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毕摩文化的问题及对策

黔西毕摩文化的问题及对策
黔西毕摩文化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黔西毕摩文化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黔西少数民族地区和谐思想文化建设离不开对传统毕摩文化的建设。毕摩文化在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基础上,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过程中,在当今社会有了新的内涵。只有文化发展和谐了,社会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只有发展好彝族文化与地域文化,整个黔西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关键词:彝族毕摩文化黔西和谐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6-0400-01

近年来,党中央在关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的问题上曾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动力和精神家园,体现了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营造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文化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是深远的,一个民族经历千锤百炼而形成的文化积淀是本民族代代相传的共同精神财富,体现着民族精神的深层底蕴,具有超越时空,历久而祢新的精神力量”。[1] 彝族是中华民族中的一员,有着自己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由于彝族居住地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殊性,彝族文化更多地表现在生态文化方面,理解和尊重彝族文化的多样性与特殊性是实现多民族文化繁荣,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毕摩文化的基本内容是一个很大的范畴。从广义上讲,它包括彝族的语言,文字,文学,哲学,风俗,伦理、天文,历算、医学、农学等内容,从狭义而论,

从传统家具中探寻凉山彝族审美文化论文

从传统家具中探寻凉山彝族审美文化论文 一、凉山彝族传统家具的形制特点 凉山彝族聚居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大小凉山,在长期和大自然的斗争中,形成了火塘崇 拜和中柱崇拜。火塘是会客、做饭、用餐、烤火、议事、睡觉的场所,也是彝族家具的主 要摆放处所,一般都靠起居室的四周放置。凉山地区多风寒冷的高原气候,决定了彝族居 住房屋保暖的重要性,其房屋普遍逼窄矮小。上古时代,彝族先民逐水草而居,夏天上高山、冬天下河谷,频繁的迁徙,加上奴隶制社会低下的生产力和贫乏的物质条件,使得他 们家具普遍矮小、简单,只有这样才成本低廉、便于搬迁。由于房屋矮小,彝族在添置家 具时,常常将床、柜、桌等家具与房屋建筑统筹连接在一起,一来节约室内空间,二来加 固了建筑结构,有利于提高抵御大风和泥石流、山体滑坡、地震的强度。 据资料显示,彝族最早的家具是餐桌,是奴隶主使用的。奴隶社会的早期,奴隶及大 多数普通家庭食物单一而贫乏,就在屋中央围着火塘蹲着吃饭,没必要也用不起餐桌。后来,彝族先民慢慢向农业转移,逐渐定居后,家具才开始普遍使用。尤其到了魏晋时期, 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较以前频繁。唐代南诏国时期,彝族经济进入相对繁荣时期,家具 也随之快速发展,出现了床、凳、柜等。明清时期,汉族统治者推行“改土归流”政策, 西南民族地区土司制度逐渐被废除,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彝族家具的发展,但同时也给彝族 地区带来了先进的汉族文化及生产技术,彝族家具吸收了许多汉族家具的特点,促进了彝 族家具的发展。 彝族聚居地山高路险、土地贫瘠、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新中国成立前尚处于奴隶社 会时期。凉山彝族地区技术落后,生产力十分低下,物质资料生产领域还没有形成社会大 分工,主要以农业为主,畜牧业和手工业均没有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只有简单的“以物易物”交换形式。奴隶主、奴隶以及其他劳动者之间的社会关系,是通过森严、复杂的等级 关系表现出来的。在此社会结构中,本来作为人的生活必须品的家具,只有在奴隶主家庭中,才被广泛使用,而在奴隶阶层,是极少甚至没有家具使用的必要和权利的。加之彝族 居住地寒冷多风,彝民几乎一年四季都离不开火塘,穷苦的平民和奴隶,成年围着火塘吃饭、睡觉,是用不着床和凳子等奢侈家具的。 彝族家支习惯法在家具的使用礼制上也有着严格的规定:除诺合黑彝外,曲诺和阿 加使用的家具不能有床和坐椅,柜子、餐桌等其它家具不能雕刻花饰,违反者会受到严厉 的惩罚。因此,凉山彝族传统家具的主要类型是粮柜、储物柜、闷户柜等储藏型家具,兼 具置物效能,偏重实用功能,人性化的家具较少。而纯粹人性化的家具如卧具、坐具等样式、种类都很少,而且只有土司、诺合黑彝 家庭才能实用。普通民众家庭的坐具多半是粗糙的就地取材的草墩、木墩、石凳、 小木凳,卧具则主要是廉价的容易加工的草席等。彝族传统家具非常注意线与面的结合, 线主要体现在直的木框、直的榫头、直的装饰、直的花格,再配上光滑的面,稳重而灵巧。

大凉山彝族的禁忌

大凉山彝族的禁忌 彝族有很多迷信而又奇怪的禁忌,如果发现了那些异兆,就以为不吉,先行占卜,卜之为凶,即请毕摩或苏妮断口嘴作禳拔。他们的禁忌除掉人事的以外,多数包括野的禽兽,虫类,以及植物等等。 (一)伦理道德类禁忌 人事最复杂,关于彝族对人事上的禁忌也是最多。据我们所知,大致有下列各种:洗脸者心不善;洗脚者荞子不好;放屁有声为失敬;吹口哨者招鬼;脚踏锅庄者为失敬;热油油煎物者招鬼;摸人天菩萨;于厩房中大小便;客前禁放屁;群众前禁放屁;在女子前禁放屁;男子禁揭女子长裙;群居时禁狂欢怪叫;妇女在人前禁上楼;有鞍之马牵而入室;马在室内备鞍;拴马于梁柱之上;在霪雨时,人触电而死;汉人辱骂其为蛮杂种;夜晚睡觉做噩梦;人无故而痛苦;正在念经时有人来;客人在楼上小便;客人夫妇宿在一起;居房禁外人在内结婚,或生小孩;病人禁止入境;走过病人地方的人;不准入境;做白时,打鸡头向内;吃血酒时,背人将酒吐出;过年时,所悬挂的猪膀胱,被人手触,移动或无故缩小;煮饭久煮不熟——有鬼;火塘内之火突然熄灭——有鬼;媳妇禁接近翁伯;在妇女前禁说“克突”。 (二)牲畜家禽类禁忌 老母猪自食猪儿,或咬死羊儿;老母猪怀孕不育;牛羊产怪胎;老母鸡生蛋自食;雄鸡生蛋;雏鸡吊死在母鸡翅膀上。半夜鸡飞或是鸡啼;母鸡啼鸣;猎狗入林,尾盘结在树上;打冤家时,马叫而不前进;狗衔野兽肉而入室;狗嚎哭;狗抓地——要死人;狗上房——怕

