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gdp和幸福指数的关系分析

人均gdp和幸福指数的关系分析
人均gdp和幸福指数的关系分析

人均GDP和幸福指数的关系分析

人均GDP和幸福指数的关系分析

摘要:当人均GDP达到一定水平时,人们对幸福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本文介绍了人均GDP、幸福指数的概念,阐述了人均GDP和幸福指数的关系,并对提高国民幸福指数的意义和途径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人均GDP 幸福指数

经济实力

一、人均GDP与幸福指数的概念

(一)人均GDP的概念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称作“人均GDP”,是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之一,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将一个国家核算期内(通常是一年)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与这个国家的常住人口(目前使用户籍人口)相比进行计算,得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1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519322亿元,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5404万人,据此,2012年中国人均GDP为38354元,截止2012年末,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2855,这就意味着2012年我国人均GDP达到了6100美元,世界排名第84位,排名比较靠后。[1] (二)幸福指数的概念

幸福指数是衡量幸福感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值,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事实与价值判断。这一概念最早是由不丹国王提出并付诸实践的。30多年来,在人均GDP仅为700多美元的南亚小国不丹,国民总体生活得较幸福,“不丹模式”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之后,美国的经济学家P.萨缪尔森也提出了一个幸福方程式:效用/欲望=幸福指数。[2]

二、人均GDP和幸福指数的关系

(一)我国人均GDP与幸福指数的关系

总体上来说,人均GDP是硬指标,幸福指数是软指标,两者的关系并不是一个绝对的、固定不变的,可以是正相关也可以是负相关,

在不同时期、不同收入阶段是不一样的。

一方面,在经济欠发达、人均GDP不高时,人均GDP与幸福指数基本上呈负相关关系。在这一时期,国民生产总值的快速增长并没有使人民快乐幸福起来。究其原因,随着物质财富相对增长、经济生活水平相对提高,人们对社会的满意程度、幸福目标的要求也在相对提高。中国人均GDP按本币(人民币)计算:1987年首次突破1000元,达到1112元,1995年突破5000元,达到5046元,2003年首次突破10000元,达到10542元。但据统计,我国1990 的国民幸福指数是6.64(1―10标度),1995 年上升到 7.08,但 2001年却下降到 6.60。而近两年来又略现上升趋势,据有关调查统计显示,2011国民幸福指数为6.94,2012年又上升了0.2%,达到7.14%。

另一方面,当人均GDP达到一定水平时,人们对幸福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此时人均GDP与幸福指数又呈现出正相关关系。随着GDP的增长,在物质生活的改善达到了一定程度以后,人们在增强自己的满足感方面对物质条件的依赖逐渐减弱,更多的转向精神追求和生命价值的实现。有研究结果表明,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时,就会开始关注幸福指数。按照世界银行统计标准,“5000美元”意味着将达到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水平。对百姓来说,这也意味着人均可支配收入将大幅度增长,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满足程度大大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自然也得到大大的提升。2011年,中国人均GDP刚过5000美元,“十二五规划”人均GDP将超5000美元。经过对调查结果和国家有关部门的监测数据进行加权处理,得出2011―2012年度中国幸福小康指数为80.1,比上年提升0.2个百分点。

(二)其他国家人均GDP与幸福指数的关系

国际上最具权威的幸福指数的计算机构――世界价值研究机构

在2004 年对82 个国家的幸福指数的统计排名。其中经济不太发达的拉美国家波多黎各和墨西哥高居榜首,北欧国家丹麦为第 3 名,美国只排到了第 15 名。市场经济最发达的美国,长期以来经济增长水平很高,但幸福指数较低。

实践日益表明,人居GDP水平和人民幸福并非总是正相关的关

系,而往往不大一致。幸福感是一种心里体验,而幸福指数就是衡量这种感觉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值。有时一国的生产力水平很高,但人民幸福并未相应增长,甚至还有下降。

三、提高国民幸福指数的意义

英国哲学家休谟说:“一切人类努力的伟大目标在于获得幸福。”提高经济增长、追求政治民主、发展文化教育事业都是为了人民的幸福。[3]所以我们应该逐渐转变衡量标准,以提高国民幸福指数作为根本目标去实现。尤其是在当前我们国家人均GDP已经达到5000美元,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一)提高国民幸福指数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仍是中国的首要任务。发展经济是增添幸福的手段,追求幸福是发展经济的目的,也是检验发展的标准。提高国民幸福指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二)提高国民幸福指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以人为本、人民幸福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只有社会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做到以社会全体成员为本,才能真正使人人都能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人人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才能构成史无前例的真正的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自由人联合体”在中国的阶段性目标和要求。因此,关注国民幸福指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四、提高国民幸福指数的途径

(一)要追求“双G”发展

即“GDP”和“GNH”的双发展,就是指追求一国国民从心理上对所生活地区的物质和情感两方面的幸福认同程度。不含国民幸福指数的经济发展只能是物质的发展,而不是人的发展,这样的社会不可能长久。因此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必须综合考虑这两个因素,并将其作为考核要素之一。(二)定期调查居民的幸福指数在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定期调查居民的幸福指数。这样才能知道政策的实施效果及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以便对

已经制定的路线方针作及时的改变、调整或完善,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但值得注意的是,切忌让调查流于形式,以造成政府对当前形势的误读。

(三)全面了解GNH的过去式与现在时

政府已经把国民幸福指数纳入社会发展内容和目标,并且对其做定期检查以及时掌握形势后,还要全面了解该地区GNH的过去时、分析GNH的现在时,重点把握现在,制定切实可行、符合民心民意的民生政策;在前面的基础上预测GNH的将来时,着眼未来,一定要从人民群众长远利益出发,切忌短视行为。

(四)切实重视民生,把影响人民幸福的现实问题解决好

解决教育和就业问题,高度重视和关心就业困难的群体,要努力推进分配制度改革以缩小贫富差距,完善和健全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机制,重视社会稳定工作,下决心解决影响群众日常生活的环境问题等。所有这些问题都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民众要安居乐业首先要有一个健康稳定安全的大环境,解决好这些现实的问题,其次才能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强大,幸福感才能有所提高。

