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探地球化学复习资料

勘探地球化学复习资料
勘探地球化学复习资料

化探复习

1、勘查地球化学的概念;

在地质与地球化学的理论指导下,在各种介质(包括岩石、土壤、水、水系沉积物、生物、气体等)中系统地在不同比例尺与规模上采集地球化学样品,经测试分析与数据处理,发现地球化学异常与其它地球化学指标,据此作为找矿的线索与依据,进而寻找矿床;同时用以解决一些地质等其它问题。

2、勘查地球化学的分类;

丰度(Abundance):泛指元素在一定的自然体系中的平均含量,也叫克拉克值。

浓集系数:它就是某元素在矿体中的含量(通常以最低可采平均品位作标准)与其地壳丰度的比值。

浓集系数反映了元素在地壳中局部集中(成矿)的能力。

浓集系数较大的元素在矿体周围呈现的地球化学异常强度较大。

对于某些伴生的微量元素,如果其浓集系数较主要成矿元素明显地大,则这些伴生元素便就是寻找该矿床的良好指示元素。Hg、Sb、Bi、As成为金矿床的指示元素便就是这个原因。浓度克拉克值:即地质体中某元素的平均含量与其克拉克值的比值。浓度克拉克值>1,说明元素富集,反之则分散。

化学元素在不同成分岩浆岩中的丰度变化,反映了岩浆成因与物质来源的差异,以及结晶分异与地球化学演化过程中元素的分配;同时也体现出造岩元素对微量元素含量变化的制约作用。

研究岩浆岩中化学元素的丰度变化具有重大找矿意义。

2、化学元素在各类沉积岩中的分布

(1)碱金属元素(2)碱土金属(3)亲氧元素

元素在地质体内的分布形态一般有五种情况:

①结合在多种矿物中的元素一般服从正态分布;

②集中在一、二种矿物内的元素呈对数正态分布;

③多次地化作用迭加形成的含量呈正态分布;单一作用呈正态分布。

④扩散作用形成的含量呈对数正态分布;对流混匀作用呈正态分布。

⑤两次不同地质作用,可引起两种类型相同而参数不同的分布形式。

研究分布类型的目的就是:正确选择背景值、背景上限以及各种数据处理方法。

通过对分布形式检验直接得到某些地化信息。

地壳中元素的存在形式与元素的迁移

地球化学环境就是使元素所在的地球化学系统得以保持平衡的各种物理化学条件的总合

原生环境,就是指从天然降水循环面以下直到能够形成正常岩石的最深水平的环境;

次生环境,就是地表天然水、大气所能够影响范围的环境

丰度研究的意义

1.判断特殊地球化学过程

2.衡量研究区化学元素富集或贫化的程度

3.作为选择分析方法灵敏度的依据

4.作为矿产资源评价预测的依据

地球化学系统中元素的总量称为地球化学储量。

在地球化学储量中,能被人类开采利用的部分叫作资源,资源中被探明的部分叫作矿产储量。资源量占地球化学储量的百分比叫作矿化度。

短吨= 907、18474 公斤=0、91吨

岩石的酸度,就是指岩石中含有SiO2 的重量百分数。

岩石的碱度即指岩石中碱的饱与程度

通常把Na2O+K2O的重量百分比之与,称为全碱含量

各岩类的标型元素组合为:

1、超基性岩元素,典型代表就是Cr、Ni、Co、Mg及Pt族。

2、基性岩元素,Cu、Fe、V、Ti、P、Mn、Ca、Sc、Sb等。

3、亲中性岩元素,Al、Ga、Zr、Sr等。

4、亲酸性岩元素,种类最多,以Li、Be、Ta、U、Th、K、Rb、Cs、F、B为代表。

5、碱性岩以富含Nb、Ta、Be及REE(稀土元素)为特征。

沉积岩可以分为碎屑岩、泥质岩与化学沉积岩三个类型

二、元素的赋存形式

1、矿物形式:独立矿物(主要造岩矿物)、副矿物、主矿物中的机械包裹体、固熔体分解物、液相包裹体中的子矿物;

2、非矿物形式:类质同象混入物,元素呈离子、分子、胶体被矿物表面吸附,超显微非结构混入物,有机结合物。

三、元素迁移

元素迁移的方式

1、化学及物理化学迁移

2、机械迁移

3、生物及生物地球化学迁移

地球化学异常:就是指某些天然物质(岩石、土壤、水系沉积物、生物等)中某一特征元素的含量偏离正常含量或某些化学性质明显的发生变化的现象。

地球化学背景及背景区:

在化探中将无矿或未受矿化影响的天然物质(岩石、土壤、水系沉积物、生物等)中某一特征元素的正常含量(一般含量)称为背景。

而将那些具有正常含量的地区称为背景区或正常区。

背景值:指未受矿化影响的某一区域或某一类地球物质内某一指示元素的平均含量。也即某元素背景区内背景含量的平均值。

背景上限(异常下限):背景区某一特征指示元素背景含量的最高限度。

二、背景值及背景上限的确定

应注意下列原则:

①尽量选取远离已知矿化地区的样品;②按工区不同地质单元统计(如不同时代、不同岩性统计);

③每个单元的样品数在50~100个或更多些;④可将大于 的数据剔除,以免计算结果偏高。

1、图解法:长剖面法 直方图解法 概率格纸法 计算法 经验法 多重分形法 85%累计频率法

地球化学指标:能够用来找矿或解决某些地质问题的地球化学标志

地球化学指标可分为参数性与非参数性两大类。

指示元素:在化探工作中能够用来指示矿体的存在或能够指出找矿方向的元素

地球化学异常:天然物质中地球化学指标与周围背景有显著不同的现象。具有这种异常现象的地段就叫异常地段。

分散晕就是指环绕在矿体或异常源周围,赋存在天然物质中的地化异常

“晕”就是特指在成因上与矿体的形成与破坏有关,在空间上围绕矿体,并以矿体为中心,大致等量地向四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有几何形态与内部结构的含义,具有三度空间的概念。 一切地球化学分散晕都属异常之列,而所有异常不能尽称为晕。

引起异常的主要原因:

①与成矿有关的元素(包括成矿元素、伴生元素、常量元素、阳离子、阴离子、络离子、同位素等)在地质—地球化学作用过程中迁移,使地球物质中局部含量明显偏离该区的地化背景而形成的异常。

②由于高背景岩石源及其它地质体作用引起的异常。

③由于人类活动所导致的污染引起的异常。

④采样、加工与分析等引起的假异常。

只有第一种就是与成矿有关的,后三种与矿无关。

地球化学异常的分类

1、根据异常形成作用的不同 分为:

1)原生地球化学异常——在成岩成矿作用下形成的异常。

2)次生地球化学异常——在岩石、矿石的表生破坏作用下,有关元素迁移而形成的异常

2、根据异常物质与赋存它的介质之间的相对时间关系,分为:

(1)同生地球化学异常——异常物质与赋存介质同时形成的地球化学异常。

(2)后生地球化学异常——介质形成后,异常物质进入而形成的的球化学异常。

S x 3

3、根据异常与成矿作用的关系,常把地球化学异常分为:

(1)矿异常矿体异常——其形成与工业矿体有关;

(2)矿化异常——其形成与非工业矿化有关;

(3)非矿异常——其形成与矿无关。

根据异常所赋存的介质不同,分为:

(1)岩石地球化学异常;(2)土壤地球化学异常;(3)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异常;

(4)水文地球化学异常;(5)气体地球化学异常;(6)生物地球化学异常。

、根据异常的规模,可分为:

(1)地球化学省:由化学元素在地壳中原始分布不均匀性造成的大范围地球化学异常。

就是规模最大、含量水平最低的异常

(2)区域地球化学异常:由一定的地层、构造、岩浆岩、成矿带或表生条件所决定的较大范围的地球化学异常

(3)局部异常:规模最小、强度最大的异常。

四、背景与异常的关系与特点

1、背景与异常的相对性

“异常”就是相对于“背景”而言。

2、背景与异常的地域性

背景与异常的界限(背景上限)往往就是根据所欲寻找的目标而变。地球化学省的异常往往处于最低含量水平上

3、背景与异常范围大小的悬殊性

区域化探与矿区化探的不同观察对象与工作方法的不同。

第五节勘查地球化学特点及应用范围

一、勘查地球化学特点

二、勘查地球化学应用范围

第二章岩石地球化学测量

?岩石地球化学测量的定义

以岩石为采样对象,通过研究岩石中化学元素分散、集中所形成的地球化学特征来进行矿产勘查的一种地球化学方法

岩石地球化学测量的意义

①各类矿床原生晕最全面地保留了成矿时的地化信息。这对于矿床与异常形成机理的研究与找矿实践的应用都有重要的意义。

②原生晕就是各种类型地化异常物质来源的组成部分,各类次生地化异常都就是原生矿体及其原生晕的派生物,即原生晕的继承与发展。原生晕的发育特征就是次生异常评价与解释的基础。

③岩石地化找矿就是深部盲矿体寻找必不可少的方法。

矿体、蚀变带与原生晕就是统一的成矿作用的产物。

热液迁移、运动的动力学因素,主要就是渗滤作用与扩散作用。

A、渗滤作用

就是热液在压力梯度的作用下,元素通过溶液沿岩石裂隙系统整体、自由地流动迁移过程中,由于化学与物理化学的作用,溶液在所流经的围岩裂隙中留下矿液活动的痕迹——矿体与原生晕。

