 4、指数平滑法中的加权系数a一般取值范围为( C )。 A、0.01-0.05 B、0.10-0.50 C、0.01-0.30 D、0.01-0.50 5.信息分析过程中强调数据的准确性和研究的相对独立性,是为了保证信息分析的( C )。 A、系统性 B、预测性 C、科学性 D、社会性 6、在采用倾向线逐步修正的方法时,如果时间序列数据的倾向线呈非线性,则应该用(C )法。 A、二次移动平均 B、二次指数平滑 C、三次指数平滑 D、多项式曲线 7、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是两种( C )的分析方法。 A、完全不同 B、完全相同 C、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D、比较相似 8.真正意义上的科技信息分析与预测的产生是在( C )之后。 A、1935年 B、1937年 C、1939年 D、1940年

信息分析与预测基本知识点

一、信息分析与预测 1、概念:信息分析与预测是以信息分析和信息预测为关键环节的一系列活动的统称。具体的说就是针对用户特定的信息需求,制定研究课题;然后通过文献调查和社会调查,广泛系统的收集与该课题有关的已知信息,经过加工整理、价值评价和分析研究,使已知信息的内容得以系统化、有序化,以揭示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对客观事物的未知或未来信息作出合理的预测;最后以某种信息产品的形式将预测的成果通过适当的渠传 递给用户,满足用户的需要.是一项内容广泛的信息深加工活动,其活动的侧重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已知信息内容的深入分析,二是建立在这种分析基础上的对未知或者未来信息的科学预测。 2、功能:整理功能——对信息进行搜集、组织,使之由无序变为有序。 评价功能——对信息价值进行评价,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辨新、权重、评价、荐优。 预测功能——通过对已知信息内容的分析获取未知或未来信息。 反馈功能——根据用户的实际消费效果对预测结论进行审议、评价、修改和补充。 3、作用:1)发现规律性东西,为科学决策服务。 2)寻找和把握科技发展机会,为R&D服务。 3)为市场开拓服务。如帮助企业获得竞争优势,以及有利的市场地位。(企业/供应链) 4、特点:针对性、系统性、科学性、近似性、局限性。 5、产生历史:1)产生背景:信息生产与利用矛盾日益突出;科技领域尤其如此。 国内概况:1956~1966年的产生和初步发展时期;1966~1976年的停滞时期;1976~1992年的恢复和重新发展时期;1992年以后的发展新时期。 国外概况:美国——政治斗争的工具;日本——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 2)发展趋势:①研究内容日益广泛:情况研究→对策研究。②研究方法广泛移植:定性→定量、半定量→向更高层次的定性回归。③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深入:数据库、数据仓库、SAS、SPSS、DM、OLAP、人工智能与神经网络、因特网。④产业化、国际化。 发展趋势: (1)信息分析与预测理论和方法体系日益完善 (2)信息分析与预测技术手段日益现代化 (3)信息分析与预测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 (4)信息分析与预测工作的国际化趋势日益显著 信息价值从三个角度评价:一.可靠性,一般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1)真实性(2)完整性3科学性 4.典型性二先进性包括文献信息、实物信息、口头信息先进性评价三适用性看信息发生源和信息吸收者吸收条件的相似性看实践效果看战略需要 三.信息分析与预测产品的类型:数据类、研究报告类、消息类。 研究报告类主要有以下几类:综述性、研究性、预测性、评估性、背景性。 产品评价方法:即时评价和最终评价 即时评价指产品交付用户使用或以某种方式面世后,随即或稍后进行的一种评价。 最终评价是对产品消费后产生的最终效果进行的一种长远评价。 二、课题选择与课题计划 课题是指信息分析与预测课题的选择,即明确信息分析与预测的对象、目标和方向。课题计划是行动的指南和纲领,是课题任务全面系统的筹划和安排。 1、课题选择的原则:政策性原则、必要性原则、可能性原则、效益性原则。

