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币制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分析及当代启示

王莽币制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分析及当代启示
王莽币制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分析及当代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56806657.html,

王莽币制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分析及当代启示

作者:胡海燕何佳欢

来源:《人民论坛》2016年第11期

【摘要】王莽在公元7年到公元14年间进行了四次币制改革,在这四次币制改革中他采取了重新发行新币、强制规定新币的价值、建立新旧货币之间、新币之间繁杂的兑换比率等措施。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分析,这一系列币制改革因为违反了货币职能发挥和货币流的通对、过分依赖行政手段的作用和对百姓的残酷剥削等一系列主客观原因而失败了,但是王莽的币制改革对当下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王莽币制改革政治经济学原理经济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王莽在居摄二年到天凤元年间进行了四次币制改革,是中国历史上频率最高、内容最为复杂繁琐、意义最为深远的改革之一①。币制改革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王莽“圣人治国”的政治抱负以缓和西汉建立以来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王莽采取的一系列举措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并且由于币制改革严重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导致最终失败。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去研究和探索王莽的币制改革就会发现它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并且这些内容对于当下中国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仍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启示。

王莽币制改革的基本情况

居摄二年(公元前7年)王莽进行了第一次币制改革,以“周有子母相权”为由重铸新币,并强行规定新币“大钱”、“错刀”、“契刀”和“大泉”与原有的五铢钱一起在市场上流通。错刀与契刀不同于先秦刀币,是在刀型体上加一个圆形方孔钱,币身铸有它的名称和价值。错刀和契刀在圆钱上分别铸有“一刀”、“契刀”等字样,而刀身则铸有“平五千”、“五百”,它们分别价值五千个单位、五百个单位,由此可见错刀契刀是一种不足值货币。大泉仍是圆型方孔钱,但币身铸有“大钱五十”,它价值五十单位,也是一种不足值的货币。始建国元年的第二次币制改革中,王莽废除了“错刀”、“契刀”和五铢钱,独保留了大泉。为维持市场正常流通王莽又发行了小泉。小泉钱重一铢价值一个单位,是一种足值的货币,但王莽却规定:一个大泉可以兑换五十个小泉。公元10年,王莽进行了第三次币制改革,这次改革很复杂,共有五物六名二十八品,统称宝货制。公元14年,王莽进行了第四次币制改革,废除了大泉和小泉,重新发行了货布、货泉。货泉重五铢,价值一个单位,货布重二十五铢,价值二十五各单位,一个货布可以兑换二十五个货泉。这次改革实质上是在弥补宝货制的不足,使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趋向合理化。

钱穆:王莽的新政与灭亡

钱穆:王莽的新政与灭亡 本文摘自《中国经济史》,钱穆讲述,叶龙记录整理。王莽辅政,兴利除弊西汉统治历200载后,王莽篡位,开后世以禅让得天下之始。西汉遵循秦制,无所兴革。至王莽锐意复古之制,欲返回诗书六艺之先秦时代,却不到20年而覆亡。秦祚虽短,其政制仍行于西汉;王莽“新朝”亡后,其一切建树皆灭,但王莽当时之措施,亦甚值得后人注意。王莽家族中,封侯者九人,任大司马者五人。其父王曼早死未能封侯,故王莽自幼即孤贫,反而使他折节恭俭勤读经书,因此30岁时,叔父成都侯王商上书,愿分户邑以封王莽,且复受当世名士之揄扬,得封新都侯。王莽爵位愈尊而节操愈谦,遂于38岁时擢升为大司马,继其四父(王莽父之兄弟)辅政,此时已显露其政治理想,已为举世人心所归向,其成功主要在此。 成帝哀帝之际,王莽已为大司马。哀帝于绥和二年四月即位,六月即下诏定出“田宅奴婢限列”的新规定,大略如下:为了防止奢淫之风,使政治上轨道,凡属诸侯王、列侯、公主、吏二千石及豪富民等,过去可多畜奴婢,无限量拥有田宅,造成与民争利,使百姓陷入生活困境,今起一律要有所限制。上述各级人员均不得拥有田地超过30顷。 畜养奴婢,诸侯王不得超过200人;列侯及公主不得超过100

人;关内侯及吏民不得超过30人。商贾不得拥有田地,亦不得为吏。如有违犯上述规定者,田地奴婢皆由县官没收。宦家奴婢年过50岁者,可免奴婢名分,成为庶人。 郡国不得再献名兽。哀帝19岁即帝位,登位未满两月,已先下诏“罢乐府”,接着“议田宅奴婢限列”,照常理推测,决非出自哀帝之意,必另有出主意之人,此人呼之欲出:即当时辅政之大司马王莽。上述“有司条奏”诸端,可以称为极大之善政。 西汉历代帝王中有如此魄力者,甫登位即下诏厉行新政者,惟有武帝差可比拟,且武帝尚有所不及。有人谓此事乃大司马师丹所主张。但大司马王莽以病免职,由师丹接任是在七月,而“议田宅奴婢限列”是在六月,可见其时辅政者是王莽而非师丹。 针对贫富悬殊,行均田废奴婢自西汉末年元、成、哀诸帝以至莽朝,成都、洛阳、长安诸大郡因货殖积财致富者不可胜数。成哀之时,有成都罗裒者,訾财至巨万;临淄姓伟者,訾财5000万。 成、哀、王莽时,洛阳张长叔、薛子仲积訾财10千万;京师有富人樊嘉、挚纲、如氏、苴氏、丹王君、房豉、樊少翁等均积财至5000万。以上均为以货殖积訾财而致富。 至于朝廷公卿仕宦之家,亦无不积累财富至万万钱。如元帝时,都内积财富至40万万钱;水衡有25万万;少府有18

2011—2016全国卷改革真题汇编.

