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

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
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

【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研究对象和任务

德育学科性质:

德育原理是研究德育一般问题,揭示德育一般规律的教育科学。

一、研究对象——一般问题

德育一般问题是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

德育科学产生和发端于德育问题。p3

考点提示:特殊问题、普遍问题、现象

二、德育原理的研究任务

(一)研究任务p3

根本任务——揭示德育规律

最终目的——指导实践、解决德育问题

(二)德育原理与德育一般规律

1.德育规律的特点:

客观性、内在性、必然性、稳定性

2.德育科学规律与德育客观规律

被揭示出的客观规律是科学规律

第二节德育原理的发展历史

一、形成发展历史过程

1.萌芽阶段

《论语》、《理想国》

《大学》:三纲领、八条目

2.独立科学阶段

1632《大教学论》

洛克——《教育漫画》、绅士教育思想

德育原理在20世纪初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学科

3.真正科学阶段

标志——马克思德育原理的产生

二、前苏联的德育理论和实践

(一)马卡连柯——《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等

思想:

1.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结合

2.集体教育思想(核心)—前景教育原则、平行教育原则

3.劳动教育和纪律教育思想

(二)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

最高目标:道德信念

方法:自我教育

三、20世纪西方的道德教育思想

(一)杜德海姆

《道德教育论》

道德内化:价值观—规范—行为习惯

道德过程:他律到自律

(二)杜威

《教育中的道德原理》

1.道德价值——”实用主义“标准

2.道德教育目的——促进儿童生长

3.内容——道德判断、道德选择能力、宗教

4.方法——三位一体(学校生活、教材、教法)

(三)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主要研究:模仿学习、抗拒诱惑、言行一致

主要方法:实验法

1.社会学习和榜样影响道德判断

2.榜样起到“替代强化”作用

3.成人和同伴对儿童有重要影响

(四)柯尔伯格

1.认知发展阶段

前世俗水平、世俗水平、后世俗水平

2.学校德育目的:道德判断能力培养

方法:道德两难法

第三节德育原理的研究方法

一、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

坚持历史唯物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

二、原则——

客观性、全面系统性、理论联系实际

三、具体研究方法

观察、调查、经验总结、实验、历史法、

比较法

第二章德育的概念

知识体系

德育定义

品德定义

品德的结构和要素

本章出题趋势

题型:选择、简答

分值分布:3-7分

重要程度:★★

第一节德育的定义

一、语源和词义

道——处理人与人之间和人与社会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规律的综合)

德——合乎道的思想和行为

二、德育

定义结构——

条件+人+教学内容+目标

简要定义:德育是培养人的品德的活动。p22

(一)实质是育德

1. 品德

小德(道德品质)、大德(政治品质)

狭义(道德品质)和广义(思想品质、政治品质、法纪品质、道德品质)

2.本质——培养人的品德

3.德育的主要矛盾——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二)德育是施教传道与受教修德的统一

德育永远是施教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者修德的统一活动、矛盾运动。

道——德——行

(三)德育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1.共性——培养人的品德

2.个性——

*社会差异(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

*内容

*对象方法

*形式

(四)学校德育的定义p26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需要,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思想道德,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学校德育的特征:

1.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2.过程的组织性

3.内容系统性稳定性

4.方法的合理科学

三、德智体美的关系

1.区别——本质不同

2.联系——

统一于人的培养中

德智体美相互渗透(内容渗透)

德智体美相互制约和促进(相互作用)

第二节品德的定义

一、社会意识、社会规范及其形式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规范是调整人、自然、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

社会规范的具体形式——

哲学

政治思想

法权思想

道德

宗教

二、品德的定义

品德是个人按照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以及宗教戒律行动时变现出来的稳定特征和倾向。

1. 个体现象、社会意识和规范在个体身上的体现

2.品德表现——内在思想情感和外在行为统一

3.品德发展顺序——

道德品质—法纪品质—政治品质—世界观

三、品德与社会意识、社会规范的关系

联系:

意识、规范是个人品德前提和基础

区别:

意识规范是社会现象

品德是个体现象

第三节品德的结构和要素

(一)品德的“三维结构”

品德内容——思想、政治、法纪、道德

品德形式——认知、情感、意志、行为

品德能力——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和修养能力

(二)层次结构

品德内部动机、品德外部行为

(内外式层次结构)

第三章现代德育和我国德育现代化

知识框架

德育发展历史

现代德育

我国德育特点

我国古代德育的传统批判和继承

本章出题趋势

题型:选择、简答

分值分布:1-7分

重要程度:★

第一节德育的产生和历史发展

一、德育产生

德育起源于社会生活的需要、归根到底起源于生产劳动

原始德育的特点——

原始融合性、简单化、没有阶级性

二、学校德育产生和古代学校德育

学校德育产生于奴隶社会。

古代学校德育包含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

特点——

1.学校化组织

2.阶级性和等级性

3.内容丰富,基本目标是“名人伦”

三、现代德育

资本主义德育、社会主义德育

现代德育存在的基础——机器化的工业大生产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现代社会

原始形态德育——古代学校德育———现代德育

第二节现代德育的基本特点

一、德育目标的全面发展性

发展性德育

二、功能的全面性

三、结构多样综合和开放

四、内容方法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五、德育社会地位的主体独立性

六、本性和存在形式的变革性

第三节我国德育的性质和特点

一、性质:社会主义初级性

二、特点

社会主义方向

科学民主性

变革性

开放性

统一多样和层次性

全面发展和兼容性

第四节我国古代德育的批判和继承

一、出发点和原则

1. 出发点—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德育体系

2.批判继承的标准和原则——

科学性和民主性

二、批判继承主要内容

德育思想和传统

人本主义、人道主义、和为贵、责任思想

民本思想和刚健有为思想

全民性、利民性思想

科学性的概念、原则和方法

三、我国新时期德育批判继承中的借鉴与创新

方法:继承、变革、借鉴、创新

意义:保持优良传统、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德育

第四章德育与品德发展的关系

知识提要

品德发展的涵义和基本条件

德育与品德发展的内因及量变质变的关系

德育要遵循人的品德发展年龄阶段特征规律

本章出题趋势

题型:选择、简答

分值分布:3-7分

重要程度:★★

第一节品德发展的含义和基本条件

一、品德发展的含义

品德发展是指个体随着生活年龄的推移,其品德遵循着一定规律而发生和变化的过程。

本质:简单到复杂、量变到质变、旧质到新质

广义:出生到衰老

狭义:出生到成熟

品德发展是品德内容、形式和能力的统一。

二、品德发展的基本条件

*影响因素和条件:

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和实践因素

(一)生物因素

最重要最关键因素——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

1.生物因素是生物前提

2.生理成熟制过程和阶段

3.差异性——气质、智力和性别

4.生物因素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二)社会因素——环境和教育

1.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

社会生活条件: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

*生物因素从可能性到现实性

*影响方向、水平、速度和差异

2. 生产方式——根本性影响(制约)

生产力、生产关系

3.社会精神文化——重要直接作用

水平和内容/评价原则/速度/传媒作用

4.社区生活环境(家庭环境、邻里社区)

5.学校起到主导作用

如何理解学校在品德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第一,专门的社会组织机构,特殊的生活条件和形式。

第二,学校德育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第三,有专门培训的教师

第四,现代学校成为社会教化的重要形式。

环境、活动、教育者、地位

大环境:

社会生活条件、生产方式、社会精神文化

小环境:

家庭、邻里、社区、学校

三、实践活动——决定人的品德发展

社会实践是直接现实的基础

人的社会实践决定人的品德发展

第二节德育与品德发展的内因及量变质变的关系

一、品德发展的内因

内因或内部矛盾是品德发展的动力。

品德发展的动力——人在积极活动中引起的品德发展需要与现实品德水平的矛盾

二、德育与内部矛盾的关系

内因是根据和动力,环境教育是条件。

人的品德发展是由适合人的品德发展的教育条件和德育条件决定的。

德育与品德发展的辩证关系:p69

德育主导品德发展

德育要遵循品德发展规律

三、德育和品德发展的量变与质变关系

(一)领会和掌握是德育与品德发展的中间环节

(二)从领会掌握到品德发展是比较明显的质变过程

p70

第三节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规律

一、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规律

(一)顺序和阶段性:

品德内容、理想、道德品质、评价标准

(他律到自律)

(二)稳定和可变性(突变和渐变)

(三)不均衡和差异性

关键期 /内容的差异/个体间差异

二、德育要遵循人的品德发展年龄特征规律

第四节德育和儿童品德发展年龄阶段

一、儿童年龄特征

年龄特征——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身心发展各个年龄阶段中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六个时期:乳、婴、幼、童、少、青

二、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特征

1.乳儿期——适应性

2.婴儿期——两义性(品德开始发生)

3.幼儿期——从他和情景性

4.童年期——协调性(好孩子)

5.少年期——动荡性(两极分化)

