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一定律教案新版沪科版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新版沪科版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新版沪科版

第一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并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2.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经历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学会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

2.认识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可靠的实验基础上,加上合理的推理得到的,感受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即“实验+推理”科学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实验探究活动的参与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并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及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难点:实验研究的方法及过程

【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大家好,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节物理课,希望同学们踊跃发言,积极探究,下面,请同学们观看视频,看航天员在太空吃食物时的场景。

播放视频:杨利伟在神舟五号上的DV

思考:为什么手与食物脱离后仍然会运动呢?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让学们一起来学习第八章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板书:8.1 牛顿第一定律)课件展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预习案

1.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吗?

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做实验得出吗?

3.如果静止的物体不受力,物体会处于什么状态?

4.如果运动的物体不受任何力,物体会处于什么状态?

5.什么是惯性?惯性与什么有关?静止的物体有惯性吗?

6.请举出生活利用惯性和防止惯性的危害的实例。

(三)课内探案

自主探究一:牛顿第一定律

1、提出问题:维持运动需要力吗?

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运动的物体会停下来“的解释。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

科学家伽利略却通过理想实验,运用逻辑推理,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出了质疑。伽利略认为:

对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观点进行评价,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对同一种现象,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解释。都有其理由。到底哪个说法正确,仅仅靠思辨不能回答,让我们自己动手、动脑来探究论证吧。

2、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阅读“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先完整地看一遍实验内容。

(2)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回答。

①此实验过程中,控制哪些条件保持不变?用什么方法控制?(为什么小车要从斜面上同一高度滑下?)

②哪些条件需要发生变化?用什么方法来实现这种变化?(用什么方法改变物体受到的阻力大小?)

③在实验中要观察哪些现象?记录哪些数据?观察:

记录:

(3)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实验

给水平桌面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物体(毛巾、棉布、木板),让小车自斜面顶端从静止开始滑下。观察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后,在不同表面运动的距离。

表面状况阻力的大小小车运动的距离s/m

毛巾

棉布

木板

(4)学生交流观察到的三种情况下小车运动变化的情况,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引起变化的原因,从表格记录中找出变化规律。结论:

(5)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如果物体不受力

3、牛顿第一定律

(1)伽利略对类似的实验进行了分析得出:

(2)英国科学家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规律:

说明:(1)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了物体的运动不需要靠力来维持。物体运动之所以会停下来,是由于物体受到了阻力。(2)对牛顿第一定律中“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句话的含义,我们可以理解为:物体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

自主探究二:

惯性 1、两个棋子叠放在一起,用尺迅速打击最下面的棋子,上面的棋子落在何处?________

提问:上面的棋子为什么不和被打飞的棋子一起飞出去呢?

2、亲身体验:用纸条和钢笔帽来完成惯性实验

3、从牛顿第一定律可以知道, ________________ _ ___做惯性,也叫惯性定律。

(注:可以通俗地用物体有一种“习惯性”或叫“惰性”来理解“惯性”。就是说,一切物体都有一种“惰性”,这种“惰性”的表现就是不愿意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只要不受到外界力的作用,它就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除非有外力作用于它,才能迫使它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

4、应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惯性现象

(1)引导学生尝试用牛顿第一定律分析演示实验现象:

(2)让同学们谈一下乘坐公交车,公交车启动、刹车时身体的感受。

(3)为什么锤头松了木工师傅把锤柄在凳子上撞击几下,锤头就能紧紧地套在锤柄上?

(4)讨论交流:为什么骑车的速度太快,容易发生事例?

(5)认识人们如何利用安全带防止和减小汽车发生事故时由于惯性对驾驶员和乘客造成的伤害。

【当堂训练案】

1、行驶中的汽车关闭发动机后不会立即停止运动,是因为汽车具有_________,汽车的速度越来越小,最后会停下来是因为_______ ___。

2、一个物体在10N的拉力下,以1 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当所受外力全部消失时,物体将()

A.立刻静止

B.运动的越来越慢,最后静止

C.仍以1 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不会运动 B.运动的物体需要力来维持

C.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时,它可能没有受力

D.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力,它将永远运动下去

4、(多选)下列现象中,利用惯性的是()

A. 汽车刹车时的仍要向前运动

B. 跳远运动员要助跑

C. 汽车上安装有安全气囊

D. 子弹射出枪膛后,仍向前运动

5. 下列有关惯性的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当物体突然停止运动时才有惯性.

B.当物体突然运动时才有惯性.

C保持静止的物体才具有惯性 D物体不论处于哪种状态都具有惯性.

6.下列现象中,物体的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的是( )

A汽车刹车后,逐渐停了下来. B.汽车匀速转弯.

C.跳伞运动员在空中匀速降落.

D.停在操场上的足球被足球运员踢了出去.

