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美学

《园林美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的基本情况

课程中文名称:园林美学

课程英文名称:garden aesthetics

课程代码:

适合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课程性质:必修

本课程的功能是通过给学生传授从事园林规划设计体现艺术性的理论和技巧, 使学生了解园林的基本知识,掌握园林造景艺术和技巧、园林空间构图艺术,具备对园林景观艺术性的鉴赏和初步的设计、组织能力,为进一步学好专业课打好基础。

本课程是以“园林工程制图”、“建筑基础”、“园林史”“园林绘画”为前期课程,同时与“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与小品”“园林工程”等课程相衔接配合,共同打造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

课程学时:64

课程学分:4

二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学生能够运用各造园要素进行园林风景构图、空间组织,具备鉴赏、设计园林空间与现场方案调整的能力。即通过学习,学生应能够界定园林范畴;对景观进行艺术处理;园林色彩的构图;园林山水地形、园林建筑小品、道路广场的鉴赏能力;配置园林植物;解决有关实际问题,以进一步培养学生树立独立思考、吃苦耐劳、勤奋工作的意识以及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为今后从事施工生产一线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1、能力目标

(1)美感训练;

(2)创意训练

(3)横向思维问题训练

(4)具备解决一些问题的能力

2、知识目标

(1)能说出园林的概念和范畴、不同的园林风格和规划形式;能够陈述景观、园林色彩的艺术处理手法;

(2)能准确说出园林地形的改造类型、假山布局、置石形式、水体类型及水岸的处理;

(3)能够说出园林建筑的类型,陈述园林建筑的布局、空间、借景、色彩与质感艺术;

(4)能熟练陈述园林小品的概念、类型及功能作用;能够陈述园路的布局艺术、城市广场的设计原则;

(5)能够说出植物配置的基本技艺、不同环境选择植物的原则;能够陈述园林构图艺术法则;

(6)能陈述园林意境的创造手法

3、素质目标

(1)具备审美能力;

(2)具备空间逻辑思维能力;

(3)具备园林设计风格与流派的知识;

(4)具备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理能够利用所学理论与方法举一反三正确、灵活进行,体现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目标。

三、课程设计思路

园林艺术课程是学习园林风景构图的基本原理及园林各造景要素设计艺术理论的认识,提高学生对园林艺术美的鉴赏和创作水平,为后续课程“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与小品”、“园林工程”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学生对园林艺术美的鉴赏和创作水平在后续课程的学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课程在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应当作为专业必修课程。

本课程立足于实际能力的培养,因此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标准作了根本性改革,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实际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和课程教学,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对园林艺术美的鉴赏和创作水平。经过行业、企业专家深入、细致、系统的分析,本课程最终确定了以下工作任务:园林风景艺术、山水地形、园林建筑等几个学习项目。这些项目将主要突出学生对园林美的鉴赏能力训练,其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园林相关实际工作对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例如通过大量园林实地景观分析、实测和园林景观艺术布局的实践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园林风景构图的基本原理及各造园要素设计艺术理论的认识。另外上述工作任务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在各任务之间有关联,总体的完成才能够掌握整个园林艺术美的认知。总之,通过以上课程内容的训练学习和相互关联分析,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将不同类型的知识综合起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和技能,以便有效地完成实践中相应的工作任务。

按照情境学习理论的观点,只有在实际情境中学生才可能获得真正的职业能力,并获得理论认知水平的发展,因此本课程要求打破纯粹讲述的教学方式,实施项目教学以改变学与教的行为。在项目课程设计中,项目载体设计是一个关键环节。本课程确定的是以“园林艺术美”鉴赏分析任务作为载体的项目设计思路,实际项目设计的典型性既要有在园林工程项目中普遍应用的含义,又有能最为有效的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达到本课程目标的含义。所以,本课程设计的学习项

目必须能够满足多方面的要求,而且每个学习项目都是以典型实例为载体设计的活动来进行,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在整门课程内容编排上,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由浅入深的安排课程内容,实现能力的递进。通过实例认识——实践总结——分析提高的方法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总体内容编排顺序设计为:园林风景艺术、山水地形、园林建筑、园林小品、道路广场、园林植物、园林空间组织。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1、理论讲授

项目一园林相关概念和构成要素 2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阐述园林的产生、定义、本质,以及构成要素和分类。

二、教学内容

1、园林和风景园林概述

2、美学和艺术概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园林的本质,以及各组成要素

难点:园林的美学形式和艺术价值

项目二园林艺术的特征 4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能够发现园林的艺术美能够对景观艺术性进行分析,能说出园林的概念和范畴、不同的园林风格和规划形式

二、教学内容

1、美的一般概念

2、园林美的设计原理

3、园林的形式与风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园林的形式与风格及园林空间的造景手法

难点:园林的文化特征与美的艺术统一

项目三园林构图艺术 4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园林景观的造型极其特点,在我国现代各种园林景观要素的发展基础上,带着艺术性的

眼睛去欣赏园林,掌握园林的构成要素和造型要素以及构图艺术法则。

二、教学内容

1、园林构成要素

2、园林造型要素

3、园林构图艺术法则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园林造型要素,园林造型的美学思想

难点:园林构图的美学原则

项目四园林色彩艺术和园林意境 6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色彩的基础知识,掌握园林中色彩的艺术处理。色彩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关系。掌握意境的创造手法、表达方式。

二、教学内容

1、园林中的色彩

2、园林色彩的艺术处理

3、园林色彩构图

4、园林意境的表达技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难点:园林色彩的艺术处理及意境的表达技巧。

项目五园林山水地形处理 8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能够识别地形、置石、水体、水岸的类型,能准确说出园林地形的改造类型、假山布局、置石形式、水体类型及水岸的处理。

二、教学内容

1、园林地形艺术处理

2、园林水景艺术处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园林堆山叠石艺术和理水艺术。

难点:怎样做到相地合宜,意在笔先。

项目六园林种植艺术 8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能进行园林植物的配置,能够说出植物配置的基本技艺、不同环境选择植物的原则

二、教学内容

1、园林种植艺术概述

2、园林种植植物类型

3、植物造景艺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难点:主要乡土植物的合理搭配和植物与地方文化的融合。

项目七园林建筑艺术 8 学时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能进行园林建筑的鉴赏,认识亭台楼阁等建筑的布局特征和艺术处理手法。

二、教学内容

1、中西方园林建筑的发展历史与状现;

2、建筑小品及景观建筑的布局特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中西方建筑布局的特征

难点:园林建筑的布局特点和艺术处理及其面向未来的发展

项目八园林小品艺术 8学时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能进行园林小品的鉴赏,园林小品的配置原则。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园林小品分类

