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论语》的故事

我与《论语》的故事
我与《论语》的故事

我与《论语》的故事

刚刚走进初中,我们接触到了《论语》这本好书,并且需要背出来,在背《论语》的时候,遇到过许多挫折,今天我就讲讲遇到过的挫折。

拿到《论语》,我就开始兴致勃勃的背了起来,没有看意思,虽然刚开始比较简单,背背很快,但是很多记不住,我就开始找原因,一开始没找到原因,妈妈告诉我,我因为没看意思,所以背不出来,要看意思,理解意思,背背就很轻松了,即使忘记了,也只要提醒意思你就能背出来了,一开始我没在意妈妈说的办法,还是管自己没头没脑的背,到后来我开始采纳妈妈的意见,开始看意思背《论语》,到后来,有许多很长的句子,看过意思以后,再看句子,一起看,就可以很快被出来了。比如:“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这句话十分的长,但要是看意思理解句子,是十分简单的,把每句的意思看一遍,在对照句子背,就轻而易举了,一点也不难,在《论语》中有很多这样的句子,只要看意思,就能解决容易忘掉句子的坏毛病。

除了这种挫折,我还遇到字难读的的问题,我有个坏毛病,就是遇到不会读的字,就蒙这是什么字,而《论语》中的许多字是连大人都没见多的,所以我经常读错,妈妈为了改正我的坏毛病,就帮我买了本字典,不会的字必须查字典,要是读错了,或者没查字典,自己蒙,那就要批评我,为此,我养成了不会的字查字典的好习惯,从此,不管什么不会的字还是会的字忘记了,我都不会问爸爸妈妈,而是自己查字典。但还是有个别的字在字典上查不到。我背《论语》没想到还改掉了我的一个坏毛病。

我还遇到了会背而不会默写的情况,我每次背完而不会默写,不知道有些字该怎么写,默写的时候有事连会写的字都写错了,而古文的字和我们字的用法有些不一样,有时候我们两个字是一个读音,而在写的时候写成一个字,很容易搞混,我妈妈教我,默写的时候要一遍默写一遍想意思,这样就不会搞错了,我试了试妈妈的意见,真的不会搞混了,也默写的出来了,我十分高兴。

在我背《论语》中,还遇到了许多挫折,而我自己想办法,妈妈帮我想办法,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印证了荀子的一句话“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我现在可以背《论语》和默写《论语》了。

中考语文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 13 富而有礼(通用)

13 富而有礼 有一天,鲁国有个人说孔子的坏话,但对子贡的评价却很高,恰好被子贡听到了。子贡并没有因为自己受到夸赞而高兴,反而特别生气。他对那个人说:“如果说一个人的能力是一个房子的话,那么我的老师孔子,光围墙就得有十丈高,而且屋子豪华无比,普通人是没有办法穿过围墙看到里面的,所以有人不懂得他的好。而我的房子的围墙只有肩膀那么高,很容易就被人看到了。”说孔子坏话的那个人听了这些话之后,不仅感受到了孔子的伟大,也更加尊重子贡了。 子贡的一个好朋友对他说:“你对你的老师那么恭敬,但是他真的比你强吗?”子贡说:“我的老师是高不可及的,就像高空一样,不能顺着梯子爬上去,他老人家就像是日月一样光耀,我哪能比得上呢?” 子贡的这段话表示了老师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让人不得不竖起大拇指。他用天比作老师,用天之高比作老师的德之高,用所有人都不能衡量的高度,来形容老师德行高度的不可比及。 子贡在外面非常维护孔子的名声,也是孔子晚年的依靠,给予老师各方面的照顾。可以说,对于当时丧子丧妻的孔子来说,子贡成为老师的唯一安慰,作为老师最亲的人陪伴与照顾老师。孔子去世后,他又为老师守丧六年,之后回到卫国,为自己的国家效力。 我们知道,子贡是个有礼貌的人。但是,他也做过一件让他羞愧的事。 孔子的弟子原宪为孔子守孝三年期满之后,在“草泽”之中隐居起来。原宪很穷,住在茅屋里,吃些粗茶淡饭。茅草屋狭小,蓬草门漏风,桑条作门轴,破瓮为窗户,上漏下湿之中,原宪尚能自得其乐弹琴唱歌。 有一天,已经当了卫国之相的子贡来见同学,高头大马,一身华贵,只可惜原宪贫民窟的窄巷过不去他的马车,只好下车步行,叩响柴门。原宪戴着裂口的帽子,穿着破跟的鞋,拄着藜杖应声开门,子贡一见原宪这个样子,非常惊讶,问道:“哎

