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工业园区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

当前我国工业园区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
当前我国工业园区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

当前我国工业园区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

工业园区作为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一直被视为经济建设的主战场。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关键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而工业园区内生增长动力不足、产业集群程度不深、资源利用率不高、环境破坏、产城融合步伐缓慢以及管理体制缺乏创新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园区经济未来的发展。因此,我国工业园区的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必须以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集聚、产城融合、体制机制创新、生态园区建设为导向加快园区转型升级步伐。

[关键词]工业园区;转型升级;路径

[中图分类号]F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05-0068-06

在借鉴西方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我国的工业园区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得以创立和不断发展。自1984年我国提出建设经济开发区以来,目前已经发展形成不同种类、级别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边境经济合作区、生态经济区等工业园区。商务部数据显示,2013年国家级开发区在所在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占比已超过13%,工业园区已经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其对

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集聚升级的承载作用不断凸显。但随着工业园区的政策优势不断弱化,土地集约利用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传统工业园区的发展模式必须做出调整和反思。

一、我国工业园区发展现状

工业园区作为城市众多产业的空间物质载体,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它的发展经历了数量上的快速增长至膨胀和质量上的起步到整合升级等不同发展阶段。近年来,全国各地根据自身特点和条件,积极创办各类园区,目前已有478个国家级的经开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等,有省级各类开发区1170个,全国各类工业园区约22000多个。其中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数量不断增加。

开发区数量不断扩张的同时,各类经济指标的变化情况也反映出我国工业园区对于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日益提高。以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2014上半年,全国215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部分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如表1所示,开发区经济发展指标增速明显高于全国水平。

二、相关概念和研究综述

“转型”与“升级”的内涵

“转型”最早源于生物学和化学领域,它通过调整事物结构达到增加或减少事物功能的效果。后来“转型”被逐渐应用到社会学和经济学领域,进而开始与政府、市场、企业等相

联系。胡家勇认为我国有两个基本国情,一是中国是一个转型国家且面临转型难题:二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面临发展难题。王京东,田清旺阐述了我国政府转型的历程,认为“政府转型”即政府职能的转变。对于“升级”,国内外更多是从经济学角度对其进行阐述研究。20世纪90年代最早关于企业层面的升级研究,大部分学者认为企业升级就是一个企业通过不断获得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自身竞争力和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并逐步踏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经济领域的过程。产业层面升级则一般认为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传统产业产品的升级换代;第二,新兴产业崛起,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比重逐步上升;第三,三次产业比重发生调整,信息产业、服务业不断发展。

工业园区转型升级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工业园区转型发展模式与发展战略一直是国外学者研究的重点。Dixit和Norman针对免税区的发展模式选择提出了对偶法;Facchini和Willmann在此基础上通过福利分析发现建立免税区可以实现整个区域的帕累托最优。

同时,对于开发区转型发展评价方面,国外学者也从理论和实证分析上进行了研究。埃井雷特.M.罗杰和朱迪恩.K.拉森运用定性分析方法对硅谷的发展过程进行了考察,并揭示了硅谷产生“凝聚经济效应”的条件:实证研究方

面.Macdonald等第一次将成熟的硅谷创新评价模型用于对我国高科技园区的评价。

2.国内研究现状。近年来,随着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工业园区的政策优势逐渐弱化,各类园区的土地空间和环境容量不断缩减。开发区因此吸引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国内对于工业园区的转型升级研究成果很多,主要分为一般性研究和案例分析研究两个方面。在全球经济形势不断变化的背景下以及结合我国不断提出最新的地区协调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我国很多学者认为开发区转型升级是非常必要的。罗志勇认为在金融危机带给我们机遇和挑战之后,开发区应该实施全面转型升级,并提出了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城市化发展进程以及统筹城乡发展等转型升级路径;周庆行提出并论证了以产业集群化推动工业园区的转型发展.王雄昌结合我国开发区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开发区转型的必要性、内在机制和动力,试图创新园区转型新路径进而为开发区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个案分析方面,国内成果也较丰富。皮黔生等针对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实际发展困境,提出开发区实现转型的关键是要提高对外开放程度,抢占稀有资源,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并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从而向科技型工业园升级;汪波以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对开发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绩效和转型升级的路径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其提出的观点具有

很强的实践支撑。

3.国内外研究述评。开发区自建立以来,取得发展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国外学者为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开发区转型发展的研究起步较早。早期研究偏重理论和分析框架的界定,后来随着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对于转型发展评价研究成果很多,转型升级具体实施路径提出较少;国内方面的研究起步晚,基础薄弱,缺乏原创的理论研究体系。虽然工业园区转型升级的一般性研究和案例分析颇多,但是涉及我国当前工业园区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相对宽泛。本文尝试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几大导向性的工业园区转型升级实施路径,虽不能详述其各自作用机理,但希望其能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

三、我国工业园区的发展瓶颈

自20世纪80年代推进建设各类园区以来,我国对于工业园区的发展给予了相当多的政策优惠和扶持,各类园区得以发展壮大。但在新形势下,工业园区的发展主要面临生产效率和持续发展两个问题,且制约园区发展的因素不断增加,阻碍着工业园区的转型升级。

东莞市产业转型升级研究开题报告

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简表) 一、选题意义 近年来,我国处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经济转型成为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必由之路。而在经济转型中,产业的转型占据重要的战略性地位,他关乎我国整体经济实力和竞争力。近年来,我国产业转型在全国各地的开展过程中积累了较多的经验,东莞作为我国产业转型的典型城市,其东莞模式成为学术界研究的对象。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全球化的发展和竞争的不断加剧,东莞的产业转型在新的经济背景下面临着新的机遇和压力。本文将立足当前经济背景,对东莞市产业转型问题进行研究。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本文是以国外应用最广泛的理论为分析框架,结合东莞市的实际进行的分析,是对理论的实际应用和发展;其次,本文对东莞经济的发展历程

