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九年级语文《湖心亭看雪》教案设计

刘俊峰吉林省通榆县新华镇中学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2,学科:语文

3,课时:1

4,学生课前准备:

(1)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

(2)初读课文,自行处理不熟字音;

(3)对照课下注释了解词义;

(4)课外搜集有关描写西湖的诗句。

二、教学课题

知识与能力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体会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理解课文中写景的名句,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互动探究: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2.读读议议: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3.诵读课文,培养鉴赏美的能力和诵读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评价作者的情趣,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怀。

三、教材分析

本文选子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9课,是名末文学家张岱山水小品代表作,文章以白描手法写景与叙事相结合,表现了这个曾经的富家子弟和现实的明朝遗民的失落情绪和雅趣。教学设计为在熟读基础上,以“痴”为切口,了解、校正学生对文意的理解,对照原文,评析插图,引入相关链接,落实对“白描”手法的领悟及作者内心的把握,从而突破难点。拓展阅读的安排使学生能够积累更多的优美诗句,扩大知识储备,培养他们阅读欣赏的能力。

教学重点:

1.雪后奇景的赏析;

2.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手法----白描。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过程中,用百度搜索查找一些与作者张岱有关的资料,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张岱寄情于山水的闲情雅致的精神世界的了解;以百度图片搜索,展示几组西湖美丽景色的图片和文中所描绘意境的图片相对比,感受张岱文中所表现出来的闲情雅致以及内心世界的孤苦愁绪,加强学生对文章意境的整体把握;

为了使学生对白描手法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可以采用百度知道、百度图片搜索白描的概念和画例,语文中的意境相印证;课文拓展过程,使用百度搜索,将找到的有关西湖的诗句与学生课前查找的综合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一个绚丽多彩的西

湖,更主要的是增加学生的积累。

四、教学方法

本文是一篇文言小品文,全文寥寥160字,却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绝对意想不到的西湖,语言之精致洗练、意境的幽缈奇绝,几乎就是一种全新的视听馈赠。为了使学生对本文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必须通过听读、诵读、齐读等形式,初步感知课文大意,再以默读、分组赛读等形式在教师指导下,了解字音、把握词义,然后边读边师生质疑、释疑,已达到通晓文意的目的。

在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清楚了解之后,我们借助百度搜索到的参考资料,带学生走近张岱、了解张岱,从而加深学生对文章意境的理解;同样通过百度搜索,引入“白描”的概念与图例,与文中的白描景色相印证,使学生对白描手法有个清楚地了解,随之运用白描手法进行写人写景的练习,以提高学生实际运用的能力。

张岱运用诗样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淡雅静谧的西湖,关于描写西湖的诗句洋洋大观让学生将给自己的积累和百度搜索得到的结果相融合,与本文一起背诵下来,增加学生的有效积累。

五、教学过程

(一)、对联激趣导入新课

1.导语: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一系列优美精致的写景佳作,《三峡》、《答谢中叔书》、《记承天寺夜游》、《观潮》,从上述文章中可以集成这样一副对联:“三峡,两岸连山,高峰如云,山河壮美;钱塘,一线通天,涛声如雷,天下奇观”。

2.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又会给我们展示一幅什么样的画卷哪?

3.板书文题:湖心亭看雪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1.让学生将在预习时遇到的不熟字词在文中标出;

2.播放【百度mp3】《湖心亭看雪》录音:https://www.360docs.net/doc/4b13412986.html,/...课文录音.mp3

3.学生质疑,提出在预习时遇到的问题,师生共同释疑。

(三)、反复诵读加深理解

1.学生默读;

2.学生朗读、正音:更(gēng)定、毳(cuì)衣、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一芥(jiè)、喃喃(nán nán)

3.齐读,消化生字;

4.分组赛读,力争读熟;

5.默读,对照注释,了解词义:

是日更定:是,这。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从晚上八点算起。定,完了,结束。更定,大约是凌晨六点的时候。

余拿一小舟:撑,划。

拥毳衣炉火:毳,鸟兽的细毛。毳衣,毛皮衣。

雾凇沆砀: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冰花一片弥漫。

上下一白:全白。(比较这里的“一”和“湖心亭一点”的“一”的区别。)

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还。

强饮三大白:强饮,痛饮。白,酒杯。为何“强饮”?——“酒逢知己千杯少”。说明他把那两个人当朋友了。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是,判断动词。(是字的两种用法,一种作代词,一种作动词。这里是用了哪种?) 客,客居,名词用作动词。

