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宋代建筑

二、结构

影响意义

宋代建筑

宋代建筑 宋代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大转变时期。规模一般比唐朝小,但比唐朝建筑更为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阁楼台,主要以殿堂、寺塔和墓室建筑为代表,流行仿木构建筑形式的砖石塔和墓葬,创造了很多华丽精美的作品。装饰上多用彩绘、雕刻及琉璃砖瓦等,建筑构件开始趋向标准化,并有了建筑总结性著作如《木经》、《营造法式》。 简介 宋代(公元960-1279年)是 中国古代最为强盛的朝代之一,它 在政治、经济、文化、手工业和商 业方面都有发展,科学技术更有很 大进步,这使得宋代的建筑水平达 到了新的高度。这一时期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宋代的建筑也一改唐代雄浑的特点,变得纤巧秀丽、注重装饰。 宋代的城市形成了临街设店、按行成街的布局,城市消防、交通运输、商店、桥梁等建筑都有了新发展。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完全呈现出一座商业城市的面貌。这一时期,中国各地也已不再兴建规模巨大的建筑了,只在建筑组合方面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衬托主体建筑,并大力发展建筑装修与色彩。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

祠内的正殿及鱼沼飞梁即是典型的宋代建筑。 宋代砖石建筑的水平不断提高,这时的砖石建筑主要是佛塔和桥梁。浙江杭州灵隐寺塔、河南开封繁塔及河北赵县的永通桥等均是宋代砖石建筑的典范。 木结构建筑采用了“材”为标准的模数制和工料定额制,使建筑设计施工达到了一定程序的规范化。 宋代,中国经济社会得到了 一定程度发展,注重意境的园林 在这一时期开始兴起。中国古典 园林重在写意,融自然美与人工 美于一体,以建筑和人工建造的 家用山水、岩壑、花木等一同表 现某种艺术境界。较有代表性的宋代园林包括苏舜钦的沧浪亭和司马光的独乐园。 宋代颁行了有关建筑设计和施工的规范书《营造法式》,这是一部完善的建筑技术专着。此书的颁行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建筑在工程技术与施工管理方面已达到新的水平。 建筑背景 清明上河图内所见的开封城楼,硕大雄厚的斗拱配以轻柔的屋脊。 宋朝在经济活动、农业、文化、都市化与人口各方面都有高速的

浅议宋代建筑的特点及其当代教育意义

[摘要] 建筑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体现一定时期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技术进步和艺术特色的综合反映。本文从宋代建筑的艺术风格、文化特征入手,并通过对典型建筑的个案分析,展现宋代建筑的特点,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引起更多的人来关注中华传统文化,来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唤起文化自觉意识。 [关键词] 宋代建筑、艺术价值、文化内涵、科技含量、文化自觉 建筑是凝固的文化,建筑作为一种历史见证,反映了当时的生产水平和审美情趣,同时也刻画了历史的变迁,不同社会时期造就了不同风格的建筑。中国的古代建筑发展到宋代,达到了成熟时期,宋代建筑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其科技含量也达到了顶峰。 一、宋代建筑概貌 经过了五代十国短暂的纷争,宋朝(公元960-1279年)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在史学家眼里,这是一个颇有争议、又值得关注的时代。在南、北宋存在的三百多年时间里一直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和侵扰,北宋与辽、金对峙,南宋与西夏、金、元对峙并最终被元取代。宋代的历史一方面是由于它过分的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对外采取和亲纳币

的妥协政策,是中国古代政治、军事上较为衰落的朝代;另一方面它在社会经济、文化、手工业和商业方面都有较大发展,科学技术更有很大进步,中国的四大发明中的三项:印刷术、指南针与火药,正是在宋代出现的。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进步使得宋代的建筑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宋代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大转变时期。规模一般比唐朝小,但比唐朝建筑更为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阁楼台,主要以殿堂、寺塔和墓室建筑为代表,流行仿木构建筑形式的砖石塔和墓葬,创造了很多华丽精美的作品。装饰上多用彩绘、雕刻及琉璃砖瓦等,建筑构件开始趋向标准化,并有了建筑总结性著作如《木经》、《营造法式》。 二、宋代建筑的艺术价值 宋代建筑虽然没有了唐代建筑的雄伟和大气,但是他的建筑结构和建筑装饰却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直到现在仍被人称颂。 1、奇特的建筑布局:例如河北正定隆兴寺,其布局和结构是典型的宋代建筑,整个寺院纵深展开,殿宇重重,高潮迭起。院落空间时宽时窄,随建筑错落而变幻。佛香阁与