7..竖直向上托起的排球,离开手后能继续向上运动,这是由于()

A.排球受到向上的托力

B.排球受到惯力

C.排球具有惯性

D.排球受到惯性的作用

(完整版)初二物理教案牛顿第一定律

知识目标: 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能力目标: 1.通过斜面小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情感目标: 1.通过科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回忆思考的形式提出问题:如果物体不受力,将会怎样?通过小车在不同表面运动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直观的看到物体运动距离与阻力大小的关系,为讲解伽利略的推理作准备。然后讲述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通过推理得出的结论,再介绍迪卡儿对伽利略结论的补充,牛顿最后总结得出的牛顿第一定律。通过这些使学生了解定律的得出是建立在许多人研究的基础上的,正如牛顿所说:“如果说我所看的更远一点,那是因为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最后指出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而是用科学推理的方法概括出来的,定律是否正确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本节课的重点是揭示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规律,即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1.学生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困难在于从生活经验中得到的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观念,认为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如推一个物体,它就动,不再推它时,它便静止。为使学生摆脱这种错误观念,首先要把运动和运动的变化区别开,树立从静到动和从动到静都是“运动状态改变”的概念,这是为了揭示力和运动的关系做的重要铺垫。其次,通过实验确立“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的概念。再通过推理建立“不受力运动状态不变”的概念。 2.通过图9-1演示实验的比较、分析、综合、推理是本节课的核心,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推理方法的教育。在此演示实验中可通过设计不同的问题渗透研究方法。 3.本节课可按着人类对知识的认识顺序组织教学,让学生体会规律的认识过程,对学生进行学史教育。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伽利略的研究——笛卡尔的补充——牛顿的总结。 教学设计示例 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重点:通过对小车实验的分析比较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难点: 1.明确“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观点是错误的。 2.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教学用具:斜面,小车,毛巾,棉布,玻璃板,微机,实物投影,大倍投电视。 教学过程 一、实验引入:批驳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沪教版相似三角形专题复习教案解析

相似三角形综合复习 一、基础知识 (一).比例 1.第四比例项、比例中项、比例线段; 2.比例性质: (1)基本性质: bc ad d c b a =?= ac b c b b a =?=2 (2)合比定理:d d c b b a d c b a ±=±?= (3)等比定理:)0.(≠+++=++++++?==n d b b a n d b m c a n m d c b a 3.黄金分割:如图,若AB PB PA ?=2,则点P 为线段AB 的黄金分割点. 4.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二)相似 1.定义:我们把具有相同形状的图形称为相似形. 2.相似多边形的特性:相似多边的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 3.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 (1)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与其它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 (2)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 (3)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 (4)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4.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 (1)对应边的比相等,对应角相等. ● (2)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等于相似比. ● (3)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 (4)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上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的比等于相似比. 5.三角形中位线定义: 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 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三角形中位线性质: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6.梯形的中位线定义:梯形两腰中点连线叫做梯形的中位线. 梯形的中位线性质: 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7.相似三角形的应用: 1、利用三角形相似,可证明角相等;线段成比例(或等积式); 2、利用三角形相似,求线段的长等 3、利用三角形相似,可以解决一些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的长度。如求河的宽度、求建筑物的高度等。 (三)位似: 位似:如果两个图形不仅是相似图形,而且是每组对应点所在的直线都经过同一个点,那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位似图形。这个点叫做位似中心.这时的相似比又称为位似比. 位似性质:位似图形上任意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等于位似比 B

八年级物理3.3超声与次声教案沪科版

课题超声与次声课型新授备课人 教学目标 知识 与 技能 从收集的信息中了解超声的特点,了解超声在现代技术中 的应用。 从收集的信息中了解次声的一般特点,了解次声的应用和 危害性。 过程与 方法 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及信息交流能力。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科学技术的兴趣,热爱科学,勇于探究 的科学精神。 重点超声和次声的概念,超声的应用。 难点收集与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环节教师调控学生活动备注超声 1概念: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 2 特点:⑴频率高,能量大(强穿透力,强破碎能力) ⑵沿直线传播,可反射 3 应用 超声雷达(“声纳”)、金属探伤仪、超声处理过种子缩短发芽时间,提高发芽率、 超声加工(利用特制的工具,做超声频率振动,通过液体中悬浮磨料加工工件,主要用于加工各种执导阅读教材 P45—信息窗,了 解能听到超声与 发出超声的动物 讲解超声特点 让学生归纳生活 中超声的应用 总结评价补充 对于超声的应用, 要求学生知道 给出应用实例 看书、了解能听 到超声与发出 超声的动物 归纳、回答 了解超声在各 个行业的应用

不导电的硬脆材料,例如:玻璃,石英,陶瓷,宝石等)、 化工业使一般情况下不能混和液体(如油和水)混合、 探测鱼群、B超诊断与治疗,医疗设备杀菌消毒、超声洗牙 其他:超声空气加湿器、 犬笛 次声 1 概念:频率低于20HZ 的声音 2 特点:⑴频率低,传播远 ⑵能量很高的次声具有极大破坏力 3 应用: ⑴预报灾害:发生前会辐射次声源 ⑵医疗:人和生物对次声波反应,某些器官也会发生微弱次声源,可了解人体生物器官活动 ⑶军事:核武器 4 危害: 使机器设备破裂,飞机解体,建筑物遭到破坏 人的平衡器官的功能破坏,会产生恶心,晕眩,旋转等症状,严重的造成指导阅读教材 P45—信息窗,了 解能听到次声与 发出次声的动物 讲解次声特点 让学生归纳次声 的应用 总结评价补充 对于次声的应用, 要求学生知道 给出应用实例 学生给出次声危 害的事例 总结评价补充 看书、了解能听 到次声与发出 次声的动物 归纳、回答 给出次声危害 的事例