论语中成语故事大全

论语中成语故事大全 孔子与其弟子在论道讲学中留下了大量的经典言论,包括教育、为政、修养、处事等方面。你知道这些成语出自哪句话吗? 1.为政方面 孔子根据政治的需要,提倡道德政治,即“为政以德”的主张。他认为用道德来治理国家政事是极其重要的。如: (名正言顺) [出处]“名不正则言不顺。”(《子路》) 释义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指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多形容(做事、说话)理由正当而充分。 (祸起萧墙) [出处]“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季氏》) 释义祸乱就发生在内部。 (分崩离析) [出处]“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季氏》) 释义四分五裂,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形容家庭、集团、组织或国家分裂瓦解。 (待价而沽) [出处]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贡》) 释义等有了好价钱再卖。比喻怀才待用。 (欲速不达) [出处]“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 释义过于性急求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一言兴邦) [出处]“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子路》)

释义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 2.教育方面 孔子适应时代的发展,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建立了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理论。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影响着中国的教育理念,其教学模式仍生存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关于教育方面的成语也一直在我们的语言中津津乐道。如: (有教无类) [出处]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 释义不论什么人都给以教育。 (诲人不倦) [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 释义教别人时耐心、不厌倦。 (学而不厌) [出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释义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勤奋好学。 (不耻下问) [出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释义并不认为向学问不如自己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丢脸的事。 (温故知新) [出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释义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闻一知十) [出处]“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公冶长》) 释义听到一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多用来形容聪明而善于推理。 (举一反三) [出处]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中考语文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 2 祸起萧墙

2 祸起萧墙 这次评比第一名又是小强他们组。下课铃声一响,小明迫不及待地搂着小强说:“哥们!真羡慕你们,又是第一,传授一下秘籍呗!”小强轻轻地推开小明的手,白了他一眼说:“要想小组壮,团结是根棒!集体的强弱要看内部是否团结,‘祸起萧墙’要不得啊!”小明一脸茫然地问:“‘祸起萧墙’什么意思?” “哈哈……不明白吧,我来给你讲讲吧!” 孔子时期,鲁国的季孙氏三兄弟已将鲁国大权掌握在手里,虽然只是卿大夫,季家却准备去侵略颛臾这个小国家。此时孔子的学生冉有和子路在季家做家臣。 冉有和季路来试探孔子的意向。俩人一起走进客厅,看见老师赶紧作揖问候,子路拱手问道:“老师,早饭吃过了吗?”孔子伸头看看院子里的阳光,又看看冉有,便闭上了双眼。冉有向前走了一小步,小声地说:“季家打算对颛臾用兵了。” 孔子微微睁开眼说:“冉求啊!恐怕你太过分了,要不得啊!颛臾是五百年前周武王分封诸侯建立的,当时还封它为东蒙山之主,是社稷之臣,怎么可以出兵去讨伐呢?” 冉有看了看子路,说:“这我们也没有办法,我们季先生要这样做,我跟子路也……”子路忙跟着说:“是啊!老师,我们……实在……实在是没这种想法。” 孔子坐直了身子,两眼盯着冉有说:“冉求啊!从前周任说过‘先衡量你的能力,再来决定你的职位,若你的能力不能胜任这个职位,就该辞去。’比如瞎子遇到危险了,要摔倒了,都不去搀扶,那又何必要帮手呢?你认为季家错了,那你拼命诤谏了吗?” 孔子又看看了子路,对冉有说:“况且你的话的确错了。我来问你,老虎和凶猛的独角兽从笼子里逃出来吃人,乌龟壳和玉石在匣子里毁了。是谁的过错呢?你们是辅相,季家当然要那样做,而你们所受的教育是什么?结果还是做了,这是谁的错?” 子路被骂,藏到冉有的身后不敢让老师看到。冉有没办法了,只好直说了,“老师!话要说回来,颛臾这个国家,紧靠我们鲁国边境的费城,现在如果不把它拿过来,将来恐怕会成为鲁国后代子孙的大问题。现在乘他衰弱的时候,正好把它拿过来……” 孔子轻轻捋着胡子想:你小子被老师一骂,就被骂出真话来了吧。 等冉有说完,孔子语重心长地说:“冉求啊!我告诉你,一个君子最讨厌的事情,就是明明心里想要这个东西,却装模作样说‘不要!不要!’然后又另外编一套理由,用很多好听的话,把它拿过来。” 子路慢慢探出身来,孔子看了看子路,接着说:“据我所知,不仅是一个国,乃至一家人家,不怕贫穷

