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萨满音乐历史与发展

满族萨满音乐历史与发展
满族萨满音乐历史与发展

兰台世界2012·11月下旬

满族作为中国56个民族的一员,具有渊远的历史,经过多年的发展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我国一个具有鲜明特点的少数民族。受到宗教和历史的影响,满族音乐在发展中孕育了丰富的内涵,成为一种具有满族特点的音乐文化。萨满音乐是满族音乐的一种,相对于其他满族音乐而言更多地保留了满族文化的特色,集歌舞乐为一体,也成为满族音乐的灵魂代表。因此,本文就萨满音乐的产生、特点以及如何保护萨满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作概述分析,希望引起更多的人对满族音乐文化的保护。

一、萨满音乐的起源与发展

满族的祖先被认为是肃慎人,他们是三千多年前的我国东北地区古老的居民之一,是东迁的通古斯群体的后裔。他们的宗教信仰为萨满教。萨满是“巫”的意思,是多神论。因此,萨满教是一种原始多神教。经过长期历史的发展和变迁,只有满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等一直将萨满教作为宗教信仰。萨满教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等为内容的祭祀活动仪式,在仪式上需要为神明献歌跳舞,于是这种祭祀仪式上的音乐最终发展为萨满音乐。满族萨满音乐的历史相当古远,由于它是祭祀用的乐曲,所以它在处于封闭状态的萨满活动中代代相传,变化缓慢,使其保存了满族及其先世在各个时代音乐发展的历史轨迹。经过历年的发展,萨满音乐逐渐形成了以满族民族特色为依托的音乐形式,代表了满族音乐的精髓,得以被满族等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继承和发展下来,便是我们今天见到的萨满音乐。纵观满族萨满音乐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受到社会、经济、文化、语言等多方面的影响,萨满音乐文化融入了一些其他元素,与其他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相比,有一些共同的特性。但是,满族萨满音乐有着明显的特殊性。这是由于满族民族内部发展极端不平衡,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萨满音乐文化发展缓慢,甚至停滞或断裂,不够具有完整且鲜明的民族特色,在民族音乐中地位较低。虽然如此,满族萨满音乐却有着较大的艺术价值,并曾对中原北方和东北地区的音乐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也成为了满族及其先世音乐文化的活化石,为全世界的音乐人和艺术家研究萨满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成为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萨满音乐的乐器与乐曲

常见的萨满音乐的乐器有三种,一是萨满膜鸣乐器,如依姆钦,即现代的抓鼓,同肯,即抬鼓;二是萨满体鸣乐器,如西沙,汉译“腰铃”,轰勿,汉译“铃杆”,托力,即“铜镜”等;三是萨满弦鸣乐器,如三弦、琵琶等。萨满音乐中丰富多彩的乐器作为表达萨满音乐的媒介,在萨满音乐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其他无可比拟的。

萨满乐曲是在满族萨满的祭祀活动中演唱的歌曲,又称“神歌”,可视为宗教歌曲。满族自其先世便信仰萨满教,认为萨满具有“特殊品质”,是人与神的沟通者,因此神歌在整个萨满活动中占有重要地

位,贯穿始终,是满族萨满活动的主要形式和载体。满族萨满神歌在萨满活动中采用以鼓伴歌,且歌且舞的表演方式,表演形式丰富多彩。从民俗学的角度看,满族萨满信仰活动属于一种民俗活动,所以

其祭祀时使用的歌曲也应划在民间风俗歌曲的范围内。

满族萨满神歌大多数是四音曲调,不太常见五声音阶的曲调。尚未见到七声音阶的萨满神歌,仅在辽宁搜集到两首由六音构成的神歌,并且这两首六音神歌是由五声音阶派生出来的,这也是萨满音乐的一大特色。

三、萨满音乐的特点

1.融艺术与宗教合一。满族萨满音乐作为一种音乐艺术,具有丰富的艺术底蕴,蕴含了大量古代的音乐信息,并且与各个时代的宗教紧密结合。萨满音乐本身就是萨满教祭祀用的礼乐,代表了萨满教的文化特征。一般而言,满族人民把神歌作为人与神沟通的媒介,萨满教的世界观深刻影响着满族人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他们根深蒂固的信仰。萨满音乐对于满族人民而言更注重它的象征意义,关注由它所带来的神的信息。在萨满的观念中,萨满音乐的乐器———神鼓不是一般的乐器,而是具有宗教含义的法器,神鼓可以带人上天入地,通过鼓乐可以做到人和神的沟通,神鼓在满族人民心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也导致了萨满音乐不仅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还与宗教紧密相连,承载着历年的萨满文化,表达了萨满人民长期希望征服自然的愿望。因此,萨满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文化,将艺术与

自然宗教文化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2.表现形式以鼓乐为核心。萨满音乐有三种乐器,萨满膜鸣乐器如抓鼓、太鼓等,萨满体鸣乐器如腰铃、铜镜等以及萨满弦鸣乐器,如三弦、琵琶等。在这些乐器中,最常用的便是神鼓和腰铃,部分应用到三弦和琵琶等,还有的也会使用到拍板、神刀、神镜以及晃铃等击节性乐器。萨满音乐一般用于萨满教祭祀活动中,其音乐的表现形式也丰富多彩,但是一般以鼓乐为核心。前面已经提到,神鼓在萨满人民心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它也是萨满音乐的灵魂,它的应用

十分广泛。腰铃在萨满音乐中也经常使用,与神鼓相比,使用频率稍低,一般腰铃是伴随腰鼓使用的。神鼓打击方式多种多样,形成的鼓点是萨满音乐的主导声音,是萨满音乐的灵魂。鼓点的形式多种多样,

可为不同内容和风格的舞蹈伴奏。鼓点的运用形式以人体的律动周期规律和满族语言的音节规律为基础,蕴含了满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独特的心理素质和审美趋向,这也丰富了萨满音

乐,使其更加绚丽多彩。

3.表演形式综合歌舞乐于一体。对于满族人民而言,萨满祭祀活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

祭祀活动时所用的诵唱曲也称神歌,它的唱词较为朴素,没有严格的韵脚,曲调较为口语化,旋律性不强。在祭祀时,他们一边诵唱着神歌,一边跳着舞蹈,头上戴着神帽,身上穿着

在现代日益浮躁的社会里,如何保护像萨满音乐这种传统的民间艺术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介绍了萨满音乐

的产生背景及历史,概述了其音乐特点,并就如何保护萨满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提出一些想法。