沪科版牛顿第一定律

沪科版版《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早上好! 我是3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堂反思五个方面来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五节内容。包括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两方面的内容。本节设计有两个课时,我说的是第一课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的基础,因为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二力平衡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可以说,牛顿第一定律是本章的重点。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主要推理过程;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在研究过程中成功的喜悦,学会分工与合作,提高团结协作的能力。 2.感悟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曲折,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之所以确立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理由在于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本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力和运动之间的内在规律。 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学生在从生活经验中获得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那就是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为了使学生摆脱这种观念,转变错误认识,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严密推理,才能帮助学生走出误区。 二、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九年级学生。有利的方面是:经过一年的物理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并且学习了机械运动、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本节学习做好了铺垫。不利的方面是: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念不容易转变。 (二)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课时我主要采用“演示法”与“科学推理法”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 (三)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正确实施下,我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学习方法。我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目的是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变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 (四)教具与学具 电教器材:多媒体 教师演示用:斜面、小车、毛巾、棉布等 学生分组器材: 书、圆珠笔、铅笔盒、小车、书包、斜面、毛巾、棉布、乒乓球等 丰富的教学设备,尤其是身边的器材拿来实验,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一课一练12.4升华与凝华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12.4升华与凝华 一、单项选择题(共15小题;共60分) 1.以下现象中属于升华的是 A.夏天,室外的衣服变干B.冬天,室外结冰的衣服直接变干C.冬天嘴里呼出的‘‘白气”D.霜的形成 2.图所示的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凝华的是 A. 河水表面结冰 B. 草叶上形成露珠 C. 山间形成白雾 D. 草叶上结形成霜 3.深秋的早晨,我们看到地面、花草上有一层白色的霜,霜的形成是

A.熔化现象B.液化现象C.凝华现象D.汽化现象4.把“固体清新剂”放在房间里,不久就闻到它的芳香,这说明“固体清新剂” A.熔化了B.汽化了C.升华了D.凝华了5.物质通过吸、放热,出现三种不同物态,如图所示,甲、乙、丙物态依次为 A.固、液、气B.气、液、固C.气、固、液D.液、固、气6.寒冷的冬天,居民楼的玻璃窗上会起“雾”或结“冰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冰花”结在玻璃窗的内表面 B.“雾”出在玻璃窗的外表面 C.玻璃窗上的“冰花”是水蒸气凝华生成的 D.玻璃窗上的“冰花”是水蒸气液化生成的 7.如图所示物态变化现象中,需要吸热的是 A. 雾凇的形成 B. 河水成冰 C. 樟脑丸逐渐变小

D. 露珠的形成 8.关于下列几种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A.冰雪消融是熔化形成的,熔化需要放热 B.草叶上形成的“露珠”是液化形成的,液化需要放热 C.秋天早晨的雾是汽化形成的,汽化需要放热 D.冬天早晨的霜是凝华形成的,凝华需要吸热 9.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学生喜爱,诗句中蕴含了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对有关诗句的分析正确的是 A.“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 B.“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雪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10.下列现象中利用了升华吸热的是 A.向地上洒水会使周围更凉快B.加冰块会使饮料变得冰凉 C.利用干冰降温防止食品变质D.游泳完上岸后感到有点冷 11.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因而污水净化有极重要的战略意义。图是某同学发明的太阳能净水器,对照图示分析,污水被净化先后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升华液化B.液化汽化C.熔化液化D.汽化液化12.下列热现象事例中属于凝华的是 A.冬天,晾在室外的衣服结成冰 B.清晨,草或树叶上结有露珠

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公开课教案

安庆蓝天实验学校中学物理汇报课教案 汇报人:操瑞祥 总课题:第八章运动和力总课时:6课时第1课时 课题: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课型:新授●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知道物体的惯性 2.能力目标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通过活动体验,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3.情感目标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牛顿第一定律2.难点:物体的惯性●教学用具:电脑、多媒体●教学方法: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教材16页的几幅图,思考运动的物体最终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给出截然相反的解释。“运动需要

力来维持”,“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二)讲授新课 1.牛顿第一定律 (1)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按照教材第17页的实验进行探究不同表面,物体的运动距离不同向学生交代清楚实验的条件和做法:三种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每次实验用的是同一辆小车;每次都在同一位置滑下,以保持小车到达水平表面的速度相同。 注: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变化的条件是表面的粗糙程度改变,而其他条件没有改变。 通过flash演示实验,观察结果,得出结论:小车受到阻力越小,它运动得越远,引导学生进一步推理:如果小车不受任何阻力,小车的速度将保持不变,永远运动下去。 注:介绍得出该结论伽利略用了推理的方法。 从而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静者恒静,动者恒动” 注:说明“静止状态”与“匀速直线运动”的异同。 解释:物体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 强调: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分析事实,再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的。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节 超声与次声

