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背景

古诗背景
古诗背景

<<江南春>>背景: 杜牧生活的晚唐时代,唐王朝以做大厦将倾之势,藩镇割据、宦

官专权、牛李党争.....一点点的侵蚀着这个巨人的身体。而另一方面,宪宗当政后,醉心于自己平淮西等一点点成就,飘飘然的做起了长生不老的春秋大梦,一心事佛,韩

愈上《谏佛骨表》、险些丢了性命。宪宗被太监杀死后,后继的穆宗、敬宗、文宗照

例提倡佛教,僧尼之数继续上升,寺院经济持续发展,大大削弱了政府的实力,加重

了国家的负担。杜牧这年来到江南(江苏江阴),不禁想起当年南朝、尤其是梁朝事佛

的虔诚,到头来是一场空,不仅没有求得长生,反而误国害民。既是咏史怀古,也是

对唐王朝统治者委婉的劝诫。后来武宗发动会昌灭佛,从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矛盾。这

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小小的篇幅,描绘了广阔的画面。它不是以一个具体的地

方为对象,而是着眼于整个江南特有的景色,故题为《江南春》。

<<泊秦淮>>背景: 唐朝著名人杜牧游秦淮,在船上听见歌女唱《玉树后庭花》,绮

艳轻荡,男女之间互相唱和,歌声哀伤,是亡国之音。当年陈后主长期沉迷于这种萎

靡的生活,视国政为儿戏,终于丢了江山。陈国虽亡,这种靡靡的音乐却留传下来,

还在秦淮歌女中传唱,这使杜牧非常感慨。他的诗说: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其实这是借题发挥,他讥讽的实际是晚唐政治:群臣们又沉湎于

酒色,快步陈后主的后尘了。秦淮一隅,寄至如此深沉的兴亡感,足见金陵在当时全

国政治中心已经移向长安的情况下,影响仍然很大。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

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

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

写了好些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当他来

到当时还是一片繁华的秦淮河上,听到酒家歌女演唱《后庭花》曲,便感慨万千,写

下了这首诗。诗中说,金陵歌女“不知亡国恨”,还唱着那《后庭花》曲。其实,这

是作者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般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书湖阴先生壁>>背景: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是王安石题在杨德逢屋壁上的一组诗。杨德逢,别号湖阴先生,是王安石退居金陵时的邻居和经常往来的朋友。

<<春夜>>王安石,背景: 王安石于公元1042年(宋仁宗庆历二年)进士及第,公元1059年(嘉祐三年)上变法万言书,未被采纳。直到公元1068年(宋神宗熙宁元年),神宗准备实行新法,到四月才召他进京面对。经过二十六年的漫长岁月,王安

石屈居下位不算,最大的憾事是变法主张未能实现。此时形势突变,遇到了赏识他主

张的锐意变法的新帝,正是龙虎风云、君臣际遇的良机,大展鸿图,即在眼前。因此,他在值宿禁中的时候,面对良宵春色,剪剪轻风,金炉香烬,月移花影,一派风光,

激起了思想上难以自制的波澜,为自己政治上的春色撩拨得不能成眠。

<<春日偶成>>程颢,背景: 这首诗是程颢任陕西鄠县主簿时春日郊游,即景生情写下

来的。诗人是宋代有名的理学家,长期困在书斋里,少有闲暇宽怀的时候。一旦走出

书斋,回到大自然中,便觉得格外爽快,那种怡然自得的心情不言而喻。

<<题西林壁>>苏轼,背景: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

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

月间。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背景: 诗人苏轼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

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

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

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海棠>>苏轼,背景: 这首绝句作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时作者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已经五个年头。

<<如梦令>>李清照,背景: 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较为

可信的时间当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这段时间李清照身居闺中,不免

会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那些场景在她的脑海中一再出现,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

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

<<游山西村>>陆游,背景: 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

闲居在家。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因在隆兴二年(1164)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符离战败后,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从隆兴府通判任上罢官归里。陆游

回到家乡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慷慨心犹壮”(《闻雨》)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

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此诗即在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所作。

<<冬夜读书示子聿>>陆游,背景: 宋宁宗五年,诗人在冬日寒冷的夜晚,沉醉于书房,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窗外,北风呼啸,冷气逼人,诗人在静寂的夜里,抑制不住心

头奔腾踊跃的情感,写下了这首哲理诗并满怀深情地送给了儿子子聿。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背景: 辛弃疾在南宋做到封疆大吏,但他英伟磊落的议论和果断干练的作风,特别是力主抗战恢复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