和存在问题应用文献分析法和笔者的工作经验为基础进行实际问题的发现,应用理论对问题进行分析,因而是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其结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产业转型的研究较多,从理论到实证,研究成果都很丰富,尤其在理论研究方面,已经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体系。主要的理论有四个分类,分别为产业结构理论、产业组织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产业结构理论是以Petty与Clark提出的配第克拉克定理为基础的,该理论认为产业根据其作用对象和劳动方式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三个产业,分别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是对初级要素的生产、加工和服务,并得出产业结构转型的规律是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直到第二产业的边际收益下降,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并且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一次为第一产业减少,第二三产业增加,且最终向第三产业转移。SCP范式最开始由哈佛大学经济学家Joe Bain和Sherer于20实际30年代提出的,认为市场结构由企业的市场行为、企业市场行为在市场上取得的经济绩效等决定,而产业转型则是依赖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这一路径,分析一个产业应当进行战略调整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Joseph T. Mahoney.,J. Rajendran Pandian.,1992)。比较优势理论是以国际贸易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认为一个国家产业的发展路径和动力是为了获取比较优势。有代表性的理论有H-O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应当生产密集使用具有要素禀赋的资源的产品,有利于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比较优势,而一个国家或者产业生产具有要素禀赋的产品就会逐渐形成该国家或产业的优势和主导产业,从而形成相应的产业结构,而产业转型就是向这种比较优势发展的过程。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Porter M.E.发展处的竞争优势理论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理论框架。Porter (1980)首先在《竞争战略》一书中提出了企业发展自己竞争优势就是要获取竞争优势,而后在Porter(1981,1985)中提出了产业获取竞争优势的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企业可以将自己的竞争优势建立在两个不同的层次上。低层次的竞争优势是一种“低成本竞争优势”,而高层次的竞争优势则是一种“产品差异型竞争优势”。国家的一个产业转型的路径,就是不断获取高级竞争要素,提高产业竞争力的过程。该理论以钻石模型为体系,为产业转型和升级提供了一个以要素升级为目标的产业升级研究框架。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产业转型的研究主要是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以实证分析和政策研究为主的,关于产业转型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首先,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研究。郝顺利(2010)以华蓥市为例分析了其作为资源城市转型的问题。作者以国际和国内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转型成功的经验为借鉴,对华蓥的转型进行了分析,认为针对华蓥的具体情况,应当选择以替代产业发展来改变其过分依赖资源发展经济的产业合作方式。赵磊(2008)以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资源要素现状分析为分析,着重分析了资本、劳动力和科技要素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以发展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经济环境、政府指导为重点来完成资源型城市的转型。 其次,对产业转型中生产要素作用的研究。戴景萌(2008)对产业转型中的企业战略进行了研究,作者依据迈克尔波特的理论,认为应当企业应当合成战略联盟,降低产业进入的成本,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张继良、胡荣华(2010)以江苏产业转型为例,建立了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认为竞争力应当是注意国际

转型升级路径座谈会发言

加强资源整合加快科技创新 为XX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强大支撑 20XX年X月X日 实施经济转型升级战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内在需要,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之策。经济转型升级无论是宏观层面上经济发展方式与发展动力的转变、中观层面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微观层面上企业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能力提升,都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和大力推动下,我市经济和产业结构已得到很大改变,海工设备、电子信息、复合材料、和先进装备制造业等新兴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市委XX届X 次全会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提出了“争创全省转型升级先行市”的奋斗目标,这是科学研判,抢抓机遇,迎接挑战,顺应潮流而作出的正确决策,是努力打造“创新XX”、建设“幸福XX”、加快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但客观地讲,全市原有经济基础和传统产业的特点决定了我市转型升级任务艰巨,任重道远:全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

要进一步加快推进,新兴产业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培育和引导,相关部门需要更大力度做好支持和服务工作。具体而言,我市目前转型升级过程中主要存在如下制约因素: 一是传统产业层次低附加值低的制约。如我市发展多年的机械加工产业,虽然具有一定规模,但并未能完全走出产品档次低、行业集中度低、市场竞争激烈的困扰,多数企业因为不具备核心竞争力,一旦遭遇金融危机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就难以从容应对,致使整个行业受到巨大冲击。这种矛盾不会以投资规模或生产规模的扩大而改变,实现传统产业改变并提升只能依靠科技创新。 二是高新技术产业结构性矛盾的制约。全市2013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2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0.6%;2013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统计企业28家,占规模以上企业数比例为19.8%;全市新标准实施以来的高新技术企业共有13家,占规模以上企业数仅8.4%。可见,虽然大企业占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权重较大,但高新技术企业数仍然偏少,覆盖面不够广,未能形成铺天盖地之势。 三是新兴产业链条短粗脱节的制约。“新兴产业”在我市具有一定基础,是我市着力发展的优势产业,但“四新产业”中,有些产业规模偏小,产业特色不够鲜明,整体市场竞争优势不突出;有些产业产品分布广且集中在中低端节点,尚未形成技术上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有些产业产品生产上下游和