信息系统分析重点

第5章信息系统规划 信息系统规划(Information Systems Planning,ISP)是从组织的宗旨、目标和战略出发,规划一个基本的信息体系结构,利用企业的信息资源来控制企业行为,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ISP也是一系列过程活动的集合,是识别基于计算机应用组合的过程。ISP过程,如图5.1。 战略计划企业信息需求分析资源分配计划 图5.1 ISP的主要内容框架 第一阶段:战略IS阶段 主要任务:使IT战略与企业战略相匹配。 输出:对企业战略规划的确切理解、新的IS/IT章程、现有IS/IT部门的评估及有关的战略目标最为IS/IT发展的方向。 第二阶段:企业信息需求分析阶段 任务:评估当前或计划中的信息需求以支持企业的运营和决策制定。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系统分析,它是高层次的信息需求分析,主要目的是为企业开发完整的IS框架并对ISA(Information Systems Architecture)中的项目进行组合,安排项目开进度。 第三阶段:资源分配 任务:提供技术获取、人事计划、资金预算等。 信息系统规划过程,如图5.2所示,具体解释如下: ①包括规划的方法、方式和时限等; ②包括企业的外部环境信息、企业的战略、目标和计划等信息; ③包括企业现存硬件状况、人员素质、技术水平的评价及企业相关的人、财、物、时间等资源约束; ④包括服务的质量、范围、政策、组织、人员等方面的目标; ⑤是ISP内容之间相互关系所组成的矩阵,确定各项内容及实现的优先序; ⑥识别规划矩阵所列出的各项活动;列出一次性工程项目类活动;列出重复性、经常性活动;选择最优活动的组合; ⑦确定项目实施的优先序,估计项目的成本费用;编制项目的实施进度计划,撰写ISP报告;提交规划委员会和高级管理者审批。

考纲(信息分析与预测)教学总结

南京理工大学编(高纲号 0584) Ⅰ、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 《信息分析方法》课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独立本科段)的必修课,是为培养和检验应考者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设置的一门基础性课程。 《信息分析方法》是一门新兴的实用性很强的科学学科,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信息分析是信息管理的重要环节和基本工作,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手段。通过住处分析可以达到甄别信息、精化信息和利用信息的作用。信息分析是信息活动的必然要求,是建立信息系统的重要条件,是信息检索与咨询的基础,是开展用户服务的有力保证。 信息资源建设的基本内容与环节包括信息的采集、组织、开发、分析和利用。信息分析在其中属于关键因素,处于关节点的地位。它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环节,又广泛渗透到其他环节,即信息采集中有信息的优选,信息的开发与利用中有对信息分析、比较、信息重组,等等。现代社会信息的基本特征是庞杂分散性,人们信息需求的特点是专业的高度选择性、内容的精良性、时间的紧迫性。两者之间的联系及其矛盾的调解就靠信息分析。信息分析是一个信息增值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杂乱无章的原始信息变成一个有序精良的信息系统。一个相对“粗放”型的信息贫集转化为一个“集约”型的信息富集,并为信息的进一步增值(如信息的利用)打下基础。 信息像其他产品一样,也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信息分析是信息生命周期管理思想的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做好信息分析工作,会促进信息流通,发挥信息效用,使信息流形成良性循环,使信息在时间上更快速地传播。在空间上更广泛地传播,满足人们尽快、尽早地获得“地球村”各处的信息。 信息分析是信息检索利用的基础。没有它,就不会有信息检索系统,也不会有检索,从而也就谈不上信息的有效利用。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不论是宏观、微观决策活动,还是研究与开发、市场开拓活动,都离不开信息分析。信息分析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方法和工具,是增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设置本课程具体目的要求,使应考者信息分析含义、过程、理论和方法,以及具体操作等方面的内容均有详尽的了解,通过系统而专门学习,培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考生的信息分析工作的能力,以适用信息分析工作的需要。 本课程所有教材由十六章组成,而信息分析主要由此教材的前十一章组成。因此,考核目标主要针对第一章到第十一章制定,第十二章到第十门章不作考试要求。 Ⅱ、考核目标 第一章绪论 一、考核知识点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知识点总结

