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冻结步态的定义、评估及治疗

帕金森病冻结步态的定义、评估及治疗
帕金森病冻结步态的定义、评估及治疗

帕金森病冻结步态的定义、评估及治疗

帕金森病冻结步态研究进展

冻结步态是帕金森病患者临床表现中常见且最具有致残性的病理步态,多发生于疾病的中晚期,易导致跌倒、外伤、抑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中华神经科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就帕金森病冻结步态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医脉通将其整理为资讯,以飨读者。

一、帕金森病冻结步态

冻结步态被定义为“企图行走时或前进过程中步伐短暂、突然地中止或明显减少”,主要表现为运动的短暂性阻滞,步态常呈非对称性,单侧下肢偶发起始,患者起始犹豫,不能行走或行走时感觉自己的脚像“粘”在地板上或被地板吸住,抬脚、迈步困难,一般持续数秒钟,偶尔也可长达30 s,最严重时,患者任何时候行走均出现,需要他人或拐杖辅助,可伴有一定程度的双腿颤抖。随着病情进展,冻结步态越发频繁并致跌倒。冻结步态是一种非特异性症状,多见于帕金森病、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帕金森叠加综合征等,也见于脑积水和某些微血管缺血病变。

研究认为帕金森病冻结步态具有3种亚型:(1)双腿震颤:克服步行阻滞而出现双腿(膝关节)交替颤抖;(2)拖步曳行;(3)完全运动不能:肢体到躯干不能移动,此项较为少见,但最为人所知。流行病学及临床研究资料显示,半数以上的病程超过10年的帕金森病患者经历过冻结步态,随着疾病进展逐渐上升,多发生于帕金森病的晚期,也有7%早期特发性帕金森病患者经历过轻度冻结步态。

二、帕金森病冻结步态临床评估工具

冻结步态发作短暂突然、表现多样,多在日常生活中发生,且受精神和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对其评估缺乏客观性。对患者和陪护者病史采集及通过对修订版统一帕金森病评估量表中冻结步态的项目(第14项)评分可掌握患者冻结步态的发生和严重程度,但往往患者很难真正认识冻结步态,例如处于关期状态的短暂冻结步态常被患者或家属忽视或被认为是运动不能。为了定量评估日常生活中冻结步态事件,Giladi等设计出冻结步态量表,特异度及敏感度均较高,通过第3项“在行走、转弯或起步时是否觉得你的脚粘在地面上”对患者进行主观感觉的询问,被证实是冻结步态的一个可靠筛查工具。目前人们常用冻结步态量表或新冻结步态量表并联合Berg平衡量表等共同评估患者步态、跌倒、平衡等情况。除了专业评估量表,神经影像学、步态分析系统等多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冻结步态研究中。

神经影像学检查方面,Imamura等哺采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研究发现帕金森病冻结步态患者步态冻结严重程度与局部脑血流变化关系紧密,Shine等则对18例存在冻结步态的帕金森病患者进行虚拟现实步态下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测量患者与冻结相关的感觉运动区、额叶皮质等感兴趣脑区域血氧水平变化。这些技术为研究冻结步态的病理机制了提供很好的临床模型。

采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检测并记录帕金森病患者步态的时间一距离参数、运动学参数、力学参数等,同时与病程、用药情况及相关运动功能评价量表相结合,能相对客观、精确地评价

帕金森病患者行走能力,准确地区分“确切”冻结步态和“可能”冻结步态,其中关期迅速旋转360。被认为是最有效的试验。此项检查的不足之处在于,测验需在专门的实验室进行,与日常生活环境差异较大。

将便携式步态冻结监测仪固定于帕金森病患者的小腿、躯干,通过测量患者6 h内每一步的长度,可以计算冻结指数,以反映患者是否出现步态冻结。便携式步态冻结监测仪可提供帕金森病患者日常冻结步态的发生情况,对步态冻结的治疗效果及时反馈,显著提高临床控制步态冻结的能力。

三、帕金森病冻结步态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至今冻结步态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现仍未完全明确,研究者认为其与额叶皮质受损、基底节-脑干环路异常、皮质基底节环路异常以及感知过程受损等因素有关,其中额叶皮质受损、基底节-脑干环路异常对于冻结步态的发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额叶皮质受损:帕金森病患者由于基底节受累,导致运动的自动性减弱,大脑高级功能更多地参与到步态中以代偿基底节功能,而大脑高级功能受损可引起冻结步态的形成,其中额叶皮质(主要负责运动的设计规划、步态控制和协调随意以及自主运动)受损引起冻结步态的相关研究较多。磁共振影像示帕金森病冻结步态患者的额叶皮质较非冻结患者明显萎缩。Matsui等采用123I-碘代苯异丙胺标记的SPECT与三维立体定位表面投影分析(3D-SSP)技术,显示冻结步态患者双侧Brodmann 11区(眶额叶皮质)灌注较非冻结步态患者明显下降。这一结果提示冻结步态可能与执行和认知功能紊乱有关,主要表现在动机、决策或内部和外部线索的判断等方面。冻结步态频繁发生于转弯、躲避障碍物等运动计划转换时,最近的证据表明冻结步态与额叶认知功能障碍(转移、注意、问题解决、反应抑制)相关。一个2年的随访研究也发现,冻结步态与帕金森病患者执行功能障碍快速进展有关。Tessitore等利用静息状态磁共振显像研究冻结步态患者脑功能连接时发现,冻结步态患者的“执行-注意”区域(右侧额中回和角回)和视觉网络(右侧颞后回)功能连接减少,且与临床冻结步态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提示脑区域间的功能连接减少与冻结步态的发生有关。

基底节-脑干环路异常:因外周感觉、情绪、情感对冻结步态的影响,人们认为除基底节外的感觉、边缘系统亦参与到冻结步态的形成,也就提出了基底节-脑干(负责感觉运动整合)假说,其中脚桥核备受关注。脚桥核是脑干运动区域(即楔形核和脚桥核中的胆碱能部分)的一部分,与基底节相互联系。脑干运动区域控制运动和肌肉张力,并直接从脚桥核投射到脊髓(负责产生节律性的步态)。脚桥核和基底节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胆碱能与非胆碱能联系参与启步前姿势、步伐调整等运动整合,使姿势步态一致以避免步态冻结。脚桥核上行轴突纤维可投射至内侧苍白球、丘脑、额叶皮质,下行纤维投射至小脑、脊髓,同时也接受皮质和皮质下区域的输入。Fling等采用弥散张量成像定量比较冻结步态患者和非冻结步态患者及健康对照组的脚桥核的连通性,结合行为测试评估患者冻结步态严重程度,并比较三者脚桥核神经网络连接相关的执行功能,发现冻结步态患者优势侧半球脚桥核与小脑、丘脑和多个额叶皮质的区域连接减少,优势半球脑脚桥核束体积越小,执行认知任务的需要适当的引发行动和(或)抑制不适当行为的认知功能越差,在冻结患者表现尤甚。这些研究表明,冻结步态可能由脑脚桥核、小脑、基底神经节和额/执行大脑皮质区域等脊上神经网络的改变所导致。此外,脚桥核还参与非运动功能如控制行为觉醒、注意和提示,这可以解释外周提示可以改善冻结步态。另外,脚桥核可以通过与伏核的连接接收边缘系统的情感信号,故脚桥核受损