(五)缩小贫富差距,提高全民幸福指数

我国目前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了国际警戒线,不同行业、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呈全面扩大趋势,收入差距过大、贫富分化成为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贫富差距太大也已经成了影响居民幸福指数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提高全民的幸福指数,增强国民幸福感,国家必须完善收入调节政策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加强财税调节、收入再分配政策、城乡协调发展等措施努力缩小收入差距和保证社会公平与和谐。

幸福是人类既古老又亘新的追寻目标,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来说,幸福不应只停留在物质水平、只停留在动物性的物欲的满足上,而要在自然物欲基础上树立正确的、符合时代发展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追求心灵快乐和精神幸福。人的心灵和谐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谐了,整个社会的发展也会更和谐。

参考文献: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EB/OL].http:

//https://www.360docs.net/doc/4f11750796.html,/view/640019.htm

[2]幸福感指数[EB/OL]. http:

//https://www.360docs.net/doc/4f11750796.html,/view/497223.htm

[3]十八大报告[EB/OL]. http:

//baiducom/view/058be745a8956bec0975e37.f.html

(李维刚,1969年生,黑龙江伊春人,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财税管理。于存皓,1989年生,黑龙江勃利人,佳木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最新【精品】范文

幸福指数

浅谈幸福指数 GDP通常被作为衡量一个地区发展水平的唯一指标,而环境人文等其它因素却被忽视,纵然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但经济发展最终还是为了人的幸福,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同时出现的问题如果单纯看到经济的乐观增长,而忽视了了人民的幸福水平,就会背离经济发展的目标,最终只能适得其反,事与愿违。所以衡量国家的生活条件状况,不能单以GDP来作为衡量目标。 幸福指数是反映人们主观生活质量的核心指标。幸福感是由人们所具备的客观条件以及人们的需求价值等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个体对自身存在与发展状况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从形式上讲,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这种体验并不是某种转瞬即逝的情绪状态,而是基于主体自觉或不自觉地自我反省而获得的某种切实的、比较稳定的正向心理感受。从内容来讲,幸福感是人们所体验到的一种积极的存在与发展状态。幸福感是一种个体的心理体验,但幸福指数反映的则是一种社会事实,或者说社会现象,是一般人或特定的社会群体在特定时期主观生活质量的变化程度。 最早使“幸福指数”这一概念量化成为指标体系的是南亚国家—不丹,20世纪70年代,不丹国王提出并付诸实践国民幸福总值的指标。他认为政策应该关注幸福,并应以

实现幸福为目标。他提出,人生基本的问题是如何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间保持平衡。在这种执政理念的指导下,不丹创造性地提出了由政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四级组成的“国民幸福总值”(GNH)指标。不丹国王提出GNN时并不引人注目然而20多年的实践已经引起全世界瞩目。在人均GDP仅为700多美元的南亚小国不丹,国民总体生活得较幸福。“不丹模式”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世界上不少著名的经济学家把目光投向这个南亚小国,开始认真研究“不丹模式”。 幸福是主观的,数字是客观的。幸福感量表就是将主客观成分进行适度的搭配。纯客观取向的幸福感测量,关注的是硬指标,包括人均GDP、失业率、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通货膨胀率等;主客观综合的测量法,除了上述客观指标外,还加入了人们的生活满意度调查;纯主观的测量基于一个假设,所有的客观因素已经通过认知影响到人们的主观幸福感了,人们对自身的主观幸福评价已经包含了这些客观指标。 世界上最具影响的幸福指数是由美国密歇根大学罗纳德·英格哈特负责的世界价值观研究机构公布的。问题只有一个,而且非常简单,即把所有事情加在一起,你认为你是“非常幸福”、“比较幸福”、“不很幸福”还是“不幸福”。 中国与西方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反映形式之一的社会心理都存在差异,因而对于幸福的理解也不完全相同,感受幸

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任志洪1,叶一舵2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 摘 要: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一般涉及个体的主、客观因素,在遗传、文化、家庭环境、经济、社会支持、生活事件、人格、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上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但这些研究普遍存在着测量工具不一致、因果关系模糊及测量中存在着的社会赞许性、认知偏差、反应定势等,难以形成较有说服力的结论。因此,将来的相关研究中,在研究对象上应更多关注特殊群体;在研究技术上应充分整合认知神经科学和生物学的研究技术;在研究方法上则应尽可能多地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多层线性模型、元分析和数据追踪技术。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客观因素;主观因素;跨文化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85(2006)04-0152-07  收稿日期:2005-11-28  作者简介:任志洪(1982—  ),男,福建惠安人,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2004级硕士研究生;叶一舵(1963—  ),男,福建永泰人,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 -being ,简称 SWB )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包括生活满意程度、积极情绪体验与消极情绪体验等因素,具有主观性、整体性和稳定性特点[1]。早期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对消极心态和病理心态的研究,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对幸福感等积极心理状态的研究逐渐开始盛行。研究幸福感主要有两大流派即基于快乐论哲学观点研究快乐的SWB 与基于现实论哲学观点研究人类潜能的心理幸福感(PWB ),前者认为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幸福就是追求感官的快乐,避免感官的痛苦;后者强调人的精神快乐和理性能力,认为人的幸福必须在理性的指导下才能实现。西方对SWB 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历了研究的描述阶段和理论建构阶段,目前已经进入了理论深化阶段。而国内关于SWB 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研究尚处于起始和探索阶段,对实证方面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探讨。国内外关于SWB 的影响因素研究大部分只针对个别的因素,而没有进行系统的考量,本文综合了国内外大部分的研究资料,重点考察个体的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各方面对SWB 的影响作用,以供相关研究者参考。 一、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客观因素 (一)遗传因素 目前国内关于遗传因素对SWB 的研究几乎没有,而国外这方面的研究也主要是通过对双生子的研究来证实遗传因素影响的存在。如美国心理学家里肯博士认为,80%的人在出世时就有了基本定型的“幸福水平”。Braungan 等[2]运用收养和双生子研究发现,1岁左右婴儿积极情感具有遗传特性。明尼苏达大学Tellegen 等[3]著名的双生子研究发现:在不同家庭环境中抚养长大的同卵双生子,其SWB 水平的接近程度,比在同一个家庭中抚养长大的异卵双生子要高得多。也有学者认为遗传因素虽然影响着SWB 的各个方面,但气质的差异导致个人体验SWB 的水平不同。另一方面,个人所体验到的SWB 是随着时间和情境而变化的。从上面国外学者的研究,我们确实可以看到幸福感与遗传有一定关系,但在个人发展过程中,遗传与环境因素是相互作用的,同时对SWB 水平产生影响,而外界环境中的各因素又通过个性影响SWB 。 (二)文化因素 对文化与SWB 关系的考察是诸多跨文化研究者感兴趣的问题。目前,对文化最重要也是最 2006年第4期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 14,2006 (总第139期)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Edition )G eneral ,No 1139

