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10月浙江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最新整理)10月浙江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最新整理)10月浙江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10月自学考试训诂学试题

课程代码:00819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声训

2.义界

3.当作

4.反训

5.连文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将古代的话加以解释,使之明白可晓,谓之_______。

2.训诂学的作用,大体上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指导语文教学,二、_______,三、指导辞书编纂。

3.我国传统的语言学(旧称_______)大体上包括三个部分,即:音韵学、_______、训诂学。

4.学习和研究训诂所应采取的正确态度有三点,一曰务平实,_______;二曰重证据,戒臆断;三曰_______,勿强解。

5.俗语词,包括_______和_______。

6.析言又称对文、对言,浑言又称_______、_______、散文、散言,训诂中用这两个术语来说明_______的通别。

7.“谓”和“谓之”不同:使用“谓之”时,被释的词放在“谓之”的_______;使用“谓”时,被释的词放在“谓”的_______。

8.审文例里的所谓文例,包括的内容比较复杂,举其要者,有_______、_______、_______、上下文、整部书的用词等等。

9.隋唐时期汇集佛经音义的专书,以_______和_______编纂的两种《一切经音义》为代表。

10.清代汇释虚词的工具书,有刘淇的_______和王引之的_______。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1.《孟子·尽心下》:“若崩,厥角稽首。”顺言当云:“厥角稽首,若崩。”( )

1

此异例属于省文。

2.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 )

“微闻”就是“略略听到”。

3.羲之顿首,向又惨惨自举哀,乏气勿勿。( )

勿勿:疲顿。

4.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

觉:觉察。

5.女曰:“裴郎不相识耶?”航曰:“昔非姻好,不醒拜侍。”( )

不醒:不记得。

四、解释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兰是云乡里人,少小相知,云白先主活.之。

活:

2.富有天下而无怨.财。

怨:

3.行当折摇,思复.念之。

复:

4.少益.耆食,和于身。

益:

5.保.厥美以骄傲兮。

保:

6.男儿欲作健

..,结伴不须多。

作健:

7.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

..为谁雄?

跋扈:

8.赤帝女曰瑶姬,未行.而亡。

行:

9.教之以礼,工商不相豫.。

豫:

10.酒用林花酿,茶将.野水煎。

2

将:

五、写出下列训诂学家的主要著作(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1分,共8分)

1.司马贞

2.颜师古

3.顾野王

4.方以智

5.段玉裁

6.阮元

7.顾炎武

8.钱绎、钱侗

六、写出下列著作的作者及主要内容(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1.《尔雅》

2.《广雅疏证》

3.《敦煌变文字义通释》

七、试对下文所运用的训诂方法作出具体分析说明(本大题15分)

《九歌·东君》:“縆瑟兮交鼓,箫钟兮瑶簴,鸣箎兮吹竽。”縆、箫、鸣三字骈列,“縆”、“鸣”均是动词,则“箫”字亦当是动词。宋人洪迈《容斋续笔》卷一五“注书难”条引蜀客所见本作“扌肅”。《广雅·释诂》、《广韵》并训为击,则“箫钟”即是“击钟”。王念孙又进一步指出“瑶”读为“摇”,动也。縆瑟以下三句,皆相对成文,若以瑶为美玉,则上下文不类矣。

3

训诂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训诂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将答案写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以下着作,兼注音义的是() A、《尔雅》 B、《经传释词》 C、《经典释文》 D、《释名》 2、解释正文,同时解释前人注释的训诂术语是() A、疏 B、笺 C、音义 D、释文 3、柳宗元《捕蛇者说》:“苛政猛于虎也”,句中“政”指() A、统治 B赋税 C政治制度 D统治者 4、对原文的误字误读进行更正的术语是() A、之言 B、当为 C、读若 D、析言 5、训诂学史上,“浑言”、“析言”两个术语开始使用于() A、东汉 B、唐代 C、宋代 D、清代 6、提示同义词间内在联系及区别的术语是() A、读若 B、谓 C、如字 D析言 7、“盗,逃也”。释义的方式是() A、互训 B、直训 C、义界 D、推因 8、《陈情表》:“而今刘氏,日薄西山,气息淹淹。”句中“薄”的读音是() A、bá B、bà C、báo D、pā 9、“肥,多肉也”释义的方式是 A、互训 B、推因 C、摹写 D、义界 10、“百丈山怀海禅师始立天下禅林规式,谓之清规。”“清规”指() A、佛寺所定的规则和戒律 B、满清规矩 C、清真规矩 D、繁琐、不合理的成规 11、下列词语,属于佛教词汇的是() A、庄严 B、庄重 C、严肃 D、威严

12、《上林赋》:“仁频并闾”仁频即槟郎。句中“仁频”来自() A、朝鲜语 B、日语 C、爪哇语 D、马来西亚语 13、下列着作郭璞作注的是() A、《诗经》 B、《论语正义》 C、《孝经正义》 D、《尔雅正义》 14、孔颖达撰《五经正义》,包括《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和() A、《周易正义》 B、《论语正义》 C、《孝经正义》 D、《尔雅正义》 15、《孟子正义》的着者是() A、陈奂 B、马瑞尘 C、刘宝楠 D、焦循 16、汉朝人注释经籍鉴定了训诂学的基础,代表人物有() A、毛晋 B、郑玄 C、孔颖达 D、邢岗 17、训诂学发展的中落期在 A、先秦 B、两汉 C、魏至唐 D、宋至明 18、《诗经·南周·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归”指() A、出嫁 B、回家 C、偿还 D、行礼 19、古籍在刻印、传抄过程中出现的失落字现象称为() A、衍文 B、脱文 C、讹文 D、倒文 20、利用他书来校勘本书的校勘法叫做() A、对校法 B、他校法 C、文物校书法 D、理校法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将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少选、错选、多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章炳麟《国故论衡》认为,“训诂”包含() A、通论 B、驸经 C、绪论 D、略例 E、概说 2、训诂的方法包括 A、据文证义 B、依境别义 C、因声求义 D、以形索义 E、析词审义 3、萧统的《文选》在唐代主要的注体有() A、李善注 B、五臣注 C、郭璞注 D、范宁注 E、孔颖达注