6.青年初期—成熟性(自律)

品德发展“关键期”和成熟期

4个关键期

第五章德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本章出题趋势

题型:简答、选择

分值分布:2-7分

重要程度:★★

知识提要

德育和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商品经济的关系

德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关系

德育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德育的相对独立和继承性

第一节德育和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商品经济的关系

第二节

一、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商品经济对德育的制约和影响作用

制约德育目标

制约德育内容——更新和扩展

德育形式规模和结构(经费、物质条件、人口、时间)

德育方法

二、德育对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商品经济的影响

(一)对社会生产的影响

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

(二)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三、四)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管理的影响作用

(五)环境和人类安全

(六)生产出新的思想道德

第二节德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关系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德育的制约作用

制约德育的阶级性质

制约德育的支配权利(政策、经济、文化)

制约德育的目标

制约德育的内容(内容的选择性)

制约德育方法的性质和特点

二、德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一)培养符合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要求的人的品德

(二)培养社会政治领导人才

(三)传播社会制度观念和制造社会舆论

第三节德育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一、社会意识对德育的制约和影响

(一)哲学——制约根本观点和方法

(二)政治思想——制约目标和实施内容

(三)社会意识——制约德育内容(最直接)

(四)社会意识关系——制约实施的精神文化环境

二、德育对社会意识的制约影响作用

(一)传递社会意识(首要作用)

(二)优化和升华社会意识

(三)创造和发展社会意识

第四节德育的相对独立和继承性

了解

第六章德育的目标和德育内容

本章出题趋势

题型:简答、选择

分值分布:3-8分

重要程度:★★

第一节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

一、德育目标概述

(一)概念——

受教育者品德发展所要达到的规格要求。预期结果的标准

作用——指导、选择、协调、激励

(二)形式主观性、内容客观性、实践性

(三)社会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

二、确定德育目标的依据

(一)依据社会需要

社会生活和实践——一般要求

生产力和政治制度——特定内容和阶级性质

经济、社会结构和教育制度——具体目标

精神文化——重要影响

(二)依据对象的需要和可能

身心发展规律、特点、水平和需要

品德发展年龄特征是具体依据

(三)依据教育目的及理论

三、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

(一)目标演变

1952年

(二)新时期中小学一般目标及其组成部分

1.道德法纪和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

2.为不断提高政治觉悟打基础。

3.为科学人生观世界观奠基。

4.初步品德认识、实践和修养能力。

5.健康品德心理品质。

(三)新时期目标的具体规定性

两个大纲和时间

1993、1995

第二节德育内容一、德育内容的定义

形成品德的思想政治法纪道德规范的总和。

二、确定德育内容的依据

(一)根本制约因素

社会生活条件

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

对象品德发展的需要和可能

(二)学校德育内容的直接制约因素

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

当前形势任务和学生品德实际

三、我国新时期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

理想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

劳动教育

自觉纪律教育

民主和法制教育

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

道德教育

从德育的内容结构去理解和认识

第三节基本内容的安排一、中小学德育基本内容安排的原则

实现学校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

道德教育为主、各项内容全面安排

系统连贯性

二、序列化安排

(一)必要性

(二)可能性

(三)基本内容序列化安排模式

结构迁移说

阶段连续说——直线式

螺旋循环说——我国的主要模式

三、阶段德育的重点

第七章德育过程本章出题趋势

题型:简答、论述、选择

分值分布:4-12分

重要程度:★★★

知识提要

第一节德育过程概述

第二节德育过程的结构与矛盾

第三节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

第一节德育过程概述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是在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道的相互作用的统一活动中,将一定的社会规范转化为受教者个体品德的过程。

二、学校德育过程的概念

学校德育过程是在教师施教传道和学生受教修道的相互作用的统一活动中,将一定的社会规范转化为学生个体品德的过程

第二节德育过程的结构与矛盾

一、德育过程的结构

四个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

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教育者——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对象、主体

德育内容、方法——手段和中介物

德育方法——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相互统一的矛盾统一体?119

二、德育过程的矛盾

主要关系:

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德的关系

施教传道——传道、调控、解惑

受教修德——受道、调控、修养

主要矛盾:

德育要求与学生现有水平的矛盾

实质:社会性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

矛盾的次要方面: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

德育过程的特殊本质:p123

思想道德个体化、个性化和受教育者个体品德社会化

第三节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

一、品德形成的阶段—知、情、意、行

品德认识——

确定人对事物态度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原因

品德情感——高级情感(情操)

品德意志——采取决定和执行行动两个阶段

特征:自觉性、果断性、坚定性、控制力

品德行为——

自动化的品德行为就是品德行为习惯,它是品德形成发展的外在表现和客观标志。

品德行为特征:自觉认识和自由选择

品德形式四要素的关系

1.一般顺序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2.内部联系

激发品德发展动机是德育过程的真正开始和起点

二、品德是在教育性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基础

遗传论、环境论

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活动交往中表现并受到检验

德育过程中的活动交往是一种教育性的交往活动

三、学生品德是在内部矛盾斗争中形成的—动力

第八章德育原则

本章出题趋势

题型:材料案例、论述、简答、选择

分值分布:5-18分

重要程度:★★★★★

第一节德育原则概述

一、德育原则概念

德育原则是根据德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二、德育原则和规律、科学规律的联系区别

规律——科学规律——原则

科学规律决定原则,原则间接反映规律

第二节德育基本原则

一、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

(一)含义

(二)提出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要求(三)贯彻要求——实践指导意义

1.坚持正确指导思想

2.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结合

3.学习与理想联系起来

二、知行统一原则

(一)含义

(二)依据提出

理论是指导、实践是基础

(三)贯彻要求

1.联系实际、讲清理论

中心环节是搞好显性的德育课程性质的教学

2.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

3.教育学生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三、说理疏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一)含义

(二)提出依据

学生的发展特点、德育的根本目标

(三)贯彻要求

1.正面说理、说通引导、启发自觉。

2.树立典型

3.表扬为主、批评为辅

4.建立必要规章制度

四、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一)含义

(二)提出依据

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三)贯彻要求

1.一分为二看学生

2.引导学生发扬有点、克服缺点

3.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五、尊重热爱和严格要求结合

(一)含义

(二)提出依据

要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人格尊严

尊重热要与严格要求是辩证统一

(三)贯彻要求

1.尊重信任学生

2.对学生行为进行监督

3.对学生严格要求

六、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一)含义

(二)提出依据

集体是德育的主体

个体有差异,因材施教

(三)贯彻要求

1.培养和形成良好的学生集体

2.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

3.加强个别教育

七、因材施教原则

(一)含义

(二)提出依据

学生发展的内在规律和个别差异

(三)贯彻要求

1.针对身心发展、品德发展的年龄特点

2.从学生思想特点出发

3.学生个性特点

4.客观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

八、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一)含义

(二)提出依据

影响人发展因素及其不同作用(三)贯彻要求

1.学校内部德育影响要一致

2.学校和家庭要一致

3.学校和社会要一致

4.计划性和连贯性

5.经常教育和集中教育结合

九.品德教育自我品德教育结合

(一)含义

(二)提出依据

德育和品德形成的关系

(三)贯彻要求

1.教育者主导

2.学生主体

3.品德教育和自我品德教育结合

第九章德育方法

本章出题趋势

题型:选择、论述、简答、材料案例

分值分布:4-12分

重要程度:★★★

第一节德育方法概述一、德育方法的概念

德育过程相互作用活动方式的总和。

(教法和学法的统一性)

制约因素——外在因素

1.生产力发展水平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哲学世界观和德育原则

——直接制约因素

1.德育目标和内容

2.学生实际——年龄和个性

3.原理原则

相关的知识:决定德育目标的依据、决定德育内容的依据

二、德育方法的分类

常用方法:p153

说理法、感染法、训练法、评价法

品德修养指导法

第二节中小学主要的德育方法一、语言说理法

含义——说理法,提高认识为主

讲解报告法、谈话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

(一)讲解报告法

含义

体现——课程教学、报告和讲座

优点

运用要求:1.内容系统科学和针对性

2.内容深度和广度要合适

3.感染性

(二)谈话法

含义——师生交谈、学生明白道理

体现—启发式、批评式、总结式等

优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实施方便灵活

运用要求:1.教师充分准备

2.营造良好气氛

3.强调启发性和情感交流

(三)讨论法

含义

优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积极性

提高学生品德能力

运用要求:1.教师做好组织

2.主题要有针对性

3.做好引导和总结

(四)阅读指导法

含义

优点——自我阅读、自我品德教育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拓展认知

运用要求:1.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习惯

2.精选课外阅读材料

3.做好检查总结

二、形象感染法——感染法

含义:获得认知和情感

特点:形象、具体、直接、真实

主要方式:参观(调查、访问)法

示范法、陶冶法

(一)参观(调查、访问)法

含义

特点:直观性强、感染力说服力大

操作要求:

1.做好准备计划

2.做好参观过程的组织指导

3.组织总结反思

(二)示范法——榜样示范法

特点:形象、直观;更直接、更亲切、更典型

榜样示范的类型

操作要求:

1.学生了解榜样的先进事迹

2.树立和宣传榜样实事求是

3.要开展必要的活动

(三)陶冶法

特点:系统典型、情景交融、易于共鸣操作要求:

选择和加工环境因素,创设教育环境陶冶的方式:

1.教师人格和爱的感化

2.环境熏陶

3. 文艺熏陶

三、实际训练法

主要方式:常规训练法、活动训练法

(一)常规训练法

条件: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优点

操作要求:

1.学生了解规范

2.难度要适当

3.引导监督

(二)活动锻炼法

优点:知行结合、言行一致

提高活动能力和自我品德教育能力

活动形式及其意义

操作要求:

明确目的、加强组织、任务适中

四、品德评价法—评价法

品德评价是德育过程、一种辅助方法

具体形式:

奖励法、惩罚法

评比法、操行评定法

(一)奖励法

对群体和个体

赞许、表扬和奖赏

优点:愉快体验,强化发展动机

要求:

实事求是、公正合理、适度

(二)惩罚法

批评和处分

优点:不愉快体验、促进反思、改变行为要求:

1.教育性,尊重学生人格,要和说理教育紧密结合

2.公正合理,符合实际

3.得到舆论支持

4.运用教育机智

(三)评比法

优点:营造竞争气氛、符合学生心理特点

要求:学生端正态度、坚持民主过程

注重比较、及时表彰

(四)操行评定

对学生的品德的全面评定

要求:实事求是

客观公正

第三节中小学常德育方法的选择理解:德育有法、但无定法

德育方法选择的依据:

1.德育目标

2.德育内容

3.学生年龄和个性差异

4.教师个人因素

第十章德育组织形式

本章出题趋势

题型:选择、简答

分值分布:2-8分

重要程度:★★

第一节各科教学

一、各科教学是学校德育的基本组织形式

(为什么是基本组织形式?)

1.教学提供科学文化基础和能力基础

2.教学具有教育性(德育渗透)

3.教学是基本手段(地位)

二、各科教学的德育作用

德育课程:专门性、特殊作用

人文社会课程

自然科学课程——思想教育

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

教师的榜样作用

第二节团队、学生会活动一、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一)共青团活动的内容

1.品德教育活动

2.学风建设

3.文体活动

4.团组织活动

(二)共青团活动的作用

寓教于乐

二、少先队组织活动

(一)少先队活动的内容

1.品德教育

2.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3.文体活动

4.假日活动

(二)活动形式

大队会、中队会、小队会

三、学生会组织的活动

第三节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一、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的的特点

自愿性、自主性、灵活性、实践性

二、课外和校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内容:1.科技活动

2.文艺活动

3.体育活动

(二)课外校外活动的形式

1.群众性活动——最普遍

2.小组活动——最基本

3.个人活动

三、课外校外活动开展的基本要求

1. 要有明确的目的

2.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

3.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独立性

4.活动中进行品德教育(寓教与乐)

5.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

第四节社会实践活动

一、组织学生参加劳动

生产劳动、社会公益劳动、自我服务性劳动

二、开展勤工俭学活动

作用:技能、精神、经验

原则:

三、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政治活动(三下乡)

第五节校会、周会和晨会

一、校会——集体教育

二、周会和晨会

第六节班主任工作

集体教育、主题班会、个别教育

第十一章德育与学生集体的关系

本章出题趋势

题型:简答、选择、论述

分值分布:3-12分

重要程度:★★★

第一节学生集体的意义和班级的德育的任务

一、学生群体的概念

集体、学生群体和班集体

二、班集体的形成阶段

组建、形成初期、中期、后期

三、班集的德育作用和班级德育的任务

(一)班集体的德育作用

1.班集体是重要的德育力量和手段

奋斗目标、社会关系、纪律舆论

2.基本环境和条件

3.集体生活和与人交往的场所

4.品德比较的基础

(二)班级德育的任务

1.把学生群体培养成为集体

2.实现德育目标

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建立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第二节班集体德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一、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一)对象和内容

群体和个体

(二)方法阶段和要求

三个阶段:调查了解、分析研究、提出措施

要求:全面经常、客观深入、发展性

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步骤)

(一)提出共同奋斗目标

统一意志行动

(二)选择和培养班干部

(三)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班风的概念

(四)建立严格的班级集体纪律

(五)组织开展教育活动

三、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一)根据学生类型特点——因材施教

(二)优等生和中等生

优等生:一分为二、严格要求、自我认知

(三)后进生转化

三个阶段:醒悟、转变、自新

要求:1.关爱后进生

2.了解成因、针对性施教

3.培养学习兴趣

4.持之以恒

(四)学生操行评定

(五)计划和总结

总结: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

第三节班集体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一、全面安排、全面负责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以学为主、全面安排活动

二、面向全班、照顾个别

全班:全部学生、班集体

照顾个别:班级特点

学生个体特点

三、善始善终、循序渐进——阶段特点

起始班、中段、毕业班

四、协调一致、相互配合

班级内

班级和学校社会

第十二章品德修养

本章出题趋势

题型:简答、论述、选择

分值分布:3-14分

重要程度:★★★

第一节品德修养的涵义和作用一、品德修养的概念

品德修养是指个体在品德方面主动进行的陶冶活动及其所到达的一定品德水平。内容:思想、政治、法纪和道德修养

品德修养发展水平

二、品德修养和德育的关系

1.共性:教育现象、目标内容、过程同步

2.区别:主导者不同

主要矛盾不同

活动形式和方式不同

对象和范围不同(学生和所有人)

活动实体和方法不同

3.联系:

德育是品德修养的前提

德育过程依赖品德修养

三、品德修养的作用(所有人)

(一)社会生活需要

(二)社会建设的要求

建设精神文明、反对和抵制非无思想

(三)实现教育目的——德才兼备

(四)健康成长和个体精神需要

四、学生品德修养的作用

(一)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实现

(二)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三)自我意识和品德修养能力提高

(四)抵制不良思想道德影响

第二节品德修养的条件和标准一、品德修养的条件

(一)社会条件

生产力、社会经济政治制度

社会精神文化

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

德育

(二)主观条件

1.自我品德评价能力

2.品德修养自觉性

二、品德修养的标准

1.社会阶级性质

社会价值(历史唯物)

2.程度水平

坚持社会主义品德

追求共产主义品德

第三节品德修养的过程与特点(一)产生品德动机——首要

(二)自我认识和评价

(三)制定目标和计划

(四)进行自我品德激励

(五)行为实践和控制

二、品德修养过程的特点

自觉性——个人主动自觉进行

内省性——对规则的认同和主动接纳

涵育性——自我教育性

实践性——通过实践检验

第四节学生品德修养的指导与能力的培养

一、品德修养纳入学校德育计划

返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权利

二、激发愿望

三、帮助正确评价自己

四、启发制定计划

五、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锻炼

六、帮助克服障碍

七、教育形成习惯

第十三章德育效果的检测与评定

本章出题趋势

题型:选择、简答

分值分布:3-7分

重要程度:★★

第一节德育效果检测与评定涵义和作用一、检测和评定的概念

检测——对品德的系统测量、考察、了解

评定——结果的价值判断;好和坏

检测——分析——评定

二、品德检测与评定的困难和可能性

(一)困难性:

动机难测

行为难推测动机

动机和行为不一致

技术困难

(二)可能性

可测性、观念行为相关性

共同性、技术可能性

三、测评的作用

诊断作用(首要目的和作用)

强化作用

调控作用

教育作用

第二节检测与评定的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

二、教育性原则

三、客观性原则

四、科学性与可行性原则

五、定性定量结合的原则

三、评价的类型和方式

1..绝对评定—目标参考性检测(到达度、达标)

2.相对评定—常模参考性测定(比较、选拔)

3.个体或群体内差评定

4.肯定与否定评定

5全面评定——操行评定

四、德育效果检测与评定结果的表示方法

评语(定性)

分数等级(定量)

第四节检测与评定的指标体系

一、指标体系

内容:思想、政治、法纪、道德品质

二、设计要求和方法

1.指标要具体反应德育目标

2.各指标体系要相容

3.指标相对独立

4.指标体系具有完备性

(二)设计指标体系的方法

1.分解测评要素——细化

2.筛选测评指标

3.分配权数(权重)

三、品德测评指标体系的权系数和结构

(一)品德测评指标体系的权系数

(二)品德测评的标准和结构

1.品德测评的标准——最低层次要求

2.品德测评指标的结构:

标准程度——核心部分

标号(优良中及格差、12345、abcde)

标度(单位标准)

(定量标准以自然数列为标度、定性标准以等级标号为标度)