全真训练(一) 材料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起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 唐太宗决心从族谱入手,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6分)

全真训练(二) 材料八旗军是清朝的正规军队,八旗讲师领取饷银。甲午战败后,袁世凯组织新建陆军,张之洞组建自强军,皆采西法。1901年,清政府改建兵制,取消旧式武举,创办武备学堂,编练新军,操练新式枪炮。1903年设练兵处,作为全国招募和训练新军的中央机构。1904年决定改建整个兵制,拟建新军36镇,为常备军,服役期3年。在自愿基础上征募士兵,并有严格的资格限制。1906年,兵部与练兵处合并为陆军部,后来又建立海军部。陆海军均由满人官员掌控,皇帝是最高统帅。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速扩大。——据《清史稿》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八旗军相比,新军具有哪些特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政府军事改革的影响。(6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试题汇编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试题汇编 一、选择题 1.(2007,宁夏)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说,雅典议事会的成员由400人改为500人,每(地区)部落出50人,而在以前,每(血缘)部落则出100人。上述变化发生于 A.梭伦改革前 B.梭伦改革时期 C.克利斯提尼改革时期 D.伯利克里人首席将军期间 2.(2007,广东)下列有关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说法,正确的是A.开创了政党政治的先河 B.城邦公民享有民主权利 C.自由民和奴隶都享有公民权 D.公民通过代议制方式行使权利3.(2000,北京春季)下列各项,作为中国奴隶制开始瓦解标志的是A.使用铁器和牛耕 B.鲁国实行按亩收税 C.商业繁荣,城市兴起 D.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4.(2005,天津)春秋时期,鲁国实行税亩制的目的是 A.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B.确立贵族土地私有制 C.增加地主租税收入 D.确立国家土地所有制 5.(2007,上海)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 A.重农抑商 B.统一度量衡 C.迁都咸阳 D.按军功授爵6.(2003,全国)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A.受田农民可以纳绢代役 B.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C.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D.一直延续到北宋 7.(2005,上海)北周鲜卑大臣豆卢?拮栽钙?官去学儒家经典,皇帝对此大加赞赏。使北周君臣醉心于汉文化的原因是 A.商鞅变法 B.王安石变法 C.孝文帝改革 D.张居正改革8.(2006,上海)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这反映了 A.佛教的传入 B.疆域的扩大 C.民族的融合 D.全国的统一9.(2004,上海)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根源是

古今中外重大改革

古今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浠水实验高中高三历史组 【知识整合】中外历史改革,从社会性质方面来看,可分为奴隶社会的改革、封建主义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三种主要类型。 (一)奴隶社会的改革:奴隶主贵族为实现富国强兵,达到某一政治目的而进行改革。如周文王改革,使商朝属国周到武王时成为本部强国;齐国的管仲改革使齐国很快成为东方强国;鲁国的“初税亩”促进土地所有制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等。 (二)封建性质的改革: 1、目的:为了建立和巩固封建地主阶级政权。 2、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1)商鞅变法 (2)孝文帝改革 3、巩固和挽救封建统治的改革:(1)庆历新政 (2)王安石变法 (3)洋务运动 (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1、目的:为了建立和完善资本主义制度 2、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1)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2)日本明治维新 (3)戊戌变法 3、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的改革:(1)罗斯福新政 (2)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四)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1、目的:摆脱苏联模式的弊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2、改革:(1)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2)中国的改革开放 (五)20世纪三次重大的成功的经济改革 1、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2、美国罗斯福新政; 3、中国的改革开放 【知识综合拓展】 一、如何全面认识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或变法 1、认识改革的本质和目的

改革的本质:改革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从本质上讲,改革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或调整。其背景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不适应。从适应的程度来看,一般有两种情况。 (1)整体适应、局部不适应条件下的改革。这种改革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前提下对具体制度或政策的局部调整,是改良性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等。 (2)整体不适应时,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确立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这种改革是革命性的,必然导致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如商鞅变法、俄国1861年改革、明治维新等。 改革的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 2、改革的类型(从阶级利益判断其阶级性) (1)奴隶主阶级的改革:管仲改革。 (2)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商鞅变法(前356年)、王安石变法(1096年)、张居正改革(1581年)。 (3)资产阶级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1861年)、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中国的戊戌变法(1898年)、美国罗斯福新政(1933年)、二战后欧洲各国的改革和日本民主改革等。 (4)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改革、南斯拉夫改革、波兰改革、匈牙利改革、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中国的改革开放等。 3、改革与革命的区别 首先,改革所采用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方式,相对于革命来说具有相对和平的社会背景。改革是国家、政府的行为,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统治。而革命一般是由群众发动的,是自下而上的,革命中充满了暴力、斗争和激烈的矛盾冲突,其根本目的是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其次,改革与革命的目的不同。改革是统治者希望通过主动的政策调整来实现某种制度的自我完善,是在旧制度的基础上,对其中某些环节进行局部的改造,使其获得更好的发展,从而维护自己的统治。而革命则是对旧制度的根本改造,是新制度代替旧制度的斗争。 最后,由于革命采取的是暴力、流血的手段,因此必然要对国家机器等进行重建,所以要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而改革由于采用的是平缓的、主动的方式,是对原有社会制度的完善与改进,因此往往不会对生产力造成破坏,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 4、改革的时代特点 (1)管仲改革:春秋争霸→加强军事。 (2)商鞅变法:建立新制度→内容深入、全面。 (3)辽、西夏的改革:顺应潮流→吸收先进文化,加快封建化进程。 (4)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克服统治危机→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 (5)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顺应资本主义潮流→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6)美国罗斯福新政:克服经济和政治危机→政府全面干预经济。 (7)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摆脱苏联模式束缚→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5、改革原因 (1)旧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商鞅变法、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等。 (2)为达到某一政治目的:实现富国强兵的管仲改革等。 (3)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辽、西夏的改革,资本主义改革等。 (4)因统治面临危机而缓和矛盾: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等。 (5)吸收先进文化,加速本民族封建化:辽、西夏的改革。