自考汉语言文学-训诂学笔记自考复习过程

北京自考“训诂学”复习题一 一、训诂的功能:汉代人去读先秦或更早的典籍,已略有困难;而 到了唐代,一般人对两汉、先秦的典籍,就更不容易懂了。所以,在阅读和研究古代文献时,就需要首先扫清文字障碍,减少语言隔阂。 二、“训诂”这两个字连用,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唐代的 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周南。关雎》的疏中对“训”和“诂”分别作了解释。他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三、《毛诗诂训传》,是毛亨为《诗经》所作的传注,简称《毛传》。“传”是一种发明经典大义的体例。“春秋三传”有左丘明的《左传》、公羊高的《公羊传》、谷梁赤的《谷梁传》。毛亨注释《诗经》虽有叙事,但却以解释语言为主,所以叫《毛诗诂训传》。 四、孔颖达的意思是说,诂和训,是解释语言的两个不同的法则:(一)“诂”是解释“异言”的。所谓“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因时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古语。因地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方言。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对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雅言)去解释,这就是“诂”。 (二)“训”是道形貌的。所谓“道形貌,就是对文献语言的具体的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五、近代学者黄侃先生对“诂”、“训”二字的解释,反映了训诂学进一步发展后所具有的新的含义。‘诂’就是‘故’,‘本来’的 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黄侃先生对‘诂训’的解释,说明他已有了词义的系统的观点。在解释词义的时候,首先要推求它的本义,即可以推溯的最原始或最核心的意义,然后沿着词义发展的线索,找出它不同的引申义。这样才能完成对一个多义词词义系统的解释。比如(诗经。大雅。大明),毛亨不把“京”解释作

训诂学试题(1)汇总

训诂学试题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每题3分,共15分) 1.形训——是以形说义的方法,即通过对字的形体结构的分析来寻求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 2.互训——即以意义相同之字,相互训释。 3.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一般用于以同义词或近义词作释。 4.读曰——又称“读为”“破字”,即用本字本义来说明假借字。 5.当为——校勘术语,用以直接指明正字以纠正误字。也称“当作”。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我国的传统语言学(旧称小学)大体上包括三个部分,即_音韵学_、_文字学_、_训诂学_。 2.所谓义疏,也是一种传注形式,其名源于六朝佛家的解释佛典,以后泛指_正义_。 3.学习和研究训诂学,应该采取正确的态度,它要求实事求是、无征不信。具体说来,应注意如下三点:一曰务平实,忌好奇;二曰重证据,戒臆断;三曰宁阙疑,勿强解。 4.谓和谓之不同:使用谓之时,被释的词放在谓之的后面;使用谓时,被释的词放在谓的前面。 5.《一切经音义》有两种,一种的编者是释玄应,凡二十五卷;另一种的编者是释慧琳,凡一百卷。 6.王念孙、王引之,世称高邮王氏父子,称他们的四部主要著作为高邮王氏四种,即:《读书杂志》、《广雅疏证》、《经义述闻》、《经传释词》。 7.读破又称破字或易字,这个术语包含两个意思:其一是指用本字来改读古书中的假借字。其二是指改变一个字原来的读音以表示意义的转变。 8.训诂的中心内容是释词,因此所谓训诂的方法,主要就是释词的方法。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每小题2分,共10分) 1.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 ╳ ) 微闻:略略听到。 2.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 ) 保:依恃,凭仗。 3.察笃夭隐,孤寡存只。( √ ) 笃:察。 4.杯觞引满从衣湿,墙壁书多任手顽。( ╳ ) 从:随着。 5.牧童向日眠春草,渔父隈岩避晚风。(╳ ) 隈:躲在。 五、写出下列训诂学家的主要著作(每小题1分,共8分) 1.郝懿行:《易说》《书况》 2.刘熙:释名、孟子注 3.张揖:广雅、埤仓、古今字诂 4.颜师古:匡谬正俗、急就章注、汉书注、五经正义 5.郭璞:尔雅注 6.服虔:春秋左氏传行谊、春秋汉义驳 7.邢昺:论语正义尔雅义疏孝经正义 8.桂馥:说文解字义证 六、写出下列著作的作者及主要内容(每题4分,共12分) 1.周礼正义——书名,八十六卷,二百余万字,

