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新城建设

英国新城建设
英国新城建设

英国新城建设

1 英国新城建设发展回顾

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基础是建立一个既有方便、高效的就业与生活条件,又有农村卫生、优美的自然环境的城市,他称之为“城乡磁体”的新型理想城市模式。要建设这样一种新型城市就必须控制城市规模,以若干田园城市围绕一座中心城市,形成一个城乡一体化的城市组群他曾设想这样一个组群为25万人,中心城市为58000人,周围6座田园城市各为3200人,其中城市人口为30000人,农村人口为2000人,他还对田园城市的规划设计作了具体的设想,严格来说,这样一种图解式的规划示意图还不是三维空间的城市设计,但毕竟是代表他对未来城市新秩序的一种创造。因此国外城市设计论著中都把“田园城市”理论作为近现代城市设计重要思潮之一。霍华德在世时曾亲身参加建成了莱奇沃斯和韦林两座田园城市。以后他的继承者也建过少数几个。大规模的新城建设则是二次大战之后开始的,首先也是在英国。1946年颁布了“新城法”(New Town Act),从1946年到1950年开始建设14座卫星城,在伦敦周围有8座。以哈洛(Harlow)新城为代表是第一代英国新城。英国新城建设走在世界前列是有其历史背景的。霍华德理论、阿伯克龙比(Sir.P.Abercrombie)的大伦敦规划、战后工党上台推行住房和新城建设政策等等,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提供了条件。而新城建设也是适应了英国当时城市发展的需要,体现在:

一是探索大都会中人口和经济活动过份集中的某种出路。

二是新城建设起了组织郊区无计划发展的作用,例如保护土地和自然资源、风景和其他环境要素;组织起有效的交通、公共设施来代替无计划的乱建;有一个长远计划来满足今后各方面需要;结合地价及土地管理和开发,兼顾公共利益,保持整个地区统一的质量和外观,等等。

三是新城作为一种“平衡社区”(Balanced Communities)在人口、就业等方面可以起到某种平衡作用,以适应大城市及其区域发展需要。

第一代新城规模都比较小,一般才几万人,如哈洛新城规划为8万人。它的城市设计可以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哈洛是由英国著名建筑师和城市设计师F·吉伯德(Fredderik Gibberd)所设计,它的特点是:

1.充分利用自然特点,保留原有高地、河谷和植被,使自然景观与人工建筑群相互协调,体现田园城市风貌。

2.组织好交通。做到车行步行分开;过境与市内分开,居民能方便安全地到达工作地点与城市中心。

3.精雕细刻城市设计。无论是市中心、居住区、住宅群组乃至小品都经过很好设计。

哈洛新城不足之处是规模比较小,布置松散,缺乏城市气氛,土地使用和基础设施不太经济。因此到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出现了坎伯诺尔德(Cumbernauld)朗科恩(Runcorn)及霍克(Hook)等第二代新城。它们的特点是:

图4. 密尔顿·凯恩斯新城

1.布局比较紧凑,有一个位置适中(居民步行距离内)、交通方便的城市中心。中心利用地形布置成双层立体式,城市干道由地面下穿越中心。

2.城市交通更为便捷,仍注意利用地形,使车行步行分开。朗科恩利用一个“8”字形环路交通系统,更有特色。

3.充分利用地形,保持田园城市特色。

缺点是规模依然太小。

60年代中期着手规划,70年代开始建设的密尔顿·凯恩斯(Milton Keenes)新城(图4)是公认的第二代新城,它的设计观念和规模都有很大变化。首先是规模扩大到25万人。在规划设计观念上也提出六大目标,即:

1.自由选择(Oppertunity and freeden of choice)打破过去邻里单位限制,便于居民选择就业,学校、商店和服务设施,这类活动中心一般放在道路网中间,都在居民步行范围,各个中心内容也不尽相同,便于居民选择。

2.方便活动与到达,有良好交通(Easy movement and access,good communication)。

对交通方式、路网密度、通勤时间、建设造价等方面做了比较,最后采用1公里间距方格路网,平交路面,自动控制信号,以公交为主的道路交通体系。

3.社会平衡与多样化(Social balance and variety)指就业、服务设施等方面而言。

4.有吸引力(An atrractive city)

无论社会经济与城市外貌上,体现出田园城市魅力。

5.群众自觉参与(Public awarness and participation

6.有效与创造性利用资源(Efficiency and immaginativc use of resource)

体现出规划建设经济性。

密尔顿·凯恩斯和其他田园城市一样具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并注意与原有古建、村落相结合,体现了田园城市特色。其中心内容齐全,空间丰富多采,整个城市很注意视觉上的特性。

作为英国新城城市设计理论总结的《市镇设计》(Town Design)一书,是由哈洛新城设计人F·吉伯德所著。他把城市设计作为一个三维空间的体型环境设计来考虑。把城市自然与人工环境看作为设计的素材。把素材与外观,素材与空间,素材与运动,素材与时间的

相互关系作了全面分析,从而阐明如何把城市的各种要素组成适合于人们工作和生活的美的环境。他总结了古今中外城市建设,特别是英国新城经验,实际地、历史地把城市设计理论提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本书自50年代初问世,一再增订并被译成各国文字,是一本有影响的城市设计专著,也是英国新城建设理论思潮的一个阶段性总结。

英国的新城开发工作,由各新城的开发公司负责,其成员由国务大臣任命,成员中有当地政府官员,新城开发公司负责组织编制新城总体规划,直接报国务大臣批准,负责购买土地,对征购土地进行平整并负责基础设施建设,然后,将“熟地”卖给房屋开发商。

1961年,成立了英国新城委员会,起初其任务主要是管理资产。现在主要是将新城的资产卖给私人或有关单位,以收回原来国家对新城的投资。据该委员会介绍,此项工作估计还有六至八年可全部完成,即将所有新城的房地产全部出售。

对新城建设,英国有关人士认为:一、新城发展开始阶段,在世界上影响很大。现在看,全由政府出钱建新城的办法是不可取的,所以第三代新城转向私人投资为主的办法较好。新城建设,要求基础设施、社会设施配套进行,全由私人开发也难以适应。把一个地段建起来,形成一定的投资环境就有很大的难度。建成后有关企业是否会来投资建设也无把握,因此,也是有一定风险的行动。二、新城必须有经济实力,要有好的产业,形成一个社会,而绝不只是供人民居住的“卧城”。新城发展起来,吸引了有经济条件和受教育的人前去居住,而使大城市内城衰落,人口的分布并未按照原来设想实现,也是需要注意的问题。三、为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提供了极好机会,使规划师、建筑师充分发挥了才智,许多新城形成了美好环境,有人批评新城时说:“在新城长大的孩子不能适应大城市中混杂的交通和噪声”。这表明新城环境比老城好得多。四、新域规模小一些好,大了不好经营。英国的专家指出,英国是一个小岛,整个国土面积不大,新城布点上不要太散,不要让城市地区联结起来,而应保护农村开阔地和绿地。总的讲,多数人认为几十年来建新城是成功的。作为一种城市发展政策,具有相当的综合性与复杂性,既要充分研究经济因素,也要注意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因素。由于英国这些年来人口逐年下降,已失去建新城的主要根据,所以结束了建新城的活动。此外,1979年,英国保守党执政后,经济上强化私有化,也是新城建设结束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英国新城建设总的活动停止了,但绝不意味着现在新城停止发展,相反,许多新城已具备了相当规模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实际上仍在继续发展之中。