第二节园林小品艺术处理手法

第三节园林小品与文化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园林小品与环境的关系,园林小品的造型特征

难点:园林小品的社会性和文化特征

项目九园路广场艺术 8学时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能够陈述园路的布局艺术、城市广场的设计原则

二、教学内容

1、园路的分类和艺术处理

2、广场的分类和艺术处理

3、园路和广场的布局技巧和特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园路和广场的性质和作用及其控制性规划和详细规划;

难点:园路和广场的艺术布局特点

项目十风景园林艺术鉴赏 8学时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能够陈述园路的布局艺术、城市广场的设计原则

二、教学内容

1、审美心理与审美情趣

2、鉴赏过程

3、鉴赏方式

4、实例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园林的构思立意和园林主题与名称

难点:风景园林艺术的审美功能、使用功能和教育功能

五、教学方式

1、实例教学:将案例,运用到课程教学之中,深入分析,加深学生对室内设计中各风格流派

的了解

2、采用现场作业法、项目教学法、案例讨论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考核方式

1、考核形式

平时出勤成绩+作业成绩+期末考试

七、参考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

参考教材:

《园林艺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屈永健

《园林设计》中国林业出版社唐雪山等

《中国园林艺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安怀起

《园林工程》中国林业出版社梦兆祯

《中国理水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刘钧珍

八、编写说明

随着景观艺术学科的发展和深化,对其理论的研究越发重要。园林艺术是环境艺术学科的基础理论之一。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园林美学发展的历史沿革,对各个时期的景

观建筑风格、设计特点以及设计手法进行了解和分析,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

二○一四年七月八日

园林美学读书笔记

第一部分是写中国园林美学的历史行程。作者将其分为了三个阶段:一、秦、汉以前; 二、魏、晋至唐;三、宋、元、明、清。作者分别就这三大历史阶段做了一些概括性的美学描述 作者将园林美学的发展历史分为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秦汉以前,在这个阶段里,园林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台榭和苑囿。作者从台榭的历史存在,功能和美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期间提及了历史上最早的一次关于“什么是美”的问题讨论,并指出最早提出美的定义的是楚灵王的臣子伍举:夫美者也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伍举对于美的理解,强调了美的功利性,但忽略了美的感性美。本章中,作者提出了清理、总结古代园林文化遗产的宗旨:“举凡历史地存在的一切园林建筑,不管其所有者的初衷情欲如何(当然也要加以深入的研究),只要有真善美的价值,就给予一定的历史地位,给予肯定的品评和理性的总结。” 而后作者重点论述了苑囿的形成、孕育母体、具体秉性及其发展。本节最后,作者指出,作为一门美的艺术,园林虽然是建立在物质生产的基础之上,孕育和诞生于经济母胎之中,但是,它的逐步发展乃至成熟,却应该以主要满足人的精神生活需要特别是审美需要作为标尺。以此标尺衡量,作者总结出了一下结论:从严格意义上说,先秦阶段的“圃”、“园”还不能算是属于艺术范畴的园林,因为它只有使用的物质功利价值,而“囿”“苑”才可以说是古典园林艺术的滥觞,因为它至少同时具有供人游乐的初步的审美价值,在一定意义上摆脱了物质需要而体现了某种精神生活的自由性。 读完一部分,中国园林也从先秦的台发展到了汉代的宫苑。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学术流派繁杂。直至汉代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学说一统天下,园林的审美观也达到了一定程度的统一,这个时期总的审美趋势是反对隐逸,园林初期突出经济价值,后来主要用来狩猎等。这个时期帝王园林主要由宫馆、禽兽、林木、山水四个要素组成,基本体现了天然和人工的统一。此时,山水、林木不是主要的审美对象,然而作为主要审美对象的建筑物却在园林广大的面积中占不到应有的造园比例,这是由于当时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审美意识中存在落后层面的矛盾所造成的。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有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在这个文化心理追求自由解放,富于艺术精神和哲学意味的年代里,不但其他的艺术成就和美学思想值得重视,而且有关园林的审美意识的飞跃也不容忽视,它和某些社会原因一起,不但促进了苑囿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使得不同于苑囿的“适我无非新”的园林类型得以孕育和诞生。古典园林美学的历史形成,有如下几个值得注意的层面: 一、“隐逸”、“归复”的精神气候 二、自然审美意思的觉醒 三、禽兽在园林中价值的嬗变 四、山水园林、私家园林的诞生 先说第一个层面。汉代社会比较安定,思想领域里则是独尊儒术的一统天下,而老庄哲学、隐逸思想并不行时。西汉淮南小山所写的《招隐士》就历数隐居山泽的可怕、悲苦。作品结尾处这样写道:“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就留。”这代表了汉代的一种文化思潮。到了魏晋时代,就不同了,一统天下分崩了,权威信仰离析了,儒家经学解体了,被以玄学为代表的思潮取代了。玄学的主要自相来源,就是老庄;而老庄所倡导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隐逸哲学。晋代高蹈遁世的隐逸意识,从本质上来看,是企图体内各国归复自然以求得洁身自好。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思想有着否定黑暗势力,不与之同流合污的积极意义,当然,它也不可避免的会带来某种消极的副作用,然而这只能说是次要的。在晋代的审美思潮中,影响最为深远的要数陶渊明。他在《归园田居》

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美学应用

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美学应用 在我国目前园林景观设计中,美学应用越来越广泛,随着人们对园林景观设计整体美要求的不断提高,园林景观美的衡量标准也在不断变化。就我国目前园林景观美的衡量标准来看,主要包括布局统一、平衡与对称以及韵律与节奏等几个方面,设计人员必须将此衡量标准充分掌握,才能够将美学合理的应用到园林景观的设计当中,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美学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平淡中体现美感 从平淡中体现美感是园林景观设计美学应用的一个主要方面,充分实现园林景观的平淡美,首先应该使其简单到极点,这样设计人员在对园林景观设计的时候,就会有足够大的想象空间供其对各个环节的景观效果进行思考和揣摩,从而最终实现景观设计的整体美感,让人们有美的感受。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从平淡中体现美感的设计例子,比如说西湖,其结构虽然简单、色彩也并不丰富,但是却通过多个自然景色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画卷,处处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感。 2、靠水体转化自然 园林景观设计本身具有保护生态、改善环境的作用。因此,利用山水来实现园林景观设计的美感也是其美学应用的一个重要环节。美学在园林水体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静态美、动态美、声效应和光效应等几个方面。在实际设计的时候,设计人员应该严格按照水体形态与环境相协调的原则来进行设计,并且要保证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

