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情景关系诗歌鉴赏题

诗歌鉴赏情景关系诗歌鉴赏题
诗歌鉴赏情景关系诗歌鉴赏题

诗歌鉴赏之情景关系答题技巧

1、“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①②夔姜次石湖书扇韵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答:

【答案】⑴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前两句中描写了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藕花飘香。分别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等景物。

①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1)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5分)

答:

【答案】(5分)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

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试题规律总结

可以运用总分或分总的方式来解答这类问题。①描绘了一幅××(时间)××(地点)××××(意境特征)的画面(图景)”的方式加以总结。②用散文化的句子描绘一下题干要求的诗句,即把凝炼的诗句“泡开用。”

2、“从情与景的角度进行分析”、“写出了怎样的情与景”

江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分)4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答:

【答案】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雪已残,雁声断了,新月初升,潮水汹涌,蓝天照到水面,好象天已到尽头。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山居即事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

【答案】本诗的后四句融情于景,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试题规律总结

此类试题可分三步,第一步是点明手法,即融(寓)情于景;第二步是答“景”,可以用“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此类答题的方式来答;第三步写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即可。

3、首句(联)写景的作用

苏轼坡东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答:

【答案】①(雨后的皎洁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敷洒在焕然一新、珠水晶莹的万物上,这是何等澄明的境界!)描绘了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映衬诗人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②点明了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和环境,照应了题目,为全诗作铺垫,为诗歌后面抒发乐观旷达的情怀作铺垫。试题规律总结

①运用“从情与景的角度进行分析”、“写出了怎样的情与景”这类试题的答题方式作答。②点明环境,为全诗作铺垫,为诗歌后面抒发某种情感作铺垫。(如果和题目照应,也要写上)综合以上两点,其实就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作答。

4、尾句(联)写景的作用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

【答案】①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最后一句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寄寓了更加浓厚的思乡深情。②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试题规律总结

①运用“从情与景的角度进行分析”、“写出了怎样的情与景”这类试题的答题方式作答。

②点明艺术效果,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③如果和诗歌的题目以及开篇有相照应之处,也要点出来。

5、以乐景写哀情

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答:

【答案】诗的前两句勾画了一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试题规律总结.

此类题参照“从情与景的角度进行分析”、“写出了怎样的情与景”答题模式即可,只不过第一步要写成“以乐景写哀情”。

小结:诗歌鉴赏之情景关系类试题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把景物描写能用现代散文诗的语言重新予以描绘,有助于读者进入诗歌意境,切身体会诗歌景物描写中所传达出的情意。

诗歌鉴赏之景情关系

诗歌鉴赏之景情关系 诗歌鉴赏之景情关系 教学目标 1. 在原有古诗知识的基础上,区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和以景结情三种景情关系 2. 掌握景情关系的四种内在: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以哀写哀,以乐写乐 3. 了解此类题型问法,并准确答题,以练促学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准确区分借景抒情与融情于景 2. 掌握此类题型的答题方法,准确答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切景语皆情语(幻灯片,并配音乐,让学生入境)。胡应麟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 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是历代诗人所追求的,也只有达到情景交融的作品,才是诗歌中的上乘之作。讲到诗歌,特别是写景诗,弄清了景和情,也就把握了诗歌的主题,做诗歌鉴赏题也就成功了一半了。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是景和情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 1、想一想 (1)(问题)想一想我们学过的景情关系有哪些?(提示:哪些情景交融的情况)学生回答,可能比较零碎。 (总结)分三种: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以景结情 四种内在: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以乐写乐,以哀写哀 (2)举例辨析 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如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景后情,融为一体,全诗气象雄浑,感慨深沉;诗人面对辽阔的江天,耳听清猿哀鸣,眼见飞鸟栖止不定,落木萧萧,长江滚滚,如何能不引发诗人的老病孤愁之感。情是景中之情,景是情中应有之景。 寓情于景(融情入景)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全诗一字未说离情别绪,而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别绪如长江不尽,离情如碧空无涯。

诗歌鉴赏之情景关系答题技巧

诗歌鉴赏之情景关系答题技巧 1、“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次石湖书扇韵①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 【答案】⑴本诗中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藕花飘香,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分别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等景物。 鹧鸪天代人赋①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1)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5分) 答: 【答案】(5分)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试题规律总结

可以运用总分或分总的方式来解答这类问题。①用散文化的句子描绘一下题干要求的诗句,即把凝炼的诗句“泡开”。②用“描绘了一幅××(时间)××(地点)××××(意境特征)的画面(图景)”的方式加以总结。 2、“从情与景的角度进行分析”、“写出了怎样的情与景” 江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 答: 【答案】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雪已残,雁声断了,新月初升,潮水汹涌,蓝天照到水面,好象天已到尽头。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山居即事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 【答案】本诗的后四句融情于景,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试题规律总结 此类试题可分三步,第一步是点明手法,即融(寓)情于景;第二步是答“景”,可以用“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此类答题的方式来答;第三步写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即可。

