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II》

2009 — 2010 学年第二学期

《物理化学》期中试卷答案

一、判断题(每题1分;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0%

1、原电池的正极即为阳极,负极即为阴极。(×)

2、单分子反应肯定是一级反应。(√)

3、电极Pt(s)|H2(pө) | OH-(a=1) 是标准氢电极,其φөH

-=0 (×)

2O/H2,OH

4、在一定的温度和较小的浓度情况下,增大弱电解溶液的浓度,则该弱电解质的电导率增加,摩尔电导率减小。(√)

5、设MgCl2水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为b,离子平均活度因子(系数)为γ±,则其离子平均活度a±=4

3γ± b /b。(√)

6、对于反应A Y,如果反应物A的浓度减少一半,A的半衰期也缩短一半,

则该反应的级数为零级。(√)

7、对反应2NO + Cl2→2NOCl,只有其速率方程为:υ=k{c(NO)}2 c(Cl2),该

反应才可能为元反应。其他的任何形式,都表明该反应不是元反应。(√)

8、用Λm对c作图外推的方法,可求得HAc的无限稀释摩尔电导率。(×)

9、等温等压下进行的一般化学反应,∆G<0,电化学反应的∆G可小于零,也

可大于零(√)

10、若反应A+B−→

−Y+Z 的速率方程为υ=kc A1.5c B0.5,则该反应为二级反应,且肯定不是双分子反应。(√)

二、选择题(每题1分;填上正确答案)10%

1、某二级反应,反应物消耗1/3需时10min,若再消耗原1/3还需时(C)

(A) 10min (B) 20min (C) 30min (D) 40min

2、在等温、等压下电池以可逆方式对外作电功的热效应Q r,则:(B)

(A) Q r=0 (B) Q r=T∆S(C) Q r=∆r H(D) Q r=∆r U

3、0.001mol·kg-1CuCl2和0.003 mol·kg-1Na2SO4溶液的离子强度是:(D)

(A) 0.001mol·kg-1 (B) 0.003mol·kg-1(C) 0.002mol·kg-1 (D) 0.012mol·kg-1

4、在浓差电池Pt(s)│Cl2(pө)│HCl(a±=0.1)│HCl(a±=0.01)│Cl2(pө) │Pt(s) 中,

电池的电动势是E,液接电动势是E J,则:(A)

(A) E >0,E J >0 (B)E >0,E J <0 (C)E <0,E J >0 ( D)E <0,E J <0

5、25℃时,电池反应 Ag(s)+12Hg 2Cl 2==AgCl(s)+Hg(l)的电池电动势E =0.0193V

反应时所对应的∆S=32.9 J·K -1·mol -1,则电池电动势的温度系数 为:(D ) (A) 1.70×10-4V ·K -1 (B) 1.10×10-6V ·K

-1 (C) 1.01×10-1V ·K -1 (D) 3.41×10-4V ·K -1

6、有关基元反应的描述在下列诸说法中哪一个是不正确的? (D )

(A) 基元反应的级数一定是整数 (B)基元反应的级数一般不大于3

(C) 基元反应进行时无中间产物 (D)基元反应不一定符合质量作用定律

7、已知下列二个电极反应的标准电极电势为:

Cu 2+ + 2e -→Cu(s) φө

Cu 2+/Cu =0.337V

Cu + + e -→Cu(s) φө

Cu +/Cu =0.521V

由此算得Cu 2+ + e -→Cu +的φө

Cu 2+/Cu + =? (D )

(A) 0.184V (B) 3.52V (C) -0.184V (D) 0.153V

8、在293.15K 及101325Pa 下,反应A(s)+2BD(aq)==AD 2(aq)+B 2(g)在电池中可

逆进行,完成单位的反应时间,系统做电功150kJ ,放热80kJ ,该反应的摩尔等

压反应热为多少kJ·mol -1? (B )

(A) -80 (B) -230 (C) -232.5 (D) -277.5

9、平行反应中,已知E 1>E 2,下列措施中哪一个不能改变获得B 和C

的比例? (B )

(A) 提高温度 (B) 延长时间 (C) 降低温度 (D) 使用催化剂

10、氢和氧反应发展为爆炸是因为(D )

(A) 大量的引发剂引发 (B) 直链传递的速度增加

(C) 自由基被消除 (D) 生成双自由基形成支链

三、填空题(每题2分;在题中“____”处填上正确答案)20%

1、离子导体的电导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电子导体的电导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2、由于极化,原电池的正极电势将比平衡电势 低 ,负极电势将比平衡电势

高 ;而电解池的阳极电势将比平衡电势 高 ,阴极电势将比平衡电势

p T E )(∂∂

低 。(选填高或低)

3、下列图中的四条极化曲线,曲线①表示 原电池 的 阳 极,曲线②表示

原电池 的 阴 极,曲线③表示 电解池 的 阴 极,曲线④表示 电解池

的 阳 极,

4、反应A P ,实验测得反应物的半衰期与与初始浓度c A,0成反比,则该反

应为 二 级反应

5、某反应速率常数为0.107 min -1,则反应物浓度从 1.0 mol·dm -3变到0.7

mol·dm -3与浓度从0.01 mol·dm -3变到0.007mo·ldm -3所需时间之比为 1 。

6、反应A + B Y 的速率方程为:-d c

A /d t =k A c A c

B /c Y ,则该反应的总级数是

一 级。若浓度以mol·dm -3,时间以s 为单位,则反应速率常数k A 的单位是 s -1

。7、原电池Pb(s)│PbSO 4(s)│SO 42- (a 1),S 2O 82-(a 2)│Pt (s),负极的反应为

Pb(s)+SO 42-(aq)-2e -→PbSO 4(s) ,称 氧化 反应;正极的反应为 S 2O 82-(aq)+

2e -→2SO

42-(aq) ,称 还原 反应,电池反应为 Pb(s)+S 2O 82-(aq)

PbSO 4(s)+SO 42-(aq) 。

8、在电池 Ni(s)│NiO(s)│OH -(aq)│H 2(p )│Pt(s) 中进行的反应是Ni(s)+

H 2O(l)→NiO(s)+H 2(g)

9、在希托夫(Hittorf)法测定迁移数的实验中,用Ag 电极电解AgNO 3溶液,

测出在阳极区 AgNO 3 浓度增加了x mol ,而串联在电路中的Ag 库仑计上有y mol

的Ag 析出,则Ag +的迁移 数为 1-x /y 。

10、298K 时,已知φө

Cu 2+/Cu =0.337V ,φ

өZn 2+/Zn =-0.763V ,则电池 Zn(s)│Zn 2+(a 1=1)║Cu 2+(a 2=1)│Cu(s) 电动势E ө= 1.10V ,电池反应的平衡常数