2 英国新城建设总结

英国第一代新城Stevenage(张险峰摄)

英国新城的理念和实践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这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就总体而言新城运动是否可称作“成功”,这仍然是一个而悬而未决的话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基于战后住房供应严重短缺、大城市拥挤的压力,需要在非常大的规模下进行城市更新。新城开发作为一种重要的城市更新策略,着眼于改善新居住区和被战争破坏地区中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状况。新城运动之父霍华德所倡导的绿地、空间质量、生活和工作之间的平衡这些概念都在新城建设中被很好地贯彻。

英国新城被分为三代,共33个。其中第一代新城建于1946年到1950年,以Stevenage 和Harlow为代表;第二代新城建于1961年到1964年间,以Skelmersdale, Runcorn

为代表;第三代新城建于1966年到1970年间,以Milton Keynes为代表。三代新城的建设原因和规划政策之间有一定的区别;然而,它们都是在绿色地块上进行的规划下的人口疏散现象。

英国第一代新城Harlow(张险峰摄)

进入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城市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现象日益严重,迫使英国城市政策发生了突然的改变。1978 年工党政府通过了《内城法》,把城市建设的重心转向旧城的内城更新,标志着新城运动的结束。尽管英国的新城建设到1970年代末已经结束,学术界对英国新城建设的回顾和经验总结始终没有间断过。在1960、1970年代,第一批新城建设开展的20年后,英国规划界对其的态度是充分肯定的。Peter Hall 曾指出:“大体上说,新城建设就它们的目标而言是成功的。它们提供了一种应对持续的城市生长的方式。这种方式就公共资源来说是经济的,就社会性而言是人性的,在政治上是可行的。在其他国家城市问题越来越明显的情况下,我们独特的贡献将受到钦羡,并且很有可能会被模仿”。

英国第一代新城Welwyn

1970年,城乡规划协会在召开了关于新城的会议,并出版了《新城:英国的经验》一书,书中认为新城建设回应了日益增长的城市化现象这个世界性问题。在不断扩大的城市带威胁到人们的基本生活质量时,新城是解决内城问题的答案。无论是就人们的幸福感还是就经济而言,新城是成功的。

《新城,它们的起源、成就和进展》一书表示,尽管没有任何城市能做到完美、满足人们的所有需求,第一阶段的新城建设仍然是一个“完全的成功”。新城要比任何一个传统的工业城市先进的多。它们提供的住宅拥有健康、愉悦,有良好植被的环境,离工作地点和空旷乡野的距离都不大。新城是先进的富有效率的工业和商业的中心;新的经济也非常健全。

英国第三代新城密尔顿·凯恩斯

到了80、90年代,新城运动暂告结束以后,有关新城的研究文献不再像60、70年代那么密集,肯定的声音似乎在慢慢地变弱。到了21世纪,关注新城的声音并不多。近年来,由于密尔顿.凯恩斯新城住宅增量方案的提出,在2002年有了一些关于新城现状使用情况的讨论。BBC引用国会下议员们的观点,“警告英国二战后建造的新城现在面临着陷入不断衰落惯性的危险”。有报告显示新城的需求被后任的政府所忽视,现在面临着成为日后昂贵债务的危险。除了密尔顿.凯恩斯等少数几个成功例子外,目前新城给人们的印象并不能说是成功的。

国内外新城建设经验研究

研究报告RESEARCH REPORT 国内外新城建设经验研究 课题负责人某某某 富达尔综合研字第001号

国内外新城建设经验研究 【摘要】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城市老城区不足以容纳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口和产业,从而需要寻求新的发展空间,这就导致了城市区域的不断扩大。一般城市扩大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以老城区为基础,逐步向郊区扩展,俗称“摊大饼”;二是有计划地在老城区以外建设新城——城市新区或卫星城。近年来,新城建设在国内很多城市成为一个新的趋势。探讨新城建设的国内外经验,对我国今后新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研究从先从新城开发建设的起源进行研究,并探索新城建设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特征及新城建设的发展模式。通过研究发现,国内外新城开发建设大都经历了由“近郊建设的卧城阶段”到“部分功能相对完备的半独立卫星城阶段”再到“功能相对独立的边缘新城阶段”这三个过程,形成了“通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影响而成的自上而下的新城发展模式”和“依靠自身独立优势发展起来的自下而上的新城发展模式”。 在新城开发建设理论基础上探索了国外新城的开发建设比较成功的案例,如英国伦敦、法国巴黎、美国华盛顿以及日本东京周边新城的建设,并对其开发建设经验进行总结,对我国新城建设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我国的新城建设正处在起步阶段,北京、上海、广州及香港这些未来的国际大都市新城开发经验值得其他城市借鉴,与此同时须认识到我国新城建设存在的问题,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才能全面推进我国新城建设。 【关键词】:新城国外国内经验启示 【研究员】: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 【编号】:FDAR01-001 【完成日期】:2009年11月30日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通州新城规划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通州新城规划(2005年-2020年)的批复 通州新城规划的功能定位是“北京市重点发展的新城之一,面向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服务新城,北京参与环渤海区域合作发展的重要基地”,发展目标是“区域服务中心、文化产业基地、滨水宜居新城”。近年来,通州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新城建设和产业发展,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快速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2008年是奥运之年,也是新城建设全面启动之年,市委市政府对通州发展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对新城建设非常关注,各种优质资源加快向新城涌动,通州新城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机遇,我们将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发展。2008年经济建设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是: 高水平建设新城在“新”字上做文章 按照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水平配套的要求,突出体现新城建设的新理念、新形象。 加快新城三大设施建设,着力提高承载能力。一是继续完善开放式路网体系建设。打通与首都机场 联络,完成壁富路──通顺路工程建设;进一步改善区域交通环境,配合完成京津二通道、京津城际铁路建设工程,实施京榆旧路、张凤路、徐尹路等工程;优化城区道路循环,实施环路改造等工程;加强通 州生态商务园、宋庄原创艺术与卡通产业集聚区等产业功能区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实施朝阳北路东延、潞苑北大街、六环西辅路等工程。二是加快建设与新城需求相适应的市政公用设施,加快推进旧城区燃 煤锅炉房整合和河东新城集中供热项目,完善天然气管网,继续推进电气化区建设。三是引进优质资源,加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史家小学通州分校、北京二中通州分校、潞河中学分校等名校建设; 推进北京市中医院与通州中医院合作办医;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积极引进大型文化、医疗服务 等设施,增强城市功能。 做足水文章,打造滨水生态环境。近些年不断加强水系生态环境建设,高标准完成运河城市段11.2 公里的生态景观和环境建设,形成北京市独具特色的城市滨水文化景观。今年启动建设运河二期万亩滨 河森林公园,构筑城市绿色生态走廊。建设温榆河生态景观,实施温榆河滨河公园工程,构建水绿交融 的滨水生态商务环境。实施京津城际铁路、京津第二高速绿化工程,打造京津绿色走廊。配合建设北京 市东南郊水网工程,逐步实现北运河、凉水河等“五河十渠”的互联互通,促进水系循环,改善生态环境。编制水污染防治规划。加大污水治理力度,实施北运河城市段水环境改善示范项目,实施通惠河北岸截 污工程,启动河东10万吨中水厂建设,逐步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启动重点地区开发,有序推进新城建设。完善土地一级开发工作机制,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超前谋划,加快土地储备力度。完善征地拆迁和安置补偿政策,依法规范征地拆迁工作。推动新城运河核心功 能区、通州商务园、宋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重点地块一级开发和土地入市工作,适时启动北苑地区、 北关地区、果园环岛等重要节点开发建设,为重大功能性项目落地创造条件。 加快产业发展在“好”字上做文章 落实通州新城功能定位,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做到好字优先,加快发展。 发挥现代物流业聚集优势,打造面向环渤海的区域物流品牌。现代物流业是通州生产性服务业的一个特色,近年来着力提高物流业的聚集度和贡献力,初步形成“总部+物流”、“生产基地+物流”、“展示交易+