中考语文论语中的成语故事16四海之内皆兄弟

16 四海之内皆兄弟 近年,在山东省东平县拍了一部全国闻名的电视剧《水浒传》,其中主题歌《兄弟无数》是这样的: 兄弟一二三四五 兄弟个十百千万 兄弟相逢三碗酒 兄弟论道两杯茶 兄弟投缘四海情 兄弟交心五车话 兄弟思念三更梦 兄弟怀旧半天霞 兄弟今生两家姓 兄弟来生一个妈 兄弟护国三军壮 兄弟安民万世夸 …… 歌曲的故事渊源来自中国历史上最有魅力的一个朝代——宋朝。那么中国历史上关于兄弟投缘的故事是从这里开始的吗?答案是否定的。说到这个问题,我们要从与孔子的弟子司马牛的相关成语“四海之内皆兄弟”说起。 孔子的弟子司马牛,有一次向孔子请教怎样做君子。孔子对他说:“君子不忧愁,不害怕。”司马牛不懂这话的意思,问道:“不忧愁,不害怕,就叫做君子了吗?”孔子说:“君子经常反省自己,所以内心毫无愧疚,还有什么可忧愁、可害怕的呢?”司马牛告辞孔子后,见到了他的师兄子夏。他忧愁地说:“人家都有兄弟,多快乐呀,唯独我没有。”子夏听了安慰他说:“我听说过:一个人死与生,要听从命运的安排,富贵则是由天来安排的。君子对工作谨慎认真,不出差错;和人交往态度恭谨而合乎礼节。那么普天之下到处都是兄弟,君子何必担忧没有兄弟呢?” 司马牛有两兄——桓魋、桓巢,他们在宋国作乱,司马牛想劝阻也没有用,所以才有这样的感叹。于是子夏就劝他放开胸怀,不要为两个亲兄弟担心。即使没有兄弟,朋友就是兄

弟,朋友、同学们相处融洽,无异于亲的兄弟。但交朋友要敬而无失,孔子也曾说过“久而敬之”这句话,就是交朋友的大原则。朋友交得越久,越亲近了,就要越诚敬。相互间要保持一段恰当的距离,同时相处时要尽量避免过失,这样一来,到处都是好朋友、亲兄弟。 现在的独生子女们倒是都可以听听子夏的这一番话了。因为很可能他们当中有人会产生这种“司马牛之忧”。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这句话一下子就使人想到水浒梁山泊,想到桃园三结义,令人顿生豪侠之气。这种兄弟不是血缘纽带,而是结义关系。不是“相煎何太急”的曹丕曹植,而是“不能同日生,但愿同日死”的刘关张。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5回说:“快休说这话;你我丈夫行事,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清·方成培《雷峰塔·再访》说:“人生四海皆兄弟,蓬荜生辉不我违。” 这里的“四海之内皆兄弟”,都是本意。赛珍珠翻译的英文版的《水浒传》释义就是“四海之内皆兄弟”。 成语:四海之内皆兄弟sì hǎi zhī nèi jiē xiōng dì 释义:世界各国的人民都象亲兄弟一样。“四海”指天下,全国,表示天下的人都像兄弟一样。 词性:中性,不含贬义。 近义词:四海皆兄弟 反义词:四海皆敌人 示例:啸聚山林、煮酒言欢,四海之内皆兄弟,大丈夫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文言原文: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选自《论语?颜渊》)

初中生必须掌握的150个成语中有成语故事的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国时期,蜀主刘备死后,昏庸无能的阿斗继位,他只知享乐,把国内的军政大权交给诸葛亮处理。诸葛亮一面联吴伐魏,南征孟获,积极准 备两次北伐,在最后一次北伐前夕给阿斗写《后出师表》表示自己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偃旗息鼓三国时期,刘备派老将黄忠率兵去袭击曹操的粮草大军,被曹操包围,赵云前去解围,被曹操追杀。赵云兵少势弱,他敞开营门,偃旗息鼓,只身站在营门口,曹操怕中计就撤退,被赵云的士兵伏击,赵云趁机追击,把曹军打得大败。 七步成诗三国时期,曹操的小儿子曹植才思敏捷,文笔隽美,深受曹操的喜欢。他的哥哥曹丕废掉汉献帝建立魏朝做了皇帝,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曹植作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囫囵吞枣从前一个自作聪明的人,听说人们吃梨子对牙好但伤脾,吃枣子却刚好相反。他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吃梨只嚼不咽,吃枣只吞不嚼,这样就不会伤牙与伤脾了,人家笑他是囫囵吞枣。【解释】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取长补短战国时期,滕文公从楚国路经宋国时会见孟子,孟子给他讲一些人性本是善良的道理,勉励他要以尧舜之道治理天下,还要他截长补短,发挥地区优势,以仁政来治理天下,滕国可以成为一个强国。滕文公听了孟子的言论未置可否,只是微笑应付。【出处】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孟子·滕文公上》【解释】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也泛指在同类事物中吸取这个的长处来弥补那个的短 处。 管中窥豹晋朝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从小开始学习写字、绘画,聪明过人,深得父亲的喜爱。一次父亲的朋友及门生在玩骰子时,王献之在旁观看,说了一句“南风不竞!”门生听了笑道:“小孩子是管中窥豹,只看到一个斑点。”【典故】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释义】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 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 栩栩如生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经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忘与!”意思是说,庄周作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他自觉得非常快活得意,简直忘记了世界还有庄周这么一个人。襄王听了庄辛的话,感到振奋,封他为阳陵君,采用了他的计谋,收复了不少失地。【出处】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茫茫然周也。《庄子·齐物论》【解释】栩栩:活泼生动的 样子。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呕心沥血唐朝诗人李贺不愿暴露他的皇室远亲身分,只身参加科举做了小官。他 在诗歌上却花费了全部的精力与心血,他经常命书童背一个袋子装他路上偶得的诗句,他的“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堪称他治学的写照,他母亲认为他是在吐心。【典故】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唐·李商隐《李长吉小传》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唐·韩愈《归彭城》诗【释义】呕:吐;沥:一滴一滴。比喻用尽心思。多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用心的艰苦。