K ө

= 1.615 ×1037;当电量耗尽时,两离子的活度比a 1/a 2= 1.615 ×1037 。

四、计算题(每题10分,共六题)60%

1、电池Pb(s)│PbSO 4(s)│SO 42-(aq)│Hg 2SO 4(s)│Hg(l)在25℃电动势为0.764V

,电动势的温度系 数为1.74×10-4V ·K -1。

(1)写出电池反应;

(2)计算25℃时该反应的∆r G m 、∆r H m 、∆r S m 以及电池恒温可逆放电时该反应

过程的Q r.。

解:

(1)阳极反应:Pb(s)-2e - + SO 42-(aq)→PbSO 4(s)

阴极反应:Hg 2SO 4(s) + 2e -→2Hg(l) + SO 42-(aq) (1分)

电池反应:Pb(s) + Hg 2SO 4(s)→PbSO 4(s) + 2Hg(l) (1分)

(2)n =2 (1分)

∆r G m =-nEF = -2×96484.5×0.7647= -147.563kJ·mol -1 (1.5分)

∆r S m =nF =2×96484.5×1.74×10-4=33.5766 J·K -1·mol -1 ∆r H m =∆r G m +T ∆r S m = -147.563+298.15×33.5766×10-3= -137.552kJ·mol -1 Q r =T ∆r S m =298.15×33.5766×10-3=10.011 kJ·mol -1

2、以银电极电解氰化银钾(KCN+AgCN)溶液时,Ag(s)在阴极上析出,每通过1mol

电子的电荷量,阴极部失去1.40mol 的Ag +和0.80mol 的CN -,得到0.60mol 的

K +,试求:(1) 氰化银钾络合物的化学表示式[Ag n (CN)m ]z-中n ,m ,z 的值;

(2) 氰化银钾络合物中正负离子的迁移数。

解:阴极区的电极反应:1/n[Ag n (CN)m ]z-+e -→Ag(s)+m/nCN -

ξ=1.0mol ,n 电=1.0mol

阴极区[Ag n (CN)m ]z-物质的量变化:n 终=n 始 -n 迁-1/n ×n 电 n 迁=n 始 –n 终-n 电=1.40/n -1.0/n=0.4/nmol(1分)

t [Ag n (CN)m ]z-= n 迁/ n 电=0.4/n 阴极区CN -物质的量变化:n 终=n 始-n 迁

n 迁=n 始 –n 终=0.80mol , n 迁,CN -/n 迁,[Ag n (CN)m ]z-=m=0.8n/ 0.4,m/n=2 阴极区K +物质的量变化:n 终=n 始 + n 迁 n 迁=n 终 – n 始=0.60mol

t K += n 迁/ n 电=0.60/1=0.60, t K ++ t [Ag n (CN)m ]z-=1 t [Ag n (CN)m ]z-=1-0.60=0.40, 0.4/n=0.40,n =1 m/n==2,m=2, n ×1+m ×(-1)=-z ,z=m -n=2-1=1

3、已知25℃时AgI 的溶度积K өsp =8.3×10-17,φ

өI 2/I -=0.534V ,φөAgI/Ag =-0.152V ,

试计算25℃时:(1) φө

Ag +/Ag =? p T

E )(∂∂

(2) AgI(s)的标准生成吉布斯自由能∆f G өm =?

解:(1) 设计如下电池:Ag(s)│Ag+(aq)║I -(aq)│AgI(s)│Ag(s) 阳极反应:Ag(s)-e -→Ag +(aq) 阴极反应:AgI(s)+e -→Ag(s)+I -(aq)

电池反应:AgI(s)

Ag +(aq)+I -(aq) E ө=RT/F ln K

өsp =8.314×298.15/96484.5ln8.3×10-17=-0.951V

E ө=φөAgI/Ag -φөAg+/Ag =-0.951V ,φөAg+/Ag =0.799V

(2)设计如下电池:Ag(s)│AgI(s)│I -(aq)│I 2(s)│Pt(s) 阳极反应:Ag(s)+I -(aq)-e -→AgI(s) (0.5分)

阴极反应:I 2(s)+e -→I -(aq)

电池反应:Ag(s)+I 2(s)

AgI(s) E ө=φөI 2/I --φөAgI/Ag =0.534+0.152=0.686V

∆f G ө

m =-nE өF =-1×0.686×96484.5=-66.2kJ· mol -1 4、在298K 时,浓度为0.01 mol·dm -3的CH 3COOH 溶液在某电导

池中测得其电阻为2220Ω, 已知该电导池常数为K cell =36.7 m -1。Λ

m,H +=3.4982×10-2 S·m 2· mol -1,Λ∞

m,CH 3COO -=0.409×10-2 S·m 2· mol -1。

试求在该条件下CH 3COOH 的解离度和平衡常数。

解:κCH 3COOH = K cell /R=36.7/2220=1.65315×10-2S· m

-1 Λm,CH 3COOH =κCH 3COOH / c CH 3COOH

=1.65315×10-2/0.01×103=1.65315×10-3 S·m 2· mol -1

Λ∞

m,CH 3COOH =Λ∞

m,H + + Λ∞

m,CH 3COO -

=3.4982×10-2 +0.409×10-2=3.9072×10-2S·m 2· mol -1

α=Λm,CH 3COOH /Λ∞

m, CH 3COOH

=1.65315×10-3/3.9072×10-2=4.231×10-2

K ө

a =c α2/(1-α) =0.01×(4.231×10-2)2/(1-4.231×10-2)=1.869×10-5

5、在298K 恒容下一理想气体反应2A(g)→P(g),反应开始时只有A ,实验测得

反应器内气体的总压随时间的变化如下:

(1)(2)当反应物消耗掉60%时需多少时间?

解: 2A(g) → P(g) t =0,kPa p 0 0 t =t ,kPa p (p 0 -p A )

p 0=53.5, p =(p 0 +p A ),p A = 2p -p 0

若α≠1,

(二级反应)

αA p A p k dt dp 2=-α)

2(2)2(00

p p k dt p p d p -=--t k p p p p )1(21)2(11010-=----αααp k )1(2005.531)5.539.422(111-=--⨯--ααα2,215.533.235.533.321111==------αααααp k )1(4005.531)5.534.382(111-=--⨯--αααs t t 5.228,10134.625

.5315.53%4015=⨯⨯=-⨯-

6、气相反应H 2+Br 2→2HBr 的反应机理为:

Br 2+M

2Br·+M Br·+ H 2

HBr + H· H· + Br 2

HBr + Br· H· + HBr

H 2+ Br· Br·+ Br·+M Br 2+M

试推导HBr 生成反应的速率方程。

: (2分) (2分) (1分) 022*********=-++-=⋅⋅⋅⋅⋅M Br HBr H Br H H Br M Br Br c c k c c k c c k c c k c c k dt dc 043222=--=⋅⋅⋅⋅HBr H Br H H Br H c c k c c k c c k dt dc 251222⋅

=Br Br c k c k )/()()/(432/12/151243222222HBr Br H Br HBr Br H Br H c k c k c c k k k c k c k c c k c +=+=⋅⋅2/12/15