2019-2020年高三语文高考复习《万水千山总是情——诗歌鉴赏专题之景情关系》三课时优秀说课教案

2019-2020年高三语文高考复习《万水千山总是情——诗歌鉴 赏专题之景情关系》三课时优秀说课教案 一、背景分析: 我国自古就有诗教的传统,“不学诗,无以言”。好的诗歌,都是语言凝练、韵 律和谐、意境优美的,在净化情感、启迪思想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诗歌鉴 赏成为高考中固定考项。但由于这些古典诗歌离我们时代久远,作者的生平遭遇、 思想状态我们知之不多,这便给鉴赏增加了不少难度。所以每年高考考生在这一板 块上失分相当严重。尽管各种教材、资料对诗歌鉴赏方法归纳很系统,但或过于理 性,或过于详尽,过多头绪化,我认为,诗歌鉴赏指导必须具有典型性和切入点集 中,作到抛砖引玉,“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在实践体验中让学生掌握一个方法,来鉴赏诗歌。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寄于的情在于山水之间也, 从高考来看2004年《赤壁》、2007年《阮郞归·初夏》都是景情关系进行鉴赏的。因 而我选择从景情关系进行诗歌鉴赏指导,我认为是具有典型性和有效性。实践操作 过程中分三个课时来鉴赏诗歌的景情关系:命名分别为第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是水。第三: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二、教学目标设置与分析 这是高三专题复习课,根据复习内容特点和复习设置的意图,设置以下教学目 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诗歌鉴赏的考试要求 了解《考试说明》有关诗歌鉴赏的规定,让学生明确高考的命题方向与考试要 求,使学生的复习工作有章可寻,有的放矢,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2、把握景物对象的特征 诗人笔下的一山一水,都富含有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因此需要从作者写景的 角度,色彩,动静去品出诗中之画。 3、学会景情关系的鉴赏方法 从典型性诗歌中体会景情关系的几种方式,从而学会景情关系的鉴赏方法。

2016高考复习诗歌鉴赏之情景关系学案

诗歌鉴赏之情与景的关系 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孤不自成,两不相背”(榛)。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并从而达到融和无间的状态,于是美妙的诗歌意境便产生了。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是诗歌意境创造的基本途径之一。 命题人常常会选取情景交融的诗篇作为测试材料,让考生赏析其“情”与“景”的关系,这实际上是要求考生懂得诗歌意境究竟是如何营造出来的。 情景交融的诗篇,或全篇写景而情寓景中,或前景后情,或前情后景,或情与景交互出现而自成意境。 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诗歌作品,须注意赏析的思路:一般是先分析诗中写了什么样的景(景的特点),然后分析这样的景又生发出什么样的情(情的特点),情景交融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意境的特点)。 情与景的关系问题,简而言之就是情与景的“结构关系”或“在关系” (一)结构关系: ①触景生情,情随景生:又称“即景抒情”、“由景及情”,是先有景后有情。诗人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发联想,从而产生情感。 ②缘情及景,移情入景:又称“借景抒情”、“由情及景”,是先有情后有景。 ③情藏于景,景中寓情:又称“情景交融”,见景不见情,但景中含情。 ④以景结情:诗前面抒情或议论,最后以写景结束。 注:一般而言,这四种关系往往难以区分,尤其是前面三种;在诗歌中也不是严格区分地使用,同学们注意灵活处理。 (二)在关系:⑤以乐景写哀情⑥以哀景写乐情(反衬,出现较多) ⑦以乐景写乐情⑧以哀景写哀情(正衬) 基本题型是: 1、指认意象;在阅读诗歌的基础上大体把握诗歌所描绘的意象。 2、概括景象(意境)特点;不仅要描述画面,而且要对画面进行提炼,揭示其中的涵。 3、剖析作者思想; 4、欣赏画面美。