萨满音乐特点保护发展

浅谈满族萨满音乐历史与发展

湖北师范学院杨艳

摘要关键词历史考证

LISHIKAOZHENG

57

黑龙江民间萨满仪式音乐考察研究综述

[民间音乐] National folk music 种文化形式。 ■发展 秧歌的发展由来已久,在中国的大地上十里有一别,百里有异样,但各个地方的秧歌在文化意义上却大同小异,无非于娱乐、祈福、祝愿。这是中国特有的文化产物,渭源秧歌也概莫能外,在那里,人们用 勤劳、善良、纯朴歌颂着自己的生活,用特 有的方式表达着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对 人生的思考。 秧歌只是其中之一,近年来,由于人 们认识上的变化和时代的发展,在传统秧 歌的基础上又加入了许多新的元素,在演 唱曲目和表演形式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许 多歌唱新生活,表现新农村,讴歌新时代 的曲目和表演形式迅速融入其中,使得秧 歌有了新的文化意义和艺术内涵。无论社 会怎样发展,渭源秧歌的明天定会愈加灿 烂,在共同的认知和共同民族心理的作用 下,它已经深深的融入了当地人的血脉之 中了。 仪式音乐研究作为一个学科领域,是在仪式学和民族音乐学的交叉影响下于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然而学者们对萨满仪式音乐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近几年由于民族音乐学研究在我国逐渐发展壮大,对萨满音乐文化的研究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才得到切实的发展,我国萨满音乐研究先驱和集大成者是刘桂腾教授。我国学者们对“萨满”仪式音乐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辽宁、内蒙古科尔沁、黑龙江等地区。前人的论述多集中在对吉林地区满族民间音乐的考察,以及明清宫廷满族音乐的研究,然而针对黑龙江地区民间萨满仪式音乐考察研究的文献并不多,最早有1993年由刘桂腾发表的《宁安县富察哈拉萨满跳绳乐器实录》,主要对“富”姓家族萨满乐器的测量和描述,并无切实对其祭祀仪式中的音乐进行研究分析。然而发表于2006年关杰的《关氏家族萨满祭祖仪式音乐研究》,该文对关氏萨满祭祖仪式音乐进行了初步分析、探讨,是代表该地区民间“萨满”仪式音乐考察研究开始的文论。在此期间虽有些文论,但只是对该地区萨满仪式音乐中一些音乐形式的泛话提及,并无切实考察研究。■“萨满”及其“萨满”仪 式音乐 “萨满”在我国最先出自于《大清会典 事例》,至今沿用。原是古代女真族对巫妪 的一种称谓,类似于巫师,是萨满文化中 的核心人物。在我国满—— —通古斯语族中 的满、赫哲、锡伯、鄂温克、鄂伦春族中,各 有不同的称谓,对其解释历来学者无一确 切说法,包括“知晓、晓彻”的含义,现在比 较公认的“萨满”一词的原意是“狂舞者”, 而在“萨满”文化中,“萨满”是通晓一切的 智者,德高望重,能够与神灵沟通。在平时 情况下,萨满的生活与常人无异;当进入 特殊的状态时,便拥有超越普通人的特殊 能力,如占卜凶吉、祛病消灾等,最为重要 的是萨满作为人与神沟通的使者,向神表 达人的愿望,向人传达神的旨意。萨满凭 借神鼓舞蹈和唱神曲,通过萨满仪式来传 达人的请求和神的意志。可以说,萨满文 化的产生、传承与发展都依赖于萨满。 萨满仪式音乐是指一些在民族以“萨 满”祭祀为形式,在其祭祀过程中所使用 的各种音乐形式。包括“萨满”神歌以及使 用的各种乐器等,是歌、舞、乐、诵四位一 体的音乐形式,是“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 具体表现,也是人与神沟通的神秘语言。 在我国北方的满族、锡伯族、赫哲族、鄂伦 春族、鄂温克族、蒙古语族的蒙古族和达 斡尔族等民族还延续这一习俗。 ■黑龙江地区民间仪式音 乐考察研究现状 在近几年由于民族音乐学在我国发 展壮大,作为我国萨满文化发源地的黑龙 江逐渐被学者们屡次提及,该地区民间萨 满仪式音乐的研究逐渐被学术界所关注, 部分学者深入田野进行考察研究,这些学 者有刘桂腾、关杰等人,研究主要以牡丹 江宁古塔地区的满族“萨满”仪式音乐为 主(硕士论文3篇,专论2篇,杂论10余篇), 对该省另一些传承“萨满”仪式的民族研 究文献较少,如鄂伦春族(专论1篇,杂论2 篇)、赫哲族(专论1篇、杂论3篇)、达斡尔 族(专论2篇,杂论4篇)以及鄂温克族(杂 论4篇)等民族的“萨满”仪式音乐。内容 主要涉及‘萨满’、萨满仪式、萨满教、满族 萨满仪式音乐以及‘萨满’文化的传承与 发展等方面。总体来看对这一地区萨满仪 式音乐考察研究文献较少,还处于初步表 面研究,尤其是对鄂伦春、达斡尔、鄂温 克、赫哲的民族的萨满仪式音乐的研究。 1.黑龙江地区满族“萨满”仪式音乐 研究 黑龙江民间萨满仪式音乐考察研究综述■陈龙(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西方音乐史考试复习资料8

一 古希腊音乐文化 1.古希腊音乐体裁:①综合艺术形式的“乐” ②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奥德赛》 ③悲剧诶斯库罗斯(悲剧之父)、索福克利斯、欧里庇底斯 2.乐器:里拉(乐微的原形)、基萨拉、奥洛斯 3.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希腊大哲学家、数学家、音乐理论奠基人毕达哥拉斯,首先计算出五度相生律世称“ 坒律 ” 4.古希腊的音乐是被诗歌规律所支配。 5.古希腊的调式是以四声阶级为基础,早期的里拉有四根弦空弦演奏四声音阶的四个音 简答:古希腊的音乐风格特征? ①它是一种单音音乐,偶尔有支声复调,但不系统,也不重要 ②它是即兴创作和即兴演奏的,但这种即兴也不是完全出于自发而是在一种形式法则的控制下进行的。 ③它是音乐,舞蹈与诗歌三位一体的,音乐的节奏,节拍与诗歌和舞蹈相一致,音乐与诗歌尤其不可分离。 6.音乐美学代表人物: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在音乐美学的研究中肯定了音乐的社会功能和教育作用。 7.古罗马皇帝中最喜欢音乐的是尼禄。 8.弥撒:天王教大型礼拜仪式,产生于六世纪前后,九世纪逐渐发展为一套较为完整的宗教礼拜仪式,弥撒一般在星期天和一些特殊宗教节日中举行。弥撒曲,天主教会曲活动演唱的歌曲是宗教音乐中一种重要的体裁。 二 中世纪音乐文化 简答:中世纪音乐文化的基本特征? 答:①约公元五世纪—公元十四世纪 ②中世纪的欧洲音乐是在两片不同的园地里培植起来的,一片园地是教会的温室,另一片园地是世俗的土壤。教会音乐出于宗教仪式的需要,它的平铺自叙的,朗诵性质的音调和节奏,服从于散文式的经文歌词。世俗音乐是从民调歌舞发展起来的,它的整齐的匀称的节拍和结构,是与诗歌的韵律,乐器的演奏和舞蹈的动作相适应的。事实上,教会音乐与世俗音乐的交流日益频繁。到了中世纪后期,两者渐渐合流,从而为近代欧洲音乐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1.(格里高利圣咏)成为影响最大的教会音乐流传至今。 特点:格里高利圣咏是吸取了(古代东方),(古希腊)以及(民间音

