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资料】哲学推荐书目

旗开得胜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1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小逻辑》;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林中路》;萨特《存在与虚无》。

世界经典哲学类书籍推荐

世界经典哲学类书籍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性心理学》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理想国》 《西方哲学史》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权力意志》 《新工具》 《纯粹理性批判》《文明论概略》 《劝学篇》 《伦理学》 《耶稣传》 《时间简史》 《逻辑哲学论》 《精神现象学》 《物性论》 《感觉的分析》 《精神分析引论》《基督何许人也——基督抹煞论》 《科学的社会功能》《人有人的用处》《科学史》 《人类理智新论》《逻辑学》 《哲学研究》 《新系统及其说明》《道德情操论》 《实践理性批判》《美学》 《判断力批判》 《基督教的本质》《薄伽梵歌》 《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质料的价值伦理学》《物种起源》 《物理学》《人类的由来》 《人性论》 《人是机器》 《法哲学原理》 《狄德罗哲学选集》 《野性的思维》 《哲学史教程》 《科学与近代世界》 《人类的知识》 《精神分析引论新编》 《自然宗教对话录》 《基督教并不神秘》 《科学中华而不实的 作风》 《一年有半,续一年有 半》 《时间与自由意志》 《哲学辞典》 《历史理性批判文集》 《苏鲁支语录》 《文化科学和自然科 学》 《十六、十七世纪科 学、技术和哲学史》 《科学哲学的兴起》 《灵魂论及其他》 《斯宾诺莎书信集》 《实验心理学史》 《最后的沉思》 《纯粹现象学通论》 《近代心理学历史导 引》 《佛教逻辑》 《神圣人生论》 《逻辑与知识》 《论原因、本原与太 一》 《形而上学导论》 《诗学》 《路标》 《心的概念》 《计算机与人脑》 《十七世纪英格兰的 科学、技术与社会》 《卡布斯教诲录》 《薄伽梵歌论》 《尼各马可伦理学》 《论老年论友谊论责 任》 《实用主义》 《我的哲学的发展》 《拓扑心理学原理》 《在通向语言的途中》 《科学社会学》 《埃克哈特大师文集》 《逻辑大全》 《简论上帝、人及其心 灵健康》 《宗教的本质》 《论灵魂》 《科学的价值》 《内时间意识现象学》 《艺术即经验》 《宗教与科学》 《感觉与可感物》 《行为的结构》 《真理与方法》 《阿维斯塔》 《善的研究》 《人类知识原理》 《伦理学体系》 《科学与方法》 《第一哲学(上下卷)》 《物理学理论的目的 与结构》 《思维方式》 《发生认识论原理》 《爱因斯坦文集》 《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 《数理哲学导论 《耶稣传(第一、二卷)》 《美学史》 《原始思维》 《面向思的事情》 《普通认识论》 《莱布尼茨与克拉克论战 书信集》 《对莱布尼茨哲学的批评 性解释》 《物理学和哲学》 《尼采(上下卷)》 《思想录》 《道德原则研究》 《自我的超越性》 《实验医学研究导论》 《巴曼尼得斯篇》 《人类理解论》 《笛卡尔哲学原理》 《人生的亲证》 《认识与谬误》 《哲学史讲演录》 《圣教论》 《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 《人类知识起源论》 《回忆苏格拉底》 《心的分析》 《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 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科学与假设》 《宗教经验之种种》 《声音与现象》 《苏格拉底的申辩》 《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问题》 《论有学识的无知》 《保卫马克思》 《艺术的起源》

中国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概念解释 忠恕:忠者,心无二心,意无二意之谓,恕者,了己了人,明始明终之意。“忠”,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故为忠;“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故为恕。即自己不想要的东西绝不强加给人。 浩然之气:刚正之气,就是人间正气,是大义大德造就一身正气。即浩大刚正的精神。 良知良能:人的天赋的首选观念和本能。孟子把良心称为本心,本心是性善的基础或根据。 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岀自《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意思是“道”所反映岀来的规律是“自然而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用了一气贯通的手法,将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生命规律精辟涵括、阐述岀来。“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规律。 心斋:心斋,谓摒除杂念,使心境虚静纯一,而明大道。意为打扫屋子里的杂物才可以放更多的东西,放下只为更好的拿起。心斋就是虚空的心境,即超越功利的审美心境、审美态度。 坐忘:“坐忘”,静坐的姿态,“忘”的状态,是一种用身心求正道的实有的生命状态,不是一种自我陶醉或麻醉。然而不是他忘完了,而是已经融入到血液里,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忘记并不见得是坏事,记得也不见得就好。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坐忘者,因存想而得、因存想而忘也。行道而不见其行,“心不动故。”“形都泯故。”以实现心灵之清净;以超越自我、回归生命为寄托来实践身心的超越境界、完美境界。 化性起伪:化性起伪指用礼义法度等去引导人的自然本性,即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因为人性的放纵会造成不可收拾的恶果,所以必须对它进行改造,即“化性起伪”。“伪”,指后天的人为作用。圣人极其礼、法就是为了改造人类的恶性而产生的。 制名以指实:区分贵贱尊卑,使人各安其位,并揭露诡辩和欺瞒。 三表:第一表,“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第二表,“原察百姓耳目之实”;第三表,“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谶纬:谶书和纬书的合称。谶是秦汉间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纬是汉代迷信附会儒家经义的 一类书。 黄老之学:黄老,黄帝和老子的并称。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 始人,故名。黄老之术始于战国盛于西汉。黄老学派假托黄帝的名义,弓I进法家学说,改造老子的道家思想,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这就是黄老思想。黄老思想的特点是“无 为而治”。 今文经学:经学中研究今文经籍的学派。今文经,指西汉学者用当时通行的隶书传授的儒家经典。 古文经学:经学中研究古文经籍的学术流派。古文经是指汉初发现的先秦时期的古文经籍三纲领八条目:朱熹在

