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笔记之三

精神分析笔记之三
精神分析笔记之三

语言与精神分析

霍大同

第六讲语言的元心理学

1999年4月5日

弗氏1895完成的《科学心理学大纲》代表了一个将高度制作的心理机构的理论与那些涉及到癔病症状的结构与病理学的概念联系起来的努力,在这一章的第一部我们将兴趣集中在一个独立运作的机器的语言区的确切功能上,这要求我们首先要对该大纲的整体内容有一个阐释:

机构的构造

构成心理机构的神经元系统的构造,要求一些二元的区别,这一区别在弗氏那里已是经常性的、必须从Φ系统中与Ψ系统中开始,两个系统分别对应一个被指定为接受外部刺激的系统和一个登记这些刺激经过的系统。系统Ψ是内部系统,它受到外部的Φ系统的保护,它始终接受来自内部的内源性刺激,比如,饥饿、性等本能性刺激。

在Ψ中的易化等级对应着记忆系统:当量Q 经Φ而抵达Ψ时,处在这一通道上的易化组织通过对量Q经过的记录而改变了自身的值,如果一个需要的内部状态——即一个神经元Ψ的高负载一出现,则允许这一负荷的适当的运动性释放的某一个特定的行为将会创造一些在内部的负荷神经元和体现着满足经验的知觉之间的“易化”。

弗氏举了一个幼儿饥饿的例子,满足的经验来自吮吸母乳的事实:经Φ而抵达Ψ的联想经验——乳房的视觉映象与吮吸所包涵的肌肉运动的记载——经Φ到Ψ创造了一些在内部而来的负载的饥饿神经元和对应着上述两个知觉的神经元之间的“易化”,当需要重新被感知到时,量Q就从饥饿神经元流向乳房的映象和吮吸的运动性映象,从而在Φ中获得释放。换句话说,当幼儿感到饥饿时,他立即想到母亲的乳房,并开始摹仿吮吸的运动。

但是这一满足经验的重复并不能达到一个真实的满足,她并可能阻挡住来自内部的内源性刺激的积累,在心理机构中不快乐的水平在增加,于是他为了要让满足的经验产生而作第二次努力,开辟了产生情绪表达的内部变化的道路,神经系统在表面上的任意分布,比如哭叫,具有一个在运动通路方面所积累起来的量Q的释放的目的。满足的经验脱离了主体,除非这些运动性释放,特别是哭叫,允许孩子获得一个帮助,这一帮助意味着乐意救人的人替代孩子而施行了一个特定行为。哭叫因此就提供了在无能为力的婴儿与其它人之间的相互理解的基础,婴儿的无能性构成了道德的基石。

尽管满足的经验允许一个相互理解的建立。这一相互理解提供了获得满足的方法,但这一满足经验仍然不能避免不快乐能量的高积累。这里所必须的是将不快乐维持在较低水平的手段和控制身体的手段以便更容易进入一种状态,在一这状态中一个运动性神经在现实中如同在感知领域那样,实现了自己的目的。自我系统通过对量的重大的流动的抑制而首先实现了这些目的,由Ψ所接受到的现实的征象给自我带来关于Ψ中负载的神经元的信息,亦即被欲望着的对象的映

象——这些负载神经元与接受外部信息的知觉是匹配的,当一个这一类型的知觉同一性产生时,自我解除了抑制,使不仅仅是饥饿神经元的卸载,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使自我自身的卸载得以实现,满足的经验在现实中被重复。

身体的控制对于产生在知觉与欲望对象的表象之间的一致性方面是必须的。这一控制通过一个思想过程,即把在过去与满足经验相联系的身体的偶然运动视为对象的思想过程而实现。自我通过对在Ψ中的重要的量的置换的抑制,而允许一个缩小的量重新在欲望的对象(乳房)、欲望行为的表象、吮吸之间建立一个联想的“易化”。同时,自我发现易化的整体与行动的表象的整体是相互对应。后者的实施导致了知觉同一性的产生,通过对这一来自思想同一性的思想过程的妥善处置,自我开通了思想所发现的传导线路,这些传导线路维持了满足经验的回忆。

但这种考虑思想过程的方式引来了一个问题:当由一个过去的经验而建立起的易化属于一些新的道路时,伴随着一个属于思想自身的重要的量Q的流动与卸载的抑制,某一特定的对应着知觉的投注即产生,那么自我怎么区分从Φ到Ψ的量Q的通过而有的投注与那些属于思想活动自身的投注,弗氏的第一个回答是依赖于神经元的第三个系统的特点,他提出的第三个系统的存在是为了解释意识的存在,根据弗氏,意识的本质在于当系统Φ与Ψ仅仅与Q的经过发生关系时,它赋予这一关系以性质。是在知觉中,性质表现得最为清楚,同时,产生系统W或Ω,对来自Φ的刺激有反应,但不能直接对标示为Ψ的过程有反应,性质自身具有一个量Q的周期性特征接受自外部,绝对独立于在Φ和在Ψ中的量的水平,该系统仅仅记录来自外部的经Φ而抵达Ψ的刺激的性质,Ω

对性质的记录以这样的方式对应着意识的知觉。

接着弗氏提出一个假设,当神经元被知觉刺激所兴奋时,神经元即发生卸载,一个这一卸载的通知被Ψ所接受,这一卸载的通知来自W(Ω),并且构成了对Ψ而言的现实性与性质的征象。正是因为由现实性的征象所提供的信号,才使得知觉不同于投注于思想(表象)过程的记忆。

逐渐的,在理论表述中弗氏将强调的重点以Ψ与Φ之间的关系,转到Φ和Ω(知觉神经元)之间的关系上,最后又转到将Ψ与Ω系统联结在一起的神经元发生的卸载(性质与现实性)的征象之间的关系上,因为投注在Ψ系统中的欲望表象的稳定的重复或者持续的在场,使Ψ对应于知觉的卸载。为了强调这一点,弗氏提出注意的机制,在这一机制中,为了投注于处在一个兴奋状态的知觉神经元,自我求助于自己的量Q。

但直到现在,意识的性质与注意的机制仅仅适合于知觉,而思想在这里属于是丧失掉的东西,这些机制没有一个能使思想的过程更易理解,弗氏所引入的是一个保证注意能与思想相联系,同时,注意能够变成意识的子系统,这一子系统即是言词联想的系统。

言词联想构成一个有限的排它性的知觉神经元(听觉映象)与运动神经元(言词映象)联结在一起的系统。由语言提供的性质的征象允许自我寄送一个量Q,到属于系统Ψ对于思想过程来说必不可少神经元的征象上,正是在该意义,弗氏宣称,言词的联想使认识成为可能。

但语言并不仅仅使认识成为可能,它还允许记录思想,允许将思想视为一个过去的事件,思想中一些属于量Q的在自我控制下的流向系统Ψ的小量所组成。由于知觉的结果与思想过程的结果都被在Ψ中改进了的易化所表达。那么自我如何对二者作出区别呢?由知觉神经元所传递的性质的征象告诉自我在此刻谁

是回忆,谁是知觉、但这些征象并不能在知觉的记忆与思想的记忆之内作出区分,关于此点在弗氏的论证中是有某种具体性缺失的。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推敲弗氏的想法,我们能够得到一个他对两者的区分,即:知觉的记忆=易化Ψ+Ω的性质征象。

思想的记忆=Ψ中的易化+语言的性质征象。

另一问题是:自我如何能够区别来自Ω的性质征象与来自语言的性质征象呢?

弗氏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但我们仍能以他的理论找到一个回答,在《大纲》中,他除了提出词表象与物表象的概念之外他还在(第三部分)提出言词联想的概念,并将这一概念与物的联想相对应。

他认为“言词联想构成了一个与Ψ的神经元的联系,这些神经元服务于声音(语言)的表象,并且与语言运动映象有很紧密的联系,相对于其它而言,后者具有一个双重的优越:它们的数量是有限的并具是排它性的”(S,E,I,365)。

数量有限的构成一种自然语言的基本元素的声音,使封闭的词表象系统,能因其包含在任何一个给定的知觉序列中基本元素的有限性而被立即再认。正是因为语言系统的这一特征能允许我们将词的构成成分与任何一个其它声音相区别。至于涉及物联想的开放系统,则在于该系统的持续的新颖性及对这些新颖性给予注意的必要性。这一区别并非绝对的。

“存在着一些(知觉的)对象,因为它们是痛苦的原因,而让人们哭叫。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这一个由声音到知觉的联系强调了客体的敌对特征,并用于指导知觉的注意。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因为痛苦,我们不能接受任何来自客体性质的清楚征象。我们自己的哭叫的记录具有描叙对象的效果,这一联系因此而成为使痛苦的记忆被意识,使不快乐的来源被意识的方式,同时亦是吸引起对它们的注意的方式。意识的记忆的第一个范畴亦因此而被构成,导致语言的发明的那一步飞快的被跨出”(S.E.,I,367)。

语言或者从产生的角度讲,作为语言的先驱的哭叫在不唤起与该对象相联系的痛苦的条件,引出了思考这个作为痛苦原因的对象的可能性。

同样,是语言使认知的或者理论的思考成为可能,思想有能力独立于同作为痛苦原因的知觉记忆投注相联系的快乐-不快乐,检查Ψ中的传导的任何一个通路。

弗氏进一步区分两类思想活动

(1)与痛苦的记忆相联系的思想

(2)与知觉的记忆相区分的思想过程的记忆

在第二个例子中,当人们自愿地发出声音时,人们使一个涉及不在场的对象的思想成为可能。同样,源于与一个是痛苦原因的对象相联系的哭叫的话语,使在该对象的表象缺失时的意识性思想成为可能。这是因为无论是在意识的水平上,还是在正常过程的水平上,这一类痛苦根源的对象的唤起已被原初的防御性行为所阻止。同样言词传导的通路起着一个在整体上替代具有一个痛苦的记忆的思想的传导通路的作用。它们(语言传导通路)对认知思想过程进行了第二次编码,这使得思想能够在对象缺失的情况持续一段时间。

可将《大纲》关于言词联想的功能归于三点:

1. 话语使另一种现实成为可能。在与现实被知觉所再认的相同的水平

上,这“另一种现实”是思想的现实或者心理的现实。

2. 通过让记忆的系统进入一个其投注与卸载都具有知觉的特征的系

统,而非来自于外部的行为,话语使意识的回忆成为可能。

3. 话语允许对快乐和痛苦的避免,从而使精神机构的所有的部分能够

时刻被思想过程所加工。

提问与回答

①量Q是什么能量?

