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心理学综述

人本主义心理学综述
人本主义心理学综述

人本主义心理学述评

摘要人本主义心理学是行为主义学派和精神分析外的心理学史上的第三大思潮。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和罗洛梅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有:马斯洛提出的需要阶段和自我实现等理论和罗杰斯提出的个人中心治疗和同感等治疗理论。本文主要就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起源、理论发展以及贡献和不足展开探讨。

关键词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

一、前言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1943年,马斯洛发表了《人类动机论》,以后出版《动机与人格》一书,创立了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除行为学派和精神分析以外,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并已成为当今最有市场的心理学流派之一。此外,人本主义心理学也是西方心理学五种研究取向之一,与生物学、行为主义、精神分析、认知心理学一起,以理论多元化的视角来解析人的心理及其行为的机制;并且从组织上、教学上和科研上已被正式纳入学院心理学之中。[5]人本主义心理学自产生起便讥讽精神分析心理学为不正常人的心理学;行为主义是低级动物和婴幼儿的心理学。人本主义和其它学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别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而并非集中研究人的问题行为,并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称为自我实现。它不但主张心理学应研究正常的人,而且更应强调人的高级心理活动,如热情、信念、生命尊严等内容。它主张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而不是将人的心理肢解为不能整合

的几个部分。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起源

人本主义心理学产生于美国本土。美国战后,经济发展速度快,人民物质生活水平虽有提高.但社会问题如失业,种族歧视、犯罪道德堕落,人的异化与追求量上感性满足等现象愈演愈烈,人民精神生活极度空虚。往往把人变成社会机器的一部分,使人缺乏主动性和个性,处于被控制.被隔离的状态。特定的社会环境呼唤人本主义精神的重归。[1]人们终于明白科学和实证乃是一把双刃剑人要想真正享有圆满的生活,充实的内心世界,还需研究人的尊严,人与人及人与环境的和谐等涉及心灵的内容。人本主义心理学独树一旗.从自己的哲学、心理学、伦理原则来支持这一追求。证明人类生活与人类行为是一种综合系统.其中价值、目标、意义占据中心位置。[2]人本心理学发现并证明人的充分发展建设性原理,而这些对个人生活构建有意义的原理将最大可能挖掘人的潜能。1962年马斯洛呼吁成立心理学的“第三势力”,这与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不同的心理学思潮,吸引不同背景、来自各学科的成员,但他们都同意:为了与日益严重的社会、文化危机进行斗争,与20世纪非人性、泯灭人性的感情作斗争,要对精神分析、行为主义提出挑战,并呼吁建立新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思想渊源。[3]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一)、马斯洛的“自我实现人”模式

马斯洛被誉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他强调心理学应研究人性整

体的思想。马斯洛心理学思想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人性本质观、需求层次理论和自我实现。[4]首先,马斯洛在身心关系问题上持身心合一的一元论观点,显示在需求层次理论中,就是从生理需求到心理需求的发展采取了连续观;在天性与教养问题上持“性本善”的观点,认为人类的天赋善根是其一生发展的内在潜力;在自由意志与决定论问题上他强调个人的行为决定于自己,决定于自己的需求和自由意志,这就是马斯洛人本思想之源。其次,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共有七个层次:生理需要:饥饿及渴等;安全需要:感到安全、有保障、没有危险;归属和爱的需要:和别人亲近、为人接受、有归属;自尊需要:成就、能够胜利、获得赞美、友赏识;认知需要:知道、了解、及探索;美的需要:对称、称序、及美;自我实现需要:发现自我满足的方式,及实现个人的潜能。[6]再次,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个人人格获得充分发展的理想境界是自我实现,这是人性本质的终极目的,使个人潜力得到了充分发展。[7]据马斯洛估计,人群中能够自我实现者不过十分之一,原因是除了个人条件之外,难免会受到环境因素的限制。[8]

(二)、罗杰斯的“当事人中心疗法”

罗杰斯与马斯洛同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但罗杰斯强调人本理念用于心理治疗的实践。他提出了自我为人格核心的人格理论,即著名的“自我论”。该理论采用了完形心理学所涉及的现象场概念,强调个人的现象场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生活经历逐步改变而扩大,并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个人自我。罗杰斯采用自我概念来说明白

我的内涵,即在个人的现象场之内的个人对自己的看法自然是主观的,某人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在别人看来可能是骄傲自大的,而在他本人心理感觉上却可能是虚心谦卑的。因此,要想了解一个人的性格,唯一的途径是将当事人对他自己的看法作为研究他的中心议题。在此基础上,罗杰斯又提出了“当事人中心论”,并将该理论用于心理治疗,强调咨询人员应真挚、同理心和无条件积极关注,形成了著名的“当事人中心疗法”。

(三)、罗洛·梅的人性本质观

罗洛·梅是介于存在主义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之间的桥梁人物,在其心理学思想中,自由与焦虑是两个核心概念。他认为在现实中个体根据自己的条件做自由选择,个人的潜力才会获得充分发展,即自由选择是个体自我实现的先决条件。在心理治疗方面,罗洛·梅将自由与焦虑连在一起解释。认为自由是人性的重要本质,人在现实生活中自由选择时,其选择的后果往往非但使人心安,反而使人感到焦虑。[9]因为选择的不确定性后果会使个体面临选择情景时,在心理上产生想成功怕失败而又必须承担后果的矛盾状态,导致心理压力。罗洛·梅认为,心理治疗的目的正是帮助那些因患得患失而不敢选择导致神经质焦虑的人,使他领悟到自由选择和勇于负责两者间的必然关系,以期使其面对现实去实现自我。

(四)、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

凯利强调自我认知自由选择及自行负责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人格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个人的行为表现乃至整个人格的形成,都是决

定于他对周围环境的认知和评价后所建立的观念。凯利将个人在其生活中经由对环境中人、事物的认识、期望、评价、思维所形成的观念称为个人建构,每个人的生活经验不同,个人建构自然也因人而异,因此个人建构就代表他的人格特征。根据这一理论,凯利发展了一种心理治疗方法,称为设定角色治疗,希望情绪困扰者在角色扮演时改变他过去不健康的观点,这与罗杰斯的思想颇为一致。