关于新城开发与规划设计的几点建议

关于新城开发与规划设计的几点建议 摘要:中国城市化进程,出现三大城市化(深度城市化、逆向城市化、农村城市化)模式,各级地方政府纷纷推崇城市经营哲学,通过新城/新区规划和开发建设,拓展城市空间,改善城市面貌,汇聚经济资源。本文作者对新城规划设计进行了一些探讨, 为新城规划阐述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新城开发规划设计城市扩展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速度明显加快。城市的规模和数量明显增长,然而在其增长的背后,“城市蔓延”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大规模的新城区开发中,我们对其应重新审视。从目前来看, 我国城市规划设计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 尤其是城市周边的新城区 建设被看作城市扩展的标志, 因此各地的新城区建设进入如火如 荼的阶段, 但由于种种原因, 在实践中各种问题不断显现。比如, 现阶段我国许多城市在重要地段或大片区域的新区开发建设上面 临着如何确定开发方向和建设理念的问题。解决这类问题, 已不能局限于常规的专业范畴之内, 而是涉及到诸多相关要素, 需要采 取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的方法来进行。因此, 通过城市景观规划征集新区特定地段的发展创意、开发理念、规划概念, 正逐渐成为当前新城区景观建设的重要环节。 2 新城建设的背景 导致新城建设的直接原因一般包括下几个方面:

①中心城市规模和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给城市的发展造成了巨 大的压力。单中心高度聚集的城市结构给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效率以及城市管理等方面带来诸多问题。新城建设成为疏解人口的一种有效手段。 ②其次是产业发展的新空间需求。当中心城市拥挤扩张, 地价级差时,工业由于其本身的特性以及对城市环境的污染, 郊迁己经成为必然的趋势。一些地方和国家也有为工业发展而建的新城, 如韩国的昌原、龟尾新城、英国的西塞莫德尔新城。另外还有以发展高新科技产业、科技研究和高等教育为目的的新城, 诸如日本的筑波科研高教新镇、贺高茂高教新镇等。 ③统筹安排区域重大设施的需要。这些设施是指服务于大城市区域的, 包括商业、交通、市政等设施。由于这些设施需要占用较大面积的土地和大量的劳动力, 趋于选择地价较低的郊区。而新城的建设有助于为这些设施提供需要的就业人口和基本服务。 ④对自然健康的环境和良好住宅条件的追求。由于中心城市人口和产业的集聚给城市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降低了城市的居住 质量, 城市住宅供需平衡发生了变化, 住宅供应紧张, 促使政府 寻找新的住宅开发空间, 同时由于郊区开发的低成本, 使得开发 新城成为解决大城市住宅问题的重要手段。 ⑤优化城市发展格局、完善城镇网络体系的需要。大城市的发展“过密” , 不仅造成中心城市的恶性竞争, 环境污染, 还造成地方经济疲软, 一些地方出现人口、经济“过疏”问题, 生产、

探索国内外五个特大城市新城发展共性——伦敦、巴黎、香港、东京

探索国内外五个特大城市新城发展共性——伦敦、巴黎、香港、东京 探索国内外五个特大城市新城发展共性,引导上海新城建设王颖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助理,所长,高级规划师孙斌拣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胥建华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师,硕士随着高铁等城际轨道交通建设,上海与长三角各城市正在显现同城化趋势,一小时都市圈中的苏州、杭州、南通、宁波、南京等城市将实现与上海更密切的对接,而上海远郊地区如果没有以新城为核心的带动和提升就可能被边缘化。2010年上海全市常住人口已经超过2300万人,大力发展新城,将有利于振兴郊区经济,构筑多中心的国际化大都市格局。上海“十二五”规划明确了重点建设嘉定新城、青浦

新城、松扛新城、金山新城、奉贤南桥新城、浦东南汇新城和崇明城桥新城等7个新城。分析并借鉴国际特大城市的有益经验非常必要。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与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差别较大,因而主要借鉴同样人多地少的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包括伦敦、巴黎、香港、东京和首尔等特大城市。国内外特大城市新城建设1、英国伦敦的新城建设伦敦周围第一代新城的主要目标是从伦敦地区疏散人口,然而于新城规模小、离母城太近,并未达到预期目标。从1946年底到1949年,英国在伦敦地区建设了首批8座新城,1967年又增建了3座。1967年以后的第三代新城建设吸取此前教训,第三代新城密尔顿.凯恩斯新城成功地发展成为一座次级区域中心城市,成为英国新城的典范,比此前新城的规划人口更多,离母城也更远。2、法国巴黎的新城建设与伦敦相比,法国巴黎的新城建设较晚,但新城的人口规模更大。至2000年底,

