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理论重点笔记

政治理论重点笔记
政治理论重点笔记

cb398政治理论重点笔记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和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1)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2)经过延安整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为全党的共识。刘少奇代表党中央在中央七大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理论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毛泽东思想也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记忆重点:不同时期的主要人物、提出的重大理论)——

(1)形成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

(2)形成邓小平理论。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3)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4)形成科学发展观。以胡锦涛为代表,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关系到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深化了我们党对

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2)-(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虽形成于不同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但它们的基本点都是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这一要点将在本资料第二章展开论述。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可从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途径这一角度去记忆。可细分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同中国的革命实践、历史传统、民族文化相结合这样三个方面。)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延伸】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呢?(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1)它是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2)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3)它是解决中国问题的现实要求。

4、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1)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成为新时代的主题,这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2)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文化来源。

(3)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以及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工人运动的发展,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物质基础和阶级条件。

(4)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

(1)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的萌芽。毛泽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通过调查研究,深刻论证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在革命中的地

位和作用。

(2)土地革命战争前期到遵义会议——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在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

结合。

1930年初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实际上确立了“以乡村为中心”的观念,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理论。1930年5月的《反对本本主义》,首次明确的反对教条主义,提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提供了认识依据。具有中国革命特点的基本模式即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以及相关思想、政策的提出,则是毛泽东思想形成最主要最根本的标志。

(3)遵义会议直至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成熟。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形成了一系列正确的思想,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走向成

熟。1945年十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4)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思想继续发展。提出要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

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的任务,并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5、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重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1)其主体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独创性发展的六个方面,即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

关于政策和策略,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关于党的建设

(2)贯穿于上述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

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基本观点:第一,农民不仅是无产阶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最忠实可靠地同盟者,并且是这个革命的主力军;第二,无产阶级领导的统一战线要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参加,并且在特殊条件下把一部分大资产阶级也包括在内,最大限度地孤立最主要的敌人;第三,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内容,农村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基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第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直接目标,是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并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准备条件。(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他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丰富了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重要的政治条件。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他提出关于人民内部要在政治上实行“团结-批评-团结”,在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经济及其他各项工作中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等一系列正确方针。(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他规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规定了是党指导枪而不是枪指导党等重要原则。强调实行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实行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和瓦解敌军的原则。系统地提出了建设人民军队的思想,提出以人民军队为骨干,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建立农村根据地,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制定了在敌强我弱形势下实行战略的持久战和战役、战斗上的速决战,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等一系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例如,关于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要实行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政治和技术的统一、又红又专的方针;关于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方针。

(6)党的建设的理论

总结了党三大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也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针对历史上党内斗争存在过的“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左”的错误,他提出“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正确方针。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作出了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6、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历史根据、现实根据

时代背景:时代主题的转换(二战后,时代的主题开始从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

历史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

现实根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经验。

识记内容补充:

1982年十二大,邓小平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1987年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1992年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1997年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写入党章。1999年,载入宪法。

7、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8、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重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如何记忆?教材从三个层次进行了概括:第一,哲学基础,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其精髓;第二,基本原理,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第三,实践形态,即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以及基本战略和基本政策,是以基本原理为依据而制定的。)

(1)“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2)邓小平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3)邓小平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是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点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把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长处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

A.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

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B.它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

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C.它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

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D.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

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2)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3)邓小平理论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和现实依据

(1)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识记补充: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仍是党在21世纪伟大而艰巨的三大历史任务。

(3)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释义】教材提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中“党的历史方位”指的是: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共产党已经①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②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实行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10、“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三个代表”的形成和发展:

-2002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第一次提出“三个代表”的要求。同年5月,他又指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2001年在纪念建党80周年大会,江泽民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

-200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

-2004年写进宪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集中概括的内容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2)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是做好其他各项工作的决定性因素。

(3)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灵魂和保证,只有发展先进文化,才能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的需要,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持。(4)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核心和目的,发展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1)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

(2)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

(3)关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思想。

(4)关于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思想;

(5)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

(6)关于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思想;

(7)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思想。

(8)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

(9)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

(10)关于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的思想;

(11)关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群众基础的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表明党对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11、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现实依据和重要借鉴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2)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依据。

(3)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识记补充: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

-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章。

12、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3、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基本要求和重大意义

(1)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

第一、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第二、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第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四、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2)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A.这就是要求我们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全面

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

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

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B.要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大力建

设生态文明,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

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

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是人民在

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3)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A、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B、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C、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1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1)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些理论成果都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都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都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都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A.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

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B.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

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初步回

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首要基本理论问题,逐

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

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C.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

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

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

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

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从而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

国化。

D.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

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

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

务,继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

(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发展观之间既是一脉相承又是与日俱进的,是一个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前者为后者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后者是在继承前者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它们辩证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备注:(1)(2)两段是回答的要点,中间1、2、3、4是对(1)的展开论述。

15、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一理论体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根本方法,创造性地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实际,作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根植于人民的政治立场,贯彻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对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和升华;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财务管理读书笔记

