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技术创新的认识

对技术创新的认识
对技术创新的认识

对技术创新的认识 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

对技术创新的认识

一、技术创新研究的简单回顾

从论证技术变革对经济非均衡增长以及社会发展非稳定性的影响出发,熊彼特()在20世纪30年代末首先提出了技术创新理论,从那时起,国外技术创新研究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现在看来,熊彼特的理论不仅在技术创新领域上具有开拓性,也是非均衡经济分析和制度学派的奠基石,在整个西方经济学说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在当时,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提出之后,似乎被同期的“凯恩斯革命”的理论所淹没,并没有得到广泛的重视。

到20世纪50年代,由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技术变革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人们开始重新认识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并对技术创新的规律进行了研究。这一时期的技术创新研究集中体现为以非均衡非连续为基本特征的技术变革经济分析。到60年代,研究者开始有针对性地系统搜集技术创新的案例与数据,并提出对技术创新的专门定义。在这一时期,技术创新也引起了除经济学家之外的其他学者(如社会学家、历史学家、企业家及政策研究人员等)的普遍关注,70年代和80年代,有关技术创新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开始形成系统的理论,并对企业经营活动和政府管理政策产生了直接的积极影响。根据有关资料综合分析,50多年来国外在技术创新方面的积极研究过程大体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末,在新技术革命浪潮推动下,技术创新研究迅速复兴,逐步突破新古典经济学的局限与束缚,形成对技术创新起源、效应和内部过程与结构等方面的专门研究。研究成果主要由厄特巴克()、兰格里士和迈尔斯)等人在70年代初加以总结。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

(1)处于新研究领域的开发阶段,研究比较分散,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框架,且引起争论的热点专题也不多(以技术创新为自变量的经济

周期研究不应计入技术创新本身的研究范畴),研究方法主要是案例分析总结。

(2)在管理科学中逐步形成专门的技术创新研究领域,由于技术变化对传统组织管理的冲击和挑战,对创新相关问题多从创新主体(企业、公司和社会团体)的组织结构变动、风险决策行为及管理策略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如卡特()的企业行为理论与高水平团体决策研究、莫斯()等人的创造性专利与组织结构理论、欧内克()等人的技术与信息转移研究以及对工业组织实践的调查等。

(3)研究开始涉及到创新过程中的信息交流与创新环境等。如艾伦等人对信息需求与应用的研究,埃德温等人在工业研究与技术创新的关系、技术创新的环境与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厄特巴克等在70年代初的综合研究中粗略地提出了技术创新过程及相关因素理论,强调创新主体的内外部交流能力缺乏是技术创新主要障碍。但总的看来,在这一阶段创新仍只是作为一个整体变量来研究。

第二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这是技术创新研究的持续兴旺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

(1)技术创新研究从管理科学和经济发展周期研究范畴中相对独立出来,初步形成了技术创新研究的理论体系。

(2)研究的具体对象开始逐步分解,出现对创新不同侧面和不同层次内容的比较全面的探讨与争鸣。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创新研究的理论基础,技术创新的定义、分类、起源(动力与机会)、特征,过程机制与决策,经济与经济效应,R&D系统,技术创新的主要影响因素、创新的社会一体化和政府介入机制及相关政策等等。

(3)逐步将多种理论和方法应用到技术创新研究中。如运用组织管理行为理论研究创新主体状态,运用信息理论研究创新过程中信息流发生、传递和作用,运用决策理论研究创新初期的风险决策机理,运用市场结构和竞争理论研究创新实现机制和效率,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根据创新样本数据,分析创新成败相关要素,运用宏观经济理论分析政府与市场影响企业创新的机制和作用等。这一阶段创新研究的方法以样本调查与理论推导相结合为主,克雷恩等在1982年对前十几年有关技术创新专题研究的论文所做的统计分析表明,采用这类研究方法的论文占90%以上。

这一阶段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局限性,一是研究较分散,重复性研究较多,许多具体问题未得到充分深入研究便被搁置起来。如创新行为特性问题,前后共提出了三个多种创新特性,但却缺乏对各种特性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所提出的特性中多有重叠,直接影响了其理论与应用价值;二是研究的重点不突出,一般创新,包括教育、医疗和社会福利等方面创新研究不少,对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相对不足;三是对创新全过程的研究呈现出明显的前重后轻倾向,不论是信息与决策分析,还是相关影响因素和政策机制分析,都侧重于创新采用环节,而缺乏对创新实现过程的相应研究。斯切勒尔年的分析表明,虽然1978年已提出创新实现问题,但直到1983年仍未得到系统研究。

第三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这一阶段技术创新研究的特点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研究向综合化方向发展。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描述总结,即就某些专题已有研究成果分门归类,加以总结描述。如缪尔塞在1985年对自熊彼特起至今半个多世纪时间内有关技术创新定义问题进行了历史回顾和整理分析,为进一步科学地提出完整准确的创新定义提供了更充分的研究依据。二是折衷协调性提高,即将创新研究中有关争论问题重新提出,结合新情况在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推出新理论。如对技术创新动力源泉上长期存在的“需求拉动”与“技术推动”的争论,芒罗等人结合80年代的新情况重新进行了评价,提出了推拉综合模式和技术轨道等新观点。三是系统化归纳,即通过系统归纳沟通以往分散性研究成果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层次上的系统理论。如格温1988年提出以创新不确定性为前提的创新过程理论,布朗等人在1989年提出以创新目标、创新阶段和决策输入变量为中心的相关性系统分析,斯通曼对技术变化所作的经济数理分析及库姆斯等人对技术创新与厂商行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相互关系所做的分析等。

(2)在综合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已有的研究范围中,选出或新提出有关重点专题深入研究。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80年代中期的报告,有关的热点问题包括:企业组织结构与创新行为、小企业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实现问题、技术创新上的大学——工业界关系、技术创新激励、R&D系统、创新风险决策、企业规模与创新强度的相关性、创新学习扩散和市场竞争策略等。

(3)注重研究内容和成果对社会经济技术活动的指导作用。实用性强的研究课题,如技术创新的预测和创新活动的测度评价、创新组织建立的策略和规范、政府创新推动政策的跟踪分析、对某一行业的技术创新或某一项技术创新发生与发展的全过程的分析等,受到普遍关注,并力求将技术创新研究成果直接应用到社会经济技术行动计划中去。美国针对以上创新热点问题提出了大学——工业合作项目与合作研究中心计划、小企业技术创新法和学校的创新式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等。

二、技术创新概念的界定

技术创新研究在我国刚刚兴起,有必要对国外几十年来关于技术创新概念与定义的主要观点及其演变,技术创新概念界定所涉及的主要问题与争论作一介绍,在此基础上提出我们的看法与结论。

1.国外关于技术创新概念界定的主要观点。

熊彼特等()关于经济增长非均衡变化的思想首先反映在其1911年德文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此书在1934年译成英文时,使用了“创新”(innovation)一词。熊彼特在1928年首篇英文版文章《资本主义的非稳定性》(InstabilityofCapitalism)中首次提出了创新是一个过程的概念,并在1939年出版的《商业周期》(Business?Cycles)一书中比较全面地提出了创新理论。尽管熊彼特首次提出了创新概念和理论,甚至列举了创新的一些具体表现形式,但熊彼特本人并没有直接对技术创新下狭义的严格定义。其创新概念包含的范围很广,如涉及到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及非技术性变化的组织创新。这与熊彼特的整个研究性质有关,他始终是将技术创新作为新的独立变量来考查其对经济增长以至社会变迁的影响作用,并没有对技术创新本身进行专门的研究。

《商业周期》出版12年后,索罗()对技术创新理论重新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他在《在资本化过程中的创新:对熊彼特理论的评论》一文中首次提出技术创新成立的两个条件,即新思想来源和以后阶段的实现发展。这一“两步论”被认为是技术创新概念界定研究上的一个里程碑。此后,不少学者(如

Maclaurin,Ruttan,Jewkes等)都在技术创新概念上做过一些较接近的研究。到1962年,才由伊诺思()在其《石油加工业中的发明

与创新》一文中首次直接明确地对技术创新下定义,伊诺思认为,“技术创新是几种行为综合的结果。这些行为包括发明的选择、资本投入保证、组织建立、制定计划、招用工人和开辟市场等”。显然他是从行为集合角度来定义技术创新的。而林恩则首次从创新时序过程角度来定义技术创新,认为技术创新是“始于对技术的商业潜力的认识、而终于将其完全转化为商业化产品的整个行为过程”。

曼斯费尔德(M.