中国哲学的发展

中国哲学的发展 【摘要】 中国的哲学历史悠久,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篇论文主要从中西方哲学的比较和中国哲学的主要思想及阶段剖析中国哲学的发展,同时研究作为中国哲学代表的儒学的新发展,在此基础上阐释中国哲学对社会带啦的影响。 【关键词】 哲学概念儒家道家佛家新儒家学派 【正文】 一.哲学的概念及研究领域 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的推动了哲学,尤其是西方哲学的发展,同时使得人们将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这一古老的学科。作为世界哲学三大系统之一的中国哲学(其他两大系统是西方哲学和印度哲学),它的发展对于人类的进步是有着重要意义的。所以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并研究中国哲学。 在展开对中国哲学的讨论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哲学到底是怎样的学科。关于哲学的定义,在哲学界始终无定论。并且随着历史的扩张和不同时代对不同感兴趣的问题,哲学的含义不断变化着。一般情况下,认为哲学是一套方法论。马克思曾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这也是目前中国大陆政治和哲学教科书上的主导思想。中国的着名哲学家牟宗三也曾说过:“凡是对人性的活动所及,以理智及观念加以反响说明的,便是哲学。”相比较来说,这是一种更加通俗的理解。那么,哲学到底研究的是什么呢? 罗素认为:“哲学乃是某种介乎科学和神学之间的东西,哲学所涉及的是科学解决不了,神学的答案又不令人信服的问题。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起劲仍为确切的只是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是它又不像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权威。”反观中国文化的发展,的确未曾离开过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介乎于科学和神学之间的探讨。 二.中西方哲学的比较 很长一段时间内,西方否认中国哲学体系的存在,这几乎在西方哲学界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实际上,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确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和研究方法。它们的主要区别有以下几点: 1.中国的哲学的特质是重“主体性”,“内在道德性”;西方哲学重“客体性”,有很好的逻辑,是以知识论为中心展开的。 2.中国的哲学是以生命为中心的哲学;但是西方哲学没有很好的人生哲学。西方人对生命的想法主要是来自文学,艺术,音乐,最后是宗教。 3.中国哲学重实践,实践上初期主要表现为政治上表现善的思想;西方哲学主要是重知解的。综上可知,对于中国哲学的研究不能采用和西方哲学一样的方法。中国哲学的分析应该以人为出发点,注重哲学思想的实践和应用。 三.中国重要哲学思想及发展历程 中国哲学的发展总是和中国文化的繁荣保持着大致同步,所以我们可以根据文化发展的趋势将中国哲学的主要阶段分为五个时期: 1.孕育期(殷周)——带有宗教色彩,代表人物是姬丹 2.雏形期(春秋战国)——具有人文色彩,百家争鸣,诸子峰起,代表人物是孔子,老子,墨子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解释学方法论

第34卷 第2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34 No.2 2013年3月Journal of Jis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Mar.2013 DOI:10.3969/j.issn.1007-4074.2013.02.001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解释学方法论* 王向清,黄玉兰 (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摘 要: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著作不但继承了儒家经典的解释学思想和方法,而且有所发展和创新。对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儒学经典解释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冯友兰从“照着讲”到“接着讲”的解释学思想和方法的转变。对孟子“知人论世”历史解释学方法论和“以意逆志”的心理解释学方法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冯友兰的具有“设身处地”之了解及哲学史家之见的“释古”的解释学思想和方法。 关键词: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解释学 中图分类号:B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074(2013)02-0001-06 作者简介:王向清,男,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黄玉兰,女,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 冯友兰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可以说是贯穿于其整个的学术生涯。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哲学史》上、下卷的问世,到四十年代《中国哲学简史》的出版,再到生命临终时的《中国哲学史新编》七册的完成,冯先生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可谓是硕果累累。而冯先生之所以终其一生,对中国哲学史史料进行不断挖掘,逐层深究,对自己的哲学史著作不断调整、改写和升华,这都源于他对“哲学史”的理解。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中说:“历史有两个意义。……一是本来的历史,即人类社会在过去所发生的事情的总名。一是写的历史,即以历史家对人类社会过去所发生的事情的研究为根据,把过去本来的历史描绘出来,把已经过去的东西重新提到人们的眼前。……本来的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写的历史是主观的认识。……主观的认识总不能和其所认识的客观对象完全符合。所以,……写的历史也不能与本来的历史完全符合,……写的历史永远要重写。”[1]1-2哲学史是哲学的历史,因此哲学史也要不断地重写,这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有明确的表述:“历史有‘历史’与‘写的历史’之分;哲学史亦有‘哲学史’与‘写的哲学史’之分。写的历史,与历史既难符合,则写的哲学史,亦难与哲学史相符。……则所谓写的历史及写的哲学史,亦惟须永远重写而已。”[2]14而且由于写的历史是主观的认识,哲学史是有关哲学的历史,那么写的哲学史也是主观的认识。主观的认识就必然参杂了个人的思想和见解,所以,写的哲学史其实是对本来的哲学史的一种重新理解,重新阐发。一部哲学史著作的完成就是哲学史作者对哲学的历史的解释过程,反映了作者的解释学理念和方法的形成过程。三个版本的中国哲学史著作,反映了冯先生解释学思想和方法不断发展、成熟的过程。冯先生解释学的思想和方法主要是对儒学文化经典解释学思想和方法的继承和发展。对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的儒学经典解释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冯友兰从“照着讲”到“接着讲”的解释学思想和方法的转变。对孟子“知人论世”(《孟子·万章下》)历史解释学方法论和“以意逆志”(《孟子·万章上》)的心理解释学方法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冯友兰的具有“设身处地”之了解及哲学史家之见的“释古”的解释学思想和方法。 *收稿日期:2012-11-06 在线杂志:http://skxb.jsu.edu.cn