许威汉版训诂学自考填空

填空、选择 一、填空: 1、“训诂”合称始于汉代的《毛诗古训传》。 2、训诂是顺其条理解说故旧之言以教人。 3、古书的注释以毛亨注释的《诗经》的《诗经古训传》为最早。 4、古书的注释以毛亨注释的《诗经》的《诗经古训传》为最早,另一种是从实际语言材料里把“语言单位”抽出来,分门别类来说明意义的体系,这以作者尚难考定的《尔雅》,它是按语义分类编辑的字典为最早。 5、《毛诗诂训传》和《尔雅》这两部书都是古人最初的训诂实践的成果。 6、训诂学的三项任务表明训诂学是沟通古今语义的桥梁。 7、 8、训诂学的根本任务:第一,加强对训诂学史训诂学方法论的研究,实现训诂学自身的建设与发展,第二,总结训诂学的经验,提高训诂工作水平,促进古文教学、古籍整理和词典编纂等。 9、解释词义是训诂学的核心内容。 10、传统训诂学以经书的解释为中心。 11、解释文句包括分析句读、疏通句义、阐明语法这些内容。 12、汉代立《诗》《书》《礼》《易》《春秋》。于学官学校,定为“五经”。王易的一经为《乐经》 13、“尔”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 14、传统训诂学最大的局限是“崇古”。 15、总释群书语义的代表作是《尔雅》。 16、《释名》东汉·刘熙、《广雅》魏·张揖、《方言》汉·扬雄。 17、音义兼注的专著大致又可分为两类:一是单注一书的音义已归入注疏类,从略,一是注释群书的如《经典释文》唐·陆德明。 18、《说文解字》的作者是东汉的许慎。 19、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释作注解。这种注释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 20、唐人还为汉以下的其他古书作注释,比如司马迁的《史记》,在唐代就有《司马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萧统的《文选》;在唐代就有李善注和五臣注。萧统的《文选》又叫《昭明文选》。 21、史记三家注:唐代就有司马贞的《司马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刘宋时期的裴《史记集注》 22、李善注《文选》,几乎全力集中在注明出典方面。 23、汉魏六朝以来利用“四声别义”这一特点给古书注音。 24、朱熹的《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集注》合称《四书集注》。 25、严复翻译十八九世纪世界名著,有过“信、达、雅”之说,翻译古文亦然。 26、“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情:实情。 27、以人民往视者。以:有。 28、“谓”:指的是。 29、“或”:说的是。 30、当为(当作)、读为(读曰)、读若(读如)、之言(之为言) 31、使用声训的术语是之言(之为言)。 32、如字:这个术语是用来表明某字当读本音训诂术语,与“破读”、“读破”相对而言。 33、解释词义的方式有互训义界(推因) 34、揭示同义词内在联系及其区别的训诂术语是析言。 35、句读这一名称,最早见于何休《公羊传注·序》 36、“名与实”是小学研究的主线。 37、以形索义的训诂方法是外在形式的利用 38、作为以形索义的形训,分析字的形体结构必须以推求字的本义为目的。 39、《说文解字》是以形索义的典式。 40、有一种训诂的方法是以形索义,例如“弈”的“大”古代写作(P89页),像一个人正面站立的样子,本义是大;“弈”的“89 ”古代写作# 。本义是围棋。 41、运用以形索义原则须以笔意为据 42、“厥义”即字形中反映的词义,也就是笔意。

2018年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

2018年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 填空题 □“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孔颖达认为:“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诂”是解释“异言”的,“训”是“道形貌”的。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的作者是马瑞辰。 □黄侃先生认为: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解释词的本义。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引申义。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训诂工作是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 门工作。 □训诂工作主要有三种:注释工作、纂集工作、考证工作。 □训诂材料包括: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跟注释工作相对应;纂集类训诂专书,跟纂集工作相对应;考证材料,与考证工作相对应的材料。 □前人所称的“传”、“说”、“解”、“诠”、“疏”、“证”、“微”、“诂”、“注”、“义证”、“正义”等,都是随文注释的名称。 □纂集类训诂专书有:依物类分篇汇集同训词的《尔雅》;依照据形说义原则用部首统帅文字的《说文解字》;专门纂集声训以明语源的《释名》;沟通方言词与标准语音义的《方言》等。 □考证专书包括:孔颖达《五经正义》;顾炎武《日知录》;王念孙、王引之《读书杂志》与和《经义述闻》;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与《十驾斋养新录》;赵翼《陔余丛考》;沈家本《历代刑法考》;李慈铭《越慢堂日记》; □训诂体例指训诂工作中所运用的训诂体式和条例。它包括对训诂现象的科学解释,对训诂方法科学依据的理论说明和从程序上加以分解,对文献词义的存在形式、运动规律、特点性质的科学论述。 □黄侃说:“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训诂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材料,训诂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 □训诂学三个时期是:早期训诂学、晚期训诂学、现代训诂学。 □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字的形、音、义)古代合称“小学”。 □训诂学在具体实践中所面临的两大任务是: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诂学。 □应用训诂学侧重于实际应用,主要是解读和注释古代文献。 □理论训诂学侧重于理论探讨,如词和义之间的关系等。□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诂学二者的关系是:理论探讨以实际应用为目的,实际应用以理论探讨为指导。 □训诂的产生期在先秦两汉;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在魏晋隋唐;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在宋元明;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在清代;训诂学科学理论的创建期在近现代。 □训诂的萌芽期在先秦,训诂工作的系统化期在两汉。 □训诂发展的标志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再度注释的出现、训诂范围的扩大、集注、集解的出现与字书、韵书、义书的分立。 □再度注释的代表是孔颖达奉敕所作的《五经正义》。 □郭璞注《尔雅》和《方言》。