Mansfield)对技术创新的定义常为后来学者认可并采用。但曼斯费尔德的研究对象主要侧重于产品创新,与此相对应,其定义也只限定在产品创新上。他认为,产品创新是从企业对新产品的构思开始,以新产品的销售和交货为终结的探索性活动。厄特巴克()在20世纪70年代的创新研究中独树一帜,他在1974年发表的《产业创新与技术扩散》中认为,“与发明或技术样品相区别,创新就是技术的实际采用或首次应用”。

弗里曼()是技术创新方面的着名学者,他对创新的研究有两个特点,一是作为一个经济学家,更多地从经济角度来考察创新;二是把创新对象基本上限定为规范化的重要创新。他认为,技术创新在经济学上的意义只是包括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装备等形式在内的技术向商业化实现的首次转化。因此他在1973年发表的《工业创新中的成功与失败研究》中认为,“技术创新是一技术的、工艺的和商业化的全过程,其导致新产品的市场实现和新技术工艺与装备的商业化应用”。其后,弗里曼在1982年的《工业创新经济学》(TheEconomicsofIndustriallnnovation)修订本中明确指出,技术创新就是指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装备的首次商业性转化。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即NSF(NationalScienceFundationof)从20世纪60年代上半期开始发起并组织对技术变革和技术创新的研究,迈尔斯()和马奎斯()作为主要倡议人与参与者,在其1969年的研究报告《成功的工业创新》中将创新定义为技术变革的集合。认为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活动过程,从新思想和新概念开始,通过不断地解决各种问题,最终使一个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新项目得到实际的成功应用。NSF在70年代对技术创新的限定还是比较窄的,在1974年的NSF报告《科学指示器》(Science?Indicator)中限定创新只有两类:一是特定的重大技术创新;二是有代表性的普

遍意义上的技术变革,但不包括模仿与改进型变动。但到70年代下半期,NSF对技术创新的界定大大扩宽了。在NSF报告《1976年:

科学指示器》中将创新定义为,“技术创新是将新的或改进的产

品、过程或服务引入市场”。明确地将模仿和不需要引入新技术知

识的改进作为最低层次上的两类创新而划入技术创新定义范畴中。

对几十年来在技术创新概念和定义上的多种主要观点和表述,缪尔

塞()在80年代中期做了较系统的整理分析。在其搜集的300余篇相关论文中,约有3/4的论文在技术创新界定上接近于以下表述:

当一种新思想和非连续性的技术活动,经过一段时间后,发展到实

际和成功应用的程度,就是技术创新。在此基础上,缪尔塞将技术

创新重新定义为:技术创新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

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这一定义突出了技术创新在两方面的特殊

涵义:一是活动的非常规性,包括新颖性和非连续性;二是活动必

须获得最终的成功实现。应当说,这一定义是比较简练地反映了技

术创新的本质和特征的,但至今国外仍未形成严格统一的技术创新

定义。

2.技术创新概念界定上的主要争论。

在技术创新概念的界定上,国外学者多年来观点上的主要差别和争

论集中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对技术创新中所使用的“技术”的限定。与制度创新(systematic?innovation)和组织创新(organizational?innovation)相区别,技术创新对创新技术的范畴是有所限定的,显然,非技术

性的创新活动就不能列入技术创新的范围内。在对创新活动中哪些

是技术性的,哪些是非技术性的,人们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由此

导致对技术创新概念与定义上的差别和争论。如曼斯费尔德认为获

得市场实现的新产品是技术创新的集中表现,因此,与新产品直接

有关的技术变动才是技术创新。而NSF后来的限定就要宽得多,认

为不需要新技术知识的某些生产工艺和操作方式的成功变化,尽管

层次较低,但也是属于技术创新范畴。麦凯()在对贝尔(Bell)

实验室从1925年到1983年的800余项创新进行整理研究后认为,

技术创新是以有应用价值的新产品为顶点标志的创新性活动过程。

也就是说,创造出新产品并商业化是技术创新的最高层次,但不是

惟一的表现方式。而凯密等人在1975年则认为技术创新应当包括与

技术产生和应用有直接联系的那些基础研究和市场行为。显然,这方面的认识差别已从根本上涉及到对“技术”的定义。

据《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解释,Technology一词最早由希腊词techne(艺术、手工艺器)和Logos(词、言语)组成,意味着既是好的又是可用的。Technology第一次出现在英文中是在17世纪,仅被用来讨论艺术应用,到20世纪其含义迅速拓宽,开始包含方法、工艺、思想以及工具和装备等。到20世纪下半叶,关于技术比较一致的定义是人们力求改变和控制其环境的各种手段或技能。NSF在1983年的技术创新文集评论中引用斯科恩(Schon)的定义,认为技术是指扩展人类能力的任何工具或技能,包括有形的装备或无形的工作方法。此后,费里拉等人在1986年的定义得到许多学者的认可,费里拉认为,技术是指一种创造出可再现的方法或手段的能力,这些方法或手段能导致产品、工艺过程和服务的改进。可见,国外对技术的界定是比较宽的,因此,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如此宽的定义容易造成科学知识和技术活动间的混淆;显然,如果技术只包含自然技术(包括有形的工具装备和无形的技能与方法),技术创新的范畴就要窄得多,因为不包括与一定经济收益增长直接联系的相关管理技术变动等。

第二,技术创新对技术变动的强度有无限定以及在什么程度上限定。

争论的焦点是增量性改进(incremental?improvement)。增量性改进亦被称之为“边际改进”(marginalimprovement),即技术上的渐进改进导致规模效益增长,是否属于技术创新范围。纵向地比较分析,几十年来西方从事技术创新研究的主要学者大部分主张将增量性改进与技术创新区别开来,认为必须将其完全排除在技术创新范围之外。格洛柏等在1973年首先明确提出,必须把创新与“边际改进”相区别,后者乃属于规模增长效应,不能算作创新。内森等70年代末反复强调,技术创新应当区别于市场销售、广告、组织管理以及职工素质培训等方面的改进,总之,非产品和工艺上的改进不能算作技术创新,而是组织和管理上的相应变化,尽管它们与技术创新有密切联系。另外,厄特巴克在其所选择的创新案例中也不包含增量性改进活动。曼斯费尔德虽然没有直接对此下结论,但也只以足够大的技术变化下的新产品市场实现作为技术创新的范例,因此,实际上曼斯费尔德也是将增量性改进划在技术创新范畴之外的。斯通曼主要通过数理模型分析研究技术创新,很自然,他认为

“只有那些首次在经济活动中得到应用的新的生产工艺等才称得上是创新”。斯塔尔()等认为“作为包含着分散性或不连续性跳跃的从现存状态产生的创新因素的本质,其在成品实现之前是不可能被预测的”,因此,那些可使边际效应递增的改进变化不能称之为创新。

与这些观点相反,其他一些学者和官方机构则从实用角度出发,认为技术创新界定中有关技术变化强度的要求应当放宽,增量性改进既然有一定的技术上的变化,就应纳入技术创新范畴。NSF认为不论是新的还是改进的产品、过程或服务,只要引入市场,均属于技术创新,当然也就包括“不需要新技术知识的”增量性改进创新。GRA(GellmanReseachAssociates)也认为在理论上技术创新不应当只限于有代表性的新技术根本变化或模仿,而应有更广泛的范畴。冯·希皮尔Hippel)主张技术创新标准应侧重于商业化成功实现的条件下,可按技术变动强度弹性地将创新分为根本性的、有重要改进的和较小改进的三种类型。

比较以上两种观点,可以看出,前一种观点注重于以技术的质的变动为标准,从理论上严格定义技术创新,后一种观点则着眼于创新对象和活动范畴的广泛性,以提高技术研究和实际应用的社会覆盖面为出发点。正如R·库姆斯等所指出的,“这里,我们正碰到一个巨大而困难的问题,即激进创新和渐进创新之间的传统区别”。

第三,既然各种技术创新最终都必须通过在市场上的成功实现表现出来,不成功的不能称之为技术创新,那么,对具体的技术创新而言,“成功”的概念和标准是什么

技术创新成功指的是商业盈利,还是市场份额,或是技术优势在这一点上,虽然没有形成对立的争论,但却一直缺乏一致的看法。弗里曼在主持英国Sussex?学院Sappon研究项目(主要是进行工业创新中的成功与失败的对比研究)中较早地注意并分析了这一问题。他认为,失败的创新就是其未能建立起有效的市场或未能取得任何盈利,尽管可能从技术活动角度看是完成了一项创新,而成功的创新则是获得了明显的市场渗透或盈利。这说明,弗里曼并不是把商业盈利作为创新成功的惟一标志。按照他的论述,技术创新成功的标志同时有二:一是实现商业盈利;二是市场的建立或渗透效应,即市场份额的获取与扩大上的变化。其实,在曼斯费尔德等人早期对57例创新的研究中,就有6例是非盈利的。可以肯定,这类创新