第三节超声与次声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人耳听到声的频率范围. 2.知道超声的特点及超声技术在生产、生活、科技和国防等方面的应用. 3.知道次声的一般特点和危害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人与动物不同的听觉范围,初步了解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2.学会运用物理知识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习超声的利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2.通过了解次声的危害,初步感受和认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1.知道超声、次声的概念; 2.知道超声的应用. 【教学难点】培养和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新课引入】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声现象的一些性质并探究了它的规律,这些现象不仅有趣,而且都包含了一定的科学道理.你知道吗?在大自然中还有些声波人耳听不见,这就是超声波和次声波,超声波和次声波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那么你对超声和次声知道多少?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学习它. 【进行新课】 人听到声音的频率

师你知道大自然中有哪些我们听不到的声音吗? 学生1:某些动物发出的声波(如大象、海豚、蝙蝠). 学生2:地震、海啸前出现的一些声波我们也听不到. 师蜜蜂飞行时发出嗡嗡声,翅膀每秒振动200~300次,翅膀振动的频率为200~300Hz,在人耳听觉频率范围内,所以人耳可以听见蜜蜂飞行时发出嗡嗡声;蝴蝶飞行时,翅膀每秒振动5~6次,翅膀振动的频率为5~6Hz,不在人耳听觉频率范围内,所以人耳听不见蝴蝶飞行时发出的声音. 师通常情况下,人耳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高于和低于此频率的声音,人耳都听不到;声波的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 板书:声波的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 【课堂训练】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 超声 师从超声的定义我们知道超声是一种频率很高的声波,这种高频声波的特点是:定向性好、穿透力强、易于集中.下面先请大家阅读课本P47~48页“超声”部分的内容,并结合你所知道的知识说说超声有哪些应用? 学生阅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言,及时点评,对回答正确的及时给予肯定,错的及时更正或给予指导.(可以利用分组竞赛的形式) 学生1:蝙蝠用超声导航和定位捕捉蚊子. 学生2:我老爸患肾结石后,医生用超声波击碎结石,排出体外,没有开刀. 学生3:在眼镜店里,店员用超声波免费为我洗眼镜. 学生4:渔民利用声呐捕鱼. 学生5:在医院做心电图.(师:这个不是的,关于心电图,同学们课后去查阅有关资料便可知道) 学生6:在海里航行的轮船用声呐探测前方冰山的距离. 学生7:B超检查身体器官的病变. 学生8:超声金属探伤仪能探测金属内部存在的缺陷. 学生9:化学工业上用超声将一般情况下不能混合的液体(如油和水)混合在

2020-2021学年最新沪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2)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的推理过程。 2、能用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解决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的证明过程,学会将未知化为已知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1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感受学习这个定理的意义。 学情介绍 学生在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以及相似三角形判定预备定理的基础上,利用化未知为已知的思想,主动建构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应该难度不大。 内容分析 教材在安排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知识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预备定理的基础上,引出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这部分知识既是预备的继续,又为后继定理的引入作好了铺垫。 教学重、难点 重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的证明。

难点: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 一、 知识回顾 1、根据相似多边形的定义,你知道什么样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吗? (请同学回答) 显然当满足 (1)对应角相等 (2)对应边成比例 这两个条件的两个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 如果△A ′B ′C ′∽△ ABC 那么必须满足: ∠A ′= ∠A, ∠ B ′=∠B, ∠ C ′=∠C 2、请同学们画图表示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预备定理。 (同学们在纸上作图,并把画好的部分同学作业,通过展示台展示) B C B ′ ′ A AC C A BC C B AB B A ''=''=''

DE ∥BC △ADE ∽△ ABC 二、新课教学 课堂活动:(利用多媒体演示) 已知在△ABC 和△A ′B ′C ′中.∠A=∠A ′,∠ B=∠B ′。 求证:△ABC ∽△A ′B ′C ′ (合作交流:动手操作后,举手回答问题) (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解答: ′ B ′ C ′ A B C D E E A B C A B C D E