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b18960769.html, 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作者:叶茂林 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7年第08期 摘要: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刻不容缓。以苏州、无锡两市为例,基 于区位熵计算分析两市制造业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即制造业转型过程;根据近几年两市R&D 投入、科研人员及制造业新兴行业发展状况,探究两市制造业升级过程。最后总结苏锡两市转型升级的理论路径。 关键词: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苏锡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https://www.360docs.net/doc/4b18960769.html,ki.1672-3198.2017.08.001 1 引言 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迅猛发展,极大程度地拉动了中国GDP的增长。近年来,随着GDP增速的减缓,中国经济发展已经逐渐进入新常态,我国的经济正在由追求速度的粗犷增长转向追求质量的集约增长,正在向分工更加复杂化,结构更加合理化不断演进。原有的制造业发展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制造业转型升级刻不容缓。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廉价的劳动力吸引了众多的外商投资,一批批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但是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劳动密集型企业优势逐渐消失。此外,我国制造业的自主品牌较少,在国际上缺乏核心竞争力,例如,我国生产的汽车大多是外国品牌,对于大型客机,医疗器械等高精尖的产品,我国目前还不能生产。 笔者认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包括制造业转型和制造业升级。制造业转型可以是制造业服务化,或者是从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制造业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的制造业,是产业内结构的调整。制造业升级主是指制造业行业内部实现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价值链升级。 2 苏州,无锡制造业发展历程和现状概述 苏州,无锡两市均是工业强市,都拥有着强大的制造业基础。2000年至2016年,苏锡两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不断上升,其中2004至2011年两市工业发展较为迅猛,近几年增速减慢。2015年苏州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30249.25亿万元,无锡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也达到14549.87亿元,分别位于全省第一第二,位居全国前列。

东莞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和对策

GUANG DONG ECONOMY 02/2011 50 东莞是一个充满魅力和活力的城市,也是一个具有独特个性和特色的城市。东莞企业在过去三十年中创造了神奇的“东莞模式”,造就了“世界工厂”的财富神话。那么,在新一个三十年里,东莞企业还能再造辉煌吗?“莞商”还能保持持久的成长性和发展动力吗?在“十二五”已经起步的第一年,本文特就东莞企业转型升级的背景、问题、路径和对策进行探讨。 转型升级的五大背景 虽然企业的转型升级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世界企业史表明,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每隔一个时期,企业就要进行一次大的变革和转型升级。然而,纵观全国和广东各地的企业生存状态来看,东莞企业的转型升级运动似乎比其他地方都来得更迅猛。因为东莞企业整体赖以生存的大背景以及其发展模式得以存在的条件正发生根本性变化。 进一步说,东莞经过20多年年均20%以上的高速发展之后,工业化进程已经完全进入到后期,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主的产业体系和发展模式已经达到“成长极限”,依托港澳资本进行原始积累的过程已经结束,“先发优势”已经不复存在,而土地、能源、劳动力、环境、市场等要素供给均“难以为继”,从而使东莞企业转型升级面临五大背景的变化:一是工业化后期的工业产能的大规模过剩;二是全面买方市场条件下的激烈国内市场竞争;三是美国金融危机导致的国际市场紧缩;四是扩大内需战略实施导致的渠道重构;五是珠三角区域内正在构建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社会。 显然,这些背景并不是国内每个区域的企业都必须面临的,尤其是对于一些新兴成长性区域而言,其企业转型升级的任务并不艰巨。相反,东莞企业70%以上属于处于产业成熟和衰退期的轻工制造行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是整个产业链都需要重组和再造,因此,面临的转型升级的任务自然就紧迫和艰巨得多。甚至可以说,对于近半数的企业来说,不转型升级,是“早死”或“晚死”的问题。对此,“莞商”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莞商”转型升级存在的三大问题 实际上,自2006年在东莞提出“双转型”战略以来,东莞经济社会和企业大规模的转型升级已经轰轰烈烈地进行了五年了。从目前的转型升级实践来看,存在三方面的问题: 首先,对企业转型升级的认识和观念滞后。存在着三大误区:一是认为转型升级是一种随意性的应急处理方案,而不认为是一项企业成长的常规过程;二是认为金融危机一旦过去,市场又会好起来,转型升级是别人的事,与已无关,企业挺一挺就行了,无须转型;三是认为企业转型升级只与加工贸易企业有关,而与其他企业关系不大。 其次,对转型升级的形式和路径选择比较盲目。东莞此次的企业转型升级与产业的整体转型升级具有“共震效应”,具有推进产业变革的意义。在任何一场产业变革中,产业要素的溢出和流入的路径和形式丰富多样,转移与退出、进入与整合、淘汰与升级、转型与定 东莞企业转型升级的 路径和对策 王先庆

企业经营发展转型升级的必备条件

企业经营发展转型升级的必备条件 转型升级是企业经营发展的梦想,管理升级、产品升级……,很多企业迫于生存的压力,都想尝试着走上转型升级之路,但是心中却又七上八下,没有底气。于是便带着“不改革是等死,改革是找死”的信念踏上了征途,到处碰壁、满身伤痕,企业经营却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转型升级,原本的美梦变成了噩梦,企业依然是效率低下、人浮于事,没有核心竞争力,企业处境越来越难。企业家的压力与日俱增,在放弃还是继续中不断地徘徊、纠结,身心疲惫…… 转型升级是一颗金种子,在播种这个种子前,我们不妨先看看我们的土壤是不是适合,不适合也没关系,先培育土壤,等到土壤基本适合后,再播种也不迟,转型升级是企业经营发展的第二次创业,难度远胜于第一次创业,当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不能操之过急。 所谓的土壤,更多的是我们的团队,转型升级对团队到底有哪些根源性的要求,笔者谈谈个人的看法。 郝泽霖——思维管理专家原西门子高级讲师 10余年中外企业管理实战经历,曾在中国人保、西门子、加多宝、大田、茹梦等多家中外知名企业担当HR经理、营销总监、大区经理、高级讲师等不同职位 精通思维分析、心理学及各种营销工具,能够将培训方法落地,让企业能够顺利实施。个人管理经验丰富,管理团队数千人,培训学员上万人。 现任天下伐谋咨询独家签约讲师,思维管理学院院长 一、企业家要转变的观念: 1、亲情和事业一定要分开,不能太多地考虑感情的因素,形成特殊人群,坚定靠制度管人的信念,制度之外不搞特殊人群,企业家自己都不行。 2、企业发展不是企业家一个人的,所以企业家不能一个人说了算,中高层是一个民主的团队,任何事情、决策,放在桌面上讨论,我们以理服人,不搞一言堂,企业经营听的不是谁的话,而是一个正确的观念或方法,当企业家的家人在埋怨,谁谁连我的话都不听时,不要急着发火。 3、部门与部门之间是靠制度和职责在管控,不能为了平衡各部门之间的力量,怕有部门特别强势,于是便开始保护弱势的部门,部门领导能力强,这个部门相对会强势一点,所以,企业经营家不要去保护,保护必然要破了规矩。 4、坚决支持看到影响公司利益的行为便要制止、指正、不畏权威的员工,绝对不能打压,这类员工是忠诚的、积极的,打压意味着我们鼓励不忠诚、不积极的因素。 5、企业家内心的恐惧,怕职业经理人的引入,使得企业经营不在自己掌控之中,所以,对职业经理人设置种种限制,企业家必须要克服这种恐惧,充分授权。 6、因为发展的需要,会引入部分新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于是新、老力量意味着新、老