的目的是抢占一定的市场份额,是着眼于长期利润的。因此,缪尔塞认为,“成功”不应仅体现为创新实现初期的盈利,因为有许多创新在实现初期还未达到较大数额的盈利或增长率,也有许多创新近期是在为一些非盈利性目的服务的,如抢占市场或技术竞争等,他主张对技术创新的成功应用应当是用一个包络线来界定。

3.对技术创新概念界定的认识与结论。

本人认为,对技术创新概念的界定应当同时掌握两条原则:一是要有较充分的理论依据,这对于相对拓宽和明确技术创新范畴尤为重要;二是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改革,力求使技术创新研究在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有更普遍的意义与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技术创新概念的正确界定直接关系到技术创新整个研究体系的相对独立性和其现实价值。比如,如果将技术创新概念任意扩大,认为只要导致最终经济收益增长的所有方面的积极创造活动均是技术创新,就容易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使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等混淆起来;而如果将技术创新的“新”严格限制在“首创”,特别是导致技术根本性变革和经济收益超常增长的“第一次”上,显然,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经济与技术发展水平还相当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即使在相当长时间内,真正符合这一标准要求的技术创新还是比较少的,这就可能过分地限制了我国技术创新研究领域,同时也将大大降低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和企业改革的推动作用。

显然,根据国外一些实际做法,特别是结合我国国情,技术创新概念与定义应当有适当宽的界定,但应不影响到其理论的严谨性,两者之间似乎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我们赞成技术创新定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在提出技术创新定义之前,根据以上两条原则,首先要对技术创新概念界定中不可回避的以下三个主要争论问题作出回答。

(1)对技术创新中的“技术”我们赞成使用广义概念。技术泛指人类在科学实验和生产活动过程中认识和改造自然所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的总和。这里应包含三个层次:一是根据自然科学原理和生产实践经验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流程、加工方法、劳动技能和诀窍等;二是将这些流程、方法和技能、诀窍等付诸实现的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资装备;三是适应现代劳动分工和生产规模等要求的对生产系统中所有资源(包括人、财、物)进行有效组织与管

理的知识、经验与方法。第一、第三层次属于软技术,本身不具有直接分离的流动性,但具有可复制性。这三个层次构成了技术创新中所涉及技术的全部内容。

(2)技术创新对“技术”变动的强弱和大小不应有所限定。

如果对技术创新中“技术”的理解有了共识之后,那么自然得出技术创新对技术变动的强弱和大小就不应该有所规定,从技术的发展来看,自然存在突然的强劲变动,即根本性变化,也会存在在日常中渐进的微小的弱变化;既会有惊天动地的大技术突然出现,也会有不起眼的小技术经常发生。技术变动的强弱和大小往往既与资金、人力和其他资源的投入有关,也与产生的经济效益有关。但应指出,技术创新的效益高低不能直接仅用技术变动的强弱和大小来衡量,它还与市场的销售量及市场份额,单件产品或单项服务的收益率有关。因此不能忽视小的技术变动在技术创新中的应用。

(3)对技术创新的“成功”应当有一较宽幅度的界定。

与技术创新的探索创造性相联系,不同类型和形式的技术创新在技术变化强度和市场实现水平上必然呈现较大的差异。因此,考虑到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应当允许技术创新成功的概念能包纳较宽幅度的范围。概括起来,技术创新的成功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当前经济效益的增长,主要是超额商业盈利;二是市场状态的改善,包括抢先独占新市场和原有市场份额的扩大;三是创新主体素质的提高,主要指其技术竞争力的增强和创新管理经验的有效积累。从技术创新的经济涵义和长远意义看,后两个方面最终都表现为对长期利润增长的追求。因此,尽管当前超额盈利是技术创新成功的重要标志,但并不能将它作为界定一定时期内技术创新成功的惟一条件,因为有些创新,特别是那些导致重大技术变动的带有根本性的创新,可能具有更长远的市场效应。因此,可以认为,从技术创新成功的整体概念出发,技术创新盈利应当以正常平均利润为基点有一个波动范围,即其盈利在一段时间内可能小于、等于或大于平均利润。这样,技术创新成功就可能表现为两种主要情况,一是直接获得当前超额盈利;二是当前盈利只是满足于上述波动范围,但在其他方面(即市场状态和创新主体素质等)取得较高的期望收获。

总之,可以这样来界定技术创新成功的概念,即成功的技术创新必然加速推动长期盈利增长。在一定评估期限内,具体表现为在经济收益、市场状态和主体素质等方面单独或同时取得较高的期望收获。

(4)在以上分析基础上,对技术创新界定问题最后可得出这样的结论: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的组织,它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

对上述的定义,要作如下说明:

①技术创新与发明创造不同,发明创造是科技行为,而技术创新则是经济行为。熊彼特的重大功绩之一,是把发明创造(包括通常理解的科技成果)与技术创新相区别。他认为发明创造只是一种新概念、新设想,或者至多是试验品的产生,哪怕是为人类的知识宝库作了巨大贡献的伟大发明也不例外,而技术创新则是把发明或其他科技成果引入生产体系,利用那些原理制造出市场需要的商品,从而使生产系统产生震荡效应。这种科技成果商业化和产业化的过程,才是技术创新。因此,技术创新与经济效益提高相联系。推动技术创新的是企业家,而不是发明家和革新者。企业家应用发明创造原理,制造出新产品或引入新工艺,可以获得比市场上已有的产品更高的利润。获得潜在的超常规的利润是企业家推动技术创新的根本动力。

②技术创新始于研究开发而终于市场实现。任何技术创新都是从研究开发开始,没有研究开发就谈不上进行技术创新,即使通过技术引进,但技术上新意不大,要把它们变成本企业自己能实现的商品,也需要做开发工作。至于一些重大的技术创新,则更需要有研究开发工作来支持。研究开发是系统的创造性工作,原型设计和试验则是研究开发工作的重要阶段。其中,原形包括了新产品或新工艺全部特征和性能的初始模型,而原型验收则意味着研究开发阶段的终结和创新过程下一阶段的开始。技术创新最后是以市场实现而告终,它将通过营销环节,来实现技术创新的价值。营销环节的创

新自然也包含在技术创新过程之中,它对开辟新市场和实现技术创新的价值有着重要的作用。

③创新扩散是技术创新社会经济效益的根本来源。历史地看,技术创新一经出现,就会在社会上产生巨大的示范作用,那些未获得潜在的超常规利润的企业,便会纷纷渴望分享其利,从而形成巨大的模仿高潮。模仿所以能实现,一是任何技术、包括复杂的技术,总是可以被学习的。模仿者可以通过反求工程,去模仿创新者的产品,也可以通过合法购买创新者的专利技术或专用技术来模仿。模仿同创新相比,具有省力气、投资少、风险小、进入快等优点。因此,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一种产品是不被别人模仿的,同时,也没有一个企业(包括研究开发实力极其雄厚的企业)不模仿别人的产品。模仿者之所以能分享到创新者的利益,是由于任何一种新产品上市,其生产规模总是有限的,短期内不可能满足所有用户的需求,这就为模仿者提供了市场机会。高明的模仿者甚至还可能后来居上,形成后发优势,比创新者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例如电视机和录像机虽然是美国的企业首创的,而日本的索尼和松下公司则通过模仿,掌握了这些创新产品技术,并对原有产品进行改善,使性能和成本更优于原有创新者的产品,最后这两家公司竟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质量最优的电视机和录像机的供应商。这给人们一种印象:日本是一个由模仿而发展起来的国家,它具有较强的消化、吸收能力。事实正是这样,日本的企业通过自主技术与外来技术的巧妙结合,能在模仿的基础上再改进,从而在模仿和创新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因此,日本人敢于自豪地讲:一号机模仿(引进),二号机国产化,三号机出口。众多的模仿能使创新成果获得大面积的扩散。这种扩散最终足以影响一国的经济发展。当然,由技术创新扩散引起的投资高潮亦会导致过度发展即投资过剩,进而出现经济停滞。而要使经济再发展,就必须开展新一轮的技术创新。也就是说,只有不断地推进技术创新及其后的扩散,经济才能持续不断地发展。

熊彼特正是通过分析创新过程的发展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的周期过程的,并认为决定这个周期过程的主要因素便是技术创新。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可以用“发明—创新—扩散”来概括,即创新始于发明创新,而创新的示范作用,必然引起在全社会范围内大面积的技术扩散,而技术扩散的结果又会导致全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增长。因此,就某一项技术创新而言,尽管它只给创