《牛顿第一定律》案例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案例分析 ——徐光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能力目标: 1.通过斜面小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情感目标: 1.通过科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回忆思考的形式提出问题:如果物体不受力,将会怎样?通过小车在不同表面运动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直观的看到物体运动距离与阻力大小的关系,为讲解伽利略的推理作准备。然后讲述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通过推理得出的结论,再介绍迪卡儿对伽利略结论的补充,牛顿最后总结得出的。通过这些使学生了解定律的得出是建立在许多人研究的基础上的,正如牛顿所说:“如果说我所看的更远一点,那是因为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最后指出不是实验定律,而是用科学推理的方法概括出来的,定律是否正确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本节课的重点是揭示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规律,即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教法建议 1.学生学习的困难在于从生活经验中得到的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观念,认为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如推一个物体,它就动,不再推它时,它便静止。为使学生摆脱这种错误观念,首先要把运动和运动的变化区别开,树立从静到动和从动到静都是“运动状态改变”的概念,这是为了揭示力和运动的关系做的重要铺垫。其次,通过实验确立“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的概念。再通过推理建立“不受力运动状态不变”的概念。 2.通过图9-1演示实验的比较、分析、综合、推理是本节课的核心,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推理方法的教育。在此演示实验中可通过设计不同的问题渗透研究方法。 3.本节课可按着人类对知识的认识顺序组织教学,让学生体会规律的认识过程,对学生进行学史教育。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伽利略的研究——笛卡尔的补充——牛顿的总结。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通过对小车实验的分析比较得出。 教学难点: 1.明确“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观点是错误的。 2.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教学用具:斜面,小车,毛巾,棉布,玻璃板,微机,实物投影,大倍投电视。 教学过程 一、实验引入:批驳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演示1]在桌面上推动木块(或板擦)从静止开始慢慢向前运动,撤掉推力,木块立即停止。分析: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现象,(如推桌子)。这些现象从表面上看,“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才能使物体继续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停下来.”即:板擦的运动需要推力去维持。于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根据这些现象总结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去维持”。这种观点在历史上曾被沿用两千多年,但时沿用两千年是否就一定正确呢?也可能有人曾表示过怀疑或有人认为就是错误的,但没某能说服别人的理由。

沪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九上23.2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一)教案

23.2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一) 本节内容是上科版《新时代数学》九上第24章《相似形》第二节《相似三角形判定》的第一节课.是在学习了第一节相似多边形的概念、比例线段的有关概念及性质,并 具备了有关三角形中位线和平行四边形知识后,研究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的判定 定理.一方面,该定理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和全等三角形性质的拓展;另一方面, 不仅可以直接用来证明有关三角形相似的问题,而且还是证明其他三种判定定理 的主要根据,所以有时也把它叫做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预备定理”.通过本 节课的学习,还可培养学生实验、猜想、证明、探索等能力,对掌握分析、比较、 类比、转化等思想有重要作用.因此,这节课在本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相似三角形的概念,能正确地找出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边角. (2)、掌握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预备定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探索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预备定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分析、猜想和归纳能力,渗透类比、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2)、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预备定理”进行有关判断及计算,训练学生的灵活运用能力,提高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 (1)、通过实物演示和电化教学手段,把抽象问题直观化,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感悟数学知识的奇妙无穷. (2)、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在学习活动中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预备定理的探索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预备定理的有关证明 探究法 多媒体课件直尺、三角板 一、课前准备 1、全等三角形的基础知识 2、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及其证明方法 3、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性质 4、相似多边形的定义 5、比例的性质 二、复习引入 (一)复习1、相似图形指的是什么? 2、什么叫做相似三角形? (二)引入如图1,△ABC与△A’B’C’相似.

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12章 第四节 升华与凝华练习 (新版)沪科版

第四节升华与凝华 1.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相对应正确的是( C ) A.夏天洒在地板上的水很快干了——凝固 B.冰箱冷冻室内壁的霜——汽化 C.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了——升华 D.静静的池塘覆上薄冰——液化 2.炎热的夏天,常常利用干冰给运输中的食品降温,防止食品腐烂变质.这是利用( D ) A.干冰熔化吸热 B.干冰液化放热 C.干冰凝华放热 D.干冰升华吸热 3.下列是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图片,其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B ) 4.寒冷的冬天房顶上的积雪没有融化,但会逐渐减少.是因为积雪发生了( A ) A.升华现象 B.蒸发现象 C.凝华现象 D.凝固现象 5.在家庭中,用久了的白炽灯泡壁会变黑,这一现象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B ) A.先熔化、后凝固 B.先升华、后凝华 C.先汽化、后凝华 D.先汽化、后凝固 6.在舞台上喷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可以产生白雾,形成所需的效果,产生这种效果的原理是( A ) A.干冰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小水珠 B.干冰迅速熔化后再蒸发形成气体 C.干冰迅速升华变成气体 D.二氧化碳气体迅速液化而形成小液滴 7.新鲜蔬菜经过快速冷冻后放置到低温的真空环境中,蔬菜很快就变得干燥了,这样既能长期保存又能保持原有的营养和味道.此过程中蔬菜中的水先后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D ) A.凝固凝华 B.凝华液化 C.凝华汽化 D.凝固升华 8.在生活中我们炒菜都要用到食盐,在“加碘盐”包装袋上印有“先菜后盐”字样,如果我们直接将食盐放入煮沸的油锅中,由于食用油沸点较高,食盐中的“碘”很容易升华,达不到人体补“碘”的作用. 9.农谚经常说“霜前冷,雪后寒,”其中蕴含的道理是,冬天气温极低时水蒸气会凝华形成霜,而雪在熔化过程中需要吸热,致使气温低. 10.寒冷的冬天,北方居民楼的玻璃窗上会结“冰花”,这些“冰花”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结在玻璃窗的内表面.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3.3超声与次声 教案

