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育近30年改革与发展回顾

地理教育近30年改革与发展回顾

近30个暑往寒来,经过几代地理教育工作者的精心培养与无私奉献,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对我国地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与学术贡献越来越大,社会影响与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历史证明,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对推动我国地理教育的发展、改革与创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学会得到了上级领导机构的支持与重视、教育界众多专家学者的肯定与好评,同时得到广大基础教育一线地理教师的信赖与拥护,成为推动我国地理教育不断前行历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社会学术团体。

一、学会初创,翻开地理教育新篇章

1981年9月,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在张予桢、褚亚平、褚绍唐、陈尔寿等人的倡议筹备下,于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举行代表大会,宣布正式成立。《研究会章程(草案)》对学会的性质、指导思想、研究目的等作出规定。《研究会章程(草案)》中提出,“地理教学研究会,是进行地理教学研究的群众性学术团体,受中国教育学会直接领导。以马列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贯彻党的双百方针,发扬学术民主,团结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以中等学校的地理教学为研究重点,兼顾小学地理教学研究,以地理教学法学科为研究系统,理论与应用并重,开展地理教学研究工作,促进地理教育事业的发展。”

此次学会成立大会还选举出首届共40名理事。理事会按照会章,协商选举常务理事11名,组成常务理事会,张子桢为理事长,褚绍唐、褚亚平、陈尔寿、徐建滨为副理事长,秘书长由褚亚平兼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理教学研究会也相继成立,我国地理教育事业从此翻开新的一页。

二、专家聚集,推动地理教育改革与发展

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汇集了众多地理教育界著名专业学者,如张子桢、褚绍唐、褚亚平、陈尔寿、徐建滨、曹琦、孙大文、王效乾、陈澄等地理教育专家。老一辈地理教育家与新一代地理教育工作者满怀理想,以地理教学研究会为纽带,深入地理教学一线开展广泛调查与研究,对我国地理教育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

褚姆唐我国第一位地理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于华东师范大学地理学系创办

我国第一个地理教育硕士点,曾参与制订新中国第一个地理教学大纲,其著作《新中国地理》、《地理教学法》等影响深远,主编多部中学地理教材。

褚亚平首都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硕士生导师。褚亚平先生在地理教育学科建设方面做了积极和富有成效的探索,提出要把地理教学法学科向地理教育学方向发展。1992年,楮亚平先生编写出版了我国第一本《地理教育学》专著。除地理教育学研究外,褚亚平先生还涉足地名学的研究。

陈尔寿著名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学家,《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地理卷》副主编,多次参与全国高考地理命题、审题工作,全国一、二、三届中小学教材(地理)审定委员。

陈澄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地理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学会理事、国家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基础教育教材审查组组长、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继续教育教材审查委员、上海市地理教学研究会理事长、上海市教育考试院高考命题专家组地理学科组组长、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青年教师课题评审委员、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义务教育地理教材主编。

另外,学会还聚集了一大批投身于全国地理教育改革浪潮之中的地理教育专家学者,他们参与教育部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全国中学地理教材的编写,主持国家级和部委级教育科学课题,出版各类地理教育的专著与教材,成为全国地理教育事业发展的一支骨干力量。

三、学术研讨,开展全国地理教育广泛交流

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自成立以来,举办各种主题的专题研讨,以分析地理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并在地理教学实践活动中汇总新的课题,利用研讨会进行思想的碰撞,在学术研讨与教学实践的循环往复中推动地理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以下为不完全列举学会自成立以来的全国性地理教育学术活动。

1982年3月,在济南举办“地理教学手段研讨会”。同年8月。在兰婀举行“地理教育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研讨会”。

1983年10月,在洛阳举行“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智能的研讨会”。 1984年11月,在太原联合举行“中小学地理课程结构与教材体系研讨会”。 1985年8月,在昆明召开学术年会,澳门培正中学黄就顺先生应邀出席介绍

了该校设计和建立地理专用教室的经验。

1986年11月,在上海举行“地理教学图学术会议”。

1988年11月,在厦门召开“地理教育为乡土建设服务研讨会”。

1991年10月,在西安举行“学会成立十周年纪念暨1991年综合学术年会”。 1993年8月,在山西忻州举行“地理国情教育经验交流会”。

1994年5月,在山东师范大学举行”1994年综合学术年会暨会员代表大会”。 1995年1月,在杭州市召开了秘书长工作会议。同年10月,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召开题为“突出素质教育、坚持课程改革、推动地理教育现代化进程”的1995年综合学术年会。

1997年7月,在重庆召开“地理素质教育与地理教育改革”为主题的学术年会。

1998年5月,在天津举办“第一届全国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制作研讨会”。同年,学会举办第三届全国中学地理教学论文评选。

1999年4月,在深圳举办“第二届全国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制作研讨会”;同年10月在四川成都召开“1999年综合学术年会暨理事会全会”。同年,学会举办第四届全国中学地理教学论文评选。

2000年10月,在浙江绍兴市召开学会五届二次常务理事会。

20XX年,在浙江省桐乡市召开学术年会暨建会20周年庆祝会。

20XX年9月,在哈尔滨举行“第三届全国信息技术地理教育应用研讨会”。 20XX年11月,在青岛举行“新的地理教学理事会的改选和课程标准征求修改意见”两个议题的年会。

20XX年10月,在北京召开第六届常务理事会第二次全体会议。

20XX年11月,在成都召开“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暨地理新课程改革成果学术交流会”。

20XX年11月,在香港召开“20XX年学术年会暨‘地理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两岸四地研讨会”。