渗滤就是热液迁移的主要方式。晕的规模较大,主要发育在裂隙构造发育的地段。

B、扩散作用

就是在体系里存在浓度梯度的条件下发生的。它就是指一个体系的不同部位内,如果某元素

的浓度不同,则该元素的质点将自动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迁移,直到各处浓度相等为止

元素在溶液中的存在形式与活动性

金属硫化物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一般很小,不就是以简单的离子形式运移

成矿物质呈胶体溶液运移,金属硫化物在胶体溶液中的含量比在真溶液中的溶解度大得多。成矿物质呈卤化物气态溶液运移,矿石中的金属矿物在其形成以前就是呈卤化物形式在溶液中被搬运的

研究表明,金属元素多以络合物形式存在

元素的沉淀

含矿溶液进入开阔断裂带,外部压力降低,挥发分气体逸出;热液远离岩浆冷却;

热液与围岩相互作用,改变了溶液的成分或PH值及EH值;在近地表氧化就是络合物分解; 与下渗的地下水或不同来源的热液相遇而起化学反应;沸腾作用导致热液矿物沉淀、析出4.影响元素迁移的因素

(1)元素自身的地球化学性质

热液中金属元素主要呈络合物形式迁移,因此元素络合物的稳定性就是前述多种地球化学性质的综合反映。

可用络合物的电离平衡常数来衡量络合物的稳定性

(2)含矿热液本身的性质

(3)构造裂隙

断裂、破碎带、接触带、地层层理、岩石的节理、片理及气孔构造等构造空间就是热液矿床原生晕发育的主要空间部位。

(4)围岩性质

主要表现为岩石的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对元素迁移、沉淀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化学性质活动的岩石,比较容易与矿液发生强烈的化学反应,成晕物质迅速沉淀,限制了原生晕的规模。

常见岩石化学活泼性的顺序(由强到弱)大致为:石灰岩→白云岩→炭质页岩→超基性岩与基性岩→粘土页岩→泥质板岩→片岩→花岗岩→砂岩→石英岩

脆性有利于形成较大规模的晕,塑性,常常构成阻碍原生晕发育的隔挡层。

岩石的渗透性取决于岩石孔隙度与孔隙之间的连通情况

二、热液矿床原生晕的组分特征

1.指示元素概念

那些能够形成清晰异常的,能够比较直接指示矿体存在空间位置的,能分辨矿石类型的,以及能反映异常形成机理的这样一类元素称为指示元素。

所谓指示元素就就是天然物质中能够提供找矿线索与成因指示的化学元素。

成矿元素伴生元素运矿元素控矿元素贯通元素探途元素

2、指示元素存在形式及研究意义

主要的赋存形式: 独立矿物;类质同象混入物;被吸附离子、自由离子或中性分子形式

矽卡岩型铁铜矿床 磁铁矿、赤铁矿、黄铜矿、黄铁矿、斑铜矿

Cu 、Zn 、Ag 、As 、

Mn

矽卡岩型铜矿

黄铜矿、斑铜矿、辉钼矿、镜铁矿、方铅矿、闪锌矿 Cu 、Mo 、Ag 、Au 、W 、Pb 、Zn 、Mn 、As 、Hg 斑岩型铜矿

黄铜矿、黄铁矿、辉钼矿、镜 铁矿、方铅矿、闪锌矿 Cu 、Mo 、Ag 、Au 、W 、Pb 、Zn 、Mn 、As 、Hg 黄铁矿铜矿 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毒砂、辉铜矿 Cu 、Pb 、Zn 、Ag 、As 、B 、Ba 、

Mn 、

石英脉型铜矿(热液型) 黄铜矿、方铅矿、黄铁矿、闪锌矿 Cu 、Pb 、Zn 、Ag 、As 、Bi 、Mo 、

Sn 、

多金属(铜、铅、锌)脉状矿床

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 Cu 、Pb 、Zn 、Ag 、Cd 、Bi 、Sb 、

As 、Hg 、 含金石英脉型矿床 黄铁矿、黄铜矿、磁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自然金 As 、Au 、Ag 、Cu 、Pb 、Zn 、Hg 、

Sb 、

裂隙充填型汞锑矿床 辰砂、辉锑矿、方铅矿、雌黄、雄黄

Hg 、Sb 、As 、Pb 、Cu 、Ba 、Ag

结论:

黄铁矿就是热液矿床中分布最广的共生矿物。

在金矿石中,黄铁矿富含金,铜矿石中的黄铁矿富含铜,铅锌矿石中的黄铁矿则贫铜富铅锌

三、热液矿床原生晕的内部结构与外部形态

原生晕内部结构就是指异常范围内指示元素的含量及其在空间上的变化特点

2.原生晕的组分表征参数

(1)异常的连续性 (2)异常的均匀性

(3)异常渐变性 ——异常含量沿某一方向的变化程度

含量变化梯度小,渐变性好;梯度大,渐变性差。

(4)异常峰值(C max)——异常中的最高含量值。

(5)平均异常强度 ——异常范围内元素含量的平均值。

(6)异常衬度(K )——异常清晰度的度量

\ (7)线金属量 线金属量就是根据一条测线来估算矿化强度的参数 : (8)面金属量 面金属量就是根据一个异常面积来估算矿化程度的参数: 测线上的点距, 背景值, x 异常范围里某点的元素含量, 测网中点距与线距的乘积 (9)元素含量的标准差(S)与变异系数(V)表示元素含量变化幅度的参数 S,V 越大,表明与背景的差距越大,异常强度大,异常越清晰。

上限的倍数表示异常峰值高于背景上限的倍数表示平均异常强度高于背景的倍数表示平均异常强度高于,max ,,a a o c C K c c K c c K ===[]0C C x M x l -∑?=[]0C C s M x s -∑?=x ?0C c s ?

3.原生晕外部形态特征

原生晕的外部形态,主要就是指异常在平面或剖面所反映出来的外部特征

(1)线状异常:原生晕宽度不大(几米~十几米), 异常长度远大于异常宽度。剖面上为异常峰值明显,上下盘异常不发育。

通常在围岩致密,构造简单的条件下形成。由于构造两侧围岩裂隙与孔隙不发育,异常元素主要沿着断裂随热液运移。

(2)带状异常:若异常长度略大于宽度的,呈透镜状。异常规模大,延长可达数百米,含量峰值不明显。异常呈多峰状,宽度与含矿层出露宽度基本一致。

(3)等轴状异常:异常在三维空间上发育相近,内部连续性较好,异常峰值变化均匀,峰宽且明显。

内部分带清晰,产出条件多种。规模大的可能就是含矿小侵入体的反映(斑岩型矿床), (4)不规则状异常:多数热液矿床的原生晕具有复杂的不规则形状。该类异常形态反映出异常形成时,受多组不同方向、不同形态或不同性质构造的复合所控制。

四、热液矿床原生晕的分带特征

原生晕的分带性就是指原生晕的特征(如元素的空间分布,含量情况、面积大小等)在空间上的变化规律。

原生晕分带性包括浓度分带与组分分带两方面:

浓度分带:指同一组分的含量(浓度)自矿化中心或异常中心向外有规律变化的现象。这种变化规律在平面与剖面上都能显示出来。

衡量浓度变化的参数称为浓度梯度( dc/dx),梯度越大,浓度变化越明显,反之则差。

有无浓度分带也就是评价异常的一个标志。

将地球化学异常分成内带、中带、外带三个浓度带。采用背景上限(异常下限)的a0、a1、a2倍(即a0Ca、a1Ca、a2Ca)或anCa 来划分。并视浓度变化的陡度,以异常下限值的1倍、2倍、4倍三个数值来划分外、中、内带,称三级浓度带。

浓度分带不仅指示了找矿方向,而且有无浓度分带还就是区别矿致异常与非矿异常的标志。

组分分带就是原生晕中不同指示元素在空间分布上有规律变化的现象。

A.空间分带——垂直分带与水平分带组

热液矿床原生晕的垂直分带性,表现为不同指示元素在不同标高上发育的差异,及由此导致的一系列派生规律;在不同的高程上产生不同的元素组合;某些元素对的比值随深度的增加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原生晕的水平分带就是指示元素在现代水平方向上,异常发育的强度、范围的规律性变化特征。

矿体原生晕的水平分带则就是以水平方向上异常的宽窄来划分的,

B.成因分带

原生晕的分带性划分成轴向分带、横向分带、纵向分带三种类型。

轴向分带——沿矿体轴向,即沿矿液运移向上的元素分带。主要就是由渗滤作用造成的分带。在矿体产状为陡倾斜的情况下,轴向分带则与垂直分带相一致。

纵向分带——顺矿体走向所反映的元素分带。

横向分带——垂直于矿体走向方向上的元素分带,主要就是由扩散作用造成的分带。在矿体产状为陡倾斜的情况下,横向分带与水平分带相一致。

垂直剖面图上可将其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前缘(或称为“前缘异常”)它就是指原生晕中,沿着含矿溶液运动方向上,位于矿体前方的异常地段。

(2)尾晕(或称为“尾部异常”)它就是指原生晕中,沿着含矿溶液运动方向上,位于矿体尾部以下的异常地段。

(3)横向晕(或称为“毗邻异常”)它就是指原生晕中,在矿体厚度方向上的异常地段。横向晕根据其与矿体的相对位置还可分为上盘晕及下盘晕。

(4)纵向晕(或称为“侧向异常”)它就是指原生晕中,沿矿体走向方向上,由矿体向外的异常地段。

3.原生晕轴向分带研究方法

(1)直观经验对比法

(2)分带性衬度系数法(指同一元素在上截面与下截面原生晕的线金属量比值)(反映了不同截面间该元素富集的方向与富集的程度)