浅析音乐文化资源中的满族萨满音乐文化

浅析音乐文化资源中的满族萨满音乐文化 摘要:各民族以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血缘关系,随着频繁的部落式的游走和迁徙,在军事、政治、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加之相近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生活方式,形成了共同的宗教信仰——萨满教。本文以原始宗教仪式音乐文化—萨满音乐文化为例,对萨满音乐所依存的生活环境、表现方式以及音乐的特点进行阐述。 在中国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民族音乐有着自己的悠久历史传统。早在我国四五千年前,当我国还处在原始的氏族部落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歌曲和歌舞,而到了商朝和周朝奴隶社会时,我国的音乐文化已经相当发达了。然而经过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音乐更是得到不断的发展。虽然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政局分裂的状态,但于此同时各个民族也在相互的融合之中。在历史变迁中他们的音乐文化呈现出极为突出的民族特质,如壮族的飞歌、侗族的大歌。而对于我们东北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来说,萨满音乐则是当之无愧了。 一、萨满音乐文化的形成 (一)萨满教的起源于传承 萨满教是人类各种宗教形成的母教,是历史上起源最早、延续最久的原始自然宗教。它曾广布于北美、北亚、北欧等广阔的疆土上。是地球北半部众多民族信奉的一种宗教形态。而中国北方少数民族萨满教是国际上公认的萨满文化的核心区域,是世界萨满文化的典型代表。其教萌生于人猿揖制后人类漫长的蒙昧时代,兴起并繁荣于母系氏族社会,继续于父系氏族社会漫长时期直至今天。所以说萨满教的历史之长、分布之广、影响之强,完全证明了其对人类有着重大的文化价值。 萨满——是人与神的中介者,也是我国北方氏族、部落的精神文化代表,它与中国民间一般的神权巫婆相比,保持了宗教的庄严性和人类童幼年时代文化继承人的起源性和值补性,几乎囊括了北方人类史前宗教、历史、经济、哲学、婚姻制度、道德规范、文学、艺术、体育、民俗等各个方面的文化成就,它是一种活态“化石”,它用自己幼童般历史语言和音乐形式,很好地反映了我们的祖先对世界的认识的过程,表达了他们对自然斗争的意志和力量,也揭示了他们的迷惘和失误。这是一个历史和对当时现实的由衷表达,它所造就出的特殊的音乐形式也呈现出极为突出的民族特质。比之许多少数民

东巴文化

东巴文化简介 东巴文化是云南丽江纳西族特有的文化。纳西族仅24万人左右,居住在云南丽江和 四川省的西南部,丽江有大约17万纳西族。在中国50多个民族中算不上是一个大民族, 但是它的东巴文化却名扬中外,引起世人的兴趣和关注,这已成为当今一些文化人前往 丽江旅游探秘的热点之一。 东巴文化其实是一个体系,它包含有:东巴象形文字、服饰、舞蹈、东巴音乐、东 巴绘画、东巴仪式、东巴艺术品几大类。 1、东巴象形文字 据专家考证,东巴象形文字是一种比甲骨文还要古老的图画象形文字,这种文字基 本上是由很多简单抽象的图画组成。最早是写、刻在木头和石头上的符号图像,后来有 了纸,才把这些符号图像写在纸上。由于只有东巴——纳西族祭司——才掌握这种文字, 所以又称这种象形文字为东巴文。据说,东巴文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存活着的象形文字, 是人类社会文字起源和发展的“活化石”。而现在,凡是冠以“东巴饰品”的民族工艺品,其标志性的符号之一就是都带有“东巴文字”的符号。 据不完全统计,东巴象形文字共有1700多个,它集书画于一体,线条流畅,笔法 简练,色彩鲜艳,而且目前很多东巴仍然在使用这些文字。 2、东巴服饰 纳西族的服饰最典型的是妇女的服饰,其特点可以用“披星戴月”四个字形容。纳西族妇女身背的羊皮披肩,既有装饰作用,也有实用价值,她们运送重物主要靠肩背,这时披肩可以起到保护背部的作用。妇女们上身身穿大褂,外加坎肩,着长裤,腰系多褶围裙,在劳动或出门时再披上羊皮披肩。披肩制作的非常精巧,在肩部缀有两个大圆布圈,背上并排钉着七个小圆布圈,较为通常的说法是代表“七颗星星”。据说圆布圈上用丝线所绣的是精美的星图,垂穗表示星星的光芒。传说上古一位勤劳能干、聪明美丽的纳西姑娘英古与旱魔搏斗,奋战了九天,最后累倒身亡,白沙三多神为了表彰英古姑娘的勇敢行为,把雪精龙制服旱魔吞下的七个冷太阳捏成七个圆星星,镶在英古的顶衫上,以后纳西姑娘模仿英古,将七星图案钉在披肩上,象征“披星戴月”,勤劳勇敢。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纳西族自古将青蛙视为智慧之神,能解人危难,因此那些圆形图案代表青蛙的眼睛,是一种青蛙图腾崇拜的历史遗痕。我们的电子商务网站——嘎嘎易购云南民族工艺品批发网(https://www.360docs.net/doc/5014509385.html,)就有大量的东巴类饰品。 3、东巴舞蹈 东巴舞是纳西民族的典型舞蹈,是东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东巴祭司根据不同仪式,按照道场规则所跳的一种宗教舞蹈。东巴舞从形式上,似乎多是跳神驱鬼之类的动作,但实际上,大部分内容是表现古代纳西人同大自然和社会邪恶势力的斗争。这种正规的东巴舞刀可能只能在一些祭司活动中才能看到。而民间老百姓所跳的集体舞蹈被称为“打跳”,它可能脱胎于东巴舞蹈,但又融入了现代和民间色彩。由于旅游业发展的需要,现在在丽江古城每天晚上都可以看到当地纳西族姑娘和小伙带着外地游客集体绕圈打跳的热闹场景。

西方音乐史复习资料总结

多选 1、舒曼钢琴作品:《蝴蝶》《大卫同盟曲集》《狂欢节》《克莱斯勒偶记》 2、小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美丽的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春之声》《艺术家的生涯》《南国的玫瑰》《皇帝》 3、法国新风格剧目:奥芬巴赫《地狱中的奥尔菲》、古诺《浮士德》、托玛《迷娘》、比才《卡门》、圣-桑斯《参孙和达里拉》、马斯内《曼侬》 4、柴可夫斯基:单乐章交响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里米尼的弗朗切斯卡》歌剧--《督军》《水妖》《禁卫军》《铁匠瓦库拉》《叶普根尼-奥涅金》《奥尔良少女》《马捷帕》《女巫》《黑桃皇后》《约兰塔》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钢琴小品曲集《四季》其他《第一弦乐四重奏》《洛可可主题变奏曲》《第六“悲怆”交响曲》《曼弗雷德》 5、格里格《彼尔金特》第一组曲:《晨景》《奥萨之死》《阿尼特拉舞曲》《在山腰的洞穴中》第二组曲:《诱拐新娘》《阿拉伯舞曲》《彼尔金特归来》《苏尔维格之歌》 6、拉威尔作品:《鹅妈妈组曲》《水的游戏》钢琴套曲《镜子》管弦乐组曲《西班牙狂想曲》管弦乐《包列罗》 7、舒曼声乐套曲:《歌曲集》《桃金娘》《妇女的生活与爱情》《诗人之恋》。 名词解释

