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和谐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道家和谐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道家和谐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道家和谐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摘要:和谐在中国出现的很早,在“和谐”这一概念出现以前,已经有“和”、“中”、“中和”等概念来表达这种思想。道家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学派之一,其和谐思想观是一种“崇尚自然”、主张和道的“自然和谐”观,具有独特的和谐美。千百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迁,其和谐思想也不断的更新变化,对各个时期的社会也产生了不少的影响,同时对于我们当今社会的发展也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及现代意义。许多学者对于道家和谐思想的研究上已经略有成绩,但是我们依然要一步步加深对其理解和探索,也希望能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能够在道家的思想中得到更多的领悟,同时也能更好的继承并发展其中具有现代意义的和谐思想。

关键词:道家和谐现代意义

“和谐”可以说是全人类共同的追求,而我们中华民族有史以来也是以追求和谐见长的民族,在中华文明的思想宝典中,有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资源。从孔子的“和而不同”,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再到荀子的“贵贵、尊尊、闲闲、老老、长长、义之伦也。行之得其节,礼之序也。”的和谐伦理推崇,以及宋代张载提出的“民胞物与”,明代王阳明提出的“一体之仁”的人与人之间相互认同的和谐理念,直到我们今天的和谐社会的构思,如此等等。关于“和谐”的思想,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除了引入了以上的丰富的和谐思想理论之外,道家的和谐思想也对中国的“和谐”思想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一、道家和谐思想的创立和发展

(一)道家和谐思想的创立

道家的和谐思想源起于老子。老子的和谐思想是以道论为基础的,“道”的思想贯穿于老子的整个思想当中。道就是事物和谐统一的关系,道就是和谐,和谐是道的基本特征。老子指出,“道之为物,惟恍惟忽”,“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就是说,道无处不在,恍恍惚惚,在无形之中有失误的影像,在依稀隐约之中有具体的物质,在深渊幽暗之中有真实的东西,即和谐关系。

老子的无为思想是他和谐思想的精髓,老子强调“无为”的理念。在《老

子》一书中,“无为”这个词一共出现过七次,它们的内容虽然有一些略微细小的差别,但是都强调了“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什么事情都不做,而是应该依从道的运行规律而为。

老子的这种“无为”的和谐思想首先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从其以为和”这句话,古人有很多种解释,有的人认为“和”就是阴阳协调的状态;也有的人认为“和”是指“和气”或“和合之气”。不管怎么解释,老子对“和谐”的重视是无可厚非的。其人与自然的和谐的最典型的话语,就是《老子》第二十五章中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展现给我们的是夜以继日、日月交替、春华秋实、四季周而复始的循环的自然规律。而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人道的法则效法天地运行之道,天地之道的法则是自然而然的,所以人道也是自然而然的。效仿自然的状态和性质,按照事物固有的规律自行运动,不需要外界的力量来强制其发展,这也就是所谓的和谐、协调。

还有一方面,老子不仅注重自然界的和谐,而且也看重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为袭明。”这里所提倡的近乎道的智慧,就是人和人和谐相处的智慧。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知足”、“知止”,用现代的话语说,在心理上不能贪得无厌,在行为上要有限度。《老子》第十二章中提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过度追求声色、美味、驰骋畋猎的乐趣和难得的珍宝,会使人“目盲”、“耳聋”、“口爽”、“心发狂”、“行妨”等害处,所以“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这也是老子的人与人和谐,人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的思想内容。其实老子所认为的社会的和谐,最重要的是要停止“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矛盾和斗争,因而坚持“无为而治”,“万物将自化,天下将自定”。老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真正的做到“无为而治”,从而真正的达到“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和平共处,和谐共存。

老子的和谐思想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对后世的社会存在于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道家和谐思想的发展

1、庄子的和谐思想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的又一理论奠基人。关于庄子的思想,《史记》说:“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庄子和老子一样,也把自己的和谐思想建立在“道”的基础上。《达生篇》里说,“天地者,万物之父母

也,合则成体,散则成始”,他把“道”看成是宇宙万物的开始和根源,认为道无所不覆,无所不载,自生自化,永恒存在。在《大宗师》里他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他继承了万物会因“道”而生,“道”又以某种特殊的方式存在于天地万物。

庄子也明确提出了“与天和”和“与人和”的问题。庄子也和老子一样主张人们崇尚自然,敬畏自然。至于其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如颜世安所讲,“将来中国文化如果复兴,复兴成什么呢?就是人类对未可知的世界最后仍然要有一种宗教的敬畏之心……道家提出了不按人的自私心去设想的未知世界,对这个未知世界保持敬畏。将来科学更加发达,按人的形象设想的未知可能站不住脚。”人不仅要崇尚自然,并且时刻要怀有一颗敬畏之心,把“道”、“自然”作为人生行为的准则和最后归依。他还说“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对这句话古人有很多的注释。晋朝郭象注释说:“时行则行,时止则止。自然为物所尊,故美配天者,唯朴素也。天地以无为为德,明其宗本则与天地无逆,顺天所以应人,天和而至人和,尽天乐适则人乐足矣。”宋代的吕惠卿注释说:“无为而与天和,均调天下则与人和,与天和者谓之乐,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从古人的注释看,庄子的这段话涉及了什么是“天和”,什么是“人和”以及“与天和”与“与人和”的关系等问题。“与天和”与“与人和”即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一个人能够体会天地的功能与作用,就能把握无名无形无言的“道”,掌握自己的生命。

庄子不仅发展了老子的“道”,而且也同样重视人与人之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庄子对自然的回归精神尤其珍贵,要求不伤害动物,不损伤植物。他在《马蹄篇》中就描述了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的景象:“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呜呼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

2、黄老学派的和谐思想

黄老学派的和谐思想则是在精气论的基础上把人与自然的统一直接建立在“和”的规律上。他们改造了老子的“道”,吸收了它的“精中之精”,“冲气以为和”的核心思想,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精气构成的,而“道”主要是指精气的属性、功能本质和运动规律。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和”。“凡

人之生也,处于其精,地出其行,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中就强调了天地而生人的关键是“和”,并把这个规律称之为“种之道”。他们还认为。万物只有按照“和”的规律运动变化,才能生生不息,永无止境,所以“和则能久”。

不仅如此,他们还认为人心也不例外,“彼心之情,利安以宁,勿烦勿乱,和乃自成。”,人们只要保持内心的和谐并且按照“和”的规律认识和对待事物,就可以“戴大园而履大方,鉴于大清,视于大明”,“便知天下,穷于四极”这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共同具有的“和”的规律,这样,黄老学派就把人与自然的和谐建立在更深刻的层次上了。

3、列子的和谐思想

列子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道家思想代表人物,虽然他的思想中关于和谐的思想并不多,但是我们还是能够从中挖出来一些东西。列子的“均衡”思想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如《列子》中云:“均,天下之至理也,连于形物亦然。均发均县,轻重而发绝,发不均也。均也,其绝也莫绝。人以为不然,自有知其然者也。”这段话的意思是:“万事万物都是既平衡又均匀的,这是最普遍的道理,即使器物也必须平衡。毛发微小脆弱,但最不容易断绝,毛发断绝犹如轻重相倾,有不均处也。”[1]这里面也能够充分地体现出万事万物的平衡与和谐,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

对于人与人的和谐,列子也有提到过。“禹之治水也,迷而失途,谬之一国。土气和,亡札厉。人性婉儿从,物不竞不争。柔心而弱骨,不骄不忌;长幼侪居,不君不臣,男女杂游,不媒不聘,缘水而居,不耕不嫁,土气温适,不织不衣,百年而死,不夭不病,其民孳阜。”这里就讲了一个故事,大禹治水时迷路了,误入了一个国家那里的土地与气候调和,没有瘟疫。人民的性情和顺,依从万物,没有竞争。心柔顺,性谦和,不骄傲,没有忌讳;老幼像同辈人一样居住在一起,没有所谓的君臣的等级的区别,男女可以自由的游玩,不用媒妁和聘礼。完全是一派自由、平等的和谐景象。也表达了一种天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4、文子的和谐思想