之间连接的完整性,避免对景观的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3、升华意境,弘扬文化 我国园林景观建设的根本目的并不是一味地追求外在美,而是要经过科学合理的设计,最终实现改善环境,使人们能够拥有良好生活氛围,其追求的是意境。意境同时作为我国美学的核心,园林景观的设计人员在设计的时候,必须要将其放在首位。与此同时,文化美也是国内园林的精华与核心,其主要是通过将人的情感赋予物的形式实现形神兼备,即注重整体造型的气势的同时赋予生命的张力。 4、实现生态美 在对园林景观进行设计的时候,为了能够充分将生态美实现,设计人员必须要严格遵循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用物种多样化来保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流动,从而达到节省内部空间的效果;同时,用层次化结构来构建丰富多彩的植物景观;严格控制跨地区、跨生境采挖移植野生植物来防止外来物种不能融入当地生态系统内,而降低整个生态系统的抗病害的抵御能力。

西方园林以几何体形的美学原则为基础

中国古典私家园林与西方古典园林的不同富审美 摘要: 中国古典园林以江南的私家园林为代表,园林以自然变化、曲折为特点,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将人工美与自然美相结合,从而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形成了自然式山水风景园的独特风格,它表现古代人民一种尚自然、尚自由、崇朴素的审美倾向,与首家的价值观相呼应。然而西方园林以几何体形的美学原则为基础,以“强迫自然去接受均称的法则”为指导思想,追求一种纯净的、人工雕琢的盛装美。花园多采取几何对称的布局,有明确的贯穿整座园林的轴线与对称关系。水池、广场、树木、雕塑、建筑、道路等都在中轴上依次排列,在轴线高处的起点上常布置着体量高大、严谨对称的建筑物,建筑物控制着轴线,轴线控制着园林,因此建筑也就统率着花园,花园从属于建筑。 关键字:西方古典园林,中国古典私家园林,东西方古典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 中国古典园林的主体并不是建筑物,而是自然山水。对中国人来别人说,置身山水之中,即等于回归自然,使人“忘此身在城市矣”。所以园林中山和水这两大景物是必不可少的。江南本多水乡,引水入园,使池水弯环盘绕,是,而山峦丘陵点地面积过大,且非随处皆有,故多用叠石代之。叠石本身是门学问。要力求叠成嵯峨峥嵘之状,引发人的丰富联想,典型者如苏州的狮子林,以太湖石叠就,酷似群狮起舞,开关狰狞,颇富野趣。在此基础上,再筑以亭台廊榭,植以花卉树丛,于是宛然成一处市外山林,自然之美出矣。 自然之美不仅指景物本身,其实也指人们对园林建设的规划。我们知道西方的古典建筑强调的是人为因素,如中轴线的设置,对称与均衡的追求等,然而中国古典建筑不是这样做的。它就是要打破对称,打破均衡,尽量显出天然,处在的样子。《红楼梦》第十七回中贾宝玉说大观园时曾指出,园林当“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非其地而强为其地,非其山而强光为其山,即百般精巧,终不相宜”。这是一条普遍的原则,实际上要求园林设计者顺应地势本身的特点,借助默默的天然景物,使园子与三个环境融为和谐的整体。 西方园林的艺术特色突出体现在园林的布局构造上。体积巨大的建筑物是园林的统率,总是矗立于园林中十分突出的中轴线起点之上。整座园林以此建筑物为基准,构成整座园林的主轴。在园林的主轴线上,伸出几条副轴,布置宽阔的林荫道、花坛、河渠、水池、喷泉、雕塑等。在园林中开辟笔直的道路,在道路的纵横交叉点上形成小广场,呈点状分布水池、喷泉、雕塑或小建筑物。整个布局,体现严格的几何图案。园林花木,严格剪裁成锥体、球体、圆柱体形状,草坪,花圃则勾划成菱形、矩形和圆形等。总之,一丝不苟地按几何图形剪裁,绝不允许自然生长形状。水面被限制在整整齐齐的石砌池子里,其池子也往往砌成圆形、方形、长方形或椭圆形,池中总是布局人物雕塑和喷泉。追求整体对称性和一览

风景园林概述

1.单选题【本题型共5道题】 1.植物在充当构成要素来构建室外空间时,通过一面或多面较高植物的封闭,限制视线的穿透,可形成(),使该空间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隐秘性。 A.封闭空间 B.半开敞空间 C.覆盖空间 D.垂直空间 2.下列建筑形式中,是将石基台座做成船型,再在上面修建亭阁楼廊而成,并做成跳板形搭桥与陆地相连,以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 A.长廊 B.水榭 C.石舫 D.游船 3.中国古建筑的类型和形式很多,按时代特征分类,整体造型稳重大方,屋脊屋檐中规中矩,正脊平直、翼角稍翘,装饰豪华而不繁缛的特点属于哪个时代特征建筑?() A.汉式建筑 B.宋式建筑 C.清式建筑 D.以上都不对 4.在中国古建筑中,按封建社会时期等级制度,哪种建筑形式是仅次于庑殿建筑的一种等级。() A.庑殿建筑 B.歇山建筑

C.硬山悬山建筑 D.攒尖顶建筑 5.在风景园林构成要素中,()是联系各景点的纽带,具有交通、引导、组织空间、划分景区等功能。 A.水体 B.建筑 C.园路 D.植物 2.多选题【本题型共5道题】 1.园林植物规则式种植一般选枝叶茂密、树形美观、规格一致的树种,配置成整齐对称的几何图形,下列哪几种种植方式属于规则式种植?() A.对植 B.列植 C.树阵 D.丛植 2.园林植物种植形式中,下列哪几种种植方式是模拟自然群落的结构,灵活、参差有致,形成富有自然气息的植物景观?() A.群植 B.混植 C.树阵 D.丛植 3.在现代风景园林中,园林建筑有哪些特点?()

A.建筑形式更加灵活 B.建筑结构更加丰富 C.建筑功能更加多样 D.建筑的场所再生 4.游廊又称长廊,是供游人遮风避雨的廊道篷顶建筑,它具有可长可短、可直可曲,随形而弯、依势而曲的特点,按廊的位置可分为哪几种形式? () A.爬山廊 B.水走廊 C.平地廊 D.复廊 5.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人居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风景园林不断的发展、创新,从传统造园到现代风景园林,其发展趋势可以描述为:() A.服务对象方面,从为少数人服务拓展到为人类及其栖息的生态系统服务 B.价值观方面,从较为单一的游憩审美价值取向拓展为生态和文化综合价值取向 C.实践尺度方面,从中微观尺度拓展为大至全球、小至庭院景观的全尺度。 D.以上都不对 3.判断题【本题型共3道题】 1.歇山建筑依据屋顶形式不同,可分为尖山顶和卷棚顶两种。 Y.对 N.错 2.地形可以作为景物的背景,起到衬托主景的作用,同时能够增加景深、丰富景观的层次。