时患者多存在抑郁等情感障碍。

四、帕金森病冻结步态的治疗

药物治疗:95%的患者冻结步态出现在“关”期,而且“关”期冻结持续时间明显长于“开”期,冻结步态亚型中最严重的运动不能型仅见于“关”期,这些现象均提示左旋多巴可缓解关期冻结步态。故当冻结步态仅或主要出现在“关”期时,通过调整左旋多巴剂量、改变左旋多巴剂型使患者维持在“开”期状态是目前最常规的治疗方法。增加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的量、添加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抑制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金刚烷胺也可以改善“关”期冻结步态。Giladi等多项研究认为司来吉兰、金刚烷胺可以降低帕金森病患者冻结步态的发生风险,但金刚烷胺对已形成的冻结步态无效。冻结步态只发生在“开”状态是非常罕见的,治疗较“关”期难,左旋多巴被认为对“开”期冻结步态无效或加重冻结步态,此时减少多巴胺刺激可能减轻症状,但同时会带来震颤等其他帕金森病症状的加重。其他的药物例如L-threo-DOPS(去甲肾上腺素的前体)、5-羟色胺受体激动剂坦度螺酮、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哌唑甲酯等均有报道对某些冻结步态患者有用,但这些特殊的治疗方法还需要经过大量的临床或研究实践。

深部脑电刺激治疗:内侧苍白球刺激对异动症和症状波动效果较好,对左旋多巴反应性冻结步态也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效果不持久;单侧和双侧丘脑底核刺激均可以缓解冻结步态,双侧更有效。丘脑底核-深部脑电刺激可明显改善关期冻结,对开期则不明显。脚桥核则是目前认为可能替代丘脑底核的靶点之一,但直接刺激脚桥核的临床效果和作用机制尚存争议,故脚桥核对冻结步态的效果需进一步的研究。由于单独刺激脚桥核或苍白球对患者的冻结步态有一定的效果,共同刺激明显改善患者的步态,故临床可采用多靶区域联合刺激改善冻结步态。

康复训练:注意力决策和提示被恰当地运用于改善步态和肢体协调,减少姿势平衡中的限制,从而改善患者冻结步态症状。感觉提示训练通过外界或携带式传感器为患者提供节律性听觉、视觉、触觉或精神刺激,弥补本体感觉缺陷,调整帕金森病患者的步态变异率,减少冻结步态。而通过各种舞蹈、拳操和器械等练习,可以帮助调整患者步速、步长,增强运动自动性、协调性和平衡感,使患者的步态也可以得到有效改善,冻结步态发作次数减少。另外,辅助器械如拐杖、助步器和轮椅等也在冻结步态患者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帕金森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帕金森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帕金森病(PD)由英国学者James Parkinson(1817)首先描述,又称为震颤麻痹(Shaking palsy)。临床以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和姿势障碍为特征,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 1、帕金森病的病因尚未清楚 1.3 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自由基生成、氧化反应增强、谷胱甘肽含量降低以及线粒体功能异常、内源性和外源性毒物等因素,导致黑质DA神经元细胞变性,其中线粒体功能异常起主导作用。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有关的酶和基因片段的研究亦支持这种看法。研究发现黑质组织线粒体复合物Ⅰ基因缺陷、遗传异常,会导致易患性,在毒物等因素的作用下,黑质复合物Ⅰ活性艿接跋欤 贾律窬 赴 湫浴⑺劳觥R虼? 大多数学者认为认为遗传和环境因素可能在PD发病中起主要作用。 鉴别诊断: 肌炎型炎性假瘤:典型表现为眼外肌肌腹和肌腱同时增粗,上直肌和内直肌最易受累,眶壁骨膜与眼外肌之间的低密度脂肪间隙为炎性组织取代而消失。 动静脉瘘(主要为颈动脉海绵窦瘘):常有多条眼外肌增粗,眼上静脉增粗,增强后增粗的眼上静脉增强尤为明显,一般容易鉴别,如在CT 上鉴别困难,可行DSA 确诊。 转移瘤:眼外肌有时可发生转移瘤,表现为眼外肌呈结节状增粗并可突入眶内脂肪内,如果表现不典型,鉴别困难,可行活检鉴别。 淋巴瘤:眼外肌肌腹和肌腱均受累,一般上直肌或提上睑肌较易受累,此肿瘤与炎性假瘤在影像上较难鉴别,活检有助于鉴别。 【影像学】 CT 和MRI 均能较好地显示增粗的眼外肌,但在MRI 上很容易获得理想的冠状面和斜矢状面,显示上直肌和下直肌优于CT ,而且根据MRI 信号可区分病变是炎性期还是纤维化期,对于选择治疗方法帮助更大。 2 、帕金森病的特异性病理指标-路易氏体 主要为黑质致密区含黑色素的神经元变性、丢失及细胞破碎、色素颗粒游离;细胞内出现玻璃体样同心样包涵体(Lewy小体)(见图1);包涵体也见于兰斑、迷走神经背核、下丘脑、中缝核、交感节等。星形胶质细胞增生、胶质纤维增生。黑质神经元细胞内铁含量增高,也主要在黑质致密部,即神经元变性、坏死的部位。帕金森的特异性病理指标-路易氏体,见图1 3 、帕金森病的临床诊断 3.1 发病年龄:中老年隐袭性发病, ≥50 岁占总患病人数的90 %。 3.2 首发症状以多动为主要表现者易于早期诊断。首发症状依次为:震颤

