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疾病包括那些疾病简介

胃肠道疾病包括那些疾病简介

胃肠道疾病包括那些疾病简介

胃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也是人体最大的排毒器官。胃肠道指的是从胃幽门至肛门的消化管。肠是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也是功能最重要的一段。

1 一般炎症性胃肠道疾病

1.1 急性胃炎

急性胃炎系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胃粘膜急性炎症。病变严重者可累及粘膜下层与肌层,甚至深达浆膜层。临床上按病因及病理变化的不同,分为急性单纯性胃炎、急性糜烂性胃炎、急性腐蚀性胃炎、急性化脓性胃炎,其中临床上以急性单纯性胃炎最为常见,而由于抗生素广泛应用,急性化脓性胃炎已罕见。导致发病的因素很多,有化学或物理的刺激,也有细菌或其毒素引起。化学刺激主要来自烈酒、浓茶、咖啡、香料及药物(如水杨酸盐制剂、消炎痛、保泰松、糖皮质激素等),其中急性腐蚀性胃炎多是由吞服强酸、强碱及其他腐蚀剂所致。物理刺激如过热、过冷、过于粗糙的食物及X线照射,均会损伤胃粘膜,引起炎症性改变。而进食细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物,是导致急性胃炎最常见的一个病因。

症状是轻者仅有腹痛、恶心、呕吐、消化不良;严重者可有呕血、黑粪、甚至失水、以及中毒及休克等。

1.2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粘膜炎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病,也是部队多发病之一,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自纤维内镜广泛应用以来,对本病认识有明显提高。慢性胃炎常有一定程度的萎缩(粘膜丧失功能)和化生,常累及贲门,伴有G细胞丧失和胃泌素分泌减少,也可累及胃体,伴有泌酸腺的丧失,导致胃酸,胃蛋白酶和内源性因子的减少。

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症状,症状的轻重与胃粘膜的病变程度并非一致。大多数病人常无症状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隐痛、

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等。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有贫血、水瘦、舌炎、腹泻等,个别病人伴粘膜糜烂者上腹痛较明显,并可有出血。

上腹痛、消化不良、呕血、黑便。常常症状为反复发作,无规律性腹痛、疼痛经常出现于进食过程中或餐后及多数位于上腹部、脐周、部分患儿部委不固定,轻着间歇性隐痛或钝推、严重者为剧烈绞痛。常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继续影响营养状况及生长发育。胃粘膜糜烂出血者伴呕血、黑便。

1.3 克罗恩病

克罗恩病(crohndisease,CD),又称局限性回肠炎、局限性肠炎、节段性肠炎和肉芽肿性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肠道炎症性疾病。本病和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两者统称为炎症性肠病(IBD)。克罗恩病在整个胃肠道的任何部位均可发生,但好发于末端回肠和右半结肠。以腹痛、腹泻、肠梗阻为主要症状,且有发热、营养障碍等肠外表现。病程多迁延,常有反复,不易根治。

比较多样,与肠内病变的部位、范围、严重程度、病程长短以及有无并发症有关。典型病例多在青年期缓慢起病,病通常在数月至数年以上。活动期和缓解期长短不一,相互交替出现,反复发作中呈渐进性进展。少数急性起病,可有高热、毒血症状和急腹症表现,多有严重并发症。偶有以肛旁周围脓肿、痰管形成或关节痛等肠外表现为首发症状者。本病主要有下列表现:

(一)腹泻常见(87%~95%)。多数每日大便6~9次,一般无脓血或粘液;如直肠受累可有脓血及里急后重感。

(二)腹痛常见(50%-90%)。多位于右下腹,与末端回肠病变有关。餐后腹痛与胃肠反射有关。肠粘膜下炎症刺激痛觉感受器,使肌层收缩,肠壁被牵拉而剧痛。浆膜受累、肠周围脓肿、肠粘连和肠梗阻、肠穿孔和急性腹膜炎以及中毒性巨结肠等均能导致腹痛。以急性阑尾克罗恩病为首发症状的仅占1.8%,但克罗恩病病程中出现一般急性阑尾炎的可达84%~95%。

(三)发热占85%-94%。活动性肠道炎症及组织破坏后毒素的吸收等均能引起发热。一般为中等度热或低热,常间歇出现。急性重症病

例或伴有化脓性并发症时,多可出现高热、寒战等毒血症状。

(四)腹块约1/3病例出现腹块,以右下腹和脐周多见。肠粘连、肠壁和肠系膜增厚、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内瘘形成以及腹内脓肿等均可引起腹块。易与腹腔结核和肿瘤等混淆。

(五)便血与溃疡性结肠炎相比,便鲜血者多,量一般不少。

(六)其他表现有恶心、呕吐、纳差、乏力、稍瘦、贫血、低白蛋白血症等营养障碍和肠道外表现以及由并发症引起的临床表现。

1.4 溃疡性结肠炎

是一种局限于结肠粘膜及粘膜下层的炎症过程。病得多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也可延伸至降结肠,甚至整个结肠。病理漫长,常反复发作。本病见于任何,但20-30岁最多见。

临床医学症状:

(一)受累结肠粘膜呈现多发性浅表溃疡,伴有充血、水肿;病变多由直肠起始,往往累及结肠,呈弥漫性分布。

(二)肠粘膜外观粗糙不平,呈现细颗粒状,组织脆弱易于出血,或可覆盖有浓性分泌物,似一层薄苔附着。

(三)结肠袋往往变平或变钝,以至纽袋消失,有时可见到多个大小不等的假息肉。

(四)结肠粘膜活检病理变化呈现炎性反应,同时常可见到粘膜糜烂,隐窝脓肿,结肠腺体排列异常及上皮改变。

1.5 急性阑尾炎

急性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居各种急腹症的首位。转移性右下腹痛及阑尾点压痛、反跳痛为其常见临床表现,但是急性阑尾炎的病情变化多端。其临床表现为持续伴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痛,恶心呕吐,多数病人白细胞和嗜中性白细胞计数增高。而右下腹阑尾区(麦氏点)压痛,则是该病重要的一个体征。急性阑尾炎一般分四种类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坏疽及穿孔性阑尾炎和阑尾周围脓肿。

症状:

1、腹痛:典型的急性阑尾炎开始有中上腹或脐周疼痛,数小时后

腹痛转移并固定于右下腹。早期阶段为一种内脏神经反射性疼痛,故中上腹和脐周疼痛范围较弥散,常不能确切定位。当炎症波及浆膜层和壁层腹膜时,因后者受体神经支配,痛觉敏感、定位确切,疼痛即固定于右下腹,原中上腹或脐周痛即减轻或消失。据统计70%~80%的患者有典型转移性右下腹痛病史。少数病人的病情发展快,疼痛可一开始即局限于右下腹。因此,无典型的转移性右下腹疼痛史并不能除外急性阑尾炎。单纯性阑尾炎常呈阵发性或持续性胀痛和钝痛,持续性剧痛往往提示为化脓性或坏疽性阑尾炎。持续剧痛波及中下腹或两侧下腹,常为阑尾坏疽穿孔的征象。有时阑尾坏疽穿孔,神经末梢失去感受和传导功能,或因腔内压力骤减,腹痛反而有所缓解,但这种疼痛缓解的现象是暂时的,且其他伴随的症状和体征并未改善,甚至有所加剧。为此,须综合临床现象加以分析才不会被假象误导。

2、胃肠道症状:单纯性阑尾炎的胃肠道症状并不突出。在早期可能由于反射性胃痉挛而有恶心、呕吐。盆腔位阑尾炎或阑尾坏疽穿孔可因直肠周围炎而排便次数增多。并发腹膜炎、肠麻痹则出现腹胀和持续性呕吐。

3、发热:一般只有低热,无寒战,化脓性阑尾炎一般亦不超过38℃。高热多见于阑尾坏疽、穿孔或已并发腹膜炎。伴有寒战和黄疸,则提示可能并发化脓性门静脉炎。

4、压痛和反跳痛:腹部压痛是壁层腹膜受炎症刺激的表现。阑尾压痛点通常位于麦氏(McBurney)点,即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阑尾的这一体表解剖标志并非固定不变,它也可位于两侧髂前上棘连线中、右1/3交界处的Lanz点。随阑尾解剖位置的变异,压痛点可相应改变,但关键是右下腹有一固定的压痛点。压痛程度和范围往往与炎症的严重程度相关。反跳痛也称Blumberg征。在肥胖或盲肠后位阑尾炎的病人,压痛可能较轻,但有明显的反跳痛。

5、腹肌紧张:阑尾化脓即有此体征,坏疽穿孔并发腹膜炎时腹肌紧张尤为显著。但老年或肥胖病人腹肌较弱,须同时检查对侧腹肌,进行对比,才能判断有无腹肌紧张。

1.6 慢性阑尾炎

慢性阑尾炎是指阑尾急性炎症消退后而遗留的阑尾慢性炎症病变,诸如管壁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管腔狭窄或闭塞、阑尾扭曲,与周围组织粘连等。

症状:

(1)腹部疼痛:主要位于右下腹部,其特点是间断性隐痛或胀痛,时重时轻,部位比较固定。多数病人在饱餐,运动和长期站立后,诱发腹痛发生。病程中可能有急性阑尾炎的发作。

(2)胃肠道反应:病人常觉轻重不等的消化不良、胃纳不佳。病程较长者可出现消瘦、体重下降。一般无恶心和呕吐,也无腹胀,但老年病人可伴有便秘。

(3)腹部压痛:压痛是唯一的体征,主要位于右下腹部,一般范围较小,位置恒定,重压时才能出现。无肌紧张和反跳痛,一般无腹部包块,但有时可触到胀气的盲肠。

(4)间接体征:各种特定的压痛点如麦氏点、兰氏点及腰大肌征、罗氏征,在慢性阑尾炎的诊断中无意义。

2 消化性溃疡

2.1 一、消化性溃疡简介

一般将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总称为消化性溃疡,有时简称为溃疡。原本消化食物的胃酸(盐酸)和胃蛋白酶(酶的一种)却消化了自身的胃壁和十二指肠壁,从而损伤黏膜组织,这是引发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