国学小知识:《论语》中的27个成语典故

国学小知识:《论语》中的27个成语典故 1.【有教无类】 [出处]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 <释义>不论什么人都给以教育。 此教育理念为孔子所倡导,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 '有教无类'的思想。'有教无类'的意思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 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能够入学受教。 2.【诲人不倦】 [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 <释义>教别人时耐心、不厌倦。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们周游列国,经历新郑之病,他们不得不 在当地住了几月,*樊迟问孔子怎样干农活。孔子心里不高兴,一反诲 人不倦的习惯,承认不如老农。樊迟只好向当地农民请教,终于种出 了葫芦、扁豆等瓜菜。 3.【学而不厌】 [出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释义>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勤奋好学。 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 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个教育学说。 4.【不耻下问】

[出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释义>并不认为向学问不如自己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丢脸的事。清·刘鹗记的第七回也表明: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持续完善认知,有时甚至不耻下问,全方位的汲取营养。 5.【温故知新】 [出处]子曰:“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为政》) <释义>温习旧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春秋时期,孔子在教学上有丰富的经验,常常与学生们一道研讨问题,给学生解决各种疑难问题,他鼓励学生培养很好的品德,深入钻研,提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生赞扬孔子教学的耐心,孔子谦逊地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6.【闻一知十】 [出处]“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公冶长》) <释义>听到一件事,便能够推知很多。多用来形容聪明而善于推理。 有一天,孔子故意问子贡:“你和颜回相比,到底哪个强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他比呢”他闻一知十,我呢,闻一知二。”孔子点头说:“你不如他,我也不如他啊。”这段话在《论语·公冶长》中有记载。 7.【举一反三】 [出处]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出自《论语》的25个成语典故

出自《论语》的25个成语典故 | 1.【有教无类】 [出处]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 <释义>不论什么人都给以教育。 此教育理念为孔子所倡导,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有教无类"的意思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 2.【诲人不倦】 [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 <释义>教别人时耐心、不厌倦。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经历新郑之病,他们不得不在当地住了几月,弟子樊迟问孔子怎样干农活。孔子心里不高兴,一反诲人不倦的习惯,承认不如老农。樊迟只好向当地农民请教,终于种出了葫芦、扁豆等瓜菜。 3.【学而不厌】 [出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释义>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勤奋好学。 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 4.【不耻下问】 [出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释义>并不认为向学问不如自己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丢脸的事。清·刘鹗记的第七回也表明: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认知,有时甚至不耻下问,全方位的汲取营养。 5.【温故知新】 [出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释义>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春秋时期,孔子在教学上有丰富的经验,常常与学生们一道研讨问题,给学生解决各种疑难问题,他鼓励学生培养很好的品德,深入钻研,提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生赞扬孔子教学的耐心,孔子谦逊地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中的成语典故

《论语》中的成语典故 这些成语都是网上收集而来,大家共同学习,共同讨论。 1.暴虎凭河《论语.述而》暴虎凭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赤手空拳与猛虎相搏斗,泅手渡河,死了也毫不悔悟,我不能和这种胡作非为有勇无谋的人同进同出。 2.举一反三《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用一个四角形作譬喻,列举一个角而不能推想其余三个角的人,我是没有兴趣再教导他了。) 3.巧言令色《论语.学而》巧言令色,鲜矣仁。(口头上说些甜言蜜语奉承谄媚的话,是缺乏德性修养的人。 4.过勿惮改《论语.学而》贤者勇于认错勇于改进,并时时警惕自己不再犯同样的过错。 5.三十而立《论语.为政》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孔子言他三十岁的时候,不论在精神或物质上都能独立自主,且合乎礼节的要求。) 6.温故知新《论语.为政》追溯过去并研讨当时的情状,作为发掘将来新思想、新方式的基石。 7.君子不器《论语.为政》立志成为伟大人物,应避免自己变成像器皿一般只有单一用途的人。 8.周而不比《论语.为政》与人交际应酬,应该一视同仁公正无私,不偏袒一方或结成党派树立敌人。 9.见义勇为《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被利益所诱感或为保护自己而畏缩不前是没有勇气的人。) 10.既往不咎《论语.八佾》对于己经成为过去的事,不要再苦苦追究、或说些悔不当初的话。 11.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遇到困惑难解的事情,恭敬地请教比自己年轻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并不是不件可耻的事。 12.闻一知十《论语.公冶长》回也闻一以知十。(形容颜回十分地聪慧,有推演事理的能力。) 13.文质彬彬《论语.雍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后天修养的文彩与天生朴