1.一个计算机系统开发成功的关键在于对问题的理解和描述是否正确 2.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 有机整体 3.系统的特性(选择):系统的整体性系统的层次性系统的目的性 系统的稳定性系统的突变性系统的自组织性系统的相似性 4.信息系统:基于计算机技术、网络互联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各种软件技术, 各种理论和方法于一体,提供信息服务的人机系统 5.信息系统功能(5个)信息采集信息存储信息加工信息传递信息提供 6.信息系统与软件区别: 信息系统一定是面向企业的,即使是同类型的企业,所建立的信息系统也有很大的差别;软件则可能面向一类企业或者一类问题。这直接导致了信息系统工程与软件工程的差异。 7.评价信息系统标准(5个):信息系统的功能信息系统的效率 信息服务的质量信息系统的可靠性信息系统是否易于改动 8.常见的CASE工具:ERwin、PlayCASE、Rose2000、Visio2003、Power Designer 9.诺兰模型 1)初装:企业购买计算机用于管理部门。特点:数量少、未联网、无系统2)蔓延:管理部门大量使用计算机。特点:数量多、小范围联网、无系统3)控制:管理部门有意识规划全单位联网的计算机网络,并引入专项信息管理系统 4)集成:企业整体有规划的建设全方位的整体信息系统,来辅助全企业提高管理效率 5)数据管理:针对数据进行协调一致和深入使用,提高信息使用效率 6)成熟:满足组织各个管理层次的需要,实现真正的信息资源管理 10.企业系统规划法(business system planning,BSP)由IBM公司在20世纪 70年代提出,是通过全面调查,分析企业信息需求,制定信息系统总体方案的一种方法。它将信息作为企业的一种资源,在整个企业范围内进行规划。 11.BSP方法的特点:采用了企业过程的概念,将任何一种企业从逻辑上定义出 一组过程。 过程只与产品和服务有关,与企业机构和组织结构无关。从而使信息系统在企业发展中,具有强有力的适应性。 12.企业系统规划法的步骤:了解企业目标识别企业过程分析企业过程并建立 数据类确定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功能结构确定各子系统的优先级制定开发进度 13.资源的生命周期:是指一项资源由获得到退出所经历的阶段。一般划分为四 个阶段: (1)产生阶段对资源的请求、计划等活动。 (2)获得阶段指资源的开发活动,即获得资源的活动。如产品的生产、 学生的入学、人员的聘用等。 (3)服务阶段指资源的存储和服务的延续活动,如库存控制。 (4)归宿阶段指终止资源或服务的活动或决策,如产品的销售。 14.原型法:是在系统开发初期,凭借系统开发人员对用户需求的了解和系统主 要功能的要求,在强有力的软件环境支持下,迅速构造出系统的初始原型,然后与用户一起不断对原型进行修改、完善直到满足用户需求

信息分析与预测课后习题答案

信息分析与预测 第一章 1.概念:信息分析与预测是以信息分析和信息预测为关键环节的一系列活动的统称。具体的说就是针对用户特定的信息需求,制定研究课题;然后通过文献调查和社会调查,广泛系统的收集与该课题有关的已知信息,经过加工整理、价值评价和分析研究,使已知信息的内容得以系统化、有序化,以揭示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对客观事物的未知或未来信息作出合理的预测;最后以某种信息产品的形式将预测的成果通过适当的渠传递给用户,满足用户的需要.是一项内容广泛的信息深加工活动 2.性质:目标性;系统性;政策性;创造性;概率性;时效性; 任务:为制定政策服务;为制定发展规划服务;为实行科学管理服务;为确定研究课题服务;为决策科学化服务;为市场开拓服务 3.从影响角度划分:战略信息分析和战术信息分析 从内容角度划分:跟踪型信息分析、比较型信息分析、预测型信息分析和评价型信息分析 从方法角度划分:定性信息分析、定量信息分析和半定量信息分析 从领域角度划分:科学技术信息分析、社会科学信息分析、技术经济信息分析和市场信息分析等 4.政府对咨询业予以扶持,拥有完善的从业人员资格限定,咨询行业协会的有效管理。 5. 信息中心与科技信息研究所隶属于各级政府部门或公益性事业单位,它们在信息分析业务上大多拥有稳定市场,在中国仍占主导地位,但它们也正面临着市