宋朝建筑技术

宋辽金夏科技史之建筑技术 发布时间:2009-6-6 阅读次数:93 字体大小: 【小】【中】【大】 建筑技术 (一)宋辽金夏时期建筑技术发展概况 宋代的手工业和商业突出发展,科学上出现不少伟大的发明。古代木结构体系的基本作法,在唐代已经完成流传发展过程。到了宋代,产生了两种新的趋向:在形式上,讲求轻巧和变化;在技术上,为着简便设计和施工的需要,朝着标准定型的方向发展。 公元11世纪李诫编著《营造法式》,记载了北宋及北宋以前木结构建筑的规范,以它与实物互相对照,互为补充,使我们对于北宋以前的建筑技术的发展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在宋代出现了许多屋顶山面向前的殿堂和楼阁,产生了丁字脊、十字脊屋顶以及工字型、亚字型平面的殿宇。而斗拱比唐代缩小,现存的宋代木构建筑,如大同善化寺普贤阁、太原晋祠圣母殿、正定龙兴寺摩尼殿、晋城青莲寺大殿等,都反映了宋代建筑技术的这种新发展和特点。这时,已经开始出现减柱的作法,如晋祠圣母殿减中间老檐柱四根,劲城青莲寺大殿减中间前金柱四根,反映了结构布置的灵活性,从而改善和扩大了室内空间。 木构技术发展到宋代,其卓越成就和另一趋向,就是产生了整个建筑所有构件的统一比例单位,即斗拱的材、契(拱的用料尺寸,即标准材),从而在建筑上达到了设计的标准和定型。这种材分制度体现在北宋的《营造法式》中,它的产生,对于封建统治阶级来说,是为了控制宫廷和官府建筑的等级,以关防工料为目的,在建筑技术史上是一个发展的里程碑。《营造法式》总结的材分制,具有模数的意义,即凡构屋之制,皆以材为祖。材有八等,度屋之大小因而用之,各以其材之广分为十五分,以十分为其厚。凡屋宇之高深,各物之短长,曲直举折之势,规矩绳墨之宜,皆以所用材之分以为制度。《营造法式》的产生,反映了北宋时大兴土木对于做法规范及工料定额的需要,同时也说明了当时建筑技术的成熟水平。古代的一座带斗拱的木构建筑,有几十种构体,大小数千个零件,要一件件预先做好然后加以安装,是一个极复杂的过程。在设计方面规定标准对于提高施工效率有极大的意义。现存辽代木构建筑实物中,用材多采用3∶2的断面,