文子是老子的弟子之一,也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并对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著有《文子》一书,其中很多地方都有论述和谐的观点。如“万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生与成必得和之精,故积阴不生,积阳不化,阴阳交接乃成和。”其中“生与成必得和之精”这句话的意思是生长与成熟,都必须得到冲和之气之精,表明了一种和谐的思想。同时文子还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于人的思想。虽然这种观点具有“天人感应”论的色彩,但是它强调了人

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关键在于人。这又把老子的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发展到更深的一个层次,人的意识和自然和谐的关系。

二、道家和谐思想的内容和特点

“和谐思想是中国的根本精神。和谐思想的产生是与人类面对的冲突是分不开的。英国哲学家罗素在《变动世界的新希望》一书中曾经指出过,人类有三种冲突:人和自然的冲突,人和人的冲突及人和他自己的冲突。”[2]这个结论可以说是放在全世界都准的结论。“现实存在的各种冲突以及人类解决冲突的愿望,是和谐思想产生的现实依据。而和谐思想一经产生并被运用于现实当中,就会对现实的人类社会的各种关系和资源进行整合,动态地调节人类冲突,达到实现社会和谐的目的。”[3]春秋战国时期,战火连连,诸子各家都处于政局动荡不安的局面,怎么样才能实现并且维持人间的和谐是他们关注的中心问题之一。所以,诸子各家都对社会的冲突有着很深的忧虑,对社会的和谐有着很美好的向往,因此都提出了各自的和谐观。

而道家的和谐思想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的身心的和谐,即庄子所说的“天和”、“人和”、“心和”。如果把道家的和谐思想和其他各家的和谐思想进行比较的话,我们不难发现,道家的和谐思想的思路显示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特点。如儒家的思想,从孔子的“仁学”到孟子的“性善论”再到荀子的“性恶论”,主要都是强调了“人和”;法家的和谐思想,则建立在君主保证法制的实施和履行上;墨家的和谐思想,注重要人们发挥“兼相爱,交相利”的精神。而道家的和谐思想的涉及范围更为广阔,更加全面,道家的最高范围“道”贯穿于天地人,人与万物都是由道产生的,人和人类社会在内都是道产生的结果。所以,“合道是万物的和谐的根本机理”。[3]使其和谐思想更具宏观意蕴与彻底的包容性。道家的和谐思想不仅涉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且也涉及了人与人的和谐,同时也把这种和谐思想更加广泛的涉及到宇宙空间,超出了人自身所处的自然环境,最后甚至是把和谐思想深深的挖掘到了人的灵魂深处,从不同的侧面,从不同的层次来展现和谐思想。道家的思想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无为”,而在我看来这些思想有着彻底的包容性,无论是在为人处事的态度上,还是在生活的各方面细节上。道家给人以一种平静祥和的心态,平淡坦然的去面对各种事物。道家思想的和谐近乎囊括了世界上的相悖的两个方面,在思想上给人创造了一个宽广的范围,包容了这个世界上好的坏的,公平的不公平的等等这些实际上不可能相容的,甚至是对立的思想或事物,在道家那里可以很好的找到一个栖身之处,并且各自相安的处于一个和谐的世界里。

道家思想的这种和谐性,从精神世界给予人一个和谐的世界,同时通过这样的精神和谐,达到人与人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并且达到养身、养性的养生之道。

三、道家和谐思想的现代意义

在神州大地上,“道家和谐思想”和“现代”这两个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词,实际上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扯也扯不开,斩也斩不断。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的和谐思想,首先尊重自然,强调天道,向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其次,他们也同样强调人与人的关系的和谐;最后,道家也什么重视人的心灵的和谐。道家的这些和谐思想时至今日,仍然不失其借鉴意义。

作为人类,首先要面对的就是生存的客观环境,以人的主体为主宰的文明发展,人们对自然的感情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当今世界也已进入了全球化的新时代,随着这个时代的发展,资源和环境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诸如物种灭绝,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等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紧张,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人类生存的环境恶化。我国这方面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我国的酸雨面积已占了全国的1/3,水土流失面积达39%,海港化面积扩大到18%以上,七大水系一半河段严重污染,中国人的饮水质量普遍下降,近3亿多的农村人喝不上干净的水。”[4]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道家则要求“法自然”,对自然客体采取“无为”态度。老子说:“天之道,利而不害;从之道,为而不争。”强调了人们去做,但是不要争夺,不要伸展自己的占有欲,也不要违背自然的规律,也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道家的和谐思想对于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认识生态失衡的危险性也有着警示和启迪的作用。道家把人放在自然之中,人是与自然息息相关,与自然共生共荣的一个部分,人不是自然的对立面,也不是自然的主人。面对自然,人应该抱有敬畏之心,感激之心,尊重自然的发展规律。人类的文明不该以牺牲自然为代价,自然的枯竭也就是人的枯竭,只有自然的发展蓬勃长久,才能提到人类的发展。

其次,人与人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是人生活的根本。人作为社会的人,社会生活肯定是最为重要的,而社会生活具体到每一个人,就是表现在人与人的、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社会中的个人,无论是当官的还是平头老百姓,都应该遵守这个社会存在的现有的法律法规及其道德规范,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够达到一个真正的和谐。但是如果每个个体都只是一味的发挥自己的个性和独立性,而完全不理会整个社会的规则,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很难存在和发展下去。人们要在社会这个大范围里按自己的意愿去做对社会有益的事,而社会也尊重个人,这就体现出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和谐。庄子曾说“以道观之,无所分殊”,认为一切都是平等的,没什么差别的,这

个思想可谓是比较先进的“人人平等”的思想。人不分等级,不分贵贱,这也是人与人和谐的重要的因素。总而言之,就是要充分考虑和尊重每个个体的权益和需要,维持社会的公平、公正、安定,减少冲突,实现和谐。

中国古代文化追求的和谐理想是从心理和谐开始的,也就是人自身的和谐。对于今天的和谐生活建设,同样要重视心理和谐和身心和谐。道家认为应该顺应自然之道来实现人的身心的和谐,强调人心灵的超脱与平和。其实现代社会的很多不和谐,大多数都是因为人内心的不和谐和人际关系的不和谐。人是不满足的动物,大多被欲望充斥着,稍有不满,就会造成心理上的挫败感和焦躁感。“现代社会的人们有很多的精神疾患,有人甚至说精神病是一种世纪病,还有大量存在于都市人身上的亚健康状态,这都是因为绝对对立思维所带来物质和精神的不和谐所造成的。”[5]上面也提到过的老子的“知足”、“知止”是也可以针对这种情况作为自我修养的方法。“不过老庄还展示了一个更高的境界,这就是——忘心。所谓‘忘心’,其实就是‘忘我’将自己的形体和心思都忘掉。”[6]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这个都是人们所不能企及的境界,但是在某种程度上能够给我们一些更宽的活动范围和更广的想象空间。其实道家的很多的思想对个人的修养,修炼在现代仍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其实,道家有关和谐的思想远远不止这些,我在此只是重点提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和谐。我们应该充分去挖掘道家和谐思想的精髓,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对它做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诠释,并把它落于实处,在当今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中,可以说对当今和将来的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注释