第三章声的世界 第3节超声与次声 学习目标: 1.知识技能 知道超声波、次声波的特点,了解超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了解次声的一般特点和危害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学课查找资料,整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动物对超声利用的媒体讲述,激发学生对从自然现象中获得知识的兴趣,以及在现在社会中运动的事例,培养对新技术应用的兴趣。 重、难点:超声、次声的概念,及它们的应用。 教案准备:多媒体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一.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号对着玻璃杯吹,杯子碎了,说明 什么呢? 生:声音具有能量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是不是所有由振动产生的声音我们人耳都能听见呢? 学生猜想。 下面我们看自然界中这两个场景:苍蝇飞行的每秒振翅147~200次,蝴蝶飞行时每秒振翅5~6 次,为什么你凭听觉能发觉飞行中的苍蝇,却不能凭听觉发觉飞行中的蝴蝶? 生:思考回答。

要想弄清以上问题,下面请进入本节的学习。 (二)新课学习 自学指导(一)下面大家带着这个问题,看完P47面第一段,弄明白以下几个问题:人耳的听范围?超声?次声?(找到并掌握,2min完成) 生:1. 人耳能听到的声波其频率范围大致在20Hz-20000Hz之间. 2.超声: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不能引起人类听觉器官的感觉. 3.次声: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不能引起人类听觉器官的感觉. 回答上面的问题: 生:大多数人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大约是20~20000次/秒,苍蝇飞行时的每秒振翅次数在听觉范围内,而蝴蝶的每秒振翅次数小于最低限20次/秒,所以能发觉苍蝇的飞行而不能发觉蝴蝶的飞行. 思考:大家了解什么是的声波是超声,你知道有哪些动物也会利用超声呢? 生:思考回答 下请同学看媒体回答:蝙蝠是怎样探测目标的?看媒体回答。 生:蝙蝠是通过发出超声波,然后接收回声来导航的。 问题:哪么谁能举一些我们人类运用超声的事例呢? 生:思考回答。 要想弄清楚我们人类究竟是怎样利用超声的我们再来完成自学指导(二)自学P48“超声”部分后,整理以下知识:(3min) 1. 超声的特点:频率,传播时______好,穿透力______、 “破碎”能力___ 。 2. 超声的应用:广泛应用于、和等方面。 下面请同学观看以下媒体,思考媒体所表达内容它们都利用了超声波的什么特点? 生:声纳――沿直线传播超声金属控伤仪――穿透能力强 B超――穿透能力强超声波洗牙――有很强的“破碎”能力 超声波加湿器――超声具有能量(学生反复说) 超声波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其它运用,看媒体。

沪教版(上海)九年级上册数学 24.4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教案

24.4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相似三角形的概念,掌握相似三角形的表示方法及判定方法; 2、进一步探索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其应用,提高运用“类比”思想的自觉性,提高推理能力. 【要点梳理】 要点一、相似三角形 在和中,如果 我们就说与相似,记作 ∽.k就是它们的相似比,“∽”读作“相似于”. 要点诠释: (1)书写两个三角形相似时,要注意对应点的位置要一致,即∽ ,则说明点A的对应点是A′,点B的对应点是B′,点C的 对应点是C′; (2)对于相似比,要注意顺序和对应的问题,如果两个三角形相似,那 么第一个三角形的一边和第二个三角形的对应边的比叫做第一个三角形和第二个三角形的相似比.当相似比为1时,两个三角形全等. 要点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1.判定方法(一):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2.判定方法(二):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3.判定方法(三):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要点诠释: 此方法要求用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来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应用时必须注意这个角必需是两边的夹角,否则,判断的结果可能是错误的. 4.判定方法(四):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要点诠释: 要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只需找到这两个三角形的两个对应角相等即可,对于直角三角形而言,若有一个锐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要点三、相似三角形的常见图形及其变换:

【典型例题】 类型一、相似三角形 例题1. 下列能够相似的一组三角形为( ). A.所有的直角三角形 B.所有的等腰三角形 C.所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D.所有的一边和这边上的高相等的三角形 【答案】C 【解析】A中只有一组直角相等,其他的角是否对应相等不可知; B中什么条件都不满足;D中只有一条对应边的比相等; C中所有三角形都是由90°、45°、45°角组成的三角形,且对应边的比也相等. 答案选C. 【总结升华】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判定三角形是否相似,一定要满足三个角对应相等,三条对应边的比相等. 举一反三: 【变式】给出下列几何图形:①两个圆;②两个正方形;③两个矩形;④两个正六边形; ⑤两个等边三角形;⑥两个直角三角形;⑦两个菱形.其中,一定相似的有 (填序号). 【答案】①②④⑤. 类型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例题2. 如图所示,已知中,E为AB延长线上的一点,AB=3BE,DE与BC相交 于F,请找出图中各对相似三角形,并求出相应的相似比. 【答案与解析】∵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 AB∥CD,AD∥BC,