(3) 分带指数法 (D= Ml i/ ∑Ml )

指数法中,当两个以上的元素分带指数最大值同时位于剖面的某一中段时:变异性指数(G ) Dmax —某元素的分带指数最大值; n —中段数(不包括分带指数最大值所在中段)。 Di —某元素在i 中段的分带指数值(不考虑分带指数最大值所在的中段);

(4)浓集中心法

研究原生晕分带性的意义

研究成矿与成晕机理;寻找盲矿体与研究矿体剥蚀深度;指导勘探工程的布置。

五、分散矿化原生晕与多建造晕

1、分散矿化的原生晕特征

分散矿化,就是指除了由矿体与各类地质体所形成的地球化学异常外,还有一类多为具有热液矿床原生晕某些特点的,但经过验证又不含工业矿体的地球化学异常。

特点:1)异常规模较小。 2)没有明显的元素浓集中心,浓度分带不明显。

3)元素组合相对比较简单。4)不具明显的指示元素垂直分带性。

2.多建造晕

就是由成分与形成条件不同的两个以上的成矿建造,在空间上同时并存而形成的结构非常复杂的地球化学异常。多建造晕实际上就是一种复合晕。

1)出现不同特征的指示元素组合。2)多建造晕的特点就是指示元素含量具有独特的相关关系。

八、岩石地球化学找矿的应用

适用条件:基岩露头好或工程暴露好的地区

1.检查、验证水系沉积物异常、圈定找矿目标

2.判断剥蚀程度,寻找盲矿体

3.指导勘探工程

4.利用多建造晕或叠加晕预测深部矿体

第三章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

定义:指的就是系统采集土壤样品,分析其中微量元素或其它地球化学指标,以发现与矿有关的土壤地球化学异常,进而找寻矿床或解决其它地质问题

第一节 风化作用

表生带与原生带的物理化学条件

风化作用 ∑

==n i Di

D G 1max

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

根据营力不同分为:

(一)物理风化

(二)化学风化

1、水解作用(就是指水的电离产生的H+、HOˉ与矿物的离子间发生交换的反应。)

2、氧化还原作用(其实质就是电子的授受)

氧化还原的结果:

①将不溶的硫化物氧化成可溶的硫酸盐;

②将金属元素从化合物中析离出来,成为金属离子转入溶液或成为新的不溶化合物(

③促使较酸的溶液形成

(三)生物风化

三类风化作用不就是孤立的,而就是相互促进、同时发生的。

第二节土壤

“土壤”一词就是泛指基岩上覆的土层。土壤主要就是残坡积的地表疏松覆盖物。

(一)土壤的分层

A层又称淋滤层,位于土壤剖面的最上部。(A层厚0~1、2m,多数0、1 ~0、3m。)

B层也称淀积层,位于A层之下。(B层0m ~3m)

C层又称母质层,位于土壤剖面的下部。()

D层,C层之下的基岩。

土壤的形成顺序:首先形成C层与A层,然后逐渐演化出B层。

A层通常可以分为两个亚层:

上部为A1层,因富含腐殖质而呈深色,称暗色层;

下部为A2层,受淋溶作用最强烈,因腐殖质被分解淋失而呈浅称浅色层

(二)土壤类型

土壤的形成受五大因数控制:母岩、地形、气候、植被与时间。

根据植被的发育程度,从最发育到最不发育可分为:森林土壤、草原土壤、荒漠土壤及苔原土壤。

(三)土壤中元素的分布

①元素在土壤中的平均含量就是不均匀的,

②不同元素风化的土壤中常量元素差异不大,但微量元素的富集特点明显不同;

③土壤中元素在不同土壤层中的分布就是不同的

B层往往造成元素含量较高,因此,应尽量在B层取样。

一般说来,长江流域及长江流域以南的中低山区为0、5~2m;黄河流域及北方各地(东北森林区除外)为0、2~0、8m。

第三节土壤次生晕异常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已生成的矿体(矿化)及原生晕,在表生带与围岩一同遭受风化作用,随着矿物的破碎与分解,其中的元素发生迁移,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些与成矿有关的元素可以在矿体上方或附近的土壤中聚集形成它们的含量增高的地段,即次生晕

1.机械分散

表生作用下成矿元素呈固相(稳定的原生矿物碎屑或难溶的次生矿物颗粒)的迁移与分散,称为机械分散

机械分散又可以区分为机械扩散与机械搬运。主要形成碎屑异常。

机械扩散就是指由于物理风化的营力而产生的矿石质点与周围介质的易位。

2.水成分散

表生作用下,矿石中的组分在水中(地下水、壤中水与地表水)呈液相迁移而分散,称为水成分散。

矿石组分分散的过程包括溶解、迁移与沉淀。

金属矿物的可溶性就是水成分散的重要前提。

地球化学障:地壳上能使化学元素的迁移能力在短距离内骤然降低,以致引起元素富集的地段。

地球化学障可分为氧化障、硫化氢(硫化物)障、潜育障、碱性障、酸性障、蒸发障与吸附障。

氧化障就是在潜育水或硫化氢水与氧化环境相遇时形成的,Fe、Mn、Co的富集为其主要特征。

硫化氢(硫化物)障形成于氧化水或潜育水在其流动途中,遇到硫化氢环境或硫化物的地方

潜育障形成于氧化环境向潜育环境转变的地段,或者形成于弱潜育介质与强潜育介质的接触面上。

碱性障形成于酸性环境转换为碱性环境或就是pH值急剧增高的地段

酸性障形成干中性与碱性环境转变为弱酸性与酸性环境的地段。

蒸发障在荒漠、干旱草原与干旱热带草原景观最为特征。

吸附障在各种自然境观中有广泛的分布,对地球化学异常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3、生物分散

(1)在生物化学作用影响下矿石组分的解离与溶解;(2)生物的吸收。

(3)随同生物机体残落在土壤中产生的元素聚集;

(4)由于有机质分解产生的腐殖质形成酸性环境,从而使金属元素淋溶;

(5)在B层发生的金属有机化合物的淀积。

矿床次生晕的形成,一般都就是上述三种分散作用的共同结果

二、影响土壤异常形成的因素

1、原生矿物的性质

主要就是原生矿物抗风化能力的强弱。各类原生矿物的抗风化能力顺序为:氧化物>硅酸盐>碳酸盐与硫化物

2、矿体规模大小、品位高低

3、介质的物化条件

4、胶体

5、生物作用

6、气候与地形

地形倾斜可使次生晕发生位移,还影响晕的宽窄。矿体位于地形凸起处,异常发育较宽;矿体位于凹处,异常较窄;陡峭地形容易发生坍方与滑坡,形成埋藏异常或分离异常。

三、次生晕的分类

(1)产于残坡积层(原地风化产物)中的次生晕----残留晕;

通常就是机械分散,水成分散与生物分散的综合产物,

(2)产于运积层(异地沉积物)中的次生晕----上置晕。

仅有水成分散与生物分散作用的影响。

从晕与矿体的相对位置分析,残留晕与上置晕都可以进一步区分为矿上晕,侧移晕与脱离晕。以发现的难易程度为标志,还可以各自划分为出露晕、隐伏晕与埋藏晕。

第四节残-坡积层中次生晕的基本特征

残留晕:就是矿体与原生晕的风化产物,且与矿体与原生晕露头之间有紧密的空间及成因联系,在化学成分上明显具有继承性与发展性。

具有易发现与易解释的特点,因而被地球化学找矿最早研究与利用。

一、残留晕的组分

残留晕与其赋存介质残-坡积层属于同生的风化产物。

二、指示元素的含量

1、指示元素的含量

2.指示元素富集的层位与粒级

(1)富集层位

B层土壤就成为土壤地球化学找矿中采样研究的合理层位。

(2)富集粒级

>5mm粒级主要就是由原生矿物与岩石碎屑组成,<0、01mm的粒级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

三、残留晕的形态与规模

1、形态:在比较平缓的地形条件下,残留晕与原生晕在形态上呈现出较大相似性;地形有起伏,而残-坡积层厚度不大时,残留晕与原生晕之间形态差别也不大。

位于斜坡上的残留晕的具体形态,则与矿带或矿体的走向有关。当矿带或矿体走向与分水岭大致平行时,残留晕形态就是梯形或扇形。矿体走向与山坡倾斜方向一致时,所形成的残留晕的形态常常呈三角形。

2.规模:

对于成矿主要组分来说,由于经过表生迁移与分散,残留晕的规模一般大于原生晕。

对于成矿次要组分来说,由于矿石与原生晕中原生的含量低,经过表生迁移与贫化,残留晕中的规模往往小于原生晕。

残留晕的规模大小还与采样的层位、深度以及样品的粒度有关。

四、残留晕与矿体的空间关系

1、次生晕与矿体的空间关系

①越靠近地表的次生晕宽度越大,越往深处晕的范围越小。

②在垂直方向上,不同深度元素含量不同。一般越往深处含量越高。

③在水平方向上,以晕为中心,往两侧元素含量逐渐降低。

④当地表倾斜时,晕的对称性遭到破坏,晕向下坡方向发生位移。越近地表位移越大。

⑤当矿体倾斜时,晕中心的位置将不在矿体露头的上方,而向矿体升起的一端移动。离基岩越远,位移距离越大。

⑥当矿体倾斜且地表不平时,情况更复杂。当矿体与地形一致时,则晕的位移小些;而当矿体倾斜与地形相反时,则位移则大些。这两种情况所形成晕的形状都就是比较复杂的。

2、次生晕位移中心的计算(目的就是指导首期探矿工程的布置)