烧房;走过害牛羊瘟疫地方的人,不准入境;害牛羊瘟疫地方的物品,不准携带入境;生有拖尸、天穿、地漏、滴泪漩的马匹,禁止入室;老母鸡生小蛋;老母狗衔小狗儿要搬家;牛胎不下——家有内鬼;羊胎不下——家有内鬼。 (三)鸟兽类禁忌 野鸟入室;野鸟飞停屋上;乌鸦在屋前或屋上鸣叫;老鼠跌入水缸中;蛙跃入室;蛇现于屋前,或入室;蜘蛛入室结网;途见双蛇盘结;途见蛇吞蛙;老鼠搬家——怕受水火灾,地震兵灾或全家饿死;豹子豺狼夜啼——要吃人;猫头鹰在住宅附近叫——要死人;老鼠咬衣服,或咬人——言其将病,或死亡甚而遭兵灾;老鼠咬鸡——言其菩萨不安,将降罪于人,要害病。 (四)异象禁忌 途见竹枝生双杈;途见枯木圆顶;树木被电触死;水缸漏空;长虹将水缸汲干。【黄万民:《罗罗的禁忌》,《康导月刊》第6卷1期,1944年】 1、纳苏、腊罗等支彝族的禁忌 (1)在自己家中唱调子、吹口哨。 (2)乱砍、乱爬象征“山神”、“祖宗”的神树。 (3)牛、羊进堂屋。狗上树,爬房。 (4)带着棍棒绳索刀枪闯进家中堂屋和厨房。 (5)妇女把衣服晒在路上。 (6)看见竹子开花。

凉山彝族传统建筑特色

凉山彝族传统建筑特色 蒋志聪 彝族是农牧兼营的民族,村寨的分布与坐落有其独特的传承。彝族喜温凉,恶酷热,村寨多坐落在高海拔的山区、半山区,相沿聚族而居,一般选择向阳山麓,顺山修建,以山腰、山梁处居多,山脚、河谷地带较少。《元阳县志》载:“彝族多居住在山川壮丽、资源丰富的山区,村寨依山傍水,四周梯田层层,村后有山可供放牧,村前有田可供耕种,多数村寨都有一条水沟从中流过。” 由于历史上部族社会结构和内争外患,形成放火案越西彝族传统住宅的“聚族而居”、“据险而居”、“靠山而居”三大特点。彝族村寨往往以某一父系血统家支为基础,纳入一些有姻亲关系的人户,形成高山地区十来户,二半山区二三十户,大村落的居民仅百余户。矮山平坝地区四五十户不等的村落,一家一院。杂姓村落和平坝、河畔村落是近代开始出现的。传统住宅布局是以土墙、竹篱、柴篱园围成方形院落,院外四周植树,院门为木框木门,院内修建人字形顶一字形住房,屋门矮而宽,门两侧各留50厘米见方小窗,有的不设窗孔。 彝族住房不甚高大,标准住房为长10—15米,宽5—6米的长方型建筑,屋檐及地3.5米左右。建筑以木为主,采用原木为柱为梁为横杆,穿榫呈现“树”型屋架.表现出凉山彝族历史上与大山与森林休戚相关的朴素原始的建筑美学观。住宅四壁或土或木,屋顶上面盖长约六尺宽七、八寸的云杉木板.俗称“瓦板”,加横木压石固定。雨水顺杉木纹路而下,通光透气。凉山彝族传统住宅又有“瓦板房”

的别号。走进这类新房,杉木的清香仿佛引人进入原始森林的狩猪木屋。 越西彝族住宅内分左中右三部分.入门正中为中堂,中堂靠右上方设火塘.用三块象鼻型雕花锅庄石架锅,塘火终年不熄,是彝族待客和家事活动的中心。火塘左边,用木板或竹篱隔成内屋,有中门相通.为女主人卧室并收藏贵重物品,入门右侧为畜圈。屋内上层空间设竹楼。竹楼左段储粮,中段堆放柴草,右段为客房或未婚子女居室。 彝族民居也有不少变异建筑,主要表现在盖房材料,如瓦房、茅草房、压泥箭竹房、薄沙石板房。大户人家和不少村落还建有多层高碉土楼。现代越西彝乡住宅变化最为显著.向砖木结构建筑发展,普通另设畜圈。一些富户开始修建砖混结构、花园庭院式的新房。古老的凉山彝族民居洞开了窗户,吹进了现代风。 房屋建筑类型是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发展。从已知的文献记载来看经过岩洞,彝语叫“瓦居”或“瓦依”,往后逐渐过渡到人类自己修建的树枝房。它是用一些木材支撑屋架,四壁栽上高低不等的木桩,用藤或竹片系一根木杆在同一条边的木桩上,四周用柴块围起来,周围用树枝或杂草封闭起来,盖上茅草等后,即成简陋房屋,以后逐渐地发展成木板房。 木板房是越西彝族长期以来盛行的传统居住建筑,而屋面用木制瓦板盖上而得名。有木与篱笆搭成的墙和土墙两种,上置栋梁,构成房架,双斜面人字形屋顶盖上木瓦板。木瓦板分上下两层即雌雄两层。木瓦板长2米左右。下层铺薄,上层则在下层两板相隔处置一板。彝