经济新常态下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pdf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增速放缓、结构优化变革、驱动力变换的新常态时期。同时,也意味着在动力驱动转换过程中的产业布局调整。河南作为全国大省,应该抓住此次机会,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拓展和深化全省加工贸易,挖掘新的贸易驱动增长点,为新常态下河南省经济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持续的动力支持。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河南省 一、引言 深化发展加工贸易、进行产业转型优化升级是发达国家迅速走上现代工业化之路的重要路径之一。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化发展,我国国内的市场需求和生产者市场都产生了结构性变化,如消费需求、投资需求、企业生产能力及组织方式、要素禀赋优势、进出口等。而在这样的趋势性变化下,加工贸易就成为了促使我国生产价值链升级、深度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必由之路。2016年作为中国第十三个五年经济规划的开局年份,河南省作为中国经济板块中的中西部大省有责任担负起中部经济区的领头羊身份。面对日益变化着的国内外环境条件以及产业转移带来的“双向挤压”,先前的粗放产业生产模式已是固步自封,河南省必须抓住全球产业重新调整布局的有力机会,加快推动加工贸易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 二、河南省加工贸易现状分析 基于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区的大力建设和发展,河南省凭借此类平台优势积极承接外来的产业转移,从而有效拉动了河南省的经济增长和外贸发展。2014年全省出口总额同比增长接近10%。2015年,河南省加工贸易增速明显,贸易总量为3160.7亿元,同比增长22%,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68.7%,对河南省对外贸易的贡献率高达93.4%。可见加工贸易对河南全省外贸占比之大,影响之深,加工贸易已成为全省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另外,国际物流分拨和跨境电子商务等新贸易业态的快速发展,也已成为河南新的外贸增长点。随着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等平台的陆续开放,一系列进口口岸相继获批建设,国际快件出口总包直封权和机场口岸签证权的获得,加工贸易承接转移示范地落户郑州和洛阳等一系列利好消息的落实,将会进一步促进河南省的加工贸易发展新格局。在未来时期,河南省所拥有的一系列加工贸易的优势潜力将会得到更好的发挥,国内外两种市场资源的比较优势也将得到广泛开发,产能合作更加紧密,更多的享受到双向开放和改革的创新红利,从而使其更充分地参与到国际分工和竞争之中。 三、河南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和优势条件 (一)河南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制约河南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因素具体来讲有以下几点:一是,从全省来看,加工贸易的规模和发达省份如广东省相比并不大,不能有效形成产业集聚群进行;二是,体制深化改革的政府政策在支持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方面还不完善,且政策措施的执行力有待考量;三是,加工贸易企业的内外资占比是外资起主导作用,内资仅占很小一部分。从长远发展来看,这些企业并不能充分进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四是,河南省是人口第一大省,在劳动力的资源禀赋上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但同时也存在劳动力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低素质劳动力在推进高技术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作用乏力。 (二)河南省开展加工贸易的比较优势。 (1)人口资源优势。作为人力资源大省,河南省能够充分发掘丰富的人口红利并加以合理利用,通过一整套人才战略体系建设人才队伍,不仅注重数量上的要求更注重高质量人才的培养,而且在人才战略实施过程中是以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方向来打造人才梯队,从而推进了河南省在区域人才竞争中的位次,使一直以来的传统农业大省添加了工业大省和经济大省两个属性标识。 (2)区位交通优势。河南省位于全国的中东部、欧亚大陆桥的中心地带,交通便利,是全国重要的陆路交通枢纽之一,拥有全国最大的铁路编组站,高速公路遍布全省各地,另外,我省建有全国最大的航空港,郑州和洛阳机场连接着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等。如此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四通八达的交通便利条件为河南省广泛开展加工贸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政策支持优势。为了鼓励和支持省内加工贸易的开展,河南省给予了开展加工贸易的企业一系列优惠政策 ,例如有关于吸引外资、税收、外汇管理、金融、审批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正如2016年6月,河南政府出台的《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加工贸易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在政策措施方面有力地支撑了河南省加工贸易的发展和转型升级。(4)综合环境优势。在当前激烈竞争的市场形势下,地域间都在进行开放发展,努力合理吸引外资,在某种程度上国外资本的流入也取决于一个地区的综合投资环境。同东部沿海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相比发达地区相比,我省发展加工贸易存在着具有区域特色的综合环境优势,如:低廉的资源禀赋、广阔的市场潜力、巨大的区位辐射能力等。 四、新常态下河南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一)统筹国内外市场,发挥国内外双重优势。强调双向开放,把企业“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相结合,通过梯度转移加快形成一批产业集群,引导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开启对内对外双向合作。具体来讲,我省要统筹两个市场(国内和国外),布局两种资源(国内开放和国外开放),以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为导向,一方面发挥内陆沿边地区的要素比较优势,引导沿海加工贸易企业加快向内陆进行梯度转移,形成东中西互动和产业链一体化的加工贸易体系,另一方面要使省内加工贸易企业以积极“走出去”的方式拓展发展空间,通过“一带一路”的战略沿线拓展新兴市场