高级财务管理读书笔记 《我国合并财务报表相关问题研究》读书笔记作者刘枫在“二十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又一场的大规模合并浪潮”这一背景下就全球对会计信息量需求越来越大这一问题通过文章中以我国现行的合并会计准则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分析我国财务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会计准则、美国财务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来系统分析我国合并会计准则现存的不足。其中,重点对我国合并会计准则中合并范围和合并方法这两个关键问题进行深入、全面、系统地分析。通过以上对比分析得出我国合并会计准则现有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一些改进建议,从而促使合并财务报表反映企业集团的整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等财务信息更具有可靠性和相关性,同时更有利于合并财务报表使用者做出高效的经济决策。 《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研究》读书笔记作者在次贷危机以后,由于粗放经营、产业纽带疏松、监控机制不健全、应对国际风险能力较差等等,制约了我过大型企业集团的发展的背景下,针对寻找出一个适合我国企业集团发展的合理的财务管理体制这一问题,通过研究在国内外已有的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更加精确地定位企业集团的概念,以区别于集团公司,母子公司,总公司分公司,然后引出企业集团的法律性等特征,阐述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的内容如领导体制以及制度制定等。特别在次贷危机的背景下进一步展开讨论为什么要采用集权制进行管理。明确地阐明了我国目前的企业集团现状,以及互联网对于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组建的重要性,同时分析新时代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面临的问题,探讨种种问题的成因,最终研究出得出一系列相对合理的建议以帮助我国各类企业集团建立健全完善的财务管理体制。 《浅析国际贸易中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读书笔记 作者黄杰灵以小企业的国际贸易中遇到的一系列发展瓶颈诸如缺乏先进科学技术,缺乏先进管理技术,缺乏国际财务管理经验等为背景,研究中小企业如何改进国际贸易中的财务 管理问题。作者通过分析一系列中小企业国际贸易的案例,发现了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由于制度上的缺陷和管理上的漏洞等多方面的原因,在财务管理中出现了会计基础工作

《综合素质》学习笔记

《综合素质》学习笔记 考题分析: 选择题:29*2’=58’ 材料分析题:3*14’=42’ 作文:50’ 听课笔记: 模块一:职业理念 第一章:教育观 第一节:素质教育观 一、什么是素质教育: 1、素质:人生来所具有的生理特点及后天环境教育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品质,内容包括:生理素质及社会文化素质。 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 2、理论依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社会存在。 3、现实依据:现代化建设关键科技现代化依据人才依靠教育重点 基础教育重点工程素质教育 4、意义:时代发展的需要:国际竞争、创新型人才 决定国家的未来:科技增长方式,科技、管理 家庭的幸福 教育自身改革需要 5、素质教育的历程: 1)1985.05:《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文件意义:思想源头 2)1994.08:《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誉工作的若干文件》 文件意义:第一次使用素质教育概念 3)1999.0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文件意义:明确指出了中小学都要加强素质教育的要求(正式提出素质教育的文件) 4)2006.09:《义务教育法》依法实施的阶段 5)2010.0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实施时间:2010——2020 文件意义:把素质教育上升为国家发展的战略主题高度 二、怎么实施素质教育: 1、途径:1)德育为先、五育并举 2)实施新课程: 科目设置:横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题、 劳动、心理健康 纵向: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不同学生:必修+选修 3)学校管理、教育活动、班主任

第二章:学生观 一、正确地认识学生 (一)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人的发展具有的特性: 1、客观性:学生是一个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独立于老师的头脑之外,不以老师的意志为转移。 2、主体性: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自觉性(基本)、独立性、创造性(能动性的 最高表现) 3、发展性:身心发展最迅速发展阶段,可能性,可塑性 4、全面性: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全面发展 5、差异性:1)不同学生在同一方面的发展存在差异 2)不同学生在不同方面的发展存在差异 3)不同学生所具有的不同的个性心理倾向上,不同年龄学生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 (二)中学生的特点: 初中生:人的自我意识觉醒阶段,个性发展关键时期 关键 高中生:三观(世界、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为人终身发展 奠定基础 二、反对错误的学生观,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一)错误的学生观: 1、教师中心论:老师是教学的主宰,强调教师的权威 错误根源: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把学生看作接受知识的容器。 2、学生中心论:生活就是学习 错误根源:片面夸大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忽视了老师作为知识传递者和智慧的启迪者的角色。 ◆(二)正确的学生观: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把学生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因性别、民族、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①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用发展的观点来认识学生,评价学生,教育学生。学生的发展规律: 顺序性——循序渐进 阶段性——年龄特征(教师该怎么做:根据不同的年龄特征提出不同的任务,设置不同的教育内容) 不平衡性——抓住关键期 互补性——某些机能(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之间)受损后可通过其他方面超常发展(教育工作者怎么做:让学生树立自信,发挥优势来扬长避短) ②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完整的个体——进行素质教育的出发点 ③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中学综合素质考试知识点梳理