曼海姆乐派:曼海姆乐派是18世纪在德国南部曼海姆形成的一个音乐流派。当时曼海姆宫廷的公爵特别热爱音乐,组建起欧洲最优秀的管弦乐队,使曼海姆成为当时德国重要的音乐文化中心。一批来自奥地利和波希米亚,以约翰·斯塔米茨为首的音乐家们一起创作、演出,对整个欧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们被称为“曼海姆乐派”。作品轻捷明快,主调音乐风格已完全确立,高声部音乐线条十分突出,乐队织体清澈透明,通奏低音已被谱写为明确的乐队各声部,羽管键琴演奏者的指挥作用已被手首席小提琴取代。挖掘出管弦乐队丰富的表现力,表现出它特有的力量和灵活多变的潜能。 强力集团:强力集团的名称来源于文艺评论家、艺术史家的斯塔索夫的一篇题为《巴拉基列夫先生的斯拉夫音乐会》的文章,其中称以巴拉基列夫为首的作曲家小组为“强有力的小团体”。有五名成员,巴拉基列夫,居伊,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包罗丁。也称为“五人团”,自称“新俄罗斯乐派”。 民族乐派:民族乐派是指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活跃于欧洲乐坛,与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文化运动密切联系的一批音乐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政治上是激进的,同情或参加本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在艺术上他们主张创造出具有鲜明民族特性的新音乐。民族乐派的音乐家经常采用本国优秀的民间音乐素材去表现具有爱国主义的英雄主题,借以激发本国人民反抗封建和外族统治。民主性、人民性、民族性,始终是他们艺术活动的鲜明标志。代表作,如: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西贝柳斯的《芬兰颂交响诗》等。

满族萨满音乐历史与发展

兰台世界2012·11月下旬 满族作为中国56个民族的一员,具有渊远的历史,经过多年的发展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我国一个具有鲜明特点的少数民族。受到宗教和历史的影响,满族音乐在发展中孕育了丰富的内涵,成为一种具有满族特点的音乐文化。萨满音乐是满族音乐的一种,相对于其他满族音乐而言更多地保留了满族文化的特色,集歌舞乐为一体,也成为满族音乐的灵魂代表。因此,本文就萨满音乐的产生、特点以及如何保护萨满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作概述分析,希望引起更多的人对满族音乐文化的保护。 一、萨满音乐的起源与发展 满族的祖先被认为是肃慎人,他们是三千多年前的我国东北地区古老的居民之一,是东迁的通古斯群体的后裔。他们的宗教信仰为萨满教。萨满是“巫”的意思,是多神论。因此,萨满教是一种原始多神教。经过长期历史的发展和变迁,只有满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等一直将萨满教作为宗教信仰。萨满教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等为内容的祭祀活动仪式,在仪式上需要为神明献歌跳舞,于是这种祭祀仪式上的音乐最终发展为萨满音乐。满族萨满音乐的历史相当古远,由于它是祭祀用的乐曲,所以它在处于封闭状态的萨满活动中代代相传,变化缓慢,使其保存了满族及其先世在各个时代音乐发展的历史轨迹。经过历年的发展,萨满音乐逐渐形成了以满族民族特色为依托的音乐形式,代表了满族音乐的精髓,得以被满族等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继承和发展下来,便是我们今天见到的萨满音乐。纵观满族萨满音乐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受到社会、经济、文化、语言等多方面的影响,萨满音乐文化融入了一些其他元素,与其他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相比,有一些共同的特性。但是,满族萨满音乐有着明显的特殊性。这是由于满族民族内部发展极端不平衡,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萨满音乐文化发展缓慢,甚至停滞或断裂,不够具有完整且鲜明的民族特色,在民族音乐中地位较低。虽然如此,满族萨满音乐却有着较大的艺术价值,并曾对中原北方和东北地区的音乐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也成为了满族及其先世音乐文化的活化石,为全世界的音乐人和艺术家研究萨满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成为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萨满音乐的乐器与乐曲 常见的萨满音乐的乐器有三种,一是萨满膜鸣乐器,如依姆钦,即现代的抓鼓,同肯,即抬鼓;二是萨满体鸣乐器,如西沙,汉译“腰铃”,轰勿,汉译“铃杆”,托力,即“铜镜”等;三是萨满弦鸣乐器,如三弦、琵琶等。萨满音乐中丰富多彩的乐器作为表达萨满音乐的媒介,在萨满音乐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其他无可比拟的。 萨满乐曲是在满族萨满的祭祀活动中演唱的歌曲,又称“神歌”,可视为宗教歌曲。满族自其先世便信仰萨满教,认为萨满具有“特殊品质”,是人与神的沟通者,因此神歌在整个萨满活动中占有重要地 位,贯穿始终,是满族萨满活动的主要形式和载体。满族萨满神歌在萨满活动中采用以鼓伴歌,且歌且舞的表演方式,表演形式丰富多彩。从民俗学的角度看,满族萨满信仰活动属于一种民俗活动,所以 其祭祀时使用的歌曲也应划在民间风俗歌曲的范围内。 满族萨满神歌大多数是四音曲调,不太常见五声音阶的曲调。尚未见到七声音阶的萨满神歌,仅在辽宁搜集到两首由六音构成的神歌,并且这两首六音神歌是由五声音阶派生出来的,这也是萨满音乐的一大特色。 三、萨满音乐的特点 1.融艺术与宗教合一。满族萨满音乐作为一种音乐艺术,具有丰富的艺术底蕴,蕴含了大量古代的音乐信息,并且与各个时代的宗教紧密结合。萨满音乐本身就是萨满教祭祀用的礼乐,代表了萨满教的文化特征。一般而言,满族人民把神歌作为人与神沟通的媒介,萨满教的世界观深刻影响着满族人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他们根深蒂固的信仰。萨满音乐对于满族人民而言更注重它的象征意义,关注由它所带来的神的信息。在萨满的观念中,萨满音乐的乐器———神鼓不是一般的乐器,而是具有宗教含义的法器,神鼓可以带人上天入地,通过鼓乐可以做到人和神的沟通,神鼓在满族人民心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也导致了萨满音乐不仅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还与宗教紧密相连,承载着历年的萨满文化,表达了萨满人民长期希望征服自然的愿望。因此,萨满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文化,将艺术与 自然宗教文化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2.表现形式以鼓乐为核心。萨满音乐有三种乐器,萨满膜鸣乐器如抓鼓、太鼓等,萨满体鸣乐器如腰铃、铜镜等以及萨满弦鸣乐器,如三弦、琵琶等。在这些乐器中,最常用的便是神鼓和腰铃,部分应用到三弦和琵琶等,还有的也会使用到拍板、神刀、神镜以及晃铃等击节性乐器。萨满音乐一般用于萨满教祭祀活动中,其音乐的表现形式也丰富多彩,但是一般以鼓乐为核心。前面已经提到,神鼓在萨满人民心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它也是萨满音乐的灵魂,它的应用 十分广泛。腰铃在萨满音乐中也经常使用,与神鼓相比,使用频率稍低,一般腰铃是伴随腰鼓使用的。神鼓打击方式多种多样,形成的鼓点是萨满音乐的主导声音,是萨满音乐的灵魂。鼓点的形式多种多样, 可为不同内容和风格的舞蹈伴奏。鼓点的运用形式以人体的律动周期规律和满族语言的音节规律为基础,蕴含了满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独特的心理素质和审美趋向,这也丰富了萨满音 乐,使其更加绚丽多彩。 3.表演形式综合歌舞乐于一体。对于满族人民而言,萨满祭祀活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 祭祀活动时所用的诵唱曲也称神歌,它的唱词较为朴素,没有严格的韵脚,曲调较为口语化,旋律性不强。在祭祀时,他们一边诵唱着神歌,一边跳着舞蹈,头上戴着神帽,身上穿着 在现代日益浮躁的社会里,如何保护像萨满音乐这种传统的民间艺术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介绍了萨满音乐 的产生背景及历史,概述了其音乐特点,并就如何保护萨满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提出一些想法。 萨满音乐特点保护发展 浅谈满族萨满音乐历史与发展 □ 湖北师范学院杨艳 摘要关键词历史考证 LISHIKAOZHENG 57

