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与民主:西方精英主义民主理论述评

精英与民主:西方精英主义民主理论述评
精英与民主:西方精英主义民主理论述评

精英与民主:西方精英主义民主理论述评

郎友兴

“民主变成了一个广受赞誉的词”。(注: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1993年,第4页。)当代世界更是几乎将民主等同于善了,但在西方各种民主理论中,精英主义的民主理论又常常为人所诟。笔者以为人们对精英主义理论的抵触相当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对它不甚了了,乃至误解。本文旨在描述西方精英主义民主理论的发展与其主要思想,从中发掘出对中国民主化有所启迪的思想资源。

一、导言

从精英主义的角度来分析民主政治的理论,有些学者如Peter Bachrach 称之为“民主的精英主义理论”(Democratic Elitist Theory),(注:peter Bachrach,The Theory of Democratic Elitism:a Critique,Boston:Little,Brown,1967.)另一些名之为精英主义民主理论(Elitist Democratic Theory),还有如以色列社会学家Etzioni-Halevy称之为“Demo-elite perspective"。(注:Eva Etzioni-Halevy,The Elite Connection:Problems and Potential of Western Democracy,Cambridge,MA:Polity Press,1993.)尽管名称不一,但所指的对象大体上是相同的。所以这些概念其实可以互用。

1.精英主义与其民主理论的演进

精英理论与阶级理论都关注社会不平等问题,它们都勾画出不平等的社会结构,不过,精英理论主要关注精英与大众之间的权力关系,其信条是社会分为有权的少数与无权的大多数,前者为统治者而后者为被统治者;统治集团即精英垄断着权力,而大众即非精英除接受前者的安排外另无选择。(注:Thomas Dye和Harmon Zeigler将精英理论的主要观点作了很好的归纳。请参见Thomas Dye,Harmon Zeigler,The Irony of Democracy:Uncommon Introduction to American Politics,Tenth Edition.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1996,pp.4-5.)精英理论认为精英掌权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民主社会也不例外。古典与现代精英理论的中心议题是在稳定的民主社会中,精英需要通过定期的选举而竞争权力。

John Higley和Jan Pakulski描述了精英主义理论的发展变化并对其几起几落的现象作了解释。(注:John Higley and Jan Pakulski,"Elite Theory after Marxism"(unpulished).)他们认为,古典精英理论形成于十九世纪后期而成长于二十世纪初期,但是随着欧洲纳粹的兴起,这个理论就开始走下坡路了,直到1980年代再次兴起。究其原因是较为复杂的,据说其中一个是古典精英理论家如帕累托(V Pareto)的理论与纳粹的兴起有关联,也就是说精英理论为纳粹提供理论根据。当然,还有其他的因素,比如民主在二十世纪尤其四十年代以后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和政治制度的最高目标”,因此,没有一个政体声称自己是反民主的,这样一来,有关精英研究就有反民主之嫌疑了。1980年代以后,精英理论再度兴起,引起人们的兴趣。这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自]970年代兴起的“民主化第三波”,即从权威或专制政体转民主政治,二是现代社会日益分化而制度的复杂性也日趋增加,这样权力的集中就不可避免了。

Etzioni-Halevy将精英民主理论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注:Eva Etzioni-Halevy,Classes and Elites in Democracy and Democratization:a COllection of

Readings,New York:Garland,1997,pp.xxiv-xxxv.)其中第一个阶段她称之为“民主与民主化中的精英:古典的分析”。在她看来,直到二十世纪初才出现从精英主义的角度来分析民主政治问题,而帕累托、莫斯考(Mosco)和米歇尔斯(Michels)是三个奠基人,而马克思、韦伯、米尔斯(Wright Mills)、熊比特(Schumpeter)、阿隆(Aron)是其中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认为民主其特点不仅表现于自由竞争的选举中,也体现于精英之间对权力的竞争之中。第二个阶段为“民主与民主化中的精英:新分析”。这种新分析认为精英已成为政治分析的核心:精英分析可以提供多种视角与理论框架描述与分析民主政治与民主转型的问题。第三个阶段为“民主的阶级理论与精英理论的趋同”(convergence),这是1990年代以来的事。

2、民主与精英关系的两种基本态度和两种研究取向

事实上,很少有学者反对西方的自由主义价值体系,古典的精英主义者也不例外,如他们不否认自由与民主的价值与意义,尽管他们中有些并不认为民主与精英是可以相协调的。权力的划分与制约的思想是西方自由主义民主中的核心因素,这没有任何异疑。问题在于古典自由主义者并不清楚权力拥有者及其影响并不只限于国家,也存在于社会的其他领域。由此带来了一个问题:民主与精英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关系。精英主义者对此的态度不一,形成了两种基本的倾向。一种我们不妨称之为“不协调论”。其主要的观点就是精英与民主不仅不能协调起来,而且精英是民主政治的主要威胁,同时他们认为精英是与所谓的“民治”观念相冲突的。另一种可谓是“协调论”,即精英主义的民主论,认为精英是民主的保障,可以防止极权王义的威胁。从其历史发展来看,精英主义民主理论先后主要出现两种研究取向:前期以熊比特等人为代表,主要的特点是对传统的民主理论进行修正,而当代重点是研究民主转移、民主化过程中精英的角色与功能、策略等问题。

在某种意义上说,关于精英与民主的关系(如冲突的还是可相融的)的争论本质上反映了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对立或矛盾。

二、民主与精英关系的主要议题:古典与现代的分析

被称之为精英主义民主理论家,他们之间的观点各不尽相同,但有下列这些共识:(1)民主并非意味着人民统治,而是精英或政治家统治;(2)民主政治意味着多元精英竞争的过程,而政党竞争是其中典型的一个;(3)在民主社会中,公民定期地投票选举出决策者,当然他们可以通过利益群体对决策过程有所影响;(4)精英群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进入精英的行列。

1、精英主义民主理论的民主内涵

对一个持精英主义倾向的学者来说,如何界定民主对构筑出其民主理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从对民主的界定本身中就不难看出学者本人的精英主义立场。熊比特认为,“民主方法就是那种为作出政治决定而实行的制度安排。在这种安排中,某些人通过争取人民选票取得作出决定的权力”。(注:熊比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健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395-396页。)他的民主定义常常为人所引用,认为是最具精英主义色彩。而熊比特之所以这样界定民主,究其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与他对古典民主理论的批判与分析密切相关。他对古典民主的批判主要有三个方面:(1)共同幸福观念的虚妄;(2)非民主决策比民主决策更为人民所普遍接受;(3)大众意志的虚妄。因此,一是要消除古典民主理论的观念;二是人民是什么呢?结论是竞争性精英主义是最实用、最有效、最合适的民主模式。如何保证民主的运行,也就是说什么条件下民主能够令人满意地得以运行?熊比特提出五个方面:(1)政治家们要有很高的才能;(2)对立的领袖(或政党)之间的竞争;(3)官僚制度;(4)存在“民主的自我控制”;(5)有并能容易地让不同见解表达的文化能力。

熊比特的民主定义对1950年代、1960年代的民主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

Anthony Downs说熊比特对民主的界定是他自己研究的基础与灵感的来源。(注:Anthony Downs,An Economic Theory of Democracy,New York:Harper Collins,1957.)李普赛特(S.Lipset)说他在Some Social Requisites of Democracy(1959)一文与《政治人》一书中所采用的民主定义是从韦伯和熊比特的著作中提取出来的。自熊比特出版《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以后,当代理论家通常都同意民主是“选择领导人或统治者的一种方法”。萨托利的民主观本质上与熊比特的相类似。(注: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1993年,第154-155页。)在《民主理论的前言》一书中,达尔认为多数统治几乎是不可能的,承认民主的特征是少数统治,但是,他认为是多元的少数(Plurality of minorities)统治。

2、民主政治中精英统治/治理的不可避免

在精英主义理论家看来,精英统治、支配社会是一种必然的、不可改变的规律,任何社会包括民主社会都避免不了这个规律。莫斯考在其晚年认为精英与民主是可以协调起来的,这种认识在古典精英理论家中属于第一个。他的《统治阶级》一书中的最后一章反映了他的这种努力。莫斯考说,现实的情况是有组织的少数支配无组织的多数是不可避免的:一个由有共识的、行动一致的组成的百人将胜于行动不一的千人。(注:Gaetano Mosca,The Ruling Class,New York,London,McGraw-Hill Book COmpany,Inc.,1939.1st ed,p.53.)此外,统治阶级中的成员拥有一些品质为社会所高度评价,并对社会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韦伯(Weber)是民主的拥护者,但是,他不相信人民主权的可行性,怀疑人民自己判断政治的能力。他的科层制理论与其民主观是密切关联着的。韦伯认为在现代科层制的社会中,直接民主在实践中具有不可操作性,政治组织必然由对政治管理感兴趣的人来管理,而管理需要具备相当的才能,所以政治是精英的一项事业。(注:Marx Weber,"Politics as A V ocation,"in From Marx Weber,Eds.H.H Gerth and https://www.360docs.net/doc/4e1103562.html,l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2,PP.97,113.)因此,他以为,民主就像市场,是一种具有竞争力的人竞争选票和权力的场所。韦伯说,只有一种政治,那就是职业政治家的统治,而现代代议制民主是选民投票选择领导人,民主选举中重要的是政治精英的信誉与声望。(注:Marx Weber,"Politics as A Vocation,"in From Marx Weber,Eds.H.H Gerth and https://www.360docs.net/doc/4e1103562.html,l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2,PP.97,113.)