帕金森病冻结步态的定义、评估及治疗

帕金森病冻结步态的定义、评估及治疗 帕金森病冻结步态研究进展 冻结步态是帕金森病患者临床表现中常见且最具有致残性的病理步态,多发生于疾病的中晚期,易导致跌倒、外伤、抑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中华神经科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就帕金森病冻结步态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医脉通将其整理为资讯,以飨读者。 一、帕金森病冻结步态 冻结步态被定义为“企图行走时或前进过程中步伐短暂、突然地中止或明显减少”,主要表现为运动的短暂性阻滞,步态常呈非对称性,单侧下肢偶发起始,患者起始犹豫,不能行走或行走时感觉自己的脚像“粘”在地板上或被地板吸住,抬脚、迈步困难,一般持续数秒钟,偶尔也可长达30 s,最严重时,患者任何时候行走均出现,需要他人或拐杖辅助,可伴有一定程度的双腿颤抖。随着病情进展,冻结步态越发频繁并致跌倒。冻结步态是一种非特异性症状,多见于帕金森病、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帕金森叠加综合征等,也见于脑积水和某些微血管缺血病变。 研究认为帕金森病冻结步态具有3种亚型:(1)双腿震颤:克服步行阻滞而出现双腿(膝关节)交替颤抖;(2)拖步曳行;(3)完全运动不能:肢体到躯干不能移动,此项较为少见,但最为人所知。流行病学及临床研究资料显示,半数以上的病程超过10年的帕金森病患者经历过冻结步态,随着疾病进展逐渐上升,多发生于帕金森病的晚期,也有7%早期特发性帕金森病患者经历过轻度冻结步态。 二、帕金森病冻结步态临床评估工具 冻结步态发作短暂突然、表现多样,多在日常生活中发生,且受精神和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对其评估缺乏客观性。对患者和陪护者病史采集及通过对修订版统一帕金森病评估量表中冻结步态的项目(第14项)评分可掌握患者冻结步态的发生和严重程度,但往往患者很难真正认识冻结步态,例如处于关期状态的短暂冻结步态常被患者或家属忽视或被认为是运动不能。为了定量评估日常生活中冻结步态事件,Giladi等设计出冻结步态量表,特异度及敏感度均较高,通过第3项“在行走、转弯或起步时是否觉得你的脚粘在地面上”对患者进行主观感觉的询问,被证实是冻结步态的一个可靠筛查工具。目前人们常用冻结步态量表或新冻结步态量表并联合Berg平衡量表等共同评估患者步态、跌倒、平衡等情况。除了专业评估量表,神经影像学、步态分析系统等多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冻结步态研究中。 神经影像学检查方面,Imamura等哺采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研究发现帕金森病冻结步态患者步态冻结严重程度与局部脑血流变化关系紧密,Shine等则对18例存在冻结步态的帕金森病患者进行虚拟现实步态下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测量患者与冻结相关的感觉运动区、额叶皮质等感兴趣脑区域血氧水平变化。这些技术为研究冻结步态的病理机制了提供很好的临床模型。 采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检测并记录帕金森病患者步态的时间一距离参数、运动学参数、力学参数等,同时与病程、用药情况及相关运动功能评价量表相结合,能相对客观、精确地评价

帕金森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帕金森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济南脑科医院帕金森病治疗中心关良帕金森病是多见于中年以上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是一种常见病、慢性病,又称“震颤麻痹”,男性多于女性。帕金森病本身不是一种致命的疾病,一般不影响寿命。随着治疗方法和水平的不断创新和提高,越来越多的病人能终身维持高水平的运动机能和生活质量。当然,如果患者没有得到及时和合理的治疗,很容易导致身体机能下降,甚至生活不能自理,最后出现各种并发症,如肺炎、泌尿系统感染等。病情发展到晚期将全身僵直,卧床不起,导致器官功能衰竭和生命危险。它给患者的工作、生活和家庭带来极大的痛苦。随着我国人口呈现老年化趋势,患帕金森症的比例也在增加,据统计,目前我省患者已达五万人左右。由于环境污染和某些尚未认识的原因,此病也有向中年人甚至年轻人发展的趋势。 病因 环境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帕金森病发病的过程,这是因为致病因素通过与职业、生活密切相关的方式和途径作用于人体,从而导致了帕金森病的发生。目前比较公认的直接影响发病的环境因素有:⑴有机化学物质。⑵水源污染:据来自一些工业化国家的报道,帕金森病的发生和流行有一定区域性,而这些区域的水中显然含有某些与致病有关的水溶性物质。⑶农药与工业污染:国外的一些实验表明,帕金森病的发病与农药的使用之间关系密切。此外,环境因素通过破坏机体内部的自由基清除系统,使体内蓄积大量的氧自由基,也间接造成帕金森病的发生。 现在病因研究认为主要是杀虫剂、除草剂对人体的伤害,遗传不起重要作用。主要病变在黑质和纹状体。正常人脑的纹状体含有多种神经递质,其中一多巴胺及其代谢产物含量最多,多巴胺由黑质细胞产生,它为纹状体的抑制性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为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在正常人身上两者是处于动态的平衡状态,而帕金森病者由于黑质细胞遭受大量坏变,多巴胺递减,并且乙酰胆碱的作用相对亢进,于是便出现了帕金森病种种症状,纹状体的多巴胺含量愈少,症状就愈重。症状 ⑴静止性震颤,手指的节律性震颤形成所谓“挫丸样动作。”⑵强直,是锥体外系性肌张力增高,为“铅管样强直”。由于肌强直可有头部前倾,关节屈曲等表现。⑶运动迟缓,可有写字过小症;起立及翻身不能,行走时以极小的步伐向前冲去,越走越快,不能即使停步或转弯,称慌张步态。面部表情极少,呈“面具脸”。流涎,严重时可有吞咽困难。⑷其它可有顽固性便秘、大量出汗、皮脂溢出等植物性神经症状表现。

帕金森病及相关疾病诊断及治疗.docx

考试成绩 80 分,考试通过 帕金森病及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单选题:每道题只有一个答案。 1.多巴胺激动剂—能够直接刺激多巴胺受体的一类药物,其分子结构可能部分与多巴胺相 似。最初作为LD 的辅助用药用于晚期出现运动并发症的患者。() A.正确 B.错误 2.左旋多巴抗帕金森病的作用机制是() A.在外周脱羧变成多巴胺起作用 B.促进脑内多巴胺能神经释放递质起作用 C.进入脑后脱羧生成多巴胺起作用 D.在脑内直接激动多巴胺受体 E.在脑内抑制多巴胺再 摄取 3.男,45 岁,因患严重精神分裂症,用氯丙嗪治疗,两年来用的氯丙嗪量逐渐增加至600mg /d,才能较满意的控制症状,但近日出现肌肉震颤,动作迟缓,流涎等症状,对此,应 选何药纠正() A.苯海索 B.左旋多巴 C.金刚烷胺 D.地西泮 E.溴隐亭 4.多巴胺可用于治疗()

A.帕金森病 B.帕金森综合症 C.心源性休克 D.过敏性休克 E.以上都不能 5.帕金森病治疗的目的是() A.缓解症状 , 减轻生活残疾 B.避免推迟减轻药物并发症& 不良反应 C.神经保护治疗 , 减缓阻断神经变性过程 D.以上均正确 6.增加左旋多巴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药物是() A.卡比多巴 B.维生素 B6 C.利血平 D.苯海索 E.苯乙肼 7.苍白球丘脑底核毁损切除术的适应症是药物治疗失效不能耐受&出现异动症患者;对年龄较轻 , 一侧的震颤、强直疗效好。() A.正确 B.错误 8.目前推荐在临床诊为PD 后首先使用激动剂。() A.正确 B.错误 多选题:每道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答案,多选漏选均不得分。 1.以下属于帕金森病治疗原理的是() A.治愈性治疗 B.保护性治疗 C.对症治疗 D.外科治疗 E.康复治疗 2.下列对于儿茶酚-氧位 -甲基转移酶 (COMT)抑制剂的描述正确的是()