20XX年11月,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召开以“新课程背景下地理教师的专业成长”为主题的学术年会暨第6届理事换届选举代表大会;同年,举办第六届全国中学地理教学论文评选。

20XX年12月,在福建省南安市召开“20XX年学术研讨年会暨第7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大会围绕“地理课程改革回顾与展望”主题,在改革开放30年之际,对地理课程改革进行了深入研讨和反思。

20XX年8月,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召开“20XX年全国高师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学术研讨会”。同年11月,将在云南玉溪召

开主题为“新课改视野下的地理优质课堂教学”的学术年会。

四、创办会刊,搭建地理教育交流与学习平台

为便于会员之间的交流、不断提高地理教育教学实践的理论水平,学会于1986年确定《地理教学》杂志为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会刊。《地理教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9年的《地理教学丛刊》。

新中国成立后,可供地理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发表的期刊,仅有《地理知识》一本,且仅设一个相关的“地理教学”栏目,广大的地理教育工作者尚无一个可以进行广泛交流教育教学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的园地。为了促进地理教育教学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活动的蓬勃兴起,加强地理教师彼此间教学经验的交流,切实解决地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有效推动地理教育的进一步发展,1959年,褚绍唐先生会同当时上海教育学院的黄杰民等人,开始着手组稿,编辑面向广大基层地理教育工作者的《地理教学丛刊》。《地理教学》历经丛刊到期刊,不定期发行到定期发行,季刊、双月刊到月刊,尤其在被定为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会刊以后,内容不断扩充,充分发挥了地理教育工作者之间的交流与协作的中介与平台作用。《地理教学》由中国出版对外贸易公司上海分公司向海外发行,这也是我国与其它国家或地区的地理教育工作者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一个重要途径。

目前,会刊《地理教学》杂志已形成了“地理纵横”、“教学研究”、“高中地理”、“初中地理”、“教学经验”、“试卷交流”、“教研员园地”、“教学拾贝”、“资料集锦”和“地理视野”等固定栏目为主干、专题栏目为补充的结构框架。通过《地理教学》这个平台,地理教育工作者之间地理教学理论的探讨、教学方法与教学心得的交流得以高效共享与交流。

五、今日学会,努力承担地理教育发展时代重任

经过28年的发展,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内设组织机构进一步专业

化、高效化、科学化,近几届的学会下设: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主要针对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中学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在促进师生教与学的有效整合;中学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主要针对中学地理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高师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主要针对高等师范院校地理教学论学科建设与发展、地理教师教育理论研究;出版编辑工作专业委员会,主要针对出版社、杂志社等平面媒体的地理教学研究。地理教学研究会的4个专业委员会及秘书处,与各省级地理教学研究会开展密切协作,已开展相关活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20XX年举办的全国优质课评比活动,得到了省级地理教学研究会的大力响应与积极参与。

如今的地理教学研究会会员行业部门构成广泛,年龄结构合理,在吸收从事地理教育理论研究的高等院校地理教学论教学与研究人员、中等学校地理教学的教研员和一线教师的同时,也积极吸纳地理教材编制与研究、教学地图研制、地理教育书刊和电子出版物编辑工作者,以及有志于投身地理教育事业的在校大学生、研究生,还包括广大地理爱好者。地理教学研究会的活动也逐步走向有序化、规范化、实用化。

地理教学研究会认真贯彻落实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努力为地理教育工作者提供课程改革的相关教学信息与教学资源,解答教育工作者在课程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积极将地理新课程理念、经验与成果送入千千万万地理教育工作者的手中。地理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陈澄、夏志芳、袁孝亭、林培英、袁书琪、李家清、王民、段玉山等参与国家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与此同时,地理教学研究会的会员发表了多篇有关地理课程改革的论文,出版多部相关著作,对地理课程改革具有指导意义,有力地推动了地理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六、学会未来,继续完成地理教育的历史使命

站在新的起点上,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面对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地理教学研究会将建立健全会员发展与管理制度,完善会员信息数据库管理系统,确保高效及时地做好会员服务工作。地理教学研究会也在一如既往地策划开展一系列相关活动,如地理教师课堂教学技能赛、地理多媒体课件制作赛、地理教师理论进取论文赛、中学生地理知识大奖赛;公益性、学术性活动,如地理教学对口支援活动、中学地理教师学术论坛;运用计算机网络搭建新的沟通与教育平台,

如“地球小主人”(面对小学生的地理普及型教育网站)、“地理教师之家”(针对地理教师专业成长、心理咨询等方面开设的主题网站)、中学地理名师培养行动等。以此切实履行地理教学研究会为地理教学事业服务、为地理教育工作者服务的宗旨。

过去的28年,是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成长发展的积蓄期。在未来的岁月中,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将继承学会的光荣传统、优良学风,责无旁贷地肩负起推动我国地理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任,继往开来、锐意进取,续写新的辉煌!