诗歌鉴赏中“景”与“情”关系

诗歌鉴赏中景与情关系 诗歌鉴赏中景与情关系 诗言志,歌传情,诗歌多,寄托志向,抒发感情。诗人常借助景物描写来传情达志,写景是手段,而抒情才是目的,这就有了景与情的关系。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隔与不隔)的角度来说,景与情的关系有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因情造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从景与情的感情色彩角度来说,景又有乐景与哀景,情也有乐情与哀情,这又有了以下四种关系: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这里同时也涉及到衬托(反衬与正衬)的表现手法。下面我们从两个方面作一比较分析。 一、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的角度 1、触景生情 春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 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 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 何事入罗帏? 李白有很多描写思妇心理的诗篇,《春思》是其中之一。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春字通常语意双关:既指春天,又可以用来比喻男女之爱。本诗《春思》中的春就包含有这两方面的意思。本诗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春天景物起兴,别具一格。思妇触景生情,想起了远方的丈夫,颇为伤怀。她申斥春风,正是明志自警,恰到好处。全诗深刻地表达了各种复杂的感情,描写了思妇对丈夫的思念,又表现了她忠于所爱,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是触景生情式。孟浩然的《春晓》意象单纯,诗人只是听到了春天清晨的鸟鸣声,突然想到昨夜的风雨是否吹落了春天的花朵,把珍惜春天的感情自然地流露出来。隐含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肯定与赞美。在景的触动下引发情思构成意境,形成了一种张力结构,韵味无穷。 2、借景抒情(以景托情)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写景抒情诗有的不以描写的景物作为诗篇表现的主体,而着重表现诗人因描写的景物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更抒写诗人自身触景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活动,塑造诗人自身的形象,创造意境,表达主题。如辛弃疾在路过赣州的造口时,面对赣江流水,追思国家旧耻,抚念国事艰难,写下了《菩萨蛮》: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这首词,就先触景生情,看到郁孤台下的赣江流水,不由想到当年金兵南侵,人民流亡死伤,觉得那流水当中饱含着多少流亡人民的血泪。进而结合写景,抒写思想感情活动: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慨叹大好河山仍被敌人占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悲愤空有爱国志士,难挽国事衰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忧虑国事实在难为。从而塑造出词人自身心系国耻、忧虑国事的形象,创造出沉郁苍茫的意境,抒发了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腐朽

古典诗歌鉴赏:情景关系解析

古典诗歌鉴赏:情景关系解析 此情此景,让我忍俊不禁。 此情此景,让人潸然泪下。 看到这种情景,心潮澎湃。 这种情景,让人浮想联翩。 …… 上述情景,比比皆是,举不胜举。情、景二字,如胶似漆,形影不离,密不可分! 情、景是诗歌内容的两个要素,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从而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情景交融”。因此,情景关系常成为诗歌考查的重点。本文拟从3大角度10个方面对古典诗歌的情景关系做一探讨,以飨莘莘学子。 一、从抒情方式角度看,可分为三种方式: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 1.借景抒情是指诗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在其笔下,这一景物或场景,也染上了某种感情的色彩。 三闾庙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本诗凭吊屈原。用沅湘长流不尽的江水比喻屈原千年不尽的怨恨,表达了对他的极大同情。后两句借景抒情,通过日暮秋风吹落无边落叶的萧瑟之景,进一步烘托了屈子的哀怨,寄托了作者的同情。 2.触景生情是指诗人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后,油然而引出的某种情感的抒发。 春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这首诗从首联“野兴长”到尾联“忽惆怅”,反映了诗人喜悦到悲伤的情感变化。诗人兴味十足,骑马观赏秋天景色,却触景生情,看到了好似自己家乡的桥和树,由此思念起家乡来。 3.寓情于景是指诗人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诗歌鉴赏之情与景的关系(全版)教材

诗歌鉴赏之情与景的关系 学了不少诗词,也做了不少诗词鉴赏题,请认真思考,自己阅读诗词的习惯性步骤是怎样的?常常想到的表达技巧有哪些? 五看:1看标题明确所写的对象,推想大致题材 2看作者知人论世熟悉的作者,想其一贯的主旨与风格(当然也有特殊的时候) 3看题注(背景)特别是要注意朝代的开始与末尾,中间转折的也要留意 4看情词概括人物情感心态的词是最佳提示 5看意象(物象或人象)一般以情景居多,要注意描写对象有什么特点(一两个词概括), 寓含了什么情感(情意) 三想:题材——山水田园(南朝谢灵运、晋代陶渊明、唐代王孟);惜别送别(酒、杨柳、长短亭、南浦);思乡怀远(山高水阔、战乱频仍、久戍边关、宦游难归); 边塞诗;咏史怀古;咏物言志 主旨——归隐田园钟情山水厌弃官场闲适淡泊情怀;感伤离愁(也有旷达之别);羁旅思亲闺怨;主战反战;怀古伤今,昔盛今衰,壮志难酬,忧国伤时; 技巧——借景抒情,白描,动静声色多角度;--------触景伤情、托物传情、因梦寄情(从己方、从对方等角度入笔);;运用典故、借古讽今;象征、比拟、托物言志不管是哪类诗词,情景往往是其中的两个要素,我们常说的情景交融的诗篇,不管是全篇写 景而情寓景中,或前景后情,或前情后景,或情与景交互出现,其“情”与“景”的关系不外 乎有正衬和反衬两大类: 景、情正衬------诗词中情和景的关系保持正对应,用美好的景物来抒写快乐愉悦的心情, 用令人感伤的景致来抒发内心的悲苦之情; 景、情反衬------诗词中情和景的关系保持反对应,用美好的景物来抒写内心的悲苦之情, 用令人感伤的景致来抒发快乐愉悦的心情。 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孤不自成,两不相背”(谢榛)。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并从而达到融和无间的状态,于是美妙的诗歌意境便产生了。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是诗歌意境创造的基本途径之一。 命题人常常会选取情景交融的诗篇作为测试材料,让考生赏析其“情”与“景”的关系,这实际上是要求考生懂得诗歌意境究竟是如何营造出来的。 情景交融的诗篇,或全篇写景而情寓景中,或前景后情,或前情后景,或情与景交互出现而自成意境。 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诗歌作品,须注意赏析的思路:一般是先分析诗中写了什么样的景(景的特点),然后分析这样的景又生发出什么样的情(情的特点),情景交融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意境的特点)。 情与景的关系问题,简而言之就是情与景的“结构关系”或“内在关系” (一)结构关系:①触景生情:又称“即景抒情”、“由景及情”、“情因景生”,是先有景后有情。诗人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发联想,从而产生情感。