莫说相公痴:痴迷。

同学们对课文的字句还有没有不解的,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6.齐读课文,进一步理解文意。

(四)、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课文大意(要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清楚);

教师板书: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地点——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

2.作者为谁?请同学们介绍一下作者(教师在文题下板书张岱);

3.【百度知道】张岱相关资料:

https://www.360docs.net/doc/4b13412986.html,/question/51655040.html?fr=qrl&cid=943&index=2

明确:明末清初散文家、史学家,原为富贵之子、爱好繁华、好山水,明亡后披发入山,安贫著书,亡国之失和超然物外的雅趣。

4.分段朗读并思考:

(1)、一位爱好繁华的富家子弟,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到西湖的湖心亭去看雪,他选定的时间是?(是日更定:这天更尽的时候)

(2)、这时候的天气状况如何?(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大雪下了三天,湖中看不到人迹听不见鸟声。极言雪之大,天气恶劣)

(3)、想象一下,更尽之时是应该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尤其是这样一个恶劣的天气里,这个时候大多数人都该在做什么?(睡觉)作者在此时做出了什么举动?(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炉火独自去西湖的湖心亭看雪。)表现了他的什么情怀?(追求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超脱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趣)

(4)、此时的外面的景像是什么样的?(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空与云层与远山与湖水,天色湖光全是白皑皑的。)

(5)、湖面上的能看到的景物有哪些?作者在这里使用的语言有什么特点?(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我的一叶小舟,和舟中的两三个人影罢了。以简约的笔调,三言两语给我们勾勒出了一幅“湖山夜雪图”)

(6)、【百度百科】白描:https://www.360docs.net/doc/4b13412986.html,/view/42069.html?wtp=tt (8)、【百度图片】湖心亭看雪画意:

http//:https://www.360docs.net/doc/4b13412986.html,UploadFilesSoft2009420094813123.jpg

(9)、谁能用你手中的笔描绘一下你胸中的湖山夜雪图。

(10)、作者到了目的地看到了什么人?(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我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说了哪些话?(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哪能还会有这样的人?”)做了什么事?(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尽力地喝下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这里客居。)

(11)、小组交流:湖心亭的金陵人为什么会“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面对素不相识之人,金陵人何以会“拉余同饮”?作者又缘何“强饮三大白”?文中提到的金陵指的是什么地方?在此有何深意?结尾舟子的话有什么深意?

提示:大喜之人不仅是金陵人,作者又何尝不是如此哪!因为共同的喜好才聚到一起,喜出望外是情理之中的事了;天涯陌路,相遇知音,一个“拉”字消除了彼此的陌生和距离,仿佛是多年的老友相聚,自然会有后文的“强饮三大白”了;金陵即是南京,以亡的明朝故都,在此提出,三人之间更找到了共同的情怀,国家灭亡,天涯漂泊,只能寄情于山水,寻求一种心灵的宁静与淡雅,更深层次的则是对古国的难忘与追怀,作者在文前特意将时间定为“崇祯五年十二月”就是一种特殊的家国之思。舟子的两个“痴”道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作者与金陵人相互之间在落寞孤寂的心灵中平添了一缕温情和安慰。

5、齐读课文,进一步理解文意。

(五)、诗词拓展丰厚积累

1、请同学们展示课前搜集整理的有关西湖的诗词(略)

2、【百度知道】有关西湖的诗句:

https://www.360docs.net/doc/4b13412986.html,/question/16657719.html

(六)、明确作业巩固成果

共同朗读并背诵搜集到的诗句和本文,包括课后练习中的《江雪》。

附板书:

湖心亭看雪

张岱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地点——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

六、教学反思

本文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对酌,临别才互道名姓。舟子喃喃,以三人为痴,殊不知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永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表达了作者赏雪的惊喜,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应该说,以往处理这篇文章,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读结合,到也能把基本情况介绍清楚,但是仅仅就文本说文本,总结的有很多东西没能说透,如今借助多媒体,引入百度搜索,将于课文相关的资料、音像、数据等引入教学中,极大的增加了单位时间的有效信息输出量,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又为自己的教学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使学生在直观的信息技术手段条件下轻松愉悦的进入固定的教学情景之中,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会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如果说本课设计还有什么缺憾的话,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为了突破这一难点,通过对张岱的经历作简要介绍,学生能够理解文中的淡淡哀愁。但是由于时间所限,写景、叙事和抒情三者间的关系,没能很好的揭示出来讲,文中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衬的手法也是蜻蜓点水般一表而过。

