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国统考专业课307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研精品资料

2020年全国统考专业课307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研精品资料

2020年全国统考专业课307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研精品资料

说明:本套考研资料由本机构多位高分研究生潜心整理编写,2020年考研初试首选资料。

2020年全国统考专业课307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研资料

第一部分、考研历年真题汇编

1-1、统考307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综合]2005-2018年考研真题及详细答案解析

说明:考研首选资料,分析真题可以把握出题脉络,了解考题难度、风格等,为考研复习指明方向。

第二部分、考试大纲、高分复习笔记

2-1、2019年统考307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大纲

2-2、2019年统考307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基础理论]高分复习笔记

2-3、2019年统考307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药学]高分复习笔记

2-4、2019年统考307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内科学]高分复习笔记

2-5、2019年统考307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针灸学]高分复习笔记

2-6、2019年统考307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诊断学]高分复习笔记

说明:本书重点复习笔记,条理清晰,重难点突出,提高复习效率,基础强化阶段首选资料。

第三部分、考研核心题库

3-1、2020年统考307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基础理论]考研核心题库

3-2、2020年统考307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药学]考研核心题库

3-3、2020年统考307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内科学]考研核心研题库

3-4、2020年统考307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针灸学]考研核心题库

3-5、2020年统考307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诊断学]考研核心题库

说明:专业课强化辅导班使用。最新最全考研复习题库,均含有详细答案解析,考研首选。

第四部分、模拟试题及详细答案解析

4-1、2019年统考307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三套模拟试题及详细答案解析

说明:精心整理编写,共三套模拟试题,均有详细答案解析,检验复习效果,冲刺首选。

资料全国统一零售价

本套考研资料包含以上四部分,全国统一零售价:[¥480.00]

特别说明:

①本套资料由本机构编写组按照考试大纲、真题、指定参考书等公开信息整理收集编写,仅供考研复习参考,与目标学校及研究生院官方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②资料中的真题及课件免费赠送,仅供参考,版权归属学校及制作老师,在此对版权所有者表示感谢,如有异议及不妥,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无条件立即处理!

考研推荐参考书目(资料不包括教材)

《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药学》高学敏,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内科学》周仲瑛,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针灸学》石学敏,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邓铁涛,人民卫生出版社

全国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大纲原文

2019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 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是为医学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招收中医临床医学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目的科学、 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所需要的医 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基本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医学院校中医临床医学专业优秀 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校及科研院所择优选拔, 确保中医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 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范围包括临床医学人文精神,基础医学中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临床医学中的中医内科学和针灸学。临床医学人文精神重点考查医学职业责任意识、医患沟通能力、医学伦理法规等基本职业素养;基础医学部分重点考查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及理论联系实际的 能力;临床医学部分重点考查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知识,对临床常见病进行辨证论治,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中医学理论知识以及医学人文知识的掌 握程度和运用能力。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 1.熟悉记忆:熟悉记忆中医学基础理论,诊法与辨证,常用中药的药性功用,方剂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配伍意义,腧穴的定位主治,刺灸法,以及临床常 见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医学人文等知识,并准确理解相关概念和基本原理。 2.分析判断:运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释病症发生发展及诊治的机制,并对常用中药、方剂、腧穴、治法及病症进行分析与判断;运用医学人

文相关知识,分析判断医患沟通、医学伦理法规等问题。 3.综合运用:综合运用中医学基本理论和方法,阐释有关的理论问题,并对临床常见病症进行诊断、立法、遣药处方、针灸治疗;综合运用医学人文基本理 论和方法,解决临床和医学研究中常见的伦理法规等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中医基础理论约13% 中医诊断学约13% 中药学约13% 方剂学约13% 中医内科学约28% 针灸学约14% 临床医学人文精神约6% 四、试卷题型结构 A型题第1—36小题,每小题 1.5分,共54分 第37—81题,每小题2分,共90分 B型题第82—105题,每小题 1.5分,共36分 X型题第106—165题,每小题2分,共120分 Ⅳ考查内容 一、中医基础理论

年西医临床医学综合能力真题答案

外科部分 A型题(A1型11道,每题2分;A4型15道,每题2分) 2017-57-A. ?低血钾的患者给予补钾治疗后仍然低血钾,此时应该考虑合并 A. 低钠血症 B. 低磷血症 C. 低钙血症 D. 低镁血症 【正确答案】D 2017-58-A. ?结肠癌患者血清CEA检测的临床意义,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 CEA的阳性率与结肠癌的分期有关 B. 术后CEA未明显下降说明可能有肿瘤的残留 C. 术后CEA持续升高提示肿瘤复发 D. 术前CEA指标正常是缩小切除范围的依据 【正确答案】D 2017-59-A. ?男性,45岁。因甲状腺癌行左叶甲状腺全切术。术后出现饮水呛咳,但发音正常。首先考虑的原因是

A. 喉返神经损伤 B. 交感神经损伤 C. 喉上神经外支损伤 D. 喉上神经内支损伤 【正确答案】D 2017-60-A. ?女,55岁。左侧乳房内肿块4×3cm,基底不固定,左腋下可触及多个质硬淋巴结相互融合,淋巴活检病理报告乳腺癌转移,未发现远处转移。按照国际标准,应属于的分期是 A. T?N?M? B. T?N?M? C. T?N?M? D. T?N?M? 【正确答案】D 2017-61-A. ?最容易发生嵌顿的腹外疝是 A. 脐疝 B. 腹股沟直疝

