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新闻报道看道德观差异

中西方新闻报道看道德观差异
中西方新闻报道看道德观差异

中西方新闻报道看道德观差异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拟象性对后现代消费文化的影响

2 A Contrastive Study of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English and Chinese

3 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4 Jane Austen’s Cinderella Complex Reflected in Pride and Prejudice

5 Why is Valentine’s Day More Popular than Q i Xi — Cultural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Festivals

6 肢体语言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与作用

7 从文化翻译观看异化与归化的相对性

8 委婉语的跨文化交流及其语用功能

9 提高英语听力的有效策略及教学启示

10 顺应论视角下的电影片名翻译(开题报告+论)

11 交际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现状探究

12 完美管家还是他者—浅析《长日留痕》中的管家形象

13 虽不起眼,但不可或缺:从《洛丽塔》中的小人物看亨伯特悲剧的必然性

14 T he Determining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 on the Development of Heathcliff’s Character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15 从《喜福会》母女冲突看中美家庭教育差异

16 论《红字》中“A”的象征意义

17 中英植物词语隐喻的文化对比

18 浅析霍桑罪恶观在《拉帕西尼的女儿》中的体现

19 A Lost New Woman in Patriarchal Society–Esther Greenwood’s Madness in Sylvia Plath’s The Bell Jar

20 美国个人主义对民众生活信念的影响--以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为例

21 汽车品牌文化内涵

22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

23 对《老人与海》中突显的生态意识的探讨

24 高中生英语阅读教学中合作学习理论的运用

25 F eminism in Eileen Chang's works

26 A n Interpretation to The Characters in Nella Larsen’s Novel—Passing

27 英汉亲属称谓对比研究及其文化内涵分析

28 对外新闻的导语编译研究

29 英汉“悲伤”情感隐喻认知对比分析

30 A Humanistic Study on Charles Dickens’ A Tale of Two Cities

Rain

64 论爱伦坡的恐怖小说创作及其特点

65 戏仿和影射—《洛丽塔》中的互文性

66 广告英语的语言特征

67 T he Differences of Beauty Standard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68 A n Analysis of the Limitations in Charles Dickens’ Cri tical Realism Reflected in Oliver Twist

69 两个反叛的女人——姚木兰和斯佳丽之对比分析

70 宋词英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71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汉语新词的翻译

72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浪漫主义情节分析

73 论《爱玛》中女性的婚姻观

74 电影名称的翻译特点

75 关于鲁宾逊的精神分析

76 《雾都孤儿》中的善与恶

77 数字在中西文化中的研究

78 从美国刑侦剧《犯罪现场调查》看讯问过程中合作原则的违反

79 A Study of Stylistic Features and Translation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of Journalistic English

80 英语汉源借词研究

81 A n analysis of Female Images in The House on Mango Stree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

82 隔离与异化:福克纳短篇小说中的人际关系研究

83 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与方法

84 浅析艾米丽?迪金森诗歌的主题思想

85 中西酒文化的差异对比

86 任务型教学的真实性原则在我国现行初中英语教材中的应用体现

87 从《撞车》谈种族主义对美国黑人的影响

88 《圣经》对英语习语的影响

89 T he Cultural Identity Dilemma of Colonized Afro-Americans: the Study of The Bluest Eye

90 《小王子》中的象征意蕴的分析

91 从死亡委婉语中透视中西方文化差异

92 从《当汽车等待的时候》看欧?亨利的写作特色

93 论《儿子与情人》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

94 英汉死亡委婉语的文化差异及其分类对比

中西方审美比较

中西方审美比较 摘要: 以前不论东方或西方,人们很少谈说事物的美与不美,而更多的是和谐与不和谐,人们以“和谐”为美的最高理想,追溯到中西方古典审美,可以说这是他们的一个共同特点。但由于民族历史和文化环境的不同,对和谐的理解也是不同的。中国主要彰显主题的“心理和谐”,以实现社会理想人格的塑造和人与大自然的心灵沟通,偏向于人伦“心理”;而西方人是实现对客观世界“形式和谐”的把握,在视觉的理想美形式中表征人对自然世界的理解和具有宗教神圣内涵的形象再现,是偏向于外向形式“物理”。西方常常把审美对象的超验品性与具有宗教色彩的“神”或“上帝”联系起来,注重“美”与“真”的共同点,他们审美最高境界就是人神之和的“形式和谐”;而在中国注重发现审美形象的象征功能,并常常把这种象征与具有人伦色彩的道德伦理联系比附起来,注重“美”与“善”的共同点,我们的审美最高境界就是“入世”与“出世”相平衡的“心理和谐”。 关键词:东西方审美异同主体 审美是一个现代不可回避的话题,而中西方审美的差异也是不可避免的生存情景。在摘要中已经简单介绍中西方审美的大体异同点,下面我具体选取了几个典型的例子来阐述,我主要是先从观念上总体阐述中西审美的比较,而后从绘画具体分别介绍的。 一、观念上 在谈到中国文化的代表,首先想到的就是儒家的孔子和道家的老庄,他们的思想一直影响着我们,所以我就通过介绍他们的思想来具体表现。孔子对通过审美展现的人的精神世界的价值评价,是以宗法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来衡量的。他认为人生最高的目的就是“克己复礼”,达到以“仁”为核心的“圣人境界”。因此儒家的理想人格培养过程,就是把社会性宗法体制的共同性要求内化于自我人格心理的过程。而表现在艺术审美中就是提倡以宗法社会的道德精神为美之本,把“成教化,助人伦”作为艺术的最高目标,从而抵达伊内心的和谐容纳现世情感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庸理想美境界。道家所崇尚的审美理想,是一种超越了自然物质形式的审美心理状态,即在心与物浑然一体的和谐统一体验中,使人的精神从一切实用、利害乃至逻辑因果的束缚中超脱出来,达到一种“虚”、“静”、“明”的自由审美境界。而且中国的绘画向来不受到政治的牵连的,绘画通常是文人墨客的喜好,或民间工艺者的手艺活,文人墨客修身养性,游遍