论语中的成语

论语中的成语 论语中的成语 1、任重道远:任:负担;道:路途。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出处:【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示例:人民教师肩负着培养祖国建设接班人的重担。 2、循循善诱:循循:有次序的样子;诱:引导。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出处:【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示例:徐迟【牡丹】:“她果然成为一个——的教师了。”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近义词:谆谆教导、诲人不倦。 3、登堂入室:堂、室:古代宫室,前面是堂,后面是室。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循序渐进,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出处:【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示例:清·李渔

【闲情偶寄·声容·习技】:“听其翻阅,则书非书也,不怒不威而引人——之明师也。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称颂人近义词:登峰造极、当行出色、炉火纯青反义词:浅尝辄止、一窍不通、一无所知、初出茅庐。 4、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出处:【论语。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5、以德报怨: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出处:【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示例:毛泽东【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中国共产党——,协同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释放蒋介石。”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近义词:以直报怨、以礼相待、以德报德反义词:忘恩负义、无情无义。 6、不亦乐乎:乎:文言中用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助词,这里相当于“吗”。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地意思。出处:【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示例:哎,那骂得可真也是——。(郭

《论语》的30个成语典故

《论语》的30个成语典故 学而不厌、名正言顺、见贤思齐、杀身成仁、成人之美……这些成语都是来自《论语》。孔子与其弟子在论道讲学中留下了大量经典言论,包括教育、为政、修养、处事等方面。你知道这些成语出自哪句话吗? 教育方面 1.【有教无类】 【出处】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 【释义】不论什么人都给以教育。 2.【诲人不倦】 【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 【释义】教别人时耐心、不厌倦。 3.【学而不厌】 【出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 哉?”(《述而》) 【释义】学习感到不满足。形容勤奋好学。 4.【不耻下问】 【出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 冶长》)

【释义】并不认为向学问不如自己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丢脸的事。 5.【温故知新】 【出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释义】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6.【闻一知十】 【出处】“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公冶长》) 【释义】听到一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多用来形容聪明而善于推理。 7.【举一反三】 【出处】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释义】原指教人认识四方形的东西,举出一个角就能类推另外三个角。后比喻从一件事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指善于推理,能由此知彼,触类旁通。 为政方面 8.【名正言顺】 【出处】“名不正则言不顺。”(《子路》)

【释义】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指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多形容(做事、说话)理由正当而充分。 9.【祸起萧墙】 【出处】“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季氏》) 【释义】祸乱就发生在内部。 10.【分崩离析】 【出处】“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季氏》) 【释义】四分五裂,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形容家庭、集团、组织或国家分裂瓦解。 11.【待价而沽】 【出处】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贡》) 【释义】等有了好价钱再卖。比喻怀才待用。 12.【欲速不达】 【出处】“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 【释义】过于性急求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13.【一言兴邦】 【出处】“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子路》) 【释义】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 14.【见贤思齐】

初中生必须掌握的150个成语中有成语故事

初中生必须掌握的150个成语中有成语故事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国时期,蜀主刘备死后,昏庸无能的阿斗继位,他只知享乐,把国内的军政大权交给诸葛亮处理。诸葛亮一面联吴伐魏,南征孟获,积极准备两次北伐,在最后一次北伐前夕给阿斗写《后出师表》表示自己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偃旗息鼓三国时期,刘备派老将黄忠率兵去袭击曹操的粮草大军,被曹操包围,赵云前去解围,被曹操追杀。赵云兵少势弱,他敞开营门,偃旗息鼓,只身站在营门口,曹操怕中计就撤退,被赵云的士兵伏击,赵云趁机追击,把曹军打得大败。 七步成诗三国时期,曹操的小儿子曹植才思敏捷,文笔隽美,深受曹操的喜欢。他的哥哥曹丕废掉汉献帝建立魏朝做了皇帝,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曹植作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囫囵吞枣从前一个自作聪明的人,听说人们吃梨子对牙好但伤脾,吃枣子却刚好相反。他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吃梨只嚼不咽,吃枣只吞不嚼,这样就不会伤牙与伤脾了,人家笑他是囫囵吞枣。【解释】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取长补短战国时期,滕文公从楚国路经宋国时会见孟子,孟子给他讲一些人性本是善良的道理,勉励他要以尧舜之道治理天下,还要他截长补短,发挥地区优势,以仁政来治理天下,滕国可以成为一个强国。滕文公听了孟子的言论未置可否,只是微笑应付。【出处】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孟子·滕文公上》【解释】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也泛指在同类事物中吸取这个的长处来弥补那个的短处。 管中窥豹晋朝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献 之从小开始学习写字、绘画,聪明过人,深得父亲的喜爱。一次父亲的朋友及门生在玩骰子时,