彝族风俗习惯调查报告

彝族风俗习惯调查报告 计科系08级3班XX 摘要:在放寒假期间我参加了西川乡踏地坪村的二项调查活动,在调查期间让我真切感受到彝人的文明世界和欢乐的节日。凉山彝族人民有两大传统节日,一个是“都宰”,即火把节;一个是“库史”即彝族年。彝族年是凉山彝族人民的传统年节,正如汉族过春节,彝族有与众不同的婚礼习俗,毕摩文化和服饰。我通过访问几位得高望重的老人,在调查期间我主要得到了一下的彝族风俗习惯。 关键字:彝族火把节彝族过年彝族的婚礼习俗毕摩文化服饰 1.火把节 彝族的火把节一般要连续过三天。第一天打牛杀猪宰羊准备丰盛食物,晚上耍火把游山绕地,这时青年们聚集一起玩火把,唱“都格啦”(即火把节到了,快来玩耍。)的火把节歌。第二天是节日的高潮,热闹而隆重,活动内容众多。届时,举行传统的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年轻女子则跳起欢乐的节日舞“都荷舞”。第三天,继续过节,不过活动不如头两天热烈、隆重。 火把节丰富多彩、五彩缤纷的民俗活动令人目不暇接,充满着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娱体育活动妙趣横生、多姿多彩,色彩斑斓的民族服饰,使整个节日似乎成了人人参加的大型彝族服装展示会,使节日充满了热烈、欢乐的气氛。 火把节的习俗,彝族各地区各支系过节的内容和形式可能因不同的习惯而不同。有些地方还比较完整地保留着古老的习俗,有些地方则其内容和形式都有所演变发展。例如:凉山彝族圣乍地区和所地地

区过火把节时有些细节就不一样。所地地区的妇女火把节时在野外过节的场所必须举行“都荷舞”,圣乍地区就没有这种边歌边走的活动形式。凉山地区和云南、贵州地区差别就更大。例如:云南双柏县者柯盲村彝族火把节习俗是,先由毕摩唱彝族先民迁徙词,唱完后由一草人(即身披草衣的人)高举象征男性生殖器的模型来到人群聚集的地方唱《哭母调》。唱词内容包括母亲生儿育女的功德及对母亲的怀念等,全部《哭母调)要唱一整天,草人边唱边做性交、怀孕、生产的模拟动作,表演小孩向母亲要食物及得到食物后表示感谢的动作。屋子外面,长老也唱《哭母调》,长老领唱,群众合唱,一边挥舞火把一边唱,唱一句,舞一下火把。 唱完《哭母调》就举行驱鬼仪式,将蒸熟的鬼头馒头丢给大家。然后持火把上山,到半山腰烧一堆火,大家围着火跳舞,青年男女对唱山歌。 到达山顶,举行烧草人仪式,草人代表始祖,彝语叫“一博”,“一”意为天,“博”意为地。毕摩说“一”代表“天父”,“博”代表“地母”。所以“一博”就是祖先。烧草人的用意是“火化归天”,“火化返祖”,意即草人火化之后,便又重新回到祖先那里。烧草人必须在太阳未落时烧,过去是烧真人,草衣未必就烧死,现在是假托,扮草人的人烧掉草衣,在草堆点燃前从草堆中钻出,人们看不出人已经跑掉,现在的烧草人实际只是一种象征行为。 烧掉草人之后,人们即从火堆上跳来跳去,表示驱邪。 彝族火把节中的“焚人”与丧葬习俗中的“火化”虽然焚烧的

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招标选题(第二批)研究方向

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招标选题(第二批)研究方向 一、基础类 1. 基于最新文献的马克思重要文本再研究(11卷本) 2. 毛泽东1949年以前著作版本的搜集、勘校与研究 3. 罗莎·卢森堡著作的整理、翻译与研究 4. 中国传统价值观变迁史 5. 中国老学通史 6. 中国生态哲学思想史 7. 中国经典诠释传统的理论化与现代化研究 8. 中国传统家训文献资料整理与优秀家风研究 9. 朱子门人后学研究 10. 《仪礼》复原与当代日常礼仪重建研究 11. 藏族哲学通史 12. 《古象雄大藏经》汉译与研究 13. 现代中国哲学史资料库建设和研究(1919-1979) 14. 当代知识论的系列研究 15. 八卷本《中国逻辑史》 16. 应用逻辑与逻辑应用研究 17. 信息互动的逻辑、认知与计算研究 18. 世界科学技术通史研究 19. 欧洲生命哲学的新发展 20. 西方科学思想多语种经典文献编目与研究 21. 西方古典怀疑主义哲学研究及经典著作译注 22. 《莱布尼茨文集》编译与研究 23. 《梅洛?庞蒂著作集》编译与研究 24. 实用主义研究 25. 西方文化衰落理论研究 26. 多卷本《中国宗族通史》 27. 中国古文书学研究 28. 中国古代营造文献整理与研究 29. 中国历史上的滨海地域研究 30. 商周金文地名集证 31. 陕西碑刻文献集成初编

32. 域外所藏中国博物学古写本整合研究 33. 简牍学大辞典 34. 秦统一及其历史意义再研究 35. 《汉学大系》丛书编纂及其海外传播研究 36. 丝绸之路出土各族契约文献整理及其与汉文契约的比较研究 37. 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建设 38. 五代十国历史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39. 回鹘通史 40. 《宋会要》的复原、校勘与研究 41. 明清以来徽州会馆文献整理与研究 42. 明清商人传记资料整理与研究 43. 山西民间契约文书搜集整理与研究 44. 清代蒙古高原历史地理研究 45. 盛京城考古与清代历史文化研究 46. 卫拉特蒙古通史 47. 《清代新疆满文档案》翻译与研究 48. 《地图学史》翻译工程 49. 评弹历史文献资料整理与研究 50. 梁启超全集 51. 清代广州口岸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 52. 汉冶萍公司档案的搜集整理与研究 53. 多卷本《近代中外条约关系通史》 54. 朝鲜、日本、越南重要汉文史籍整理与研究 55. 中国近代企业制度的生成与演变研究 56. 中国信用票据史 57. 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史及资料整理 58. 赴苏重要中共党史人物档案资料初编与研究(1919-1943) 59. 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文献资料调查、整理与研究 60. 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的史料整理与研究 61. 新中国治水史 62. 赤峰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的发掘与多学科综合研究 63. 随州叶家山西周曾国墓地考古发掘报告 64. 新疆巴里坤石人子沟遗址群多学科综合考古研究报告 65. 汉魏洛阳故城宫城(南区)发掘报告