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道德观差异

https://www.360docs.net/doc/4b18598620.html, 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道德观差异1 王恩界,乐国安 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300071 WangEnjie@https://www.360docs.net/doc/4b18598620.html, 摘要: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文化心理学认为,人类心理与文化环境是相互生成、相互影响的关系,因而,道德观念也必然是由人们生活于其中的文化世界所塑造的。时至今日,东西方文化还是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一点反映在道德观方面表现为:西方道德观强调个人自由、权利、公正、关爱和宽恕等;而东方的道德观念则更加强调以集体和个人责任为导向的道德观念。 关键词:文化心理学、道德观、公正、关爱、宽恕 1.引言 西方心理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努力向自然科学靠拢,在价值中立原则的指导下力求实证性和精确性的研究。但是,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在揭示人的社会性方面往往力不从心,由于其在方法论上坚持还原主义、机械主义和个体主义,所以,忽视了人类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都是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其发生、发展和变化都与主体赖以存在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这一重要事实。进入20世纪90年代,文化心理学的崛起提供了认识人的社会性的有益视角。文化心理学认为人类心理与文化是相互生成的关系,文化习惯及其意义是由心理过程转而生成和转换而来的,而文化习惯及其意义可以进一步填充和表示心理过程。文化心理学假定,人的认知、情感、动机和行为皆是通过人们生活其中的文化世界所塑形的,心理并非独立自主的过程,其只能通过与文化发生紧密联系而存在和发挥作用。文化心理学的上述观点对心理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此后,几乎所有的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都开始关注研究对象的文化背景,虽然道德观研究向来不是心理学家的研究重点,但这一研究趋势在道德观分析中还是得到了非常突出的体现。 心理学关于道德心理的科学研究发轫于20世纪20年代,到了20世纪60年代形成了一些系统理论,在其后的二十年里西方研究者就道德观念问题阐发了三个重要的研究主题,即公正道德观、关爱道德观和宽恕道德观。就理论基础而言,道德心理研究可以看作是规范伦理学和实证心理学的交叉领域,实证心理学着重探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过程的本质及功能,通过实证研究和统计分析研究道德现象的心理机制,发现道德心理活动的规律[1];规 1本课题得到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04BSH022)和天津市社会科学重点项目(TJ03-JX007)资助。 - 1 -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上:学者们常常用辩证思维来描述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用逻辑思维或者分析思维来描述西方人,尤其是欧美人的思维方式。在他们看来,中国人的辩证思维包含着三个原理:变化论、矛盾论及中和论。变化论认为世界永远处于变化之中,没有永恒的对与错;矛盾论则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对立面构成的矛盾统一体,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本身;中和论则体现在中庸之道上,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适度的合理性。对中国人来说,“中庸之道”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甚至内化成了自己的性格特征。 与中国人的辩证思维不同,西方人的思维是一种逻辑思维。这种思维强调世界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同一性认为事物的本质不会发生变化,一个事物永远是它自己;非矛盾性相信一个命题不可能同时对或错;排中性强调一个事物要么对,要么错,无中间性。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也叫分析思维,他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不像中国人那样追求折衷与和谐,而是喜欢从一个整体中把事物分离出来,对事物的本质特性进行逻辑分析。 正是因为思维方式取向的不同,在不少情况下,东方人和西方人在对人的行为归因上往往正好相反:美国人强调个人的作用,而中国人强调环境和他人的作用。 1.整体性和个体性 中西方文化的发展有着各自的轨迹:中国文化建立在深受儒教和道教影响的东方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辩证和整体思维为主要特征。而西方文明建立在古希腊的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逻辑和个体思维为特征。 中国人的整体观念根源于对自然界的朴素认识,按照自然界的本来面目把它当作一个整体来观察。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不可分割,互相影响,互相对应,把一切都放在关系网中从整体上综合考察其有机联系。这种整体性和综合性,其渊源可追溯到《周易》。《周易》以代表大地乾坤二卦作为起始,将象征万事万物的其余六十四卦置于其后,以天地位准则,将天地间的道理普遍包容在内,从整体上把握宇宙和万事万物,形成了概括天地间的世界体系,体现了一种系统的整体观。这种思想传承已久,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可谓深远,以中医为例: 《黄帝内经》是中国精粹的医学典籍,其典型的特征就是整体性模式。它不但把人看成是一个整体,还把天、地、人看成是一个整体,提出了保持健康的四大平衡,即动与静的平衡,阴与阳的平衡,酸与碱的平衡以及最重要的理智与感情的平衡。中医把人的身体结构看做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提出了“天人相应”的医疗原则,将五行与人体的五脏联系起来,讲究整体的辨证施治,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体现的是一种朴素的系统思想。 与中国重视整体性相比,西方则更强调个体化或个性化。受基督教的宇宙观的影响,人是由上帝创造的,每个人都是上帝的子民,有最高的个人价值和尊严,充分尊重人的个体性。同时,西方人明确地将主体和客体,人和自然,精神和物质,现象和本质相区分,并分别做出深入的分析研究。认为人与物质互相独立,物质又可分并有自己内在运动规律,这种的思想深深影响着西方,逐渐形成了西方人逻辑分析和个体思考的思维模式。 2. 直觉经验性和逻辑实证性 中国传统思维注重实践经验,“中了悟而不重实证”,借助于直觉体会,通过知觉从总体上模糊而直接地把握认识对象的内在本质和规律,即“以经验为基础,通过由此及彼的类别联系和意义涵摄,沟通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达到协同效应。”中国人对事物的认识只