C. 腹股沟斜疝 D. 股疝 【正确答案】D 2017N62A. ?下列关于结肠癌正确的是 A. 胃肠道肿瘤中预后最好 B. 右侧结肠癌多表现为肠梗阻 C. 左侧结肠癌多表现为贫血 D. 早期以血道转移为主 【正确答案】A 2017-63-A. ?男性,65岁。反复上腹部不适、轻度黄疸3个月,腹痛、黄疸加重伴高热2天。入院查体:T39.5℃,P125次/分,BP75/50mmHg,右上腹压痛。腹部超声检查发现胆囊多发结石,胆总管直径1.5cm,胰头显示不清。血WBC15×10?/L,中性粒细胞90%。该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法是 A. 大剂量抗生素抗感染后择期手术 B. 全胃肠外营养后择期手术 C. 大量输液抗休克同时尽早手术

中医综合考研中药学笔记精华

解表药1、??? 辛温解表药: 麻黄:草质茎。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外感风寒表实证)桂枝:干燥嫩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风寒湿痹、痰饮蓄水、胸痹) 紫苏:茎叶。辛温,归肺脾经。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安胎(脾胃气滞) 生姜:根茎。辛微温。归肺脾胃经。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鱼蟹毒(胃寒呕 吐) 香薷:辛微温。归肺胃经。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阴暑、水肿、小便不利) 荆芥:干燥地上。辛微温。归肺肝经。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 防风:根。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风药之润剂,治风 之通药” 羌活:根茎及根。辛苦温,归膀胱肾经。解表散寒、去风胜湿,止痛。 白芷:根。辛温,归肺胃大肠经。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阳明头痛,寒湿带下) 细辛:全草。辛温,有毒。归肺肾心经。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 少阴头痛)(汤1-3,散0.5 -1)藁本:根茎及根。辛温;归膀胱经。祛风散寒,除湿止痛。(颠顶疼痛) 苍耳子:果实。辛苦温。有毒。归肺经。发表散寒,通鼻窍,去风湿,止痛。

辛 夷: 辛温。归肺胃经。发表散寒,通鼻窍。(包煎) 葱 白: 辛温,归肺胃经。发汗解表,散寒通阳。(通乳,乳房胀痛) 2、辛凉解表药: 薄荷:地上,辛凉。归肝肺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后下)牛蒡子:成熟果实。辛苦寒。归肺胃经。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 蝉蜕: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熄风止痉。(惊风,破伤 风) 桑 叶: 叶。苦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凉血止血) 菊 花:花序。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疏风清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蔓荆子:成熟果实。辛苦微寒。归膀胱肝胃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柴胡:根,苦辛微寒,归肝、胆经。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伤寒邪在少阳、 肝气郁结、气虚下陷致肛脱等,退热截疟) 升麻:根茎。辛微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中气虚弱、气虚下陷致肛脱等) 葛根:根。甘辛凉。归脾胃经。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淡豆豉:辛苦凉,寒。归肺胃经。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浮萍:辛温。归肺,膀胱经。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尿消肿。 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内科学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第1章 感 冒【圣才出

第1章感冒 1.1考纲要求 概念、沿革、病因病理、病症鉴别、辩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转归预后 1.2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 一、概念 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所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为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 二、历史沿革 1.《内经》已有对感冒的论述。 2.汉·张仲景《伤寒论》以桂枝汤治表虚证,以麻黄汤治表实证。 3.感冒病名出自北宋《仁斋直指方》,其介绍用参苏饮治“感冒风邪,发热头痛,咳嗽声重,涕唾稠黏”。 4.《丹溪心法》提出本病病位在肺,提出辛温、辛凉两大法则。 5.明清时期,感冒与伤风互称。 6.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首创“时行病”之说。 7.清·林佩琴在《类证治裁》中明确提出了“时行感冒”之名。

【例1】(A型题)明确提出“时行感冒”病名的医籍是()。[2012年研] A.《诸病源候论》 B.《仁斋直指方》 C.《类证治裁》 D.《医学源流论》 【答案】C 【解析】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首先提出了感冒病名,《诸病源候论·时气病诸候》提出了“时行病”,而清朝林佩琴《粪证治裁·伤风》明确提出了“时行感冒”之名。 三、病因病理 1.病因 (1)外感六淫,以风为主。主要有风寒、风热、暑湿证候,一般以风寒、风热证为多见,暑湿证次之。 (2)时行疫毒伤人。病情重而多变,往往相互传染,造成广泛的流行,且不限于季节性。 2.病机 (1)基本病机是邪犯肺卫,卫表不和。风性轻扬,多犯上焦,外邪从口鼻、皮毛入侵,肺卫首当其冲,出现卫表不和及上焦肺系症状:卫表不和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肺失宣肃而见鼻塞、流涕、咳嗽、咽痛。 (2)外邪侵袭人体是否发病,关键在于卫气之强弱,同时与感邪轻重有关。 四、病症鉴别