近十年来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研究综述

教育随笔 近十年来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研究综述 陈 昊 (中南民族大学 湖北省 430074) 摘 要 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这一群体的状况引起了学界的重视,从传承人的定义、认定、地位、传承人保护机制以及法律地位等角度都进行了研究,本文试图对此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 关键词 少数民族 文化传承人 近十年 综述 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以下简称传承人)是一个特殊群体,近十年来,学者们对于这个群体从各个角度进行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这一提法并不多,学者的研究对象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一群体。那么传承人是怎样的一个群体?有学者指出传承人就是直接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沿袭的个人或群体(团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活态载体。安学斌则认为文化传承人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从广义上讲,文化传承人泛指一切传播人类文化、承接人类文化的人,即人类文化的传承者。从狭义上讲,文化传承人特指专注本族文化收集、研究、传承、传播、创新并在文化发展中起着众不同的重要作用的优秀分子,也就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人。祁庆富在全面梳理了传承和传承人的学术史后,将传承人定义为“在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代表某项遗产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掌握杰出的技术、技艺、技能 ,为社区、群体、族群所公认的有影响力的人物”。 一、传承人现状 自2006年开始,我国开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评定,到2009年陆续评定并公布了三批共2000多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2000多名传承人有多半都是少数民族,把他们称作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亦不为过。与国家级评定同时进行的,各省、市、自治区也对各行政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了调查和评定,各少数民族自治州也大多进行了州级的传承人评定,甚至有的县也进行了对民间艺人的调查和登记造册,通过各级的调查和评定,仅进入了各级非遗传承人名录的传承人据估算也有20000多人,这方面的具体统计材料不多。我国1979年、1988年轻工业部组织了第一、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共评选出96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93年、1997年,原中国轻工总会又分别组织了第三、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又有108名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05年,国家发改委等9部委组织评选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共评出161位。我国台湾省自1989年开始评选重要民族艺术艺师。此外,各地没有进入名录的民间艺人,数量更多。 每个传承人背后就是一段文化,他们所掌握的精湛技艺是不可再生的,那么这个群体的现状究竟如何,学者们对此做了一些调查,但对传承人群体状况的专门调查并不多,散见在各文章中有所介绍,郑一民《保护传承人是“非遗”工作的重中之重》、陈秀梅《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现状分析与保护对策》、《半月谈》杂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调查》等文章均有对传承人现状的介绍,从这些文章中可以看出,我国非遗传承人的现状不容乐观,首先是传承人大多年事已高,例如2009年6月3日《半月谈》特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调查》中称:“这大约2000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年龄大都六七十岁;再浏览各省份命名的省级传承人,耄耋翁媪也大有人在,年富力强者甚稀。”文章还援引了两位文化官员的话:“非遗消亡这么快,很大原因就是我国传承人整体进入高龄时代、银发时代,老艺人们死亡的速度加快。”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文化局局长杨国良对记者连连慨叹,“2002年至今,楚雄州就有7位省级传承人接连去世了。”在云南丽江古城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李之典的记忆中,1983年丽江知名东巴还有62个,现在已不足10人,多至垂暮之年。2003年8月,东巴古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遗产”时,十多个参与翻译经典的东巴大师们早已乘鹤而去。英国《独立报》曾经刊载《正处于消失危险中的最后的东巴》,惊呼纳西东巴文化即将在这个星球上消失。“人走了,把一身绝技和宝贝也带走了。”李之典惋惜不已。 郑一民在文章中举例说:“承载这些文化的传承人大多年事已高,随时都有人亡歌息的危险。就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来看,位居全国第二的河北省也仅有53位民间艺人榜上有名。在这53位民间艺人中,年龄最大的为屈家营音乐会88岁的老艺人冯月池,其次是77岁的永年鼓吹乐传人刘红升,年龄最小的西河大鼓传人张龄娣、乐亭大鼓艺人张近平也都45岁了。传承人年龄绝大多数已逾半百……” 陈秀梅在文章中指出:“福建省首批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计232人(含国家级55人),涉及10大类、126项。他们和总监最高年龄为90岁,最低年龄为24岁,平均年龄59岁。其中40岁以下的有19人,约占总数的8%;4l-60岁的有104人,约占总数的45%;61岁109人。约占总数的47%。”[4]其次是传承人生活水平较低。陈秀梅在文章中还提到传承人的生活水平并不高:“福建省文化厅曾于2008年七八月间组织过摸底调查,该省首批省级传承人232人(含国家级55人)中,平均年龄59岁,61岁以上的占47%,最高年龄为90岁。而且,大部分传承人处于中低收入状态,年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约占32%,在1万到3万的约占47%,3万到5万的仅占12%。45.5%的传承人没有社保,27.6%没有医保。” 三是传承人后继乏人。尹凌、余风的《从传承人到继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思维》中就披露他们在浙江嘉兴市调查到的32名民间艺人,有6名已经过世,在世的26名艺人中,年龄在60岁以上的有24人,占88.9%;70岁以上的10人,占67%;80岁以上的6人占22%,有12位民间艺人无传承人,其技艺濒临失传,占46%,绝大部分艺人虽技艺精湛甚至身怀绝技,但生活无保障,既无退休工资,又无医疗保险,日子过的很窘迫。70岁以上,有些已离开人世。我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的6位剪纸大师,在短短时间内相继去世4位,剩下两位年过80岁,后继无人。许多优秀民族民间文化随着老一辈优秀传承 陈 昊 近十年来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研究综述 2124/2011