胃溃疡好发于中老年人,十二指肠溃疡则以中青年人为主。男性患消化性溃疡的比例高于女性。近年来,随着强效抑制胃酸分泌的H2受体阻断剂和胃黏膜保护剂等药物的开发,消化性溃疡的死亡率已经逐年降低了。

和胃溃疡相比,患十二指肠溃疡的人更多,约为胃溃疡的3倍。近年来,城市中患十二指肠溃疡的人数有所增加。与食用谷物等含糖物质相比,食用肉类时的胃酸分泌会增加。当胃酸过多的状态长期持续,积存在十二指肠球部(十二指肠的入口处)时,就容易损害黏膜导致十二指肠溃疡。

容易产生溃疡的部位胃主要可分为胃体部(上2/3)和幽门部(下1/3)两个部分,胃溃疡大多发生在幽门窦胃角部附近。随着年龄增长,易发生溃疡的部位将逐渐移向胃体部上部的食管附近。十二指肠溃疡多半发生在靠近胃的十二指肠球部。

2.2 二、消化性溃疡的分类

1.无症状型溃疡指无明显症状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因其他疾病作胃镜或X线钡餐检查时偶然被发现;或当发生出血或穿孔等并发症时,甚至于尸体解剖时始被发现。这类消化性溃疡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老年人尤为多见。

2.儿童期消化性溃疡儿童时期消化性溃疡的发生率低于成人,可分为4种不同的类型。

(1)婴儿型:婴儿型溃疡系急性溃疡,发生于新生儿和两岁以下的婴儿。发病原因未明。在新生儿时期,十二指肠溃疡较胃溃疡多见。这种溃疡或是迅速愈合,或是发生穿孔或出血而迅速致死。在新生儿时期以后至两岁以内的婴儿,溃疡的表现和新生儿者无大差别,主要表现为出血、梗阻或穿孔。

(2)继发型:此型溃疡的发生与一些严重的系统性疾病,如脓毒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严重烧伤和皮质类固醇的应用有关。它还可发生于先天性幽门狭窄、肝脏疾病、心脏外科手术以后,此型溃疡在胃和十二指肠的发生频率相等,可见于任何年龄和性别的儿童。

(3)慢性型:此型溃疡主要发生于学龄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溃疡的表现愈与成年人相近。但在幼儿,疼痛比较弥散,多在脐周,与进食无关。时常出现呕吐,这可能是由于十二指肠较小,容易因水肿和痉挛而出现梗阻的缘故。至青少年才呈现典型的局限于上腹部的节律性疼痛。十二指肠溃疡较胃溃疡多,男孩较女孩多。此型溃疡的发病与成年人溃疡病的基本原因相同。

(4)并发于内分泌腺瘤的溃疡:此型溃疡发生于胃泌素瘤和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Ⅰ型,即Wermer综合征。

3.老年人消化性溃疡胃溃疡多见,也可发生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直径常可超过2.5cm,且多发生于高位胃体的后壁或小主糨。老年

人消化性溃疡常表现为无规律的中上腹痛、呕血和(或)黑粪、消瘦,很少发生节律性痛,夜间痛及反酸。易并发大出血,常常难以控制。

4.幽门管溃疡较为少见,常伴胃酸分泌过高。其主要表现有:①餐后立即出现中上腹疼痛,其程度较为剧烈而无节律性,并可使病人惧食,制酸药物可使腹痛缓解;②好发呕吐,呕吐后疼痛随即缓解。腹痛、呕吐和饮食减少可导致体重减轻。此类消化性溃疡内科治疗的效果较差。

5.球后溃疡约占消化性溃疡的5%,溃疡多位于十二指肠乳头的近端。球后溃疡的夜间腹痛和背部放射性疼痛更为多见,并发大量出血者亦多见,内科治疗效果较差。

6.复合性溃疡指胃与十二指肠同时存在溃疡,多数是十二指肠的发生在先,胃溃疡在后。本病约占消化性溃疡的7%,多见于男性。其临床症状并无特异性,但幽门狭窄的发生率较高,出血的发生率高达30%~50%,出血多来自胃溃疡。本病病情较顽固,并发症发生率高。

7.巨型溃疡巨型胃溃疡指X线胃钡餐检查测量溃疡的直径超过2.5cm者,并非都属于恶性。疼痛常不典型,往往不能为抗酸药所完全缓解。呕吐与体重减轻明显,并可发生致命性出血。有时可在腹部触到纤维组织形成的硬块。长病程的巨型胃溃疡往往需要外科手术治疗。

巨型十二指肠溃疡系指直径在2cm以上者,多数位于球部,也可位于球后。球部后壁溃疡的周围常有炎性团块,且可侵入胰腺。疼痛剧烈而顽固,常放射到背部或右上腹部。呕吐与体重减轻明显,出血、穿孔和梗阻常见,也可同时发生出血和穿孔。有并发症的巨型十二指肠溃疡以手术治疗为主。

8.食管溃疡其发生也是和酸性胃液接触的结果。溃疡多发生于食管下段,多为单发,约10%为多发。溃疡大小自数毫米到相当大。本病多发生于返流性食管炎和滑动性食管裂孔疝伴有贲门食管返流的病人。溃疡可发生在鳞状上皮,也可发生在柱状上皮(Barrett上皮)。食管溃疡还可发生于食管胃吻合术或食管腔吻合术以后,它是胆汁和胰腺分泌物返流的结果。

食管溃疡多发生于30~70岁之间,约有2/3的病人在50岁以上。主要症状是胸骨下段后方或高位上腹部疼痛,常发生于进食或饮水时,卧位时加重。疼痛可放射至肩胛间区、左侧胸部,或向上放射至肩部和颈部。咽下困难亦较常见,它是继发性食管痉挛或纤维化导致食管狭窄的结果。其他可以出现的症状是恶心、呕吐、嗳气和体重减轻。主要并发症是梗阻、出血和穿孔至纵隔或上腹部。诊断主要依靠X线检查和内镜检查。

9.难治性溃疡是指经一般内科治疗无效的消化性溃疡。其诊断尚无统一标准,包括下列情况:(1)在住院条件下;(2)慢性溃疡频繁反复发作多年,且对内科治疗的反应愈来愈差。

难治性溃疡的产生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穿透性溃疡、幽门梗阻等并发症存在;(2)特殊部位的溃疡(如球后、幽门管等)内科治疗效果较差;(3)病因未去除(如焦虑、紧张等精神因素)以及饮食不节、治疗不当等;(4)引起难治性溃疡的疾病,如胃酸高分泌状态(如胃泌素瘤、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等)。

10.应激性溃疡应激性溃疡系指在严重烧伤、颅脑外伤、脑肿瘤、颅内神经外科手术和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外伤和大手术、严重的急性或慢性内科疾病(如脓毒病、肺功能不全)等致成应激的情况下在胃和十二指肠产生的急性溃疡。

2.3 三、消化性溃疡疼痛特点

1.长期性由于溃疡发生后可自行愈合,但每于愈合后又好复发,故常有上腹疼痛长期反复发作的特点。整个病程平均6~7年,有的可长达一、二十年,甚至更长。

2.周期性上腹疼痛呈反复周期性发作,乃为此种溃疡的特征之一,尤以十二指肠溃疡更为突出。中上腹疼痛发作可持续几天、几周或更长,继以较长时间的缓解。全年都可发作,但以春、秋季节发作者多见。

3.节律性溃疡疼痛与饮食之间的关系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和节律性。在一天中,凌晨3点至早餐的一段时间,胃酸分泌最低,故在此时间内很少发生疼痛。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好在二餐之间发生,持续不减

直至下餐进食或服制酸药物后缓解。一部分十二指肠溃疡病人,由于夜间的胃酸较高,尤其在睡前曾进餐者,可发生半夜疼痛。胃溃疡疼痛的发生较不规则,常在餐后1小时内发生,经1~2小时后逐渐缓解,直至下餐进食后再复出现上述节律。

4.疼痛部位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多出现于中上腹部,或在脐上方,或在脐上方偏右处;胃溃疡疼痛的位置也多在中上腹,但稍偏高处,或在剑突下和剑突下偏左处。疼痛范围约数厘米直径大小。因为空腔内脏的疼痛在体表上的定位一般不十分确切,所以,疼痛的部位也不一定准确反映溃疡所在解剖位置。

5.疼痛性质多呈钝痛、灼痛或饥饿样痛,一般较轻而能耐受,持续性剧痛提示溃疡穿透或穿孔。

6.影响因素疼痛常因精神刺激、过度疲劳、饮食不慎、药物影响、气候变化等因素诱发或加重;可因休息、进食、服制酸药、以手按压疼痛部位、呕吐等方法而减轻或缓解。

2.4 四、消化性溃疡的其他症状与体征

1.其他症状本病除中上腹疼痛外,尚可有唾液分泌增多、烧心、反胃、嗳酸、嗳气、恶心、呕吐等其他胃肠道症状。食欲多保持正常,但偶可因食后疼痛发作而惧食,以致体重减轻。全身症状可有失眠等神经官能症的表现,或有缓脉、多汗等植物神经系统不平衡的症状。

2.体征溃疡发作期,中上腹部可有局限性压痛,程度不重,其压痛部位多与溃疡的位置基本相符。

2.5 五、妊娠期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

1、妊娠早中期,可使活动性消化性溃疡症状缓解或愈合,因为胃酸分泌减少,胃蠕动减弱,胃粘膜充血减轻,以及孕酮对消化性溃疡有保护作用。

2、妊娠晚期极易导致消化性溃疡恶化或大呕血。由于肾上腺皮质功能增强,激素分泌增多,胃液内盐酸及胃蛋白酶含量、分泌量逐渐增高,极易使消化性溃疡恶化。

3、孕妇有慢性上腹部疼痛,病程较长,时发时愈。

4、胃溃疡压痛多位于腹上区正中或稍偏左,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压

痛多位于腹上区稍偏右。前壁溃疡疼痛向同侧胸骨旁放射,后壁溃疡疼痛向脊柱旁相应部位放射。

5、有典型的节律性疼痛,贲门部或小弯部溃疡疼痛常在饭后1/2~2小时发作,幽门部或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疼痛常在饭后2~4小时发作。