中国财税体制改革30年经验回顾与展望

中国财税体制改革30年经验回顾与展望 作者:马海涛,肖鹏时间:2009-01-18 浏览次数:599 次 [摘要]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税收制度改革和预算管理改革为主线,回顾了30年来我国在上述三大领域的重大改革措施,总结归纳了我国30年财税体制改革取得成功的五大经验:改革与政府职能转换同步进行、坚持走渐进式改革道路、改革中强化政府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财税体制改革与国有企业改革、金融、投资体制改革协调推进、预算管理内部的改革也需要坚持同步推进。结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提出了未来一定时期内我国在财政体制、工商税收制度、预算管理制度领域的进一步改革思路与措施。 [关键词]财税体制改革经验回顾展望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决定从1979年起,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从此,在中国这个古老的文明国度里,一场令世界瞩目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在这30年发展中,财税体制几经变革,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并符合公共财政运行规律的财税体制,基本规范了政府间财政关系和财政资金分配管理。30年改革成就有目共睹,但是,财税体制改革仍需在总体框架、运行机制、法制建设等方面作进一步完善。本文通过对中国30年来财税体制改革历程的回顾,总结改革得失,并对新时期的财税体制改革进行前瞻性描述。 一、30年来中国财税体制改革的总体回顾 (一)30年中国财政管理体制变迁 政府财政管理体制是处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以及地方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的一项基本制度,其核心是明确各级政府间职责划分和财力分配。适应经济体制转轨的需要,

浅论汉末王莽改制的经济措施

论汉末王莽改制的经济措施 ——“代汉称帝”篡位者的改革

王莽字巨君,魏郡元城人,西汉孝元皇后的侄儿,建立新朝。幼年时父亲王曼去世,很快其兄也去世。王氏家族是当时权倾朝野的外戚家族,王家先后有九人封侯,五人担任大司马,是西汉一代中最显贵的家族。汉末以来,政治腐败,朝廷奢华无度,豪强地主大量兼并土地,百姓流离失所,贫富分化严重,政治危机愈演愈烈。这时,具有先进封建思想的王莽代汉称帝,以期通过改制来缓解社会矛盾,维护农民的利益,达到实现民富国强的目的。 一、王莽改制的经济方面内容 王莽改制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和对外关系等三方面的内容。在政治方面,为了表示改朝换代,革汉立新,废刘兴王,王莽根据儒家经典,将一大批政府机构和官职改换名称。在同周边各民族的关系上,王莽一改西汉自昭宣以来建立的平等友好关系,妄自尊大,使中央政府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日趋恶化。在经济方面,王莽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 1、废除五铢钱,推行新币制 王莽共进行了四次币制的改革。第一次是在他即位前的居摄二年(公元7年),发行3种新的货币:大泉五十、契刀五百和一刀平五千,与五铢钱并行。同时,禁止人们据有黄金,黄金一斤作价一万钱由国家收兑。新朝建立后,王莽又在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进行第二次改革,废除五铢钱及刀币,另外发行宝货,计有五物(金、银、龟、贝、铜)、六名(钱货、黄金、银货、龟、贝货、布货),共二十八种货币。由于货币种类太多,换算起来又十分困难,因此流通非常不便,所以人们仍在暗地使用五铢钱。为推行新币制,王莽采取强制措施,下令严禁私铸钱,甚至民家藏有铜、炭者,都被指为私铸货币,一家盗铸,五家连坐。即使这样,也无法使新货币顺利流通。一年以后,王莽被迫废除刚刚施行的二十八种货币,只留小钱值一和五钱五十两种继续使用。第四次改革是在天凤元年(公元14年),废大、小钱,另作货布、货泉两种。货泉重五铢,货布重二十五铢,但一货布却值二十五货泉,货币价值的比例十分不合理。这次改革,非但没有理清混乱的货币体制,反而加剧了混乱。而且,这些改革都是以新铸的劣质货币代替质量较高的旧币,然后又以更劣的货币代替原来铸造的货币,每更换一次货币,百姓就要遭受一次盘剥。由于这些货币无信誉可言,所以在王莽施行货币改革期间,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专项训练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专项训练 改革史这一块的知识是一块在高考中比较容易考核到的内容,对于这类题目,考生该如何解答呢?下面是为大家推荐的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专项训练,仅供大家参考! 历史重大改革:王莽改革 1.(2012•全国新课标卷文综•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西汉后期,大商人、大地主兼并土地,占有奴婢,社会矛盾加剧,“改制”呼声高涨。以改革家形象出现的的王莽代汉创立“新”朝,以《周礼》为依据进行改革。“新”政权建立前后七八年间,推行了四次币制改革。公元7年,铸错刀、契刀、大钱,与五铢钱并行。三种新铸钱币的含铜量与五铢钱差别不大,但兑换价分别为一比五千、一比五百、一比五十。公元9年,废除五铢钱、错刀、契刀,另铸造小钱,与大钱并行。公元10年,推行总名为“宝货”的货币,分金货、银货、龟货、贝货、钱货、布货等质地、形制各不相同的六大类,共计28个品种,相互间兑换标准复杂。公元14年,废止大、小钱,发行重二十五铢的“货布”与重五铢的“货泉”。“每一易钱,民用(因此)破业,而陷大刑”。币制改革与王莽的其他改革,均告失败。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莽改革的目的。(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莽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10分) 【解析】第(1)题,依据材“社会矛盾加剧”等信息分析归纳。第(2)题,从材料中的“推行了四次币制改革”、“质地、形制各不相同的六大类”、“相互间兑换标准复杂”、“每一易钱,民用(因此)破业,而陷大刑”等分析改革的弊端说明原因。 【答案】(1)缓解社会危机,树立“新”朝形象,巩固政权。 (2)复古而不切实际;频繁多变,币种紊乱,造成社会经济混乱;任意规定币值与兑换标准,掠夺百姓财富,加剧社会动荡。 历史重大改革:秦朝、汉朝、唐朝的币制改革 1.2015年全国卷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铸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实为标准性的钱币,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市场发生。隋末,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币值混乱、影响流通。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或视读成“开元通宝”),大小仿汉“五铢”,称作一文,亦称一钱,每十钱中一两,“新钱轻重大小最为这种,远远甚便之”,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度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取代“铢”成为“两”一下的重量单位,伺候历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二轮复习教案)