《训诂学基础》期末试题A卷附答案

《训诂学基础》期末试题A卷附答案 试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 ) A. 《毛诗诂训传》 B.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 C. 《说文解字》 D. 《尔雅》 2.魏晋隋唐时期是() A. 训诂的产生期 B. 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 C. 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 D. 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 3.《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 A. 许慎 B. 梅膺祚 C. 段玉裁 D. 戴震 4.《墨子间诂》属于() A. 传注 B. 章句 C. 义疏 D. 集解 5.《释名》的作者是() A. 许慎 B. 段玉裁 C. 刘熙 D. 黄侃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三种不同性质的训释是:、、。 2.训诂考证的三种方法:、、。 3.黄侃先生认为:诂就是,本来的意思。解释词的。训就是,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 4.声训的作用主要有两个:、。 5.从训诂的体式来看,专门解释古书正文的叫,既解释古书的正文,又解释前人的传住的一般叫。 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乾嘉学派: 2.《经籍纂诂》: 3.以形说义: 4.义训:

5.同源词: 增字足义: 四、说明下列各例属何种训诂方式(每小题1分,共10分) 1、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尔雅·释宫》) 2、党、晓、哲,知也。楚谓之党,或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方言》) 3、二足以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尔雅·释鸟》) 4、邑外曰郊,郊外曰野。(《诗政训传》) 5、天,颠也。(《说文解字》) 6、福者,备也;备者,备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之谓备。(《礼记》) 7、采,采取也,从木从爪。(《说文解字》) 8、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者,得也。(《庄子·齐物论》) 9、乱,治也。(《尔雅·释诂》) 10、黑与青谓之黻,五色备课之绣。(《诗政训传》) 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义界的实质、原则是什么?它的局限性是什么? 2.通释语义与随文释义的区别是什么? 3.解释?望文生训?的含义,并说明产生这一训诂弊病的主要原因。

历史系史学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个命题包含三层意思:一是研究历史总是研究者现时 现刻的思想活动;二是历史研究是由现时生活需要激发起来的;三是历史是按 现时人的兴趣和价值取向来思考和理解的。这个命题含有明显的历史相对主义 的消极成分,但也含有一定的合理因素,那就是确认了一个事实:历史认识的 起点,来源于研究者感受到的现实需要。 列举从古自今史考的名著:司马光《通鉴考异》、顾炎武《日知录》、赵翼《廿二史札记》、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章学诚《文史通义》、崔述《考信录》 列举20世纪历史学概论性著作:曹佐熙《史学通论》、李则纲《史学通论》、周容《史学通论》、杨鸿烈《史学通论》、李大钊《史学要论》、朱希祖《中国史学通论》、蒋祖怡《史学纂要》。 列举史学方法著作: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姚永朴《历史研究法》、浮田和民《史学原论》、梁启超《新史学》 马克思史学的东西:翦伯赞《中国史纲》、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吕振羽《简明中国通史》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列举出列举出五部查阅资料的工具书:唐代欧阳洵《艺文类聚》、北宋李昉、李穆《太平御览》、三国魏文帝时刘劭、王象等《皇览》、明解缙《永乐大典》、,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宋代李昉﹑扈蒙﹑李穆《太平广记》、北宋李昉﹑徐铉﹑宋白及苏易《文苑英华》、清朝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唐初的虞世南《北堂书钞》 名解历史观: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世界观与历史观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历史观 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 领域的延伸。阶级史观(革命史观) 又称阶级斗争史观,从阶级的视角去研究历史,研究各个历史阶层中不同主导的阶级和各个阶级的发展状况对所在历史时 期的影响、文明史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综合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 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全球史观(整体史观)、(近)现代化史观、英雄史观、正统史观、个人历史观等。 历史比较研究法:历史比较研究法是对历史上同类事件、人物和现象进行比较 和对照,并分析其异同及缘由,从而寻求历史规律的一种方法。遵循“可比性 原则”——拿来作比较的事物,其材料必须是同类的,同一范畴的,采用同一 标准的,处理方法也是相同的。从历史事实出发进行比较。明确比较研究的主 题,确定比较对象。深入比较,找出异同。广泛验证,揭示规律。这样就有助 于克服史学研究的片面性、狭隘性,可以起到“间接实验法”的作用结论鲜明, 有说服力有助于开拓视野,启发思路,发现新问题。比较方法不是唯一的,也 不是万能的,结论会有不完全性或或然性,结论还带有很大的揣测性,容易产 生牵强附会。

