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全的训诂学自考复习资料,已排好版可以打印成小书,方便

很全的训诂学自考复习资料,已排好版可以打印成小书,方便
很全的训诂学自考复习资料,已排好版可以打印成小书,方便

?,揖(杂字)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周南。关雎) “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诂”是解释“异言”的,“训”是“道形貌”的。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的作者是马瑞辰。 ?《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段玉裁 ?《说文解句读》王筠

?《尔雅》分为:十九篇,第一部汉语分类词典

黄侃认为: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解释词的本义。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引申义。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

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黄侃认为训诂的方法,一曰互训,二曰义界,三曰推因。

工作。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材料。

?段孟伦《训诂学的回顾与前瞻》 结出的文献词义理论。

训诂的原则:注意词义的社会性、注意词义的时代性、释义要联系语言环境、尊重古训而不墨守古训、古代书面语言的一般障碍

?晋隋唐时期是: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 训诂学:以前代训诂材料和前人的训诂工作为研究对象而建立起来的一门科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科学

训诂学的用途:指导古文教学、辞书编纂、指导古籍整理

训诂学的容:(释词、解句、解释语法现象、

说明修辞手法、辨析古书异例、注音、句读、校勘及其他)

烦琐寡要、

望文生训、随意破字、增字强释、不

解语法

?开清代朴学之先的人物是:顾炎武 ?《墨子间诂》属于:集解

? “集解”两字命名含义不同的一书是:《春秋左传集解》 ?《释名》的作者是:.熙

训诂工作是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

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门工作。

工作、考证工作。

跟注释工作相对应;纂集类训诂专书,跟纂集工作相对应;考证材料,与考证工作相对应的材料。

?古代书面语音的障碍:专业性的和一般性的即语音方面的障碍。一般性的有文字障碍、词义障碍、语法、修辞障碍。 ?训诂任务:解释古代文献语言,扫除古代书面语言中存在的种种矛盾和障碍。 ?训诂的容:(解释词义、解释文义、句、解释语法现象、说明修辞手法、辨析古书异例、注音、句读、校勘及其他 ?训诂的基础工作是:解释词义。 解释词义包括:解释本义与引申义、解释古语,解释发言

解释文义:对某一句、某一段甚至某一章的意思加以串释讲解,使原文意思更加明了。包括串讲大意、分析句读、阐述语法、显示修辞、申述章旨、考证名物和典章制度、引证史实和故事、评论原文等。 注音的方法:譬况、读若、直音等。 读若:是以某字的读音为标准,指示人们照这个字的音去读即可知其音的方法。 直音法:用同音字注音。

为什么说解释词义是训诂的核心工作?词

是句子组成的基本单位,要懂得句子的意义,首先要了解词的意义。因此准确的解释词义,就成了训诂的重要容。黄侃:“训诂之事,在解明字义。” 校勘

?随文注释的名称:“传”、“说”、“解”、“诠”、“疏”、“证”、“微”、“诂”、“注”、“义证”、“正义”等 ?我国的传统语言学(旧称小学)大体上包括三个部分,即音韵学、文字学、训诂

学。

朝佛家的解释佛典,以后泛指正义。

意如下三点:一曰务平实,忌好奇;二曰重证据,戒臆断;三曰宁阙疑,勿强解。 训词的《尔雅》;依照据形说义原则用部首统帅文字的《说文解字》;专门纂集声训以明语源的《释名》;沟通方言词与标准语音义的《方言》等。

考证专书包括:孔颖达《五经正义》;顾炎武《日知录》;王念、王引之《读书杂志》与和《经义述闻》;钱大昕《二十

二史考异》与《十驾斋养新录》;翼《陔余丛考》;家本《历代刑法考》;慈铭《越慢堂日记》;

体式和条例。它包括对训诂现象的科学解释,对训诂方法科学依据的理论说明和从程序上加以分解,对文献词义的存在形式、运动规律、特点性质的科学论述。

兴盛于两汉、沿袭时期在晋南北朝、变革时期与宋代、衰落时期元明两代、鼎盛时期清代)

训诂学、现代训诂学。

?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字的形、音、义)古代合称“小学”

是:理论探讨以实际应用为目的,实际应用以理论探讨为指导。应用训诂学侧重于实际应用,主要是解读和注释古代文献。理论训诂学侧重于理论探讨,如词和义之间的关系等

?训诂的产生期在先两汉;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在晋隋唐;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在宋元明;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

讨期在清代;训诂学科学理论的创建期在近现代。

?训诂的萌芽期在先,训诂工作的系统化期在两汉。

方面:再度注释的出现、训诂围的扩大、集注、集解的出现与字书、韵书、义书的分立。

再度注释的代表是孔颖达奉敕所作的《五经正义》。

?《论语集解》的作者是何晏。 ?晋至隋唐时期,注释工作有所深入、研究的围有所扩大、训诂纂集的种类有所增多,所以这是一个训诂学的发展时期。 ?造成宋代的疑古与创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是程颢、程颐、朱熹等代表的宋明理学的需要,二是训诂工具的改进,为疑古创新提供了客观依据,宋代开创了古音的研究。

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他兼具汉儒与宋儒创新的长处,代表宋元明最高成就。

汇》、自烈《正字通》、朱谋玮《骈雅》、方以智《通雅》、士元《俚言解》、存绅《雅俗稽言》、实《蜀语》、黄生《字诂》和《义府》。

朱谋玮《骈雅》开创了以偶释偶的复合词书体例,方以智《通雅》则突破了《尔雅》的围,以经史为主,兼含文字音韵训诂的大型词典。

?章太炎的学术著作有《国故论衡》、《小学答问》、《新方言》、《文始》。

尔雅》、《方言》、《说文》、《释名》、《广雅》、《玉篇》、《广韵》、《集韵》、《类篇》。

章太炎认为训诂的方法,一曰直训,二曰语根,三曰界说。

安《中国训诂学史》、齐佩榕《训诂学概论》。

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声训论》、《研究文字学“形”和“义”的几个方法》。

《积微居小学述林》、《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词诠》、《汉书窥管》。

类、章句类、义疏类、集解类、征引类、音义类。

述具体义值。

释句意、讲解语法现象、说明特殊的修辞表达方法、说明古代制度、习俗等文化常

识。

?训诂纂集专书的性质是在随文释义训诂的基础上形成的,按一定原则编排起来的,有目的的类聚字、词、义系统的训诂材料。 《小尔雅》、《方言》、《释名》、《广雅》;

韵》。

整理编选型、理论证实型。

求材料证据、论证。

?一般考证都由三部分组成,发疑、取证、释理。

论;对已有的结论考察核实。

?证实类考证多因语义不明、证据不足、论证不详而发疑。

据推翻之;同时提出新的证据而易以新的结论。

?反驳类考证多因原来的解释没有看到较充分或较全面的证据、虽有证据而对证据不能正确理解、违背语言规律、违背注例、违背事理而发疑。

态。

?贮存状态的词义具有概括性、抽象性和稳定性等特点,体现在历代编纂的辞书中,每个词的意义大多是多项的。

使用状态的词义即个人言语中的具体意义,意义是固定的,多体现在随文释义的材料中,每个词的意义大多是单项的。不但有具体涵义和规定所指,还可能带有说、写者个人经验和感情色彩。

义训。

求义、比较互证。

?只有本义才能直接与字形切合,只有本字才能直接反映本义。 ?只有笔意才可以以形索义。

因声求义是一种利用语音线索来明假借、系同源、考证古书词义的方法。 ?语源分为系源和推源两类。

合语言规律、看是否符合文情语境、看是否符合逻辑事理、看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注释结论是否正确,可以从语言文字、文情语境、事理逻辑、客观史实等多方面进行验证。

?当今社会,训诂学至少可以应用于文言教学、辞书编纂、古籍整理三大领域。 1.“训诂”合称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2.“训”字《说文》解释为“说教”,段玉裁注说“说教才,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诂”字《说文》解释为“训故言”,段玉裁注:“故言者,旧言也,十口人前言也。 3.《毛诗诂训传》和《尔雅》这两部书都是古人最初的训诂实践的成果。 4.古代注书式训诂实践成果是《毛诗诂训传》。

5.古代辞书式训诂实践成果是,《尔雅》。

6.黄侃对“训诂”的总称的解释是:“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也。”

7.训诂学的核心是解释字词。

8.解释语义的专著分为三类:①总释群书语义的。如《尔雅》②专释一书语义的。如《毛诗传义类》或《毛雅》③解释部分词语的。如《经传释词》《方言》。 9.音义兼注的专著有陆德明的《经典释文》。

10.《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就是毛亨传,汉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陆德明的《经典释文》。

11.《十三经注疏》包括《诗经》《尚书》《周礼》《仪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孟子》《孝经》《尔雅》。 12.萧统的《文选》在唐代的注本有善注和五臣注。

.关于注音,早期一般用直音法,反切注音。 14.汉六朝以来利用“四声别义”这一特点给古书注音。

15.朱熹的四书集注包括《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 16.凡遇原文有误字误读须更正的,使用的术语是当为(当作)

17.使用之言(之为言)这个术语时,表示的是声训。

18.揭示同义词在联系与区别的术语是浑言、析言。

.用来指明文句中的虚词的术语是辞(词)。 20.《诗经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毛传:“思,辞也”。辞,指虚词。 21.表明某字当读本音的术语是如字。 22.下列著作属于俞樾的是《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 23.《读书杂志(记)》作者王念。 24.句读这一名称,最早见于何休《公羊传注?序》。

25.分析字的形体结构必须以推求字的本义为目的。

26.经常使用的训诂方法是以形索义。 27.“名无因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者谓之不宜。”这段话描写了音义关系的偶然性和约定性。