①地面水平,矿体倾斜情况下次生晕中心计算

②地面倾斜,矿体垂直情况下次生晕中心计算

五.残留晕的分带性

残留晕中的地球化学分带性,出现有如下三个方面的变化:

(1)一些表生活动性大的元素,由于表生迁移与贫化,从异常元素组合中消失,从而改变了组分分带的元素组成。

(2)由于各种指示元素的表生迁移能力不同,在每个残留晕的形成过程中,存在表生分异现象,这就产生了指示元素水平分带的序次变化。

(3)受指示元素的表生贫化-富集作用的影响,指示矿床剥蚀截面深度的元素对比值与分带性指数,在同一截面的岩石与土壤中存在差别。

第五节运积层中的次生晕——上置晕的主要特征

运积层包括塌积物、冲积物、冰积物、风积物等。

由于异常物质较其所赋存的介质晚进入,故称为后生次生异常

一、上置晕形成条件

地球化学复习题(推荐文档)

地球化学复习题 绪论 1、地球化学的定义。 答: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包括部分天体)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的科学。 2、地球化学的任务。 答:1)地球及其子系统中元素及其同位素的组成,即元素的分布和分配问题;2)元素的共生组合和赋存形式;3)元素的迁移和循环;4)地球的历史和演化。5)基础理论和应用的发展。 3、地球化学的研究思路和工作方法。 答:研究思路:以化学、物理化学等基本原理为基础,以研究原子(包括元素和同位素)的行为为手段,来认识地球的组成、历史和地球化学作用。工作方法:野外:地质考察+样品采集(代表性、系统性、统计性、严格性)。 室内: --岩矿鉴定 --分析测试:早期容量法、离子色谱法和比色法,现今X射线荧光光谱XRF、ICPAES、--ICPMS、固体质谱、AAS等。 --元素结合形式和赋存状态的研究:化学分析、晶体光学、X射线衍射、拉曼谱、微区分析(电子探针、离子探针)等。 --作用过程的物理化学条件的测定:温度(包裹体、矿物、同位素)、压力、pH、Eh、盐度等。 --自然作用的时间参数:同位素测年。 --模拟实验。 --多元统计计算和数学模型。 4、地球化学学科的特点。 答:1、基础科学成果的应用.2、地质科学的发展.3、更广泛的数字模拟。 第一章太阳系和地球系统的元素丰度 1、对比元素在地壳、地球和太阳系中分布规律的异同点,并解释其原因。 答:相同点:元素的丰度均随原子系数增大而减小。均符合奇偶定律。 不同点:与太阳系或宇宙相比,地壳和地球都明显地贫H, He, Ne, N等气体元素;而地壳与整个地球相比,则明显贫Fe和Mg,同时富集Al, K和N a。 原因: 2、研究克拉克值有何地球化学意义。 答:可作为元素集中、分散的标尺。控制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A)影响元素参加地壳中地球化学过程的浓度。B)限定自然界的矿物种类及种属。C) 限制了自然体系的状态。 3、地球各圈层化学组成的基本特征。 答:地壳:①地壳中元素的相对平均含量是极不均一的。②元素的克拉克值大体上随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小。地幔:元素分布不均,铁镁含量增高。地核:铁镍含量占绝大部分,其它元素仅占极少部分。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在地球总质量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对地球总体成分的影响不大。 4、陨石研究的意义 答:①它是认识宇宙天体、行星的成分、性质及其演化的最易获取、数量最大的地外物质;

勘查地球化学习题集答案

地球化学找矿习题集 一、填空题 1.地球化学找矿具有对象的微观化,分析测试技术是基础,擅于寻找隐伏矿体和准确率高、速度快、成本低。的特点。 2.地球化学找矿的研究物质主要是岩石、土壤、水系沉积物、水、气体和生物。 3.地球化学找矿的研究对象是地球化学指标(或物质组成)。 4.应用地球化学解决地球表层系统物质与人类生存关系。 5.应用地球化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现场采样调查评价研究与实验研究。 6.元素在地壳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不均匀性主要表现在空间和时间两方面。 7.克拉克值在0.1%以下的元素称为微量元素,其单位通常是ppm(或 10-6)。 8.微量元素的含量不影响地壳各部分基本物理、化学性质,但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富集而形成矿床。 9.戈尔德施密特根据元素的地球化学亲和性,将元素分为亲铁元素、亲硫(亲铜)元素、亲氧(亲石)元素、亲气元素和亲生物元素。 10.元素迁移的方式主要有化学-物理化学迁移、机械迁移和生物-生物化学迁移。 11.热液矿床成矿过程中,成晕元素主要呈液相迁移,迁移方式主要有渗透迁移和扩散迁移两种。 12.影响元素沉淀的原因主要有PH变化、Eh变化、胶体吸附、温度变化和压力变化。 13.地壳中天然矿物按阴离子分类,常见有含氧化合物、硫化物、卤化物和自然元素。 14.地球化学异常包括异常现象、异常范围、异常值三层含义。 15.地球化学省实质是以全球地壳为背景的规模巨大的一级地球化学异常。 16.地壳元素的丰度是指地壳中化学元素的平均含量,又称为克拉克值。 17.地壳中元素的非矿物赋存形式包括超显微非结构混入物、类质同象结构混入物、胶体或离子吸附和与有机质结合。 18.风化作用的类型包括化学风化、物理风化和生物风化。

《地球化学》练习题2剖析

恩《地球化学》练习题 第一章太阳系和地球系统的元素丰度(答案) 1.概说太阳成份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2.简述太阳系元素丰度的基本特征。 3.说说陨石的分类及相成分的研究意义. 4.月球的结构和化学成分与地球相比有何异同? 5.讨论陨石的研究意义。 6.地球的结构对于研究和了解地球的总体成分有什么作用? 7.阐述地球化学组成的研究方法论。 8.地球的化学组成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9.讨论地壳元素丰度的研究方法。 10.简介地壳元素丰度特征。 11.地壳元素丰度特征与太阳系、地球对比说明什么问题? 12.地壳元素丰度值(克拉克值)有何研究意义? 13.概述区域地壳元素丰度的研究意义。 14.简要说明区域地壳元素丰度的研究方法。 15.岩浆岩中各岩类元素含量变化规律如何? 16.简述沉积岩中不同岩类中元素含量变化规律。 第二章元素结合规律与赋存形式(答案) 1.亲氧元素和亲硫元素地球化学性质的主要差异是什么? 2.简述类质同像的基本规律。 3.阐述类质同像的地球化学意义。 4.简述地壳中元素的赋存形式及其研究方法。 5.举例说明元素存在形式研究对环境、找矿或农业问题的意义。 6.英国某村由于受开采ZnCO3矿的影响,造成土壤、房尘及饮食摄入Cd明显高于其国标,但与未受污染的邻村相比,在人体健康方面两村没有明显差异,为什么? 第三章自然界体系中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答案) 1.举例说明元素地球化学迁移的定义。 2.举例说明影响元素地球化学迁移过程的因素。 3.列举自然界元素迁移的标志。 4.元素地球化学迁移的研究方法。 5.水溶液中元素的迁移形式有那些?其中成矿元素的主要迁移形式又是什么? 6.解释络离子的稳定性及其在地球化学迁移中的意义。 7.简述元素迁移形式的研究方法。 8.什么是共同离子效应?什么是盐效应? 9.天然水的pH值范围是多少?对于研究元素在水介质中的迁移、沉淀有何意义? 10.举例说明Eh、pH值对元素迁移的影响。 11.非标准电极电位E及环境的氧化还原电位Eh,在研究元素地球化学行为方面有什么作用? 12.试述影响元素溶解与迁移的内部因素。 13.自然界中地球化学热力学体系基本特点是什么? 14.自然体系中哪些特征可作为体系达到平衡态的证据与标志? 15.讨论相律及其应用。

地球化学勘查(专升本)阶段性作业

地球化学勘查(专升本)阶段性作业1 总分:100分得分:0分 一、单选题 1. 勘查地球化学最初起源于_____(5分) (A) 美国 (B) 德国、 (C) 中国 (D) 前苏联 参考答案:D 2. 勘查地球化学研究元素在天然介质中的分布特征,其主要目的是_____(5分) (A) 发现地球化异常 (B) 找到矿产资源 (C) 元素的分布规律 (D) 治理污染 参考答案:B 3. 影响元素在矿物中分配形式的主要因素是_____(5分) (A) 元素的地球化学性质 (B) 元素的含量、 (C) 同位素组成 (D) 其它元素 参考答案:B 4. 贵金属的含量单位常用_____(5分) (A) % (B) ‰ (C) g/t (D) 10-6 参考答案:C 5. 从元素的戈尔特施密特分类来看,Au属于_____(5分) (A) 亲硫元素 (B) 亲铁元素 (C) 亲生物元素 (D) 亲气元素 参考答案:B 二、多选题 1. 影响元素表生地球化学行为的主要因素有_____(5分) (A) 元素本身的地球化学性质 (B) 元素的含量、 (C) 降雨 (D) 生物作用 参考答案:A,C,D 2. 影响物理风化的主要因素是_____(5分) (A) 植物根系 (B) 气候、 (C) 地形 (D) 温度 参考答案:B,C,D