12.4升华与凝华_同步练习题 新课标沪科版九年级物理优质课

1.物理学中将物质直接从变为的过程称为升华,升华是(填“吸热”或“放热”)过程。2.物质直接从变为的过程称为凝华,凝华是(填“吸热”或“放热”)过程。3.物态变化中吸热的过程有;放热的过程有。 随堂练习 1.寒冷的冬天,公园里的冰雕作品会一天天地变小,这是现象,这个过程中要热。 2.以下描述了一些自然现象中的物态变化,请在横线上填上正确的物态变化名称:冬天霜的形成是现象;清晨草叶上常挂有晶莹的露珠,是属于现象。 3.(柳州)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片,过一段时间就会变小,最后不见了,这种物态变化是 ( ) A.汽化 B.熔化 C.升华 D.凝华4.有一种“固体粮虫净”,放在粮仓里能预防粮食生虫,“固体粮虫净”过一段时间会变小,在这个过程中所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 A.凝华 B.升华 C.熔化 D.汽化5.下列现象中利用了升华吸热的是 ( ) A.向地上洒水会使周围变凉快 B.加冰块会使饮料变得冰凉 C.利用干冰降温防止食品变质 D.游泳完上岸后感到有点冷 6.(东营)今年冬天,世界多地出现了极寒天气。下图是我国某地出现的雾凇景 象。雾凇的形成,是由于水 蒸气遇冷发生了 ( ) A.液化 B.凝华 C.汽化 D.升华 7.(毕节)毕节,山青水秀,气候宜人,是较为理想的宜居城市。下图所示的符号分别代表云、雨、霜 和雾四种天气现象,其中主要通过凝华形成的是 ( ) 8.冬天结了冰的衣服,即使放在O℃以下的环境中也会变干,其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 A.升华 B.熔化 C.液化 D.汽化 课后提升 9.科技人员发明了一种果蔬脱水新方法——升华脱水法,其原理很简单:先将水果蔬菜冷冻,使其中的水结冰,然后再放进低压的环境中,冰就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直接从固态变成态。 10.(十堰)炒菜时,碘盐不宜与油同时加热,这是因为碘在高温下很容易。 11. (莆田)实施人工增雨的一种方法是用飞机在高空播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进入云层很快成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量,于是高空水蒸气便成小冰粒。小冰粒在下落过程中成水滴,水滴降落就形成了雨。(均填物态变化的名称)12.如图的物态变化图。图中A、B、C、D、E、F分别表示一种物态变化,物体发生其中 (填符 号)的物态变化时都会放热。物态变化F在生活中有很多利用,F的物态变化名称是,此物态变化的应用有(举一例子)。 13.白炽灯丝是由钨丝制成的,长期使用灯泡会变黑,这种现象属于 ( ) A.先凝华后升华 B.先蒸发后凝固 C.先升华后凝华 D.先汽化后液化 1

沪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教案

沪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相似三角形的判 定定理》教案 沪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教案 一、教材内容分析: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选自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沪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2章相似图形。本节课是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相似三角形的定义以及两个三角形相似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在直观认识形状相同的图形基础上,探索与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条件,为后续学习通过相似三角形有关知识测量物体的高度、距离做好准备。因此这部分内容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不可缺少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设置: 1、通过运用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方法,探索得出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并会用这一结论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经历“类比—猜想—探索—总结-应用”的活动过程,探索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进一步领悟类比的思想方法。 3、在活动中,开发、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探究合作、交流意识,以及动手动脑和谐一致的习惯。

重点:灵活运用三角形相似判定定理证明及解决简单的有关问题。 难点:三角形相似判定定理的探索和证明。 三、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在本章前几节,已学过相似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性质等知识,在之前已经接触过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初步体会了类比方法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已具备一定的合作与自主探索能力,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的延伸和提高。因此在教学中采取开放式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动手感知,合作交流,养成积极探索与实践的良好习惯。教学过程中,创设直观形象,利于操作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极大关注,有利于学生对内容的较深层次的理解。多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从而乐于探究。但需承认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有提高、拓展的机会。对学困生要有一定的展示平台,在难点的突破上,要让他们最大程度的参与其中。 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类比猜想 同学们:前面我们用全等三角形的学习方法探究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定义与性质,请同学们口述一下? 我们探究相似三角形依然离不开组成三角形的元素边和角。本节课我们利用学习全等三角形判定的方法探究相似

沪教版相似三角形教案及练习

相似三角形 一、相似三角形的定义: 对应角相等 、对应边成比例的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一) 判定方法(1):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判定方法(2):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对应成比例,并且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判定方法(3):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除了上述三种判定方法外,还有以下三种判定方法: (1)定义法: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这种方法一般不常用) (2)平行于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它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3)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原三角形相似。(此知识常用,但用时需要证明) 三、判定相似三角形的思路 1、有一对等角,找 :①、另一对等角 ②、 等角的两边对应成比例 2、有两边对应成比例,找:①、夹角相等 ②、第三边也成比例 3、直角三角形,找一对锐角相等 4、等腰三角 形,找:①、顶角相等 ②、一对底角相等 ③、底和腰成比例 四、在做题过程中,某些图像出现的频率会比较高,所以我们要熟知这些常见的图形,并学会从习题中基本图形很快的寻找和发现相似: 1、平行线型: A ( 1 ) ( 2 ) (a )如图1,“A ” 型:即公共角的对边平行 (b) 如图2,“X ”型:对顶角的对边平行 2、斜交型:指公共角的对边不平行,即相交或延长线相交或对顶角所对的边延长线相交,其中再有一角相等,或其公共角(或对顶角)的两边对应成比例,就可以判定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基本图形常见如下: E D A B C C D E B A E C B D A B D C E B D C A