综合素质 第一章职业理念 第一节教育观 1、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所持有的看法。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目的。 ①以提高国民素质教育为根本宗旨 ②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观的内涵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创新教育是素质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教育的核心)⑤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外延:连贯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终身的教育活动 3、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①国家政策保障 ②推进新课程改革 ③学校管理、课外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重要途径) 4、新课改带来的教学转变 ①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 ②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③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④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5、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 ①发挥教师的作用 ②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③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6、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①全面素质与片面素质的区别(德育为先,五育并举) ②价值取向的区别(培养符合社会进步所需要的人才) ③教育方针的区别(实施了党的教育方针) 应试教育素质教育 教育对象主要面向少数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面向所有学生 教育目的偏重知识传授,忽视德育、体育、美 育、心理教育和生产劳动教育 德育、体育、美育、心理教育和生产劳 动教育全面进行 能力培养只重视技能训练,忽视能力培养重视各种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以死记硬背和机械重复训练为主,使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启发式、探究式教学,使学生生动、活 泼、主动地学习,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学生评价筛选性评价,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 生的主要标准甚至唯一标准 发展性评价,评价方式多元,评价主体 多元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较难,过于偏重学科体系, 忽视综合性及应用性内容,存在着脱 离学生生活实际,忽视实践等问题 降低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弱化学科 体系,重视综合,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经 验、联系实际 教学着眼点局限于学校注重发展性,终身教育,终身学习 7、素质教育的实施障碍 ①对素质教育的误解 ②沉重的课业负担

管理类书籍读书笔记

管理类书籍读书笔记 管理类书籍读书笔记3篇 《人生智慧管理》一书中,告诉我们生活中用多角度思维的重要性。我想,如何将这一概念运用在工作中,同样会产生释疑解惑、 重整行装再出发的效果。 在基层工作多年,我有一种感悟。如果你把工作当作一个成长跳板,你的工作热情不会超过3年,因为多数人很难在3年内成功跳槽;如果把工作当作一份谋生的职业,你的工作积极性不超过5年,因为你的收入始终无法跑赢你的支出。 如果你把工作当作个人升迁、平步青云的平台,你的拼搏精神很难持续10年,因为多数人受制度的束缚,要么遇到了职业的“天花板”,要么在“独木桥”上被挤了下去。如果你的初心基于此,结 果往往是走不远、即使走得远,也走的非常累。 但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把工作当作一种兴趣和乐趣,就像喜欢唱歌、运动、逛街等爱好一样,要我工作变为我要工作,被动工 作变为主动工作;因为我喜欢、所以我在辛苦劳作中感受快乐;因 为我爱好,所以在无数付出后不图回报;因为我愿意,所以我对成 功失败无怨无悔;角度不同结果也会不同。 我们唯有保持这样的初心,方能在自己的工作生涯中,始终敬畏工作、珍惜工作、喜欢工作、享受工作。 在春意盎然的三月,我阅读了《危机管理》这本书。通过五天的学习,使我拓宽视野、更新了观念、改善了心智。 危机对于一个社会、一个组织、乃至一个人都是普遍存在,这是由于社会、知识的不断变化引起的,当原来的制度、规则不能适应 变化时,危机就产生了。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只有时刻不忘 学习,真正做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

质,汇集力量,定位目标准确,才能适应社会、知识的变化,为教 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机会对人的一生非常重要,机会能改变人的命运。人一辈子只有 7次机会,两次机会之间相隔大约7年,大概25岁以后开始出现机会,经过50年的时间,75岁以后就不会有什么机会了。在这50年 里的7次机会,第一次不容易抓到,因为太年轻,最后一次也不用抓,因为太老,这样中间只剩下5次了,这5次机会里面又有两次 一不小心给错过了,所以实际上只有3次机会了。 如果什么时间你抓住了一次机会,或是什么时候一位贵人给了你一次机会,这定是终生难忘的。同样的道理,在人的一生之中,真 正对自身具有重大意义的学习机会也是不多得的。 而我,则在当下抓住了学习的机会。 《危机管理》一书详细描写了优秀的公司是如何防范危机的发生。首先说到“预见”的重要性,只有成功的了解到自己所在公司后集 体的不足,及时发现并改正,才能防止一系列危机的`发生,一些比 较容易防范的危机一定要提前发现,例如及时发现并处理那些对公 司影响不好的负面报道或传闻、密切关注某些在公司销售总额上占 很大比例的客户、按时的交税和配合政府部门的调查还有防范经济 抵制和罢工的发生等等,这些危机的发生至关重要! 第三章是重点,说的是“善管理,化解危机”。书中说,化解危机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改善管理,可以说,找成公司危机与衰退的所 有原因都与管理不善有关,管理不善是许多公司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因为管理不善,会引起公司内部失控或协调机制不灵,会造成 生产成本的增加,会导致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下降,会导致员工 生产积极性的降低,会造成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反应迟钝,从而使公 司陷入危机。公司只有改善管理才能摆脱危机。 由于必须靠改善管理才能摆脱危机,所以很多公司就靠更换CEO 开化解危机,公司的管理人员,特别是公司领导人,对公司经营的 成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公司的领导人的能力够,或过于保守, 或任人唯亲,是很多公司衰退的根源。领导人的更换,能改变公司

(完整版)政治理论读书笔记

政治理论读书笔记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哲学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矗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辨证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两种形式,主观和客观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践的观点。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特别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使唯物主义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阶级性和实践性是他的显著特点。 2,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物质的唯一特征,就是他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物质的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时间,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作为物质的存在形式,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是一维的。空间作为物质的存在形式,是指物质的广延性,伸张性。空间是