(完整word版)古典诗词景情关系

古典诗词景情关系 一、鉴赏思路 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诗歌作品,须注意赏析的思路:一般是先分析诗中写了什么样的景(景的特点),然后分析这样的景又生发出什么样的情(情的特点),情景交融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意境的特点)。 情与景的关系问题,简而言之就是情与景的“结构关系”或“内在关系” 1、结构关系: ①触景生情:又称“即景抒情”、“由景及情”、“情因景生”,是先有景后有情。诗人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发联想,从而产生情感。 ②借景抒情:又称“缘情及景”、“由情及景”,是先有情后有景。 ③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见景不见情,但景中含情。 ④以景结情:诗前面抒情或议论,最后以写景结束。 注:一般而言,这四种关系往往难以区分,尤其是前面三种;在诗歌中也不是严格区分地使用,同学们注意灵活处理。 2、内在关系:⑤以乐景写哀情⑥以哀景写乐情(反衬,出现较多) ⑦以乐景写乐情⑧以哀景写哀情(正衬) 3、怎样写景:①从多种感觉写;②动静(有声无声)搭配写;③总分结合写; ④借助修辞方法写;⑤借助联想想象写 答题 本质:情与景的关系这一题型,本质上和意境题一样。 思路:关系 + 景象 + 氛围 + 情感 例题精析古意王融① 霜气下孟津,秋风度函谷。

念君凄已寒,当轩卷罗縠②。 纤手废裁缝,曲鬓罢膏沐。 千里不相闻,寸心郁纷蕴。 况复飞萤夜,木叶乱纷纷。 注:①王融(467~493):字元长,南齐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②罗縠(hú):一种丝织品。 1、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分别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请具体分析。 1、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分别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请具体分析。 诗歌的开头因景生情,引起下文,霜气、秋风从北而来,风霜的凄寒引起女主人公对远行人的挂念。 结尾以景结情,秋夜漫漫,思绪万端,流萤飞动,白光点点,秋风萧瑟,木叶纷纷,这凄寒的夜景进一步烘托出思妇纷乱苦痛的心境。 二、鉴赏练习 就景与情的关系看,任何借景抒情古诗,最终要达到的效果,一言以蔽之,即我们常说的情景交融。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情景交融不是一种手法,而是一种效果,今天我们要分析的是情与景究竟是如何交融的,即景与情以什么关系形成交融。 1.想一想,理一理 (问题)的情况有哪几种? (总结)分三种:触景生情,融情于景(寓情于景),以景结情。 2.试一试 指出下面诗歌的情景交融的表现形式。 ①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歌鉴赏之情与景的关系(全版)教案资料

诗歌鉴赏之情与景的关系(全版)

诗歌鉴赏之情与景的关系 学了不少诗词,也做了不少诗词鉴赏题,请认真思考,自己阅读诗词的习惯性步骤是怎样的?常常想到的表达技巧有哪些? 五看:1看标题明确所写的对象,推想大致题材 2看作者知人论世熟悉的作者,想其一贯的主旨与风格(当然也有特殊的时候) 3看题注(背景)特别是要注意朝代的开始与末尾,中间转折的也要留意 4看情词概括人物情感心态的词是最佳提示 5看意象(物象或人象)一般以情景居多,要注意描写对象有什么特点(一两 个词概括),寓含了什么情感(情意) 三想:题材——山水田园(南朝谢灵运、晋代陶渊明、唐代王孟);惜别送别(酒、杨柳、长短亭、南浦);思乡怀远(山高水阔、战乱频仍、久戍边关、宦 游难归); 边塞诗;咏史怀古;咏物言志 主旨——归隐田园钟情山水厌弃官场闲适淡泊情怀;感伤离愁(也有旷达之别);羁旅思亲闺怨;主战反战;怀古伤今,昔盛今衰,壮志难 酬,忧国伤时; 技巧——借景抒情,白描,动静声色多角度; --------触景伤情、托物传情、因梦寄情(从己方、从对方等角度入笔);;运用典故、借古讽今; 象征、比拟、托物言志