提升国民幸福指数

提升国民幸福指数—“十二五”规划建议解读 一:GHN 国民幸福指数,是衡量人们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状况的感受和体验,即人们的幸福感的一种指数。 如果说“生产总值”体现的是物质为本、生产为本的话,“幸福总值”体现的就是以人为本。根据荷兰Erasmus大学的RuutVeenhoven教授对中国3次幸福指数的调查,中国1990年国民幸福指数为6.64(1-10标度),1995年上升到7.08,但2001年却下降到6.60。数据表明,即使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也并不能保证国民幸福的持续增加。为什么中国人的幸福感在过去10年中先升后降,表现出与经济发展轨迹之间的非同步性。其中主要原因在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初期,物质发展成效明显地呈现出来,那时社会分化程度还不大,社会成员在心理上更多是作纵向比较,与过去的生活水平相比,较容易产生满足感。最近10年,社会结构转型加速,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日益全面触及深层利益,社会分化程度加大,尤其是贫富差距凸显;在社会心理方面,随着生活条件逐渐改善,人们需求层次日益提升,且呈现出多样化态势,因此,需求能被满足的标准相对提高了;而由于资源相对短缺和竞争加剧以及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各种压力感大大增加,这一切都强有力地影响了人们的幸福感对于人的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在20世纪60年代晚期到80年代中期,成为心理学的一个热点研究领域。心理学家对于主观幸福感的探讨更多地来自生活质量、心理健康和社会老年学三个学科领域。由于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加入幸福感研究的行列,幸福感的丰富内涵和表现形式得到了更多的揭示。应该说,作为社会心理体系一个部分的幸福感,受到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经济因素如就业状况、收入水平等;社会因素如教育程度、婚姻质量等;人口因素如性别、年龄等;文化因素如价值观念、传统习惯等;心理因素如民族性格、自尊程度、生活态度、个性特征、成就动机等;政治因素如民主权利、参与机会等。此外,对主观幸福的理解还涉及许多分析层面,主要包括认知与情感、个体与群体、横向与纵向、时点与时段,等等。 二:五年计划,五年规划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的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二个“五年计划”。 “计划”是指工作或行动以前,预先拟定的具体内容和步骤。“规划”则是指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计划变规划,是一个进步,表明计划经济体制基本破除了。”

比较分析国民幸福指数与GDP(一)

比较分析国民幸福指数与GDP(一) “2008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2008年12月25日在昆明揭晓,共有10座城市入选,并举办了隆重的颁奖典礼。经过测评筛选,2008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是:杭州、宁波、昆明、天津、唐山、佛山、绍兴、长春、无锡、长沙。其中杭州由于连续五年在调查推选活动当中名列前茅而获得金奖。 “最具幸福感城市”的评选牢牢扣住“民生幸福”这一主题。内容涉及自然环境、交通状况、发展速度、文明程度、赚钱机会、医疗卫生水平、教育水平、房价、人情味、治安状况、就业环境、生活便利共12个指标。它打破以经济指标评价城市发展的传统模式,将重心放置于市民的生活满意度等生存状况以及人际和谐程度,让城市决策者更关注普通市民的幸福感,使他们在科学发展的同时更加心系百姓幸福。 如果说GDP、GNP、人均GDP、人均GNP是衡量国强、民富的重要指标,那么,幸福指数则是衡量国稳、民福的重要指标。GDP并不是评价一国社会发展的唯一标准,它不能提供大众福利状况的全部真实信息,不能反映民生状况,甚至可能以GDP增长的强势掩盖一个国家发展及社会变革方面的劣势。 另外,传统的GDP不能准确反映经济的增长,亦不能准确反映增长过程成本及财富分配。例如,近几年来,我们国家高增长的GDP构成中有一部分是属于国外投资者,准确地说,GDP增量中有一些是外国投资者的收益,繁荣但不很富裕。 由于长期以来,在一些地方GDP是考核干部政绩的“硬指标”,GDP数字高,说明干部能力强,可能升迁;数字低,就被认为分管官员能力不行,不但升不了官,还可能被“末位淘汰”。因此,一些民众对GDP已经不太关心,他们更关心自己的生活质量、生活水准的提高。之所以淡漠,无非就是有一些地方增长而无发展,公众并没有从GDP增长中享受福利;GDP 仅仅成为官员政绩的体现,而不是百姓幸福指数的标志。 相对于GDP,以国民幸福指数作为衡量经济福利的指标,最大的优点在于引导政府的公共政策应当从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转到追求建立并维系一个健康、公平、正义的宏观制度安排。另外,幸福指数可以勾勒社会心理氛围的风貌,揭示人们需求结构的态势,社会运行机制的效能,反映社会整合程度的状况,从而为最急迫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导向和动力。以国民幸福指数作为衡量经济福利的指标的政策意义表现在: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增加幸福感,发展规划和发展政策的制定者在确立工作目标时,应更优先地了解社会中哪些条件或因素与人民的生活满意程度之间的关系最为紧密,以便通过制定、完善相关措施和机制来减少、消除导致人民不满意或满意度较低的方面,从而促进人民幸福感受程度的不断提高。