考研中医综合必背笔记

中医方剂学 一、解表药主入肺、膀胱经,注意:表虚自汗,阴虚盗汗,疮疡日久,淋证,失血虽有表证,也要慎用(一)发散风寒药 1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麻、桂相配治疗风寒表证】 2 桂枝: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性味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桂枝单用解肌发表,配伍芍药,调和营卫;类似:柴胡单用疏肝解郁,配黄芩和解少阳。 eg:桂枝汤中调和营卫的配伍有:桂枝和白芍,生姜和大枣 3 紫苏(苏叶):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不宜久煎,主治:脾胃气滞,胸闷呕吐 4 生姜: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半夏南星及鱼蟹毒)—呕家之圣药 5 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消疮、(炭) 止血(肺胃等多种出血证)治外感表证,无论寒热皆可。荆芥穗祛风作用强于荆芥 6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风药风中润剂,既能祛外风,也能熄内风,祛风湿 7 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治太阳风寒湿邪在表之要药,驱上半身风寒湿痹见长(独活为下半身) 8 香薷: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夏月麻黄 9 藁本:散寒除湿,祛风止痛—太阳引经药 10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阳明经引经药 11细辛: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温肺化饮—少阴经引经药,细辛辛燥伤阴,“辛不过钱” 12苍耳子:发散风寒、祛风湿止痛、通鼻窍—治鼻渊要药 13辛夷:发散风寒、通鼻窍包煎,有毛易刺激喉咙 14葱白:发汗解表、散寒通阳、解毒散结、通经下乳 (二)发散风热药 1薄荷:疏散风热、利咽透疹、清利头目、疏肝行气 注:薄荷能发汗,表虚自汗者不宜用 2牛蒡子:疏散风热、利咽透疹、宣肺祛痰、解毒消肿、润肠通便 3蝉蜕: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退翳明目、熄风止痉、镇静安神(3-6g) 4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 5桑叶:疏风清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肺润燥、凉血止血 6菊花:疏风清热(黄)、平抑肝阳、清肝明目(白)、清热解毒(野) 7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 8葛根:解肌退热、生津止渴、升阳止泻、透疹、降压 9升麻: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 10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截疟–疏肝要药与黄芩配伍和解少阳 11淡豆豉: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12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尿消肿 麻黄、桂枝—发汗解表—麻黄汤 桂枝配芍药,生姜配大枣—调和营卫—桂枝汤 生姜配半夏—胃寒呕吐—小半夏汤 荆芥配防风—风寒证—荆防败毒散 柴胡配黄芩—和解少阳—小柴胡汤 升麻配葛根—外感风寒所致头痛,麻疹初期—升麻葛根汤

2017考研中医综合真题含标准答案(完整)

2017考研中医综合真题含标准答案(完整) A型题(1-81题) 1.《素问·疏五过论》“尝贵后贱”可致“脱营”,其影响因素是B A.体质因素 B.社会环境因素 C.地理差异因素 D.季节因素 2.与“阳胜则阴病”,病理变化相关的是B A.互根互用 B.对立制约 C.交感互藏 D.相互转化 3.心火亢盛引动肝火而致心肝火旺,根据五行理论应选择的治则是C A.抑强 B.扶弱 C.泻子 D.补母 答案:C泻子。心为肝之子,子病导致母病,病因在子,因而泻其子。 4.根据《素问》,女子“面始焦,发始堕,面始白”与哪条经脉有关C 5.A.太阴脉衰 B.少阴脉衰 C. 阳明脉衰 D.少阳脉衰 6.“治痰先治气”的理论依据是C A.气能生津 B.气能载津 C.气能行津 D. 气能摄津 7.在奇经八脉中,与精冷不育证最密切相关的是B A.任脉 B.督脉 C.冲脉 D.带脉 8.依据《素问·刺志论》,能够导致气虚身热的原因是D 9.A.伤风

B.伤寒 C.伤湿 D.伤暑 10.下列选项中,属于三焦功能失司的病理变化是C A.水谷精微输布障碍 B.水谷受纳腐熟障碍 C.全身水液代谢障碍 D.糟粕传化排泄障碍 11.温热病过程中,邪热里结,阴液大伤,应选用的治则是D 12.A.治本 B.治标 C.先治标后治本 D.标本兼治 13.症见壮热、神昏,呼吸气粗,喉中痰鸣者属于B A.神乱 B.失神 C.假神 D.少神 14.动脉与紧脉均可见于B A.寒证 B.痛证 C.惊恐 D.宿食 15.促、结、代脉的共同特征是A A.脉来时止 B.脉来迟缓 C.脉来数急 D.脉来无力 13、呼吸微弱,手撒身软,汗出不止,二便失禁,舌淡白,脉微欲绝,所属的证候是D A气陷 B亡阳 C气逆 D气脱 14.症见咳嗽痰黄,发热,微恶风寒,苔薄黄,脉浮数者,宜诊断为D A.风寒犯表证 B.痰热壅肺证 C.风热犯表证

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内科学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

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内科学考点归纳与历 年真题详解 展开全文 第1章感冒1.1考纲要求 概念、沿革、病因病理、病症鉴别、辩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转归预后 1.2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 一、概念 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所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为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 二、历史沿革

1《内经》已有对感冒的论述。 2.汉·张仲景《伤寒论》以桂枝汤治表虚证,以麻黄汤治表实证。 3.感冒病名出自北宋《仁斋直指方》,其介绍用参苏饮治“感冒风邪,发热头痛,咳嗽声重,涕唾稠黏”。 4.《丹溪心法》提出本病病位在肺,提出辛温、辛凉两大法则。 5.明清时期,感冒与伤风互称。 6.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首创“时行病”之说。7.清·林佩琴在《类证治裁》中明确提出了“时行感冒”之名。【例1】(A型题)明确提出“时行感冒”病名的医籍是()。[2012年研] A.《诸病源候论》 B.《仁斋直指方》 C.《类证治裁》 D.《医学源流论》 答案:C 解析: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首先提出了感冒病名,《诸病源候论·时气病诸候》提出了“时行病”,而清朝林佩琴《粪证治裁·伤风》明确提出了“时行感冒”之名。 三、病因病理 1病因