不管是哪类诗词,情景往往是其中的两个要素,我们常说的情景交融的诗篇,不管是全篇写景而情寓景中,或前景后情,或前情后景,或情与景交互出现,其“情” 与“景”的关系不外乎有正衬和反衬两大类: 景、情正衬------诗词中情和景的关系保持正对应,用美好的景物来抒写快乐愉悦的心情,用令人感伤的景致来抒发内心的悲苦之情; 景、情反衬------诗词中情和景的关系保持反对应,用美好的景物来抒写内心的悲苦之情,用令人感伤的景致来抒发快乐愉悦的心情。 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孤不自成,两不相背”(谢榛)。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并从而达到融和无间的状态,于是美妙的诗歌意境便产生了。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是诗歌意境创造的基本途径之一。 命题人常常会选取情景交融的诗篇作为测试材料,让考生赏析其“情”与“景”的关系,这实际上是要求考生懂得诗歌意境究竟是如何营造出来的。 情景交融的诗篇,或全篇写景而情寓景中,或前景后情,或前情后景,或情与景交互出现而自成意境。 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诗歌作品,须注意赏析的思路:一般是先分析诗中写了什么样的景(景的特点),然后分析这样的景又生发出什么样的情(情的特点),情景交融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意境的特点)。 情与景的关系问题,简而言之就是情与景的“结构关系”或“内在关系” (一)结构关系:①触景生情:又称“即景抒情”、“由景及情”、“情因景生”,是先有景 后有情。诗人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发联想,从而产生情感。 ②借景抒情:又称“缘情及景”、“由情及景”,是先有情后有景。 ③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见景不见情,但景中含情。 ④以景结情:诗前面抒情或议论,最后以写景结束。 注:一般而言,这四种关系往往难以区分,尤其是前面三种;在诗歌中也不是严格区分地使用,同学们注意灵活处理。 (二)内在关系:⑤以乐景写哀情⑥以哀景写乐情(反衬,出现较多) ⑦以乐景写乐情⑧以哀景写哀情(正衬)

诗歌鉴赏抒情方式之情景关系教案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抒情方式之情景关系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考纲要求,掌握高考诗歌鉴赏中有关抒情方式中情景关系的命题规 律,掌握答题步骤 2.涵咏诗歌,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学习重点: 根据命题规律总结出答题步骤 学习难点: 辨析情景关系的几种基本形式 能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分析新的考题,并运用规的答题步骤准确作答。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点拨,学生练习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歌是文学世界中的异彩纷呈的奇葩,亦是璀璨夺目的珍珠, 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已有“诗言志”之说,志,即怀抱情感,而不能狭隘地理解为志向、抱负。 先儒家在《毛诗-大序》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诗是表现作者志向的,在心里称为志,用语言表达出来就形成诗。 汉代陆机在《文赋》中云:“诗缘情而绮靡”,诗因为它由情生所以显得精妙、美好。 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曰“诗者,吟咏性情也”。写诗的人,是吟唱和歌颂性情的。 当代诗人缺说“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即诗这种题材,是因作者对当时所处的境况有所感,从心深处以诗这种文艺形式来抒发自己的感受。 看来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在灿若繁星的众多诗歌中,诗人心深处充沛真挚的情感,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则需要通过抒情方式表达,请同学们分类回顾一下你所掌握的抒情方式,你能否给它归类? 二、回顾概括抒情方式 (意在让学生对抒情方式有一个宏观的把握) 问题:抒情方式是表达技巧的当中的一种,想一想我们学过的抒情方式有哪些?学生回答,可能比较零碎。 (归类总结)表达技巧之抒情方式: 1、直接抒情: 也叫直抒胸臆,是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在 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加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这种方式较直观,这里不 深入讨论。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安能摧眉折 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过渡:而“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利用“晴”与“情”的谐音双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情境化试题命题角度详解-全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情境化试题命题角度详解-全 一、立足于作者创作风格 登九峰楼寄张祜(唐) 杜牧 百感衷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 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 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 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命题示例】讲究“兴寄”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特点,要求诗歌不正言直述,而是托物兴情,有所寄寓。杜牧“兴寄深远”的诗风 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①善于借景抒情。“角声孤起”渲染出岑寂凄厉的氛围,更烘托出诗人独游时黯然神伤的心境。芳草连天,明写草之繁盛,实写愁绪多而难解,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