28.因声求义的重要轨道是通假借、明方言、寻语源。

29“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借字解之,则以文害辞”,这句话出自王引之的《经义述闻》

30.明方言旨在解决方言词的声音变化的轨迹。

31.所谓声训,主要是从声音线索推求语源的方法。

32.章炳麟的《文始》是运用因声求义的方法来探寻语源。

33.王念说的连语指连绵词。

34.“先帝尝与太后不快,几至成败”。成败是偏义合成词。

35.“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军”。缓急是偏义合成词。

36.“将军者,国之爪牙也”。爪牙是合义的合成词。

37.比如《说文?老部》:“老,考也”,“考,老也”,使用的训诂方式是互训。

38.“负,背也,置项背也。”它的训诂方式是推因。

“蛊,腹中虫也”。使用的训诂方式是义界。

40.“盗,逃也”,使用的训诂方式是推因。

41.对音义关系的探求,宋代王圣美提出了右文说。

42.右文说是声符求字义的学说。

43.兼士作《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对“右文”说的历史和容都作了分析说明,把“右文”说更具体化、系统化、科学化了。

44.近代对《右文说》进行系统总结的学者是兼士。

45.“燕雀以为凤皇,不能与争于宇宙之间”。高诱注:“宇,屋檐,宙,栋梁也”,他使用的间本义。

46.“吹”(嘘也):“嘘”(吹也)-“吹嘘”。使用的训诂方式是互训。

47.“口,人所以言食也。”使用的训诂方式是义界。

49.段玉裁说“凡字有本义,有引申假借之馀义焉”。

50.一个词由本义推演而形成新的意义。

51.周烈王崩,齐后往,周怒,赴于齐。赴后写为讣,它们的关系是古今字。

52.“鲰生教我距关,无诸侯”。表达的感情色彩是轻蔑。

53.《方言》的全称是《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作者是汉代的雄。

54.源于晋代的俗语是宁馨。

55.来自满语,来自满语。来自达斡尔族语。乌兰浩特来自蒙古语。呼和浩特来自蒙古语。来自藏语。乌鲁木齐来自维吾尔语。

56.“佛、菩萨、和尚、现在、因果、庄严、法宝、圆满、魔、阿加佗”来自梵语。

57.“仁频”译自爪哇语。

58.外来词有铁辙(铁轨)、辙路(铁路)、量天尺(寒暑表)、千里镜(望远镜)、自来火(火柴)、千斤秤(起重机)。

59.方丈原指长老的居处,后来也用来指主持寺庙的大和尚。

60.明代时珍《本草纲目》榖部“阿芙蓉”下说:“‘阿芙蓉’一名‘阿片’,俗作‘鸦片’”。61.高诱注:“纮宇宙而章三光”为“四方上

下曰宇,往古今来曰宙”使用的是引申义。

62.《礼记?月令篇》:“孟夏行春令,则蝗

虫为灾;仲冬行春令,则蝗虫为败。”王引

之说:“‘蝗虫’皆当为‘虫蝗’”。

63.凡文字有义,有形,有音;《尔雅》,义

书也。《声类》以下,音书也,《说文》以

下,形书也。

64.黄侃说:“四类之中,又当以《说文》《尔

雅》为本。

65.训诂书在汉代出现的是《尔雅》。

66.《尔雅》分为十九类。

67.晋代的郭璞的《尔雅注》与宋代邢昺的

《尔雅疏》合为《尔雅注疏》。

68.清代研究《尔雅》的人很多,成就最大

的是邵晋涵和郝懿行两人。

69.邵晋涵的《尔雅正义》着重校正文字,

采录古注,以古书证《尔雅》。

70.郝懿行的《尔雅义疏》着重以声音贯串

训诂,用“因声求义”的方法破除文字障碍,

探求词源。

71.增补《尔雅》或仿照《尔雅》体例编写

的书很多,它们都以“雅”字命名,其中最

早的一部是旧题孔鲋撰的《小尔雅》。继承

《尔雅》而最为著名的有《方言》《释名》

和《广雅》。

72.训诂著作出现于汉代的有《方言》。

73.下列作品出现于汉代的有《释名》

74.熙的《释名》以推寻事物的得名之由著

称。

75.《方言》是中国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专

书,是通过对大众语言的调查搜集而编成

的一部方言词典。

76.《方言》的注本流传至今的,以晋代郭

璞的《方言注》为最早。

77.《广雅》的作者是?揖。

78.王念给《广雅》注释,日以三字为率,

积十年乃成书,名为《广雅疏证》。

79.《广雅以疏证》有人比诸郦道元注《水

经》,注优于经。

80.下列著作出现于汉代的是《说文》。

81.南唐徐锴撰《说文系传》叫小徐本,到

宋代,徐铉校订的《说文解字》叫大徐本。

82.《经典释文》作者是唐代的陆德明。

83.先有六经,以后有五经,失传的是《乐》。

84.《孟子章句》的作者是汉?歧,《楚辞章

句》的作者是王逸。

85.史记的三家注包括宋?裴駰的《史记集

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唐?守节

的《史记正义》。

86.《文选》是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的一部

代表汉赋和六朝的诗、骈文的总集。

87.集中力量注明出典的是《文选》。

88.清代宝楠的《论语正义》、焦循的《孟

子正义》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89.从先到末,训诂学发展经楞了五个时

期,分别是先的萌芽期,两汉的兴盛期,

唐的保守期,宋到明的中落期,清的复兴

期。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时期是两汉和清代。

90.汉人遍注群经,为训诂学的发展开辟了

蹊径,奠定了基础,毛亨、玄、许慎、马

融等,是这一时期奠基的代表人物的。

91.晋六朝,流传到今天的注解有王弼、康

伯的《易经》,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

宁的《榖梁传集解》,何晏的《论语集解》。

宋?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北?郦道元的《水

经注》。晋?皇侃的《论语义疏》。唐?慧琳

的《一切经音义》。

92.清代的训诂学为三派:一是纂集派,这

一派述而不作。二是注释派,这一派是阐

发或纠正前人的训诂。三是发明派。

93.清代训诂学家属于吴派的学者有惠栋、

江声、钱大昕,主搜集汉儒经说,加以疏

通。

94.清代训诂学家属于皖派的学者有戴震、

段玉裁、王氏父子,主以字学为基点。

95.《汉书?艺文志》现存最早的目录学著

作。

96.最早的图书分类是“七略”。

97.四大丛书是《二十四史》《四部丛刊》《四

部备要》《四库全书》。

98.“衍、脱、讹、倒”是古籍出现错误的四

种现象。

104.校勘的四种方法是:对校法、他校法、

文物校书法、理校法。

?“字”与“词”是训诂学的两个基本概念,它们的关系如何?

?“义”与“训”是训诂学的两个基本概念,它们的关系如何?

?论训诂学在当今社会的应用。

1、试详论语言文字中形、音、义三者的关系。

“之言”、“之为言”这种训诂术语的主要功用是什么?

“貌”、“之貌”这种训诂术语的主要功用是什么?

举例说明“曰、为、谓之”的用法。训诂术语“谓”与“谓之”在用法上有什么不同?举例说明。

使用训诂术语“犹”一般是什么情况?

说明今、古文经学派的产生和分歧.训估学的容是什么?

解释文句包含哪容?

训诂的实践形式

训诂学的任务是什么?

.什么是笔意,区分笔意与笔势对以形索义有什么影响?

.怎样看待音和义的关系。

因声求义的条件与轨道是什么?

.怎样析词审义?

简述连绵词的特征。

什么叫互训?

互训的类型有哪些?

.义界的实质、原则是什么?它的局限性是什么?

.推因的原则、途径是什么?

.什么是理性的引申?它分哪几类?词义感情色彩发生变化的社会因素是什么?

.词义感情色彩发生变化的语言因素是什么?

.介绍《方言》的全称、作者、成书的经过。

.方俗词义难释的原因是什么?

汉语的外来词包括哪两种?

黄侃说青年必读25种书,是哪25种?

黄侃又专从训诂角度依段玉裁说举“现在完全切用十种根柢书”,是什么?它们又可分类哪四类?

关于《尔雅》容及其分类?

《方言》的价值和影响?

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是谁?

.先的训诂有哪些形式?

.“传”“笺”“正义”“疏”“音义之学”各是什么?

.两汉的训诂在训诂学史上的地位是怎样的?

唐代训诂保守的表现是什么?

宋代理学家注释古书的的特点是什么?

.清代训诂复兴的原因是什么?

清代通释语义的训诂专著的特点是什么?

清代训诂学在质量上更有显著的提高,表现在哪里?

.清代训诂学具有朴素的历史观念是如何体现的?

清代善于由音求义表现在哪?

清代学者的实事的精神表现在哪里训诂学今后的任务是什么?

乾嘉学派值得肯定和借鉴的的是哪些?

.什么是丛书?

.黄侃所列“现存完全切用的十种根柢书”前六种是如何分类的?

.什么是以形索义(形训)?以形索义应注意哪些问题?

.怎样看待音和义的关系

.简单介绍从声训右文说到音近义通的发展。

怎样看清词义的历史畴?(如简答不用举例)

.论本义与余义的关系?

什么是词义的引申?分析词义的引申的系统性

.论述《说文》的释义体

.试论对《说文》整理研究的情况?

①唐代阳冰首先刊订《说文解字

.试论裴松之的《三国志》的特点。清代训诂复兴的原因是什么?

清代训诂复兴的表现是什么?

试论训诂学今后的任务。

.举例说明古诗中存在的忌讳法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文字,音韵,训诂这三个门类如何分工?

?“字”与“词”是训诂学的两个基本概念,它们的关系如何?