新城发展最新理念

新城发展最新理念与启示 一、世界新城发展最新理念 伴随着新城建设运动的开展,随着区域规划理论的发展、可持续观念的深入,新城市主义的流行,新城建设发展的理念和思想日益丰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人为本、宜居城市、生态城市、创意城市、可持续发展等,这些理念和思想对新城的建设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以人为本。一切经济活动以人为中心、注重人性化是世界新城建设的最基本理念。新城建设以人为本体现在优美的居住环境、良好的交通组织、发达的产业体系、广泛的公众参与等方面,同时新城建设还要在发展经济和社会公平之间达到平衡。 (二)可持续发展。除了注重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外,新城的发展不能以中心城市的衰落为代价,相反则应当是缓解和减弱中心城市人口及功能过度集中的压力,使中心城市活力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使得主城新城相得益彰,实现新城主城的可持续发展。 (三)宜居城市。一个宜居的城市应该是一个具有良好的居住环境、良好的生态与自然环境和清洁高效的生产环境的城市。宜居城市不仅是新城建设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所有城市发展追求的目标。如英国斯蒂文乃奇新城就是宜居新城的一个典范。 (四)特色新城。特色新城是指具有独特的自然特色和人文特色的新城,再辅以鲜明的产业功能,它集中体现一个新城文化、历史、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特色,是新城城市形象的客观展示与城市的魅力所在。 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新城建设十分注重自身

的特色建设。如瑞典新城以其典雅的建筑形式和先进的快速轻轨交通而闻名于世。 (五)生态新城。生态新城是指构建一个生态良好、舒适健康、节约高效的新城。新城建设的初衷是为了疏解中心城区密集的人口和产业,因此,停止中心城无序蔓延,建设环境优美、资源高效利用的生态新城成为新城建设的主要目标。美国歌伦比亚新城就从自然环境与人类社区相结合的角度塑造了一功能化和生态化的生态新城。 (六)创意新城。创意新城技术、人才和包容三个要素作为支撑。一个有创意的新城需要建设集中的创意产业园区,发挥资本的集聚作用;将发展创意产业与新城建设相结合,将文化创意融入新城规划建设中;发展有更大包容性的新城社区,建立宽松、有序和多元化的社会文化环境。如法国的法兰西岛科学城就是创意新城的代表,作为科研、教育和高技术产业密集区,拥有丰富的智力资源,城区内有8000多家 二、我国大中城市新城(区)建设中的三大创新理念 (一)生态、健康理念 1、河南郑州郑东新区。集办公、文化、商业、金融、体育、休闲娱乐和居住为主要功能的山水园林相间、生态环境优美、功能设施齐全、现代气息浓郁的现代化城区。 2、重庆北部新区。名副其实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基地,融现代产业基地、现代都市风貌、优美生态环境、社会安定和睦一体的新型城区。 3、辽宁沈阳浑南新区。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集科研教育、金融商贸、生活居住、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国际化、现代化科技新城区,国家森林生态示范区,中国北方最具活力、最富吸引力、

英国主要城市简介

英国 (UK) 由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四部分组成。英国的国土总面积约为24.5 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约为 6100 万。 英格兰(England) 土地总面积:13,041 万平方公里 首都:伦敦 人口:5070 万 苏格兰(Scotland) 土地总面积:7,8772 万平方公里 首都:爱丁堡 人口:510 万 威尔士(Wales) 土地总面积:2,0758 万平方公里 首都:加的夫 人口:298 万 北爱尔兰(North Ireland) 土地总面积:1,416 万平方公里 首都:贝尔法斯特 人口:170 万 伦敦LONDON 总人口:690.5万 学生数量:188,000人 伦敦是英国的首都也是国际上主要的大都市之一。在伦敦使用的语言种类之多是世界上其它任何一座城市所无法比拟的,而且其影响力也早已突破英国的国境而深入欧洲大陆。大伦敦大体呈四个圈层的同心圆式,包括伦敦城、内伦敦(伦敦城外的12个市区)、外伦敦(内伦敦以外的20个市区)。总面积1580平方千米。依据城市特点,大伦敦又可分为伦敦城、西伦敦、东伦敦、南区、港口区和郊区等几部分。伦敦城面积仅为1.6平方千米,是英国历史中心和古王宫所在地,现为金融资本和贸易中心。西伦敦为全市最繁华的商业、文化区、王宫白金汉宫、首相宫邸唐宁街10号、会议大厦、政府机关白厅所在地,东伦敦和南区为工商业区和住宅区。郊区多公寓和别墅,是英国航空工业和汽车制造中心。伦敦是有2000年悠久历史的世界著名城市。其名胜古迹和现代化建筑多姿多彩,美不胜收。白金汉宫始建于16世纪,收藏大量珍贵家具、绘画和工艺品。威斯敏斯特宫庄严典雅,为伦敦最壮丽的哥特式建筑。圣保罗大教堂高110多米,以悠久的历史和壮观的圆形屋顶著名。此外,伦敦塔、伦敦塔桥、大英博物馆、图索德夫人馆、皇家植物园等亦为著名游览地。 伦敦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几乎占了英国全国的五分之一,换句话说,其与俄罗斯全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相差无几。伦敦的特别之处在于其超过百分之四十的GDP和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就业机会是以商业和金融服务业为依托的。这两个行业在伦敦的发达程度超过在英国其它任何一个地方。