(A) Si (B) Al、 (C) Zn (D) Cu 参考答案:C,D 4. 灰岩风化后原地留下的土壤剖面发育哪些层_____(5分) (A) A层 (B) B层、 (C) C层 (D) D层 参考答案:A,B,D 5. 灰岩风化后原地留下的土壤剖面发育哪些层_____(5分) (A) A层 (B) B层、 (C) C层 (D) D层 参考答案:A,B,D 三、判断题 1. 降水是影响元素表生地球化学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5分)正确错误 参考答案:正确 解题思路: 2. 松散堆积物就是残坡积物_____(5分) 正确错误 参考答案:错误 解题思路: 3. 高异常区下面就能找到矿_____(4分) 正确错误 参考答案:错误 解题思路: 4. 土壤测量是化探中适用性最好的方法_____(4分) 正确错误 参考答案:错误 解题思路: 5. Mg在岩石中通常是微量元素_____(4分) 正确错误 参考答案:错误 解题思路: 6. 稀土元素是亲硫元素_____(4分) 正确错误 参考答案:错误 解题思路: 7. LILE是亲石元素(4分) 正确错误 参考答案:正确 解题思路:

地球化学地球化学综合练习考试卷模拟考试题

《地球化学综合练习》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 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超显微非结构混入物( ) 2、分馏作用( ) 3、同位素地球化学( ) 4、同位素成分( ) 5、初始铅( )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 ----------------------------------------------线-------------------------

6、原始铅() 7、原生铅() 8、普通铅() 9、同位素的分类() 10、Rb-Sr法() 11、K-Ar法() 12、Sm-Nd法()

13、U-Th-Pb法() 14、Rb-Sr() 15、Pb-Pb法() 16、区域克拉克值() 17、丰度系数() 18、富集矿物() 19、载体矿物() 20、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

21、氧化(还原)障() 22、离子电位π() 23、放射性衰变() 24、α衰变() 25、β-衰变() 26、r衰变() 27、单衰变()

28、电子捕获() 29、衰变系列() 30、放射性成因铅() 31、稳定同位素() 32、同位素分馏作用() 33、同位素效应() 34、惰性组分()

35、什么是元素的克拉克值?克拉克值在地球化学找矿中有何作用?() 36、研究元素丰度有何意义?() 37、类质同象有何地球化学意义?() 38、元素为什么会迁移?迁移的实质是什么?() 39、什么是地球化学背景?如何确定背景值?地球化学背景有哪些种类? () 40、什么是地球化学异常?如何确定异常下限?地球化学异常如何分类? () 41、地球化学背景与地球化学异常的关系?()

06地球化学试卷A

课程号:013201 《地球化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班号学号姓名得分 一、概念题(每题5分,共50分) 1、元素的丰度值 2、类质同象混入物 3、载体矿物和富集矿物 4、地球化学障 5、八面体择位能 6、戈尔德斯密特相律 7、相容元素和不相容元素 8、δCe值(列出计算公式并说明) 9、同位素分馏系数 10、衰变定律 二、问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当以下每种物质形成时,其氧化电位是高还是低?(1) 陨石;(2)煤;(3)海底锰结核;(4)钒钾铀矿;(5)页岩中的黄铁矿;(6)鲕绿泥石。 2、为什么硅酸盐矿物中K的配位数经常比Na的配位数大?(离子半径:K+的为1.38A,Na+的为1.02A,O2-的1.40A)。 3、研究表明,岩浆岩和变质岩中的不同矿物具有不同的18O/16O比值,例如岩浆岩中石英一般比钾长石具有更高的18O/16O比值,试阐明控制矿物18O/16O比值大小的原因是什么?

4、用Rb-Sr或Sm-Nd法对岩石定年时,为什么当岩石矿物中的87Rb/86Sr或143Sm/144Nd比值差别越大结果越好? 5、试分析下图中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模式中各个曲线可能代表的岩石类型及造成分配型式特征的原因。 三、论述题(任选1题,10分) 1、试述稀土元素数据的处理步骤和表示方法。 2、要获得准确的同位素地质年龄必须满足的条件是什么?

答案: 一、 1.每种化学元素在自然体中的质量,占自然体总质量(或自然体全部化学元素总质量)的相对份额(如百分数),称为该元素在该自然体中的丰度值. 2.某种物质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结晶时,晶体中的部分构造位置被介质的其它 质点(原子、离子、络离子、分子)所占据,结果只引起晶格常数的微小变化,而使晶体构造类型、化学键类型等保持不变的现象。由类质同像形式混入晶体中的物质称为类质同像混入物。含有类质同像混入物的混合晶体称为固溶体。 3. 载体矿物是指岩石中所研究元素的主要量分配于其中的那种矿物。但有时该 元素在载体矿物中的含量并不很高,往往接近该元素在岩石总体中的含量。 富集矿物是指岩石中所研究元素在其中的含量大大超过它在岩石总体中的含量的那种矿物。 4、地球化学障指地壳中物理或化学梯度具有突变的地带,通常伴随着元素的聚 集或堆积作用。即在元素迁移过程中经过物理化学环境发生急剧变化的地带时,介质中原来稳定的元素迁移能力下降,形成大量化合物而沉淀,这种地带就称为地球化学障。 5.任意给定的过渡元素离子,在八面体场中的晶体场稳定能一般总是大于在四面体场中的晶体场稳定能.二者的差值称为该离子的八面体择位能(OSPE). 这是离子对八面体配位位置亲和势的量度。八面体择位能愈大,则趋向于使离子进入八面体配位位置的趋势愈强,而且愈稳定。 6.在自然条件下,矿物常形成于一定的温度、压力变化范围,并在此范围内保持稳定。因此,F≥2,据吉布斯相律,F=K-Φ+2,有Φ≤K,即平衡共存的矿物数不超过组分数,即为戈尔德斯密特矿物学相律。 7.相容元素(Compatible elements):岩浆结晶或固相部分熔融过程中偏爱矿物相的微量元素;不相容元素(Incompatible elements):岩浆结晶或固相部分熔融过程中偏爱熔体或溶液相的微量元素.也称为湿亲岩浆元素(hygromagmatophile). 8.δCe或(Ce/Ce*)。是表征样品中Ce相对于其它REE分离程度的参数.Ce除

勘查地球化学新进展

1999年第1期 矿产与地质第13卷1999年2月M I N ERAL R ESOU RCES AND GEOLO GY总第69期 勘查地球化学新进展 (江西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 林 春) 1998年9月21日至25日在湖南省张家界市召开了第六届全国勘查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出席会议有地矿、有色、冶金、黄金、石油、核工业、中科院和院校等系统的代表,共121人。大会收到科技论文110余篇,其中固体矿产地球化学勘查99篇,能源矿产地球化学勘查14篇,环境与农业地球化学9篇在会议上进行了交流。反映了自五届会议(1993年)以来,勘查地球化学工作者所取得的成果,积累的工作经验,反映了我国勘查地球化学的科学技术水平。 1 勘查地球化学工作成果 国土资源部地调局牟绪赞副总工程师报告了地矿部自“六五”以来,完成区域化探扫面575万km2,发现各类元素异常4.3万处,异常检查发现工业矿床580处。有色物化探管理中心李幸凡教授介绍了有色地质地球化学勘查工作,在30个重点成矿区带上完成1 5万水系地球化学普查65万km2,7千km2土壤加密和5千km2详查地球化学,发现大型、特大型矿床12处,中型矿床21处,小型矿床100余处。武警黄金部队地质处郭瑞栋高级工程师回顾了武警黄金部队地球化学找金工作,1992年以来,重视区域化探和矿区异常评价工作,共完成区带化探20万km2,获得5千个金或金为主的异常,发现30个矿产地,找到大中小型矿床16个。 2 地球化学勘查技术方法经验 (1)区带普查与重点评价结合,优选异常与地物化、遥感综合查证结合的工作方法。 (2)有色系统以“有色地质成矿区带地球化学普查技术规定”指导研究区域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地质物探成果,划分不同级次地球化学区,选定找矿靶区进行验证的工作方法。 (3)统计我国63个典型金矿床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总结了金矿不同类型、不同规模成矿成晕规律,建立金矿原生晕理想分带序列,建立金矿成矿成晕的多期多阶段叠加成晕模式和用于“反分带”的盲矿预测准则的工作经验。 (4)研究地壳物质垂直迁移规律,即地壳内存在纳米级物质的垂向迁移,形成与深部矿化相对应的地气异常,应用于发现和查明深部或隐伏矿化地段、查明隐伏含矿构造等。 3 勘查地球化学的发展与展望 中国地质矿产信息研究院施俊法副研究员从区域性矿产勘查、隐伏区的化探新方法、环境地球化学三个方面论述90年代以来国际勘查地球化学的发展。 (1)在区域农业规划、地方病防治、区域环境背景评价等应用进行十分缓慢。 (2)取样代表性、重现性、时间序列等问题仍是地球化学填图中的重要研究课题。 (3)地球化学工程学的环境技术和环境调查:衰变、分解或中和、富集或分散、隔离作用等。 (4)转变以往研究评价单个地化异常特征的方法,应研究区域地球化学场来揭示矿床周围的地球化学环境及探矿的地质因素。 (5)研制和开发具有较大深度的地球化学方法,深穿透地球化学方法,活动态金属离子法 (I M M)、酶浸析法、地电化学法(CH I M)、地气法、元素分子形式法(M FE)和离子晕法等。 5