新者带来自身的收益,从这个意义上讲它的影响范围是有限的,可是一旦这种创新技术大面积扩散,就会导致全社会财富的增长。

概括起来讲,我们把始于研究开发而终于市场实现的技术创新称之为狭义技术创新,把始于发明创造而终于技术扩散的技术创新称之为广义技术创新。而通常理解的技术创新,主要是指狭义的技术创新。

三、技术创新的基本类型

技术创新的分类方法基本上可以归结为两对范畴。一是宏观与微观分类法,主要划分依据是创新层次与范围。有代表性的宏观分类法是英国科学政策研究机构(SPRU)的技术创新产出/应用分类法;微观分类法主要有厄特巴克()等人的过程创新与产品创新分类法等。二是创新客体与主体分类法,主要划分依据是创新活动的技术变动强度与对象,主要有弗里曼的客体分类法和帕维特Pavitt)的主体分类法。技术创新还可以按技术开发型和市场开发型进行分类,这里不一一讨论。下面仅简要介绍渐进性创新和根本性创新、产品创新和过程(工艺)创新这两种分类。

1.渐进性创新和根本性创新。

根据技术创新过程中技术变化强度的不同,

技术创新可分为渐进性创新和根本性创新。

渐进性创新(IncrementalInnovation,或称改进型创新)是指对现有技术的改进引起的渐进的、连续的创新。

根本性创新(Radical?Innovation,或称重大创新)是指技术有重大突破的技术创新。它常常伴随着一系列渐进性的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并在一段时间内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

2.产品创新和过程(工艺)创新。

根据技术创新中创新对象的不同,

技术创新可分为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

产品创新(Product?Innovation)是指技术上有变化的产品的商业化。按照技术变化量的大小,产品创新可分成重大(全新)的产品创新和渐进(改进)的产品创新。产品用途及其应用原理有显着变化者可称为重大产品创新。如美国贝尔公司发明的电话和半导体晶体管、美国无线电公司生产的电视机、德克萨斯仪器公司首先推出的集成电路、斯佩里兰德开发的电子计算机等,一步步地将人类带进了信息社会,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又如杜邦公司和法本公司首创的人造橡胶、杜邦公司推出的尼龙和帝国化学公司生产出的聚乙烯这三项创新奠定了三大合成材料的基础,波音公司推出的喷气式发动机创造了高速客车上天的奇迹。这些都是利用新的科学发现或原理,通过研究开发设计出全新产品的典型例子,这类产品创新就是重大产品创新或称根本性创新。重大的产品创新往往与技术上的重大突破相联系。

渐进(改进)的产品创新是指在技术原理没有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基于市场需要对现有产品所作的功能上的扩展和技术上的改进。如由火柴盒包装箱发展起来的集装箱,由收音机发展起来的组合音响等。像索尼公司每年上市近千种新产品,其中大部分是对原有产品的功能做了某些微小的变动或者不同产品功能的新组合,如品种繁多的“随身听”就是这样开发出来的。我们不能轻视渐进或改进式的创新,正是这类创新,不断地吸引大量的顾客,为企业产品开辟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过程创新(Process?Innovation),也称工艺创新,是指产品的生产技术的变革,它包括新工艺、新设备和新的组织管理方式。

过程(工艺)创新同样也有重大和渐进之分。如炼钢用的氧气顶吹转炉、钢铁生产中的连铸系统、早期福特公司采用的流水作业生产方式以及现代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都是重大的过程创新。这些过程创新往往伴有重大的技术变化,与采用新的技术原理相联系。另外,也有很多渐进式的过程(工艺)创新,如对产品生产工艺的某些改进,提高生产效率的一些措施,或导致生产成本降低的一些方法等。过程(工艺)创新与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提高生产效率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技术创新中不可忽视的内容。技术创新的经济意义往往取决于它的应用范围,而不完全取决于是产品创新还是过程(工艺)创新。例如,前面讲的集装箱这一产品的创新,可以说没有丝毫的新技术,但是它变散装运输为大箱集装运输,减少了船只在码头的停留时间,使海洋运输效率提

高了好几倍。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没有集装箱就没有现代海运事业,同时亦不可能有快速发展的世界贸易。再如,美国明尼苏达矿业和制造业公司(3M)开发生产的一种小型不干胶便笺,既可贴于书页上,又可不留痕迹地把它拆下来。就这样的小黄纸片,每年可给3M公司带来3亿美元以上的销售收入。

四、主要的创新源

国内外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创新源是多种多样的,这里所说的创新源是指首先将某项创新技术开发至可应用状态的个人或企业。不同的创新种类、不同的产业,创新源有着显着的差异。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冯·希普(EricVonHippel)等人根据创新者与创新之间的联系将创新分为用户创新、制造商创新和供应商创新,他们的研究表明:在科学仪器领域的技术创新中,用户创新占77%,制造商创新占23%;在半导体和印刷电路板制造工艺创新中,用户创新占67%,制造商创新占21%;在铲车技术创新中,用户创新占6%,制造商创新占94%;在工程塑料技术创新中,用户创新占10%,制造商创新占90%;在塑料添加剂技术创新中,用户创新占8%,制造商创新占92%。MIT的范德·沃夫(Vand?Warf)的研究表明:

在以氮气和氧气为原料的设备创新中,

用户创新占42%,

制造商创新占17%,

氮、氧气供应商的创新占33%;

在以热塑料为原料的设备创新中,

用户创新占43%,

制造商创新占14%,

热塑塑料供应商的创新占36%;在电力终端设备的创新中,

与联结端子相关的产品创新,

有83%是联结端子供应商完成的。

由此可见,

产品用户、产品制造商以及与创新有关的部件和材料的供应商都是重要的创新源。人们通常认为是制造商控制着产品创新的过程,但实际上,在许多情况下,

用户或供应商在创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用户或供应商发现了某种需要并通过研究开发建立了创新原型,

由制造商将创新加以完善并快速推向市场。

关于创新源,人们长期争论的另一个问题是:创新主要来自大企业

还是来自小企业或个人。梅耶斯和马克维斯的研究表明,企业大小

与创新数量并没有一致的关系,大企业并不见得比小企业开发的创

新多。曼斯菲尔德(Mansfield)也认为企业大小对创新的影响很小,至少当企业规模超过某一数值时是这样。从历史上看,大多数创

新,尤其是产品创新归功于小企业或独立的发明家。布雷顿(Breton)1975年根据美国商业部的报告指出,在美国20世纪所有具有开拓性的创新中,2/3是小公司和独立的发明家推出的。但近年来情

况发生了一些变化,在美国专利商标局1980年批准的61?277项专

利中,3/4被公司所采用,其中主要是大公司。出现这种情况的原

因可能是,科学技术发展到现在,研究工作通常需要昂贵的大型设

备和来自不同学科的专家小组。就不同的行业而言,由于发展阶段

和企业结构等方面的原因,主要的创新源也会有所不同

了一个全面的回顾,分析了信息化概念的起源和内涵,介绍了我国国

本章对信息时代与信息化的大背景做了一个全面的回顾,分析了信息化概念的起源和内涵,介绍了我国国家信息化的基本形式和战略,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和方法。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同学们: 1.掌握信息化的基本概念 2.理解我国国家信息化的发展战略 3.理解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基本需求和措施 4.了解我国信息化发展的基本形式 5.了解信息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一、本章知识点 1.信息化的定义与内涵 1997年召开的首届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将信息化和国家信息化定义为:“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 信息化的内涵: (1)信息化是一种发展过程。是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 (2)信息化是对发展状况的描述。是指一个地理区域、社会、行业或企事业单位不断发展以信息为基础(Information-Based)的程度。 2.国家信息化的定义及我国国家信息化体系的6个要素 国家信息化就是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进程”。

我国国家信息化体系的6个要素是: (1)开发利用信息资源 (2)建设国家信息网络 (3)推进信息技术应用 (4)发展信息技术和产业 (5)培育信息化人才 (6)制定和完善信息化政策 3.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目标 具体目标是: (1)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2)实现信息技术自主创新、信息产业发展的跨越 (3)提升网络普及水平、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信息安全保障水平 (4)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能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能力和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4.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 为了实现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目标,我国近期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主要包括以下9个方面:(1)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 ●推进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 ●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技术创新的概念与特点

第十二章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积极进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以此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进展的产业结构格局。本章研究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的过程和机制,以及它对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第一节技术创新的概念和特点 一、技术创新的由来 创新一般是指人的制造性劳动及其成果。技术创新的概念是由“创新”的概念衍生而来的。对技术创新问题的研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是从技术变革及其对资本主义经济进展的阻碍方面进行的。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为制造相对剩余价值“必须变革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从而变革生产方式本身,以提高劳动生产力”②。资本家通过使用新机器以降低商品的价值,从而获得利润,这实际上确实是通过变革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来提高市场竞争力,获得经济效益,这是技术创新的本意所在。· 受马克思创新思想的阻碍,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比特于1912年在《经济进展理论》一书中正式提出了创新的概念,并从经-济学角度把创新看成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人生产体系,猎取潜在的超额利润的过程。他还提出了创新的五种表现形式:生产新的产品;引入新的生产方法和新的工艺过程;开发新的市场;