评估幸福

由于受主观性这一特点的制约,目前主观幸福感的评定应用最多的是自我报告的测 评方法。许多研究者根据各自的研究对象和目的,编制出了不少测量主观幸福感的 自陈量表,其中很多量表已经被广泛接受,并在跨文化的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有关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评估 一些研究者还认为人们的幸福感状况取决于一定时期内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权衡[5]。如果人们较多体验到愉快的情感、而较少体验不愉快的情感,便可推定 他们是幸福的。从这一假定出发,研究者们编制出大量的情感测查量表。其中主要 有:Bradburn编制的情感量表(Affect scales:positive affect,negative affect,affect banlance);Waston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简式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量表 (PANAS);流调用抑郁评定量表(CES-D);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感量表(MUNSH); 但也有研究者对短期情感反应能否用来说明一个人整体的幸福感状况表示怀疑。针 对这一缺陷,将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全面考虑,得出一些评估手段。 (二)有关生活满意度的评估 生活质量上的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一般将主观幸福感界定为人们对自身生活满意程度的认知评价。研究者们选取的主观幸福感维度主要包括总体生活满意感和 具体领域满意感。 在对生活质量进行整体评估时,有些研究仅用一个问题,即“总的来讲,您对生活的满意感如何?”,有时附加一个评估过去生活的问题,“回顾过去,我感到满意”, 为此,分别评分。在对生活满意度进行评估时,使用最多的是相对标准化的评定量 表。较为常用的有:生活满意感评定量表(LSR);自我标定量表(SAS);总体生活 满意度量表(SWLS);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SLSS) ;多维度学生生活满意度量 (MSLSS);感知生活满意度量表(PLSS)等。 (三)有关总体幸福感的评估 虽然某些因素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决定整体满意感判断的重要因素,但是,个体对每个领域所赋予的权重并不相同。因此,Diener等人提出不能仅仅依赖实验者所 设定的一系列领域里的满意感的堆积,而是需要整体的评价[7]。 (四)言语评定量表 有关总体幸福感的早期测评工具比较的简单,一般只有一个项目,要求被试者从总体上对自己的幸福(或快乐)感受进行判断,然后进行等级选择。单项目的幸福 感评定虽然十分简捷,但是由于它易受个体测评时心境的影响,稳定性不足,因此 更多的研究者倾向于使用多项目的主观幸福感评定量表,以保证测量结果更具稳定 性和有效性。这些量表主要有:幸福感指数量表(Index of well-being) ;总体幸福 感量表(PGWB);牛津主观幸福感问卷(OHI);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 夏普量表(SHARP;《国际大学调查》(ICS)问卷(分A卷和B卷);中国人幸福感量 表(CHI);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SWBSCC);儿童主观生活质量问卷。 自陈量表测验具有较好的测量特性。量表得分与日常心境报告、私下报告、配偶报告呈中等相关。但是也有一些研究表明,主观幸福感的得分会随所使用量表、项目顺序、时间坐标、当时心境以及其它一些情景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而且,主观幸福感的自陈量表测量,似乎也更多地受到被测者反应倾向的影响。 (五)非言语评定量表 除了文字性的评定项目之外,为了避免教育及文字的影响作用,研究者还开发了一些非言语性评定量表,如Andrews 的人面量表;Cantril的阶梯量表;Cantril 的山高量表等。

GDP与幸福综述

GDP与幸福综述 摘要:中国gdp快速发展,在gdp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如何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社会问题,幸福指数将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关键词:gdp幸福指数中国经济 当前中国经济的状况。日本公布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为54742亿美元。日本gdp低于中国1月公布的58786亿美元,日本正式交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位置。日本首相菅直人说:“中国经济规模很大,就应当担任在世界上更大责任。”此外,海外收购、超级富豪、股票市值;中国都排在世界第二。 1 gdp增长中存在的问题 国内存在经济失衡。我国经济总量、财政收入位居世界前列,但居民收入水平及增长速度却不能与之匹配。导致我国经济的失衡状态,即当下的gdp比重中,国内居民消费不到35%,而投资与净出口却占了65%,由此形成了典型的投资扩张而内需不足的经济模式。相应的,我国各级部门行政开支比例却不断上升。当前我国行政费用开支占财政收入的26%,而日本只占3%,欧洲许多国家也不到4%。 2 告别唯gdp论成全国共识幸福指数将成导向 十七届五中全会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未提及有关gdp增速的量性要求。人们在重新思考一个常识问题:经济发展到底为了什么?早在2006年,胡锦涛主席在耶鲁大学演说时就明确提出要“关注人的价值、权益

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与幸福指数”。温家宝总理近年来也多次强调: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在近期召开的地方两会上,“幸福”成为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十二五”规划中的高频词。告别gdp崇拜,缔造幸福中国。已经到了付诸实践的阶段。“幸福指数”作为一种政治导向的轮廓正在不断清晰,而它如何通过全国“两会”转化为全社会的行动,将是各方关注的焦点。 走到尽头的“唯gdp”。事实上,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来自1953年联合国发布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及其附表”,它是这一体系的核心指标。在经过1968年与1993年的两次修订之后,sna 系统已经成为当前国际最主流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被称为经济学界最后一位通才的萨缪尔森对gdp赞誉有加:“虽然gdp和国民经济核算似乎有些神秘,但它们确实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如同人造卫星探测地球上的气候,gdp描绘出一幅经济运行状态的整体图景。”连曾长期执掌美联储的格林斯潘也说,是gdp“把秩序带给了本来是混乱的世界”。然而从gdp诞生的那一天起,对它似乎难以取代的尊崇地位的争议就从未停止,20世纪另外一位举足轻重的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早就警告世人,应远离对gdp的迷信。“gdp是充满穷人的富裕”。gdp存在的问题。中国的gdp高速列车在行进之中,始终没有摆脱轨道上那些恼人的障碍栏:人均gdp呢?社会公正程度呢?环境的牺牲呢?资源的过度开发呢?收入分配的方式呢?人民的幸福感呢?甚至,gdp数据