中西方艺术审美方式之差异

浅 谈 中 西 方 艺 术 审 美 形 态 之 异 同 姓名:陈昊 学号:20114150302 班级:111503 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诸多文化各自都是相对独立的体系,每一个体系都有其普遍的事实基础,在世界诸文化中,只有西方文化从一开始起就产生了民主制度,并以大起大落,重心不断转移的旋律突飞猛进,成为人类前进的火车头;在世界诸文化中只有中国文化数千年来毫不间断地延续了下来,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在一个不变的宇宙观,不变的政治制度,不变的伦理信条,不变的人生理想中毫不间断地延续下来。而中西方人艺术审美方式的差异也正是由于中西文化传统的不同,中西艺术审美也就具有了个不同的特色。中国人面对艺术的审美对象运用的是散点观察与体悟,而西方人用的是焦点透视与认识的方法。 1、散点透视与中国艺术审美何为散点透视,即是中国人在审美时采取的仰观俯察,远近往还的散点观照方式。中国人审美不是固定在某一点进行审美,而是在来回走动中进行审美,在人走动的同时,视觉也在移动,在人游动中进行审美,即所谓的“步步移”、“面面看”,如中国的山水画。散点透视在根本上确立了中国画的审美造型格局、从而将画家从精确描绘客观对象的追求,拉到了写心的自由王国。画家从“如实描绘”的圈子中走出,是没有更多选择的一只能走到“写意”的领域,精神的表现提到了第一位,这是合乎逻辑的进程。中国画走向了这么一条路,完全是中国文化精神的必然归宿。玄学精神的浩盛与科学精神的不足。使文人以‘道”心看待世界,艺术美学的精神受哲学思想的制约,形成了与西方焦点透视不同的中国散点透视的艺术审美方式。

2、焦点透视与西方艺术审美西方实体的宇宙观决定了西方人认识世界的方法,从而也就决定了西方人的艺术审美方式。中国人认识事物,只有上升到了天道,才算从根本上把握了该事物,由此产中了远近俯仰的审美方式;而西方人认识事物必须将这一事物独立出来进行明晰的观察,这种思维方式终于导致了在文艺复兴时期实验科学的产生,在艺术审美领域就形成了焦点透视。中国人用散点透视的远近俯仰来寻找客观对象的气韵,而西方人以寻找最佳的视点来认识和表现事物最美的方面。 3、体悟与中国艺术审美在对艺术审美的问题上,远近俯仰仅仅讲了中国传统艺术审美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我们传统的艺术审美还有一个由外而内的审美方式。中国画来讲,中国画的传统是直追玄理,它不是以科学的知识培养艺术家对于“物”的结构的把握,而是以玄理陶冶画家的主观“悟性”,画家将主观的精神与客观的现象混融一体,与其说是画山水、花鸟,倒不如说是画心。中国的传统哲学,是将宇宙看成一个有机的生命,画家每以皮、肉、骨、血论画,天地万物与画家的心灵是息息相通的。这种世界观注定要强调悟性的培养,因而.艺术审美必然是“神会”、“会心’、“迁想”、“得意”,这就是体悟的功夫,“悟”的必然结果是“忘形”、“忘形”才能“得意”,所谓“得意充象”,“得意忘形”。 4、认识与西方艺术美西方文化是实体的文化,中国艺术审美是要具体悟出艺术的神韵。而西方艺术审美则是要认识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性。因而西方艺术审美首先要求对对象定性,以理性的精神反映自

中西方道德观及其比较

浅谈中西方道德观及比较 根据百度百科对道德解释,道德指的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道德经》一书。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道德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往往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视的道德元素及其优先性、所持的道德标准也常常有所差异。现在浅谈中西方道德观及其比较,分析中西方对同一事件产生不同观点的心理原因。 一.中国的道德观 中国是一个陆地大国,拥有广阔的山川、平原,受地理环境影响下的陆地文明具有高度保守性,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及三纲五常六亲等社会伦理关系。中国的自然条件优渥,农业文明高度发达,又由于农业社会集体工作化的特点,其孕育出的儒家文化也具有群体性的特征。而中国传统的道德观主要是指以儒家为正统的传统道德,其精华和糟粕并存,天下为公的道德理想,忠恕之道的道德原则,中庸之道的道德规范,是比较注重从群体上考虑问题的,它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迄今仍闪烁着礼仪之帮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光辉。儒家要求人们按照中庸之道行事做人,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平常常为之庸。中庸之道的道德规范迄今为止仍然是中国人的为人处世的准则。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任能,各得其所,各尽其力是儒家的道德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实现其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的基本途径。儒家注重人格气节,提倡仁义礼智的人格价值,认为人格气节关系着国家民族的兴衰存亡,把仁义道德、礼仪廉耻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要求人们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忠恕之道的人际和谐思想是传统道德中人际关系的心理和行为原则。仁者爱人,和为贵,忠恕之道千百年来为统治者和老百姓所推崇。忠恕之道就是善待别人之道,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人与人也要和谐相处。儒家自省、自讼、内省等道德修养方法要求人们严于律己,防微杜渐。儒家理想人格的塑造和培养,除实施有目的的道德教育外,还鼓励人们通过自觉的道德修养来完成。儒家认为“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一切都要从修养个人的品德做起。儒家道德修养的方法很多,其理想人格塑造和培养的主要方式是“内圣外王之道”。新中国成立