沪科版牛顿第一定律教案设计

沪科版牛顿第一定律教案设计 课题教学目标第一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课时 1 总 1课时第 1课时课型:新主备人授审查人1·知道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2·能够通过实验初步探究出牛顿第一定律; 3·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重点难点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牛顿第一定律的推理得出教具教学方法粗糙程度不同的斜面、小球、杯子、硬纸板、惯性演示器实验法、讲授法、讨论法、 学习环节一、复习提问学习内容复习前面所学的内容教师活动出示四个问题: 1、摩擦力? 2、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3、如何减小摩擦? 4、力的作用效果?学生活动二次备课回答老师提问的间题。 二、 1、思考课题想象引入教师引导:力的效果之一是改变力的作用效果,如果物体不受力时将会怎样呢?看课本回答出亚里士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体现新课改理念。副板的目的: 1、把两种不同的观点清晰地描述出的探究实验; 2、在观点上学生形成对立的两大派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提高; 3、讲完牛顿第一定律后回扣时使用。 2、自学让学生自学课本126页分析,阐“物体运动需要力吗?”多德的观点是什么,明观点这一部分,特别提示学

生伽利略的观点是什理看出每副图画的意思,并么。出示相应的“自学指导”: 1、课本中两个著名的人物及对立的观点各是什么? 2、你支持谁的观点,请举例证明。书:需要力维持。学生表明自已支持哪位科学家的观点,并3、讲述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亚里士多德:物体运动举例证明。在讨论过伽利略:物体运动不需学生们逐渐形成现两要力维持。大派。当同学们意见不统一时,教师借机点明:这两位科学家的观点截然相反,肯定有位对的有位错的,到底哪部分同学追随的科学家是正确的呢?要想知道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通过实验进行推理。程中,于观点不同,来,以便引出下面 三、实验探究 1、感受情景,提出问题 2、猜想假设老师摆出事先安装好次出示下面的问题: 1:当小车从斜面上以相同的速度滑上水平桌面上的木板和毛巾表面阻力一样大吗? 2:那么小车运动的远近一样吗? 3:同学们此时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教师分析学生提出的思考并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的斜面、小车、毛巾。顺时,小车所受的摩擦力即各种问题,最后师生共同确定一个探究问题:阻力对物体运动有怎样的影响?让学生根据自已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学生进行大胆猜想。学生思考、讨论,最后一名学生代表阐明方

超声与次声说课稿

《课题超声与次声》说课稿 久长中学周志红 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超声与次声》。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设计思路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我先说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最后一节,在第一节和第二节的内容中,分别学习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特性。本节内容是对第一节和第二节的延续和拓展,是真正从物理走向生活最重要的一节。因此,对本章的教学是否成功,关键在第三节。 下面我说一下本课题的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及新课改理念,我确定本课题的教学三维目标分别是: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及超声和次声; 2、了解超声波的特点及其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3、了解次声波的危害。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利用教材P49信息窗,交流、讨论得出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和超声与次声的定义,形成与人交流,听取别人观点的学习习惯; 2、通过观看视频、阅读课本、交流讨论的过程,初步形成“善于总结”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超声与次声的学习以及对超声波的特点及其应用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人的听觉频率范围、超声与次声;超声波的特点与应用及次声的危害;现在的课堂关键是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由此,我又确定了另一个教学重点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 教学过程中,先通过复习引入课题《超声与次声》,再让学生课本P49信息窗《人与某些动物的发声及听觉频率范围》,增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锻炼了学生从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再由此引入超声与次声的定义。接着直接向学生提出,超声与次声虽然听不见,但时时刻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由此引出超声的特点与应用,在这一环节上,利用一段《超声波的利用》的视频,让学生观看视频后,阅读课本的相关知识,结合生活经验,相互交流讨论得出超声的特点以及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既锻炼了学生阅读与观察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接着给学生们展示超声在现代技术中应用的实例的图片,让学生们感受到超声虽然听不见,但就在我们身边,同时也增强了学生们学习的成就感,介绍完超声的应用后,接着给学生介绍与之相反的次声的危害,次声在生产和生活中接触不多,能够提供的资源和实例较少。因此,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上,我采取直接由教师向学生介绍次声为什么会对人体、机械设备,建筑物等产生危害,有哪些危害,什么情况下会产生次声,让学生能了解到次声的危害,如何防止次声的危害即可。在新课内容结束的最后,采取介绍《我爱发明》节目中,工人利用超声波发明驱狗器的故事,既起到点题的效果,又能激发学生们求知和探索的欲望。 精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