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中国

苦难中国
苦难中国

苦难中国

在世界东方,有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曾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就在60多年前,这个国家落后到了尽头,民族危机到了尽头,成千上万的国人在水深火热的黑暗泥潭里,煎熬着,挣扎着··那是一场血泪劫难,它铭记在活着的老一辈的记忆中,旧中国的景象永远镌刻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长城静静地盘踞在中华大地上,饱经沧桑的它,犹如一个老者,讲述着那段血与泪交织在一起的岁月··

“九一八”,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让这个日子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这是那场劫难的开始,当日军走上卢沟桥的那一刻,长期遭受帝国主义掠夺和蹂躏的国民抑郁在内心的痛苦与愤怒彻底爆发了,无数中华儿女用热血沸腾的身躯筑成一道道血肉长城,誓死捍卫着祖国的每一寸山河,每一寸土地。

奈何日军的铁蹄仍在践踏,所到之处,烧杀强掳,无恶不作,其残暴与血腥,令人发指,尤其那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使得三十万中华儿女被活埋,被凌辱,被刀刺,被火烧··那一刻,黄河在咆哮着,怒吼着,哭泣着,中华大地震颤着,沉睡的雄狮快要醒来了。

终于,千疮百孔的中华大地上,暴风雨过去了,胜利的欢呼声传遍了大江南北,回响在长城内外。

然而来不及欢乐也来不及休息,国民党反动派再一次点起战火,硝烟再次弥漫在这片包含眼泪的土地上。

蒋介石等看不起哪些底层人民,选择站在人民的对立面,加之国民政府日益腐败,1949年,国民党兵败如山倒,而共产党则依靠人民风卷残云,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终于使战火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尘埃落定。

崛起的道路蜿蜒曲折,荆棘丛生,十年文革让中国跌倒了,“四人帮”等反叛的嘴脸在人民面前暴露无遗,最终正义战胜邪恶,十年文革虽重创了中国,但当面对迅速崛起的世界各国时,中国觉悟了,巨人般的脚步再次赢得世界的瞩目。

2008年,不平凡的一年,年初的雪灾,5·12汶川地震及全球金融危机等,让中国走得异常艰辛。南方罕见的冰冻灾害,让大半个中国受尽了寒冷的考验。紧接着,5·12的大地震更是摧毁了无数人的生活家园。但它没有动摇人民坚强的意志。胡锦涛在地震过后余震频发的情况下,对站在废墟面前的人民说道: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

一份苦难,一份厚重,一份悲壮,一份精神。

从“东亚病夫”到“东方巨龙”,从百年沉沦到百年复兴,中国,如同一只浴火的凤凰,逐步实现着它的东方之梦。

在苦难中走向辉煌

在苦难中走向辉煌 中国人民是如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历经苦难而走向辉煌的?中国共产党又是如何领导中国革命从奋斗、挫折、再奋斗的历程中闯出一条通往胜利之路的?坦率地说,对于这样一个极富历史感悟力的问题,长久以来我们相当一部分同志若明若暗。最近,我仔细阅读了金一南教授所著的《苦难辉煌》一书,感慨良多,获益匪浅。该书钩沉稽古,发微抉隐,立论深邃辩证、朴实公允,史料小中见大、新中求实,文气深沉激越、豪迈雄强。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炽热的感情、精辟的分析,为我们再现了一幅20世纪20至30年代中国革命历经磨难挫折走向辉煌胜利的历史全景画。阅后掩卷长思,心绪不能自已。 实事求是是从苦难走向辉煌的思想基石。通过反复研读该书,可以看到,书中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实事求是的思想精髓。正如作者介绍该书创作过程时所说的,中国革命太难投机了。正因为我党我军有一批以追求真理为己任的共产党人,就是这些真人,孜孜不倦地探索和实践真理,才使革命取得成功。所以,金一南把全书高度概括为四个字,即“真人、真理”。书中围绕中国仁人志士对救国图强、民族复兴的不同探索,围绕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日本昭和军阀、

联共(布)与共产国际等的错综复杂斗争,对我们党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艰辛探索历程作出了精彩深刻的解读,在历史对比中勾画了中国革命依靠共产党人实事求是取得胜利的生动场景。 艰苦奋斗是从苦难走向辉煌的精神支撑。德国军事家克劳塞维茨把精神力量来源归结为两大要素:苦难和胜利。我理解,苦难砥砺精神,让精神更加坚强;胜利饱满精神,让精神更加壮大。《苦难辉煌》描写的就是这样一部用苦难和胜利浇灌起来的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壮丽史诗。读《苦难辉煌》,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用流血牺牲铸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等,都化作一个个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令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是以艰苦奋斗为核心的,是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精神的典范。就像书中所说的,中国革命的胜利不是天赐良机,而是来自千千万万人的不屈抗争和英勇献身。鲁迅先生用“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形容当时的中国社会,但1936年2月,当他看到红军到达陕北历程的消息后,他向中共中央发出贺电,特别写到:“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中国与人类的将来。”现在遥想起来,雪山草地之间,行走的是我们这样一支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革命队伍,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面对艰险的自然环境,面对极端困难的物质条件,他们不畏惧,不消沉,不退缩,写下了人类史上壮丽的史诗!正像书中所说:“你