凉山州情及民俗民风

凉山州 凉山州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的西南部,地处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带,北起大渡河,南极金沙江,东抵四川盆地,是川滇古陆隆起带,有着高原,山地,峡谷,丘陵,盆地等多种地形,最高海拔有5938米,最低处海拔305米。被称是“世界的地址博物馆”,凉山州幅员6300多公里,相当于两个海南省那么大。辖西昌,盐源,美姑,越西,木里等十七个县市,是我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通道。首府西昌是凉山州的经济文化中心,是世界文明的航天城。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是四川省民族类别最多的地方,总人口470余万,有彝族,藏族,回族,蒙古族,苗族,傈僳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纳西族等十多个少数民族,其中彝族约占总人口的一半。凉山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经过的地方,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是最后废除奴隶制的地方,也是我国人造卫星升起的地方。 凉山过去鲜为人知,诸葛亮曾说他是不毛之地,很多人说到凉山都会把同荒凉联系在一起,其实凉山并不凉。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2000多年前秦汉时期,中央王朝就在这里设立郡县,委派官吏进行管理。历史上著名的人物,西汉的司马迁,蜀汉诸葛亮,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马可波罗都在这里有过游历和活动的记载。凉山州不仅历史悠久还有着多种多样丰富的资源,是攀西经济开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的总设计邓小平也曾跨这里得天独厚。 首先,丰富的气候资源,凉山气候具有日照充足,降雨丰富年温差小,日温差大的显著特点,有着丰富风能和太阳能。 二水力资源,凉山州境内有大渡河,金沙江,雅砻江及其支流50多条,水量充沛,流速快,落差大,含泥沙量小,水资源十分的丰富。 三凉山有着极为丰富的农业资源,凉山幅员6万多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900多平方公里。安宁河两岸地区,是四川省第二大平原,是川西南的粮仓,已列为国家和省的重点农业开发区。 四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全州森林覆盖率28.6%,有大量的原始森林,有保存完好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有飞播林和各种经济林。草地覆盖40%以上,优良饲草上百种。州内的野生草本植物更是丰富,已发现药用植物2400多种,有“川南中药草宝库”之称。全州共有4000余中植物,1200余种,和近千种微生物,是各类动植物的基因库。 五矿产资源,凉山地处攀西大裂谷成矿带,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现已探明矿种82种。其中富铁矿,铜,锌,锡,银等中矿储量居四川省第一位,轻稀土保有氧化物矿床是我国第二大稀土矿床。有特大型和大型矿床30处,中型63处。适合建设综合性和集团性工业基地,凉山是未来的“工业天赋”,是中国的乌拉尔, 六绚丽多彩的旅游资源凉山不仅有着雄奇秀丽的自然风光,还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无论是凉山皎洁硕大的月亮,还是明媚灿烂的阳光,是神秘的东方女儿国泸沽湖,川南胜景的邛海泸山,还是香格里拉的最后家园木里等等等等,一切的一切都令人无不向往。自2006西昌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以来,全州目前共有4A 级景区四个,3A级景区一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两个,省级风景名胜区3个。 凉山名族风情浓厚,这个名族,主要是指彝族。彝族是凉山的主体民族,关于彝族的来源有多种多样的说法,专家学者众说纷纭,无一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彝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地皇时代(约公元前2570~2550年),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在解放前长期处于封闭的社会形态,抗拒外来文化,也封闭自己的民族文化,很少与外民族交流,凉山彝族完整的保留了几千年来的彝族古老文化。

彝族风俗习惯调查报告记录

彝族风俗习惯调查报告记录

作者:日期:

彝族风俗习惯调查报告 计科系08级3班XX 摘要:在放寒假期间我参加了西川乡踏地坪村的二项调查活动,在调查期间让我真切感受到彝人的文明世界和欢乐的节日。凉山彝族人民有两大传统节日,一个是“都宰”,即火把节;一个是“库史”即彝族年。彝族年是凉山彝族人民的传统年节,正如汉族过春节,彝族有与众不同的婚礼习俗,毕摩文化和服饰。我通过访问几位得高望重的老人,在调查期间我主要得到了一下的彝族风俗习惯。关键字: 彝族火把节彝族过年彝族的婚礼习俗毕摩文化服饰 1.火把节 彝族的火把节一般要连续过三天。第一天打牛杀猪宰羊准备丰盛食物,晚上耍火把游山绕地,这时青年们聚集一起玩火把,唱“都格啦”(即火把节到了,快来玩耍。)的火把节歌。第二天是节日的高潮,热闹而隆重,活动内容众多。届时,举行传统的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年轻女子则跳起欢乐的节日舞“都荷舞”。第三天,继续过节,不过活动不如头两天热烈、隆重。 火把节丰富多彩、五彩缤纷的民俗活动令人目不暇接,充满着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娱体育活动妙趣横生、多姿多彩,色彩斑斓的民族服饰,使整个节日似乎成了人人参加的大型彝族服装展示会,使节日充满了热烈、欢乐的气氛。 火把节的习俗,彝族各地区各支系过节的内容和形式可能因不同的习惯而不同。有些地方还比较完整地保留着古老的习俗,有些地方

则其内容和形式都有所演变发展。例如:凉山彝族圣乍地区和所地地区过火把节时有些细节就不一样。所地地区的妇女火把节时在野外过节的场所必须举行“都荷舞”,圣乍地区就没有这种边歌边走的活动形式。凉山地区和云南、贵州地区差别就更大。例如:云南双柏县者柯盲村彝族火把节习俗是,先由毕摩唱彝族先民迁徙词,唱完后由一草人(即身披草衣的人)高举象征男性生殖器的模型来到人群聚集的地方唱《哭母调》。唱词内容包括母亲生儿育女的功德及对母亲的怀念等,全部《哭母调)要唱一整天,草人边唱边做性交、怀孕、生产的模拟动作,表演小孩向母亲要食物及得到食物后表示感谢的动作。屋子外面,长老也唱《哭母调》,长老领唱,群众合唱,一边挥舞火把一边唱,唱一句,舞一下火把。 唱完《哭母调》就举行驱鬼仪式,将蒸熟的鬼头馒头丢给大家。然后持火把上山,到半山腰烧一堆火,大家围着火跳舞,青年男女对唱山歌。 到达山顶,举行烧草人仪式,草人代表始祖,彝语叫“ 一博”,“一”意为天,“博”意为地。毕摩说“一”代表“天父”,“博” 代表“地母”。所以“一博”就是祖先。烧草人的用意是“火化归天”,“火化返祖”,意即草人火化之后,便又重新回到祖先那里。烧草人必须在太阳未落时烧,过去是烧真人,草衣未必就烧死,现在是假托,扮草人的人烧掉草衣,在草堆点燃前从草堆中钻出,人们看不出人已经跑掉,现在的烧草人实际只是一种象征行为。 烧掉草人之后,人们即从火堆上跳来跳去,表示驱邪。