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贡献与不足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心理学的主题是人,心理学的存在依据及生存价值亦蕴含于人身上,心理学的任务就是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因此,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学科,理所当然应该以人为中心,这一点无论是实证心理学还是人文心理学都予以认可。人本主义心理学适应了“关注主体”这一心理学的发展方向,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以理论多元化的视角来解析人的心理及其行为的机制,把“自我”看成是能动的、积极向上的统一体,强调自我潜能与人性的充分发挥,充分展现了人的社会性,把人的主体性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不仅建构一系列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主客观范式统合的新构想,而且在组织管理、教育改革和心理治疗等方面也有重大的贡献。但是由于在人性的先天与后天,自然性与社会性等关系的问题上的理解仍有偏差,因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局限与误区也是不容忽视的。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贡献

首先,人本主义心理学将人的本性与价值提到了心理学研究的首位。人本主义心理学有力地抨击了传统心理的生物还原论和机械决定

论,把人的本性与价值第一次提到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首位,开拓了心理学研究人类许多高级精神生活的领域;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和心理治疗诸方面独树一帜,建构了一个新的心理学理论体系。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超个人心理学把人的本性、潜能、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提到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高度,这在人类心理学史上来说是一个创举。人本主义心理学一改传统心理学局限于意识经验的元素分析的狭隘封闭性,径直探讨意识经验和社会文化生活的关系,打开了心理学研究向社会方面发展的道路。再次从主体内部出发扩大了心理学研究的领域,丰富了关于人类精神生活研究的内涵,如人的价值、潜能(似本能)、自我实现、超越自我,高峰体验、宇宙关怀、人类协同等。

其次,人本主义心理学突出了的动机系统和高级需要的作用,把人的社会性放在了一个重要的地位。人本主义心理学不仅把人与动物分开,而且突出人性、人的价值和尊严、人的主动性和独特性以及人的社会需要。人本主义心理学批判了传统心理学把人兽性化、非人格化和无个性化的倾向,阐明了动机的巨大作用和层次理论,突出了人的高级需要所具有的重大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发展的后期分化出超个人心理学。超个人心理学重视人的精神生活及其内在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超个人心理学在反对把人兽性化、非人格化和无个性化,突出人性、人的价值和尊严、人的主动性和独特性、自我实现、丰满人性方面,既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又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也是对人类动机心理学的一大贡献。

此外,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实验客观范式与经验主义范式统合的

构想。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心理学中僵死的方法论和实验主义,主张对研究方法采取开放、兼容和综合的态度;反对心理学研究中的自然主义和客观主义,主张突出人的主体和主观的作用,提出将实验--客观范式和经验--主观范式统合起来的新构想;反对心理学研究中的元素主义,强调整体分析的方法论的意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方法论意义突出体现在开放研究、整体分析和多学科式跨学科研究的方法上。人本主义心理学坚持根据心理学对象决定心理学方法的原则,反对方法为中心而主张以问题为中心,这既是对行为主义以方法为准则选择研究对象的一种反抗,又是对各种各样方法中心主义的一种批判。

最后,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以人为中心的需要层次理论、受辅者中心疗法,对强化组织管理,教育改革和心理治疗均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不仅成为行为科学的一个理论基石,而且也是西方管理科学和管理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支柱。马斯洛的动机理论使人们认识到人的需要的金字塔,除了低层次的基础需要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而外,还有高层次的需要,包括自我实现的对真、善、美的追求。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的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观的核心和基础。突出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与作用,提倡学会适应变化和学会学习的思想,倡导自主学习与意义学习的理论,弘扬情感非智力因素的动力功能,注重创造力的培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最佳教学心理气氛等诸方面做出了贡献。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主要着眼于人具有内在的建设性倾向和自我指导能力,重视人的整体性

和人际关系,强调通过辅导者和受辅者设身处地的理解、积极的关怀和耐心的引导使其障碍消除而恢复健康。受辅者中心治疗法使用最广、影响最大。该疗法旨在促进和协助来访者依靠自己的能力自己解决问题。罗杰斯在开创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模式、创造团体治疗的新形式、建立良性互动的咨访关系、使用现代化治疗工具等方面均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总之,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罗洛.梅、布根塔尔等人对心理治疗的贡献是巨大的,并使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在临床心理学领域中占有支配地位。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不足

第一,人本主义心理学过份强调人性自然因素的作用,忽视宏观社会环境和社会实践在形成和发展现实人性中的决定性意义。这种研究虽然也是一种必要的科学研究的领域,但是它忽视了人的个性、价值和创造性赖以实现的社会环境和历史制约性,以致脱离了社会生活的影响来看待人的属性的进化,并不能从总体上或根本上对人的本质或人性做出真正科学的回答。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根本缺陷就在于,它不是从宏观的社会物质生产关系中去研究人的本性,而是从封闭的主体内在世界中去寻找人性的根源。

第二,人本主义心理学过分强调个人在自我实现中的作用,忽视社会发展、社会现实对个人自我实现的决定性意义,具有个人本位主义倾向。人本主义对自我价值的标榜,无法解释人类为真理而献身的崇高的精神与行为,马斯洛本人到了晚年已看到这一矛盾,所以提出超个人心理学,以弥补从个人出发追寻人的价值的动机论之不足。但

是,超个人心理学尚处于酝酿、探索和初创阶段,它既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又没有确定成熟的研究内容,特别是存在着神秘主义色彩,且在许多问题上缺乏实证的研究和科学的检验。

第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大多都崇尚存在主义和现象学,过分强调经验范式的重要性而忽视客我,过份强调论假设、推演或类推而忽视实证研究,缺乏有力的实验分析与佐证,难以涵盖现代心理学的全部内容,尚不能成为整个心理学统一的研究模式,深深打上了主体思辩哲学的印记。本来,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提出把实验(客观)范式和经验范式两者统合起来,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论构想。但是在实际研究中,大多偏重于现象学的描述和经验性的分析,停留于横向研究而缺乏纵向研究的检验,样本较小而实验较少,信度和效度不无问题,有力的实验支持显然不足。迄今为止,人本主义心理学不但没有很好地把实验范式和经验范式整合起来,反而由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局限于人的本性价值、潜能、经验、创造力、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等高层面的意义上,因而还不能涵盖人的各个层面心理的全部研究领域,成为心理学统一的研究模式。

参考文献

[1] 张春兴.心理学思想的流变.台北台湾东华书局.2000

[2] 张厚粲行为主义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牡,1997

[3] 高觉敷.西方心理学的新发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4] 章士嵘.心理学哲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

[5] 林增学.心理健康结构维度的研究概述及理论构想.社会科学家,2000.