当他说欧洲社会主义政党事实上也是由精英统治时,米歇尔斯(Robert Michels)的思想就开始远扬了。他的所谓“寡头统治铁律”(iron law of oligarchy)十分著名。他认为精英的不可避免在于,在所有科层组织中都存在出现寡头的强大动力,他们的利益不同并超越于其组织中一般成员,即使在民主的和平等的组织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德国社会民主党,精英的出现也是不可避免的。正是由于他对社会主义政党的深刻研究,促使米歇尔斯提出“寡头统治铁律”:谁说到组织就是说寡头统治,民主政体、社会主义政党概莫能外。他说社会主义与民主的政党的目标从理论上说在于反对任何形式的寡头统治,但是,问题在于我们怎样解释这些政党却也出现了他们所反对的寡头统治。他从五个方面分析了这个问题。第一,工人阶级需要组织。没有组织,民主是不可想象的。组织是弱者与强者斗争的一种武器。第二,工人阶级直接治理的不可能。从技术上说实现大众主权是不可能的。因而,从技术与现实角度来说寡头现象是政党组织所必需的。第三,工人阶级对领导权的冷漠与需求。许多公民对政治事务没有兴趣。政党成员的大多数对其组织在议会中能否获取多数席位也不会关心。第四,工人阶级竞争力的缺乏与领导者的优势。在政治生活中,大众缺乏竞争力是几乎普遍的,由此巩固了领导者权力的基础。既然民众没有能力照顾自己的利益,那么,由专家来处理其事务就有必要了。第五,工人阶级领袖的不变更,官职任期越长,领导者对大众的影响力越大,因而后者也越来越依赖于前者。

因精英统治的不可避免,熊比特以“人民赞同的政府”(govenlment

approved by the people)代替“民治的政府”(government by the people)概念。

拉斯韦尔(Harold Lasswell)承认精英与大众之别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社会分为精英与大众是普遍的,即便在民主社会也是如此”,“少数人掌大权,而多数人则拥有的权力相对就小得多了”。(注:Harold Lasswell and Abraham Kaplan,Power and Society,New Haven,Conn:YaleUniversity Press,1950,p.219.)他说由少数人掌权的社会依然可能是民主的,问题的关键在于要对精英进行有效的控制。在他看来,要对精英进行有效的控制,就需要建立起精英对大众的“责任制度”;尽管民主政体同样由精英掌权而作为被统治者的大众享受的权力很少,但是这种少量的权力可以控制精英,使之能够负起职责来。这种社会就是民主社会。

针对传统的民主理论(主要是“人民的统治”、“多数人统治”),波普提出了著名的“民主悖论”。在他看来,民主与非民主比如专制政体的区别不在于由谁来统治,即由人民自己还是由独裁者,多数人还是少数人统治,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建立起一种合理的制度:民主是一种人民能够有效地控制少数统治者权力的制度或程序。(注:参见波普的《猜想与反驳》(中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Thomas Dye与Harmon Zeiglar 认为民主当然是指民治(government by the people),但是,民主的存在或生存又有赖于精英。他们将这种情形称之为“民主的冷嘲”(irony of democracy),这就是说假如民治的政府要生存下去,需要精英明智地进行统治。(注:Thomas Dye,Harmon Zeiglar,The Irony of Democracy:Uncommon Introduction to American Politics.Tenth Edition (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1996),pp.1,135,136,18.)

不过,当代的精英主义理论家们对于精英的不可避免话题已经没有什么大的兴趣了。

3、民主政治中大众的能力、素质与精英的核心角色

精英统治在民主社会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问题在于为什么他们能够在民主社会中扮演关键的角色?这个问题就涉及到民主与大众的关系方面尤其大众的能力问题。他们更相信精英的智慧与能量,而对大众的能力多半加以怀疑,这是他们之所以认为即便在民主社会小精英也扮演核心角色的基本因素。William

Kornhauser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原子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们对政治总是缺乏兴趣。这种无兴趣本身也表明人们对制度的不满,因为政治是由国家精英操纵与动员的,大众很容易受精英动员。这是精英在民主政治中依然能够处于核心地位的重要因素。而在他看来,在多元民主社会中自治的中间群体或组织为真正的参与提供渠道。所以,不同熊比特,他十分重视中间群体的角色,认为在多元自由民主社会中中间群体可以防止走向极权主义(totalitarianism)或“大众社会”(mass society)的危险。(注:Kornhauser,The Politics of Mass Society,London:Routledge and K.Paul,1960.)Thomas Dye和Harmon Zeiglar也认为,正是人民缺乏信息和参与兴趣,使他们极少介入政治:“大众不领导,而是跟从。他们只对精英的态度、建议和行为作出反应”。李普赛特也认为“下层阶级对民主作为一种政治制度的信奉远不如城市的中产阶级和上层阶级”。低层的阶级往往具有反民主的倾向,他们很容易导致支持极端主义运动,或者完全退出政治活动,对政治失去兴趣。(注:李普赛特:《政治人》(中译本),上海人民出版社,第79、94页。)所以在精英主义者看来,“民主制度——选举和政党——只具有象征性的意义,那就是说,这些制度可以通过给大众在选举日时一个(投票)机会将大众与政治联系起来”。李普赛特说大众关心政治对民主未必有好处,相反这是一种危险,因为普通大众进入政治领域可能会“粉碎”民主制度,因为大众是一种非理性的、权威主义的政治力量。

4、民主政治中大众的作用和精英与大众的关系

精英主义民主理论强调精英,但并非所有的精英主义者都完全否认大众

对民主政治的意义。曼海姆(Karl Mannheim)承认“政策的形成实际上在精英手里”,但是他并不以为这样一来社会就不是民主了,因为在民主社会中,被统治者总是能够赶走领导者或者迫使他们决策时考虑到多数人的利益。李普赛特在《政治人》中肯定了工会、工会组织、工人阶级政党在19世纪与20世纪为争取扩大政治民主所起的重大作用。(注:Ruth B.Collier,Path Toward Democracy:the Working Class and Elites in Western Europe and South Americ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p.14.)民主统治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互动和相互负责任的一种制度。

当然,还有些学者否认大众对民主的意义。Thomas Dye和Harmon Zeiglar认为,大众与民主之间没有什么关系,民主制度之所以能够生存下来其原因在于“通常大众是冷漠和不活跃的”,原因在于大众并不信奉个人自由、多元宽容、言论自由的原则,因而他们会威胁着民主的价值观念。(注:Thomas Dye,Harmon Zeiglar,The Irony of Democracy:Uncommon Introduction to American Politics.Tenth Edition (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1996),pp.1,135,136,18.)他们的结论是精英治理是不可避免的,而大众治理是不可欲的。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精英与非精英的关系是一种零和模式(Zero-sum model)。精英需要大众的支持。为了取得这种支持,精英的构想必须与大众的利益与政治取向一致。G.Lowell Field,John Higley和Michael G.Burton强调精英的设想需要与大众利益与取向相一致,而这种相关制约着精英的行为;如果失去大众的支持,那么就会影响精英的仕途,或者至少影响精英的作用的发挥。总之,大众的利益与取向成为一种参数,在这种参数中精英能够安全与有效地发挥作用。(注:G.Lowell Field,John Higley,Michael G.Burton,"National Elite COnfigurations and Transition to Democracy,"in Classes and Elites in Democracy and Democratization:A Collection of Readings,ed.Eva Etzioni-Halevy New York:Garland,1997,p.183.)

三、精英的塑造(Crafting)与民主化:“民主第三波”的话题

当代的精英主义民主理论主要关注的是,民主转型即民主第三波过程中精英的角色问题,尤其重视精英如何塑造(crafting)民主政治与民主如何巩固的问题。

1、政治精英与民主转型

自从1970年代初期以来,在南欧、拉美及其他地区开始出现了所谓的以亨廷顿的话来说的“民主的第三波”,这促使学者重新回答Dankwart A.Rustow在1970年所提出的问题:什么条件使民主成为可能,什么条件造就民主的繁荣?(注:参见他的"Transitions to Democracy:Toward A Dynamics Model",文载于Comparative Politics,2(1970)。)第一种理论是企图从集体决策与政治互动的角度来回答民主发展的动力问题。这以Philippe C.Schmitter,Guillermo O'Donnel,Juan Linz,Laurence Whitehead等人的研究最有代表性,他们的研究主要体现于四卷本的《Transitions from authoritarian rule》(1986)。第二个可称之为新制度主义(neo-tnstitutionalism),这种理论开始于198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中,尔后在其他领域也很盛行。第三个理论力图回到经济与政治相互关联这一传统性的研究视角来回答民主化的动力问题。第四个更是近来出现的,它集中于转型过程中政治精英的角色问题。为何学者更多地关注了第三波的民主化过程精英的角色?主要的原因在于社会经济的变化,这种变化使工人阶级的角色日益边缘化,即自下而上的作用下降了。Ruth \ B.Collier认为后工业的社会技术革命使工人阶级的人数减少而工会组织也处于守势,这样工人阶级的政党面临着一些挑战。(注:Ruth B.Collier,Path Toward Democracy:the Working Class and Elites in Western Europe and South Americ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pp.14.)在1970年代初,Dankwart A.Rustow形成了民主化的精英选择分析之

框架。这个框架常常强调领导的角色及其塑造(crafting)之功能,因此将民主化主要看作是当权者和反对派中的民主精英战略互动的一种结果,是主要人物谈判的结果。(注:Ruth B.Collier,Path Toward Democracy:the Working Class and Elites in Western Europe and South Americ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pp.11-12.)这样不是从结构的角度来研究民主转型,而是集中于这样的一些问题:行动者(主要是指精英)如何选择建立一个民主的政体?在何种压力之下,权威主义的领导人即当政者会走向民主之路?反对派采取何种策略/战略迫使权威主义者选择走上民主转型之路?(注:Ruth B.Collier,Path Toward Democracy:the Working Class and Elites in Western Europe and South Americ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pp.6.)