宋代建筑的特点

建筑 那个是飞檐吧 飞檐,中国传统建筑檐部形式之一,多指屋檐特别是屋角的檐部向上翘起,若飞举之势,常用在亭、台、楼、阁、宫殿、庙宇等建筑的屋顶转角处,四角翘伸,形如飞鸟展翅,轻盈活泼,所以也常被称为飞檐翘角。飞檐为中国建筑民族风格的重要表现之一,通过檐部上的这种特殊处理和创造,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向上的动感,仿佛是一种气将屋檐向上托举,建筑群中层层叠宋代建筑的特点 宋代时期的建筑一改唐代雄浑的特点,变得纤巧秀丽、注重装饰。宋代的城市形成了临街设店、按行成街的布局,城市消防、交通运输、商店、桥梁等建筑都有了新发展。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完全呈现出一座商业城市的面貌。这一时期,中国各地也已不再兴建规模巨大的建筑了,只在建筑组合方面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衬托主体建筑,并大力发展建筑装修与色彩。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祠内的正殿及鱼沼飞梁即是典型的宋代建筑。 宋代砖石建筑的水平不断提高,这时的砖石建筑主要是佛塔和桥梁。浙江杭州灵隐寺塔、河南开封繁塔及河北赵县的永通桥等均是宋代砖石建筑的典范。 宋代,中国经济社会得到了一定程度发展,注重意境的园林在这一时期开始兴起。中国古典园林重在写意,融自然美与人工美于一体,以建筑和人工建造的家用山水、岩壑、花木等一同表现某种艺术境界。较有代表性的宋代园林包括苏舜钦的沧浪亭和司马光的独乐园。 宋代颁行了有关建筑设计和施工的规范书《营造法式》,这是一部完善的建筑技术专著。此书的颁行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建筑在工程技术与施工管理方面已达到新的水平。 屋子的几个角尖尖的弯起来的中国古代建筑特色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江南的很多这种特色,是哪个朝代出现的??即不同于唐代的,也不同于明清的叠的飞檐更是营造出壮观的气势和中国古建筑特有的飞动轻快的韵味。 与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国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斗拱为“基本词汇”,所谓斗拱,是将屋檐托起的交叠的曲木,它可以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而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句式”,飞檐也有许多类型,或低垂,或平直,或上挑,其不同的形式制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或轻灵、或朴实、或威严,亭、台、楼、阁都要用飞檐来标明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情感。飞檐的高低、长短往往会成为建筑设计的难点和要点,正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其设计必须恰到好处才能显得轻灵而不轻佻,朴实而不机械,威严而不呆板。 飞檐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屋顶造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屋顶在单座建筑中占的比例很大,一般可达到立面高度的一半左右。古代木结构的梁架组合形式,很自然地可以使坡顶形成曲线,不仅坡面是曲线,正脊和檐端也可以是曲线,在屋檐转折的角上,还可以做出翘起的飞檐。梁架组合形式所形成的体量巨大的屋顶,与坡顶、正脊和翘起飞檐的柔美曲线,使屋顶成为中国建筑最突出的形式特色。

各朝代建筑结构特点

唐代建筑结构上有5大特点:1 出檐深远屋檐平直2 斗拱硕大 3 比例协调造型规正4 颜色柔和5 工艺精湛轮廓分明。5大特点简称唐5条 唐代建筑看上去简洁大气帅气 宋代建筑虽然在各方面有所发展,但还保留唐5大特点。 宋代建筑色彩丰富,但艳而不俗;斗拱极富变化,但烦而不乱。宋代建筑还在结构上善于变化,如抱夏十字歇山等;宋代建筑雕饰精巧,但丝毫压不住建筑结构之美。有的宋代建筑完全继承唐代,在敦煌宋代石窟发现有的建筑做法比南禅寺大殿还早。 宋代建筑看上去精致柔美高贵 日本建筑在造型神韵上大多与唐宋建筑无异。有的建筑如城堡寺庙成没有硕大斗拱,出檐也不深远,但有唐代建筑颜色柔和屋檐平直造型规正轮廓分明比例协调之特点,也有宋代十字歇山抱夏悬鱼等结构精巧之美,故日本之建筑精致漂亮举世公认 韩国建筑大多为李朝建筑。朝鲜建筑大多保留宋代建筑之特点,如彩绘艳而不俗出檐深远少有砖包墙等。但也有明代之特点,如没有悬鱼斗拱缩小雕饰笨拙等。朝鲜建筑由于出檐深远,彩绘艳而不俗,所以能把彩绘体现得淋漓尽致。朝鲜建筑基本保持7分宋代3分明代之特点 明清建筑不但没有唐宋建筑之美反而有所退化。明清皇家建筑城池寺庙(北方寺庙)尚保存中国古建筑之造型,民居及南方寺庙基本无中国建筑之美。 宋代民居基本为宋代经典建筑之简化版,明清民居建筑基本就是灰墙劣瓦三雕而已(砖雕木雕石雕)。北方建筑如北京之四合院山陕民居基本可用灰墙劣瓦卷棚硬山形容。南方建筑如徽派建筑书卷气重,价值只在木雕装饰;福建红砖民居比例失调,装饰繁乱;岭南建筑装饰更加俗艳,其装饰物颜色生硬可比万历五彩瓷器。现存民居都是明清建筑,宋代民居看界画,本吧有。 明清建筑不但没有唐5条,反而把唐宋建筑经典元素去掉,如悬鱼抱夏十字歇山等。由于卷棚硬山之普遍使用,可谓是唐宋建筑结构之美彻底丧失。造形上南式发戗把中国之古建筑搞的和南亚建筑一样,再无造型规正之建筑。工艺上唐宋大多工艺失传故无法造出经典建筑,如有些唐宋巨构后世无法再造,粗瓦灰砖取而代之。明清彩绘颜色可谓艳俗土,再加上斗拱小气出檐保守,反使彩绘繁乱,尤以清代彩绘最为俗艳繁乱。 明清建筑斗拱缩小,不如唐宋大气;颜色艳俗乱,不如唐宋颜色柔和;造型上比例失调,不如唐宋建筑造型规正轮廓分明;工艺粗劣者或是屋檐不平,或是雕饰粗糙。雕饰上如瓦脊繁乱俗艳,不如唐宋精巧。另外明清建筑砖包墙十分严重,凡古建筑不管唐宋明清一律砖包,致使有些建筑以无法分清年代。 明清建筑看上去呆板俗艳繁乱