答:“字”与“词”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

①词是语言中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意义单位,是音与义的结合体。字与词是相互关联而彼此区别的两个概念,词是语义的运用单位,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在使用过程中,字词关系的对应表现得比较复杂。

②字与词不是一一对应的。从一个汉字记录的语言单位来看,可以有种种现象。a.一个字记录一个单词(如水,山等);b.一个字记录多音词中的一个语素(如天下、社稷等);c.一个字记录多音语素中的一个音节(如犹豫、玲珑等);d.一个字记录两个单音词的组合(如“诸”是之于的合音词等)。

③字与词的对应关系是可以变化的。语言文字的错综变化可能影响相对稳定的形音义关系。a.因词义引申渐远,分化为新词而文字未变,形成一字记录两词的现象(如朝,本义是早上,后引申为朝代等义);

b.因文字假借而记录了不同的词,形成一字记录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的现象(如角,本义是兽角,假借为古代宫商角徵羽的角,也假借为角色的角;);

c.因汉字在演变过程中产生大量异体字,形成多字记录一词的现象(如“哲”,有喆、悊、嚞等异体。);

d.因词义引申或意义使用的围不同产生文字孳乳现象,形成以不同的汉字记录音义相通的同源词的现象,这些汉字的形体或相关,或不相关(如遘媾篝溝購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字从冓者,谓若交积材也”)。

?“义”与“训”是训诂学的两个基本概念,它们的关系如何?

答:“义”与“训”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

①义指词义即词所负载的客观容;训指训释,即对词义这一客观容的人为表述。人为表述的训释应该符合词义的客观容,因而理论上它们可以统一。

②但实际上,由于对词义的认识不足,训释可能无法准确地反映词义;又由于各人的条件不同,对同一词义可能得出不同的认识,从而作出不同的训释。因此实际训释通常不等于客观词义。

③在实际的训诂材料中同训者未必同义,同义者未必同训,可见“义”跟“训”是两个东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④训的围不限于义,许多训释根本不是对词义的表述,如声训意在探源,文意训释有的是临时所指,有的是言外之意,有的

是语用说明,有的是背景知识。这些注释

可以叫“训”,但不是对词义客观容的表

述,因而不是“义”。

?论训诂学在当今社会的应用。

答:训诂学应用于三大领域:文言教学、

辞书编纂、古籍整理。

①应用于文言教学:A看是否符合语言规

律,例:《项脊轩志》。B看是否符合文情

语境。C看是否符合逻辑事理

②应用于古籍整理:A文本校勘:a对古籍

字句的讹、脱、衍、倒加以校勘。

b在整理古籍用字的时候把原文的用字系

统转化成现在的规用字。

B加注标点符号,例:《史记?伯夷列传》

C注释和翻译。

③应用于辞书编纂

A首先是释义的准确;例:“韦编三绝”

B要保证义项的完备性;

C书证或曰例句是字典,尤其是大型字典

的重要组成部分。

1、试详论语言文字中形、音、义三者的关

系。古汉语中,文字的形、音、义三者之

间,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段玉裁说:“古

人之制字,有义而后有音,有音而后有形;

学者之考字,因形以得音,因音以得其义。”

三者之中,以声为最先,义次之,形为最

后。字形,是考求音义的唯一基础。字

音,是寻求字义的根本依据,也是为通假

字寻求本字、本义的根本途经。戴震说:

“故训声音,相为表里。字义,是字形、

字音赖以存在的先决条件,也是研究字形、

字音的最终目的。文字的形成是首先有客

观事物(字义),然后在口语上为它命名(字

音),最后为语言中的这个词创造一个书面

记录的符号(字形)。人们之所以发声写字,

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表义。文字是记录语

言的书写符号,是人类社会的义际工具,

研究字形、字音的最终目的,也就是为了

明字义总之,文字形、音、义三者是统一

整体,密不可分。

“之言”、“之为言”这种训诂术语的主要

功用是什么?之言、之为言这两个术语

主要是用一个音同音近的词来解释被释

词,目的是探求语源或说明通假。如:

(1)、用同源词解释词义(2)、用同

音近的说明被释词的语源(3)、用本字

解释借字。

“貌”、“之貌”这种训诂术语的主要功用

是什么?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使

用“貌”时,被释的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

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如《诗·卫

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朱熹注:

“沃若,润泽貌。”《楚辞·离骚》:“老

冉冉其将至兮。”王注:“冉冉,行貌。

举例说明“曰、为、谓之”的用法。这几

个术语一般都是两个以上连用并举,既然

释义,又辨析同义词,使用这几个术语时,

被释词总是放在后面,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叫”“叫做”“称作”。如《论语·学

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注:

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尔雅·释天》:

“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尔雅·释

宫》:“一达谓之道路,二达谓之歧旁,三

达谓之剧旁四达谓之衢,五达谓之康,六

达谓之庄,七达谓之剧骖,八达谓之崇期,

九达谓之逵。有时,“曰”、“为”、“谓之”

也单独使用,那就是一般的解释了,与一

般解释不同的是,被释词是放在术语的后

训诂术语“谓”与“谓之”在用法上有

什么不同?举例说明。这个术语的用

法与上组相同,不同的是上组术语是被释

词在解释词后,而它是被释词在前,如《尔

雅。释宫》:

“宫谓之室,室谓之宫。”谓,

这个术语主要用来说明被释词在句中特指

某一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此指”, 有

时也用于以狭义释广义,以具体释抽象,

以共名释别名。使用这个术语时,总是被

释词放在前面,训释词放在后面,其位置

正好与“谓之”相反。有时候,古人也

偶尔用“谓”来辨析同义词。“谓”还可

用来串讲句意,说明语句的言外之意。相

当于现代汉语“说(的是)。”置正好与

“曰”、“为”、“谓之”相反。

使用训诂术语“犹”一般是什么情况?

犹,主要用来解词,使用这个术语,其用

法有五

(1)解释同义词近义词。相当于“就

是。” (2)用引申义来解释本字释词和被释

不是同一含义,只是某一方面词义相当,

或引申可能,即段玉裁所说的“义隔而通

之”可译为“某相当于某。(3)、

用今语释古语。(4)、用本字释借字

1.训诂学的任务是什么?

①“释古今之异言”。---用当代的话去解释

古代词语。②“通方俗之殊语”—用通语释

方言。③“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说明事物

的形貌让人了解。

2.训估学的容是什么?

①解释字词—训诂的核心②解释文句③分

析篇章④分析表达方式⑤分析时空关系。

3.解释文句包含哪容?

①分析句读(停顿)②疏通句意③阐明语法

4.训诂的实践形式。

①解释语义的专著②音义兼注的专著③形

音义合解的专著④注释书⑤其他

简单述说读为(读曰)、读若(读如)两者

的区别。

读为(读曰)用本字说明假借字、同假字,

有时用来注音;读若。(读如)多用来拟声

注音。

5.说明今、古文经学派的产生和分歧。

①汉初的经学书籍都是用隶书写的,当时

称为今文经或今文经学。②在汉武帝时,

人们从孔子墙壁里发现了用六国的古文写

的经书,这种经书就叫古文经。③这两种

经书只是字体不同,后来形成了今文经学

派和古文经学派。④今文经派认定孔丘之后才有经,古文经派主六经在孔丘前便存在。

6.什么是笔意,区分笔意与笔势对以形索义有什么影响?

①笔意是能反映字的本义的形体,随着字形的演变,不能反映字的本义的形体就叫笔势。②运用以形索义原则须以笔意为据,若硬以笔势索义,就难免穿凿附会,导致谬误。

7.怎样看待音和义的关系。

①音义关系的偶然性。②音义关系的约定性。③音义关系的回授性。④音义关系的延展性。⑤音义关系的类聚性。⑥音义关系的多元性。

8.因声求义的条件与轨道是什么?

①根据音义关系的偶然性和约定性,一些特征相类似的事物,语音可能相同或相近,比如“少、杪、秒、渺、小”等音同音近的字,都有微小的意义。②因声求义的重要轨道是通假借、明方言、寻语源。

9.怎样析词审义?

①分清词与词组。②分清单纯词与合成词。

③分清合成词的合义与偏义。④分清词素结合的固定与自由。⑤分清词素组合的结构方式。

10.简述连绵词的特征。

①一个语素两个音节,是单纯词。②形体不固定。如“望洋”又写作“望羊、望阳”等。

③连绵词只能两个字结合起来求解,不能拆开来求解。

11.什么叫互训?

①互训的实质即“用同义词相互训释”。②互训的根据。互训是以训释词和被训释词在词义上的基本共同点为依据的。③互训的类型。即直训、同训、遂训、类训。④互训的局限性,只能表现解释词和被解释词的共同点,不能分辨二者的不同点。⑤互训的发展。

12.互训的类型有哪些?

①互训是甲乙两词互相直接训释。又叫直训。②甲乙两词用丙来训释,叫同训。③甲用乙来训释,乙用丙来训释,甲、乙、丙三词递相为训,又叫递训或转训。④从类属上着眼,有以共名释别(指出某一事物所属的种类)叫类训。

13.义界的实质、原则是什么?它的局限性是什么?

①凡以一句解一字之义者,即谓之义界。②原则是确切而简要地说明一种事物的本

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涵和外延。③局限性:

首先,定义难以下得精确;其次,文字往往

冗长。

14.推因的原则、途径是什么?

①推因的原则便是根据词的声音线索探求

词义的由来。②途径便是从实际语言材料

中找出“信而有证”的线索来,进而探求其

本源。

15.什么是理性的引申?它分哪几类?

①指词义之间因本民族共同的理性认识而

发生联系,从而产生引申意义。②可归纳

为:a.因果的引申。b.时空的引申。c.反正

的引申。d.虚实的引申。

16.词义感情色彩发生变化的社会因素是

什么?

①政治观点的进步。②艺术思想的变化。

③科学的发达。④社会文化道德观念的变

化。

17.词义感情色彩发生变化的语言因素是

什么?