地球化学复习题汇总

地球化学赵伦山张本仁 韩吟文马振东等 P 1:地球化学基本问题) P 5:克拉克值,地球化学发展简史(几个发展阶段) P31:元素丰度,表示单位元素在地壳平均化学丰度―――确定方法,克拉克值, P37:元素克拉克值的地球化学意义 P68:类质同象和固溶作用 P81:元素的赋存状态――1,5种 P88: 元素迁移 P 123: 相律 P169: 衰变定律 P181:痕量元素地球化学,稀土元素的研究方法和意义(痕量元素=微量元素) 复习内容及答案汇总 一、地球化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学科特点及其在地球科学中的地位(P1-) 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及相关宇宙体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的科学,在地球化学发展历史中曾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资料积累过程,随后基于克拉克、戈尔施密特、维尔纳茨基、费尔斯曼等科学家的出色工作,地球化学由分散的资料描述逐渐发展为有系统理论和独立研究方法的学科。目前地球化学已发展成为地球科学领域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与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等相邻学科相互渗透与补充,极大地丰富了地球科学研究内容,在地质作用过程定量化研究中已不可或缺。 地球化学的研究思路和学科特点是:(1)通过分析常量、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组成的变化,元素相互组合和赋存状态变化等追索地球演化历史;(2)利用热力学等现代科学理论解释自然体系化学变化的原因和条件,探讨自然作用的机制;(3)将地球化学问题置于地球和其子系统(岩石圈、地壳、地幔、地核等)中进行分析,以个系统的组成和状态约束作用过程的特征和元素的行为。 围绕原子在自然环境中的变化及其意义,地球化学研究主要涉及四个基本问题:(1)研究地球和动质体中元素和同位素的组成;(2)研究元素的共生组合和赋存形式;(3)研究元素的迁移和循环;(4)研究元素和同位素迁移历史和地球的组成、演化历史、地球化学作用过程。 二、简述痕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 痕量元素地球化学理论使许多地质难题迎刃而解,其可解决的主要问题有:

地球化学笔记课件

陨石研究表明,绝大多数降落至地球的陨石来源于小行星带,也有极少数来自其他天体,如月球和火星表面。 陨石的成分多种多样,有些几乎全部由金属组成,另一些几乎全部由硅酸盐组成。通常根据陨石中的金属含量先将陨石划分为三大类:石陨石、铁陨石和石铁陨石。石陨石按其中是否具球粒结构又分为球粒陨石和无球粒陨石。 球粒陨石与无球粒陨石以是否含硅酸盐类球粒来区分的。球粒陨石的最大特征是含球粒,具球粒构造。球粒一般由橄榄石和斜方辉石组成,球粒间的基质常由镍铁、陨硫铁、斜长石、橄榄石、辉石等组成。球粒陨石是最常见的一类陨石,据化学成分可划分为5个化学群:E群(顽辉石球粒陨石)、H群(高铁群普通球粒陨石,如我国的吉林陨石)、L群(低铁群普通球粒陨石)、LL群(低铁低金属普通球粒陨石)和C群(碳质球粒陨石)。H群、L群及LL群统称为普通球粒陨石。 碳质球粒陨石中的非挥发性组成代表了太阳星云的平均化学成分,其中高温与低温矿物分别以包裹体或基质的形式共存于陨石中。 碳质球粒陨石是球粒陨石中的一个特殊类型,含有碳的有机化合物分子,并且主要由含水硅酸盐组成。碳质球粒陨石按化学成分可划分为I,II和III三种(CI、CII和CIII)类型。碳质球粒陨石虽然十分稀少,但在探讨太阳系元素丰度方面却有特殊的意义。 太阳系元素丰度也存在一些明显的规律(地球元素丰度也遵循太阳系元素丰度的基本规律),可简单归纳为: (1)原子序数较低的范围内,元素丰度随原子序数增大呈指数递减,而在原子序数较大的范围内(Z>45)各元素丰度值很相近。 (2)原子序数为偶数的元素其丰度大大高于相邻原子序数为奇数的元素。具有偶数质子数(A)或偶数中子数(N)的核素丰度总是高于具有奇数A或N 的核素。这一规律称为奥多哈根斯法则,亦即奇偶规律。

地球化学勘查教学大纲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地球化学勘查课程教学大纲学习层次:专升本 一、课程说明 勘查地球化学(Exploration Geochemistry)是地球化学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也是地质学和资源勘查专业的必修课。本课程由通论和各论两部分组成。通论介绍原生环境及元素的原生分布、次生环境及元素的次生分布、地球化学调查方法、地球化学资料处理,是地球化学的通用基础理论和方法技术,其核心是应用地球化学的理论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各论分别讲授固体矿产地球化学勘查的理论和方法,包括人类需求的矿产资源和生存环境等的地球化学勘查、油气地球化学勘查、环境地球化学评价、农业地球化学及国土规划等内容,以及勘查地球化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本门课程适用于地质、地球化学、矿产资源及环境、农业及国土等有关本、专科专业。(二)课程目的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根据不同的应用目的(多目标)而开展不同景观、不同介质、不同精度和规模的地球化学调查方法,以及各种方法的适用条件、工作规范、工作流程、工作成果资料的整理、成图、异常的解释评价,以及调查总结报告的编写。学生学完本课程后,将能适应在矿产勘查、环境调查评价、国土规划、生态农业等领域进行地球化学调查研究工作。 (三)教学时数及学分:64学时,4学分。 (四)考核方式:开卷考试 基本理论部分占30%,各论中主要化探方法部分占40%,综合分析能力(包括工作设计与数据处理)占30%。 (五)使用教材 《应用地球化学》,蒋敬业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 (六)主要参考书目 [1]阮天健朱有光地球化学找矿,地质出版社,1984 [2] 韩吟文马振东主编,地球化学,地质出版社,2003 [3] 勘查地球化学手册(二、三册)G.J.戈维特,1986,1988,冶金工业出版社 [4] 环境地球化学,A.A别乌斯,1982,科学出版社 [5] 热液矿床岩石测量(原生量法)找矿,1997,地质出版社 (七)教学方法和手段 根据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结合远程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对基本理论、主要化探方法、综合分析能力(包括工作设计与数据处理)等主要教学内容重点讲解,并结合典型的、成功找矿工作实例进行生动讲授。在串讲内容的引导下,鼓励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并可大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在课程教学的中后期,组织教师答疑。学习中心在此时安排1-2次的面授辅导,在面授辅导时以实际找矿案例讲解、参观化探实验室、设计并实施野外化探工作等环节,突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二、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单元勘查地球化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教材绪论、第一章至第三章) 以下是各章节教学的重点内容与要求:

地球化学考试题

名词解释 1.浓度克拉克值:概念系指某元素在某一地质体(矿床、岩体或矿物等)中的平均含量与克拉克值的比值,表示某种元素在一定的矿床、岩体或矿物内浓集的程度。当浓度克拉克值大于1时,说明该元素在地质体中比在地壳中相对集中;小于1时,则意味着分散 2.亲氧性元素:倾向于与氧形成高度离子键的元素称亲氧元素。特征是:离子半径较小,有惰性气体的电子层结构,电负性较小。如K、Na、Ca、Mg、Nb、Ta、Zr、Hf、REE等;易形成惰性气体型离子; 3.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即元素从一种赋存状态转变为另一种赋存状态,并经常伴随着元素组合和分布上的变化及空间上的位移 4.普通铅(或正常铅):普通铅(或正常铅):指产于U/Pb、Th/Pb比值低的矿物和岩石中任何形式的铅(如方铅矿、黄铁矿、钾长石等),在矿物形成以前,Pb 以正常的比例与U、Th共生,接受U、Th衰变产物Pb的不断叠加并均匀化。 5.不相容元素:趋向于在液相中富集的微量元素。由于其浓度低,不能形成独立矿物相,并且因离子半径、电荷、晶场等性质与构成结晶矿物的主元素相差很大,而使其不能进入矿物相。它们的固相/液相分配系数近于零。 6.同位素分馏系数:达到同位素交换平衡时共存相同位素相对丰度比值为常数,称分馏系数α,或者指两种物质(或物相)之间同位素比值之(α),即αA-B=RA / RB,式中A,B表示两种物质(或物相),R表示重同位素与轻同位素比值,如34S/32S,18O/16O。α表示同位素的分馏程度,α值偏离1愈大,说明两相物质之间同位素分馏程度愈大;α=1时物质间没有同位素分馏 7.K(不稳定常数):金属离子与配位体生成络合物的逆反应是络合物的解离反应,达成平衡时的常数,称为不稳定常数。它与稳定常数互为倒数。不稳定常数越大,络合物越不稳定。 8.δEu:反映Eu异常的强。. 9.稀土元素(REE):原子序数57-71的镧系元素以及与镧系相关密切的钪和钇共17种元素,包括:La,Ce,Pr,Nd,Pm,Sm,Eu,Gd,Tb,Dy,Ho,Er,Tm,Yb,Lu,Sc,Y 10.高场强元素 (HFSE):指离子半径小、电荷高,难溶于水,地球化学性质稳