北大哲学系必读书目

北大哲学系必读书目 有必读之书,有因研究之必要而参考之书。诸生以哲学为业,无论何种方向,课可以逃,以下诸书不可不读: 逻辑 何来《逻辑导论》(Hurley, A Concise Introduction to Logic) 哲学问题和当代争论 (建议读英文原著,有些翻译错误太多) 1.罗素《哲学问题》(Problems of Philosophy) 2.内格尔《无源之见》(Views from Nowhere) 3.克里切利《大陆哲学》(Simon Critchley, Continental Philosophy) 4.菲尔德曼《知识论》(R. Feldman, Epistemology) 5.莱恳《语言哲学》(William G. Lycan, Philosophy of Language) 6.泰勒《形而上学》(Metaphysics) 7.黑尔《心灵哲学》(John Heil, Philsophy of Mind) 8.布朗《现代政治哲学》( A. Brown, Modern Political Philosophy) 9.亨普尔《科学哲学》(Philosophy of Natural Science) 1 0."德雷《历史哲学》(William Dray, Philosophy of History) 西方哲学史 1/ 3

1.门尔切特《伟大的对话——哲学的历史性导论》(Norman Melchert, The Great Conversation,此 2.罗素《西方哲学史》(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建议读英文原著,翻译错误太多。此书实为中国哲学 1.《周易》 2.《四书》 3.《老子》 4.《庄子》 5.《墨子》 6.《荀子》 7.《坛经》 8.《近思录》 9.《象山语录》 1 0."《阳明语录》 1 1."《<孟子>字义疏证》 中国哲学史 1.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3.韦政通《中国思想史》 2/ 3

中国哲学史简介

我崇拜朝气,欢喜自由,赞美胆量大的,精力强的。一个人行为或精神上有朝气,不在小利小害上打算计较,不拘于物质攫取与人世毁誉;他能硬起脊梁,笔直走他要走的道路,他所学的或同我所学的完全是两样东西,他的政治思想或与我的极其相反,他的宗教信仰或与我的十分冲突,那不碍事,我仍然觉得这是个朋友,这是个人。我爱这种人也尊敬这种人。因为这种人有气魄,有力量。这种人也许野一点,粗一点,但一切伟大事业伟大作品就是这类人有份。他不能避免失败,他失败了能再干。他容易跌倒,但在跌倒以后仍然即刻可以爬起。 沈从文:《篱下集》题记 用这段话来形容约翰-克利斯朵夫-克拉夫脱,应该是最合适的。 看前几卷的时候,我觉得克利斯朵夫——除去他的优点来说——固执,敏感,自尊心过强,做事不够理智,情商不够。今天上晚自习的时候,一个人坐在那,听着老师讲着一些很肤浅的东西,突然明白了克利斯朵夫之所以为他自己。克利斯朵夫是无论如何也不肯向世俗屈服的啊!多么伟大!克利斯朵夫!我懂你了!世界上只有两种人,读过克利斯朵夫故事的人和没有读过的人。 从十二月7号开始“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到23号星期二在杨星星的新闻史课上读完最后一卷,十六天里克利斯朵夫与我紧紧相伴。在罗曼罗兰的笔下,克利斯朵夫从一个坚强而倔强的孩子长成一个伟大而孤独的音乐家。年轻的时候,他敢于反抗一切陈规旧俗,俗世权威。成年以后,他又敢于开创着属于自己的真正的伟大的音乐,直到亲人好友都离去,最后孤独的死去。 他的一生是那么曲折,说不上快乐的童年,过早的就要承担家庭的重任,最初的两个爱人都相继离开他。萨皮纳也离去。与阿达交往,与城里人反目。流落巴黎,最初无比穷困,走投无路。后来终于遇到奥里维,却是以安多纳德的离去为代价。终于有了朋友了!奥里维!第七卷是最为意外的一段,突然插入耶南的家族史,与前文相对应,引出后面更加精彩的内容,让人直呼过瘾!然而巴黎动乱,奥里维离去了,葛拉齐亚出现了,带给他新的慰藉,却也没能陪他走到最后。他孤身一人了,最后死去了。克利斯朵夫! 其实在中间每读到一些地方,都有一些感想的,只是我急着尽快要读完,就没有记下来。当多年以后,克利斯朵夫重回那个故乡的时候,遇到童年的爱人弥娜,那一段可真有趣!克利斯朵夫在外流浪多年,有些名气,更多的是曲折。而弥娜此时已经嫁为人妇,看到克利斯朵夫,热情的介绍着自己现在的生活。克利斯朵夫心里则是别有一番滋味! 看完克利斯朵夫,我也好想写一个这样的故事,可以写啊!写一个90年代出生的人,他所经历的一生。要太早一点的话,如80年代,70年代,就不行,因为我没有那些经历就写我所在的时代好了,90年代出生,经历初高中应试教育。进入大学,