(1)外感六淫,以风为主。主要有风寒、风热、暑湿证候,一般以风寒、风热证为多见,暑湿证次之。 (2)时行疫毒伤人。病情重而多变,往往相互传染,造成广泛的流行,且不限于季节性。 2.病机 (1)基本病机是邪犯肺卫,卫表不和。风性轻扬,多犯上焦,外邪从口鼻、皮毛入侵,肺卫首当其冲,出现卫表不和及上焦肺系症状:卫表不和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肺失宣肃而见鼻塞、流涕、咳嗽、咽痛。 (2)外邪侵袭人体是否发病,关键在于卫气之强弱,同时与感邪轻重有关。 四、病症鉴别 1感冒与温病早期 表1-1 2.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 (1)普通感冒:在气候变化时发病率可以升高,但无明显的流行特点。若感冒1周以上不愈,发热不退,或反复加重,应考虑继发它病。 (2)时行感冒:时行感冒发病迅速,不限于季节性,病情多重,往往具有流行性,传变迅速,易变生它证。 五、辨证论治

中医综合考研备考的经验和方法

中医综合考研备考的经验和方法 (一)明确复习目标 明确的目标是做好应考复习的重要前提,只有复习的目标明确,复习过程中才能积极地调动大脑的潜力,提高记忆的效率和准确度,使时间的浪费减到最少。在复习开始之前应当先冷静下来进行思考,结合个人的实际和相关的条件,明确此次复习备考的目标。 1全面把握考试大纲的要求 考试大纲是复习备考的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熟悉和掌握大纲的基本要求是明确复习内容的基本步骤。考试大纲详细规定了各科目考查的内容、重点和要求,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和重点与实际教学和学习中的内容和重点是有差异的。由于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教学要求不同、内容详略不同,或者使用的教材版本不同,平时在学习过程中所学习的内容,常常和中医综合考试大纲有出入。平时任课教师不讲、一般考试不考的内容,大纲却常常作为考点或重点内容要求。因此,无论你是应届生、往届生或在职拟攻读研究生的人员,在开始复习之前,都有必要仔细地阅读考试大纲的内容和要求,了解考试大纲对专业内容的要求和明确复习范围。在实际复习过程中,有不少同学没有做好这项工作,复习到一定阶段常常出现越复习越不知道复习什么,也不知道复习了有用没用的情况,有的同学甚至因此丧失了参加考试的信心。 2认真分析复习的重点 了解和把握大纲要求是开始复习工作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考生还应当结合自身的学习情况进行认真的分析。每个学生经过几年的专业学习,对各门课程知识的掌握都有一定的基础,同时,也存在着对某些内容总是有的方面记得清楚,而另一些方面则较为模糊的情况。通过对大纲的学习,对照自己对各门课程的掌握情况,仔细分析自己的强项和弱项,细致地将自己掌握的不牢固的课程、章节、知识点等总结出来,这些内容就是复习的重点内容。 还有一个方法可以发现复习重点,那就是模拟题训练。在做题过程中常常出错的地方一般就是自己的弱点,在复习时就应当作为重点来对待。但是使用这种方法发现的重点往往比较分散,可以作为对前一种方法的补充,在复习进行到一定程度,对复习效果进行自我检查时使用。 3适应考试的方式和环境 虽然大多数考生都已“身经百战”,应考经验较为丰富。但中医综合考试不同于一般的结业考试和期末考试,考试时间长达三个小时,题量多达180个,涉及的课程有六门之多,考查的知识点多达数百个。考试时间长、题量大、考查内容知识点多,考试的方式和题型全部为客观性的选择题。这样长时间、大强度的考试对于一般考生来说都是没有经历过的,它不仅是对考生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查,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考生心理和意志力的考验。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一定要自觉地进行心理调整,对考试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好心理准备,树立坚持到底的信心和决心,使自己的身心较好地适应严酷的考试环境。 (二)借鉴往年考生复习备考经验 今年中医综合考试的内容和形式虽然有了较大调整,但是除增加针灸学和设立分专业试题外,大部分考试内容、考试的方式、题型等没有变化,因此,借鉴往年考生的复习备考经验还是很有帮助的。往届考生经过了考研全过程的锻炼,对复习备考的过程往往有比较成熟

2018年临床医学综合能力(西医)考试大纲原文(完整版)

2018年临床医学综合能力(西医)考试大纲原文(完整版) Ⅰ.考试性质 临床医学综合能力(西医)是为医学高等院校招收临床医学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有备继续攻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所需要的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基本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校择优选拔,确保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 临床医学综合能力(西医)考试范围包括临床医学人文精神,基础医学中的生理学、生物化学和病理学,以及临床医学中的内科学(包括诊断学)、外科学。临床医学人文精神重点考查医学职业责任意识、医患沟通能力、医学伦理及法律法规等基本职业素养;医学基础理论部分重点考查基本医学理论知识,以及运用医学概念和原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临床综合能力部分重点考查临床思维、诊断与鉴别诊断、制定和执行诊疗计划、临床操作、急诊处理等临床综合能力。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生理学约14%,生物化学约12%,病理学约12%,内科学(含诊断学)约33%,外科学(含骨科学)约23%,临床医学人文精神约6% 四、试卷题型结构 A型题第1-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第41-115题,每小题2分,共150分 B型题第116-135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X型题第136-165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Ⅳ考查内容 一、生理学 (一)绪论 1.体液及其组成,体液的分隔和相互沟通;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2.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3.体内的控制系统:负反馈、正反馈和前馈。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 1.跨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和膜泡运输。 2.细胞的信号转导:离子通道型受体、G蛋白耦联受体、酶联型受体和核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3.细胞的电活动: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兴奋性及其变化,局部电位。 4.肌细胞的收缩: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横纹肌兴奋-收缩耦联及其收缩机制,影响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因素。 (三)血液 1.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2.各类血细胞的数量、生理特性和功能,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3.生理性止血:基本过程,血液凝固和抗凝,纤维蛋白溶解。 4.红细胞血型:ABO血型和Rh血型,血量和输血原则。 (四)血液循环 1.心脏的泵血功能:心动周期,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心音,心输出量和心脏做功,心泵功能储备,影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内科学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第四十七章至第五十五