宋朝建筑与器物

简谈宋朝建筑与器物 “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馀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自丁先现、王团子、张七圣辈,后来可有人于此做场。”------《东京梦华录》马克思曾说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么在探讨宋朝建筑或器物前,我们先着眼于宋朝的经济情况。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这句话说明了宋的经济、文化、教育水平确实盛极一时,可以说是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而唐朝严谨规整的里坊制由于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逐渐被坊巷制代替,建筑的建造方式摆脱了里坊围墙的限制,容许商店直接面向街道,商业活动也不再受到时间约束。各地充满了驿站、商店和勾栏。 宋的商业繁荣但国力衰微。致使这一时期的建筑,一改唐代雄浑的特点,变得纤巧秀丽,柔弱纤秀,曲线柔和,注重装饰,华丽而繁细。在宋朝建筑中,优秀的建筑类型有桥梁、佛塔、寺庙、皇陵,皇宫等等。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皇宫以及园林这两方面。 宋朝的都城是中国历代宫殿中最小的。据《宋史·地理志》卷八十五记载:“宫城周四五里,南三门,中曰乾元(明道二年改称宣德),东曰左掖,西曰右掖,东西两门曰东华、西华,北一门曰拱宸。”宋朝时期的宫殿建筑体量较唐时较小,细部装饰增加,注重彩画,雕 刻,总体呈绚烂,柔丽的形象。

提到宫廷那便不能不提皇家庭院。虽然宋朝的国力不比唐朝强,园林规模也比较小,但园林内的设计却更加精巧。以中国最出名的宫苑——艮岳为例,艮岳以一山三峰的形状设计,突破了汉朝以来的传统营造模式,不再强调模仿真实山水。宋徽宗建造艮岳的主旨是追求意境,不拘泥细节或者强调神似,把诗情画意加入园林之中,典型山水成了主题。他对置石、挖池、叠山等技术非常讲究。园内山峦起伏,众山环列,东有艮岳,南有寿山,西有万松岭。园林中央只有小小的平地,但山峡之间却有池水与瀑布。除了自然景观,还添置不少建筑物,譬如药寮、田圃筑室、栈道、介亭、书馆和八仙馆屋。 为打造精致秀丽的宫廷和巧夺天工的园林,百姓们饱受其苦,深受其难,最终也间接导致东京梦华的结束。但作为一名建筑系的学生,却依旧不能不感慨那殿宇重重,高潮迭起的精致,也不能不为宋徽宗这份对美的极致追求而打动。不疯魔不成活,或许宋徽宗就是这句话的最好代言。 宋朝建筑方式也日渐趋向系统化与模组化,建筑物慢慢出现了自由多变的组合,并且绽放出成熟的风格并且拥有更专业的外型。为了增强室内的空间与采光度,采用了减柱法和移柱法,梁柱上的斗拱铺作层数增多,更出现了不规整形的梁柱铺排形式,跳出了唐朝梁柱铺排的工整模式。其建筑文献-《营造法式》对施工和度量的深入描写,让以后的朝代建筑有了可靠的依据,使得建筑智慧系统地流传下来。 而宋代器物的艺术风格往往被史学家归为质朴、典雅。质朴指器物造型的简洁,对于功能的强调,以及器表装饰注重材质自身美感的表现。典雅则是指宋代一些用于雅玩的器物设计的艺术化倾向。以瓷器设计为例,宋人尽可能利用自然窑变产生的肌理替代了人工纹饰,建窑的茶具在这一时期颇受欢迎。在造型方面讲究其形态的结构与比例关系,强调一种抽象的韵律之美。玉壶春和梅瓶是经典款式,有着鲜明的艺术化倾向。 宋朝造物风格的形成不仅与当时繁荣的经济、文化思潮有关,也与佛教的盛行,宋人遵