对中国哲学的认识

对中国哲学的认识【主要是中国古代哲学】 有着数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其中包括具有东方特色的内容十分丰富的中国哲学。它致力于研究世界的本原和古今历史演变的规律,形成了自己独具民族特色的自然观、历史观、伦理观、认识论和方法论。 中国哲学大约萌芽于殷、周之际,形成于春秋末期。战国时代已经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中国哲学约3000年的发展历史大致可分为先秦哲学、秦汉时期的哲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隋唐时期的哲学、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近代和现代哲学。 先秦时期出现了很多学者,以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为最盛。有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思想,墨翟为代表的墨家理论,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惠子、公孙龙子为代表的名家,鬼谷子为代表的纵横家,孙子为代表的兵家。当时涉及的问题很多,主要以天人、古今、知行、名实等为研究讨论的重点。先秦哲学中提出了天人、气、太极、阴阳、道器、动静、有无、常变、心物、名实等重要哲学范畴,成为秦汉以后中国哲学发展的基础。 秦汉秦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后,崇尚法家思想,“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哲学思想几无发展。汉初记取秦亡教训,缓和矛盾,休养生息,黄老之学盛极一时。随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逐渐成为统治思想。其后谶纬之学兴起,同时出现了王充等人的反正统思想。东汉后期,佛教传入,道教兴起,社会危机频仍,哲学思想呈现复杂的新局面。汉代哲学主要围绕天人关系、宇宙形成、形神关系以及古今、人性等问题展开。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一直动荡不安,儒学的统治地位被打破,新的富于思辨性的玄学应运而生;佛教在中国逐渐传播,道教体系逐步建立;上述变化使得这一时期哲学思想极为活跃,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哲学范畴、概念和命题,如“有无”、名教与自然、言意、形神等。 隋唐隋唐两代为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统治者采取了儒、释、道兼宗的政策,提供了三教互相批判又互相吸收的条件。佛教哲学关于心性、理事问题的讨论;韩愈的道统说;柳宗元、刘禹锡关于天人关系的讨论成为这一时期哲学的中心问题。 宋元明清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封建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民族矛盾、阶级矛盾错综复杂,科学、艺术得到高度发展,哲学思想也达到了新的高峰。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以理学为特征,理学以儒家哲学为基础,吸收道家和佛教思想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一时期的哲学主要围绕理气、道器、心性、知行、两一、古今等问题展开,承上启下,开创了哲学发展的新的时期。 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上是独立发展的哲学类型之一。它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法的思维传统,许多哲学家运用不同的术语表达了他们的辩证思想,如老子的“反者道之动”,《易传》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宋明理学家提出的“一物两体”、“分一为二,合二以一”等。他们把宇宙的演化视为一系列生成、转化的过程,把天地、万物、动、静、形、神视为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矛盾统一体。它的思维方式倾向于整体性、有机性与连续性。它具有浓厚的伦理色彩。 它具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概念范畴。中国哲学这些独特的概念范畴如:道、气、理、神、虚、诚、明、体、用、太极、阴阳等。凝结着中国思想家的智慧。在中国哲学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些范畴被不断地充实、丰富,赋予新的内

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专业研究生必读书目——王倩老师推荐

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王倩老师推荐研究生必读书目 一:传媒业务 使用传播文体写作毕耕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媒介新闻评论学殷俊殷瑜汤丽萍等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电影和电视制作:第四版美国-林恩.s.格罗斯拉里w沃德华夏出版社2001 作为话语的新闻荷兰-迪克华夏出版社2003 新闻媒介通论袁军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重组话语频道罗伯特.C.艾伦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新媒体艺术张燕翔科学出版社2005 传播制度与实务肖燕雄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 二:传媒法规与媒介伦理 媒介败局:中外问题媒介案例分析张志安 媒介伦理学:问题与案例美-帕特森威尔金斯 中外广播电视法规比较马庆平 道德恐慌与媒介克里彻 媒介文化中的罪与法布朗 媒介传播伦理:案例与争论刘易斯.阿尔文 媒体伦理学:案例与道德论据克里斯蒂安 传播法判例:自由、限制与现代媒介泽莱兹尼 新闻道德与法规:对媒介行为规范的思考陈绚 传播法学田磊编 传播法:解决信息部队称及相关问题的法律雷润琴 传播法概论夏晓鸣 三:媒介经营管理 媒介经济学:概念与问题皮卡德 媒介管理:案例研究法索恩等 媒介经济学赵曙光 媒介经济学:经济学在媒介与传统媒介中的应用柯林 媒介组合策略周鸿铎 媒介营销:理论、方法、案例包国强 媒介产业案例分析周鸿铎 媒介管理研究:广播电视管理创新新体系胡正荣 应对媒介融合:新环境下的电视节目营销刘婧一 媒介市场创意策划实务曹鹏 报业的变局与方略:中国报业集团化产业化研究顾涧清 传媒区域化发展方略古保邦 传媒集团运营机制周鸿铎 媒介ceo:广播电视网络实务伊斯曼 媒介营销案例分析张志安 传播产业研究陈炳宏 中国传媒资本运营研究严三九