2017年高考满分作文全国I卷:在苦难中书写辉煌

2017年高考满分作文全国I卷:在苦难中 书写辉煌 本文是关于作文大全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2017年高考满分作文全国I卷:在苦难中书写辉煌 一只蝴蝶幼虫将自己藏在了一片草丛中,一层一层地将自己编织到美丽的梦中,然后静静地等待着梦醒的那一刻,破茧而出。 可当它连最后一丝阳光也感受不到的那一刻,它后悔了。厚重的茧毫不留情地将阳光“拒之门外”,孤独和恐惧一点一点的袭来,黑暗瞬间占据了那小小的空间。它不敢乱动,因为它感觉只要它一动,空间就仿佛在缩小,把它压得透不过气.不知过了多久,雨开始倾泻而下,它看不见雨,只听见雷鸣。 雨停了,它知道太阳快出来了,可它却看不见也感受不到阳光会给它带来的温暖。它再也受不了了,它使出了全身力气,把它这些天所受的苦难全都转化成了力量爆发出来,它努力想要撑破这层它亲手编织的、厚重的茧。 仿佛有光了,终于,厚重的茧慢慢破裂了,它看到了它渴望已久的阳光。它想离太阳更近一点、再近一点,它飞起来了!它那五彩斑斓的翅膀扑闪在空中,格外美丽。它向远方飞去,用它那充满苦难的翅膀书写着属于它自己的辉煌,那个画面令人感动。

蝴蝶的破茧而出之所以令人感动,是因为它将永久的苦难酝酿成瞬间的惊艳。 蝴蝶是如此,人亦是如此。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又有多少人知道司马迁是受了多少苦难才撰写出了《史记》。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此后,司马迁开始《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在狱中司马迁发奋图强,自强不息,忍受了非常人所能忍受的痛苦,继续编写《史记》。司马迁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于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记》。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旋律伴随故事响起,揭开你不平凡的传记……维也纳,推开窗风景却如此委婉,在破旧琴房,弹唱出贝多芬的悲伤”一首《贝多芬的悲伤》将贝多芬的坎坷的一生弹奏的催人泪下。在维也纳这个音乐之都,留下了许多贝多芬的名曲,却同样留着伤痛,有忧伤的,是怀念亲人,是事业不成;但是他的一生,更多的是他直面苦难而创造的辉煌。 当他的耳朵渐渐失聪,当爱情纷纷远离,肉体的精神的,夹击着,刺激着,或许贝多芬有那么一时间的撕心裂肺,因为他面对的是再也

高中语文智慧美文中国式苦难的寓言

高中语文智慧美文中国式苦难的寓言 震后的废墟,水泥板的一端压着姐姐,另一端压着弟弟。救援者只有能力救活一人,如果你是母亲,将如何抉择?这是电影《唐山大地震》留给人性的一个难题。当徐帆扮演的母亲,无助而绝望地吐出“救弟弟”三字时,石板下的姐姐,也在黑暗中陷入了同样的无助和绝望。23秒钟的一场灾难,带来了一个家庭32年的生离死别。对他们三人来说,活下来只是这个故事的开始。 这注定是一道无解的难题。母亲难以逃脱自责的负罪感,女儿也无法面对母亲放弃自己的心灵创伤。这里的无解,并不是故事的无解,而是人性的无解。人类如何才能修复这种因灾难或苦难带来的人性无奈?这是冯小刚拍摄《唐山大地震》时,一直在真正面对的难题。父亲死了,眼睛永远地闭上了;母亲和女儿虽然活了,但内心的伤口却一直张开着。人们在电影院中流下泪水,不仅是为这对母女,更因为灾难对生命和人性的伤害与扭曲。 我是含着泪看完这部电影的,很多年没有这种观影体验了。电影在意的是如何让观众能设身处地走进角色的情感中,一旦与之呼应、合拍了,你自然会与角色一起深入到那复杂的人性世界中。人们流下的泪水,其实是对自己人性的一次净化,流出的不过是那些遮蔽人性的杂质。 近百年来,中国有太多的苦难和灾难,除了早年的《芙蓉镇》等很少的几部电影,人们几乎已经遗忘了,该如何用电影来表达苦难对人性的伤害。苦难在公共话语中的失声,使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直面不幸与悲伤的能力。其实无论天灾还是人祸,让经历苦难的人发出声音,不仅是对那些受难者生命的尊重,也意味着将那些个体的苦难记忆,转化成民众可以用来自我教育的公共记忆。它其实也是民众间寻求文化认同的一种方式。这种记忆对一个民族,是最为重要的精神财富。因为对历史的苦难记忆越深刻,就越能警示人们提防这种苦难的再度发生。 张静初扮演的那个姐姐,之所以宁可选择退学,也不选择堕胎,就是因为自己曾经有过的苦难记忆,使她对生命能作出这种积极的回应。这也是人类修复创伤的一种方式,就是让它们决不发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苦难的承受者,虽不会被我们视为英雄,但她对人性的这种自我修复,又何尝不是一种英雄行为?这也是社会要保存苦难记忆的价值所在,它既可成为社会道德力量的源泉,也能让民众达成对保护人性免受伤害的共识。 假如一个社会对于苦难或灾难的集体记忆是残缺的,只会导致民众对人性的麻木和精神的败坏。因为他们极少感受苦难对人性的扭曲和伤害,只要条件许可,人人都可能变成苦难的制造者。从这个角度说,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迈出了我们对于苦难记忆的第一步。 就像汶川和玉树地震一样,没有人能预料到,灾难会在何时发生。不愿面对伤疤和苦难的人们,却要以这种更残酷的方式,来面对历史的苏醒。苦难的受害者,并不只有那些受伤害的个体,而是所有人的共同人性。所以对苦难的揭示和记忆,也是一种对创伤的安慰和对人性的追寻。《唐山大地震》就是这样一部寓言,它用一个带着体温和血泪的故事,让我们重新看到了在苦难重压下的人性尊严。 那些死亡者的生命不会回来了,那些受难者失去的青春也不会回来了,但这种对于苦难