三维的。时间空间同物质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实践的含义和基本特征1客观物质性2自觉的能动性3社会历史性。 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有:改造自然界,变革社会关系,科学实验。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实事求是。世界的统一性在于他的物质性。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依赖于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意识依赖于意识的对象-客观存在,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但这种能动作用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主观和客观相统一与实事求是。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我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矗主观与客观相统一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辨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根本要求。 3,联系和发展的规律及其核心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有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直接联系和见解联系。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决定着事物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其他联

2021年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知识点口诀记忆汇总

2021年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知 识点口诀记忆汇总 2021年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知识点口诀记忆汇总一、教育观 (一)素质教育观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口诀:“提素”“个性”“创”“两全”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 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口诀:全面建设个性接班人 (二)新课改的教学观口诀:四个转向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二、学生观口诀:二独一发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三、教师观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口诀:“促进”“研究“开”“社区”或四者一社区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

开发者 (3)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新课改教师角色的转变(即教师职业的责任) a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b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c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d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e 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五者一社区记忆技巧:学生不仅要在课上接受教育,还要去社区终身学。教师职业的价值对教师个人:可以满足教师作为个体自我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对他人:对国家,社会,集体和人类都有着巨大的贡献,为社会和进步提供精神财富,培养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或者①教师是文化传递者②教师是文明促进者③教师是智慧开启者④教师是道德塑造者) (二)教师行为转变口诀:你我他它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与赞赏 (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四、教师职业道德 口诀:“三爱”“两人”“一终身” (1)爱国守法——基本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为学生做出示范和榜样。

关于管理类书籍的读书心得体会

关于管理类书籍的读书心得体会 现代企业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直接指导企业管理的具体实践,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而下面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管理类书籍的读书心得体会,一起来看一下吧。 我公司于20xx年9月对财务与审计管理制度进行规范汇总,对切实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加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切实加强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努力做好会计工作,加强内部管理,是今后会计工作的重要任务。 1、依法建账,遵守记账规则设置会计账册是记录经济业务情况,明确经济责任,考核经济效果等的重要依据,是会计工作得以开展的重要基础。一个单位从设立就应当依法设置会计账册,进行会计核算,保证会计核算的有序进行。遵守记账规则,则是依法建账的重要保证。在全面加强会计工作的同时,不断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质量。并结合本单位会计工作实际,制定单位内部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制度。 2、切实加强内部监督和内部控制进行会计核算,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没有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会计核算的质量就难以保证;会计监督如果脱离了

会计核算过程,也就难以取得好的效果。应当将会计监督寓于会计核算中,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实行有效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单位应当充分认识到加强内部会计监督和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紧迫性,建立健全会计监督和内部控制制度,明确会计工作相关业务的程序和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在机制上、制度上规范行为,切实保证会计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 3、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应当在依法做好会计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会计人员是会计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应当以《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为准绳,认真做好会计工作。一方面,要认真学习,掌握会计法律、法规、制度,并按照规定办理会计事务,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 4、加强会计监督,规范会计秩序 《会计法》在赋予财政部门管理会计工作职责的同时,明确财政部门作为执法主体,赋予了财政部门相应的行政处罚权,财政部门应当切实履行《会计法》赋予的监督职责,监督各单位依法建账和进行会计核算,取得和填制会计凭证,设置和登记会计账簿,编制和提供财务会计报告,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监督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持证上岗,促进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对做假账,提供虚假信息等违法行为,必须依法追究有关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维护《会计法》的权威。 诺基亚:"危机是改进的机遇"