自考《训诂学》复习精华

一、填空 1、提出“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观点的是黄侃。 2、用来表明某字当读本音的术语是如字。 3、对原文的误字误读进行更正的术语是当为(当作)。 4、揭示同义词间内在联系及区别的训诂术语是浑言、析言。 5、汉代郑玄对《诗》的注解称为笺。 6、关于《文选》的注解,以注明典故出处来源著称的注解著作是李善著《文选》。 7、将训诂的“训”解释为“说教而教之,必顺其理”的清代学者是段玉裁。 8、将训诂的“诂”解释为“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的清代学者是段玉裁。 9、古人最初的注疏式的训诂实践的成果是()。 10、古人最初的辞书式的训诂实践的成果是《尔雅》。 11、四书集注是指《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集注》《大学集注》。 12、毛传:“思,辞也。”这里的辞指的是文句中的虚词。 13、术语中用来说明虚词的是辞或词。 14、为《史记》作注解的三家注的作者是裴因、司马贞、张守节。 15、“四声别义”大体出现的时间是汉魏六朝。 16、最早将“训诂”合用是汉代毛亨的《毛诗诂训传》。 17、解释文句包括分析句读、疏通句意、阐明语法等几方面的内容。 18、梁代萧统所编的《文选》在唐代主要的注本有李善注、五臣注。 19、汉魏以来的六朝经师利用四声别义的特点为古书注音。 20、《十三经注疏》本《毛诗正义》收录了汉代毛亨的传、汉代郑玄的笺、唐代陆德明的释文、唐代孔颖达的正义。 21、传统训诂学中古人最早的训诂实践的成果是《毛诗古训传》《尔雅》。 22、古书中用来声训的术语是之言(之为言)。 23、训诂学的核心内容是解释词义。 24、〈史记三家注〉包括了刘宋裴因的〈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的〈史记所隐〉、和唐代张守节的〈史记正义〉。 25、朱熹〈四书集注〉包括《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集注》《大学集注》。 26、俞樾所著的训诂学著作有〈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等。 27、“句读”一词最早见于何休所著的〈公羊转注.序〉。 28、〈说文解字〉中最常用的训诂方法是形训。 29、运用以形索义的原则必须以笔意为据。 30、〈荀子.正名〉:“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谓之不宜。”这段话揭示了音义关系的偶然性、约定性。 31、“先帝尝与太后不快,几至成败。”中的“成败”是一个偏义的合成词。 32、训诂的方法有以形索义、因声求义、据文正义。 33、笔意是指能反映造字意图的字形。 34、王念孙说:“凡连语之字皆上下同义,不可分训。”他所说的连语指的是连绵词。 35、用反义词解释词义的现象称为反训。 36、“右文说”是由王圣美最早提出来的。 37、对于音义关系的探求,宋代王圣美提出了右文说。 38、“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使用的训诂方式是义界。 39、“盗,逃也。”使用的训诂方式是推因。

最新10月浙江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10月自学考试训诂学试题 课程代码:00819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貌 2.递训 3.谓之 4.读破 5.联绵词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读书杂志》是清代训诂学家________的代表作。 2.宋人________认为,汉字类在左,义在右,字从某声即具某义。这个观点被人称之为________。 3.明________著《骈雅》七卷,所收词头都是________的,其中有一些是冷僻词,有一些是不见于高文大 典的俗语词。 4.按照这样的解释,我们对训诂这一术语便能得到如下的印象:训就是________,诂(故)就是________。 5.对《说文解字》的研究,在清代达到了空前兴盛的局面。清代《说文》注家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人成就最卓著,通常称他们为《说文》四大家;四家中,________的成就又首屈一指。 6.《尔雅》的前三篇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训诂的条例有三:一曰________,二曰________,三曰________。 8.近人________的________一书,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唐宋元明诗词曲中的特殊词语作了较为系统的考释研 究。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1.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 俭:俭朴。 2.感物愿及时,每恨靡所挥。( ) 挥:挥酒。 3.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 唧唧:叹息声。 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落英:坠落的(桃)花。

自考2017年新大纲《训诂学》真题(一)

2017新大纲《训诂学》真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以下著作,兼注音义的是()。 A.《尔雅》 B.《经传释词》 C.《经典释文》 D.《释名》 【答案】C 【解析】《经典释文》是古人读经书时用的字典,唐陆德明撰,30卷。它以考证古音为主,兼辨训义,引用了十四部文献《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公羊传》、《榖梁传》、《孝经》、《论语》、《老子》、《庄子》、《尔雅》。 《尔雅》是第一部词典,“尔”是“近”的意思(后来写作“迩”),“雅”是“正”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经传释词》解释经传古籍中虚词的专著。清代王引之撰。 《释名》,训解词义的书。汉末刘熙作,《释名》是一部从语言声音的角度来推求字义由来的著作,它就音以说明事物得以如此称名的缘由,并注意到当时的语音与古音的异同。 2、解释正文,同时解释前人注释的训诂术语是()。 A.疏 B.笺 C.音义 D.释文

【答案】A 【解析】笺,也是给书作注解的意思,但注只是对原著做注释,笺既有对原著做的注释,也有对注解做的注释。“音义”,辨音的书叫做音,释义的书叫做义,合起来叫做音义。音义本以辨音释义为主,但往往也从事校勘。音义也有许多别称,如释文、音训、音注、音释、音解等,还可以省称“音”。 释文,解释词语音、义的文字。唐·陆德明有《经典释文》。 3、柳宗元《捕蛇者说》:“苛政猛于虎也”,句中“政”指()。 A.统治 B.赋税 C.政治制度 D.统治者 【答案】B 【解析】苛政:繁重的徭役赋税。 4、对原文的误字误读进行更正的术语是()。 A.之言 B.当为 C.读若 D.析言 【答案】B 【解析】训诂中改正误字误读,则说“某当为某”之言:格式是“甲之言乙也”、“甲之为言乙也”。使用这两个术语时,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之外,释者与被释者之间有时是同音的关,有时是双声或叠韻的关系。 读若:拟其音注音,多用于拟声注音的训诂学术语析言:析言又称对文、对言,浑言又称通言、统言、散文、散言。训诂中用这两个术语来说明近义词的通别。所谓析言,是指近义词同中有異,而强调其異的一面;所谓浑言,是指着眼其共同性的一面,而不计较其中细微的差别。 5、训诂学史上,“浑言”、“析言”两个术语开始使用于()。 A.东汉 B.唐代

1月自考训诂学自考试题

2011年1月自考训诂学自考试题 浙江省2011年1月自考 训诂学试题 课程代码:00819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连语 2.读如 3.推原 4.之为言 5.音训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1.辨析古书异例是训诂学的内容之一,古书异例包括倒文、______、______、变文等。 2.训诂学的作用,大体上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指导语文教学,二、______,三、______。 3.《尔雅?释诂》:“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这属于训诂方式中的______。 4.析言又称______、______,浑言又称通言、统言、散文、