西方音乐史笔记整理资料.docx

第六章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文化时间:整个19 世纪 时代概述 背景:十八世纪兴起的浪漫主义文学 1815 年、1830 年、1831 年、 1848 年、1861 年、1871 年、 主要音乐风格: 塑造与现实对立的想象中的形象 情感大于理智个性大于共性注重心理刻画和声色彩性大于功能性 内容重于形势创新体裁、发展手段、改变形势加强与姐妹艺术的联系 民族主义音乐迅速崛起 浪漫主义音乐的时期划分 早期: 19 世纪初 ~19 世纪上半叶 中期: 19 世纪中 ~19 世纪下半叶 晚期: 19 世纪末 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分支:标题音乐、民族乐派 浪漫主义个时期的主要音乐家 早期:韦伯、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柏辽兹、肖邦 门德尔松:创办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确立用指挥棒指挥,发掘并指挥演出前辈的作品 舒曼:由钢琴演奏转向作曲与评论,创办的《新音乐杂志》起到了传播新思想,介绍新音乐, 推荐新人,并对“庸夫俗子“音乐进行抨击的作用。 柏辽兹:标题音乐的代表人物,标题交响曲的创导人,配器史上的重要人物。 中期:李斯特、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瓦格纳、瓦尔夫、布鲁克纳 李斯特:标题音乐的代表人物,交响诗的创导人,钢琴音乐的重要代表。 勃拉姆斯:浪漫主义时期的古典主义者 柴可夫斯基:与强力集团相对,以借鉴西方作曲技术为主的俄罗斯世界主义作曲家 布鲁克纳:受瓦格纳影响,在交响曲创作领域具有重要影响 晚期:马勒、理查斯特劳斯 晚期浪漫派的主要风格:受瓦格纳影响,注重庞大的乐队标志和冗长的音乐篇幅,运用尖锐 的不协和弦和半音和声。瓦格纳在论著《音乐与戏剧》中提出:戏剧是目的、音乐只是 手段(认为以往的歌剧已本墨倒之)。他强调未来艺术必须以浪漫主义歌剧的发展线索古希腊悲剧为榜样达到再次综合。运用场幕结构、无终旋律、 德奥歌剧:诵唱旋律、主导动机、半音和声、重浓的管弦乐等改革性手段,韦伯的歌剧《自由射手》并改称为“乐剧” ,以替代以“歌”为主的传统歌剧。半音和 瓦格纳乐剧改革声打开了通向调性瓦解的大门。代表作有《特里斯坦与伊索尔 德》、四部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等。

承德地区满族音乐综述

承德地区满族音乐综述 摘要:文章主要阐述承德地区满族音乐,内容包括承德地区曾经流行的满族音乐表演形式;承德地区满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承德地区满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承德地区满族音乐的特征;承德地区满族音乐的创作成果。 关键词:满族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承德地区曾经流行的满族音乐表演形式 满族祖居在我国东北地区,他们精于骑射、擅长歌舞,有自己本民族语言,信仰萨满教,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在17世纪中叶随着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后,大批满族人进入中原,开始了和汉族融合的过程,在融合的过程中一方面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另一方面又保持了自己的传统。 承德地区人口以满族为主,它作为清代的夏都,实际上是清政府当时的第二个政治文化中心,清朝的皇帝每年几乎有半年的时间在承德处理朝政和接见外国使节,因此承德地区的文化、艺术保持了鲜明的清代满族文化的特征。 据史料记载,清音子弟书、八角鼓、倒喇、朱春、热河五音大鼓等都是清代康熙、乾隆年间流行的表演艺术形式。其中倒喇、朱春和热河五音大鼓、萨满祭祀活动就曾是流行于承德地区的满族民间音乐的表演形式。 倒喇亦称倒瓦喇,盛行于清代,分有末角、旦角的歌

舞表演,使用琵琶、胡琴等作为伴奏乐器,倒喇的表演形式有时还伴有头顶瓯灯的舞蹈及带角色的表演。热河民间流传“倒喇八调,一套一套”的谚语。 朱春亦称为朱赤温,有多种唱腔、曲牌联套、有场次布景、故事情节和人物,题材内容有神话、故事传说,对神、对祖先的祭祀,对本民族历史事件的描述等,用满语、汉语演唱。经常使用民间俗曲作为基本腔调,唱腔中既有高昂有力、热情激烈的,又有低沉苍老、婉转抒情的,腔调变化多样。板式有散板、快板、慢板、流水板等。伴奏乐器有四弦、笛子、八角鼓等。剧情复杂的、角色分工细致、曲调变化大的称为大戏,相反,剧情简单、角色少、曲调较单一的称为小戏。“在清乾隆、嘉庆年间,黑龙江朱春艺人曾到承德避暑山庄参加庆祝皇帝诞辰的演出活动,把朱春带到了承德地区,在避暑山庄《清代宫庭百戏图》中对朱春有精彩的描述”。清末,朱春逐渐衰落。 热河五音大鼓在乾隆、嘉庆年间流行于承德地区,它主要借鉴了京剧等戏曲艺术的表演形式,分角色表演,以坐唱为主要形式。旋律主要使用民间五声音阶音调、一些戏剧旋律片断和宫廷吹奏音乐的音调,伴奏乐器主要使用琵琶、三弦、二胡、阮等,表演内容主要是歌颂帝王功绩和叙述民间故事、传说等。热河五音大鼓是满族人自己创作的说唱艺术,主要在热河一带流行,成为了当地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

语言学概论试题库综述

?6、下列语言学术语与语法形式有关的是( C ) A、主谓B、体 C、语调D、语境 7、汉语语法学中,有将副词归入实词的,其分类标准是( ?A???) ? ?A、能够作句子成分 B、是否能够表达意义 ? ?C、能够作句子的主要成分 D、是否有形态变化 ???8、在语言结构的某一环节上能够互相替换,?具有某种相同作用的各个单位之间所系叫( D ) ???A、转换关系B、组合关系 ???C、层级关系D、聚合关系 ?9、洋泾浜英语的基本特征是( D ) ? A、语音、词汇是英语的,语法基本上是汉语的 B、词汇主要是英语的,语音、语法基本上是汉语的 C、语音有较大改动,词汇、语法基本上是英语的 D、语音有较大改动,词汇主要是英语的,语法基本上是汉语的 10、下面词语属阶级方言的一组是( B ) ? ?A、多头、田心B、黔首、寡人? C、行头、亮相D、圣母、上帝 五、用义素分析法分析下列各组词( 9%) ??? 妻子 [+人 +女性 +成年 +未昏] ? 1、{ ? 未婚妻 [+人 +女性 +成年 +已昏] ? 香(气味香) [+嗅觉 +好气味] ?????2、{ ?????? 香(他很吃香)[+感觉 +受欢迎] ?????3、镰刀 [+工具 +农具 +用于割谷物和割草+由弧形刀片和木把构成] 语言学概论试题(3)