田园城市运动与后现代城市畅想

田园城市运动与后现代城市畅想 https://www.360docs.net/doc/506279973.html,城市化网2010-4-20 10:00:54 提要:近日,新任英国驻华大使吴思田开始了一项十分艰巨而意义非凡的任务——用88天访问考察中国八座城市。继走访上海之后,他的第二站选择了内陆城市成都。 近日,新任英国驻华大使吴思田开始了一项十分艰巨而意义非凡的任务——用88天访问考察中国八座城市。继走访上海之后,他的第二站选择了内陆城市成都。如果说,上海世博园的雏形能让这位大使联想到百年前的英国水晶宫,那成都无疑能让他想到另一位英国人——城市学家霍华德。去年底,成都正式提出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战略构想,这无疑是对百年前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和实践的遥相呼应。那么什么是“田园城市”?国外“田园城市”运动是怎么样的?百年来产生了怎样的嬗变?……本期“域外观察”带您走近上世纪初兴起的关于未来城市变革的伟大尝试。 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高级形态。近代工业革命以来,城市获得急剧的发展。汽车、高楼、电网、工厂……成为城市的直观象征。人们涌入城市,享受现代城市生活的同时,也不得不承受城市发展给人类社会产生的不利影响,诸如污染、拥挤、疾病、贫穷……城市化打开潘多拉的盒子,把人类置身于一系列前所未见的矛盾之前,让人们反思自身,另觅出?路。 一百多年前,在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英国,一颗十分爱好幻想的大脑开始无限憧憬地描绘未来,他设计了改造现状并建立新型城市形态的一整套蓝图,并雄心勃勃地付诸实践。他的名字就是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1850~1928)。这位英国著名社会活动家、城市学家、风景规划与设计师、“花园城市”之父、英国“田园城市”运动创始人,凭借其无以伦比的奇思妙想,让自己的名字从此刻进了几乎所有的城市规划教材。 霍华德与明日的田园城市 1898年10月,霍华德出版了其影响世界的《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一书,1902年再版时书名改为《明日的田园城市》。霍华德针对当时城市社会的种种弊端,比如污染、拥挤、贫困等现象,提出了将城市和乡村结合起来,建立田园城市的设想。 霍华德指出:“事实并不像通常所说的那样只有两种选择——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而有第三种选择。可以把一切最生动活泼的城市生活的优点和美丽、愉快的乡村环境和谐地组合在一起。”也就是说,“城镇和乡村必须相结合,从这种愉快的结合中将迸发出新的希望、新的生活和新的文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思想不仅仅是一种城市规划思想,更是一种宏伟的社会改革方案,主张用逐步实现土地社区所有制、建设田园城市的方法,来逐步消灭土地私有制,消灭大城市,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新社会。 霍华德认为,城市环境的恶化是由城市膨胀引起的,城市无限扩展和土地投机是引起城市灾难的根源。他建议限制城市的自发膨胀,并使城市土地属于城市的统一机构;城市人口过于集中是由于城市具有吸引人口聚集的“磁性”,如果能控制和有意识地移植城市的“磁性”,城市便不会盲目膨胀。他提出关于三种“磁力”的图解,图中列出了城市和农村生活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并论证了一种“城市——乡村”结合的形式,即田园城市,它兼有城、乡的有利条件而没有两者的不利条件。 霍华德对他的理想城市作了具体的规划﹐并绘成简图。他还设想﹐若干个田

大城市地区的新城发展战略及其空间形态

大城市地区的新城发展战略及其空间形态3 Ξ 张尚武 王雅娟 提要 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大城市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众多小城镇的崛起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但在经历了早期的快速发展之后,如何在新经济背景下获得第二次的自我超越已经成为共同的难题。笔者借鉴国外新城发展的经验,提出在我国大城市地区培育大城市地区中等规模新城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大城市地区 新城 上海市 文章编号 1000-3363(2000)06-0039-04 中国分类号 T U984 文献标识码 A 大城市的功能和空间发展需要与周围的区域发展结合,这一点虽然早已被人们认识到,但具体的空间关系和职能关系却一直处于探索和争论中。包括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西方战后新城建设,卫星城建设以及对新城的最新阐释,各个时期,各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探索。 1 大城市地区空间形态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评析 111城乡整体建设的理想 工业革命开始后,城市空前迅速地发展,城市的环境和效率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城乡整体建设思想把城乡作为对等和平衡的力量,使之在区域范围内得到平等的分工和协调,充分发挥城乡双方的优势。这一思想试图把城市中的工业疏散出去,并围绕这些疏散的工厂建设新的城镇,具有城市所能提供的设施服务和职业机遇条件。在兼有两者之利的同时,避免两者的不利。霍华德把这种多中心的居民点称为“社会城市”(s ocial city)。并从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作了深层次的思考,提出的是从区域角度对整个城市的结构性改造,以形成环境舒适、社会经济运行良好的城乡空间结构。 这是针对早期工业化城市的拥挤和混乱,出于对随之逝去的宁静平和的乡村生活秩序的留恋而提出工业城市建设的理想。但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巨大浪潮中,这一思想一直是一种理想。 112大城市地区新城建设的实践 大城市不断地向外扩张,人们开始把城市的交通系统组织、社会环境改善和区域性自然环境的影响结合起来。斯科特和斯坦普(L1Scott&L1D1S tam p)提出一种新的规划体制,包括市郊在内,为土地划分不同的等级,把保护农业用地作为首要职责①。开始从发展战略的高度审视城市的发展和人类行为。 西方战后最有影响的艾伯克隆比(Abercrombie,1944)的大伦敦规划即是这一思想的贯彻和发展,明确了在大城市建成区以外发展新居住地,即新城的思想。在规划绿带以外形成新的居住发展区,并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事实证明在战后的大规模建设中,新城成为解决郊区蔓延(suburb sprawl)的有效引导手段。 新城诞生在英国和美国,进而在整个欧洲和世界范围都有广泛的理论和实践影响,但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巴黎的新城与大城市有更多的联系,是作为中心城市的一个组成部分,使城市成为多中心组合的整体;英国的新城更强调自身的独立性;在日本又有所不同,尽管从空间形态上呈现多中心的新城形式,但在功能上仍然是单一中心的,即新城多是作为居住的地方,就业并未相应分散,这在日本城市化发展迅速的早期表现尤为明显。 我国在北京、上海两市也曾进行过卫星城建设的实践。但由于受到社会经济条件限制,在1990年代以前,卫星城的建设未取得明显效果,与主城难以建立紧密的关系,因而也带来对卫星城建设的怀疑。 113新社会经济背景下的新城模式 在经历了70年代的经济危机之后,西方国家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满足居住需求和有足够的环境意识成为规划目标的焦点。人们对生活空间数量的需求在不断增长,同时对空间和环境的质量的需求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观念引发对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sustainable urban form)的探讨。 在新的经济技术条件下,欧文等人(S1OwensΠD1 BanisterΠM1Breheny)建议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应该以发展小居住地为主,如霍华德所提出的2~3万人口的规模,具有步行的尺度。但其中有一些大的居民点能够达到20万人口以上,形成霍华德所提出的社会城市②。认为这是从能源有效利用的角度是理想的形态,能够满足具有足够的多种城市活动的门槛,但不是高度聚集和高密度。 而P1霍尔(P1Hall)在分析伦敦的实际情况中,提出了建设持续发展的“社会城市”的概念(sustainable s ocial city,or sustainable city region)③,认为新居住地的建设只有两种选择,一是城市改造;二是建设新城。但传统城市改造形式和新城建设形式都难以适应发展需要。从城市改造的角度,由于城市建成区用地有限,大规模改造是不现实的;从新城建设的角度,传统新城或田园城市是“在乡村建设城镇”,达到人口居住和就业从城市中疏解的目的,但这一目的在任何地方都从未真正实现过。作为最早的新城之一的S tevenage是自我平衡程度最高的一个,大约有 Ξ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专题成果(项目批准号OOB JL030) 44  城市规划汇刊2000[6]