产业园区转型升级方案

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工作方案 根据上级文件指示精神,为切实抓好某地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开发创新工作,围绕“高端化、集约化、绿色化”要求,优化和完善园区产业布局,逐步形成产业集聚、产品特色、资源集约、绿色高效发展园区,结合某地产业园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思路 以***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按照“十百千万计划”安排部署,以深化园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实现工业团区位康、持续、稳定发展为目标,全力推动园区规划布局、产业告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服务提档升级,充分发挥工业园区在产业聚集、要素集成、土地集约、科技引领、体制创新等方面重要作用,依托工业园区调整经济结构、优化工业布局、承接产业转移、做强优势产业、壮大骨干企业、发展产业集群、培育增长极核,以转型促升级、以整合增动力、以调整提质量,全面推动某地园区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工作目标 坚持统筹规划,围绕发展目标,大力发展轻工、特色食品、石材、能源化工等产业,力争到2022年末园区现工业总产值突破200亿元,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00亿元以上,入驻企业500户以上,规模以上企业占60%以上。完成税收20亿元以上,期末从业人员20000人以上。园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产业承载能力显

著提高。 三、保障措施 (一)科学规划,引领园区发展 明确战略定位,实施有效管理,做到产业功能和区域功能的有机协调,充分依托已建的石博大道和拟建设的普木丁大道,在县城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积极做好总体规划和产业规划修编工作,优化和完善园区产业布局,进一步拓展园区连片集聚发展潜力,全力打造大道工业轴带。并按照“一区四园”布局思路,促进园区产业布局调整,优化园区空间发展格局。 (二)强化配套,提升园区承载力 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高水平规划、高质量建设园区内公共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包括园区路网、污水处理、管线、供水供电供气设备及其他生活配套设施,实现园区公共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共建共享。 1.强力推进园区路网建设,提升园区承载力。整合资金,推动某地支线路网建设,推动园区核心区土地利用价值。逐步建设完善路网建设,推动园区路网整体配套发展。 2.加快推动园区供气项目建设,确保企业用气保障。当前的环保要求对燃煤锅炉进行限批限建,建设供热项目及热力蒸汽管网,补齐园区蒸汽供给短板,拓展园区开发建设、提升配套服务功能和企业承载能力、增强产业集聚功能的有效措施。 3.加大标准厂房项目建设力度,筑巢引凤。推进某地66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建设,并整合园区区域土地,建设5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打造某地创新创业孵化园,以便高效利用

当前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及路径

当前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及路径 原创2017-01-20宏观院国宏高端智库 改变以往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与路径,着力突破能够有效提升国际分工地位和价值链层级的研发设计、营销网络、品牌培育、供应链管理等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全力推动产业发展从规模扩张为主向质量提升为主转变,进一步拓展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供应链,加快构建产业新体系,全面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着重大突破。世界各国纷纷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竞争异常激烈。伴随着欧美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和新兴经济体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们面临发达国家高端回流和其他新兴经济体低端分流的“双向挤压”,对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构成倒逼机制。加快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 面对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和贸易环境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的新形势,我们必须改变以往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与路径,从单纯凭借传统比较优势转向依靠体制创新和自主创新参与国际分工,从单纯依靠价格竞争转向更多地依靠质量、品牌和服务等非价格竞争,大力提升要素禀赋,着力突破能够有效提升国际分工地位和价值链层级的研发设计、营销网络、品牌培育、供应链管理等制约,全力推动产业发展从规模扩张为主向质量提升为主转变,由加工制造向创新创造转变,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加快促进产业向高端化、信息化、集群化、融合化、生态化、国际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拓展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供应链,加快构建产业新体系,全面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产业高端化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产业大都处在价值链的低端,特别是研发、设计、核心技术、软件、关键零部件、关键设备和模具、供应链管理、营销和品牌等关键环节薄弱,多数依赖进口或受制于人。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推动产业链和价值链由低端环节向高端产品、高端要素、高端服务、高端平台等高端环节深化延伸,通过抢占高端环节,站上价值链高端,实现产业高端化。 围绕价值传递和价值创造的重组,加快产业价值链升级 着力推进基于信息技术的价值链重构和价值创造环节的再造,推动传统产业以价值重构为核心的升级模式,加快突破制约产业升级的研发、设计、标准、精密加工、供应链管理、品牌培育、营销等关键环节,促进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实现价值链跨越提升。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以创新链支撑产业链