[1]赵素兰《道家学说中的和谐思想探微》[R] 2009年第2期民办教育研究

[2]陈鼓应《道家和谐观》[C]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第43页

[3]潘建顺《道家和谐观及其现代意义——以老庄为中心》《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J] 2008 (6)

[4]顾德志、郑益生《浅谈庄子的和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昆明理工大学学报》[J] 200 6 (4)

[5]周纪文《和谐论美学思想研究》[M] 济南:齐鲁书社出版,2007 第375页

[6]王德友《老庄意境与现代人生》[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第184页

参考文献

[1]陈鼓应,《道家和谐观》[C]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2]王德友《老庄意境与现代人生》[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3]李霞《道家与中国哲学》[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江泛《道与生态家居》[M] 北京:团结出版社,2008

[5]陈引驰《庄子精读》[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6]潘建顺《道家和谐观及其现代意义——以老庄为中心》《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J] 2008(6)

[7]颜世安《漫谈老子与庄子》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8]赵素兰《道家学说中的和谐思想探微》[R] 2009 (6)

[9] 顾德志、郑益生《浅谈庄子的和谐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昆明理工大学学报》[J] 2006 (4)

[10]《国学精华读本——老子》[M] 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

[11]《国学精华读本——庄子》[M] 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

[12]杨洪注释《列子》[M] 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8

[13]《文子》[M] 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2008

[14]周纪文《和谐论美学思想研究》[M] 济南:齐鲁书社出版,2007

道家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17公管1班崔惜舜 20173216 道家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出自于《老子》,应在中国或是华夏子孙,炎黄后代口口中流传。作为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曾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在中国文化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所以人们常说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儒、释、道)之一,更有人以为:中国根蒂全在道教。 在诸多影视作品、志怪小说、远古传奇中都有着关于道家的各种描述,如“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封神榜》、黄巾军张角的传于于吉等人所传《太平清领书》。管中窥豹可见一斑。道家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蓬勃发展,潜移默化中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改变着我们,滋润着我们。 要说道,又不得不说老庄。老子被誉为道家祖师,写出《道德经》的皇皇巨著,其思想主要存于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我们可以用四个字来总结,叫道生万物。这个思想,是为我们中国人,当然也是为世界人,提供了一个解释宇宙的框架。这是第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也可以用四个字来总结,顺服自然。这个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为人处世,治理国家,各个方面提供了一个根本的准则,根本的原则。第三,就是相反相成。我们也用四个字来总结,相反相成。这个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事物的基本法则。第四个方面,我们可以用八个字来总结,持盈,盈是盈满,把这杯慢慢的水端在手上这

个叫持盈,持就是把持,持盈守缺以柔克刚。第四个方面可以用这八个字来总结,后面四个字也行,就是以柔克刚。而庄子则是继老子后道家中集大成者“而且是使道家真正成为了一个家派与儒墨鼎足而三的一个人。”《庄子》其书,以落天外的构思,意深旨远的寓言,曼妙朦胧的情致,与天地万物共舞的神采,渊深海涵的襟抱,使其受到了后世文人毫不吝啬的称誉:“其言汪洋自恣”, “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无端而来,无端而去,殆得'飞’之机者。”“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之能先也。”在我的体会中他的文章主要体现了他的生死观,名利观和道德观。 对于我而言,听了关于于丹对庄子的解读,了解了庄子的世界观和生死观,发现他的思想,是我们这些羡慕田园生活、渴望内心宁静的现代人无比向往的。 庄子在逍遥游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尧要将天下让给许由,他对许由说:“日月都出来了,可火炬没有熄灭,对于光亮而言,不是太难堪了吗?应时的雨已经降临,可浇灌还在进行,对于润泽而言,浇水不是多余的吗?如果立先生为天下之主,那么天下定然太平;而今我还身居其位,这不是多余的吗?请让我将天下交给你。”肯将天子之位出让,尧乃是一片公心;也是以天下苍生为念,日月可鉴。但许由不这么认为,他说:“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经太平了,还要叫我来接替你,难道我是为了虚名吗?回去吧,君王,天下对我来说没有好处。”

从《水浒传》看道教的和谐观及其当代意义

从《水浒传》看道教的和谐观及其当代意义 李成文 枣庄学院学报编辑部 中国道教文化源远流长,积淀了丰富的“和谐”思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植根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土壤”中,当然也汲取了道家文化的合理内核,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新的时代内涵。那么,“和谐社会”理念如何在新的时代变革背景中,对这种历史传承进行正确的解读和发展?针对这个问题,本文试图从解读《水浒传》的道教文化底蕴方面,对小说中所体现的道教“和谐社会”的观念加以探究,以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能有一个更加生动的体验与认识。 在《水浒传》诞生后,人们对它的解读出现了两种不同的主要的见解:一个忠义说,一个诲盗说,这些理解都是某一社会阶层或集团利益向文化形态渗透的体现。如果我们能够摆脱传统的束缚,转换阅读视角,从宗教人类学的角度来对《水浒传》进行重新阅读,那么我们就能揭示其中所蕴含的深层道教文化信仰,体验其中浓厚的宗教情怀。 现在,《水浒传》与道教的关系已经引起学术界的关注。通过比较早期“水浒”故事和最后写定阶段公孙胜面貌的改变、地位的提高,侯会先生认为,这应与明朝世宗年间的崇道之风有关。(侯会《后来居上的水浒人物——公孙胜》,《文学遗产》,(5),2000.)侯先生指出《水浒传》受到道教的影响,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断定它与明世宗朝的崇道之风有关却未必如此。水浒故事在最初流行阶段就已经有九天玄女娘娘向宋江授天书的情节,天书后有一行字写道:“天书付天罡院三十六员猛将,使呼保义宋江为帅,广行忠义,殄灭奸邪。”(《大宋宣和遗事》亨集)这足以说明,《水浒传》在最初流行时就已经有浓厚的道教情怀,蕴含着道教的伦理精神。况且,水浒英雄们所生活的北宋时期,道教十分繁荣,真宗和徽宗时期是前后两个高潮,社会上的崇道之风丝毫不亚于明朝。宋徽宗自称“天神下降”,政和七年(1117)四月授意道录院正式册封他为“教主道君皇帝”,徽宗便以道教教主自居,“令天下归于正道”,道教几成国教。(李焘《续资治通鉴》第5册2401页,中华书局,1957.)其实,与忠义说和诲盗说出现的同时,人们就已经注意到小说所蕴含的崇道抑儒倾向:“《水浒传》,虽小说家也,实讯滥百家,贯串三教。鲁智深临化数语,已揭内典之精微,罗真人、清道人、戴院长,义极道家之变幻,独其有心贬抑儒家,只以一王伦当之,局量匾浅,智识卑陋,强盗也做不成,可发一笑。”(《明容与堂刻水浒传》卷首)的确,小说多方面地表现了道家变幻莫测的法术,但这不是主要方面。《水浒传》还蕴含着丰富的道家文化底蕴。鲁智深圆寂之前曾自作颂曰:“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枷,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第99回,P1369)这首颂体现了道家追求自在逍遥、崇尚自由的思想。这种自由超越一切外在的名利地位的束缚,是人类本性的自我张扬,与南华真人庄子所称的逍遥游在精神上是相通的。更重要的是,梁山泊英雄聚义的基本纲领替天行道和忠义双全都是道教信仰的鲜明体现,而梁山泊英雄排座次则是借助道教仪式来强化他们的基本纲领。 一 从梁山泊忠义堂前高高飘扬的杏黄旗所书“替天行道”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中所蕴含的道教思想的影响。 老子被东汉中后期兴起的道教奉为教主、太上老君,成为道教的始祖,《道德经》被奉