②善于婉讽,充满理趣。以目不见睫这种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暗讽白居易不擅识人,“道非身外”既称颂张祜诗艺之高,又委婉规劝朋友不必过于看重他人评论等身外之物,以此来慰藉自伤沦落的诗友,富有哲理,寄意深远。 二、立足于业界鉴赏评价 春情怀故园海棠二首(其二) 杨万里 竹边台榭水边亭,不要人随只独行。 乍暖柳条无气力,淡晴花影不分明。 一番过雨来幽径,无数新禽有喜声。 只欠翠纱红映肉,两年寒食负先生。 【命题示例】有人曾评价说,杨万里作诗“于结句每以出人不意为胜”。请结合这首诗的尾联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①诗歌前三联写眼前之景,无一字写海棠,直至尾联才写故乡海棠,呼应诗题。②前三联所写眼前景色令人陶醉,尾联诗人却说自己无心欣赏,并点明原因,进而抒发故园之思。③明明是诗人远离故园,宦游他乡,辜负了家乡海棠,但诗人却说故园海棠“负先生”,想象奇特,看似无理,实则情深之至。 三、立足于文本技巧探究 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

情景交融高考诗歌鉴赏题

江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解题指导:①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②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③借此表达了浓重的思乡之感。 * 古人谈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古诗中,诗人常借助景物描写传情达志,于是“情景鉴赏”便成了近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常见考查类型。 一、分析句中情景 【试题回放】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武夷山中 谢仿得 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题目:“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 【解题思路】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结合诗作说明被问的诗句描写了怎样的具体景象;其次要展开联想阐明诗作表达的情感;第三是要说明情和景之间的关系。 二、整体把握情景 【试题回放】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

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题目: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参考答案:这首词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下片抒发的是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产生了思乡之情。这是一首“因景生情,情景交融”的词。 【解题思路】 解答此类题,必须从“情”和“景”的角度作出赏析,即要从“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描绘了哪些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产生了怎样的艺术表达效果”等方面对诗作进行评赏。 三、赏析写景和抒情的词 【试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 题目: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参考答案:诗人于清秋的日暮时分去溪亭散心。当时,月已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只有诗人独自一人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后来,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了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解题思路】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描述诗人描写的具体环境;其次要分析所选字词如何有效地传达情感;第三要概括诗人的心绪或情感,并联系环境和心境说明运用的表现手法。 四、写景抒情技法 【试题回放】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醉落魄咏鹰 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 题目: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这首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了衬托(烘托)这一表现手法。作者是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衬托(烘托)鹰的形象的。 【解题思路】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准确指出所用的表现手法,接着再结合诗句分析运用这种手法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内容,并收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五、情景比较分析

诗歌鉴赏景与情的关系

诗歌鉴赏:景与情的关系 CL2015-12-3 教学目标 1. 了解高考此类题型考查比例、考查方式,并进行针对性解题指导。 2. 从诗歌的结构形式上区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和以景结情”三种景与情的关系。 3. 从“乐”与“哀”的内在联系上区分“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以哀写哀,以乐写乐”四种景与情的关系。 一、高考风向标 1、全国17套高考诗歌鉴赏题目中一共有14套考查了“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或“景与情的关系”。 2、其中江西卷与福建卷直接考查了“景与情的关系”。 3、高考试题凝聚着众多高考命题专家的智慧和心血。其中古诗鉴赏题,就景与情设置问题显得特别突出,因此应予以高度重视。 4、景情关系提问的方式有: (1)这首诗(这句诗)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这首诗(这句诗)的特点。 (3)这首诗(这句诗)写景(或抒情)上有什么特点? 5、答题方法: (1)具体景物+景物特征+思想感情 (2)景情类别(表现手法)+具体景物+景物特征+情感内容 (3)表现手法+具体景物+景物(情感)特征 二、景与情的关系 “一切景语皆情语”(清·王国维《人间词话》)。 “作诗不过情、景二端。”(明·胡应麟《诗薮》) “情为主,景是客,说景即是说情。”(清·李渔《窥词管风》) 分类: 结构形式: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以景结情 (好诗不论是先写景后抒情,还是先抒情后写景,或是边写景边抒情,都能心与物融,情与景合。) 内在联系: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以哀写哀、以乐写乐 (所谓乐景,指容易使一般人赏心悦目的景物,如和风丽日,啼莺舞蝶等;所谓哀景,是指容易使一般人情绪感伤的景物,如残阳凄风,颓垣落叶等。景与情,或相辅相成——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或相反相成——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以乐景写乐情,愈见其乐;以哀景写哀情,愈见其哀;“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上)) 三、解题指导 (一)三种结构形式 1、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如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景后情,融为一体,全诗气象雄浑,感慨深沉;诗人面对辽阔的江天,耳听清猿哀鸣,眼见飞鸟栖止不定,落木萧萧,长江滚滚,如何能不引发诗人的老病孤愁之感。情是景中之情,景是情中应有之景。 2、寓情于景(融情入景)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诗歌鉴赏中景与情关系(通用)