如何成功实现制造企业转型升级

如何成功实现制造企业转型升级? 随着房地产泡沫的急剧增加,经济所面临的风险也随之加大,所以众多投资公司也逐渐将注意力转移到制造业领域;加之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代工企业的优势被大大削弱,转型成为改变企业命运的唯一选择。所以,如何能帮助制造型企业成功转型升级也成为品物集团服务的核心。 制造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途径 1)企业盈利模式的转型。 典型的转型方式包括:企业由提供单一产品转向提供成套产品或整体解决方案(如进行设备成套,提供整条生产线,例如陕西鼓风机公司提供成套生产线);设计院所由提供设计图纸转向进行工程总承包(如武汉钢铁设计院转制为中冶南方之后,提供钢铁行业的工程总包服务);企业由销售产品转变为租赁产品(例如GE出租飞机发动机);从单纯靠卖产品盈利转向靠卖产品和提供产品的售后维护服务盈利(例如电梯行业提供长期的维修维护服务);从销售自主产品,转向建立行业产品的贸易枢纽(例如上海标五公司建立紧固件贸易中心);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等。 2)企业定位的转型。 典型的转型方式包括:提供代工的OEM企业转向提供从设计到制造外包的ODM企业;从代工转向自主品牌制造;从主攻产品出口市场转向国内市场;由竞争激烈的红海进入新的蓝海(例如上海重型机器厂转型制造核电设备,大批企业进行风电、LED等新能源行业等);由制造企业转向多元化运作,或向上下游延伸(例如凯迪电力由向电厂提供脱硫设备转向同时运营生物能源电厂,木材加工企业建立自己的林场等)。 3)企业运营模式的转型。 典型的转型方式包括:由纵向一体化转向横向一体化,广泛地进行制造外包,强化供应链写作;由单一工厂变为多地点、多工厂运作,由单一组织变为集团架构;由主要依靠自主发展(Organic Growth)转向并购与行业整合(Acquisition,例如宜化股份整合了许多行业企业,营业额迅速由10亿等级跨越百亿等级);由涉足多种产业转向归核化,聚焦自己最具优势的核心产业;实现国际化,进行跨国并购等。 制造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应该具备的基础 转型升级对于企业而言不能仅仅停留在一句口号,企业运营的关键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要实现转型,不是仅仅有决心就够了,任何的变革都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不切实际地乱转型,可能滑向倒闭的深渊。 1)具有稳定的盈利能力和现金流,拥有生存之本。企业要谈转型,首先要能够生存,要有能够转型的“本钱”,要有一定的投资、融资能力,立足未稳的企业谈不上转型。 2)对客户的需求和行业市场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企业应当剖析自身的特点、客户需求的变化和行业的竞争格局,做到知己知彼。在洞察行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审慎地进行转型。 3)建立支撑企业转型升级的资源。企业应当分析自己拥有哪些转型的“资本”,例如拥有较强的产品研发能力,或者能够通过产学研合作获得支撑企业转型升级的产品(例如长航电机公司通过与高校合作,开发出

国内部分工业产业集聚区转型升级的经验做法

快研发速度。因此,产业集聚区的战略转型,也将从强调引进大公司大企业向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转变,使产业集聚区成为培育、造就产业集聚技术企业的摇篮,从根本上提升产业集聚区的自主研发能力,形成一批根植性强的自主创新产业。 四、由单纯的土地运营向综合的“产业开发”转变 我国产业集聚区多以园区开发为主,较少涉及高科技产业开发和培育,经济增长过分依赖道路、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成片开发。而这些只是为发展产业集聚技术产业提供了空间载体,并不能代替产业集聚技术产业开发和培育,且不可持续。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未来产业集聚区必将走向综合的产业开发,通过土地、房产的产业入股等方式,将土地、房产与产业开发结合起来。 五、由功能单一的产业区向现代化综合城市转型 随着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演进,必然涉及到新的城市功能配套,城区建设方面的任务逐渐增加。因此,未来产业集聚区不能只定位为一个产业集聚地,还要定位为一个人气的集聚区、文化的扩散区、资本的融通区,应包括配套服务的各种商业服务、金融信息服务、管理服务、医疗服务、娱乐休憩服务等综合功能。 国内部分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的经验做法宁波产业集聚区把“转方式、调结构”作为“二次创业”的核心 —2— 1、大力发展产业集聚技术产业。围绕“三区一城”建设和打造国内一流创新型科技园区的总体目标,进一步明确了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坚持新能源与节能、半导体与光电、新材料三大高技术制造业和研发设计、企业总部、软件与服务外包三大高技术服务业的“3+3”产业互相促进、并重发展的总体框架,同时密切关注全球产业和技术的发展趋势,积极发展新经济。一是下大力气抓龙头企业培育。宁波产业集聚区根据企业的销售规模、发展速度、创新能力、团队素质等指标,选择一批有一定产业规模、产品市场前景好、掌握一定核心技

郴州市产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概论

概论郴州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思路 产业转型升级是指一国或地区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根据国际和国内环境,通过特定的产业、财政、金融政策,对其现有产业结构的各方面进行调整。直面全球金融危机与我国经济周期性调整的双重冲击,郴州产业展现特有的韧性和引人注目的新趋势,透析郴州产业结构演进过程,辨证看待机遇与挑战,郴州产业转型升级乃形势所迫、竞争所逼、发展所需。 一、郴州市产业结构演进过程和基本特征 经济增长伴随着结构变迁,结构变迁推动着经济增长,两者互为因果,相互促进。产业结构是产业间形成的经济技术关系和数量比例关系,产业结构演进则是产业发展过程中其结构和内容在数量上和质量上两方面的提高。“转型”核心是转变经济增长的“类型”,“升级”包括产业之间、产业内的升级。 (一)演进过程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郴州市委、市政府实施一系列助推产业发展的有力举措,郴州产业得到快速发展。2010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达126.8亿元、594.4亿元和360.6亿元,其中全部工业增加值、规模工业增加值分别为2005年的2.7倍、3.6倍,第三产业增加值是2005年的2.2倍。特别是近两年规模工业增加值保持20%以上的增速,2010年规模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

工业利润分别突破1000亿、100亿元大关,全市工业化水平达到46.2%,比“十五”末提高3.5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00年以来,郴州立足于资源型经济实际,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①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0年26.21:32.15:41.64转变为2010年的11.7:54.9:33.4,其中第一、三产业占比呈降低之势,第二产业占比呈逐年高位盘整之势。②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2000—2010年一产业贡献率由11.6%下降到3.6%,在三次产业中贡献率为最低;二产业贡献率由38.4%上升到67.2%,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三产业贡献率由50.0%降低到29.2%。综合看,三次产业整体结构逐步由当初的“三、二、一”演变为现在的“二、三、一”结构,符合现阶段经济发展特征。 产业集聚度不断提升。从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分析,各产业基本形成相应的支柱产业。其中一产业内部,以粮食、烤烟为主的种植业增加值比重达59.4%;二产业内部,有色、能源、建材、医药食品、电子信息、机械化工六大行业主导地位不断凸显,2010年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71.0%,占GDP的31.5%;第三产业内部,以金融商贸、现代物流、文化旅游、信息传输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38.7%。同时,产业不断向园区、非公有制经济、优势行业集聚。2010年,全市园区工业实现增加值150.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