开拓和利用新的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供给来源;采纳新的组织方法。 此后,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创新进行新的认识,不仅深化了技术创新的概念,而且衍生出“社会创新”、“制度创新”等相关的概念。例如:德鲁克 (P.Drucker,1909一 )从治理学角度把创新理解为给予资源以新的制造财宝能力的行为,并以此把创新划分为制造经济价值的“技术创新”和制造社会价值的“社会创新”;诺思从经济学角度把创新理解为“制度创新”,认为经济进展是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互动过程。 技术创新对经济与社会的进展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20世纪50年代,日本把“技术创新”翻译成“技术革新’:,认为“技术革新确实是开发新技术、制造新产品,它应是包括从研究开发到实际应用的整个过程”。我国沿用“技术革新”概念直至90年代初。1995年,随着经济体制与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进展,为回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明确指出:“技术创新是企业科技进步的源泉,是现代产业进展的动力。”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又进一步强调,要把建立、健全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和搞好大中型企业的关键环节。1996年,国家科技部等单位实施了“技术创新示范工程”。1999年8月,全国技术创新大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进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从此,技术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在我国迅速进展。 二、技术创新的本质

浅谈教育信息化及其意义

浅谈教育信息化及其意义 近年来,从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到教育部推出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到各地蓬勃发展、如火如荼的教育信息化热潮,教育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当今教育,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中的发展趋势。 对教育信息化概念的理解,把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这对更好地进行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教育信息化的概念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来的。美国克林顿政府于1993年9月正式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简称NII),俗称“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的计划,其核心是发展以Internet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把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美国的这一举动引起世界各国的积极反应,许多国家的政府相继制定了推进本国教育信息化的计划。 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构成某一系统、某一领域的基本要素,并对该系统、该领域中信息的生成、分析、处理、传递和利用所进行的有意义活动的总称。我们称对信息的生成、分析、处理、传递和利用为信息技术。因此,对某一系统、领域的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构成该系统、该领域的基本要素,并在该系统、该领域中广泛地应用信息技术的有意义活动的总称。 信息化包含两层含义。一层是对信息重要性的认识,将信息作为一种基本的构成要素。因此,信息化的过程中,首先应对系统进行信息化分析,它是信息化的基础。另一层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是在系统信息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对系统深入地信息分析,就不可实现信息技术在系统中的有效应用。 教育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教育系统的一种基本构成要素,并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广泛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对教育系统以信息的观点进行信息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二、教育信息化的内容 教育信息化的内容是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其具体内容主要是: 1.教育信息环境的完善 教育信息化环境是指用于学习的环境,是指用于教育信息存贮、处理和传递的信息环境。教育信息环境主要包括用于远程教育的信息网络系统、学校的校园网、CAI教室、网络教室、用于教和学的各种支援系统及用于各种教育资源及教育设施管理的管理信息系统。

信息化试题(116)

中干公开竞聘通用知识题库——信息化部分 一、填空题 1、ERP的中文含义是企业资源计划_ 。 2、MRP的中文含义是__物料需求计划_ 。 3、CAD的中文含义是__计算机辅助设计_ _。 4、CAE的中文含义是___计算机辅助工程___。 5、CAPP的中文含义是__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___。 6、CAM的中文含义是___计算机辅助制造(或计算机辅助机械加工)___。 7、CAQ的中文含义是___计算机辅助质量管理___。 8、CAT的中文含义是___计算机辅助测试___。 9、SCM的中文含义是___供应链管理___。 10、CRM的中文含义是___客户关系管理___。 11、OA的中文含义是___办公自动化___。 12、PDM的中文含义是___产品数据管理___。 13、PLM的中文含义是___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___。 14、MES的中文含义是___制造执行系统___。 15、EIP的中文含义是___企业信息门户___。 16、CIO的中文含义是___信息主管___。 17、“两化融合”是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18、信息化系统分为单元系统层、信息化平台层和系统集成层。 19、工厂使用的CAD软件是 PRO/E 。 20、CAD软件分为二维CAD软件和三维CAD软件。 21、ERP系统对企业中的所有资源进行集成管理,主要是将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一体化管理。 22、OA系统的核心是工作流管理。 23、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硬件系统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个部分组成。 24、打印机分类主要包括:针式打印机、喷墨打印机、激光打印机。 25、要打开某个文件/文件夹的快捷菜单,需要用鼠标右键单击对

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的意义

产业经济学论文 题目: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的意义—以苹果公司为例 姓名:郭庄靖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金融 班级:金融092 学号: 2011年12月15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以苹果公司为例 金融092 郭庄靖 摘要:技术创新在企业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技术创新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企业战略的核心。在技术创新的同时企业也需要关注是否适合自身发展。我们以苹果公司为例探讨苹果公司是如何进行自身的技术改革,让企业发展到IT产业的龙头。 关键词:技术创新发展苹果公司 技术创新是具有特定含义的经济发展观,是指将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包括引进新产品,引入新技术,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供应的新来源,实现工业的新组织。不能把技术创新等同于技术革新、发明创造或单纯的技术活动,而要正确把握技术开发、工程化、商业化应用和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创新活动全过程。正因为如此,技术创新是实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主要形式和必由之路,是各类企业生存、发展、壮大的基本前提。 苹果公司自1977年成立以来都在不断地进行自我更新,运用创新性模式经营,自己有着一套自己的经营模式。手机最早是美国IT巨头摩托罗拉公司发明的。到本世纪初,世界手机生产巨头确立,我国手机生产商也达20余家。在这一背景和市场格局下,投资研发和生产手机,无疑隐藏着巨大风险,在如此白热化的竞争中,很难想象有人会中途冒险进入这个行业。 然而,2007年,乔布斯发布了iphone,之后就成为炙手可热的街机。归根到底还是产品的独特性与不间断的创新。包括iphone在内的ipod、ipad,苹果的每一款产品都可以视为艺术品,是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苹果一直在坚持创新基因,路径没有大的改变,但创新的方式在改变。从最早的技术导向型创新,转到了今天的价值创新,这是商业模式的改变。最突出的例子就是iPod与iTunes。回顾历史,1999年三星就已开发出MP3,而iPod直到2001年才出来;1999年美国东北大学学生 ShawnFanning开发出Napster,可以免费下载音乐,苹果在此创意推动下与音乐发行公司商谈,最终推出了iTunes。虽然这两样东西都不是苹果首创的,但苹果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产品+内容”的组合,实现了价值创新,很好地构建了一个双边市场,使产品连接两边不同的用户,本身做成了一个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随着一边用户的增多、价值的体现,会导致另外一边用户数量的增加。无论是iMac、iPod,还是iPhone、iPad,你会发现苹果的产品一边连着广大消费者,另外一边联系着应用程序开发商。这样一个平台建立起来,既有跨边的网络效应,也有同边的网络效应,很多人看别人用iPhone,就有一个追随效应。由于网络效应的作用,成功的平台享有递增的规模效益。所以说,今天苹果的创新不是仅仅着眼于产品,而是把产品做成一个平台。随着使用苹果产品的人越来越多,愿意做应用程序开发的人也越来越多,当然聚集效应就出现了。由此,它的颠覆性创新的生态系统就构建起来了。 从“让用户容易使用、乐于接受”到“塑造用户新的使用习惯”,可谓苹果对“技术创新”和“技术领先”的独到理解。“用户体验”的另一层含义是审美:独特、精致的产品设计,让人产生审美的愉悦和“炫酷”的感觉。乔布斯深