政治学习笔记

政治学习笔记 9月7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一、爱国守法。 二、敬业奉献。 三、热爱学生。 四、教书育人。 五、为人师表。 六、终身学习。 9月16日:《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是适当的方式》 对学生批评教育的“适当方式”至少要包含五项因素: 1、符合教育基本规律; 2、符合学生健康成长的规律; 3、遵循及时纠错的教育原则; 4、以尊重学生、爱学生为教育基准; 5、绝对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这五项因素中蕴含着一项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爱”。有爱才会有教育,有爱才会有好学生,有爱才会有好的教育方法。9月30日:《会爱的老师才能被爱》 每个老师都认为自己爱学生,但同样是爱学生,有的老师被学生理解——学生喜欢和这样的老师相处,乐于接受他的教诲;而有的老师却让学生敬而远之。 共同娱乐是纽带。 尊重学生是基石。 了解关心是催化剂。 爱孩子是母鸡都会做的事,如何对孩子施以科学的爱和教育,让学生能够理解你的爱,需要老师真正付出努力! 10月14日:《如何成为有理想的教师》 1、要有学习思想; 2、要有反思思想; 3、要有合作思想; 4、要有创新思想; 5、要有写作思想。 10月21日:《做一个有魅力的教师》 教育是塑造人的工作,它远比创作一件艺术品要重要得多,决不允许失败,所以我们更有责任做得完美。一个理想的教师应当是一个仁者,一个智者,一个乐者,一个行者。 一个仁者: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教师必须是一个有大爱的人。 一个智者:教师必须是一本学生永远读不完、读不够的书。教师的智慧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一个乐者:一个引领孩子们成长的人,必须是一个乐观向上、热爱生活、充满激情的人,教师要心存美好,用高尚的人生观去影响孩子们。 一个行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教师永远是一个行者,一个乐于学习、实践、研究、创新的行者。只有勤奋、勇于探索的教师,才是一个好教师。 10月28日:《做一名具有专业感的教师》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这一权威文献中提出“教师是专业性职业”。 任何职业,只有首先被其从业者看重,才能引起别人的重视。当所有的教师都把教育看得足够尊严和时候,当所有教师都把它当作生命一样神圣守候的时候,别人就不能不对它肃然起敬。一个具备教师专业水准的教师当有以下特征: 1、具有心灵的力量。一直以来我们都错误地以为教师是教书的,不,教师是教“人”的。 2、具有情意的关怀。教师应当是一个内心细腻、情感丰富的人。 3、具有人格的熏染。教育是一种影响,人格是一种熏染。 4、具有文化的气质。教师应该代表着先进的文化,如果教师不能成为先进文化的杰出代表,那么任何人的担任都将使教育蒙羞。 5、具有智慧的实践。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这项工作固然需要经验的支持,更重要的是需要智慧的决断。 11月4日:《当前教师的专业性体现》 1、教材的解读能力。一个教师,其专业能力的最根本之处在于,他阅读教材的时候能自觉地从学生学的角度、教师教的角度以及训练价值的角度、人文熏陶的角度、难度把握的角度、坡度设置的角度去审视教材,从而筛选出最具科学性、艺术性和有价值的教学要素来。 2、与学生的交往能力。良好的与学生交往能力的缺失,直接影响着师生的生活质量。 3、课堂组织管理能力。课堂的组织管理需要一定的管理艺术和能力,这种艺术的本质是要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 4、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5、试卷编制能力。没有意义的试题不给学生做,让学生省出精力去做更有益的事。 11月11日:《理想教师的师德行为》 教师从教的最高境界:学生佩服,学生敬仰,学生喜爱。 1、学生佩服的是教师的学识和水平,能让他们的学习有收获感。 收获感的最重要的基础,就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这个实际应该是一般的实际水平加个体的具体实际水平。 2、学生敬仰的一定是教师的人品。 教师的人品包括了很多方面,比如教师对自身的要求,与学生交往的语言、行为等等。教师的品德是渗透并不断地展示在自己的各种言行中的,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就是对学生的态度和方法。 3、学生喜爱的则应该是教师个性与性格为基础的。 开朗、活泼、幽默、智慧,这些都是孩子们们喜爱的教师的表现,冷淡严厉、讽刺挖苦、粗暴易怒,这些是没有一个孩子喜欢的教师的表现。 11月18日:《优秀老师行为守则25条》 1、记住学生姓名。 2、注意参考以往学校对学生的评语,但不持偏见。 3、锻炼处理问题的能力,充满信心,热爱学生,真诚相待,富于幽默感,办事公道。 4、合理备课,别让教学计划束缚你的手脚。 5、合理安排课程教学,讲课时力求思路清晰明了,突出教学重点,强调学生理解教学意图,布置作业切勿想当然,且应抄在黑

《综合素质》重点笔记(打印)

《综合素质》知识点 第一章:职业理念 一、教育观 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学生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 (4)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5)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途径有:(1)树立素质教育理念,把握课改精神,实践新课程(基础教育新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2)学校管理,课外活动和班主任工作 (3)举行德智体美并进的教育活动 方法有:(1)提高教师队伍水平,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的作用(主导性作用,更新教育理念,提高素养)(2)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3)引导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5)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价教育现象根据要求和素质教育观念进行分析 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 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 (1)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2)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 (3)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二、学生观 我国所倡导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人的道德、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人的劳动力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学生观的思想基础就是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本质是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社会性需要和精神需要,社会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以人为本”是一种肯定人的作用和地位,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的价值取向。教育中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 (1)学生是完整的,具有独立意义的个体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管理书籍读后感讲解学习

管理书籍读后感

管理类书籍读后感 一、《如何进行标准化经营与管理》读后感 本书通过事例生动地分析了如何对企业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的经营和管理,在我看来,经营和管理这两个问题是独立的但是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其中,感触最深的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企业文化是对员工工作的一个指引,和茫茫海上的灯塔的地位相当,睿智的企业创始人根据自己的人生哲学,结合企业的实际总结提炼出来,经后来的管理者升华而成形成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对其坚决执行,从而成就了成功的企业. 如何对企业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的经营和管理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企业文化的重要 形成成熟的企业文化和选择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在我看来形成成熟的企业文化在某个程度上来说比选择优秀的企业管理者更加重要,首先是企业文化指导员工做人、做事,同时优秀的企业管理者也才能够将企业文化深刻的贯彻和执行,其中的执行是最重要的问题,执行力决定一个企业的命运。 二、制订标准的、细化的管理制度 书中提到制订标准化的经营管理制度,在我看来是阐述了制订标准化、细化的管理制度,不同的企业在对待经营和管理上的思路不一样,现只谈对管理制度的制订,首先是从大局出发,考虑到企业的长久利益的情况下,从员工的角度出发,制订公正、公开、公平的管理制度,忌严管、卡、压,出发点可以是总结目前的管理制度,针对不足提出改进,长处加以发扬,达到让员工直觉