中西方差异之思维方式

YOUR LO 中西方差异之思维方式

中西方差异 ——思维方式 我曾看过一则故事:有一所国际公寓闹火灾里面住有犹太人法国人美国人和中国人犹太人急急忙忙先搬出的是他的保险箱法国人先拖出的是他的情人美国人则先抱出他的妻子而中国人则先背出的是他的老母这一趣谈反映了一个事实不同的民族有着自己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殊的文化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价值尺度道德规范和情感趣向。 1?伦理型与认知型 2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整体性 《易经》:提出了有机整体的初步图式为中国传统思维奠定了基础 儒家:把自然人性化道家:把人性自然化

1)整体性思维的特点: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 2)整体的基本范畴:“道”、“气”、“太极”、“理” 3)整体的基本要素:“阴阳”、“五行”、“八卦” 整体思维的目标:主客一体实现“尽善尽美”的整体和谐境界 整体思维的结构:二元结构一一阴阳T中庸、兼顾、联系、对应、对称、对立 阴阳鱼太极图:体现整体圆融和会、阴阳互补、和谐平衡、相反相成、相灭相生、互为因果的 中国辩证思维方式 比较:中国的“元气说” VS.西方的“原子论” “元气说”一整体性思维方式:横向铺开 “原子论”一分析性思维方式: 西方思维方式一一分析性 柏拉图之前:类似中国的“天人合一”整体观 柏拉图:首先提出了“主客二分”的思想 十五世纪下半叶以后:分门别类,分析解剖 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 笛卡儿:开创西方近代哲学,以“主客二分”为原则 分析性思维的特点:区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思维与存在、灵魂与肉体、现象与本质,分析、研究这个二元世界 分析性思维的两个层次:1.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分门别类研究 2.以完整而非孤立、变化而非静止、全面而非片面、相对而非绝对的

中西方审美差异浅析

中西方审美差异浅析 2010.04 中西方审美差异浅析李嵩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艺术与传媒学院;武汉430074 ) 【摘要】艺术与其它意识形态的区另U在于它的审美价值,这是它的最主 要、最基本的特征。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 理想,欣赏者通过艺术欣赏来获得美感,并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除审美价值 外,艺术还具有其它社会功能,如认识功能,教育和陶冶功能,娱乐功能等。 其中艺术审美存在着中西差异这包括东西方社会存在不同的认知--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了解人生,它不同于科学的认识功能。艺术的审美情操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而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的深刻变化,它不同于道德教育。 【关键字】中国审美西方审美差异原因分析 一、审美含义 美是能够使人们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它包括客观存在和主观存在。审使人们对一切事物的美丑作岀一个评判的过程。由此可见,审美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的过程,使人们根据自身对某事物的要求所作岀的一种对事物的看法,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因此审美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但它同时也受制于诸如时代背景、周边环境等客观因素。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审美是事物对立与统一的极好证明。审美的对立显而易见,体现为他的个体性, 审美的统一则通过客观因素对人们心理的作用表现,即在每个时代或阶段,人们所处的环境,或多或少都会对人们的审美观造成影响。审美所涉及的范围广阔,有建筑、音乐、舞蹈、服饰、陶艺、饮食、装饰、绘画等等。基于此审美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它可以是我们精心烹调的菜肴,可以是摄像机随意扫射后的一张照片, 也可以是大画家笔下所描绘的张张画卷。 人的审美追求,在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与实现人的发展,在于促进和谐发展、创建和谐世界, 在于使这世界因为有我而变得更加美好。这是和谐审美观的基本观点。 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上追求真理、追求发展,背离真理与发展的审美,是不会得到社会长久普遍赞美的。 二、中西方审美差异体现 1、中国审美中国的审美观可概括如下: 1) “以和为美”一一证实辩证和谐的文艺观; 2) “以意为源”一一推崇审美主体的能动性; 3) “以形为义”一一表现自然美的形体地位; 4) “以思为最”一一追求唯心主义的哲理感。 2、西方审美 1) “以形为最”一一强调万物客观的准确性; 2) “以真为本"——至求唯物主义哲理感悟; 3) “以意为泉”一一注重主思想的主导地位; 4) “以境为高"一一突出审美主体的能动性。