高考交汇点一:中国古代的治乱兴衰和重大改革 教学目标: 1.认识古代政权的兴衰演变; 2.了解古代盛世局面的形成原因、表现及概况; 3.了解古代乱世的形成原因、表现及结果; 4.系统归纳古代重要的改革,归纳和比较这些改革的背景、内容、成败原因,学会对改革的本质目的与实际成效进行综合评价, 学法指导: 正确分析历史人物与古代治乱兴衰的内在联系;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分析古代治乱兴衰的原因。知识整合: 一、治乱兴衰(封建盛世与统治阶级内部斗争) 1、盛世局面 (1)历史沿革 西汉:“文景之治”。西汉建立后,很注意吸取秦之教训,再加上汉初社会经济贫困等因素,使汉初文帝、景帝时能够以稳定统治秩序,恢复社会经济的现实需要出发,实现了休养生息政策。这一政策达到了应有的目的,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为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东汉:光武中兴。东汉光武帝在位期间,注意调整统治政策,惩治贪官酷吏,提倡节约,(约束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使全国出现了较为安全的局面,使一度衰落的汉王朝又兴盛起来,故称“光武中兴”。 唐太宗:贞观之治。唐太宗继位后,吸取隋之教训,正确认识君臣关系,善于招纳谏,调整统治政策:经济上沿袭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以俭;政治上,采用隋唐三省六部制,知人善用,虚怀纳谏;文化教育上推行隋科举制,以儒为师,大兴学校;民族关系上通过军事、行政、和亲等方式,有效地实行了对多民族国家的管理;对外关系上,实行较积极的对外交往政策,从而使其在位时社会稳定,政治较清明,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史称“贞观之治”。 武则天:武周之治。 唐玄宗前期:开元盛世。得力于唐太宗治理国家的基础,经过武则天的推进,到玄宗开元年间,政治安定,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朱元璋:洪武之治。明初,由于经过长期战机,人口减少,田地荒芜。为安定社会和增加收入,明太祖采取了鼓励垦荒,减免赋役,实行屯田,推广植棉等休养生息政策,使明初出现“洪武之治”的局面。 清朝:康乾盛世。清朝前期,中国封建制度虽已走向衰落,但在康熙、乾隆帝统治时期,也采取过一些恢复经济,缓和矛盾的政策。同时,在反击外来侵略、平定国内少数民族叛乱的斗争基础上,加强了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管理,一度形成“康乾盛世”的局面。 (2)分类 A、在长期战乱或分裂后,社会经济凋敝,急需安定社会秩序,休养生息,新王朝的统治者为顺应这一形势,采取加强中央集权,恢复经济的措施,因而出现治世景象。如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洪武中兴。 B、在长期休养生息,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盛世景象,如开元盛世、康乾盛世。 C、在社会出现严重危机之后,经过改革,调整政策等出现的所谓“中兴”。但“中兴”并未解决社会的根本矛盾,所谓的“中兴”也只能是暂时的。 (3) 盛世局面形成的共同原因

王莽改制

1、王莽改制的主要内容及失败原因 王莽改制的主要内容有六: (1)“更名天下田曰王田”,私人不得买卖,用恢复井田制的办法来解决土地问题。 (2)改奴婢为“私属”,亦不得买卖。 (3)实行“五均六莞”,即在国都长安及五大城市设立五均官,政府管理五均赊贷及管理物价,征收商税,由政府经营盐、铁、酒、铸钱和征收山泽税。 (4)改革币制。 (5)改革中央机构,调整郡、县划分,改易官名、地名 (6)改变少数民族族名和首领的封号。 王莽改制为什么会失败,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王莽改制期间出台的一些政策违背了客观规律。如“王田制”,将全国土地收归国有,并按井田制重新分配。在这里王莽着意于立即消除土地兼并,初意未始不善,但这一政策违背了当时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规律,这就注定了它的失败。再如币制改革恢复已被历史淘汰的原始货币,直接违反货币发展规律,徒增货币流通的障碍。 其次改革过急过速,容易采取一些过头的政策措施而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致使改革失地社会基础。