散言,训诂中用这两个术语来说明______的通别。 5.学习研究训诂所应掌握的基本观点是______、______和唯物的观点。 6.继张相《______》之后,对俗语词研究作出较大贡献的,应首推蒋礼鸿先生的《______》。 7.隋唐时期汇集群书音义的专书,最著者为唐初______的《经典释文》。 8.清代汇释虚词的工具书,有______的《助字辨略》和王引之的______。 9.清代研究《尔雅》的主要著作有______的《尔雅正义》和______的《尔雅义疏》。 10.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对一个字的解释,大体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三项。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1.乐府诗《妇病行》:“行当折摇,思复念之。”( ) 复:又。 2.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 ) 益:副词,更加。

许威汉版训诂学自考论述题

论述: 1何为以形索义?以形索义应注意哪些问题? ⑴以形索义本名形训。形训者据字型分析以求自本义的训诂方法。⑵形训必须使用说文及古文字资料。⑶要分清笔意和笔势。笔意指所用字型能反映文字的本义。笔势为字体演变后,字形不再能反映本初之物象。⑷要防止望文生训。 以形索义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⑴文字形体与词义的关系。字形与字义必相关。,不分析字形可见字本义。例如:《说文》:“信”,诚也。从人从言,会意。“命,使也,从口从令。”都是形训。我们从中看到了字形与词义的关系。⑵古文学与训诂。训释古书要以《说文》为重要依据,同时还要参考古文字。⑶笔意和笔势在运用以形索义这一方法时,必须以笔意为依据,否则就会穿凿附会,导致谬误。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指出:“及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这里所说的“厥意”即字形中反映出的词义,也就是笔意。颜之推《颜氏家训》中曾说:“学者若不信《说文》之说,冥冥不知一点一画有何意焉。”这就是说,颜氏当时的字形已显示不出“一点一画”之意,只有较早的文字才有笔意。发展的结果,字形日益显不出“一点一画”之意,⑷防止望文生训。“望文生训”是古书注释中最常见的错误之一,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①因不明古义而望文生训。例如:乐府诗《行行重行行》中的诗句,“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中的“顾”有人误注为“顾,念,想;反,同返。”其实“顾”有还、“返回”义。②因不明通借而望文生训。 2、论“佑文说”? 答:王子邵(圣美)提出“右文说”。“右文说”就是从声符求字义的学说。取名“右文”,是就大部分声符在右而言。“右文”说从形声字的形符与字义的关系着眼,通过字族来研究汉字,揭示汉字孳乳变易的某些特征,为古代语言文字的研究指示了新途径。随着“右文”说的发展,清代发生了“音近义通”说。“音近义通”说却把范围扩大到异形的字;异形字只要音近,义就可通。也可以说,“音近义通”说把“右文”说向前推进了一步。“音近义通”说由王念孙等开其端,由阮元、刘师培等先后发挥。由章太炎、梁启超、刘赜、杨树达等共为推阐,逐渐形成了学术体系。 3、论词义的性质定义与特点? 答:词义者人类最小语言单位—词,与文字之语义内涵。词义有本义和引申义,而文字富有假借义之别。 ⑴词义的概括性。列宁说过:“任何词都是概括了的。”“人”的词义是会说话、能制造劳动工具、过社会生活的脊椎动物,它不是专指一个人,而是指具有以上特征的一切人,⑵词义的客观性。“评法批儒”中把同一个“民”字在《论语》中解释为“奴隶”,证明孔子是奴隶制的辩护士,在《孟子》中反过来解释为“奴隶主”,证明孔子是奴隶制复辟狂。在《商君书》中则解释为“新兴地主阶级”,证明商君是地主阶级政治家。这只是从政治需要出发随心所欲的解释而已。 4、论述字本义与字馀义的关系? ⑴“凡字有本义,有引申假借之馀义焉。⑵守其本义,而弃其馀义者,其失也固;⑶习其馀义而忘其本义者,其失也蔽。⑷蔽与固皆不可以治经。”⑸段玉裁这个见解是在对语言现象作大量的分析之后才提出的。固其为可信。 他在《说文解字·注》中分析了一千一百多字的引申义。许慎的《说文解字》收字九千多,而其中常用字不到半数。段玉裁分析的千余字基本上是常用字,因此段玉裁的分析具有实用性与普遍性。例如:“宰—罪人在屋下执事者。注:此宰之本义也,引申为宰制。如“宰”本来是屋内奴隶(所谓“罪人”),因贴近奴隶主,有可能得到奴隶主信用,逐渐具有职权,乃至扩大职权。到了后代,直到成为官僚,执掌国政。这样,“宰”就由贬义演为褒义了。 5、论述方俗词义难释的原因? 答:⑴方俗词义是指方言俗语的语言汇种,词的特殊意义是指方言俗语中语言词汇的词的特殊意义。⑵①训释方俗词义往往会遇到重重困难。其原因在于:第一,可以引证的材料很缺乏,几乎没有合适的字书、词典可查。比如:“睃”字,《词海》、《词源》、《汉语词典》都不收,收了它解释为斜着眼睛看,并且注明“多见于早期白话”(1996年修订本删去这个字),读者才勉强得以解释。第二,记录当时口语的文字往往有多种写法、而且抄写的人和刻印的人文化水平较低,错别字不少。而这些错别字又往往跟方言有关,当时的韵书往往难以作为严格的依据。例如:“们”写作“懑”“门、每”,“这”写作“者”、“遮”(多种写法)。音近误写后就使人费解。第三,中古、近古双音结构的语言单位占多数,但是又没有固定下来,某一语言单位是词还是词组,有时会使人琢磨不定;有时合成词的两个词素的次序不固定,有时出现不规则的缩语,都使人难以确定词义。例如:元剧《勘金环》中的“张千,将问事来。”中的问事:不是审问事由或审问事实,而指刑具,相当一个词,光凭语感或脱离语境来认识,则相当于词组。又例如:“老身便好张主。”张主“即”主张“,词素次序颠倒,容易使人费解。第四,有些少数民族的借词,还没有成为汉语词汇的一部分,需要从少数民族语的古代文献中去找对应的词。比如:《开诏救忠》剧楔子中的语句“不杀他时,推出辕门,著他牙不了吧!“中的”牙不“又写作”哑步“是蒙古语”走“的意思。 6、论述佛教用语对汉后古代汉语词义的影响? 答:⑴从公元第1世纪到第10世纪,即从东汉到唐宋间,我国和印度的来往,已经有了一千年的历史。⑵在这个期间,我国社会、除了佛教关系以外,其他方面也受到印度的一些影响,佛教用语(包括借词和译词)不可避免地要输入到汉语词汇里来。⑶印度佛