苦难中成长——讲述中国的成长日记-作文

苦难中成长——讲述中国的成长日记 神州大地,繁荣昌盛的土地。 沧海桑田,却永远掩盖不了历史的烙印,那段辛酸与愤怒交织在一起的苦难岁月…卢沟桥,静静屹立在河床上,饱经风霜的他,如今俨然一位老者,诉说着在他身上发生的事,中国成长的苦难,苦难中成长的中国…卢沟桥事件,这是中国苦难的开始,也是中国迈出成长的第一步。 在这之前,帝国主义长期的掠夺与蹂躏,抑郁在国民内心的悲愤,也在这时彻底爆发了!黑暗阴霾中,中华儿女浴血奋战,用热血沸腾的身躯,筑成民族的屏障,誓死保卫着命悬一线的祖国!然而,血肉之躯怎能抵挡的了敌人恶魔般的扑食?想必所有人都还记得六十年前那场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烧杀强辱,无恶不作,敌人的疯狂与血腥令人发指。 国民的反抗,仅仅只能暂缓敌军侵略的脚步,结果也是收效甚微,还反而换来更加暴力的虐杀。 三十万中华儿女,被活埋,被刀刺,被火烧,更有甚者将活生生的人当作活靶子比赛杀人!他们的遗体有的草草掩埋,有的丢弃不管,还有的竟然丢到我们的母亲河——长江旁边。 母亲,看到她的儿女被无情虐杀,死后也得不到安宁!该是何等悲愤,她吼叫着,哭泣着,翻波涌浪,似乎想洗刷掉敌军带来的污秽,摆脱背上外国兵舰的重压!中华大地震颤着,如沉睡的雄狮复苏,吼

起时代强音!党和国家领导人,调兵遣将,点指江山。 战士们顽强奋战,前赴后继,打的敌人没有片刻喘息之时。 人民化悲痛为力量,齐心协力,反抗敌军,成为抗日战争中一支最强有力的队伍!终于,在年,日本无条件投降,神舟大地,虽已是千疮百孔,但暴风雨总算过去。 胜利的歌声响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在国际上也影起了巨大轰动,在兵力与装备都相差甚远的情况下,是中国人的智慧与英勇打赢了这场长达八年的持久战!中国的第一步走的稳稳当当,强健有力!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国共两党内部矛盾并没有因为战争的胜利而化解,国民党在美国的怂恿下再次与共产党交战。 正义的共产党怎会屈服,尽管同是中国人,但要反叛中国的,统统是我们的敌人!来不及欢乐,来不及休息,重握枪炮。 尽管仍是兵力悬殊,三年拼搏,换得新生红太阳,战火硝烟,终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尘埃落定!年月日,一个普天同庆的日子在这一天,毛主席在天安门广场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八千里山川河岳,象征着一个泱泱大国如巨人般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接着,中国的农业、工业、商业等各项恢复工作紧锣密鼓展开。 根据中国现阶段特点,土地改革、五年计划等一系列方案的实施,各行各业喜获丰收。 中国的第二步走地正确且扎实!然而成长的道路并平坦,曲折蜿蜒,铺满荆棘。

民间中国的苦难叙事

民间中国的苦难叙事

————————————————————————————————作者:————————————————————————————————日期:

民间中国的苦难叙事 ——《许三观卖血记》批评之批评 读了《活着》,再读《许三观卖血记》,发现这是另一部《活着》。两部小说都是关于当代中国社会普通百姓在苦难和厄运中如何生存、如何活着的故事。两部小说都蕴含着中国人代代相传的知天知命的生命意识和生存智慧,其乡土民间叙事均通向深度的人道主义。所不同者,《活着》是命运交响曲,写倒霉透顶的农民福贵在极其悲惨的命运的打击下,面对家人一个个宿命般地先他而去,他却依然活着,而且越活越超脱;在生与死的命运冲突中,最终是生战胜了死,具有形而上的生命哲学的意味。《许三观卖血记》是苦难交响曲,写身份卑微的工人许三观以卖血抗争苦难而凄惨地活着,体现出世俗化的民间叙事的特点,具有形而下的生活哲学的韵味。 《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的至爱,余华正是凭着这两部小说首先走向世界,继而走红国内的。1998年,《活着》获得了意大利最高文学奖——第17届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从此,《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好评如潮,并开始进入经典运作与建构的阶段,人们在民间化与现代性、民族化与世界性的想象中为它们建立了经典性。与此同时,由于它们呈现与蕴含的意义的不确定性,又引发出截然相反的两种批评:肯定性批评与否定性批评。这两种批评都以某种人生观、价值观及意识形态作为判断的标准,在自设的语境中,它们的言说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当自设语境与文本语境相合或相近时,其批评在很大程度上切合作品的实际;当自设语境与文本语境不合或相异时,其批评不是对作品作了误读误解,就是强行将作品纳入自设语境之中,逼迫作品就范。说到底,自设语境是一种先定预设、先天为真并且具有排他性的话语系统,尤其是绝对排他性的自设语境,是极力排斥通约性的。而对作品的正确判断与评价,是不能以绝对排他性的自设语境作为唯一视界的。绝对排他性的自设语境内的批评尽管有时也能够在某些方面或某一点上有独到的看法,但它的“独到的看法”常常不仅不能将它的有效性覆盖到整个作品,反而将视界定于一端或一点,从有限的合理走向极端的偏执,影响了批评的正确性。如同《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所蕴含的意义也处于明晰又含混、确定又不确定、单纯又丰富的状态,这样就为各种批评提供了建构自设语境的可能性。我以为,正是这种意义表面处于确定性的“显在”,而实际处于不确定性的“含在”,在为《许三观卖血记》造就了经典性的同时,也为批评预设了不确定性。批评的不确定性不断撑大了《许三观卖血记》的意蕴和意义的边界,丰富了它的内涵,无论是肯定性批评,还是否定性批评,都对它的意蕴作了真正意义上的发掘。我作批评之批评,是想在拆除绝对排他性的自设语境的情况下,努力抵达《许三观卖血记》的苦难叙述之中,去体会、去把握它真正的真实。 一

苦难过后便是辉煌 荒谬的苦难美学

苦难过后便是辉煌荒谬的苦难美学 中国人喜欢赞美苦难,有一句话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现在的成功人士都喜欢把自己的过去说得一无所有,最后忍辱负重,终获成功。中学生也喜欢讴歌母亲的任劳任怨,含辛茹苦,终将自己拉扯成人。但母亲的苦难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谁应该对这种苦难负责?做子女的在改善母亲的境遇方面做了什么?除非你打算继续让母亲享受苦难,否则,这些现实的问题是不容回避。 其实,苦难并不总是导致伟大。相反,在很多时候,它毁坏了人的尊严,伤害了人的心灵,扼杀了天才的创造力。中国人在讲到苦难时,喜欢引用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的话:“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但几乎所有的引用者都忽略了前面的几句话“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这是把特殊的历史情境当成了普遍的创造规律。

中国的文人学士喜欢把一切问题都“泛道德化”。一座偌大的城市十里不见厕所,市民忍耻到墙角排泄,论者归结为“素质低”,而全然不管市政当局的不作为;一个乡村教师三十年如一日,省吃节用,自费买砖,亲自手提肩背,将一座学校背上山,媒体高度赞扬“刘老汉”的“主人翁精神”,而只字不提教育部门的失职对一个老人的身心摧残;一个云南乡村的女邮电员工资不够坐车,步行穿山,独自往返数百公里,好多地方要靠溜索穿越,记者采访完毕,只是一个劲地称赞她的任劳任怨……闭上眼睛,绕开真实人生,把一切需要改良的现实问题转化成一个无私奉献的道德自律问题,然后用形而上的空洞抒情代替形而下的技术改进。苦难和苦难的制造者就这样一起消失。

