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络膜新生血管要怎么治疗

脉络膜新生血管要怎么治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脉络膜新生血管要怎么治疗

导语:脉络膜新生血管这种疾病常常发生在成年人身上,该疾病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的话,会对视力造成严重的损害,该疾病是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

脉络膜新生血管这种疾病常常发生在成年人身上,该疾病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的话,会对视力造成严重的损害,该疾病是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大家一定要对该疾病引起重视,那么一旦患上脉络膜新生血管这种疾病,究竟有哪些比较有效的治疗措施呢?

1.药物治疗

目前尚无治疗特效药物。吲哚美辛类药物对抑制视网膜下新生血管的生长有一定疗效。针对引起炎症的各种病因,合理使用抗生素配合皮质激素,可减轻或消退炎症反应。各种维生素类药物可支持视网膜代谢。

2.光凝治疗

光凝是治疗视网膜下新生血管的有效方法,在于封闭新生血管。适应于活动性的位于中心凹外的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光凝后2周通过荧光血管造影检查患眼,是否有浆液性或出血性剥离和渗漏。若有残余的渗漏或新生血管复发,需重复光凝治疗。若症状复发,或用裂隙灯接触镜检查证实病变区有液体存在者,须重复作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及OCT复查,有指征时再做治疗。

3.光动力疗法(PDT)

治疗单次和重复PDT治疗,可以部分或完全封闭老年黄斑变性(AMD)的脉络膜新生血管。多次PDT治疗可以封闭CNV,降低AMD引起视力下降的危险性。PDT治疗不影响病灶周围的正常视网膜和脉络膜组织,对视力无损害。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的治疗现状概要

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的治疗现状 【关键词】脉络膜【关键词】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治疗0引言新生血管生成是指由已存在的血管床产生新的毛细血管芽的过程[1]. 根据发生时间和部位不同,对机体可能有利,也可能造成病理性损害. 新生血管可以在虹膜睫状体、脉络膜、视网膜及视盘等几乎所有的眼内成熟组织中出现,由其引发的出血、渗出及增生等一系列病理改变,可以导致眼部结构和功能的破坏,严重损害视功能. 人类对新生血管的认识已有130余年的历史[2],随着相关学科技术的发展,对新生血管发生机制研究的逐步深入,极大地提高了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的防治水平. 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CNV)是眼内新生血管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与眼部多种疾病有关,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特发性脉络膜视网膜炎、眼组织胞浆菌病、高度近视黄斑变性,以及眼部肿瘤和眼外伤等. 其中AMD是发达国家老年人视力丧失的首要原因[3]. CNV常累及黄斑,引起反复出血、渗出、瘢痕形成,严重损害中心视力. 迄今为止,CNV相关疾病的治疗仍是眼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 1传统激光疗法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利用激光热效应使CNV闭塞,同时光凝使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RPE)产生瘢痕,从而减少血管生长因子的产生,致使新生血管萎缩. 最初,激光光凝仅用于治疗边界清楚的黄斑中心凹外和旁中心凹的CNV,经多中心临床试验证实具有延缓视力下降的作用[4-5]. 近年来,由于靛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ICGA)技术的逐渐普及,人们尝试在ICGA的引导下,用激光治疗边界不清,即所谓隐匿型CNV,取得了一定的效果[6-7]. 但是,由于CNV常位于旁中心凹或中心凹下,传统的光凝治疗会同时损伤CNV浅层的视网膜,而使视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使这一疗法的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Desatnik等[8]利用ICGA及激光共焦扫描检眼镜辨认渗出性AMD中CNV的滋养血管,通过光凝中心凹外的CNV滋养血管,使CNV闭塞,可同时保存中心视力,为光凝治疗CNV相关疾病开辟了新的思路. 但存在的问题是可见滋养血管的CNV病例极少,适应证较窄. 2经瞳孔温热疗法Oosterhuis等[9]最初运用810 nm红外半导体激光,通过散大的瞳孔治疗人脉络膜黑色素瘤,并将这一技术命名为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 TTT). Reichei 等[10]应用TTT治疗了AMD患者眼内隐匿性CNV,治疗后病变渗漏明显减少. TTT治疗采用波长810 nm的半导体红外激光,强度低、光斑大、曝光时间较长,通过瞳孔将长脉冲激光的热能输送到脉络膜和RPE,达到封闭CNV的目的. 红外激光较传统的激光组织穿透性强,更易达到脉络膜组织,降低了对视网膜神经上皮的损伤;另外,其温度升高较为温和,对邻近组织损伤不大,可应用于黄斑下CNV. TTT治疗方法简单,价格经济,国内有多家医院采用TTT治疗各类CNV相关疾病,并取得一定疗效. 我科已采用TTT治疗AMD,高度近视黄斑病变和特发性脉络膜视网膜炎等患者500余例,总有效率达85%以上. 其中随访渗出性AMD患者35例43只眼,治疗后20/43眼(46.5%)CNV渗漏完全停止,18/43眼(41.9%)渗漏明显减少;11/43眼(26.0%)视力提高,29/43眼(67.0%)视力无变化,效果满意. 但此疗法的随访时间尚短,还有待进行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进一步观察其疗效. 3光动力疗法 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 PDT)是应用具有光化学作用的光激活光敏