如王莽将奴婢改为“私属”,并禁止奴婢买卖,本意是要制止奴婢数量的扩大,解决社会上日益严重的奴婢问题。但这项措施也遭到了上自蓄奴之家,下至失地之民的反对,因为禁止奴婢买卖,既触犯了官僚、豪富的利益,又使失去土地而无路可走的农民断绝了一条卖身为奴的生路。 第三王莽还采取行政手段,对不恰当的改革措施强制推行,引起普遍不满。 如币制改革中以小易大,以轻换重,所铸大泉,重不过12铢,只相当于五铢钱的2.4倍,却要当五铢钱50枚用,所铸重一铢的小泉,却要与五铢钱1枚相等。如此不合理比值的存在,就难以禁止盗铸私钱。王莽只得实行诸如“以私铸钱死”、“一家铸钱,五家坐之,没入为奴婢”等严刑酷法来强行禁止。但是,政策强制对于经济规律是无法抗拒的。所以不管王莽把政治强制强化到何等程度,依旧是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想当然的改革措施终究得不到贯彻。 另外,王莽还多次挑起同周边少数民族的战争,试图

中国财政体制的改革

中国财政体制的改革 以事权与财权对等为核心的新一轮分税制完善和改革能早日启动,才是中国经济有可能走上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国家发改委财政金融司司长徐林前不久表示,我国将实施一系列税收体制改革,重点增强地方财政收入的能力,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充分发挥分税财政体制在新形势下的积极作用。 十多年以来,分税制使得中央政府能够集中大量财力来调控经济发展,但是地方政府的财政捉襟见肘,为了充实地方财政的“腰包”,中国财政体制改革将在阵痛中开始“破冰”! 分税制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财政体制,符合市场经济原则和公共财政理论要求,是市场经济国家运用财政手段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较为成功的做法。 1994年,中国开始实施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较好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问题,十多年来,对于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调动中央、地方两个积极性,加强税收征管,保证财政收入和增强宏观调控能力,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有待于深化改革和加以完善的地方,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的不对等。

有关统计数据表明,自1994年实施分税制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占整个财政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从1993年的78%下降到2004年的42.7%;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占整个财政收入的比重却明显上升,从1993年的22%上升到2004年的57.2%。但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却没有相应变化,一直在70%左右的水平上波动。也就是说,地方政府用43%左右的相对财政收入支撑了70%的相对财政支出责任,与分税制改革前地方政府用68.4%的相对财政收入仅仅支撑59%的相对财政支出责任恰恰相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是政府必须承担的最重要的职责,带有非常强的外溢性特征,全国性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理应由中央政府提供,政府的基本职能也必须依此来确定。如果由财力严重匮乏的基层政府来承担,必然会导致这些基本公共服务的不足或严重不均等,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正是由于各级政府财权与事权严重背离,分税制就无法起到平衡地区差异的作用,更导致了地方政府财源缩减,促使其从预算外寻找收入来源,出现了诸多不合理的财政现象,表现最为突出的有两方面:一是“土地财政”。据统计,1999至2008年间,中国土地出让面积从45391公顷上升至165860公顷,年均增长率15.5%。同期的土地出让金收入也不断上升,成交价款从514.3亿元上升至10259.8亿元,后者大约是前者的20倍,年均增长率39.5%。剔除通货膨胀因素,土地出让金成交价款年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及其规律 (2)

目录 1.1秦朝的货币 ......................................... 1.2西汉的货币 ......................................... 1.3王莽时期的货币 ..................................... 1.4东汉魏晋的钱币 ..................................... 1.5南北朝的货币 ....................................... 1.6隋朝的货币 ......................................... 2、货币演变的规律.......................................... 2.1钱币形制基本不变 ................................... 2.2货币重量稳定不变 ................................... 2.3畸形的铜本位 ....................................... 2.3.1什么是畸形铜本位 ................................. 2.3.2造成“畸形的铜本位制”的原因..................... 3、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及其规律 -------秦到隋的币制研究 1、秦朝到隋朝的货币演变过程 1.1秦朝的货币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统一大国,它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

中国人民大学633历史学综合历年真题(回忆版)

2013考研中国人民大学633历史综合真题(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 河西四郡,交子,三法司,校邠庐抗议,中日台事专条,博古,制宪国大(70分) 二:材料分析题 第一个问台阁和计吏的意思,以及东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第二个是劝学篇里的一段,分析作者的思想以及进行评述。(60分) 三:论述题四选三, 1、府兵制在北魏隋唐的情况。 2、清末立宪派。 3、明建立后的中央统治体制的变化。 4、评价正面战场敌后战场(120分) 2014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综合(633)考研真题(完整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安西四镇、《史通》、庆历新政、琦善、丁戊奇荒、《新潮》、四平战役【70分】 (二)材料题 第一道材料题是三个材料: 1.《左传》:初,税亩,非礼也,谷出不过藉,以丰财也。 2.《汉书·食货志》:周室既衰,暴君污吏慢其经界,徭役横作,政令不信,上下相诈,公田不治。故鲁宣公“初税亩”,《春秋》讥焉。于是上贪民怨,灾害