浅析洛阳古典园林的美学特征

浅析洛阳古典园林的美学特征 浅析洛阳古典园林的美学特征 摘要: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是中国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时期。安定的社会环境、富饶的生活条件、发达的交通、隐逸之风的盛行和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园林的成熟发展。洛阳作为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园林水平足以体现出当时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状况。洛阳古典园林可视为中国古典园林成长成熟期的典型。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隋唐洛阳古典园林典型意境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历史告诉我们,人在孜孜不息地追求着物质享受的同时,也孜孜不息地追求着美的享受。对于我们的居住环境,人们不仅要求它使用方便,同时也希望把房屋建筑的尽可能美观。当今社会技术化模板化的住宅建筑已不能满足人们的日益提升的审美心理需求,园林具有实用和审美相结合的艺术特性,是理想的人居环境。本次论文的目的是希望针对见证了中国园林成长成熟变化发展的洛阳古典园林美学特 征的分析,提供一些参考,为现代人类理想居住环境的营建寻求一条切实可行之路。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洛阳长期为帝都陪京,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且地处伊洛盆地,四面环山,城中有伊、洛、?、涧四水穿过,在造园发展上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使得其古典园林逐渐形成了一定的地域和时代特色。“天下名园重洛阳”,不光皇室建造的宫苑遍布城周,而且士大夫、文人墨客都在此兴建不少私人别业,加上释教佛学始传于洛阳,寺院也随之兴盛起来。这正好见证了中国古典园林从早期的“园”、“囿”,到后期的城市园林,并形成了古代中国造园活动的三大主流形式――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 皇家园林 皇家园林顾名思义,属皇帝个人和皇室所私有。占地面积大,规

西方园林期末考试整理

一、画图题 能表现出园林主要结构和设计特点;主要节点名城要标注明确;图面表达完整1.法尔奈斯庄园 2.埃斯特庄园

3.兰特庄园 图中标注内容:1-主要入口大门;2-花坛;3-矮丛林;4-水池;5-圆形岛;6-到第一层平台去的斜坡;7-石梯级;8-娱乐馆或陈列室;9-到第二层平台去的石梯级;10-石梯间的壁龛喷泉;11-在第二层平台挡土墙下的柱廊;12-花丛式花坛;13-人工水池;14-到第三层平台去的石梯级;15-圆柱廊;16-庄严的瀑布;17-到第四层平台去的石级;18-有回栏的花坛;19-陈列室或花房建筑;20-喷泉水池花园进水口;21-与地形配合的栽植部分。 4.沃勒维康府邸花园 5. 凡尔赛宫苑

6雪铁龙公园 二、题目要点清晰准确 每一条必须展开并分析论述 1.分析比较英国风景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的相同与不同,并讨论形成的原因。

①艺术法则:“源于自然,高于自然” 中国的造园艺术视自然为师为友,自然界的高山流水,郁木繁花,明晦变化,空间开合,无不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描摹对象,中国古代造园家善于从大自然抽象出本质性的东西,然后用石头、植物、水体等加以表现;英国园林以崇尚自然、讴歌自然、赞叹造物的多样与变化作为美学目标的,同时英国的造园家也深知适当地去修饰自然的重要性 ②情感表达 中国文人总是把园林看作抒发情感和省思的场所,把审美主体的主观情绪外化于审美客体,并产生情感共鸣的审美心理模式,这就是中国传统艺术中所谓的意在言外、相由心生;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受到浪漫主义的影响,也相当注意情感的表达。如钱伯斯的写意式园林艺术里,中世纪的废墟在园林中广为出现,以表达一种怀旧的情愫。 ③中国园林艺术对英国园艺的影响(两次) 1685年威廉·坦布尔在书中写道,不规则的园林比规则的园林更美;亚历山大·蒲柏也推崇未修饰的自然,他认为古老的中国园林一直发出灿烂的光芒;威廉·肯特认为,自然很厌恶直线。这些都是中国几百年前对园林造型的总结;18世纪中期,法国人耶稣会牧师王致诚,让英格兰人知道,中国园林追求自然,但不是纯粹的自然;英格兰著名建筑师瑟·威廉·钱伯斯,他将中国式园林景观实现在伦敦丘园中。 18世纪中期,“中国热”达到高潮,许多评论和介绍中国园林的书籍和图册大量出现,中国式的塔、中国式山洞,甚至中国式的假山,都广为流传,成为一时的风气。 Ⅱ不同 ①形态(性格) 从园林的总体形象和总体气氛上看,中国古典园林显得幽深、隐逸,所谓“庭院深深深几许”“曲径通幽”,并多数为达官贵人所有,是一种内向的自然;英国园林充满了自信与豪情,大片的草坡沿着自然的地形起伏,没有围墙,大片的水面也没有驳岸,花园与周围环境完全融合,看不到边界但同时也显得开朗、大方,所所表现的自然呈现一种外向开朗的性格。 ②功能 在儒家“重义轻利”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园林一向拒绝功利主义的倾向,一直以来是文人自省和精神自我满足的场所,物质功能从未成为中国园林的重要功能;英国人心中充满了自信与豪情,注意到把花园变成实用的场所,花园同时也是公众会聚的场所,药物、蔬菜和花卉的生产基地,牛羊的牧场等。 ③场所原型 中国传统园林,不论是宅园或是寺庙园林,基本上属于“庭园”,“庭”是建筑物的附属空间,因此,中国传统园林的场所原型仍是建筑物内部的一种空间场所,它首先从属于建筑物的总体范围,因此其场所实质是“内部(inside)”和“私有(private)”的;反之,西方园林则一直是与建筑物相并行的独立的空间场所,建筑物与园林互为衬托,互为界定,不论是专门的花园还是城堡、教堂的庄园,通常都是环绕建筑物四周分散布置。因此,西方园林的场所实质则更接近于“外部(outside)”和“公共(public)”。 ④园林对自然不同的阐释 中国山水园虽源于自然,却高于自然,反映了对自然美的高度概括,讲究神似;英国风景园则更多地模仿自然,是自然的再现,讲究形似 形成的原因: 英国风景式园林虽然受到了中国自然式古典园林的影响,造园上与中国有很多相似之处, 但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以及地理、气候、人文等因素使中英自然风景园林有许多不同之处,形成了各自等因素使中英自然风景园林有许多不同之处,形成了各自等因素使中英自然风景园林有许多不同之处,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自然园林风格 2.分析比较法国古典园林与中国园林的异同及原因 以法国凡尔赛宫苑与中国承德避暑山庄和两座皇家园林为例 Ⅰ相同 ①功能 凡尔赛宫本是为酷爱狩猎的路易十三国王修建的一座狩猎行宫;避暑山庄从本质上讲也是一座狩猎行宫,它最初是供皇帝去木兰围场狩猎时,用于途中休息的二十一座行宫之一 ②规模宏大 两座皇家园林经过不断扩建,形成规模宏大的古典园林