①词义的变迁。②上下文的感染。③修辞

手法的影响。

18.介绍《方言》的全称、作者、成书的经

过。

①周时代每年秋天都派人作轻车到各地采

集方言,回来加以整理。②雄很喜爱方言,

曾利用外地人在首都的机会,广泛进行调

查访问,积累了可观的材料,历时二十七

年,写成了九千字的《方言》。

20.方俗词义难释的原因是什么?

①可以作为引证的材料很缺乏,几乎没有

合适的字节、词典可查。②记录当时口语

的文字往往有多种写法,而且抄写的人和

刻印的人文化水平较低,错别字多。③中

古、近古辅音词占多数,但是又没有固定

下来,某一语言单位是词还是词组,不容

易区分,有时合成词的两个词素的次序不

固定,有时出现不规则的略缩语,都使人

难以确定词义。④有些来自少数民族的译

音词,不容易准确的对译。

21.汉语的外来词包括哪两种?

一种是来自在国各兄弟民族的,另一种是

来自国外的。

22.黄侃说青年必读25种书,是哪25种?

经学十五书,即十三经加《大戴礼记》、《国

语》;史学四书:《史记》《汉书》《资治通

鉴》《通典》;子部二书:《庄子》《荀子》;

集部二书:《文选》《文心雕龙》;小学二书:

《说文》《广韵》。

23.黄侃又专从训诂角度依段玉裁说举“现

在完全切用十种根柢书”,是什么?它们

又可分类哪四类?

①即《尔雅》《小尔雅》《方言》《说文》《释

名》《广雅》《玉篇》《广韵》《集韵》《类篇》。

②a.《尔雅》解释群经之义,是训诂的根

本,能明一切训诂。B.《说文》解释文字

之原,掌握文字之由来。C.《方言》解释

问题不同之语言。D.《释名》解释文字得

音之原,掌握声义贯通之理。

24.关于《尔雅》容及其分类?

按容分十九类即:释诂第一,释言第二,

释训第三,释亲第四,释宫第五,释器第

六,释乐第七,释天第八,释地第九,释

丘第十,释山第十一,释水第十二,释草

第十三,释木第十四,释虫第十五,释鱼

第十六,释鸟第十七,释兽第十八,释畜

第十九。

25.《方言》的价值和影响?

①它保存了两汉相当丰富的口语词汇,为

我们研究汉代方言通语的异同,探讨古音

的变化,都提供了宝贵的材料。②它还可

以使我们从它所收集的词汇里侧面了解当

时的某些社会现实,也能让我们知道在今

天的口语中还有不少古代词汇成分。③扬

雄实事地调查人民大众语言的精神和研究

古今语言现象的进步方法,对我们也有启

示。

26.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是谁?

即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杜馥的《说文

义证》、王筠的《说文释例》和《说文句读》、

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

27.“传”“笺”“正义”“疏”“音义之学”各是什

么?

①“传”是对经书的解释。②正义即解释经

文,又对前人的注释加以解释,与“疏”相

同。③笺是玄对《诗经》的解释。④音义

即解释注解又解释义音。

28.先的训诂有哪些形式?

①借字义的解释来阐明一种哲理或政治

主。②借字形的解释来阐明哲理或政治主。

③辨析同义词和解释古书字义。

29.两汉的训诂在训诂学史上的地位是怎

样的?

①保存下来了大量的随文释义的注解书,

《尔雅》出现了,成为训释词义专书之祖。

②《方言》出现了,成为比较方言学的先

驱。③《说文解字》的问节成为我国文字

浙江1月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训诂学试题 课程代码:00819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每题3分,共15分) 1.形训 2.互训 3.犹 4.读曰 5.当为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我国的传统语言学(旧称小学)大体上包括三个部分,即: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所谓义疏,也是一种传注形式,其名源于六朝佛家的解释佛典,以后泛指__________。 3.学习和研究训诂学,应该采取正确的态度,它要求实事求是、无征不信。具体说来,应注 意如下三点:一曰__________;二曰__________;三曰__________。 4.谓和谓之不同:使用谓之时,被释的词放在谓之的__________;使用谓时,被释的词放在 谓的__________。 5.《一切经音义》有两种,一种的编者是__________,凡__________卷;另一种的编者是 __________,凡__________卷。 6.王念孙、王引之,世称高邮王氏父子,称他们的四部主要著作为高邮王氏四种,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破又称破字或易字,这个术语包含两个意思:其一是指用__________来改读古书中的 __________。其二是指改变一个字原来的读音以表示意义的转变。 8.训诂的中心内容是释词,因此所谓__________,主要就是释词的方法。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每小题2分,共10分) 1.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 ) 微闻:略略听到。 2.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 保:依恃,凭仗。 3.察笃夭隐,孤寡存只。( ) 1

自考汉语言文学-训诂学笔记自考复习过程

北京自考“训诂学”复习题一 一、训诂的功能:汉代人去读先秦或更早的典籍,已略有困难;而 到了唐代,一般人对两汉、先秦的典籍,就更不容易懂了。所以,在阅读和研究古代文献时,就需要首先扫清文字障碍,减少语言隔阂。 二、“训诂”这两个字连用,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唐代的 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周南。关雎》的疏中对“训”和“诂”分别作了解释。他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三、《毛诗诂训传》,是毛亨为《诗经》所作的传注,简称《毛传》。“传”是一种发明经典大义的体例。“春秋三传”有左丘明的《左传》、公羊高的《公羊传》、谷梁赤的《谷梁传》。毛亨注释《诗经》虽有叙事,但却以解释语言为主,所以叫《毛诗诂训传》。 四、孔颖达的意思是说,诂和训,是解释语言的两个不同的法则:(一)“诂”是解释“异言”的。所谓“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因时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古语。因地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方言。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对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雅言)去解释,这就是“诂”。 (二)“训”是道形貌的。所谓“道形貌,就是对文献语言的具体的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五、近代学者黄侃先生对“诂”、“训”二字的解释,反映了训诂学进一步发展后所具有的新的含义。‘诂’就是‘故’,‘本来’的 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黄侃先生对‘诂训’的解释,说明他已有了词义的系统的观点。在解释词义的时候,首先要推求它的本义,即可以推溯的最原始或最核心的意义,然后沿着词义发展的线索,找出它不同的引申义。这样才能完成对一个多义词词义系统的解释。比如(诗经。大雅。大明),毛亨不把“京”解释作

一页a4纸打印多个准考证的方法

一页A4纸打印多个准考证的方法 前两年的数学联赛的准考证都是我和几个同事在打好的空准考证上手写上去的,当时手都累酸了。当时西藏数学学会给我们提供了现成的准考证表格,也就没有去思考好的解决方法。今年的物理竞赛的名单交给了我,必须找到好的解决方法。 昨天上午,学习了一上午,在网上查了很多资料,有《Word技巧:实战准考证打印》、《一张A4纸上要打印4个准考证,怎么办?》,浏览了一些WORD、EXCEL的打印技巧等,也读了一些PDF电子书,有《Word.VBA高效排版范例应用》和《Word排版艺术》。直到中午12点左右才找到解决方法,网上和书中介绍的方法,有的需要VBA编程,太麻烦,有的不能实现的WORD中打多个准考证,都不能轻松实现我要的功能,但有一点是共同的,用WORD调用EXCEL中的数据,都用到了邮件合并的功能,但这个功能只能在一张纸上打印EXCEL中的一条记录,不能打印多条记录,于是我想到了我们可以把几条记录手动合为一条,不就可以了么。 这次物理竞赛我校报名人数为366人,安排了9个考场,准考证上要填入的数据有4种,分别是“姓名”、“班级”、“考场号”、“准考证号”,以一张A4纸上打印9个准考证为例,操作步骤如下: 1.将准备好的EXCEL数据文件另存为一个新的EXCEL文件,文件中的数据尽量分成平均的9部分,然后将后面的8部分依次剪切复制到第1部分的后面,第1部分的字段名该为“姓名1”、“班级1”、“考场号1”、“准考证号1”,后面的各部分的字段名分别为“姓名2”、“班级2”、“考场号2”、“准考证号2”,“姓名3”、“班级3”、“考场号3”、“准考证号3”,···,“姓名9”、“班级9”、“考场号9”、“准考证号9”,如此,将原来的366条记录改成了41条记录,每条记录包含了9各学生的准考证信息。修改后的EXCEL文件只用作打印,不适合对每一个学生的排序、统计等操作,因此要保存好EXCEL原始文件。

北京市自考训诂学试题

2008年10月北京自考“训诂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面关于《释名》的说法错误的是() A.《释名》是一部用声训的方法推求名源的书。 B.《释名》是我国第一部语源学著作。 C.《释名》编于战国时期。 D.《释名》的作者是刘熙。 2.“集注”、“集解”类注释书是最早出现于训诂学史上的(). A.先秦两汉时期 B.魏晋隋唐时期 C.宋元明时期 D.清代 3.《说文解字义证》的作者是() A.桂馥 B.段玉裁 C.王筠 D.宋骏声 4.认为“说字之训诂与解文之训诂不同”的人是() A.王念孙 B.颜师古 C.许慎 D.黄侃 5.下列著作属于“字书(形书)”的是() A.《论语集解》 B.《小尔雅》 C.《切韵》 D.《玉篇》 6.下列各书作于汉代的是() A.赵岐《孟子章句》 B.朱熹《论语集注》 C.洪兴祖《楚辞补注》 D.孔颖达《五经正义》 7.《诗经》“蔽芾甘棠,勿剪勿拜”郑玄笺:“拜之言拔也。”郑玄的意思是() A.“拜”是“拔”的同源字 B.“拜”是“拔”的通假字 C.“拜”是“拔”的异体字 D.“拜”是“拔”的同义词 8.下列关于“义疏”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义疏”即疏通其义的意思 B.“义疏” 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新的训诂体式 C.“义疏”既解释典籍原文,又解释典籍中前人的有关传注 D.“义疏”表示意义有疏漏 9.下面关于“字”“词”关系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字与词不是一一对应的 B.字与词的对应关系是不能变化的 C.字与词是相互而彼此区别的两个概念 D.字的意义不等于词的意义 10.“声训”是指() A.高声训斥 B.用音同音近的字来解释被释字