一个古老而神奇的民族——彝族

一个古老而神奇的民族——彝族 之彝族火把节 彝族火把节是所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族也过这一节日。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最盛大、场面最壮观、参与人数最多、最富有浓郁民族特征的节日,更是全族人民的盛典。火把节多在 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节期三天。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北斗星斗柄上指,彝语支的民族都要过火把节,有的学者认为此节原系彝族十月历法的一个年节,火把节又叫星回节,俗有"星回于天而除夕"之说,相当 于彝历的新年。因此又称过大年。 火把节由来传说 火把节由来传说不一。一说天神与地神斗争,人们用火把助地神灭虫战胜天神。一说出自《南诏野史》及师范《滇系》。这两书载:南诏首领皮罗阁企图并吞另五诏,将会五诏于松明楼而焚杀,邓赕诏妻慈善谏夫勿往,夫不从而被杀,慈善闭城死,滇人以是日燃炬吊之。石林彝族撒尼人视火把节为纪念民众与恶魔斗争胜利的节日;武定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 对火的自然崇拜 火把节的由来虽有多种说法,但其本源当与火的自然崇拜有最直接的关系,它的目的是期望用火驱虫除害,保护庄稼生长。火把节在凉山彝语中称为"都则"即"祭火"的意思;在仪式歌《祭火神》、《祭锅庄石》中都有火神阿依迭古的神绩叙述。火把节的原生形态,简而言之就是古老的火崇拜。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在彝族地区,对火的崇拜和祭祀非常普遍,云南泸西县彝族在正月初一和六月二十四,由家庭主妇选一块最肥的肉扔进燃烧的火塘祈祷火神护佑平安。永仁县彝族在同样正月初二或初三奉行祭火,称作开"火神会",凉山彝族把火塘看作是火神居住的神圣之地,严禁触踏和跨越。 到了节日,各族男女青年点燃松木制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间活动,边走边把松香撒向火把,或进行集会,唱歌跳舞,或赛马、斗牛、摔跤。近代,人们利用集会欢聚之机,进 行社交或情人相会,并在节日开展商贸活动。 在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大小凉山,关于火把节由来的传说很多。其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最具代表性的是彝族英雄斗败天神恶魔,团结民众与邪恶和灾害抗争的故事。 相传在远古的时候,天上有六个太阳和七个月亮,白天有烈日的暴晒,晚上有强光照耀,土地荒芜,妖魔横行,世间万物面临着灭顶之灾。就在这个时刻,彝族英雄支格阿龙射死了灼热的五个太阳和六个月亮,驯服了剩下的最后一个太阳和最后一个月亮,治服了肆虐的洪水,消灭了残害人间的各种妖魔。从此,天下风和日丽,水草丰茂,彝族人民开 始过着安居乐业,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但是,统治天地万物的天神恩体古孜看到人间如此繁荣富足,心怀不满,于是年年派他的儿子大力神斯热阿比率天兵到人间征收苛捐杂税。天兵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好端端的人间又被天神恶魔搅得民不聊生,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后来支格阿龙的故乡出了个彝族英雄叫黑体拉巴,他力大无穷,智慧超人,英勇无畏,跨上骏马能日行千里,迈开脚步可飞崖走壁。他经常为各个部落排忧解难,除暴安良,深受民众的爱戴。一天,黑体拉巴上山打猎,站在高高的山颠上,陶醉在美不胜收的景色之中,他禁不住引吭高歌,抒发对大自然的爱,对美发生活的渴求。高亢的歌喉引来了另一座山上牧羊的姑娘妮璋阿芝悠扬婉转的歌声。他们隔着高山河流对唱情歌直到天黑。从此,他

凉山彝族毕摩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中的积极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31882018.html, 凉山彝族毕摩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中的积极影响 作者:陈小江 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2期 摘要:凉山彝族是彝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那里的毕摩文化保留较为完整,文化氛围 极其浓厚,对凉山地区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当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势下,挖掘毕摩文化中的积极文化元素,是充分运用优秀的传统文化以促进当前社会发展的表现。 关键词:凉山彝族;毕摩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影响 凉山地区即是大小凉山片区的简称,大体范围为川滇两省边界的彝族聚居区域,主要包括四川省的凉山彝族自治州,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和峨边彝族自治县,以及云南省的宁蒗彝族自治县这些地区。毕摩文化为凉山地区彝族重要的传统文化,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对当地彝族人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凉山彝族毕摩文化概述 彝族是我国第六大少数民族,据2010统计,彝族总人口已达871万,其中,凉山地区大约有200多万。凉山彝族是彝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当地彝族传统文化保留较为完整,如当地的毕摩文化、家支文化、漆器文化以及火把节文化等,都极具民族特色。其中,毕摩文化是凉山彝族最主要的传统文化。 凉山彝族毕摩文化是以毕摩为代表并以其名而发展来的一系列文化的统称,毕摩,为彝族宗教神职人员,从事彝族民间祭仪、治病、整理经书史料等工作。对毕摩文化的认识,学者们各有解释,如有学者认为“毕摩文化是各种巫术和彝族宗教经典的综合体。”联系毕摩文化的历史演变,其历史来源久远,由最先的原始巫术、原始宗教的图腾崇拜等与汉族的道家等其他宗教文化相互融合发展成为今天的毕摩文化,其本身参杂着多样的文化成分,因此理解上也各有己见。又如,中央民族大学的巴莫阿依教授认为:“毕摩文化是由毕摩们所创造和传承,以经书和仪式为载体,以鬼神信仰和巫术祭仪为核心,同时涉及包含了彝族的哲学思想、社会历史、教育伦理、天文历法、文学艺术、风俗礼制、医药卫生等丰富内容的一种特殊的宗教。”此解释较为全面客观,为大多研究者所引用。 二、凉山彝族毕摩文化的重要功能 毕摩文化历史悠久,晋国常璩(qu)《华阳南志·南中志》说:“夷中有桀(jie)黠(xia)能言议屈服种人者,谓之为耆老,便为主,议论好譬喻物,谓之夷经。”由此可见,在彝族历史上毕摩主要是以祭司、酋长的身份存在。再看彝区自然条件,过去大部分彝区位于高寒边远