遵守、执行,更要通过制度建设,培养员工的自制能力,形成一种氛围,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使企业的要求成为员工的自觉行为,达到员工自制与企业控制之间的最佳平衡。 企业发展是个动态过程,制度建设也是个动态过程,制度建设要不断改进、创新;同时要细化,制度建设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要了解员工、关心员工、体贴员工,要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切实制订后达到指导、规范员工的工作的作用 三、提高全体员工的素质 这个问题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简单说就是提高员工的专业技术技能和工作中的意识,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有助于提高员工的素质。 四、强化监督管理,制度制订了就要坚决执行 如何评价执行的效果就要靠监督管理,监督管理要站在公平、公正、公开的角度,做到对事不对人,首先就要做到责任明确、切实实行责任制度,做到谁管理谁负责,责任首先从领导追究起。 五、评价反馈和奖惩制度 评价反馈也就是把收集的资料与标准进行对比,好在什么地方;不好在哪里,然后反馈给评价对象,也就是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的过程,针对不足提出改进,继续发扬长处;针对反馈的情况对员工进行适当的奖惩制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助于帮助员工改变不良工作习惯和态度,同时也有助于企业的规范化管理,但是要注意奖惩的尺度,是以纠正员工的缺点为目的。

政治学习笔记

20XX年一月份 怎样理解中国未来的发展必须靠改革开放 深刻理解这一重要结论,要把握好以下基本要点:第一,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其解决的是“国家要富强、人民要幸福”这个历史大课题。实践证明,只有改革开放,才能真正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为中国人民幸福安康开辟道路。第二,中国正处于民族振兴的关键时期,未来发展离不开改革开放。第三、只有继续深化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才会有光明的前景。 2月份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什么 答:一是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就是坚持党和国家的生命线,这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政治保证。二是要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反映了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实现科学发展的社会环境保证。三是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就是要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这是实现科学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强大动力和保障。四是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就是要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这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可靠政治保障与组织保障。 三月份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答:发展既是当代世界的主题,更是当代中国的主题。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江泽民进一步把发展提到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高度加以认识。胡锦涛强调,“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实践证明,千条理,万条理,发展是硬道理;千条线,万条线,发展是主线;千个难,万个难,发展就不难。 四月份 农村集贸市场建设的意义问题 广大农村市场的开拓,需要加强引导,增植载体。强化农村集贸市场建设理应成为农村市场开拓的有效途径和当务之急。特别是在十五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进一步加快农村集贸市场建设,开拓农村市场,促进农村发展也就成为当前我市经济工作,尤其是农村工作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农村集贸市场是农村商品经济活动的中心和推动器,它对于农村区域经济的增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如此,农村集贸市场还是农村经济文化科技信息的集散地和现代文明从城市向农村传播的中转站,是党和政府政策、路线、法规的宣传阵地,农村集贸市场的建设对于农村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㈠、农村集贸市场的建设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区域经济的增长。 ㈡、农村集贸市场的建设有利于小城镇的发展。 ㈢、农村集贸市场的建设有利于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 五月份 农村集贸市场建设的发展对策 农村集贸市场建设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农村集贸市场建设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布局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㈡、农村集贸市场建设资金短缺。 ㈢、有特色的专业市场化农村集贸市场不多。 ㈣、农村集贸市场规划布局建设不合理。 农村集贸市场建设的滞后既影响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建立,从而也就有损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不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进一步发展农村集贸市场已经是一分非常紧迫和现实的任务。对此,有.关部门应予以高度重视。 六月份 农贸市场超市化改造对农产品流通的影响 20XX年初福建省福州市进行了农贸市场超市化改造,国内包括北京、上海、武汉等城市在内的大中城市纷纷仿效,“农改超”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推开。“农改超”是指地方政府指定的特定投资主体投资建设生鲜超市,以承担一定区域鲜活农产品销售业务的过程。生鲜超市的发展目标是取代原有的农贸市场,或者说对原有农贸市场的一种升级换代。从农产品流通角度考虑,现存的农贸市场不是鲜活农产品的经营主体,而农贸市场超市化改

读管理类书籍有感800字5篇

读管理类书籍有感800字5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管理类书籍读后感1 今天看了一本张应杭写的《东方管理智慧》一书,颇有一些感悟,书中讲述了以儒家、道家、佛家为代表的东方企业管理模式,以此来反思西方企业管理思想的不足,简而言之,儒家的管理主要是针对管人而体现的“德治”,道家的管理主要是针对管事而体现的“无为”,佛家的管理主要体现人格修炼方面“空灵”的境界。 西方的哲学是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东方哲学是孔孟的“仁道”,注重亲和力,通过仁者的德行去征服别人。我个人觉得,东西方的哲学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人本主义,以人为本。西方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东方企业追求“见利思义”。 东方传统是尚俭、制欲,知足常乐,将欲望降低到最小程度,以俭养身,在企业管理上不主张用奖金去刺激员工,而是培养人的忠诚。西方则比较倾向于张扬个人的欲望。庄子有一句名言“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意思是说,一个人对欲望如果过分执着,他的智慧就没有了。 东方企业讲究“以和为贵”,这里的“和”不仅是管理境界,更是管理艺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管理者要有包容力,要体现“和”的境界和德行,进行人性化管理,实现真正的“和谐”,而不是以“和谐”为名,打击异己,独断专行,甚至将“和谐”一次