地理教育近30年改革与发展回顾

地理教育近30年改革与发展回顾 近30个暑往寒来,经过几代地理教育工作者的精心培养与无私奉献,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对我国地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与学术贡献越来越大,社会影响与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历史证明,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对推动我国地理教育的发展、改革与创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学会得到了上级领导机构的支持与重视、教育界众多专家学者的肯定与好评,同时得到广大基础教育一线地理教师的信赖与拥护,成为推动我国地理教育不断前行历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社会学术团体。 一、学会初创,翻开地理教育新篇章 1981年9月,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在张予桢、褚亚平、褚绍唐、陈尔寿等人的倡议筹备下,于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举行代表大会,宣布正式成立。《研究会章程(草案)》对学会的性质、指导思想、研究目的等作出规定。《研究会章程(草案)》中提出,“地理教学研究会,是进行地理教学研究的群众性学术团体,受中国教育学会直接领导。以马列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贯彻党的双百方针,发扬学术民主,团结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以中等学校的地理教学为研究重点,兼顾小学地理教学研究,以地理教学法学科为研究系统,理论与应用并重,开展地理教学研究工作,促进地理教育事业的发展。” 此次学会成立大会还选举出首届共40名理事。理事会按照会章,协商选举常务理事11名,组成常务理事会,张子桢为理事长,褚绍唐、褚亚平、陈尔寿、徐建滨为副理事长,秘书长由褚亚平兼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理教学研究会也相继成立,我国地理教育事业从此翻开新的一页。 二、专家聚集,推动地理教育改革与发展 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汇集了众多地理教育界著名专业学者,如张子桢、褚绍唐、褚亚平、陈尔寿、徐建滨、曹琦、孙大文、王效乾、陈澄等地理教育专家。老一辈地理教育家与新一代地理教育工作者满怀理想,以地理教学研究会为纽带,深入地理教学一线开展广泛调查与研究,对我国地理教育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 褚姆唐我国第一位地理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于华东师范大学地理学系创办

世界的地理教育与教育改革

世界的地理教育与教育改革近年来,随着国际化和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对地理教育和教育体制的改革也日益受到关注。地理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全球视野和地理意识的重要一环,在全球范围内的教育改革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本文将探讨世界范围内地理教育的现状以及各国在教育改革中对地理教育的重视程度,并提出一些改进地理教育的建议。 地理教育在各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地理教育在各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有所不同。在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和德国等,地理教育被视为重要的学科之一,被纳入了国家课程体系,并且在高中阶段设立了地理专业课程。这些国家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地理技能,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 然而,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来说,地理教育的地位还有待提高。这些国家教育系统的一些弱点和挑战导致了地理教育的忽视,学生们缺乏足够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意识。因此,在改革教育体系时,这些国家应该更加重视地理教育的发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适应全球变化。 教育改革中对地理教育的重视程度 在教育改革中,各国对地理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同。一些国家将地理教育纳入教育改革的重要议程,制定了相关政策和举措,以提高地

理教育的质量和地位。这些国家认识到地理教育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球视野的培养至关重要。 举例来说,芬兰是一个注重地理教育的国家。他们将地理教育纳入了全国课程计划,并且重视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和地理思维能力。此外,芬兰还鼓励学校组织地理实地考察和社区参与活动,以加深学生对地理环境的了解。 然而,一些国家对地理教育的关注程度仍然不够。他们在教育改革中忽视了地理教育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对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的不了解。因此,在教育改革中,各国应该进一步重视地理教育,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改进地理教育的建议 为了改进地理教育,各国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强地理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地理教师是地理教育成功的关键。各国应该加大对地理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 其次,引入创新的地理教学方法。地理教学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地理实地考察和模拟实验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增加他们对地理学科的理解和体验。 此外,加强地理教材的编写和使用也是改进地理教育的重要方面。地理教材的编写应该紧跟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提供有趣且实用的内

中学地理教育的现状与改革方向分析

中学地理教育的现状与改革方向分析 一、引言 地理教育作为一门重要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 作用。然而,目前中学地理教育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三个方面,对中学地理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改革的方向。 二、教学内容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的更新迭代,中学地理教育的内容需要进行及时的 更新和拓宽。然而,在现实中,地理教材内容更新不及时,部分地理知识已经过时。此外,地理的多学科性和综合性也是地理教育的特点,但现行的教材往往只强调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科之间的融合和关联的综合性教学。 要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地理教育理念和实践,引入更多实地考 察和体验式学习。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方法的现状 传统的地理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记忆,忽视了学生的主 动参与和实际操作的机会。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为了改善这种现状,地理教学应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多元教学和综 合实践。例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项目研究和探究式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此外,可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地理信息技术,提供更多实验教学和虚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四、评价体系的现状 地理教育的评价一直以来被视为一种单向度的测试,往往只重视学生的记忆和填鸭式的知识掌握,忽略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为了改变这种评价现状,应倡导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评价。例如,通过课堂讨论、项目展示以及实地考察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通过实践活动的评价,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专长和兴趣爱好,形成多样化的评价体系。 五、改革的方向 为了推动中学地理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我们需要以学生为中心,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资源的优化。首先,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其次,要鼓励教师参与学科交流和教学研究,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最后,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供更多实践和实验机会,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六、结论 中学地理教育的现状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通过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优化评价体系,我们可以实现地理教育的全面发展和学生的全面素质提升。期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够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地理教育体系,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优秀学生。

改革开放30年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研究

改革开放30年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研究 改革开放30年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研究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是中国社会发展最为迅猛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里,我国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各行各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地理教育也不例外。中学地理教科书作为地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本文旨在探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的变革。 一、改革开放的背景与地理教科书的改革需求 改革开放的思潮充盈了整个国家,人民渴望了解外部世界的同时也希望了解自己的国家。这一时期,中学地理教科书面临着巨大的变革需求。原来的教科书关注的是国内知识,内容相对封闭、单调,缺乏国际视野。改革开放之后,学生希望能够多了解一些国际发展的情况,世界各国的地理概况以及国家之间的关系。因此,地理教科书需要更加开放、广泛和多样化。 二、知识体系与教材内容的更新 改革开放的浪潮引发了整个教育领域的变革,地理教育也不例外。原来的地理学科内容重观念灌输,强调对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的死记硬背。改革开放之后,地理教材开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和分析思考能力。教材内容更注重实用性和灵活性,强调地理知识的应用和运用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思维方法与教学方法的变化 改革开放之前的地理教学偏重知识传授,教师在课堂上主要扮演知识的传递者和解释者的角色。改革开放之后,地理教学开始强调启发式思维和体验式学习。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学习能力,通过讨论、实践和观察培养学生