许威汉版训诂学自考填空

填空、选择 一、填空: 1、“训诂”合称始于汉代的《毛诗古训传》。 2、训诂是顺其条理解说故旧之言以教人。 3、古书的注释以毛亨注释的《诗经》的《诗经古训传》为最早。 4、古书的注释以毛亨注释的《诗经》的《诗经古训传》为最早,另一种是从实际语言材料里把“语言单位”抽出来,分门别类来说明意义的体系,这以作者尚难考定的《尔雅》,它是按语义分类编辑的字典为最早。 5、《毛诗诂训传》和《尔雅》这两部书都是古人最初的训诂实践的成果。 6、训诂学的三项任务表明训诂学是沟通古今语义的桥梁。 7、 8、训诂学的根本任务:第一,加强对训诂学史训诂学方法论的研究,实现训诂学自身的建设与发展,第二,总结训诂学的经验,提高训诂工作水平,促进古文教学、古籍整理和词典编纂等。 9、解释词义是训诂学的核心内容。 10、传统训诂学以经书的解释为中心。 11、解释文句包括分析句读、疏通句义、阐明语法这些内容。 12、汉代立《诗》《书》《礼》《易》《春秋》。于学官学校,定为“五经”。王易的一经为《乐经》 13、“尔”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 14、传统训诂学最大的局限是“崇古”。 15、总释群书语义的代表作是《尔雅》。 16、《释名》东汉·刘熙、《广雅》魏·张揖、《方言》汉·扬雄。 17、音义兼注的专著大致又可分为两类:一是单注一书的音义已归入注疏类,从略,一是注释群书的如《经典释文》唐·陆德明。 18、《说文解字》的作者是东汉的许慎。 19、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释作注解。这种注释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 20、唐人还为汉以下的其他古书作注释,比如司马迁的《史记》,在唐代就有《司马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萧统的《文选》;在唐代就有李善注和五臣注。萧统的《文选》又叫《昭明文选》。 21、史记三家注:唐代就有司马贞的《司马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刘宋时期的裴《史记集注》 22、李善注《文选》,几乎全力集中在注明出典方面。 23、汉魏六朝以来利用“四声别义”这一特点给古书注音。 24、朱熹的《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集注》合称《四书集注》。 25、严复翻译十八九世纪世界名著,有过“信、达、雅”之说,翻译古文亦然。 26、“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情:实情。 27、以人民往视者。以:有。 28、“谓”:指的是。 29、“或”:说的是。 30、当为(当作)、读为(读曰)、读若(读如)、之言(之为言) 31、使用声训的术语是之言(之为言)。 32、如字:这个术语是用来表明某字当读本音训诂术语,与“破读”、“读破”相对而言。 33、解释词义的方式有互训义界(推因) 34、揭示同义词内在联系及其区别的训诂术语是析言。 35、句读这一名称,最早见于何休《公羊传注·序》 36、“名与实”是小学研究的主线。 37、以形索义的训诂方法是外在形式的利用 38、作为以形索义的形训,分析字的形体结构必须以推求字的本义为目的。 39、《说文解字》是以形索义的典式。 40、有一种训诂的方法是以形索义,例如“弈”的“大”古代写作(P89页),像一个人正面站立的样子,本义是大;“弈”的“89 ”古代写作# 。本义是围棋。 41、运用以形索义原则须以笔意为据 42、“厥义”即字形中反映的词义,也就是笔意。

2018年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

2018年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 填空题 □“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孔颖达认为:“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诂”是解释“异言”的,“训”是“道形貌”的。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的作者是马瑞辰。 □黄侃先生认为: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解释词的本义。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引申义。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训诂工作是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 门工作。 □训诂工作主要有三种:注释工作、纂集工作、考证工作。 □训诂材料包括: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跟注释工作相对应;纂集类训诂专书,跟纂集工作相对应;考证材料,与考证工作相对应的材料。 □前人所称的“传”、“说”、“解”、“诠”、“疏”、“证”、“微”、“诂”、“注”、“义证”、“正义”等,都是随文注释的名称。 □纂集类训诂专书有:依物类分篇汇集同训词的《尔雅》;依照据形说义原则用部首统帅文字的《说文解字》;专门纂集声训以明语源的《释名》;沟通方言词与标准语音义的《方言》等。 □考证专书包括:孔颖达《五经正义》;顾炎武《日知录》;王念孙、王引之《读书杂志》与和《经义述闻》;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与《十驾斋养新录》;赵翼《陔余丛考》;沈家本《历代刑法考》;李慈铭《越慢堂日记》; □训诂体例指训诂工作中所运用的训诂体式和条例。它包括对训诂现象的科学解释,对训诂方法科学依据的理论说明和从程序上加以分解,对文献词义的存在形式、运动规律、特点性质的科学论述。 □黄侃说:“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训诂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材料,训诂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 □训诂学三个时期是:早期训诂学、晚期训诂学、现代训诂学。 □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字的形、音、义)古代合称“小学”。 □训诂学在具体实践中所面临的两大任务是: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诂学。 □应用训诂学侧重于实际应用,主要是解读和注释古代文献。 □理论训诂学侧重于理论探讨,如词和义之间的关系等。□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诂学二者的关系是:理论探讨以实际应用为目的,实际应用以理论探讨为指导。 □训诂的产生期在先秦两汉;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在魏晋隋唐;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在宋元明;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在清代;训诂学科学理论的创建期在近现代。 □训诂的萌芽期在先秦,训诂工作的系统化期在两汉。 □训诂发展的标志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再度注释的出现、训诂范围的扩大、集注、集解的出现与字书、韵书、义书的分立。 □再度注释的代表是孔颖达奉敕所作的《五经正义》。 □郭璞注《尔雅》和《方言》。

技巧实战准考证打印(带照片)

关于带照片的准考证的打印,类似的文章较多,大多用VFP报表功能来实现。这里我们向大家介绍一种新的方法:用Word的邮件合并功能来完成带照片的准考证打印。 Word的邮件合并功能大家比较熟悉,用的也较多,但有图片的数据源,如何才能实现这一功能呢? 如图1为某学校参加会考学生的数据,该数据全部用Excel录入,照片作为其中的一个字段已放在单元格内。如果用VFP,还需将工作表转换成DBF格式,并将照片复制成一个个单独的图片文件,由于人数较多,用这种方法来实现是比较困难的。 图1 一般来说,把带照片的Excel数据文档作为数据源,用邮件合并功能是无法显示照片的。难道用邮件合并功能,就真的不能实现带照片准考证的打印了吗?经过笔者一番探索,此问题终于得到解决。 转换数据源设置图片格式 1. 选中并复制图1所示的Excel数据区域,打开Word,新建一文档,命名为“源数据”。执行“编辑→粘贴”命令,将Excel数据转换为Word表格。由于表格中的图片不是作为字符存在的,因此,图片无法作为数据进行邮件合并,也就是说,合并后的主文档是不能显示照片的。所以,本例的关键在于图片格式的设置。Word图片与文字的排版方式有五种。只有嵌入型方式在排版时能将图片作为文字对象来处理。所谓嵌入型是把插入的图片当做一个字符插入到文本中,在与别的图片进行排版时它被当成了文字对象,要改变其位置可以像改变文字位置一样使用键盘上的空格键来实现。因此只要将图片版式设定为嵌入型就可以了。 2. 选中图片,点击鼠标右键,打开“设置图片格式”对话框,点击“版式”选项卡,选择“嵌入型”,单击〔确定〕按钮退出。用同样方法,将所有图片版式设定为嵌入型后,保存文档退出。下一步就可进行邮件合并了。 制作打印模板进行邮件合并 1. 图2为准考证样式,在准考证上实现数据套打,具体步骤如下:先用扫描仪将准考证扫描下来,注意扫描时比例选择100%,扫描分辨率设为75dpi即可。为确保扫描图片大小不变,扫描前用黑色钢笔或铅笔将明信片四周边缘涂上一圈黑线条。将图片扫描完成后,用Photosho p图片处理软件将黑线条之外的多余部分剪切掉,同时将黑线条擦掉。将图片大小设置为准考证实际大小,保存图片为GIF或JPG格式。 图2 2. 启动Word 2000,执行“插入图片→来自文件”,将扫描好的图片插入文档中。右击图片,选择“设置图片格式”命令,在弹出的“设置图片格式对话框”中将“颜色和线条”设为黑色实线,“版式”为衬于文字下方,“大小”设置和原图相同宽和高。在需要套打文字或图片的区域插入文本框,将文本框线条和颜色设为无线条颜色。双击文本框,设定文本框文字格式。一切设定完成后,打印模版就建成了。