《论语》中115个成语典故及完整解释

《论语》中115个成语典故及完整解释 A 1. 哀而不伤 【解释】:哀:悲哀;伤:伤害。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出自】:《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B 2.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解释】:终日,整天。整天吃饱饭,什么事也不关心。 【出自】:《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3. 北辰星拱 【解释】:北辰:北极星;拱:环绕。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出自】:《论语·为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4. 比而不周 【解释】:搞帮派,但是不团结。结党营私。 【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5.屏气凝神 【解释】:屏气:抑制呼吸;凝神:聚精会神。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违心一致。 【出自】:《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6.博施济众 【解释】:博:广泛;济:救济。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出自】:《论语·雍也》:“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7.博文约礼 【解释】:博:金我,广;约:约束。广求学问,恪守礼法。 【出自】:《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8.不耻下问 【解释】: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9.不得其死 【解释】:指人不得好死。也表示对恶人的诅咒。 【出自】:《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10.不舍昼夜 【解释】:舍:放弃。不放弃白天和黑夜。比喻夜以继日。 【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11.不亦乐乎 【解释】: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的意思。 【出自】:《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2.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解释】: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 【出自】:《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C 13. 察言观色 【解释】:察:详审。观察别人的说话或脸色。多指揣摸别人的心意。 【出自】:《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14. 成仁取义 【解释】:成仁:杀身以成仁德;取义:舍弃生命以取得正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出自】:《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15. 成人之美 【解释】:成:成就。成全别人的好事。 【出自】:《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16. 从心所欲 【解释】: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 【出自】:《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D

二十个励志成语故事

人定胜天《逸周书·文传》:“人强胜天。”宋·刘过《襄阳歌》:“人定兮胜天,半壁久无胡日月。”人定:指人谋。指人力能够战胜自然。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传》:“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事情终究会成功。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佛家语,比喻道行、造诣虽深,仍需修炼提高。比喻虽已达到很高的境地,但不能满足,还要进一步努力。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师示一偈曰:‘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闻鸡起舞《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白手起家一切靠自己艰苦奋斗,创立了一番事业。 卷土重来人马奔跑时卷起的尘土。形容失败后组织力量,重图恢复。 晨钟暮鼓古代佛寺中晨敲钟,暮击鼓以报时,用以使人惊悟的言论。 破釜沉舟比喻行事果决,抱持著只往前看而不回头的决心。 投笔从戎《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从戎:从军,参军。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金石为开汉·刘向《新序·杂事四》:“熊渠子见其诚心,而金石为之开,况人心乎?”金石:金属和石头,比喻最坚硬的东西。连金石都被打开了。形容一个人心诚志坚,力量无穷。 勤能补拙宋·邵雍《弄笔吟》:“弄假像真终是假,将勤补拙总轮勤。”勤奋能够弥补不足。 人定胜天比喻人力可以战胜自然。 有志竟成有坚定的志向,只要努力从事,一定可以成功的意思。 良药苦口能治病的好药,味苦难吃。比喻直言劝戒批评的话,虽然听起来不舒服,但对人却是有益的。 悬梁刺股形容刻苦学习。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问心无愧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二回:“就是将来外面有点风声,好在这钱不是老爷自己得的,自可以问心无愧。”问心:问问自己。扪心自问,毫无愧色。 志在四方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二十五回:“妾闻‘男子志在四方’。君壮年不出图仕,乃区区守妻子坐困乎?” 四方:天下。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 磨杵作针杵:舂米或捶衣用的棒。将铁棒磨成细针。比喻只要有恒心,肯努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宋·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前车之鉴《荀子·成相》:“前车已覆,后未知更何觉时!”汉·刘向《说苑·善说》:“前车覆,后车戒。”鉴:镜子,为教训。前面车子翻倒的教训。比喻先前的失败,可以做为以后的教训。

中考语文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 19 行不由径(通用)