人均gdp和幸福指数的关系分析

人均GDP和幸福指数的关系分析 人均GDP和幸福指数的关系分析 摘要:当人均GDP达到一定水平时,人们对幸福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本文介绍了人均GDP、幸福指数的概念,阐述了人均GDP和幸福指数的关系,并对提高国民幸福指数的意义和途径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人均GDP 幸福指数 经济实力 一、人均GDP与幸福指数的概念 (一)人均GDP的概念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称作“人均GDP”,是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之一,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将一个国家核算期内(通常是一年)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与这个国家的常住人口(目前使用户籍人口)相比进行计算,得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1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519322亿元,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5404万人,据此,2012年中国人均GDP为38354元,截止2012年末,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2855,这就意味着2012年我国人均GDP达到了6100美元,世界排名第84位,排名比较靠后。[1] (二)幸福指数的概念 幸福指数是衡量幸福感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值,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事实与价值判断。这一概念最早是由不丹国王提出并付诸实践的。30多年来,在人均GDP仅为700多美元的南亚小国不丹,国民总体生活得较幸福,“不丹模式”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之后,美国的经济学家P.萨缪尔森也提出了一个幸福方程式:效用/欲望=幸福指数。[2] 二、人均GDP和幸福指数的关系 (一)我国人均GDP与幸福指数的关系 总体上来说,人均GDP是硬指标,幸福指数是软指标,两者的关系并不是一个绝对的、固定不变的,可以是正相关也可以是负相关,

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整理

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 一、90项症状清单(SCL-90) 二、儿少心理健康量表(MFS-CA) 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 四、长处和困难问卷(SDQ) 五、初中学生攻击行为的主要心理特征问卷 六、青春期性心理健康量表 七、匹兹堡睡眼质量指数(PSQI) 一、生活事件量表( LES) 二、中学生生活应激评定量表 三、中学生应激量表(SSMSS) 四、大学生恋爱心理压力源量表 五、中小学教师工作-家庭冲突问卷( WFCS) 六、简易应对方式问卷 七,应付方式问卷(CSQ) 八、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九、青少年杜会支持量表 十、青少年学习倦怠量表 十一、中国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人员枯竭量表十二、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APIUS) 十三、青少年上网成定自评量表 十四、中学生网络成有诊断量表

十五、IT企业员工工作成瘾问卷 十六、自杀态度问卷(SAQ) 十七、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表(PCL) 一、老年精神评定量表( PAS) 二、抑郁自评量表(SDS) 三、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 四、贝克抑郁自评量表(BDI) 五、抑郁体验问卷(DEQ) 六、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 七、焦虑自评量表(SAS) 八、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 九、大学生强迫症状问卷 一、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 SⅡ-CV) 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 三、安全感量表(SQ) 四、修订版成人依恋量表(AAS) 五、分离体验量表第2版(DES-Ⅱ) 六、人际信任量表(ITS) 七、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 八、青少年学生疏离感量表(ASAS) 九、汉区少数民族学生文化疏离感量表 十、UCLA孤独量表

恩格尔系数和幸福指数分析

恩格尔系数和幸福指数分析 摘要:恩格尔系数是指在总支出金额不变的条件下,恩格尔系数越大,说明用于食物支出的金额越多;恩格尔系数越小,说明用于食用支出的金额越少,因此,恩格尔系数是衡量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富裕程度的主要标准之一。所以人们常常用恩格尔系数表示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而幸福感指数,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又是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它表现为在生活满意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的过程。所以恩格尔系数越低,代表除食物之外所支配的财富越多,那满足感也越强,这种满足感的增加势必也会造成幸福感的增强,但通过研究发现并非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恩格尔系数越低幸福感就越强,将恩格尔系数和幸福指数加以关联,分析恩格尔系数和幸福指数的关联,并对两系数加以分析。 关键词:恩格尔系数;幸福指数;幸福感;分析应用 1 恩格尔系数和幸福指数 1.1 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是德国统计学家和经济学家,1857年恩格尔根据德国的统计数据对消费结构的变化中发现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则会下降。由此得出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

个比例呈下降趋势,这种家庭收入与食物开支所站的比例一般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用公式表示如下: 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金额/总支出金额×100%。 可以看出,在总支出金额不变的条件下,恩格尔系数越大,说明用于食物支出的金额越多;恩格尔系数越小,说明用于食用支出的金额越少,二者成正比。反过来,当食物支出金额不变的条件下,总支出金额与恩格尔系数成反比。因此,恩格尔系数是衡量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富裕程度的主要标准之一。 所以恩格尔系数统计数据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恩格尔系数较高,作为家庭来说则表明收入较低,作为国家来说则表明该国较穷。反之,恩格尔系数较低,作为家庭来说则表明收入较高,作为国家来说则表明该国较富裕。 国际上常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恩格尔系数统计数据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在中国运用这一标准进行国际和城乡对比时,要考虑到那些不可比因素,如消费品价格比价不同、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以及由社会经济制度不同所产生的特殊因素。对于这些横截面比较中的不可比问题,在分析和比较时应做相应的剔除。另外,在观察历史情况的变化时要注意,恩格尔系数反映的是一种长期的趋势,而不是逐年下降的绝对倾向。它是在熨平短期的波动中求得长期的趋势。

中国人幸福感量表

中国人幸福感量表(完整版) 下列每道题目都有一组句子,请圈选最能描述您最近三个月的感受的句子。 1. 0 我的机运比别人差 1 我的机运普通和别人差不多 2 我的机运很好 3 我的机运非常好 2. 0 我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并不感到幸福 1 我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有时感到幸福 2 我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经常感到幸福 3 我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总是感到非常幸福 3. 0 我的生活不如意 1 我的生活还算如意 2 我的生活相当如意 3 我的生活非常如意 4. 0 我从未发现生活中的事是有趣的 1 我发现生活中有些事是有趣的 2 我发现生活中大部份的事是有趣的 3 我发现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非常有趣 5. 0 我不能控制我的生活 1 我能够控制我生活的一部份 2 我能够控制我生活的大部份 3 我能够控制我生活的全部 6. 0 我觉得我的日子过得比别人差 1 我觉得我的日子过得比别人好一点 2 我觉得我的日子过得比别人好多了 3 我觉得我的日子过得好得不得了 7. 0 和家人在一起的感觉并不愉快 1 和家人相处在一起偶尔让我觉得愉快 2 和家人相处在一起常常让我觉得愉快 3 和家人相处在一起总是让我觉得很愉快 8. 0 我不曾受到别人的尊重与敬重 1 我偶尔受到别人的尊重与敬重 2 我常常受到别人的尊重与敬重 3 我随时受到别人的尊重与敬重 9. 0 我和以前一样健康 1 我感到比以前健康 2 我感到比以前健康得多 3 目前我的健康正处于最佳状况 10. 0 对生活,我没有安全感 1 对生活,我只有一点安全感 2 对生活,我很有安全感 3 对生活,我非常有安全感 11. 0 我没有完成任何我想作的事