答:神经元工作的能量,按弗洛伊德的观点,神经元的状态可以由量Q来描叙:无量投注的“空”状态,适当量投注的状态和超量投注的状态。而量Q的流动的受阻与加大取决于神经元间“接触屏障”的状态,后者接近于后来的“突触”概念。

②语言与情绪的关系?

答:语言与情绪是相互独立的,但情绪能够通过语言来表达。通过语言的表述紧张焦虑的情绪状态会变得松驰,通过语言的表述低落、抑制的情绪状态会变得兴奋。正是因为言说对情绪状态的上述作用,精神分析才要求被分析者尽可能地细节化地回忆自己的过去经历,与对经历的情绪感受。特别的,在孩子诞生之后,哭叫成为其表达情绪的主要手段,而婴儿的哭叫本身又可视为其说话的准备阶段(发音练习)。

③ “性质”指什么?

答:性质与量Q是相对的,性质指刺激的类型,类型既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的范畴来表达,亦可通过同为听觉的语言和非语言的区分来表达。在弗洛伊德那里,刺激性质的辩别是由系统Ω负责的,对性质的记录对应着意识的知觉。

④什么叫“易化”?

答:“易化FACILITATION(FRAYAGE)”是弗氏用以描述精神机构功能的一种神经学的术语。即从一个神经元到另一个神经元的通道中的兴奋必然要克服某些抵抗。一当如此的一个通道引起了这样的抵抗的持久的降低,人们就说这里有易化。同时,兴奋总是偏向于选择易化了的道路而不是非易化的道路。比如我们:

通道

N1 N2

N3

如N1 N2的易化大于N1 N3

则有兴奋从N1 N2的传递。

反过来如果有兴奋从N1 N2的传递而无从N1 N3的传递,则我们说有N1 N2 的易化。

具体到在这一讲的内容,有几点值得注意。

1.ψ的易化等级对应着记忆系统

2.对于Q Φψ的记录改变了ψ的易化状态。

3.高负载释放的行为创造了一些易化状态与结构。

4.其具体的例子来自婴儿吮吸母乳从而解除由饥饿而唤起的紧张(高负载)状态的行为,这一行为的反复重复,从而形成如下一

个易化结构:

饥饿(母亲)乳房吮吸

满足

⑤有人认为弗洛伊德是用电路模型来考虑神经元活动的?

答:可以这样说,根据弗洛伊德的“科学心理学大纲”的研究者的普遍看法和弗洛伊德自己的说法,这本书是赫尔姆霍兹(Helmholtz)的神经生理学理论和神经解剖学理论的创造性综合。而前者即赫尔姆霍顿学说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大脑的活动,甚至心理的活动均完全受化学与物理规律的支配。而在弗洛伊德的这本书中,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两者(心理学与物理化学)的对应:

快乐——神经元的低负载状态——(低电压)?

痛苦——神经元的高负载状态——(高电压)?

⑥物联想的无限性和包容性指什么?

答:包容性指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均可以进入系统φ中,换句话说,我们的以视觉为主的感知觉系统所处理的是来自一个内容与数量都是无限性的、同时亦是充满矛盾的对象世界的信息。因这些信息而有的物联想亦是无限性的包容(矛盾)的。

⑦当词表象表达物表象时后者就消失了,为什么?

答:这是每一个人都经验到的、并且是在接受过自由联想的分析(亦即精神分析)的人身上感觉特别强烈、特别清晰的事实。我想说的是,言说的行为与对过去经历的回忆(主要是视觉的)和幻想(亦主要是视觉的)的心理状态是相互排斥的,两者不能同时并存,同时两者又是补充的,因为两者可以交替出现与相互转换。

用拉康的术语,我们可以说,言说的主体与内视(或者更一般,观察、看)的主体是主体的两个不同的形式,它们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补充。前者属于拉康的象征性序列,后者则属拉康的想像序列。

而在东方思想传统中,后者、即内视的、观察的、看的主体被称为“慧眼”,我在《禅定的一个心理学阐释》一文中,专门讨论作为内视机制的一种高级形式的禅定的生理与心理基础。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精神分析的自由联想状态是言说(或者按弗洛伊德的术语,词表象)居主导的一种特殊的、高级的心理状态。佛教的禅定状态则是视觉(或者按弗洛伊德的术语,物表象)居主导的一种特殊的、高级的心理状态。这两种心理状态除了在知觉范畴方面(听、看)的区别之外,另一个基本的区别则是:禅定的状态主要依靠个人的自身努力就能够实现的(对于初习禅者仍需要一个导师在场,帮助他进入与退出禅定状态);而精神分析的自由联想的实现必须有一个在言说者之外的倾听者在场,否则个人的言说行为(不是内心的独白,而是讲出声来的行为)就只能被视为精神分裂症的症状表现。也就是说,自由联想状态下的言说,不仅实现了一个物表象到词表象的转换,而且实现了言说者自身的信息传递给他人的转换。同时,作为倾听者的分析家通

过偶尔的隐喻、换喻及直喻的干预,又实现了他人到言说者自身的信息传递与反馈:这一传递与反馈起到了帮助言说者调节、修改自己的心理状态与结构或者说自己的物表象和词表象系统的作用。

第七讲谈话机器

1999年4月19日

相对于《大纲》的系统ΦΨΩ,在1896年底,弗氏构造了一个对我们而言,更熟悉的新的系统。弗氏强调说,我的理论在本质上的新颖性,是记忆并不仅仅被表达一次,而是多次。记忆由不同形式的符号所组成。整个心理系统可以被图示如下:

I II III

知觉知觉记忆无意识前意识意识

××××××××××

××××××

×

知觉——是知觉在那里出现的神经元,亦即意识与其联结的神经元。但这些神经元自身并不储存抵达于它们的那些东西的痕迹,因为意识与记忆是相互排斥的。

知觉记忆——构成知觉的第一次记录,这一记录完全不能变成意识,并依照同时性的联想而被安置。

无意识——是第二次记录或者第二次登记,无意识的痕迹可能对应着那些概念化回忆,并且也不能进入意识。

前意识——是第三个登记,并与言词的表象相联结,对应着我们的正式的自我。来自前意识的投注依据某些规定而变成意识。这一认知性的次级的意识,是很迟才出现的,它可能与语言表象的幻觉性再活化相联系。同样意识状态的神经元仍然属于知觉神经元,这些神经元与记忆并无联系的。

“我坚持让人们注意连续的记录代表着生命的连续阶段的心理产生,是在两个阶段的范围内心理材料的翻译必须被实施。通过假设某些材料没有被翻译,我表达了心理性疾病的特殊性。是翻译的缺失构成我们在临床称为压抑的东西”(S.E.,I,233-235)。

在这里弗氏所给出的压抑是极端简单的,记忆不能成功地被翻译成言词的事实允许这一记忆追随一个与控制着后来心理阶段的心理原则不同的集合而增殖,并促使了神经症的各种奇怪的症状形式的产生,记忆是一个能够进入意识的过程“尤其与适当的语言意识相联,也就是说进入被联想所联结的言词表象”(S.E.,II,230)的过程,在癔症中(性的)场景产生在童年的第一阶段,四岁以前,即记忆痕迹还不能够被翻译成语言映象的阶段。这样的翻译仅解释了神经症症状的生理特征而非心理特征。

这个临床假设与心理机构的假设模型的混合体完全是围绕着“翻译失败”一个概念的语言映象系统提供一个在分析实践与意识和无意识关系理论的联系。在分析实践中翻译成言词,既是解释手段亦是治疗的方式。

但在将心理机构发展的不同阶段与性发展不同阶段匹配在一起时,弗氏对于在什么阶段言词痕迹开始起重要作用是很犹豫和矛盾的。

在给Fliess的第46封信中他将前语言经验与要对症症负责的性创伤之间的关

系的建立固定在4岁。

但在更为复杂的由知觉/知觉记忆/无意识/前意识/意识所组成的系统中,语言翻译的出现在8岁与15岁之间,这自然使性经验与语言的关系变得复杂。

在给Fliess的第55封信中(1897年1月)他则将时间订在1岁零3个月与1岁半之间。

《释梦》第七章是对《大纲》的修改。弗氏重新将系统Φ、Ψ、Ω放置其最初所给予它们的序列中。但在没有求助于神经元的情况下,给它们予新的定义,并将这三者置于一个新的Ψ系统中。在这里我们显然不能追溯修改的细节,我们仅仅想指出,由意识和语言联想所占据的位置,与它们在《大纲》中所占据的位置一致。但有一个区别,一个阐明:知觉系统非常清楚的与无意识系统相区别,知觉与无意识分别对应于在Ψ中的思想过程和包含了量Q的巨大流动的过程。意识自身,即Ω自身,是一个用于心理诸性质记录的系统。弗氏在《释梦》中将意识视为一个用于理解心理诸性质意义的器官。如同在《大纲》那样,言词痕迹系统的是使意识的思想成为可能的系统。

同样,弗氏认为“前意识系统需要一些能够吸引意识的性质。极为可能是,前意识之所以获得这些性质,是因为它将前意识过程与话语征象的记忆系统联结起来,亦即前意识系统是性质的系统”(S.E.V,574)。新的能量的系统,允许对能量流动的第二次调节,如同在《大纲》中一样,语言使那些非受制于激情的思想过程成为可能,以至于系统并不受到不快乐或快乐控制,而是由在某一准确的时刻中投注的平衡所保证。正是这一没有激情的处于第二等水平上的控制,给予意识存在的理由,并赋予人以超越于动物特征。