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材编写与教师培训的改革 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加大了对地理教科书编写和教师培训的支持力度。编写教科书的学者专家开始注重与世界接轨,吸纳国际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教学方法。同样,教师培训也更加注重教师的专业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使教师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五、地理教材评估与质量保证 改革开放使得我国地理教科书编写的质量得到了更加严格的审核和评估。地理教育教材评审工作开展,教育出版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加强了教材编写的质量控制和监督。同时,学校、教师和学生也开始对教材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对教科书的更新要求更加严格。这些都促进了地理教材的不断改进和进步。 六、教科书的价值与未来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地理教科书的变革使得地理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地理教科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载体,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学科意识的工具。未来的地理教科书需要更加秉持着“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和发展。 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促进了地理教育的进步和发展。教科书内容更加实用、灵活,注重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和思考能力;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启发式思维和体验式学习,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培训也更注重教师的专业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未来,地理教科书需要进一步秉持着“立德树人”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科意识,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地理教育的现状及教学计划的跨学科发展与融合

地理教育的现状及教学计划的跨学科发展与 融合 地理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扮演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地理意识的重要角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地理教育不再是局限于传授地理知识的简单教学过程,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并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提供更为全面的教育体验。本文就地理教育的现状以及教学计划的跨学科发展与融合进行探讨。 一、地理教育的现状 地理教育是培养学生地理意识和地理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资源,使学生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空间,并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当前地理教育仍存在不足。一方面,地理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记忆和机械化的学习,缺乏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由于地理知识的广泛性和多样性,缺乏综合性的整合与应用,容易造成知识的碎片化。 二、教学计划的跨学科发展 为了解决地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教学计划的跨学科发展应成为地理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跨学科是指在学科边界上进行交叉的学习活动,通过整合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首先,地理教育可以与生物学结合,构建生态地理学课程。学生可以通过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培养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其次,地理教育可以与历史学结合,开展历史地理学的教学。通过学习历史地理演变的过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历史事件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提高他们的历史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此外,地理教育还可以与信息技术结合,开设地理信息系统(GIS)课程。学 生可以通过运用GIS技术,实现对地理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分析,培养他们的信 息素养和创新能力,同时提高他们对地理信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教学计划的跨学科融合 为了进一步提高地理教育的质量,教学计划的跨学科发展应不仅仅停留在学科 之间的交叉,还需要实现真正的融合。融合是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相互渗透、相互交织,并形成一种新的、更为综合的学科体系。 例如,在进行地理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地理知识与数学和统计学融合。通过应 用统计方法和数学模型,学生可以分析和解决与地理相关的问题,培养他们的数理思维和分析能力。 另外,地理教育还可以与文学和艺术结合,创设地理文化课程。通过文学作品 和艺术形式,学生可以感受和理解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与文化特色,加深对地理的情感认同和文化意识。 综上所述,地理教育的现状需要改进,教学计划的跨学科发展与融合是提高地 理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地理教育不仅要传授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跨学科交叉与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只有这样,地理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其育人的价值,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地域意识的新时代人才做出贡献。

初中地理教学现状与改革

初中地理教学现状与改革 当前,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化进程的加速,地理教学也面临着不同程 度的改革与挑战。在初中地理教学方面,从传统的地理知识传授转向先进的地理科学思维、地理信息技术、生态环境保护、地球全球化等新领域,使得地理教育更加贴近社会与生活,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初中地理教学在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 地理教材老师的教学水平存在不足。目前,虽然地理教材得到了更新,但教材内 容繁多,而老师的掌握与运用并不充分,地理知识和教学水平有多种不足,不能满足新的 教学要求。 2. 学生兴趣不高。地理学科的性质特殊,它不同于数学和语文的公式和文化积淀, 它需要生动而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身边的空间环境的变化和地球环境的 演变,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3. 地理考试评价存在局限性。当前,地理学科的评估仍然局限于传统的考试模式, 需要更加综合和个性化的评估方法,以及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究的鼓励和认可。 1. 更新地理教材。地理学科在学科内有着极强的联系性,同时它也与其他学科相互 作用,调整教材结构,重新审视现有的地理教育体系,注重提高学生的学科整合意识,加 强地理学科知识与技能的紧密联系,让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地理学的思维和技术。 2. 提高教育者的教育水平。地理教师需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教育设施使用技能,以及对社会发展和生态环保的基础知识。为实现这一目的,地理课程教师应深入学习地理 教材的内容和教育理论,积极参与研讨会和教育培训课程,了解最新的授课技巧和策略, 掌握先进的教育方法和技术。 3.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地理教育该采用多种多样化的教育方法,让学生发现并 掌握学科内外的知识,传授先进的技术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的知识和应用。同时,可 以采用互动式的授课形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野外实践、观察游戏等方法,让学生身 临其境地探索地理学的奥秘和科学性。 4. 积极探索评估方式。除传统的考试评价外,还应加强综合观察、竞赛、图表制作、野外实验等方式的积极探索,同时也需要注意学生自主学习、实践探究和演示展示的评估 方法。 总之,初中地理教学的改革需要我们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融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新 领域的学科知识,采用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教学策略,让过去的课堂和学生实践之间建