(三)品德测评指标体系的结构p235

第五节数学量化方法和分析

评剧定量法

加权定量法

测试评分法

第十四章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的德育网络本章出题趋势

题型:材料、简答、选择

分值分布:4-16分

重要程度:★★★★

第一节家庭德育

一、家庭德育的意义和内容

1.含义:

父母对子女进行的品德教育。

2.内容:

重点是道德教育和法纪教育。

二、家庭德育的特点

(一)寓教于养,教养结合

(二)寓理于情,情理结合

(三)言传身教,潜移默化

(四)因地制宜,“寓物则诲”

三、家庭德育的基本要求

(一)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人际关系、行为常规、文化气氛、家风

(二)严爱(慈)结合,要求统一

(三)尊重和信任孩子

(四)加强修养,以身作则

第二节社会德育

一、社会德育的意义和内容

1.广义:

学校和家庭以为环境对品德的影响。

2.狭义:

一定社会机构和广大社会成员施加的影响。

重在说理疏导、而不是训练人们的品德行为。

二、社会德育的特点

(一)广泛性和多样性(内容和手段形式)

(二)复杂性(实施和作用)

(三)自主选择性(受教者)

(四)隐蔽性(教育者身份和内容)

(五)快速和灵活性(表现)

三、社会德育的基本形式和方法和要求

(一)社会德育的基本形式和方法

大众传媒

群众组织活动

社会文化机构活动

教育结构组织的活动

(二)社会德育的基本要求

1.坚持正确导向

2.统一社会宣传需求,坚持正面说理教育

3.各个结构要相互配合

4.与人们的实际生活结合

5.与咨询指导结合

第三节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德育网络一、三结合德育网络的涵义和作用

涵义:

由家庭、学校和社会构成的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综合统一的教育网。

主要对象是年轻一代(学生)。

二、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基本形式、内容和方法

(一)家长委员会

(二)家长学校

(三)家长会

(四)家访、访校

(五)日常沟通和联系

三、学校与社会联系的基本形式、内容和方法

(一)校外辅导站

(二)校外教育机构(德育基地)

(三)走出去、请进来

(三)关工委

四、三结合的基本形式和主要模式

几种主要结合形式:

(一)把德育工作纳入城乡社会发展规划

(二)儿童工作协调委员会

(三)社区教育委员会

(四)三结合德育组织

运行模式:

(五)主要模式

学校为龙头的模式

社区街道为龙头

工矿部队为龙头

各种模式中学校均处于主导地位。

(六)学校德育在三结合中的主导作用

首先,学校是专门场所,教师

其次,完整的计划和内容

再次,独特观念传统

第十五章德育工作者

第一节德育工作者劳动的意义

一、德育工作者的概念

1.广义:

所有从事德育工作的人。

2.狭义:

履行德育工作的专业人员。(学校)

二、德育工作者劳动的意义

(一)继承和传播社会劳动思想

(二)塑造人的灵魂、对人的健康发展起主导作用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三)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1.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2.代表社会

3.设计者和组织者

.

4.活动主导

第二节劳动的特点

一、复杂性

1.对象的复杂性:人的品德的内容和形成机制的复杂性

2.目标任务和实施过程复杂

3.是工作者运用思想道德情操和思想智慧过程

二、创造性

1.过程需要创造性(理解德育目标和内容、选

择合理的方法、贯彻实施德育)

2.对象的变化性,要因材施教

3.时代发展,要与时俱进

三、长期性

一年树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德育效果达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

四、主体性

德育内容主体化

德育手段不能工具化

教师要充分发挥榜样作用

五、示范性

教师的言行是影响学生德育的重要因素

身教重于言教

六、连续广泛性

时间的连续性

空间的广延性

开放立体复合型的德育

第三节德育工作者的素养

一、思想道德素养

(一)思想政治素养

政治方向

正确的思想观点

(二)道德法纪素养

法纪观念

道德情操

职业素养

(热爱德育、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为人师表)

二、知识和能力素养

(一)知识素养

基本的理论素养

思想道德认知修养

德育科学知识修养

广博的学科知识修养

(二)能力素养

组织活动能力

语言能力

管理能力

自我调控能力

(三)德育科研知识和能力素养

第四节学校德育队伍的建设

一、学校德育队伍建设的意义

二、形式和措施

(一)培养提高的形式

职前培养

在职培训

脱产培训

在职进修

(二)稳定队伍建设的措施

组织落实

表彰激励

政策制度保证

第十六章学校德育管理本章出题趋势

.

题型:选择、简答

分值分布:1-7分

重要程度:★

第一节学校德育管理的意义和模式

一、学校德育管理的概念

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实现德育目标

二、意义(主要内容)

(一)协调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关系(因素)

(二)协调五育的关系(内容)

(三)协调过程内部关系(要素)

(四)协调各种组织和途径关系(组织结构)

三、学校德育管理模式

(一)经验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最早)

(二)行政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

(三)科学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第二节学校德育管理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

党的领导、指导思想、方针政策

(二)教育性原则

管理育人、管教结合、合理奖惩

(三)民主性原则

群众路线、全员管理(管理者、老师、学生、社会)(四)整体性原则

学校和社会、德育和其他工作、分工合作、资源配置(五)规范性原则

规章制度、行为规范、良好校风

第三节学校德育管理的计划和总结

(过程)

一、确定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制定——核心内容

二、制定德育计划

学期计划、月计划、德育活动计划

三、组织开展德育活动

中心环节;活动要求

四、检查和总结

检查核心:质量检查总结重点:经验总结

第四节组织和人员

一、中小学德育管理的组织系统

(一)中学基本形式:

校班二级制;校、年级组、班三级制

教导合一制;教导分立制

(二)小学基本形式:

教导合一的二级制度

教导合一的三级制

(三)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

1.结构设置系统性

2.坚持效率原则

3.要从实际出发

二、德育管理人员

1.主管副校长

2.教导(德育)主任

3.团委书记

4.大队辅导员

5.年级长

6.班主任

第五节学校德育的制度管理

一、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二、激励性制度及其应用

三、约束性制度及其应用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美学原理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8分)1.美学2.崇高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认为美学的正当名称应是“美的艺术的哲学”的是()。A.鲍姆嘉通B.黑格尔C.车尔尼雪夫斯基D.柏拉图2.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崇高则是理念大于或压倒形式的是()。A.黑格尔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康德 3.不属于社会美的一项是()。A人的美B劳动产品的美C境界美D环境美4.用“心理距离”解释一切审美现象的是()。A.克罗齐B.弗洛伊德C.朱光潜D.布洛5.西方“移情说”的主要代表者是()。A.柏拉图B.立普斯C.布洛D.费希尔6.“无意识”理论的创建者是()。A.哥白尼B.谷鲁斯C.泰勒D.弗洛伊德7.“直觉说”的代表人物应首推()。A.鲍姆嘉通B.克罗齐C.布洛D.谷鲁斯8.最早提出“地球村”概念的是()。A.加汉姆B.丹尼尔C.马尔库塞D.麦克卢汉9.《走向艺术心理学》的作者是()。A.威廉·詹姆斯B.弗洛伊德C.鲁道夫·阿恩海姆D.冯·艾伦费尔斯10.认为“性不能自美”,只有通过后天教育才能完善人性的是()。A.荀子B.老子C.孔子D.庄子三、辨析正误,并说明理由(每题6分,共12分)1.因为一切美感都是一种情感,所以一切情感说到底就是美感。2.艺术是人们的主要审美对象,是审美感受的物化形态。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1.试述“劳动起源

说”。2.如何理解审美心理结构的两重性性?3.美育的主要特点有哪些?五、论述题(每题18分,共36分)1.为什么说自然美是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2.举例说明绘画艺术与音乐艺术不同的艺术特征。美学原理试题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8分)1、美学: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规律的一门科学。2、崇高:崇高,又称为壮美,就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二、选择题(每空2分,共20分)1.B2.A3.C4.D5.B6.D7.B8.D9.C10.A三、辨析正误,并说明理由(每小题6分,共12分)1、答:错误。虽然一切美感都是一种情感,但不是一切情感都是美感。因为美感中的情感是蕴含、渗透着理性的心理功能,有着不自觉的理性认识内容。2.正确。因为艺术之所以是艺术,就在于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方式,把在客观现实中的审美感受表现出来,构成可以通过感官所把握的艺术形象,可以欣赏的艺术作品。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1、答:①劳动创造了人,为审美和艺术的发生提供了前提。②审美的发生和艺术的产生离不开劳动。2、答:①具有个体性与主观性、直觉性和非功利性。②又具有共同性与客观性,及潜在的功利性。3、答:①形象性。②娱乐性。③自由性。④普遍性。五、论述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1、答:(1)自然美的根源是人类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是自然与社会生活的客观系。(2)人类出现以前是不存在美的,没有人类便没有把自然作为关照对象的主