场经济的挑战,需要独立出来,面向社会服务,参与市场竞争。信息分析企业属于企业性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市场竞争求生存、求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信息分析机构开始把目光投向市场中的企业,从竞争环境中搜寻研究客体。 第二章 1.信息分析选题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 2)政策性原则 3)创新性原则 4)必要性原则 5)可行性原则 6)效益性原则 选题步骤 1.课题提出 2.课题分析 3.选定课题 4.签订合同 2.信息源的类型 1.文献信息源 1)按记录方式分类可以分为印刷型文献,缩微型文献,试听型文献,机读型文献。 2)按发售途径和获取难易程度可分为正式出版物,非正式出版物和半正式出版物 2.非文献信息源主要分为口头信息和实物信息还包括智力信息源。 3.文献调查包括哪些途径 1)主题分析包括地域分析,发展阶段分析,文献调查分析,检索标志分析。 2)文献调查方法有系统调查方法,追溯检索法,浏览检索法,纵横检索法 3)文献调查步骤 1.明确课题概念与查找目的。 2.确定检索方法 3.选择检索工具 4.查找和获取文献 4.什么是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考察、了解和分析、研究,来了解社会真是情况、认识社会生活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探索改造社会、建设社会的道路或方法的一种自

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 空间分析复习要点整理

1、请介绍国内外的某个空间分析研究组的研究工作,并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2、什么是空间分析? 空间分析是基于地理对象的位置和形态特征的空间数据分析技术,其目的在于提取和传输空间信息(郭仁忠, 1997)。 3、分别从理论、算法和应用三个方面介绍空间分析理论、方法及应用? 空间分析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空间关系理论、空间认知理论、空间推理理论、空间数据的不确定性分析理论等。 空间分析的方法包括:矢量数据的空间分析方法、栅格数据的空间分析方法、三维数据的空间分析方法、属性数据的空间统计方法。 空间分析理论和方法的应用领域有:卫生健康、水利、城市管理、地质灾害、交通、电力、环保、气候变化等领域。 4、请分别介绍地理学的第一语言、第二语言和第三语言? 第一语言为文字,第二语言为地图,第三语为GIS。 5、简述空间分析的第一个著名应用(霍乱病发病原因分析)如何利用空间分析方法完成具 体应用? 1854年8月到9月,英国伦敦霍乱病流行,政府始终找不到患者的发病原因,后来斯诺博士在绘有霍乱流行地区所有道路、房屋、饮用水机井等内容的1:6500的城区地图上,标出了每个霍乱病死者的居住位置,发现死者都集中在饮用布洛多斯托井水的地区和周围,从而得出发病原因为死者饮用了利用“布洛多斯托水泵吸水的井水。 6、简述空间分析与GIS的关系?空间分析在GIS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系:空间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和灵魂,是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特征,是评价一个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指标之一。 地位与作用: 1、空间分析是GIS的理论核心。空间分析作为地理信息系统领域的理论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分支,是提升GIS的理论性的重要突破口。 2、空间分析是GIS的功能核心。空间数据的采集、存储和管理为空间分析提供数据基础,而空间数据的描述是空间分析结果的表达。 7、简述空间分析与空间应用模型的关系? 一种观点认为空间应用模型是GIS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补充了GIS的空间分析能力。另一种观点认为空间分析是基本的、解决一般问题的理论和方法,空间模型是复杂(合)的、解决专门问题的理论和方法,两者应该区别开来。 8、拓扑空间关系和拓扑变换 拓扑空间关系是指拓扑变换下的拓扑不变量,如空间目标的相邻和连通关系。 拓扑变换是指在原来图形的点与变换了图形的点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并且邻近的点还是邻近的点的情况下,对图形进行的弯曲、拉伸、缩小等任意变形。 9、简述V9I模型及其特点? 用空间目标的Voronoi区域作为其外部,对原9元组模型进行改进,建立了一种基于Voronoi 的新9元组模型,简称为V9I模型。 V9I模型既考虑了空间实体的内部和边界,又将Voronoi区域看作一个整体,能够克服原9元组模型的一些缺点,包括无法区分相离关系、难以计算目标的补等。 10、Voronoi图 Voronoi图:又叫泰森多边形或Dirichelet图,它由一组连接两邻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组成的连续多边形组成。N个在平面上有区别的点,按照最邻近原则划分平面;每个点与它的最近邻区域相关联。