国内外产业新城发展经验及案例

国内外产业新城发展 经验及案例 二零一一年三月

目录 一、新城开发背景 (1) 二、新城的定义 (5) 三、新城的发展阶段 (5) 四、新城的分类 (6) 五、产业新城典型案例之一:筑波科学城 (8) (一)概况 (8) (二)背景 (9) (三)建设目标 (11) (四)规划 (11) (五)发展阶段及特征 (15) (六)城市发展 (20) (七)筑波科学城成功的要素 (25) (八)筑波科学城存在的问题 (30) 六、产业新城案例之二:美国尔湾市 (34) (一)概况 (34) (二)发展背景 (35) (三)城市规划 (36) (四)尔湾吸引了大量的企业和居住人口 (40)

(五)有竞争力的工资水平和足够多的就业机会 (50) (六)尔湾成功的要素 (51) (七)筑波和尔湾发展要点对比分析 (56) 七、产业新城案例之三:上海浦东新区 (58) (一)发展概况 (58) (二)发展历程 (59) (三)成功经验 (63) 八、产业新城案例之四:天津滨海新区 (72) (一)发展概况 (72) (二)成功经验 (73)

一、新城开发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发达国家普遍进入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以伦敦、巴黎为代表的大城市经济和人口急剧增长,市区人口和产业的聚集不断加强,导致市区用地不断向四周蔓延,形成了单中心高度聚集的城市形态,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很高。如20世纪50年代巴黎市区平均人口密度为26000人/平方公里。 单中心高度聚集的城市结构给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效率以及城市管理等方面带来了诸多城市问题。如城市环境恶化、城市热岛等生态问题凸显;城市住房短缺,房屋价格飞涨,两极分化矛盾日益突出,交通拥挤、出行不便等。在空间上,人口大量增加造成城市住宅的严重不足,使得许多设施不完善的住宅开始在郊区蔓延。城市郊区用地急速向城市建设用地转变,无序开发带来了开发效率偏低等一系列的问题。 为了维持城市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社会的稳定性,针对上述问题,各国政府集合大量的专家学者开展了许多研究,并逐步形成了“从城市区域的角度出发,通过开发城市远郊地区的新城分散大城市压力”的城市规划思想。政府开始尝试通过建立新城,

英国新城建设

英国新城建设 1 英国新城建设发展回顾 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基础是建立一个既有方便、高效的就业与生活条件,又有农村卫生、优美的自然环境的城市,他称之为“城乡磁体”的新型理想城市模式。要建设这样一种新型城市就必须控制城市规模,以若干田园城市围绕一座中心城市,形成一个城乡一体化的城市组群他曾设想这样一个组群为25万人,中心城市为58000人,周围6座田园城市各为3200人,其中城市人口为30000人,农村人口为2000人,他还对田园城市的规划设计作了具体的设想,严格来说,这样一种图解式的规划示意图还不是三维空间的城市设计,但毕竟是代表他对未来城市新秩序的一种创造。因此国外城市设计论著中都把“田园城市”理论作为近现代城市设计重要思潮之一。霍华德在世时曾亲身参加建成了莱奇沃斯和韦林两座田园城市。以后他的继承者也建过少数几个。大规模的新城建设则是二次大战之后开始的,首先也是在英国。1946年颁布了“新城法”(New Town Act),从1946年到1950年开始建设14座卫星城,在伦敦周围有8座。以哈洛(Harlow)新城为代表是第一代英国新城。英国新城建设走在世界前列是有其历史背景的。霍华德理论、阿伯克龙比(Sir.P.Abercrombie)的大伦敦规划、战后工党上台推行住房和新城建设政策等等,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提供了条件。而新城建设也是适应了英国当时城市发展的需要,体现在: 一是探索大都会中人口和经济活动过份集中的某种出路。 二是新城建设起了组织郊区无计划发展的作用,例如保护土地和自然资源、风景和其他环境要素;组织起有效的交通、公共设施来代替无计划的乱建;有一个长远计划来满足今后各方面需要;结合地价及土地管理和开发,兼顾公共利益,保持整个地区统一的质量和外观,等等。 三是新城作为一种“平衡社区”(Balanced Communities)在人口、就业等方面可以起到某种平衡作用,以适应大城市及其区域发展需要。 第一代新城规模都比较小,一般才几万人,如哈洛新城规划为8万人。它的城市设计可以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哈洛是由英国著名建筑师和城市设计师F·吉伯德(Fredderik Gibberd)所设计,它的特点是: 1.充分利用自然特点,保留原有高地、河谷和植被,使自然景观与人工建筑群相互协调,体现田园城市风貌。 2.组织好交通。做到车行步行分开;过境与市内分开,居民能方便安全地到达工作地点与城市中心。 3.精雕细刻城市设计。无论是市中心、居住区、住宅群组乃至小品都经过很好设计。 哈洛新城不足之处是规模比较小,布置松散,缺乏城市气氛,土地使用和基础设施不太经济。因此到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出现了坎伯诺尔德(Cumbernauld)朗科恩(Runcorn)及霍克(Hook)等第二代新城。它们的特点是:

伦敦都市区新城发展及其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启示

各国的大城市在持续扩张的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出现许多典型的城市问题,如交通堵塞、环境污染、心理疾病、娱乐用地缺乏、公共绿地不足、地价飞涨等。当城市的这些负面效应超过了其经济集聚效益,城市扩展的速度便开始减慢。此时,企业为了减少成本,市民为了接近自然,纷纷把目光投向乡村[1],这为城市周围乡村区域的发展带来了契机。然而,乡村普遍存在着基础设施不足、经济活力不够、发展滞后的问题。为此,是否可以建立一个能规避乡村和城市的缺点且兼具城市和乡村优点的聚落模式,始终是国内外学者和决策者孜孜以求的课题。田园城市和新城的概念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英国在18世纪就进行了工业革命,城市化水平高,城市郊区化过程较早,新城的理念起源于该国,在实践中也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经验。该文以英国的首都伦敦为例,分析其新城的发展、功能等,意在为我国新城发展提供参考。 1英国新城概念的发展 在19世纪早期,罗伯特·欧文(Robert Owen )就提出创建新社区(合作村庄)的概念。为区别于污秽 和拥挤的城市社区,这种村庄的规模应为1200个居民,为工人提供健康和令人愉悦的居住环境。这个提议受到较为广泛的关注,但是直到1851年,第一个合作村庄萨尔泰尔(Saltaire ,位于英国中部地区的约克郡)才开始兴建,在随后的20年中,萨尔 泰尔模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承认 [2] ,2001年被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列入 “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9世纪的工业村庄模式为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构想提供了素材[2-3]。1902年霍华德的作品《明天的田园城市(Garden Cities of Tom orrow )》发表,该作品集成和发展了英国19世纪的研究成果。其中心思想非常清晰:吸收城镇和乡村的优点,摒弃他们的缺点;在农村田野上,建立规模约3万人口的开放镇[3]。霍华德作品在规划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发扬和推进霍华德思想,发表了大量著作和文献。在实践中,1903年和1919年,英国建立了两个田园城市,即莱奇沃思(Letchworth )和韦林田园城(W elwyn ),后者位于伦敦的北部(图1),现发展成为伦敦的一个新城。在1918年,奥斯本(F.J .Osborn )提出了新城的概念,他认为新城的规模应为3—5万人,占地约为8km 2。这样的规模可以满足正常的工业活动所需要的劳动力,新城应该大致呈圆形,半径约为1.6km [4]。在1919年之前,新城的建设都是民间的自发行为。1919年英国政府的房屋法开始鼓励建设田园城市[2],并在1946年颁布了《新城法》(The New Town Acts )。这部法律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霍华德晚期的梦想[5-6]。在《新城法》颁布后,英国建立了32座新城。 2伦敦都市区新城的功能和特点 伦敦都市区是一个统计单元,不是一个行政区 文章编号:1000-8462(2010)11-1804-06 伦敦都市区新城发展及其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启示 谈明洪,李秀彬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北京100101) 摘要:大城市规模巨大、城市问题突出,许多国家力图通过发展新城来缓解城市问题、塑造合理有序的区域土地利用格局。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完成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国家之一, 田园城市和新城的概念都起源于该国,至今约有100多年的历史。英国城市发展理念先进,在理论和实践上都积累了很多成熟的经验。在考察英国新城概念演变的基础上,分析了伦敦都市区8个新城的功能和特点、新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引起的争议。希望通过总结伦敦新城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为我国大城市的新城发展和城市布局提供参考。关键词:伦敦;新城;北京;启示中图分类号:F299.23 文献标识码:A 致谢:英国金斯敦(Kingston )大学的Guy Robinson 教授,Nigel W alford 教授,Robert Gant 先生,Edgar Sam arasundera 博士,Colin M arx 博士给论文提供了素材和建议,在此深表感谢! 收稿时间:2010-07-26;修回时间:2010-10-2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0971112)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8093037)联合资助。 第30卷第11期经济地理Vol.30,No.112010年11月ECONOM IC GEOGRAPHY Nov.,2010

沣东新城规划

沣东新城规划 西咸新区沣东新城是西咸新区渭河南岸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东接西安市西三环,西接沣河东河岸,西安绕城以西的部分,南临西汉高速。规划总面积159.3平方公里,其中计划2020年完成建设用地75平方公里的开发建设工作。包含西安市辖区六村堡、三桥、王寺、斗门街办,高桥街办;咸阳市辖区沣东街办。 1规划背景与要求 随着国家《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深入推进,陕西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明确提出要加快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和“西咸一体化”建设。西咸新区从此横空出世! 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西咸新区的开发建设是一个伟大壮举。总规划面积882平方公里的西咸新区涵盖了西安、咸阳两市7个区县、23个乡镇街道,下辖5大组团,协同共进,并肩发展! 作为西咸新区5大组团核心区域的沣东新城,规划面积159.3平方公里,到2020年,规划建设面积75平方公里,人口67万,区内生产总值2500亿元以上。 在“核心板块支撑、快捷交通联接、优美小镇点缀、都市农业衬托”指导方针的统领下,沣东新城确立了三大宏伟战略目标:面向全国,建设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打造西部能源中心和体育会展中心;立足陕西,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板块和引领区,成为西咸新区独具特色的人文、田园生态新城树立现代田园城市新标杆;引领西咸,建设高新技术研发孵化、会展业聚集区,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新引擎、统筹发展新典范。

陕西省西咸新区沣东新城原名西安沣渭新区,2010年12月6日,陕西省委、省政府,西安市委、市政府为落实国务院颁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和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将其更名为西咸新区沣东新城,实行“省市共管、开发建设以省为主”的体制模式,社会事务管理、干部人事管理仍然保持原有的以西安市为主的管理体制。这里还是未来中国探索新型城市化道路的试验田,依托本地科技、人才、资源及体制机制综合优势,以国内外知名企业为龙头,以产业环境建设和服务支撑体系构建为平台,正在成为西部率先发展的排头兵! 沣东优势 1)历史文化 沣东新城周、秦、汉历史文脉丰富,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周镐京、秦阿房宫、汉建章宫、汉昆明池遗址等均位于新区境内,牛郎织女传说亦发源于此,这里曾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中心,历史人文资源丰沛充盈,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英国哈罗新城

英国哈罗新城 背景:二战后英、法、北欧等国所掀起 了建设新城的运动。英国于1946年颁布了 “新城法”,并组织了新城建设公司。 1946年至1950年间英国建设了第一批 新城,较多地体现了原来霍华德田园城市的 规划思想。其特点是规模比较小、密度比较 低;按邻里单位进行建设;功能分区比较严 格;居住区、工业区等区划分明;道路网为 环路和放射路组成。这一代新城在功能和形 式方面大体相似,都强调独立和平衡,但对 经济问题考虑较少。 伦敦的卫星城哈罗是第一代新城的代 表。 概况:南距伦敦37公里,占地2560公顷,规划人口初定为6万,后改为8万。 规划结构:选择了有特色的乡间用地,北有河谷,南有丘陵和林地。河谷、铁路和公路形成了新城的边界。铁路在北边、火车站居中,东面和西面是两片工业用地。城市中心位于全城几何中心偏北,以市中心为半径分布着4个居住区。4个居住区是由13个4000—7500居民的邻里单位组成。 居住用地净密度为125—175人/公顷。每一邻里单位都有小学和较小辅助性商业中心。各邻里单位之间用宽敞的空地或绿地隔开。在空地上布置小学和休息体育场地。 道路交通:全城主要道路由火车站向南。经市中心分出东西两线,呈Y形。自行车路和步行路各自成为独立系统,穿行于各区内部,不与主要道路依傍或走同一路线。这在当时是规划上的一个重要革新。保护了基地上原有的小路和乔灌木。 中心区规划:城市中心兼为附近地区村镇居民服务。规划特色强调“城市性”。组织一个有内部步行系统、周围被车路和停车场所包围的市中心。大部分区域可以允许车辆进入,有大型的停车场。 市中心内部有市场广场、市民广场、教堂广场、影剧院广场和两条步行商业街。南边市