中西方道德教育观的比较与高校德育创新

中西方道德教育观的比较与高校德育创新 摘要:中西方在道德伦理思想、道德教育的观念、内容、方法上,从传统到现代均是既有共性又有不同点。尽管中西方道德本位与文化背景差异很大,但都有一种对传统观念的超越,在德育观念与方法上呈现一种整合发展的趋势。挖掘并发扬中华民族传统德育中积极的思想,同时借鉴西方德育进步的思想,无疑是我国高校德育创新的必由之路。目前,高校德育的创新点主要是: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德育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注重内容选择的现代性;注重教育的无意识性和渗透性;在教育方法上要坚持知行统一、学以致用。 关键词:中西方道德教育观;比较;高校德育;创新点 中西方由于历史文化、传统风俗、政治与经济体制等方面的差异,无论在道德伦理思想,还是道德教育的观念、内容、方法上,都既有共性又有不同点。比较中西方传统道德教育观的异同与整合发展趋势,可以从中得到借鉴、发现教育规律,推进当今高校德育的创新。 一、中西方道德与伦理思想的比较 这方面专家讨论很多,本文仅谈两个关键的不同点。 1.以群体为本位与以个人为本位 中国传统的伦理与道德体系是建立在家国一统的基础上的,宗法等级制度延续了几千年。《丧服小记》中有“亲亲、尊尊、长长、男女之有别,人道之大者也”的规定;“三纲五常”更明确规定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以儒家伦理思想为核心形成了以家国(群体)为本位的道德核心价值观。“公义胜私欲”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根本要求,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就已经提出“夙夜在公”的道德要求,《尚书》也有“以公灭私,民其允怀”的思想,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都显示了这种精神。在“义”与“利”发生矛盾时,提倡“先义后利”,反对“见利忘义”。西方则相反,个体本位是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核心。西方的伦理思想最早发源于古希腊奴隶民主制时代。早期的智者派主要代表人物普罗塔戈拉提出了“人是万物尺度”的命题,认为人在社会生活和道德生活中应以个人的欲望和私利作为行为规范的标准。费尔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质》中提出:“在基督教中,人唯以自己为念。”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建立后,资本主义经济特点更加强化了西方注重平等自由、强调个人权利的道德品质,尤其是近代笛卡儿从“我思”出发建立了主体性形而上学思维,这种思维模式在道德和价值上的突出表现就是个体本位和个人主义被当做一切道德和价值观念的基础和出发点[1]。 2.以“仁爱”为核心与以利益为核心 基于道德本位的不同,伦理标准也就不同。中国传统道德推崇“仁爱”原则,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 摘要:随着不同国家或民族的产生和发展,价值观的形成主要有两大原因:历史发展(development of history)和思维方式(thinking pattern)。受这两种因素的影响,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会牢牢扎根于人们的心中,支配人的行为。中西方国家在发展中随着各自文化的形成产生了价值观的差异,这些差异在诸多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关键字:价值观,价值观与文化,价值观差异,差异形成,差异体现 正文: 一、价值观的定义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由于人员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传统价值观念会不断地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构成了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 二、价值观与文化 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文化无所不在,具有多维性、复杂性和普遍渗透性”。文化包括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三大领域,通常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能力和创造的成果。童之侠认为,文化是一个人群的成员赖以区别于另一个人群成员的共同思维方式。文化包括价值体系,价值观是文化的基石。文化可以分为很多层,最外表的一层是象征物,如服装、语言、建筑物等等,能够很容易看见。第二层是英雄人物性格在一种文化里,人们所崇拜的英雄的性格代表了这个文化中的大多数人的性格。了解英雄的性格也就能了解英雄所在文化的民族性格。第三层是礼仪。礼仪是每种文化中对待人和自然的独特表达方式。第四层是价值观,指人们相信什么是真、善、美的抽象观念,也是文化中最深邃、最难理解的部分,而且时时刻刻指导和控制着人们的行为。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精神本质,决定着文化的特征和风范。 三、中西方价值观的形成 随着不同国家或民族的产生和发展,价值观的形成主要有两大原因:历史发展(development of history)和思维方式(thinking pattern)。受这两种因素的影响,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会牢牢扎根于人们的心中,支配人的行为。 1、历史发展 中国历史悠久,包括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这种意识直接影响着现代人价值观的形成。现代中国人依然较顺从权威,尊重长辈,重视个人的身份,强调安分守己。相比之下,早在17 世纪,英国的资产阶级就推翻了封建统治建立了资本主义社会,工业革命大幅度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还彻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资本主义的民主思想也逐渐遍及整个西方社会。西方人崇尚个体,向往自由平等。这种历史环境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个体意识产生了很大的差异。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影响

受到自然、社会、人文等因素的影响,中西方思维模式存在显著差异。这些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会造成不同的表达和言语方式、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同的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 (一)思维方式的差异形成不同的表达和言语方式 思维方式的差异首先造成的就是言语方式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在信息传达上,中国人习惯于形象思维和联想,为了使文章生动、形象,经常使用丰富的形容词和比喻,而且,在切入正题之前往往还要进行很多铺垫。而对于西方人来讲,这种做法只会减弱信息传播的效果,而且往往被认为是空洞和夸大其词。因为西方的写作风格,特别是英语的写作,比较注重逻辑的紧密和事实的陈述,一般来讲比较低调,即使是一些名人的著名演讲,也没有很多华丽的词藻。 (二)思维方式的差异形成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西方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最明显的不同就是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区别。中国人由于采取整体优先与和谐至上的思维定势,因而认同集体主义,在中国人的社会氛围中,祥和、安宁、合作、顺从始终占主导地位。西方人由于主要采取分析思维与求异思维来看待事物,因而往往看到的是事物的对立面,他们更注重个人的存在,个人的价值和自我的实现。西方的民主思想就是建立在这样的思维基础上,人们不崇信集体也不崇信任何权威,而认为不论是集体还是权威都是由契约形成的,个人的权力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别人对自己的关心爱护有可能被认为是对自己自由的干涉。此外,中西方在对待科学的态度也是不同的,西方人从总体来说相信那些经过分析方法证明的东西,他们相信科学实验、相信问卷调查结果,而不轻易相信经验和直觉,对于中医学他们可能感到比较神奇,出于冒险和刺激心理,有些人可能会接受如针灸和汤药等中医疗法,但是多数人并不认同中医。 (三)思维方式的差异形成不同的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 中西方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而导致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的差异。西方人习惯于竞争,喜欢表现白我,崇尚冒险、刺激、新颖、花哨,而中国人则往往觉得西方人的这些表现过于张扬,为人肤浅。中国人由于注重整体优先的思维方式,人际交往时往往不分你我,工作一起干,吃饭付费往往是抢着付钱,而西方人则是明确地分清是非和你我,彼此之问保密隐私并不认为是不信任,相反,像中国人那样随便打听别人的收入、年龄和私生活,反而会被认为是极不礼貌的行为。总之,由于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中西方人在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上的差异比比皆是,不一而足。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中西方交流的逐渐增多,中国人和西方人之问的差距也在逐步减少,中国文化正在大量吸收外来文化和西方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而西方人到中国来之后也能“入乡随俗”。