12)(Br Br c k k c =⋅2

2234322Br H HBr H Br H H Br HBr c c k c c k c c k c c k dt dc ⋅⋅⋅⋅=-+=)/()(2432/32/15132222HBr Br Br H HBr c k c k c c k k k k dt dc +=

020514601物理化学II(含实践)试题-1

020514601 物理化学(二)(含实践)-1 A. 活化能是微观量B.阈能是宏观量 C.势能垒和阈能都是统计量D.阈能和势能垒都是统计量 2. 对于一个简单的化学反应,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S越负,反应速度越快B.H越正,反应速度越快 C.活化能越大,反应速率越快D.活化能越小,反应速率越快 3. 设某基元反应在500K时实验活化能为83.14kJ/mol,则此反应的临界能为( ) A.81.06kJ/mol B.85.22kJ/mol C.78.98kJ/mol D.87.30kJ/mol 4.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反应的实验活化能Ea与温度无关 B.B.临界能E C与温度无关 C.Ea越大,温度对速率常数k的影响越大 D.Ea为负值时,温度升高,速率常数k减小 5. 对阿仑尼乌斯活化能的实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活化能是活化分子平均能量与所有分子的平均能量之差 B.活化能是活化分子与普通分子的焓差 C.等压反应的活化能是反应物与产物的焓差 D.等容反应的活化能是反应物与产物的内能差

6. 关于活化能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会有活化能Ea=0的反应 B.不会有活化能Ea<0的反应 C.不会有活化能大于摩尔等容反应热的基元反应 D.不会有双分子反应中活化分子的平均能量小于反应物分子的平均能量 7. 关于阈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阈能的概念只适用于基元反应 B.阈能值与温度有关 C.阈能是宏观量,实验值 D.阈能是活化分子相对平动能的平均值 8. 活化分子就是() A. 活化络合物分子 B. 其能量超过反应物分子的平均能量某一定值的分子 C. 其能量超过反应物分子的平均能量的分子 D. 其能量等于活化能的分子 9. 有关反应轴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反应轴上,产物的势能比反应物势能高 B.在反应轴上,反应物势能比产物势能高 C.反应轴上的每个值都与各原子间的相对位置有关 D.反应轴的能峰值就是反应的活化能 10. 根据碰撞理论,有效碰撞就是() A.互碰分子的动能超过阈能的碰撞 B.互碰分子的相对振动能超过阈能的碰撞 C.碰撞分子在连心线上的相对平动能超过阈能的碰撞 D.互碰分子的振动能与平动能之和超过阈能的碰撞 11. Boltzmann分布定律指出了() A.各种分布的微观状态指数n B.分子在各个能级的最可几分布数为n C.平衡状态下各个能级间的各种分布 D.给出了某一微观状态出现的最大几率n/N

物理化学第二章总结

第二章 主要公式及适用条件 热力学第一定律 dU = δQ + δW 或 ∆U = Q + W 一.体积功W dV p W amb -=⎰或 dV p W amb -=δ 适用于任何系统、任何过程的体积功的计算。 1.自由膨胀过程(向真空膨胀): W = 0 2.恒外压过程: )(12V V p W amb --= 3.恒容过程: 4. 恒压过程: )(12V V p W --= 一定量理想气体恒压过程 T nR W ∆-= 5.一定量理想气体恒温可逆过程: 12 21ln ln p p nRT V V nRT W == 6.一定量理想气体绝热可逆过程 W = ΔU = n C v.m (T 2-T 1) 或) 1 1 (1111211----=γγγ γV V V p W (其中 γ = C p.m / C v.m 称为绝热指数 也称热容商。) 7.恒温恒压相变过程: W = - p (V β-V α )

若β相为理想气体: W = - p V g = -nRT 8.恒温恒压化学反应;且气体视为理想气体 W = - R T (g ) (式中为反应计量系数,反应物为“-”,产物为“+”。) 二.热容 热容定义 C = Q / ΔT = δQ / d T C v. m = δQ v / d T = (әU m / әT )v C p. m =δQ p / d T = (әH m /әT )p 对理想气体 C p.m – C v.m = R 单原子分子 C v.m = 3R /2 , C p.m = 5R / 2 双原子分子 C v.m = 5R/2, C p.m =7R /2 多原子分子 C v.m = 3 R , C p.m = 4 R 三. 热 1.封闭体系无非体积功恒容变温过程:dT nC Q T T m V V ⎰=21, 若常数=m V C ,,则)(12,T T nC Q m V V -= 2.封闭体系无非体积功恒压变温过程: dT nC Q T T m p V ⎰=21, 若常数=m p C ,,则)(12,T T nC Q m p p -= 3.绝热过程及理想气体自由膨胀过程:Q = 0 4.恒温恒压无非体积功的相变过程:Q p = n ΔH m

化学专业《物理化学二》试题B卷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化学专业《物理化学二》试题B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9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在10cm3 1mol·dm-3KOH溶液中加入 10 cm3水,其电导率将 (A) 增加 (B) 减小 (C) 不变 (D) 不能确定 2.电解质i 在溶液中的离子平均活度系数为γi ( = γ±),对于γi大小的下列判断哪个正确 (A) γi≤1 (B) γi≥ 1 (C) A、B 都有可能(D) γi恒小于 1 3.下列电池中,哪个电池的电动势与Cl-离子的活度无关? (A) Zn│ZnCl2(aq)│Cl2(g)│Pt (B) Zn│ZnCl2(aq)‖KCl(aq)│AgCl(s)│Ag (C) Ag│AgCl(s)│KCl(aq)│Cl2(g)│Pt (D) Hg│Hg2Cl2(s)│KCl(aq)‖AgNO3(aq)│Ag 4.下列对原电池的描述哪个是不准确的: (A) 在阳极上发生氧化反应 (B) 电池内部由离子输送电荷 (C) 在电池外线路上电子从阴极流向阳极 (D) 当电动势为正值时电池反应是自发的 5.一个可以重复使用的充电电池以1.8V 的输出电压放电,然后用2.2V 的电压充电使电池恢复 原状,整个过程的功、热及体系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为: (A) W < 0,Q < 0,G = 0 (B) W > 0,Q < 0,G< 0 (C) W > 0,Q > 0,G < 0 (D) W < 0,Q > 0,G= 0 6.用铜电极电解0.1mol·kg的CuCl2水溶液,阳极上的反应为 (A) 2Cl- ─→Cl2+ 2e- (B) Cu ─→Cu2++ 2e- (C) Cu ─→Cu++ e- (D) 2OH-─→H2O +1/2O2+ 2e- 7.电解时, 在阳极上首先发生氧化作用而放电的是 (A) 标准还原电势最大者 (B) 标准还原电势最小者 (C) 考虑极化后实际上的不可逆还原电势最大者 (D) 考虑极化后实际上的不可逆还原电势最小者 8.电池在恒温恒压及可逆情况下放电, 则其与环境的热交换为 (A) △rH (B) T△rS (C)一定为零(D)与△rH和T△rS均无关 9.某一同位素的半衰期为12h,则48h 后它的浓度为起始浓度的: (A) 1/16 (B) 1/8 (C) 1/4 (D) 1/2