[6]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华夏出版社,1987.

[7] 马斯洛.人的潜能与价值[M].华夏出版社,1987.

[8] 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M].北京三联书店,1987.

[9] 赫根汉.现代人格心理学历史导引[M].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

人本主义心理学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界的“第三势力”,主张从人的直接经验和内部感受来了解人的 心理,强调人的本性、尊严、理想和兴趣,认为人的自我实现和为了实现目标而进行的创造才是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目标是要对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完整的人进行全面描述。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有马斯洛和罗杰斯。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行为主义将人类学习等同于一般动物学习,学习只是外在的行 为变化,不能体现人类本身的特性。认知心理学虽然重视人类认知结构,却忽视了人类情感、价值观、态度等最能体现人类特性的因素对学习的影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关注学习者的知 觉、情感、信念和意图,认为它们是导致人与人的差异的“内部行为”。 人本主义认为,凡是有机体都具有一定内在倾向,即以有助于维持和增强机体的方式来 发展自我的潜能。由于人本主义强调教学的目标在于促进学习,因此学习并非教师以填鸭式严格强迫学生无助地、顺从地学习枯燥乏味、琐碎呆板、现学现忘的教材,而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吸收任何他自觉有趣和需要的知识。通常认为的学习涉及到的内容对学生自己是没 有个人意义的,它只涉及心智,而不涉及感情或个人意义,是一种"在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因而与完人无关,是一种无意义学习。按照罗杰斯的观点,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只是一种"在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并不是罗杰斯所指的有意义学习。 对于有意义学习,罗杰斯认为主要具有四个特征:全神贯注;自动自发;全面发展;自我评估。因此,学习能对学习者产生意义,并能纳入学习者的经验系统之中。总之,"有意义的 学习结合了逻辑和直觉、理智和情感、概念和经验、观念和意义。若我们以这种方式来学习,便会变成统整的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 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学习是出于内部动机,发挥自身的潜能。 人本主义过于强调学生的兴趣爱好,却低估了教师的教师的作用,教师只需要给学生创 设一个安全感的氛围,给学生提供学习资料,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以上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学习理论,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

认知心理学代表人物

让·皮亚杰 您检索的皮亚杰,一般指让·皮亚杰,其他释义请点击此处。 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年8月9日-1980年9月16日),瑞士人,是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成为了这个学科的典范。皮亚杰早年接受生物学的训练,大学时期学习哲学。但他在大学读书时就已经开始对心理学有兴趣,共曾涉猎心理学早期发展的各个学派,如病理心理学、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精神分析学说。从1929年到1975年,皮亚杰在日内瓦大学担任心理学教授。皮亚杰对心理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把弗洛伊德的那种随意、缺乏系统性的临床观察,变为更为科学化和系统化,使日后临床心理学上有长足的发展。简介 让·皮亚杰 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他先是一位生物学家,之后成为发生认知论的哲学家,更是一位以儿童心理学之研究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身份的顺序代表了皮亚杰一生从事智慧活动的历程。 自1936年起,皮亚杰一共荣获了三十多个全球各地的大学及学术团体所颁发的荣誉博士学

位,更负责主持多项重要国际联合的会议、组织与团体,他一生中所得到的大大小小奖项不计其数,更于1969年获颁美国心理学会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77年获得了心理学界殊荣——爱德华·李·桑代克奖。 而皮亚杰一生的贡献并不止于心理学,他的理论对于现今的哲学、教育学、人工智能的发展……都产生了难以估量的深远影响。[1] 皮亚杰(1896一l980)是当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及教育家。出生于瑞士。父亲是位有自由思想的大学教授,母亲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两人常因见解不同而发生争执。 他对生理学具有浓厚兴趣和突出才能,10岁在自然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1918年获博士学位。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对“人是怎样获得对于世界的认识”的哲学问题产生兴趣。由于纯熟的生物学知识及方法对解决此类问题无能为力,他便试图通过其他途径来作研究,因此对心理学也产生兴趣。 1918年,他进入心理实验室工作,研读弗洛伊德著作,感到精神分析学说虽有趣,但失于思辨,不是严谨的科学。他从中吸收和学到一些重要概念与方法(如儿童发展阶段理论、临床谈话法等),对他后来从事儿童心理学研究极其有益。1919年,皮亚杰到巴黎大学从事病死心理学、数理逻辑及科学哲学等学科的学习、研究。。[2] 2生平 家庭背景 皮亚杰,1896年8月9日出生于瑞士的纳沙特尔。皮亚杰的父亲是一位大学教授,主要是研究中世纪的历史与文学。 由于皮亚杰的父亲所学的是人文领域,他十分重视皮亚杰的科学观念,更着重于培养皮亚杰对于事实的讲求与爱好;皮亚杰的母亲则是一位虔诚的宗教徒,她坚持让皮亚杰接受严格的

浅谈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人性观的不同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人性观的不同 学生姓名鲍何雷 学号1259082055 专业心理咨询 年级 2 0 0 8级 指导教师苏君丽

浅谈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人性观的不同 【内容摘要】人性观历来是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所关心的基本话题,不同的人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心理学,是一门关于人的科学,探讨人的本性有助于心理学家更好地了解人、帮助人。不同的心理学家们秉承不同的哲学观点,把人性或归结为某物,或归结成某种精神,并以此为指导确定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关键词】人性观精神分析人本主义 人性观历来是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所关心的基本话题,不同的人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心理学,是一门关于人的科学,探讨人的本性有助于心理学家更好地了解人、帮助人。不同的心理学家们秉承不同的哲学观点,把人性或归结为某物,或归结成某种精神,并以此为指导确定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当代各种心理学派基于不同的人性观,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心理辅导理论。 一、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性观 精神分析学派是十九世纪末由弗洛伊德创立的,他们对人的看法基本上是消极的、负面的和悲观的趋向。性恶论是这一学派的人性观。弗洛伊德认为人性就是人的基本本能,人像动物一样是非理性的,人的行为是受非理性因素、潜意识动机、生物本能驱力和六