民族文化研究所年工作总结暨年工作计划【可编辑版】

民族文化研究所年工作总结暨年工作计划 民族文化研究所年工作总结暨年工作计划 年初,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下,我所拟订了《201X年工作计划》,并与县政府签订了《201X年民族文化研究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一年来,我所结合学习“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各项活动,认真按照年初确定的工作计划,紧紧围绕目标管理责任书的内容,广泛开展学术文化交流,积极争取科研合作课题及其经费,努力化解遗留债务和突发应急事故,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超额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 一、201X年主要工作 1、201X年1月与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合作,全程录制了西川乡某家族组织的“井久”仪式。协助马志才同志完成了《小凉山彝族传毕经》的出版发行工作。 2、201X年3月承接了《中国彝族谱牒选编.云南卷》的收集、整理和编纂任务。成立了编委会,制定了编写实施意见,完成了收集、整理和编译任务,承办了审稿会议,参加了审定会议,《中国彝族谱牒选编.云南卷》现已公开出版发行。这卷书有四个特点:一是充分体现了“父子连名”这一彝族谱牒与众不同的特点;二是做到文献谱牒与口传谱牒的科学对接;三是明确了“同姓不同宗”和“同宗不同姓”的关系;四是收录范围以××彝族父子连名谱系群为主,适当兼顾北部方言区彝族父子连名谱系,构建了藏彝走廊彝族父子连名谱系框架,为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社会发展具有特殊深远的意义。

3、在课题经费另作它用的情况下,我们顾全大局,克服一切困难,全身心投入《彝族毕摩经典译注》第二卷和第三卷的翻译工作,如期完成了楚雄州委、州政府及《彝族毕摩经典译注》编纂委员会下达的课题任务,为百部彝族毕摩经的编译出版作出了积极贡献。 4、完成了对全县毕摩及其经书的调查、登记和分类工作。与市彝学会合作,成功举办了第一期毕摩文化传习班,颁发了毕摩证书,激活了全县毕摩投身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的积极性。 5、201X年6月市委常委吉宏龙佳到××民研所调研。在全面了解民研所现状,充分肯定民研所成绩的同时,吉宏龙佳对民族文化研究重点、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研究方向及目标等重大问题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6、制定《××彝族毕摩文献系列丛书编译工作实施意见》并上报市人民政府,得到市政府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给予了一定的资金扶持。 7、《城乡之间的摩梭村落——××彝族自治县蒗蕖区域摩梭人的文化生活方式》一书,顺利完稿,并落实了出版印刷经费,即将出版发行。 8、协助普米文化保护协会挂牌仪式的相关准备工作,完成了韩规的调查和《韩规文化概论》初稿。 9、开展傈僳族姓氏调查,为收集、整理、抢救傈僳族毕扒文化做了一些基础工作。 10、在认真总结××彝族自治县战河彝文自学试点速成班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在战河中学和西川清浦完小开设彝、汉双语教学课程,注重培养校地两用人才,努力探索教育发展新路子。 1

宗教与性别社会化_毕摩教在凉山彝族女性生命转折点中的作用(1)

《云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SocialSciencesinYunnanNo.3 “生命事件在性别社会化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两性来说,社会赋予了他们对同一生命事件不同的生命意义和符号。男性所经历的生命事件总是与社会性活动相联系,以升学、就业、提升为主要线索;女性生命事件以私人性(家庭性)活动为主要线索,婚姻、生育等在女性性别社会化过程中成为重要的生命事件,具有特殊意义。”[1](P73)不同的宗教仪式依社会期望在两性侧重点相异的同一生命事件中,将不同的价值规范、行为方式整合进个体的生命①。正如涂尔干所言,宗教仪式根据某些规范的希望而发生,它包括一套特定的实践活动。范盖内普将大多数民族或部落为个人在经历人生转折,如降生、成年、婚姻、死亡等人生关口时举行的仪式统称为“通过仪式”(Piteofpassage)。范盖内普“强调的是人的社会地位的变化,而不是生理方面的变化”(埃文思?普里查德,2000)。某些宗教仪式标志着一个角色的完结、另一个角色的开始,同时规定新角色的内容,对角色变化的个体进行行为期望和榜样暗示。它的基本功能是强化个体所应扮演的角色,当然,不同的性别有不同的角色内容需要通过仪式让个体内化。 本文因为关注的是对女性性别角色有质性改变的宗教仪式,所以既会涉及直接针对女性的带有通过意味的仪式[2],也会涉及虽然主要是针对男性,但对女性的性别角色形成同样具有重要影响的宗教仪式[3],如“还立子债”、“祭 宗教与性别社会化 —— —毕摩教在凉山彝族女性生命转折点中的作用 徐睿 (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四川成都610023) 摘要:在特定的民族文化背景下,毕摩教获取了社会化的主体地位,在凉山彝族女性人生阶段的转折点上以仪式的方式推动女性按其所期望的角色行为,完成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内化的性别社会化过程。凉山彝族女性的一生可分为孩童、少女、准妻子、妇女4个时段,毕摩教在4个时段中的一些针对女性的宗教仪式对彝族妇女的社会化具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毕摩教;彝族女性;性别社会化;生命转折点 中图分类号:C913.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691(2007)03—0084—05 收稿日期:2007-02-06 作者简介:徐睿(1976~),女,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实习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弱势群体及民族女性研究。 ①本文之所以强调毕摩教在彝族女性社会化中的重要作用,是因为传统的凉山彝族社会是一个缺乏知识和技能的教育组织,同时又是父权主导、男女角色严格区分的社会,所以宗教就扮演了社会化主体的角色,直接充当性别社会化机制,实现“强化女性与生育有关的家庭角色,弱化其在公共领域中的社会角色”的社会化功能。传统凉山彝族社会的这一特点在四川省编辑组编写的四川省凉山彝族社会调查资料选辑》(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1987年2月第一版)的第123页可见一斑,“彝族对子女的教育问题极不重视,没有任何给人学习知识和技能的组织。只有‘毕摩’才教儿孙识字,黑彝或曲伙家长仅教育子孙背诵父子联名的‘家支谱系’。儿子懂事后有时自动向人学习刀枪或识字等。一般家长平时教导子女内容多是‘要比别人强,不要落人后’。曲伙常是教育子女勤劳搞生产。瓦加对子女的教育无能为力,既不愿教子女勤劳地为主子生子,又不敢教子女违抗主子的命令。只有痛心地听随主子支配而已。”另外,曲木铁西在2000年著的《凉山彝族社会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发展研究》(民族出版社,2000年)一书中谈到凉山彝族的家庭教育有大约4方面的内容。笔者发现这4方面的内容中涉及对女性社会化的或多或少都能发现毕摩教的影子,针对女性有进行强调其品行准则和禁忌遵守的教育,相反对男性则更注重对其进行家谱教育和祭祖的宗教教育。大多数凉山彝族人的社会化途径莫过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而社会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家庭教育内容的延续,其中的“摔跤”、“雄鸡斗架”、“扔石”、“较力”等游戏是男性在社会上崭露头角、赢得荣誉、地位、权威等社会资源的开始。遗憾的是曲木铁西在此书中未提到培养女性社会价值的游戏,笔者无法推测,估计“阿斯斯格”—— —猜谜游戏是女性可以参加的,因为石尔俄特找父中的施色姑娘就是一位聪明的猜谜高手。(见曲比石美等搜集翻译,《凉山彝族奴隶社会》编写组,《凉山彝文资料选译(第一集)?勒俄特依》,西南民族学院印刷厂承印,1978年)