许多学者将政治精英视为民主化进程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比如,在《Transitions from authoritarian rule》(1986)中Philippe C.Schmitter,Guillermo O’Donnel将民主转型比作为一场精英的棋赛。George Sorensen认为,十九世纪以来西方大多数国家的民主发展首先是一个精英主导的过程,然后逐渐地转向更多大众导向的体制,但是1970年代以来的民主化其特点是民主转型来自于上层,即由精英主导。(注:George Sorensen,Democrancy and Democratization:Processes and Prospects in A Changing World(Westview Press,1998),pp.85,82.)亨廷顿曾经认为,民主的动力既来自于上层,也来自于下层,(注:Samuel Huntington,"Will more Countries Become Democracies?"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1984),99,p.212.)但是,在《民主第三波》中,他以为在解释第三波民主化时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精英的信念与行为(注:Samuel Huntington,The Third Wave:Democrac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Norman: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1991,P.36.)。李普赛特说,“民主成功还是失败主要是依靠于政治领导人和群体的选择、行为和决策”。而Ruth B.Collier也认为忽视精英就无法解释民主化。John Higleym和Jan Pakulski说大的政治与社会变迁主要来自于精英的根本转换。Przeworski(1991),Linz和Stepan(1996)等人还运用博奕理论(game theory)来解释为什么在有些情况下精英摒弃原有的权威主义政体而选择民主政治。

研究民主转型与民主巩固的学者如John Higle等尤其关注精英的角色问题,而集中于精英的策略与精英内的讨价还价是研究拉美、南欧、东欧民主转型的一个重要特点。(注:Ruth B.Collier,Path Toward Democracy:the Working Class and Elites in Western Europe and South Americ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p.12.)

2、Crafting的内涵及其内外部条件

不少学者在研究民主转型过程中都使用或谈论过"crafting"。Di Palma认为我们可以依据西班牙民主转型的经验得出这样的结论:民主是制作出来的。在“民主巩固或毁灭的政治塑造:欧洲与南美的比较”中,Juan Linz和Alfred Stepan也指出,从根本上说民主化是一桩政治塑造(political crafting)之事。关于民主转型或民主化过程中的精英角色的研究又重点集中于“政治塑造”,比如行动者的选择(actor's choice)、策略(tactic)、盟约(pact)、时机(timing)、讨价还价(bargaining)等。Goeffrey Pridham认为,political erafting这个概念主要关注的是精英达成妥协(settlement)的方式与手段。(注:Goeffrey Pridham,The Dynamics of Democratization:A Comparative Approach,pp.11,)简而言之,所谓crafting,就是精英提供民主产品与选择民主化策略的过程。Di Palma给予political crafting较为具体的说明。(注:Di Palma,To Craft Democracies:An Essay on Democratic Transitions,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0,pp.8-9,18.)

精英的塑造固然相当的重要,但是如果不考虑任何的条件,他们也不可能成功地做到这一点。这就是说,民主化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民主也不是出现于真空之中,必然会受各种方面因素的影响。在Goeffrey Pridham和DiPalma看来,这些因

素中有两个尤其值得重视的,一个是历史因素,另一个就是国际因素,前者是内在的条件,后者为外部的条件。

历史的背景对于塑造民主来说是重要的,如果政治精英忽视了这一点,那么民主化就可能失败。这也就是诺斯(Dougless

North)所说的“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y)。理性的领导人认真从历史中学到不少有益的的经验,从中取教训。Juan

Linz和A.Stepan认为历史因素比如以往政体的影响力会制约人们对新的民主制度的选择。(注:Juan

Linz,A.Strepan,Problems of Democratic Transition and

Consolidation:Southern Europe,South America and Post-Communist

Europe,Baltimore:Johns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6,p.4.)Goeffrey

Pridham认为制度的设计与历史有关联。他说,令人遗憾的是在民主化进程中人们往往忽视了历史的因素,因此,他建议将历史带回到民主化进程之中。但是,Goeffrey

Pridham提醒人们历史因素不只是以往政体的经验问题,它至少包括下面这些基本的主题:历史的模式与历史的记忆;历史的遗产;来自于历史的政治知识。(注:Goeffrey

Pridham,The Dynamics of Democratization:A Comparative

Approach,pp.31.)

国际的因素可以改变国内政治精英们的行为和算计、预测。Goeffrey

Pridham在强调历史的同时,也指出了国际因素对于民主化的重要意义。他认为,戈尔巴乔夫的自由化对于1989年东欧国家政体的变化来说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而这些后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精英也可以从西欧国家的民主政治中学到很多东西,比如一些实际的技术如选举的技术、议会的程序、地方政府的管理、政治理念与政策。(注:Goeffrey Pridham,The Dynamics of Democratization:A Comparative

Approach,pp.305.)Di

Plama说“民主并不是发生于国际真空之中”,国际的因素对于国内政治精英们的行为有或大或小的影响。他提出民主可以移植吗?这个问题引导人们对民主化的国际因素的思考与研究。他的回答当然是可以的。在他看来,国际因素的影响或者说“移植”是通过两个主要方式实现的。第一种为“扩散”(diffusion),这又可分为两类:一是示范效应(demonstration

effects),二是推销(promotion)。Di

Palma认为到了20世纪以后,示范效应增加了新的手段,这就是民主强国直接输出民主。(注:Di Palma,To Craft

Democracies:An Essay on Democratic

Transitions,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0,pp.8-9,18.)第二种为“侵入”(trespassing),这又分为两类:一是通过“去除否决权走向民主”(removing

vetoes to democracy),另一个就是“霸权者的自我改革”(hegemonic

self-reform)。前者指区域性的霸权主义者,霸权主义也是一种专制,但是,去除霸权者对其势力范围内的国家动用否决权后,可以使国家走向民主化,比如,前苏联放弃了对东欧国家的干预后,可以使这些国家进行自决,走上民主化的道路。后者就是指

前苏联,通过自我改革,使现在俄罗斯走向民主政治。

3、精英与民主政体的巩固

对于“第三波”民主化来说,转向民主政体只是一个开端,更重要的一个问题是民主的巩固问题。这个问题在1990年代以来成为民主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John

Higley等学者认为,从精英主义角度来看,一个民主政体的巩固除了大众更广泛地参与选举和其他政治活动外,需要精英的共识/一致与团结,而这对于民主政治的稳定与否有着重大的影响。他们认为,从以往的历史上看,大多数国家的精英缺乏共识和团结,缺乏共识其结果导致政体的不稳定,即政体是一种伪民主或非巩固的民主,而要使不团结的精英能够取得共识与团结,就需要在精英的取向与结构上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他们认为这种转变有两种基本的形式;(1)突然的或有意识的妥协,从而使民

主走向巩固;(2)在一个社会经济相对发达的情况下通过选举的竞争逐渐地趋同。在《拉美和南欧的精英与民主的巩固》(Elites

and Democratic Consolidation in Latin Americaand Southern

Europe)一书中Higley等人画出了一个图表。(注:Elites and Democratic

Consolidation in Latin America and Southern Europe,ed., John

Higley and Richard Gunthe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pp.23,)

在《拉美和南欧的精英与民主的巩固》(Elites and Democratic Consolidation in Latin

Americaand Southern

Europe)一书中Higley等学者具体研究了拉美与南欧13个国家精英转变与民主巩固的关系问题(见下表)。(注:Elites

and Democratic Consolidation in Latin America and Southern

Europe,ed., John Higley and Richard Gunthe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pp.323-348,)

国家精英转变状况政体的类型

阿根廷没有非巩固的民主

巴西没有非巩固的民主

智利可能妥协(1989-90)民主,有可能巩固

哥伦比亚妥协(1957-8)巩固的民主,但有可能失去

哥斯达黎加妥协/逐渐趋同(1948-70)巩固的民主

多米尼加共和国逐渐趋同/妥协(1966-78)巩固的民主

意大利逐渐趋同(1963-78)巩固的民主

稳定的、有限的民

墨西哥妥协(1929)主或者具有包容性

的权威主义政体

秘鲁没有非巩固的民主

葡萄逐渐趋同(1983-9)巩固的民主

西班牙妥协(1977-9)巩固的民主

乌拉圭妥协/逐渐趋同(1984-90)巩固的民主

委内瑞拉妥协(1958) 巩固的民主

第一种类型民主的巩固与精英的妥协。西班牙和委内瑞拉是两个由于精英妥协直接导致民主巩固的个案,而哥伦比亚民主的巩固是否直接来自于精英妥协的结果是有疑异的,智利是否属于这种类型的第四个个案目前(Higley等人此书所研究的是发生于1990年代前的民主化问题)还不得而知。