岁以前的性心理事件控制的。主体功能的发挥旨在按照快乐原则追求胜利需要的满足,特别是生物学的性本能冲动决定着人的一切行为活动。正是这种需要的满足,使人表现出性欲、攻击、残酷、毁灭他人与自身的行为。 弗洛伊德对人性的研究注重人的本能和动物性,但他也谈到了关于人的社会性的观点。他认为,本能的升华是人的社会性的一种突出表现,在他看来,本我是由性欲汇成的,它只遵循快乐原则,即不顾一切地使自己获得完全的表现和满足,但对每一个具体的人来讲,由于存在社会的约束,性欲冲动受到压抑,被迫深藏于无意识,可是它依然存在,依然要强烈地实现自己,于是只好改变原来的面貌,以社会允许和接受的方式表现出来,升华就这样产生了,性欲作为一种能量,放弃性目的,以为社会服务、为社会作创造的形式释放出来。弗洛伊德认为人生的目的是追求幸福,这是由人的本性所决定的,从人的本性中,他引出了利己主义,个人的动机无一不是从利己主义出发的,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他人都不过是满足自己欲望的对象和手段。人的无意识和性本能越是获得充分的满足和显示,人的本质就越是完整,人的价值就越高。但在现实生活中人的价值是由他对社会所作的贡献大小来衡量的。因此应该压抑自己的本能,弗洛伊德一方面主张尊重人,尊重人的人格,另一方面,他认为就人的本性而言,人具有攻击性、侵犯性,缺乏爱他人之心,更谈不上对别人的尊重和爱怜,人简直与野兽一样。 基本上,弗洛伊德的人性观是决定论的论调,他认为,人类行

人本主义心理学简介..doc

人本主义心理学简介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它的形成受当时人道主义和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在批判和继承行为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等学派的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的理论体系。与其它心理学派不同,它主要研究人的本性(nature、潜能(potentiality、经验(experience、价值(value、创造力(creativity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人本心理学的形成,为人类了解自己树立了新的里程碑,为心理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所以又被西方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四位:马斯洛(Abraham Maslow,1908—1970、罗杰斯( Carl Ransom Rogers, 1902—1987 、罗洛·梅( Rollo May,1909—1994 和布根塔尔( James Bugental,1915—。1956年4月,马斯洛等人发起并创立了人本主义研究会组织,第一次讨论了人类价值的研究范围。1962年,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 American Association Psychology,简称AAHP在美国成立,这标志着人本主义心理学正式诞生,布根塔尔担任了第一任主席。 人本主义和其他学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别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而并非集中研究人的问题行为,并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称为自我实现。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起源 不少治疗师如罗杰斯、马斯洛等,都认为精神分析学派过于强调病态的行为和过于以决定论作为人的价值基础,缺乏了对行为的意义、正面的成长和发展的探索,因此决意创立一个全新的心理学取向,藉以强调正向的心理发展和个人成长的价值。 同时又加入了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强调自由、个人决定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1、人性本善论

人格心理学--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A.Maslow 和罗杰斯(C.R.Rogers 。人本主义的学习与教学观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 是与程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齐名的 20世纪三大教学运动之一。 目录 1. 基本理论 2. 差异 3. 分类 4. 自然人性论 5. 自我实现人格论及其患者中心疗法 6. 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 7. 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8. 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9. 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评价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贡献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缺陷 一、基本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建立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之上的。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产生深远影响的有两个著名的心理学家,分别是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Maslow 和罗杰斯(Carl R.Rogers,1902-1987 . 。 人本主义主张,心理学应当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而不是将人的心理肢解为不完整的几个部分,应该研究正常的人,而且更应该关注人的高级心理活动 ,如热情、信念、生命、尊严等内容。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从全人教育的视角阐释了学习者整个人的成长历程,以发展人性;注重启发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引导其结合认知和经验,肯定自我,进而自我实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点研究如何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让其从自己的角度感知世界,发展出对世界的理解,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有别于精神分析与行为主义的心理学界的“第三种力量”,主张从人的直接经验和内部感受来了解人的心理,强调人的本性、 尊严、理想和兴趣,认为人的自我实现和为了实现目标而进行的创造才是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目标是要对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完整的人进行全面描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行为主义将人类学习混同于一般动物学习, 不能体现人类本身的特性,而认知心理学虽然重视人类认知结构,却忽视了人类情感、价值观、态度等最能体现人类特性的因素对学习的影响。在他们看来,要理解人的行为,必须理解他所知觉的世界,即必须从行为者的角度来看待事物。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首先必须改变其信念和知觉。人本主义者特别关注学习者的个人知觉、情感、信念和意图,认为它们是导致人与人的差异的“内部行为”,因此他们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来构建学习情景。 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人类具有天生的学习愿望和潜能,这是一种值得信赖的心理倾向,它们可以在合适的条件下释放出来; 当学生了解到学习内容与自身需要相关时,学习的积极性最容易激发;在一种具有心理安全感的环境下可以更好地学习。罗杰斯认为,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知识,也不是教学生如何

心理学第二章 认知发展与教育

心理学第二章认知过程 第一节注意 一、注意概述: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分类:(1)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发生条件:客观条件是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强度、对比关系、活动和变化、新异性);主观条件是人本身的状态(需要、情绪、兴趣等) (2)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维持条件: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合理组织活动;对兴趣的依从性;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3)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特殊形式,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一直努力的注意。形成的条件:个体对活动浓厚的兴趣;活动的自动化。 二、注意的品质: (一)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的数目。与被知觉对象的特点有关;与人们当时的知觉任务有关;主要取决于个人已有知识经验。(二)注意的稳定性: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性。 影响因素:注意对象的特点;有无坚定目的;个人的主观状态 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注意的动摇)。 (三)注意的分配:在人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主要有三种情况:(1)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是已经熟练的;(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熟练;(3)几种不同的活动已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 (四)注意的转移: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影响注意的转移快慢难易的条件:(1)原来注意的强度;(2)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3)大脑皮层神经兴奋和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灵活性;(4)各项活动的目的性或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作用。 三、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根据注意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 (二)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 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1)教师应该注意教室外环境对课堂的干扰;(2)注意教室内的环境(干净、整齐、装饰简洁朴素);(3)教师的服饰、发型不宜过于耀眼;(4)在教学过程中要迅速妥善的处理偶发事件。 2. 注重讲演、板书技巧和教具的使用:(1)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音量适中,语音语调抑扬顿挫,重难点加强语气,配合手势表情;(2)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要运用有度,重点突出,必要时运用彩色笔、图和表格加以强调;(3)借助教具吸引学生 3. 注重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4. 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三)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 提高活动的目的性; 2. 激发学习动机; 3.训练良好的注意习惯; (四)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互交替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第二节感觉与知觉 一、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种类: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内部感觉(机体觉、平衡觉、运