诗歌鉴赏中“景”与“情”关系 诗歌鉴赏中“景”与“情”关系 陈志新 诗言志,歌传情,诗歌多寄托志向,抒发感情。诗人常借助景物描写来传情达志,写景是手段,而抒情才是目的,这就有了景与情的关系。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隔”与“不隔”)的角度来说,景与情的关系有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因情造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从景与情的感情色彩角度来说,景又有乐景与哀景,情也有乐情与哀情,这又有了以下四种关系: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这里同时也涉及到衬托(反衬与正衬)的表现手法。下面我们从两个方面作一比较分析。 一、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的角度 1、触景生情 春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李白有很多描写思妇心理的诗篇,《春思》是其中之一。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春”字通常语意双关:既指春天,又可以用来比喻男女之爱。本诗《春思》中的“春”就包含有这两方面的意思。本诗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春天景物起兴,别具一格。思妇触景生情,想起了远方的丈夫,颇为伤怀。她申斥春风,正是明志自警,恰到好处。全诗深刻地表达了各种复杂的感情,描写了思妇对丈夫的思念,又表现了她忠于所爱,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是触景生情式。孟浩然的《春晓》意象单纯,诗人只是听到了春天清晨的鸟鸣声,突然想到昨夜的风雨是否吹落了春天的花朵,把珍惜春天的感情自然地流露出来。隐含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肯定与赞美。在景的触动下引发情思构成意境,形成了一种张力结构,韵味无穷。 2、借景抒情(以景托情)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写景抒情诗有的不以描写的景物作为诗篇表现的主体,而着重表现诗人因描写的景物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更抒写诗人自身触景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活动,塑造诗人自身的形象,创造意境,表达主题。如辛弃疾在路过赣州的造口时,面对赣江流水,追思国家旧耻,抚念国事艰难,写下了《菩萨蛮》: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古诗鉴赏之景与情的关系

写景抒情诗赏析 ——古诗鉴赏之景与情的关系 教学目标 1. 了解写景抒情诗中写景时常用的方法与技巧; 2. 区分触景生情、融情于景和以景结情三种景情关系; 3. 理解景情关系的四种内在联系: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以哀写哀、以乐写乐; 4.了解写景抒情诗的常见问法并规范答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准确区分触景生情与寓情于景; 2. 进一步学会对以乐写哀和以哀写哀两种景情内在联系的分析; 3.学会规范答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媒介 计算机多媒体。 教学方法 总结法、讲练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云:“诗言志。”即是说,无论什么诗,都是用来抒发感情和表达志向的。从表情达意的途径上来讲,不外乎两种,一是不借助外物,直接来表达,即直抒胸臆类;另一种是借助外物,间接地来表达,即间接抒情类。 从诗歌创作的实际来看,第二种即借助外物来间接地表达感情在诗歌中占有多数。因为,诗是含蓄的,诗人总要借助外物来表现内心的情感,或物、或景、或事、或古迹,所以,根据诗人借助的外物的不同,我们又可把借助外物来间接地表达感情的诗歌分为“借物、借景、借事、借古迹”4类。今天我们重点通过对写景的方法及景与情的关系的分析来赏析借景抒情类诗歌。 二、要点复习 (一)写景常用的方法技巧 1.想一想,理一理 (问题)写景抒情诗中,写景时常用的方法和技巧有哪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①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远、近;听觉、视觉、触觉即绘形、绘声、绘色等的变化。 ②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想象联想、对比反衬、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等。 ③语言运用方面,主要指修辞手法的运用和精巧的用词。 2.辨一辨 指出下列黑体字诗句所用的写景方法。

古代诗歌鉴赏——表现技巧之情景交融

古代诗歌鉴赏——表现技巧 之情景交融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古代诗歌鉴赏——表现技巧之情景交融所谓情景交融,是指诗人在诗歌中没有把自己的感情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蕴含诗人的感情。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的末两句有三个意象:“孤帆远影”“碧空”“长江”。这些意象组合成这样的意境:诗人站在长江边,遥望那载着朋友远去的帆船,直到它在碧蓝的天空中消失。而诗人面前的长江水正滚滚滔滔地向东流去。从这些景象中,我们可以领悟出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所谓借景抒情,是指诗人先描写景物,后抒发感情。唐朝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先写景物:床前洒满一地月光,就像是一片白霜。这月光引发诗人“低头思故乡”,抒发了诗人怀念故乡的强烈感情。 一、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时常用的提问形式有哪些?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表现技巧,或手法)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某种情感的?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某某景物的某种特点的。………… 二、答题步骤 (1)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 结合具体诗句加以阐释 (3)分析表达效果,即这种手法是如何有效地传达出诗人感情的 三、真题演练