自考《训诂学》复习精华

一、填空 1、提出“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观点的是黄侃。 2、用来表明某字当读本音的术语是如字。 3、对原文的误字误读进行更正的术语是当为(当作)。 4、揭示同义词间内在联系及区别的训诂术语是浑言、析言。 5、汉代郑玄对《诗》的注解称为笺。 6、关于《文选》的注解,以注明典故出处来源著称的注解著作是李善著《文选》。 7、将训诂的“训”解释为“说教而教之,必顺其理”的清代学者是段玉裁。 8、将训诂的“诂”解释为“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的清代学者是段玉裁。 9、古人最初的注疏式的训诂实践的成果是()。 10、古人最初的辞书式的训诂实践的成果是《尔雅》。 11、四书集注是指《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集注》《大学集注》。 12、毛传:“思,辞也。”这里的辞指的是文句中的虚词。 13、术语中用来说明虚词的是辞或词。 14、为《史记》作注解的三家注的作者是裴因、司马贞、张守节。 15、“四声别义”大体出现的时间是汉魏六朝。 16、最早将“训诂”合用是汉代毛亨的《毛诗诂训传》。 17、解释文句包括分析句读、疏通句意、阐明语法等几方面的内容。 18、梁代萧统所编的《文选》在唐代主要的注本有李善注、五臣注。 19、汉魏以来的六朝经师利用四声别义的特点为古书注音。 20、《十三经注疏》本《毛诗正义》收录了汉代毛亨的传、汉代郑玄的笺、唐代陆德明的释文、唐代孔颖达的正义。 21、传统训诂学中古人最早的训诂实践的成果是《毛诗古训传》《尔雅》。 22、古书中用来声训的术语是之言(之为言)。 23、训诂学的核心内容是解释词义。 24、〈史记三家注〉包括了刘宋裴因的〈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的〈史记所隐〉、和唐代张守节的〈史记正义〉。 25、朱熹〈四书集注〉包括《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集注》《大学集注》。 26、俞樾所著的训诂学著作有〈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等。 27、“句读”一词最早见于何休所著的〈公羊转注.序〉。 28、〈说文解字〉中最常用的训诂方法是形训。 29、运用以形索义的原则必须以笔意为据。 30、〈荀子.正名〉:“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谓之不宜。”这段话揭示了音义关系的偶然性、约定性。 31、“先帝尝与太后不快,几至成败。”中的“成败”是一个偏义的合成词。 32、训诂的方法有以形索义、因声求义、据文正义。 33、笔意是指能反映造字意图的字形。 34、王念孙说:“凡连语之字皆上下同义,不可分训。”他所说的连语指的是连绵词。 35、用反义词解释词义的现象称为反训。 36、“右文说”是由王圣美最早提出来的。 37、对于音义关系的探求,宋代王圣美提出了右文说。 38、“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使用的训诂方式是义界。 39、“盗,逃也。”使用的训诂方式是推因。

准考证打印基本流程

准考证打印基本流程 [摘要]以下是中公考研为大家整理发布的准考证打印基本流程,进入12月份了,很快准考证就可以打印了。这些事项是你必须要了解的基本流程!祝你们一切顺利!考研成功! 第一步:登陆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考生可凭网上报名时的用户名和密码进行登录。 第二步:登录完后,会出现你的用户名、“修改注册信息”、“网上报名”、“已提交问题”、“退出登录”。点击“网上报名”,会进入一个单独的页面,如下图,点击“下载准考证”。 第三步:在此页面,会有一些关于考试时间和公告。在页面下方,有个“进入准考证下载页面”,点击进入。 第四步:点击“进入准考证下载页面”,会出现一张个人报考信息表,请考生务必对自己的身份进行核实。注意:在顶部有个“点击下载PDF格式准考证”,点击,会弹窗提示要保存的地方,选择你要存储的地方,建议是桌面,方便查找。 第五步:点击保存,然后可以在保存的地方看到个人准考证的pdf文档。这样就把准考证下载好了。 第六步:准考证下载完毕,在打印的时候建议用pdf阅读器打开,否则比较容易出现文字缺失的情况。打开后,点击“文件”——“打印” 第七步:进入打印页面,设置好打印机属性和张数,即可点击“确定”。如果不熟悉打印流程,可以找人帮忙调整好样式和打印机,以免出错。 凯程教育: 凯程考研成立于2005年,国内首家全日制集训机构考研,一直从事高端全日制辅导,由李海洋教授、张鑫教授、卢营教授、王洋教授、杨武金教授、张释然教授、索玉柱教授、方浩教授等一批高级考研教研队伍组成,为学员全程高质量授课、答疑、测试、督导、报考指导、方法指导、联系导师、复试等全方位的考研服务。 凯程考研的宗旨: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凯程考研的价值观口号:凯旋归来,前程万里; 信念:让每个学员都有好最好的归宿;

自考2017年新大纲《训诂学》真题(一)

2017新大纲《训诂学》真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以下著作,兼注音义的是()。 A.《尔雅》 B.《经传释词》 C.《经典释文》 D.《释名》 【答案】C 【解析】《经典释文》是古人读经书时用的字典,唐陆德明撰,30卷。它以考证古音为主,兼辨训义,引用了十四部文献《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公羊传》、《榖梁传》、《孝经》、《论语》、《老子》、《庄子》、《尔雅》。 《尔雅》是第一部词典,“尔”是“近”的意思(后来写作“迩”),“雅”是“正”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经传释词》解释经传古籍中虚词的专著。清代王引之撰。 《释名》,训解词义的书。汉末刘熙作,《释名》是一部从语言声音的角度来推求字义由来的著作,它就音以说明事物得以如此称名的缘由,并注意到当时的语音与古音的异同。 2、解释正文,同时解释前人注释的训诂术语是()。 A.疏 B.笺 C.音义 D.释文

【答案】A 【解析】笺,也是给书作注解的意思,但注只是对原著做注释,笺既有对原著做的注释,也有对注解做的注释。“音义”,辨音的书叫做音,释义的书叫做义,合起来叫做音义。音义本以辨音释义为主,但往往也从事校勘。音义也有许多别称,如释文、音训、音注、音释、音解等,还可以省称“音”。 释文,解释词语音、义的文字。唐·陆德明有《经典释文》。 3、柳宗元《捕蛇者说》:“苛政猛于虎也”,句中“政”指()。 A.统治 B.赋税 C.政治制度 D.统治者 【答案】B 【解析】苛政:繁重的徭役赋税。 4、对原文的误字误读进行更正的术语是()。 A.之言 B.当为 C.读若 D.析言 【答案】B 【解析】训诂中改正误字误读,则说“某当为某”之言:格式是“甲之言乙也”、“甲之为言乙也”。使用这两个术语时,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之外,释者与被释者之间有时是同音的关,有时是双声或叠韻的关系。 读若:拟其音注音,多用于拟声注音的训诂学术语析言:析言又称对文、对言,浑言又称通言、统言、散文、散言。训诂中用这两个术语来说明近义词的通别。所谓析言,是指近义词同中有異,而强调其異的一面;所谓浑言,是指着眼其共同性的一面,而不计较其中细微的差别。 5、训诂学史上,“浑言”、“析言”两个术语开始使用于()。 A.东汉 B.唐代

最新10月浙江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10月自学考试训诂学试题 课程代码:00819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貌 2.递训 3.谓之 4.读破 5.联绵词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读书杂志》是清代训诂学家________的代表作。 2.宋人________认为,汉字类在左,义在右,字从某声即具某义。这个观点被人称之为________。 3.明________著《骈雅》七卷,所收词头都是________的,其中有一些是冷僻词,有一些是不见于高文大 典的俗语词。 4.按照这样的解释,我们对训诂这一术语便能得到如下的印象:训就是________,诂(故)就是________。 5.对《说文解字》的研究,在清代达到了空前兴盛的局面。清代《说文》注家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人成就最卓著,通常称他们为《说文》四大家;四家中,________的成就又首屈一指。 6.《尔雅》的前三篇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训诂的条例有三:一曰________,二曰________,三曰________。 8.近人________的________一书,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唐宋元明诗词曲中的特殊词语作了较为系统的考释研 究。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1.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 俭:俭朴。 2.感物愿及时,每恨靡所挥。( ) 挥:挥酒。 3.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 唧唧:叹息声。 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落英:坠落的(桃)花。

