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第一单元知识点落实

第1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一、夏商政治制度

、夏朝(前2070—前1600):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出现了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

2、商朝(前1600—前1046):成汤灭夏。(1)内服外服:内服是王畿,即商王直接统

治地区。外服是附属国管辖地区,商王控制着支配内外服的实际权力。但控制力非常有限。

(2)神权色彩: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二、西周政治制度(前1046—前771):封邦建国。

、分封制

(1)概念:保证王室强大的条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各地,建诸侯国。

(2)方法:A、周王:最高统治,王都镐京,都城王畿,直接驻地B、同姓亲族:分封主体,富庶之处,战略要地,土地人口、异姓诸候:(姻亲、功臣、先代贵族)待遇不同(3)影响:周王通过授土授民,势力范围不断扩大;确立天下共主地位,巩固了统治。但是后来逐渐导致诸侯割据称雄和国家分裂局面。

2、宗法制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权力、财产和土地的继承矛盾

(2)特点: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3)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4)体系:大宗、小宗;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影响:既是家庭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力量,强化王权,保证“世卿世禄”。

3、礼乐制:成为政治生活准则,维护宗法分封的工具。

三、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带有浓厚的血缘色彩和上古部落联盟体制的遗存。

第2大一统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一、秦朝的统一

、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进步,分封宗法制逐渐崩溃;商鞅变法,秦国逐渐强大

2、统一:前221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确立

、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表现在皇权至上、“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内容(措施):①皇帝制度。

②三公九卿制度(中央政府)。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为百官之首;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监察

百官;太尉管理军务。中央官员互相配合,互相牵制,大权操纵于皇帝手中。

③地方:实行郡县制

④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

⑤制定严密而严苛的法律,成为中央集权工具

三、影响:

彻底打破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XX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第3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一、中枢权力机构(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秦朝:三公九卿制度。丞相位高权重。

2、汉武帝:中朝制度,与“三公”相制衡。东汉时期的尚书台取代了三公的权力。

3、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确立。

A、即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长官皆宰相。尚书省下设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处理日常政务。

B、影响:三省之间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效率,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深刻变化,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深远影响。

4、宋朝:二府三司制。三省长官不参与政事,另设“中

书门下”,作为办公机构,只保留行政权。军政归枢密院,财政归三司(度支、盐铁、户部)

、元朝:废除三省,只设中书省。宰相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六部也归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

6、明朝(1)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皇帝亲掌六部。(解决了皇权和相权的矛盾),设殿阁大学士,品秩较低,仅备顾问,协理奏章,不参与决策。

(2)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内阁地位逐渐上升,有了专门

衙署属官,阁臣权力越来越大。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称“票拟”,皇帝朱笔裁定,称“批红”。

7、清朝:设军机处

(1)、背景:清朝建立,承袭明制,设立内阁,处理日常事务。军国大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2)、设立: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军务而设。军机大臣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但本身品级不高,不得私自交往,日夜轮渡值班,完全听命于皇帝,只能跪奏笔录。

(3)、影响:提高行政效率;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二、选官制度的变化

、秦朝:军功爵制度

2、汉武帝:察举制和征辟制

察举制: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征辟制:中央和地方政府向社会征聘人才。

3、隋唐时期:科举制度。

影响:(1)积极:为打破了身份的限制,体现了公平和择优录取的原则,对后世影响深远;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为官僚队伍提供了高素质人才;促进了官僚体制的成熟;保证了中华帝国的长期繁荣。

(2)局限: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八股取士方式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三、监察制度和谏议制度

、监察制度

(1)秦朝:御史大夫

。(2)汉代专设御史府,汉武帝在地方设刺史。(3)隋唐:门下省。(4)明清时期:中央设都察院、六科给事中,合称“科道”;地方设按察使司。

2、谏议制度:隋唐时期的门下省、北宋的谏院

3、评价:积极: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有利于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

局限: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

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

四、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1)秦朝:郡县制

(2)汉初:郡国并行制。东汉到魏晋实行州郡县三级制(3)元朝:创立行省制,实行省路府(州)县制。

五、(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的体现: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

(2)汉唐以来政治制度的特点:为了维护中央集权的需要不断加强对官吏和地方的控制;同时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不断吸纳新生力量,保持统治基础的稳固。

第4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一、西汉时期:

、汉朝初年,刘邦推行郡国并行制,以巩固皇权,稳定天下。但结果是地方诸侯国权力膨胀,在公元前14年,发生“七国之乱”(实质:中央与地方矛盾激化)

2、汉武帝刘彻:实行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设刺史加强监督;强干弱枝。

二、唐末五代:节度使权力膨胀,造成藩镇割据(实质:中央与地方矛盾),国家分裂。

三、北宋时期:中央集权强化

、背景: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陈桥兵变,袍加身,

建立宋朝,为宋太祖。

2、措施:宋太祖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从权、钱、兵着手,加强中央集权。

(1)收精兵:

A、中央:将实力最强的禁军划归互不统属的三衙——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统领(统兵权),发兵权归枢密院。使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利于皇帝控制军队。

B、地方: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2)削实权:

A、中央:削夺宰相和武将的权力,实行二府三司制度。

B、地方:削夺节度使权力,所有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监督,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

(3)制钱谷:州郡财赋,除自留小部分,其余运往京师或指定地点,由中央掌握,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3、影响:

A、改变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B、中央集权日益加强,中央与地方分权的斗争已处绝对上风。

、造成了冗兵、冗官、冗费和积贫积弱的局面,造成了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D、皇权与相权矛盾变得突出起来。

四、如何看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积极: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有效组织大规模经济活动,奠定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世界的基础;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2、消极:容易形成暴政,民主政治无从发展,容易出现腐败的局面;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思想上的专制严重阻碍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第四单元知识点落实

第12鸦片战争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

、背景:(1)根本原因:英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完成工业革命),寻找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2)重要原因:中国地大物博,闭关自守,政府腐败。(3)直接原因:禁烟运动(4)导火线:1839年虎门销烟,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2、结果: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1)、内容:A、五口通商(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B、割香港岛、协定关税(最能反映列强发动战争的目的)D、列强取得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

3、影响:(1)政治: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道路中断,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

端。

(2)经济: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6——1860)

、原因:列强进一步扩大在华利益。(本质上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相同,所以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2、过程: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

3、结果:188签订《天津条约》、1860《北京条约》:开放11个通商口岸;赔款;割九龙司;外国商船在长江各口岸往来;允许到内地游历、通商、传教。

4、影响:A、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

B、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地主阶级掀起洋务运动——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

第13太平天国运动(181——1864)农民阶级领导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

一、背景:A、阶级矛盾尖锐:鸦片战争后,列强倾销商品,冲击传统经济结构,手工业者破产;鸦片输入增加,白银大量外流;战费分摊,官吏搜刮,人民困苦。

B、自然灾害严重,激化矛盾。

二、过程:

、186年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内容: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建立“四有二无”的理想

社会。

(2)评价:积极——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摆脱封建剥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将农民运动推向了高峰;局限——这是一种绝对平均主义,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只是一个空想,无法实施。

2、《资政新篇》洪仁玕

(1)内容:象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

(2)评价:近代中国第一次提出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方案;未能反映农民阶级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缺少必要的实施条,没有真正实行。

三、意义:A、动摇清政府统治;B、第一次提出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拉开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第14从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一、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

、原因:A、日本走向资本主义道路后,积极对外扩张;

B、清政府腐败无能;、朝鲜东学党起义(导火线)

2、过程:黄海海战丁汝昌邓世昌

3、结果:《马关条约》189

(1)内容:赔款、割地(台湾)、开放通商口岸、允许在华设厂(反映了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后,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2)影响:A、《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后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列强势力势力深入内地;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清政被迫大举外债,中华民族陷入到严重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

B、刺激西方列强,掀起瓜分狂潮的序幕。

、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开始军事改革。

D、中国各界开展救亡图存。(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戊戌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

二、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

、原因:A、获得更多的侵华权益B、镇压义和团运动

2、结果:签定《辛丑条约》1901

(1)内容:赔款、在北京设使馆、驻兵、惩办

(2)影响:清政府已经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三、义和团运动(19世纪末)

、原因:民族矛盾尖锐;反洋教斗争

2、性质:一场农民阶级领导的反帝爱国运动。

3、口号:扶清灭洋(它反映了社会的主要矛盾,具有爱国性质,容易争取部分官军的支持。

但是“扶清”让群众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带有笼统的排外色彩。这再一次说明由

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无法提出科学的口号)

4、意义:虽然失败,但是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美梦,一定

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

第1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

一、背景:

、政治:列强加强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和预备立

宪来挽救统治。

2、经济: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3、思想: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论战(中心: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建立共

和政体;相同点:都要求建立资产阶级性质的政体)

4、组织:同盟会:190年成立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以《民报》为机关刊物。

纲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孙中山概括为“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民族——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纲领;民权——创立民国,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民生——平均地权空想

、武装:1911年黄兴等在广州发动的黄花岗起义最著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鼓舞了人民的革命斗志。

二、经过:

、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率先发难。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任都督,国号“中华民国”,政体“五族共和”。

2、成果:

(1)、民国建立。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五色旗为国旗。它是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的政府,实行三权分立、内阁制、民主共和政体。名义上为中央政府,没有实现真正统一。