中国地理教育改革趋势

中国地理教育改革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地理教育在中国的教育改革中也面临着新的趋势和挑战。地理教育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将从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创新和教师培养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地理教育改革的趋势。 一、课程改革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国家需求的变化,地理课程也需要不断更新和改革。未来的地理课程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探究能力。同时,地理课程还将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的整合,打破学科壁垒,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此外,地理课程还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意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地理问题。 二、教学方法创新 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主要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未来的地理教学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例如,地理教学可以运用情景教学、案例教学、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地理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造出更多形式的地理教学资源,

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师培养 教师是地理教育的关键,他们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地理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未来的地理教育改革将注重教师的培养和发展,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地理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还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和教育理念。为了提高教师的地理教学能力,可以通过定期培训、交流研讨等方式,加强教师的专业知识更新和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另外,还可以通过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制度,激励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中国地理教育改革正朝着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创新和教师培养三个方向发展。这些改革趋势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地理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同时,这也对地理教育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和创新,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相信在地理教育改革的推动下,未来的地理教育将会取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中学地理教育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中学地理教育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概述 中学地理教育在培养学生对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认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将探讨中学地理教育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提供对地理教育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一、中学地理教育的现状 1. 知识点过多 中学地理教育的内容包罗万象,常常存在知识点过多、理论过于繁琐的问题。学生需要记忆大量地理概念,导致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欠缺。学生难以将这些知识与实际问题相联系,缺乏地理思维的培养。 2. 教学资源不足 中学地理教育普遍存在教材和教学资源的不足。一些地区的学校缺乏优质地理教材和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导致教学内容的匮乏和教育质量的下降。此外,缺乏实地考察机会也限制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实际运用。 3. 缺乏实践与实用性 中学地理教育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实践与实用性的培养。学生往往无法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和社会问题的解决中。缺乏实际经验的学生很难形成对地理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二、中学地理教育的发展趋势 1. 强调跨学科教学

未来中学地理教育将趋向跨学科教学的发展。地理学科将与其他学科融合,共 同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地理与科学、数学等学科的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 注重实践与体验 中学地理教育将强调实践与体验的教学模式。通过实地考察、模拟实验等方式,让学生亲自参与、亲身体验地理现象和问题,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3. 提升信息技术运用 中学地理教育将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多媒体教学和互联网资源 的利用,提供丰富的教学材料和案例,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 4. 培养环境意识 中学地理教育将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通过开展环保活动、参与社区服务和志愿者活动等,引导学生关注和改善环境问题。 5. 引入地理技术 中学地理教育将引入地理技术的教学方法和工具。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 感技术等工具的使用,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空间信息的处理和分析。 三、地理教育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1. 优化教学资源分配 政府应加大对中学地理教育的支持力度,提供优质教材和教学资源。同时,加 强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享地理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2. 提升地理教师素质 加强地理教师的培训与进修,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教师应注重培 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和环境保护。

地理教育的现状与课程改革研究

地理教育的现状与课程改革研究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和科技的迅速发展,地理教育在教育领域日益受到重视。 地理教育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素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并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 一、现状分析 地理教育在不同地区存在不同的问题和挑战。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和社会 的不发达,地理教育资源相对缺乏,学生往往无法真正了解到世界其他地区的情况。在发达国家,虽然地理教育资源较为充足,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传统,缺乏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和创新方法。 地理教育现状也存在一些共性问题。首先,教材和课程设置需要更新。随着科 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变化,现行的地理教材无法满足学生对于新知识的需求。其次,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亟待改进。传统的地理教学往往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最后,地理教师的培训和发展问题也需要重视。地理教师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具备教学能力和跨学科的综合素养。 二、课程改革研究 针对地理教育的现状,进行课程改革研究是必要的。课程改革需要从教材、教 学方法和教师培训等方面入手,以提高地理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教材更新是地理课程改革的重要一环。教材应该紧密结合时事和学科前沿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研究。同时,教材中应该注重地理学科的跨学科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养。 在教学方法方面,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授课形式。除了传统的课堂讲解外,还可 以引入小组讨论、实地考察和观察实验等教学方式。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地理教师的培训和发展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学科 知识和教学能力,从而更好地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此外,教师还应积极参与教育研究和教学实践,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三、借鉴国内外经验 在进行地理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时,我们可以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例如,芬 兰是地理教育的模范国家之一。芬兰的地理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实地实践和团队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在教师培训方面,芬兰注重教师专业发展,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科研究和教学实践。 此外,国内的一些地理教育改革实验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启示。例如,北京市 在地理教育中引入了综合性的地理实践活动,并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和研究。上海市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 总结 地理教育的现状及课程改革研究是一个复杂且关键的问题。地理教育作为一门 综合性学科,需要不断更新教材、改进教学方法,并加强教师培训和发展。通过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经验和实践,可以推动地理教育的发展,培养具备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素养的学生,为他们适应未来的社会做好准备。