从人民幸福指数看国民幸福感

从人民幸福指数看国民幸福感 摘要:日常生活总是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经常能够听见身边的人说,今天的某某东西涨了,而工资却没有涨,诸如此类抱怨的言语等等。人民的生活质量是提高还是下降了呢?生活的幸不幸福呢?人民幸福指数是指收入的递增/基尼系数×失业率×通货膨胀,本文在假设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依次分析该公式中的因素及环境,是否会影响人们幸福指数。 关键词:人民幸福指数;国民幸福感 据专家预测,发达国家在2015年GDP增速将在2.58%,而中国2015年GDP增速将在5.81%。[1]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GDP的增速较快,并且引起西方国家的一度恐慌。其实这是没有必要的,中国本来就是发展中国家,起点低,增速快,要想发展,这也是必然的趋势。因此,丝毫没有理由,认为我们国家强大起来了。除此之外,专家预测在2015年欧洲联盟的GDP增速将在1.67%,相对于中国来说也是较低的,然而据调查,欧洲国家的人民幸福指数要远远高于中国,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原因在哪里? 一、国民幸福感的概念定义 国民幸福感是指国民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或幸福的

感觉。从经济学上来说,国民幸福感可以用人民幸福指数来代替。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民幸福指数是否就能真的代表国民幸福感,这值得去探究。而人民幸福指数是由国民收入的递增、失业率、通货膨胀这几个方面组成。从宏观方面看,我国的国民收入是不断增加,但需要注意的是,此时的国民收入是人均收入。我国是一个人口基数大的国家,国家的大部分财富掌握在小部分人手中,小部分财富却被分给了人口的大部分。因此对于大部分人说,他们的收入并没有明显的增加。而据资料报道,我国近几十年的失业率也只增不减,人民的生活水平也略微下降。因此接下来将讨论国民收入、失业率、通货膨胀这三个因素是否会影响国民幸福指数。 二、我国国民幸福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失业率增加 在我国,对于许多父母来说,孩子上大学就意味着将来有一个比较好的工作,不用跟父辈一样辛勤劳作。而对于孩子来说,他们也不知道自己寒窗苦读十几载,毕业后很可能找不到工作。那么失业是什么呢,它对生活有什么影响呢?需要刺激经济的发展。而据资料显示,近些年来,我国的失业率只增不降,实际失业率比登记的失业率要高,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因此这是导致国民幸福感下降的原因之一。每天早上起床,想想有好几万人在跟你竞争,害怕哪一天就被解雇了。

幸福指数与经济指数的关系

幸福指数与经济指数的关系 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它既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又是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它表现为在生活满意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而幸福感指数,就是衡量这种感受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值。“幸福感指数”的概念起源于30多年前,最早是由不丹国王提出并付诸实践的。20多年来,在人均GDP仅为700多美元的南亚小国不丹,国民总体生活得较幸福。“不丹模式”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如果说GDP、GNP是衡量国富、民富的标准,那么,百姓幸福指数就可以成为一个衡量百姓幸福感的标准。百姓幸福指数与GDP一样重要,一方面,它可以监控经济社会运行态势;另一方面,它可以了解民众的生活满意度。可以说,作为最重要的非经济因素,它是社会运行状况和民众生活状态的“晴雨表”,也是社会发展和民心向背的“风向标”。 人们也普遍认为:幸福指数,是体现老百姓幸福感的“无须调查统计的”反应:是挂在人民群众脸上“指数”。 A类指标:涉及认知范畴的生活满意程度,包括生存状况满意度(如就业、收入、社会保障等),生活质量满意度(如居住状况、医疗状况、教育状况等)。B类指标:涉及情感范畴的心态和情绪愉悦程度,包括精神紧张程度、心态等。C类指标:指人际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和谐。 美国的经济学家P.萨缪尔森提出了一个幸福方程式:效用/欲望=幸福指数。 欲望是一种缺乏的感觉与求得满足的愿望,它分为五种层次,从下至上:第一个层次是人的基本生理需要,第二个层次是安全需要,第三个层次是归属和爱的需要,第四个层次是尊重的需要,第五个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效用是从消费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是对欲望的满足。 判断一个人的幸福与否,可以从答案中得到,以得数1为分界岭。比1小就证明不幸福,等于1或者比1大就证明是幸福的。 如果我们的欲望指数高,而在目前生活方式中得到的效用低,那得出来的幸福指数就是零点几了,那就说明我们的生活状态不好,让我们感觉不幸福,而不幸福的严重程度是根据数字来衡量的,数字越小就代表越不幸福,如果效用比欲望高,得出的得数就比1大,那就证明是个幸福的人。同理,幸福的指数也是根据得数来判断,数字越大就证明越幸福。 效用也是一种感觉,它的大小与有无完全是一种主观感受。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欲望是求得满足的愿望,它是由一个人的观念来决定的,每个人的欲望因观念的不同所期望的层次不同,所以在同处一种环境中,幸福与不幸福就因人而异。所以,这个方程式得出来的结果也是因人而异的,也就是说,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不是客观的分析。 如果想评判若自己幸福不幸福,也可以用上述欲望的五个层次来划分。这五个层次,你想达到几层,而你目前又达到了几层,如果你想的