6、胃小弯溃疡常有进食一疼痛一舒适的规律,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常有进食一舒适一疼痛的规律,故常在夜间疼痛或在睡眠中痛醒。

7、溃疡疼痛时多伴有返酸、灼热感、恶心及呕吐等表现,进食后或服用碱性药物后疼痛减轻或缓解。

如并发溃疡出血、穿孔、幽门梗阻或癌变等,又可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3 胃癌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其发病率居各类肿瘤的首位。在胃的恶性肿瘤中,腺癌占95%这也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乃至名列人类所有恶性肿瘤之前茅。早期胃癌多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当临床症状明显时,病变已属晚期。因此,要十分警惕胃癌的早期症状,以免延误诊治。

3.1 一、胃癌各期症状

1、早期胃癌70%以上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可逐渐出现非特异性的、类同于胃炎或胃溃疡的症状,包括上腹部饱胀不适或隐痛、泛酸、嗳气、恶心,偶有呕吐、食欲减退、消化不良、黑便等。

2、进展期胃癌(即中晚期胃癌)症状见胃区疼痛,常为咬啮性,与进食无明显关系,也有类似消化性溃疡疼痛,进食后可以缓解。上腹部饱胀感、沉重感、厌食、腹痛、恶心、呕吐、腹泻、消瘦、贫血、水肿、发热等。贲门癌主要表现为剑突下不适,疼痛或胸骨后疼痛,伴进食梗阻感或吞咽困难;胃底及贲门下区癌常无明显症状,直至肿瘤巨大而发生坏死溃破引起上消化道出血时才引起注意,或因肿瘤浸润延伸到贲门口引起吞咽困难后始予重视;胃体部癌以膨胀型较多见,疼痛不适出现较晚;胃窦小弯侧以溃疡型癌最多见,故上腹部疼痛的症状出现较早,当肿瘤延及幽门口时,则可引起恶心、呕吐等幽门梗

阻症状。癌肿扩散转移可引起腹水、肝大、黄疸及肺、脑、心、前列腺、卵巢、骨髓等的转移而出现相应症状。

3.2 二、胃癌病人体征

绝大多数胃癌病人无明显体征,部分病人有上腹部轻度压痛。位于幽门窦或胃体的进展期胃癌有时可扪及肿块,肿块常呈结节状、质硬,当肿瘤向邻近脏器或组织浸润时,肿块常固定而不能推动,女性病员在中下腹扪及肿块,常提示为krukenbe瘤可能。当胃癌发生肝转移时,可在肿大的肝脏触及结节状块物。当腹腔转移肿块压迫胆总管时可发生梗阻性黄疸。有幽门梗阻者上腹部可见扩张之胃型,并可闻及震水声,癌肿通过胸导管转移可出现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晚期胃癌有盆腔种植时,直肠指检于膀胱(子宫)直肠窝内可扪及结节。有腹膜转移时可出现腹水。小肠或系膜转移使肠腔缩窄可导致部分或完全性肠梗阻。癌肿穿孔导致弥漫性腹膜炎时出现腹肌板样僵硬、腹部压痛等腹膜刺激症状,亦可浸润邻近腔道脏器而形成内瘘。

3.3 三、胃癌常见并发症

1、当并发消化道出血,可出现头晕、心悸、柏油样大便、呕吐咖啡色物。

2、胃癌腹腔转移使胆总管受压时,可出现黄疸,大便陶土色。

3、合并幽门梗阻,可出现呕吐,上腹部见扩张之胃型、闻及震水声。

4、癌肿穿孔致弥漫性腹膜炎,可出现腹肌板样僵硬、腹部压痛等腹膜刺激症。

5、形成胃肠瘘管,见排出不消化食物。

4 食道癌

食道癌又叫食管癌,是发生在食管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占所有恶性肿瘤的2%。全世界每年约有22万人死于食道癌,我国是食道癌高发区,因食道癌死亡者仅次于胃癌居第二位,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但近年来40岁以下发病者有增长趋势。食道癌的发生与亚硝胺慢性刺激、炎症与创伤,遗传因素以及饮水、粮食和蔬菜中的微量元素含量有关。

4.1 一、食道癌的早期症状

(一)咽下梗噎感最多见,可自选消失和复发,不影响进食。常在病人情绪波动时发生,故易被误认为功能性症状。

(二)胸骨后和剑突下疼痛较多见。咽下食物时有胸骨后或剑突下痛,其性质可呈烧灼样、针刺样或牵拉样,以咽下粗糙、灼热或有刺激性食物为著。初时呈间歇性,当癌肿侵及附近组织或有穿透时,就可有剧烈而持续的疼痛。疼痛部位常不完全与食管内病变部位一致。疼痛多可被解痉剂暂时缓解。

(三)食物滞留感染和异物感咽下食物或饮水时,有食物下行缓慢并滞留的感觉,以及胸骨后紧缩感或食物粘附于食管壁等感觉,食毕消失。症状发生的部位多与食管内病变部位一致。

(四)咽喉部干燥和紧缩感咽下干燥粗糙食物尤为明显,此症状的发生也常与病人的情绪波动有关。

(五)其他症状少数病人可有胸骨后闷胀不适、前痛和喛气等症状。

4.2 二、食道癌的中期症状

(一)咽下梗噎感最多见,可自选消失和复发,不影响进食。常在病人情绪波动时发生,故易被误认为功能性症状。

(二)胸骨后和剑突下疼痛较多见。咽下食物时有胸骨后或剑突下痛,其性质可呈烧灼样、针刺样或牵拉样,以咽下粗糙、灼热或有刺激性食物为著。初时呈间歇性,当癌肿侵及附近组织或有穿透时,就可有剧烈而持续的疼痛。疼痛部位常不完全与食管内病变部位一致。疼痛多可被解痉剂暂时缓解。

(三)食物滞留感染和异物感咽下食物或饮水时,有食物下行缓慢并滞留的感觉,以及胸骨后紧缩感或食物粘附于食管壁等感觉,食毕消失。症状发生的部位多与食管内病变部位一致。

(四)咽喉部干燥和紧缩感咽下干燥粗糙食物尤为明显,此症状的发生也常与病人的情绪波动有关。

(五)其他症状少数病人可有胸骨后闷胀不适、前痛和喛气等症状。

中期食道癌的典型症状:进行性吞咽困难,可有吞咽时胸骨后疼痛和吐黏液样痰。

4.3 三、食道癌的晚期症状

(一)咽下困难进行性咽下困难是绝大多数患者就诊时的主要症状,但却是本病的较晚期表现。因为食管壁富有弹性和扩张能力,只有当约2/3的食管周径被癌肿浸润时,才出现咽下困难。因此,在上述早期症状出现后,在数月内病情逐渐加重,由不能咽下固体食物发展至液体食物亦不能咽下。如癌肿伴有食管壁炎症、水肿、痉挛等,可加重咽下困难。阻塞感的位置往往符合手癌肿部位。

(二)食物反应常在咽下困难加重时出现,反流量不大,内含食物与粘液,也可含血液与脓液。

(三)其他症状当癌肿压迫喉返神经可致声音嘶哑;侵犯膈神经可引起呃逆或膈神经麻痹;压迫气管或支气管可出现气急和干咳;侵蚀主动脉则可产生致命性出血。并发食管-气管或食管-支气管瘘或癌肿位于食管上段时,吞咽液体时常可产生颈交感神经麻痹征群。

4.4 四、体征

早期体征要缺如。晚期可出现打呃、吞咽困难。并且由于患者进食困难可导致营养不良而出现消瘦、贫血、失水或恶病质等体征。当癌肿转移时,可触及肿大而坚硬的浅表淋巴结,或肿大而有结节的肝脏。还可出现黄疸、腹水等。其他少见的体征尚有皮肤、腹白线处结节,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5 大肠癌

大肠癌为结肠癌和直肠癌的总称,[2]大肠癌是指大肠粘膜上皮在环境或遗传等多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发生的恶性病变预后不良,死亡率较高。大肠癌是大肠粘膜上皮起源的恶性肿瘤。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

5.1 一、早期大肠癌

早期多无症状。随着肿瘤的增大和病情的继续进展,才显露出症状。实际在临床上已出现症状的患者,其局部病变已往往明显严重,甚至到了晚期。

大肠癌的早期征兆是什么样的?

粪便形状改变,如由粗变细;粪便变黑或暗红色,粪便变稀、有黏液;排便次数增多,但却排不出粪便;反复的痔疮不愈,不明原因的贫血、体重减轻;不明原因的肚子胀痛。

5.2 二、晚期大肠癌

大肠癌一旦进入晚期,可出现较明显的症状,但有些症状并非特异,且与癌肿所在的部位有关。

1、右侧结肠癌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乏力,食欲不振,腹泻,便秘,或便秘、腹泻交替出现,腹胀,腹痛,腹部压痛,腹部包块,进行性贫血。包块位置随病变位置而异。盲肠癌包块位于右下腹,升结肠包块位于右侧腹部、结肠肝曲包块位于右上腹,横结肠包块位于脐部附近。此外可有发热、消瘦,并有穿孔及局限性脓肿等并发症,此时病变已进入最晚期。

2、左侧结肠癌由于乙状结肠肠腔狭小,且与直肠形成锐角,因而易发生狭窄和进行性肠梗阻,多有顽固性便秘,也可间以排便次数增多。由于梗阻多在乙状结肠下段,所以呕吐较轻或缺如,而腹胀、腹痛、肠鸣及其肠型明显。癌肿破溃时,可使粪便外染有鲜血或粘液。梗阻近端肠管可因持久性膨胀、缺血、缺氧而形成溃疡,甚至引起穿孔,也可发生大量血及腹腔脓肿。

3、直肠癌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粪便变细,带有血液或粘液,伴有里急后重。由于癌肿可侵犯骶丛神经,可出现剧痛。如果累及膀胱可出现尿频、尿痛、尿急、尿血等症状。癌肿侵犯膀胱,可形成膀胱直肠瘘管。直肠癌也可引起肠梗阻。