另外,关于柳宗元的《江雪》没能在课文的整体感知过程中有效的介入进来,对这样一份很好的教育资源的忽视,无疑是教学设计上的败笔。

关于文中“独”字的特殊含义,也没能很好的给予处理,也是一种疏漏。七、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吉林省学校:通榆县新华镇中学姓名:刘俊峰职称:中教一级

通讯地址:吉林省通榆县新华镇中学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洪塘中学郑静素 一、教学目标: 1、熟读美读课文,理解“绝、拿、强、更、痴”等字。 2、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3、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重点: 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三、教学重难点: 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四幅西湖风光图片)你知道这些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地方的风光吗?是西湖。 回忆一下我们曾学过哪些有关西湖景色的诗词。 (很好,看来大家积累了不少古诗文,善于积累是学好语文的一大法宝呢)有人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在前人的笔下西湖的阴晴风雨已经被描绘得变幻多端,摇曳生姿了。西湖的雪景又将有怎样一番动人的意韵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领略西湖的雪景。 (二)了解作者 谁告诉我张岱是谁?你是通过什么了解到张岱的?(你表现很棒,因为你懂得借助工具书、注解来预习课文)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这节课我们就赏读《湖心亭看雪》。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顺,读通 下面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老师来考考大家,这些字音你都读准了吗? 桡毳衣雾凇沆砀一芥铺毡强饮(幻灯) 下面老师请一个学生读课文,这次要求更高一点,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节奏。 好,你不仅读得字正腔圆,而且读得有板有眼。 2、读懂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我们来齐读一遍,读的过程中去发现一个字,一个评价张岱的字。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洪塘中学郑静素 一、教学目标: 1、熟读美读课文,理解“绝、拿、强、更、痴”等字。 2、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3、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重点: 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三、教学重难点: 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四幅西湖风光图片)你知道这些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地方的风光吗? 是西湖。 回忆一下我们曾学过哪些有关西湖景色的诗词。 (很好,看来大家积累了不少古诗文,善于积累是学好语文的一大法宝呢) 有人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在前人的笔下西湖的阴晴风雨已经被描绘得变幻多端,摇曳生姿了。西湖的雪景又将有怎样一番动人的意韵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领略西湖的雪景。 (二)了解作者 谁告诉我张岱是谁你是通过什么了解到张岱的(你表现很棒,因为你懂得借助工具书、注解来预习课文)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这节课我们就赏读《湖心亭看雪》。(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顺,读通 下面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老师来考考大家,这些字音你都读准了吗? 桡毳衣雾凇沆砀一芥铺毡强饮(幻灯) 下面老师请一个学生读课文,这次要求更高一点,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节奏。 好,你不仅读得字正腔圆,而且读得有板有眼。 2、读懂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我们来齐读一遍,读的过程中去发现一个字,一个评价张岱的字。 “痴” “痴”说通俗点就是什么? 傻,笨,举止异常。 是啊,生活中有些人的行为就是古怪,显得呆气。比如:有一位老师,研究数学非常投入,常常走路也在思考数学题。有一次,他不小心碰到一根电线杆,他忙道歉连声说:对不起,对不起!现在,我们说张岱也很痴,举止也有些异常。 你能用原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吗? 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独往湖心亭看雪。 冬天看雪有什么难理解的呢? 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 绝?消失 想到了哪首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为什么这时会鸟飞绝,人踪灭? 天太冷。 可以说是天寒地冻呀,作者还选择了哪个时辰前往看雪? 更定 更定 晚上八点

《湖心亭看雪》优质课教案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执教:严沁雯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汇,力求当堂背诵; 2、品位雪后西湖的美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探究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感受作者情怀。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精神世界,把握写景抒情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最美在西湖。许多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生花妙笔描摹了西湖春夏的美。杨万里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明艳妖娆的西湖,白居易说“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是杨柳依依生机盎然的西湖。那么,寒冬大雪后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湖心亭看雪》,感受张岱的一片痴心。(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作品 指明学生介绍书中注释一: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三、初读课文,了解文意 1、自由读课文,结合文下注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小组交流、解决疑难。 3、小组汇报,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 4、学生逐句翻译课文。 四、再读课文,解读痴人 1、生读课文,在文中找出一个最恰当的字评价张岱。 2、指名读第一段。你发现张岱有哪些“痴”的表现?在文中找出句子。 (1)“湖中人鸟声俱绝”(翻译)。 明确:天寒地冻,人和鸟的声音都消失了。“绝”字一词多义拓展。 课本附录了柳宗元的诗《江雪》,看一看哪个句子和课文的意境相似?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2)“独往湖心亭看雪”(翻译),“独”字表现出他的遗世独立; 张岱说是独往,真的是一人去的吗?有没有同行的人? 明确:舟子只是撑船的随从,不是看雪人,不能说同往看雪。表现出张岱很清高,孤傲,不愿与舟子为伍。