凉山彝族传统家支观念概述

凉山彝族传统家支观念概述 凉山在1956年民主改革前被外人称作独立的“倮倮王国”,仍然处于奴隶制社会阶段,但未形成统一政权,家支是凉山彝族社会的基本政治单位,是其 社会的支架,家支由原始氏族演变而来,是凉山彝族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的的家 族联合体,带有原始氏族社会的若干痕迹。同一父系祖先的后代、互不通婚的 集团就是家,家之下一般每经过6、7代后又分家形成大大小小的许多分支,称之为支。家支就是家和支的统称,是由血缘集团的家、支、房、户构成父系血 缘体系,在组织结构上十分类似于我国奴隶制社会没有天子的宗法制宗族制度。民主改革前,整个凉山由近百个黑彝家支分割统治,黑彝家支是占统治地位的 家支,有固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势力范围,各自为政,互不隶属。每一个黑彝家 支都有1-2个较大的白彝家支作为支柱。在生存的条件极其恶劣的情况下,家 支人口的多寡是决定其家支势力强弱的重要因素。 凉山彝族家支带有原始氏族社会的若干痕迹。在同一家支,保留着某些对氏 族成员一视同仁的朴素的平等观念和民主权利。每个家支都有数目不等的头人,如在遇到重大事情时,由家支头人召集家支会议集体协商决定,在家支会议上,家支成员都有发言权。家支问题是凉山彝族社会的重大核心问题,其源远流长,盘 根错节,牵涉面广。家支在彝族社会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功能,对内维护社 会秩序、保护家支成员的安全、处理各项事务、团结互助、扶危救困、教育成员,对外则以家支的名义实现征服、御敌或者联姻、结盟。除此之外,家支还作 为一种观念和意识而存在,具有培养社会角色、凝聚家支力量和传承彝族文化 的功能,是一种集体经济、政治、军事、教育以及社会救助等功能为一体的社会组织。由于家支在彝族社会中特殊的地位和功能,凉山彝族对家支是极度依赖的,如彝谚所云:猴靠树林活,人赖家支存。无论是在奴隶社会,还是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时期,家支对凉山彝族的社会进步、民族发展、经济繁荣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乡镇行政管理的影响巨大! 一、凉山彝族的家支观念对乡镇行政管理的消极影响。 乡镇行政管理是我国的基层组织管理,我国实行中央、省、市、县、乡镇五级政权体制,乡镇是我国的最低一级政权,农村广大农民所要直接面对的就是乡镇 政权组织,乡镇组织是国家与农村社会关系的衔接点,是国家政权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乡镇政权也是国家各项工作的落脚点,是国家政策在农村的输出终端。目前,中国的乡镇政权大致以乡镇政权的权力机关,与它选举产生的乡镇 政府是乡镇的政权中枢组织,乡镇政府既是乡镇人大决议的执行机关,也是落 实乡镇党委决策的办事机构,其工作的效率直接制约着国家政令在农村基层贯 彻落实的实际效果,而传统的凉山彝族家支观念对对乡镇行政管理的消极影响 表现在如下写方面。 (一)家支观念对乡镇行政管理民主选举的影响

(完整版)《源远流长的文化》课后练习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1.孔子一生集古今之大成,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深刻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社会历史进程,并且成为世界上影响最大、影响最深的古代文化之一。儒家学说被确立为至尊地位的时期是() A.秦代 B.汉代 C.隋唐时期D.春秋战国时期 2.隋唐时期各族人民在前代文化基础上,共同创造出辉煌灿烂的科技成果,不仅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中华文化史上,隋唐时期() A.逐渐形成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 B.具有划时代意义 C.进入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 D.面临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3.中国古代建筑活动至少有七八千年以上有实物可考的历史。数千年来,虽经历多次社会进化、朝代更替、政权分合、民族融汇以及不同程度的外域文化影响,但不同时代的建筑却都能在传统基础上各出新意,博采众长,持续发展,逐步形成鲜明而稳定的共同特征。上述材料体现了()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③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④中国古代建筑结构体系独特、艺术造型优美、艺术装饰丰富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4.2013年10月,“2013·中国洛阳河洛文化旅游节”举办。河洛文化以“河图”“洛书”为标志,以夏、商、周三代文化为主干,以洛阳古都所凝聚的文化精华为核心,以“河洛郎”南迁为途径,把这一优秀文化传播到海内外。这说明() ①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②文化具有继承性和传播性③中华文化优越于其他民族文化④中华文化的科学性越来越得到实践的证明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5.汉字至今有6000多年历史,是世界所有文明中从未中断、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下列关于汉字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②仅有汉族使用汉字③汉字的正式文字是从甲骨文开始的④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唯一见证⑤汉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A.①⑤B.②④ C.①③D.③⑤