帕金森病及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考试成绩80分,考试通过 帕金森病及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单选题:每道题只有一个答案。 1.多巴胺激动剂—能够直接刺激多巴胺受体的一类药物,其分子结构可能部分与多巴胺相似。最初作为LD的辅助用药用于晚期出现运动并发症的患者。() A.正确 B.错误 2.左旋多巴抗帕金森病的作用机制是() A.在外周脱羧变成多巴胺起作用 B.促进脑内多巴胺能神经释放递质起作用 C. 进入脑后脱羧生成多巴胺起作用 D.在脑内直接激动多巴胺受体 E.在脑内抑制多巴 胺再摄取 3.男,45岁,因患严重精神分裂症,用氯丙嗪治疗,两年来用的氯丙嗪量逐渐增加至600mg /d,才能较满意的控制症状,但近日出现肌肉震颤,动作迟缓,流涎等症状,对此,应选何药纠正() A.苯海索 B.左旋多巴 C.金刚烷胺 D.地西泮 E.溴隐亭 4.多巴胺可用于治疗() A.帕金森病 B.帕金森综合症 C.心源性休克 D.过敏性休克 E.以上都不能 5.帕金森病治疗的目的是()

A.缓解症状, 减轻生活残疾 B.避免\推迟\减轻药物并发症&不良反应 C.神经保 护治疗, 减缓\阻断神经变性过程 D.以上均正确 6.增加左旋多巴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药物是() A.卡比多巴 B.维生素B6 C.利血平 D.苯海索 E.苯乙肼 7.苍白球\丘脑底核毁损切除术的适应症是药物治疗失效不能耐受&出现异动症患者;对年龄较轻, 一侧的震颤、强直疗效好。() A.正确 B.错误 8.目前推荐在临床诊为PD后首先使用激动剂。() A.正确 B.错误 多选题:每道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答案,多选漏选均不得分。 1.以下属于帕金森病治疗原理的是() A.治愈性治疗 B.保护性治疗 C.对症治疗 D.外科治疗 E.康复治疗 2.下列对于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抑制剂的描述正确的是() A.增加脑内DA含量机制 B.抑制L-Dopa在外周代谢 C.加速通过血脑屏障 D. 阻止胶质细胞内DA降解 E.增强Madopar疗效

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三版)

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三版) 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退变和路易小体形成的病理变化,纹状体区多巴胺递质降低、多巴胺与乙酰胆碱递质失平衡的生化改变,震颤、肌强直、动作迟缓、姿势平衡障碍的运动症状和嗅觉减退、便秘、睡眠行为异常和抑郁等非运动症状的临床表现为显著特征。 我国65 岁以上人群总体患病率为1700/10 万,并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近些年来,无论是对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的认识以及对早期诊断生物学标志物的发现,还是对其治疗方法和手段的探索,都有了显著的进步。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的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给予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和帮助。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在2006 年和2009 年分别制定了第一、二版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对规范和优化我国帕金森病的治疗行为和提高治疗效果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5 年来,国内、外在该治疗领域又有了一些治疗理念的更新和治疗方法的进步。 为了更好地适应其发展以及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我们现对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二版进行必要的修改和更新。 1. 治疗原则 1.1 综合治疗 每一例帕金森病患者都可以先后或同时表现出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但在整个病程中都会伴有这两类症状,有时会产生多种非运动症状。不仅运动症状影响了患者的工作和日常生活能力,非运动症状也明显干扰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我们应该对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采取全面综合的治疗。 治疗方法和手段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运动疗法、心理疏导及照料护理等。药物治疗为首选,且是整个治疗过程中的主要治疗手段,手术治疗则是药物治疗的一种有效补充。目前应用的治疗手段,无论是药物或手术治疗,只能改善患者的症状,并不能阻止病情的发展,更无法治愈。因此,治疗不仅要立足当前,并且需要长期管理,以达到长期获益。 1.2 用药原则 疾病的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都会影响患者的工作和日常生活能力,因此,用药原则应该以达到有效改善症状、提高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为目标。我们提倡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不仅可以更好地改善症状,而且可能会达到延缓疾病进展的效果。 应坚持“剂量滴定”以避免产生药物的急性副作用,力求实现“尽可能以小剂量达到满意临床效果”的用药原则,避免或降低运动并发症尤其是异动症的发生率,事实证明我国帕金森病患 者的异动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国外的帕金森病患者。 治疗应遵循循证医学的证据,也应强调个体化特点,不同患者的用药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疾病特点(是以震颤为主,还是以强直少动为主)和疾病严重程度、有无认知障碍、发病年龄、就业状况、有无共病、药物可能的副作用、患者的意愿、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尽可能避免、推迟或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和运动并发症。 进行抗帕金森病药物治疗时,特别是使用左旋多巴时不能突然停药,以免发生撤药恶性综合征。 2. 药物治疗 根据临床症状严重度的不同,可以将帕金森病的病程分为早期和中晚期,即将 Hoehn-Yahr1~2.5 级定义为早期,Hoehn-Yahr3~5 级定义为中晚期。以下我们分别对早期和中晚期帕金森病提出具体的治疗意见。 2.1 早期帕金森病的治疗

帕金森病冻结步态的定义、评估及治疗

xx冻结步态的定义、评估及治疗 xx冻结步态研究进展 冻结步态是帕金森病患者临床表现中常见且最具有致残性的病理步态,多发生于疾病的中晚期,易导致跌倒、外伤、抑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中华神经科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就帕金森病冻结步态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医脉通将其整理为资讯,以飨读者。 一、xx冻结步态 冻结步态被定义为“企图行走时或前进过程中步伐短暂、突然地中止或明显减少”,主要表现为运动的短暂性阻滞,步态常呈非对称性,单侧下肢偶发起始,患者起始犹豫,不能行走或行走时感觉自己的脚像“粘”在地板上或被地板吸住,抬脚、迈步困难,一般持续数秒钟,偶尔也可长达30 s,最严重时,患者任何时候行走均出现,需要他人或拐杖辅助,可伴有一定程度的双腿颤抖。随着病情进展,冻结步态越发频繁并致跌倒。冻结步态是一种非特异性症状,多见于帕金森病、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帕金森叠加综合征等,也见于脑积水和某些微血管缺血病变。 研究认为xx冻结步态具有3种亚型: (1)双腿震颤: 克服步行阻滞而出现双腿(膝关节)交替颤抖; (2)拖步曳行; (3)完全运动不能: 肢体到躯干不能移动,此项较为少见,但最为人所知。流行病学及临床研究资料显示,半数以上的病程超过10年的帕金森病患者经历过冻结步态,随着疾病进展逐渐上升,多发生于帕金森病的晚期,也有7%早期特发性帕金森病患者经历过轻度冻结步态。 二、xx冻结步态临床评估工具