自考德育真题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3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德育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00468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 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提出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的教育家是 A.柯尔伯格B.洛克 C.杜威D.卢梭 2.德育原理形成发展的阶段顺序是 A.萌芽阶段→独立科学阶段→多样化阶段 B.萌芽阶段→独立科学阶段→真正科学阶段 C.独立科学阶段→分化阶段→真正科学阶段 D.多样化阶段→独立科学阶段→分化阶段 3.关于品德结构要素说法正确的是 A.知、情、意、行B.知、情、行、信 C.知、信、意、行D.知、情、意、信 4.学校德育产生于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 5.人的品德发展具有

A.顺序性、均衡性B.稳定性、同一性 C.顺序性、阶段性D.差异性、均衡性 6.对德育起决定作用的是 A.上层建筑B.生产关系 C.经济基础D.社会意识 7.属于德育目标确定依据的是 A.社会需要、教育目的B.社会需要、德育方法 C.教育目的、德育内容D.德育方法、德育内容 8.关于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的角色说法正确的是 A.受教育者只是德育的主体 B.受教育者只是德育的客体 C.受教育者是德育的对象,也是德育的主体 D.受教育者进行自我品德教育时,只是德育的主体 9.不属于 ...德育方法选择主要依据的是 A.德育目标B.德育内容 C.教师的个人愿望D.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1O.少先队活动最基本的形式是 A.周会B.校会 C.晨会D.队会 11.关于班集体说法正确的是 A.班集体是唯一的学生集体B.班集体是分阶段逐步形成的 C.班级就是班集体D.教师是班集体的核心人物 12.“吾日三省吾身”主要反映的自我品德修养特点是 A.实践性B.涵育性 C.控制性D.内省性 1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主要反映的品德要素是 A.品德意志B.品德情感 C.品德行为D.品德认识 14.比较德育实施前后个体品德及其各侧面的情况,以确定其发展方向及程度的评定是A.全面性评定B.内差评定

美学原理2019尔雅答案100分

。。。。。。。。。。。。。。。。。。。。。。。。。。。。。。。。。。。。。。。。。。。。。。。。。。。。。。。。。。。。。。。。。。。。。。。。。。。。。 。。。。。。。。。。。。。。。。。。。。。。。。。。。。。。。。。。。。。。。。。。。。。。。。。。。。。。。。。。。。。。。。。。。。。。。。。。。。。 美学历史及20世纪中国美学概况 1 【单选题】首次提出“美学”一词是在()年。B ?A、1850年 ?B、1750年 ?C、1900年 ?D、1050年 2 【单选题】“象如日,创化万物,明朗万物”这是()的名言A ?A、宗白华 ?B、朱光潜 ?C、丰子恺 ?D、蔡元培 3 【单选题】朱光潜的美学著作中影响最大的一本是()C ?A、《西方美学史》 ?B、《诗论》 ?C、《文艺对话录》 ?D、美学原理》 4 【多选题】中国近代美学家影响较大的包括()ABD ?A、梁启超 ?B、王国维 ?C、康有为 ?D、蔡元培 5 【判断题】柏拉图是第一个从哲学思辨的高度讨论美学的哲学家。正确 6

【判断题】“美学大讨论”的主题是美的本质。正确 美学研究的对象及学科性质 1 【单选题】国内美学界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D ?A、美 ?B、艺术 ?C、美感 ?D、审美活动 2 【单选题】现代形态美学体系的重要标志是()B ?A、学术精神 ?B、文化大综合 ?C、历史主义 ?D、理性主义 3 【多选题】美学学科的性质是()ABC ?A、人文学科 ?B、理论学科 ?C、交叉学科 ?D、成熟的学科 4 【多选题】美学的特点是()BC ?A、美学和每个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B、美学和人生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C、美学和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 ?D、美学和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5 【判断题】美学是审美意识。()错误 6 【判断题】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但审美活动不限于艺术活动。正确

管理学原理考试重点(1)电子教案

管理学原理考试重点 (一)管理与管理学 1. 识记: (1)管理的概念:(P5)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2)管理的基本职能:(P6)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2. 领会: (1)管理学的研究对象:(蔡P5)管理学的一般规律。 (2)管理二重性:(蔡P15)与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和与生产关系相关联的社会属性。 (3)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蔡P3) 科学性:A、管理是有一定的规律可以遵循的;B、管理要以科学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 艺术性:在管理实践中,必须灵活运用管理理论和方法,经验和技巧都很重要。 统一性:在管理中,科学性与艺术性相辅相成。 (4)管理者的角色:(P7) A、人际角色:a代表人 b 领导者c联络者; B、信息角色:b传播者a监督人c发言人; C、决策角色:a企业家b冲突管理者c资源分配者d谈判者 (5)管理者的技能:(P8)a 技术技能b人际技能c概念技能 (二)、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 识记: (1)霍桑试(实)验:(P18)是指梅奥作为一位心理学家和管理学家,他领导了1924——1932年在芝加哥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试验。 包括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工作场所照明试验;第二阶段,继电器装配室试验;第三阶段,大规模访谈;第四阶段,接线板接线工作室试验。 梅奥在总结霍桑试验成果的基础上写出了《工业文明中的人的问题》一书,并于1933年出版。梅奥开创了人际关系学说,并为后续的行为科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如下: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3、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2)学习型组织:(P22)是指具有持续不断学习、适应和变革能力的组织。 彼得圣吉认为,判断一个组织是否是学习型的组织,具有以下四条基本标准:1、人们能不能不断检验自己的经验;2、人们有没有生产知识;3、大家能否分享组织中的知识;4、组织中的学习是否和组织的目标息息相关。 (3)核心资源:是指有价值的、稀缺的、不完全模仿和不完全替代的资源,它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4)核心能力:是组织内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尤其是协调不同生产技术和整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能力。 2. 领会 (1)泰罗科学管理理论要点:(P13)a、工作定额b、标准化c、能力与工作相适应d、差别计件工资制e、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 (2)亨利?法约尔一般管理(组织管理)理论要点:(P15) 五项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六种基本活动: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 14条原则:1:分工2:权力与责任3:纪律4:统一指挥5:统一领导6: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7:报酬合理8:集权与分权9:等级链与跳板10:秩序11:公平12:人员稳定13:首创精神14:集体精神。

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对象和任务 德育学科性质: 德育原理是研究德育一般问题,揭示德育一般规律的教育科学。一、研究对象——一般问题 德育一般问题是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 德育科学产生和发端于德育问题。p3 考点提示:特殊问题、普遍问题、现象 二、德育原理的研究任务 (一)研究任务p3 根本任务——揭示德育规律 最终目的——指导实践、解决德育问题 (二)德育原理与德育一般规律 1.德育规律的特点: 客观性、内在性、必然性、稳定性 2.德育科学规律与德育客观规律 被揭示出的客观规律是科学规律 第二节德育原理的发展历史 一、形成发展历史过程 1.萌芽阶段 《论语》、《理想国》 《大学》:三纲领、八条目 2.独立科学阶段 1632《大教学论》 洛克——《教育漫画》、绅士教育思想 德育原理在20世纪初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学科 3.真正科学阶段 标志——马克思德育原理的产生 二、前苏联的德育理论和实践 (一)马卡连柯——《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等 思想: 1.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结合 2.集体教育思想(核心)—前景教育原则、平行教育原则 3.劳动教育和纪律教育思想 (二)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 最高目标:道德信念 方法:自我教育 三、20世纪西方的道德教育思想 (一)杜德海姆 《道德教育论》 道德内化:价值观—规范—行为习惯 道德过程:他律到自律 (二)杜威 《教育中的道德原理》 1.道德价值——”实用主义“标准 2.道德教育目的——促进儿童生长 3.内容——道德判断、道德选择能力、宗教 4.方法——三位一体(学校生活、教材、教法) (三)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主要研究:模仿学习、抗拒诱惑、言行一致