地理学科教育的现代化改革

地理学科教育的现代化改革 引言: 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全球视野方面起着 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知识的不断更新,地理学科教育也面临着需要现代化改革的迫切需求。本文将探讨地理学科教育的现代化改革,包括课程设置的变革、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师资培养的重要性。 一、课程设置的变革 随着社会的变迁,地理学科的知识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和扩展。传统的地理课程 设置主要以地理知识的传授和地图实践为主,这种传统的课程设计不再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因此,地理学科教育需要进行课程设置的变革。 首先,地理学科应该拓宽课程范围,增加与当代社会热点相关的内容。比如, 可将城市化、环境污染等热点问题纳入地理学科教育中,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的同时能够了解当代社会所面临的挑战。 其次,地理课程应该注重跨学科的融合。在当今社会,地理不再是孤立的学科,而是与其他学科相互关联的。因此,地理教育应该与其他科学、社会科学学科进行互动,形成跨学科的综合性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 传统的地理学科教学方法以纸质教材和黑板为主,这种教学方式的局限性逐渐 显现出来。为了适应当今信息时代的需求,地理学科教学方法需要进行创新。 首先,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展示地理图像、播放地 理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这种创新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还能够加深他们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其次,引入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地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地理现象和地理环境。这种直观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师资培养的重要性 地理学科教育的现代化改革需要有高质量的地理学科教师作为支撑。因此,师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教师培训机制需要完善。地理学科教师在接受培训时,应注重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育理念。同时,还需提供教师互动交流和经验分享的平台,以促进师资间的相互学习与成长。 其次,建立教师评价体系。为了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升,需要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通过教师评价,可以对教师进行激励和奖惩,提高他们的教学质量和专业素养。 结论: 地理学科教育的现代化改革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师资培养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改革举措旨在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综合能力的人才,以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未来,地理学科教育的现代化改革仍然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中国的地理教学与地理教育改革

中国的地理教学与地理教育改革地理教学在中国一直以来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地理学科的学习,学生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自己的国家,同时也能够增加对世 界其他地区的了解。然而,在中国的地理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 挑战,因此有必要对地理教育进行改革和提升。 首先,中国地理教学需要更加注重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地理学科 的本质是与地球直接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有限的。通过实地考 察和实践活动,学生们可以亲身体验地理现象,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 解和记忆,并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其次,地理教学应该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地理知识不仅仅是学科知识,更是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如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将地理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认识到地理 学科的实用性和重要性。 另外,地理教学需要更好地利用现代技术手段。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给地理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例如,利用 卫星影像、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可以让学生们更直观地了解地理现 象和变化,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趣味性。 此外,地理教学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地理思维是 指通过地理学科的学习,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 能力。这不仅仅是记忆地理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后,地理教学改革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地理教育的发展不 仅仅依靠学校教师的努力,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推动。政府 可以加大对地理教育的投入,提供先进的教学设备和资源;社会各界 可以组织地理知识竞赛、科普活动等,提高对地理教育的认识和关注。 总之,中国的地理教学需要进行改革和提升。通过注重实地考察和 实践活动、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培养地理思维能 力以及全社会的支持,可以使地理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实用性更强, 从而提高学生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学习效果。只有如此,才能更好 地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新一代中国公民。

中国的地理教育与地理学科发展

中国的地理教育与地理学科发展地理教育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和地理素养的重要途径,而地理学科 的发展则为地理教育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本文将探讨中国的地理 教育与地理学科的发展,并分析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一、地理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地理教育源远流长,古代的导引和舆地志可视为地理教育的 源头。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地理教育在近代才开始发展。20世纪初, 地理学科开始被引入中国的学校教育中,并逐渐形成了独立的学科体系。地理教育在20世纪中叶经历了许多变革和进步,地理教科书的编 写和地理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断推进。 二、地理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目前,中国的地理教育在中小学阶段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教学体系,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培养地理思维和地理技能。 然而,地理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地理教学中存在“应试化”倾向,教学内容偏重于应试考试的要求,而忽视了对学生实际生活和社 会问题的关注。其次,地理教育在农村地区相对落后,教学资源不足,教师队伍质量有待提高。此外,地理教材的编写也需要更加贴近学生 的实际应用。 三、地理学科的发展与应用 地理学科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地理教育的进步和改革。随着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科技发展的推进,地理学科逐渐突出了地理信息

系统、遥感技术和地图制图等应用方向。地理学科的研究成果在城市 规划、环境保护和灾害预防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四、地理教育与地理学科的互动关系 地理教育与地理学科的互动关系是促进地理教育和地理学科共同发 展的重要因素。地理教育作为地理学科的传承者和实施者,将地理学 科的理论与实践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同时,地理学科的发展也需要地 理教育的支持和推动,地理教育可以为地理学科提供培养人才的基础 和创新思维的土壤。 五、加强地理教育与地理学科的发展 为了促进地理教育与地理学科的共同发展,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加强地理教材的编写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 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其次,加强地理教师的培训和队伍建设,提高 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此外,加强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 融合,提高地理学科的实际应用性和学科发展的综合能力。 六、结语 地理教育与地理学科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对 于促进地理教育和地理学科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加强地理 教育与地理学科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地理教育和地理学科在中国 的发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综合能力,也能够为实现可 持续发展目标作出贡献。

地理教育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地理教育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地理教育是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其重要性在未来会进一步凸显出来。2023年,地理教育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将呈现以下特点。 一、地理教育现状 地理教育在我国已经开始逐渐被重视,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地理课程体系不够完善,没有形成科学、系统、完整的地理学科体系。其次,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师缺乏地理学科知识深度和广度,影响地理教育质量。此外,地理教育缺乏趣味性,许多学生缺乏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二、地理教育未来发展趋势 1.地理学科体系将逐渐完善 一方面,地理学科知识的结构将需要更多的科技知识、环境保护知识、智能化地理信息技术学科成果等,而地理课程体系也将逐渐完善,形成全面的地球科学学科体系。 2.地理教育将培育孩子自然科学素养和地域文化认知能力 地理不仅仅是一门学科,也是对全球和地方所发生的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体现和理解。未来地理教育的目标将是培养孩子们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思维模式,让他们具备自然科学和地理科学的素养和分析能力,同时提高其地域文化认知能力。 3.教育行业将综合应用信息技术 未来,在学校,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地理教育将更加生动,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更多的欢乐。教育部门将综合应用互联