民间中国的苦难叙事

民间中国的苦难叙事 ——《许三观卖血记》批评之批评 读了《活着》,再读《许三观卖血记》,发现这是另一部《活着》。两部小说都是关于当代中国社会普通百姓在苦难和厄运中如何生存、如何活着的故事。两部小说都蕴含着中国人代代相传的知天知命的生命意识和生存智慧,其乡土民间叙事均通向深度的人道主义。所不同者,《活着》是命运交响曲,写倒霉透顶的农民福贵在极其悲惨的命运的打击下,面对家人一个个宿命般地先他而去,他却依然活着,而且越活越超脱;在生与死的命运冲突中,最终是生战胜了死,具有形而上的生命哲学的意味。《许三观卖血记》是苦难交响曲,写身份卑微的工人许三观以卖血抗争苦难而凄惨地活着,体现出世俗化的民间叙事的特点,具有形而下的生活哲学的韵味。 《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的至爱,余华正是凭着这两部小说首先走向世界,继而走红国内的。1998年,《活着》获得了意大利最高文学奖——第17届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从此,《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好评如潮,并开始进入经典运作与建构的阶段,人们在民间化与现代性、民族化与世界性的想象中为它们建立了经典性。与此同时,由于它们呈现与蕴含的意义的不确定性,又引发出截然相反的两种批评:肯定性批评与否定性批评。这两种批评都以某种人生观、价值观及意识形态作为判断的标准,在自设的语境中,它们的言说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当自设语境与文本语境相合或相近时,其批评在很大程度上切合作品的实际;当自设语境与文本语境不合或相异时,其批评不是对作品作了误读误解,就是强行将作品纳入自设语境之中,逼迫作品就范。说到底,自设语境是一种先定预设、先天为真并且具有排他性的话语系统,尤其是绝对排他性的自设语境,是极力排斥通约性的。而对作品的正确判断与评价,是不能以绝对排他性的自设语境作为唯一视界的。绝对排他性的自设语境内的批评尽管有时也能够在某些方面或某一点上有独到的看法,但它的“独到的看法”常常不仅不能将它的有效性覆盖到整个作品,反而将视界定于一端或一点,从有限的合理走向极端的偏执,影响了批评的正确性。如同《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所蕴含的意义也处于明晰又含混、确定又不确定、单纯又丰富的状态,这样就为各种批评提供了建构自设语境的可能性。我以为,正是这种意义表面处于确定性的“显在”,而实际处于不确定性的“含在”,在为《许三观卖血记》造就了经典性的同时,也为批评预设了不确定性。批评的不确定性不断撑大了《许三观卖血记》的意蕴和意义的边界,丰富了它的内涵,无论是肯定性批评,还是否定性批评,都对它的意蕴作了真正意义上的发掘。我作批评之批评,是想在拆除绝对排他性的自设语境的情况下,努力抵达《许三观卖血记》的苦难叙述之中,去体会、去把握它真正的真实。

目前中国经济存在四方面困难

目前中国经济存在四方面困难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表示: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的出口,导致出口受阻、出口下降,进出口下降导致工业生产下降,工业由于支撑整个经济的大块,所以整个经济增速就往下降。这些都降,导致财政收入等等指标也往下降。如果我们把从去年到现在中国经济的困难做一个梳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到现在,中国经济的困难集中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外部需求急剧下降。我刚才讲了去年,你看今年,我给各位汇报,今年进出口,三季度比二季度好,二季度比一季度好,环比我们是在逐月逐步回升,特别是7、8、9三个月,每个月出口都是超过1000亿美元,但是再来看同比,就同比来说,1到9月份,前三季度中国进出口总额还是-20.9%,你看这个数据有什么意义呢? 1、我们要看到我们的对外贸易、出口和进口都在回升,趋势是向好的趋势。 2、就同比来说,我们应当看到,还是处在外部需求持续萎缩的局面,现在世界经济复苏当中,我们看美国经济、欧洲经济,在复苏当中都有一些值得我们高兴的迹象。但是总的来分析,世界经济的复苏还是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这种状况,我的观点是,我们现在和明年,一定要把中国经济增长根本点放到扩内需上面,我们千万不能把中国经济增长,把希望寄托在世界经济更早、更快复苏上面,我现在和一些企业家接触,有的同志有这种想法,世界经济现在有见好的迹象。大家希望世界经济能够很快复苏,还能恢复到过去大出大进的状况,我觉得不现实,当然我们现在是希望、渴望、祝福世界经济赶快复苏,但实际上看,肯定是缓慢曲折过程,所以我们还是要把中国经济增长根本点放到扩内需上面,外部需求萎缩的局面还在持续,影响仍然还再继续。 106届广交会成交显示,不仅家用电器、五金工具、服装纺织等各类商品成交普遍回升,海外采购商的捧场力度也在大大回升,境外采购商到会人数比今年春交会增长13.7%,比去年秋交会增长7.8%。.第106届广交会出口成交额比今年春交会增加42.4亿美元,增幅为16.2%,但比去年秋交会减少10.8亿美元,降幅为3.4%。2008年秋交会是在当年的10月15日召开,其时金融海啸已经爆发,对外贸的影响已经显现。因此,本届广交会成交情况与2007年秋交会对比更具参考价值。相比2007年秋交会,本届广交会成交额下滑约20%,也就是说,本届广交会上订单增长的“小行情”仍属“恢复性回暖”。 中国外贸依存度高达60%至70%。外需疲弱的压力一直是中国经济复苏的主要障碍。7月10日海关总署公布统计数字,上半年连月来的进口降幅有所收窄,而出口下降21.8%的跌幅却为多年来少见。 中国依靠出口和投资拉动的经济模式显然不能持续,美国高消费和低储蓄的经济结构也被迫转向。金融危机撼动了原有的世界经济构架,各大经济体都在努力寻求新的复苏路径,中美达成的共识无疑对这一探索具有积极意义。 “美国要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例如新能源,或者是生物医药,关键取决于美国是否能主动启动结构性调整,是否会主动提高居民储蓄率,是否会改变经常项目赤字的格局。”张明说。 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把新能源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希望通过开发新能源,带动美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 欧盟委员会前主席普罗迪同样表示,新能源是全球经济复苏的主要路径之一,可以视作未来新的经济引擎,但他也坦言,“这取决于美国以及其他国家的经济结构调整步伐”。 对于美国的经济结构调整,王小广认为这会对我国造成压力。“危机就是调整的时机,无论采用何种