风景园林概述试卷100分

全国咨询工程师(投资)网络教育平台----风景园林概述试卷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5道题】 1.在中国古建筑中,下面哪种建筑形式称为“九脊殿”?() A.庑殿建筑 B.歇山建筑 C.硬山悬山建筑 D.攒尖顶建筑 用户答案:[B] 得分:6.00 2.中国古建筑的类型和形式很多,按时代特征分类,整体造型稳重大方,屋脊屋檐中规中矩,正脊平直、翼角稍翘,装饰豪华而不繁缛的特点属于哪个时代特征建筑?() A.汉式建筑 B.宋式建筑 C.清式建筑 D.以上都不对 用户答案:[C] 得分:6.00 3.下列建筑形式中,()是一种既具有景区标牌作用,又具有屋顶装饰形式的排架结构,被广泛用于街道起讫点。 A.长廊 B.垂花门 C.牌楼 D.大门 用户答案:[C] 得分:6.00 4.根据现行行业标准《园林基本术语标准》(CJJ/T91-2002),()指综合确定、安排园林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主要内容、基础设施、空间综合布局、建设分期和投资估算的活动。 A.园林设计 B.园林规划 C.方案设计 D.施工图设计 用户答案:[B] 得分:6.00 5.在风景园林的人文环境要素中,()作为人口要素的重要因素,它包括年龄、性别、民族成分、知识结构等方面内容,研究它是为了了解规划区的使用人群。

A.人口趋势 B.人口特征 C.预测分析 D.以上都不对 用户答案:[B] 得分:6.00 二、多选题【本题型共5道题】 1.中国古建筑的结构特点有哪些?() A.大屋顶 B.檐装饰 C.木骨架 D.石台基 用户答案:[ABCD] 得分:8.00 2.石舫是仿船型的傍岸建筑,是诗情画意的忆景产物,它似船非船,似景非景,但给园林景色的点缀起着美妙的作用,它又可称为?() A.游船 B.旱船 C.画舫 D.石屋 用户答案:[BC] 得分:8.00 3.园林植物规则式种植一般选枝叶茂密、树形美观、规格一致的树种,配置成整齐对称的几何图形,下列哪几种种植方式属于规则式种植?() A.对植 B.列植 C.树阵 D.丛植 用户答案:[ABC] 得分:8.00 4.在现代风景园林中,园林建筑有哪些特点?() A.建筑形式更加灵活 B.建筑结构更加丰富 C.建筑功能更加多样 D.建筑的场所再生

我国古典园林赏析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 园林就是我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园林博大精深,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中国造园艺术,就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与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目的。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文化含量丰富,个性特征鲜明,又多彩多姿,极具艺术魅力,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就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 一、中国古典园林基础知识 中国古典园林大都就是文人、画家与匠人合作的结晶。园林概念首次出现在明代,计成在其造园巨著《园治》一书中所述:“大凡造园,不分市村城郊,地段以僻静为胜……景物可因借随机……”。其意思就是,在一定地段范围内,或对天然山水进行利用改造,或人力兴造山水地貌,结合景载与植载,并安插布局相适宜的建筑,从而构成一个兼具游览、居住、观赏的环境。 中国古典园林有三大要素,即山水地形、花草树木、园路建筑。山就是永恒稳定的象征,大园山大,主山多就是土山,山石用在重点部位称“山骨”;小园山小,可全用山石堆叠;水就是智慧与廉洁的象征,水从山泉流出,通过曲折的溪涧最后汇成大池,成为园林的主体水面。花草树木富有生机,象征着欣欣向荣。花草树木就是自然式的,讲究意境,花木种类的选择都要顺应地形、朝向等自然气候条件与植物的生长习惯,同时特别注意保留原有的古树与植被,使之成为全园植物的骨干。园路建筑讲究“曲径通幽”,建筑分散在自然要素之中,与自然的景物交织在一起。园中的主要建筑往往与主山池相对,自然景色最集中的地方往往有点景与观景的建筑。建筑与园路还起着分隔空间与组织游览路线的作用。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类型 (一)按所有者身份分类 1、皇家园林 皇家园林就是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统治阶级瞧来,国家的山河都就是属于皇家所有的,所以其特点就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现存为著名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与园、北京的北海公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等。 2、私家园林

园林美学论文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功能与类型> 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其作用,一方面具有可观、可居,另一方面使园林移步换景、渐入佳境,同时,更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我国现存的古典园林中,保存了大量的建筑艺术瑰宝。它不仅是人们审美要求的体现,也是特定历史时期文化、权力的象征,具有不可替代的功用价值。可见,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文化博大精深。下面,结合古代园林建筑实际情况,就古典园林建筑的功能和类型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功能 园林建筑按照所属性质和地域的不同,风格也有很大的不同。皇家园林建筑体量大,装饰豪华,色彩金碧辉煌,表现出恢弘的皇家气派。而江南园林建筑突出“玲珑、活泼、通透、淡雅”,将秀丽、雅致的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尽管风格迥异,但建筑在园林中的作用却基本相同,主要概括三个方面:一是突出其实用性。根据人们的休憩及活动需要而设置,如亭、榭,即可供人停留赏景,又可以按需要兼做小卖亭、游船码头等用途。二是强调其独特性。配合园内风景布局形成的游览路线,在人们视线所达不到地方,园林建筑以其有利的位置和独特的造型,为人们展现出一幅幅或动或静的自然风景画,并与廊、墙、路等形成一定的活动路线。三是提升其园林意境。我国园林通常在园名、匾额、楹联中反映出其意境来。正如《红楼梦》中说大观园:“若大景致,若是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从而营造了园林意境。 二、园林建筑的特点 经过上述功能分析,可以看出,园林建筑有如下特点: 1、使用和造景,具有观赏和被观赏的特点。园林建筑既要满足各种活动和使用上的要求,又要符合园林景物布局原则,同时,也要给人们带来感官上的愉悦。因此,园林建筑既是物质产品,也是艺术作品,这就要求园林建筑要适合游人在或动或静中观景,又要使景色富于变化,达到步移景易的效果。 2 、为环境服务,与自然景致充分结合。我国古典园林一般以自然山水作为景观构图的主题,建筑只为观赏风景和点缀风景而设置。园林建筑是人工因素,与自然因素有对立的一面,但如果处理得当,也可使自然环境增添情趣,这就要