CNV治疗研究现状

CNV治疗研究现状 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是导致年龄<50岁的患者中心视力丧失的常见原因,其病因多种多样,常见病因包括病理性近视、特发性CNV(ICNV)、眼拟组织包浆菌病综合征、眼底血管样条纹以及外伤等。其中,年龄<50岁的CNV患者,如不伴有明显的眼内炎症反应或其他促使新生血管发生的因素,则将此类CNV定义为ICNV[1]。根据Cohen等[2]对363例年轻CNV患者进行的病因学研究发现,ICNV占17%,其发病率仅次于高度近视引发的CNV,不容忽视。ICNV的常见症状包括视物模糊、视物变形、视野固定暗点等。尽管多数患者的自然预后相对良好,但较大面积的CNV常导致中心视力丧失,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3],有必要对其进行及时治疗。目前ICNV的治疗方法包括光动力疗法(PDT)、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激光光凝治疗、手术治疗、经瞳孔温热疗法(TTT)以及联合治疗等,其中主要治疗方法为PDT和抗VEGF治疗,PDT联合皮质类固醇类药物治疗是一种极具前景的治疗方法,对旁中心凹ICNV亦可以考虑进行激光光凝治疗。本文将就ICNV的各项治疗方法做一综述,以期对临床工作有所裨益。 1PDT PDT是将光敏剂维替泊芬由静脉注入体内,与血管内低密度脂蛋白结合后聚集在新生血管处,再由特殊波长的激光激发,最终产生大量自由基,直接作用于CNV使之破坏,并促使血栓形成,使新生血管闭塞并最终萎缩。PDT已广泛应用于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所导致的CNV,近年来,亦有不少国内外学者对PDT治疗ICNV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研究。Chan等[4]对经标准PDT治疗的17例ICNV患者(17眼)进行了前瞻性研究,每3个月进行1次随访,随访期为1a。首次随访时若荧光素血管造影可见荧光素渗漏则进行重复治疗。末诊时,患者平均最佳矫正视力(BCVA)由0.64logMAR提高至0.41logMAR(P=0.007),其中16眼(94%)视力稳定或改善,仅1眼(6%)视力减退。平均PDT治疗1.8次。未观测到任何严重局部或全身并发症。这一结果表明PDT可稳定甚至提高ICNV患者的视力。国内外多项研究[5-9]均证实了这一点。亦有学者对PDT治疗ICNV后最终视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认为初诊视力、病变面积和性别均会对最终视力产生影响,女性、初诊视力>20/60及CNV面积≤1个视盘区者最终视力更好[10]。尽管以上多项研究均证实了PDT治疗ICNV的疗效,亦有学者报告PDT治疗ICNV后可发生视网膜色素上皮层(RPE)严重改变[9,11]。Postelmans等[12]报告了2例年轻女性ICNV患者,经PDT治疗后出现局部严重的RPE改变,认为可能与患者RPE内在缺陷或性激素影响有关。黎晓新等[13]对接受PDT治疗的43例(45眼)ICNV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PDT治疗后PRE改变的发生率高达48.9%,且多数累及4个象限,其范围与PDT治疗范围接近,但统计学分析未显示RPE改变与性别相关。Postelmans 等[12]的研究成果可能与女性ICNV发病率较高,观察例数较少有关。研究结果还显示发生RPE改变眼患者的平均年龄明显低于未发生RPE改变眼的患者,提示年轻患者PDT治疗后RPE易过度反应,因此眼科医师使用PDT治疗ICNV患者,尤其是年轻女性患者时应当谨慎,可考虑适当减低照射光的强度和范围。 2抗VEGF治疗 VEGF参与CNV形成,是最有效的促血管新生因子之一。炎症、缺血、缺氧等因素均可诱导VEGF合成和分泌增加,并通过多种信号转导途径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和迁移,从而诱导血管新生[14]。随着抗VEGF药物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继发CNV的疗效和安全性被多项研究所证实,抗VEGF药物治疗ICNV成为了新的研究热点。 2.1Ranibizumab Ranibizumab是所有特异性人类VEGF亚型单克隆抗体片段的重组体,对人类VEGF有高度亲和力,通过中和效应抑制VEGF和受体的相互作用,从而抑制新生血管形成[15]。其商品名为Lucentis,已于2006年6月被美国食品及药品管理局批准用于眼科临床,在我国即将上市。Hamoudi等[16]对经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治疗的12例视盘旁CNV患者进行了前瞻性研究,其中9例为ICNV。