中国的发展面临着很多的困难

中国的发展面临着很多的困难 1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1.1发展总体水平还比较低。 我国有13亿人口,按照温总理的说法:“再大的数除上13亿都是一个小数目”。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10年我们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29748元,比较低。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划分的标准,还处于中低收入国家,就是在中等收入国家中还是偏低的,大家可以看到这个差距。 1.2发展不平衡性还比较突出。 不仅我们的总体实力还比较低,而且不平衡性比较突出。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最高的上海比最低的贵州要高出10倍。可以看出我们国家发展的不平衡性还是比较突出的。另外,不平衡性还表现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城市发展很快,农村虽然也在发展,但相比较城市而言,还是慢了一些。 1.3工业化水平还不够高。 从数量上来看,我们的工业量占整个经济总量,比世界平均水平都要高。但是,经济发展实际上还是有一个规律,发展到一定阶段,工业化水平真正的高低,还不能仅仅从数量上去看。工业化程度的高低仅仅从数量上看不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看它提供的附加值的效益。美国制造业占整个经济总量才14.4%,谁能说美国工业基础薄弱?这就说明,工业技术含量反映工业化程度完成没完成,可能它是一个逆向的指标。也就是当这个比重在降低的时候,你的工业化进程有可能逐渐在完成,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向第三产业转移。第三产业的发展,实际上是需要工业的积累、工业效益的提高去支撑,因为只有工业效率提高,工人的工资才能够提高,整个经济发展水平才能提高,消费才能上去,服务业需求才能增长,所以,从目前来看,我们的工业化水平还不够高,特别是在一些高新技术领域,我们还比较落后。我们有很多核心技术都没有,比如汽车,包括我们的发动机,除了像奇瑞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动机,大部分我们现在跑的汽车,知识产权全部是国外的。还有计算机,我们实际上是一个来料加工,看着我们计算机产量很高,

苦难中国

苦难中国 在世界东方,有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曾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就在60多年前,这个国家落后到了尽头,民族危机到了尽头,成千上万的国人在水深火热的黑暗泥潭里,煎熬着,挣扎着··那是一场血泪劫难,它铭记在活着的老一辈的记忆中,旧中国的景象永远镌刻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长城静静地盘踞在中华大地上,饱经沧桑的它,犹如一个老者,讲述着那段血与泪交织在一起的岁月·· “九一八”,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让这个日子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这是那场劫难的开始,当日军走上卢沟桥的那一刻,长期遭受帝国主义掠夺和蹂躏的国民抑郁在内心的痛苦与愤怒彻底爆发了,无数中华儿女用热血沸腾的身躯筑成一道道血肉长城,誓死捍卫着祖国的每一寸山河,每一寸土地。 奈何日军的铁蹄仍在践踏,所到之处,烧杀强掳,无恶不作,其残暴与血腥,令人发指,尤其那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使得三十万中华儿女被活埋,被凌辱,被刀刺,被火烧··那一刻,黄河在咆哮着,怒吼着,哭泣着,中华大地震颤着,沉睡的雄狮快要醒来了。

终于,千疮百孔的中华大地上,暴风雨过去了,胜利的欢呼声传遍了大江南北,回响在长城内外。 然而来不及欢乐也来不及休息,国民党反动派再一次点起战火,硝烟再次弥漫在这片包含眼泪的土地上。 蒋介石等看不起哪些底层人民,选择站在人民的对立面,加之国民政府日益腐败,1949年,国民党兵败如山倒,而共产党则依靠人民风卷残云,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终于使战火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尘埃落定。 崛起的道路蜿蜒曲折,荆棘丛生,十年文革让中国跌倒了,“四人帮”等反叛的嘴脸在人民面前暴露无遗,最终正义战胜邪恶,十年文革虽重创了中国,但当面对迅速崛起的世界各国时,中国觉悟了,巨人般的脚步再次赢得世界的瞩目。 2008年,不平凡的一年,年初的雪灾,5·12汶川地震及全球金融危机等,让中国走得异常艰辛。南方罕见的冰冻灾害,让大半个中国受尽了寒冷的考验。紧接着,5·12的大地震更是摧毁了无数人的生活家园。但它没有动摇人民坚强的意志。胡锦涛在地震过后余震频发的情况下,对站在废墟面前的人民说道: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 一份苦难,一份厚重,一份悲壮,一份精神。 从“东亚病夫”到“东方巨龙”,从百年沉沦到百年复兴,中国,如同一只浴火的凤凰,逐步实现着它的东方之梦。