冻结步态发作短暂突然、表现多样,多在日常生活中发生,且受精神和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对其评估缺乏客观性。对患者和陪护者病史采集及通过对修订版统一帕金森病评估量表中冻结步态的项目(第14项)评分可掌握患者冻结步态的发生和严重程度,但往往患者很难真正认识冻结步态,例如处于关期状态的短暂冻结步态常被患者或家属忽视或被认为是运动不能。为了定量评估日常生活中冻结步态事件,Giladi等设计出冻结步态量表,特异度及敏感度均较高,通过第3项“在行走、转弯或起步时是否觉得你的脚粘在地面上”对患者进行主观感觉的询问,被证实是冻结步态的一个可靠筛查工具。目前人们常用冻结步态量表或新冻结步态量表并联合Berg平衡量表等共同评估患者步态、跌倒、平衡等情况。除了专业评估量表,神经影像学、步态分析系统等多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冻结步态研究中。 神经影像学检查方面,Imamura等哺采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研究发现帕金森病冻结步态患者步态冻结严重程度与局部脑血流变化关系紧密,Shine等则对18例存在冻结步态的帕金森病患者进行虚拟现实步态下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测量患者与冻结相关的感觉运动区、额叶皮质等感兴趣脑区域血氧水平变化。这些技术为研究冻结步态的病理机制了提供很好的临床模型。 采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检测并记录帕金森病患者步态的时间一距离参数、运动学参数、力学参数等,同时与病程、用药情况及相关运动功能评价量表相结合,能相对客观、精确地评价帕金森病患者行走能力,准确地区分“确切”冻结步态和“可能”冻结步态,其中关期迅速旋转360。被认为是最有效的试验。此项检查的不足之处在于,测验需在专门的实验室进行,与日常生活环境差异较大。 将便携式步态冻结监测仪固定于帕金森病患者的小腿、躯干,通过测量患者6 h内每一步的长度,可以计算冻结指数,以反映患者是否出现步态冻结。便携式步态冻结监测仪可提供帕金森病患者日常冻结步态的发生情况,对步态冻结的治疗效果及时反馈,显著提高临床控制步态冻结的能力。 三、xx冻结步态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至今冻结步态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现仍未完全明确,研究者认为其与额叶皮质受损、基底节-脑干环路异常、皮质基底节环路异常以及感知过程受损等因素

2020年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更新要点(全文)

2020年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更新要点(全文) 近年来,国内外无论是对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的认识,对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的发现,还是对治疗理念的更新以及治疗方法和手段的探索,都有了显著的进步。为了更好地适应其发展,指导临床实践,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和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对2014年制定的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三版)(以下简称“2014年指南”)进行了修改和更新,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四版)(以下简称“2020年指南”)于2020年12月重磅发布!两版指南进行了对比,重点总结了指南的更新亮点,下面带大家快速了解一下新版指南! 指南的更新亮点2020年第四版指南较2014年第三版指南: 更加详细地提出了帕金森病的单药治疗和联合用药治疗、症状波动处理和异动症处理的治疗方案和流程; 疾病早期不建议刻意推迟使用左旋多巴,根据需要可以作为首选,但应维持满足症状控制前提下尽可能低的有效剂量; 新增了开-关现象的处理方法; 更加详细地介绍了非运动症状的治疗方案; 新增了治疗进展的若干新药物;

新增了人工智能及移动技术应用于帕金森病的治疗管理; 更新了许多药物在治疗作用方面的循证证据。 1、治疗原则 2020年指南中帕金森病的治疗原则与2014年指南一致,强调了多学科治疗模式。 ?坚持综合治疗,应对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采取全面综合治疗。 ?强调多学科治疗模式,药物治疗仍为首选,并结合手术、运动与康复、心理干预等多种治疗手段;同时,提倡在临床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建神经内科、功能神经外科、神经心理、康复乃至社区全科医生等多学科的医生团队。 ?明确全程管理,目前的治疗仍以改善症状为主,不能阻止病情的发展,治疗不仅立足当前,而且需长期管理,以达到长期获益。 2、药物治疗 一、帕金森病的用药原则 2020年指南中帕金森病的用药原则与2014年指南基本一致,在治疗目标中增加了“避免或降低不良反应”。

帕金森病的诊断及鉴别

帕金森病的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 帕金森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孙斌 以多动为主要表现者易于早期诊断。有关神经介质、神经肽类、神经内分泌等,均不能作为临床确诊依据。脑 CT 、MRI 检查无特殊改变。 1.帕金森病血生化检查是否处于正常水平? A.异常水平 B.正常水平 帕金森病(PD)由英国学者James Parkinson(1817)首先描述,又称为震颤麻痹(Shaking palsy)。临床以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和姿势障碍征,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 1、帕金森病的病因尚未清楚

1.1 流行病学: 该病随年龄增加而发病率增高, 50岁以上的发病率约为500/10万, >60岁为1 000/10万。约2/3的PD发生在50-60岁,30岁以下发病约1国既往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病率偏低,但新近的调查发病率结果与国外相近。患病率:白种人每10万人为60-180,黑人为85.7,日本人为34.3-5早期患者占总患病人数的40%左右。20世纪末,美国约有100万PD患者;目前估计我国老年PD患者可能超过130万。 1.2 病因: 尚未清楚,目前受人关注的有三大因素。 (1)进展性老化因素:PD发病与年龄有关,40岁以下仅占10%,40-50岁为20%,50岁以上为70%,中老年常见。正常人随着年龄增长黑质中D 经元不断有变性、丢失,当DA神经元丢失80%以上、纹状体DA含量减少超过80%时,才出现PD症状。随着老化而神经细胞内MAO含量却居高不下能为促发因素。而80岁以上患病率仅约1%,故年龄绝非PD发病的唯一因素。 (2)遗传因素:约10%-15% PD有阳性家族史,年轻发病者多有近亲同病发病史。有人认为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外显率低,或多基因遗传;新研究认为与线粒体DNA突变有关。 (3)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如工业污染)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有研究通过对5 000名PD患者调查,发现发病率与使用杀虫剂或化学制品有关。 80年代初在洛杉机由吸毒者发现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1-Methyl-4-phenyl-1,2,3,6-Tetrahydropyridine,MPTP),经MAO 化形成N-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 + ),它对黑质DA神经元具有高亲和力、选择性毒害作用。推测其毒害机制为,对线粒体呼吸链中复合体Ⅰ的而导致: (1)ATP合成抑制; (2)NADH(还原辅酶Ⅰ)及乳酸堆积; (3)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急剧变化; (4)谷胱甘肽合成减少,氧自由基生成过多,最终神经元死亡。 1.3 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自由基生成、氧化反应增强、谷胱甘肽含量降低以及线粒体功能异常、内源性和外源性毒物等因素,导致黑质 DA神经元细胞变性,线粒体功能异常起主导作用。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有关的酶和基因片段的研究亦支持这种看法。研究发现黑质组织线粒体复合物Ⅰ基因缺陷、遗常,会导致易患性,在毒物等因素的作用下,黑质复合物Ⅰ活性受到影响,而导致神经元细胞变性、死亡。因此, 大多数学者认为认为遗传和环境可能在 PD发病中起主要作用。 鉴别诊断: 肌炎型炎性假瘤:典型表现为眼外肌肌腹和肌腱同时增粗,上直肌和内直肌最易受累,眶壁骨膜与眼外肌之间的低密度脂肪间隙为炎性组织取消失。