压抑对没与言词痕迹相联系的记忆起作用。换句话说,压抑对那些没有被翻译成言词,或者并不是语言的记忆起作用。而对压制产生的原因的寻找,在弗氏那里,是通过一个对冲动生命的复杂性研究来实现的。

弗氏试图在创伤性经验产生的那一刻与一个同对象有关的性冲动进化阶段的序列之间建立一种联系,性进化替代了心理机构发展的诸阶段。弗氏意识到,由于发展阶段的必须性,陈述性发展的不同阶段,而不是陈述一个假设的心理机构的不同阶段显然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语言的因素失掉其发生学的维度,那么它仍然保留了它作一个允许规定意识与无意识的标准的全部价值。在《释梦》与《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之后,在《性学三论》中,在一个性冲动的理论框架下,弗氏将压抑放在了首要的地位上,但在1910年,他又将语言置于首要位置。1911年,他将意识定义为一个次生的感觉的表面,仅仅能够被言词痕迹所兴奋。(S,E,XII, 221, 1911(1))为了引导出涉及到语言印象与无意识本质之间的关系理论,弗氏回到神经症选择的系统上,同时根据1890年失语症研究的成果,他再没有从发生学角度即没有从孩子的前语言阶段与病理产生的结构的关系角度,而仅是从临床与逻辑方面考虑问题。

他说:“如果我们考虑在精神分裂症患者那里赋予替代性构成和症状的是它的令人惊奇的特征,那么我们将通过抓住言词关系对事物关系而言的优势特征,而结束我们的思考,[S,E,XIV,200,(1915)]。”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而言,并非象其它那些神经症那样是言词的阙如,相反,它是言词的过剩。它拥有一个完全切断了与被自我活动所导向,所控制的无意识思想联结的语言系统。精神分裂症是象征性失语症的镜象。在象征性失语中,失语症患者失掉整个词表象的系统(或者失掉这一系统的一部分:这部分对应着一个功能的等级结构,而非语言

的语义等级结构,比如说句法的复杂性)。而精神分裂症患者则失掉与词的表象相联结的物表象系统。在这个与另一个中,浮现在意识所知觉到的语言的表面上的仅仅是一个词的杂拌,再也不扎根在同物配合中的思想中。根据弗氏1890的观点,精神病是在前意识中的无意识泛滥,语言自身的道路被无意识所侵占。而在1915年,弗氏则更具体的认为,在精神病中事物被抛弃,但自我的投注竭力返回以便重新建立同它们的联系。

“我们现在突然确切的明白是什么使得一个意识的表象与一个无意识的表象相区别……。意识的表象包括物的表象加属于物的词表象。无意识的表象则仅仅只有物表象……,我们现在能够很精确的宣布,在移情神经症中,压抑所拒绝的分离表象是必然与物相联结的词的翻译。没有被言词所表达的表象或者没有被超投注的心理行为被压抑在无意识中”(SE,XIV,201-202)但这里有必要增加一个确切性。如果人们参考我们在这一章中重新再现的图式,人们可以更为确切的说:意识表象仅由词表象构成,通过定义,物表象并不能变为意识。但为避免物的表象变成为病理学的东西,如同在精神分裂症或者在哲学中那样,这些词表象必须保持一个同物的无意识的表象相联系的无意识关系。

到1923年的《自我与它我》中,弗氏重新强调了与1915年的《无意识》相同的观点:

“在一个无意识表象和一个前意识表象(观念)之间的真实的差别在于,无意识表象与仍然未知的材料相联系,而前意识的表象则与语词表象相联结。这构成了在不考虑它们与意识的关系,而要用另外的方式去描叙无意识和前意识特征的首要努力”(S.E.,XIX,20)。

词表象的物质性支撑是由听知觉的残余物所构成,因而,人们可以说前意识拥有一个特殊的感觉的源泉。

一些从内部突然涌出的事物能够企图通过与词的记忆不同的方式成为意识,一个幻觉的产生即是这样的例子。为使在其中一个记忆被当成了现实的幻觉不可能,现实性的检验是必须的。然而,通过给予来自内部的事物能够变成意识的可能性,语词的痕迹同样使错误,幻觉成为可能。

“一切都显得那么简单,如果人们能够将意识的过程置于自我的边周处,将整个无意识的剩余置于自我中。很可能事物自身既出现于动物亦出现于人身上。它们因为在自我中的内在过程能够变成意识的事实而被复杂化了。内在过程之所以能够变成意识在于语言的功能。后者允许在自我的内容与视知觉,尤其是听知觉的记忆的剩余物之间建立很紧密的联系。因此大脑皮层的知觉边周区,能够从内部,在一个非常大的尺度上被兴奋。某些内部的过程比如表象的流动,思想的过程都能够变成意识。一个特别负责区分这两种可能性的处置当然是必须的。归于这一特别处置的是人们称为现实性的检验的东西,知觉-现实(外部世界)的方程已经过时了,那些以后很容易产生的,通常出现在梦中的错误被称为幻觉”(S.E.,XXII,162)。

精神分析的素材仅仅有一个唯一的来源:意识。意识自身又建立在两个不同的来源上,知觉与通过同词的联结而变为意识的表象。然而在分析的有效展开中,知觉的可能被降低到极低的水平上:患者躺在沙发床上,分析家占据着一个在患者视野之外的位置,分析家听到的仅仅是言词,在患者的意识中也仅仅有言词。在出现在患者意识的东西与到达分析家耳朵里的东西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对应,意识的知觉模式被存在于患者无意识与分析家耳朵之间的某种透明性所保证,分析

家承担了一个意识所起的“监视”的角色。但是,对于被分析家所破译的前意识特征,弗洛伊德是有几分保留的。

他认为“将与话语的记忆痕迹的联结视为前意识状态的条件,并不是很正确的。前意识当然是独立于这一条件的,一个被话语规定的过程之事实允许我们肯定这一过程即话语规定的过程属于前意识的本质。前意识的状态一方面被进入意识的可能性所规定,另一方面通过它与言词痕迹的联结所规定。前意识状态当然是某种独特的东西,其本质并没被上述两个特征所耗尽(1940a, S.E.,XXIII,162)。”

精神分析作为谈治疗法,首先要求患者说出来到他脑海中的所有的东西,正是这一个语言的表面是分析家必须搭接的。

在理论方面,弗氏强调了“语言意识”的重要性,同时给予意识的过程一个清楚的,精确的概念。在临床方面,弗氏在《释梦》中说:“(心理治疗)的任务是允许无意识的过程能够以一种决定性而被接近,然后将其遗忘掉,……心理治疗学并不遵循其它的道路,而仅仅遵循将无意识置于意识控制之下的这条路(S.E.,V,578)。”

这一控制无论如何都是可能的征兆使无意识过程能够进入意识,这要归功于语言所起的必不可少的中间作用:尽管语言并不能够提供制服无意识的可能性,但它至少保证了一个通过它,前意识能够允许那些难以遗忘的东西被忘记的过程,这一过程再也不阻止其对已断决了同前意识联系的记忆的影响。如果人们希望能够获得作为治疗成功的真正的试金石,那么语言虽然是不充分的,但它一定是必需的。精神分析从开始到结束都依赖于“翻译成词”的方式,同时亦与它唯一的基本规则:“高声地讲叙事物”相匹配。

提问与回答

① “高声地讲叙”的“高声” 是什么意思?

答:让分析家听清楚;从而让分析家能够清晰地“监听”被分析者因自由联想而来的“意识流动”。其次,“高声地讲叙”打破了被分析者的“内心独白”与“白日梦”的状态,也就是说打破了被分析者的某种程度上的自恋状志,使他(她)的力必多得以外投,使他(她)的情感得以外移到分析家身上。

② 原初创伤?

答:原初创伤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是狭义的、病理性的方面,个人从诞生之后所遭遇到的第一次病理性的创伤事件。这一创伤事件是偶尔的,也就是说,对于一个具体的个人而言,可能经历它,也可能从来就不曾经历过,可能在童年期就经历到,也可能在青春期才遭遇到。

在广义的、常态的方面,原初创伤等价于弗洛伊德提出的“诞生创伤”的概念,诞生作为与母体的分离的事件,构成了个人的第一次创伤经历,而这一创伤当然是每个人都具有的。

③ 无意识在意识之下,那么在无意识之下还有动机吗?

答:精神分析将愿望视为行为的动机,被压抑的愿望存在于无意识之中,从而成为所谓的无意识动机,这一(或者这些)动机是由本能冲动(死与生、自我保存与性本能冲动)的表象—代表所构成的。在此意义上,无意识动机之下即是这些本能冲动,或者说,无意识的愿望与动机是这些冲动的心理学表达。

④ 怎样理解性本能冲动与自我保存本能冲动的关系?

答:这是弗洛伊德提出的第一对相互独立、相互作用的本能冲动概念:他把性本能冲动理解为人类种群繁衍、种群保存的本能冲动,它与自我保存本能冲动的关系即是群体与个体保存之间的关系。同时具体到个体身上的性本能冲动在正常状态下是投向外部的异性对象的,而自我本能冲动则是投向内部的:投向自我本身的,投入外部的是一种给予的、利他的冲动,投向内部的则一种自恋的、利己的冲动。

后来,弗洛伊德发现自我本能冲动亦具有力必多的性质,因此那些具有自恋性的自我保存本能冲动也应被包括在力必多的性本能冲动范围内。这样,自我本能冲动与对象本能冲动的对立,由于两者均具有力必多的性质,从而又导出了一种新的对立:即力必多(自我和对象)本能冲动或者说爱的本能冲动与其它一些可能归结到死本能冲动概念中的本能冲动(比如攻击性与破坏性冲动)的对立。

⑤ 为什么说出来就能被忘记掉?