中国人的最大痛苦之一:一生都在与平凡为敌(深度好文)

中国人的最大痛苦之一:一生都在与平凡为敌(深度好文) ?作者:拾遗原文标题:不要与自己的平凡为敌? ? 今天的中国,有个很可怕的现象:每个孩子都是“天才”。1 元旦,我们都“新年快乐”着, 但北漂薇子却在这一天自杀了。 薇子读高中时就诞生了电影梦, “我想成为章子怡那样的演员。” 2001年,她考北影失败。 2002年,她嫁给了一个公务员。 2004年,她生了女儿双双。 2006年,她的电影梦又死灰复燃, 她丢下女儿,毅然去了北京: “我一定要实现我的电影梦。” 随后几年,丈夫和父母多次给她打电话: “混得不好,就赶紧回来吧。” 薇子回答:“不成功,我绝不回来。”

2010年,丈夫和她离了婚。 在接下来七年里,薇子虽然全力以赴, 但终究还是没能成为另一个幸运的“王宝强”。 她接受不了自己的“失败”, 终于在2018年1月1日凌晨喝了药。 自杀前,她给父母发了一条信息: “爸爸妈妈,对不起, 请原谅我这个不孝女, 我不能给您们养老送终了……” 薇子,无法接受那个不成功的自己。 2 上个月,写《大多数人都只是ID,只有少数人活成了IP》时,我提到了另一则新闻: 有两口子为了儿子能上个好中学, 四处借钱买了套学区房, 儿子读完高中后, 也如愿考上了好大学。 两口子高兴得不得了, 可哪知道儿子刚念完大一就退学了,

“我要组建一个乐队。” 两口子怎么劝都没用。 妈妈越想越生气,越想越失望, “20年来,我省吃俭用, 在你身上投入了这么多时间和钞票, 就是希望你将来有大出息, 没想到你竟然这么不争气, 我20年的努力都白费了。” 说完,她从23楼阳台跳了下去。 她,无法接受那个不成功的孩子。 3 作家闻敬讲过一段自己的故事: 有一天,吃饭的时候, 儿子突然对她说:“妈妈,你应该有更好的发展。” 闻敬问儿子:“怎么发展?” 儿子说:“去竞争副局长吧。” 闻敬不由得感叹了一句: “原来我们在望子成龙的同时,孩子也在望母成凤。”很多对生活不太满意的年轻人, 都常常抱怨自己有个不争气的爸妈,

中国人的苦难源于缺乏常识`刘罡

刘罡 中 国经济改革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吴稼祥今年初在搜狐网的“中国新视角高峰论坛”上说,中国人现在需要的不是启蒙,而是恢复常识。他的这一观点笔者深表赞同。太复杂的问题先不说,就以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而言,如果当事人能够具备点人生的常识,许多问题其实都可以避免。 相关报导 朝鲜将开七大领袖接班人或首次亮相 经济规模世界第二中国怎样影响世界 中国刻意“装穷”背后的玄机 记得几年前一位同事曾向我抱怨说,她家楼上一户人家经常将未滤过水的污物倒入垃圾道,导致楼门口污水横流,那家人不肯付出一点举手之劳,致使他家和整个单元的人天天生活在污浊之中。我想这家人就是缺乏人生常识的典型,人生存的基本常识是趋利避害,干损人害己的事显然划不来,对这家人来说,他们其实不需什么“要遵守公德”一类的启蒙教育,只需具备(或是恢复)一点常识──为省举手之劳而使自己的居住环境明显恶化是不划算的,困扰其邻居们的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但这家人偏偏就是没有这点可怜的常识,而他们的许多同胞同样因缺乏基本的人生常识,干出了一桩桩令人扼腕叹息的蠢事。就拿今年以来频频发生的校园凶杀案来说,许多行凶者与被害人没有任何利益冲突,被杀害的幼童也并非来自他们所憎恨的权势家庭,我想这些行凶者再不济哪怕能有点最起码的宗教常识,知道滥杀无辜是要下地狱的,他在举刀杀人前也会有所顾忌。 处江湖之远的愚民缺乏人生常识,居庙堂之高的决策者呢?似乎也好不到哪里去。1905年,处于风雨飘中的清王朝派载泽等重臣出洋考察君主立宪。大臣们回来后向西太后上奏说:立宪政体,利于君,利于民,而独不便于庶官者也。为什么呢?因为“考各国宪法,皆有君权神圣不可侵犯诸条......臣工则自首揆以至乡官,无不有一定之责成,听上下之监督,上得而罢斥之,下得而攻退之。”这段话实际上点明了一个常识──那些缺乏民主监督的官员是最反对君主立宪的,而君主如果无力继续维持专制,选择立宪则不失为一个保持江山永续的办法。只可惜西太后的继任者摄政王载沣不明白这一点,在一班官僚们的挟持下搞了所谓“皇族内阁”,彻底断了立宪派的念想,终于将中国逼上革命的道路,而清王朝的三百年江山也走到了尽头。 中国不是一个弱智的民族,但为什么中国社会许多人却往往缺乏基本的人生常识?据笔者揣想,这可能与中国长期实行高度集权的大一统政治制度有关。这种制度的优点是可以把无数个体的力量集中到一个点上,产生出强大的社会变革动力,从大禹治水开始,中国几千年来一直堪称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这绝不是偶然的。但这种制度的一大副作用是,它使个体的行为长时间被强行扭曲,使其丧失了依照自然法则行事的能力,也就是说不会依据本能趋利避害了。这样,在国家强制力辐射不到或遗漏的领域,个体便表现为茫然失措,无力依据人生常识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行为选择。 值得指出的是,中国社会近年来在恢复常识方面已经有所进步。比如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官员却一反习惯于自我表扬的传统,反而在大张旗鼓地宣传中国存在的各种问题,这便是基于政治常识的一种聪明做法。但愿中国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尽快恢复常识,恢复理性,这样我们因自身原因而导致的困难和问题也可以越来越少些。