自考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 简答汇总

管理学原理 名词解释 管理突破:指通过解决组织的慢性问题,增强组织素质的有组织的活动过程。 全面质量管理: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人才生命周期:人才的生命周期大致可以划分为引入阶段、成长阶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主管人员培训应根据各个阶段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霍桑实验: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间,美国有关研究人员在美国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进行了有关工作条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之间关系的试验。 决策:是为达到一定的目标,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强化:指通过不断改变环境的刺激因素来达到增强,减弱或消失某种行为的过程。 零期预算:在每个预算年度开始时,将所有还在进行的管理活动都看作重新开始。 管理道德:指规定行为是非的惯例或原则。 战略:是为了回答使命和目标而对发展方向,行为方针,以及资源配置等提出的总体规划。直线职权:指某项职位或某部门所拥有的包括作出决策,发布命令等的权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指挥权。 目标管理:是让组织的管理人员和涡工亲自参加目标的制定,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目标的一种管理制度或方法。 沟通:指将某一信息传递给客体或对象,以期取得客体做出相应反应效果的过程。 社会责任:指组织在遵守,维护和改善社会秩序保护增加社会福利等方面所承担的职责义务。系统: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控制工作:指管理者通过事先确定的标准,或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和组织的发展,拟订标准,对下发工作成交进行测量、评价和采取相应纠正措施的过程。 预算:就是用数字编制未来某一个时期的计划,也就是用财务数字或非财务数字来表明预期结果。 1.战略性计划:指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期(通常为五年以上)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战略性计划的首要内容是愿景和使命陈述,第二项内容是战略环境分析,即分析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第三项内容是战略选择,选择企业合适的发展途径。最后通过制定一系列战术性计划将战略计划付诸实施。 2.平衡积分卡是由财务、顾客、内部经营过程,学习和成长四个方面构成的衡量企业、部门和人员的卡片,它的目的在于平衡,兼顾战略与战术.长期和短期目标.财务和非财务衡量方法.滞后和先行指标。 3.标杆管理标杆管理的概念可概括为:不断寻找和研究同行一流公司的最佳实践,并以此为基准与本企业进行比较、分析、判断,从而使自己企业得到不断改进,进入或赶超一流公司,创造优秀业绩的良性循环过程。其核心是向业内或业外的最优秀的企业学习。通过学习,企业重新思考和改进经营实践,创造自己的最佳实践,这实际上是模仿创新的过程。 4.风险型决策:如果决策问题涉及的条件中有些是随机因素,它虽然不是确定型的,但我们知道它们的概率分布,这类决策被称风险性决策。风险型决策是指决策者不能预先确知环境条件,各种决策方案未来的若干种状态是随机的。 5.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管理是指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下,管理主体有效整合组织资源,运用一定的职能和手段,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与责任的动态过程。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题答案20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审美标准是存在于主体心中的理想模式和内在标准,一般来讲美学家研究的是()的标准。 1.0 分 A、 具体个人 B、 具体民族 C、 具体群体 D、 人类群体 我的答案:D 2生活世界是谁最先提出的?()1.0 分 A、 列维纳斯 B、 海德格尔 C、 胡塞尔 D、 萨特 我的答案:C 3被誉为“现代新儒家”的是()。1.0 分 A、 胡适 B、 冯友兰 C、 牟宗三 D、 成中英 我的答案:B 4曹雪芹美学思想的核心是()。1.0 分 A、 美 B、 理 C、 法 D、 情 我的答案:D 5广义的自然人化是指整个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发生了根本的改变。1.0 分 A、

自然的面貌 B、 人对自然的改造程度 C、 人对自然的心理状态 D、 人和自然的关系 我的答案:D 6不属于《红楼梦》的诗词是()。1.0 分 A、 《红豆曲》 B、 《枉凝眉》 C、 《怅诗》 D、 《葬花词》 我的答案:C 7青少年的美育需要注意()。1.0 分 A、 要使青少年自由、活泼地成长,充满快乐,蓬勃向上。 B、 要注重对青少年进行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审美理想的教育。C、 要对青少年加强艺术经典的教育。 D、 以上说法都正确 我的答案:D 8王夫之从哪里引入“现量”的概念?()1.0 分 A、 道家学说 B、 逻辑学 C、 唯识论 D、 因明学 我的答案:D 9“乐”可以使人心气平和,这是()的观点。1.0 分 A、 荀子 B、 老子 C、

庄子 D、 孟子 我的答案:A 10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1.0 分 A、 自然美的性质实质上是“美是什么”的问题。 B、 自然美是情景交融,物我同一而产生的审美意象,是人与世界的沟通和契合。C、 存在着纯审美的眼光。 D、 自然物的审美价值不能脱离人的生活世界及人的审美意识。 我的答案:C 11被苏联美学家卢那察尔斯基称为“俄国的春天”的是()。1.0 分 A、 托尔斯泰 B、 屠格涅夫 C、 普希金 D、 契诃夫 我的答案:C 12主张自然美高于艺术美的是()。1.0 分 A、 宗白华 B、 黑格尔 C、 车尔尼雪夫斯基 D、 郑板桥 我的答案:C 13把一切强壮有力的东西、力量认为是丑陋的是()。1.0 分 A、 文艺复兴时期 B、 启蒙运动时期 C、 中世纪 D、 君主专制时代 我的答案:D

福师1108考试批次《小学德育理论》复习题一及参考答案

福师1108考试批次《小学德育理论》复习题一及参考答案 1 A、隐性德育课程 B、活动性德育课程 C、认识性德育课程 D、辅导性德育课程 答案:C 2、德育过程所依据的是那一种规律?()。 A、受教育者审美能力发展规律 B、个体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 C、个体的认识活动规律 D、受教育者生理发展的规律 答案:B 3、对德育活动中的情况作出是否正常的评价,找出存在的问题,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这是什么评价()。 A、决策性评价 B、诊断性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终结性评价 答案:C 4、德育过程的本质是()。 A、将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 B、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的自觉性 C、提高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D、是造就道德主体或再生产道德主体的过程 答案:D 5、自觉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想情操方面受到感染、陶冶、熏陶,这是哪一种德育方法()。 A、实际锻炼法 B、陶冶教育法 C、说理教育法 D、榜样示范法 答案:B 6、德育评价的主要内容是()。 A、德育方案 B、德育工作和德育结果 C、德育措施 D、德育环境 参考答案:B 7、目前教育界提出的“乐学教育”“愉快教育”是属于()。 A、情感体验模式 B、价值观导向模式 C、行为践履模式 D、心理辅导模式 参考答案:A 8、在一项德育方案实施之前进行可行性评价,将要进行的德育活动是否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与德育方案是否可行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一种什么评价()。 A、诊断性评价 B、决策性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总结性评价 参考答案:B 9、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德育网络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B、家长委员会 C、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D、学校德育 参考答案:D

自考00054管理学原理复习重点

管理学原理复习重点 第一篇:绪论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一、定义 1管理;指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管理两重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管理是由许多人协作劳动而产生的,它是有效组宽心丸共同劳动所必需的,具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管理又体现着生产资料所有者指挥劳动、监督劳动的意增,因此它又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3管理学;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二、问答 1管理基本特征? 答:①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 ②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③管理的任务、职能与层次 ④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 2掌握管理两重性意义? 答:①认真总结我国在管理理论与实践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更好的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②注意学习引进国外对我们有益的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③要结合实际,随机制宜地学习与运用。

3管理学特点? 答:一般性、多科性、历史性、实践性 4管理学内容? 答:生产力方面、生产关系方面、上层建筑 5学习管理学意义及方法? 答:意义:①管理的重要性决定了疲惫习、研究管理学的必要性②学习研究管理学是培养管理人员的重要手段之一③学习研究管理学是未来的需要方法:唯物辩证法、系统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6什么是系统及系统特点? 答;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份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特点:整体性、目的性、开放性、交换性、相互依存性、控制性。 第二章: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定义 1战略管理;是组织制定和实施战略的活动过程,其核心问题是确保组织的自身条件与外部环境相适应,求得组宽心丸长期稳定的发展。 2全面质量管理;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二、问答 1科学管理理论要点? ①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②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配箅“第一流的工作” ③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

4月全国自考德育原理考试真题试卷

2019年4月全国自考德育原理考试真题试 卷 2019年4月全国自考德育原理考试真题试卷 (课程代码00468)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2.应考者必须按试题顺序在答题卡(纸)指定位置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3.涂写部分、画图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书写部分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签字笔。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独立的德育学产生的标志是 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B.洛克的《教育漫话》 C.涂尔干的《道德教育论》 D.杜威的《教育上的道德原理》 2.在我国,最早使用“德育”这一专门术语的是

A.《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 B.王国维的论文《论德育之宗旨》 C.唐钺编著的《德育大辞书》 D.王克仁等编写的《中国教育辞书》 3.德育效果问题指的是 A.“德育是什么”的问题 B.“想要德育干什么”的问题 C.“德育干什么”的问题 D.“德育实际干了什么”的问题 4在德育的诸种社会性功能中,首要的是 A.经济功能 B.文化功能 C.政治功能 D.生态功能 5.学校德育产生于 A.原始社会 B.原始社会末期 C.奴隶社会 D.封建社会初期 6.宗教教育与学校道德教育的分离,是学校德育的 A.民主化 B.世俗化

C.平民化 D.科学化 7.德育目的会对学生在观念上和行为上构成警示和规范作用。这指的是德育目的对学生品德发展的 A.规范功能 B.引导功能 C.调控功能 D.评价功能 8.立足于普通大众的道德需要,致力于发展所有人所必需的品德,旨在尊重和发展所有人的价值、尊严与个性,这一德育目的属于 A.社会本位的德育目的 B.个人本位的德育目的 C.精英主义的德育目的 D.平民主义的德育目的 9.社会学习理论是一个受行为主义影响但又有所发展的心理学派,其代表人物是 A.班杜拉 B.弗洛伊德 C.皮亚杰 D.科尔伯格 10.提升直接德育课程实效的关键点是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 答案 满分