答:这要从正常的忘记与意识谈起。一个正常的事件在储存到我们的长时记忆系统中之后,是可以自由的被回忆、被言说、被意识,这也同样意味着它可以不被回忆、不被忘记、不被意识、亦即它可以自由的被遗忘。

被压抑之物的情况则相反,在不能被言说、被回忆的意义上,它是不能被意识的。但,在始终存在着压抑的意义上,作为被压抑的对象,它始终在那里(在无意识中)。同时,它以否定的、乔装的和衍生物的形式始终存在前意识与意识中,不仅不能被自由的遗忘,并且还持续地干扰着我们的意识活动和情绪状态,因而人们说它不是不在,而是“太在”。

然而,一当它被成功地翻译成言词时,对它的压抑就被解除,它就掉入到正常的长时记忆系统中,从而不在干扰意识的活动与情绪状态,从而被“遗忘”,从而能够被自由地回忆或不回忆。

⑥ 物表象与词表象的正确匹配,仅靠谈话就能够建立吗?

答:不能,比如在精神病患者那里,他们滔滔不绝的,语无伦次的言说并不能导致物表象与词表象的正确匹配,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说语言对于治疗来说是必要的但不是充分的。

精神分析引论读书笔记

溯本需求源 ——读《精神分析引论》有感 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 2014级戏剧影视文学2班 孙丽 学号:20141244 有人说世界上有三个最伟大的犹太人:马克思、爱因斯坦和弗洛伊德。 我是从高三那一年开始接触弗洛伊德,最早看的是他的《释梦》,这本书让我对于弗洛伊德的理论开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又开始看这本《精神分析引论》。严格来说弗洛伊德所提出的理论不能算作心理学,甚至弗洛伊德本人都不是心理学家而是一位精神病医师,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让人们从根本上改变了对人类本性的看法。苏格拉底曾经说:“认识你自己。”可见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认知多么重要,而当我试着开始利用弗洛伊德的理论和方法分析我自己和周围的人事,我开始真正了解那些隐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意识。 这本《精神分析引论》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最为基础与简单的部分——过失心理学;第二部分关于释梦,这部分的内容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一书中也进行过详细的叙述;而我认为真正让人受益匪浅的其实是书的第三部分——神经病通论。可以说前两部分都是为后者服务的,通过过失心理学将读者引入精神分析的理论范畴,通过释梦来解释精神分析的主要研究方法,而两者共同的目的都是分析和发现各种神经病症的根源起因进而找到解决之道。 弗洛伊德认为,许多无意识的行为和与平常习惯大相径庭的举动背后一定有深层的心理原因,那就是被压抑的内心欲望在说话,这就是在本书第一章中弗洛伊德对于过失的理解。无论是说错话、叫错名字,这些行为的背后其实都隐藏着个人的欲望,与迷信不同的是,它反映的是内心的真实情感,思绪,而不是对未来的某种警告,执着算命和打探未来的人是难以从精神分析中获得期望的好处的。从这一点出发来思考我们日常生活里的一些行为,就可以探究出内心被压抑的欲望。 在这里我想起在我十二岁时我的姐姐出嫁时的情景:我们那里的风俗是男方要来女方家里接新娘举行结婚仪式,而一般来接新娘的时间都在早上四五点,非常早,就造成了时间上的紧迫。我记得我是负责给姐姐抱着母亲送的嫁妆,而在头天晚上我的母亲对我叮嘱了很多遍要我把所有的东西都拿好不要落下,否则时间就会来不及,我当时将母亲的话记在心里,在第二天我们即将离开家时也再次查验了一遍物品,但是当我们上婚车后我发现我还是忘记了一套刺绣枕套,以至于我们又耽误了很长时间回家把枕套取来才出发去举行结婚仪式。当时我并没有故意而为之,也没有去思考我遗忘的行为的深层动机,只是单纯的觉得这是不小心忘记,而现在回想起来,我突然明白这遗忘的背后的动机应该就是我内心对于姐姐的依恋。我从小就对姐姐有着深切的依赖,她比我大十三岁,对我来说就像是另一个意义的母亲,当我知道姐姐要离开我家人时,我的内心其实是很不舍得的,而当我的母亲叮嘱我千万不要落下任何东西否则就会耽误婚礼时我就选择落下了枕套,这样就可以阻止姐姐出嫁,当我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来剖析我自己的这一遗忘行为时,我开始对于自己内心深处隐藏的意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弗洛伊德对于心理学发展的又一大杰出贡献就是潜意识学说,在《精神分析

2020年新编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践试题精神分析理论讲解名师资料

《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践》试题3第二章精神分析理论 一、单选题 1.下面哪个人物与精神分析有关()。 A 荣格 B 马赫 C 华生 D 安吉尔 2、下列哪种理论是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影响比较大?()。 A 原型理论 B 特征分析 C 精神分析 D 平行加工 3、( )是精神分析疗法的代表人物。()。 A 罗杰斯 B 斯金纳 C 弗洛伊德 D 巴甫洛夫: 4、哪种理论认为认同是社会文化的重要心理机制? ()。 A精神分析 B行为主义; C人本主义 D认知主义。 5、在精神分析中,有的病人产生对治疗者的依恋甚至爱慕称为。()。 B 移情 A 投射外设 D 转移C (。)6、下列心理学流派中,哪一个被称为“第三势力。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派 B A D 行为主义学派C 机能主义学派。造成抑郁的原因是。7、精神分析理论认为,() B A 自我惩罚习得的无助感 C 高度的成就需要 D 难以处理的独立状态)。 8、下列哪种理论是心理动力学理论? (特征分析 A 原型理论 B C 精神分析 D 平行加工)(9、持环境决定论观点的是。 格式塔心理学 B 机能主义心理学A C 行为主义心理学 D 精神分析学说 10、首先将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应用于团体治疗的是:()。 A 华生 B 霍妮 C 班图拉 D 沃尔夫 二、多选题 1.精神分析心理学中的心理防御机制有是()。 A 压抑 B 退行 C 言语 D 沉默 2.神经症的心理病理学中症状是()。 A被压抑的潜意识中的欲望寻求满足的曲折的表现 B 自我与本能欲望 C是压抑与被压抑两种势力妥协的产物 D 自我没有得到实现 3.弗洛伊德认为焦虑主要包括()。 A真实性焦虑 B神经性焦虑 C 道德性焦虑 D现实性焦虑

精神分析疗法

第七章精神分析疗法 教学目标: 1、能够述评精神分析的咨询与治疗体系 2、能够为一个案例应用精神分析的理论与方法设计咨询方案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是能够应用精神分析的理论分析人类行为与心理活动的本质 2、难点是精神分析方法中如何去透视当事人的问题之根源 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一、精神分析的历史与现状 心理分析是现代心理治疗的奠基石。但它的影响远不是局限于心理治疗领域。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乃至本世纪西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它的影响几可与达尔文学说媲美。就它在心理治疗狱领域的地位和作用来说,它既是一个系统的疗法,又是整个现代心理至治疗的基础。 心理分析疗法整个体系的形成和完成,基本是在它的创立者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的有生之年完成的。综观它的发展历程,大体上可说,经历了艰难的崛起、辉辉煌鼎盛和渐趋衰落这样几个时期。 心理分析的理论和治疗体系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两次较大的修正。第一次是在弗洛伊德还在世,弗氏自己的体系还未定型的时候,阿德勒(A·Adler)和荣格(c·Jung)因与弗洛伊德意见不合而分裂出去。阿德勒创立了自己的个体心理学,荣格创立了他的分析心理学。这两人与弗洛伊德的观点分歧各不相同,但都不赞成弗洛伊德关于心理动力的本源——里比多的看法。阿德勒认为心理动力的本源不是生物性的里比多,而是社会性的追求优越的要求;荣格则认为星比多的本质不是性的,而是一种普遍的生命力,性力只是这种普遍的生命力的一部分。这二次分裂并未导致弗洛伊德对自己的体系作重大修改,倒是促使阿德勒疗法作为一个独立的体系出现于心理治疗的舞台。不过。阿德勒与弗洛伊德的分歧似乎预示着心理分析运动史上的第二次重大修正,即三四十年代一批新弗洛伊德主义者对传统心理分析理论的挑战。这批人在总的倾向上与阿德勒一致,强调社会性因素的影响在心理活动中的作用。 由于一批心理分析学者移居美国,加上欧洲本土上战火纷飞,30年代以后,美国成了心理分析发展的中心。由于时代精神的变化,一些新的学术思想影响着美国的心理分析研究。这些新思想认为应该把人看作是社会的动物而不是严格的生物学上的动物来加以研究(舒尔茨,1975)。所谓新弗洛伊德主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 新弗洛伊德主义的几个代表人物是K·霍妮(Karen Horn— ey)、E·弗罗姆