教育心理学论文范文

教育心理学论文范文 教育心理学论文范文一: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论文 一、教育心理学在军校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如何运用教育心理学来提升教师、指导学员,了解学员的心理活动特点,从而不断提高军校教学质量是当前军校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大量沟通和调研表明,目前军校学员多为90后,并且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自尊心强、好面子,同时,渴望得到关注; (2)由于对第一任职需求认识不足,没有就业压力,又被限制考研等原因,部分学员学习价值理解有偏差,求知欲不足; (3)三年级学员已经初步了解第一任职需求,对军事装备内容格外关注; (4)信息化程度高,接受新事物速度快,习惯网络交流和学习等; (5)军事训练较多,课下复习时间少,知识前后衔接困难等。针对学员以上特点,我们依据教育心理学理论,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激发学员学习动机 20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将皮格马利翁效应引入心理学和教育学,该概念旨在教师对学生有积极良好的期望,学生的成绩就会有明显提高,从而证明教师的期望和鼓

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根据这一理论,作为军校教员,我们应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激发学员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毅力。针对90后学员自尊心强,渴望得到关注的特点,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具体做法就是通过心理上的尊重,激发学员的内在学习动机。首先,面对学员出现的问题,要充分运用“赏识”教育手段,积极正面引导,少批评、少指责;其次,尽快记住每个学员的名字和特点,并在提问和点评作业时直呼其名,这样,让学员觉得你是真正注意到他,不是表面文章,学生才会接纳你的想法;再次,发自内心地关心学员、爱护学员,对于学员确实存在的毛病,可以在作业点评时提醒他们,既解决问题,又不失他们的面子;另外,遇到有学员因近几年的教学经验表明,上述措施的确可以满足学员心理特点,激发学员内在学习动机。 (二)基于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培养学员学习主动性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的,其代表人物罗杰斯和马斯洛认为,在教育和教学中应该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以学习者为中心,发挥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些思想对于军校教学改革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并且对于解决军校学员学习价值理解有偏差、求知欲不足和关注军事装备这两个特点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针对部分军校学员学习价值理解有偏差、求知欲不足的特点,我们在教学形式上,将学员置于主体地位。例如,在《激光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两种方法:首先,通过提问、讨论和参与演示实验等传统方式将学员置于主体地位;其次,根据学员知识结构,合理设置疑问,引导学员从思维上,主动参与思考。这样,无论从形式,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格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格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根源是在欧洲有广泛影响的存在主义哲学,存在主义哲学强调个人责任和意志自由,强调个人的成长与自我实现,认为此时此地重要,而不是过去重要,人们可以通过注意自己的意识经验来了解自身,看重现象学的价值。现象学要求个体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直接经验进行描述。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主要根据以下四项原则开展活动,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经验着的个体;2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研究的重点是人的选择性、创造性和自我实现,而不是机械还原论;3、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对个人和社会有意义的问题;4心理学家应该注重人的尊严和提高人的价值; 人本主义心理学具有以下论点:1具有强烈的现象学倾向,强调人的主观经验,对人主观世界的心理内容有强烈的兴趣,但不因人本主义心理学关心人的主观性就否认他的科学性。2坚持人性的统一和完善,吸收了格式塔心理学的优点,并将其进一步深化。3在承认人的发展的同时,认为人类有一种不可缺少的自由和自主的倾向,能努力克服自身条件的限制。4主张按意识的本来面目来看待意识经验,反对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的还原论。5相信不可能对人性进行穷尽的解释,因为人的人格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人有实现自己的潜能,不断超越自我的能力。 第一节: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 一需要和动机

需要和动机是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的重心和精髓,人的基本需要应该得到满足,潜能要求实现,这是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的基本点。一、基本需要 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12基本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 爱的需要受到挫折,是心理失调的主要原因。 成熟的爱是人与人之间的彼此关心、信任和尊重。爱分为自私和无私两种。 4尊重需要自尊的需要和来自他人尊重的需要34心理需要 5认知需要 人有求知和理解的欲望,并把它看作克服障碍和解决问题,从而满足基本需要的工具。 6审美需要: 这种需要包括对对称、秩序、完整结构以及存在于大多数儿童和某些成年人身上的对行为完满的需要; 567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是创造的需要,是追求自我理想的需要,是个人特有潜能的极度发挥,是个人想做一些自认为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事。 一个人能做什么,他就必须做什么。我们可以把这种需要称为自我实现。 基本需要各个层次的固定程度并非那样刻板,实际上有许多例外,有许多常见的颠倒情况。

人本主义心理学完整版备课讲稿

人本主义心理学完整 版

人本主义心理学及其与语言教学的关系一、定义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它是以人为本研究人的本性、经验与价值的心理学,亦即研究人的本性、潜能、经验、价值、意向性、创造力、自我选择和自我实现的科学。简而言之,因强调以人为本体的价值观而得名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以人为本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宗旨,整体人观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方法论。 二、特点 因其既反对行为主义把人等同于动物,只研究人的行为,不理解人的内在本性,又批评弗洛伊德只研究神经症和精神病人,不考察正常人心理,因而被称之为心理学的第三种运动。 三、代表人物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A.Maslow),马斯洛的自我实现心理学,其理论基础包括三个方面:性善论(或人性本善论),潜能论(或机体潜能论)和动机论或需要层次论。主要观点是对人类的基本需要进行了研究和分类,将之与动物的本能加以区别,提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发展的;他按照追求目标和满足对象的不同把人的各种需要从低到高安排在一个层次序列的系统中,最低级的需要是生理的需要,这是人所感到要优先满足的需要。