(2)、《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平等自由,反对封建专制,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3、清帝退位1912年2月

4、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四、评价

、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政治——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布了《临时约法》;经济——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社会生活——革除了不少封建陋习,提倡文明的生活方

式。

3、局限性: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务。

第16

五四运动(无产阶级为主力的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反帝爱国运动)

一、背景

、政治:一战后,日本加快侵略中国步伐(“二十一条”);北洋政府对外妥协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3、思想:新文化运动和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

4、外交: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导火线)

二、过程

第一阶段:1919年五月四日,北京学生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打到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等口号。

第二阶段: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运动中心由北京转到上海,并展开三罢斗争。

领导阶级:具有初步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主力:工人

先锋:学生

三、结果:罢免、拒签、释放。

三、意义

、是一次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

2、是一场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民主、科学精神

3、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4、爱国救亡、民主科学、文化启蒙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其它: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2、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抗争史: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无产阶级——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

3、

中国近代史是中国探索近代化的过程:地主阶级——洋务运动;(近代化的第一步)、资产阶级——辛亥革命(推翻

君主专制,建立中华民国);无产阶级——五四运动等新民主主义革命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近代化道路。

第五单元知识点落实

8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背景

、随着工业革命发展,贫富分化明显,工业阶级生活悲惨。

2、理论:①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代表: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英国的欧文。

主张:圣西门主张实行实业制度,是“工业社会”最早的预言家、傅立叶和欧文主张建立合

作组织。结果:希望落空,但留下宝贵思想遗产。

②德意志的古典哲学。③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3、马克思、恩格斯的个人努力。

二、诞生:《共产党宣言》发表

848年

、共产主义者同盟: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伦敦将德国流亡工人组织正义者同盟改组,并发表《共产党宣言》

2、内容:A、肯定了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积极作用。

B、揭示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宣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

D、昭示了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原则。

3、意义: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成为国际无产阶级

锐利的思想武器;指导工人运动蓬勃

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巴黎公社运动(1871年3月18日)

、原因:A、1870年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巴黎人民组成国民自卫军,保卫首都。

B、1871年,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要解除国民自卫军武装,工人起义。

2、性质:新型工人阶级政权

3、措施:A、公社委员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公职人员工资不得超过熟练工人,人民可监督罢

免。B、维护劳动者利益。、用世俗教育代替宗教教育,实行义务教育。

4、失败的根本原因:资产阶级处于上升阶段,无产阶级不具备夺权的条。

、意义:英勇斗争和首创精神(第一次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尝试),为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士树立了光辉典范。

第19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1917年)

一、背景

、19世纪60年代,俄国自上而上改革,推动工业化,已经具备了帝国主义的特征。

2、俄国在西方列强中处于落后地位,社会矛盾尖锐,

成为帝国主义链条最薄弱的环节。

3、一战激化了矛盾,加速了革命的爆发。

二、过程

、二月革命(资产经济性质革命):1917年初,彼得格勒工人起义,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存在两个政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

2、四月提纲——指明了方向:A、列宁提出需要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B、

实行土地、退出战争。

3、七月流血事:确定武装起义方针

4、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领导起义,攻占冬宫,推翻临时政府。

三、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

、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一切权力转归工兵代表苏维埃,通过《和平

法令》和《土地法令》,成立人民委员会。

2、1918年,全国普遍建立苏维埃政权。

3、苏维埃政体特点是立法权和行政权统一。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人民委员会拥有行政权和立法权。

4、1922年简称苏联。

四、意义

、国内:使经济文化并不发达的俄国摆脱封建残余和剥削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2、国际:人类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新的解放道路。

第21新民主主义与中国共产党

一、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

、中共一大

条:A、思想:十月革命后,中国先进分子“以俄为师”,接受马列主义。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是: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B、组织: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1920年陈独秀在上海成立第一个党的早期组织,《新青年》作机关刊物。李大钊在北京成立党的早期组织,奠定党的组织基础。

成立: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法租界召开,后转至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

纲领:A、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B、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废除私有制,消灭阶级差别。(不符合中国的国情)D、党的组织机构是选举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中央局。

2、中共二大:将现阶段奋斗目标修改为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军阀。

3、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1922

领导机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起止点:以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以京汉铁路大罢工为结束。

教训:必须团结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

二、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

、背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两党必须联合。

准备:A、1922年发表《第一次对时局的主张》,明确提出建立民主联合阵线的

方针。

B、中共三大确立同国民党合作的方针。

2、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重新阐释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提出了彻底

的反帝反封的要求),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标志国民革命运动开始。

3、国民革命的过程——北伐: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北伐。对象:孙传芳、吴佩孚、张作霖

4、失败: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发动“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

、失败的原因:国民党右派的叛变、共产党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