?一、填空(15%) 1、狭义的应用语言学一般是指(语言教学)。 2、17世纪,法国波瓦雅的修道院里有两位学者阿尔诺、兰斯洛合编了一本(《普遍唯理语法》)。 3、汉藏语系的语言除了汉语外,还包括(壮侗、苗语、藏、缅(选二))等三个语族的语言。 4、音素(是最小的语音单位)。音节(是最小的能自由发音的语音单位)。 5、义素是用(对比)的方法,在词与词或者其它语言单位之间发现的意义区别特征。 6、文字的发展经历了从象形文字到(表意)文字再到(表音)文字发展的三个阶段。 7、语法结构的分析方法主要有(中心词)分析法、(层次)分析法、(转换)分析法。 8、方言和亲属语言是语言(分化)的产物,?共同语的形成是语言走向(统一)的结果。 9、一种声音表达了几个意义,它们是同音词关系还是多义词关系,区分的标准是(看这几个意义是否有)联系。 ?二、选择题(10%) 1、使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的是(D) A、结构主义语言学B、描写语言学 C、转换生成语言学D、历史比较语言学 ? 2、英语属于(A) ? A、屈折语B、词根语C、多式综合语D、粘着语 3、在汉语普通话中没有意义区别功能的声学特征是(C) A、音高B、音强 C、音长D、音质 4、英语、俄语、法语等语言使用的文字基本上以一个字记录语言中的一个 (A) ? A、音素B、音节

西方音乐史复习资料整理

西方音乐史复习资料整理 1.希腊音乐的主要特征?在古希腊音乐的发展过程中,有哪些重要的音乐现象出现? (1)主要特征:单声部旋律,朴素大方,并有简单的乐器伴奏;大部分都是即兴表演,且形成了音乐、舞蹈与诗歌的“三位一体”;重世俗与现实性,大部分作品直接反映了古希腊人丰富的社会生活与民族历史。尽管古希腊音乐篇章极少保留了下来,但它的意义不在具体的作品的流传,而在于激励了后世纪音乐的繁荣。 (2)音乐现象:神话音乐、荷马史诗、古希腊戏剧。 2.简述古希腊时期对音乐社会功能的认识 古希腊理论家认为,“音乐可以三种方式对意志产生明显影响”:它能激励行动;它能强健体魄和心灵,犹如它破坏头脑的平衡,最后它可以中断政党的意志力量,令人无法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因此,不仅在年轻人和普通公众的教育科目中应该建立有规律,受监督的音乐教育,而且在平时的音乐演出中应倡导秩序、尊严、果敢和生机。音乐的目的绝不仅是娱乐,而是应象柏拉图所言的“和谐的教养,灵魂的完善和激情的中和”。 古希腊理论家比较强调音乐的理论价值取向,认为音乐直接影响人的品格。 随着音乐生活的繁荣发展,面对新情况,有人认为音乐应该推陈出新,不断向前进,而当时占主导思想的还是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哲学家们的“心灵净化论”,认为音乐不能太音乐不能太复杂和追求创新,应简朴,才能起到净化心灵作用。可是,古希腊音乐观强调音乐的社会作用,对音乐的评价并非是纯粹审美体验,而是具有一定功利目的的。但是,他们认为音乐应该符合规则,提供均衡、庄重、简朴的音乐,这无疑给后世的西方音乐以重大影响。 3.简述格里高利圣咏的使用情况,基本特征。 答: 格里高利圣咏形成于8、9世纪,是以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命名的,成为罗马天主教圣咏礼仪的同意规范和最高权威。 基本特征:①无伴奏的纯人声(男声)歌唱的单声部音乐形式。②以拉丁文为歌词。③即兴式无明显节拍特征。④建立在单纯的自然音阶基础上。⑤歌词主要来自圣经和诗篇。⑥旋律音调平缓,以级进和三度为主。⑦音域狭窄。 4.说说经文歌的特征及其产生的意义。 经文歌的产生可追溯到第斯康特的复调写作手法。在一定程度,经文歌的歌词特点也成了它最重要的特征,并预示着它的发展方向,13世纪最经典的经文歌为3个声部,起初上方声部附加的歌词还是拉丁语,与宗教有关。后来,上方声部歌词开始方言化,出现了法文经文歌(上方两

萨满音乐历史探究

萨满音乐历史探究 作者:孙丽华单位:白城师范学院 元朝以来,萨满音乐的发展形态 萨满博曲是在蒙古族这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漫长发展过程中不断产生、演变和发展成熟的。博曲中时而出现的变化音不但给宗教仪式带来了特殊的现场效果,也很符合音乐内在氛围和情绪;蒙古族萨满神歌是烧香跳神时萨满所唱的歌,始终保持着较为原始的喝喝咧咧,似唱似说,乐中舞,舞中歌的表现形态。萨满神歌有两种:一是“祝神”。代表人间唱给神的歌。内容多为美好理想、祝福、吉祥之类,主要用于祭天神典礼之家祭的仪式里;二是“领神”。在祭祀活动中代表神而唱之歌,与祝神相配合,形成对答,互相呼应的形式。蒙古族萨满神歌的音乐特点主要体现在它的音阶调式、节拍节奏等诸方面。 (一)音阶调式:神歌的旋律基本围绕着各组三音列上下左右回旋,曲调平稳,同音反复较多,主旋律有序进行,乐曲相对稳定。萨满调可分为叙述性音调和舞蹈性音调,两种风格各异的萨满调适用于表现诗词歌曲的抒情与舞蹈的动作性的不同需要。 (二)节奏与节拍:鼓点的快慢与强弱的变化是整个节奏节拍的生命所在,而鼓声的高低和音色变化就好像旋律的灵魂。满族萨满神歌的节奏体现在神鼓的演奏中,可分为规整节拍与自由节拍两种节拍形式。规整节拍中单拍和复拍均有。自由节拍分两种:一种有板无眼类似汉族戏曲的紧打慢唱,多用于吟诵类曲调中;一种无板无眼,节拍自由,常作为引子出现于宣叙类曲调。配合各种节拍(包括二拍子、三拍子、

混合拍子)的使用,造成萨满音乐的旋律多变,层出不穷。 解放后萨满音乐歌舞的演变 (一)神歌转变:萨满神歌的表现形式,源远流长。现在我们国家的东北民间戏曲艺术和北京的子弟书,还有东北大鼓,其艺术起源都可以追溯到萨满神歌的原始风韵。 (二)安代舞转变:原始萨满音乐里,专门给人治病去邪的“安代”舞,转换成现代人们节日里赏心悦目的民族舞蹈,给人们一种清新的享受。萨满音乐中那种庄严的宗教式的音乐,也换上了现代人高级的审美活动色彩,适合现代人崭新的生活面貌。 1.绕树、围圈的形式《蒙古秘史》中记载有,铁木真与扎木合二人以互赠拐骨、互换腰带的形式结成“安达”,在他们结为“伙伴”后,其部下随即“绕蓬松茂树而舞”,“踏出没肘之蹊,没膝之尘埃”的庆贺结盟成功的那种欢庆、热烈的场面。据安代舞研究者称,阴山岩画和古墓葬内的彩陶中,均有绕树、围圈这一舞蹈形式,例如,在阴山托林沟中段西边,有一条小山沟,这一地段的石壁上刻一幅原始舞蹈图,画的中央有四个系着长长尾饰、牵臂踏地而舞的人形,动作一致。可见,古老的蒙古民族确有绕树而歌的形式。 2.踏、顿足的动作特征《蒙古秘史》中记述的踏足、顿足“迭不色”(蒙古舞蹈一词,古代称“迭布色”),说明蒙古人最早的安代舞是从人脚上开始的。“踏”本身就是膝部以下的动作,踏破表明“踏”的节奏的强烈程度、节奏的速度,加上欢快活泼的音乐伴奏,表明了蒙古族先民们豪放、彪悍的性格特点。