4、肛管癌主要表现为便血及疼痛。疼痛于排便时加剧。当癌肿侵犯肛门括约肌时,可有大便失禁。肛管癌可转移至腹股沟淋巴结,故可于腹股沟触及肿大而坚硬的淋巴结。

6 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严重的症候。消化道是指从食管到肛门的管道,包括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及直肠。上消化道出血部位指屈氏韧带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肠、上段空肠以及胰

管和胆管的出血。屈氏韧带以下的肠道出血称为下消化道出血。

6.1 消化道出血的症状:

(一)出血方式:急性大量出血多数表现为呕血;慢性小量出血则以粪便潜血阳性表现;出血部位在空肠曲氏韧带以上时,临床表现为呕血,如出血后血液在胃内潴留时间较久,因经胃酸作用变成酸性血红蛋白而呈咖啡色。如出血速度快而出血量又多。呕血的颜色是鲜红色。黑粪或柏油样粪便表示出血部位在指胃肠道,但如十二指肠部位病变的出血速度过快时,在肠道停留时间短,粪便颜色会变成紫红色。右半结肠出血时,粪便颜色为鲜红色。在空间回肠及右半结肠病变引起小量渗血时,也可有黑粪。

(二)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导致急性周围循环衰竭。失血量达大,出血不止或治疗不及时可引起机体的组织血液灌注减少和细胞缺氧,进而可因缺氧、代谢性酸中毒和代谢产物的蓄积,造成周围血管扩张,毛细血管广泛受损,以致大量体液淤滞于腹腔骨脏与周围组织,使有效血容量锐减,严重地影响心、脑、肾的血液供应,形成不可逆转的休克,导致死亡。

在出血周围循环衰竭发展过程中,临床上可出现头昏、心悸、恶心、口渴、黑朦或晕厥;皮肤由于血管收缩和血液灌注不足而呈灰白、湿冷;按压甲床后呈现苍白,且经久不见恢复。静脉充盈差,体表静脉往往瘪陷。病人感到疲乏无力,进一步可出现精神萎靡、烦躁不安,甚至反应迟钝、意识模糊。老年人器官储备功能低下,加之老年人常有脑动脉硬化、高血压病、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等老年基础病,虽出血量不大,也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增加了死亡危险因素。

(三)氮质血症:可分为肠原性、肾性和肾前性氮质血症3种。肠源性氮质血症指在大量上消化道出血后,血液蛋白的分解产物的肠道被吸收,以致血中氮质升高。肾前性氮质血症是由于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造成肾血流暂时性减少,肾小球滤过率和肾排泄功能降低,以致氮质贮留。在纠正低血压、休克后,血中尿素氮可迅速降至正常。肾性氮质血症是由于严重而持久的休克造成肾小管坏死(急性肾功能衰竭),或失血更加重了原有肾病的肾脏损害。临床上可出现尿少或

无尿。在出血停止的情况下,氮质血症往往持续4天以上,经过补足血容量、纠正休克而血尿素氮不能至正常。

(四)发热:大量出血后,多数病人在24小时内常出现低热。发热的原因可能由于血容量减少、贫血、周围循环衰竭、血分解蛋白的吸收等因素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分析发热原因时要注意寻找其他因素,例如有无并发肺炎等。

(五)出血后的代偿功能:当消化道出血量超过血容量的1/4时,心排出量和舒张期血压明显下降。此时体内相应地释放了大量几茶酚胺,增加周围循环阻力和心脉率,以维持各个器官血液灌注量。除了心血管反应外,激素分泌、造血系统也相应地代偿。醛固酮和垂体后叶素分泌增加,尽量减少组织间水分的丢失,以恢复和维持血容量。如仍不能代偿就会刺激造血系统,血细胞增殖活跃,红细胞和网织细胞增多。

6.2 消化道出血的表现:

失血量的估计对进一步处理极为重要。一般每日出血量在5ml以上,大便色不变,但匿血试验就可以为阳性,50~100ml以上出现黑粪。以呕血、便血的数量作为估计失血量的资料,往往不太精确。因为呕血与便血常分别混有胃内容与粪便,另一方面部分血液尚贮留在胃肠道内,仍未排出体外。因此可以根据血容量减少导致周围循环的改变,作出判断。

一、一般状况

失血量少,在400ml以下,血容量轻度减少,可由组织液及脾贮血所补偿,循环血量在1h内即得改善,故可无自觉症状。当出现头晕、心慌、冷汗、乏力、口干等症状时,表示急性失血在400ml以上;如果有晕厥、四肢冰凉、尿少、烦躁不安时,表示出血量大,失血至少在1200ml以上;若出血仍然继续,除晕厥外,尚有气短、无尿,此时急性失血已达2000ml以上。

二、脉搏

脉搏的改变是失血程度的重要指标。急性消化道出血时血容量锐减、最初的机体代偿功能是心率加快。小血管反射性痉挛,使肝、脾、

皮肤血窦内的储血进入循环,增加回心血量,调整体内有效循环量,以保证心、肾、脑等重要器官的供血。一旦由于失血量过大,机体代偿功能不足以维持有效血容量时,就可能进入休克状态。所以,当大量出血时,脉搏快而弱(或脉细弱),脉搏每分钟增至100~120次以上,失血估计为800~1600ml;脉搏细微,甚至扪不清时,失血已达1600ml以上。

有些病人出血后,在平卧时脉搏、血压都可接近正常,但让病人坐或半卧位时,脉搏会马上增快,出现头晕、冷汗,表示失血量大。如果经改变体位无上述变化,测中心静脉压又正常,则可以排除有过大出血。

三、血压

血压的变化同脉搏一样,是估计失血量的可靠指标。

当急性失血800ml以上时(占总血量的20%),收缩压可正常或稍升高,脉压缩小。尽管此时血压尚正常,但已进入休克早期,应密切观察血压的动态改变。急性失血800~1600ml时(占总血量的20%~40%),收缩压可降至9.33~10.67kPa(70~80mmHg),脉压小。急性失血1600ml以上时(占总血量的40%),收缩压可降至6.67~9.33kPa(50~70mmHg),更严重的出血,血压可降至零。

有人主张用休克指数来估计失血量,休克指数=脉率/收缩压*。正常值为0.58,表示血容量正常,指数=1,大约失血800~1200ml(占总血量20%~30%),指数>1,失血1200~2000ml(占总血量30%~50%)。

有时,一些有严重消化道出血的病人,胃肠道内的血液尚未排出体外,仅表现为休克,此时应注意排除心源性休克(急性心肌梗死)、感染性或过敏性休克,以及非消化道的内出血(宫外孕或主动脉瘤破裂)。若发现肠鸣音活跃,肛检有血便,则提示为消化道出血。

四、血象

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血细胞压积可以帮助估计失血的程度。但在急性失血的初期,由于血浓缩及血液重新分布等代偿机制,上述数值可以暂时无变化。一般需组织液渗入血管内补充血容量,即

3~4h后才会出现血红蛋白下降,平均在出血后32h,血红蛋白可被稀释到最大程度。如果病人出血前无贫血,血红蛋白在短时间内下降至7g以下,表示出血量大,在1200ml以上。大出血后2~5h,白细胞计数可增高,但通常不超过15×109/L。然而在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时,白细胞计数可以不增加。

五、尿素氮

上消化道大出血后数小时,血尿素氮增高,1~2天达高峰,3~4天内降至正常。如再次出血,尿素氮可再次增高。尿素氮增高是由于大量血液进入小肠,含氮产物被吸收。而血容量减少导致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则不仅尿素氮增高,肌酐亦可同时增高。如果肌酐在133μmol/L(1.5mg%)以下,而尿素氮>14.28mmol/L (40mg%),则提示上消化道出血在1000ml以上。

6.3 判断是否继续出血

临床上不能单凭血红蛋白在下降或大便柏油样来判断出血是否继续。因为一次出血后,血红蛋白的下降有一定过程,而出血1000ml,柏油样便可持续1~3天,大便匿血可达1周,出血2000ml,柏油样便可持续4~5天,大便匿血达2周。有下列表现,应认为有继续出血。

1.反覆呕血、黑粪次数及量增多,或排出暗红以致鲜红色血便。

2.胃管抽出物有较多新鲜血。

3.在24h内经积极输液、输血仍不能稳定血压和脉搏,一般状况未见改善;或经过迅速输液、输血后,中心静脉压仍在下降。

4.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与红细胞压积继续下降,网织细胞计数持续增高。

7 肠易激综合症(IBS)

7.1 肠易激综合症临床概述

肠易激综合症(irritable bowelsyndrome,IBS)是一种胃肠功能

紊乱疾病,其特征为腹痛、腹胀、便秘或胃肠道疾病腹泻。肠易激综合症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随着近年来人们

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结构的改变,神经、精神、感染因素所致的肠易激综合症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对生活质量和工作造成一定的困扰。一般来说,中青年是高发人群,其中女性发病多于男性,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本病是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在普通人群进行问卷调查,有IBS症状者欧美报道为10%-20%,中国北京一组报道为8.7%。患者以中青年居多,50岁以后首次发病少见。男女比例约1:2。

7.2 肠易激综合症临床表现

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腹痛与排便习惯和粪便性状的改变。

一、腹痛几乎所有IBS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腹痛。部位不定,以下腹和左下腹多见。多于排便或排气后缓解。

二、腹泻一般每日3-5次左右,少数严重发作期可达十数次。大便多呈稀糊状,也可为成形软便或稀水样。多带有黏液,部分患者粪质少而黏液量很多,但绝无脓血。排便不干扰睡眠。部分患者腹泻与便秘交替发生。

三、便秘排便困难,粪便干结、量少,呈羊粪状或细杆状,表面可附黏液。

四、其他消化道症状多伴腹胀或腹胀感,可有排便不尽感、排便窘迫感。

五、全身症状相当部分患者可有失眠、焦虑、抑郁、头昏、头痛等精神症状。

六、体征无明显体征,可在相应部分有轻压痛,部分患者可触及腊肠样肠管,直肠指检可感到肛门痉挛、张力较高,可有触痛。

七、分型根据临床特点可分为腹泻型、便秘型、腹泻便秘交替型以及胀气型。

7.3 肠易激综合症疾病诊断

1986年11月中国慢性腹泻学术会制定IBS临床诊断标准为:

1、以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为主诉,伴有全身性神经症状(症状持续或反复超过3个月)

2、一般情况良好,无消瘦及发热,系统体检仅发现

3、多次粪常规及培养(至少3次)均阴性,粪隐血试验阴性

4、X线钡剂灌肠检查无阳性发现,或结肠有激惹征象

5、结肠镜示部分患者运动亢进,无明显黏膜异常,组织学检查基本正常

6、血、尿常规正常,血沉正常

7、无痢疾、血吸虫等寄生虫病史,试验性治疗无效(注:指甲硝唑试验治疗和停用乳制品)

符合上述标准者,一般可作出临床诊断。但要注意与一些表现隐匿或症状不典型的其它疾病鉴别,对诊断有怀疑者可选择有关的进一步检查。IBS的诊断是根据大便特症,疼痛时间和特点,并通过体检和常规诊断性检验排除其他疾病后方能确立。

8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志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有发冷、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粘液脓血样大便。中毒型菌痢起病急骤、突然高热、反复惊厥、嗜睡、昏迷、迅速发生循环衰竭和呼吸衰竭,而肠道症状轻或缺如,病情凶险。菌痢常年散发,夏秋多见,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本病有有效的抗菌药治疗,治愈率高。疗效欠佳或慢性变多是因为未经正规治疗、未及时治疗、使用药物不当或耐药菌株感染。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治愈的关键。

细菌性痢疾临床表现

1.急性菌痢:急性腹泻,伴有发冷、发热、腹痛、里急后重、排粘液脓血便;全腹压痛、左下腹压痛明显。

2.急性中毒型菌痢(多见于2-7岁儿童):起病急骤,突然高热,反复惊厥,嗜睡、昏迷,迅速发生回圈衰竭和呼吸衰竭。肠道症状轻或缺如。

3.慢性菌痢:有持续轻重不等的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粘液脓血便的痢疾症状,病程超过两个月。

9 肠梗阻

肠梗阻是肠腔的物理性或机能性阻塞、发病部位主要为小肠。小肠肠腔发生机械阻塞或小肠正常生理位置发生不可逆变化(肠套叠、

胃肠疾病专业资料(1)

胃病症状:胃胀、口臭、胃酸烧心、恶心呕吐、消化不良、胃痛、胃出血、胃酸 肠病症状:便秘、里急后重、腹泻、便血、黑便、肠鸣音、腹胀、腹痛 胃病常见疾病:浅表性胃炎、急性胃炎、慢性胃炎、糜烂性胃炎、反流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扩张 肠部常见疾病:肠炎、结肠炎、12脂肠炎、胃肠功能紊乱、肠胃炎、直肠炎 胃的结构和作用:由食管送来的集团暂时贮存胃内,进行部分消化,并进入十二指肠。胃可分为贲门、胃底、胃体、胃窦和幽门几个部分。 贲门:胃与食管相连的部分,是胃上端的入口,食管中的食物通过贲门进入胃内。贲门处有肌肉能舒缩,防止进入胃的食物和胃酸等反流入食管。贲门松弛会导致食管的腐蚀与炎症。 幽门:幽门括约肌和幽门瓣具有控制胃内容物排入十二指肠以及防止肠内容物逆流回胃的作用。 胃的生理功能:1、接受食物2、贮存食物3、分泌功能4、消化功能5运输及排空 胃分为三部分:胃的上部称上脘,包括贲门;中部称中脘,即胃体部位;下部称下脘,包括幽门。 胃的分布:胃的上部称上脘,包括贲门;中部称中脘,即胃体部位;下部称下脘,包括幽门。 胃壁具有四层结构:(1)粘膜层,(2)粘膜下层 (3)粘膜肌层(4)浆膜层 胃部是我们体内重要的消化器官之一,在正常状态下,它应该是不停蠕动,将食道送下来的食物绞碎。如果它的蠕动不正常,就会妨碍消化和吸收,令过量气体积聚,形成胃气,中医称这情况为「呆滞」。 胃呆滞时,吃下的食物不能实时磨碎、送到肠道,因而被迫滞留胃中,半处理过的食物就会任意发酵发臭,形成酸腐气味,亦即口气,同时亦会有胃胀的征状。 当胃部出现溃疡,幽门螺旋菌就会寄生于伤口,导致溃疡处经常发炎;即使用药杀灭细菌,如果饮食恶习不改,溃疡愈合之后,依然会不时觉得疼痛 胃为什么没把自己消化掉?人们吃进食物后,很快就被胃液消化掉了。胃液酸性很强,可从来没有把自己消化掉,其中奥秘何在? 事实上,胃液在消化食物的同时,也对胃壁有一定的损害作用,即造成一些细胞的死亡。但是由于胃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因此这种损害仅仅是暂时的,胃能很快恢复如初。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系德本教授的研究资料表明,每分钟胃的表面能够产生约50万个新细胞。也就是说只需三天,就可以再生出一个新胃来。然而,由于胃液能在几小时内把胃的组织溶化掉,只靠产生的新细胞,还来不及完全弥补所造成的损失。因此,还得另有本领才行。 胃的第二个本领,是胃壁覆盖着一层厚厚的,被称为胃粘膜的上皮细胞。它与胃液直接接触,使带有腐蚀性的胃液不能渗入到胃的内壁。我们知道,如果胃内产生过多的酸液,就会导致胃溃疡。由于胃粘膜具有特殊的保护作用,所以可免遭或只受到轻度的酸液侵蚀。 胃液主要是由胃蛋白酶和盐酸所组成。胃蛋白酶是一种蛋白质,它是一种无害的消化酶。但盐酸却不同,它具有很强的腐蚀性,能轻而易举地毁坏胃的组织细胞。因此,只靠胃的再生能力和胃粘膜的保护作用还不够。在胃壁上皮细胞上面还覆盖着薄薄的一层碳水化合物,即所谓的糖体层。它可以进一步加强对胃的保护。另外,在胃壁里层,还覆盖了一层由脂肪物质组成的、称为类脂体的物质。此类物质对盐酸的氢离子和氯离子,具有很强的阻碍作用,这是胃保护自己的第三个绝活。近年来,科学家发现

消化系统疾病概述

消化系统疾病概述 消化系统是人体重要的器官系统之一,它主要负责将食物转化为身 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并排出代谢废物。然而,由于不良的生活方式、 不恰当的饮食习惯以及遗传因素等原因,消化系统疾病在现代社会中 相当普遍。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进行概述,包括胃炎、 溃疡病、胃食管反流病、胆道结石和炎症性肠病等。 一、胃炎 胃炎是消化系统中常见的疾病之一,它主要是指胃黏膜的炎症。胃 炎可以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两种类型。急性胃炎通常由细菌感染 或者过度饮酒引起,其典型症状包括胃痛、恶心、呕吐和食欲不振等。而慢性胃炎则通常由长期的胃黏膜受损所引起,常见的症状包括腹部 不适、食欲减退和消化不良等。饮食调整、药物治疗和改变不良生活 习惯是胃炎的常规治疗方法。 二、溃疡病 溃疡病是指消化道黏膜发生溃疡的疾病。最常见的溃疡病是胃溃疡 和十二指肠溃疡。溃疡病的症状包括上腹疼痛(通常在饭后出现)、 消化不良、恶心和呕吐等。溃疡病的主要原因是Helicobacter pylori感 染和非甾体抗炎药物的长期使用。抗生素治疗和饮食调整是治疗溃疡 病的常见方法。 三、胃食管反流病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内的酸性胃液逆流到食管引起炎症 的疾病。典型的GERD症状包括胸口灼热感、酸味嗳气、咳嗽和咽喉 部疼痛等。长期的GERD可能会导致食管狭窄和恶性变化。药物治疗、饮食调整和改变生活习惯是治疗GERD的常见方法。 四、胆道结石 胆道结石是指胆囊或胆管中形成的固体结石。胆道结石通常由胆固醇、胆红素或胆盐等物质的沉积形成。胆道结石的症状包括上腹疼痛、恶心、呕吐和黄疸等。小的结石通常可以通过改变饮食习惯和药物治 疗来控制,而较大的结石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五、炎症性肠病 炎症性肠病(IBD)是指一类由肠道慢性炎症引起的疾病,包括克 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炎症性肠病的症状包括腹痛、腹泻、疲劳和 体重下降等。炎症性肠病的具体原因尚不清楚,但遗传因素、自身免 疫反应和环境因素可能与其发生相关。药物治疗和饮食管理是控制炎 症性肠病发作的常见方法。 综上所述,消化系统疾病是现代社会中常见的健康问题。正确的饮 食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定期体检对于预防和管理这些消化系统疾 病至关重要。如果您有相关症状,建议尽早就诊并遵医嘱进行治疗。

胃肠道疾病包括那些疾病简介

胃肠道疾病包括那些疾病简介 胃肠道疾病包括那些疾病简介 胃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也是人体最大的排毒器官。胃肠道指的是从胃幽门至肛门的消化管。肠是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也是功能最重要的一段。 1 一般炎症性胃肠道疾病 1.1 急性胃炎 急性胃炎系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胃粘膜急性炎症。病变严重者可累及粘膜下层与肌层,甚至深达浆膜层。临床上按病因及病理变化的不同,分为急性单纯性胃炎、急性糜烂性胃炎、急性腐蚀性胃炎、急性化脓性胃炎,其中临床上以急性单纯性胃炎最为常见,而由于抗生素广泛应用,急性化脓性胃炎已罕见。导致发病的因素很多,有化学或物理的刺激,也有细菌或其毒素引起。化学刺激主要来自烈酒、浓茶、咖啡、香料及药物(如水杨酸盐制剂、消炎痛、保泰松、糖皮质激素等),其中急性腐蚀性胃炎多是由吞服强酸、强碱及其他腐蚀剂所致。物理刺激如过热、过冷、过于粗糙的食物及X线照射,均会损伤胃粘膜,引起炎症性改变。而进食细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物,是导致急性胃炎最常见的一个病因。 症状是轻者仅有腹痛、恶心、呕吐、消化不良;严重者可有呕血、黑粪、甚至失水、以及中毒及休克等。 1.2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粘膜炎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病,也是部队多发病之一,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自纤维内镜广泛应用以来,对本病认识有明显提高。慢性胃炎常有一定程度的萎缩(粘膜丧失功能)和化生,常累及贲门,伴有G细胞丧失和胃泌素分泌减少,也可累及胃体,伴有泌酸腺的丧失,导致胃酸,胃蛋白酶和内源性因子的减少。 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症状,症状的轻重与胃粘膜的病变程度并非一致。大多数病人常无症状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隐痛、