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①。 是日更定②矣,余拏③一小舟,拥毳④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⑤,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⑦?”拉余同饮。余强饮⑧三大白⑨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释: ①绝:消失。 ②是日更定:是,代词,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定,开始。 ③拏:通“桡”,撑(船)。 ④拥毳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毳衣:细毛皮衣。毳:鸟兽的细毛。 ⑤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凇,从湖面蒸发的水汽。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⑥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像小草一样微小)。 ⑦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 ⑧强饮:尽情喝。强,尽力,竭力。一说,高兴地,兴奋地。 ⑨大白:大酒杯。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也泛指一般的酒杯,这里的意思是三杯酒。

拓展延伸: 龙山雪 张岱 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侍。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坐久清冽,苍头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欱之,竟不得醉。马小卿唱曲,李岕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三鼓归寝。马小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直至山趾,浴雪而立。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游松风亭 苏轼 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儋耳夜书 苏轼 己卯上元,余在儋耳。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酤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钓者未必得大鱼也。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及反思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课标分析 课标中两处提到:“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容。”“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容不作为考试容。” 由此可见,初中生学习文言文,重点在于背诵文章,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基本容,评价也以此为主。 (二)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处于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第六单元全是古代诗文,都是描写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阅读这类诗文,可以使学生通过文字感受山水之美,提高欣赏和领悟文言山水美文的能力,冶热爱自然和祖国的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在培养学生欣赏和领悟写景美文上,《湖心亭看雪》上承《三峡》《答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相较于它之前的三篇文章,有以下特点:1、叙事与写景充分融合,更加情景交融,2、写景文中融入人的因素,情景人三者融合。 《湖心亭看雪》下启八年级下册的更加复杂的情景人交融的《小石潭记》《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相较于这三篇文章,它显得短小精悍,浅显易懂。《湖心亭看雪》的存在,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情景人三者充分融合的文章,更加容易学习八下这三篇文章的情感容和写作手法。 (三)学生分析 我班学生文言文基础比较薄弱,在文言文积累上存在不足,对于独立理解文言文有一定难度,所以学习文言文以教师讲解为主,再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逐渐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在容的讲解上,应以理解文章大意和掌握基本文言知识为主,不要涉及过多过深的知识。 (四)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能根据注释,准确翻译文章。 2、熟读文章,了解白描的手法,感悟西湖雪景的美。 2、反复品读课文,能理解岱的“痴”,能感悟到他的雅情雅趣和故国之思。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1、积累文言词语,能根据注释,准确翻译文章。 2、反复诵读课文,能理解岱的“痴”,能感悟到他的雅情雅趣和故国之思。 (六)教学用具 常规教具和多媒体等 二、课堂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一段时间我们游过了郦道元的三峡之水,赏过了弘景的人间天堂,看过了东坡的月夜小景,观过了周密的钱塘江的潮,今天我们就随着岱,走进西湖的湖心亭,看看湖心亭的雪。 (二)明确学习目标 PPT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1、积累文言词语,能根据注释,准确翻译文章。

湖心亭看雪公开课详细教案

《湖心亭看雪》教学流程 导入:杭州西湖,作为千古名胜,自古以来就获得无数文人的赞美。白居易用“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写出了春天里生机勃勃的西湖,杨万里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出了夏天里妖娆妩媚的西湖,孙锐用“白苹红蓼西风里,一色湖光万顷秋”写出了秋天里如画般的西湖。有人说,西湖是“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乾隆五年的那场大雪,因了文学的魅力而经久不化。今天我们就跟着清代文人张岱的脚步,去赏一赏冬天里如梦幻般的西湖——今天我们就学《湖心亭看雪》(板书题目《湖心亭看雪》张岱) 过程: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全班齐读) 学习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2、品味语言,理解作者的情怀。 一、自学检测 同学们在自学的过程中还有遗留没解决的问题吗?还有问题吗,没有问题我们就开始检测。 现在开始字词读音的检测,我们开火车检测,每位同学读两个:

毳( ) 衣雾凇( ) 沆( )砀( )铺毡( )更( ) 定.. 崇( )祯( )更( )有此人强( )饮Ch óng zh ēn cuìs ōng hàng dàng g ēng zh ān gèng qi ǎng 比一比 1、余挐一小舟(撑,划) 3、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2、上下一白。 4、长堤一痕(全白)(一道痕迹) 一、请说出下列带横线的字词的意思。 5、与余舟一芥 6、及下船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好,我们在疏通文意后,把课文齐读一遍(齐读) 好,同学们读的非常流利,但是同学们想声情并茂的读课文,就要先把握文章的基调,这需要以理解文章的内容为基础。下面听视频范读,大家在听的时候,要注意朗读的读音、断句及语气,并且边听边想,在文中找出一个最恰当的字来评价张岱。 下面我们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一个字来评价作者张岱。你认为哪个字合适,说出观点。 自学指导 思考:从哪里可以看出作者的痴? (独立思考1分钟后大胆举手发表你的见解) 二、咬文嚼字品痴行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 湖心亭看雪 朝代:明代 作者:张岱 原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 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 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 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余拏一作:余挐)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 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 公者!” 译文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 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个天晚上八点左右,我 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 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 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 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 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 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 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注释 1、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2、俱:都。 3、绝:消失。 4、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 左右。定,开始。 5、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6、拏:通“桡”,撑(船)。 7、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毳衣:细毛皮衣。毳:鸟兽的细毛。 8、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凇,从湖 面蒸发的水汽。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 之雾凇。 9、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一白,全白。一,全或都,一概。 10、惟:只有。 11、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堤,沿河 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这里指苏堤。一,数词。痕,痕迹。 12、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像小草一 样微小)。 13、而已:罢了。 14、毡:毛毯。

湖心亭看雪优秀教案

湖心亭看雪 张岱 一、教学目标: 1. 积累文言词语,背诵课文。理解课文之“奇”(奇行、奇景、奇遇、奇人) 2. 学习了解“对面落笔”“白描”的写作手法。 3.体会本文作者独抱冰雪,孤高遗世的高洁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本文之“奇”。 难点:品味“奇”,体会作者情怀。 三、教法: 1.朗读法 2.点拨法 3.比较鉴赏法 四、学法: 1.诵读法 2.品味鉴赏 3.合作讨论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环节 (一)导入 苏轼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温柔缠绵;杨万里的心中有一个夏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红花别样红”,夏意浓浓。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和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诵读奇文 1.抽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2.小组合作交流,提高朗读水平。(先评价,后提意见)(评价内容:读音、句读、情感) 3.老师范读。 4.释疑解难:全班交流课文中词句方面的疑难。 5.展示重点词语,小组竞答。 是日更.定 (计时单位)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 上下一白. (白色) 强饮三大白.(酒杯) 上下一.白 (全) 客.此(客居) 焉.得(怎么能) 人鸟声俱绝.(消失) (三)踏字寻“奇” 接下来,我们将踏上寻“奇”之旅,文章第一段开头主要记叙作者出行,细细品味,这次出行有奇怪之处。所以老师将其概括为“奇行”,同学们还能概括出文章中其它的“奇”吗? 奇 行景遇人 1.品“奇”行 大雪三日,雪下了很久了,湖中人鸟声俱绝,冰天雪地,万籁无声(柳宗元《江雪》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苍茫孤冷)如果是寒假,你遇到这样的天气该做什么?晚上呢?独守家中,自有暖意驱寒,可作者却撑舟孤往,只想独抱冰雪。作者出行可谓是“奇”行。 2.赏“奇”景 学生齐读,教师点评。男女分角色朗读。 比较鉴赏 重点品味:“与”字,多余吗?去掉读感受如何?(生读品味)原文: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改为:天、云、山、水,上下一白 天地相连,合而为一,苍茫无垠,使人唯觉其大! 品量词:

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及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 一、导入,走进文本 师: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杭,”天堂般的有美丽的西湖。大家去过西湖吗? 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组有关西湖的图片,请用心欣赏。(本组图片由三晴湖、两雨湖、两月湖、两雪湖图片组成,配《雪之梦》音乐。教师深情朗诵:“古人云:‘西湖之胜景,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西湖的景色怎样?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情深文美的《湖心亭看雪》,一起去领略那冬日雪湖的美景。(学生齐读题目、作者两遍。) 二、诵读文本 师:大家以前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是什么? 生:朗读。 师:朗读也是有要求的,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大家先自己读一读,看能否达到这两个要求,。(屏幕显示: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生自由投入地朗读课文。) 师:谁先来读一下? (一生读) 师:大家觉得他读得怎样? 生:“挐”应该读“ráo”。 师:你听得很仔细。 生:他读的语速有点快。 师:老师也这样认为,文言文语速要稍慢,能够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谁再来试一试? (学生们很积极,一生读。) 师:这位同学又读得怎样呢? 生:我认为她读得字音很准确,节奏把握得很好,最重要的是她读得很有感情。 师:你的点评也能很全面。下面就让我们齐读全文,力求读准读畅。 (生齐读) 师:看来看着课本朗读对大家来说已经很容易了。那你能不能根据对课文的初步理解,进行无句读朗读呢?(屏幕显示无句读课文原文。)先自己试一试! (生自由读。并有学生主动举手。) 师:谁来读第一段? (一生准确无误的读下来。) 师:你读得既准确又流利。让我们把精彩继续! (一生读。) 师:你和他一样出色! 三、译读文本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②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③,余拏④一小船,拥毳衣炉火⑤,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⑥,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⑦。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⑧,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⑨!”拉余同饮。余强⑩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释: 1.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原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时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等绝代文学名著。 2.【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3.【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更,古代夜间计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定,开始。 4.【余】我 5.【拏(ná)】即“拿”,持,引申为撑,划,牵引,撑(船)。 6.【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乘船。毳衣,细毛皮衣。毳,鸟兽的细毛。 7.【雾凇沆砀(hàng dàng)】雪夜寒气弥漫。雾凇,云、水气;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上蒸发的水汽,这时因为天寒,凝成冰花。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沆,形容大水。

12湖心亭看雪(优秀教学设计)

12湖心亭看雪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风格。把握文章的白描手法。 3.感受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教学难点:了解白描手法的使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资料查阅法、类文对比法。 课前准备: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作者及其作品,对作者、课文有大概的了解。可查阅的图书有《晚明二十家小品》《明人小品集》《晚明小品文库》《明小品三百篇》《历代小品文精华鉴赏》《明清性灵小品》等。预习课文,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内容,发现并提出问题。 课时安排:1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话大家一定听说过,杭州西湖美景扬名天下,历代诗人写了大量诗词盛赞西湖景色。明代汪珂玉说:“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领山水之绝者,尘世有几人哉!”而清代文人张岱就是这样一位领略山水之绝的人。下面让我们欣赏他用清新淡雅的笔触写出的雪后西湖的奇景。 二、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89年),明末清初文学家,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是官宦世家子弟,前半生过着封建士大夫的风流浪漫生活,晚年穷困潦倒,避居山中,仍然坚持著述。张岱爱好广泛,颇具审美情趣。喜欢游山逛水,深谙园林布置之法;既懂音乐,又谙弹琴制曲;善品茗,茶道功夫相当深厚;喜欢收藏,鉴赏水平很高;又精通戏曲,编导评论都要求至善至美。他生于诗书礼仪之家,思想却自由散漫,淡泊功名。但他却有强烈的民族意识,清兵南下后,他深感国破家亡的沉痛和悲愤,“披发入山”,表示对清统治者的不满与抗议,尽管布衣素食,甚至到了“断炊”地步,也不后悔。抚今追昔,颇有“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之感。于是他以追忆的方式,记叙早年的见闻,写成《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以及记录明代史事的《石匮书》,以寄托故国之思。 三、文本链接: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四、整体感知课文: 1.请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2.请学生熟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字词。 3.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到西湖的湖心亭看雪。 4.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在文中找出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地点——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 五、课文精读: 1.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天气有何作用? 本文开篇叙事,交代看雪的时间及背景,“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教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xx看雪》教 案《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课文教案,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字词。 3.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班级读、评、讲、议。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深入分析作者情感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初步领会作者复杂的心境,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作者的写景、叙事的分析,深入揣摩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深入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1.学生对文章字词的理解是通过朗读及自主学习来完成,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2.学生对文章基本内容的理解主要通过课堂讨论来完成,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