生而祸乱作。 3.《国语·齐语》: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政不旅旧,则民不偷;山泽各致其时,则民不苟;陆、阜、陵、墐、井、田、畴均,则民不憾;无夺民时,则百姓富;犠牲不略,则牛羊遂。 问:1.解释“初税亩”“公田”和“相地而衰征”;2.谈谈你对这三个材料的认识。【分别15分,整道题30分】 第二道材料先断句,只用逗号,三个问题:1.本段文字出自文章的题目、作者是谁;2.解释这段文字;3.谈谈你的看法。【整道题30分】 材料是严复的《论世变之亟》: “夫自由一言,真中国历古圣贤之所深畏,而从未尝立以为教者也。彼西人之言曰:唯天生民,各具赋畀,得自由者乃为全受。故人人各得自由,国国各得自由,第务令毋相侵损而已。侵人自由者,斯为逆天理,贼人道。其杀人伤人及盗蚀人财物,皆侵人自由之极致也。故侵人自由,虽国君不能,而其刑禁章条,要皆为此设耳。中国理道与西法自由最相似者,曰恕,曰絜矩。然谓之相似则可,谓之真同则大不可也。何则?中国恕与絜矩,专以待人及物而言。而西人自由,则于及物之中,而实寓所以存我者也。自由既异,于是群异丛然以生。粗举一二言之:则如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中国贵一道而同风,而西人喜党居而州处;中国多忌讳,而西人众讥评。其于财用也,中国重节流,而西人重开源;中国追淳朴,而西人求欢虞。其接物也,中国美谦屈,而西人务发舒;中国尚节文,而西人乐简易。其于为学也,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其于祸灾也,中国委天数,而西人恃人力。若斯之伦,举有与中国之理相抗,以并存于

中国古代改革及其启示

中国古代改革及其启示 摘要:中国古代改革、变法众多,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变法成功者,国家富足,军队强大,成为当时的强国;变法失败者,国家都走向衰微,以致灭亡。无论成败每次改革都有激烈的斗争,这无数次革新与变法实践表明,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今天改革开放是时代的主旋律,学习古代改革史,总结改革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其中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有益的启示。 一、中国古代改革或变法的类型 中国古代历史上革新与变法无数,主要可以分为如下几种类型:一是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管仲改革等。二是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政治改革,如商鞅变法、李悝变法等。三是少数民族为汉化而进行的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耶律阿保机改革、清初皇太极改革等。四是封建统治者为挽救统治危机而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如王莽改制、周世宗改革、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等。五是开国的相对贤明君主对统治政策的调整和改正:汉高祖、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明太祖、康熙帝等对统治政策的调整。 二、改革或变法成败的规律 一场改革的成败,通常有四个决定性的因素。 (一)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最根本的因素。当政治、经济制度不能保证国家实施有效管理,从而违背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时候,就要改变这种制度,也就是对上层建筑中的某些老化腐朽的环节进行必要的调整,更新和改造,并相应的对生产关系中的某些环节做局部的调整,更新和改造就成为必然的趋势。因而,改革与变法实际上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则,改革虽能藉强力强制颁行,但最终行而不远。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正是顺应了当时那种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发展趋势,公元485年颁布均田令,实行汉化政策。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可以说是历史上比较成功的改革之一。但是,历史上的王莽改制却是和历史发展趋势背道而驰。王莽改制以“王田私属,不许买卖”的策略对当时土地兼并剧烈、人民沦为奴婢、阶级矛盾激化的时弊开了一剂对症药方,而结局适得其反,即是因为当时的历史事实已雄辩地证明封建土地私有制是能促进封建经济走向初步繁荣、推动当时的生产力向前发展的,“王田制”则是一种历史的反动,必然为历史的进步所唾弃。 (二)改革派与保守派之间的力量对比 有些改革虽然也符合历史发展趋势,但由于顽固派势力过于强大而导致夭亡,如宋朝的王安石变法即为典型例子。他采取一系列措施: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王安石变法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却被废除,因为新法触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

财税体制改革和财税政策

财税体制改革和财税政策

财税体制改革和财税政策 (参考: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讲座) 大家都知道,1994年那一轮财税改革提出的新的改革。二十年前中国历史上进行了一场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财税体制改革。分税制改变了中央和地方的种种关系,形成了当今财政运行的基础。二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又将迎来新一轮的财税体制改革,这场改革的大幕刚刚开启,营改增就是我们参与其中的一项重要财税体制改革,也是我们这批税政业务从事者的责任和光荣。。 一、财税体制的概念 大家对财政及财税体制的概念应当并不陌生,但并不意味着我们非常熟悉它的严谨定义。说到财政,我们是在讲政府的收入与支出,或者是政府的收支活动,好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收入与支出,每个企业有自己的收入与支出一样,政府也有自己的收入与支出。所以,但凡涉及到政府的收支活动,通常用财政这个概念来表述。说到财税体制,无非是围绕着政府收支而形成的一系列的制度安排。 十八届三中全会给予了对财政、财税体制一个纯属回归