物理化学试卷2答案

物理化学(下)试卷第5页(共8页) 物理化学(下)试卷第6页(共8页) 机密★启用前 1、在绝热不可逆过程中,体系和环境熵变为 ( C ) A 、 ΔS 体系=0,ΔS 环境=0 B 、 ΔS 体系>0,ΔS 环境>0 C 、 ΔS 体系>0,ΔS 环境=0 C 、 ΔS 体系=0,ΔS 环境>0 2、300K 将1molZn 片溶于稀硫酸溶液中,设恒压反应热效应为Q p ,恒容反应热效应为Q v ,则Q p -Q v = J 。 ( B ) (A )-2494 (B )2494 (C )0 (D )无法判定 3、1mol373K 标准压力下的水经过下列两个不同过程:(1)等温可逆蒸发,(2)真空蒸发达到373K ,标准压力下的水汽。这两个过程中功和热的关系为: ( A ) (A )W 1 ? W 2,Q 1? Q 2 (B )W 1 ? W 2,Q 1?Q 2 (C )W 1 = W 2,Q 1=Q 2 (D )W 1 ? W 2,Q 1?Q 2 4、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假设由可逆机牵引火车,其速度将 ( B ) (A )最快 (B )最慢 (C )中等 (D )不确定 5、方程 d d m m H P T T V ?=? 适用于以下哪个过程? ( C ) (A )NH 4Cl(s)= NH 3(g)+ HCl(g) (B )NH 4Cl(s)溶于水形成溶液 (C )H 2O (s)= H 2O (l) (D )H 2和O 2化合为水 6、A 物质在α相和β相的化学势分别为μA α和μA β,若发生A 物质从α相自发地向β相迁移,下列正确的是: ( B ) (A )μA α=μA β (B )μA α>μA β (C )μA α<μA β (D )无法判断 7、盐碱地的农作物长势不良,甚至枯萎,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 D ) (A )天气太热 (B )很少下雨 (C )肥料不足 (D )水分倒流 8、 在下列四个等式中,属于麦克斯韦关系式的是 ( D ) (A (B (C (D 9、下列各式那个表示偏摩尔量? ( A ) (B) (C) (D) 10、在1000K ,理想气体反应C(s)+2H 2(g) = CH 4(g)的θ m r G ?=19.29kJ ·mol -1。当气 压为101.325kPa ,组成为CH 410%, H 280%, N 210%时,该反应的m r G ?= ( C ) (A) m r G ? <0 (B) m r G ?=0 (C) m r G ?>0 (D) m r G ?不能确定 11、25℃下反应 CO(g)+2H 2(g)=CH 3OH(g)的θm rH ?= - 90.6kJ ·mol -1,为提高反应 的平衡产率,应采取的措施为: ( C ) (A )升高温度和压力 (B )降低温度和压力 (C )降低温度,升高压力 (D )升高温度,降低压力 12、反应 N 2(g) + 3H 2(g) = 2NH 3(g) 在恒T 、P 下达平衡,化学势满足: ( D ) (A )3NH 2H 2N μμμ== (B )023=++3NH 2H 2N μμμ (C )3NH 2H 2N μμμ23== (D )2H 2N 3NH μμμ32+= 院 系: 专 业: 年级: 姓 名: 学 号: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密 封 线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4分)

《物理化学II》

2009 — 2010 学年第二学期 《物理化学》期中试卷答案 一、判断题(每题1分;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0% 1、原电池的正极即为阳极,负极即为阴极。(×) 2、单分子反应肯定是一级反应。(√) 3、电极Pt(s)|H2(pө) | OH-(a=1) 是标准氢电极,其φөH -=0 (×) 2O/H2,OH 4、在一定的温度和较小的浓度情况下,增大弱电解溶液的浓度,则该弱电解质的电导率增加,摩尔电导率减小。(√) 5、设MgCl2水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为b,离子平均活度因子(系数)为γ±,则其离子平均活度a±=4 3γ± b /b。(√) 6、对于反应A Y,如果反应物A的浓度减少一半,A的半衰期也缩短一半, 则该反应的级数为零级。(√) 7、对反应2NO + Cl2→2NOCl,只有其速率方程为:υ=k{c(NO)}2 c(Cl2),该 反应才可能为元反应。其他的任何形式,都表明该反应不是元反应。(√) 8、用Λm对c作图外推的方法,可求得HAc的无限稀释摩尔电导率。(×) 9、等温等压下进行的一般化学反应,∆G<0,电化学反应的∆G可小于零,也 可大于零(√) 10、若反应A+B−→ −Y+Z 的速率方程为υ=kc A1.5c B0.5,则该反应为二级反应,且肯定不是双分子反应。(√) 二、选择题(每题1分;填上正确答案)10% 1、某二级反应,反应物消耗1/3需时10min,若再消耗原1/3还需时(C) (A) 10min (B) 20min (C) 30min (D) 40min 2、在等温、等压下电池以可逆方式对外作电功的热效应Q r,则:(B) (A) Q r=0 (B) Q r=T∆S(C) Q r=∆r H(D) Q r=∆r U 3、0.001mol·kg-1CuCl2和0.003 mol·kg-1Na2SO4溶液的离子强度是:(D) (A) 0.001mol·kg-1 (B) 0.003mol·kg-1(C) 0.002mol·kg-1 (D) 0.012mol·kg-1 4、在浓差电池Pt(s)│Cl2(pө)│HCl(a±=0.1)│HCl(a±=0.01)│Cl2(pө) │Pt(s) 中, 电池的电动势是E,液接电动势是E J,则:(A)

物理化学2

溶液和统计热力学 A 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38题,每题1分) 1.在分子的各配分函数中,与温度及压力均有关的是 A. 电子运动配分函数 B. 振动配分函数 C. 平动配分函数 D. 转动配分函数 2.对于单原子分子理想气体,其功函A为 A. A = -NkTln(q t q内) B. A = -kTln(q t N / N!) - -kTln(q内N / N!) C. A = -NkTlnq t D. A = -kTln(q t N q e N q n N / N!) 3.分子运动的振动特征温度Θv是物质的重要性质之一, A. Θv越高,表示温度越高 B. Θv越高,表示分子振动能越小 C. Θv越高,表示分子处于激发态的百分数越小 D. Θv越高,表示分子处于基态的百分数越小 4.配分函数与热力学函数的关系式中,含有(?lnq/?V)T项的是 A. S B. P C. A D. U 5.通过对谐振子配分函数的讨论,可以得出1 mol晶体热容为C V= 3R,这一关系与下列哪一著名定律相同 A. 爱因斯坦定律 B. 玻尔兹曼分布 C. 德拜立分定律 D. 杜隆-伯替定律定律 6.I2分子i、j振动能级间隙为0.43′10-20J,则在298K时,i、j振动能级上分子数之比为 A. 0.500 B. 0.430 C. 0.065 D. 0.352 7.导出Boltzmann 分布定律时,应用下列公式,其中错误的是 A. Langrange待定乘因子法 B. Stirling公式 C. 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可忽略不计 D. t i= pg i! / (n i!(g i -n i)!) 8.在通常温度T下,若将能量标度零点选在各运动形式的基态,则错误的是 A. Θv >>1 , Q v? 1 B. 电子配分函数Q e = g e, 0 = 2j + 1 C. 核自旋配分函数Q n = g n, 0 = 2i + 1 D. Θv >> Θr, Q v >> Q r 9.宏观参量U、V、N为定值的热力学体系,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粒子能级一定,但简并度及总微观状态数不确定 B. 粒子能级不定,但简并度及总微观状态数均确定 C. 粒子能级及简并度确定,但总微观状态数不确定 D. 粒子能级、简并度及总微观状态数均确定 10.统计体系可以分为独立粒子体系和相依粒子体系,这是按照