行政管理专业推荐阅读书目

行政管理专业推荐阅读书目 1、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四书”是中华民族的经典,也是中国民族的精神家园。儒家的思想和精神是我们民族最基本的原动力,代表了族人最博大深厚的情怀与崇高而质朴的信念。“四书”中蕴涵的有关人生和社会的道理具有永恒的意义,其所肇始的人文气息熏陶了每一代国人,是每一个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学生的必读书。 2、刘靖华:《中国法治政府》 一起从古希腊的爱情海边走来,穿越了古罗马斗兽场的豪迈的气势,徘徊于中世纪经院学派的教堂中,游览了启蒙时期社会、政治和思想激烈动荡的西欧,观赏了欧罗巴、罗洛克艺术的气息,跨越了德国体系哲学的两座高峰,品味了康德、黑格尔作为文化昆仑的精神气质,在经过近代思想的洗礼后,步入了当今社会的思想主流。这就是这本书从西学开始引入,条分缕析中国法治的艰难道理,诠释中国进步的途径和方式的最大亮点。 3、曹聚仁:《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 点滴之间显现了中华民族悠远而深沉的思想资源,以之来不断的滋养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田的到底是什么呢。曹聚仁先生以一个报人的笔端,娓娓道来的评析了两千多年来维系我们精神支柱的整个体系,解析了历代思想的内在机理和社会习成。 4、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本书处理的主题是基督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关系,前者是上帝新的“言说”(天),后者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思潮变革,一次最大的思想范式转变(人)。天人之际,最为幽邈难测,探究其间关系,一切都起源于五百年前的“宗教改革”。韦伯诠释了这给人的世俗生活带来了两大变革。一是“神圣”与“世俗”之间的转换。第二则是开启了日常生活“理性化”的过程。韦伯在这本书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文化模式,新教信徒的“入世苦行”便是。一方面有着高远而超越的理想,一方面积极入世而履践苦行,这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文化发展,都是一种最佳态势,是取得成就的基础模式。 5、瞿同祖:《中国封建社会》 瞿同祖对于美国现在社会研究驾轻就熟,对于欧洲中古社会情形亦极娴熟,然后以之研究中国过去封建社会,显已立于不败之地。本书为瞿对于中国过去社会第一次的分析,费时虽仅二载,然其了解,其组织,已有若干独到之处。比一班专讲空洞理论.或一班专收零星材料的朋友,自然又高出一筹。不仅着重于经济制度或政治制度一方面的讨论,而是以全部社会现象为对象,逐一讨论。最要紧的是不将封建社会看成一种静的制度,而是试图分析他的形成以至崩溃的过程,解剖他的各种社会组织的功能及彼此间的关系。 6、司马光:《资治通鉴》 “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谋身而至于辱先,做事不足以垂后。乃如用兵行师,创法立制而不知迹古人之所以得,鉴古人之所以失,则求胜而败,图利而害,此必然者也。”这《通鉴》不仅从几百种参考书里为我们录下了许多“十七史”中没有记载的史料,从几种不同的记载里找出比较符合历史事实的一种,还以“臣光曰”的形式留下了许多精辟的史评。

浅谈中国哲学

浅谈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大纲》读后感何谓哲学?还记得第一次正式接触是在高二的政治课上,只感觉一谈到哲学就很高大上,很深奥的感觉,虽说到现在还不是特别懂,但看了张岱年先生的《中国哲学大纲》后,算还是有一些理解吧。 这本书,在我看来,算是比较通俗易懂的,不像印象中哲学那般高高在上。正如先生所说:“不免被讥为朴素,然而,如是真理,朴素何害?如非真理,纵讲的精微,亦不过善于诡辩而已。”虽朴素,但更易看懂。适合像我这种第一次接触这方面书籍的读者。 本书它先介绍了中国从先秦到清朝时期,中国哲学的特点与发展和主要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思想。接着介绍分析了宇宙论、人生论、致知论的主要内容。读完正本书后,收获不算太深刻,但我国古代主要的哲学发展了解了许多。 我国古代思想最开放的时候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种思想层出不穷。而在“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思想就不像那时那般百花齐放,很多思想只能默默的发展,有些甚至是昙花一现。我觉得更大的原因是因为思想要服务于当时的政治。像封建时期的主流思想--儒家学说,更多是因为里面很多思想,例如:三纲五常等,符合统治者的统治要求,而像道家的“无为而治”一些的佛系思想显然不符合封建社会的统治需求,于是统治者就大力发展儒家思想。这也是道家、墨家等不能发展为主流思想的其中原因。 但此看法相对来说还是存在很大局限性及片面的,我国的哲学思想包含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正如书中所说,中国哲学的主要特点:合知行、一天人、同真善、众人生而不重知论、重了悟而不重论证、既非依附科学亦不依赖宗教。我国哲学包含了道德、天、地、人、自然、思维等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的哲学,可以说中国哲学在世界上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我看来,无论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并无好坏之分。还记得高中时,我曾吐槽我国的封建迷信现象,对他们烧香拜佛等行为不是特别理解。但现在看来,这就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行为表现,虽说其做法不科学,但这又何尝不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对自然的敬畏,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呢! 中国哲学,简简单单四个字,但里面包含的东西是无穷无尽的,或许尽一生都无法将它读透。虽然哲学是一个人文学科,但无论是学什么专业的,它都需要我们去了解,尽自己所能去学习,并且在生活中去践行与应用。 曾经的我觉得哲学遥不可及,但现在看来,我们平时都说要看待事情都要两面看待,而这不正是哲学重所讲的辩证法吗?其实,生活中处处有哲学,我们每个人都是哲学家,我们每个人对世界、对人生都有自己的思考与看法,我觉得这就是哲学吧。 俗话说“读史使人明智”,而读哲学又何尝不是呢?虽然看完张岱年先生的书,没有太深刻的见解,但我会更多的去思考问题,思想变得更加的开阔,对一些东西的认识相对会更加的深刻。我相信接下来我会看更多此方面的书籍,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复习笔记(第四编)【圣才出品】