高统治阶层的打击。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他被弹劾罢官,回到带湖家居,过着

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辛弃疾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和同情民间疾苦,这于辛弃疾闲居上

饶带湖期间。

<<饮酒>>陶渊明,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

正值东晋灭亡前夕。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背景: 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他在义熙元年(405年)四十一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

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即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陶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洽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陶渊

明经过十三年的曲折,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陶渊明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从此他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

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背景: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他在长安的时候写的。“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从军行>>杨炯,背景: 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679—681),吐蕃、突厥曾多次侵

扰甘肃一带,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认为是作者看

到朝廷重武轻文,只有武官得宠,心中有所不平,故作诗以发泄牢骚

<<行路难>>李白,背景: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

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被世人称作“诗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

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

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

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关山月>>李白,背景: 李白看见征战的场景,因此他感叹唐朝国力强盛,但边尘未

曾肃清过。此诗就是在叹息征战之士的苦辛和后方思妇的愁苦时所作。

<<把酒问月>>李白,背景: 此诗作年难定。根据《把酒问月》题下自注,此诗是作者

应友人之请而作的。有人认为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

<<望岳>>杜甫,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第一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第二首诗作于作者

中年时,宰相房琯败绩丧师于陈涛斜被罚,抗疏救之而获罪被贬而满是失意。第三首

作于作者暮年。

<<登高>>杜甫,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

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

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

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

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一天

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

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

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至此,持续

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当时正

流落在四川。他听闻消息后,欣喜若狂,恨不得马上回到和平、安定的家乡。

《蜀相》一诗,依照仇兆鳌注,断为公元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春天,杜甫“初

至成都时作”。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

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

在浣花溪畔。成都是当年蜀汉建都的地方,城西北有诸葛亮庙,称武侯祠。公元760

年(唐肃宗上元元年)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蜀相”的意思是蜀汉

国的丞相,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目睹

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

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古从军行>>李颀,背景:此诗作于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初年。据《资治通鉴·天宝元年》记载:“是时,天下声教所被之州三百三十一,羁縻之州八百,置十节度、经略使以备边。……凡镇兵四十九万人,马八万馀匹。开元之前,每岁供边兵衣粮,费不过二百万;天宝之后,边将奏益兵浸多,每岁用衣千二十万匹,粮百九十

万斛,公私劳费,民始困苦矣。”由此可知,诗人所歌咏的虽为历史,但是诗的内容

却表达了他对唐玄宗“益事边功”的穷兵黩武开边之策的看法。

《使至塞上》王维,背景:公元736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国

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

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

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碛中作》岑参,背景:这首诗与《逢入京使》写作时间相近,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八

载(749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时。“碛中作”,即在大沙漠中作此诗。从“辞家

见月两回圆”的诗句看,岑参离开长安已近两个月了。诗人回顾两个月的行程,如今

宿营在广袤无垠的大沙漠之中,正巧又遇上十五的月亮,一轮明月照在平沙莽莽的沙

漠上,他想到月圆人未归,看到唐军在沙碛中列营而宿,写下了这首绝句。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背景: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七月,白居易被任命为杭

州的刺史,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刺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写于长庆三、四年(823、824年)间的春天。

《相见欢》李煜,背景:975年(开宝八年),宋朝灭南唐,李煜亡家败国,肉袒出降,被囚禁待罪于汴京。宋太祖赵匡胤因李煜曾守城相拒,封其为“违命侯”。李煜

在忍屈负辱地过了三年的囚徒生活后,被宋太宗赵炅赐酒毒死。李煜不是一个好皇帝,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和词人。李煜的词以被俘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作

多描写宫廷生活与男欢女爱,香艳精致,才情蕴藉;后期词作多倾泻失国之痛和去国

之思,沉郁哀婉,感人至深。《相见欢》便是后期词作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虞美人》李煜,背景:此词与《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均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为北

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是时李煜归宋已近三年。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三年后,即太平兴国三年,徐铉

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曰:“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

大概是在这种心境下,李煜写下了这首《虞美人》词。

《生查子.元夕》欧阳修,背景:此词写约会。或被认为是景祐三年(1036)词人怀念他的第二任妻子杨氏夫人所作。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背景: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创作时间在公元1181年至1192年间。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

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一剪梅》李清照,背景: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是一个首先要辨明的问题。根据题名