而另一代表人物罗杰斯(C.R.Rogers),罗杰斯的人格自我心理学,包括人格理论、以人为中心疗法和会心团体治疗。其主要观点则是在心理治疗实践和心理学理论研究中发展出人格的“自我理论”,并倡导了“患者中心疗法”的心理治疗方法。人类有一种天生的“自我实现”的动机,即一个人发展、扩充和成熟的趋力,它是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各种潜能的趋向。 四、主张 1. 心理学应当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而不是将人的心理肢解为不完整的几个部分。并且正常的人,重视人的心理活动,强调影响个人学习的主要因素是心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和价值观,使学生注意研究自己的情感,学会正确阐明自己的价值观和态度。当然,良好的学习环境也有助于学习者展示其真实的内心世界,促进学习的发展。 2. 强调人的因素,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者是一个有意识和目的的人,他能够主动进行选择和塑造自己的行为,并从中得到满足。此外,把学习者当成学习活动的主体,注重启发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引导其结合认知和经验,肯定自我,进而自我实现。 3. 主张有意义的或有经验的学习。人本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过程就是学习者的自我发现、自我展示。因此,学习者应全身心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老师也给学生提供帮助,让学生学习他喜欢且认为有意义的知识。 4.促进学习者学会适应变化和学会如何学习。当今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各种知识理念层出不穷。又因为学习者的主体意识,学习者需要感受到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及评价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及评价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问题日益严重 ,人们的精神状态也陷人了更大的危机,人受制于物而无能为力、很多社会问题的解决急需借助心理学,从而使得临床心理学、心理诊疗、社会心理学等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人们开始认识到,一切不安的根源在于人缺乏对自身内在价值的认识,但是传统心理学存在着严重的贬低人性和非人性化的倾向,因此人本主义心理学便应运而生。人本主义心理学被认为是现代心理学中除精神分析、行为主义派别之外的第三大势力,其理论产生是出于反击当时两个影响最大的心理学派,即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在这些心理学中,作为心理学核心的人的心理现象的本质属性没有得到正确阐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应着重研究人的价值和人格发展。在心理学的基木理论和方法论方面,他们继承了1 9 世纪末狄尔泰和韦特海默的传统,主张正确对待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反对用原子物理学和动物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人类心理,主张以整体论取代还原论。 人本主义重视人的价值与尊严,研究的中心是基本的人性(自我的成长、需要、天赋潜能、自我实现等)。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其基本观点是: 1.需要层次论:马斯洛认为人的所有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需要又有高低层次之分。他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认为人们只有在低一级的需要获得基本满足后,才会有高一级的需要。不同的人一生中达到的需要水平是不同的,有些人毕生挣扎在饥饿线上追求温饱的需要,而只有极少数人能达到自我实现的水平。自我实现不仅是人最高需要的满足,而且是个人价值和潜能的实现。自我实现的关键在于改善人的自知,使人认识到自我的内在潜能和价值。当人达到自我实现时,就可以体验到一种无自我中心的、达到目的的状态,使人产生极大的幸福感和内心生活的丰富感,马斯洛称之为“顶峰体验”。当自我实现受挫时,则会产生心理上的病态:孤独、沮丧和失望等。 2.自我论:罗杰斯特别强调“人”本身(自我)与其主观经验的重要性。因此,自我论又称为“人本论”。罗杰斯的自我论有两个主要概念:一为“自我

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及影响

第三节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及影响 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 认知心理学兴起于本世纪50年代中期。Simon(1981)曾经指出,1956年是一个重要年份,在这一年里发表的几项重要研究展现心理学的信息加工观点,例如,Miller对短时记忆的有限容量作了信息加工的说明,Chomsky发表了对转换语法的形式特点的一个早期的分析,Bruner、Goodnow和Austin阐述了策略在思维活动和认知理论中的作用,Newell和Simon发表了模拟人的启发式搜索的问题解决的计算机程序即逻辑理论家。依照Simon的看法,甚至可以说,认知心理学的诞生不晚于1956年。后来Neisser于1867年发表了心理学史上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认知心理学自诞生以来的迅速发展及其影响的扩大,在心理学史上是罕见的,过去任何一个心理学思潮或流派都无法与之相比。 1、内部原因 认知心理学的出现有其心理学内部的和外部的原因。许多心理学家一致认为,行为主义的失败是其重要的心理学内部的原因。这个看法是正确的。心理学自19世纪末叶成为独立的学科以后,曾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将意识作为研究对象。在这人时期,有近代心理学创始人之称的Wundt的观点产生过广泛的影响,可以热电看作有代表性的观点。Wundt主张心理学应研究意识,心理学的任务是用实验内省法对心理内容或直接经验作元素分析。 认知心理学继承了心理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提出的许多有益的思想,特别是格式塔心理学关于内部心理组织的一些观点。即使对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也从中吸收了一些东西,例如,认知心理学是以意识为研究对象的,但它并不排除对行为的研究;而认知心理学认为存在一定的条件就会采取相应的行动,这种看法无疑吸收了刺激-反应公式的一些合理的东西。从这种继承性来看,也可以说认知心理学在心理学内部经历了长期的孕过程。 2、外部因素 认知心理学的产生还有心理学以外的原因。这里包括一些邻近学科的影

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 ?人本主义心理学(h u m a n i s t i c p s y c h o l o g y)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当代西方心理学中的一种革新运动。 60年代初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成立后,这一运动有较大发展,1971年在荷兰举行过国际会议,影响扩及欧洲和亚洲 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 ?人本主义心理学作为一种运动是由许多具有类似观点的心理学者共同发起的,主要有: ?人格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h.a.默里、g.墨菲 ?新精神分析学家k.霍妮、e.弗罗姆 ?存在主义心理学家r.梅 ?机体论者k.戈尔德施泰因;发展心理学家c.比勒、j.f.布根塔 ?比较心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a.h.马斯洛 ?心理咨询家和教育改革家c.r.罗杰斯等 其中马斯洛、罗杰斯和梅是这一运动公认的领袖人物。 人本主义心理学特点 ?关注人的经验,将人作为处在其整个生活过程中的一个整体进行理解?强调人类独有的特性,如选择性,创造性,和自我实现 ?强调选择产生出意义,所以应选择有意义的研究问题而非为求客观牺牲命题的意义性 ?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关心人的潜能和发展 研究和理解整体的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普遍同意的一个原则。 人本主义心理学特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应着重研究人的价值和人格发展,他们既反对s.弗 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把意识经验还原为基本驱力或防御机制,又反对行为把意识看作是行为的副现象。 ?关于人的价值问题,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大都同意柏拉图和卢梭的理想主义观点, 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恶是环境影响下的派生现象,因而人是可以通过教育提高的,理想社会是可能的。 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方面,他们继承了19世纪末w.狄尔泰和m.韦特海默