第四编明中叶至鸦片战争时期的哲学 绪论 一、市民阶层的崛起与泰州学派 1.封建社会后期到末期特征 (1)从王朝的更替来看,它经历了宋、元、明三个朝代。 (2)从政治体制上看,它从加强中央集权起始,守内虚外以至于积贫积弱,最后败于金、亡于元;从明代开始,又由废除宰相制度,导致普遍的腐败与宦官专权,最后陷于内外交困,终于败亡于清。 (3)从经济上看,新的经济成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这种新的经济成分不但给社会以巨大影响,而且给思想界以很大的冲击。 2.市民阶层的崛起 (1)明中叶以后,社会的最大变化是市民阶层的崛起,而市民阶层又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物; (2)随着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出现许多工商业城市,又由于农村土地兼并,大量流民涌入城市,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3.泰州学派 (1)泰州学派对阴阳乃至整个理学作出了新的解读,成为新崛起的市民意识的代表,其虽以阳明的后继者出现,实际上却包含着对阳明乃至整个理学的革命性变革。

(2)泰州学派冲决了理学的理欲之防,表达了新崛起的平民阶层的呼声,其“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精神、认欲为理的自然人性论,表达了平民阶层的愿望。 (3)泰州学派与平民阶层并无直接关系,但泰州学派在对阳明的继承中对天理、良知作了新的解读,使天理成为“天然自有之理”,良知成为“现成的知觉”。这样一来,存天理、致良知便是顺自然之理、依本能之觉,正代表了平民阶层的思想愿望,反映了他们求生存、争平等的呼声。 二、心学的平民化与世俗化——王艮、罗汝芳 1.心学的“日用常行” 王阳明为了落实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任务,重视“愚夫愚妇”,强调“日用常行”,使其存理灭欲的任务落实于愚夫愚妇心头,落实于日用常行之间。 2.王艮 (1)简介 王艮(原名银,后阳明为其更名为艮),字汝止,号心斋,江苏泰州人。作为王阳明的门人,一度使王学风行天下。 (2)思想 王艮将安身的问题提到了修齐治平之首,成为治国平天下的基本出发点。所有的道德实践活动全然被王艮作了自然本能式的诠释,这就迈出了改变王学内涵的最关键的一步。 3.罗汝芳 罗汝芳(公元1515~1588年)字惟德,号近溪,江西南城人。罗汝芳进一步将天理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必读书目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基础阅读书目 一、专业类 1.《报刊的四种理论》[美]施拉姆等,新华出版社,1980. 2.2.《多种声音,一个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1. 3.《百年中国新闻人》李彬、涂鸣华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4.《走进中国——美国记者的冒险与磨难》[美]彼得"兰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5.《美国新闻史》[美]埃默里,新华出版社,2001. 6.《西方新闻界的竞争》[美]约翰"霍恩伯格,新华出版社,1985. 7.《名记者清华演讲录》方芳、乔申颖遍,人民日报出版社,2003. 8..《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乌拉圭]加莱亚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9.《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德]茨威格,三联书店,1986. 10.《西行漫记》[美]斯诺,三联书店,1979. 11..《长征——闻所未闻的故事》[美]索尔兹伯里,解放军出版社,1986. 12.《范长江新闻文集》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 13.《混沌:开创新科学》[美]格雷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4..《巴黎烧了吗》[美]克林斯、[法]拉皮埃尔,董乐山译,译林出版社,2002. 15.《新闻:政治的幻象》[美]班尼特,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 16.《关于电视》[法]布尔迪尼,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17.《理解大众文化》[美]约翰"费斯克,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18.《东方学》[美]萨义德,三联书店,1999. 19.《麦克卢汉:媒介与信使》[加]马尔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0.《组织传播》[美]米勒,华夏出版社,2000. 21. 《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英]威廉斯,三联书店,2005. 22.《人类传播理论》[美]李特约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3.《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思想与战略的历史》[法]马特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24.《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美]施拉姆,华夏出版社,1991. 25.《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美]罗杰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26.《传播政治经济学》,[加]莫斯可,华夏出版社,2000. 27.《大众文化与传媒》路扬、王毅,上海三联书店,2000. 28.《新媒介与创新思维》熊澄宇编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9.《娱乐至死》[美] 波兹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0.《富媒体穷民主》[美] 麦克切斯尼,新华出版社,2004. 二、通识类 1.《诗经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2.《史记选》王伯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3.《唐诗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4.《唐宋词选》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5.《三国演义》罗贯中着,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6.《水浒传》施耐庵着,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