第47章虚劳 47.1考纲要求 概念、沿革、病因病机、病证鉴别、辩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转归预后 47.2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 一、概念 虚劳,又称虚损,是以脏腑亏损,气血阴阳虚衰,久虚不复成劳为主要病机,以五脏虚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慢性虚弱证候的总称。 二、历史沿革 1.《素问·通评虚实论》所说的“精气夺则虚”可视为虚证的提纲;而《素问·调经论》中有“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2.《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首先提出了虚劳的病名,将其分阳虚、阴虚、阴阳两虚三类,治疗重在温补脾肾,并提出扶正祛邪,祛瘀生新等治法,首倡补虚不忘治实的治疗要点。 3.《景岳全书》对阴阳互根的理论作了深刻的阐发,在治疗肾阴虚、肾阳虚的理论及方药方面有新的发展。 4.《理虚元鉴·治虚有三本》:“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

【例1】(X型题)《景岳全书》在虚劳治疗理论和方药方面的发展,在于()。[2006年研] A.补肾阴 B.补肾阳 C.补脾气 D.补脾阴 【答案】AB 【解析】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对阴阳互根的理论作了深刻的阐发,在治疗肾阴虚、肾阳虚的理论及方药方面有新的发展。金元时代李东垣《脾胃论》重视脾胃,长于甘温补中。 三、病因病机 1.病因 禀赋薄弱,素质不强;烦劳过度,损伤五脏;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大病久病,失于调理;误治失治,损耗精气。 2.病机 (1)病性:主要为气、血、阴、阳的亏虚。 (2)病位:主要在五脏,尤以脾肾为主。 四、类证鉴别 虚劳与肺痨 表47-1

五、辨证要点 1.辨五脏气血阴阳亏虚 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虚候为目。 2.辨有无兼夹病证 (1)因病致虚、久虚不复者,应辨明原有疾病是否还继续存在。 (2)有无因虚致实的表现。 (3)是否兼夹外邪。 【例2】(X型题)虚劳辨证的纲领是()。[2005年研] A.虚实 B.寒热 C.气血 D.阴阳 【答案】CD 【解析】虚劳的证候虽多,但总与五脏相关,五脏的辨证,又不外乎气血阴阳,故对虚劳的辨证,应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虚候为目。

中医综合考研中药学笔记(精华)汇总

解表药 1、辛温解表药: 麻黄:草质茎。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外感风 寒表实证) 桂枝:干燥嫩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风寒湿痹、痰饮蓄水、胸痹) 紫苏:茎叶。辛温,归肺脾经。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安胎(脾胃气滞) 生姜:根茎。辛微温。归肺脾胃经。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鱼蟹毒(胃寒呕 吐) 香薷:辛微温。归肺胃经。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阴暑、水肿、小便不利) 荆芥:干燥地上。辛微温。归肺肝经。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 防风:根。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风药之润剂,治风之通药” 羌活:根茎及根。辛苦温,归膀胱肾经。解表散寒、去风胜湿,止痛。 白芷:根。辛温,归肺胃大肠经。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阳明头痛,寒湿带下) 细辛:全草。辛温,有毒。归肺肾心经。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少阴头痛)(汤1-3,散0.5-1) 藁本:根茎及根。辛温;归膀胱经。祛风散寒,除湿止痛。(颠顶疼痛) 苍耳子:果实。辛苦温。有毒。归肺经。发表散寒,通鼻窍,去风湿,止痛。 辛夷:辛温。归肺胃经。发表散寒,通鼻窍。(包煎) 葱白:辛温,归肺胃经。发汗解表,散寒通阳。(通乳,乳房胀痛) 2、辛凉解表药: 薄荷:地上,辛凉。归肝肺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后下) 牛蒡子:成熟果实。辛苦寒。归肺胃经。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 蝉蜕: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熄风止痉。(惊风,破伤风) 桑叶:叶。苦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凉血止血)菊花:花序。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疏风清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蔓荆子:成熟果实。辛苦微寒。归膀胱肝胃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柴胡:根,苦辛微寒,归肝、胆经。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伤寒邪在少阳、肝气郁结、气虚下陷致肛脱等,退热截疟) 升麻:根茎。辛微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中气虚弱、气虚下陷致肛脱等) 葛根:根。甘辛凉。归脾胃经。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淡豆豉:辛苦凉,寒。归肺胃经。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浮萍:辛温。归肺,膀胱经。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尿消肿。 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 石膏:含水硫酸钙。辛,甘、大寒,归肺胃经。生: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敛疮生肌, 收湿,止血。(温热在气分,肺热咳喘)(生,汤15-60克) 知母:根茎。苦甘寒。归肺胃肾经。清热泻火,生津润燥。 芦根:鲜、干根茎。甘寒,归肺胃经。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天花粉:栝楼根,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淡竹叶: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栀子:成熟果实,苦寒,归心肺肝三焦经。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焦:凉血止血(肝胆湿热、热病心烦躁扰不宁之要药)