园林建筑的美学思想

园林建筑的美学思想 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在世界园林建筑艺术史上占据极高的地位。现在中国园林建筑的靓影遍及世界各地,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 虎、 ,即是生命的节奏。 中国的园林是很发达的。北京故宫三大殿的旁边,就有三海,郊外还有圆明园、颐和园等等,这是皇帝的园林。民间的老式房子,也总有天井、院子,这也可以算作一种小小的园林。 三、空间的美感之二

为了丰富对于空间的美感,在园林建筑中就要采用种种手法来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例如借景、分景、隔景等等。其中,借景又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镜借等。总之,为了丰富对景。 玉泉山的塔,好像是颐和园的一部分,这是“借景”。苏州留园的冠云楼可以远借虎丘山景,拙政园在靠墙处堆一假山,上建“两宜亭”,把隔墙的景色尽收眼底, )。 “镜借” 如沈复所说的:“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也”(《浮生六记》)。这也是中国一般艺术的特征。 建筑艺术中国建筑艺术在世界建筑史上是延续历史最长、分布地域最广、有着特殊风格与体系的造型艺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文化层面上表现出三大特点:其一,注重审美性与政治伦理性的高度统一;

其二,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品格,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集中展现; 其三,在多样变化中注重综合性的整体空间意象。 其形式特征主要表现为: ①多以群体组合的形式构成丰富的空间序列,如以十字轴线展开的坛庙建筑;以纵轴为主横轴为辅的民居和宫殿建筑;以曲折轴线展开的园林建筑。不管哪种展 刚健、质朴的风格特色。 ②隋唐阶段。汉末到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和盛行、南北民族的大融合以及文人士大夫归隐山林的思想情趣和山水诗、山水画的出现,使南北朝时期的建筑艺术在传统的理性精神中加入了许多浪漫情调。至唐代终于形成了理性与浪漫相交织的盛唐风貌。宏伟、规整的都城,恢宏舒展的宫殿、坛庙,规模巨大、形制多

园林美学 全部

园林美学 1、单项选择题 1.“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小大、远迩皆无害焉,故曰美。”此论述对美的理解主要强调() A..美在理念 B.美在关系 C.美在功利 D.没在物质 2.严格意义上来说已经属于艺术范畴,可以看作是古典园林艺术的滥殇的是() A.台、榭 B.园、圃 C.宫、殿 D.菀、囿 3.下列被尊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其生态美学意向对后世园林影响深远的诗人是() A.陶渊明 B.白居易 C.李白 D.王子敬 4.山水生态环境逐渐成为人们重要的审美对象,对自然山水的审美成为一代文化风尚的时期是在() A.秦汉 B.魏晋 C.明清 D.唐宋 5.渗透和充盈着诗意和文意的“文人写意园”繁盛起来的时期是在( ) A.唐 B.宋 C.明 D.清 6.我国古代最完整的一部园林学专著,被日本称为《夺天工》的是() A.《群芳谱》 B.《长物志》 C.《素园石谱》 D.《园冶》 7.中国古典园林系统的“真”主要体现在() A.艺术与科学的审美联系上 B.艺术与数比、人工的关系上 C.艺术对现实自然的生态美学关系上 D.艺术对天国仙境的理想追寻关系上 8.“就山为杰阁,引水作神池”的诗句体现了北方大型园林在创造上更加强调() A.自然原型的因凭 B.名胜名园的拟仿 C.胸有丘壑的意构 D.随意洒脱的创建 9.中国古典园林的“善”在伦理的功利关系上表现为 A.天国仙境的追寻 B.城市山林的实现 C.感性实践的要求 D.物质经济的创造 10.从中西园林比较来看,中国园林所显示的是 A.人工之美 B.技能之美 C.数比之美 D.气韵之美 11.北方宫苑从总体上来看所呈现色调风格为( ) A.小巧玲珑 B.清水芙蓉 C.浓丽绚烂 D.自然淡雅 12.在园林美的物质性建构序列中起着领奏作用,且为园林美的起始与

景观美学理论

景观美学理论景观美学涉及地质学、地理学、建筑学等科学知识,具有综合性。人类对于自然美和生活美的感受,包括视觉的美,听觉的美,嗅觉的美。温度感觉,触摸感觉、机械感觉、以致味觉的美。 各部分相互关系的原理。对比、比照是在质的或者是量的不同的要素之间进行排列时,强调出相互间的特征。空间或时间的长短、大小、强弱等数量关系原理。平衡是两种力量处于相互均衡和完整的状态,就像构成城市小区居住空间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前后、左右之间的关系,能够给人们平衡、安定和完整的感觉。居住空间各构成体所表现出的各种不同比例的特点常和其功能内容、审美观点有密切的关系。 整体中的多种因素统一原理。因为调和是对称、平衡、比例、韵律、动势等的基础,所以调和的秩序是多样的统一。所谓多样的统一,是有适当的变化,并且作为整体则又有牢固的结合状态。也就是在统一的前提下,应该具有多样性或者是处于变化的状态。 东丽湖小区以“两轴,两环,四区”为布局形式,符合整体中多种因素统一的原理,在统一的基础上又具有变化性和多样性。水景设计的终极目标是创造美的环境,因而景观美学理论对现代居住小区水景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环境行为学理论环境行为学又称为环境心理学。 环境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部分,它把人类的行为(包括行动、经验)与其相应的环境(包括物质的、社会的和文化的)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结合起来加以分析。环境一行为研究提出了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从而打破了长期以来的“环境决定论”所主张的环境决定人的行为的观点。 一方面,人们可以适应环境来满足需要,另一方面,人们也可以通过设计和控制手段来选择更加适合的环境。人与环境是相互作用并且相互联系的,认为环境决定一切或者是人决定一切的观点都是片面的,通过认真和科学的调查研究就会发现在环境和行为之间存在一定的规律性的关系,地理、气候与生理特征都不主宰一切,任何情况下都存在着大量的潜在机会与选择的可能性。 对于东丽湖居住小区水体景观环境的研究,可以从使用者一住户在水体景观环境中的行为特征和心理需求入手,了解住户使用要求的选择以及对水体景观的实际使用状况,就可以掌握水体景观设计的优点和不足,为东丽湖小区的水景设计提供借鉴。 生态设计理论在小区水景设计中的应用从19世纪下半叶至今,西方景园的生态设计思想先后出现了4种倾向,即: 自然式设计一与传统的规则式设计相对应,通过植物群落设计和地形起伏处理,从形式上表现自然,立足于将自然引入城市的人工环境。 乡土化设计一通过对基地及其周围环境中植被状况和自然史的调查研究,使设计切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并反映当地的景观特色。保护性设计一对区域的生态因