帕金森病的诊断与治疗(完整版)

帕金森病的诊断与治疗(完整版) 帕金森病(PD)是一种多见于中老年人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调查结果显示,在65岁以上人群中PD患病率约1.7%,我国目前至少有200万PD患者,随着我国步入老龄社会,患病人数正在持续增长。 临床主要表现为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肌强直以及姿势步态的异常。除以上运动症状以外还包括许多非运动症状,有些非运动症状出现在运动症状之前,如嗅觉减退、疼痛、睡眠障碍、精神情绪异常、便秘、认知功能障碍等。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均严重影响患者及其照料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一、PD的诊断 2015年国际运动障碍协会提出了新的PD诊断标准,并且提出了临床前期、前驱期和临床期的概念,更方便研究和临床诊断。 临床前期是指神经变性已经出现,但是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前驱期是指已经出现某些非运动症状或轻微的症状体征,但仍不足以做出PD的诊断;临床期则是基于典型的运动症状做出PD的诊断。

新的诊断标准仍是首先要符合帕金森综合征的诊断,即运动迟缓为核心,静止性震颤或肌强直至少一项。 新的诊断标准将支持项简化为4条,分别为:单个肢体静止性震颤(既往或本次检查);多巴胺能药物治疗具有明确且显著的有效应答;出现左旋多巴诱导的异动症(疾病早期不易出现);存在嗅觉丧失或心脏间碘苄胍(MIBG)闪烁显像法显示存在心脏去交感神经支配。 二、PD的治疗 帕金森病的治疗方面,2016年出版了最新的中国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会关于PD治疗的专家共识。共识提到,PD的治疗原则既要考虑运动症状也要考虑非运动症状;治疗的方法包括药物、手术、体育锻炼以及其他康复、心理咨询及照料护理等。药物是首要的和关键的,外科手术是药物治疗的有益补充。不论哪种方法目前治疗仅能改善症状而不能治愈该病,因此治疗不能只看眼前而不考虑将来。 在疾病的早期,运动锻炼和疾病修饰性药物是首先要考虑的;药物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以减少运动并发症的发生。中国PD患者发生异动症的比率明显低于西方国家,与我们遵从的用药原则有关。用药既要

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

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退变和路易小体形成的病理变化,纹状体区多巴胺递质降低、多巴胺与乙酰胆碱递质失平衡的生化改变,震颤、肌强直、动作迟缓、姿势平衡障碍的运动症状和嗅觉减退、便秘、睡眠行为异常和抑郁等非运动症状的临床表现为显著特征。我国65岁以上人群总体患病率为1700/10万,并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近些年来,无论是对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的认识以及对早期诊断生物学标志物的发现,还是对其治疗方法和手段的探索,都有了显著的进步。 治疗原则 一、综合治疗 每一例帕金森病患者都可以先后或同时表现出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但在整个病程中都会伴有这两类症状,有时会产生多种非运动症状。我们应该对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采取全面综合的治疗。治疗方法和手段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运动疗法、心理疏导及照料护理等。药物治疗为首选,且是整个治疗过程中的主要治疗手段,手术治疗则是药物治疗的一种有效补充。目前应用的治疗手段只能改善患者的症状,并不能阻止病情的发展,更无法治愈。因此,治疗不仅要立足当前,并且需要长期管理,以达到长期获益。 二、用药原则 疾病的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都会影响患者的工作和日常生活能力,因此,用药原则应该以达到有效改善症状、提高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为目标。我们提倡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应坚持“剂量滴定”以避免产生药物的急性副作用,力求实现“尽可能以小剂量达到满意临床效果”的用药原则,避免或降低运动并发症尤其是异动症的发生率。治疗应遵循

帕金森病及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考试成绩80分,考试通过 帕金森病及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单选题:每道题只有一个答案。 1.多巴胺激动剂—能够直接刺激多巴胺受体的一类药物,其分子结构可能部分与多巴胺相似。最初作为LD的辅助用药用于晚期出现运动并发症的患者。( ) A.正确 B.错误 2.左旋多巴抗帕金森病的作用机制是( ) A.在外周脱羧变成多巴胺起作用B.促进脑内多巴胺能神经释放递质起作用 C. 进入脑后脱羧生成多巴胺起作用 D.在脑内直接激动多巴胺受体 E.在脑内抑制多巴 胺再摄取 3.男,45岁,因患严重精神分裂症,用氯丙嗪治疗,两年来用的氯丙嗪量逐渐增加至600mg /d,才能较满意的控制症状,但近日出现肌肉震颤,动作迟缓,流涎等症状,对此,应选何药纠正( ) A.苯海索 B.左旋多巴 C.金刚烷胺 D.地西泮 E.溴隐亭 4.多巴胺可用于治疗()

A.帕金森病 B.帕金森综合症C.心源性休克 D.过敏性休克 E.以上都不 能 5.帕金森病治疗的目的是( ) A.缓解症状,减轻生活残疾 B.避免\推迟\减轻药物并发症&不良反应 C.神经 保护治疗,减缓\阻断神经变性过程D.以上均正确 6.增加左旋多巴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药物是( ) A.卡比多巴B.维生素B6 C.利血平D.苯海索 E.苯乙肼 7.苍白球\丘脑底核毁损切除术的适应症是药物治疗失效不能耐受&出现异动症患者;对年龄较轻, 一侧的震颤、强直疗效好。( ) A.正确 B.错误 8.目前推荐在临床诊为PD后首先使用激动剂。() A.正确 B.错误 多选题:每道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答案,多选漏选均不得分。 1.以下属于帕金森病治疗原理的是( ) A.治愈性治疗B.保护性治疗C.对症治疗D.外科治疗 E.康复治疗 2.下列对于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抑制剂的描述正确的是( )