人格心理学笔记3之新精神分析学派

第二章新精神分析理论 一、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个体心理学)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并非指完全个人的或个别差异的心理学。他所指的个体是一个与社会、与他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一个有自己独特的目的、寻求人生意义、追求未来理想的和谐整体。 (一)阿德勒的理论观点 阿德勒对人格方面的重要贡献:寻求优越、自卑与补偿、社会兴趣、创造性自我、父母在人格发展上的作用以及出生顺序的影响。 1. 寻求优越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提出寻求优越的概念来说明人类的主要动机。寻求优越始于自卑,他认为每个人一出生就有着深刻的自卑感,该自卑感源于婴儿期的无助感。在阿德勒看来,人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了建立一种优越感来克服生活中的障碍,克服自卑感。 一个人越自卑,寻求优越感的要求越强烈。阿德勒把商业成功看作是寻求优越感的表达。但过度自卑会产生自卑情结:他们认为自己比其他人差的太多,以至于产生一种无助感,而不是驱使自己去建立优越感。过度自卑的儿童和成人会拒绝或远离挑战而不是去战胜他们。他还认为,能很好地进行自我调节的人通过社会兴趣来表达对优越感的寻求;相反,自我调节差的人是通过损害他人利益的自私行为和追求个人名誉来寻求优越感。 为了克服自卑,一个人会通过“追求卓越”来实现人生完美的发展目标。但是,也会出现病态反应—优越情结。优越情结是指力争上游过程中一味地要高人一等,以胜过别人为人生乐趣,待人倨傲、喜人奉承,时常以贬低他人来抬高自己,以显示自己的优越性。优越情结与自卑情结实为一体的两面,均为病态。 2. 自卑与补偿 (1)阿德勒反对弗洛伊德把性本能作为人格发展的动力,而认为自卑感是人格发展的动力。自卑感驱使人产生对优越的渴望。阿德勒把自卑与补偿看作是追求优越的动力根源。 (2自卑感起源于个人生活中所有不完全或不完美的感觉,包括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的障碍,不管是真实的障碍或想象的障碍。(补偿或超补偿就是直接指向于个人真实的或想象的自卑感) (3)对自卑感的补偿有两条基本途径: A. 觉知到自己的某种缺陷后,集中力量在缺陷处发展其功能。如体弱者通过持久的 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 B. 承认自己的某种缺陷,发展自己的其他机能以弥补有缺陷的机能。例如,失明者 通过发展听觉或触觉来进行弥补。 (4)阿德勒认为,个人的自卑感起源于婴幼儿时期的无力、无能和无知。婴幼儿完全依赖成人才能生存,所以生命之初就有自卑感。有了自卑感,人也就有了补偿的需要;不断地补偿又不断地发现新的自卑,于是又向新的优越努力。一方面感到自卑,一方面又有优越目标的引导,这种一推一拉的过程持续不止,这就是一个人发展的基本动力。 (5)自卑感一方面是积极的驱动力,同时也可能导致精神疾病。沉重的自卑感可能使人产生无助感,束手无策,心灰意懒,甚至导致万念俱灰、万事皆休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自卑感便成了阻碍个人积极成长的障碍力量和破坏力量,阿德勒称这种情况为自卑情结。自卑情结是指个体认为自己比其他人差得太多,以至于产生一种无助感,而不是驱使自己去建立优越感。[情结是一组一组的心理内容(包括观念的和情感的)聚集在一起,缠绕在一起,

《病人与精神分析师》读书笔记

《病人与精神分析师》读书笔记 (心茗 2013年春节) 第1章导言 精神分析五阶段: 第一阶段:弗洛伊德与布罗依尔的合作时期。 第二阶段:从弗洛伊德拒绝神经症创伤理论开始至 20 年代早期,在此期间,弗洛伊德发表了所谓精神分析结构模式的理论。 第三阶段: 1923 年,弗洛伊德的精神结构理论发生了重大改变,他在《自我及本我》(Ego and the Id , 1923b )一文中将“本我——自我——超我”三重结构归纳进“结构”模式中,或称为“第二定位模式图”。 第四阶段:1936年安娜?弗洛伊德( Anna Freud )的《自我及其防御机制》以及 1939 年哈特曼的《自我心理及其适应性问题》的问世无疑成为第四阶段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第五阶段: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 第2章分析情景 * 随着第二阶段的发展,对病人的材料中潜意识涵义的理解已经扩充到自由联想上,分析移情,特别是移情阻抗已逐渐在精神分析技术中占重要地位,梦的分析仍是弗洛伊德分析工作中理解精神过程的最基础部分。在持续至 1923 年的第二阶段期间,精神分析的基本设置及与其有关的临床概念也得以发展。尽管在后期精神分析的理论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但“经典”精神分析的治疗情景在此期间基本上保留了下来。 * 斯通曾对精神分析情景作过精辟而详细的评述:分析师应尽可能保持一种“节制”的态度,即:分析师的治疗设置应该尽可能减少病人从其症状中获益。分析的实质是分析师在原则上拒绝对病人百依百顺以取悦病人,也拒绝扮演病人强迫他扮演的角色。在某些病例及在治疗过程的某个时刻,节制可诠释为对病人解释隐藏在所有资料背后的病人的重复行为方式,并加以修通。 * 精神分析的治疗一般持续 50 分钟,每周 4 ~ 5 次。精神分析师的主要精力应放在提问以收集资料、给以解释、面质和重建为主要治疗的干预手段上。

精神分析试题(附答案)

精神分析试题 一、单选题(每个题目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1分,共10分) 1、( )是精神分析疗法的代表人物。C A 罗杰斯 B 斯金纳 C 弗洛伊德 D 巴甫洛夫 2、在精神分析中,有的病人产生对治疗者的依恋甚至爱慕称为()B A投射 B 移情 C外设 D转移 3、精神分析的()期是出现移情和阻抗及修通的过程B A 初期 B 中期 C 总结 D 终结 4、弗洛伊德认为做梦能证实()的存在D A 意识 B 潜意识 C前意识 D无意识 5、()是治疗神经症的一个重要方法A A 释梦 B转移 C外设 D面质 6、精神分析理论认为,造成抑郁的原因是()C A高度的成就感 B习得的无助感 C自我惩罚 D难以处理的独立状态 7、( )技术是咨询师在辨认那些有害的防御时,通常会考虑在治疗过程中将这些防御方式呈现给当事人以引起其注意 B

C对质 D修通 8、神经症性原因反应中决定终结反应最重要的因素是()B A咨询师如何处理反移情 B患者如何处理移情。 C 咨询师和患者之间的沟通技巧 D患者的治愈情况 9、精神分析治疗的重点是()A A既往经历对目前行为的作用 B了解防御机制以及患者的移情反应 C对患者的个人世界观进行探索 D认识和理解患者的内心世界 10、终结分析的重要指标是()C A病人感到症状消除 B理解自己的防御 C具备了发现和处理冲突的能力 D认识和理解自己的移情反应 二、多选题(每个小题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10分) 1、弗洛伊德按照阻抗的原因把阻抗分为()ABCDE A 压抑阻抗 B继发获益阻抗 C超我阻抗 D 本我阻抗 E移情阻抗 2、防御机制中不愉快的情感包括()ABC

张松老师《精神分析》讲课笔记1-2课

张松老师《精神分析讲座》听课笔记(1~2课) 第一讲什么是精神分析 Ⅰ本讲课内容提要 一、精神分析的研究对象 二、精神分析的两大魅力 1、精神分析的魅力之一是这把刀能深入到人的内心底层 2、精神分析另外一个魅力是它的辩证性 三、精分是什么? 1、对精分的态度 2、精神分析的本土化 3、怎样学习精神分析? 4、对精神分析学派治疗取向的简短评论 四、精神分析的历史——驱力理论;客体;自体心理学 Ⅱ具体授课内容 一、精神分析的研究对象 “精神分析”如果对这个词做自由联想会想到什么?头脑中的意象是什么? 从学员反馈的情况来看,学员的理性反映比较多。张老师的内容——中德培训、武汉中德医院、施其嘉的大烟斗、椅子、老外来培训的情景。 精神分析研究对象是潜意识。潜意识对来访者来“内心深处”、“心劲”、“心理能量”可能比较容易被接受。 潜意识内容有:情结和症结。它们的关系是: 情结:一般是比较美好的。女生喜欢一类男孩,是因为喜欢父亲的情结的体现。 症结:一般是压抑的内心冲突。一般是一堆、一大束。对症结的比喻:放在地下室的包、长了一个包刺。神经症的症结特点是:被打碎的结,弥散性的。 如何来理解症结: 第一,不被觉察、被意识排斥 第二,痛苦的经历,不想被知道,被压抑在内心深处。 如何来识别症结: 一般的来说,来访者在谈话时,咨询要仔细观察,一般不要打断。当来访者诉说过程中,发生了:语速的改变、表情的改变、流眼泪、突改话题,这些都是识别创伤和症结的标志。 一个比喻:症结有了,冒出了,杀毒软件就开始运行,机器运行速度就会缓慢。 个案:一女生,2~4岁父母为了要第二个小孩子,把她送到姑姑家。在咨询前5、6次,只要谈到父亲,就会流眼泪。 精神分析就是研究我们不能意识到潜意识。给来访者做精神分析,就是让来访者进行自我探索,觉察自己所不知道的潜意识。 二、精神分析是什么? 第一,从临床来看,精神分析是观察学。 所谓的观察学,即把我们所观察的东西告诉知病人。这种观察看我们内心的感受来实现的。 个案:与来访者进行谈话时,咨询师就瞌睡。咨询师靠对自己身体的感觉,来告诉来访者。 第二,精神分析是反省的工具。 我们依靠精神分析来进行来访者的内心,像考古一样,进入来访者的地下室。精神分析像精神考古学、精神地质学。速度慢、精巧、小心,不能大刀阔斧、否则会伤害对方。 精神分析的神奇性:靠体验、感悟。越掩盖暴露就越多。爱恨情仇是不能被定量的,只能靠感觉、身体的感受来达到理解的程度。精神分析很慢、但是病人要求快速变好,这是一对矛盾。解决这个矛盾,需要依靠咨询设置。 第三,精神分析是一种人造的、非自然的关系。 精神分析是研究人的心理成长发展历史。精神分析是条大路,精神分析注重身体的感觉,会让人成为罗杰斯。 第四,精神分析是深度心理学,是心理动力学。 第五,精神分析注重人际关系。 精神分析研究复杂的人际关系,治疗一个人,实际上治疗一个家族。