第二类型民主的巩固与精英的逐渐趋同。意大利、葡萄牙、多米尼加共和国是由于精英的逐渐趋同而取得精英之间的共识与团结,从而走向民主的巩固。

第三类型民主的巩固与精英的妥协和逐渐趋同。哥斯达黎加、乌拉圭是通过精英的妥协和逐渐趋同取得民主的巩固。

另外一些国家如阿根廷、巴西、秘鲁尽管先后转向民主政体,但是不稳定,还没有达到民主的巩固。这个中原因很多,但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与精英的不团结有关系。当然,这并不说这些国家不能走向民主的巩固。

Dernocratic transitions with/without elite settlements

A:Elite and mass pressures for change;authoritarian regime

breaks down

B:Elite settlement;mass democratization

C:Stabization and institutionalization

D:Consolidated democracy

E:No Elite settlement;mass moblization continues

F:Elite and mass polarization

G:Unconsolidated democracy

H:Pseudo-democracy

I:Reversion to authoritarian regime

民主的巩固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通过一系列制度的、政策的和行为的变革来完成的”。(注:Elites and

Democratic Consolidation in Latin America and Southern

Europe,ed., John Higley and Richard Gunthe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pp.410,)它不仅仅涉及到精英的转换问题而且还涉及到政治经济、公民社会、政党、国际环境等,只集中于研究“精英的结构、取向、选择和行为”是一种“过分小气的做法”(parsimonious

way),(注:Elites and Democratic Consolidation in Latin America

and Southern Europe,ed., John Higley and Richard Gunthe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pp.339,)不过,精英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正如Edgardo

Boeniger所说的,“最近在拉丁美洲取得成就中,领导人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注:刘军宁编《民主与民主化》,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45页。)通过以上类型的分析,John

Higey等学者得出这样的结论:精英的共识与团结是民主政体巩固的必要条件,精英是“历史的扳道工”(swilchmen of

history)。(注:Elites and Democratic Consolidation in Latin

America and Southern Europe,ed., John Higley and Richard

Gunthe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pp.339,)

精英主义的民主理论也少不了受到人们的批评。反精英主义主要的代表为巴特摩尔(Bottomore)(注:Tom

Bottomore,Elites and Society (2nd ed),London;New

York:Routledge,1993,pp.97-99.)、沃克(Jack L.Walker)(注:Jack

L.Walker,"A Critique of the Elitist Theory of Democracy,"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 ol.60,Issue2(June

1966),pp.285-295.)和巴赫拉克(Peter Bachrach)(注:参见Tom

Bottomore,Elites and Society (2nd ed),London;New

York:Routledge,1993,pp.97-99,以及Peter Bachrach,"Elitist

COnsensus and Democracy,"The Journal of

Politics,V ol.24,Issue3(August,1966),pp.439-452.)等学者。总体上说,他们对精英主义民主理论的批评主要集中于两大方面:一是对大众能力的怀疑与不信任;精英主义理论的出现与发展一再地向人们发出了这样的问题:民主究竟是由少数人统治还是由多数人统治?意大利的莫斯考(尤其他的晚年)等开创了精英主义民主理论,韦伯结合现代科层制对民主作出了分析,而熊比特对精英主义的民主理论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这就不难理解人们对这种理论的批评首先针对熊比特。尔后达尔、杜鲁门(David Truman)等进一步发展了熊比特的思想。尽管达尔对精英主义也有所保留,有所批评,但是他发展了熊比特的精英主义民主思想,对精英民主的多元性质作了深入的分析。根据萨托利的说法,达尔与熊比特一样恪守竞争论,但有所不同,达尔的起点是熊比特的终点:熊比特的任务是理解民主的功能,而达尔的任务还要加上推进民主,而当代的民主理论家们似乎不太关注规范性问题(如民主的价值与理念,民主与大众参与),更关注的是民主如何转型、民主如何巩固这样的一些问题。

如何评价精英主义民主理论当然是件见智见仁的事。较之于传统的民主理论,精英主义的民主理论显然具有现实主义的品性。这自然含有保守主义的倾向。正如有些反精英主义理论家所说的,精英主义的民主理论否认了民主政治的伟大理想,失去了古典民主理论所具有的生命力与激进的冲力。但是,虽然熊比特等人的精英民主理论确有为现实辩护的保守倾向,但是,这种批评并没有真正理解到熊比特等人的民主理论的意义之所在:熊比特的精英民主论旨在防止独裁、如何维护民主政治。

事实上不少民主理论家们知道民主政治也是由精英支配的,但是又避免承认这一点。因此,有些就提出了民主的所谓充足条件以调和精英主义民主理论与反/非精英主义民主理论之间的矛盾或对立:(1)选民能够在参与竞争的精英中作出选择;(2)精英不能阻碍非精英的社会成员进入精英圈,换而言之,从非精英进入精英的渠道是畅通的;(3)精英是多元的,即不存在由一个精英群体支配权力的现象;(4)各种精英群体如商业精英、经济精英、政治精英、文化精英等各领域的精英不存在一个共同的联盟。不管给出多少的条件或前提,都指向这样的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寻找民主的理想、价值与民主的实际运作、民主、自由与权威、精英的有效治理与大众的参与等之间的平衡。

在中国的民主化进程中,精英主义的民主理论不太容易让人接受,并且往往有反民主之嫌疑,相反,平民主义的民主理念容易为人民所接纳与首肯,在道义上似乎也优于精英主义的民主理念。近代以来,中国出现过不少民主思潮,如平民主义(populist democracy)、自由主义与激进主义,但是,都不是很成功地将中国导引到民主政治社会。与以上这三种民主思潮相比,精英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在中国似乎要显得弱小得多,但是,这又可能提供一种较为切实可行之路。从中国乡村民主化的发展历程来看,实际中能够起作用的是国家主导的模式。这种模式其主要特征有:授予和保证农民的投票权利;农村民主一

定要在权威与自由、中央利益与地方利益之间摘平衡;村民选举搞得相对好些的地方总是与地方领导即治理精英的强有力的支持分不开的,他们能够巧用民主程序。这就是政治精英导向的民主化之路。因此,从西方的精英主义理论中我们可以借助到一些有用的思想资源,以推进中国的民主化进程。

《浙江学刊》2003年第6期

Copyright 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安徽师范大学精品课程-政治学原理

地址:中国芜湖花津南路邮编:241000 电话:(0553)3869851

Email:zonglouli@https://www.360docs.net/doc/4e1103562.html,

资本主义民主的定义

1、资本主义民主的定义: 资本主义民主,是资产阶级在推翻封建专制制度的革命中所创立的民主,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权力的一种国家制度。 资本主义民主的表现形式: 资产阶级取得政权后,确立了议会制、普选制、两党制(或多党制),公民享有各项自由权利等制度,这些都是资本主义民主的主要表现形式。 资本主义民主的进步性: 资本主义民主,作为对封建专制的否定,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进步性。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建立,使封建主义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得到破除,使广大人民群众逐渐确立了自由、平等、人权等现代观念,也使人民群众在实际中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表达自己意愿的权利。对于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在历史上起过的进步作用,列宁指出:“资产阶级的共和制、议会和普选制,所有这一切,从全世界社会发展来看,是一大进步。” 资本主义民主的局限性: 资本主义民主是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建立的民主制度,又具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掌握大量生产资料,而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或者一无所有,或者占有少量生产资料。建立在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基础上的资本主义民主,资本的多少和财产的多寡在政治生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列宁又指出,资本主义民主“始终是而且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能不是狭隘的、残缺不全的、虚伪的、骗人的民主,对富人是天堂,对被剥削者、对穷人是陷阱和骗局。” 2、简单地说,社会主义民主合于理,资本主义民主合于利;社会主义民主理中见利,资本主义民主利里找理。 社会主义民主的第一功能是汇聚众人的智慧。一个人,由于受到知识结构、人生阅历和经验、环境、心理和生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对事物的认识总是有局限的。对同样的问题,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答案,但哪一种答案才是真相或真理呢?单独一个人的答案,接近真相或真理的距离可能比较远,如果把很多人的答案综合起来,通过争论、辨析、思考、总结后得到的答案就比较接近真相或真理。也就是说,民主的第一要义是人人都有提出看法的机会,汇聚众人的智慧,得到最佳的答案或找到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实际上这是解决认识的问题。 社会主义民主的第二功能是让众人统一认识。一个人的认识或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缺陷不要紧,通过讨论,从讨论中学习、提高,形成统一的认识。作为一个群体,要形成合力,大家的行动方向必须一致,大家的行动要一致,必须思想认识上要统一。 社会主义民主的第三个功能就是众人抉择。一个人的抉择受到个人利益、立场的影响,众人抉择可以使抉择的结果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 社会主义民主的第四个功能是众人统一行动。只有统一行动,才能形成合力,才能办成大事,才能应对人类巨大的挑战。