《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四版)》(2020)要点

《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四版)》(2020)要点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退变和路易小体形成的病理变化,纹状体区多巴胺递质降低、多巴胺与乙酰胆碱递质失平衡的生化改变,震颤、肌强直、动作迟缓、姿势平衡障碍的运动症状和睡眠障碍、嗅觉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认知和精神障碍等非运动症状的临床表现为显著特征。随着疾病的进展,帕金森病的运动和非运动症状会逐渐加重,一方面会损害患者本身的日常活动,另一方面,也会带来巨大的社会和医疗负担。 帕金森病的治疗原则 一、综合治疗 应对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采取全面综合治疗。 二、多学科治疗模式 在临床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建以神经内科、功能神经外科、神经心理、康复乃至社区全科医 生等多学科团队的医生,可以更有效地治疗和管理帕金森病患者,更好地

为患者的症状改善和生活质量提高带来更大的益处。 三、全程管理 治疗不仅立足当前,而且需长期管理,以达到长期获益。 药物治疗 一、帕金森病的用药原则 提倡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不仅可以更好地改善症状,而且可能达到延缓疾病的进展。应坚持“剂量滴定”以避免产生药物急性不良反应,力求实现“尽可能以小剂量达到满意临床效果”的用药原则,可避免或降低运动并发症尤其是异动症的发生率。治疗应遵循循证医学证据,也应强调个体化特点,不同患者的用药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疾病特点(是以震颤为主,还是以强直少动为主)和疾病严重度、发病年龄、就业状况、有无认知障碍、有无共病、药物可能的不良反应、患者的意愿、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尽可能避免、推迟或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运动并发症。抗帕金森病药物治疗时不能突然停药,特别是使用左旋多巴及大剂量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时,以免发生撤药恶性综合征。 二、早期帕金森病的药物治疗

中国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

中国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2016版) : 268-271. DOI: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在我国65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为1 700/10万,并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该病的主要病理改变为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丢失和路易小体形成,其主要生化改变为纹状体区多巴胺递质降低,临床症状包括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平衡障碍的运动症状[]及嗅觉减退、快动眼期睡眠行为异常、便秘和抑郁等非运动症状[]。近10年来,国内外对帕金森病的病理和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技术等方面有了更深入、全面的认识。为了更好地规范我国临床医师对帕金森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我们在英国UK 脑库帕金森病临床诊断标准的基础上,参考了国际运动障碍学会(MDS)2015年推出的帕金森病临床诊断新标准,结合我国的实际,对我国2006年版的帕金森病诊断标准[]进行了更新。 一、帕金森综合征(Parkinsonism)的诊断标准 帕金森综合征诊断的确立是诊断帕金森病的先决条件。诊断帕金森综合征基于3个核心运动症状,即必备运动迟缓和至少存在静止性震颤或肌强直2项症状的1项,上述症状必须是显而易见的,且与其他干扰因素无关[]。对所有核心运动症状的检查必须按照统一帕金森病评估量表(UPDRS)中所描述的方法进行[]。值得注意的是,MDS-UPDRS仅能作为评估病情的手段,不能单纯地通过该量表中各项的分值来界定帕金森综合征。 二、帕金森综合征的核心运动症状 1.运动迟缓:

即运动缓慢和在持续运动中运动幅度或速度的下降(或者逐渐出现迟疑、犹豫或暂停)。该项可通过MDS-UPDRS中手指敲击()、手部运动()、旋前-旋后运动()、脚趾敲击()和足部拍打()来评定。在可以出现运动迟缓症状的各个部位(包括发声、面部、步态、中轴、四肢)中,肢体运动迟缓是确立帕金森综合征诊断所必需的。 2.肌强直: 即当患者处于放松体位时,四肢及颈部主要关节的被动运动缓慢。强直特指"铅管样"抵抗,不伴有"铅管样"抵抗而单独出现的"齿轮样"强直是不满足强直的最低判定标准的。 3.静止性震颤: 即肢体处于完全静止状态时出现4~6 Hz震颤(运动起始后被抑制)。可在问诊和体检中以MDS-UPDRS中和为标准判断。单独的运动性和姿势性震颤(MDS-UPDRS中和)不满足帕金森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三、帕金森病的诊断 一旦患者被明确诊断存在帕金森综合征表现,可按照以下标准进行临床诊断: (一)临床确诊的帕金森病 需要具备:(1)不存在绝对排除标准(absolute exclusion criteria);(2)至少存在2条支持标准(supportive criteria);(3)没有警示征象(red flags)。 (二)临床很可能的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医学必看-试题带详细解析答案)教学提纲

2012帕金森病(医学必看-试题带详细解析 答案)

316.帕金森病 一、A1型题: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帕金森病主要的病理改变在 A.小脑及脑干 B.黑质纹状体 C.大脑皮质 D.周围神经 E.外周肌肉 正确答案:B 2.帕金森病治疗中下列哪项用药原则是错误的 A.增加多巴胺的作用 B.增加乙酰胆碱的作用 C.减少乙酰胆碱的作用 D.从小剂量用起 E.必要时增加溴隐亭 正确答案:B 3.发现帕金森病脑内残存神经元有 A.细胞核内包涵体 B.细胞浆内包涵体 C.淀粉样斑块 D.神经原纤维缠结 E.细胞核和细胞浆内包涵体

正确答案:B 4.下述哪项不符合震颤麻痹的症状A.面具脸 B.慌张步态 C.搓药丸样动作 D.小写症 E.动作时震颤加剧 正确答案:E 5.帕金森病临床表现中下列哪项不对A.运动减少 B.静止性震颤 C.写字过大症 D.肌强直 E.慌张步态 正确答案:C 6.下述哪项不符合震颤麻痹的症状A.随意运动减少 B.静止性震颤 C.全身肌肉强直 D.体位不稳,走路呈"慌张步态" E.可导致瘫痪 正确答案:E 7.关于帕金森病步态描述正确的是

A.联带运动减少 B.鸭步 C.醉酒步态 D.走路快 E.身体后倾易跌倒 正确答案:A 8.帕金森病最常见的首发症状是 A.静止性震颤 B.铅管样强直 C.齿轮样增强 D.慌张步态 E.小步态 正确答案:A 9.震颤麻痹源于什么部位变性 A.纹状体 B.黑质细胞 C.红核 D.小脑 E.脑干 正确答案:B 10.帕金森综合征与帕金森病的最主要的区别是A.有明确病因 B.症状更多