伦敦新城规划建设的经验教训和对北京的启示

文章编号:1000-8462(2010)01-0047-06 伦敦新城规划建设的经验教训和对北京的启示 谢 鹏 飞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中国北京100871) 摘要:以有关资料文献为基础,对伦敦新城规划建设进行研究,总结其成功经验包括人本主义思想与实践、较为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理念与方法、高效的立法与较为灵活的经营机制;着重指出伦敦新城建设的教训和不 足,包括新城思想、规划手段、管理体系、区域协调和社会规划都存在问题。可为当今北京的新城建设提出有益启示。 关键词:伦敦新城;经验教训;北京;启示中图分类号:F292;TU984文献标识码:A 1860年代,首先开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给英国的经济结构和社会关系带来了空前的变革。伴随着工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1851年,英国的城市化率已达50.2%,到了20世纪初,其城市化水平更高达78.1%。伦敦地区的人口,由19世纪中期的250万人,猛增到20世纪中叶的近800万人[1]。城市人口的集聚和激增带来各种“城市病”的爆发和蔓延—环境恶化、交通拥堵、住房紧缺、犯罪率升高、阶级矛盾激化等。为了治愈城市顽疾,1898年,英国人艾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 ,1850—1928)提出著名的“田园城市理论”,发起“田园城市运动”。经过几代人的努力,1940年代,田园城市理论被新城理论所代替,田园城市运动也发展为新城运动, 在英国各地蓬勃开展起来。 英国的新城理论与实践是现代城市规划史上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被城市规划界誉为“规划皇冠上的明珠”,享有崇高的地位和世界性影响。作为英国新城的代表,伦敦的新城规划建设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能为当今北京的新城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中外学者对英国新城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奥斯本(F.J.Osborn )总结了新城理论的起源、新城建设的实践及取得的经验[2]。埃文斯(Hazel Evans )概述了英国新城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3]。布莱克(R .B.Black )介绍了英国第一座新城斯蒂文乃奇的规划建设过程[4]。张捷阐述从“田园城市”到“新城”的理念演变与实践发展,总 结英、美、法、日等国新城建设的经验[5]。类似的还有 布朗[6]、巴克斯腾[7]、肖亦卓[8]等学者的研究成果。对英国新城的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①正面(成功经验)总结多,反面(挫折教训)总结很少;②缺少对伦敦新城的专项研究;③结合北京新城的研究少。本文拟希望弥补以上不足。 1伦敦新城规划建设概况 二战后,英国面临经济恢复和城市重建的艰巨任务。由于大量退伍军人返乡,城市人口骤增,住房极其短缺。为了解决住房问题,合理疏散伦敦市区的人口和产业,1946年,工党政府颁布《新城法》(New Towns Act ),正式投入新城建设。从1946年底到1949年6月,英国政府在伦敦地区投建了首批8座新城(英国第一代新城),1968年又增建了1座 (英国第三代新城)① ,自此伦敦共有9座新城(表1,图1)。伦敦首批8座新城全部由政府投资,是政府实施经济社会政策的重要手段。伦敦新城发展了田园城市理论和实践,在选址和规划上具有一些共同特点:都位于交通便捷之地;一般规模不大(人口5万左右),采取低密度发展模式;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严格分区,居住区以邻里单位布局;一般都有宽敞的城市中心区;重视城市景观建设,城市中心及周围规划有大片绿地和开放空间,所有新城都有绿带环绕;道路网多采用曲线和直线结合的方式(图2)。虽有《新城法》保障,一些新城在初建时仍因征地、 ①英国共造有三代新城,但建在伦敦地区的只有两代,即第一代和第三代新城,第二代新城全造在伦敦以外地区。1968年新增的密尔顿· 凯恩斯新城属于英国第三代新城。 北京市科委博士论文资助专项(编号:ZZ0806)。收稿时间:2009-10-18;修回时间:2009-12-22 第30卷第1期经济地理Vol.30,No.12010年1月ECONOM IC GEOGRAPHY Jan.,2010

高铁新城发展现状及未来可能发展方向

“施工现场尘土飞扬,高铁一开黄金万两。”在安徽北部城市蚌埠高铁站,这幅标语曾在周边的施工现场悬挂多时。 如蚌埠一样,在京沪高铁、京广高铁沿线,很多地方都以高铁站为核心,规划建设了大面积的高铁新城,意图拉动经济快速增长,拉开城市发展骨架。 理论上,高铁站点建设将加速城市产业升级和极化布局,提升周边土地价值,引发城市空间格局的转变。但是,中国上一轮高铁建设对于周边土地价值的提升和城市空间布局的优化作用,并没有体现出来。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秘书长石楠直言不讳:“最大的问题是高铁站点建设大干快上,没有和周边的土地开发相结合。” 规划窘境 从北京西站乘坐京广高铁,仅用时40分钟就到了保定东站。气派的大站房,宽阔的站前广场,与全国其他很多高铁站点面貌相似。 除候车大厅内一间小店外,站前广场及周边没有任何的商业配套。大量农地绵延环绕,远处可见依稀分散的村落,几座高楼孤零零地耸立其中。 保定市规划局负责人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保定市目前正在结合新形势、新情况、新需要,“对原有高铁新城规划进行审视修改”。 另一个位于京沪高铁线上的德州东站,虽距北京仅一个多小时车程,但从德州东站乘坐公共交通到德州城区,仍需约一个小时。高铁带来的便捷性大打折扣。 德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分局提供的资料显示,德州市高铁新城规划占地面积56平方公里,计划打造成“科技引领、产业支撑、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新城。

然而德州市国土局相关负责人坦言,德州高铁站的影响力并未显现。高铁站点距城区较远,且存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等问题,真正与城区的接轨有一定难度。因此,对周边地价尚未产生显著的影响。 保定和德州面临的窘境,几乎出现在上一轮高铁站点坐落的大部分二三线城市。 “高铁站点红线内外土地综合开发的增值利益显而易见,但是由于规划没有协同,数以千亿元潜在的土地收益已被白白浪费。”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运输管理研究室主任刘斌对此表示痛心。 他认为,对于已建成的高铁线,出于高铁运行安全考虑,红线内铁路用地变更属性进行商业开发已不可能,而红线外土地增值收益的实现,仍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培养过程”。 盘活之策 国土部相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对于以往高铁建设规划和城市规划“两张皮”造成的土地利用问题,在铁路沿线土地综合开发政策制定层面,已经难以解决。 北京大岳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金永祥也认为,已建成高铁站点的土地开发已经木已成舟,中铁总没有和地方政府谈判的筹码。况且地方财政日子也不好过,显然不愿意将红线外土地的增值收益拱手让人。 石楠认为,要解决已经建成站点周边区块的生态问题,只能寄希望于当地政府,通过IT、物流等门户型产业的引进以及城市内公交的无缝衔接,也可以培育成城市间的铁路城镇,起到促进区域融合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