2007-2008学年第1学期化学系化学专业《物理化学(2)》期末考试试卷(A)及答案评分标准

考生承诺:我知道并遵守学院有关考试的规章制度,且承担因考试违纪、作弊引起的一切后果 ―――――――――――――――――――――――――― ○ ――――――――――――――――――――――――――――― ○ ――――――――――――――――――――――――――――――――― ○ ――――――――――――――――――――――――――――――――――― 2007-2008学年第1学期化学系化学专业《物理化学(2)》期末考试试卷(A ) 一、填空题(共10分,每空1分) 1.298K 时,当H 2SO 4溶液的浓度从0.01 mol·kg -1增加到0.1 mol·kg -1时,其电导率κ将 ,摩尔电导率Λm _ 。(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2.固体能被液体润湿时,则 。 3.某化合物与水相作用时,该化合物初浓度为1 mol ?dm -3 ,1 h 后其浓度为0.8 mol ?dm -3 ,2 h 后其浓度为0.6 mol ?dm -3 ,则此反应的反应级数为 ,此反应的反应速率系(常)数k = 。 4.电导率κ的物理意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298 K 时,已知φθ (Fe 3+ ,Fe 2+ )=0.77 V, φθ (Sn 4+ ,Sn 2+ )=0.15 V,当这两个电极组成自发电池时, E ? 为 V 。 6.在KI 溶液中加入稍过量AgNO 3溶液,得到溶胶的胶团结构可表示为: 。 7.丁达尔现象是光的 所引起的,其强度I 与入射光波长λ 。 二、单项选择题(共40分,每小题2分,选项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将其填入括号内) 1.下列溶液中,摩尔电导率最大的是 ( ) (A) 0.001 mol·kg -1 KCl (B) 0.001 mol·kg -1 KOH (C) 0.001 mol·kg -1 HCl (D) 1.0 mol·kg -1 KCl 2.某一反应在有限时间内可反应完全,所需时间为c 0/k ,该反应级数为:( ) (A) 零级 (B) 一级 (C) 二级 (D) 三级 3.一个化学体系吸收了光子之后,将引起下列哪种过程:( ) (A) 引起化学反应 (B) 产生荧光 (C) 发生无辐射跃迁 (D) 过程不能确定 4.在低于室温的温度下,在固体表面上的气体吸附一般是什么形式:( ) (A) 形成表面化合物 (B) 化学吸附 (C) 液化 (D) 物理吸附 5.电极AgNO 3(m 1)|Ag(s)与ZnCl 2(m 2)|Zn(s)组成电池时,可作为盐桥的是: ( ) (A) KCl (B) NaNO 3 (C) KNO 3 (D) NH 4Cl 6.下图描述了原电池和电解池中电极的极化规律, 其中表示原电池阳极的是:( ) (A) 曲线1 (B) 曲线2 (C) 曲线3 (D) 曲线4 7.雾属于分散体系,其分散相是:( ) (A)液体 (B)气体 (C) 固体 (D) 气体或固体 8.Tafel 公式 η =a+blg j 的适用范围是 : ( ) (A) 仅限于氢超电势 (B) 仅限于j ? 0, 电极电势稍有偏差的情况 (C) 仅限于阴极超电势, 可以是析出氢, 也可以是其他 (D) 可以是阴极超电势, 也可以是阳极超电势 9.电解金属盐的水溶液时, 在阴极上 : ( ) (A) 还原电势愈正的粒子愈容易析出 (B) 还原电势与其超电势之代数和愈正的粒子愈容易析出 (C) 还原电势愈负的粒子愈容易析出 (D) 还原电势与其超电势之和愈负的粒子愈容易析出 10.有相同初始浓度的反应物在相同的温度下,经一级反应时,半衰期为t 1/2 ;若经二级反应,其半衰期为t 1/2',那么:( ) (A) t 1/2 = t 1/2' (B) t 1/2 > t 1/2' (C) t 1/2 < t 1/2' (D) 两者大小无法确定

物理化学II试卷

《物理化学II 》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1分;填上正确答案)15分 1、已知下列两电极反应的标准电极电势为: Fe 2+(aq) +2e - →Fe(s) φ ө Fe 2+/Fe = -0.44V Fe 3+(aq) +3e - →Fe(s) φ ө Fe 3+/Fe = -0.04V 由此计算Fe 3+(aq) +e -→Fe 2+(aq) 的φ ө Fe 3+/Fe 2+ 值为: ( ) (A )-0.20V ; (B )0.40V ; (C )0.20V ; (D )0.76V 2、已知 298.15K 及101325Pa 压力下,反应 A(s) + 2BD(aq) = AD 2(aq) + B 2(g) 在电池中可逆地进行,完成一个单位的反应时,系统做电功150kJ ,放热80kJ ,该反应的摩尔等压反应热为多少 kJ/mol 。 ( ) (A) -80; (B) -230; (C) -232.5; (D) -277.5 3、对弯曲液面(非平面)所产生的附加压力: ( ) (A)一定不等于零;(B)一定等于零;(C)一定大于零;(D) 一定小于零 4、把玻璃毛细管插入水中,凹面下液体所受的压力 p 与平面液体所受的压力p 0相比: ( ) (A )p = p 0; (B )p < p 0; (C )p > p 0; (D )不确定 5、在同一温度下微小晶粒的饱和浓度和大块颗粒的饱和浓度哪个大? ( ) (A )微小晶粒的大;(B )大块颗粒的大;(C )一样大;(D )无法比较 6、二级反应的速率常数的单位是: ( ) (A )s -1; (B )dm 6·mol -2·s -1; (C )mol -1·s -1; (D )dm 3·mol -1·s -1;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得分 评卷人 院(系) 班级 姓名 学号 ……………………………………………装…………………………订………………………线……………………………………………