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

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有的词选认为,此说“和作品内容大

体符合。上片开头三句写分别的时令和地点;下片起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回应这三句。这些都是写分别时情景,其他各句是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见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有的选本则认为,“就词的内容考察,是写别后的思念,并非送别”;开头三句也是写“别离后”的情景(见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李清照诗词选注》、1982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注》)。玩味词意,比较两说,似以后一说为胜。首先,《琅嬛记》的记述本不可靠,如王学初在《李清照

集校注》(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所指出:“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此则所云,显非事实。”何况《琅嬛记》本是

伪书,所引《外传》更不知为何书,是不足为据的。当然,更重要的是应就词句本身

来寻绎它的内容、推断它的写作背景。从上阕开头三句看,决不像柳永《雨霖铃》词

所写的“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那样一个分别时的场面,

而是写词人已与赵明诚分离,在孤独中感物伤秋、泛舟遣怀的情状。次句中的“罗裳”,固明指妇女服装;第三句中的“独上”,也只能是词人自述。至于以下各句,

更非“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而是实写别后的眼前景、心中事。

《卜算子?咏梅》陆游,背景: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陆游一生酷爱梅花,写有大量歌咏梅花的诗,歌颂梅花傲霜雪,凌寒风,不畏强暴,

不羡富贵的高贵品格。诗所塑造的梅花形象中,有诗人自身的影子,正如他的《梅花

绝句》里写的:“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这首《卜算子》,也是明写

梅花,暗写抱负。其特点是着重写梅花的精神,而不从外表形态上去描写。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陆游,背景:这组爱国主义诗篇作于宋光宗绍熙

三年(1192年)的秋天,陆游当时在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

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天气的闷热

和心头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心头枨触,成此二诗。

《过零丁洋》文天祥,背景:这首诗见于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当作于公元1279年(宋祥兴二年)。公元1278年(宋祥兴元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押到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随后又被押解至崖山,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

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不从,出示此诗以明志。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背景:这首词为公元1176年(宋孝宗淳熙三年)

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州、途经造口时所作。关于此词之发端,罗大经在《鹤

林玉露》中有几句话非常重要。《鹤林玉露·辛幼安词》条云:“盖南渡之初,虏人追

隆祐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幼安自此起兴。”《宋史》高宗纪及后妃传载:1129年(建炎三年)八月,“会防秋迫,命刘宁止制置江浙,卫太后往洪州,腾康、刘珏权知三省枢密院事从行。闰八月,高宗亦离建康(今南京市)赴浙西。时金兵分

两路大举南侵,十月,西路金兵自黄州(今湖北黄冈)渡江,直奔洪州追隆祐太后。“康、珏奉太后行次吉州,金人追急,太后乘舟夜行。”《三朝北盟会编》(建炎三

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载:“质明,至太和县(去吉州八十里。《太和县志》),又进

至万安县(去太和一百里。《万安县志》),兵卫不满百人,滕康、刘珏皆窜山谷中。金人追至太和县,太后乃自万安县至皂口,舍舟而陆,遂幸虔州(去万安凡二百四十里。《赣州府志》)。”《宋史·后妃传》:“太后及潘妃以农夫肩舆而行。”《宋史·胡铨传》:“铨募乡兵助官军捍御金兵,太后得脱幸虔。”史书所记金兵追至太和,与罗氏所记追至造口稍有不合。但罗氏为南宋庐陵人,又曾任江西抚州军事推官,其所记信实与否,尚不妨存疑。况且金兵既至太和,其前锋追至南一百六十里之造口,也未始无此可能。无论金兵是否追至造口,隆祐太后被追至造口时情势危急,以致舍

舟以农夫肩舆而行,此是铁案,史无异辞。尤要者,应知隆祐其人并建炎年间形势。

当公元1127年(北宋靖康二年)金兵入汴掳徽钦二宗北去,北宋灭亡之际,隆祐以废后幸免,垂帘听政,迎立康王,是为高宗。有人请立皇太子,隆祐拒之。《宋史·后妃传》记其言曰:“今强敌在外,我以妇人抱三岁小儿听政,将何以令天下?”其告天

下手诏曰:“虽举族有北辕之恤,而敷天同左袒之心。”又曰:“汉家之厄十世,宜

光武之中兴;献公之子九人,唯重耳之独在。”《鹤林玉露·建炎登极》条云:“事词

的切,读之感动,盖中兴之一助也。”陈寅恪《论再生缘》亦谓:“维系人心,抵御外侮”,“所以为当时及后世所传诵。”故史称隆祐:“国有事变,必此人当之。”建炎三年,西路金兵穷追隆祐,东路金兵则渡江陷建康、临安,高宗被迫浮舟海上。