19 行不由径 小明放学回到家,还没放下书包呢就大喊:“爸!妈!快点给我钱,我要买东西!”妈妈从厨房伸出头,“又买啥啊?”“买棒棒糖、辣条,嗯……再买点橡皮转笔刀。”“你不是有吗?”“不行,我明天要竞选班干部,我下午要送同学用。”听到这话,爸爸从书房走了出来,“明明,这样可不好,当班干部要光明磊落地去做,要行不由径,不能搞歪门邪道。”“啥?” 子游在武城这个地方做父母官,做得是有声有色,还得到了老师孔子的赞赏。后来呢,他回来看望老师,孔子便问他,你在地方上得到什么人才没有?子游便回答孔子:“老师,我发现了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那么他有哪些地方称得上是人才呢?”子游说:“这个人很正直,从不搞歪门邪道,而且如果不是为了公事,从来不到我的办公室里来。”“啊,如果是这样的话,那的确是个人才,有机会带来,我要见一见。” 事实证明,澹台灭明的确有大才,不过这个人的外表,呃,怎么说呢?相貌……,他好比张飞、李逵,长得有些丑陋,孔子见他貌丑,不愿收他为徒。但是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啊,众生平等嘛,所以勉强把他收下了。 澹台灭明品德高尚、学风端正,他听从孔子的教诲,刻苦学习,并加强自身修养,终于学有所成,成为当时的知名学者。他到吴国讲学时,门徒达到300多人,成为享誉大江南北的一代名师。所以孔子非常感慨地说:“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意思就是,“我只凭相貌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错了。”错了就是错了,孔子非常勇于认错。 “行不由径”——这句话照古人的解释,是说走路绝不走小路。对于汉代以来“行不由径”解释为“不走小路”的说法。 南师考证,古时候“径者道也”,并没有说一定是小路,人光走大路,不走捷径是笨蛋。那么什么叫“行不由径”呢?南师认为,这个人有江湖豪气,“行不由

100个《论语中的成语典故》

1. 哀而不伤 【解释】:哀:悲哀;伤:伤害。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出自】:《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解释】:终日,整天。整天吃饱饭,什么事也不关心。 【出自】:《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3.北辰星拱 【解释】:北辰:北极星;拱:环绕。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出自】:《论语·为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4.比而不周 【解释】:搞帮派,但是不团结。结党营私。 【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5.屏气凝神 【解释】:屏气:抑制呼吸;凝神:聚精会神。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违心一致。 【出自】:《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6.博施济众 【解释】:博:广泛;济:救济。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出自】:《论语·雍也》:“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7.博文约礼 【解释】:博:金我,广;约:约束。广求学问,恪守礼法。 【出自】:《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8.不耻下问 【解释】: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9.不得其死 【解释】:指人不得好死。也表示对恶人的诅咒。 【出自】:《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10.不舍昼夜

【解释】:舍:放弃。不放弃白天和黑夜。比喻夜以继日。 【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不亦乐乎 【解释】: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的意思。 【出自】:《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2.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解释】: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 【出自】:《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3. 察言观色 【解释】:察:详审。观察别人的说话或脸色。多指揣摸别人的心意。 【出自】:《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14.成仁取义 【解释】:成仁:杀身以成仁德;取义:舍弃生命以取得正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出自】:《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15.成人之美 【解释】:成:成就。成全别人的好事。 【出自】:《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16.从心所欲 【解释】: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 【出自】:《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7. 大动干戈 【解释】:干戈:古代的两种武器。大规模地进行战争。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出自】:《论语·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业;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18. 待价而沽 【解释】:沽:卖。等有好价钱才卖。比喻谁给好的待遇就替谁工作。 【出自】:《论语·子罕》:“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19. 箪食瓢饮 【解释】:一箪食物,一瓢饮料。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论语中的成语及其解释

论语中的成语 一:《学而》篇(16个) 学而时习之: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它。 不亦乐乎:乎:文言中用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助词,这里相当于“吗”。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地意思。 犯上作乱: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则:就;加:加以。对别人给自己指出的缺点错误,如果有,就改正,如果没有,就用来勉励自己。 行有余力:做了事情以后,还有剩余的精力和时间。 言而有信:说话靠得住,有信用。 知过必改:认识到自己错了就一定要改。 慎终追远:终:人死;远:指祖先。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过化存神:过:经过;存:保存,具有。圣人所到之处,人民无不被感化,而永远受其精神影响。 温良谦恭让: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等美德。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现也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 小大由之:指用途可大可小。 贫而乐道:家境贫穷,却以获得知识、懂得道理为乐事。 切磋琢磨:将骨、角、玉、石加工制成器物。比喻学习或研究问题时彼此商讨,互相吸取长处,改正缺点。 精益求精:精:完美,好;益:更加。好了还求更好。 告往知来:告诉了这一点,就可以知道另一点。比喻能明了事物的因果同异的关系,据此知彼。 二:《为政》篇(15个) 北辰星拱:北辰:北极星;拱:环绕。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众星拱北:拱:环绕,拱卫;北:指北极星。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 一言以蔽之:蔽:遮,引伸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 而立之年:人到三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后为三十岁的代称。 不惑之年: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 知命之年: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指50岁。 从心所欲: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 因材施教: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温故知新: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周而不比:周:亲和、调合;比:勾结。关系密切,但不勾结。指与众相合,但不做坏事。 比而不周:周:亲和、调合;比:勾结。关系密切,但不勾结。指与众相合,但不做坏事。