马克斯_韦伯官僚制精英民主模式的_省略__论_精英民主模式的发展趋势研究_包英春

《前沿》 2006年第11期 马克斯·韦伯官僚制精英民主模式的“民主”论 ———精英民主模式的发展趋势研究 包英春 刘晓峰 刘佳丽* (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呼和浩特 010021) [提 要]以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为基础的精英民主模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学术界对官僚制体制下的精英民主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思和批判。本文对韦伯官僚制精英民主模式的“民主”论 分析,并对精英民主模式的发展趋势进行论述。 [关键词]官僚制 精英民主 人民民主 [中图分类号]D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67[2006]11—0209—03 一、马克斯·韦伯官僚制精英民主模式的根源、特征、精英民主理论研究现状 (一)马克斯·韦伯官僚制精英民主模式的根源 马克斯·韦伯官僚制精英民主模式中的精英主要是指具有超凡魅力的领袖与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绅士。就其根源,本文认为有以下几方面: (1)技术上的要求:在韦伯看来,官僚制统治的最基本依据在于官僚制“技术最优”。官僚制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专业管理人员的增加以及在各业务部门中专家人数的增加。因此管理制组织中要求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领导者进行有效的管理。 (2)合理分工的要求:韦伯认为,组织合理的分工,要有法定的形式所固定,更重要的是精英的领导,精英的领导不仅仅有利于组织成员通过训练掌握专业的技能,更有利于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 (3)组织管理的非人格化的要求:精英民主模式是强调在组织活动中,精英统治只对事负责而不对人负责,精英只应考虑合法性、合理性以及有效性,通过精英的统治,把掺合个人情感、偏好、考虑任何私情关系等非理性因素刨除在外,实现公事和私事之间有明确的区分界限。 (二)精英民主理论的研究现状 程斌,钱捷在《从人民统治到人民选择统治者———西方精英民主理论的发展与困境》一文提出:从领导者的来源、人民理性的假设、人民最终掌握统治者、命运委托———代理的问题提出了从人民统治到人民选择统治者的理论。[1]金贻顺在《当 · 209 · *[作者简介]包英春(1981-),内蒙古兴安盟人,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4级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行政管理方向。 刘晓峰(1982-),内蒙古赤峰人,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4级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领导科学 方向。 刘佳丽(1984-),内蒙古赤峰人,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3级人文经管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 业。

资本主义的民主

一部美国选举制度的历史,充分而生动地表明了“资本主义”与“民主”的内在矛盾。众所周知,美国选举的投票率很低,总统选举也不过百分之五十左右人投票,议员、州长的选举才只有百分之二十左右人投票。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数字反映的是二十世纪的情况。1840年至1896年,总统选举的投票高达百分之七十至八十之间,关键的转折点1896年的总统选举。正如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沙特斯耐德(E. E. Schattschneider)在其名著《半自主的人民》(The Semi-sovereign People, P.76)中所说,“理解当代美国政治,必须追溯到1896年的总统选举。”在那场选举中,美国北方的工业资产阶级和南方的种植园主与共和党联手,击败了“民主党”和“平民党”的共同总统侯选人布来恩(William Jennings Bryan),这标志着1880和1890年代轰轰烈烈的“平民运动”(Populist movement)的终结。以此开始,美国共和党和“经济精英”做了一系列法律上的限制安排,使民众的民主参与程度大大降低,总统选举的投票率从1896年的百分之七十九下降到1920年的百分之四十九。直至今天,美国总统选举的投票率还在这个数字徘徊。在这个意义上,沙特斯耐德说,美国政治至今仍在“1896年系统”之中。 “1896年系统”是对“平民运动”的反弹,而“平民运动”则是对南北战争后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挑战。出于对“平民运动”的恐惧,“1896年系统”设置了一系列旨在限制普通民众参与选举的制度,特别是在“选民登记程序”上大做手脚:选民要通过一系列复杂繁琐的“识字水平测验”,要交“人头税”,才具有选民资格。选民登记从1896年前的永久性登记改为年度登记,从非本人登记改为本人现场登记。由于登记的规定时间短、地点远,要求选民每年本人现场登记的动机显然是要减少有效选民的数量,而被减下去的选民往往是通不过这些繁琐程序的劳动大众。 1965年美国通过的《投票权法案》虽然取消了对黑人投票的一系列额外限制,但在选民登记上仍未做出简化,未能真正突破“1896年系统”。1983年以来,美国民间进步力量发动群众,争取简化“选民登记程序”,以使更多的人通过多种渠道得以登记。已有多种简化方案被提出,如领取汽车执照的地点可进行选民登记,可容许通过邮政信件进行登记,可以容许在总统选举当天登记参选,等等。但是,代表美国“经济精英”利益的里根政府却多方阻挠在一些州已经开始的简化“选民登记程序”的实验。目前,美国普通劳动人民冲破“1896年系统”、争取扩大民主参与权力的斗争,还正方与未艾。我们回顾美国选举制度的历史,是为了说明资本主义经济与民主的内在矛盾。“照搬派”看不到这一矛盾,他们的观点是对西方现有具体民主制度的美化。在这层意义上,“照搬派”和“新权威主义”者一样,都不具备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精神。 我们关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新思路,恰恰是一种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扬弃基础上,争取更充分的民主的思路。这一思路有“两个中心论点、一个基本制度”。第一个论点是“公有制是充分民主的保障”,因为它可以摆脱私人资本对自由平等的民主参与过程的干预;另一个论点是“没有民主就没有真正的公有制”,因为没有民主,公有制就无从得到实现、无人加以监督,就有退化到少数官僚私有化的危险。总之,“民主”和“公有制”两者应是互为对方的根本保证的。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民主比较论 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存在着本质的区别。社会主义民主不仅较封建专制具有极大的优越性,而且与资本主义民主也存在着根本的区别。这种区别是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社会方义优越性的巨大体现。第一、资本主义民主是适应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的,社会主义民主则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并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民主属于上层建筑。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资产阶级经济的基础是私有制,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必然占有统治地位,资产阶级的民主也必然意味着为私有制和资产阶级服务。在资产阶级是把财产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世界近代史部分框架 【考点解读】 世界近代史包括15世纪初至1900年前后大约500年的时间,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来看,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3个时期:15世纪到17世纪早期欧洲资本主义兴起时期、17至18世纪资本主义代议制度初步形成时期、19世纪以来两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时期。 世界近代史是一部资本主义发生和发展、逐步形成世界体系的历史。在资本主义经济经历了从手工劳动到机器大生产的发展过程中,一个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凸显个人价值和民主意识的人文精神也随之不断成长,以代议制为主要特征的西方民主政治制度逐渐形成并得以完善。19世纪中期以后,以工人阶级为主力的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兴起。 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时期(15世纪~17世纪早期) 【阶段特征】 15世纪到17世纪早期,欧洲正处在封建社会解体和资本主义兴起的阶段。 经济方面,农业、手工业的技术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地中海沿岸和西北欧一些地区,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初期阶段——工场手工业兴起。 国际关系方面,以西班牙、葡萄牙为首的殖民主义国家开辟新航路,抢

夺殖民地,开始用殖民主义的锁链,把原来彼此孤立、隔绝的大陆连接起来,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思想文化方面,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变动引起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化。新兴资产阶级掀起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体现了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资本主义发展解除了封建神学的精神枷锁,推动了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资本主义代议制度初步形成时期(17世纪中期~19世纪初) 【阶段特征】 17世纪中期至19世纪初,是西方资本主义代议制度初步形成的时期。17世纪后,荷兰、英国等国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它们致力于发展海外贸易,积极拓展殖民地,彼此间展开了夺取殖民霸权的斗争。殖民扩张与掠夺是推动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 17、18世纪,资产阶级掀起一场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崇尚理性,抨击君主专制和神权专制,提倡天赋人权。他们勾画出未来理性社会的蓝图,也奠定了近代民主政治的基础。17、18世纪,英国、美国分别确立了资本主义代议制度。英国是现代议会制度的发源地,《权利法案》的颁布是议会制度真正开始的标志;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它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创立了世界政治体制的一个先例。 两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时期(19~20世纪初)【阶段特征】 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的一个世纪,是两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时期。

精英与民主:西方精英主义民主理论述评

精英与民主:西方精英主义民主理论述评 郎友兴 “民主变成了一个广受赞誉的词”。(注: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1993年,第4页。)当代世界更是几乎将民主等同于善了,但在西方各种民主理论中,精英主义的民主理论又常常为人所诟。笔者以为人们对精英主义理论的抵触相当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对它不甚了了,乃至误解。本文旨在描述西方精英主义民主理论的发展与其主要思想,从中发掘出对中国民主化有所启迪的思想资源。 一、导言 从精英主义的角度来分析民主政治的理论,有些学者如Peter Bachrach 称之为“民主的精英主义理论”(Democratic Elitist Theory),(注:peter Bachrach,The Theory of Democratic Elitism:a Critique,Boston:Little,Brown,1967.)另一些名之为精英主义民主理论(Elitist Democratic Theory),还有如以色列社会学家Etzioni-Halevy称之为“Demo-elite perspective"。(注:Eva Etzioni-Halevy,The Elite Connection:Problems and Potential of Western Democracy,Cambridge,MA:Polity Press,1993.)尽管名称不一,但所指的对象大体上是相同的。所以这些概念其实可以互用。 1.精英主义与其民主理论的演进 精英理论与阶级理论都关注社会不平等问题,它们都勾画出不平等的社会结构,不过,精英理论主要关注精英与大众之间的权力关系,其信条是社会分为有权的少数与无权的大多数,前者为统治者而后者为被统治者;统治集团即精英垄断着权力,而大众即非精英除接受前者的安排外另无选择。(注:Thomas Dye和Harmon Zeigler将精英理论的主要观点作了很好的归纳。请参见Thomas Dye,Harmon Zeigler,The Irony of Democracy:Uncommon Introduction to American Politics,Tenth Edition.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1996,pp.4-5.)精英理论认为精英掌权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民主社会也不例外。古典与现代精英理论的中心议题是在稳定的民主社会中,精英需要通过定期的选举而竞争权力。 John Higley和Jan Pakulski描述了精英主义理论的发展变化并对其几起几落的现象作了解释。(注:John Higley and Jan Pakulski,"Elite Theory after Marxism"(unpulished).)他们认为,古典精英理论形成于十九世纪后期而成长于二十世纪初期,但是随着欧洲纳粹的兴起,这个理论就开始走下坡路了,直到1980年代再次兴起。究其原因是较为复杂的,据说其中一个是古典精英理论家如帕累托(V Pareto)的理论与纳粹的兴起有关联,也就是说精英理论为纳粹提供理论根据。当然,还有其他的因素,比如民主在二十世纪尤其四十年代以后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和政治制度的最高目标”,因此,没有一个政体声称自己是反民主的,这样一来,有关精英研究就有反民主之嫌疑了。1980年代以后,精英理论再度兴起,引起人们的兴趣。这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自]970年代兴起的“民主化第三波”,即从权威或专制政体转民主政治,二是现代社会日益分化而制度的复杂性也日趋增加,这样权力的集中就不可避免了。 Etzioni-Halevy将精英民主理论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注:Eva Etzioni-Halevy,Classes and Elites in Democracy and Democratization:a COllection of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复习提纲