患者连续接受0.5mg Ranibizumab玻璃体内注射3次,每次注射间隔4~6周。此后每4~6周对患者进行评估,若存在CNV 活动证据则进行重复注射。平均随访期为15.8个月,随访结束时所有患者视力均提高,ETDRS视力字母数平均增加12个,平均注射6次,这一结果表明玻璃体内注射Ranibizumab对治疗ICNV有效。Carneiro等[17]及国内岳枚等[18]的研究亦得到同样结论。但这几项研究所纳入的病例数较少,随访期较短,此治疗方法的长期疗效及安全性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2.2Bevacizumab Bevacizumab是一种定向对抗VEGF-A所有亚型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通过间接阻断VEGF和其受体的结合而抑制CNV形成[19]。Zhang等[20]对玻璃体内注射Bevacizumab治疗的40例(40眼)ICNV患者的视功能和解剖学改变进行了前瞻性研究,患者均接受1.25mg Bevacizumab玻璃体内注射,每4周进行随访,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显示视网膜内水肿,视网膜下积液,和(或)RPE 脱离则进行重复注射。随访期为1a,随访结束时患者平均BCVA由0.53logMAR提高至0.29logMAR(P<0.001),中央视网膜厚度由321μm降至237μm(P<0.001),所有眼荧光素血管造影检查均未见晚期渗漏,OCT检查未见视网膜内水肿,视网膜下积液及RPE 脱离,所有眼视力均稳定或改善,其中28眼(70%)视力提高两行或以上,未观测到眼部或全身显著不良反应。他们认为玻璃体内注射Bevacizumab治疗ICNV短期疗效良好且安全耐受。国内外多项研究[21-28]均证实了这一结论。虽然玻璃体内注射Bevacizumab 治疗ICNV短期内安全有效,但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最佳给药剂量、间隔时间及给药次数尚需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影像特征及抗VEGF治疗视力预后分析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影像特征及抗VEGF治疗视力预后分 析 目的:通过对病理性近视伴发脉络膜新生血管(Pathologic myopia choroid neovascularization,pmCNV)患者抗VEGF治疗前后眼底改变、荧光血管造影、吲哚箐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的表现以及注射前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病理性近视伴发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影像学特征以及抗VEGF治疗视力预后的可能影响因素。 方法:第一部分对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于我院明确诊断为pmCNV的97名患者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首先,观察并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眼底情况、眼压及相关影像学检查,并对其进行简单的描述性统计。 其次,分析研究病例FFA与OCT、ICGA三者影像学特征上的相关性。第二部分对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于我院诊断为pmCNV、行玻璃体腔注药且注射前后资料完整的4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观察并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眼底情况、眼压、注射前后相关影像学检查、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等。分析抗VEGF治疗后的视力改善情况,病灶发生位置以及治疗前后OCT形态学改变与视力预后间的关系。 结果:对97例入选患者的眼底特征及分布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发现此类患者多为中老年女性。豹纹状眼底及后巩膜葡萄肿为最常见的眼底改变。 仅少部分患者合并视网膜劈裂,考虑与机械牵拉有关。在本研究中,我们把OCT的表现形态归纳为以下几型:1)Ⅰ型:病灶呈梭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反射光团,光团内部反射不均匀,边界欠清;2)Ⅱ型:OCT显示不规则高反射伴周围条带样低