转变为完全相反的意义,这才是最大的不和谐。 东方的哲学要求个人需要懂得为整体的共同利益而放弃个人的利益,所谓的共同利益,必须是真实的共同利益,而不是少数人的利益。 做企业管理要有心量,要学会虚心容人,有包容力,能有心量包容各种人,比如欣赏自己的人、挑自己刺的人、对自己冷嘲热讽的人,如此等等。这种心量,不仅是德行,有时候还是一种成就事业的智慧。总的来说,这本书对于企业管理者、经理、主管等都值得一看,对于提高企业管理能力和管理技巧有一定作用。 我个人觉得,贯彻中国传统儒家管理思想最好的是日本、新加坡等国家,而贯彻西方管理哲学的是美国、中国等国家。中国企业的现状就是管理模式完全照搬早期西方的管理模式,企业为了赚钱可以完全不受道德约束,即使干伤天害理的事情也毫无内疚感,三鹿奶粉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企业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竟然可以往婴儿奶粉中参入化工产品,只有在早期的资本主义时期才有这种案例出现。中国企业现在急需的是补一补东方儒家思想的课,以日为师,学习和借鉴日本企业的管理经验。例如终身雇用制、年功序列制(按工龄增加工资)、注重精神激励等等,其实早期的中国国有企业与日本企业的管理思想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企业的管理模式基本都转为西方的管理模式,员工跳槽频繁,企业以奖金激励员工,解雇员工如家常便饭等等,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已经被西方个人主义思想所垄断,要想学习日本经验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管理类书籍读后感2

政治学习笔记(完整)

政治学习第一次 学习“两会”精神,促进教育发展两会是中国的窗口,关注中国就不能不关注两会。学校组织全体教职工收看了两会特别报道,意义十分重大。 当前教育背景下,作为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丰富自己,才能让自己不断地发展,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的老师就更应该对自己的发展做出规划,并为之不断地努力,从而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古人曾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简而概之,教师的工作就是教书育人,所以,我要在教育教学上,不断提高个人的素质。目前进行的新课改对我来说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为了进一步做好自己的工作,我给自己提出了如下的要求。 1、多读书,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做一个高雅的人。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我要继续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备良好的师德。师德不是一个抽象的政治说教,而是具有深刻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格的,一个有广博知识的教师才会有道德感召力,仅仅依靠说教的道德教育必然是苍白的。同样,教师的师德魅力也是以其深厚的文化为底蕴的。唯有如此,教师才能完成其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其次,作为一名教师,要让"学习与思考"真正成为自己的一个习惯。 2、虚心请教,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要积极向同伴学习,多走进同组教师和优秀教师的课堂,多向大家学习。积极参加每周的教研,就当天发生的教学突发事件,教学感悟反思,学生的思想问题及解决方法等与同组教师交流学习。 3、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做创新型的教师。 能够自如的驾驭教材,了解教材特点,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并能恰当地制定教学计划;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地把握课堂教学活动。 在教学研究能力方面更要力求逐渐做到:掌握一定的教学理论,认识教育规律,然后联系教学中的亲身经历,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勇于探索教材改革、课堂结构、教学方法等一系列比较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勇于挑战前人未能研究成功的课题。这样才能不断创新,推动教学向纵深方向发展。 4、不断学习信息技术,学会动手制作课件。 电脑现已被运用到教学中,电脑的运用大大推进了社会的发展,效率的提高。新世纪教育工作者应具备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及驾驭课堂