中国哲学史必读书目(1)

中国哲学史必读书目 1.老子: 《老子校释》(朱谦之) 2.论语 《论语集注》(朱熹)《论语译注》(杨伯峻) 3.孟子 《孟子集注》(朱熹)《孟子译注》(杨伯峻) 4.周易 《周易注疏》(王弼、孔颖达)《周易本义》(朱熹) 5.墨子 《墨子间诂》(孙诒让)《墨经校注》(高亨) 6.庄子 《庄子集释》(郭庆藩)《庄子集解》(王先谦) 7.公孙龙子 《公孙龙子译注》(庞朴) 8.荀子 《荀子集解》(王先谦) 9.韩非子 《韩非子集释》(陈奇猷) 10.董仲舒 《春秋繁露注》(凌曙) 11.王充 《论衡集解》(刘盼遂)《论衡校释》(黄晖) 12.南北朝 《弘明集》 13.韩愈 《昌黎集》 14.柳宗元

《河东集》 15.周敦颐 《太极图说》《通书》 16.张载 《正蒙》《横渠易説》 17.程颢程颐 《程氏遗书》 18.朱熹 《朱子语类》《朱文公集》 19.陆九渊 《象山集》 20.叶适 《习学记言》 21.王守仁 《传习录》《王文成公全书》 22.王廷相 《王廷相哲学著作选集》 23.方以智 《物理小识》 24.黄宗羲 《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 25.王夫之 《周易外传》《尚书引义》《张子正蒙注》《读四书大全说》《思问录》 26.戴震 《孟子字义疏证》 27.魏源 《魏源集》 28.康有为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

29.谭嗣同 《谭嗣同全集》 30.章炳麟 《訄书》《章太炎政论选集》 31.熊十力 《新唯识论》、《体用论》、《乾坤衍》 32.梁漱溟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 33.冯友兰 贞元六书:《新理学》、《新事论》、《新事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 34.唐君毅 《中国哲学原论》、《哲学概论》、《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 35.牟宗三 《心体与性体》、《道德的理想主义》、《圆善论》 36.罗光 《儒学形上学》、《儒家生命哲学》、《中国哲学思想史》 37.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 38.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

冯友兰论一——读《中国哲学史新编·总结》

冯友兰论(一)——读《中国哲学史新编·总结》

————————————————————————————————作者:————————————————————————————————日期:

冯友兰论(一)——读《中国哲学史新编·总结》 前几天,一位老先生和我谈中国哲学,说如果我到他那个年纪,对哲学的理解将更深刻。仔细想来,很有道理,人随着阅历的增长,对社会和自身的看法也会越来越深,对事物的理解也更加深入。读书也一样,看过一次是一种认识,看的多了想的也就越多,得到的东西也就越多了。《中国哲学史新编》总结部分在两年前就看过,现在看来又是一种味道。 《中国哲学史新编》总结部分写的十分简明扼要。这个总结部分,在我看来所有学中国哲学的人都应该注意。虽然篇幅不长,然而从中可以看出冯友兰这位哲学老人显得很自信,很乐观,这篇总结正是他伟大的遗言,也是对中国哲学的伟大预言。《中国哲学史新编·自序》中说:“中国是古而又新的国家。《诗经》上有句诗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旧邦新命,是现代中国的特点。我要这个特点发扬起来。”有学者说,冯先生晚年不准备提出自己新的思想体系,我不同意这种说法。迄今为止,除冯先生没有一家的“中国哲学史”是用完整的思想脉络,平实的语言编撰而成的。这部《中国哲学史新编》从某种意义上就是一个体系,这个体系不是只从这一百六十多万字中找,而是结合冯先生生平著作的。这些都是题外话。 什么是哲学?在哲学史上,提出:哲学是人类知识的总名;哲学是初级科学;哲学是太上科学等这样一些概念。冯先生认为这些都不是合适的定义,他认为“真正的哲学的性质”是“最哲学的哲学”,

新闻专业学生必读书目(100部))

新闻专业学生必读书目(100部)1.《中国近代报刊史》,方汉奇,山西人民出版社 2.《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史稿》,童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3.《新闻理论教程》,成美、童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4.《西方新闻理论评析》,徐耀魁,新华出版社 5.《现代西方新闻法制概述》,刘迪,中国法制出版社6.《新闻理论教程》,何梓华,高等教育出版社 7.《中国新闻传播法纲要》,魏永征,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8.《新闻学导论》,李良荣,高等教育出版社 9.《外国新闻传播史》,郑超然、程曼丽、王泰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0.《世界新闻传播100年》,方汉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1.《中国广播电视通史》,赵玉明,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2.《中国报学史》,戈公振,三联书店 13.《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4.《采访行为学概论》,熊高,人民出版社 15.《论出版自由》,[英]密尔顿,商务印书馆 16.《西行漫记》,[美]埃德加"斯诺,三联书店 17.《报刊的四种理论》,[美]威尔伯"施拉姆等,新华出版社18.《多种声音,一个世界》,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传播学概论》,[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新华出版社 20.《美国新闻史》,[美]埃默里父子,展江译,新华出版社 21.《舆论学》,[美]沃尔特"李普曼,上海人民出版社 22.《新闻采访方法论》艾丰 23.《新华新闻传播书系——描述世界-国际新闻采访与写作》马 胜荣等新华出版社 24.《新华新闻传播书系——西方新闻写作概论》程道才新华出 版社 25.《新华新闻传播书系——隐性采访记》顾理平新华出版社 26.《中国高级记者成名作透视》 27.《如何成为顶级记者》,[美]杰里"施瓦茨,中央编译出版社 28.《新闻传播精品导读——广电卷》 29.《新闻传播精品导读——新闻(消息)卷》 30.《中国名记者传略与名篇赏析》 31.《新闻报道策划与新闻资源开发》蔡雯 32《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张国良,复旦大学出版社 33.《作为话语的新闻》,[荷]梵"迪克,华夏出版社,2003 34.《世纪转折期的中国影视文化》,尹鸿,北京出版社1997 35.《新闻报道与写作》[美]梅尔文"门彻melvin mencher 华夏出版社 36.《当代叙事学》,华莱士"马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中国哲学史相关问题