中西方绘画审美观念 的异同

中国绘画以中国的水墨画为代表,中国的水墨画以写意为主旨,作画者不但要心中有画面,还要有对画面深深的感情寄托,不以生活中的实物的形象为局限。用笔是大胆,不拘于形式,不刻求光感以及画面色彩搭配,观赏者要走入画中,走入作画者的思想中,这样才能真正的欣赏它,感受它的美。中国的水墨画画面多辅以文字,作为欣赏画作的铺路石,如中国五代时期画家荆浩的《匡庐图》,画面气势磅礴,危峰重叠,四周溪峰连绵,山石之感坚实,体感厚重,体现出作者对山水无限敬仰之情,也同时能体现出作者无限的胸襟。 西方绘画作品非常繁多,但其中以宗教色彩浓重的题材为其代表,画面多凝重,色彩对比鲜明,画法笔触精细,力求完美,画面人物表情清晰明了,而且作品题材多为广为人知的宗教故事。做平力求形似,有种真实贴切的感觉。作者多追求画面的光源,以及光源在画中人物中的折现。他们善用光和色彩来体现作品,西方绘画作品也能体现画家的一些思想感情,但过于拘泥,不像中国水墨画般豪放、洒脱。如: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徐徐打开的帷幕中圣母怀抱着圣婴从云端缓缓落地,圣母端庄矜持的脸上略带忧伤,而圣婴也带着超乎儿童的神圣。画面如诗一般,艺术语言表现出一种优雅、和谐、轻快,体现了当时的人文主义理想。

那你可能会问中国就没有了细腻,西方就没有来豪放吗?我只能告诉你:“是也!非也!”。 无论是西方绘画还是中国的绘画,他们都在不断的发展,不断的变化,随着世界文化的交流,随着审美观念的拓展,西方也出现了洒脱之作,中国也不乏细腻光感的作品出现。 西方绘画作品中现代的大作中写意、奔放的作品很多,如蒙克的《呐喊》,画中天空被染成了鲜红色,灰蓝色的海湾和小镇,桥头两个僵直的人影向前走着,画中央一个有几分变形的人正在捂着耳朵呼号呐喊,像是画家自己的化身。让我们体会到了画家的紧张、恐惧和不安,甚至是绝望。 中国绘画的细腻、婉约就如同中国的绣花针,细致入微,极其考究,如中国唐代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他以每位帝王以及侍从为一组造型,侍从体型小于帝王,同样的背景进行烘托,画面通过描绘人物的外貌特征的细微,刻画表现人物各自的性格气质心态。它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重要的人物肖像画之一。 西方绘画与中国绘画在时间和空间的观念上是相辅相通的。有细致入微的联系,又有绝对性的不同,不论是西方还是中国,都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

中西方新闻报道看道德观差异

中西方新闻报道看道德观差异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拟象性对后现代消费文化的影响 2 A Contrastive Study of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English and Chinese 3 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4 Jane Austen’s Cinderella Complex Reflected in Pride and Prejudice 5 Why is Valentine’s Day More Popular than Q i Xi — Cultural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Festivals 6 肢体语言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与作用 7 从文化翻译观看异化与归化的相对性 8 委婉语的跨文化交流及其语用功能 9 提高英语听力的有效策略及教学启示 10 顺应论视角下的电影片名翻译(开题报告+论) 11 交际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现状探究 12 完美管家还是他者—浅析《长日留痕》中的管家形象 13 虽不起眼,但不可或缺:从《洛丽塔》中的小人物看亨伯特悲剧的必然性 14 T he Determining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 on the Development of Heathcliff’s Character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15 从《喜福会》母女冲突看中美家庭教育差异 16 论《红字》中“A”的象征意义 17 中英植物词语隐喻的文化对比 18 浅析霍桑罪恶观在《拉帕西尼的女儿》中的体现 19 A Lost New Woman in Patriarchal Society–Esther Greenwood’s Madness in Sylvia Plath’s The Bell Jar 20 美国个人主义对民众生活信念的影响--以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为例 21 汽车品牌文化内涵 22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 23 对《老人与海》中突显的生态意识的探讨 24 高中生英语阅读教学中合作学习理论的运用 25 F eminism in Eileen Chang's works 26 A n Interpretation to The Characters in Nella Larsen’s Novel—Passing 27 英汉亲属称谓对比研究及其文化内涵分析 28 对外新闻的导语编译研究 29 英汉“悲伤”情感隐喻认知对比分析 30 A Humanistic Study on Charles Dickens’ A Tale of Two Cities