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研究 杨思东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苏州 215009) [摘要]基于企业自身能力,可将现有的中小型企业分为谋生型、成长型和创新型。通过对三种类型企业的内在特 征和外部环境研究表明:依次选择工艺升级、功能升级或链条升级,产品升级或链条升级。中小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无论选择哪一条路径,都应充分考虑升级时机的选择、升级成本的控制、信息平台的支持等因素。 [关键词]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路径选择;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2-10-24 [作者简介]杨思东(1976-),江苏如皋人,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一、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 HumPhrey和schmit(2000)认为有四种升级方式,即制 程升级(processupgrading)、产品升级(productupgrading)、功能升级(functionalupgrading)、跨产业升级(inter-sectorsup- grading);Riggs认为(1998)从OEM初级生产到OEM深化 生产,以工艺和产品创新方式来提升附加值是一条最切实可行的企业升级路径。林汉川(2002)提出中小企业转型的路径包括:(1)发展核心专长;(2)重视管理创新;(3)加入国际网络;(4)形成产品群聚效果;(5)推动企业再造工程; (6)鼓励内部创新;(7)强化产品与工艺创新;(8)有效率地投 入研究与开发;(9)发展信息科技产业;(10)培育企业家人才;李烨(2004)总结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企业转型的四种主流路径:重组式转型、再造式转型、革新式转型、再生式转型;王吉发(2006)结合企业外生成长理论和内生成长理论,提出了企业内生型转型(管理模式转型、产品与市场转型、业务过程转型)和企业外生型转型(行业转型);单东(2009)分析了企业重组、优化公司治理结构、优化内部管理体制等三条路径;贺俊(2011)指出企业转型有多重路径选择:行业转型、区位转型、市场转型、技术转型、管理转型和治理转型。 二、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路径的选择 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路径选择既受到企业自身能力的限制,也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因此在选择路径时企业必须要结合自身的条件寻找一条比较容易达成既定目标的路径。本文基于企业自身能力将现有的中小型企业分为:谋生型中小企业、成长型中小企业和创新型中小企业。 1.谋生型中小企业 其特征为:企业经营状况一般;适应环境和整合资源的能力一般;没有进行创新的动力。该类型企业在中小型企业中占较大比例。企业的经营者基于自身经验或特定机会进入到某个产业领域,对该产业比较熟悉但没有推 进产业升级的愿望。限于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无法与大型企业进行竞争,因而依附于大企业进行配套生产和服务。 转型升级路径:选择工艺升级路径 既然企业已经成功的切入一条全球价值链,主导该价值链的跨国公司出于提升链条整体效能的考虑一定会积极的推动该企业进行工艺能力的提升,而且还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这种支持既包括技术支持也包括管理支持。在如此强有力的推动下,创新能力和愿望都不强烈的谋生型企业可以很容易实现工艺升级。 2.成长型中小企业 其特征为:企业处于良好的发展状态;适应环境和整合资源的能力较强;有进行管理和技术方面的创新的动力。该类型企业在中小型企业中占有一定比例。企业通过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改善获得了较好的发展机会,在竞争中占有一定的优势。企业经营者有能力也有愿望进行各方面的创新以谋求进一步的发展。企业通常利用自身的竞争优势与大型企业进行合作。 转型升级路径:应选择功能升级或链条升级路径成长型中小企业由于发展势头良好,自身具有竞争优势,所以所切入的全球价值链可能采取的治理模式只能是市场型或均衡型,主导企业不会限制成长型企业升级的路径和方向。因此可以选择的路径比较多,参考“微笑曲线”理论结论,身处薄利制造环节的企业应该选择向利润丰厚的上游设计环节或是下游市场和品牌环节进行转型升级,这样可以获得更高的利润分成和投资回报。这种升级路径就是通常所讲的 “功能升级”。由于双方是合作关系,成长型企业也可以选择通过参与更高增加值的链条来实现链条升级。 3.创新型中小企业 其特征是:企业处于快速发展中;通过科技手段来适应环境的变化;以技术创新和新技术应用为企业发展的 第2012年第11期(总第409期) 商业经济 SHANGYEJINGJI No.11,2012 TotalNo.409 [文章编号]1009-6043 (2012)11-0093-0293--