关于技术创新概念的研究_1_缪沾

!! 在"###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江泽民总书记强调“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全社会的科技进步,关键是要加强和不断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我曾经说过,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标志,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 技术创新无疑是当前的一个热门话题,然而,技术创新理论体系却还处于不断成熟和完善的阶段,因为对技术创新的概念等一些重要问题,还没有形成较统一的观点。有鉴于此,作者拟以本文进行一些深入探讨。 一、技术创新理论的起源 关于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历代经济学家都公开或隐含地指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技术变革和组织变革是紧密联系的。 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的第一章中,就谈到了技术变革和经济增 长,提出了"$世纪科学研究上的专业分工增加的趋势以及机械业创新与科学家之间的联系,探讨了科学在技术变迁中的作用。 卡尔?马克思则可以被认为是最早认识到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与竞争的重要推动力的经济学家。美国%?&?谢勒在《 技术创新———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一书中说:马克思不同于"#世纪中期其他的经济学家,他察觉到资本主义基本的天才在于它能够把资本积累和不断的技术创新结合起来。内森?罗森伯格在《技术进步的历史编年学》一文中明确指出,熊彼特正是在马克思有关技术进步在长期增长中的核心作用和有关技术进步的连续性质以及演进性那里得到了有关技术创新的最初启示。 然而,到了!’世纪上半叶,对于技术创新进行深入研究的经济学家却廖廖无几。在多数经济学家的经济增长模式中,基本上将技术和制度变化视为外生变量,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012134打破了理 摘 要: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然而,在技术创新的概念、战略、方式这样一些基本问题上至今都 还没有统一的认识,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4在技术创新概念方面,回顾归纳了围绕技术创新定义的争论,提出了作者的定义和理解;(!4在技术创新战略方面,分析了争议的原因在于划分标准不同,用比较方法对各种划分标准进行扬弃,综合和提炼后,将技术创新战略分为率先创新和模仿创新两个大类,在分别对这两种战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技术创新战略的几个选择原则;(54在技术创新方式方面,导出了技术创新方式的概念并分析其与技术创新战略的区别与联系,将技术创新方式分为自主创新、合作创新、委托创新、逆生创新等四类,在对这些方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技术创新方式选择应注意的问题。关键词:技术创新;概念;战略;方式;研究中图分类号:%’6!78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89""6$(!’’"4’:9’’!!9’8 收稿日期:!’’"9’:9"" 连载 !!!!!!!!!!!!!!!!!!!!!!" " " " 缪 沾 (云南省建材科研设计院,昆明6:’!!"4 关于技术创新概念的研究 ;"<

信息化的特征和定义

1.信息化的特征和定义。 信息化是指以信息、知识为主要资源、以计算机、数学为支撑、以信息处理为主要生产方式的过程。 观点一:信息化是一种过程,是指随着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引起的知识信息的生产率的提高过程,其本质就是知识化。 观点二:信息化就是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普遍地采用信息技术。观点三:信息化是指经济发展从以物质和能源为基础向以信息、知识为基础的转变过程。观点四:信息化是指从事信息处理的部门以及各部门的信息活动(包括信息的生产、传输、交换和利用)的作用在国民经济中相对扩大,并最终超过农业、工业、服务业的过程。 观点五:信息化是指信息产业高度发达并且在国民经济中占优势地位的动态过程,它体现了由物质产品起主导作用向信息产品起主导作用的根本性转变。 观点六:信息化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比较充分的信息资源共享,以解决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信息化的内涵和特征:“四化”“四性” 1.智能化 1.综合性 2.电子化 2.竞争性 3.全球化 3.渗透性 4.非群体化 4.开放性 2.数字鸿沟的概念。“在所有的国家,总有一些人拥有社会提供的最好的信息技术。他们有最强大的计算机、最好的电话服务、最快的网络服务,也受到了这方面的最好的教育。另外有一部分人,他们出于各种原因不能接入最新的或最好的计算机、最可靠的电话服务或最快最方便的网络服务。这两部分人之间的差别,就是所谓的‘数字鸿沟’。” 由于信息技术的资源分配不均,以及其所造成对于信息技术的运用的不平等,导致国与国之间、族群与族群、甚至个人与个人间产生“拥有(Have)”与“未拥有(Have-Not)”信息技术资源的情形逐渐增加。 数字鸿沟是因地理区隔、族群、经济状况、性别,以及技术、知识及能力在使用因特网等信息技术资源应用上差异所造成的差距。

企业技术创新的意义及实现途径

谈企业技术创新实现的要求和途径 1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条件和要求 1.1创新需要理论指导和知识支撑,需要进取精神和科学态度 创新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作为基础。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创新行动就会偏离正确的轨道,甚至导致事与愿违的结果;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奢谈技术创新就好比是盖空中楼阁。当前,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学与用、知与行结合起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克服一切困难,勇于解决任何复杂的技术难题,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科技成果;要求人们必须努力学习,不断掌握各种新的知识;创新还要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只有这样,技术创新才能脚踏实地,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1.2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必须具备技术创新的主体意识 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是企业自身应对市场竞争的一种主动行为。国内外企业技术创新的成功经验表明,有效创新的必备条件之一是企业的创新者具备强烈的主体意识,它包括企业的研发人员、企业家、一般管理者、技术人员等。企业家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企业的技术创新是其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体现出的思想意识、管理素质和组织才能的一种综合表现,本质是一种锐意进取、勇于挑战的创业冲动。 1.3要开展技术创新,企业必须具有技术创新的组织系统、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 技术创新是一个由创新构思的形成、开发设计、中间试验直至生产管理等环节组成的连续过程,它要求企业必须按技术创新的目标建立快捷、高效、既充分发挥各部门功能,又能实现整体协调、相互促进的运行机制,以及最佳配置企业资源、最大限度调动全体员工创新积极性、能动性的管理方式。所以,创新的机制和管理是企业能否实现技术创新的关键,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灵魂。 1.4开展技术创新,要从企业自身条件和实际情况出发,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相结合 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工作,必须实事求是,从企业自身条件和实际情况出发,在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上,都要量力而行。我们作为建筑施工企业,技术上主要以应用为主,通过自主开发、合作开发方式,共同提高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节约技术创新的成本。 另外,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要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标,谨防技术创新与企业经营脱节。一方面要合理利用企业原有的技术资源,防止不切实际的“变革”和由此造成的浪费;另一方面则要努力为企业的生产经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加收入。 2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途径: 2.1转变观念,树立全员创新意识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推动技术创新,实施“科教兴企”战略,关键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刻认识加强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大宣传力度,使每位员工认识到“技术创新是明天的饭碗”,形成人人关心科技进步的氛围。 2.2面向市场,结合实际开展技术创新 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开展技术创新主要应该在施工技术集成化等方面进行努力。应在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科技发展动态的基础上,瞄准国内外先进水平,结合自己的特点确定科研攻关项目和引进先进技术,为把我公司建成综合发展的大型现代化企业集团而奋斗。 2.3重视技术创新队伍建设,建立人才激励机制 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是促进技术创新的原动力。大力加强科技人员队伍建设,在人才使用中,大胆启用年轻同志到重要技术岗位任职,并通过科技研究和攻关,锻炼科技队伍。给科技人员在生活、工作上创造有利条件,制订有关职称晋升、人才培养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极大地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意义

全球经济不断深化的今天,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也日趋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主导作用逐渐增强。在日益激励的市场竞争面前,技术创新己经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更是如此。而占我国企业总数99%以上的中小企业能否健康、稳定成长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研究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其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是我国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后,中小企业犹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这些新兴的中小企业拥有充沛的活力,与正处于改制阶段的国有大型企业相比对市场的适应性更强,创新更有动力。截至2004年底,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占全国企业总量的9.既。我国GDP的5.既、工业新增产值的74.7%、社会销售额的58.叽、税收的46.器以及出口总额的62 3%均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而且,全国75%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也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繁荣昌盛的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中小企业的持续成长与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的支撑,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自然而然地成为我国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研体制改革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大量的研究开发活动集中在大学、科研院所等科研机构,而这些科研机构不具备将科研成果向市场转化的权力与能力,导致了大量的创新成果无法在实现其最终价值。反观中小企业,由于受资金、规模、技术的限制,自主创新的能力较低,以模仿创新与合作创新为技术创新主要模式,对技术转移的依赖性很高。

中小企业对各类科技成果的大量需求形成了规模庞大的科技成果交易市场,大力推动了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进程。而中小企业在吸收先进科技成果的同时,也从大学、科研院所等单位吸引了大量的科技人员进入企业参与技术创新活动,组织企业的研发工作,促进了科研体制的改革。

自然辩证法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

摘要 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整个世界的发展与进步越来越依靠创新,科技与经济的进步则依靠于技术创新。创新已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而创新精神是自然辩证法的题中之义,自然辩证法是创新的产物且处于不断创新之中;创新是自然辩证法的精神实质和目标追求,表现在自然辩证法创立的目的、方法论功能所蕴含的创新机理以及它曾经和正在引导科学家的创新等方面。因此,自然辨证法无疑对技术创新具有无法忽视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创新精神;技术创新

目录 一、概述 (1) 二、创新与技术创新 (1) 2.1 创新的含义 (1) 2.2 技术创新的含义 (1) 2.3 技术创新的特点 (2) 三、自然辩证法对创新的重要意义 (3) 四、结论 (6) 参考文献 (7)