1、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步骤一:指出用了何种手法)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步骤二:结合具体诗句加以阐释)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步骤三:分析表达效果,即这种手法是如何有效地传达出诗人感情的) 2、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谒荆公不遇 方惟深 春江渺渺抱樯流,烟草茸茸一片愁。 吹尽柳花人不见,春旗催日下城头。 从情景关系的角度鉴赏此诗。 答案:本诗采用以景写情(寓情于景)(融情于景或寓情于景而情景交融)的手法,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全篇无一字直接明写作者的心境,但通过春江、烟草、柳花、春旗、落日等渲染的苍茫迷离的氛围,无不渲染或反衬出作者访友不遇的怅惘之情。 (诗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全篇无一字直接明写作者的心境,但通过春江、烟草、柳花、春旗、落日等景物的描写,营造了苍茫迷离的氛围,表现作者访友不遇的怅惘之情) 3、(09年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鉴赏诗歌中的景与情教案

鉴赏诗歌中的景与情教 案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万水千山总是情 ——“鉴赏古诗中的景与情”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理解古诗中景与情的关系,提高解答诗歌鉴赏题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 通过阅读、合作讨论,探寻高考中诗歌鉴赏的“景与情”考查方式及应对策略。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歌、热爱母语的审美情怀。 [教学重点] 探讨高考中诗歌鉴赏的景与情考查方式及应对策略。 [教学难点] 如何通过写景的文字分析出隐含的丰富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明代胡应麟《诗薮》中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宋代范希文 《对床夜话》中说:“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化景物为情思。”而王国维则更在《人间词话》中明确指出:“一切景语皆情语。”(通过PPT 再现几张图片,让学生思考景与情的关系,并归纳出答案) 二、概述景与情的关系: 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正衬 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反衬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触景生情 三、牛刀小试: 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旅夜抒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着,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本诗首联和颔联的意象有什么不同试分析这样写的艺术效果 答:(1)、意象: 首联:细草、微风、危墙、独舟——渺小脆弱(写出诗人的“孤独”形象)——哀景衬哀情 颔联“星、平野、月、大江——雄浑浩大(反衬出诗人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凉心情)——乐景衬哀情 ·运用衬托手法。 (2)、艺术效果:产生强烈的反差与对比,使更加感觉“危墙、独舟”的渺小脆弱,意在表现独舟上的诗人更加渺小孤苦。 2、本诗属于“按处理情与景的方式”中的哪一类

诗歌鉴赏之景情关系

诗歌鉴赏之景情关系 教学目标 1. 在原有古诗知识的基础上,区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和以景结情三种景情关系 2. 掌握景情关系的四种内在联系: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以哀写哀,以乐写乐 3. 了解此类题型问法,并准确答题,以练促学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准确区分借景抒情与融情于景 2. 掌握此类题型的答题方法,准确答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切景语皆情语(幻灯片,并配音乐,让学生入境)。胡应麟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 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是历代诗人所追求的,也只有达到情景交融的作品,才是诗歌中的上乘之作。讲到诗歌,特别是写景诗,弄清了景和情,也就把握了诗歌的主题,做诗歌鉴赏题也就成功了一半了。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是景和情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 1、想一想 (1)(问题)想一想我们学过的景情关系有哪些?(提示:哪些情景交融的情况) 学生回答,可能比较零碎。 (总结)分三种: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以景结情

四种内在联系: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以乐写乐,以哀写哀 (2)举例辨析 ①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如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景后情,融为一体,全诗气象雄浑,感慨深沉;诗人面对辽阔的江天,耳听清猿哀鸣,眼见飞鸟栖止不定,落木萧萧,长江滚滚,如何能不引发诗人的老病孤愁之感。情是景中之情,景是情中应有之景。 ②寓情于景(融情入景)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全诗一字未说离情别绪,而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别绪如长江不尽,离情如碧空无涯。情含景中,神传象外,具有无穷艺术魅力。 ③以景结情如(李白《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首联点出告别的地点,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接下去两联写离别的深情。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心,感情真挚。最后以“萧萧班马鸣”作结,以景结情, 用两匹马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烘托出诗人的缱绻情谊。 (3)(问题)这三种关系怎么区分? 学生回答 (总结)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