宋代建筑

唐代建筑特点大气——结构简练,形体稳健,庄重大方。 唐朝(618—907年)前期百余年全国统一和相对稳定的局面,为社会经济的繁荣提供了条 件。到唐中叶开元、天宝年间达到极盛时期。虽“安史之乱”后开始衰落,但终唐之世,仍不愧为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高潮时期。建筑技术和艺术也有巨大发展和提高,主要特点有: 第一:规模宏大,规划严整。唐都城长安原是隋代规划兴建的,但唐继承后又加扩充,使之成为当时世界最宏大繁荣的城市。长安城的规划是我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另详城市建设篇),它甚至影响到渤海国东京城,日本平成京(今奈良市)和后来的平安京(今京都市)。唐长安大明宫规模也很大,遗址范围即相当于清明故宫紫禁城总面积3倍多。其他府城、衙署等建筑的宏敞宽广,也为任何封建朝代所不及。 第二: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隋唐时,不仅加强了城市总体规划,宫殿、陵墓等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这种手法正是明清宫殿、陵墓布局的渊源所自。 第三: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大明宫麟德殿,面积 5000平米,采用了面阔11间进深17间的柱网布置。定型化反映了施工管理水平的进步,加速 了施工速度,对建筑设计也有促进作用。 第四: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都料”,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设计与现场指挥,并以此为生。 第五: 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主要是佛塔采用砖石者增多。目前我国保留下来的唐塔均为砖石塔。

第六: 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唐代建筑风格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又开朗。现存木建筑物质反映了唐代建筑艺术加工和结构的统一,斗拱的结构、柱子的形象、梁的加工等都令人感到构件本身受力状态与形象之间内在的联系,达到了力与美的统一。而色调简洁明快,屋顶舒展平远,门窗朴实无华,给人庄重,大方的印象,这是在宋、元、明、清建筑上不易找到的特色。

浅析宋代建筑

浅析宋代建筑 宋代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大转变时期。宋代(公元960-1279年)是中国古代最为强盛的朝代之一,它在政治、经济、文化、手工业和商业方面都有发展,科学技术更有很大进步,这使得宋代的建筑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这一时期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宋代的建筑也一改唐代雄浑的特点,变得纤巧秀丽、注重装饰。 宋代的城市形成了临街设店、按行成街的布局,城市消防、交通运输、商店、桥梁等建筑都有了新发展。这一时期,中国各地也已不再兴建规模巨大的建筑了,只在建筑组合方面加强了进深方向 的空间层次,以衬托主体建筑,并大 力发展建筑装修与色彩。位于山西省 太原市晋祠内的正殿及鱼沼飞梁即 是典型的宋代建筑。 宋代砖石建筑的水平不断提高, 这时的砖石建筑主要是佛塔和桥梁。 浙江杭州灵隐寺塔、河南开封繁塔及河北赵县的永通桥等均是宋代砖石建筑的典范。木结构建筑采用了“材”为标准的模数制和工料定额制,使建筑设计施工达到了一定程序的规范化。 宋代,中国经济社会得到了一定 程度发展,注重意境的园林在这一时 期开始兴起。中国古典园林重在写 意,融自然美与人工美于一体,以建 筑和人工建造的家用山水、岩壑、花 木等一同表现某种艺术境界。较有代 表性的宋代园林包括苏舜钦的沧浪亭和司马光的独乐园。 清明上河图内所见的开封城楼,硕大雄厚的斗拱配以轻柔的屋脊。建筑方式突破了以前的里坊制,而转变为坊巷制,摆脱了里坊围墙的限制,容许商店直接面向街道。商业活动不再受到时间约束。各地遍布驿站、商店和中国戏曲舞台-