地球化学勘查术语

地球化学勘查术语 基本术语 一、地球化学勘查(geochemical exploration) 对自然界各种物质中的化学元素及其它地球化学特征的变化规律进行系统调查研究的全过程。习称化探 1、地球化学探矿(简称化探)-geochemical prospecting 系统测量天然物质中化学元素的含量及其他特征,研究其分布规律,发现地球化学异常,从而进行找矿的工作。 2、地球化学填图(geochemical mapping) 系统采集天然物质,进行多元素分析,并将元素含量(或其他地球化学参数)的空间分布,以某种标准方法编绘成基础图件,提供各个领域应用的工作。 3、环境地球化学调查(exploration geochemistry investigation) 系统研究地球化学勘查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学科。 二、勘查地球化学(exploration geochemistry) 系统研究地球化学勘查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学科。 1、矿产勘查地球化学(geochemistry in mineral exploration) 研究找矿的地球化学勘查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学科。 2、区域勘查地球化学(regional geochemistry in exploration) 系统研究大面积内天然物质(如岩石、土壤、水系沉积物、湖积物、天然水等)中化学元素在空间与时间上的分布规律及其与矿产、地质、环境、农牧业、医学等之间关系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学科。 三、地球化学勘查原理 1、地球化学场(geochemical field) 由地质-地球化学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球化学指标的特征变化空间。 2、地球化学景观(geochemical landscape) 据表生地球化学作用和自然景观条件所划分的区域带。 3、地球化学障(geochemical barrier) 元素迁移过程中由于介质的物理环境骤然改变,促使元素(从溶液或气态)大量析出的场所或环境。根据造成元素析出聚集的主要因素或作用,分别为沉积障、吸附障、还原障、氧化障、生物障、酸性障、碱性障等。 4、地球化学指标(geochemical indicator) 反映研究对象的各种地球化学指示元素、地球化学参数及其他地球化学特征的统称。 5、地球化学背景(geochemical background) 在特定的范围内,相同介质中广泛存在的地球化学环境特征。 6、背景值(background value) 反映地球化学背景的量值。 7、异常下限(threshold) 同义词异常阈 根据背景值按一定置信度所确定的异常起始值。是分辨地球化学背景和异常的一个量值界限。

勘查地球化学复习题

《勘查地球化学》复习题 一、名词对解释与异同比较 1、变异系数与衬度系数 变异系数:地球化学指标的均方差相对于均值的变化程度,即C V=S/X*100%。 衬度系数:异常清晰度的度量,目前有多种表示方法:异常均值相对异常下限或背景值的百分比、异常峰值与异常下限的比值等三种。 前者反映了数据的相对离散程度,该值较大时也可表现出较大的衬度系数。 2、表生环境与内生环境 表生环境指氧、二氧化碳、水等充分且能自由参与、常温恒压、开放的体系,并有生物作用参与的地表或近地表环境,包括岩石圈表层、土壤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等环境。 内生环境则与之相反,是一种高温、高压、还原、流体活动受限的环境。 3、同生碎屑异常与后生异常 同生碎屑异常:岩石在地表以物理风化为主时,其风化后形成的土壤中碎屑矿物与岩石的化学组成并没有发生明显改变所形成的异常。 后生异常可以发育在任何介质中。形成异常的物质通常已经在活动相(水溶液、气体、植物体及大气搬运的质点)中迁移了或远或近的距离,而在异常地点沉积下来。 4、上移水成异常与侧移水成异常 上移水成异常:土壤中的呈溶解态的离子在毛细管作用下,由深部向地表迁移,在土壤中形成的次生异常。 金属元素被地下水溶解并随着迁移很远的距离,在某种沉淀障上析出,这就形成了侧移的水成异常。 5、地球化学背景与异常 地球化学背景指未受矿化影响或无明显的人为污染的地区为背景区,在背景区内某个地球化学指标的数值特征即为背景值。与背景相对存在就是异常区,空间上如矿化地区及受到明显人为污染地区,我们常把高于背景上限的或低于背景上限的范围称为异常。 6、机械分散流与盐分散流 前者以物理风化作用形成的碎屑流为主;后者为岩屑在水介质搬运过程中溶解形成的可溶性的离子或分子为盐分散流。 7、原生晕与次生晕 前者的赋存介质主要为岩石,而后者的赋存介质为岩石的次生产物,如土壤、水系沉积物、水中可溶性物质及生物地球化学异常等。 8、非屏障植物与屏障植物 非屏障植物指植物中某元素的含量与下伏土壤中该元素的含量(可溶解吸收部分)呈线性相关,具有该元素的极大的富集能力(大于300倍)的植物。其对矿产勘查来说是最优选择的种属。 9、空间分带与成因分带 这是原生晕的两种分类方式,前者以现代方位来观察原生晕的形态,分垂直分带和水平分带;后者考虑热液成矿过程及地质体产状等,具有成因意义,分轴向、纵向及横向分带等三种。 10、相容元素与不相容元素 总分配系数大于1的元素为相容元素,而其小于1为不相容元素,即元素在固液两相间倾向于后期流

最新水文地球化学试卷B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21分) 1、盐效应:矿物在纯水中的溶解度低于矿物在高含盐量水中的溶解度,这种含盐量升高而使矿物溶解度增大的现象。 2、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岩石颗粒吸附地下水中的某些阳离子,而将其原来吸附的某些阳离子转入水中,从而改变了地下水的化学成分,这一作用即为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 3、氧化垒:在还原条件被氧化条件激烈交替的地段上所形成的地球化学垒。 4、侵蚀性CO2:当水中游离CO2大于平衡CO2时,水中剩余部分的CO2对碳酸盐和金属构件等具有侵蚀性,这部分即为侵蚀性CO2。 5、TDS:指水中溶解组分的总量,它包括溶于水中的离子、分子及络合物,但不包括悬浮物和溶解的气体。 6、硅质水与硅酸水: SiO2含量大于50mg/L的水称为硅质水(1.5分);在阴离子中,HSiO3-占阴离子首位(按mol%计算)的水称为硅酸水(1.5分)。 7、硬度:是以水中Ca2+和Mg2+来量度,其计算方法是以 Ca2+和Mg2+的毫克当量总数乘以50,以CaCO3表示,其单位为mg/L。二、填空(每题1分,共14分) 1、Fe2+在(酸)性中迁移强,而在(碱)性中迁移弱。 2、地球化学垒按成因可分为(机械)垒、(物理化学)垒、(生物)垒和(复合)垒。 3、碱度主要决定于水中的(HCO-3,CO2-3 )的含量。硬度是以( Ca2+,Mg2+)的毫克当量总数乘以50,而暂时硬度是以( HCO-3,CO2-3 )的毫克当量总数乘以 50。 4.大气CO2的δ13C平均值是(-7 ‰),而土壤CO2的δ13C平均值是( -25‰)。 5.标型元素的标型程度取决于(元素的克拉克值)和(它的迁移能力)。 6.弥散作用包括(分子扩散),(对流扩散迁移)和(渗透分散)。 7、SiO2 和Na/K地热温度计适用的温度范围分别为( 0~250 ℃)和( 150~350 ℃)。 8.近代火山型浅部地下热水的水化学类型为(SO2-4 SO2-4 -Cl ),而深部地下热水的水化学类型为(Cl-HCO-3 )。 9.海水的水化学类型为( Cl-Na ),而海成存封水的水化学类型为(Cl-Na -Ca )。 10、水对离子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溶解作用,是由于水分子具有较强的(介电)效应所致,水的沸点较高,是由于水分子间(氢键)的破坏需要较大的能量。 11、在35℃下,pH=7的地下水是(碱)性。在天然水化学成分的综合指标中,体现水的质量指标的有( TDS,硬度,含盐量或含盐度 , 电导率),而表征水体系氧化还原环境状态的指标有( COD,BOD,TOC,Eh )。

地球化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1. 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中的丰度,称为克拉克值。元素在宇宙体或地球化学系统中的平均含量称之为丰度。丰度通常用重量百分数(%),PPM(百万分之一)或g/t表示。 2. 富集矿物:指所研究元素在其中的含量大大超过它在岩石总体平均含量的那种矿物。 3. 载体矿物:指岩石中所研究元素的主要量分布于其中的那种矿物。 4. 浓集系数 =工业利用的最低品位/克拉克值。为某元素在矿床中可工业利用的最低品位与其克拉克值之比。 5.球粒陨石:是石陨石的一种。(约占陨石的84%):含有球体,具有球粒构造,球粒一般为橄榄石和斜方辉石。基质由镍铁、陨硫铁、斜长石、橄榄石、辉石组成。划分为: E群——顽火辉石球粒陨石,比较稀少;O群——普通球粒陨石: H亚群—高铁群,橄榄石古铜辉石 球粒损石;L亚群—低铁群,橄榄紫苏辉石球粒陨石; LL亚群—低铁低金属亚群;C群——碳质球粒陨石,含有碳的有机化合物和含水硅酸盐,如 烷烃、芳烃、烯烃、氨基酸、卤化物、硫代化合物等。为研究生命起源提供重要信息。分Ⅰ型、Ⅱ型和Ⅲ型。Ⅰ型其非挥发性组成代表了太阳系星云的非挥发性元素丰度。 6.浓度克拉克值=某元素在地质体中的平均含量/克拉克值,反映地质体中某元素的浓集程度。 1.陨石在地化研究中的意义:(一)陨石的成分是研究和推测太阳系及地球系统元素成分的 1陨石类比法,即用各种陨石的平均成重要依据:(1)用来估计地球整体的平均化学成分。○ 2地球模型和陨石类比法来代表地球的平分或用球粒陨石成分来代表地球的平均化学成分。○ 均化学成分,其中地壳占质量的1%,地幔31.4%,地核67.6%,然后用球粒陨石的镍—铁相的平均成分加5.3%的陨硫铁可以代表地核的成分,球粒陨石的硅酸盐相平均成分代表地壳