道家思想的核心,道家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道家思想的核心,道家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个人的幸福和人生成就与自身的品德以及价值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道家哲学代表人物“老子与庄子”的著作,给出了人类品德提升的方法和价值观。分享道家思想的核心,道家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道家思想的核心,道家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下面举几个方面来加以说明 第一:虚荣心带来的痛苦 如果以品牌,炒作,证书来证明一个人或某件物的价值。人们往往会被蒙骗。人们应该去发现一个人或一件事物真正价值所在。因为虚荣心的关系,人们往往会花大价钱买性价比超低的东西。好比一个人买了一件名牌花了两千,而他去在别人面前炫耀时,别人却会认为这件衣服值两佰元。这是因为别人是以这个人的水准来横量这件衣服的。这样花大价钱不仅没得到快乐反而得到痛苦。有的人去有名的大

学校花几万学知识,只是为了证书。而在名气小的学习班可能只要几千就能够学到同样多的知识。往往学习班的老师在教授时会更用心。等毕业大学校当然有证书,可是应聘去,老板要的却是实力,那个证书就没有用了。而且如果以证书来评价一个人的水平时,往往会有一些人花钱买来假证书,滥竽充数。使很多真正有才华的人不能去发挥自己的价值。只有去掉虚荣心才能远离这些痛苦。 第二:无私的人才能成就自己 老子用天地做比喻,天地因为无私所以才长久。这个道理其实以经证实了,很多伟人就是以群众的利义为第一,所以他就有了人民群众的拥护。而且会名垂千史。就算老百姓,一个尊重别人,能够站在他人角度思考事情的人,人际关系就不会变坏。一个喜欢帮助人的人,自然也是受人喜爱的。 第三:去掉对物质过份追求,找到自己真正的人生价值 一个人的成就和人生观,如果建立在以金钱数量衡量和物质享受上。就不容易树立自己发展的目标。很容易变成那种如同无头苍蝇一

道家思想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道家思想之精髓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班级:11中药国交班姓名:李龙辉学号:201101008020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流传于世几千年,生生不息延绵不绝,它以道、无、自然、天性为核心理念,认为天道无为、道法自然,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等,据此提出无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刚等政治、军事策略,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一.“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精神《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这就明确地表明人和万物是平等的、人并不比其他万物享有更高的地位。道家崇尚自然,主张遵循客观规律,人应法地、法天、法自然,即“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之理。“道”又通过“德”的外化作用,把天地间这些包罗万象的事物属性完整地表现出来,这就是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在道家看来,人和万物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庄子〃齐物论》上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所以道法自然,要求做到无为。而无为并不是指无所作为,而是反对过多的人为干涉。老子认为,人与万物都根源于“道”,“道”是人与世界的一种本原关系,它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是一切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道”的意义不仅在于自然生态和谐统一,更在于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在于生命的主体和自然的客体在生态学和美学基础之上,实现“天人合一”的生态美的合理结合。在中国传统哲学里的“天人”关系,实际上是指人和自然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人与自然

的亲和与协调,追求“天人合一”境界自然界自然而然,人只有遵循自然的法则,合乎自然的要求,才能为自然界所接纳。在天之道与人之道的对比中,舍弃“人之道”而崇尚“天之道”,保持天地自然的均衡与和谐,以获得“天人”之亲和。而人也必须遵循自然的法则才能发展。“天道”、“地道”、“人道”之本是“生态”之道。 三.“致虚守静”—————身与心和谐的生命超越精神 道家主张把个体的自然存在和精神自由臵于一切外在的附加物之上,走出人生的困境,挣脱“物役”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人生。老子主张“返朴归真”,认为人的生命存在要与自然沟通,节制和超越物质欲望,不让尘世的喜怒哀乐扰乱自己恬淡自由纯洁的心境,自始至终保持自己的自然天性。老子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修道方式。在庄子看来,人生的第一要义就是自由,而现实社会中的仁义道德、世俗价值、名位利禄、政教礼法等都是束缚人、奴役人的藩篱。庄子为达到“圣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自由境界,明确提出“坐忘”、“守道”、“心对于人的问题,《道德经》除了讲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还讨论了人自身的和谐问题,即人自身的内在和谐。他首先阐释了生态人的内涵。人之生态首先是:“无乐”、“至乐无乐”。“无乐”即是不为身外的利禄、名声富贵等外物所牵累的一种平常心,是一种放弃名利、一切顺其自然的自然之情。自然之情乃人之常情,无所谓快乐与不快乐,安适、恬静、自然,“无乐”才是人的自然常态。人应恬然淡泊、清静无为、顺其自然,诗意般生活在世上。提倡“见素抱朴”、“粗茶淡饭”的节俭生活方式,“知足常乐”,保持内心的安

道家思想的利与弊

道家思想的利与弊 摘要:道家思想源远流长,在战火纷飞的春秋战国时期,道家思想作为百家争鸣的一支重要学派演绎自身的传奇,同时对我们后世社会发展也有很大作用。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在历史的洪流中,统治者一般会采取儒家和法家的治国思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外儒内法”,而道家思想一直被放在若即若离的位置,在现实生活中道家的作用也被大家忽略了。作为中国文化的根源之一的道家文化虽然有其时代的固有弊端,但是在很多方面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是“道”。在道家学派看来,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也是最理想的状态,因此道家把道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道先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独立于物质世界,是物质世界的本原。道可以用于区分自然界万物的良否和判断人类社会生活的善恶,认识了道就可以认识世界万物。道家在春秋战国时期有着十分广泛的社会影响,曾经出现了许多有影响的思想家,比如说老子、关尹、列御寇、庄周。学习道家的思想有利于我们了解道家思想的利与弊,从而我们可以吸取其中的精华,应用到实践中去。 在政治理想方面,道家的思想家们把小国寡民作为理想社会,把“道”或“至德”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最高境界,把原始、蒙昧、与自然为一的状态作为社会理想。他们用倒退的观念理解人类历史,带有浓重的复古倾向,否定了人类社会生活的群体性特征,轻视人类社会的伦理原则和价值标准,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相违背,但是他们的观点体现了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揭示了人与人质之间利害冲突不可避免的事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敢于批判敢于否定,勇敢批判现实,改变现实。 在政治主张方面,道家提倡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分为四个方面。第一,不尚贤使民不争;第二,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第三,绝圣齐贤,绝仁弃义;第四,慎征罚。道家认为如果不尚贤就可以制止社会纷争,他们虽然想制止人与人之间的纷争,但是他们错误的理解了尚贤与争之间的关系,尚贤并不是社会纷争的根源,不尚贤不能从根本上制止社会纷争。道家认识到了物价过高会引发百姓的负面情绪,使民“盗”。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民众对于稳定统治的重要性,但是他们没认识到货物的贵重与否取决于货物的内在价值,不以人的意志而变化,而且难得之货也不是产生盗贼的根源。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应该去寻找问题的根源,不能简单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道家主张统治者对待战争应该慎重,只有在不得已时才能发动战争,战争必然导致经济的萧条,而且道家也反对横征暴敛,体恤民众。虽然他们的政治思想归根结底是为专制主义政治服务的,但是相比于一般的统治术高明得多。在当代社会,我们依然可以借鉴,政府应该维护人民合法利益,爱好和平,反对战争,对于企业来说,企业家应该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采取高明的管理策略。而且道家思想在历史上曾经被应用于实践,在休养生息上效果十分显著。从汉高祖至文景时期,由于秦朝的苛政和连年战争,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百姓困苦,政局动荡,统治不稳,统治者无法取得完全的剥削利益,于是被迫采纳黄老学说(“黄”,指传说中的黄帝;“老”,指春秋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黄老学说即黄老学派假托黄帝的名义引进法家学说,改造老子的道家思想,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的清静无为思想,实行“与民休息”及“轻徭薄赋”、“约法省刑”等政策,对农民做出一些让步,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巩固刚刚建立的西汉封建政权,由于这些措施,很