最新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整理

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 一、90 项症状清单( SCL-90) 二、儿少心理健康量表( MFS-CA) 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 四、长处和困难问卷( SDQ) 五、初中学生攻击行为的主要心理特征问卷 六、青春期性心理健康量表 七、匹兹堡睡眼质量指数( PSQI) 一、生活事件量表( LES) 二、中学生生活应激评定量表 三、中学生应激量表(SSMSS) 四、大学生恋爱心理压力源量表 五、中小学教师工作-家庭冲突问卷( WFCS) 六、简易应对方式问卷七,应付方式问卷(CSQ) 八、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九、青少年杜会支持量表十、青少年学习倦怠量表十一、中国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人员枯竭量表十二、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APIUS) 十三、青少年上网成定自评量表十四、中学生网络成有诊断量表 十五、IT 企业员工工作成瘾问卷十六、自杀态度问卷(SAQ) 十七、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表( PCL) 一、老年精神评定量表( PAS)

二、抑郁自评量表(SDS) 三、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 四、贝克抑郁自评量表( BDI) 五、抑郁体验问卷(DEQ) 六、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 七、焦虑自评量表(SAS) 八、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 九、大学生强迫症状问卷 一、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 n -CV) 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 三、安全感量表(SQ) 四、修订版成人依恋量表(AAS) 五、分离体验量表第2 版( DES-n) 六、人际信任量表(ITS) 七、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 八、青少年学生疏离感量表( ASAS) 九、汉区少数民族学生文化疏离感量表十、UCLA 孤独量表 十一、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 一、儿童少年生活质量量表( QLSCA ) 二、儿少主观生活质量问卷(ISLQ) 三、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

国民幸福指数National Happiness Index

国民幸福指数(National Happiness Index,NHI)是衡量人们幸福感的一种指数,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居民生活与幸福水平的指标工具。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政府越来越重视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提升。政府注重改善民生,努力改善人民群众的经济状况,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当前,中国政府提倡释放改革红利,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所有这些都将有效促进我国国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National Happiness Index is not only an index which can measure the people's feelings of happiness, but also an index tool to measur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resident's livings, and the happy level of a nation or an area.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conomy, the government of China pay much more attention to the masses' quality living and the promotion of the happy level. The government focuses on bettering the people's livelihood, making efforts to promote the masses' economic conditions and satisfying the masses' booming needs of material culture. Currently, the government of China advocates to release the revolution bonus, for letting the masses obtain more benefits. All above these will have more effects on lifting our National Happiness Index.

幸福感指数

幸福感指数英文名称:Happiness Index 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它既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又是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它表现为在生活满意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 而幸福指数,就是衡量这种感受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值。如深圳社科院在做“和谐深圳”社会调查考评时,分三类指标测量居民的幸福感。 A类指标:涉及认知范畴的生活满意程度,包括生存状况满意度(如就业、收入、社会保障等),生活质量满意度(如居住状况、医疗状况、教育状况等)。 B类指标:涉及情感范畴的心态和情绪愉悦程度,包括精神紧张程度、心态等。 C类指标:指人际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和谐 如果说GDP、GNP是衡量国富、民富的标准,那么,百姓幸福指数就可以成为一个衡量百姓幸福感的标准。百姓幸福指数与GDP一样重要,一方面,它可以监控经济社会运行态势;另一方面,它可以了解民众的生活满意度。可以说,作为最重要的非经济因素,它是社会运行状况和民众生活状态的 “晴雨表”,也是社会发展和民心向背的“风向标”。 所以近年来,人们也普遍认为:幸福指数,是体现老百姓幸福感的“无须调查统计的”反应:是挂在人民群众脸上“指数”。 幸福指数:是什么影响人们的幸福感? 对于幸福的追求方式,从前现代时期主要表现为哲学家的思辨和人们个体生活方式的选择,到现代时期出现了付诸社会运动和制度建构,这体现了一种历史性的进步。 现代化给人类带来的一个重要成就无疑是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然而,现代化又是一个充满悖论的进程,与客观福祉的提高形成比照的是,主观幸福并没有呈现相应程度的上升,这无疑构成了现代化的一种困境。 是什么影响了人们的幸福感 对于人的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在20世纪60年代晚期到80年代中期,成为心理学的一个热点研究领域。心理学家对于主观幸福感的探讨更多地来自生活质量、心理健康和社会老年学三个学科领域。由于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加入幸福感研究的行列,幸福感的丰富内涵和表现形式得到了更多的揭示。 应该说,作为社会心理体系一个部分的幸福感,受到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经济因素如就业状况、收入水平等;社会因素如教育程度、婚姻质量等;人口因素如性别、年龄等;文化因素如价值观念、传统习惯等;心理因素如民族性格、自尊程度、生活态度、个性特征、成就动机等;政治因素如民主权利、参与机会等。

2017思想汇报从“gdp”到“幸福指数”

2017思想汇报:从“GDP”到“幸福指数” 敬爱的党组织:今天俞思念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俞思念老师是政治研究院的博士生导师,在这方面可是有很深的研究。在讲课中,我了解到当今两会的热点之一就是有关居民的幸福指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经济术语,分别从不同角度来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如:“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生产价格指数”、“商品指数”等等。但这些词都只反映了经济发展的一个侧面,我们需要寻找更加综合的、全面的指标以客观反映经济全貌。因而“幸福指数”就出现在今年两会中,***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十二五”期间要建设3600万套保障房,让百姓居者有其屋。通过加快建设保障房来改善民生、提升百姓的“幸福指数”。“幸福指数”受到热捧,意味着各级执政者在不同层级的规划中,普遍强调要重视当地人民群众的主观感受,重视提高民生福利水平,这无疑呼应了科学发展观要求。“幸福指数”可以说是与GDP指数一样重要,它一方面可以监测经济社会运行态势;另一方面又是了解民众生活满意程度的“温度计”、“风向标”。我国GDP高速增长是不争的事实,但是GDP在国内的名声并不怎么好,甚至异化为少数官员弄虚作假的工具。在很多时候,GDP直接决定着一个官员的仕途升迁,关系着一个领导的前途命运。以至于有网友调侃说,政府今天盖了一座楼,花费900万元,明天又把这座楼拆掉了,花费了100万元,结果国家和百姓啥也没有得到,但政府的GDP数字却增加了1000万元。虽然只是调侃,却很形象地表明了有些地方官员对GDP异化的严重性,使得经济