物理化学试卷及答案2套

物理化学试题A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 在pθ, K下过冷水结成同温度下的冰,则该过程中:() (A) ΔS=0 ΔG=0 (B) ΔS>0 ΔG<0 (C) ΔS <0 ΔG<0 (D) ΔS>0 ΔG >0 2.在α、β两相中都含有A和B两种物质,当达到相平衡时,下列三种情况,正确的是:() (A); (B) ;

(C); (D)以上答案均不正确。 3.下列的过程可应用公式ΔH=Q进行计算的是:( ) (A) 不做非体积功,终态压力相同但中间压力有变化的过程 (B) 不做非体积功,一直保持体积不变的过程 (C) K,pθ下液态水结成冰的过程 (D) 恒容下加热实际气体 和 O 2在绝热钢瓶中化学反应生成CO 2 的过程:( ) (A) ΔH = 0 (B) ΔU = 0 (C) ΔS = 0 (D) ΔG = 0 5.在恒温恒压不做非体积功的情况下,下列哪一个过程肯定可以自发进行:() (A) ΔH>0,且ΔS>0 (B) ΔH>0,且ΔS<0 (C) ΔH<0,且ΔS>0 (D) ΔH<0,且ΔS<0 6.公式 d G = V d p -S d T可适用下述哪一过程:( ) (A) 298K、101325Pa 下的水蒸发过程 (B) 理想气体真空膨胀 (C) 电解水制取氢 (D) N 2(g) + 3H 2 (g)=2NH 3 (g) 未达平衡 7.同一温度压力下,一定量某纯物质的熵值:() (A) S(气)>S(液)>S(固); (B) S(气)<S(液)<S(固); (C) S(气)=S(液)=S(固); (D)以上答案均不正确

物理化学第二版习题答案

物理化学第二版习题答案 【篇一:物理化学核心教程课后答案完整版(第二版学生 版)】 ss=txt>二、概念题 1. 答:(d)热力学能是状态的单值函数,其绝对值无法测量。 2. 答:(c)气体膨胀对外作功,热力学能下降。 3. 答:(b)大气对 系统作功,热力学能升高。 4. 答:(a)过程(1)中,系统要对外作功,相变所吸的热较多。 5. 答:(a)对冰箱作的电功全转化为热了。 7. 答:(c)对于理想气体而言,内能仅仅是温度的单值函数,经真空绝热膨胀后,内能不变,因此体系温度不变。 8. 答:(c)由气体状态方程pvm= rt+bp可知此实际气体的内能只是温度的函数,经真空绝热膨胀后,内能不变,因此体系温度不变(状态方程中无压力校正项,说明该气体膨胀时,不需克服分子间 引力,所以恒温膨胀时,热力学能不变)。 9. 答:(b)式适用于不作非膨胀功的等压过程。 757 ,cv =rcp=r ,这是双原子分子的特征。 522 ?n2mol v2 10. (b)1.40= ? ? 16. 答:由气体状态方程pvm= rt+bp可知此实际气体的内能与压力和体积无关,则此实际气体的内能只是温度的函数。三、习题 1. (1)一系统的热力学能增加了100kj,从环境吸收了40kj的热,计算系统与环境的功的交换量;(2)如果该系统在膨胀过程中对环 境做了20kj的功,同时吸收了20kj的热,计算系统热力学能的变化值。 2. 在300 k时,有 10 mol理想气体,始态压力为 1000 kpa。计算 在等温下,下列三个过程做膨胀功: (1)在100 kpa压力下体积胀大1 dm3 ; p? nrt

物理化学第二版习题答案

物理化学第二版习题答案 物理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对于学习物理化学的学生来说,习题是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下面将为大家提供物理化学第二版习题的答案,希望对广大学生有所帮助。第一章:热力学基础 1. 答案:热力学是研究物质在能量转化过程中的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能量 的转化和守恒规律,以及物质在这个过程中的性质变化。 2. 答案:热力学第一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即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 种形式,但总能量守恒不变。 3. 答案:热力学第二定律是能量转化过程中的不可逆性原理,即自发过程的方 向是从有序向无序的方向进行。 第二章:热力学函数 1. 答案:热力学函数是描述物质性质和状态的函数,如内能、焓、自由能等。 2. 答案:内能是系统所拥有的全部能量的总和,包括系统的动能和势能。 3. 答案:焓是系统的内能和对外界做的功之和,常用符号表示为H。 第三章: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 1. 答案:热容量是物质吸收或释放热量时的温度变化与热量变化之比。 2. 答案:绝热过程是指在过程中系统与外界没有热交换,即系统的热容量为零。 3. 答案:等温过程是指在过程中系统的温度保持不变,即系统与外界的热交换 量为零。 第四章: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应用 1. 答案:熵是描述系统无序程度的物理量,表示系统的混乱程度。

2. 答案:熵增原理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它指出孤立系统的熵总是 增加的。 3. 答案:卡诺循环是一种理想的热机循环,它由等温膨胀、绝热膨胀、等温压 缩和绝热压缩四个过程组成。 第五章:相变和化学平衡 1. 答案:相变是指物质由一种相转变为另一种相的过程,如固态到液态、液态 到气态等。 2. 答案:平衡态是指系统各种性质的变化不再随时间变化,达到动态平衡的状态。 3. 答案:化学平衡是指在封闭容器中,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达到一定比例时, 反应速率前后保持不变的状态。 第六章:化学动力学 1. 答案:化学动力学是研究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机理的学科。 2. 答案: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变化的量。 3. 答案:活化能是指反应物转化为产物所需的最小能量。 以上是物理化学第二版习题的答案,希望对学习物理化学的同学有所帮助。通 过做习题并查看答案,可以加深对物理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解题能力。同时也希望大家在学习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对物理化学实验的 学习和实践,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

020514601物理化学II(含实践)试题-3

1. 下列对于碰撞次数和反应速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分子间的碰撞次数与温度有关 B .分子间的碰撞次数与分子的大小有关 C .分子间的碰撞次数越多,反应速度便越大 D .单位时间的碰撞次数总数称为反应速度 2. 在简单碰撞理论中,有效碰撞的定义是( ) A. 互撞分子的总动能超过Ec B .互撞分子的相对总动能超过Ec C .互撞分子连心线上的相对平动能超过Ec D .互撞分子的内部动能超过Ec (注,Ec 位阈能) 3. 下列说法中与气相反应碰撞理论的假设不符合的是( ) A .反应物分子是没有内部结构的钢球 B .活化分子碰撞后直接变成产物,反应过程中不形成活化络合物 C .分子发生反应的必要条件是相互碰撞 D .分子碰撞的相对平动能等于或超过某一定值后才发生反应 物理化学(二) 3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25 分) 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 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4. 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碰撞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个分子发生反应必应先发生碰撞 B.两个活化分子碰撞必然引起反应 C.该理论不能计算方位因子的值 D.该理论不能直接计算出Arrhenius活化能 5. 在碰撞理论中分子的碰撞数与() A.温度成正比 B.温度无关 C.绝对温度的平方根成正比 D. 绝对温度成反比 6. 对于气相反应的简单碰撞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它从理论上解决了速率常数的计算问题 B. 它从理论上解决了活化能的计算问题 C. 他从理论上解决了速率常数和活化能的计算问题 D. 它无法解释几率因子的具体意义 7. 反应物分子结构简单是,由碰撞理论计算的k值与实验值偏差小,其结构复杂时,计算 的k值与实验值偏差大,主要原因是() A. 碰撞理论把分子视为无结构的刚球 B. 只有活化分子的碰撞才发生反应 C. 碰撞反应的阈能不等于活化能 D. 碰撞理论忽略了分子的振动能 8. 对气相分子的简单碰撞理论,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反应物活化分子一经碰撞,必然发生反应生成产物 B. 反应物分子迎面碰撞一定发生反应 C. 活化分子只有经过迎面碰撞才能发生反应 D. 发生反应的分子对在碰撞时其相对平动能在连心线上的分量不小于阈能