普外科疾病的临床特征与治疗方法

普外科疾病的临床特征与治疗方法普外科,即普通外科,是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学科,专注于各种外 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普外科常见疾病包括胃肠道疾病、乳腺疾病、 甲状腺疾病、腹部肿瘤以及一些外伤等。本文将重点介绍普外科常见 疾病的临床特征与治疗方法。 一、胃肠道疾病 胃肠道疾病是普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见胃肠道疾病包括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胆囊炎、胆石症以及肠梗阻等。这些疾病的临床特征 不尽相同,需根据具体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对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常见症状包括上腹疼痛、恶心、 呕吐等。治疗上,既可以采用药物治疗,如质子泵抑制剂、抗酸药物等,也可以进行手术治疗。手术包括溃疡切除术、幽门括约肌切开术等,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胆囊炎和胆石症是胆道系统的常见疾病,其典型症状是右上腹疼痛、发热和黄疸等。根据患者的情况,可以进行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手 术治疗包括胆囊切除术和胆道探查术等。 肠梗阻是肠道腔内内容物的通畅受阻,常见症状有腹胀、腹痛、呕吐、便秘等。治疗上,既可以采取保守治疗,如静脉输液、胃肠减压等,也可以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法根据梗阻部位及病因的不同而有 所区别。 二、乳腺疾病

乳腺疾病主要包括乳腺增生、乳腺炎和乳腺癌等。其临床特征与治 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乳腺增生是一种常见的良性乳腺疾病,症状包括乳房胀痛、结节质 地不均等。治疗上,可以采取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常用的 激素类药物可以缓解症状。手术治疗主要是通过局部切除术或导管切 开术来减轻症状。 乳腺炎是由乳腺感染引起的疾病,常见症状有乳腺红、肿、热、痛等。治疗上,可以通过抗生素治疗、热敷、按摩等方法来缓解症状。 同时,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也是预防乳腺炎的关键。 乳腺癌是乳腺组织恶性肿瘤,对女性健康造成威胁。早期乳腺癌常 无症状,后期可出现乳房肿块、乳头溢液、乳腺皮肤改变等症状。治 疗上,可以采用手术切除、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等多种方法。治 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等因素来确定。 三、甲状腺疾病 甲状腺疾病主要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结节和甲状腺癌等。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甲状腺分泌过多甲状腺激素的疾病,常见症状 有心悸、多汗、体重减轻等。治疗上,可以采用抗甲状腺药物、放疗 以及手术治疗等。手术治疗主要指甲状腺切除术,适用于病情严重或 不适合药物治疗的患者。

常见胃肠道疾病

常见胃肠道疾病 胃肠道疾病包括胃炎、胃溃疡、胆结石、胆囊炎、胆管炎、急性肠炎、肠胃炎等。这些疾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也会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常见的胃肠道疾病,并了解其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 一、胃炎 胃炎是指胃黏膜发生炎症,其症状主要是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胸骨后难受等。常见的胃炎病因包括饮食过度、生活不规律、饮酒过量、细菌感染或药物有害作用等。 治疗胃炎主要是抑制炎症和缓解症状。可采用药物、饮食调节或外科手术等方式来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制酸剂、抗生素和胃黏膜保护剂等。 二、胃溃疡 胃溃疡是指胃黏膜的破损,常见症状包括上腹痛、食欲不振、胃酸倒流等。其病因多为胃酸过多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等。

治疗胃溃疡主要是抑制酸性刺激和促进溃疡的愈合。常用的治 疗方法包括口服抗酸剂、消炎药物和贴敷胃黏膜保护剂等。同时,还需根据个体差异和病情情况调整饮食、保持良好作息习惯,并 进行常规检查以确认疾病的愈合。 三、胆结石 胆结石是指胆囊或胆管内存在的沉淀物,常见症状包括右上腹痛、呕吐、发热等。其病因多与饮食、代谢、遗传等因素有关。 治疗胆结石的方法主要是手术和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包括胆 囊摘除、胆总管探查和取石术等。非手术治疗包括体位及药物疗法。并且患者还应注意饮食和生活规律。 四、胆囊炎 胆囊炎是指胆囊发生炎症,常见症状包括右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发热等。胆囊炎的病因常见可以是胆汁淤积、细菌感染等。

治疗胆囊炎主要是抑制细菌感染和缓解症状。常用的药物包括抗生素、解痉药、保守治疗等。对于严重的病情和复杂的疾病,患者需接受外科手术治疗。 五、胆管炎 胆管炎是指胆管发生的感染性炎症,常见症状包括发热、腹部痛、恶心、呕吐等。其病因多与胆结石、细菌感染、肝胆系统感染或胆道肿瘤有关。 治疗胆管炎的常用方法包括抗生素介入疗法、取出胆管内的结石、内镜治疗、手术等。但是对于胆管炎的治疗也需要针对性的制定治疗计划,因为不同病因导致的病情差异很大,治疗方案也应因人而异。 六、急性肠炎 急性肠炎是指肠道器官发生炎症,常见症状包括腹泻、腹部胀气、呕吐、腹痛等。其病因多与食物中毒、病毒感染、化学物质中毒、消化系统功能紊乱等有关。

胃肠道疾病知识点归纳总结

胃肠道疾病知识点归纳总结 胃肠道疾病知识点归纳总结 胃肠道疾病是指发生在胃、肠及其相关器官的疾病。它们可导致人们消化系统的失调,严重时甚至威胁生命。为了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预防这些疾病的发生,本篇文章将对胃肠道疾病的常见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消化系统的解剖结构 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大肠、直肠和肛门等器官。从口腔到肛门,消化系统负责食物的摄入、消化、吸收和排泄。 二、常见的胃肠道疾病 1. 胃溃疡:也称为消化性溃疡,是胃黏膜或十二指肠黏 膜损伤所导致的病变。其主要症状包括上腹痛、胃胀等消化不良症状。 2. 胃炎:胃黏膜发生炎症的疾病,可分为急性胃炎和慢 性胃炎。其症状包括胃痛、消化不良、恶心等。 3. 胃癌:胃癌是胃黏膜恶性肿瘤,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 性肿瘤之一。其早期症状常被忽视,晚期症状包括上腹痛、消瘦、乏力等。 4. 肠易激综合征:病因尚不明确的一种肠道功能性疾病,其特点是腹痛、腹泻、排便习惯改变等。 5. 肠炎:肠黏膜发生炎症的疾病,主要包括腹泻、腹痛 和腹胀等症状。 6. 肠道感染:由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感染引起的肠道 疾病。其症状包括腹泻、呕吐、发热等。 7. 结肠癌:结肠癌是指发生在结肠内的恶性肿瘤。早期

症状不明显,晚期症状包括腹痛、肠梗阻等。 三、慢性胃肠道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1. 饮食调节:合理饮食对预防和治疗胃肠道疾病至关重要。饮食应均衡,多吃蔬菜水果,减少油腻、辛辣食物的摄入。 2.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过 度劳累和精神紧张。每天进行适量的运动,促进消化功能。 3. 注意卫生:避免饮用未经消毒的水,经常洗手,加强 个人卫生习惯,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 4. 定期体检:胃肠道疾病常常在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定 期体检有助于早期发现并采取相应治疗。 5. 医药治疗:对于已经发生的胃肠道疾病,应及时就医,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和药物治疗。 四、结语 胃肠道疾病是常见的疾病之一,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通过加强对胃肠道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学会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我们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同时,定期体检和及早发现问题也是预防这些疾病的关键。让我们共同努力,维护消化系统健康,享受健康的生活 五、常见胃肠道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1. 胃溃疡: 胃溃疡是一种胃黏膜损伤的疾病,常见症状包括腹痛、消化不良、恶心和呕吐。诊断胃溃疡通常通过内镜检查和组织活检确认。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变。常用的药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PPIs)、抗酸药和抗生素(如幽门螺杆菌感染时)。此外,戒烟、减少饮酒、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和应激管理等生活方式调整也对胃溃疡的治疗很重要。

医生教你判断8种胃肠道疾病

医生教你判断8种胃肠道疾病 胃肠道指的是从胃幽门至肛门的消化管,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也是最大的排毒器官。常见的胃肠疾病有: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肠炎、慢性肠炎、结肠炎、胃窦炎、胃溃疡、胃出血、胃穿孔、十二指肠溃疡等,上述疾病可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上腹部不适、腹泻、便秘、反酸、打嗝、胃酸、胃痛、胃热、胃痉挛、厌食、消化不良、肠鸣等表现。 1、饭后中腹痛,腹胀或有恶心、呕吐、积食感;常在秋冬季发作;疼痛有节律性,如受凉、生气、摄入刺激性食物可诱发——可能是胃溃疡。 2、常在空腹时开始胃痛,或半夜痛醒;吃点东西可以缓解,常有反酸现象;秋冬易发,疼痛在上腹偏右,常有节律性——可能是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或炎症。 3、饭后腹部胀痛,常有恶心、呕吐,偶可呕血;过去有胃病史,近来加重,或过去无胃病史近期才发;且伴有贫血、消瘦、不思饮食、在脐上或心口处摸到硬块——则考虑为胃癌。

4、突然发作的上腹剧烈疼痛,如有饮食不洁或受凉史,坐卧不安,偶伴有呕吐、腹泻,可在1-2小时后自行缓解——可能是胃痉挛。 5、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发冷,肚子硬不能触碰者——可能是溃疡病急性穿孔。 6、吃东西不当心或受了凉后发生腹痛、腹泻,可伴有呕吐、畏寒、发热——可能是急性胃肠炎、急性痢疾。 7、饭后立即腹泻,吃一顿泻一次,稍有受凉或吃东西不当心就发作;时而腹泻时而便秘,腹泻为水样,便秘时黏液较多;有时腹胀有便意而上厕所又无大便,数年并未见消瘦——多为慢性过敏性肠炎或者功能性腹泻。 8、腹部隐痛或胀痛,过去可能有便秘,近来经常腹痛,大便常带黏液和脓血;或过去大便正常,现在经常腹泻,消瘦明显,面色苍白——要考虑直肠或结肠癌的可能。