纳西人的东巴文化的现状与发展调查

纳西人的东巴文化的现状与发展调查 08级计科系3班 XX 【内容摘要】:我们6名高中同学在行程中克服重重困难,探索丽江古城东巴文化的现状以及发展,提出东巴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存在的问题,并简要探究问题存在原因并针对问题的解决提出一些粗浅的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丽江古城东巴文化现状及发展实地调查 研究目的与意义: 雪山壮丽,白云浪漫,天空广大,土地深远。这些物象汇聚成了云南最初的源泉,也孕育出勤劳聪明的纳西民族,而纳西人创造的东巴文化成为这个雪国的天空、大地与人文融合为一体的奇迹。 是的,我们做这个实践课题,不仅仅是因为被烟柳曲巷的丽江所吸引,更是为了靠近一种似乎已经远去的文化,拂去她所不应沾染的尘埃,探究她的博大,辉煌,或日渐式微的迟暮,探究我们自己应如何面对现今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冲击,矛盾。 穿越时空隧道,漫游文化之旅,整合散落在神州大地上的文明碎片,我们走在丽江古城的大街小巷上。 实践时间: 2010年1月25日—2010年2月20 实践过程: 小组在丽江古城,丽江新城,束河古镇,黑龙潭等地方进行东巴文化现状的实地考察和无结构访谈记录,走访了多个东巴文化研究机构,搜集了大量视频与图片等的一手资料,调查研究东巴文化的现状。 东巴文化: 位于喜马拉雅周边区域万山丛中的横断山脉深处,有一个神秘的“象形文古国”,这里隐藏着一个举世瞩目的古老文明之谜。

东巴文化包括图画象形文字,包括东巴经还有东巴画,东巴舞蹈、东巴音乐,还有东巴的各种道场就是祭祀活动,这部分也包含有民族心理素质的很多内涵在里头,所谓东巴文化就是指的这么一个文化体系。 1.图画象形文奇迹——世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 纳西人创制的象形文字在国内学术界被称为东巴文或东巴象形文,在国外多称为“纳西象形文”,而在纳西语中称为“斯究鲁究”,意思是“木石上的痕记”,用这种文字写成的古籍被称为“东巴经”。东巴文是一种十分原始的图画象形文字,它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存活着的象形文字,是人类社会文字起源和发展的“活化石”。 2东巴经——纳西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东巴经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活着的象形文字,它现在被统称为是纳西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因为它牵涉到方方面面,历史,政治,天文地理,还有文学艺术,宗教,人类学,甚至于医药,还有生产生活方面的许许多多知识,也有很多神话故事. 3.东巴舞蹈 舞蹈是纳西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舞蹈。东巴舞就是纳西族的古典舞蹈,它表现了古代纳西人同大自然和社会邪恶势力的斗争。 4.东巴绘画 东巴绘画包括木牌画、纸牌画、布卷画和经文画几大类,反映了古代纳西族社会的各种世俗生活。传统东巴画主要是东巴在做法事时制作和使用的,民间还有反映生产和生活的装饰画,这些画笔调粗犷、色彩浓艳、形象朴实生动。 5.祭祀活动 东巴文化同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古文化一样,也是一种宗教文化,是由东巴世代传承下来的纳西族古文化。东巴文化的主要传承者--东巴,意译为智者,是纳西族最高级的知识分子,他们多数集歌、舞、经、书、史、画、医为一身。 6.东巴教 东巴教是在纳西族古老原始宗教基础上吸纳借鉴藏族苯教一些仪轨而形成的纳西族的宗教。 (三)纳西人:

西方音乐史复习资料

西方音乐史复习资料 1.希腊音乐的主要特征?在古希腊音乐的发展过程中,有哪些重要的音乐现象出现? (1)主要特征:单声部旋律,朴素大方,并有简单的乐器伴奏;大部分都是即兴表演,且形成了音乐、舞蹈与诗歌的“三位一体”;重世俗与现实性,大部分作品直接反映了古希腊人丰富的社会生活与民族历史。尽管古希腊音乐篇章极少保留了下来,但它的意义不在具体的作品的流传,而在于激励了后世纪音乐的繁荣。 (2)音乐现象:神话音乐、荷马史诗、古希腊戏剧。2.简述古希腊时期对音乐社会功能的认识 古希腊理论家认为,“音乐可以三种方式对意志产生明显影响”:它能激励行动;它能强健体魄和心灵,犹如它破坏头脑的平衡,最后它可以中断政党的意志力量,令人无法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因此,不仅在年轻人和普通公众的教育科目中应该建立有规律,受监督的音乐教育,而且在平时的音乐演出中应倡导秩序、尊严、果敢和生机。音乐的目的绝不仅是娱乐,而是应象柏拉图所言的“和谐的教养,灵魂的完善和激情的中和”。 古希腊理论家比较强调音乐的理论价值取向,认为音乐直接影响人的品格。 随着音乐生活的繁荣发展,面对新情况,有人认为音乐

应该推陈出新,不断向前进,而当时占主导思想的还是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哲学家们的“心灵净化论”,认为音乐不能太音乐不能太复杂和追求创新,应简朴,才能起到净化心灵作用。 可是,古希腊音乐观强调音乐的社会作用,对音乐的评价并非是纯粹审美体验,而是具有一定功利目的的。但是,他们认为音乐应该符合规则,提供均衡、庄重、简朴的音乐,这无疑给后世的西方音乐以重大影响。 3.简述格里高利圣咏的使用情况,基本特征。 答: 格里高利圣咏形成于8、9世纪,是以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命名的,成为罗马天主教圣咏礼仪的同意规范和最高权威。 基本特征:①无伴奏的纯人声(男声)歌唱的单声部音乐形式。②以拉丁文为歌词。③即兴式无明显节拍特征。④建立在单纯的自然音阶基础上。⑤歌词主要来自圣经和诗篇。 ⑥旋律音调平缓,以级进和三度为主。⑦音域狭窄。4. 说说经文歌的特征及其产生的意义。 经文歌的产生可追溯到第斯康特的复调写作手法。在一定程度,经文歌的歌词特点也成了它最重要的特征,并预示着它的发展方向,13世纪最经典的经文歌为3个声部,起初上方声部附加的歌词还是拉丁语,与宗教有关。后来,上方声部歌词开始方言化,出现了法文经文歌(上方两声部都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