其本意的特殊定义。在讲到财政的时候,三中全会文件表述的是,它系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以此为基础,还对财税体制的功能给予了更宽范围的定义。比如讲到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原先财税的功能定位无非讲的是三件事: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稳定经济。对比三中全会文件关于财税体制定位,我们看到的要远远超出通常所认识到的那样一种定义,它不仅仅涉及到经济领域,而且跃出经济领域延伸到了政治、文化、社会以及其它相关的领域。这是一种从更广范围、更深意义上的一种重新认识。 三中全会定义的改革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改革,而且还包括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建设,甚至包括党的建设制度在内。这次三中全会文件破天荒地第一次提出了改革总目标的概念。那么,改革的总目标是什么呢?完整的表述是“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三中全会文件中第一次把财政视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第一次使用了“现代财政制度”这个字眼。将财税体制的功能定位得到大大的拓展,不仅仅涉及资源配置,而且包括市场统一、社会公平、国家的长治久安等几个方面,把它视为重要的制度保障。在这一场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的浪

王莽币制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分析及当代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56806657.html, 王莽币制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分析及当代启示 作者:胡海燕何佳欢 来源:《人民论坛》2016年第11期 【摘要】王莽在公元7年到公元14年间进行了四次币制改革,在这四次币制改革中他采取了重新发行新币、强制规定新币的价值、建立新旧货币之间、新币之间繁杂的兑换比率等措施。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分析,这一系列币制改革因为违反了货币职能发挥和货币流的通对、过分依赖行政手段的作用和对百姓的残酷剥削等一系列主客观原因而失败了,但是王莽的币制改革对当下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王莽币制改革政治经济学原理经济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王莽在居摄二年到天凤元年间进行了四次币制改革,是中国历史上频率最高、内容最为复杂繁琐、意义最为深远的改革之一①。币制改革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王莽“圣人治国”的政治抱负以缓和西汉建立以来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王莽采取的一系列举措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并且由于币制改革严重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导致最终失败。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去研究和探索王莽的币制改革就会发现它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并且这些内容对于当下中国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仍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启示。 王莽币制改革的基本情况 居摄二年(公元前7年)王莽进行了第一次币制改革,以“周有子母相权”为由重铸新币,并强行规定新币“大钱”、“错刀”、“契刀”和“大泉”与原有的五铢钱一起在市场上流通。错刀与契刀不同于先秦刀币,是在刀型体上加一个圆形方孔钱,币身铸有它的名称和价值。错刀和契刀在圆钱上分别铸有“一刀”、“契刀”等字样,而刀身则铸有“平五千”、“五百”,它们分别价值五千个单位、五百个单位,由此可见错刀契刀是一种不足值货币。大泉仍是圆型方孔钱,但币身铸有“大钱五十”,它价值五十单位,也是一种不足值的货币。始建国元年的第二次币制改革中,王莽废除了“错刀”、“契刀”和五铢钱,独保留了大泉。为维持市场正常流通王莽又发行了小泉。小泉钱重一铢价值一个单位,是一种足值的货币,但王莽却规定:一个大泉可以兑换五十个小泉。公元10年,王莽进行了第三次币制改革,这次改革很复杂,共有五物六名二十八品,统称宝货制。公元14年,王莽进行了第四次币制改革,废除了大泉和小泉,重新发行了货布、货泉。货泉重五铢,价值一个单位,货布重二十五铢,价值二十五各单位,一个货布可以兑换二十五个货泉。这次改革实质上是在弥补宝货制的不足,使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趋向合理化。