一、单选题(题数:50,共分) 1 以下对《红楼梦》的说法正确的是 分 A、 它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 B、 它是封建末世形象的历史。 C、 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D、 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2 美和美感具有社会性的原因不包括 分 A、 审美主体都是社会的、历史的存在。 B、 任何审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进行的。 C、 自然物本身具有社会性。

D、 审美活动不是生物性的活动而是社会文化活动。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3 对于美育说法有误的是 分 A、 孔子是最早提倡美育的中国古代思想家 B、 席勒认为应大力推行美育 C、 美育是德育的一部分 D、 美育属于人文教育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4 不属于优美的特点的是 分 A、 静默 B、

单纯 C、 和谐 D、 恐惧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5 20世纪美学大讨论中朱光潜对于自然美的看法是哪一种分 A、 自然美在于自然物本身的属性 B、 自然美是心灵美的反映 C、 自然美在于“自然的人化” D、 自然美在于人和自然相契合而产生的审美意象。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6 汤显祖认为哪一个朝代是“有情之天下” 分

A、 汉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明朝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7 李白的“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描述的是一种什么类型的景象分 A、 优美 B、 崇高 C、 壮美 D、 悲情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8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出自是哪位诗人分 A、 杜甫 B、 白居易 C、 王维 D、 李白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9 丰乳肥臀的原始母神雕像反映了原始美感 分 A、 与动物崇拜观念相关 B、 与图腾崇拜观念相关 C、 与人的巫术观念相关

尔雅美学原理期末考试满分答案.doc

尔雅美学原理期末考试满分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分) 1 阐释的作用在于()。 1.0分 A、 全面解读作品 B、 表这个人喜好 C、 对作品意蕴盖棺定论 D、 照亮作品的某一个侧面 正确答案:D我的答案:D 2杜夫海纳的灿烂的感性是指()。1.0分 A、 物理的实在 B、 抽象的理念概念 C、 情景交融 D、 主客分离 正确答案:C我的答案:C 3 认为休闲“天下之乐孰大于是”的是()。 1.0分 A、 王国维 B、 胡适 C、 张潮 D、 欧阳修 正确答案:C我的答案:C 4 宗白华认为()o 1.0分 A、 自然美与心灵无关

自然美高于心灵美 c、 自然美来源于心灵 D、 自然美对应心灵美 正确答案:C我的答案:C 5审美趣味决定了一个人的()。1.0分 A、 审美理想 B、 审美标准 C、 审美指向 D、 审美能力 正确答案:C我的答案:C 6绘画美学的纲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谁说的?()1.0分 A、 吴道子 B、 张躁 C、 石涛 D、 郑板桥 正确答案:B我的答案:B 7以下说法错误的是()。1.0分 A、 科学家常常因追求美而定向真理。 B、 美育可以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C、 美育的目标是使人获得足够的知识。 D、 美育应该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伴随人的一生。 正确答案:C我的答案:C 8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1.0分 A、 生态美学在我国已发展成熟。 B、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可以成为建立生态美学的思想资源。 C、

D、 生态伦理学和生态哲学的核心思想是要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西方传统观念,树立“生态整体主义”的新观念。 正确答案:A我的答案:A 9对于美育说法有误的是()。1.0分 A、 孔了是最早提侣美有的中国古代思想家 B、 席勒认为应大力推行美育 C、 美育是德育的一部分 D、 美育属于人文教育 正确答案:C我的答案:C 10 “美学”这一名称最早由谁提出?()1.0分 A、 黑格尔 B、 康德 C、 鲍姆嘉通 D、 海德格尔 正确答案:C我的答案:C 111870年的普法战争以哪国失败而告终?1.0分 A、 美国 B、 德国 C、 法国 D、 西班牙 正确答案:C我的答案:C 12时尚体现了一个时期社会上()的生活追求和生活方式,并且形成为整个社会的一?种精神的气氛。1.0分 A、 少数人 B、 多数人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分)1 以下对盛唐气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1.0?分 A、 它呈现出博大恢弘的气象。 B、 它具有一种开放性和包容性。 C、 它广泛体现在诗歌、绘画、雕塑等各种领域。 D、 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答案: D?我的答案:D 2 高峰体验是由谁提出的?() 1.0?分 A、

B、 马可波罗 C、 马克吐温 D、 马斯洛 正确答案: D?我的答案:D 3 绘画美学的纲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谁说的?()1.0?分 A、 吴道子 B、 张璪 C、

D、 郑板桥 正确答案: B?我的答案:B 4 在《对于教育方针的意见》提出把美育列入教育方针的是()。 1.0?分 A、 陶行知 B、 蔡元培 C、 朱光潜 D、 胡适 正确答案: B?我的答案:B 5

“装模作样”的目的是中小资产阶级为了实现与上层精英的()。 1.0?分 A、 地位认同 B、 财富认同 C、 文化认同 D、 属性认同 正确答案: C?我的答案:C 6 主张自然美高于艺术美的是()。 1.0?分 A、 宗白华 B、

黑格尔 C、 车尔尼雪夫斯基 D、 郑板桥 正确答案: C?我的答案:C 7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1.0?分 A、 美育与德育无关 B、 美育是德育的手段 C、 德育是一种熏陶和感发D、

德育和美育都作用于人的精神 正确答案: D?我的答案:D 8 《京城玩家》中把谁称为京城第一大玩家?() 1.0?分 A、 刘义杰 B、 马未都 C、 王世襄 D、 张德祥 正确答案: C?我的答案:C 9 以下关于20世纪50年代“美学大讨论”的说法错误的是()。 1.0?分

自考管理学原理试题及答案,推荐文档

精品文档 自考管理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自考管理学原理试题及答案范例1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 小题,每小题1 分,共15 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管理者所拥有的生产技能、财务技能、营销技能属于 ()。 A. 概念技能 B. 人际技能 C. 技术技能 D. 学习技能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是指使用某一专业领域内的程序、技术、知识和方法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例如,生产技能、财务技能、营销技能等,都属于技术能力的范畴。参见教材 P44。 2. 第一次提出管理五要素的是()。 A. 梅奥 B. 法约尔 C. 西蒙 D. 泰勒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管理的五要素。法约尔第一次提出了管理的组成要素,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大职能,并对这五大职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讨论。参见教材P60。 3. 人口规模、年龄结构、种族结构属于宏观环境因素中 的()。 A. 政治环境 B. 经济环境 C. 技术环境 D. 社会环境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组织环境分析。构成社会环境的要素包括人口规模、年龄结构、种族结构、收入分布、消费结构和水平、人口流动性等。参见教材P81。 4. 从长远来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大小与其经营业绩 呈()。 A. 正相关关系 B. 负相关关系 C. 不相关关系 D. 不确定关系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责任与经营业绩。大量的实践表明:企业遵守严格的环境标准、从事环境公益事业,短期内无疑会增加经营成本。但从长期来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大小与其经营业绩呈正相关。参见教材P101。 5. 由企业高层管理者做出,具有长期性、方向性、全局性特点的决策是()。 A. 战略决策 B. 战术决策 C. 业务决策 D. 程序决策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决策的类型。战略决策是指与企业发展方向和远景有关的重大问题的决策。战略决策对组织而言是最重要的,通常包括组织目标与方针的确定、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产品的更新换代等,这些决策涉及组织的方方面面,一般由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做出,具有长期性、方向性、全局性的特点。参见教材P110。 6. 计划制定时强调适应性,做到“量力而行,留有余地”, 体现的是()。 A.限定因素原理 B.许诺原理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答案

1 以下关于美育的说法错误的是()。(分) 分 A、 美育属于人文教育。 B、 美育的根本目的是追求人性的完满。 C、 美育指的是在知识层面上的全面发展。 D、 孔子是中国最早提出美育的思想家。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 “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是谁的观点?()(分) 分 A、 白居易 B、 韩愈 C、 柳宗元 D、 王安石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3 以下对“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理解正确的是()。(分)分

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任何观赏都带有创造性。 B、 美并不是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的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生成不同的意蕴。 C、 美带有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时代,民族和阶级里,美具有共同性和差异性。 D、 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4 《格调》的作者是()。(分) 分 A、 巴尔扎克 B、 爱德华·傅克斯 C、 保罗.福塞尔 D、 维特根斯坦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5 人的风姿与风神主要通过()表现出来。(分) 分 A、 言行举止

形体比例 C、 曲线色彩 D、 社会地位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6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绘画把最好的东西描绘的最坏,而把最坏的东西描绘的最令人满意是因 为()。(分) 分 A、 自然美高于艺术美 B、 人无法把握自然美 C、 自然美是独立的 D、 艺术无法表现自然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7 被评为“情不情”的《红楼梦》中人物是()。(分) 分 A、 林黛玉 B、