中西方古典园林审美的差异

从中国部分园林与凡尔赛宫的比较分析中西园林审美情趣的差异园林艺术创作实际上是按一定的功能和审美需要将山水植物建筑进行有机组合中西园林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差异而风格迥异,西方园林以法国古典主义为代表,特点是整齐、规则、对称,常以轴线做引导,东方园林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特点是不对称,以曲线做引导,成为自然式山水园,风格多样。 中西园林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人工美与自然美 西方园林体现人工美,用人工方法改变自然状态,不仅布局对称,花草也修剪得方正,呈现规则的几何图案。中国既不求轴线对称,也无规律可循,花草树木结尾自然原貌,人工建筑也顺应自然,与自然交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从中西方园林理水方式也可见端倪,拿颐和园及凡尔赛宫比较,颐和园追求水体的自然形态,不强调几何形式,曲折婉转,似尽无尽。凡尔赛宫的水景采用规则的处理来演绎恢弘的气势,显示浓厚的人工趣味。 形式美与意境美 凡尔赛宫轴线均衡的布局、精美的几何图案、强烈的韵律节奏感都体现出了西方造园对借助理念将自然美转化为艺术美的形式美的刻意追求。在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提出了黄金律,罗马时期的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提出“比例是美的外貌,是组合细部时适度的关系”。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通过人体美来论证形式美。 中国古代没有专门的造园家,自魏晋以来,由于文人和画家的介入使中国造园伸手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诗画追求意境,使中国造园一开始就有浓厚的情感色彩,王国维说“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意境通过“悟”获得,而“悟”是一种情感活动,“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 出世与入世 《圣经》中所描绘的伊甸园和中国人心中的仙山琼阁有异曲同工之妙,但随历史发展,西方园林从幻想走向现实,路易十四就在凡尔赛宫中园林中宴请宾客,表演戏剧,使得园中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天国乐园的超脱不再,一步步迈入世俗,成为“众乐园” 中国对神仙的仰慕由来已久,秦汉帝王“开池筑岛”,与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并称“一池三山”,魏晋以后,政治斗争、社会分裂,士大夫阶层逃避现实,寄情山水,滋生“出世”思想。文人雅士每遭官场失意,便营造宅院归隐,如苏舜钦被贬后就在苏州创建了沧浪亭,因此中国园林较封闭,只适合少数人品味,正所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独乐园”。 注重规律与注重灵感 西方园林的几何图案组合虽说可以多种多样,却仍有规律可循,必须以一种确定的形状和大小镶嵌在确定的位置,从而符合整体形式美,如凡尔赛宫的外立面为标准的古典主义三段式处理, 中国园林虽然注重造景,但由于追求自然美,灵感来自于大自然,因而“造园无成法”,布局千变万化,大有“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的趣味。 华丽与古朴 西方园林陈设华丽,凡尔赛宫500余间大殿小厅处处金碧辉煌,内部装饰以雕刻、巨型油画及挂毯为主。大理石院和镜厅夺人眼球,用金属铸造成楼梯栏杆并镀金,各个厅内陈列着世界各地的珍贵艺术品。

植物美学赏析

[转] 植物景观的美学探析 [图片] 1、植物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植物是表达地域性自然景观的指示性要素,也是反映景观类型的代表性元素之一。植物景观设计,使环境具有美学欣赏价值、日常使用的功能,并能保证生态可持续性发展。因此,植物景观设计成为现代园林景观中最重要的设计内容之一。强调自然文化的植物景观设计,使植物景观设计具有了复杂性和独特性。植物景观设计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和价值取向及设计者个人的审美观念。 2、植物景观与美学的关系 (1) 美学的概念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最初的意义是“对感官的感受”,由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加登首次使用,他的《美学(Aesthetica)》一书的出版标志了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美学的认知是通过人类理性与感性的共同作用后的结果,不是简单的“美”与“丑”,而是去认识客体的美学本质。 (2) 美学在植物景观设计中的体现现代植物景观设计不再强调大量植物品种的 堆积,也不再局限于植物个体美,如形体、姿态、花果、色彩等方面的展示,而是追求植物形成的空间及尺度,以及反映当地自然条件和地域景观特征的植物群落,尤其着重展示植物群落的自然分布特点和整体景观的美感。因此,美学渗透

于植物景观设计之中,通过客观条件的理性分析与设计师主观的感性认识贯穿于整个植物景观设计过程,通过不断的实践反复的思考,逐步体会到植物景观设计的本质,并逐渐摸索出植物景观设计中的一般审美规律。 (3) 植物景观营造的主要美学原理植物是建筑与构筑物空间塑造及划分的重要 组成部分,构筑物构成硬质景观,而植物是软质部分。植物景观不仅可以净化、美化环境,植物景观本身也具有独特的魅力。在植物景观设计中,场地不同,但可沿着同一美学原理去创造美的景观,巧妙地运用线条、空间感、质感、颜色、风格等美学原理是创造美景的有效途径。 3、植物景观营造的主要美学原理 植物是建筑与构筑物空间塑造及划分的重要组成部分,构筑物构成硬质景观,而植物是软质部分。植物景观不仅可以净化、美化环境,植物景观本身也具有独特的魅力。在植物景观设计中,场地不同,但可沿着同一美学原理去创造美的景观,巧妙地运用线条、空间感、质感、颜色、风格等美学原理是创造美景的有效途径。

自考01436园林美学复习资料

2011年4月园林美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审美感受P7 是一种由审美对象所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 2、类比联想P8 类比联想就是一件事物的感受引起和该事物在性质上或形态上相似的事物的联想。 3、思维P10 思维是一种在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认识基础上产生的理性认识活动,它是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对现实所作的概括反映。 4、艺术创作P12 艺术创作是人类为自身审美需要而进行的精神生产活动,是一种独立的、纯粹的、高级形态的审美创造活动。 5、优美P19 优美是实践主体与客观现实的和谐统一所显现出来的美。 6、园林美P21-22 园林美是园林的思想内容通过艺术的造园手法用一定的造园素材表现出来的符合时代和社会审美要求的园林外部表现形式。 7、园林P40 园林是指种植花草树木供人们游赏休憩的场所,也就是用造园艺术手段加工和再现自然的风景区,是让人类可以在其中惬意游憩玩赏、熏沐骋怀的绿色环境。 8、形式美P112 形式美是指构成事物外部形象和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及其在时间、空间的排列组合规律所显示的审美特性。 9、对比P119 对比即事物的对立双方的相互比较、相互影响的关系。 10、园林布局P125 在园林中把景物按照一定的艺术规则有机地组织起来,创造一个和谐完美的整体,这个过程称之为园林布局。 11、意境P148 意境即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融注于客观景物之中,从而引发游赏者之类似的情感激动和理念联想,进而在心目中所形成的境象。 12、入格P165 入格即能高明地摹仿名园的某一优秀格局,重现其意境。 13、入时P165 入时即要有点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精神。 14、想象P187 想象是利用我们头脑中所存的已有信息,构筑新的形象的心理活动。 15、园林道路P214 园林道路即园路,是园林绿地中的道路以及广场等各种铺装地坪,是园林重要的构成元素。 填空题: 1、美学流派对美的本质看法由六种,包括古典主义、新柏拉图主义和理性主义、英国经验主义、德国古典美学、俄国现实主义、马克思、恩格斯的美学思想。P1 2、美的特征包括:客观性、社会性、形象性。P5