中国古都的变迁与文化融通

中国古都的变迁与文化融通 本文为台湾辅仁大学中西文化研究中心资助研究项目。原题为《论中国古都文化与当代文化的融通》 中国古都学是研究我国历史上的都城的形成、发展、繁荣、萧条,或至于消失,或经过改革成为新的城市的科学。 历史上的都城,都是其当世相应的王朝或政权统治区域的政治中心,也是其时的文化中心。我国历史悠久,王朝或政权先后迭出,极为繁多,莫不皆有其都城。或绍继前代,或自创新局,皆能使之成为一时的政治中心,同时也使之成为一时的文化中心。能够成为文化中心,自是由于各方文化的荟萃。都城既荟萃各方的文化,又复以之向外传播,影响各方,相互融通,推陈出新,有所发展。时移世易,当时都城,过后皆成古都,仿佛已为陈迹。然文化源流初未稍断,仍在融通发展之中,数千年来始终一脉相承。中华文化瑰丽奇特,是自有来由的。 不佞前撰《中国古都和文化》已就古都尚为都城时的文化略事论述。今当再就其与当代文化的融通,加以董理,以见其间演变的过程与痕迹,并为今后城市的发展提供论据,俾其能显示出具有历史渊源的独特风格,卓立于当代,而且愈益发展,使其宏伟雄姿,垂之久远。虽说是探索古都文化与当代文化的融通,然为了明了其间的来龙去脉,有时候还免不了要追述既往,以便作相应的梳理。 一、由都城到古都的变迁 我国历史悠久,王朝或政权相当繁多,因而改朝换代之事,不断发生。每当改朝换代之际,对于前代都城的处理曾经有过不同的方式。大致说来,可有四种类型:一是王朝被灭,都城被毁成为废墟。商代的殷虚、西周的丰镐、秦的咸阳,西晋的洛阳、北齐的邺、陈的建康皆难免这样的浩劫。周人灭殷之后,以其地封殷后武庚。武庚以作乱为周所诛,又以其地分为邺、鄘、卫三国。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王莽改制 一.相关人物 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字巨君,魏郡元城人(今河北大名县东),新朝的建立者。他是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儿,幼年丧父失兄,他孝母敬嫂,为当地人所称道。加之他生活俭朴、饱读诗书、博学多才、结交贤士,因而声名远播。 汉成帝时被封为新都侯、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后继他的四位伯、叔之后任大司马。汉成帝死后,汉哀帝即位,外戚傅、丁两家辅政,王莽隐居。隐居期间他的儿子杀死家奴,王莽逼其自杀为家奴抵命,深受世人赞誉。 汉哀帝死后,王政君以太皇太后之名临朝称制,任王莽为大司马,拥立汉平帝。此时,王莽开始总揽朝政大权,并开始消灭异己,大封汉宗室、功臣子孙和在朝大臣为侯,以收买人心。 公元5年,王莽毒死汉平帝,立年仅两岁的孺子婴为帝。王莽以摄政为名据天子之位,成为“假皇帝”。 公元8年,王莽接受孺子婴的禅让称帝,改国号为“新”,建年号为“始建国”。 王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篡权的手段登上皇帝宝座的人。 公元23年,绿林军攻进长安,王莽在混乱中被商人杜吴所杀,新朝灭亡。 二.王莽改制的历史背景 西汉末年,统治阶级日益腐败,为了满足其骄奢淫逸的腐朽生活,朝廷向百姓征收的赋税和劳役不断加重。加之自然灾害的影响,百姓生活已经艰难到没办法活下去的地步了。贵族、豪强却乘机兼并土地,加重对农民的剥削。社会两极分化现象日益严重,一方面是贵族、豪强及统治阶级“多畜奴婢,田宅无限”、奢侈挥霍,另一方面是民不聊生、国库空虚、流民数量剧增,社会矛盾已经变得十分尖锐了。 王莽掌握政权以后,为了缓和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从其自身的思想观念出发,推行了一些列的改革措施。王莽的这些改革措施的思想基础来源于儒家思想。王莽自由熟读儒家经典,他对孔子所描述的“大同”社会、“王道乐土”十分向往,他对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非常不满,他对穷人抱有发自内心的同情。他认为这种不公平是造成社会矛盾的主要原因,要想消除社会矛盾,就必须消除社会的不公平及不公平带来的社会罪恶。 三.王莽改制的具体内容 1.实行“王田制” 王莽认为造成“富者犬马余菽粟,骄而为邪,贫者不厌糟糠,穷而为奸”这种社会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土地兼并。他非常欣赏古时实行的“井田制”,他认为“井田制”是一种公平的土地分配方式,是国给民富的基础。于是,公元9年,王莽颁行了王田制的诏书,将天下土地都收归国有,称为“王田”,不允许买卖。八口以下男丁的家庭,其拥有的土地不能超过900亩,超出的土地要分给亲属、邻里、乡党。没

论王莽改制下的改革

论王莽改制下的“五均”政策 摘要:西汉末年经济体制崩溃,王莽政权上台之后针对社会存在的土地兼并严重、市场经济混乱、国家财政危机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改革方案,史称“王莽改制”。“王莽改制”的措施包括本文侧重谈论王莽时期提出的“五均”政策,通过分析该政策的职能,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王莽“五均”政策 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王莽颁布了五均诏令:“夫《周礼》有赊贷,《乐语》有五均,传记各有斡焉。今开赊贷,张五均,设诸斡者,所以齐众庶,抑并兼也。”王莽决心仿照古制,在首都长安和全国五大城市推行“五均”政策,以达到统一百姓,抑制兼并稳定政权的目的。于是,一场工商改革拉开了序幕。 王莽“遂于长安及五都立五均官”,在首都长安及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共六大城市设置五均官,原长安东市市令1、西市市令以及洛阳等五城的市长,均更名为“五均司市师”。并且改变这六大城市的名称,“东市称京,西市称畿,洛阳称中,余四都各用东西南北为称”。其下再设置交易丞五人和钱府丞一人.交易丞的职能是平衡物价,掌管贸易;钱府丞的职能是征税及发放赊贷,掌管货币。 那么,五均是如何发挥它的作用的呢?根据《汉书·食货志》的记载,五均司主要有以下几个职能:首先,“诸司市常以四时中月实定所掌,为物上中下之贾,各自用为其市平”,交易丞要以本市场四季中间一个月(二、五、八、十一月)的商品交易价格为基础,根据商品上中下三种质量,制定出上中下三种价格,称为“市平”,作为指导和干预市场交易的标准价。但同时,各地的市场物价“毋拘它所”,允许有差别。在实施过程中,五均官要根据市场的供需来调控物价。“众民卖买五谷布帛丝绵之物,周于民用而不雠(售)者,均官有以考检厥实,用其本贾取之,毋令折钱。”如果五谷布帛丝绵等生活必需品供大于求而出现滞销,由各市均官按其本价予以收购,不要让出售者亏本。另外,“万物卬贵,过平一钱,则以平贾卖于民。其贾氐贱减平者,听民自相与市,以防贵庾者。”即当市场物价超过“市平”价格时,由均官按照“市平”价格出售所掌握的货物,促使市场物价回落;当市场物价低于“市平”价格时,则不予干预,以防止囤积居奇行为。 1西汉时期,长安设有九市,其中最大的是东市和西市。汉代县级长官,万户以上大县称令,万户以下称长。大城市的市官,一般称长,长安则称令。主管市的官吏,长安东西市为市令,其他城市为市长,属员有丞、市吏、市掾、市啬夫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