胃肠外科常见的20种疾病

胃肠外科常见的20种疾病 胃肠外科是一门研究胃肠道疾病的专科领域,涵盖了各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本文将介绍胃肠外科常见的20种疾病,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些疾病及其治疗方法。 一、胃溃疡 胃溃疡是胃黏膜受损导致的疾病,常见症状包括上腹疼痛、消化不良等。治疗方法包括使用抗酸药物、抗生素以及改变生活方式等。 二、胃癌 胃癌是胃部恶性肿瘤,常见症状包括上腹疼痛、消瘦、恶心呕吐等。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化疗、放疗等。 三、胆囊炎 胆囊炎是胆囊发炎的疾病,常见症状包括右上腹疼痛、发热、恶心呕吐等。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使用抗生素、改善饮食习惯等。 四、胆石症 胆石症是胆囊或胆管中结石的疾病,常见症状包括右上腹疼痛、黄疸、恶心呕吐等。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溶石、内镜取石、手术切除等。 五、结肠炎 结肠炎是结肠黏膜发炎的疾病,常见症状包括腹泻、腹痛、便血等。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使用抗炎药物、改善饮食习惯等。

六、直肠癌 直肠癌是直肠恶性肿瘤,常见症状包括便血、腹痛、排便习惯改变等。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 七、胰腺炎 胰腺炎是胰腺发炎的疾病,常见症状包括上腹疼痛、呕吐、发热等。治疗方法包括禁食、使用抗生素、改善饮食习惯等。 八、胰腺癌 胰腺癌是胰腺恶性肿瘤,常见症状包括上腹疼痛、黄疸、消瘦等。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 九、肠梗阻 肠梗阻是肠道腔内阻塞导致的疾病,常见症状包括腹痛、呕吐、便秘等。治疗方法包括药物通便、导管引流、手术切除等。 十、痔疮 痔疮是直肠或肛门静脉曲张的疾病,常见症状包括肛门疼痛、便血、肿物等。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改善饮食习惯、使用药物、手术治疗等。 十一、肠息肉 肠息肉是肠黏膜上的良性肿瘤,常见症状包括便血、腹痛、肠道梗阻等。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内镜切除、手术切除等。 十二、胆总管结石

胃肠道疾病

胃肠道疾病的诊断与用药 第一部分:医学知识 消化系统分类与症状 1、消化系统按部位分: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直肠、肝、胰、胆道等等; 2、常见症状:吞咽困难、恶心、呕吐、嗳气、反酸、食欲不振、烧心、早饱、腹胀、腹痛、腹泻、便秘、里急后重、黄疸、呕血、黑便、便血等; 消化不良 一、定义:是一组胃部不适的症状,是由于胃、肠蠕动减弱而使胃不能正常工作,使食物在胃 内停留时间过长引起,其表现为嗳气、腹部胀满、腹鸣等; 二、病因:1、消化系统器官功能随年龄增大而下降 2、饮食:如进食过饱、过多油腻食物,饮酒过量 3、经常服用止痛药物阿司匹林 4、精神紧张时进食或进食不习惯的食物也可引起 5、器质性疾病如: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反流性食道炎 三、症状:1、进食时或食后出现上腹部不适感或疼痛 2、进食、运动或平卧后,上腹正中有烧灼感或反酸,并可延伸至咽部 3、经常感到饱胀或有胃肠胀气感,打嗝、放屁增多,食欲不振、恶心,有些会出现轻 度的腹泻; 四、治疗:不管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是什么,都是因为胃缺乏动力而使胃不能正常工作,食物 在胃内停留过长,因此治疗时对症非处方如下: 1、多潘立酮:又称吗丁啉、胃得灵;是一种能够增加胃肠平滑肌张力和蠕动,使胃排空的 速度增加,疏通胃部、消化食物和推进食物,促进食物及肠道气体排泄;此类药物与抗酸剂有配 伍禁忌,也是大多数人容易混淆的,此类药物与氢氧化铝、西米替丁、硫糖铝、胃蛋白酶、胃 复安等药物不宜合用; 2、多酶片、干酵母片等等; 胃酸过多症 一、定义:是指胃液包括盐酸和胃蛋白酶等分泌过多,并使患者感到胃部不适,反酸、烧心等 症状; 二、病因:1、长期酗酒、大量吸烟、辛辣食物、生活不规律、不定时用餐多 2、精神紧张 3、服用对胃有损害的药物 4、其他:如外科手术、严重烧伤、遗传等 三、症状:常见的症状是反复出现阵发性胃烧灼感,反酸、吐酸水,因胃酸过多的损害胃粘膜, 则还会引起胃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 四:治疗: 治疗胃酸过多症的非处方药物较多,一般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药物都可以治疗胃酸过多症; 因胃酸过多很大的程度上会引起消化性溃疡治疗胃酸过多的药物:铝碳酸镁咀嚼片;

消化内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常识

消化内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常识消化内科疾病是指影响消化道器官及其附属器官的一类疾病。它包 括胃肠道疾病、肝胆疾病、胰腺疾病等多个方面。对于这些疾病的诊 断与治疗,我们需要详细了解其常识,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相关问题。本文将介绍一些消化内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常识。 一、胃肠道疾病 1. 胃溃疡 胃溃疡是胃黏膜发生溃疡的病变,常见症状包括上腹疼痛、呕血、 黑便等。诊断时,医生可以通过胃镜检查和血液检查来确定病情,同 时也需要排除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常常采用抗酸药物、细菌杀灭药 物和抗生素等。 2. 胃肠道出血 胃肠道出血是指胃肠道某处出现出血的情况。症状可表现为呕血、 黑便、腹痛等。医生在诊断时可以通过胃镜检查、血常规和粪便潜血 试验等来确定出血的部位和原因。治疗常常包括止血药物、输血、手 术等,具体视病情而定。 3. 肠道感染 肠道感染是指肠道内细菌、病毒或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常见症状 包括腹痛、腹泻、恶心等。诊断时可以通过粪便常规检查和血液检查

来确定病因。治疗主要是补充水分、电解质和营养物质,必要时使用 抗感染药物。 二、肝胆疾病 1. 脂肪肝 脂肪肝是指肝脏内脂肪的沉积过多。常见症状包括肝区不适、食欲 不振等。诊断可以通过肝功能检查、超声检查和肝穿刺活检等。治疗 主要包括改善生活方式、控制体重、限制饮酒等。 2. 肝炎 肝炎是指肝脏发生炎症的疾病,常见类型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症状多样,包括食欲不振、乏力、恶心等。诊断可以通过血液检查、 肝功能检查和肝穿刺活检等。治疗包括抗病毒治疗、休息、控制饮食等。 三、胰腺疾病 1. 胰腺炎 胰腺炎是指胰腺发生炎症的疾病,常见症状包括剧烈腹痛、恶心、 呕吐等。诊断可以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来确定病情。治疗主要是休息、禁食、补液等,必要时使用抗生素。 2. 胰腺癌

胃肠道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胃肠道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胃肠道疾病是指影响胃和肠道正常功能的各类疾病,包括胃炎、消 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病、肠炎、炎症性肠病以及各类胃肠肿瘤等。 这些疾病给患者的生活造成了不便和痛苦,因此准确的诊断和及时的 治疗尤为重要。本文将介绍胃肠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一、诊断 1. 病史询问 医生在诊断胃肠道疾病时,首先会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包括疾病的 起始时间、症状的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以及任何与疾病相关的因素,如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通过了解病史,可以初步判断疾病的类型 和可能的原因。 2. 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主要包括对腹部的触诊、听诊以及其他相关系统的检查。 医生通过触诊腹部可以发现是否有包块、压痛或肠鸣音异常等体征, 进一步辅助诊断胃肠道疾病。 3.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是诊断胃肠道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常见的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常规、血生化、炎症指标、肿瘤标记物等。通过这些检查可以 评估患者的炎症程度、肝肾功能以及是否存在恶性肿瘤等。 4.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对于胃肠道疾病的诊断尤为重要。常见的影像学检查包 括胃肠钡餐造影、胃肠镜检查以及超声等。这些检查可以提供胃肠道 的形态和功能信息,帮助医生明确疾病的诊断。 5. 病理检查 病理检查是最确诊胃肠道疾病的方法之一,通常需要进行胃肠道组 织的活体活检。病理检查不仅可以判断疾病的类型,还可以评估病变 的严重程度和是否存在癌变等。 二、治疗 胃肠道疾病的治疗方法因不同疾病而异,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 以及生活方式调整等。 1.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治疗胃肠道疾病的常用方法之一。根据疾病的不同,常 用的药物包括抗酸药、抗生素、抗炎药、抗肿瘤药物等。药物的选择 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疾病的特点,并且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2. 手术治疗 对于某些胃肠道疾病,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病情严重时,可能需要 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可以包括胃肠道切除、吻合术、瘘管置入等,旨在通过手术手段修复胃肠道的功能和结构,达到治疗效果。 3. 生活方式调整

胃肠外科常见疾病

胃肠外科常见疾病 关于《胃肠外科常见疾病》,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胃肠外科也是较为普遍的一个医院门诊,胃肠病症的类型也是十分多的,一些常见的疾病包含胃息肉,包含腹部囊肿,12指肠损害这些,新生婴儿出現胃穿孔,老人出現急腹症,都归属于肠胃外科的一些病症,假如一直出現肠胃不太好,一定要提升调理,立即到医院门诊开展查验,随后开展靠谱的医治。 肠胃外科常见病 肠胃外科能看胃息肉,胃泌素瘤,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胃平滑肌肉瘤,胃损害,肠扭转综合症,食道粘膜损害,脾囊肿,肠道息肉