道家思想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道家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道家文化博大精深,老子主张无为,庄子崇尚自然,他们的思想不但造就了道家流派,在百家争鸣时代大放异彩,甚至成为汉代初期的统治思想。由道家思想衍生的道教,作为中国古代三大教派,从古流传至今,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道家思想对社会现实与政治生活的影响 1、老子提出“无为而治”的命题,“无为而治”意味着减少政治决策中的主观主义和盲动主义,尊重事情本身发展的规律,也往往实际上意味着给被统治者更多的自由和主动权,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先秦道家为人们勾画了一个世外桃源式的社会,与世隔绝、没有压迫、路不拾遗,这对于人们的思想是一种美好的设想,带给百姓希望。 3、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道家思想并不鼓励人们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相反却比较赞赏隐逸生活。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敛性质。 二、道家思想对中国自然宇宙观及人与自然关系观念的影响。 1、道家强调顺其自然,尊崇自然规律,提倡自然无为,这也就是要求我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在世界本原的问题上,先秦道家以“自然”之“道”作为宇宙和世界的本原,用非神力的“道”来解释世间万物的运动变化。 三、道家思想对个人立身处世修身养性的影响

1、庄子主张逍遥的人生观,提出“无待”、“无己”“坐忘”“心斋”,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清心寡欲,学会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自己内心的宁静以及求得生存。 2、道家强调顺乎“自然”之性的养生之道,其立身处世讲究与世无争,其修身养性讲贵生重己,逍遥自适。 四、道家思想对审美观和文学艺术的影响 老庄认为素朴最美,因此不论是在文学上还是美术上都提倡归于自然,用一种对自然的大气来创作。同时,越是朴素自然的越是容易引起人的注意。 五、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 道家思想家主张“以柔克刚”,提出矛盾的对立,相反相成,相互转化。认为事物的转化有一个量变的过程,而量变的不是发展观,而是循环往复的。这不仅仅对于统治者还是知识分子,甚至是百姓都学会用辩证法来看待一件事。

儒释道_天人和谐观

[收稿日期]2008-12-18 [作者简介]魏博辉(1957— ),女,北京市人,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哲学原理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2009年2月第25卷 第2期 学习论坛 TR I BUNE O F STU DY Feb 12009Vol 125 No 12 儒释道:天人和谐观 魏博辉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社科部,北京100083) [摘 要]儒释道的“天人和谐观”是在中国特有的生产实践水平基础上,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认识上,“天人合一”是儒释道共有的中心理念,从中具体反映出其“整体观”、“平等观”、“内在价值观”等。儒释道从不同角度诠释的“天人和谐观”共同构成了今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的思想文化基础。 [关键词]人;自然;和谐;儒家;道家;佛家 [中图分类号]B82-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608(2009)02-0060-04 一、儒释道的“天人和谐观”导源 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不同于西方。 最初人类与自然界处于一个和谐浑然的状态,但由于生产实践水平、社会制度、地理环境等各方面的差异,在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认识与处理上,逐渐分化、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思想文化。 西方文化的发源地古希腊地处海湾和贫瘠的山地,由此使人对大自然产生了恐怖和畏惧心理,形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尖锐矛盾,人不断地与大自然抗衡、斗争,这种矛盾通常以人与神的对立形式表现出来。如古希腊悲剧之父埃斯库里斯写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其中诗人采用了神话题材,描述了普罗米修斯从天上偷下火种给予人类的故事。普罗米修斯触怒了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岩而受苦。从另一方面而言,他们又把神人化,借用这种笔法鼓舞人们去与大自然抗争,因此他们更加注重征服自然的技术力量,以支配自然界。由于那里沿海的一些国家地处海湾,便于航运,在与大海的搏斗中,使得他们不但发展了航海业,而且也促进了商业的日渐繁荣与昌盛,经济得到了发展,扩大了与外界的交流。在他们一次次地战胜自然的过程中,更加激起了他们对自然界新的兴趣。由于他们注意观察和分析客观外界,观察分析自然,因而把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物质与精神对立起来思索,逐渐形成了不同于古老东方的“天人合一”的“主客二分”的思想文化。 在古代,普罗泰戈拉就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是 物存在的尺度”的命题,为“以人为中心”置于自然之中的观点奠定了基础。西方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把主体和客体加以对立来看待,把人抽象出来作为具有能动思辨的主体,把自然看成是主体的认识对象,人从外部客体回溯到人自身,人成为自然客体的主宰,成为自然的尺度。主体具有本位性,“人为自然立法”,加之科技理性的发展,为人类征服自然提供了重要的支撑点。由此,便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 中国自古是一个农业国家,在以农业为主,具有整体性的亲族性文化的背景下,又由于封建社会制度进一步把人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面朝黄土背朝天,不与外界交流,因此,逐渐使人们养成了一种乐于耕种、随遇而安的心理习惯,不患贫而患不安。他们追求安稳、和谐,形成了如此的心理结构。在与土地打交道的过程中,人们敬畏自然,依赖自然,消极地对待人为之作及其变化。《列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宋国国君有一次叫一个巧匠把一片玉石雕成树叶。三年以后雕成了,把这片雕成的叶子放在树上,谁也难以辨出真假,因此国君非常高兴。但列子听了这件事后,便说:“使天地之生物,三年而成一叶,则物之有叶者寡矣!”这是赞美自然,谴责人为 [1] 的观点。中国这种“农”的生活方式使人们顺乎自然,将人与自然浑然视为一个整体,天人相依,“万物一体”,精神和物质相融。逐步感觉到宇宙自然界是一个整体,于是出现了整体的意识。在《周易》中往往从一卦象中引出一条人事原则,如《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 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云

道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道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摘要】:道家思想源远流长,从老子的“天人合一”到“庄周梦蝶”的变化不断推到道家思想的成熟,也逐渐扩大了道家思想的影响。在春秋战国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道家思想作为百家争鸣的一支重要学派,在时代的舞台上演绎自身的传奇,在后世社会的发展中影响深远。 【关键词】:辩证法、无为、寡欲 一、道家思想的特点 (一)以“道”为核心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作为道家思想的核心,成为道家论述的基础,而作为基础的“道”让人觉得很是模糊不清,老子对“道”的解释就是道是万物的起源,是宇宙中最美好的境界,而无论怎么追求,“道”的境界总是与人的品行相差甚远。所以后世感觉到道家学说总是带有一定的虚幻性。 (二)主张“无为” 老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无,只有无才符合道的原则,“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无为而治是道家基本的政治主张。无为,即“不为物先,不为物后”,顺乎自然以为治。无为是实现无不为、无不治的前提和条件,“以无事取天下”。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过分的的干预事物的发展,让事物的发展顺应天性,达到和谐统一。 (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充满智慧的辩证法思想和无为都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其中“物极必反,月盈则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等著名的辩证词汇,不仅反映早期哲学思想所闪烁的光辉,更看到道家哲学的深邃。 其中“揠苗助长”的故事广为人知,这也反映了道家哲学的现实意义,在道