2018临床医学综合能力(西医)真题

1.在机体内环境中,负责反馈调节有什么特点 A.快速 B.波动性 C.前瞻性 D.有可能失误 2.静息电位状态下,化学门控钠通道道的开放状态 A.激活门开放,失活门开放 B.激活门开放,失活门关闭 C.激活门关闭,失活门关闭 D.激活门关闭,失活门开放 3.血管损伤时,与血小板识别损伤部位有关的血小板生理是 A.血小板黏附 B.血小板聚集 C.血小板释放 D.血小板吸附 4.下列对窦房结P细胞0期去极化起主要作用的是 A.INa B.lk C.lca-L D.lca-T 5.能使功能余气量增加的呼吸系统疾病是 A.肺炎 B.矽肺 C.肺水肿 D.支气管哮喘 6.关于CO2的调节正确的是 A.中枢感受器调节块 B.外围感受器较易适应 C.二者调节相同 D.一定PaCO2有利于呼吸 7.促胃液素延缓胃排空的原因是 A.抑制迷走-迷失反射 B.抑制壁内神经丛反射 C.增强幽门括约肌收缩 D.增强肠-胃反射 8.大肠内细菌利用简单物质合成的维生素是 A. 维生素A和D B. 维生素B族和K C. 维生素C和E

D. 维生素PP和叶酸 9.测得某人的基础状态下的耗氧量为14L/h,体表面积1.6平方米,其BMR约 A. 150KJ/(m2·h) B. 167KJ/(m2·h) C. 177KJ/(m2·h) D. 186KJ/(m2·h) 10.经试验证明,难以通过通过肾小球滤过膜的物质是 A. 带正电荷的右旋糖酐分子 B. 带电中性的右旋糖酐分子 C. 带负电荷的右旋糖酐分子 D. 带带负电的有机离子 11.在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内,不属于醛固酮诱导蛋白的物质是 A. 管腔膜上的钠通道 B. 管腔膜上的水孔蛋白 C. 基底侧膜上的钠泵 D. 线粒体中合成ATP的酶 12.下列与眼视近物调节无关的反射活动是 A.双眼会聚 B.晶状体变凸 C.瞳孔对光反射 D.瞳孔调节反射 13.能阻碍突触前末梢释放递质而影响突触传递的物质是 A.α-银环蛇毒 B.有机磷酸酯 C.肉毒梭菌毒素 D.三环类抗抑郁药 14.甲状腺激素作用于靶细胞而产生生物学效应的受体是 A.核受体 B.G蛋白偶联受体 C.酪氨酸激酶受体 D.离子通道受体 15.1-25(OH)2维D3对钙磷代谢调节的影响 A.升高血钙、升高血磷 B.升高血钙、降低血磷 C.降低血钙、升高血磷 D.降低血钙、降低血磷 16.下列关于睾酮对下丘脑腺垂体轴反馈调节的描述,错误的是 A.抑制下丘脑腺释放GnRH

2018年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

2018年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是为医学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招收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而设 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目的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所需要的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基本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医学院校中医临床医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校及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中医临床医学专 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 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范围包括临床医学人文精神,基础医学中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临床医学中的中医内科学和针灸学。临床医学人文精神重点考查医学职业责任意识、医患沟通能力、医学伦理法规等基本职业素养;基础医学部分重点考查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临床医学部分重点考查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知识,对临床常见病进行辨证论治,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中医学理论知识以及医学人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 1.熟悉记忆:熟悉记忆中医学基础理论,诊法与辨证,常用中药的药性功用,方剂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配伍意义,腧穴的定位主治,刺灸法,以及临床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医学人文等知识,并准确理解相关概念和基本原理。 2.分析判断:运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释病症发生发展及诊治的机制,并对常用中药、方剂、腧穴、治法及病症进行分析与判断;运用医学人文相关知识,分析判断医患沟通、医学伦理法规等问题。 3.综合运用:综合运用中医学基本理论和方法,阐释有关的理论问题,并对临床常见病症进行诊断、立法、 遣药处方、针灸治疗;综合运用医学人文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临床和医学研究中常见的伦理法规等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中医基础理论约13% 30题 中医诊断学约13% 30题 中药学约13% 30题 方剂学约13% 30题

2018考研临床医学西医综合能力真题

2018考研西医临床医学综 合能力真题 来源:文都教育生理部分 1.负反馈的特点是 A.迅速 B.有波动 C.有预见性 D.有可能失误 2.静息电位状态下,化学门控钠通道的开放状态 A.激活通道和失活通道都开放 B.激活通道和失活通道都关闭 C.激活通道开放失活通道关闭 D.激活通道关闭失活通道开放 3.与血小板识别损伤部位有关的血小板生理是 A.血小板粘附 B.聚集 C.释放 D.粘附 4.引起窦房结P细胞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的主要离子是