园林美学考试大纲汇编

一、园林艺术:是借助一定园林物质实体来反映生活和自然之美,表现园林设计师审美意识的空间造型艺术。常与建筑、书画、诗文、音乐等其他艺术门类相结合,成为一门综合性艺 术。园林艺术是一定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理想在园林形式上的反映,是精神领域的艺术。 园林艺术作为一门精神艺术,必须借助一定的物质实体(造园材料),以园林设计师的想象和构思为载体,以自然生活为蓝本,发挥造园技艺,创造出人的审美意识、情感、理想和一 定物质形式相结合的园林艺术品 二、园冶与计成:由于文人园林的发展,因此一些文人、画士通过直接掌握相关的造园叠山技艺而成为专业的造园设计师。 计成是江苏吴江人,是著名专业造园设计师。 他所写的园冶,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部园林理论著作。 园冶全面记述了江南地区私家园林的规划、设计、施工以及各种局部、细部的做法的综合性著作。 第一卷为兴造论、园说第二卷专论了栏杆 第三卷记述了墙垣、门窗、铺地、掇山、选石、借景 全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艺术与技术相结合,言简意赅,颇有许多独到见解。 三、园林艺术及其特征: 三个特征:1、园林艺术的综合性:体现在与其他艺术门类的结合的综合性,还体现在与多 门学科相结合的综合性 2、审美和使用功能相结合:两者辩证统一、相辅相成 美的东西收线没有满足使用功能,是难以有兴致欣赏的 反对过分的实用主义,而将审美功能趋于从属地位 3、经济、技术与园林的统一 四、中西方古典园林艺术的差异及原因: 中国园林多为自然山水园,崇尚自然,本于自然、师法自然、高于自然。体现人与自然和和 谐共生、天人合一。自然式园林,体现了自然美

西方园林以17世纪下半叶的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为代表,讲究整齐一律、对称均衡的原则, 表现为人工美,为规整式的园林 原因: 1、中西方园林的起源以及历史发展条件不同引起的差异 中国园林起源于自然,而西方园林起源多是因为农事耕作的需要而产生的 2、中西方园林哲学思想方面的差异 中国的哲学思想以老庄思想为主,崇尚自然,讲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园林艺术师法自然、高于自然。 西方哲学体系为唯理论,过分强调了数学和几何包含一切的思想,因此园林中也用几何和数 学来统领全园,以此代替了审美。 3、中西方城市规模和规划格局的差异 中国古为中央集权制,城市规模比较宏大,城市布局整齐划分,为棋盘式格局。西方则多为 封建割据导致国土四分五裂,城市规模比较小。 中国园林是统一之中求变化,西方园林是变化之中求统一 4、中西方物质条件、地理环境对园林的差异性差异性影响 中国多名川大山,石材种类和用石方法多样,因此多借助于此在园林之中表现,仿佛使人置身于名川大山之中 西方则擅长使用大片土地来构建建筑统领园林,石材应用仅仅限于建筑和雕塑应用 5、中西方宗教意识形态的差异性对寺庙园林的影响 中国以佛道并存,并结合了本土文化。 西方是以信仰上帝为主的单一宗教,以基督教为主 五、美是难的 从古至今,许多中外哲学家都给下一个本质定义,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美是难的体现在两个方面: 1、从审美客体(物质)来说,美是到处都存在的事物,而并非是一目了然的。美在自然界、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作品之中还存在不同的形式,没有统一的标准。从不同形态的事物、千

园林艺术的美学特色分析

园林艺术的美学特色分析 1园林艺术形象体现的连续时空性 一般来说,艺术是通过特定的艺术形象来感染观众的。如果从艺术形 象的存有方式来看,艺术可分为空间艺术、时间艺术和时空艺术三类。 例如绘画、雕塑、建筑等等,其艺术形象必须在空间里才能存有和展开,所以它们属于空间艺术。而音乐、歌曲、评书和文学中的艺术形象又 必须随着一定的时间才能体现出来。所以,它们是时间艺术。而在舞蹈、戏剧、电视、电影等艺术中,其艺术形象的体现,既需要一定的时间,又 必须同时有一定的空间才能实现。为此,它们便属于时空艺术。 园林艺术形象的体现是什么情况呢?首先,园林中的山石、湖泉、花草 树木、亭廊楼阁……等各种艺术形象都必须存有和体现于一定的空间里。所以,园林可属于一种空间艺术。不过,园林艺术的景观又能随着 晨昏旦夕、阴晴雨雪、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之变异而产生丰富的时相、 季相变化。所以,同是一座园林,乃至园林中的同一个景点,随着时间的 推移,就会产生晨昏各异、晴雨殊一、冬夏不同的各种景象。所以,园 林又具有时间艺术的性质。综合上述两个方面,园林便是一种时空艺术了。 不过,园林艺术与舞蹈、戏剧、影视等其他时空艺术相比,还有其独具 的特点。舞蹈、戏剧、影视等等一般的时空艺术,其艺术形象在时间的 体现上是有间断性的。这些时空艺术形象的体现具有固定的内容,演播 一遍所需要的时间也是固定有限的。而且,如若不到其演播的时间,人 们就无法欣赏到这些种类的时空艺术。从宏观上看,这些艺术可一遍遍 地重新演播,但它们仅为相同内容的重复,且其间是间断的。但是,园林 艺术形象的体现情况则不同,不论春夏秋冬、晨昏旦夕,不论何时,人们 都能够去欣赏园林艺术的各种应时风姿。园林不但晨昏、雨晴、四季 之景观不同,而且年复一年,随着园林植物的成长、衰老、更新,随着自 然力的风化,整个园林的面貌还会逐渐产生变化。比如,园林经年累月 之后,其中的树木更高大、更苍劲了;山石、树皮等处布满了青苔,亭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