许威汉版训诂学自考论述题

论述: 1何为以形索义?以形索义应注意哪些问题? ⑴以形索义本名形训。形训者据字型分析以求自本义的训诂方法。⑵形训必须使用说文及古文字资料。⑶要分清笔意和笔势。笔意指所用字型能反映文字的本义。笔势为字体演变后,字形不再能反映本初之物象。⑷要防止望文生训。 以形索义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⑴文字形体与词义的关系。字形与字义必相关。,不分析字形可见字本义。例如:《说文》:“信”,诚也。从人从言,会意。“命,使也,从口从令。”都是形训。我们从中看到了字形与词义的关系。⑵古文学与训诂。训释古书要以《说文》为重要依据,同时还要参考古文字。⑶笔意和笔势在运用以形索义这一方法时,必须以笔意为依据,否则就会穿凿附会,导致谬误。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指出:“及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这里所说的“厥意”即字形中反映出的词义,也就是笔意。颜之推《颜氏家训》中曾说:“学者若不信《说文》之说,冥冥不知一点一画有何意焉。”这就是说,颜氏当时的字形已显示不出“一点一画”之意,只有较早的文字才有笔意。发展的结果,字形日益显不出“一点一画”之意,⑷防止望文生训。“望文生训”是古书注释中最常见的错误之一,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①因不明古义而望文生训。例如:乐府诗《行行重行行》中的诗句,“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中的“顾”有人误注为“顾,念,想;反,同返。”其实“顾”有还、“返回”义。②因不明通借而望文生训。 2、论“佑文说”? 答:王子邵(圣美)提出“右文说”。“右文说”就是从声符求字义的学说。取名“右文”,是就大部分声符在右而言。“右文”说从形声字的形符与字义的关系着眼,通过字族来研究汉字,揭示汉字孳乳变易的某些特征,为古代语言文字的研究指示了新途径。随着“右文”说的发展,清代发生了“音近义通”说。“音近义通”说却把范围扩大到异形的字;异形字只要音近,义就可通。也可以说,“音近义通”说把“右文”说向前推进了一步。“音近义通”说由王念孙等开其端,由阮元、刘师培等先后发挥。由章太炎、梁启超、刘赜、杨树达等共为推阐,逐渐形成了学术体系。 3、论词义的性质定义与特点? 答:词义者人类最小语言单位—词,与文字之语义内涵。词义有本义和引申义,而文字富有假借义之别。 ⑴词义的概括性。列宁说过:“任何词都是概括了的。”“人”的词义是会说话、能制造劳动工具、过社会生活的脊椎动物,它不是专指一个人,而是指具有以上特征的一切人,⑵词义的客观性。“评法批儒”中把同一个“民”字在《论语》中解释为“奴隶”,证明孔子是奴隶制的辩护士,在《孟子》中反过来解释为“奴隶主”,证明孔子是奴隶制复辟狂。在《商君书》中则解释为“新兴地主阶级”,证明商君是地主阶级政治家。这只是从政治需要出发随心所欲的解释而已。 4、论述字本义与字馀义的关系? ⑴“凡字有本义,有引申假借之馀义焉。⑵守其本义,而弃其馀义者,其失也固;⑶习其馀义而忘其本义者,其失也蔽。⑷蔽与固皆不可以治经。”⑸段玉裁这个见解是在对语言现象作大量的分析之后才提出的。固其为可信。 他在《说文解字·注》中分析了一千一百多字的引申义。许慎的《说文解字》收字九千多,而其中常用字不到半数。段玉裁分析的千余字基本上是常用字,因此段玉裁的分析具有实用性与普遍性。例如:“宰—罪人在屋下执事者。注:此宰之本义也,引申为宰制。如“宰”本来是屋内奴隶(所谓“罪人”),因贴近奴隶主,有可能得到奴隶主信用,逐渐具有职权,乃至扩大职权。到了后代,直到成为官僚,执掌国政。这样,“宰”就由贬义演为褒义了。 5、论述方俗词义难释的原因? 答:⑴方俗词义是指方言俗语的语言汇种,词的特殊意义是指方言俗语中语言词汇的词的特殊意义。⑵①训释方俗词义往往会遇到重重困难。其原因在于:第一,可以引证的材料很缺乏,几乎没有合适的字书、词典可查。比如:“睃”字,《词海》、《词源》、《汉语词典》都不收,收了它解释为斜着眼睛看,并且注明“多见于早期白话”(1996年修订本删去这个字),读者才勉强得以解释。第二,记录当时口语的文字往往有多种写法、而且抄写的人和刻印的人文化水平较低,错别字不少。而这些错别字又往往跟方言有关,当时的韵书往往难以作为严格的依据。例如:“们”写作“懑”“门、每”,“这”写作“者”、“遮”(多种写法)。音近误写后就使人费解。第三,中古、近古双音结构的语言单位占多数,但是又没有固定下来,某一语言单位是词还是词组,有时会使人琢磨不定;有时合成词的两个词素的次序不固定,有时出现不规则的缩语,都使人难以确定词义。例如:元剧《勘金环》中的“张千,将问事来。”中的问事:不是审问事由或审问事实,而指刑具,相当一个词,光凭语感或脱离语境来认识,则相当于词组。又例如:“老身便好张主。”张主“即”主张“,词素次序颠倒,容易使人费解。第四,有些少数民族的借词,还没有成为汉语词汇的一部分,需要从少数民族语的古代文献中去找对应的词。比如:《开诏救忠》剧楔子中的语句“不杀他时,推出辕门,著他牙不了吧!“中的”牙不“又写作”哑步“是蒙古语”走“的意思。 6、论述佛教用语对汉后古代汉语词义的影响? 答:⑴从公元第1世纪到第10世纪,即从东汉到唐宋间,我国和印度的来往,已经有了一千年的历史。⑵在这个期间,我国社会、除了佛教关系以外,其他方面也受到印度的一些影响,佛教用语(包括借词和译词)不可避免地要输入到汉语词汇里来。⑶印度佛

1月自考训诂学自考试题

2011年1月自考训诂学自考试题 浙江省2011年1月自考 训诂学试题 课程代码:00819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连语 2.读如 3.推原 4.之为言 5.音训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1.辨析古书异例是训诂学的内容之一,古书异例包括倒文、______、______、变文等。 2.训诂学的作用,大体上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指导语文教学,二、______,三、______。 3.《尔雅?释诂》:“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这属于训诂方式中的______。 4.析言又称______、______,浑言又称通言、统言、散文、

散言,训诂中用这两个术语来说明______的通别。 5.学习研究训诂所应掌握的基本观点是______、______和唯物的观点。 6.继张相《______》之后,对俗语词研究作出较大贡献的,应首推蒋礼鸿先生的《______》。 7.隋唐时期汇集群书音义的专书,最著者为唐初______的《经典释文》。 8.清代汇释虚词的工具书,有______的《助字辨略》和王引之的______。 9.清代研究《尔雅》的主要著作有______的《尔雅正义》和______的《尔雅义疏》。 10.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对一个字的解释,大体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三项。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1.乐府诗《妇病行》:“行当折摇,思复念之。”( ) 复:又。 2.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 ) 益:副词,更加。

四川2018年4月自考00819训诂学试题及答案

C018·00819(专卡) 绝密★考试结束前 四川省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训诂学 课程代码:00819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2.应考者必须按试题顺序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3.涂写部分、画图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书写部分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签字笔。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 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训诂者,通古今之异词,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这一定义的 提出者是 A.毛亨 B.许慎 C.郑玄 D.孔颗达 2.根据书面语言的实际材料,随文逐字作出具体的语义分析。这类书最早的一部 是 A.《尔雅》 B.《毛诗故训传》 C.《方言》 D.《说文》 3.训诂学的任务之一是释古今之异言”。这一观点的提出者是 A.毛亨 B.郑玄

C.郭璞 D.孔颖达 4.《韩非子》:“夔有一足。”这句话的译文,正确的是 A.夔有一只脚 B.有一个夔足够了 C.有一只脚的夔 D.有一双脚的夔 5.“训诂声音明而小学明,小学明而经学明。”这个观点的提出者是 A.段玉裁 B.王念孙 C.王引之 D.孔广森 6.“无论怎样俗”的一个字,只要它在社会上占了优势,也值得我们追求它的历史。”这个观点的提出者是 A.王念孙 B.段玉裁 C.王力 D.黄侃 7.《经籍籑站》的作者是 A.刘熙 B.张揖 C.阮元 D.陆佃 8.下列著作,属于形音义合解的一部是 A.《释名》 B.《通俗文》 C.《群经音辨》 D.《说文解字》 9.《史记正义》的作者是 A.孔颖达 B.司马贞 C.张守节 D.裴骃 10.《左传·庄公十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其中的“情”,意义是

训诂学试题

浙江省2009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训诂学试题 课程代码:00819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貌 2.递训 3.谓之 4.读破 5.联绵词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读书杂志》是清代训诂学家________的代表作。 2.宋人________认为,汉字类在左,义在右,字从某声即具某义。这个观点被人称之为___ _____。 3.明________著《骈雅》七卷,所收词头都是________的,其中有一些是冷僻词,有一些是不见于高文大典的俗语词。 4.按照这样的解释,我们对训诂这一术语便能得到如下的印象:训就是________,诂(故)就是________。 5.对《说文解字》的研究,在清代达到了空前兴盛的局面。清代《说文》注家中以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人成就最卓著,通常称他们为《说文》四大家;四家中,________的成就又首屈一指。 6.《尔雅》的前三篇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训诂的条例有三:一曰________,二曰________,三曰________。 8.近人________的________一书,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唐宋元明诗词曲中的特殊词语作了较为系统的考释研究。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1.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 俭:俭朴。 2.感物愿及时,每恨靡所挥。( ) 挥:挥酒。 3.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 唧唧:叹息声。 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落英:坠落的(桃)花。 5.还似墙西紫荆树,残花摘索映高塘。( ) 摘索:索取。 四、解释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莺能歌子夜,蝶解舞宫城。 2.俄而柳生其左肘,其意蹶蹶然恶之。

自考2015年4月《训诂学》真题

2015年4月《训诂学》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唐代释慧琳完成的训诂著作是()。 A.《水经注》 B.《世说新语注》 C.《论语义疏》 D.《一切经音义》 【答案】D 【解析】唐释玄应和慧琳的《一切经音义》是汇集这类双语研究成果的训诂专著。【考点】训诂学的产生与发展——训诂学的深入与拓展期——魏晋隋唐 2.训诂的方式除了有互训、义界之外,还经常使用的有()。 A.转语 B.推因 C.以形索义 D.浑言 【答案】B 【解析】常见的训诂方式有互训、义界和推因。 【考点】注释原理 3.提出“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这一说法的是()。 A.许慎 B.孔颖达 C.段玉裁 D.黄侃 【答案】D 【解析】黄侃认为,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考点】绪论——训诂名称的由来及含义

4.李善注释《文选》主要是()。 A.注明出典 B.考证人名、地名 C.考核史实 D.阐明哲理 【答案】A 【解析】《文选》多引据经典,李善便集中力量注明出典,其次才兼及释义。【考点】训诂专书——训诂专书的类型 5.体例中具有“连篆为句”现象的著作是()。 A.《方言》 B.《说文》 C.《尔雅》 D.《释名》 【答案】B 【解析】《说文解字》的解说以篆文为主体。 【考点】训诂专书——训诂专书的目的、性质和意义 6.下列词语中不属于佛教词汇的是()。 A.当今 B.因果 C.法宝 D.现在 【答案】A 【解析】因果、庄严、法宝都是来自佛教用语,并且受到了汉语的融化。【考点】训诂考证的工作与材料——考释与证明综述 7.训诂术语“某,某也”表示的是()。 A.以一般释特殊 B.以具体释抽象 C.某一词当解释为另一词 D.同义词间的关系