浅析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及主要表现说课讲解

浅析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浅析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及主要表现摘要:中西民族的思维方式,由于受不同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影响,客观上存在差异。东方民族的思维方式呈圆形,以直觉体验为工具,强调整体性;西方民族的思维方式呈线形,以逻辑实证为手段,强调部分分析。了解这些差异对我们的英语学习大有裨益。关键词:思维方式差异原因表现 1. 了解思维方式的必要性 人类的思维是在生产实践活动作用下人脑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机能,是人类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思维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来观察和反映客观世界,也对客观世界进行分析和综合。某个民族将长期以来对现实的认识凝聚成经验和习惯,借助语言形成思想,又赋予思想以一定的方式,就形成了这一民族所特有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其深层的表现有情感、意志等暗流及更深的以潜意识存在的观物态度,而其浅层的表现则为语言。 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和语言的桥梁(连淑能,2002:39),与两者都密切相关:一方面思维方式体现于民族文化的所有领域,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和交际文化,尤其体现于哲学、科技、文学、美学、艺术以及宗教、政治、法律等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思维方式又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语言又促使思维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语言是思维的主要工具,是思维方式的构成要素。思维以一定的方式体现出来,表现于某种语言形式中。

思维方式的差异,也正是造成语言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研究语言的特征及其转换,要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要研究不同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就必须深入研究与语言和文化均有密切关系的思维方式。 2.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 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世界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区域。导致它们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很多,本文主要归纳为三个方面: 2.1 我们认为首先是东方西方哲学对语言的态度截然不同的缘故。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走上了“受指主义”的轨道。中国的第一位大思想家老子在他的著作《道德经》中不遗余力地否定语言的终极表达功能:“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他甚至否定语言是知识的来源:“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最后用反诘的形式做出判断:“名与身孰亲?”答案当然是“身” (受指)高于“名” (能指)。“名实之辨”更是儒家的看家本领,它的思维立足点是“实” (受指),用“循名以责实”的方法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儒家否定语言的客观真理性,要看说话者本人的道德修养,即“道德”高于“文章”。尽量用超分析性、超逻辑演绎性的思维方式,很少论证和说明,文字向内凝缩,意义朝外涨溢,强调“言不尽意”、“得意忘言”。超越语言符号的限制,“事实胜于雄辩”,中国人对语言和能指的高度不信任和怀疑,直接导致了精神生活方面的内省传统,社会制度方面的人治传统以及知识艺术领域的寓言(传授技术后就把语言忘掉)。

让你大为吃惊的西方人的道德观点

让你大为吃惊的西方人的道德观点 整理与2013年6月作者正值 ●●●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经常被人们说的一段话:关于人类一般可以这样说:“他们是忘恩负义、容易变心的,是伪装者、冒牌货,是逃避危难追逐利益的,当你对他们有好处的时候,他们是整个属于你的,当需要还很遥远的时候,他们表示愿意为你流血,奉献自己的财产生命和子女,可是到了这种需要来临的时候,他们就背弃你了……而且人们冒犯一个自己爱戴的人比冒犯一个自己畏惧的人较少顾忌,因为爱戴是靠恩义这条纽带维系的。然而由于人性的恶劣在任何时候只要对自己有利,人们便把这种纽带一刀两断了,可是畏惧则由于害怕受到绝不会放弃的惩罚而保持着。 人性是趋利避害的,人与人之间是赤裸裸的利害关系,连温情脉脉都谈不上。 因为爱戴这东西是靠不住的,你没办法保证一个人肯定会爱戴你,但是畏惧恐惧是比较有把握肯定能做到的事。利害是主宰者人的人性支配着人的行为的最基本的法则。 ●●●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将命运比作一场来势汹汹的洪水,弱小的人类自然无法与它正面对抗,但他说我们未必不能事先修筑堤坝、转移居所来尽量减少她可能带来的损失。即使“命运”确实存在,她也绝不可能是生命的全部,何必非得向她束手就擒?

善的观点可能非常人道,但在政治生活中却是极其荒谬的;所有的历史学家和论述政治统治的学者,都不把性善论作为基本原则,因为现实生活中人们一旦有了适宜的机会,人心就会自然堕落。 因此,作者认为,追求权力和财富是人们最基本的欲望,权力和 论》中的超越道德的思想基调,因为在作者看来,面对利益,只能以恶制恶,不能为善,否则你的利益会受到侵害。 ●●●关于守信,君主必须是一头能认识陷阱的狐狸,同时也必须是一头能使豺狼惊骇的狮子,因为人们是恶劣的,而且对你根本做不到守信不渝、忠诚不二,因此君主无需对人们守信,特别是新的君王必须有充分的的心理准备,要懂得如何见风使舵、察言观色,随时顺应命运的风向和事物的变幻情况而转变,也就是所有君主无需守信。马基雅维利之所以会如此,完全是因为他的性恶论决定的,而这在当时所有人都以守信为荣时,是多么大的“滑稽”。 ●●●马基雅维利最为关心君主如何取得并维持国家权力的事情。《君主论》一书就是他写给当时佛罗伦萨德统治者小洛伦佐公爵 在他看来,

针对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差异.