路桥施工企业如何转型升级

路桥施工企业如何转型升级 (中华铁道网、《路讯》杂志特约通讯员常魁星)2013年6月,中国一场银行间“钱荒”,是对央行掌控的一次压力测试。市场的过激反应,是人们对经济增速乏力、以往增长模式走到尽头的担忧的集中体现。而此次央行的态度变化,既给了那些不守规矩的银行一个警告,又向市场发出了逼迫中国经济转型的强烈信号。去银行贷款更难了,银行公司化了,经营不善也会破产。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尤其是新一届国家领导集体上任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受到国内外各类复杂环境因素的影响,经济增速放慢,投资增长减缓,施工企业发展面临业务量减少,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企业融资渠道不畅,市场不规范等新问题。“十二五”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如何在应对当前挑战的同时,加快路桥施工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路桥施工企业亟需面对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几年来,欧美债务危机持续发酵,世界经济复苏缓慢,拉动国内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受到严重影响,经济发展步入了慢车道。路桥施工企业普遍感觉市场环境不景气,面临较大的生存发展压力。劳动力成本大幅攀升,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企业融资难度加大;与压级压价、最低价中标、垫资施工、拖欠工程款等这些行业“顽疾”,交织在一起,极大地挤压着企业的利润空间,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高投入、高能耗、低效率、低利润”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已不可持续。调整经济结构和经营结构,实现路桥施工企业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收紧,银行贷款紧缩,国内外经济发展持续放缓,基础建设投资大幅度减少,施工企业市场份额严重萎缩。面对国家适时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以适应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路桥施工企业必须加大转型升级的步伐来适应外部市场变化。 面对新形势,一些路桥施工企业采取了实施产业链上下游领域的延伸、大力拓展海外市场、推动内部管理变革、开展科技创新等多种措施和手段,积极展开了转型升级的探索与实践。中交集团提出了打造“五商”中交,即:全球知名的工程承包商、城市综合体开发运营商、特色房地产商、基础设施综合投资商、海洋重型装备与港口机械制造及系统集成总承包商。构筑生命共同体,打造品质中交;走出去拓市场,打造全球中交;推进管理提升,打造效益中交;加强党的建设,打造活力中交”。爬坡过坎,举重若轻破难题;克难前行,上下搏击渡难关。坚定信心,凝心聚力,落实责任,扎实工作,打造“升级版”中交,实现“中交梦”。中交一公局提出了实施“交通设施一体化”战略。笔者认为转型升级是路桥施工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实施多元化经营、完善一体化战略 2013年6月20日,国务院批准了《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年-2030年)》,国家公路网规划方案由普通国道和国家高速公路两个路网层次构成,总规模约40万公里。升级改造大约10万公里、新建8千公里的普通国道,新建高速公路大约3万公里,总投资大约是4.7万亿元。其中普通国道约2.2万亿元,国家高速公路约2.5万亿元。这一消息对路桥施工企业来说是久旱逢甘露,是新机遇,也是新挑战。

园区转型升级工作方案 最新

绩溪经济开发区转型升级工程实施方案 按照绩溪县“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2468”发展战略的要求,制定绩溪经济开发区“6484”(六大目标、四个重点、八大举措、四个保障)转型升级工程实施方案。 一、实现目标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发展,各项经济指标平衡协调、保持中高速增长,发展空间格局得到优化,投资效率和企业效益明显上升,两化融合水平逐步提高,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传统产业加快优化升级,服务业比重明显上升。力争到2020年,实现以下具体目标: (一)经济保持中高速度增长。按照“2468”发展战略,着力扶持异型链条、电工电气和信息技术、装备制造、高端汽车零部件和新能源汽车、食品药品精深加工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到2020年,培育壮大15家核心企业,引进8个投资超亿元的重大项目,实现产值10亿元企业1户,新增产值亿元企业15户,税收超千万元企业5户,超500万元的15户。新增企业80户,其中规上企业20户,挂牌上市企业5户以上,建成电商企业200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84亿元,企业总产值超100亿元,税收3亿元。 (二)逐步构建产业发展新体系。基本实现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产业格局,高新技术产业、

装备制造业、食品药品精深加工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以上,产业链不断延伸,产业配套逐步完善。 (三)突出创新提高发展质量。实施“双创”工程,推进“两化融合”。提升智能化水平,自动化率达到40%以上,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等工程技术研究机构5户以上,争创中国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5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比重达3.5%—5.5%,新产品产值率达25%左右。 (四)坚持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按照城市总规的要求,完善开发区产业、城市、生态功能,实现省级经济开发区“去筹转正”,争创国家级低碳工业园区。规划建设总部经济园,引进总部经济企业10家。推进工业旅游发展。把开发区打造成产城融合区、二三产业集聚区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区。 (五)提高土地节约集约水平。坚持依法依规、区别对待、分类处置和节约用地的原则,加大清理闲置、低效用地力度,大力推进存量土地二次开发,清理盘活闲置、低效用地1000亩以上,确保土地批供率80%以上,争取闲置土地100%及时处置;坚持最严格的用地制度,对于新增低效、闲置用地,发现一宗,盘活一宗,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力争亩均税收达到10万元。 (六)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历史环境问题得以解决,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环保设施进一步完善,环境监管服务水平大幅提高。一是完成工业污水处理厂建设并投入运营,进一步

当前我国工业园区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

当前我国工业园区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 工业园区作为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一直被视为经济建设的主战场。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关键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而工业园区内生增长动力不足、产业集群程度不深、资源利用率不高、环境破坏、产城融合步伐缓慢以及管理体制缺乏创新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园区经济未来的发展。因此,我国工业园区的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必须以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集聚、产城融合、体制机制创新、生态园区建设为导向加快园区转型升级步伐。 [关键词]工业园区;转型升级;路径 [中图分类号]F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05-0068-06 在借鉴西方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我国的工业园区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得以创立和不断发展。自1984年我国提出建设经济开发区以来,目前已经发展形成不同种类、级别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边境经济合作区、生态经济区等工业园区。商务部数据显示,2013年国家级开发区在所在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占比已超过13%,工业园区已经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其对

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集聚升级的承载作用不断凸显。但随着工业园区的政策优势不断弱化,土地集约利用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传统工业园区的发展模式必须做出调整和反思。 一、我国工业园区发展现状 工业园区作为城市众多产业的空间物质载体,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它的发展经历了数量上的快速增长至膨胀和质量上的起步到整合升级等不同发展阶段。近年来,全国各地根据自身特点和条件,积极创办各类园区,目前已有478个国家级的经开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等,有省级各类开发区1170个,全国各类工业园区约22000多个。其中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数量不断增加。 开发区数量不断扩张的同时,各类经济指标的变化情况也反映出我国工业园区对于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日益提高。以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2014上半年,全国215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部分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如表1所示,开发区经济发展指标增速明显高于全国水平。 二、相关概念和研究综述 “转型”与“升级”的内涵 “转型”最早源于生物学和化学领域,它通过调整事物结构达到增加或减少事物功能的效果。后来“转型”被逐渐应用到社会学和经济学领域,进而开始与政府、市场、企业等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