勘查地球化学复习题

勘查地球化学复习题 一、概念 1、勘查地球化学与地球化学 2、地球化学指标 3、地球化学背景与异常 4、地球化学障 5、表生环境与内生环境 6、原生晕、次生晕与分散流 7、采样单元 8、检出限、灵敏度、精确度、准确度 9、地球化学标样 10、随机误差与系统误差 11、地球化学省与地球化学场 12、异常下限 13、异常强度、衬度、线金属量 14、指示元素 15、扩散作用与渗滤作用 16、前缘晕、后尾晕 17、轴、横、纵向分带 18、多建造晕 19、同生碎屑异常与后生异常 20、土壤分层

21、上移水成异常与侧移水成异常 22、一级水系 23、丰度(克拉克值) 24、类质同象与同质多象 25、主量与微量元素 26、相容元素、不相容元素 27、元素地球化学亲合性 28、分配系数 二、简答与论述 1.简述克拉克值及其地质意义 2.类质同象及其地质意义 3.地壳中元素的主要赋存形式 4.地壳中元素的基本分布和结合规律 5.元素含量在地质体中分布型式的规律 6.地球化学找矿有何特点? 7.简述地球化学找矿方法分类 8.地球化学异常分类(根据赋存介质)? 9.阐述岩石地球化学找矿的野外工作方法。 10.阐述土壤地球化学找矿的野外工作方法。 11.阐述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找矿的野外工作方法。 12.地球化学样品分析的特点与要求 13.简述背景值在勘查地球化学中的研究意义及常用计算方法。

14.影响岩石地球化学形成的主要因素 15.轴向分带及其意义 16.次生晕与分散流的形成特点? 17.地球化学异常评价中,如何区分矿致异常和非矿致异常? 18.简述勘查地球化学中找矿思路(或依据)及工作程序。 19.结合所学知识试述岩石、土壤及水系沉积物采样特点与注意事项 20.运用所学知识,论述金属硫化物矿床的常规化探方法,并简要说 明各自的运用条件。 三、计算与作图 1.异常下限计算方法:直方图解法与计算法 2.分带指数法与浓集系数法确定原生晕轴向分带

油气地球化学复习资料题

第三章生物的类型与化学组成 名词解释: 1.浮游植物:指在水中营浮游生活的微小植物。 2.浮游动物:指没有运动器官或具极不发达运动器官,对水流等不发生作用,而只能随波 逐流的一类水生生物,浮游动物大多骨骼不发育体积小。 3.碳水化合物:是多烃基的醛类或酮类化合物,有C、H、O3种元素组成,其中H、O 原子比例数为2:1,与水分子中H、O比例相同。 4.蛋白质:是由氨基酸单体通过肽键组成的生物大分子多聚体。 5.脂类:指所有生物组成的不溶于水而溶于乙醚氯仿苯等非极性溶剂中的生物体组分。 6.蜡:是不溶于水德固体,是由高级脂肪酸与高级一元醇和甾醇形成的酯。 7.高等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的合体。 一.概述油气成因理论的四种学说 无机成因说:油气是由无机化合物经化学反应形成的。它们或是由地球深部高温条件下原始碳或其氧化态经还原作用形成;或是在宇宙形成初期已存在,后随地球冷却被吸收并凝结在地壳的上部,有这些碳氢化合物沿裂隙溢向地表过程中便可形成油气藏。按照这一学说,无机成因油气不仅存在而且远景巨大,将有可能比有机成因的油气潜力大的多,其蕴藏量几乎是取之不尽的。 油气的早期有机成因说:石油是由沉积物(岩)中的分散有机质在早期的成岩作用阶段经生物化学和化学作用形成的。这一学说认为石油是在近现代形成的,是许多海相生物中遗留下来的天然烃的混合物,即它仅仅是生物体中烃类物质的简单分离和聚集。由于此时的有机质还埋藏较浅故也被称为浅成熟。 油气的晚期成因说:认为并入沉积物中的生物聚合体首先在生物化学和化学的作用下,经分

解,聚合,缩聚,不溶等作用,在埋深较大的成岩作用晚期成为地质大分子——干酪根。之后,随着埋深的继续增大在不断升高的热应力作用下,干酪根才逐步发生催化裂解和热裂解形成大量的原石油(或称为沥青,包括烃类和非烃类)。在一定条件下,这些原石油从生成它的细粒岩中运移出来,在储层中聚集成为油气藏。与早期成因说相同的是,它也认为油气源于有机质。但不同的是,它认为石油不是生物烃类的简单分离和聚集,而是先形成干酪根,之后在较大的埋深和较高的低温条件下才在热力的作用下转化形成。它也被称为深成说(此时有机质的埋深已经较大)和干酪根成烃说(有机质先形成干酪根,干酪根再生油气)。现代油气成因说:无机成因说+油气的早期有机成因说+油气的晚期成因说 二.脂类、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木质素的结构和元素组成有何异同? 脂类(C,H,O):包罗广,结构差异大,但有共性,既不溶于水而溶于低极性的有机溶剂,如氯仿,乙醚。 蛋白质(C,H,O,N):蛋白质构成了生物机体中大部分含氮化合物,结构复杂,种类繁多,功能各异,是细胞最重要的结构成分。 碳水化合物(C,H,O):是一切生物体的重要组成之一,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包括单糖,多糖(淀粉,纤维素,壳质)。 木质素(C,H,O,N):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其性质十分稳定,不易水解,但可被氧化成芳香酸和脂肪酸,含侧链很少,故生油难,但含-OCH3,可生气。 三.与油气关系密切的有哪几类生物,其化学组成有何异同,能否解释这几类生物为什么会与油气关系密切? 浮游植物:糖类富集,蛋白质含量较低,含木质素,脂类含量仅高于高等植物。浮游植物可能始终是世界上有机碳的主要来源。 浮游动物:糖类含量较低,蛋白质含量较高,脂类含量较高。其数量受浮游植物产率的控制,

地球化学复习资料要点

绪论 地球化学学科的研究内容 1)元素及同位素在地球及各子系统中的组成2)元素的共生组合及 赋存形式3)元素的迁移和循环4)研究元素(同位素)的行为5)元素的地球化学演化。 简述地球化学学科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研究思路:见微而知著,即通过观察原子之微,以求认识地球和地质过程之著。研究方法:一)野外阶段: 1)宏观地质调研。明确研究目标和任务,制定计划2)运用地球化学思维观察认识地质现象3)采集各种类型的地球化学样品二)室内阶段:1)“量”的研究,应用精密灵敏的分析测试方法,以取得元素在各种地质体中的分配量。元素量的研究是地球化学的基础和起点,为此,对分析方法的研究的要求:首先是准确;其次是高灵敏度;第三是快速、成本低2)“质”的研究,即元素的结合形式和赋存状态的鉴定和研究3)地球化学作用的物理化学条件的测定和计算4)归纳、讨论:针对目标和任务进行归纳、结合已有研究成果进行讨论。 第一章 1. 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中的丰度,称为克拉克值。元素在宇宙体或地球化学系统中的平均含量称之为丰度。丰度通常用重量百分数(%),(百万分之一)或表示。 2. 富集矿物:指所研究元素在其中的含量大大超过它在岩石总体平

均含量的那种矿物。 3. 载体矿物:指岩石中所研究元素的主要量分布于其中的那种矿物。 4. 浓集系数=工业利用的最低品位/克拉克值。为某元素在矿床中可工业利用的最低品位及其克拉克值之比。 5.球粒陨石:是石陨石的一种。(约占陨石的84%):含有球体,具有球粒构造,球粒一般为橄榄石和斜方辉石。基质由镍铁、陨硫铁、斜长石、橄榄石、辉石组成。划分为: E群——顽火辉石球粒陨石,比较稀少;O群——普通球粒陨石: H亚群—高铁群,橄榄石古铜辉石球粒损石;L亚群—低铁群,橄榄紫苏辉石球粒陨石;亚群—低铁低金属亚群;C群——碳质球粒陨石,含有碳的有机化合物和含水硅酸盐,如烷烃、芳烃、烯烃、氨基酸、卤化物、硫代化合物等。为研究生命起源提供重要信息。分Ⅰ型、Ⅱ型和Ⅲ型。Ⅰ型其非挥发性组成代表了太阳系星云的非挥发性元素丰度。 6.浓度克拉克值=某元素在地质体中的平均含量/克拉克值,反映地质体中某元素的浓集程度。 7.地球化学省:在一个区域内不仅一两种元素丰度很高,对应矿床成群出现,而且在历史演化中,矿产产出率也特别高,这一区段叫地球化学省。 8.对角线规律:元素周期表内位于一条对角线的元素,相互之间容易发生类质同象。 9.地球化学异常:一个富含矿的区段,地球化学特征明显不同于无矿区域的现象称为地球化学异常,常常反应矿产分布的异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