针对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差异 , 从曲线与直线、解析与整体、模糊与精确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 , 指出了各自的优势与不足。有利于我们了解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特点和原因 , 有利于我们既保持自身好的特性 , 克服不足 , 又能更好地融合到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之中 , 对我们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由于历史及文化发展的关系 , 东西方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 , 有些方面的差异甚至是巨大的。在多方面的差异中 , 思维差异是最根本的。思维方式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形成的带有一定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思维结构模式和思维程式 , 它是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的统一结合形式。从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分析中提炼出对我们有启迪性的东西 , 使我们在全球化过程中能够彼此了解。 (1 东方人好曲线 , 西方人好直线 西方人直线思维 , 喜欢开门见山 ; 中国人曲线思维 , 习惯迂回。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寻求世界的对立,“ 非此即彼” 的推理判断是西方理论家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由此引发的“ 线性推理” 的观念 , 好像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探寻世界的统一性 , 是中国哲学思维的本色 , 如“ 天人合一” 、“ 亦此亦彼” 就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思维习惯。如果说西方的思维方式可以用直线来比喻的话 , 那么中国的思维方式以“ 辨证” 为主 , 即使要以线条来表示也不能只采取直线形的方法。螺旋或波浪式的曲线 , 似乎较能反映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我们中国人的“ 醉翁之意不在酒” 这一传统思维导致的做事风格或处事方式 , 至今未尝有根本改变 ! 西方人喜欢更简单的抽象符号 , 对汉字的图形符号识别感到非常头痛 , 因为这不是他们认识事物的方式 , 所以他们认为汉字是世界是最深奥最难懂的文字。所以 , 他们认定使用这种难懂文字的中国人 , 其思维方式更是不可捉摸的。东西方文化在逻辑观念上也存在着基本的差异。比如 , 面对同本身想法有悖的观点时 , 美国人会进一步增强自己的观点 , 驳斥他认为不太正确的观点。相反的 , 亚洲人则更加容易改变自己的立场 , 承认即使不太正确的观点也有可取之处。东方人因“ 整体思维” 更容易注意到重要的环境因素 , 并认识到它们也会产生影响 , 因此犯下“ 基本归因错误” 的几率较低。所以 , 东方人的这种思维方式在处理各种事情上

中西方审美文化差异

Aesthetic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 A Comparative Study on Face Perception and Pragmatic Strategi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中西方审美文化差异 ——中西方文化中的面子观及语用策略对比研究 Contents Acknowledgement……………………………………………….I Abstrac t (English) (Ⅱ) Abstract (Chinese) (Ⅲ) Contents (Ⅳ) 1. Introduction (6) 1.1 Necessity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6) 1.2 Literature Review (7) 1.3 Purpose of the Study (8) 2. The Difference of Face perception and Pragmatic Strategi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8) 2.1 Face in Chinese Culture (9) 2. 2 Face in Western Cultures (11) 2.3Pragmatic Strat egi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12) 3. Analyze the Factors of Difference (14) 3.1 Confucianism and Christianity ......................... .. (14) 3.2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 (15) 3.3 Deductive and Inductive (17) 5. Conclusion (18) References (19) Acknowledgements Through the process of writing this paper, I got a lot of help from others. Here I want to express my sincere thanks to them.

中西方审美差异

中西方文学,绘画,音乐的对比及分析 前言:首先是审美意识和审美形态的定义:审美意识,是审美活动中,人对审美对象的能动反映。即广义的美感。包括审美的感知、感受、趣味、理想、标准等各个方面,是审美心理活动进入思维阶段后的意识活动。人们常通过艺术来研究人的审美意识。审美形态:审美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审美形态是在审美实践活动中特定的人生样态、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审美情趣、审美风格等的感性凝聚、显现及其逻辑分类。这是审美形态在美学方面的基本内涵。所以本文的审美意识我将主要需选择审美的感知,趣味,理想三个方面进行阐述。1.审美感知:审美感知是对事物形式特征的整体把握,是将杂乱无章的对象形式改造成一定的形式,一定的结构完形。这当然同时也是它的主动性、选择性。它关注、选择对象的形式特征及其所暗示的东西,从完形中获得某种本质性的领悟。2.审美趣味:审美主体欣赏、鉴别、评判美丑的特殊能力。是审美知觉力、感受力、想像力、判断力、创造力的综合。在人的实践经验、思维能力、艺术素养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是以主观爱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对客观的美的认识和评价。既有个性特征,又具社会性、时代性和民族性。3.审美理想:审美理想是人们在自己民族的审美文化氛围里形成的,由个人的审美体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关于美的观念尺度和范型模式。审美理想产生于社会实践中,人的全部社会活动,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不断地认识现实、产生理想,并实现理想的过程。而审美形态其实就是所选的:文学,绘画,音乐和建筑四个方面。其次是为何存在差异:我认为,差异存在于每一个个体之间,这是因为每个人的独特性。而更宏观的角度来说,差异就存在于每个民族和国家之间,这是因为各种复杂的因素,例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而概括来讲,中方就是中国,代表着东方。而西方国家,有时又叫做西方世界(Western world、the West 或the Occident)。在不同的场合,有着不尽相同的含义。人们常说的东西方国家划分有四个标准:种族肤色、地理位置、文化背景和政治体制阵营。若只考虑地理位置,欧洲、美洲等国家处于西半球的国家可称为西方国家;若从文化背景上讲,西方国家多信奉基督教;从政治体制上讲,西方国家实行成熟的民主制度。在这里就概括而言以欧洲美洲为西方主要代表。 摘要:中国,西方,审美意识,对比,文学,绘画,音乐 目录: 一:中西方大致文化差异 二:中西方文学艺术差异及分析 三: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及分析 四:中西方音乐艺术差异及分析 正文: 一.中西方大致文化差异浅谈中西文化的不同 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当的文化差异。 一.(一)西方的科学文化特点西方文化的根基在希腊。希腊多山,缺乏可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