3.学生对作者复杂心境的领会主要通过合作探究法来完成,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引导回顾曾经学过、读过的与西湖有关的诗文作品。 2.导语:明人汪珂玉曾说:“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同学们平日所见多为“晴湖”“雨湖”,今天,让我们跟随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一看雪后的西湖。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学过、读过不少于西湖有关的诗文作品,通过回顾可以帮学生更好的进入课文,同学引起学生对“雪湖”的兴趣。 (二)疏通文意 1.教xx读,帮助学生读准字音。 2.学生自读课文,尝试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3.学生翻译课文,教师进行方法点拨和重难点字词的纠正与强调。方法点拨:(1)将古代汉语词替换成现代汉语词,特别是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2)将古代汉语的单音节的字扩展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3)人名、地名、官职名等沿袭保留;(4)适当增补省略成分。 重点字词: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是日更定(代词,这);惟长堤一痕(只有);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尽力、竭力);是金陵人,客此(客居)。 【设计意图】本文字词难度不大且注释较为详细,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与运用所学方法疏通文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理解内容 1.全班齐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尝试使用几个小标题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潍坊市育才学校王淑华 一、教材分析 著名文学评论家梁衡曾经说过:“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新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二、学生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具备一定的文言积累和阅读能力,这就为学习本课打下了基础。同时,西湖美丽的雪景对学生也有一定的吸引力。不过,学生对白描的手法了解不多,对本文的情感体验不深,这是学习的难点。 三、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能力目标:品味雪后西湖奇景,了解本文白描的写作手法。 情感目标:领悟作者的志趣,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四、教学重、难点 了解白描手法,品味文章的语言美进而理解作者情感。 [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使课堂讲解思路清晰、提示到位,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主要分三步:初读—精读—品读。以读贯穿始终。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有关西湖的图片,让学生对西湖有了感性的认识。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白雪覆盖的西湖又是什么样子呢?带着这份好奇走进课文。然后介绍湖心亭、作者及作品。 (二)学生朗读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听读、自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然后精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并就不懂的地方提出疑问,引导学生释疑,讲解重点字词及难懂的句子,并进行探究活动,通过提问和课堂讨论,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在这一环节中,我一共设计了三个问题,三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1、湖上的长堤、湖心亭、小舟,在作者的笔下为何是“一痕”“一点”又“一芥”?这些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有什么特色? 这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白描这种写作手法,它简练自然,不事雕琢。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数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中考复习】中考语文湖心亭看雪复习教案

29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体会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诵读课文疏通文意,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2.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情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和闲情雅趣。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课型:赏读课 教学方法:读读,说说,议议。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出哪些? 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只有孤寂落寞,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随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欣赏雪景并体会作者情感。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作者简介: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代表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

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 1.教师范读或播放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注音: 崇祯(chóng zhēn) 更(gēng)定毳(cuì)衣雾凇(sōng) 沆(hàng)砀(dàng)毡(zhān)更(gèng)有此人喃喃(nán) 2.学生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 (2)教师提示下列词语,学生试译,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 是日更定:是,这。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从晚上八算起。定,开始. 余挐一小舟:撑,划。 拥毳衣炉火:毳,鸟兽的细毛。毳衣,毛皮衣。 雾凇沆砀: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冰花一片弥漫。 上下一白:全白。(比较这里的“一”和“湖心亭一点”的“一”的区别。)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痕:指斑迹,迹印。 一芥(jiè):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还。 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动词用。 及下船:等到。 (3)试译下列文句,突破难点 A、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B、拥毳衣炉火 C、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D、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有两三粒而已。 E、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F、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4)学生齐读课文,加深理解。 (5)请同学试译课文,如果还有不清楚的,可举手提问或同学讨论;如无太多疑问,则请同学试译段落(可直译,可意译),其他同学评价。

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名师教案

12* 湖心亭看雪教案 西湖很美——春季,白居易“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夏季,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秋季,杨万里“只言山色秋萧索,绣出西湖三四峰”。在这个冬季,张岱带领我们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以及雪后西湖的奇景、作者游湖的雅趣等。 3.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赏析课文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4.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以及消极避世的意绪。 一、新课导入 冬季最温暖的日子无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飘扬的雪花,凝聚了春雾夏雨秋露的情绪,播撒而来,从每一个点上摩挲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啊,下雪,真好!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去品品《湖心亭看雪》。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崇祯 ..(chóng zhēn) 是日更.定(gēng) 拏.一小舟(ná) 毳.衣炉火(cuì) 雾凇沆砀 ...(sōng)(hàng)(dàng) 铺毡.对坐(zhān) 焉得更.有此人(gèng) 余强.饮三大白(qiǎng) 喃.喃(nán) 2.听老师朗读课文,用“/”划出课文朗读的停顿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理解课文重点词语 (1)一词多义 是:①是日更定矣(代词,这) ②是金陵人(表判断) 一:①上下一白(副词,全) ②长堤一痕(数词) 更:①更有痴似相公者(副词,还) ②是日更定矣(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白:①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人罚酒用的酒杯,这里代指酒) ②上下一白(白色)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 一、原文、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注意课本中书写,拼音打不出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凌晨时,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那两个人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喝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