此诚南宋政权出存亡危急之秋。故当作者身临造口,怀想隆祐被追至此,“因此感兴”,题词于壁,实情理之所必然。罗氏所记大体可信,词题六字即为本证。公元1175至1176年(淳熙二、三年)间,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

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背景: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天历二年(1329年),因关中旱灾,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他隐居后,决意不再涉仕途,

但听说重召他是为了赈济陕西饥民,就不顾年事已高,毅然应命。他命驾西秦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

分操劳而殉职。他死后,“关中之人,哀之如先父母”(《元史·张养浩传》)。《山坡羊·潼关怀古》便写于应召往关中的途中。《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登车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

古诗背景

<<江南春>>背景: 杜牧生活的晚唐时代,唐王朝以做大厦将倾之势,藩镇割据、宦 官专权、牛李党争.....一点点的侵蚀着这个巨人的身体。而另一方面,宪宗当政后,醉心于自己平淮西等一点点成就,飘飘然的做起了长生不老的春秋大梦,一心事佛,韩 愈上《谏佛骨表》、险些丢了性命。宪宗被太监杀死后,后继的穆宗、敬宗、文宗照 例提倡佛教,僧尼之数继续上升,寺院经济持续发展,大大削弱了政府的实力,加重 了国家的负担。杜牧这年来到江南(江苏江阴),不禁想起当年南朝、尤其是梁朝事佛 的虔诚,到头来是一场空,不仅没有求得长生,反而误国害民。既是咏史怀古,也是 对唐王朝统治者委婉的劝诫。后来武宗发动会昌灭佛,从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矛盾。这 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小小的篇幅,描绘了广阔的画面。它不是以一个具体的地 方为对象,而是着眼于整个江南特有的景色,故题为《江南春》。 <<泊秦淮>>背景: 唐朝著名人杜牧游秦淮,在船上听见歌女唱《玉树后庭花》,绮 艳轻荡,男女之间互相唱和,歌声哀伤,是亡国之音。当年陈后主长期沉迷于这种萎 靡的生活,视国政为儿戏,终于丢了江山。陈国虽亡,这种靡靡的音乐却留传下来, 还在秦淮歌女中传唱,这使杜牧非常感慨。他的诗说: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其实这是借题发挥,他讥讽的实际是晚唐政治:群臣们又沉湎于 酒色,快步陈后主的后尘了。秦淮一隅,寄至如此深沉的兴亡感,足见金陵在当时全 国政治中心已经移向长安的情况下,影响仍然很大。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 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 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 写了好些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当他来 到当时还是一片繁华的秦淮河上,听到酒家歌女演唱《后庭花》曲,便感慨万千,写 下了这首诗。诗中说,金陵歌女“不知亡国恨”,还唱着那《后庭花》曲。其实,这 是作者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般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书湖阴先生壁>>背景: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是王安石题在杨德逢屋壁上的一组诗。杨德逢,别号湖阴先生,是王安石退居金陵时的邻居和经常往来的朋友。 <<春夜>>王安石,背景: 王安石于公元1042年(宋仁宗庆历二年)进士及第,公元1059年(嘉祐三年)上变法万言书,未被采纳。直到公元1068年(宋神宗熙宁元年),神宗准备实行新法,到四月才召他进京面对。经过二十六年的漫长岁月,王安 石屈居下位不算,最大的憾事是变法主张未能实现。此时形势突变,遇到了赏识他主 张的锐意变法的新帝,正是龙虎风云、君臣际遇的良机,大展鸿图,即在眼前。因此,他在值宿禁中的时候,面对良宵春色,剪剪轻风,金炉香烬,月移花影,一派风光, 激起了思想上难以自制的波澜,为自己政治上的春色撩拨得不能成眠。

鉴赏古诗词的图片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鉴赏古诗词的图片 篇一:课标—古诗词曲鉴赏40首鉴赏图 第1首关雎《诗经》 【文学常识】《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其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主旨:诗中所表达的感情质朴、直率,以清新动人的笔墨表现了青年追求爱情的纯洁愿望;风格明朗。】第2首蒹葭《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主旨: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的心境。】 第3首十五从军征《乐府诗集》 【文学常识】“乐府”原是掌管音乐的机关的名称,后 人把 乐府机关所采用的配乐的诗也称作“乐府”。乐府开创 了诗歌现实主义的新风,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由杂言渐趋像五言,采用叙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 十五从军征, 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主旨:本诗借一个老兵从军65年回家后的见闻,表 达了对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控诉,反映了百姓在战乱社会中的痛苦。】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