2017《网络舆情分析原理与方法》教学大纲

《网络舆情分析原理与方法》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WX051026 课程名称(中文):网络舆情分析原理与方法 课程名称(英文):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Analysis 学分:2 总学时:32 实践学时:12 适应专业: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先修课程: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新媒体概论、舆情学等 主讲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一、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课程的性质与教学目的 1、课程性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网络舆情的基本理论;熟悉网络舆情的监测方法及其发展趋势;最终能够用网络舆情分析的相关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目的 (1)讲授网络舆情相关知识,使学生了解熟悉当前网络舆情发展背景、规律,能整理出有价值的舆情信息,以专业视角对其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和科学的研判。 (2)运用新闻学和传播学专业识和,在网络信息监测和分析工具的支持下,为各级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人提供互联网信息的监测、分析和咨询服务。 (二)基本要求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网络舆情的基本特征、社会功能、传播场域等基本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舆情的主要知识体系、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 2、通过课堂讲解、讨论和课下阅读、思考,使学生在掌握网络舆情及其实践分析技术方法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现实中的一些问题能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 3、要求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能运用网络舆情分析的方法和基本理论,独立地分析网络舆情的具体分析及其应对措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及重点与难点 1、课程的基本内容 绪论网络舆情研究的兴起 第一章网络舆情信息源 第一节互联网言论

信息分析与预测

山东财经大学燕山学院信息分析与预测实验 题目:信管2班成绩数据分析 学院燕山学院 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班级1502班 学号201590130096 姓名叶茂 山东财经大学燕山学院制 二〇一八年六月

描述性 描述性統計資料 N 範圍平均數標準偏差變異數 获得学分35 12.50 21.8286 2.74918 7.558 计算机网络35 27 67.17 6.275 39.382 金融学35 19.70 76.8229 5.01674 25.168 企业信息系统应用实践35 18 94.09 4.355 18.963 Web信息系统开发技术35 32 66.29 7.164 51.328 企业信息系统及应用35 19 81.83 5.909 34.911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35 43 79.03 10.484 109.911 操作系统35 57 74.17 11.858 140.617 统计学35 48 72.11 11.827 139.869 管理运筹学35 94 68.91 20.878 435.904 有效的 N (listwise) 35

频率直方图 統計資料 获得学分计 算 机 网 络 Web 信 息 系 统 开 发 技 术 操 作 系 统 企 业 信 息 系 统 及 应 用 统 计 学 管 理 运 筹 学 数 据 库 原 理 及 应 用 金融 学 企 业 信 息 系 统 应 用 实 践 学习平均 成绩 思 想 行 为 基 本 分 思想行 为加减 分 思想 行为 测评 成绩 综合 测评 成绩 N 有 效 35 35 35 35 35 35 35 35 35 35 35 35 35 35 35 遺 漏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平均數21.8 286 67. 17 66. 29 74. 17 81. 83 72. 11 68. 91 79. 03 76.8 229 94. 09 76.045853 174603 60 .0 -1.245 7143 58.7 543 70.8 584 中位數22.3 043a 66. 43a 64. 50a 75. 25a 83. 29a 72. 00a 72. 67a 78. 67a 76.8 500a 94. 91a 75.450000 000000a .a -1.500 0000a 58.5 000a 70.4 644a 眾數22.5 60c60 85 84c60c56c70c 73.7 0c 95 64.327777 7778c 60 -3.000 00c 57.0 0c 62.0 1c 偏斜度-1.0 12 1.1 22 1.6 27 -1. 189 -.6 02 -.4 90 -2. 025 -.1 00 -.14 1 -1. 931 -.248 1.353 1.35 3 -.30 偏斜 度標準誤.398 .39 8 .39 8 .39 8 .39 8 .39 8 .39 8 .39 8 .398 .39 8 .398 .3 98 .398 .398 .398 峰度1.59 6 1.6 57 3.4 54 2.1 82 -.7 67 .11 9 5.4 20 -.5 82 -.67 3.5 70 -.844 2.559 2.55 9 -.82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