PD治疗指南

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二版) 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二版) 作者: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 帕金森病(Parkinson 's disease,PD)又名震颤麻痹,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变性疾病。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给家庭和社会都造成了负面影响。从1817年詹姆士?帕金森首次描述PD至今,人们对PD的认识已有192年。最近的30余年,尤其是近10多年,无论是对PD发病机制的认识还是对治疗手段的探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在1998年提出原发性PD治疗的建议,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在2006年制定了首部中国PD治疗指南,对规范国内PD的治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30年,国外在该治疗领域又有了较多的进展和新认识,为了更好地适应其发展以及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我们对3年前制定的PD治疗指南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补充。 1治疗原则 1.1综合治疗 对PD的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应采取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心理治疗及护理等。药物治疗作为首选,是整个治疗过程中的主要治疗手段,而手术治疗则是药物治疗的一种有效补充手段。目前应用的治疗手段,无论药物或手术只能改善症状不能阻止病情的发展,更无法治愈。因此,治疗不能仅顾及眼前而不考虑将来。 1.2用药原则 以达到有效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坚持“剂量滴定”、“以最小剂量达到满意效果”。治疗应遵循一般原则也应强调个体化特点,不同患者的用药选择不仅要考虑病情特点,还要考虑患者的年龄、就业状况、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尽量避免或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和并发症,

药物治疗时特别是使用左旋多巴不能突然停药,以免发生左旋多巴撤药恶性综合征。药物治疗 2药物治疗 2.1保护性治疗 保护性治疗的目的是延缓疾病的发展改善患者的症状。原则上,PD一旦被诊断就应及早予以保护性治疗。目前临床上作为保护性治疗的药物主要是单胺氧化酶B型(monoamine oxidase-B,MAOB)抑制剂。曾报道司来吉兰+维生素E(deprenyl andtocopherol antioxidative therapy of Parkinsonism,DATATOP)治疗可延缓疾病发展(约9个月),推迟左旋多巴使用的时间以及雷沙吉兰也可能具有推迟疾病进展的作用[3-4]但尚需进一步证实。有多项临床试验提示,多巴胺受体(dopamine receptors,DR)激动剂可能有神经保护作用[5];大剂量辅酶Q10的临床试验也被认为可能有神经保护作用,但需进一步证实2.2症状性治疗 2.2.1早期PD治疗(Hoehn-Yahr 1-II级)[7-10] 2.2.1.1何时开始用药 疾病早期若病情未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能力,应鼓励患者坚持工作,参与社会活动和医学体疗,可暂缓给予症状性治疗用药;若疾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则应开始症状性治疗。 2.2.1.2首选药物原则(图1) (1)小于65岁的患者且不伴智能减退可选择①非麦角类DR激动剂(普拉克索);②MAO-B 抑制剂或加用维生素E;③金刚烷胺,若震颤明显而其他抗PD 药物效果不佳则可选用抗胆碱能药;④复方左旋多巴+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catechol-O-methyl transferase,COMT)抑制剂,即Stalevo;⑤复方左旋多巴一般在①、②、③方案治疗效果不佳时加用。

最新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2018

最新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三版)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制订 治疗原则 一、综合治疗 应该对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采取全面综合的治疗。治疗方法和手段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运动疗法、心理疏导及照料护理等。药物治疗为首选,且是整个治疗过程中的主要治疗手段,手术治疗则是药物治疗的一种有效补充。目前应用的治疗手段,无论是药物或手术治疗,只能改善患者的症状,并不能阻止病情的发展,更无法治愈。因此,治疗不仅要立足当前,并且需要长期管理,以达到长期获益。 二、用药原则 用药原则应该以达到有效改善症状、提高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为目标。提倡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不仅可以更好地改善症状,而且可能会达到延缓疾病进展的效果。应坚持“剂量滴定”以避免产生药物的急性副作用,力求实现“尽可能以小剂量达到满意临床效果”的用药原则,避免或降低运动并发症尤其是异动症的发生率。 治疗应遵循循证医学的证据,也应强调个体化特点,不同患者的用药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疾病特点(是以震颤为主,还是以强直少动为主)和疾病严重程度、有无认知障碍、发病年龄、就业状况、有无共病、药物可能的副作用、患者的意愿、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尽可能避免、推迟或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和运动并发症。进行抗帕金森病药物治疗时,特别是使用左旋多巴时不能突然停药,以免发生撤药恶性综合征。 药物治疗 根据临床症状严重度的不同,可以将帕金森病的病程分为早期和中晚期,即将Hoehn-Yahr l~2.5级定义为早期,Hoehn-Yahr 3~5级定义为中晚期。以下我们分别对早期和中晚期帕金森病提出具体的治疗意见。 一、早期帕金森病的治疗 一旦早期诊断,即应尽早开始治疗,争取掌握疾病的修饰时机,对今后

帕金森病治疗指南

帕金森病治疗指南 全网发布:2011-06-23 19:37 发表者:张笋 (访问人次:2061) 帕金森病( Parkinson disease, PD ) , 又名震颤麻痹(paralysis agitans) ,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变性疾病。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给家庭和社会都造成了负面影响。从1817年Parkinson首次描述PD至今,对PD的认识已将近190年。最近的30余年,尤其是近10 多年,无论是对PD发病机制的认识,还是对治疗手段的探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而目前国内对PD的治疗存在众多的不规范,有必要制定一个符合我国实际的科学的治疗指南。 治疗原则 一、综合治疗 PD的治疗应采取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心理治疗等,其中药物治疗是首选且是主要的治疗手段。目前应用的治疗手段,无论药物或手术,只能改善症状,不能阻止病情的发展,更无法治愈。因此,治疗不能仅顾及眼前,而不考虑将来。 二、用药原则 应坚持“剂量滴定”、“细水长流、不求全效”的用药原则;用药剂量应以“最小剂量达到满意效果”;治疗既应遵循一般原则,又应强调个体化特点,不同患者的用药选择不仅要考虑病情特点,而且要考虑患者的年龄、就业状况、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药物治疗的目标是延缓疾病进展、控制症状,并尽可能延长症状控制的年限,同时尽量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和并发症。 药物治疗 一、保护性治疗 保护性治疗的目的是延缓疾病的发展,改善患者的症状。原则上, PD一旦被诊断就应及早进行保护性治疗。目前临床上作为保护性治疗的药物主要是单胺氧化酶B型(MAO-B)抑制剂司来吉兰。曾报道司来吉兰+维生素E(即DATATOP)治疗可延缓疾病发展(约9个月) ,可推迟左旋多巴使用的时间,但事实上司来吉兰是否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仍然悬而未决。最近的几项临床试验提示多巴胺受体(DR)激动剂(详见后述)和辅酶Q10也可能有神经保护作用。辅酶Q10 1200 mg/d有明确的延缓疾病运动功能恶化的作用。 二、症状性治疗 (一) 早期PD治疗 1. 何时开始用药 疾病早期若病情未对患者造成心理或生理影响,应鼓励患者坚持工作,参与社会活动和医学体疗。可适当暂缓用药。若疾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则应开始症状性治疗。2. 首选药物原则(图1) (1)老年前期(<65岁)患者,且不伴认知障碍,可有如下选择: ①DR激动剂; ②司来吉兰,或加用维生素E; ③复方左旋多巴+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抑制剂; ④金刚烷胺和(或)抗胆碱能药:震颤明显而其他抗PD药物效果不佳时,选用抗胆碱能药; ⑤复方左旋多巴: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