英国的制度创新 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背景:历史传统 :《大宪章》——有限的王权;议会制度 背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阻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过程: 确立:1689年《权利法案》 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含义:内阁对议会负责的制度,称为责任内阁制 演变:光荣革命前,为国王的随侍机构, 1721,罗伯特。沃波尔担任第一任首相,开得不到议会就辞职的先例, 1783年,小皮特开创内阁在失去议会多数信任时,可以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19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在英国确立下来 三、议会改革,选举权的扩大 议会改革 变化 1832年改革 工业资产阶级席位增加 1867年改革 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城市工人选民 1918年改革 年满30岁的妇女获得选举权 1928年改革 实现21岁以上成年公民普选权 四、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①基础----代议制;核心----责任内阁制。 ②国王----国家元首,扮演仪式的角色, 统而不治,形式上任命内阁,任命上院贵族。 ③首相----多数党领袖,掌握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是国家最高行政长官。 ④内阁----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 五、小结:两个趋势:国王权力逐渐削弱,议会的权力不断增强 三个转移: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 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 民主权力由贵族转移到工业资阶和普通公民 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一、《1787年宪法》的制定 背景:必要性:1、美国独立初期,结成了松散的邦联。 2、邦联存在种种弊端.经济上,无权实行统一的保护关税政策 政治上,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可能性: 3、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提供了理论依据; 4、政治领袖们意识到需要形成强有力的的中央政府,并确保共和体制。 原则:联邦制原则——加强里中央集权,地方拥有较强的独立性 分权制衡原则——保证民主,防止专制独裁 人民主权原则——规定总统(选民间选)和议员由选举产生 1640年革命爆发→查理一世上断头台→查理二世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 内容:限制王权,确立议会主权 影响: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统治方式从人治向法治转变,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当代精英民主理论对经典民主理论的挑战

当代精英民主理论对经典民主理论的挑战 金贻顺 内容提要:精英民主理论是当代西方民主理论中的一个主要流派,它的产生有其历 史背景和理论渊源。韦伯、熊彼特等精英民主理论家依据实证主义分析方法,批判 了经典民主理论关于“公益”和“人民意志”的假说以及理想主义的民主概念,提出 了民主是一套制度化的程序和人民选择统治者的方法,也是政治家竞取领导权的 过程。虽然精英民主理论也遭受了许多批评和责难,但由于它能提供分析上的准 确性和经验上的参照物,因而其根基至今未受动摇。 关键词:民主;政治理论;流派;西方国家 由洛克、卢梭等人表述的,以代议制论为核心的民主理论,为近现代西方民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它却越来越难以圆满解释和说明西方不断变化的社会政治现实。对经典民主理论进行反思、改造、修正以适应社会客观条件的变化和发展,势所必然。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各种形形色色的有别于经典民主理论的新的民主思想或流派横空出世,它们见解主张各异,视角方法有别,影响大小不等。其中以韦伯、熊彼特、拉斯韦尔等人为代表的精英民主理论是一个重要转折,也是当代西方民主理论中一个举足轻重的流派。 一、精英民主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 经典民主理论是指启蒙学者和功利主义者的民主观。它源自古希腊,其基本含义是“人民的统治”,或“大多数人的统治”。具体说来,经典民主理论可用熊彼特所下的定义来说明:“民主方法是这样一种达到政治决定的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使人民通过选举将集合起来表达他们的意志的人,自己来决定争论的问题,从而实现公意。”①这一定义至少可分解为下列三个基本命题:第一,人民能够理性地行为,并具有某些必不可少的美德和才智;第二,存在着某种“公益”之类的终极价值,从而也相应地存在着人民的共同意志;第三,能够找到一套可借以实现这些价值的具体程序或制度,如代议制度等。在启蒙学者们看来,这些命题是不证自明的。然而,随着本世纪以来心理学、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大量研究成果的问世,许多深受实证主义哲学熏陶的西方学者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或者说至少对此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因为他们发现,即使在公认的西方民主社会,也无法真正满足上述三个命题。相反,大量事实似乎表明,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符合经典民主理论的民主模式。显然,这对西方学者来· 62 ·

西方资本主义民主

西方资本主义民主 一、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产生与发展 历史上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是作为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发动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一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13世纪英国贵族与国王之间的政治斗争。贵族对国王为进行对法战争而加重他们的军役负担不满,市民也反对国王的勒索。1215年,英国国王在与法国的战争遭到失败后,被迫与贵族代表签署《大宪章》,将王权置于一定的法律约束之下,规定了贵族对王政的参与权、监督权等,为议会制度的初步建立奠定了基础。这一历史事件,被认为是西方近代民主政治的萌芽。 近代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产生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14、15世纪,随着欧洲生产技术的进步,社会分工扩大,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意大利等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15世纪末,以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为标志的地理大发现,加快了欧洲走向资本主义的进程。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主要由贵族、地主、商人转化而来的新生资产者掌握了大量社会财富,成为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力量。资产阶级要维护其经济统治地位,就必须从政治上和法律上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然而,在西欧国家封建王权的专制统治下,资产阶级的私有财产常常遭受封建统治者的肆意掠夺。为了建立一种能够捍卫其私有财产的政治制度,资产阶级领导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掀开了人类近代历史的篇章。在世界近现代历史上,英国革命、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等三次重要的资产阶级革命,催生了资本主义民主。 英国革命被认为是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起点。1640年英国革命爆发。战争在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议会与代表封建专制王权的国王之间发生。经过长期内战,议会军队获得了胜利,国王查理一世被处死,王位被废黜,由贵族组成的上议院被削弱甚至一度被取消,由人民选举产生的下议院成为行使国家权力的决定力量,建立了议会拥有最高权力的共和国。后来,由于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英国又经历了王室复辟与“光荣革命”,于1689年通过的《权利法案》,从法律上确立了保护资本主义民主的一系列制度安排。英国革命基本完成了从君主制到君主立宪制的过渡,建立了由资产阶级和封建主共同掌权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这其中,尤其是推动完善了代议制和普选制,形成了以议会制为核心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美国独立战争使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扩展到了北美新大陆。革命前,北美处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下,1776年,美国爆发独立战争,发表了《独立宣言》,推翻了英国的统治,建立了资本主义国家。作为一个基本没有封建特权和等级制度传统的新兴国家,美国在独立后,掌权的资本家和农场主的政治代表们既排除了建立君主立宪制的选择,也对人民主权心存忌惮,害怕民权的扩大损害自己的利益,所以根据当时北美大陆地方自治盛行的情况,以分权制衡原则为主要依据,建立了以代议制和联邦制为基本制度框架的共和政体。美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创的三权分立代议制共和国为后来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所效仿。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在欧洲大陆建立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当时阶级斗争空前激烈,在与顽固的封建势力斗争中,人民群众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发动。法国大革命高扬自由、平等、民主、人权旗帜,对封建制度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摧毁,形成了以

熊彼特精英民主理论及其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e1103562.html, 熊彼特精英民主理论及其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启示 作者:邓翔予傅正 来源:《理论导刊》2019年第04期 摘要:熊彼特的精英民主理论深受古典混合政体理论、现代精英理论和韦伯领袖民主理 论的影响,同时立足西方政治实践,将民主重新解读为领导者的“竞争性选举”,从而实现精英政治与民主制度紧密结合。从理论层面,熊彼特分别对之前的民主和精英理论做出了批判和修正,并提出了四个民主成功的条件;从政治实践层面,解决了传统精英理论无法解决的代表性问题。因而它得到了许多西方政治学家的认同。但必须指出,精英民主的实质是一套固定的制度安排,它抹杀了民主实践的多样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必须结合自身的特点,坚持人民政治协商制度,实现对资本主义民主竞争性选举的超越。 关键词:熊彼特;精英民主;民主理论;民主政治建设 中图分类号:D0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9)04-0019-07 作者简介:邓翔予(1995-),女,陕西宝鸡人,中共北京市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硕士,研究方向:中外政治制度;傅正(1986-),男,浙江衢州人,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博士后,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国近代思想史、史学史、西方政治思想史。古往今来,许多政治思想家对民主问题都有深入的探究,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流派。雅典的直接民主是西方最早的民主实践,其特点是自由公民都可以直接参与城邦事务管理,“民主”一词也正是从那时起产生。熊彼特全面批判了古典民主理论,并继承早期精英主义理论,同时受到韦伯官僚制的影响,最终提出他著名的竞争式精英民主理论。 一、熊彼特精英民主理论的产生背景及理论渊源 1883年,熊彼特出身于奥匈帝国的一个织布厂主家庭,家境殷实。母亲为了让他受到良 好的教育,将他送到奥匈帝国最好的维也纳大学进行学习。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如火 如荼地进行着,奥匈帝国由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传统产业每况愈下,尤其是与德国的差距越来越大。基于对奥匈帝国的无比忠诚,以及这个国家带给熊彼特贵族的殊荣,虽然他很清楚工业文明的脚步势不可挡,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势在必行,但同时又不能放弃维护传统的政治秩序、巩固帝国政治体制,这种情形下其竞争式精英民主理论逐步产生了。 (一)时代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各大国纷纷完成了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霍布斯便把1870年视为这个转变的起始年份,并把其后二十年时间视为帝国