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二、文学常识积累 《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朝代)山阴(籍贯)人。出身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相关背景 他出身仕宦家庭,早岁生活优裕,晚年避居山中,穷愁潦倒坚持著述。一生落拓不羁,淡泊功名,具有广泛的爱好和审美情趣。他喜游历山水,深谙园林布置之法;懂音乐,能弹琴制曲;善品茗,茶道功夫颇深;好收藏,具备非凡的鉴赏水平;精戏曲,编导评论追求至善至美。前人说:‘吾越有明一代,才人称徐文长、张陶庵,徐以奇警胜,先生以雄浑胜。 张岱继“公安”“竟陵”两派之后,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境,意趣深远,算得上晚明散文作家中一位成就较高的“殿军”。他的小品可谓名副其实的小品,长者不过千把字,短者仅一二百字,笔墨精练,风神绰约,洋溢着诗的意趣。人们常说散文贵有诗意,这是很对的。

《湖心亭看雪》课堂教学设计

【测评内容】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余拏. 一小船( ) 2.雾淞../沆砀.. ( )( ) 3.上下一.白( ) 4.湖中焉.得更. 有此人( )( ) 5.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 6.客. 此( ) 二、一词多义 ①上下一.白( ) 惟长堤一. 痕( ) ②上下一白.( ) 余强饮三大白. 而别( ) ③是.日更定( ) 是. 金陵人( ) ④更.定时分( ) 更. 有痴似相公者( ) 三、翻译下列句子 1.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船,拥毳衣炉火。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四、文意理解 1.作者说“独往湖心亭看雪”,一个“独”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怎样理解“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一、品悟(比较下面三组句子,分析原句的妙处。) 1、原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改句: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 2、原句: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改句: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3、原句: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改句:湖上影子,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 二、写作:以这样的开头续写文章,至少100字。 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我喜欢这样的张岱: 【教师活动】 展示3张PPT 1.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梁衡《秋月冬雪两幅画》 2.介绍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3.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领山水之绝者,尘世有几人哉!——明画家汪珂玉 【学生活动】 1.齐读PPT第一张和第三张。 【设计意图】 1. 引领学生走进本文 【教师活动1】 1.文中舟子对张岱有一句评价,是什么?(明确: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关键词是哪一个?什么意思?( 明确:“痴”,意思是“痴心”“痴情”“痴迷”等。) 【学生活动1】 1.快速找出关键句和关键词。 【设计意图1】 1.抓住文眼展开教学,“主问题探究法”牵一发而动全身。 【教师活动2】 1.品“痴行”:请在前文中找一找,舟子是如何看出张岱“痴”的? ( 明确: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独”字可以看出张岱怎样的性格?(明确:特立独行、不随俗流、孤高自傲的性格) 【学生活动2】 1. 读句子、品词语、分析人物性格。 【设计意图2】 1. 通过品读、品析感受张岱独特的精神气质。 【教师活动3】 1. 品“痴景”:张岱“痴行”赏到了怎样的雪景?在文中找到相应语句。( 明确:雾凇沆砀,天与云

湖心亭看雪字词批注译文及知识点完全归纳

湖心亭看雪字词批注译文及知识点完全归纳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 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 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 (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情的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一、【重点注释】 1、是日更定矣是:这。 定:完了,结束 2、余挐一小船,拥毳衣炉火。 挐:通“桡”,撑,划。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 3、雾淞沆砀。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 哪里。更:还 5、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勉强。白:指酒杯 6、上下一白 一白:全白 7、客此。及下船 客此:在此地客居;及:等到 8、相公: 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二、词类活用 1.大雪三日大雪:名词活用作动词,下大雪。

知识目标●教学目标湖心亭看雪

知识目标●教学目标湖心亭看雪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德育目标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作者及背景简介;学生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引导学生把握“白描”这一描写手段,赏析作者的语言风格;分析作品写景、叙事、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色,在写作中学习借鉴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冬季中最温暖的日子无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飘扬的雪花,凝聚了春雾夏雨秋露的情绪,播撒而来,从每一个点上摩挲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啊,下雪,真好! 多媒体显示“西湖雪景” 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去品品《湖心亭看雪》。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教师提示以下字音: 更(ɡēnɡ)定毳(cuì)衣雾凇(sōnɡ)沆砀(hànɡdànɡ)一芥(jiè) 2.学生读课文,参照注释,借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质疑。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质疑解难,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教师提示以下词语,帮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余拿一小船(撑、划) 客此(动词,客居) (4)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试背课文。 四、师生共同品读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学习白描手法,体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1.多媒体显示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