名教与自然的关系 名教:社会的等级名分、伦理仪则、道德法规、制度典范等的统称 自然:人的本初状态或自然本性,同时也指天地万物的自然状态 中心观点1 名教本于自然 代表人物何晏王弼 王弼从道家自然哲学的立场出发调和二者。以自然为“无”,为本,以名教为末,强调名教应当顺应人的自然本性。王弼认为自然是名教之本,名教是自然的必然表现.因此,他认为自然与名教是统一的,两者并不矛盾.名教本于自然,是自然本体的表现,而本体便是“无”,因此,人类社会也应当按照这种本体的法则运作,实现无为而治.他要求统治者能清静无为于上,“以无为为君,以不言为教”.长短,尊卑自然“各有定分”.因此,在上的最高统治者只要做到设官分职,定好名分,就可长久地坐享其成了.在这里提倡名教的儒家与崇尚无为而治的道家,两者并不矛盾,而是相为表里的. 中心观点2 越名教而任自然 代表人物阮籍嵇康 阮籍的思想深受道家影响,崇尚自然真致。他认为自然为本,名教为末。 名教束缚人性,与人的本性相对立.值得一提的是,阮籍并不像嵇康一样真正反对名教,他反对的只是虚假做作的名教,由此,他更多的是名教与自然的折中思想。 嵇康是第一个明确的将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作为哲学主题的思想家,提出 “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他同样继承了老子的思想,认为自然是天地间的最高法则,是最真实的存在,而名教则是自然破坏后的产物,是低于自然的。名教与自然是有本质的冲突,两者不可能互相协调。因此,针对时人推崇名教的风尚,尤其是司马氏,嵇康采取了不合作的态度,认为六经,礼法,名教束缚人性,与人的本性相对立.所以他公开否认“六经为太阳,不学为长夜”,坚决反对“立六经以为准”,“以周,孔为关键”,认为越名教,除礼法,才能恢复人的自然情性,反对名教对大道的分剖和对人性的戕害,从而超越名教,是人的自然真心本性得以彰显。正是这样,嵇康才遭到司马氏的迫害。 中心观点3 名教即自然 代表人物郭象 郭象主张万事万物各自变化,各自发展,不会互相影响.凡存在皆属自然,而名教是存在,当然亦是自然.郭象认为“道”是“冥”,宇宙万事万物是”“迹”,但是两者并非截然二分,是互相圆融在一起,“冥”是要通过宇宙万事万物的“迹”才能显现,而“迹”亦须透过“冥”才能掌握.名教是自然的一部分,它并非可以脱离自然,只是自然中的不同表现的。他的独化论从各安其分、各适其性的观点出发,主张调和

中国哲学史重点.

目录 1.谈谈你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的认识。 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 以中国历史上所产生的哲学思想及其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以整个中国哲学的历史演化过程为研究范围,以揭示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基本任务。 首先,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体现着一般哲学史学科的总体特征; 其次,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体现着中国哲学认识和把握世界的特质。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特定的自然环境,经历了自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塑造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质的思维方法和表达方式。这使得中国中国哲学具有自己特定的话语体系、基本范畴、问题意识和思维内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同样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中国哲学以其独特的方式回答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以及有没有统一性的问题。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哲学基本问题主要体现在天与人、心与物、道与气(器)、形与神等关系的回答上,其主要内涵是如何获得关于天道和人道的认识以及如何表达这样的认识。 2.你怎样认识中国哲学的精神气质? (1)“天人合一”的整体自然观;(2)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致思路经;(3)“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4)阴阳相生的辩证法传统; (5)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6)以和为贵的和谐理念;

3.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得智慧结晶,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1)有助于提高理论思维能力;(2)有助于提高精神境界; (3)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4.怎样学习中国哲学史? (1)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注重研读哲学经典文本; (3)注重全面学习和理解; (4)注重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第一章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 5.为什么说中国先民的宗教信仰中包含了中国哲学的萌芽? 宗教信仰是同两种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是灵魂观念;二是万物有灵的观念。在这两种观念的基础上,才产生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最后上升到神灵崇拜为核心内容的宗教信仰。 透过先民的宗教信仰和“绝地天通”的两次宗教改革,我们可以看到存在于先民的宗教信仰中灵魂与人、灵魂与外部世界,以及神与人、神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正是在对这些关系的思考中出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萌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