C.lca-L D.lca-T 5.能使功能余气量增加的呼吸系统病是 A.肺炎 B.矽肺 C.肺水肿 D.支气管哮喘 6.下列关于二氧化碳刺激呼吸运动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中枢化学感受器反应较快 B.外周化学感受器较易适应 C.刺激中枢和外周化学感受器效应等同 D.—定水平的二氧化碳分压对呼吸运动是必需的 7.促胃液素延缓胃排空的原因是 A.抑制迷走迷走反射 B.抑制壁内神经从反射 C.增强幽门括约肌收缩 D.增强肠胃反射 8.大肠内细菌利用简单物质合成的维生素是 A.维生素a和d B.维生素b和k C.维生素c和e D.维生素PP和叶酸 9.测得某人的基础状态下的耗氧量为14L/h,体表面积1.5平方米,其BMR约

C.177 D.186 10.实验发现较难通过肾小球滤过膜的物质是 A.带正电荷的古旋糖酐分子 B.带负电荷的右旋糖酐分子 c.电中性的右旋糖酐分子 D.带负电荷的无机离子 11.在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内,不属于醛固酮诱导蛋白的物质是 A.管腔膜上的钠通道 B.管腔膜上的水孔蛋白 C.基底侧膜上的钠泵 D.线粒体中合成ATP的酶 12.与眼视近物所作的调节无关的反射活动是 A.双眼会聚 B.晶状体变凸 C.瞳孔对光反射 D.瞳孔调节反射 13.能阻碍突触前膜释放地质而影响突出传递的物质是 A.a-银环蛇毒 B.有机磷酸酯 C.肉毒梭菌毒素 D.三环类抗抑郁药 14.甲状腺素作用的靶细胞而产生生物效应的收徒属于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内科学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血证)【圣才出品】

第42章血证 42.1 考纲要求 概念、沿革(《景岳全书》论血证病理,《血证论》论治血四法,《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论治吐血三要法)、病因病理、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病证鉴别、转归预后、预防调摄等 42.2 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 一、概念 凡由各种原因引起火热熏灼或气虚不摄,致使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统称为血证。 二、历史沿革 1.张仲景《金匮要略》记载了泻心汤、柏叶汤、黄土汤等治疗吐血、便血的方剂并沿用至今。 2.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收载了治疗血证的有效方剂,如犀角地黄汤即首载于该书。 3.《医学正传》首次提出了“血证”病名。 4.《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提出治吐血三要法:“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

降气不宜降火”。 5.《景岳全书》将血证病理概括为“火盛”及“气虚”两个方面。 6.清·唐容川《血证论》是首部论述血证的专书,提出了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治血四法。 三、病因病理 1.病因 (1)感受外邪 ①以风、热、燥、火之邪为主,损伤上部(阳络)脉络,则引起衄血、咳血、吐血。 ②热邪或湿热之邪损伤下部(阴络)脉络,则引起尿血、便血。 (2)情志过极 情志不遂,气郁化火,上逆犯肺则引起衄血、咳血;横逆犯胃则引起吐血或便血。 (3)饮食不节 ①热伤脉络,引起衄血、吐血、便血。 ②损伤脾胃,引起吐血、便血。 (4)劳欲体虚:神劳伤心,体劳伤脾,房劳伤肾,劳欲过度导致心、脾、肾气阴的损伤。 ①损伤于气,则气虚不能摄血,以致血液外溢而形成衄血、吐血、便血、紫斑。 ②损伤于阴,则阴虚火旺,虚火迫血妄行而致衄血、尿血、紫斑。 (5)久病 ①久病阴精耗伤,以致阴虚火旺,迫血妄行而致出血。 ②久病正气亏损,气虚不摄,血溢脉外而致出血。

考研307中医综合大纲

中医综合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中医药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招生考试科目。其目的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所需要的中医药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中医药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 中医综合考试范围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和针灸学六部分。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运用中医学的理、法、方、药,对临床常见病证进行辨证论治,有较好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能力。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 1.熟悉记忆:根据试题,要求考生联想所熟悉、记忆的有关中医药学基础理论、诊法辨证、常用药物和方剂的效用特点、配伍运用,以及临床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等知识,运用科学、明晰的中医学术语,准确地表述其概念和基本原理。 2.分析判断:运用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释疾病发生、发展及诊治的机制,并对不同的药物、方剂和病证进行鉴别与判断。 3.综合运用:通过对所学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综合运用,能阐释有关的理论问题,并对临床常见疾病进行正确的辨证诊断、立法、处方用药及调护。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中医基础理论30题 中医诊断学30题 中药学30题 方剂学30题 中医内科学35题

2018考研临床医学综合能力真题

2018考研临床医学综合能力(西医)真题生理部分 1.负反馈的特点是 A.迅速 B.有波动 C.有预见性 D.有可能失误 2.静息电位状态下,化学门控钠通道的开放状态 A.激活通道和失活通道都开放 B.激活通道和失活通道都关闭 C.激活通道开放失活通道关闭 D.激活通道关闭失活通道开放 3.与血小板识别损伤部位有关的血小板生理是 A.血小板粘附 B.聚集 C.释放 D.粘附 4.引起窦房结P细胞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的主要离子是 5.能使功能余气量增加的呼吸系统病是 A.肺炎

B.矽肺 C.肺水肿 D.支气管哮喘 6.下列关于二氧化碳刺激呼吸运动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中枢化学感受器反应较快 B.外周化学感受器较易适应 C.刺激中枢和外周化学感受器效应等同 D.一定水平的二氧化碳分压对呼吸运动是必需的 7.促胃液素延缓胃排空的原因是 A.抑制迷走迷走反射 B.抑制壁内神经从反射 C.增强幽门括约肌收缩 D.增强肠胃反射 8.大肠内细菌利用简单物质合成的维生素是 A.维生素a和d B.维生素b和k C.维生素c和e D.维生素pp和叶酸 9.测得某人的基础状态下的耗氧量为14L/h,体表面积平方米,其BMR约 10.实验发现较难通过肾小球滤过膜的物质是