国民幸福指数的评估调查报告

国民幸福指数的评估调查报告 最近联合国发表了“20xx年全球快乐调查报告”,全球最快 乐以及最不快乐的国家分别是欧洲天堂瑞士和非洲的小国 多哥,美国排名在第15位;中国大陆在20xx年的排名中位 列84,比前一年上升了9位;香港、台湾的排名分别是72和38位。发明“国民幸福指数”的快乐小国不丹,一下子掉到79位。 在纽约发布的这项调查,是由“联合国永续发展方案网络”负责,在20xx年第一次发表调查报告。所有受调查的国家, 是在158个国家,六大评估的指标,包括人均的国民生产所 得GDP、普遍社会性的支持、人民对国家和地区的观感、健 康人寿的预期、人生快乐的选择,也就是人生抉择的自由,还有关于他们有没有足够的力量和心态去帮助别人,最后是 国家和社会对贪腐的感觉。 在这个调查当中,瑞士以总分7.587夺冠,第二到第五名 分别是冰岛、丹麦、挪威、加拿大,排在十位之前的国家都 是欧洲的国家,而倒数五名都是国内政局不安的非洲小国,如多哥、布隆迪、叙利亚、贝宁及卢旺达。另外受战火破坏 严重的阿富汗也成为最不幸福的10个国家之内。 参与编纂快乐指数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地球研究所长萨齐(Jeffrey Sachs)说,排名最前的13个国家,已经连续两年

相同,没有改变,仅是前后次序稍微有些变动。他也指出,这些指数靠前的国家,在社会支持的力度、诚信感,以及政 府的认同性等等,程度都非常高。而排名靠后的国家,往往 是在收入和社会支持程度方面有所不足。 不过评估指出,经济的危机或自然的灾害,并不一定会摧 毁一个社会的幸福感,反而是社会的公平性、诚信度,以及 国民的身体健康,才是所谓快乐的重点。有一些国家虽然经 济发达了,可是因为贫富悬殊的缘故,一些山区偏远地区的 人民却不快乐,结果就把他们的排名给拉下来了。 全球快乐幸福指数的灵感,其实是来自于发明所谓GDH的 重要小国不丹。在三年前,这个国家主要是想提供各国制订 政策的参考。不丹国王以国民幸福指数来挑战我们所习惯的GDP,他强调保护自然环境,促进永续发展,保护和促进文 化价值,建立良好的治安。这些种种措施来取代财富的增加。因为在开始的时候,全世界的国民幸福指数,排名的榜首就 是丹麦、瑞士、奥地利,不丹当时位居全世界第八。没有想 到时隔三年,今年的排行却远远落到79名,刚好是158个 国家里最中间的部分。 因为最年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不丹面临乡下人口的外流, 城乡差距以及失业率居高不下等等经济发展的难题,所以造 成他们本身“国民幸福指数”下降。号称“全球最快乐国家”的美誉也因此蒙尘。这也是让我们经过调查报告之后,得到

GDP与幸福

GDP与幸福 12投理3班张润东 观点:GDP仅仅反映了幸福感的一部分。 在过去,GDP被用来判断一个国家与人民的富裕程度。但现在越来越多人开始意识到仅仅用GDP反映国民水平是不科学的。 GDP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现在衡量国家发展水平和国民幸福指数普遍采用GDP。但我认为用GDP来衡量幸福,本身就是一件可笑的事情。GDP其实就是一串数字,是十分客观的概念。而幸福是主观的,随着人的成长而不断完善,受经济、环境、宗教、信仰等方面影响。从数学角度上来说,就是无法在同一个坐标轴上。那么,可以说,GDP与幸福没有直接关系。 中国的发展曾经“唯GDP论”在上风,所以,政府大力发展房地产、重复的公共建设。明明同一条路却在两三年中修了几次。GDP是上去了,但我们百姓的幸福指数可大大下降。既然GDP是数值,那么我们也可以给幸福感附加一个分值。政府在第一天修路由于大部分市民认为是便民工程而使幸福分值为正,是上升的一个数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工程的延长,市民期望下降,修路工程所引起的噪音问题,交通阻塞等问题等会使该工程所造成的幸福分值将会下降,但该工程所投入产生的GDP依旧增加,即GDP上升,幸福感下降。由此可见,GDP不能真实反映幸福指数。 而且,我们并不能完全将GDP与幸福划等号。因为,GDP并不能100%转化成幸福感,也许GDP会带来负的影响。计算GDP的其中一种方法是支出法。也就是说,算的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花费的多少。但我们知道我国收入分配失衡。首先,体现在政府积累财富的比重越来越大,而个人收入占比越来越小。这会使得政府花钱方面更加大手笔,而百姓过日子需要更加精打细算。加上现在,医疗及社会保障不到位,百姓的储蓄也不敢轻易花掉,从而导致居民消费能力受到严重抑制。百姓没有保障,谈何幸福呢?如果政府花钱办实事,那么,百姓交税是充满幸福的。但偏偏经常遇到曝光公费乱开销的现象,那么,百姓纳税自然心里不舒服。 有一点不得不提的就是现在的“仇富”心态。产生这种原因肯定是不幸福了。国际上通常认为,基尼系数0.4是警戒线,一旦基尼系数超过0.4,表明财富已过度集中于少数人,该国社会处于可能发生动乱的“危险”状态。而我国基尼系数已从改革开放初的0.28上升到2007年的0.48,而且近两年不断上升,实际已超过了0.5。这是十分严重的信号。虽然GDP还是不断上升,但社会分配不均依旧成为我国居民不幸福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句话说,经济是基础。钱不一定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可见,GDP这个以金钱为计量的数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幸福。但GDP反映的只是幸福的物质指数。俗话说,有钱有有钱的活法,没钱有没钱的活法。有钱并不一定过得快乐,没钱也可以穷开心。所以,幸福还需要一个精神上的衡量指数。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一种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马丁·塞利格曼认为幸福是可以测量的,幸福包括五个元素“积极情绪”“投入”“良好的人际关系”“意义”和“成就”。可见,GDP只能充其量占据“投入”的一部分而已。而衡量幸福的指数,需要测量人的情绪如何、投入多少、人际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