病,肠气襄肿,消化道间质瘤,原发性结肠淋巴血管扩大症,腹部囊肿,十二指肠损害,肠白塞病,肠白塞病,肠扭转,肠道宫内膜异位,肠伤寒破孔,胃溃疡出血,肠瘘,麻木性肠梗阻,局灶性空回肠溃疡,先天肥大性幽门狭窄。 新生婴儿呕血和便血,新生婴儿消化系统反复症,新生婴儿胃穿孔,老人急腹症,吞进异物,食道襄肿,老人胰腺癌,肠胃血管畸形,腹部肿块,老人高脂血症,怀孕合拼急性阑尾炎,胃脂肪瘤,胃恶性淋巴瘤,十二指肠静脉曲张,肛管损害等肠胃相关病症。 肠胃不太好的原因 生理性要素:肠胃功能紊乱许多是由于消化不良、胃溃疡、便

秘等病症造成的。紧张焦虑会影响消化道的作用。不规律性的饮食结构,暴食暴饮,会导致肠胃的肠蠕动性混乱,进而影响病人身心健康。应心态调整,维持积极的心态那样更有益于症状的转好,常常心神不宁,总是影响胃肠的消化吸收作用,時间久了总是让并进一步恶变。科学安排自身的饮食结构千万别暴食暴饮,经常熬夜工作中。 肠胃不太好有什么症状 以消化道病症主导,病人大部分有:反胃酸、呃逆、厌食、恶心想吐、呕吐、剑突下烧灼感、吃完饱涨、上腹不适感或疼痛的病症,心态转变时将则病症加剧。肠神经官能症别称肠易激综合症,为消化道普遍的多功能性病症。病人经常出现腹痛、腹胀、肠鸣、腹泻和便秘、左下腹痛时可扪及条索状肿块,腹痛常因进餐或冷食而加剧,在大便、排气管、清洁灌肠后缓解。造成营养成分消化吸收欠佳、贫血及维生素缺乏。

胃肠外科学中的胃肠道疾病与胃肠外科手术

胃肠外科学中的胃肠道疾病与胃肠外科手术胃肠外科学是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学科,专注于肠胃道的疾病管理与 治疗。胃肠道疾病包括许多常见的疾病,如胃溃疡、消化道出血、肠 梗阻等,并且这些疾病通常需要进行胃肠外科手术以便得到治疗。本 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胃肠道疾病以及常规的胃肠外科手术。 一、胃溃疡 胃溃疡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通常由于胃黏膜受到损伤而导致 胃壁穿孔。症状包括上腹疼痛、呕血等。胃溃疡的治疗通常分为药物 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法。药物治疗主要通过抑制胃酸分泌以及杀灭 胃内菌群来加速溃疡的愈合。而对于严重的溃疡病例,胃镜下止血术 或开腹手术是必要的选择。 二、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出血是胃肠道疾病中的一种严重情况,特点是通过口腔、食管、胃或肠道排出血液。消化道出血常见的病因包括胃溃疡、胃癌、 动脉瘤等。治疗方法根据病变的具体部位和严重程度而定。小出血量 的患者可通过内镜下的止血技术来进行治疗,例如局部注射止血剂或 电灼术。而对于大出血量的患者,则可能需要急诊手术来止血。 三、肠梗阻 肠梗阻是一种紧急情况,通常由肠道的机械性或功能性障碍引起。 症状包括腹痛、腹胀、呕吐等。肠梗阻的治疗有时需要进行紧急手术,例如开腹手术以清除肠道梗阻部位。

四、胃癌 胃癌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恶性肿瘤,主要发生在胃黏膜上皮细胞。 症状早期通常不明显,晚期可能出现上腹痛、体重减轻、恶心等症状。胃癌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切除肿瘤、化疗和放疗等综合治疗,以提高 患者的生存率。 总结: 胃肠外科是一门涉及胃肠道疾病治疗的重要学科,包括胃溃疡、消 化道出血、肠梗阻和胃癌等疾病。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 治疗。药物治疗可通过抑制胃酸分泌、杀灭胃内菌群来加速疾病的康复。而对于严重的病例,如胃溃疡穿孔、严重消化道出血等,胃肠外 科手术是必要的选择。通过了解与胃肠道疾病有关的常见疾病和治疗 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胃肠外科学在这些疾病中的重要性,并加 深对胃肠道疾病的认识和预防的重要性。

中国胃肠疾病报告2023

中国胃肠疾病报告2023 引言 胃肠疾病是指影响胃肠道的疾病,包括胃炎、溃疡病、胃癌、炎症性肠病等。 这些疾病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将对中国胃肠疾病的流行情况、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进行报告,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流行情况 根据最新的数据和研究结果,中国胃肠疾病在过去几年中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胃炎、溃疡病和胃癌是中国人最常见的胃肠疾病。据统计,中国的胃炎患病率约为20%,溃疡病患病率约为10%,胃癌患病率约为6%。此外,炎症性肠病(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在中国也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 预防措施 预防胃肠疾病是保持健康的重要方面。以下是一些预防胃肠疾病的措施: 1.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饮食均衡、多样化,减少高脂肪、高糖和高盐 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食品的摄入量,有助于降低胃肠疾病的风险。 2.戒烟限酒:吸烟和酗酒是胃肠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戒烟和限制酒精 摄入可以有效降低罹患胃肠疾病的风险。 3.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胃肠道相关检查,如胃镜、肠镜等,可以在早期 发现和治疗胃肠疾病。 4.控制压力:长期的精神压力可能导致胃肠疾病的发生。因此,保持良 好的心理健康和减轻压力对预防胃肠疾病非常重要。 治疗方法 针对不同类型的胃肠疾病,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可以选择。以下是常见胃肠疾病 的治疗方法: 1.胃炎的治疗包括抗酸药物、抗生素和胃粘膜保护剂等。具体的治疗方 案应根据病情和医生建议定制。 2.溃疡病的治疗主要包括抗酸药物和抗生素。此外,改变生活方式、饮 食习惯和减轻压力也对溃疡病的控制有帮助。 3.胃癌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早期诊断和治疗 对提高胃癌患者的生存率至关重要。

【病理学总结】消化系统疾病

【病理学总结】消化系统疾病 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 第一节慢性胃炎 一、慢性表浅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 病变: 肉眼:粘膜充血、水肿、深红色,表面有灰白色或灰黄色分泌物,伴有点状出血或糜烂; 镜下:炎性病变位于粘膜浅层,主为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粘膜浅层水肿、点状出血和上皮坏死脱落。 二、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一)病因和分型: 1、A型: 发病与免疫因素关系密切,内因子抗体和抗壁细胞抗体阳性,常伴恶性贫血,病变在胃体、胃底部。 2、B型: 发病与自身免疫无关,病因可能与吸烟、酗酒或滥用水杨酸类药物(如APC)等有关。其病变部位在胃窦部。 (二)病变: 1、肉眼 胃粘膜薄而平滑,皱襞变浅,有的几乎消失。粘膜表面呈细颗粒

状。 2、胃镜检查: (1)正常胃粘膜的桔红色色泽消失,代之以灰色; (2)萎缩的胃粘膜明显变薄,与周围的正常胃粘膜界限明显; (3)萎缩处粘膜下血管分支清晰可见。 3、镜下 (1)腺上皮萎缩,腺体变小并可有囊性扩张,常出现上皮化生(假幽门腺化生及肠上皮化生)。 (2)在粘膜固有层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3)胃粘膜内可有纤维组织增生 三、肥厚性胃炎 病变特点是,粘膜肥厚,皱襞加深变宽似脑回状。镜下,腺体肥大增生,腺管延长。粘膜固有层炎性细胞浸润不显著。 四、疣状胃炎 病变处胃粘膜发生一些大小不等的糜烂,其周围粘膜隆起,因而形成中心凹陷的病灶,形如痘疹。病灶主要分布在幽门窦部。 第二节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 一、概述 主要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球部。

17胃肠道疾病41页word文档

第17章胃肠道疾病 1.腹痛 Eric M. Weber 在处理小儿腹痛时,首先要确定患儿是否需外科医师评估。大部分病例是非外科疾病。尽管有些疾病如阑尾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甚至婴儿期,但总体来说,这些疾病可按年龄进行分组(见表17.1)。 I不同年龄常见腹部疾病 A 婴儿期:腹痛可能由器质性病变引起。常见原因为胃肠炎和尿路感染,婴儿腹绞痛常发 生于3—13周龄(见第21章1)。 B 学龄前期:腹痛亦常由器质性疾病引起。胃肠炎、尿路感染和便秘是常见原因。 C 肠外疾病:引起腹痛的胃肠外疾病包括:肺炎(幼儿及低年龄儿童)、尿路感染、糖尿 病酮症酸中毒。 D 学龄期及以上年龄:大部分由功能性原因引起。常见器质性原因有胃肠炎、肠系膜淋巴 结炎、尿路感染、便秘和阑尾炎。青春期女性要考虑妇科疾病,如月经失调、经间痛、卵巢囊肿和盆腔炎症性疾病。 II 诊断和评估:对一个恐惧、焦虑的孩子进行腹部检查和解释检查结果有一定困难,因此,检查应冷静、有序、轻柔。 A 病史:应尽量从孩子处获得病史。医生应坐在病人身旁,或稍低于病人的水平,室内应 尽量减少干扰,问取病史过程中,要避免试图接触或检查患儿。要考虑非意外损伤的可能性,腹部创伤是儿童受虐待第二位的死亡原因。 1.既往史:在既往史中,注意询问既往腹部手术史、饮食情况、镰状细胞贫血、创伤、及近期的传染病接触史。家族史和旅行史也很重要。 2.疼痛的特征:确定疼痛是急性还是慢性、持续性还是绞痛、锐痛还是钝痛,询问疼痛的严重性、持续时间,是否在下列情况下缓解:改变体位(假腹膜炎、腹壁损伤)、呕吐(梗阻)、排便(胃肠炎)、或服药。真正的绞痛(规律性的增强和减弱)提示胃肠道、生殖泌尿道、偶尔是肝胆道的梗阻。 表17.1 小儿腹痛的病因 新生儿期 腹绞痛 胃酸反流 解剖异常:如旋转不良、肠扭转、肠系膜囊肿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