A.带正电荷的古旋糖酐分子 B.带负电荷的右旋糖酐分子 C.电中性的右旋糖酐分子 D.带负电荷的无机离子 11.在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内,不属于醛固酮诱导蛋白的物质是 A.管腔膜上的钠通道 B.管腔膜上的水孔蛋白 C.基底侧膜上的钠泵 D.线粒体中合成ATP的酶 12.与眼视近物所作的调节无关的反射活动是 A.双眼会聚 B.晶状体变凸 C.瞳孔对光反射 D.瞳孔调节反射 13.能阻碍突触前膜释放地质而影响突出传递的物质是 银环蛇毒 B.有机磷酸酯 C.肉毒梭菌毒素 D.三环类抗抑郁药 14.甲状腺素作用的靶细胞而产生生物效应的收徒属于 A.核受体 蛋白偶联受体 C.酪氨酸激酶受体 D.离子通道型受体

2017 中医综合考研真题

一、A 型题( A.体质因素 B.社会环境因素 C.地理差异因素 D.季节因素 2.与“阳胜则阴病”,病理变化相关的是 B A.互根互用 B.对立制约 C.交感互藏 D.相互转化 3.心火亢盛引动肝火而致心肝火旺,根据五行理论应选择的治则是 C A.抑强 B.扶弱 C.泻子 D.补母 答案:C 泻子。心为肝之子,子病导致母病,病因在子,因而泻其子。 4.根据《素问》,女子“面始焦,发始堕,面始白”与哪条经脉有关 C A.太阴脉衰 B.少阴脉衰 C.阳明脉衰 D.少阳脉衰 5.“治痰先治气”的理论依据是 C A.气能生津 B.气能载津 C.气能行津 D.气能摄津 6.在奇经八脉中,与精冷不育证最密切相关的是 B A.任脉 B.督脉 C.冲脉 D.带脉 7.依据《素问·刺志论》,能够导致气虚身热的原因是 D A.伤风 B.伤寒 C.伤湿 D.伤暑 8.下列选项中,属于三焦功能失司的病理变化是 C A.水谷精微输布障碍 B.水谷受纳腐熟障碍 C.全身水液代谢障碍 D.糟粕传化排泄障碍

9.温热病过程中,邪热里结,阴液大伤,应选用的治则是 D A.治本 B.治标 C.先治标后治本 D.标本兼治 10.症见壮热、神昏,呼吸气粗,喉中痰鸣者属于 B A.神乱 B.失神 C.假神 D.少神 11.动脉与紧脉均可见于 B A.寒证 B.痛证 C.惊恐 D.宿食 12.促、结、代脉的共同特征是 A A.脉来时止 B.脉来迟缓 C.脉来数急 D.脉来无力 13、呼吸微弱,手撒身软,汗出不止,二便失禁,舌淡白,脉微欲绝,所属的证候是 D A 气陷 B 亡阳 C 气逆 D 气脱 14.症见咳嗽痰黄,发热,微恶风寒,苔薄黄,脉浮数者,宜诊断为 D A.风寒犯表证 B.痰热壅肺证 C.风热犯表证 D.风热犯肺证 15.症见纳呆,脘腹坠胀,大便溏稀,神疲乏力,证属 C A 胃气虚 B 脾气虚 C 脾虚气陷 D 脾阳虚 16.症见神疲乏力,肌衄,舌淡,证属 D A 气滞血瘀 B 气虚血瘀 C 气血两虚 D 气不摄血 17.下列选项中,属太阴病证辨证依据的是 D A 四肢厥冷

考研中医综合·方剂笔记·临床症状汇总

一、解表剂 1.1辛温解表 1.麻黄汤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2.桂枝汤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浮弱。 3.小青龙汤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4.九味羌活汤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微黄,脉浮。 5.加味香苏散头痛项强,鼻塞流涕,身体疼痛,发热恶寒/恶风,无汗,舌苔薄白,脉浮。 1.2 辛凉解表 1.银翘散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有汗不畅,头痛口苦,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薄黄,脉浮数。 2.桑菊饮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 3.麻杏甘石汤身热不解,咳逆气急,甚则鼻煽,口渴,有汗/无汗,舌苔薄白/黄,脉浮而数者。 4.升麻葛根汤疹发不出,身热头痛,咳嗽,目赤流泪,口渴,舌红,苔薄而干,脉浮数。 5.柴葛解肌汤恶寒减轻,身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疼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 1.3扶正解表 1.败毒散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按之无力。 2.参苏饮恶寒发热,无汗,头疼,鼻塞,咳嗽痰白,胸脘满闷,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苔白脉弱。 3.再造散感冒风寒,头痛身热恶寒,热轻寒重,无汗肢冷,倦怠嗜卧,面色苍白,语言低微,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浮大无力 4.麻黄细辛附子汤①发热,恶寒甚剧,虽厚衣重被,其寒不解,神疲欲寐,脉沉微。 ②突发声音嘶哑,甚至失音不语,或咽喉疼痛,恶寒发热,神疲欲寐,舌淡苔白,脉沉无力。 5.加减葳蕤汤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有汗不多,咳嗽,心烦,口渴,咽干,舌红,脉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