贾宝玉 C、 薛宝钗 D、 晴雯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8 在《对于教育方针的意见》提出把美育列入教育方针的是()。(分)分 A、 陶行知 B、 蔡元培 C、 朱光潜 D、 胡适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9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分) 分 A、 在节庆狂欢中一般人们超越了阶层地位的差别。 B、 狂欢节的生活是具有审美意义的生活。 C、

2017年10月自考真题:《德育原理》选择题部分

2017年10月自考真题:《德育原理》选择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德育原理是德育科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的根本任务是 A.揭示德育一般问题 B.揭示德育一般规律 C.揭示德育一般方法 D.揭示德育一般过程 2.下列中国古代典籍中,提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的是汉代《礼记》中的 A.《论语》 B.《孟子》 C.《大学》 D.《中庸》 3.德育是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德的统一活动,推动这一活动的主要矛盾是 A.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B.受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C.社会文化发展水平与教育者已有水平之间的矛盾 D.社会文化发展水平与受教育者已有水平之间的矛盾 4.从德育目标的角度看。现代德育的基本特点是

A.全面发展性 B.强制约束性 C.全面开放性 D.个体独立性 5.各种社会因素的社会关系都对人的品德发展产生影响,其中起根本性性影响作用的是 A.社会精神文化 B.人际关系 C.生产方式 D.家庭环境 6.人的品德发展的内因即动力是人在积极活动过程中引起的 A.环境影响个体接受之间的矛盾 B.教育影响与个体接受之间的矛盾 C.生物因素与社会因素之间的矛盾 D.品德发展需要与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7.根据儿童品德发展六个阶段的划分,少年期(11、12岁—14、15岁)的品德发展特征是 A.适应性 B.协调性 C.动荡性 D.成熟性 8.在原始社会,德育采用的是“口耳相传”、“长者施教”;随着文字的产生,特别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读书指导法引进古代学校德育实践;在现代,电影电视等视听设备运用于德育,是“传道”速度加快,甚至隐没了“传道者”。这说明 A.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德育目标具有制约和影响作用 B.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德育对象具有制约和影响作用 C.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德育内容具有制约和影响作用 D.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德育方法具有制约和影响作用 9.按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社会思想道德的内在逻辑和层次结构,将德育基本内容作系统连贯的安排,是指学校德育基本内容安排的

自考管理学原理考试重点

管理:是组织为了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而对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一系列协调活动的过程 人际技能:是指管理者处理人事关系的技能,即理解、激励他人并与他人共事的能力。概念技能:指纵观全局、洞察企业与环境要素见相互影响和作用的能力。 管理学: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管理者:组织中行使管理职能,通过协调他人的活动以实现组织目标的人。 组织环境:就是指影响组织生成与发展的各种力量和条件因素的集合。 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的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特有的文化形象。 管理道德:是从事管理工作的管理者的行为准则与规范的总和,是特殊的职业道德规范,是对管理者提出的道德要求。 社会责任:组织在遵守、维护和改善社会秩序、保护增加社会福利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 决策:组织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优的并组织实施的全过程。 计划:就是明确管理的总体目标和各分支目标,并围绕这些目标对未来活动的具体行动任务、行动路线、行动方式、行动规则等进行规划、选择、筹谋的活动。 政策:组织对成员作出决策或处理问题所应遵循的行动方针的一般规定。 规划:为了实施既定方针而制定的综合性计划。 愿景:是对组织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的构想和摄像,是对未来的展望和憧憬,回答了“追求什么”的问题。 使命:是组织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即回答为谁创造价值,创造什么价值的问题,它有三个特点:长期性、指导性、激励性。 目标管理:是由组织的成员共同参与制定具体的、可行的且能够客观衡量效果的目标,在工作中进行自我控制,努力实现工作目标。 战略计划:组织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条件而制定的全局性的、较长时期发展方向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地位的重大计划。 组织:是人们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组成的有机整体。 组织设计:根据组织目标对组织的结构和活动进行筹划和考虑。 管理层次:是指从最高管理人员到最低工作人员中间所拥有的级数。 职权:是组织设计中赋予某一管理职位的权利。 组织结构:是指组织的基本架构,是对完成组织目标的人员、工作、技术和信息所做的制度性安排。 集权与分权:集权与分权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集权也没有绝对的分权。集权即职权的集中化,是指决策权在很大程度上向处于较高管理层次的职位集中的组织状态和组织过程。 授权:指上层管理者将适当的权利授予下属,让下属在指定的职责范围内作出决定和支配资源。 人员配备:是指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对人员进行恰当而有效的招聘、甄选、培训、绩效考核等。 甄选:综合利用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对应聘者的任职资格、工作胜任程度等进行测量和评价到录用的过程。 绩效考核:组织定期测量、评估和检验个人或群体小组的工作及其业绩的一种正式的制度。

《德育原理》考试资料

《德育原理》期末考试 (A 卷) 一、填空题(每小题1 分,共20分) 1、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是( )、( )、 ( )、( )、( )。 2、德育的功能是( )、( )。 3、德育的社会目标主要包括( )、( )、( )、( )。 4、德育方法的制约因素是( )、( )、( )、( )。 5、政治环境影响德育的方式是( )、( )、( )。 6、根据德育评价所采用的标准不同,德育评价分为 ( )和( )。 二、判断题(每小题 1 分,共 10分) 1、德育原理就是德育规则。( ) 2、德育为首就是学校教育要把德育放在第一位。( ) 3、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的内容是一样的。( ) 4、道德认识是人品德形成的先导,所以,有知便有德,无知便无德。( ) 5、对德育规律认识中外是有相同的。( ) 6、适当的体罚对学生的品德成长十分有益。( ) 7、德育环境对人的道德影响是通过人的社会实践实现的。( ) 8、问题学生就是“差生”。( ) 9、受教育者也可以调控德育过程。( ) 10、德育主体具有能动性的特点。( ) 三、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30分。要求:只写要点,不做阐述)

1、人的品德形成规律是什么? 2、德育的社会价值是什么? 3、德育过程的特点是什么? 4、德育方法运用的原则是什么? 5、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的标志是什么?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德育过程中为什么要强调教师的榜样作用?教师怎 样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2、在学生的品德教育中,灌输是否可行?为什么? 五、实践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的职责是什么? 2、班主任怎样转变一个品德有问题学生? 《德育原理》(A )答案 一、填空题(每小题1 分,共20分) 1、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是(遗传素质)、(社会环境)、(人的社会实践)、(教育)、(个人主观能动性)。 2、德育的功能是(文化传递功能)、(育人的功能)。 3、德育的社会目标主要包括(家庭德育目标)、(学校德育目标 )、(社会公德教育目标)、(职业道德教育目标)。 4、德育方法的制约因素是(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对象)、(德育活动条件)。 5、政治环境影响德育的方式是(通过国家政策影响)、(通过国家对德育资源的控制和分配影响)、(通过控制社会文化环境来影响)。 6、根据德育评价所采用的标准不同,德育评价分为(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美学原理 期末考试答案(叶朗)

《美学原理》期末考核在线答题 一、选择题(60分) 1、《人间词话》是谁的名著? (3分) ? A.王国维 ? B.梁启超 ? C.叶朗 ? D.朱光潜 2、对中国近代美学影响最大的三位人物是梁启超、国维与谁? (3分) ? A.叶朗 ? B.朱光潜 ? C.胡适 ? D.蔡元培 3、50年代前后的美学大讨论是以批判谁的美学观点为中心的是? (3分) ? A.朱光潜 ? B.梁启超 ? C.王国维 ? D.蔡元培 4、主张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统一的学者是? (3分) ? A.朱光潜 ? B.叶朗 ? C.李泽厚

? D.蔡元培 5、中国古代诗歌中沉郁之美指的是? (3分) ? A.王国维 ? B.李白 ? C.杜甫 ? D.李贺 6、“事物的实在是事物的作品,事物的外观是人的作品。”是谁说的? (3分) ? A.王羲之 ? B.王国维 ? C.杜甫 ? D.席勒 7、“没有世界的自我是空的,没有自我的世界是死的。”是谁说的? (3分) ? A.梯利希 ? B.席勒 ? C.黑格尔 ? D.汤因比 8、叶朗认为非常重要的“现在不缘过去作影,现成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是谁说的? (3分) ? A.王夫之 ? B.王阳明 ? C.顾炎武

? D.黄宗羲 9、“去蔽、澄明、敞亮”是谁的主张? (3分) ? A.席勒 ? B.费尔巴哈 ? C.黑格尔 ? D.海德格尔 10、“气味要比景象和声音更能拨动你的心弦”是谁说的? (3分) ? A.席勒 ? B.海德格尔 ? C.吉卜龄 ? D.费尔巴哈 11、小说《项链》是谁的作品 (3分) ? A.莫泊桑 ? B.福楼拜 ? C.巴尔扎克 ? D.大仲马 12、《生活与美学》是俄国哪位作家的作品? (3分) ? A.普列汉诺夫 ? B.伏尔泰 ? C.车尔尼雪夫斯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