1月训诂学自考试题(1)

2012年1月训诂学自考试题 浙江省2012年1月自考 训诂学试题 课程代码:00819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训诂 2.推原 3.互文见义 4.读曰 5.声训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6.训诂学的内容,主要有如下两点:一、________,二、________。 7.用分析文字形体的方法来解释字义,谓之________。 8.《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此为________的训诂方式。 9.《说文》:“玩,弄也。”又:“弄,玩也。”此为________的训诂方式。 10.所谓________,用今天的术语来讲,叫做同义并列复合词。 11.姚合《酬卢汀谏议》:“杯觞引满从衣湿,墙壁书多任手顽。”

句中从、任________,从犹任也。 12.“聊虑”是一个________,亦作“缭悷、憭慄、懰栗”等,意思是凄怆。 13.出现于秦汉之际的________一书,是第一部成系统的训诂专著。 14.东汉________的《释名》一书,其体例仿《尔雅》而用音训,以音同、音近之字解释字义,推究事物命名的由来。15.隋唐时期汇集佛经音义的专书,以________和________编纂的两种《一切经音义》为代表。 16.隋唐时期汇集群书音义的专书,最著者为唐初________的《经典释文》。 17.宋代朱熹著述宏富,重要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18.清代对《尔雅》的研究,主要著作有邵晋涵的《________》和郝懿行的《________》。 19.清代汇释虚词的工具书,有刘淇的《________》和王引之的《________》。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请在正确的题后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20.《荀子?王霸篇》:“此夫过举蹞步而觉跌千里者夫!哀哭

最新《语言学概论》历年自考真题

201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语言学概论试卷 (课程代码00541) 本试卷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0分) 一、革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汉语属于 A.孤立语 B.屈折语 C.粘着语 D。复综语 2.“种花”的“花”和‘‘花钱”的“花”是 A.同义词 B.多义词 C.同音词 D.近义词 3.苏美尔人发明了 A.楔形文字 B.甲骨文 C.腓尼基字母 D.阿拉伯字母 4.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外语时常常借助于母语的发音、词义、结构规则或习惯来表达思想的现象叫 A.语言相关 B.语言辅助 C.语言影响 D.语言迁移 5.“郭明义是当代的雷锋”中,“雷锋”属于借代中的

A.以部分代整体 B.以特征代本体 C.以具体代抽象 D.以专称代通称 6.“成立”和“建立”这两个词的词义区别主要是 A.理性意义不同 B.感情色彩不同 C.语体色彩不同 D.形象色彩不同 7.根据乔姆斯基提出的假设,人的大脑中储存的全人类语言所共有的语言知识叫 A.人类语法 B.普遍语法 C.个人语法 D.个别语法 8.从同一种语言中分化出来的各个语言叫 A.地方话 B.隐语 C.亲属语言 D.原始基础语 9.“活儿我不做了!三颗粮食,收不收有什么关系?”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A.拟人 B.拟物 C.夸张 D.降格 10.语言符号的能指是 A.词汇 B.语音 C.语义 D.语法 11.汉语普通话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主要出于 A.人们的喜好 B.经济上的原因 C.文化上的原因 D.政治上的原因 12.诗歌属于 A.谈话语体 B.应用语体 C.文学语体 D.宣传语体 13.纳西族语言称“大树”为“树母”、“小树”为“树男”,反映出古代纳西族曾经历过 A.群婚制阶段 B.族外婚制阶段

训诂学自考简答题

二、简答题 1、训诂学的任务? 训诂学的任务? 答:(1)释古今之异言—用当代的话去解释古代词语。(2)通方俗之殊语—用通语释方言。 (3)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说明事物的形貌让人了解。 2、今天训诂学的任务? 答:第一,加强对训诂史和训诂学方法论的研究,实现训诂学自身建设与发展;第二,总结训诂实践的经验,提高训诂工作水平,促进古文教学、古籍整理和词典编撰等。 4 、解释文句的具体内容?答:解释文句包括分析句读、疏通句义、阐明语法这些内容。 5、训诂学的原则? 答;(1)历史的(2)唯物的(3)辩证的(4)现实的。 6、谓与谓之的区别? 答:谓:使用这个术语谓的时候,被解释词放在前面。它往往用来表示以一般释特殊或以具体释抽象。“谓”相当于“指的是”或“说的是”。谓之:“谓之” 和“曰”“为”的作用、一样,可以任用其一。相当于现代的叫或叫做使用这些术语的时候,被解释的词在后面。除一般释义外,它还特别用来分辨同义词和近义词。谓之和谓的前后次序相反。 7 、读为、读曰和读若、读如的区别? 答: 读为读曰:这个术语表示用本字说明假借字。读若读如:这个术语多用来拟声注音。区别在于:前者是用本字破解假借字;后者一般是用于注音。 8 、今古经学的产生与分歧? 答:汉初的经学书籍都是用隶书书写的,当时称为“今文” 。到了汉武帝末年,鲁 恭王引荐王府而孔子住宅, 在夹壁中发现了一些用战国 时代字体写的经书,和原来 存世的今文经学有些不同, 于是就有人去研究它,这就 称为古文经学。随后就形成 今文经学派和古文经学派的 对峙。今文经学派重在微言 大义,古文经学派重在章句 训诂;今文经派认定孔丘之 后才有经,古文经派主张六 经在孔丘前便存在。今古文 经学的差别开始时主要是经 学书写字体的不同。今文用 的是汉代通用的隶书,古文 写的是战国文字;今文经书 在行文中多用本字,古文经 书则多用假借字。 9 、常见的训诂方法有哪 些? 答:(1)以形索义—形训。 (2)因声求义—声训。(3) 据文正义。(4)析词审议。 (5)辨体明义。 10、为什么训释古书要以《说 文》为重要依据,同时还要 参考古文字? 答:①《说文》是东汉许慎写 的一本字典,是通过对字形 的分析来反映字词的本意, 由于许慎掌握了较为全面的 材料和较为科学的方法,他 对自已的考察大部分比较可 靠,在我们训释古籍字词意 思时可作为重要的参考资 料,所以训释古书要以《说 文》为依据。②《说文》分 析字形是以小篆为主的,小 篆虽属于古文字,但是在形 体上距离汉字的造字之初的 形态也有很大的差距,所以 仅仅依靠《说文》还不能完 全正确地考求出字的本义, 因此考出字义需要参考古文 字。 12、笔意与笔势的区别? 答:(1)在汉字的古文字时 期,字型的具象性很强,通 过考察古文字的字形,往往 就可以发现它所代表的意 思,这就是笔意。(2)到了 今文字时期,汉字的形体大 大抽象化,笔画形态往往只 是运笔的走势,从中很难考 求出造字者的意图,所以字 形字义之间的联系就脱节 了。 13、说明音和义的关系? 答:①音义关系的偶然性。 是人为的非自然的,某一语 义要求用什么语音形式来负 载,一开始就具有偶然性。 ⑵音义关系的约定性。音义 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但存 在着与现实的联系,这种联 系是由使用语言的社会成员 共同约定。③音义关系的回 授性。由于社会的约定,本 无必然联系的音义关系便对 自身所处的语言系统产生 反作用,使语言发展接受其 已有的音义关系的影响制 约,即早起的音义关系对后 起的音义关系产生回授用。 ④音义关系的延展性。主要 是从语音系统的对应关系着 眼的;音义关系的延展性反 映于音义系统的对应性。⑤ 音义关系的类聚性。音义相 近的字往往能聚合成群。⑥ 音义关系的多元性。某一音 素或音位所允许的联系的意 义不是单一的,而某一意义 单位也允许由不同的语音形 式负载。 14、因声求义的条件与轨 道? 答:在已经约定俗称的语言 系统中,音义关系的回授性 便促使特定的声音与特定的 意义发生了关系,表达特征 相类似的符号,语音可能相 同或相近,从而为因声求义 创造了条件和前提,因此了 解汉语语言系统的沿革,注 重辨析字音中声韵调三种要 素并研究其不同历史时期的 分合异同整理古书中有关训 诂实践的资料等是因声求义 的必要条件。因声求义的轨 道是通假借、明方言、寻语 源。 15、通假与与同源的区别? 答:同字声音都相同或相近, 字的形体不同异,通假字两 个字的意义没有任何联系, 同源字的数字意义相同。 16、如何析词审议? 答:析词审议是分析词的结 构关系以审意义。①分清词 与词组。汉语中的一些双音 节的合成词是由一些双音节 的语言单位发展而来的,一 旦短语凝结一些词意思则 发生变化。②分清单纯词与 合成词。古代汉语是以单音 节词为主但也存在一定数量 的双音节的单纯词,在考察 词义时,不能把双音节词看 成合成词。③分清合成词的 含义与偏义。合成词的两个 语素,他们之间有含义偏义 两种关系。含义的合成词, 两个词素意义相辅相成,如 宾客、欣喜,弘大之类;偏 义的合成词,两个词素意义 相反或相对,而偏用其中一 个词素意义,另一个词素意 义只作陪衬,如寒暑、成败、 缓急等。④分清词素结合的 固定与自由。⑤分清词素组 合的结构方式。⑥其他(缩 略、用典、转化、连类而及)。 17、连绵词的形式特点? 答:①连绵词形体不固定(是 单纯词)。②音节组合往往可 以交并、倒易,具有双声或 叠韵的关系。③连绵词是两 个音及一个语素连缀成义, 不能分开。 18、有人把连绵词说成连语, 如何看待?(上下同义,不 可分训) 答:这要正确对待,既然上 下同义,就不是一般的连绵 词,因为山下同义,顾名思 义是指上下各有相通之义。 其实连绵词是上下凝结成一 体的,不能拆开来分析其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