脉络膜新生血管介绍

脉络膜新生血管介绍 为了帮助大家普及健康的知识,这次就来介绍一下脉络膜新生血管,这是一种不常见的病,所以大家肯定不是都知道,甚 至是第一次听说这种病,这都没有关系,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脉络膜新生血管,都好好的读一下吧。 脉络膜新生血管是指来自脉络膜毛细血管的增殖血管,通过Bruch膜的裂口而扩展,在Bruch膜与视网膜色素上皮之间、或神经视网膜与视网膜色素上皮之间、或位于视网膜色素上皮与脉络膜之间增殖形成,许多累及RPE-Bruch膜-脉络膜毛细血管复 合体的疾病均可导致CNV的形成,又称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多见于黄斑部,因而损害中心视力。本病已成为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常见于成人眼,特别是60岁以上者。应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 典型病症: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出现的早期,可无自觉症状,随着其逐渐扩大,渗漏和破裂出血,可致视力减退,视物变形,出现中心或旁中心暗点,症状反复发作者,黄斑部受到严重破坏,

可造成永久性视力障碍。 检眼镜检查常不易发现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在一般眼底检查时多表现为渗出和出血,比较可靠的指征是出现视网膜下出血,因出血位于色素上皮深面而呈暗红色,青灰色或棕灰色,边界比较清楚,如果出血穿破色素上皮达视网膜的神经上皮下或神经上皮内即呈鲜红颜色,少数病例,出血可穿破视网膜神经上皮而逸入玻璃体内,另一体征是类脂质渗出的出现,在新生血管区可见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它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时的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不同,其浆液较为混浊,病程较长的病例可出现囊样黄斑水肿,脉络膜新生血管迁延数月或数年,逐渐稳定下来,由灰黄色的纤维血管膜代替,以后可变成白色,最后形成一片视网膜脉络膜萎缩区。 大家要好好的认识一下脉络膜新生血管,还有就是要按时到医院检查一下身体,看看自己的身体是否有异常,只有尽快的找到自己的问题,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希望大家都能够健健康康,快快乐乐的生活,要多了解一下有关健康的知识。

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

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 概述: 概述:黄斑部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subretinal neovascularization membrane in macular)确切得讲应称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膜(submacular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S CNV),是由多种病因所致的脉络膜新生血管芽穿越Bruch膜并在视网膜色素上皮下和(或)上增殖形成的纤维血管组织。常伴有视网膜下的浆液性渗出和(或)出血,为多种眼底疾病导致视力丧失的最主要原因。其临床特征和组织病理所见首先由Hollowar和Verhoeff于1929年描述。直到1967年Gass提出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可能在老年黄斑变性中起着重要作用。老年黄斑变性组织病理上新生血管膜的发现率为55%。近年随着造影技术的改进、黄斑下手术的开展及临床病理的观察,人们对新生血管膜的认识正不断深入。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目前无相关流行病学资料。 病因: 病因:SRNVM在许多视网膜疾病与疾病过程中可以出现。其中以老年性黄斑变性(senile macular degeneration,SMD),又称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RMD)最为多见。老年性黄斑变性的主要病程特征就是脉络膜新生血管膜的发展和转归过程。此外,高度近视、血管条纹症、外伤性脉络膜裂伤和拟眼组织胞质菌病亦多见。Best病、急性后极部多发性鳞状色素上皮病变、慢性葡萄膜炎、原田病、慢性脉络膜炎病灶、弓形虫病、镰状细胞贫血、Paget病、脉络膜痣、脉络膜肿瘤及过强激光光凝等数十种眼底病均常有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并发症(表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