家学派的另一位大师庄子那里,他更追求心灵与自然的和谐,追求灵魂的超脱,《庄子》中有很多的寓言故事,其中有一篇说庄子梦见自己变成蝴蝶翩翩起舞,睡醒之后却在思考是庄子变为蝴蝶还是蝴蝶变为庄子,其思想的深邃与旷达无人能及,《庄子》中有鲲、鹏那样的庞然大物,也有朝菌、蟪枯等微小之物。但在庄子眼里,他们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有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自己追求的目标。 其中辩证法作为道家思想的精髓,在很多方面都有体现,庄子在自己的妻子去世后,竟然鼓盆而歌,这在常人看来是不合情理的举动,但在庄子看来这也许是一种解脱为什么他不能为这种解脱而高兴呢?老子作为辩证大师更是出类拔萃,其辩证法的思想令其他人难以望其项背。 (四)寡欲的思想 道家主张寡欲,寡欲不是节制欲望,而是减少那些不必要的欲望,人的欲望越多就会一步步的踏入欲望的沼泽而难以自拔,消减欲望、知足者常乐更是为人处世的一种哲学,《庄子》中记载了楚王想请庄子担当宰相的故事,但是庄子却在名与利的诱惑下选择了自己要过的生活,那种闲适自由的田园生活,那种无所羁绊的生活为后世众多学者所向往。 二、道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一)军事 道家主张无为在很多人看来就是避免、逃避战争,但是事实并不是那样的,老子就很支持反对非正义的战争,关于战争老子也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其中将辩证法运用到军事当中更是惊人之举。《老子》中说“以正治邦,以奇用兵”,而《孙子兵法》更是讲求作战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出奇制胜。可见用奇兵来取得战争的胜利,是很多战略军事家共同认可的,而古今中外用奇兵克敌制胜的例子不胜枚举,以奇兵取得战争的胜利,用正道来治理国家○2可见道家思想是多么的灵活、深邃。 (二)艺术

[VIP专享]道家思想与社会和谐

河南理工大学公选课论文 《老子智慧赏析》课程论文 授课教师:赵鸿图 论文题目:道家思想与社会和谐 学院:万方科技学院 专业年级:10电气 学号:1016301105 姓 名:郑飞 成绩: 二0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道家思想与社会和谐 距今两千多年前的道家,以“道”和“无为”为核心,阐述着 治家治国治天下的社会思想。日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 矛盾丛生,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就把和谐发展看作执政兴 国的第一要务,在刚刚结束的党的十七大中,党更是把“促进社会 和谐发展”写入大会主题,这一思想于道家的和谐主题有着异曲同 工的秒处,可见道家的社会思想对于解决当今我国社会问题有这不 可否认的深远意义。 道家思想起源的特性 道家哲人老子不仅是中国古代第一位哲学家,而且,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 哲人也是中国古代最早对社会文明演进进行系统性反思、批判的思想家。“批判性反思”的理论品格是道家哲学所具有的“思想起源的特性”集中体现。 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首次把“道”作为哲学范畴而给予系统化的论证, 从而建立起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老子的“道”的思想对现在有着重要 的借鉴意义。 1、老子道家学说可以参照的现实意义 1、1按照自然规律行事 “天之道,利而不害;从之道,为而不争。”(第八十一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第七十三章)提出人类应 按照道的规律来行动,反对妄为。人的行为应该合乎天道,这些思想对现今仍 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需要顺应自然之道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 谐相处。具体表现在人与资源和环境的问题上,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张,导致人 类的生存环境恶化,人类无节制与不合理的对待资源,产生由资源导致的人与 人关系紧张,甚至产生资源大战。老子“道”的思想就要求人们应该按照自然 规律行事,不凌驾于自然之上。 1、2反对社会文明异化,守护人本然价值。 老子十分强调“道”的自然性与无为性,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 ‘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以为天地人当效法“道”的自然性。可见,在道家哲学中,“道”既是世界的本原和万物存在的根据,也是天地万物之本性和君王治国安邦之根本方略,也是人安身立命之根据和社会发展的终极境界。“自然”则是对“道”存在状态与本性的客观描述,意指万事万物非人为的、不受外力干涉的存在方式,即“自然而然”、“自主而然”。 传统的宗教信仰认为世界是上帝的创造物,“‘道’法自然”的观念否定了超自然意志的支配,具有无神论的性质。他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三十七章),也就是说“道”顺任自然,各物在不受干涉的自然状态下反倒有更好

道家平等思想的内涵与现实意义

摘要:道家思想主要讲究无为而治,当然道家思想中也包含了平等的思想。平等思想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讲究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另一个则是讲究天与人之间的平等。本文主要分析道家平等思想的内涵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道家平等思想;内涵;现实意义 老子和庄子从三个不同的方面说明了人与人之间平等的问题。又在肯定人的力量的同时反对人定胜天的想法,讲求天人关系的平等。虽然道家思想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是它也同时弥补了儒家思想的缺漏。不可否认,道家思想也深刻长久地影响了我们。 一、人人平等的思想内涵及现实意义 道家讲述了平等思想,内容和含义都十分丰富,总而言之,能够概括成以下两点:第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第二是指人和天之间的平等。在第一点上,道家分别从两个方面体现了人的平等问题。第一,从人的生理条件上看,每个人的生理构造不同,导致有的人长得健全,有的长得残缺,但是这并不代表人与人之间就不平等,先天不足完全可以靠后天的努力来弥补。比如说,一个身残志坚的人,可以靠着后天的努力,成长成有美好精神世界的人。而一个先天条件十分优越的人,也可能因为后天的颓废堕落。在《庄子》这本书中,我们就能看到许多我上面描述的两类人,而且有很多人的原型是庄子等人,这两类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警戒着我们,这本书也通过这些列子,说明了人人平等,先天的不足并不会完全掌控一个人的一生,人们可以通过后天精神的培养弥补先天的不足的思想。传统文化中,特别是儒家,重男轻女,女性在旧社会是极其没有地位的,连孔圣人都说唯女子和小人难养也,这是儒家思想的缺憾之一,但是道家却弥补了儒家思想的这个缺陷。道家思想没有和儒家思想一样,大力宣扬男权主义,而是赞扬和歌颂了很多女子拥有的品质,甚至提出以柔制刚,这被人们认为是女性哲学。但是,也不意味着道家赞成女子任何方面都可以完胜男子。就像老子就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阴阳调和而成,只不是每种事物所占的阴阳比重不同罢了。 二、“天人平等”思想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不论是儒家,还是法家都对天和人之间的关系作出了相应的表述,而道家也不例外,在人和天的平等问题上,道家思想作出了不一样的理解。在历史长河中,中国的哲学发展是丰富璀璨而不断进步的,每一个时期的哲学家或者哲学派系对于天与人的关系问题在理解上都不一致。最早的时候,生活在商周时期的大多数人都把天作为他们的最高主宰,于是他们不可避免地在处理天人关系上往往顺从于天,所谓“天命不可违”,所以出现了流行于商周时期的代表天的最早出现在我国哲学史上的词“至上神”。后来到了孔子的儒家学说出现的时候,这种思想也没有什么改变,孔子在天人关系问题上还是秉持着前人的看法,即人的生死、命运、富贵、贫穷都是由天命决定的。众所周知,墨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完全是平等关系的,但是他却也不能在天人平等上坚持自己的理论,反而人为创造了一个凌驾人类的“天志”,反映人们畏于天命的想法实在难以改变。不管是孔子还是墨子的学说,都说明了当时这样的一个观点,天是可以主宰人的,人是不能也没有能力反抗的,所以天和人之间是绝对不可能作为平等关系存在的。除了这种天命论,当时还产生了与之完全相反的另外一种观点,这种观点中国哲学史上可以说是进步的,甚至代表着先秦时期所产生的哲学观念的最高层次。荀子是提出这种观点哲学家,他认为天不是人的主宰,相反,人能够通过各种方法控制天,甚至使天为人类服务。虽然荀子对于天人关系的理解在哲学角度上达到了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是他在天人平等关系方面却有失偏颇。荀子虽然为当时的哲学发展作出了贡献,即改正了孔子和墨子的思想偏激的地方,但他自己也犯了同样的错误,也没有客观公正地看待天人关系,他过于强调人能够改造自然,控制自然还有利用自然,在现代人看来,这种思想有它先进之处,但未免也太过偏激,所以荀子的理论其实也不能很好的解释天与人的关系。 这样看来,中国哲学史上能够客观公正处理天人问题的派系就只有道家。道家思想认为