精神分析案例

案例一被教官处罚后无法上学的青少年 简要病史个案是个15岁的初中男学生,被父亲从外地带来看病。主诉是怕东西脏、有毒,反复洗手,将近半年。根据患者叙述,发病的初始是跟被学校教官处罚的事件有关。即上军训的最后一天,不知何故被教官罚刷厕所。当时心里很不服气,觉得肚子痛,想去看病。可是教官不让他去,还让同学踢他,后又拖着他走,去医疗室,并问医师是否是装病。医师检查后,说是胃肠炎,需要休息。回来途中,教官怕他上告,威胁说:“这是部队,要你今天死,你就活不过明天。”此后,开始害怕,怕自己同学是否会害他,怕手上沾上什么毒,反复洗手,最怕被人打到脑袋。由于这样的害怕,不敢上学,休学在家,认为家里最安全,学校不安全,军队是最可怕的地方。根据父亲的描述,个案自小怕别人碰他的脑袋,吃东西也担心吃坏了东西,是比较小心谨慎的孩子。 病情分析显然是个性内向而缺乏安全感的年轻人,无故被可怕的教官处罚,又受到无理的威胁而害怕,产生恐惧与强迫性症状的个案。很清楚地被权威者威胁而不敢反驳或反抗,而内心的不满不敢发泄,只是依靠强迫性的行为来保护自己,避免(按教官的威胁)被毒害的可能。从内在精神的观点说来,是对权威者的不满的感情不敢发泄表达而转换出来的症状。虽然跟他幼小时以来的软弱个性有关,但也跟受严重心理威胁与创伤有关。总之,针对患者的“主诉”(即被教官无理地威胁而深恐害怕),以及对“疾患”(强迫症)的既有学理(即:依靠强迫的心理与行为来抵御内心里的负性情感),就可及时地建立对病情的了解;并且立定辅导的课题与去向(即:改变或减轻对恐惧对象的心理;并且适当地处理内心里难于接受的负性情感)。 辅导方向根据这样的病情了解,辅导的课题是:帮助患者去处理内在的不满情感,特别是支持他去发泄对无理威胁的权威者的反感,减除害怕的心理。同时也要帮助他考虑如何采取比较有效的途径去面对他的困境。同时利用父亲陪诊的机会,鼓励父亲供给所需的支持。由于患者是远道而来,不容许继续长久的辅导,就要利用机会给予所需的辅导。根据这样的考虑,就施行短期的心理治疗。 会谈经过 医师:听你说来,你好冤枉。做教官的,怎么可以这样的无理。 [注解:尽速表达治疗者能体会他的处境,并且是站在个案的立场来支持他,要帮助他;扮演跟无理的教官相反的角色,企图抵消负性的打击。] 患者:(脸上表情突然显得惊讶且高兴,但不知说什么好,而没开口) 医师:当时教官为什么处罚你刷厕所呢? 患者:并没有什么事,’教官也没说明我做错了什么,只说我做错了事,就罚我去刷厕所。 医师:当时你心里怎么感觉?是否感到很冤枉? 患者:是呀!可是我又觉得很害怕,是教官的命令,只好去刷洗很臭的厕所。我那天早上本来胃口就不好,无法吃早饭就只好空着肚子上学。可是这样被处罚扫厕所,闻到臭味,就很恶心,吐出食物,胃也绞痛起来。可是教官说我是装病,还叫几个同学一起来踢我,踢我的肚子! 医师:那一定很可怕。听起来,也很可怜!医师说你得了胃肠炎,可是教官为什么要恐吓你,说要你死,你就活不了呢? 患者:他大概是害怕我去上告,要我住嘴不告。 医师:那你怎么办呢?被这样威胁、恐吓! 患者:我心里害怕极了,以后就怕教官会叫同学给我下毒,吃饭就特别害怕,也不敢随便碰东西,惟恐碰到毒物。 医师:你现在想一想,为什么教官要那样很厉害地威胁你,说是:“要你今天死,你就活不过明天”?

详解催眠与精神分析的关系

催眠与精神分析有什么关系?今天为大家分享是催眠与精神分析的关系。精神分析疗法又叫心理分析疗法、分析性心理治疗,是心理治疗中最主要的一种治疗方法。它是一种以改变作为心理障碍基础的潜意识层面的人格为目标的心理障碍根治疗法。 催眠与精神分析是什么关系?精神分析的启蒙者是催眠术的先驱者麦斯麦,在此基础上弗洛伊德创立并发展和完善了精神分析学说。其基本理论核心是:人的精神活动可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精神分析学说以潜意识的理论为基点,所要探讨的“是一个人为什么是他那个样了”的真正原因,它设法将潜意识的东西进入意识中来(如采用自由联想法),然后通过自我认识,以摆脱心理问题和不良情绪。精神分析的目的和价值在于它能够挖掘出深藏在潜意识中的各种关系(尤其是童年的精神创伤和痛苦经历),使之被召回到意识中来。 催眠与精神分析。患者借助于医生的分析、解释,理解这些关系,彻底顿悟和认识自己;医生再加以疏导,使患者宣泄并消除深藏在潜意识中童年的精神创伤、心理矛盾和痛苦体验,最后矫治不良行为,达到治疗目的。精神分析的奠基不是出于无意识的心理过程,其中包括了诸如抗拒、压抑、性欲、攻击、恋亲情绪等诸多无意识的心理反应。探讨病人的深层心理,识别潜意识的欲望和动机,解释病理与症状的心理意义,协助病人对本我的剖析,解除自我的过分防御,调节超我的适当管制,善用病人与治疗者的移情关系,来改善病人的人际关系,调整心理结构,消除内心症结,促进人格的成熟,提高适应能力。

催眠与精神分析?精神分析疗法最经典的技术便有自由联想法、移情分析法、梦境分析等。以后无论荣格的心理分析法、阿德勒的心理分析法、约翰·罗森的直接分析法和哈伯德的戴尼提回思术,还是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的某些疗法等,凡与动力心理学基本观点有关的心理治疗方法,均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和心理分析疗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催眠与暗示现象,自古以来就为人们所熟悉,并在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但真正尝试对催眠现象作出科学解释的人,至到19世纪上半叶才出现,他便是英国的外科医生布莱德。布莱德在其《神经催眠学》一书中认为,催眠现象是一种特殊的类睡眠状态。由于被催眠者眼睛的凝视或思想观念上的凝注时间太长,即可进入催眠状态,这是一种生理上的原因,并无任何神秘的超自然力量。而催眠的要素便是暗示。以后许多心理医生、生物学家和教育家都对此产生了兴趣,并提出了种种理论,催眠术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若不是药物麻醉的方法传入欧洲,催眠术的研究者极有可能把它发展得更完备。但是,催眠术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因其见效快、费时较短、所需条件简单,因此不少心理医生仍然乐于使用。对采用心理分析疗法的医生来说尤其如此。暗示是个体所固有的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它不只是催眠的要素,也同样是心理治疗特别心理分析治疗的重要因素。暗示可分为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他人暗示”是指被暗示者从别人那里接受某种观念,使这种观念在其意识中和无意识中发生作用,并使它实现于动作或行为之中,更典型者还可能引起生理上的变化。据说某权威催眠师曾站在受试者后,把一滴凉水滴在其皮肤上,当水滴即将接触皮肤之际,催眠师大吼一声“烫水”,受试者的皮肤马上隆起了一个水泡。在实际生活中,也有被医生误诊为绝症而使身体一落千丈的事例。“自我暗示”

曾奇峰--客体关系精神分析学习笔记

曾奇峰--客体关系精神分析学习笔记 1.学精神分析不要用脑子而是要用身体。 2.精神分析是人格理论是探索工具是治疗方法。 3.心理治疗不是治疗一个人,而是治疗一个家族链。 4.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天然的心理治疗师。 5.逆反心理是父母亲的问题而非孩子。 6.催眠是给治疗者以暗示,精神分析是挖掘潜意识的东西。 7.精神分析理论的出现,使西方国家集体意识发作率降低。 8.精神分析是研究关系的学问,研究的对象是爱恨情仇,如果说它不是科学,那么它一定高于科学。 9.精神分析可改为与育儿学。 10.精神分析揭示了父母与子女间的相互残杀的关系。 11.一个人的现实人际关系是他的内心世界向外投射的结果,而他的内心世界又是在早年的时候与其父母亲的关系中形成的。 12.人在六岁之前形成人格,六岁之后的经历是六岁前的强迫性重复。 13.移情就是一个人把他早年与父母亲的关系转移到与咨询师的关系上来。 14.弗洛伊德是把神经症变为移情神经症进行治疗,而自恋性人格障碍不能移情,所以不能用精神分析进行治疗。 15.享受自由的代价是忍受孤独。 16.永远不分析别人,只说自己的感觉。 17.越是本能的越可靠。 18.女人让自己漂亮是吸引男人的,女人让自己皮下脂肪增厚是准备生孩子的,女人让自己肥胖是对性的拒绝。 19.我们对一个人的态度、看法、情感和行为,部分地是被这个人教会的。 20.贫穷的实质是受虐。

21.一个人早年的时候不被人喜欢,就在后来勾引别人不喜欢自己。 22.父母对孩子不好,孩子就越来越离不开父母。 23.移情是过去的重复,是时间上的错误。 24.高考焦虑不是怕考不好而是怕考好,是害怕成功。 25.胃溃疡是内心有孤独和依赖的冲突,是“吃不消了”。 26.晕车船是因为控制性过高。 27.哮喘是内心孤独和依赖的严重冲突。 28.鼻炎是家庭控制太强。 29.乳腺癌是因为与妈妈关系不好,是对妈妈的报复。 30.在一切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心理起了很大作用。 31.回避自己的很多想法,可能是成病的原因。 32.精神化的表达是从躯体-行动-图象-语言的发展。 33.解释无所谓对和错,只要能整合病人的经验就是对的。 34.心理治疗是一种人造的非自然的关系。 35.说出对病人的诊断就是对病人进行贴标签暗示。 36.一切心理问题都是关系的问题。 37.性的需要是追求快乐和繁殖,攻击的需要是证明比别人优秀,这是内驱力理论的两个基本点。38.人活着就是为了寻求关系,是客体关系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 39.一个人宁可在心理装一个对自己的迫害者,也不愿意自己没有关系。 40.一切心理障碍都是关系的障碍。 41.每个人都倾向于活在过去,精神分析是要人们活在当下。 42.性交是用女人的存在证明自己的存在。 43.看到父母做爱留下的创伤是嫉妒和孤独。