管理学书籍读后感

《《不懂带人,你就干到死》读后感 我是在去年有幸接触到这本书的,我十分感谢我的老板能够把这本书推荐给我,这本书和以往的管理学书沉闷冗杂略有不同,这里的聚焦答案的思维和工作方式与中国人的优雅实际相互合作的交际方式很接近。这本书全部是关于合作、未来、情境、和循序渐进的工作方式的。它不是解决问题,而是讲如何构建解决方案。下来就让我来谈谈读这本书的感受吧! 管理有许多经典的定义,其中的一个定义是:管理是指规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一个组织成员的工作,同时利用其他的组织资源,以期达成组织的目标。这本书设定“管理让人把事情做好的艺术”。毕竟,这也是管理学的意义所在,我们的任务就是管理员工的行为,以实现组织的目标。聚焦答案模式是一种实用主义的方法,它更关注朝着目标前进,而非变化本身。 先举个小例子,尼克尔是一家财务总监,但是最近他开始注意到同事间在违反一个规定就是部门之间要保持敞开的状态。他开始思索这个问题,是提醒同事遵守这项规定,对于屡教不改的严加指责?还是在他看到门被关上的时候,走过去把门打开?......他可以选择很多方式回应,在认真考虑之后,打电话给技术部门,让他们把所有门上的合页都卸了,不仅从现实上解决了问题,也给他人一个警醒。 简单直接!这就是聚焦答案模式的解决案例,很成功,带给我很大的启发,我们往往在很多时候会把问题考虑的特别复杂,就像电视剧甄嬛传里面胧月一刀解九连环那样,大人们百思不得其解,反而孩子思考问题简单却解决了问题,这就是这本书教会我的第一条“简单是最有效的”! 但是,其他事情都那么简单吗?当然不全是!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我们的学习中,变化是不可避免的,唯一不变就是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学会让员工与我们站在统一战线,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避免与员工的疏离甚至独立。 解决问题传统模式是从问题入手,先调查问题的由来,深入分析其他所有可能的方面,追根溯源,实际上这种方法在处理简单的技术问题时比较有效,比如看病就医时,车辆检修时,但是如果处理我们周围的事情时,就会遇到各种问题,人的反应不像细菌和发动机,当我们找出问题所在,把问题追究到某一个人身上时,我觉得这是不合理的,有许多复杂的原因所致,若追根到一个人身上,人们相互指责,只会让问题更麻烦。 问题出来时就是要解决问题,聚焦答案模式就是用以往成功的经验,尝试着去解决新问题,多去开拓未来而不是纠结于现在,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不同,这时候与员工多交流探讨就显得很有必要了,良好的关系会帮助我们从溺死在问题的海洋里爬出来,发掘资源去解决。

教资-综合素质-笔记整理

( 综合素质教资 5天:真题大题整理(上下午)→书(晚+上午)→作文(下午晚上+上午)→选择题文学常识外刷(下午晚上)→背(上下午)→文学常识(整理公务员历史文化艺术常识,两天,法律常识整理,其他来不及算了)。 加粗为常考点 一、单选(29题,2分/题) 1-5题,考查第一章职业理念,常见设问老师的做法正确的是、不恰当的是。6-12题考查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根据题干选择合乎法律的选项。13-16题考查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涉及职业道德、职业行为,常问老师行为正确的是。17-25题考查第四章文化素养,常见某学说的提出者、诗词作者、历史地名、历史典故、艺术、正确的理解等。26-29题考查第五章教师基本能力,涉及word、Excel、PowerPoint的简单操作,逻辑关系是否一致、数学规律各设一道。 下面的是常考的点,侧重应用,不背。 第一章职业理念 一、教育观 ~ 1、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 2、素质教育观基本内涵口诀:“提素”“个性”“创”“两全”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3、素质教育包括: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社会实践╳) , 4、素质教育基本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应试教育面向少数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统一);促进个性发展。 5、新课改的教学观/更新教育理念口诀:学习过人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关注过程、关注体验、评价多元化) 6、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因为素质教育主渠道还是教学,主阵地是课堂)。 、 二、学生观——“以人为本” 1、我国现代教育观的思想渊源: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2、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材料题)

管理书籍读后感

课程名称现代管理科学基础学院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学号B14011925 姓名李小阳

管理类书籍读后感 有幸拜读了《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让我受益匪浅。此书是彼得·德鲁克的一本经典之作,成于1966年,却依然在四十年后的中国,被一群职业经理人选为年度最值得阅读的十本书之一。经典之所以经典,在于历久弥新,在于经历了四十年后书中鲜活的思维,敏锐的观点,到现在依然切合实际,依然有效。现结合公司的实际及自己的工作实践,谈一些自身的感受。 管理大师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中重点阐述了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管理者的五项要素,包括:有效的善用有限的时间,重视工作的贡献,善于利用各人的长处,集中精力于重要领域,善于做有效的决策。上述五点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但细细想来,确实也是切中要害。对于管理者特别高层管理者而言,有效决策应该是至关重要的,读后深受启发和教育。 本书的核心观点是:管理者的工作必须是卓有成效的,而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在书中德鲁克老前辈将管理的适用性扩展到了非常广泛的范畴,组织类型从企业/商业延展到了几乎所有的各类社会组织。只要有组织就需要管理,同时只要需要做决策就需要管理者。“管理”不再是高层经理的特权,管理者的队伍扩大了,管理者泛指知识工作者、经理人员和专业人员,不论其是否有下属,不论职位高低,只要是因为其职位和知识他们必须在工作中做影响整体绩效和成果的决策。而不论职位高低,只要你是一位管理者,就必须力求工作有效。公司的核心工作是整合各种社会资源,最大化有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创造价值,其从业人员的工作,绝大部分是计划、组织、整合、协调、沟通及管理。因而,在公司内部绝大部分员工应属于管理者的范畴,管理者不应只局限在中高层人员,也不能只局限在有下属的人员。公司在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及自己优劣势的情况下,适时提出了战略目标,怎样去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有赖于公司绝大部分员工卓有成效的工作,也即是他们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有什么共同点呢?如何才能使管理者卓有成效呢?对于这些问题,书中都有很明确的回答: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