来自《论语》的30个成语典故 助你修身养性

来自《论语》的30个成语典故助你修身养性 学而不厌、名正言顺、见贤思齐、杀身成仁、成人之美……这些成语都是来自《论语》。孔子与其弟子在论道讲学中留下了大量经典言论,包括教育、为政、修养、处事等方面。你知道这些成语出自哪句话吗?转发学习! 1.【有教无类】 [出处]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 <释义>不论什么人都给以教育。 2.【诲人不倦】 [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 <释义>教别人时耐心、不厌倦。 3.【学而不厌】 [出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释义>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勤奋好学。 4.【不耻下问】 [出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释义>并不认为向学问不如自己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丢脸的事。 5.【温故知新】 [出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释义>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6.【闻一知十】 [出处]“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公冶长》) <释义>听到一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多用来形容聪明而善于推理。 7.【举一反三】

[出处]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释义>原指教人认识四方形的东西,举出一个角就能类推另外三个角。后比喻从一件事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指善于推理,能由此知彼,触类旁通。 8.【名正言顺】 [出处]“名不正则言不顺。”(《子路》) <释义>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指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多形容(做事、说话)理由正当而充分。 9.【祸起萧墙】 [出处]“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季氏》) <释义>祸乱就发生在内部。 10.【分崩离析】 [出处]“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季氏》) <释义>四分五裂,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形容家庭、集团、组织或国家分裂瓦解。 11.【待价而沽】 [出处]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贡》) <释义>等有了好价钱再卖。比喻怀才待用。 12.【欲速不达】 [出处]“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 <释义>过于性急求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13.【一言兴邦】 [出处]“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子路》) <释义>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 14.【见贤思齐】

出自《论语》的三十个成语典故

出自《论语》的三十个成语典故 1.【有教无类】 [出处]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 <释义>不论什么人都给以教育。 2.【诲人不倦】 [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 <释义>教别人时耐心、不厌倦。 3.【学而不厌】 [出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释义>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勤奋好学。 4.【不耻下问】 [出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释义>并不认为向学问不如自己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丢脸的事。 5.【温故知新】 [出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释义>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6.【闻一知十】 [出处]“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公冶长》) <释义>听到一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多用来形容聪明而善于推理。 7.【举一反三】 [出处]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释义>原指教人认识四方形的东西,举出一个角就能类推另外三个角。后比喻从一件事

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指善于推理,能由此知彼,触类旁通。 8.【名正言顺】 [出处]“名不正则言不顺。”(《子路》) <释义>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指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多形容(做事、说话)理由正当而充分。 9.【祸起萧墙】 [出处]“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季氏》) <释义>祸乱就发生在内部。 10.【分崩离析】 [出处]“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季氏》) <释义>四分五裂,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形容家庭、集团、组织或国家分裂瓦解。 11.【待价而沽】 [出处]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贡》) <释义>等有了好价钱再卖。比喻怀才待用。 12.【欲速不达】 [出处]“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 <释义>过于性急求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13.【一言兴邦】 [出处]“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子路》) <释义>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 14.【见贤思齐】 [出处]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释义>见到好人就想学得跟他一样。

小学生必读国学经典:《论语》中的110个成语典故

小学生必读国学经典:《论语》中的110个成语典故 1.哀而不伤 解释: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此外也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常用来比喻做事情没有过头也无不及。出处:《论语·八佾》:“《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解释:终日:整天。 整天吃饱饭,什么事也不关心。 出处:《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3.北辰星拱 解释:北辰:北极星;拱:环绕。 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出处:《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共,同“拱”。) 4.比而不周 解释:搞帮派,但是不团结。指坏人为谋求私利勾结在一起,做事没有原则、背弃忠信。 出处:《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5.屏气凝神 解释:屏气:暂时抑止呼吸;凝神:聚精会神。 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出处:《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6.博施济众 解释: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出处:《论语·雍也》:“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7.博文约礼 解释:约:约束。 广求学问,恪守礼法。 出处:《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8.不耻下问 解释:不把向学问、地位等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成可耻的事。形容谦虚、好学。 出处:《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9.不得其死 解释:指人不得好死。也表示对恶人的诅咒。 出处:《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10.不舍昼夜 解释:舍:停止,停留。 无论白天黑夜都不止息。 出处:《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