一、引言 现如今,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新世纪的竞争主要是科技竞争,科技竞争的核心又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如何培养高质量且具有科技竞争力的跨世纪人才就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也成为新世纪我们面临的迫在眉捷的重要任务。21世纪是科技世纪,21世纪的科技呈现出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因此,新时期的科学发展特点要求科技人员既要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要具有广博的其他知识,向综合化方向发展,而这些就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作用。因此创新精神的培养就变的尤为重要。 二、创新与技术创新 2.1 创新的含义 所谓创新,是将一种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人生产体系,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这种新组合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采用一种新的产品或一种产品的新特性;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和新的工艺过程;开辟一个新的市场;开拓和利用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个新的供应来源;实现任何一种新的工业组织。 熊彼特认为,创新是人们“用他们的智慧去改进生产方法和商业方法,也就是说改进生产技术,占领新的市场,投入新的产品等等”。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将“创新”概念引入了管理学领域,将创新活动理解为任何一种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他认为,创新活动包括技术创新和社会创新两类。他所谓技术创新是指为某种自然物找到新的应用,并被赋予新的经济价值的行为,而社会创新则是指创造一种新的管理机构、管理方式或管理手段,从而在资源配置中取得较大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行为。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经济学家诺斯则从经济学的角度将创新理解为制度创新,认为经济发展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互动的过程。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规定》明确指出:“技术创新是企业科技进步的源泉,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动力”。 2.2 技术创新的含义 从最根本的创新出发,我们又可以深入理解技术创新的意义。技术创新的概念是由“创新”的概念衍生而来的,而创新一般是指人的创造性劳动及其成果。

技术创新的作用

技术创新的作用 技术创新对企业而言至关紧要,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技术创新有助于经济增长 1988年,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战略性的论断。1995年,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两个论断深刻揭示了创新的本质和重要性。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技术创新是人类财富之源,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 德国经济学家德里希·李斯特在100年前曾有过一句名言:“一个国家可能很穷,但它若是有创造财富的生产力,它的日子就会越过越富;财富的生产比之财富本身不知道要重要多少倍”。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充分证实了他的这一断言。富于进取精神的日本人,凭借技术创新将“财富的生产力”发挥得淋漓尽致,让世界看到了今天的日本。不仅日本如此,回顾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发展史乃至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历程,各国的实践均证明了技术创新是人类创造财富和积累财富的根本所在。 研究表明,西方发达国家已走过生产要素和投资推动的粗放型经济增长阶段而进入了创新推动的集约型经济增长阶段。在这一阶段,通过技术创新,在资源稀缺的前提下重新组合生产要素并提高效率水平和人均产量水平,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而我国的经济增长目前仍然主要处于资金和人力追加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资源浪费已构成我国经济增长的严重障碍。 我国目前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能源耗费为美国的5.45倍,日本的14.33倍,德国的10.86倍,甚至是印度的2.86倍。显而易见,如果不依靠技术创新重组生产要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我国的经济发展前景令人担忧,资源短缺雪上加霜。所以,只有技术创新才能解决资源浪费,实现集约型经济增长。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和残酷,我国只有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才能在竞争中掌握主动,实施节约资源型战略,才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技术创新有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发达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经验表明:技术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力。不创新,企业就不能生存,不持续创新,企业就难以发展。不创新就灭亡,对于企业来说是一条难以改变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现和意义

1、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现及意义 科学有效的管理是现代企业赖以生存争发展的重要基础。企业管理就是对企业的人、财、物等方面进行有效的管理,使企业的各种资源达到合理有效的配置。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决策,而决策的过程实际上是对信息掌握的过程。因此,企业管理的本质就是对信息的掌握、控制和有效利用。企业管理信息化是指企业广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开发信息资源。把先进技术、管理理念和方法引入到管理流程中,实现管理自动化,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水平。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我国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管理方式正在向创新管理和知识管理转变。为适应新时期企业管理方式的变革,企业必须加强管理信息化建设。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场革命,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管理现代化,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效降低成本。加快技术进步,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都有着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1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我国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管理方式正在向创新管理和知识管理转变。为适应新时期企业管理方式的变革,企业必须加强管理信息化建设。 1.1加强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企业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在企业管理信息化过程中,通过建设企业信息系统和采用企业重组理论建设,可以对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组织机构进行改革和简化,使得信息流动更为顺畅,从而可以提高企业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 1.2加强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员工整体素质 企业管理信息化的主要特征是计算机技术广泛而深人的应用。为此。要求企业必须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和工作规范,要求对员工进行经常性的培训和教育,使员工逐渐摒弃旧的工作方式,学习掌握先进的操作规程和技术,并按先进的规程进行操作,从而可以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 1.3加强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增强对外交流,创造更多的商机 企业信息化工程的实施,特别是Intranet和Extranet网络环境的建立,为企业在网上做广告,利用网络宣传自己提供了物质基础。网络环境的建立。极大地方便了企业的对外交流,不仅可以改善企业的形象,而且还可以创造更多的商机。目前,信息技术、电子数据交换、电子商务等技术得到大量采用,企业如不加强信息化建设,就无法实现对外交流,无法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更好地介入国内外市场。 1.4加强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建立信息系统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包括硬件购置、软件购置或开发、系统运行及维护费用等。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是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长远大计,它的效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战略效益方面,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管理信息化就不会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因为:(1)机构和业务流程的精简不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节省大量劳动力;(2)实现

企业技术创新的意义及实现途径

企业技术创新的意义及实现途径 晋煤集团公司技术中心刘丽丽 摘要:本文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探讨了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意义,总结了企业 开展技术创新工作的条件和要求,并指出了实现技术创新的具体途径,希望能为集团公司这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技术创新意义途径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科技因素越来越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技术创新成为了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企业将参与世界范围内的国际竞争,如果没有技术创新,总是步人后尘,我们就将永远受制于人,甚至会被无情的市场所抛弃。因此,只有在危机和挑战到来之前未雨而绸缪,不断加强企业技术创新,才会使企业永远保持强劲的生机与活力。可以说,技术创新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意义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以技术突破为基础,以市场接受为准绳,通过不断采用新的科学技术并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并因此而获得潜在的超额利润。 它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是企业自身的一种市场行为;②技术创新的重点是研究和采用新的生产科学技术,以实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③技术创新的成效要拿到市场上去检验,检验的标准就是能否为企业带来超额的利润;④技术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构思、研究、开发、生产等方方面面的环节与过程;⑤技术创新对企业而言更主要地是一种机制,它的实现是企业各种内外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 从以上对技术创新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技术创新相对于企业的发展有以下意义: 一是有利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始终占有竞争优势,确保企业的稳定增长。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越来越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深入人心。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对技术创新拥有了更大的积极性,都努力从技术创新中寻求提高生产率的办法。而某个企业一旦在技术创新上有所突破,便会在单位时间内提高单产、降低单位成本,为市场提供更优质廉价的产品,从而获得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二是有利于企业创造超额利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一旦企业在技术上有所突破,获得某项专有技术,甚至是生产某项专利产品,它便可利用自身的成本优势和垄断地位去主导市场,为自己赚取超出社会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

信息化的概念

信息化的概念

信息化 目录 简介 信息化的概念 信息化生产力 信息化建设 简介 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智能化工具又称信息化的生产工具。它一般必须具备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再生、信息利用的功能。)与智能化工具相适应的生产力,称为信息化生产力。智能化生产工具与过去生产力中的生产工具不一样的是,它不是一件孤立分散的东西,而是一个具有庞大规模的、自上而下的、有组织的信息网络体系。这种网络性生产工具将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将使人类社会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 根据最新公布的2006-2020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

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在1997年6要素的基础上增加“信息安全”为7要素。 信息化的概念 1一般性定义 信息化的概念起源于60年代的日本,首先是由一位日本学者提出来的,而后被译成英文传播到西方,西方社会普遍使用“信息社会”和“信息化”的概念是70年代后期才开始的. 关于信息化的表述,在中国学术界和政府内部作过较长时向的研讨。如有的认为,信息化就是计算机、通信和网络技术的现代化;有的认为,信息化就是从物质生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向信息产业占主导地位社会转变的发展过程;有的认为,信息化就是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演进的过程,如此等等。 1997年召开的首届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对信息化和国家信息化定义为:“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国家信息化就是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