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

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 钱新 摘要:道家思想中国传统艺术 前言:学习了宗教与艺术之后,我对中国的道家思想有了深刻的认识,我明白了任何的宗教都有其相应的文化艺术来展现,越是灿烂的艺术越是有其高深的宗教思想涵盖在其中,在西方,基督教,其相应的西方绘画中,最典型的画像就是其耶稣的生平事迹,当然我们东方也有,离我们最近,影响较大的就属我们的佛教,道家思想。接下来我要讲的正是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 主题: 道家的基本精神是自然无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所谓“无为”,就是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趋势而不勉强妄为。老子思想认为“自然”是事物的理想状态,而“无为”则是保持这一状态的基本方法。道家面对残酷的现实,深入到人的心灵深处,从自然中寻找一条自我拯救的人生道路。据《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记载,老子本人就是一个"隐君子",相传他在周朝做过藏书管理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来他退隐了,写下《老子》一书。庄子曾做过宋国漆园的管理员,辞职后表示"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宁肯隐居陋巷,借米充饥,自编草鞋,过着清苦的生活,也不愿应楚威王高薪聘请而赴楚相之位。从老子的自然无为、少私寡欲、贵柔守雌的思想,到庄子的无己无功无名、逍遥放达的精神境界,无不说明道家与儒家的不同之处。道家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固执地守护着人的精神的尊严,辛勤地开垦着人的精神的荒漠,把人生从一切无法消除的痛苦和灾难中拯救出来,超越人生困境和世俗情欲,使人获得一种宁静的自由和圣洁的心境。“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都表明美在于超功利的自然无为。道法自然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精髓,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最高法则,老子的“无名”、“致虚极,守静笃”、“静观玄览”的审美认识观和他所创造的关于艺术创造和鉴赏的“虚”、“静”、“妙”、“味”等一系列审美范畴,为中国传统美学重视整体意象、重视直觉感悟的诗学理论和无言独化、求解言外的审美趣味开启了先河,从老子的这些思想出发,庄子提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刘勰提出“标自然为宗”,司空图提倡“妙造自然”,苏轼认为“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等等,中国古典美学由此一脉相承,引申出了崇尚自然、含蓄、冲淡、质朴的审美价值。 中国绘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悠久的传统,是中国古典美学审美价值观的突出体现,深受儒、道、佛审美思想的影响,成为举世睹目的珍贵文化遗产。中国画从题材上分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从表现形式上分主要有工笔画、写意画两种,但不管是题材还是表现形式,中国绘画艺术受道家思想影响最大,其描绘物象多取材于自然,在物象的描绘手法上,多运用线条、墨色来表现形体、质感,有高度的表现力,讲究以少胜多的含蓄意境,并讲究整体的统一,这些都和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统一,特别是中国美学中的“意境”说,其根基的就是老子“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体现。中国绘画讲究“以形写神”,追求的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绝似又绝非像物者的真通”(徐悲鸿语)。

道家道教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道家道教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道家是中国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道家以道、无、自然、天性为核心理念,认为天道无为、道法自然。道家道教的和谐思想,不仅对既往的文明进程产生过积极的影响,而且对于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一笔难得的宝贵财富。深入挖掘和分析、提炼道家道教和谐的宝贵资源,对这些思想资源进行审视和梳理,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道家道教和谐思想的内涵 道家创建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系统探讨世界“始源”问题的哲学理论体系。它涵盖自然、社会和人生诸领域,融生态哲学、政治哲学、生活哲学等门类学科为一体,深刻揭示并阐明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个体身与心相统一的终极理论,体现了人类高度的思想和智慧。 (一)“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精神 《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这就清楚地说明,人和万物是平等的、人并不比其他万物具有更高的地位。道家崇尚自然,主张遵循客观规律,人应法天、法地、法自然,即“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以及生生不息的流行规律。“道”又通过“德”的外化作用,把天地间这些包罗万象的事物的属性完整地表现出来,这就是“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在道家看来,人和万物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人与自然万物之间有着共同的本源和法则。不仅如此,道教认为,人类与万物是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关系,人类不能离开天地万物而存在。人与自然的融会贯通,作为主体的人应效法天地之道,既热爱自然,又向自然虚心学习;既能成自然之美,又能体验融自然之乐。 (二)“德及微命”——人与人和谐的生命关怀精神 道家道教思想的另一个最大特点便是表现在对生命的关怀上,强调要以仁爱之心来善待生命,所有的生物都处于相互平等的地位。天地有生生之仁德,道有载育万物生长的善性。慈悲仁爱、长养万物是道教一以贯之的宗教情怀。道教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大系统,坚信生命无处不在。万物都有按照“道”赋予它的本性自然发展的权利,人类不应该随意把人自己的好恶强加于万物,做到既不按照人的利益、要求虐待万物,也不按照人自身的理解去“厚待”万物,阻碍它们实现自己的价值。从生态学讲,人要做的只能是任物自然,辅助万物成长,以尽自己参赞化育的责任。 (三)“致虚守静”——身与心和谐的生命超越精神 道家主张把个体的自然存在和精神自由置于一切外在的附加物之上,

论道家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中国教育史》结课论文 论道家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摘要: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宝库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但以往人们较侧重对儒家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而对于崇尚自然的道家却未予以应有的重视,甚至还有人误认为道家没有教育思想。实际上,道家思想中蕴藏着极其宝贵的教育思想,道家以其深邃的大智慧,以独特的言语和方式实施着其教育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心理和性格,滋润着绚丽多姿的中华文化。在进行教育改革的今天,道家思想亦能给予我们诸多启示。 关键词:因材施教创新启发 一、自然无为,顺应时势 “道”是道家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和核心,道家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和根本规律,它内在于万物之中,支配着万物,自然无为是“道”的基本特性,人类必须遵循这一特性,以之作为基本的行为原则:“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第六十四章,以下凡引此书,省略书名)在这里,“不敢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顺应事物的内在规律,顺应时势,而不主观妄为,才能获得成功,这就是所谓“无为而无不为”。对此,秦汉时期新道家的作品《淮南子》、《吕氏春秋》作出了更为明确的阐释。《淮南子》说,无为绝非“漠然不动”,“听其自流”,而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吕氏春秋》告诫说:“凡举事无逆天数,必顺其时,乃顺其类”。这就告诉我们,只有遵循自然和社会的内在规律,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在务实中求应变,在应变中求进取,才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建功立业,不断走向成功。 这些主张对于我们自觉地转变教育思想是富有启发意义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和变革向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例如,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大学不能只是进行纯学术研究的“象牙之塔”,而要更加贴近社会现实需要,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承担责任,为解决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而出谋划策。又如,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对劳动者文化水平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必须打破大学以培养少数“精英”为己任的传统目标,与社会生产和经济过程相结合,培养出能适合社会需要的多种多样的人才。这就要求有关领导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审时度势,顺应时代潮流,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对现有的教育体制和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作出及时的调整和改革。但迄今为止,传统教育还以其强大的惯性在教育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教育改革的力度和步伐还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故重温道家所提出的顺应规律、顺应时势的思想,有助于我们从思想上更自觉地顺应时势,认识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从而根据社会的需要和教育发展的规律,改变传