网、多媒体、虚拟仿真等技术,打造出好玩、好学、有逼真感的地理学习平台,让学生深入了解地理知识,体验地理学科的魅力。 4.探究式学习将成为发展趋势 未来,探究式地理教育将成为主流,老师们将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科书、网络、地图、现代技术和实地调研等多种资源,积极参与地理领域的科学研究,感受探究科学问题的乐趣。培养好学生们的探究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参与到地理科学的研究中。 总之,在未来,我国的地理教育将逐渐完善,成为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并逐渐走向多元化、实践性和智能化的方向。我们需要更多的人关注地理教育,探究地理教育的未来新方向,努力推动地理教育新一步的发展,为我们的青少年们创造更好的未来。

高中地理多学科渗透教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高中地理多学科渗透教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学科渗透教学已成为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教 学模式。多学科渗透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他们的学科学习能力,也 有助于拓展地理学科的知识边界,加强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形成全面的学科观念。在这一背景下,对高中地理多学科渗透教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将从 历史回顾和未来展望两个方面对高中地理多学科渗透教学进行研究探讨。 一、历史回顾 高中地理多学科渗透教学的概念首次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地理教学以传统 的知识灌输和机械记忆为主,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科之间的联系性很弱。为此, 教育界提出了多学科渗透教学的理念,试图通过跨学科的教学方式,将地理知识与其他学 科的知识进行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科能力。 在实际操作中,高中地理多学科渗透教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地理与历史的结合:地理与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在 教学中可以通过探讨历史事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和演变。 2. 地理与政治的结合:地理环境对政治决策有着直接的影响,通过地理教学可以理 解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背后的地理因素。 3. 地理与地质、生物的结合:地理的自然环境与地质、生物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学 中可以通过讨论山川河流的形成过程,了解地质作用和生物生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以上种种多学科渗透教学的实践,使得高中地理教学走出了知识孤岛,拓展了地理学 科的知识边界,培养了学生的全面素养。 二、未来展望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地理多学科渗透教学也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未 来在高中地理多学科渗透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 1. 强化学科内涵:多学科渗透教学是为了弥补学科之间的衔接不足,但也需要注意 保持各学科的专业性。未来的多学科渗透教学需要更加注重地理学科本身的内涵,通过地 理的专业知识来丰富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形成学科内涵的多学科渗透教学。 2. 教师跨学科能力的提升:实施多学科渗透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学科跨界能力,能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机结合,并为学生提供多学科综合视角。未来需要加强教师 的跨学科培训和能力提升,使他们更好地实施多学科渗透教学。

初中地理教育的现代化改革方向

初中地理教育的现代化改革方向概述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初中地理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为适应时代的需求,初中地理教育亟需进行现代化改革,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与时俱进的地理知识。本文将探讨初中地理教育的现代化改革方向,包括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和教材更新等方面。 一、课程改革 初中地理课程是培养学生对地球认知的重要环节。然而,传统的地理课程缺乏 足够的时代感和实践性。因此,课程改革是现代化地理教育的首要任务。 1.1 强化实践性 现代社会要求学生具备实践能力,因此地理课程应该注重实践性。可以通过实 地考察、地理实验、研究性学习等方式,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1.2 引入地理信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地理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地理课程中 引入地理信息技术,可以增加课程的时代感,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地理技能。 1.3 融入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地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当今社会最关注的问题之一。为了 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课程中应该融入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地球资源的有限性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二、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是地理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证。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学生 被动接受知识。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改革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2.1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一种基于小组互动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在地理教学中,可以通过小组探究、合作项目等方式,让学生合作解决问题,开展实践性学习。 2.2 推崇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是现代地理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通过提出问题、开展实地观察和 实验、进行自主研究等方式,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新能力。 2.3 创新使用多媒体 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地理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具、 教学软件等,让抽象的地理概念更加形象生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三、教材更新 教材是地理教育的基础。传统的地理教材内容相对陈旧,与时代发展脱节。因此,教材更新是地理教育现代化改革的重要环节。 3.1 更新地理数据 随着社会的发展,地球上的地理数据不断变化。为了使教材内容与实际情况相符,教材应及时更新相关数据,确保地理知识的准确性。 3.2 增加地理实例 地理教材应该增加丰富的地理实例,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了解地理理论的应用,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中国的地理教育政策与改革

中国的地理教育政策与改革 地理教育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对地球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培养地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为了提高地理教育的质量和教学效果,中国一直在不断进行地 理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改革。 一、地理教育政策的制定 中国的地理教育政策制定主要由中央政府和教育部门负责。政府通 过制定和发布针对地理教育的相关法规和政策文件,明确地理教育的 目标、内容和评价标准,为地理教育提供指导。此外,教育部门还会 制定地理课程的教材、教学大纲和考试评价标准等,为地理教学提供 具体指导。 二、地理教育政策的改革 为了提高地理教育的质量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中国地理教育政 策一直在进行改革。改革的主要目标包括增加地理教育的实用性、提 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首先,地理教育政策加强了对地理实践的重视。通过组织地理考察、户外实地观察和地理实践活动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的应用和 地理现象的实际情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地理教育政策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地理思维是指 学生在认识和理解地理知识、解决地理问题时所具备的思考方式和方法。地理教育政策要求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地理观察、地理分析和