精神分析案例解析 第一章 笔记

精神分析案例解析笔记 第一章案例分析与精神治疗的关系 治疗师对案例进行心理动力学分析的目的,通常是为了提高心理治疗的疗效。 目的:全面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并为之制定最佳治疗方案。 动力学分析的宗旨:制定干预措施以达到治疗目的。 治疗目标:异常心理症状消失或缓解,内省力发展,自主感增强,认同感稳固,以现实为基础的咨询心增强,认识并处理情绪的能力得到改善,自我力量及自我协调性增加,爱,工作及对他人的适度依赖的能力扩展,愉悦与平和的情感的体验增多。 缓解症状 很多患者多年来一直对治疗师讳莫如深,直到对治疗师产生了足够的信任,足以忍受伴随暴露内心深处的羞耻而产生的焦虑不安,或者在治疗中,在其他问题上获得帮助是他们期望自己的隐秘问题也能有所改观,他们才会坦诚相待。 控制某人的不良行为并不难,但要引导他摆脱这种对习惯性行为的诱惑,则必须耗费相当可观的时间与精力。 内省力 治疗双方都试图探知“从未想过的事实”。治疗的双方需要共同谈论感兴趣的话题,而此时,非特异性的辊系因素则在悄然起着治愈作用。 自主感 很多患者是由于他们的主观自由感被蒙蔽来就诊,他们被忧郁,焦虑,分裂,恐惧或妄想所控制而丧失了自我控制感。 认同感 人们需要在主观体验上感到被理解,被映照,被接纳,被认可。 自尊心 提高患者自尊心的方法之一,治疗师愿意被患者看成一个有瑕疵的人。为患者提供一个虽瑕尤荣的典范。看到一个权威承认自己的瑕疵却仍保持着自尊,对患者而言往往是一种全新的体验。这使他更有可能面对自己的不完美而坦然自若。 另一种方法:要求患者对自己和治疗师完全坦诚。 认识并处理情绪 患者希望通过心理治疗得到改善的是对情绪的敏感性。 使患者能自如地运用利己利人的方式处理自己的情绪。 自我力量及自我协调性 以现实的,适宜的方式处理生活困境的能力。 治疗师希望患者能直面艰难的挑战,不沉溺于奔溃或者毁灭的内心体验,可以忍受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暂时的退行和不稳定状态。 爱、工作及成熟的依赖 不仅能包容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内心真正的自我,而且能包容复杂的外部世界和他人的缺点。回归工作环境,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并以解决问题的方式取代无助的哀恸。 愉悦及平和 案例分析更多是为了治疗而非研究 治疗师主要注意以下8个领域的问题,就可以对患者的人格及异常心理做出成功的初步分析:1气质及固定的归因模式,2成书过程,3 防御方式,4 中心情感,5 认同,6 关系图式,7 自尊调节,8 病态信念

张海音 精神分析核心理论30讲之一:精神分析心智模型(听课笔记)

张海音  精神分析核心理论30讲之一: 精神分 析心智模型(听课笔记) '小编有话说 晴空老师已经不是第一次听这套课程啦,从张海音老师的地面课程到网络课程,都不放过。晴空老师说,张老师也是个有趣的人,听他的课可以收获很多。所以晴空老师也是花了心思,整理这套课程的听课笔记,关注我们,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以下是听课笔记心智模型是指从心理层面如何去理解一个人为什么会出现心理问题,或心理问题有什么规律。精神分析起源于1892年或1893年左右,标志是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的出版。弗洛伊德时代对精神疾病的诊断非常粗糙……现在诊断非常精确,DSM-5、ICD-10、CCMD-3,它们大都是描述性的,有局限性,没有办法对症状有精神动力学的理解,但它有可强的操作性。所以我们希望对一个人有精神动力学的理解,一个人心理症状有什么象征意义,它的功能是什么,精神分析往往有一个看问题的思路与视角。一个来访者往往对内心深处的渴望与恐惧一无所知。所以我们精神治疗师要去了解他们那些非语言的、高度象征化的心智语言表达,甚至要在他的幻想与梦中去寻找。这样就有可能去帮助一个来

访者了解自已和别人,而不是得病。也就是一个人潜意识里的那些欲望、冲突,恐惧没有很好地得到处理,防御失败,有可能形成一个心理疾病,症状就是这么产生的。我们不仅仅是去探索这些症状,还要理解一个人的潜在情绪意义功能。一些熟悉的概念如驱力、性驱力、攻击驱力(报复、竞争),还有人的一些需要:爱的需要、关系的需要、自我主张的需要、独立的需要、自我感觉超级良好、崇拜他人的需要。爱恨情仇、焦虑、恐惧、内疚、羞耻、骄傲自大等情绪,我们要去了解它的意义,更好的了解自已,才有更完备的处理方法,这就涉及一个人人格的发展,自我的水平,涉及到一个人的防御机制,是否有更成熟的防御机制。人格的发展也有延迟、停滞等发展的缺限,一个人到了成年依然会用儿童的应对方式来处理问题。所以精神动力学治疗就是协助来访者有面对现实的能力,延续他停滞的人格重新发展,发展为跟他的年龄相契合的成年人水平,因此我们也了解了精神动力心理治疗的目标。弗洛伊德当年曾试图去系统地规范他的发现,并希望能够发展出一套精神工功能的的心理学模型,但由于当时对神经科学的知识和功能认识非常有限,所有他在1895年放弃了在健康和精神疾病中去构建健康神经心理学 神经功能心智模型的尝试。弗洛伊德有三个非常经典的分析模型,但由于后来实践的对象在不断变化,精神治疗师接触了不同的来访者,如边缘型人格障碍和自恋型人格障碍,所

精神分析入门读书笔记班董超

精神分析入门读书笔记 学号:姓名:董超班级:2013级应用心理学1班 把精神分析理论同进化论、日心说等同进来,都是一种思想的巨大变革。进化论告诉我们人类并不是上帝独特的选择,而是千万个物种进化的结果之一,并非天之骄子;而日心说也告诉我们其实并不是宇宙的中心,不处于主宰的地位;而精神分析告诉我们,甚至连我们自己的行为思想,都不受我们自己主观控制。。何其颠覆何其震撼。 书中举的例子中还是有很多可争议的地方,对于泛灵论的否定,盲人的梦境,或者是原罪的说法,有关文艺的研究更是一笔带过,不过精神分析作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发展出的很多流派,一直在不断修正和进步,这个意义非常重要。 精神分析是一门科学体系。又弗洛伊德所创立。理论产生是来源于观察,然后将这些资料整理和解释。精神分析的理论既设计正常心理机能,也设计异常心理功能。精神分析理论的各种假设是互相关联的。其中有些更基本的假设已成为确立的心理规律。 一,两个基本假设 1;心理决定论原则:我们的任何心理现象,都非偶然的或碰巧发生的,而是由“先前的件”决定的。心理现象和生理(躯体)现象相同,都离不开与先前事件的因果联系。 举例:生活中忘记了,错放了某件东西,看似是“偶然”其实可以找到当事人的愿望或意图。 梦境 病理心理现象(神经症) 2,存在有一个自己并不知道的心理历程(潜意识)的存在和意义。 弗洛伊德发现并坚信:心理机能是在潜意识中进行的,而意识则是一种超乎寻常的(而不是寻常的)心理机能。 意识虽然是心理作业的重要特性,但并非必然特性。“意识并不需要,也常常并不依附子心理作业,甚至在决定个体行为的心理作业中也没有依附关系,就连那些最为复杂的和精确的行为也是如此。这些心理作业虽然复杂而重要,在相当程度上是潜意识的活动。” 弗洛依德对梦是很重视,梦是通向潜意识领域的捷径。梦的工作(潜意识心理过程)=梦的隐意(促使睡眠者醒转的潜意识思想及欲望)→ 梦的显意(各个组成部分)梦的隐意显梦之所以难以理解,并不是简单地由于它是以无法理解的初级心理过程的语言来表达大缘故,主要是由于自我防御使他变成这个样子。佛洛依德将显梦称为“妥协形成”,是

精神分析疗法 [运用精神分析疗法的心理咨询案例]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 精神分析疗法 [运用精神分析疗法的心 理咨询案例] 精神分析心理疗法是一种以改变作为心理障碍基础的潜意识层面的人格为目标的心理障碍根治疗法。它建立在这样人的一切行为、情感、思维以及心理障碍的基础上。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运用精神分析疗法的心理咨询案例,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运用精神分析疗法的心理咨询案例篇1 x夫人,通过电话要求心理治疗。她说她是位教师,且多年前曾收受过一次精神分析治疗。 x夫人60岁,有着一头金黄纤细的卷发,妆容精致,看

起来很年轻。和我在电话里对她的印象很一致。 她表现得很不安,坐在椅上也显得安宁不下来,在椅上扭来转去,似乎身上哪里有痛的样子,有时站起来象个哮喘的人大喘气。开始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后来我明白了她处于恐慌的情绪下:我可以直接感觉到她的焦虑,这种焦虑让她十分痛苦、难以忍受且饱受折磨。 从她牙逢里挤出几个词都要等上一段时间。她说让我多包涵,她十分不舒服,胸口就象被胸衣死死箍住的感觉。她看起来确实是胸口很不舒服的样子。她说全科医师给她开了些精神方面的药物,服药后她感觉有些好转,但是她这样难受的状态还是没改变。渐渐地,她平静下来,告诉我在婚姻持续了25年的时候,她与丈夫分居了。几个星期以前,丈夫和新女友同居了。她实在不能忍受孤独! x夫人说,她这种状况可能与她幼年经历有关。在她出生后6周时,比她大2岁的姐姐患猩红热死了,母亲由于姐姐的去世很长时间内都情绪抑郁。