物理化学试卷二及答案

物理化学试卷二及答案 班级姓名分数 一、选择题( 共1题5分) 1. 5 分(4446) 4446 25℃,将含有Fe2+和Fe3+的水溶液与Fe 粉一起振荡,使其达平衡,求出 K = [Fe2+]3[Fe3+]-2= 8.98×1040,其φ (Fe2+/Fe) = -0.4402 V,则下列答案 正确的是:( ) (A) φ (Fe3+/Fe2+) = 0.771 V,φ (Fe2+/Fe) = 0.3308 V (B) φ (Fe3+/Fe2+) = 1.6514 V,φ (Fe2+/Fe) = 0.8439 V (C) φ (Fe3+/Fe2+) = 0.771 V,φ (Fe2+/Fe) = -0.0365 V (D) φ (Fe3+/Fe2+) = 1.6514 V,φ (Fe2+/Fe) = -0.0365 V 二、填空题( 共12题35分) 2. 5 分(4908) 4908 某含有Ag+,Ni2+ ,Cd2+ (活度均为1)离子的pH = 2 的溶液,电解时, H2与各金属 在阴极析出的先后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已知φ (Ag+/Ag)= 0.799 V,φ (Ni2+/Ni)= -0.23 V,φ (Cd2+/Cd)= -0.402 V 。 H2在Ag 上超电势η=0.20 V,在Ni 上, η=0.24 V,在Cd 上, η=0.30 V) 3. 5 分(7719) 7719 半透膜两边电解质的起始浓度为: c(NaP)/mol·dm-3c(KCl)/mol·dm-3 0.01 0.1 其中NaP电离出的P-为不能透过半透膜的大离子,膜平衡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5 分(4196) 4196 298 K时,已知E (Cu2+|Cu)=0.337 V,E (Zn2+|Zn)= - 0.7628 V,则电池 Zn(s)|Zn2+(a1=1)||Cu2+(a2=1)|Cu(s)的E=______________,电池反应的平衡常数K a=_________________,

020514601物理化学II(含实践)试题-2

1. 碰撞理论中的碰撞参数指的是( ) A. 两个分子碰撞时的质心距离 B .两个分子的半径之和 C .一个分子A 的质心与另一分子B 的运动路径延长线的垂直距离 D .两个分子的直径之和 2. 对于基元反应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只有基元反应才有反应分子数可言 B .基元反应的活化能才有明确的物理意义 C .基元反应是质量作用定律建立的基础 D .从微观考虑,基元反应应只含有一个基元步骤 3. 简单碰撞理论中,碰撞截面是( ) A.碰撞分子A 的横截面积 B .碰撞分子B 的横截面积 C .碰撞分子A 和B 的横截面积之和 D .以碰撞直径σ为半径的圆面积 4. 在双分子碰撞理论中,碰撞直径是( ) A.两个钢球分子的半径之和 B .两个钢球分子的直径之和 C .两个真实分子半径之和 物理化学(二) 2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25 分) 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 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D.两个真实分子直径之和 5. 根据分子碰撞理论,正确的说法是() A.反应分子数只能是2 B.反应分子式不一定等于2 C.反应分子数必等于反应级数 D.反应级数和反应分子数都一定等于2 6. 根据碰撞理论,温度增加反应速率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A. 活化能降低 B. 碰撞频率提高 C. 活化分子所占比例增加 D. 碰撞数增加 7. 对于简单碰撞理论,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反应物分子是无相互作用的刚性硬球 B. 反应速率与分子的有效碰撞频率成正比 C. 该理论完全解决了速率常数的计算问题 D. 是轴心联线上的相对平动能大于某临界值得分子碰撞才能反应 8. 对气体反应,碰撞理论的观点是() A. 气体分子可以看成刚球,一经碰撞就能反应 B. 反应物分子必须相互碰撞,且仅限于一定方向才能起反应 C. 反应物分子只要相互迎面碰撞就能引起反应 D. 一对反应物分子具有足够的碰撞才能引起反应 9. 在碰撞理论中,碰撞直径d,碰撞参数d与反射角θ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若b<d,则θ小于π B. 若θ=0,则分子不发生碰撞 C. 若b=0,则θ=π D. 若θ=π,则分子不发生碰撞 10.下列各条中不属于碰撞理论基本要点的是()

《物理化学II》课程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II》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中文名称:物理化学II 课程英文名称:Physical Chemistry II 课程代码:12117050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总学时数:68理论学时 学分:4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适用专业: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制药工程、药物制剂、药学、中药学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无机化学 后续课程:不同专业涉及到的工程类、应用类、课程、实习与生产实践类课程开课单位:化学与环境保护工程学院 教研室:精细化工教研室 二、课程简介及教学目标 《物理化学》是从研究化学现象和物理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入手,借助数学、物理学等基础科学的理论及其实验手段,来探求化学变化中最具普遍性的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它对于学生科学思维、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物理化学II》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制药工程、药物制剂、药学、中药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学习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胶体化学等内容的基本知识原理和方法。 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用热力学观点分析化学领域一切问题有无可能发生,用动力学观点分析其能否实现的方法,并初步具有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各专业课程打下基础。本课程的任务是学习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表面现象和胶体化学的基本知识、原理和方法,通过课堂讲授、自学、演算习题和习题课等教学环节达到本课程的目的。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含学时分配) 本课程教学内容和课时是按基本要求制定的,可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的删减。 0.绪论(2学时) 0.1物理化学课程的内容 0.2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 0.3近代化学发展趋势 0.4物理化学学习方法 0.5物理量的表示与运算 0.6关于标压 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 介绍物理化学基本内容、发展简史、学习物理化学的方法,物理量的表示方法等内容; 第1章气体(4学时) 1.1低压气体的经验定律 1.2理想气体及其状态方程 1.3理想气体混合物 1.4真实气体的液化 1.5真实气体的状态方程 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如何从低压气体的三大定律下提出理想气体的概念,导出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气体摩尔常数R。理想气体的微观模型及状态方程的应用,分压定律和分体积定律对混合气体组成计算,真实气体的状态方程,气体液化的本质,饱和蒸汽压、临界状态等的概念。 难点:如何正确应用气体状态方程解决气体PTV等的计算。 第2章.热力学第一定律(8学时) 2.1热力学概念 2.2热力学第一定律基本概念 2.3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定义 2.4焓和热容 2.5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和焓 2.6几种热效应 2.7化学反应焓变 重点:状态、状态函数、准静态过程、可逆过程、内能、焓、最大体积功等一些重要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内能、热、功的区别与联系。 难点:理想气体在等温、等容、等压和绝热过程中△U、△H、Q、W的熟练计算,相变化等热效应计算。 第3章热力学第二定律(10学时) 3.1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 3.2卡诺循环与卡诺定理 3.3熵的概念