地理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地理问题。 此外,地理教育政策还鼓励学校开展地理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校可以组织地理知识竞赛、地图制作比赛和地理科技创新项目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三、地理教育政策的成效与展望 随着地理教育政策的改革实施,中国地理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地理课堂教学逐渐从传授地理知识的模式转变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模式。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都有所提高,参与地理实践活动的学生数量也有所增加。 然而,目前中国地理教育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一方面,地理教师的培训和教育水平需要提高,以适应地理教育政策的改革需求。另一方面,地理教育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地理教育真正发挥其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作用。 在未来,中国地理教育政策还需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加强对地理教育的监管和评估。同时,地理教育也应与其他学科进行紧密结合,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和综合的知识体系。 总而言之,中国的地理教育政策与改革旨在提高地理教育的质量和实效。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文件、加强地理实践和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等,中国正在努力推动地理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然而,地理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的变革与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的变革与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相关教育制度的变化、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的变革以及地理学科的新进展等,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显著,具体表现在教科书内容、框架结构、表达方式等方面,以下主要分改革开放初期(1978-1985年)、深化改革时期(1986-2000年)、21世纪以来(2001年至今)这三个时期对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的变革进行分析,以期为新时期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的变革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的主要特点 1.教科书内容由“注重双基”到“突出人地关系”再到“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内容选择与构成“注重双基”,突出地理学科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知识罗列、面面俱到。教科书存在“深、难、重”现象,地理知识点偏多偏深,内容编排难点分散,重知识传授轻智能培养,自然地理比重大、人文地理比重小等。 深化改革时期,中学地理教科书编写对之前的“深、难、重”现象进行了改革。1986年在地理教学内容选择上首次提出:“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之后,以“人地关系为主线,正确阐明人地关系”成为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编写的重要原则,突出并围绕人地关系进行内容选择,除加强“双基”外,还注重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及非智力因素。 进入21世纪,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倡导“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和“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要求“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强调以

人地关系观点和可持续发展观点为核心构建教科书内容,体现地理学科的“基础性、时代性与选择性”。 2.教科书框架结构由学科体系为主到淡化学科体系,以素质教育为取 向 深化改革时期,中学地理教科书在框架结构上逐渐改变以学科体系为主、重视地理知识传承的做法,由注重学科体系向淡化学科体系转变,教 科书在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能力和情感等素质的培养。义务教 育初中地理教科书不再按照传统的“大洲—地区—国家”此框架结构进行 世界地理分区的编排,而是依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直 接分为13个区域进行阐述。2000年普通高中地理教科书则以可持续发展 为主线进行整体框架的构建,采取以人为中心,从环境的角度组织教学内容,将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贯穿其中,打破了以学科体系为中心的 框架结构。 21世纪以来,中学地理教科书在框架结构上进一步表现出淡化学科 体系的多样化,以素质教育为取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地理实验教科书世 界地理部分以“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类及其活动”为线索,自然地理 与人文地理适当渗透与融合;世界地理分区中,仅选择1个大洲、5个地 区和6个国家进行阐述。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实验教科书地理1对自然 地理要素体系进行淡化,精选经典自然地理内容,突出主要自然地理过程;地理2以人文地理内容为主,对传统人文地理内容”削枝强干”,突出人 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地理3以区域地理知识为基础,以区域可 持续发展为主线,遵循由自然至经济、区域内至区域间的思路进行设计。 3.教科书表达方式由“相对单一”到“灵活多样”,教学性显著增强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地理教学论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地理教学论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作者:户清丽 来源:《地理教育》2011年第10期 改革开放30年来,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地理科学巨大进步和国际地理教育改革创新背景下,我国地理教学论学科建设虽一路颠簸却始终向前发展。这种发展是由地理教学改革实践与地理教学理论革新交织而成的。地理教学理论革新为地理教学实践提供了科学路向,地理教学改革实践又为地理教学理论革新奠定了厚实的实践基础。回顾30年来我国地理教学论关于其研究对象、地理教学本质、地理教学活动方式等问题的认识与发展,对于推进我国地理教学论理论研究与教材建设的科学化与现代化,将颇具鉴益。 一、地理教学论研究对象的认识与发展 对象问题是一门学科的理论框架和一般问题。对于一门科学来说,生死攸关的一个问题就是要明确自己的研究对象。改革开放30年来,地理教学论研究对象的认识经历了由浅入深、由狭窄到丰富这样一个发展的认识过程,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地理教学论可相应地划分为恢复、发展、跃升、成熟和新发展五个时期。 1.研究“中学地理教学”:地理教学论恢复时期(1981—1985)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随着教学思想的解放,按照教学规律办学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强烈要求。以“服务地理教学实践”为指导思想,相继出版了褚亚平等编著的《中学地理教学法》(1981)、褚绍唐编著的《地理教学法》(1982)、王毓梅等编著的《中学地理教学法》(1983)等地理教学论教材。这些教材均以“中学地理教学”为研究对象,明确了地理教学论“立足中学地理教学实际,着眼地理教学实践”的应用科学性质。这是对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教的法子与学的法子联络”教育思想的回归,具有正本清源的意义,也是对文革后我国教育教学重新肯定“以教学为主”指导思想的回应。但总体上看,本时期地理教学论较多考虑教师教授之法,而很少考虑学生学习之法,以“教”为取向的时代印痕明显。 2.研究“中学地理教育系统”:地理教学论过渡时期(1986—1991) 本时期是我国地理教学论由“中学地理教学”研究向“中学地理教育系统”研究的过渡发展时期,代表论著有刁传芳等编著的《中学地理教学法》(1988)、李涵畅主编的《地理教育学》(1990)等。受现代地理科学系统化、综合化与开放化的影响,并借鉴吸收现代系统科学的“三论原理”,本时期地理教学论将研究对象由“中学地理教学”拓宽到“中学地理教育系统”,指出该系统是一个“为实现中学地理教育目的,由多种要素组成、有着广泛联系并不断发展的开放系统”。将中学地理教育系统作为研究对象,是地理教学论研究对象认识的一个飞跃,体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