以前接受精神分析时她做过一个梦。梦里她掉入了深渊,或粉身碎骨。现在她有自杀冲动—以前她从来没体验过想自杀的感觉!她的想法主要围绕下面的内容: 丈夫为什么要离开她?她有2个孩子没和她一起住,她 又没有知心的要好朋友,她在今后的日子里是不是会更孤单? 我和她预约了心理治疗,每周一次,但我对她说,她任何时间都可以给我打电话,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只要是必须的她就可以打电话给我,而且紧急时状态时也可能可以安排紧急访谈。我感觉患者需要坚定有力的支持。 类似她这样处在强烈且直接可见的焦虑状态的患者,我很少遇到过。当然我很熟悉精神病和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患者出现的极端焦虑表现。但她除了焦虑状态,没有任何自我结构障碍的症状。

李鸣精神分析摘要

语言是为了交流,而人们说话总是在设置障碍。来访者说什么就治疗什么总是错的。来访者是来迷惑你的,说的都是假话,他越痛苦就把它埋得越深,防御就是扭曲。 ●从来访者与咨询师的互动关系可以比较准确地了解来访者。 ●精神分析可以从不可改变的因素、心理发育、防御机制、情感、认同、关系模 式、自尊、病态信念等八条途径入手。 ●来访者会忘了你说的话,但是会永远记得你的态度。 ●来访者的自我总是不那么强大。 ●要让来访者产生不协调,引导他看到自己的不协调。而人总不愿意自己的错误 被别人发现。 ●没有人是大大咧咧的,每一个人都心如发丝。 ●所有的问题都来自于早期互动的失败。 ●中立就是说废话,而一说废话来访者就会投射。 ●心理治疗是背后有理论支撑的言谈举止。好的问题背后一定有理论假设。 ●脑子里没有的东西世界上是不存在的。内部成像左右我们的视线。世界毫无意 义,我们赋予其意义。 ●设置是为打破而设置的。打破的原因比设置更重要,一打破机会就来了。 ●精神分析就是使潜意识的内容意识化。一到意识层面就会有疗愈效果。 ●凡是忌讳的东西就是常想的东西。 ●人是体验的总和,是过程不是目标,路上才是人生。注重过程就是生活,注重 结果就是等死,因为死亡是最终结果。 ●生活是无数个体验的连续体,这种连续体的纬度越宽,人越幸福。 ●我是谁?我应该是谁?我会是谁?三者越接近越幸福。 ●双亲的态度,形成了孩子的价值观。两人相见,六人在场。 ●找对象首先要使内部成像清晰起来。内部成像不清晰,要么找不到,要么全都 是;内部成像太清晰则找不到对象,因为本来就没有。一般人都是找一个有点相似的,修修补补将就。 ●孩子成绩差,多半是缺乏安全感,能量在内心冲突中消耗殆尽。在安全中孩子 就能探索。足够的宽容,允许不良;足够的坚定,纠正不良。 ●孩子在超我形成之前,体罚是必须的。规矩和约定必须要执行。 ●夫妻好,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爱孩子,就不要和孩子结盟。 ●青春期的孩子要把自己和父母或父母所期待的形象区别开来,知道自己是谁。

曾奇峰精神分析课笔记

曾奇峰精神分析课笔记 1.学精神分析不要用脑子而是要用身体。 2.精神分析是人格理论是探索工具是治疗方法。 3.心理治疗不是治疗一个人,而是治疗一个家族链。 4.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天然的心理治疗师。 5.逆反心理是父母亲的问题而非孩子。 6.催眠是给治疗者以暗示,精神分析是挖掘潜意识的东西。 7.精神分析理论的出现,使西方国家集体意识发作率降低。 8.精神分析是研究关系的学问,研究的对象是爱恨情仇,如果说它不是科学,那么它一定高于科学。 9.精神分析可改为与育儿学。 10.精神分析揭示了父母与子女间的相互残杀的关系。 11.一个人的现实人际关系是他的内心世界向外投射的结果,而他的内心世界又是在早年的时候与其父母亲的关系中形成的。 12.人在六岁之前形成人格,六岁之后的经历是六岁前的强迫性重复。 13.移情就是一个人把他早年与父母亲的关系转移到与咨询师的关系上来。 14.弗洛伊德是把神经症变为移情神经症进行治疗,而自恋性人格障碍不能移情,所以不能用精神分析进行治疗。 15.享受自由的代价是忍受孤独。 16.永远不分析别人,只说自己的感觉。 17.越是本能的越可靠。 18.女人让自己漂亮是吸引男人的,女人让自己皮下脂肪增厚是准备生孩子的,女人让自己肥胖是对性的拒绝。 19.我们对一个人的态度、看法、情感和行为,部分地是被这个人教会的。 20.贫穷的实质是受虐。 21.一个人早年的时候被不喜欢,就在后来勾引别人不喜欢。 22.父母对孩子不好,孩子就越来越离不开父母。 23.移情是过去的重复,是时间上的错误。 24.高考焦虑不是怕考不好而是怕考好,是害怕成功。 25.胃溃疡是内心有孤独和依赖的冲突,是“吃不消了”。 26.晕车船是因为控制性过高。 27.哮喘是内心孤独和依赖的严重冲突。 28.鼻炎是家庭控制太强。 29.乳腺癌是因为与妈妈关系不好,是对妈妈的报复。 30.在一切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心理起了很大作用。 31.回避自己的很多想法,可能是成病的原因。 32.精神化表达是从躯体-行动-图象-语言发展。 33.解释无所谓对和错,只要能整合病人的经验就是对的。 34.心理治疗是一种人造的非自然的关系。 35.说出对病人的诊断就是对病人进行贴标签暗示。 36.一切心理问题都是关系的问题。 37.性的需要是追求快乐和繁殖,攻击的需要是证明比别人优秀,这是内驱力理论的两个基本点。

核心人格的形成——曾奇峰j精神分析课程笔记1

核心人格的形成 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核心人格,在6岁时就已经形成了。这个年龄,大脑已经基本发育成熟。这是从生物角度来讲,6岁时中枢神经已经发育成熟。 克莱因和科胡特等人认为核心人格是在前语言(两岁以前)就已经确定了。 后来,克莱因认为一个人出生之后的第4-6个月已经完成某种重要的心理整合。 精神分析的四个轮子: ●力比多 ●攻击性 ●关系 ●自恋 克莱因的客体关系理论: 自闭状态:从初生到出生一个月。婴儿的绝大多数时间用于睡眠,处于一种原始的、虚幻的无指向状态。这是一种原始的自恋状态,基本上没有客体指向。

如果个体在下一个阶段的发展受阻,不曾和母亲或其它人形成共生圈,从而导致病理性的自闭,这就是临床上所见到的孤独症者患者。 早年良好的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形成健康的核心人格,以后得阶段中出现重大的心理创伤,会退行到早年。 客体关系理论主张人类行为的动力来自“对客体的寻找”,即人际关系的发展。而非弗洛伊德所说的“对快乐的寻求”。 精神分析师眼里世界上只有三种人: ●精神病; ●人格障碍; ●神经症(正常人)。 神经症的冲突,俄狄浦斯冲突: ●生与死; ●男与女; ●成功与惩罚。 俄狄浦斯冲突主要研究:对成功的渴望,以及潜意识里面对成功之后所可能受到惩罚的恐惧。 我们成长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的把力比多和攻击性象征和向外的

过程。 安全感即攻击性,一个人没有安全感,是潜意识中对他人有敌意,把攻击性投射成环境对他的威胁。 自卑-攻击性,自卑:把应该朝向别人的攻击,朝向了自己。 父母亲对孩子的唠叨,是他们力比多的表达还停留在口欲期。 他们跟世界的链接还通过嘴巴,他们的那种唠叨实际上是用语言对孩子进行心理强奸。

西南大学2017年秋《精神分析疗法》作业答案

阐述弗罗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发展理论中个体人格的主要发展阶段有哪些? 发展阶段分为: (1)口欲期(0-1岁):力比多集中在嘴部,通过吸吮获得快乐。婴儿大体是自我满足的,能够得到幻想中的满足。弗洛伊德强调与愿望没有实现之间进行妥 协的重要性。这对于思考能力的发展是必需的,而思考对于在现实世界中采取行 动而言又是必需的,这是成熟自我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1.5分)(2)肛欲期(1-3岁):儿童学习控制括约肌,对排泄感兴趣。这一阶段的问题标志着某种开始,即在关系中持久存在的困难。压抑的肛门固着会变成潜意识 的力量,不断地以象征的方式重现 (3)前生殖器期(3-6岁):儿童开始注意他们的生殖器,又称为俄狄浦斯期。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被认为是发展的重要基础。阉割恐惧,男孩,害怕 被父亲阉割惩罚。恐惧使他放弃取代父亲的野心,内化父亲的形象,这就是超我 形成的方式。 (4)潜伏期(6-11岁):热衷游戏和尝试。兴趣不再针对性,力比多的能量通过升华机制的作用导向了社交、智力和其他能力的发展。 (5)青春期(11-13岁):性欲的发展停滞或退化。一个重要任务是把性的依恋从家庭转移到外面的世界。也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生殖器期。 阐述精神分析疗法中“修通”的工作内容和具体的技术包括哪几个方面? (1)重复解释,尤其是对移情性阻抗的解释 (2)打破情感和冲动与经验和记忆之间的隔阂 (3)解释的延长、加深和加宽 (4)帮助来访者重建过去 (5)促进来访者反映和行为的变化 解释什么是“力比多”? 力比多是一种非特异的,以躯体满足为目的的感官驱力,在不同的阶段会主要集 中于某些特别的躯体区域。对较早期阶段所对应的躯体区域的专注从不会完全消失,而是在正常成人的性欲中持续存在同时也持续存在于各种性变态及其他形态中。 解释什么是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是一种在自我中自动进行的潜意识心理活动,它能帮助人缓解由于 心理冲突而带来的焦虑,保持一种心理平衡。 躺椅的功能是什么? (1)让分析师和病人摆脱坐着观察另一个人的反应和表情而病人产生的抑制和注意力分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