-勾栏。 文化方面,理学、文学和艺术都有较大的发展。自北宋起,儒学与佛教复兴,道教盛行,三者相互融合。佛塔、寺院大量兴建。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标志了史学的发展。教育方面,除了朝廷筹办官学,地方民间也大量举办学校,城乡书院林立。 宋代建筑虽然没有了唐代建筑的雄伟和大气,但是他的建筑结构和建筑装饰却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直到现在仍被人称颂。 奇特的建筑布局:例如河北正定隆兴寺其布局和结构是典型的宋代建筑,整个寺院纵深展开,殿宇重重,高潮迭起。院落空间时宽时窄,随建筑错落而变幻。佛香阁与周围的转轮藏、慈氏阁所形成的空间,成为整组寺院建筑群的高潮,具极强的感染力。寺中的摩尼殿--为隆兴寺现存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最高的摩尼殿。 宋代是中国古典园林创造的成熟期。 宋代的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不仅数量超 过前代,而且艺术风格更加细致、清新, 诗情画意更为浓郁,意境创造更加自觉。 装饰与建筑的有机结合是宋代的一大特 点,宋代建筑从外貌到室内,都和唐代有 显著不同,在建筑技巧娴熟的基础上,着 力于建筑细部的刻画,不仅一梁一柱都要进行艺术加工,而且对于装修和装饰更要着力细致处理。 首先,是建筑的尺度缩小。不管是北宋首都东京,还是南宋首都临安,其城

从宋朝建筑细谈清明上河图

从宋代建筑中细谈《清明上河图》 U201310974朱秋萌 U201310991邓晓语 【摘要】宋朝的建筑是中国建筑史上的瑰宝,其流传的著作对后世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对于宋代建筑的分析,让人能深刻的体会到当时建筑的特色。除去书本著作外,画作的影响,特别是《清明上河图》其长篇的画卷对于宋朝都城汴梁进行了极其细致的描绘,让人仿佛在大都行走,感受着宋代建筑带来的美妙。 【关键词】宋代;建筑;清明上河图; 【正文】 宋代建筑,泛指在960年至1279年的宋朝时期,于北宋及南宋境内的建筑。 宋朝在经济、手工业和科学技术多方面发展,使得宋代的建筑师、木匠、技工、工程师、斗栱体系、建筑构造与造型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现存有当时的著作《木经》、《营造法式》等,对后世的中国建筑工程有深远影响。再者,宋朝的建筑方式也日渐趋向于系统化与模块化,建筑物慢慢出现了自由多变的组合,并且绽放出成熟的风格并且拥有更专业的外型。为了增强室内的空间与采光度,采用了减柱法和移柱法,梁柱上硕大雄厚的斗拱铺作层数增多,更出现了不规整形的梁柱铺排形式,跳出了唐朝梁柱铺排的工整模式。 《营造法式》 在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宋代时建筑多采用斗拱、榫接、横轴斗拱、悬臂等技法。在宋朝的殿堂建筑上,其结构大都以横向铺排垂直的屋架为主。每个屋架均由纵柱、横梁椽襻以卯榫方式组合而成,柱顶铺作斗拱。厅堂结构,由于规模比较小,不需铺作,故称为柱梁作。全书将当时的官式建筑分为三类[1]。 第一类:殿阁,包括殿宇、楼阁、殿阁挟屋、殿门、城门楼台、亭榭等。这类建筑是宫廷、官府、庙宇中最隆重的房屋,要求气魄宏伟,富丽堂皇。 第二类:厅堂。包括堂、厅、门楼等,等级低于殿阁,但仍是重要建筑物。 第三类:余屋。即上述二类之外的次要房屋,包括殿阁和官府的廊屋、常行散屋、营房