从原始符号到现代图式_云贵川彝族毕摩画概览_叶峰

从原始符号到现代图式 ———云贵川彝族毕摩画概览 叶 峰 [摘要]毕摩画是彝族传统绘画之一。本文从艺术文化学、美术学的视角,研究分析了云、贵、川三地彝族毕摩画的产生、发展及其彝族人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间的关系,着重探讨出了四川凉山彝族毕摩画至今还保持着“原生态”,而贵州、云南彝族毕摩画正向“现代彝族毕摩画”的形态过度与变迁。 [关键词]毕摩画;彝族;原始符号;现代图式 中图分类号:J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08)03—0261—04  基金项目:该论文系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课题“彝族传统绘画研究”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叶峰,又名瓦其比火(1967-),男,彝族西昌学院艺术系主任、副教授。四川西昌 615000 毕摩画是彝族传统的绘画之一,是彝族人的原始宗教画。彝语为“毕摩卜印”或“毕摩卜印布”。它是彝族祭司们描绘在经书里、鬼板上、鬼神偶像等上的图画语言,是彝人的绘画之源,具有悠久而深邃、古老而神秘的历史,古往今来因深藏于大山深处的彝民间,而未能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也没有人对其进行系统的挖掘、整理、研究。本文拟就彝族毕摩画的发展、演变、风格特色以及从川、贵、云三地毕摩画的现状比较中,对其原始性和现代性的不同风格态势做进一步的探讨。 一、毕摩画的由来与演变 说起毕摩画,应先了解何谓“毕摩”。毕摩是西南彝区从事宗教仪式活动的彝族祭司。毕摩是彝语的译音,各地因方言有异,也有称为“比目”、“拜码”、“毕磨”等等。“毕摩”一词是北部方言彝族的汉译音,“毕”有“说教”之意;“摩”有大师、教师、学者之意。毕摩在彝族社会中其地位是很高的,仅次于兹和莫。故在彝族习俗中有“兹拉毕阿凳”之说,意为土司酋长到来,毕摩不用让坐位的说法。 在彝人的历史中,无论古代,还是当下,毕摩在彝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及精神领域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毕摩掌握并传承着本民族古老而久远的文化知识。浩如烟海的毕摩经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天文、地理、伦理、军事、传说、史诗、医药、占卜、家谱、文学、艺术等等,可谓博大而精深。毕摩画只是毕摩文化艺术领域的一部分,但她却是彝族传统绘画的源与根,对其进行深层的研究意义深远。 在众多的现存彝文古籍中,还蕴藏着图为文,图为字的痕迹。以此我们推断出,毕摩画是彝文的前身,即彝文字在演进过程中也是从象形逐渐改造成今天我们所目睹到的成熟文字。“彝族作为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她的文字从西安半坡彝文陶片算起,迄今已有四千多年”。[1]由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毕摩画可追溯到比彝文更古远的年代。应该说毕摩的历史有多长,毕摩画的历史就有多长。额毕驷乌是神话故事中彝族神职人员毕摩的鼻祖。其生存年代大约是在距今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母系氏族时期,传说中的伏羲时代。大约在距今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父系氏族公社早期,传说中的皇帝时代有伙毕石祖、提毕渣慕等毕摩。彝族古代史上还有维乐丘布、阿堵鲁菩、阿苏拉则等一代代宗师为毕摩绘画和彝文字的创造、彝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另据《帝王世纪》载,在彝族始祖希母遮的第29世武洛撮之时,出现了祭司,称密阿典(即今天的毕摩)。由此所得出的结论是,毕摩及毕摩画始于母系氏族时期,成熟于父系氏族时代,并在之后得到发展。 云、贵、川现存的诸多毕摩画作品,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它既有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原始朴素的唯物宇宙观的深层涵义,又有古代原始艺术的审美情趣,是古老的氐、羌民族审美观念的保存与延续,应该说也是中华民族绘画领域的一笔宝贵财富。现存的作品以明清以后的居多,由于年代的久远,古代毕摩画大多已被

毕摩古经书中发现三星堆神秘字符

毕摩古经书中发现三星堆神秘字符 新华网成都12月23日电(周相吉王洪江)轰动世界的中国三星堆考古发现至今给文物考古界留了许多未解 之谜。12月中旬,来自四川凉山地区的学者告诉记者,他们已经在毕摩古经书里找到了三星堆出土文物上的神秘字符。 三星堆遗址位于中国西南四川省广汉市的南兴镇,1929年三星堆出土的第一块玉器被当地农民发现,1980年中国正式开始发掘三星堆,其考古发现曾轰动世界。如今,三星堆出土文物上的7个神秘字符被放大展示在三星堆博物 馆里,它们究竟代表什么意思,人们不得其解。 2010年12月的一个周末,一位老者来到三星堆博物馆,面对这些神秘字符,他居然能一个一个地念出来,并说出了这些神秘字符的意思。“这些字符分别表示阴阳、二、人、眼睛、祖先、人的脸、智慧等意思。”他说。 这位精神矍铄的老者叫阿余铁日,是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研究员,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彝族人。他多年来一直从事彝文古籍翻译、整理工作。阿余铁日告诉记者,彝族毕摩古经书里大量出现过这些字符。“这七个字在彝文古籍里面都能找得到,有它的读音,也有它的意思。有点像西文字母‘X’的符号表示‘阴阳’,发音类似“格斐”,它大量出现在毕摩古经书里。”

毕摩是彝语音译。“毕”是念经诵咒的意思,“摩”是对有知识的长老的尊称。毕摩是古代彝族社会结构兹、莫、毕、格、卓中的一个等级。在古代彝族君主制时期,毕摩不仅是专门掌管文书、主持宗教仪式者,而且是教师、军师、医师和法官。同时,他们又是创造文字,撰写、收藏彝文经典,通晓彝族历史、天文、地理的知识分子,是彝族传统文化极为重要的传承者。 12月中旬,记者来到号称“毕摩之乡”的四川凉山州美姑县进行了调查采访,试图在毕摩经书里找到这些神秘的符号。在美姑县拉木阿乡核马村,的日落曲一直在当地享有盛名,这位年过花甲的毕摩用彝语通过翻译人员告诉记者,三星堆出土文物上的这7个字符他能明确的认出5个,其他两个暂时还不认识。的日落曲毕摩告诉我们,他家是毕摩世家,这些经书由先祖传承下来,至少有几百年的历史。 在他家保存的几十卷经书里,记者在记载彝族天文历法和祭祀内容的经书上发现了与三星堆出土文物上符号一样的字符“X”。的日落曲毕摩告诉记者,这里出现的“X”念“格”,字面本身意思并不丰富,他还提到一本专门介绍“格斐”的经书,“格斐”表示子孙后代人丁兴旺不兴旺之意。此外,按阿余铁日的观点,代表“眼睛”和“人”的三星堆字符也在的日落曲毕摩的经书中被记者发现。 阿余铁日向记者表示,在一个毕摩家中,就能发现3个与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