《训诂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训诂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5分,共25分) 1、形训—— 2、互训—— 3、犹—— 4、读曰—— 5、当为——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25分) 1、我国的传统语言学大体上包括三个部分,即、、。 2、所谓义疏,也是一种传注形式,其名源于六朝佛家的,以后泛指正。 3、学习和研究训诂学,应该采取正确的态度,它要求、。具体说来,应注意如下三点:一曰务平实,忌好奇;二曰重证据,戒臆断;三曰宁阙疑,勿强解。 4、《一切经音义》有两种,一种的编者是,凡二十五卷;另一种的编者是,凡一百卷。 5、,世称高邮王氏父子,称他们的四部主要著作为高邮王氏四种,即:、、、。 6、读破又称或,这个术语包含两个意思:其一是指用本字来改读古书中的。其二是指改变一个字原来的以表示意义的转变。 7、训诂的中心内容是,因此所谓训诂的方法,主要就是的方法。 8、再度注释的代表是孔颖达奉敕所作的。 9、训诂学在具体实践中所面临的两大任务是和 10、训诂工作主要有三种,其中一种是注释工作,其余两种是:、。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2分,共10分) 1、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微闻:略略听到。() 2、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保:依恃,凭仗。() 3、察笃夭隐,孤寡存只。笃:察。() 4、杯觞引满从衣湿,墙壁书多任手顽。从:随着。() 5、牧童向日眠春草,渔父隈岩避晚风。隈:躲在()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音义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哪些特征? 2、如何进行“析词审义”

训诂学参考答案: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 1、形训——是以形说义的方法,即通过对字的形体结构的分析来寻求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 2、互训——即以意义相同之字,相互训释。 3、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一般用于以同义词或近义词作释。 4、读曰——又称“读为”“破字”,即用本字本义来说明假借字。 5、当为——校勘术语,用以直接指明正字以纠正误字。也称“当作” 二、填空题 1、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 2、解释佛典 3、实事求是;无征不信 4、释玄应;释慧琳 5、王念孙;王引之;《读书杂志》;《广雅疏证》;《经义述闻》;《经传释词》 6、破字;易字;假借字;读音 7、释词;释词 8、《五经正义》。 9、应用训诂学;理论训诂学 10、纂集工作;考证工作 三、判断题 1-5 ×√√×× 四、简答题 1、音义关系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偶然性、约定性、回授性、延展性、类聚性、多元性。 2、析词审义要做到“三分清”:分清词与词组;分清单纯音与合成词;分清合成词的含义与偏义;分清词组的结构方式

四川2018年4月自考00819训诂学试题及答案

C018·00819(专卡) 绝密★考试结束前 四川省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训诂学 课程代码:00819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2.应考者必须按试题顺序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3.涂写部分、画图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书写部分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签字笔。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 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训诂者,通古今之异词,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这一定义的 提出者是 A.毛亨 B.许慎 C.郑玄 D.孔颗达 2.根据书面语言的实际材料,随文逐字作出具体的语义分析。这类书最早的一部 是 A.《尔雅》 B.《毛诗故训传》 C.《方言》 D.《说文》 3.训诂学的任务之一是释古今之异言”。这一观点的提出者是 A.毛亨 B.郑玄

C.郭璞 D.孔颖达 4.《韩非子》:“夔有一足。”这句话的译文,正确的是 A.夔有一只脚 B.有一个夔足够了 C.有一只脚的夔 D.有一双脚的夔 5.“训诂声音明而小学明,小学明而经学明。”这个观点的提出者是 A.段玉裁 B.王念孙 C.王引之 D.孔广森 6.“无论怎样俗”的一个字,只要它在社会上占了优势,也值得我们追求它的历史。”这个观点的提出者是 A.王念孙 B.段玉裁 C.王力 D.黄侃 7.《经籍籑站》的作者是 A.刘熙 B.张揖 C.阮元 D.陆佃 8.下列著作,属于形音义合解的一部是 A.《释名》 B.《通俗文》 C.《群经音辨》 D.《说文解字》 9.《史记正义》的作者是 A.孔颖达 B.司马贞 C.张守节 D.裴骃 10.《左传·庄公十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其中的“情”,意义是