道家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道家是一个以“道”为核心范畴、以“自然”和“无为”为基本观念、追求人性朴真和精神自由的学派。 道家思想博大精深,它同儒家思想相辅相成,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及国民性格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但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人们对道家文化了解有限,误解较多。譬如历史上便有一种流行观点,认为道家重天道、轻人道,重自然、轻人事。这种看法是片面的。 实际上,道家既重天道,也重人道,既重自然,也重人事;只是他们没有像儒家那样就人道论人道、就人事论人事,而是将人道、人事问题的研究引向了更广的领域、更深的层次,将大自然作为参照系,从自然与人事、天道与人道的相互观照中去探讨社会人事和人生之道,提出了一套别具特色的治国方略、管理理念、人生智慧和修养方法,对我们很有启迪意义。 一、道家的管理之道 (一)道家“无为而治”的管理之道及其现代启示 提倡“无为”是道家思想的一大特色,不少人将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不为”,这是一大误解。道家的“无为”不是指一无所为、无所作为,而是反对违背自然规律的勉强作为,强调要以顺应自然的方式去作为。 事实上,道家的“无为”是“为”的一种极高明的方式和手段,它在现代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首先,“无为而治”提倡一种“抓大放小”的领导策略。 在任何一个机构中都存在着存在着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领导者的工作是宏观的、全局性的,主要是制定大政方针、谋划发展战略、把握发展方向,而非什么事都管。处理好“为”与“不为”的关系,有所为、有所不为,是领导者应具的领导艺术。 只有善于在小事上“无为”,才能在大事上更好地“有为”。抓好大事则会事半功倍,专管小事则可能事倍功半。这就是道家“无为而治”给我们提供的“抓大放小”的领导策略。 其次,“无为而治”提倡一种人性化的管理之道。 尊重人性,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这是任何一个时代的管理者、任何一项管理工作都应充分考虑的问题。在人的主体地位不断得到提升的今天,尊重人性更是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而在这一方面,道家“无为而治”的管理理念对我们是有启发的。这一理念告诉我们,管理工作不可违背人的自然本性,不能无限制地榨取民力。这一理念要求管理者在把握宏观原则的前提下,放权给部下,充分信任他们,尊重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再次,“无为而治”提倡一种自然化的管理之道。

道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道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摘要: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道家思想内容涵盖法律、政治、哲学、养生等等诸多方面,以其博大精深而闻名于天下。本文从世界观生命观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辩证统一分析了道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关键字:道世界观生命观价值观 “道”是自然万物产生发展的总根源,也是自然万物最根本的“存在”;“道”的整体性与普遍性使自然万物成了彼此联系的统一整体;“道”是无形无为的,以“德”为载体得以表现。总之,“道”一方面具有客观实在性,即是自然万物生存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法则,一种天然的自在状态;另一方面它还是人们普遍追求的一种至高的生存境界,即摆脱浮华世俗、追求平等朴素的价值取向。 一、“道”的世界观 道家思想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学派,它以老庄思想为基本内核。老庄思想博大精深,意在探究宇宙的形成、万物的本源、人生的真谛。老庄思想的魅力不仅在于它为人类的发展进步提供了有益的理念和借鉴,同时也有助于使人类的精神从社会的重压下得到解脱,归于恬静与充实。老庄思想独树一帜,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被诠释、被发展,很多思想对于今天的中国乃至世界而言仍然历久弥新,

极具生命力。虽然道家思想曾被认为是消极避世的,缺乏儒家积极进取的精神,但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这种观点是对道家思想的一种偏见。与儒家思想相比,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中更内在更有生命力的精神支柱,而老庄则是最有代表性的一派。老庄思想的合理内核符合人的生命发展的需求:提供了生命存在的坚实的世界观基础,强调了世界运动的永恒性。 二、“道”的生命观 道家在哲学本质上还是一种生命哲学,这种生命哲学的理论核心是其生命观。道家生命观是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观念体系,是道家诸子对生命产生的本源、生命形成的机制、生命构成的要素、生命发展的过程、生命的本质特征、生命的价值表现、生命的存在方式、生命的修养原则以及生命的终极境界进行长期探所形成的理论结晶。从动态视角来看,道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表现出三种形态, 这就是春秋时期的老庄道家、战国中后期到秦汉时期的黄老道家以及魏晋时期的玄学新道家。与此相应, 道家生命观也经历了三次主题嬗变:老庄道家生命观的主题是揭示生命与自然之间的联系,黄老道家生命观的主题是探讨生命与社会之间的联系,而玄学新道家的生命观的主题则是解决生命与自由之间的关系问题。 而这种生命观,对于当今世界的各种问题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目前,全球生态危机已使人类生存受到严重威胁,使得人们不得不进行反省,思考对策和出路,寻求解救的精神资源。人们纷纷将眼光投向了古老的东方智慧,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生态伦理的道家思想被世

试论道家和谐观

[收稿日期]2009-05-04[作者简介]刘宾(1981-),男,辽宁锦州人,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试论道家和谐观 刘 宾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34)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第26卷第7期2009年7月Vol.26No.7Jul 2009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世界,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是一 种不散的精神,道家学派的思想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文化,主要包含天人关系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具体说来,它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等。探讨道家传统和谐观,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和谐文化、正确理解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道家;和谐;遵道;顺道[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002(2009)07-0007-02 一、道家的和谐观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道学对中华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道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中的和谐观,为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资源。和谐,是道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从先秦开始,道家即对这一理念展开了论述。尤其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和谐的思想得到了充分的论证。 (一)人与人的和谐 从古至今,没有一个人是孤立地存在于生活之外、世界之外的。正因为如此,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古代就受到了特别的重视。老子主张“以德报怨”,“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又说“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善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生万物各有所用,各有其所,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每个人都有独特的长处,化恶为善一直是人类的不懈追求。以德报怨是为了消解人际关系中的怨恨。用宽广恢宏的胸怀、 用至爱化解人与人之间的恩怨,老子教导要“和光同尘”,倡导“方而不割,廉而不害,直而不肆,光而不耀”。也就是说,只有道德完善的人,才方正而不伤害人,廉洁而不妨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耀人;有完好的德行入世随俗,与世人融合,随俗方圆,入世而不随波逐流,出世而不超尘,与世人同舟共济,而且不断完善自我。做到“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二)人与社会的和谐 先秦思想家把“和”作为最高的政治伦理原则,作为政 治理念要达到的最高境界,主张和谐共处,协和万邦。老子的处世之道是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所谓“慈”,即慈爱天下万物。“俭”即节俭爱惜。“不敢为天下 先” ,所以成为天下万物的首领。因为只有具备慈爱、节俭、谦虚、宽容的美德,人们才会爱戴和尊重。大道是无私的,社会是公平的。老子教诲我们说:“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在处世过程中,老子还强调“谦下”的作用,指出“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是以其善下”,也就是说,江河湖海之所以能成为百川万流之王,就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位。圣人具有宽广的胸怀,正是“谦下”的结果。现实社会中, 如果我们能够以“慈爱”之心待人,以“谦下”之心处世,那么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间自然就会和谐。老子的处世之道还表现在“宽容”、“不争”的态度上。老子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老子明确提出“无为”、“不争”的思想。所谓“无为”就是要求人的行事应效法自然,不要妄自作为,要清心寡欲、与世无争、慎行远祸;所谓“不争”就是要求世人不要争名夺利,应一切从道,“退一步海 阔天空”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的处世之道,以追求身心、群己、社会的和谐。这种处世之道,自然有利于社会安定,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天人关系上,道家主张人与自然的调和、协和、和谐,强调“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把人与自然的和谐建立在 “法自然”的原则上,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以无为为宗旨,返朴归真,回归到无智无欲的“小国寡民”社会。道家的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后世人们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向往和追求田园诗般的生活。从老子开始,道家皆以“道”为世界的本原。道家从 “道生万物”的本体论角度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起 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