宋代建筑

宋代建筑-简介 宋代建筑 宋代(公元960-1279年)是中国古代政治、军事上较为衰落的朝 代,但在经济、手工业和商业方面都有发展,科学技术更有很大进 步,这使得宋代的建筑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这一时期的建筑一改 唐代雄浑的特点,变得纤巧秀丽、注重装饰。 宋代的城市形成了临街设店、按行成街的布局,城市消防、交通运 输、商店、桥梁等建筑都有了新发展。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 完全呈现出一座商业城市的面貌。这一时期,中国各地也已不再兴 建规模巨大的建筑了,只在建筑组合方面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衬托主体建筑,并大力发展建筑装修与色彩。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祠内的正殿及鱼沼飞梁即是典型的宋代建筑。 宋代砖石建筑的水平不断提高,这时的砖石建筑主要是佛塔和桥梁。浙江杭州灵隐寺塔、河南开封繁塔及河北赵县的永通桥等均是宋代砖石建筑的典范。宋代,中国经济社会得到了一定程度发展,注重意境的园林在这一时期开始兴起。中国古典园林重在写意,融自然美与人工美于一体,以建筑和人工建造的家用山水、岩壑、花木等一同表现某种艺术境界。较有代表性的宋代园林包括苏舜钦的沧浪亭和司马光的独乐园。宋代颁行了有关建筑设计和施工的规范书《营造法式》,这是一部完善的建筑技术专著。此书的颁行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建筑在工程技术与施工管理方面已达到新的水平。 宋辽金建筑技艺 宋代建筑可认为是柔和化的唐代建筑,体制较小,趋 于秀丽俊挺,柔美典雅,影响了元、明、清的发展, 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辽为契丹所建,保存了唐的雄 健爽朗,刚古劲挺之风格。此时首先出现斜袱,木结 构内部空间及朔造形式及精炼,为创造力的高度发 挥。斗拱技术此时期已相当成熟,种类多样,但其承 重作用大大减弱,且拱高与柱高之比越来越小。原来 在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昂,有些已被斜袱代替,补间 铺作的朵数增多。此外宋代建筑屋顶坡度加大,大胆 使用减柱法,房屋组合十分丰富。瓦饰在此时期多 种多样,制琉璃瓦的工艺有了进步,高档建筑多用琉 璃瓦和青瓦组成剪边屋顶,给人以柔和灿烂的印象。 天花的式样丰富,有圆形井、八角井、菱形覆斗井等。宋代装饰纹样大致承唐,精美雅致,但气魄却远逊于唐。彩画随建筑等级的差别而有五彩遍装、青绿彩画和土朱刷饰三类,详见《营造法式》。此时期出现了乌头门,房屋的门窗有板门,落地长窗,格子门,格门栏槛钩窗等。柱础多为覆盆式,较矮平,花样较多。栏杆的较明清式样纤细,残留有木栏杆的形象。此时期台基的艺术处理也十分细致,如《营造法式》中规定的须弥座做法竟达12层之多。此时期砖的产量进一步增加,从的结构也可以看出当时的砖结构技术也有了很大进步。但城墙还多为夯土制,仅有少数城门处包砖处理,且砖券拱门还未出现,仍为梯形木桩支撑,这在《清明上河图》中足以映证。明代有许多人伪造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却总是脱离不了当时的时代风格的影响,把城门画成了券拱形的,露出了破绽,成为捕捉真伪的目标。 宋代建筑-建筑背景 清明上河图内所见的开封城楼,硕大雄厚的斗拱配以轻柔的屋脊 宋朝在经济活动、农业、文化、都市化与人口各方面都有高速的发展。盛唐时期中国人口最高达 为5288万,而宋代人口却由初期的约4640万增加到的北宋末年的1.25亿。大部分的宋朝政治 性城市都发展为经济中心,譬如汴京与临安。建筑方式突破了以前的里坊制,而转变为坊巷制, 摆脱了里坊围墙的限制,容许商店直接面向街道。商业活动不再受到时间约束。各地遍布驿站、 商店和中国戏曲舞台——勾栏。 社会开始出现官商合流,经济活动空前蓬勃,商业建筑盛极一时。农业方面,土地开垦面积(高达7.0亿亩)与亩产量皆为唐代最高值的两倍。华北地区的铁产量在神宗元丰年间(1078年—1085年)曾高达12.7万吨左右。造船业方面,能够制造运载千吨货物的船只。人民生活富庶,追求享受的风气蔓延,皇室、官员、文人、富商争相建造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