训诂学试题

浙江省2009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训诂学试题 课程代码:00819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貌 2.递训 3.谓之 4.读破 5.联绵词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读书杂志》是清代训诂学家________的代表作。 2.宋人________认为,汉字类在左,义在右,字从某声即具某义。这个观点被人称之为___ _____。 3.明________著《骈雅》七卷,所收词头都是________的,其中有一些是冷僻词,有一些是不见于高文大典的俗语词。 4.按照这样的解释,我们对训诂这一术语便能得到如下的印象:训就是________,诂(故)就是________。 5.对《说文解字》的研究,在清代达到了空前兴盛的局面。清代《说文》注家中以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人成就最卓著,通常称他们为《说文》四大家;四家中,________的成就又首屈一指。 6.《尔雅》的前三篇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训诂的条例有三:一曰________,二曰________,三曰________。 8.近人________的________一书,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唐宋元明诗词曲中的特殊词语作了较为系统的考释研究。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1.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 俭:俭朴。 2.感物愿及时,每恨靡所挥。( ) 挥:挥酒。 3.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 唧唧:叹息声。 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落英:坠落的(桃)花。 5.还似墙西紫荆树,残花摘索映高塘。( ) 摘索:索取。 四、解释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莺能歌子夜,蝶解舞宫城。 2.俄而柳生其左肘,其意蹶蹶然恶之。

自考2015年4月《训诂学》真题

2015年4月《训诂学》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唐代释慧琳完成的训诂著作是()。 A.《水经注》 B.《世说新语注》 C.《论语义疏》 D.《一切经音义》 【答案】D 【解析】唐释玄应和慧琳的《一切经音义》是汇集这类双语研究成果的训诂专著。【考点】训诂学的产生与发展——训诂学的深入与拓展期——魏晋隋唐 2.训诂的方式除了有互训、义界之外,还经常使用的有()。 A.转语 B.推因 C.以形索义 D.浑言 【答案】B 【解析】常见的训诂方式有互训、义界和推因。 【考点】注释原理 3.提出“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这一说法的是()。 A.许慎 B.孔颖达 C.段玉裁 D.黄侃 【答案】D 【解析】黄侃认为,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考点】绪论——训诂名称的由来及含义

4.李善注释《文选》主要是()。 A.注明出典 B.考证人名、地名 C.考核史实 D.阐明哲理 【答案】A 【解析】《文选》多引据经典,李善便集中力量注明出典,其次才兼及释义。【考点】训诂专书——训诂专书的类型 5.体例中具有“连篆为句”现象的著作是()。 A.《方言》 B.《说文》 C.《尔雅》 D.《释名》 【答案】B 【解析】《说文解字》的解说以篆文为主体。 【考点】训诂专书——训诂专书的目的、性质和意义 6.下列词语中不属于佛教词汇的是()。 A.当今 B.因果 C.法宝 D.现在 【答案】A 【解析】因果、庄严、法宝都是来自佛教用语,并且受到了汉语的融化。【考点】训诂考证的工作与材料——考释与证明综述 7.训诂术语“某,某也”表示的是()。 A.以一般释特殊 B.以具体释抽象 C.某一词当解释为另一词 D.同义词间的关系

史学概论试题库及相应标准答案

史学概论试题库及相应标准答案: 一、填空题: 1、有关历史运动的历史观点有: 、 2、有关历史动力的历史观点有: 、 、 3、有关史学功能的历史观点有: 、 4、历史文献学包含有 、 辨伪学等。 5、历史学以历史资料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有 、 等。 6、《当代史学的主要趋势》的作者是英国著名史学家 7、意大利史学家 的代表作是《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 8、史的初意是 9、孟子说“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 ,这里的 10、历史的基本属性是 11、 史学的代表人物是孔德。 12、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认为历史即哲学,他奠定了 13、历史学是 14、历史是 15 、 历 史 学 的 学 科 结 构 可 分支学科和 版本指 、印本也兼及写本。 刻本按刊刻者又可分为殿本书、 我国古代的正统史观有 中国资产阶级史学的倡导是以 王国维“二重证据法”指的是以 史学理论包括史学本体论、 史”是 的科学。 规律论等。 地理环境论等。 、经世史观等。 、训诂学、辨伪学 的意思。 的基础。 的过程。 分为以客观 的分支学科。 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以历史学本身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学分支学科指的是 现在知道的最早的刻本书是公元 陈垣的《古教四考》是 陈垣在 元史研究方面的著作有 、 、私家自刻。 、圣人史观。 写的《新史学》为标志的。 补正 、 三个部分。 和。 年中国唐朝刊刻的《 》卷子。 、 和《摩尼教入中国考》 。 、 和《元秘史意 音用字考》。 26、顾颉刚在《 》中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 27、公元五世纪 之后西方史学成了一门独立的学问, 他也因此获得了西方 “史学之 父”的殊荣。 28、西方古典的世俗的历史学特点是 29、希腊最早的史迹,是靠《荷马史诗》流传下来的,它由 分组成。 两部 30、古罗马最杰出的史学家是 和 ,而 论发展的最高水平。 的史学理论标志着古代欧洲史学理 31、中世纪的史观主要是 32、神学家奥古斯丁的《 》奠定了中世纪西欧基督教神学历史思想基础。 33、 14-16 世纪文艺复兴中产生了人文主义史学以 与 为主题。 34、18 世纪启蒙运动中理性主义史学以 和 为主题。 35 、 十 九 世 纪 被 称 为 历 史 学 的 世 纪 , 在 前 期 的 西 方 史 坛 占 据 主 导 地 位 的 是 ,中后 期是 ,下半叶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