坚持技术创新,向技术要效益总论

坚持技术创新向技术要效益 ——孙董事长在浪潮集团技术创新座谈会上的讲话 我们所处的信息产业是一个技术驱动型产业。根据摩尔定律,信息产业每隔18个月技术性能提高一倍,价格下降50%。因此,信息产业的竞争不单单是一种产业规模的竞争,更深层面上在于技术的竞争。这种特点要求我们必须时刻注重技术创新,不断地提升产品竞争力。 浪潮集团要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两个作用,一是市场的龙头作用,二是技术创新的原动力作用。也就是说,我们既要增加市场的攻击力,也要提高产品和技术的爆炸力和杀伤力。 “依靠自主创新,不断提高产品竞争能力”,是我们2009财年十大任务中的第三项,落实好该任务,需要在座各位和全体浪潮干部员工的共同努力。刚才一些产业单位也介绍了各自好的创新经验做法,下面我围绕如何体现“技术创新是原动力”、如何“向技术要效益”,谈一些感想、提几点要求。 一、回顾浪潮发展历程,进一步加深对“技术创新是原动力”的认识 自1983年涉足信息产业、推出第一台“浪潮牌”微型计算机开始,浪潮坚持技术创新、专注于信息产业,从一个单纯的计算机厂商发展为具备软硬件一体化竞争优势、提供先进的计算平台和领先的解决方案供应商。20年前中国电脑界三分天下的长城、浪潮和东海,东海没落、长城沦为制造工厂,只有浪潮依然屹立潮头,与中国信息产业同步成长壮大。回顾发展历程,浪潮一直以技术为本,技术创新在产业发展的每个关键阶

段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有很多先进经验值得总结。 (一)紧紧把握产业和技术发展趋势,保持高度的技术前瞻性和敏感度,引领中国IT产业发展模式 浪潮集团前身是从事计算机外部设备和民用电子仪表研发生产的企业,正是把握了全球信息产业和技术发展潮流,做出“开发和生产微型计算机”的战略决策,浪潮才率先进入计算机产业,并迅速发展壮大。90年代初期,我们敏锐把握网络化趋势,率先开始服务器研发,并于1993年成功研制我国第一台IA架构服务器,在国际上引起轰动。在国外厂商大举入侵的形势下,浪潮凭借服务器保持了产业的竞争力。同年,浪潮开始发展软件业务,形成了我们现在的软件产业。2002年,我们提出软硬一体化发展战略,近年来软硬件业务协同发展,不断壮大,形成了计算机、软件、智能终端、通讯和半导体照明五大产业群组。从HP收购EDS、IBM收购麦肯锡,到最近的甲骨文收购SUN等国际IT厂商并购案,都充分说明软硬一体化是IT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浪潮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以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为依托,对产业发展趋势和前瞻性技术保持高度敏感,不断增强软硬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的竞争能力,不仅成为浪潮集团的创新战略,而且引领了中国IT产业发展模式。 (二)“技术—专利—标准”梯次攀登的理念初见成效 浪潮始终坚持依靠技术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将“技术-专利-标准”梯次攀登视为技术创新的核心理念,取得大量技术成果、初步建立了自主知识产权体系。从1983年推出中国第一台PC机;1990年浪潮0530H微机获得国家质量最高奖项“银质奖”;同年,浪潮推出全球第一台中文寻呼机,1993年推出

创新的意义及价值

创新的意义及价值 没有创新就缺乏竞争力,没有创新也就没有价值的提升。对于创新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作许多分析评论。但从方法论的角度,创新只是两层:其一、从无到有;其二、新的排列组合。从无到有:原来没有的东西,我们把它发明了出来,比如电灯,爱迪生把原来没有的东西发明了出来,这是创新。新的排列组合:已有两个或多个事物,有心的发明家把它们通过一定的手段,组合在了一起,新的使用价值出现了。比如MP3手表,手表是已有的事物,MP3也是已有的事物,有心的发明家把两者通过一定的手段组合在了一起,产生新的使用价值,这也是创新。比如昆仑雪菊的行业权威资讯,2011年前网上关于新疆昆仑雪菊的资讯非常少,几乎一篇有价值的介绍文章都没有,礼氏物语高档礼品网站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经过长期调研,发布了一系列昆仑雪菊专题资讯文章,为行业做出有价值的内容,这就是创新。 无论是获取哪一种形式的创新,都需要认真的工作态度,专业的工作素质,务实的工作作风。 在企业发展中,技术创新尤其重要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高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技术创新为企业创新活动的核心内容,它为组织的实施和过程管理提供必要的支撑和保障,越来越多的公司认识到了其重要性。世界上大的跨国企业每年的研发投入都高达数十亿美元,主要用于支持自己的强大研发机构和团队的创新实践,使企业保持旺盛的创新活力,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成为赢家。近些年来,我国的华为、海尔、联想等公司也加大了研发投入。更令人惊奇的是中小企业也锐意技术创新,在市场竞争中获取高效益回报。如分布在世界各地高新技术开发区中的大量中小企业,都是以自身的技术创新成就来创业发展,成为今天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最重要部分。技术上的创新在产品的生产方法和工艺的提高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技术创新提高物质生产要素的利用率,减少投入;另一方面又通过引入先进设备和工艺,从而降低成本。在企业的竞争中,成本和产品的差异化一直都是核心因素,技术的创新可以产品的成本,同样,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也会为企业的产品差异提供帮助,如果企业能够充分利用其创新的能量,就一定能在市场中击败对手,占据优势地位。当然技术创新本身具有高投入、高风险性,因此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建立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政策条件,才能充分激发企业创新的内在动力,为企业创造最大价值。创新还可促进企业组织形式的改善和管理效率的提高,从而使企业不断提高效率,不断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管理上的创新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降低

浅析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浅析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摘要:为了更好的提高我国会计信息化的质量,本文从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轨迹入手,研究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历程,解读会计信息化的含义,从根本上提高我国会计信息化的质量。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会计信息质量会计软件 前言:从我国近30年来会计信息化的建设可以看出,我国会计信息的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积极、稳步的发展会计信息化的建设有利于促进会计的技术改革,有利于大幅度的提高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的质量。 1.简述会计信息化含义与重要意义 学术界对于会计信息化的含义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综合多种观点,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多元的以及实时的会计信息系统,它将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以及业务流融合为一体,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以现代化管理信息系统的思想作为框架。从对会计信息化的含义来理解,会计信息化不论是选用怎样先进的技术手段或方法,它的目的仅在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本文就从会计信息化对其质量产生的影响方面来简述实施会计信息化的重要作用。 1.1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使用者在会计报表的决策里使用会计信息的相关程度就是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它体现了会计信息质量的一大重要特征。在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中,会计信息化使用到现代化的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使信息收集、储存并交换过程中的不足得到大幅度的改善,将提供给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会计信息内容更加广泛性、层次也更加深化。与此同时,众多会计人员在会计信息化的帮助下,可以不再整日忙于日常繁琐的手工核算中,为参与企业管理与决策争取到了更多宝贵的时间,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对用户决策需要方面的满足,会计系统所提供的信息也变得更加全面。 1.2 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在进行表达意见和处理业务的方面,存在偏差或者错误的与否便是指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会计核算在传统的模式中设计的各种复杂的核算流程等就是为了正确的保证数据,可是依然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而会计信息如果不可靠,不但造成其相关性不强,还容易因为错误的会计信息数据而做出同样错误的决定。在会计信息化当中,如果输入正确的数据,那么电子计算机系统中的计算功能就一定会准确的输出所需的相关会计信息,这的整个过程是由计算机来处理记帐凭证与会报表之间的信息,很大程度地避免了传统手工处理中可能出现的错误以及可能因为会计人员的主观意识而产生的偏差。由此可见,会计信息化比传统手工的会计信息系统减少了很多人工干预的可能,只要保证正确的系统应用程度,就会大

创新的基本概念_3000字

创新的基本概念_3000字 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小学作文作文网 什么是创新?简单的说就是利用已存在的自然资源或社会要素创造新的矛盾共同体的人类行为,或者可以认为是对旧有的一切所进行的替代、覆盖。 经济学上,创新概念的起源为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概论》。熊彼特在其著作中提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它包括五种情况:引入一种新产品,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熊彼特的创新概念包含的范围很广,如涉及到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及非技术性变化的组织创新。

到20世纪60年代,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美国经济学家华尔特•罗斯托提出了“起飞”六阶段理论,对“创新”的概念发展为“技术创新”,把“技术创新”提高到“创新”的主导地位。 1962年,由伊诺思(3.L.Enos)在其《石油加工业中的发明与创新》一文中首次直接明确地对技术创新下定义,“技术创新是几种行为综合的结果,这些行为包括发明的选择、资本投入保证、组织建立、制定计划、招用工人和开辟市场等”。伊诺思的定义是从行为的集合的角度来下定义的。而首次从创新时序过程角度来定义技术创新的林恩(G.Lynn)认为技术创新是“始于对技术的商业潜力的认识而终于将其完全转化为商业化产品的整个行为过程”。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U.S.A.),也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兴起并组织对技术的变革和技术创新的研究,迈尔斯(S.myers)和马奎斯(D.G.Marquis)作为主要的倡议者和参与者。在其1969年的研究报告《成功的工业创新》中将创新定义为技术变革的集合。认为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