对中西方民主理论进行对比,谈谈对社会主义民主的看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与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有着本质区别。资本主义民主,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权力的一种国家制度,它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基础上的,是受资本的多少和财产的多寡支配和决定的。占有较多经济资源和财富的资产阶级,通过各种途径掌握国家权力,以保护和扩大自己的经济利益。而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当家作主、全体人民平等地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国家制度。在中国,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基础之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使人民享受到极其广泛的民主权利。 从国家制度上来看。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是在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国度里的民主,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的国家,维护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意志,施行的是资产阶级享受的民主,不可能给被他们压迫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真正的民主权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维护的是人民的利益,代表的是人民的意志,反映的是人民的心声,必然要使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上升为统治阶级,成为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主人。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最广泛的民主,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 从民主主体上来看。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就其阶级本质来说,是资产阶级享有的民主,民主的主体是资产阶级,是少数人的民主。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人民是国家中的最大多数人,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在内的亿万人民,人民掌握一切国家权力和社会资源,是民主的主体。 中西方民主在理论基石上有着明显的界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以人民民主理论为基石,西方民主则是以天赋人权学说为基石。这种理论基石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西方民主的实现程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建立在人民民主理论基石之上的新型民主。人民民主,就是广大人民群众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一切权利。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人民民主的本质和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就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占统治地位的民主制度。但民主是一个历史范畴,总是同一定的发展阶段和具体国情相联系的。建立在人民民主基石之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具有鲜明的优越性,但由于我国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又缺乏民主法制传统,加上社会主义民主建立的时间还不够长,人民民主的具体制度和形式还不够完善,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还受到各种因素限制。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愈是发展,人民群众享有的民主权利也就愈多。 虽然这些年来,西方敌对势力和中国理论界有些人宣扬和鼓吹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是“国际通行”的“普世价值”。通过中国的计划生育等政策否定中国人民的民主。但中国有着我们自己的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并且已展现出突出的优越性: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有利于发挥人民群众以国家主人翁身份建设和管理国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实行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程序民主与实体民主相结合、代议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相结合,从根本上避免了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形式上多数人参与、实际上少数人控制”的弊端,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提高效率办成事的政治优势。 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了国家的统一稳定,有利于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 我国有着社会主义特色的民主理论是最适合我国国情的民主理论,并且会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而给予人民大众更多的民主权利。就中国国情而言,远优于西方的民主理论。

2017届人民版 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起源、确立与发展 单元测试

美国、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1.(2015·北京文综,22)1845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法案:禁止总统在未经过国会同意拨款的前提下授权建造海上缉私船。总统约翰·泰勒否决了该法案,但国会推翻了总统的否决。根据美国宪法,随后() A.这项法案将会自动生效B.国会将自行建造缉私船 C.最高法院可废除该法案D.总统可再次否决该法案 2.(2015·福建文综,20)图一、二、三是有关美国邦联政府、议会与州关系的一组漫画。该组漫画反映了() A.邦联政府拥有征税权与财政权 B.邦联议会须扩大法定权力 C.邦联政府各项活动须听命于各州 D.邦联议会财政支出须各州批准 3.(2015·安徽文综,21)“在对自由权、参与权、反抗权的一片欢呼声中,得到《人权宣言》认可的人民大众似乎忘却了宣言制定者一再强调的依法行事的原则;而失却这一‘羁绊’,自由也就将如脱缰的野马而狂奔不止。”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宣言制定者脱离民众 B.《人权宣言》引起法国大革命

C.法治比自由更加重要 D.绝对自由违背了《人权宣言》 4.(2014·课标全国Ⅰ,33)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这一规定违背了《独立宣言》中提倡的() A.主权在民原则B.天赋人权原则 C.各州自治原则D.各州平等原则 5.(2014·北京文综,20)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际,意大利企业家阿格涅利提出,欧洲要想和平、强大,就必须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超越邦联阶段,建立联邦制的“欧洲合众国”。能够佐证上述观点的美国历史事实是() ①邦联政治结构松散,无力平息社会动荡②联邦剥夺了各州的自主权,稳定了统治秩序③邦联没有统一的关税,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④联邦统一发行货币,促进了经济的有序发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6.(2014·天津文综,4)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说:“美国的联邦宪法,好像能工巧匠创造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这句话着重强调美国联邦宪法()

西方民主理论纲要

西方民主理论纲要 一、西方民主的起源 1、民主的原初意涵 我们今天说民主的时候,其意思已经不是原本意义上的民主了,而是指一种间接民主(indirect democracy),它包括代议制、普选制、政党政治三个方面的内容,而原本意义上的民主与此完全不同,可是当我们说到它时,反而要加上一个限定词“直接的”。 社会成员是否能够参与或影响公共利益的决策,是辨识民主的一个关键要素。这种参与按民主的本意应该是直接的,而不应该有中介的机构。 “民主”一词的含义即是“人民的统治”(democracy is the rule of the people),即公民直接、亲自参与决定和制定公共政策。也即所谓“公民自治”:自己统治自己。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民主是“轮流地统治和被统治”(Democracy is ruling and being ruled in turn)。被统治者就是统治者,或者说,统治者就是被统治者(亦即统治者与被统治者身份的重合)。 但是,从技术上讲,政治永远不可能完全是全体人民的事情。 2、雅典民主 1)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构。每年至少召开40次会议。法定人数为6000人。讨论和表决的范围没有严格的公私之分。 2)500人议事会: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任期一年,不得连任。由抽签等方式从10个部落产生。 3)50人委员会:任职35天左右。 4)委员会主席:由当政的50人委员会中抽签选出,任期一天。一个公民一生中只能担任一次。 5)民众法庭:由201至501位30岁以上公民组成。既是陪审员,又是审判员。由抽签产生。(苏格拉底被判决死刑:361人判他死刑,140人反对。)陶片放逐法(Ostracism,贝克放逐法)由公民大会(ecclesia)作出,目的是防止出现危及民主制度的个人权威。 6)10人军事委员会。由公民直接选举产生,可连选连任。 3、亚里士多德论民主政体 亚里士多德所阐述的民主政体的特征(1317b17-)(《亚里士多德全集》p213) 1)所有官员从全体公民中选举产生。 2)全体公民统治每一个人,而每一个人反过来又统治全体公民。 3)官员通过抽签而产生,没有丝毫经验和技能方面的要求。 4)出任官职不受任何财产资格的限制。 5)一个人不会两次担任同一官职。

2017届人教版 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起源、确立与发展 单元测试

2017届人教版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起源、确立与发展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共48分) [固基题组] 1.[2016·银川一中月考]钱乘旦的《英国通史》载:“到光荣革命为止,合适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已经在英国形成了,正是在这种环境下,英国率先走向工业革命,也就从一个文明边缘的小国走向了世界的中心,并开创了一种新的文明。”材料中“合适的政治环境”主要指当时英国() A.王权受到一定限制B.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C.责任内阁制的形成D.工业资产阶级控制议会 答案 B 解析本题问的是工业革命的政治条件,根据所学可知,工业革命的政治条件是英国代议制的确立。故B项为正确答案。 2.[2015·南京模拟]英国安妮女王(1702~1714年在位)缺少主见,往往是一件事已经说好了,一旦出现另一种意见,她立刻就会改变初衷,接受新的建议,这使大臣们难以与她打交道。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大臣们逐步形成一个习惯,即遇事先在他们自己内部磋商后再报告女王,让她无可选择。这一习惯开创的先例是() A.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B.国王任命首相控制内阁 C.内阁所有的成员对国王负责 D.内阁保持一致集体负责 答案 D 解析“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大臣们逐步形成一个习惯,即遇事先在他们自己内部磋商后再报告女王,让她无可选择”,这体现了“内阁保持一致集体负责”,故D项正确。 3.[2015·郑州调研]辉格党领袖格雷曾这样评价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把社会的中间阶层联合到上层中来,共同热爱并支持国家的制度和政府,这件事具有头等重要性。”材料中的“社会的中间阶