人本主义心理学

以下简要概述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1、人的责任; 人们自己最终要对所发生的事情负责,这就是人本主义人格理论的基础,它能说明我们为什么经常说“我不得不”这句话,例如“我不得不去上班”、“我不得不去洗澡”、“我不得不听老板的调遣”等。其实,我们不一定非要做这些事。我们甚至可以选择不做任何事情。在特定的时刻,行为只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 弗洛依德和行为主义把人说成是无法自我控制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则与之相反,他们把人看做是自己生活的主动构建者,可以自由地改变自己,如果不能改变,只是因为身体上有局限。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主要目标,就是使来访者认识到他们有能力做他们想做的事情,但是,正如弗洛姆所说,有许多自由是可怕的。 2、此时此刻; 生活中总有很多怀旧或无法自拔于过去的人,他们常常追忆往昔的美好时光,或是反复体验以往尴尬的遭遇或是痛苦的失恋。也有一些人总是在计划将来的日子,而不顾眼前的生活。从一个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角度,每天的怀旧或是白日梦使你失去了N分钟的时间,你本应该享用这N分钟去呼吸新鲜空气,去欣赏日落或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根据人本主义的观点,只有按生活的本来面貌去生活,我们才能成为真正完善的人。只有生活在此时此刻,人才能充分享受生活。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会常常告诫你“今天是你剩余生命里的第一天”。 3、个体的现象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他们鼓励自己能够克服自己所遇到的暂时的困境。 4、人的成长; 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让所有需要立刻得到满足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当人们眼前的全部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不会感到满意或幸福,而要得到满意或幸福则是永远地积极地寻求发展,这就是人的“自我完善”。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除非有困难阻碍我们,我们会不断朝着这种满意状态。 人本主义治疗师允许来访者自己克服困难,继续成长。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其美学理论提供了心理学基础。其心理学理论核心是人通过“自我实现”,满足多层次的需要系统,达到“高峰体验”,重新找回被技术排斥的人的价值,实现完美人格。他认为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多种动机和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超越性的,追求真、善、美,将最终导向完美人格的塑造,高峰体验代表了人的这种最佳状态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资料讲解

学习指导: 第一章:绪论 1、认知心理学的定义 认知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涵义广义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心理活动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研究。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本书中的内容以狭义为 主。 认知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及重要事件 : 1956 年是认知心理学发展史中最为重要的一年。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出版了《认知心理学》的专著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建立。 1、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一次会议上,乔姆斯基提交了他关于语言学理论的论文。 2、米勒报告了短时记忆容量为 7 这一重要结果。 3、纽维尔和西蒙讨论了后来极富影响的”通用问题解决者”模型。 4、布鲁纳等从认知加工的观点考察了概念形成的规律。 5、人工智能也在 Dartmouth 会议上创立 3、认知心理学的两种研究取向 : 认知心理学的两大范式 1、符号操作系统范式(信息加工学说):1968 年 S.Paert 的专著《感知器》出版成为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诞生的标志。 完整符号操作系统的六个功能: 符号(模式)具有双重属性:一是具有表征外部事物的功能;二是其自身具有物理或形式上的特征,可以标志信息加工的操作。 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应该具有以下六种功能: 第一种功能,输入符号(输入)。 第二种功能,存储符号(存储)。 第三种功能,建立符号结构。 第四种功能,条件性迁移(条件传递)。 第五种功能,复制符号(复制)。 第六种功能,输出符号(输出)。 由符号操作系统范式得出三点推论 第一个推论,既然人具有智能,它就一定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第二个推论,既然计算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它就能够表现出某种智能。第三个推论,既然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计算机也是一个符号操作系统,那么,就能够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认知活动过程。 2、联结主义范式(联结主义学说):20世纪80年代,联结主义范式逐渐形成,并对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理论及其相关的元理论提出了许多不同看法。 联结主义认为,人类的认知活动的本质在于神经元之间的联结强度,以及它们之间不断发生的动态变化,即对信息进行的是并行分布的加工处理,这种联结与处理是连续变化的模拟计算,它不同于对物理符号的模拟计算。 联结主义理论模型有以下部分组成: 一组单元。亦称节点、认知单元、处理单元。激活状态。联结模式。节点激活规则。节点输出功能。学习规则。根 据以上联结主义理论的假设,可以概括出它所具有的四个明显的特点:内在并行性、分布式处理、容错性和自适应 性。 第二章: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反应时法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地位: 一、涵义 反应时是指刺激作用于有机体后到其作出明显反应所需要的时间,即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又称为有机体反应潜伏期,