11应化《物理化学》(二)小测验

《物理化学》(二)小测验 班级:学号:姓名: 一、填空题 1.对Na3PO4溶液,其离子独立运动定律的表达式为 ()。 2.在电解时阴阳极均有多种反应可以发生,阴极上总是极化电极电势 ()的反应优先发生,阳极上总是极化电极电势()的反应优先发生。 3.无论电解池或原电池,极化结果是阴极电势更(),阳极电势更()。 4.拿一根内径较细的玻璃管插入水中,水面在玻璃管中呈()面,并且液面比外面的水面(),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5.物理吸附是由()引起的,因而是()层的;化学吸附是由()引起的,因而是()层的。 6.将反应设计成电池:2Ag++ H 2 (g)= 2Ag + 2H+( )。 7. 浓差电池Ag|AgNO 3(a 1 =0.5)|| AgNO 3 (a 2 =1)|Ag的电池反应是 (),电动势为 () 8.在原电池中阳极发生()反应,阴极发生()反应,在外电路中电子是从()极流向()极。 9.用银电极电解AgNO3溶液,通入1A的电流,若要在阴极上析出5.40g金属Ag,所需要的时间为()。(Ag的原子量为108,F= 96500库仑·mol-1)10.在50 cm3浓度为0.1 mol·dm-3的HAc溶液中加入30 cm3水,其电导率将(),摩尔电导率将()。 11.通电于AgNO 3溶液中,其中NO 3 -迁移速率为Ag+的4倍,则NO 3 -的迁 移数为 Ag+的()。 12.有4个浓度都是 0.01 mol·kg-1的电解质溶液,KCl、CaCl 2、CuSO 4 、AlCl 3 ,

其中离子强度最大的是( ),平均活度系数最大的是 ( )。 二、简答题 1. 无限稀释时,HCl 、KCl 、和NaCl 三种溶液在相同温度,相同浓度,相同电 势梯度下,溶液中Cl -的运动速度是否相同?Cl -的迁移数是否相同?为什么? 2. 简述表面张力和比表面吉布斯函数两物理量的异同点。 二、计算题 1. 已知298K 时NaCl 、NaOH 和NH 4Cl 的Λm ∞分别为108.6×10-4、217.2×10-4 和129.8×10-4 S •m 2•mol -1;0.1 mol ·dm -3的NH 3•H 2O 的电导率κ为3.09 ×10-2 S •m -1。试根据上述数据计算0.1 mol ·dm -3NH 3•H 2O 溶液的解离度 和解离常数。 2. 用德拜休格尔极限公式计算0.0100mol ·kg 1- FeCl 3溶液的平均活度系数± γ 和平均活度±a 。(A=0.509(mol -1·kg )1/2) 3.在298K 时,电池 Hg(l)︱Hg 2Cl 2(s)︱HCl(a )︱Cl 2(p )︱Pt(s) 的 电动势 E =1.092V ,温度系数为9.427×10-4V·K -1。 (1) 写出有2mol 电子得失的电极反应和电池的净反应。 (2) 计算当电池有2mol 电子的电荷量输出时,电池反应的r m G ∆、r m H ∆、 r m S ∆和此过程的可逆热效应Q R 。 (3) 计算在相同温度和压力下,与2mol 电子得失的净反应相同的热化学 方程式的热效应。

物理化学2习题与例题

物理化学习题与例题 第一章习题 习题1设有一电炉丝浸于水中,接上电源,通过电流一段时间。如果按下列几种情况作为系统,试问ΔU,Q,W为正为负还是为零? (1)以电炉丝为系统; (2)以电炉丝和水为系统; (3)以电炉丝、水、电源及其它一切有影响的部分为系统。 习题2设有一装置如图所示,(1)将隔板抽去以后,以空气为系统时,ΔU,Q,W为正为负还是为零?(2)如右方小室亦有空气,不过压力较左方小,将隔板抽去以后,以所有空气为系统时,ΔU,Q,W为正为负还是为零? 习题3(1)如果一系统从环境接受了160J的功,内能增加了200J,试问系统将吸收或是放出多少热?(2)一系统在膨胀过程中,对环境做了10 540J的功,同时吸收了27 110J的热,试问系统的内能变化为若干? [答案:(1) 吸收40J;(2) 16 570J] 习题4如右图所示,一系统从状态1沿途径1-a-2变到状态2时,从环境吸收了314.0J的热,同时对环境做了117.0J的功。试问:(1)当系统沿途径1—b—2变化时,系统对环境做了44.0J的功,这时系统将吸收多少热?(2)如果系统沿途径c由状态2回到状态1,环境对系统做了79.5J的功,则系统将吸收或是放出多少热? [答案:(1)241.0 J;(2)放热276.5J] 习题5在一礼堂中有950人在开会,每个人平均每小时向周围散发出4.2xl05J的热量,如果以礼堂中的空气和椅子……等为系统,则在开会时的开始20分钟内系统内能增加了多少?如果以礼堂中的空气、人和其它所有的东西为系统,则其ΔU=? [答案:1.3×l08J;0] 习题6一蓄电池其端电压为12V,在输出电流为10A下工作2小时,这时蓄电池的内能减少了1 265 000J,试求算此过程中蓄电池将吸收还是放出多少热? [答案:放热401000J] 习题7 体积为4.10dm3的理想气体作定温膨胀,其压力从106Pa降低到105Pa,计算此过程所能作出的最大功为若干? [答案:9441J] 习题8 在25℃下,将50gN2作定温可逆压缩,从105Pa压级到2×106Pa,试计算此过程的功。如果被压缩了的气体反抗恒定外压105Pa作定温膨胀到原来的状态,问此膨胀过程的功又为若干? [答案:–1.33×104J;4.20×103J] 习题9 计算1mol理想气体在下列四个过程中所作的体积功。已知始态体积为25dm3终态体积为100dm3;始态及终态温度均为100℃。 (1)向真空膨胀; (2)在外压恒定为气体终态的压力下膨胀; (3)先在外压恒定为体积等于50dm3时气体的平衡压力下膨胀,当膨胀到50dm3(此时温度仍为100℃)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