层”指的是() A.无产阶级B.贫民 C.工业资产阶级D.农业贵族 答案 C 解析工业革命之后,工业资产阶级兴起,为了获得更多的参政席位,1832年英国议会进行改革。无产阶级是在工业革命中产生的,属于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所以不属于“中间阶层”,故A项错误;材料中“社会的中间阶层联合到上层中来”的中间阶层当然不包括贫民,故B项错误;1832年议会改革主要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席位,故C项正确;农业贵族在议会改革中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 4.[2016·河北武邑调研]1912年,宋教仁以国民党代理事长身份参与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选举时说:“我们要在国会里头获得半数以上的议席,进而在朝,就可以组成一党的责任内阁;退而在野,也可以严密地监督政府……”宋教仁试图成立的“内阁”在组织形式上与下列哪个国家相似()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答案 A 解析本题以中华民国切入,考查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结合材料信息“在国会里头获得半数以上的议席,进而在朝,就可以组成一党的责任内阁”可知,首先要成为国会第一大党,进而由首相进行组阁,与英国责任制内阁的组织形式相似,故选A项。法国总统经过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德国宰相主持内阁,由皇帝任命;美国总统领导联邦政府,人员任命由总统决定,故B、C、D三项与材料不符。 [提能题组] 5.[2016·陕西安康高三月考]1762年,约翰·威尔克斯开始发行《苏格兰人》报,其中第45期刊出一篇文章,激烈谴责政府的对外政策,并对乔治三世本人进行攻击……这使乔治三世大为光火,授意

A Paradox in the Theory of Democracy 民主理论中的一个矛盾

民主理论中的矛盾 By Richard Wollheim 民主政治的发明一般归功于克里斯提尼(Cleisthenes)。很多人反对这个归因,很多并不是基 于事实依据,而是因为其享有英雄主义或者普罗米修斯式的历史观。但在这里这种观点至少是合 乎情理的。我们对这位伟大的改革者的动机和观点了解极其有限,但他所实现的成就确实具有长 期持续的重要性的这一点是毋庸置喙的。他所设计的制度只略加调整便长期作为雅典的政治结构:围绕其产生了一种对流行政府的信念或理论,其中只有部分流传了下来,最后希腊词XXXX的最 初所指正是这些制度。到公元前五世纪中期,民主政治已经作为一系列制度,一种政府理论和一 个词汇而存在。由于制度最先产生并推动其他所有,故设计这套制度的人当然有最好的理由被尊 为民主政治的发明者。 从克里斯提尼的年代起,民主政治已经在西方文化中已经长期的历史,如果有时是稀少的。 雅典的政治经验从未被忘记也从未完全消失,只要因为其被记载于那些总能因些非直接原因而从 受教育者处获得持续的关注和崇敬的文本中。 但是,尽管有延续性,也存在着改变。在数个重要方面,古代民主政治的都与现代世界的民 主政治相异:不仅仅是在实践上,也在理论上。举个明显的例子:对一个经典的头脑来说,民主 与某些特定的政治制度本质上相联系的。这种联系不复存在了。因为古人将民主政治与之密切相 连的制度不再被与之相联系(或始终联系),如同在公共审查或全部的情况中,或者即使仍然与民主政治相连却不能以可以直接获得民主政治本质的方式,如同法治。 但现代民主政治和古代民主政治相区分的最重要方面是,即使经典民主政治是一种阶层统治,对现代人来说,民主政治是反对任何形式的阶层统治的。从词源学上可以解释为什么古人这么理解。因为民主政治被视为是一种与其他与之拥有相同平行结构的名字的统治形式平行的,尽管不同,统治形式,即贵族政治(Aristocracy),寡头政治(Oligarchy),富豪政治(Plutocracy),暴民 政治(Ochlocracy)。其中每一种权力都是被人口的某一阶层所掌握,因权力所掌握阶层的不同故 而每种统治形式也就不同相区别,每一种统治习惯是的权力阶层由统治形式的前缀予以表明。在 贵族政治中,统治阶层是Arstoi或精英;在寡头政治中,统治阶层是Oligoi或者极少数人;在暴 民政治中,统治阶层是Plutoi或者暴民;在民主政治中,统治阶层是Demos即民众、人民。古代 希腊城邦中德Demos即人民是人口中一个特定的或者确定的阶层,即平民或者贫民。 通过对比发现,民主政治的现代概念是一种管理主体不受到任何限制的政治形式:这里的管 理主体与公民主体具有相同的所指。我们可以这样来对古典民主和现代民主做出区分:两者都是 人民的统治;但在古典理论中,人民指某个阶层或者人口中的一个部分,而现代理论中的人民则 指人口整体或全体。 问题立即就出现了:如果民主指全体人民的统治,如何去实现?对很多现代国家而言,人民 都难免即众多而且多样,或者忽略这两者的连词,至少占据其中一端,所以必必须创建一个个人 组成的可以进行有效的统治的集团。在古代,或者在任何的古代政治理论中,这个问题都没有出现。因为,古希腊城邦的Demos首先是相对较小的;其次,应当是由于利益上的一致而获得了欲 望和需求的统一。 这个问题的其中一个解决方案是回到希腊城邦的状态,或者宁说,那种支持希腊城邦Demos 的那种可以被用来支持现代民主政治的人民的状态。这些人口首先在规模上要做相当的缩减。并 且当其不再众多时,它将自动停止变得多样。否则如果任由多样性存在,这种多样性会变为纯现 象的或表面的。这种大致能相当于卢梭的合法规则的解决方案明显是不受欢迎的。人口限制是不 切实际的;其所倡导的正确的和真实的与任何程度的有意识的多样性相一致的统一也是无价值的。 另外一种解决方法由弱化附于有效规则的观念上的评判标准。因为如果我们如希腊人那样通 过“统治”“设计和编撰法律”,那么一个巨大和多样的人口来实践集体原则就变得明显不可能。 如我们所见,其中一个答案就是我们应该保证一个民主政治下的人口既不众多也不多样;另外一 个答案是我们应该通过“统治”表达另外一些东西,或者在阐述民主政治时,我们应该使用另外

西方民主政治的内涵特点及其反思研究

西方民主政治的內涵、特點及其反思研究 劉性仁( (北京大學法學院憲法與行政法學專業博士生, 北京100871) 內容摘要:本文首先就民主政治的涵義進行梳理,其次對於民主政治的特點、條件、類型等依序討論並進行論證,最後進行西方民主政治的省思及盲點,希望能夠透過本文研究,更能精確地體會到西方民主政治的內涵與特點。 關鍵字:民主政治、大眾式的民主、精英式的民主 前言 民主政治(Democracy)是一種由人民來進行統治的政府形式,關於民主政治 的內涵研究,數世紀來一直是激烈爭辯的話題,關於民主政治的討論,最早溯及到希臘時期的雅典,雅典是民主政治的最佳代表,在雅典的民主政治的政體下,公民有著不同的角色、地位與作用,公民在政治權利上與法律之前是平等的,公民都審議公共問題的公民會議中的成員,並且遵循著多數決原則,公民對政府運用控制權,公民可以實現選舉的權利,公民也享有政治自由與公民自由,可以批評也可以反對,公民更可以透過法律,來建立公平審判的秩序與承認對於政府的合法限制,而免於政府專制。 西元前431年,伯裏克裏斯(Pericles)為了對抗斯巴達而犧牲陣亡的雅典戰士,所發表的國殤演說,這篇演說是非常重要的一篇民主演說,該篇演說中所強調的民主體制是1.統治權屬於大多數人而非少數人2.尊重法律與權威3.關心公共事務4.容忍與自由5.以公開討論決定政策6.開放社會7.多才多藝。此篇演說中對於民主的描述,只是一種理想,並非是現實性的,事實上,在西元第五及第四世紀的雅典,他的民主政治受到幾種限制,並非是完美的,首先希臘人的公民概念是偏狹的,它排除了婦女、兒童、外僑與奴隸,公民的資格是由出生而來的,很少是由後天所獲取的,因此公民在社會階層中有著相當固定的社會階層,其次,城邦被視為是一種有機體,他高於個人及其它團體,政體就是國家、民族與社會融合成一體,而沒有獨立的權力中心,公民自由是指城邦社群中的自由及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的責任,公民並盡心地替民主政體犧牲奉獻,再者,只有少數的公民在任何時候出席公民大會,因此政治領導主要是貴族式,並且有政治迫害;當時有許多古希臘的思想家,並不支持雅典的民主政治,也都對民主政治提出了強烈的批評。 柏拉圖(Plato)對雅典民主的批評,他認為在雅典,民主政治意謂著貧窮大眾的統治,如果人民喜歡的話,就可以為所欲為,在學校、家庭或其他地方都不會尊敬權威,柏拉圖認為這樣的結果會使法律不受尊重,會導致無政府狀態,而成為專制統治的溫床,因此柏拉圖認為解決之道,就是建議由有智慧、受過訓練及教育的哲學家來統治。而亞里斯多德對於民主政治的看法,他將民主看成一種只為窮人謀福利的政府形式,亞里斯多德認為參與法律制訂,必須要是君主制與民主制的結合,權力分立以確保社會上主要團體間勢力均衡之混合國家(mixed State);隨著雅典城邦的沒落,關於民主理論的討論沉寂了一段時間,在中世紀封建體系下,權力並非歸屬於選舉產生的團體,權力只根據透過繼承或武力的方式來取得。到了十九世紀,才產生現代社會所思考之民主政治相關問題,從文藝復興運動到十九世紀這段期間,有關民主理念形成於現代工業資本主義社會的脈絡中,各種民主理論激辯著,但始終也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 從古希臘的雅典城邦實行民主政治以來,對於西方民主政治一直存在著不同 程度的思辨,到了近代之後,關於民主理論的研究著作也越來越多,民主政治一詞的使用也越來越浮濫,法國思想家托克維爾認為“吾人所使用民主及民主政府字詞的形式,易造成極大的混淆,除非這些字詞有了明白的界定,而其界說獲得同意,否則人民會處於不可避免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