人本主义心理学论文行为主义心理学论文

借鉴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造观培养创新人才 杨 洪 董秀成 李 涛 谢维成 (西华大学,四川 成都 610039) 摘 要:借鉴人本主义心理学创造观的相关理论,在教育过程中搭建创新平台,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满足学生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创造需要。培养学生成为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力,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创新型人才,是当前大学教育的重点之一。在电气信息类教育中,电气信息类创新实验室是有效激发大学生创造潜能的科技创新教育平台。 关 键 词:人本主义心理学创造观;创造潜能;电气信息类;创新实验室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是以发掘人的创造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旨在培养创新型人才[1]。创新教育的核心是一个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养成,主要途径是鼓励大学生积极置身于创新的科技实践活动中。创新实验室的构建正是将大学生置身于科技实践活动中,通过科研实践挖掘大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创造观的理念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针对行为主义心理学而创立的,他们的研究是基于人是有思想、有情感的统一体。研究对象是一些有成就的著名人物。他们的努力形成了心理学的 第三势力,创立了研究人类积极的本性和因素的健康人格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为我们了解一个正常人并发现自身的潜能,使个体趋于完善,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其对人的创造观方面的观点,对我们今天有关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的认识大有裨益。 人本主义心理学创造观的核心是马斯洛的潜能说[2]。马斯洛认为,人的最高追求是自由创造,也就是人的高级潜能充分发挥。他认为,人人都具有创造潜能,但创造潜能的发挥不仅需要文化教育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且需要心理上的安全与自由。因为人的创造潜能既有可塑性又有脆弱性,容易被消极情绪引起的防御机制所湮没。人本主义心理学另一位重要代表人物罗杰斯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是创造之本,要培养创造性首先要提倡心理健康和情绪健康。他认为,积极的情绪可以使人感到 心理安全和 心理自由,因此,积极的情绪是促进创造活动的重要因素。 人本主义心理学创造观反映在教学中,则表现为 学生中心论。首先,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学生的个性,实现其潜能。在如何实现这个目的的问题上,它更关注内部条件的作用,它认为外部条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帮助学生及早发现他自身存在的并且能够进一步挖掘的潜能。其次,人本主义教育理论高度重视学生个别差异和个人价值观。由于人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不同,学生个体间有显著的差异。因此,教育就应该使学生发展得更像他自己,而不是相类似。第三,在知识与能力之间,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更崇尚能力的培养。它认为,过分强调狭窄的学科知识教学会抑制学生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发展[3]。 二、学生积极性的激发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造观认为,人不仅有创造的潜能,而且这种潜能有赖于后天的学习,有赖于教育与环境的影响,人的创造潜能可通过后天的环境、教育获得发展[4]。重要的是如何利用这种环境因素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我院借鉴人本主义心理学创造观的相关理论激发学生创新积极性。 1.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目的,给学生学习动力 针对学生入学前对所学专业了解甚少,为大一新生开设!电气信息类专业概论?课程,使学生认识本专业的性质、特点、发展以及所学专业技术的作用和地位,了解与本专业相关行业的工程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划、基本要求、课程体系结构、教学计划安排和教学内容,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和学习观,了解本专业各阶段的学习要求、重点、要点和学习方法。积极引导学生专业入门,为学生打开大学学习之门,使学生在大学时代能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 10 #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0年12月第12卷第4期Journa l o f Chengdu U n i ve rsity o f TC M(Educati onal Sc ience Edition) D ec.2010,V o.l12,N o.4 作者简介:杨 洪(1972-),男,讲师。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概述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由马斯洛创立,以罗杰斯为代表,被称为除行为学派和精神分析以外,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和其它学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别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而并非集中研究人的问题行为,并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称为自我实现。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基础 (一)自然人性论 认为人性来自自然,人生来不具有生理的、安全的、尊重的、归属的、自我实现的等各种不同的基本需要,这些基本的需要就是人性。 (二)自我实现人格理论 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核心动力。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人追求自我潜能得以实现和发挥的欲望和倾向,也就是“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于自己的本性” (三)来访者中心疗法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疾病患者往往形成了歪曲的、消极的自我概念,心理治疗的目的就是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积极的自我概念,即自由地实现自我潜能。需要三个基本条件:(1)无条件的积极关注(2)真诚一致(3)移情的理解 二、人本主义的学习观 (一)学习的目的与过程 人本主义心理学者认为,教育的目的绝不只限于教授知识或谋生技能,更为重要

的是针对学生的情感发展,使他们能在知识、情感、动机诸方面均衡发展,从而培养其健康人格。学习的目的和结果就是使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具有高度适应性和内在自由性的人,一个充分起作用的人,也就是使学生整体人格得到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教育的宗旨和目标应该是促进人的变化和成长,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成长的人,即培养学会学习的人。 人本主义心理学者认为,学习是在一定条件下自觉挖掘其潜能,自我实现的过程。(二)有意义的学习 罗杰斯认为学习可分为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无意义学习指只涉及心智而不涉及感情或个人意义的学习,是一种“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因而与完整的人的成长无关。所谓有意义的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是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及对未来行为方针选择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 有意义学习四个特征:(1)全身心投入(2)自我发起(3)渗透性(4)自我评价 三、人本主义的学生观与教师观 (一)人本主义的学生观 罗杰斯强调要把学生当人来看待,相信学生自己的潜能。为此他建立了“非指导性教学”的学习理论,提出教师要尊重学生、珍视学生、在感情上和思想上与学生产生共鸣;信任学生,并同时感受到被学生信任。 (二)人本主义教师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而学生只是被

人际交往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探析 摘要:为了帮助大学生形成和谐而良好的人际关系,介绍了人际交往的重要意义,指明成功的人际交往原则,并为大学生们提供了能够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人际交往;大学生;心理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能帮助我们收获到珍贵的友情,而且对学习和生活也有极大的帮助。然而,刚刚步入大学校门的莘莘学子从五湖四海汇聚到一起,有着不尽相同的家庭背景和生活习惯,在每一天的朝夕相处中难免会碰撞出矛盾的火花,处理好人际关系对于他们而言极为重要。 一、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人际交往能够减轻我们寂寞的感觉,能够让我们在与他人相处和交往中更好地了解自我。成功学家卡耐基曾说:“一个人的成功,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而85%则靠人际关系和他做人处事的能力。”人际交往是人际关系实现的前提和基础,是人们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人际交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人际关系则具有相对稳定性。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人都需要归属于一定的团体,需要得到他人的爱与尊重。在他的需要层次理论中,人际交往的需求位于归属和爱的需求层次中,凌驾于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之上,位于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之下。 二、成功的人际交往原则 在实际的人际交往中,遵循以下7条交往的黄金法则,你的人际关系必定是成功的。1)尊重原则,人与人之间也许会存在着身份地位背景上的差异,但在人格上却一定是平等的。因而,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你要尊重你身边的每一个人,无论他是你的领导、同事还是你的下属或其他的服务人员。2)真诚原则,真诚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只有以诚相待,才能使交往双方建立信任感,并结成深厚的友谊。我们应该做到热情关心、真心帮助他人而不求回报,对朋友的不足和缺陷能诚恳批评,对人、对事实事求是。3)宽容原则,人际交往中往往会产生误解和矛盾,大学生个性较强,接触密切,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矛盾。这就要求大学生在交往中不要斤斤计较,而要谦让大度,克制忍让。4)互利原则,在交往过程中,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对方身上的可取之处,向其学习,同时自身也要有闪光点和吸引力,这样才能使人际关系更加持久而良好的维系下去。5)谦逊原则,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正确认识自己的过去,忘记过去的辉煌或阴影,把大学生活作为一个新起点,平静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保持一种平和而理智的心态,谦虚待人。6)理解原则,在日常交往中,要体谅并理解他人的难处,出现矛盾的时候要以积极的态度努力解决并消除。7)诚信原则,需要我们做到如下四点:信赖他人,获得他人的信赖,不随便轻许诺言,诚实守信。 三、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有效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