中国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六个细节:听国防大学金一南教授讲故事

中国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六个细节:听国防大学金一南教授讲 故事 113个人的故事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我觉得党就跟一个婴儿一样:有的婴儿一出生了白白胖胖,大家说小家伙前途无量,而中国共产党却是一个早产儿,弱弱的,能长多大谁都不知道。当年参加一大的13个人(一共12名代表,包惠僧受陈独秀个人委托出席了一大),一开完会走走散散,各奔东西:1922年陈公博脱党,1923年李达脱党,1924年李汉俊脱党,1924年周佛海脱党,1927年包惠僧脱党,1930年刘仁静已经被党开除,1938年张国焘被党开除,十三个人半数以上出问题了。其中陈公博、周佛海当了大汉奸,抗战胜利后被国民政府判处死刑;张国焘,中共一大执行主席,亲口宣布中国共产党成立,最后在国民党军统戴笠手下当了一个特务。我有个比喻,历史有时候就好像别人就给你买彩票一样,你毫不在意把彩票撕了,等到兑奖那天发现中了大奖,再去纸篓找,却发现撕的太碎,再也兑不了奖了。13个代表中有4人在革命中牺牲了,一直从头走到尾的只有两个人,毛泽东和董必武。毛泽东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是在开国大典时看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说的,而是在1929年底,革命最为艰难的时候说的。中国革命不是从胜利走向胜利,而是从失败走向胜利。有的人看到了才相信,但

有的人因为内心相信,去用一生去实现,去最终看见。这就是信仰。现在的社会充满了心灵鸡汤、励志书籍,我说要讲“成功学”的话,中国共产党是最大一门成功学。中国革命从来不被人看好,中国共产党不被人看好,中国道路从来不被人看好。预言我们崩溃、预言我们解体、预言我们出大问题的比比皆是,但这个国家一直在前进,就沿这条道路一直在前进,直到今天有了这样辉煌的成果,为什么会是这样?因为中国共产党是有韧性的。2朱老总的“三天总指挥”南昌起义中,朱德并不是部队领导成员。在广东三河坝,朱德接受任务,在三河坝殿后三天三夜,朱德也就当了这“三天总指挥”,带领两千多人,在付出伤亡五六百人的代价后,完成任务。没想到,主力军却全军覆没,本来是殿后的2000多人成了部队仅存的力量,朱德带领大家回到井冈山的时候,绝大多数人都跑了,仅剩800人。这800人跟着朱德,这800人是丢了魂的队伍,朱老总给他们一个魂。陈毅后来讲,朱总司令在最黑暗的日子里,在群众情绪低落灰心丧气的时候指出光明前途,这是总司令的伟大,我们讲什么叫力挽狂澜,这就叫力挽狂澜。这支800人队伍里面没有几个人,想到22年之后百万雄师过大江,但每一个自愿留下来的人从朱德身上都感受到了革命一定胜利的信念。 我们从来不反对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但从来不能排除领导者意志是中流砥柱,没有中流砥柱,只有随波逐流。你看朱德,

专题十 中国近代的苦难和抗争

中招高频篇 专题十中国近代的苦难和抗争 一、专题解读 1.中国近代史就是古老中国逐步融入世界、走向近代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屈辱、不甘和英勇的抗争。在这个过程中既有典型的列强侵华战争,又有前赴后继的民族英雄,它们共同组成了复杂曲折、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史。 2.中国近代史开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结束于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前后一共110年。其中1840年至1919年为旧民主主义革命,1919至1949年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在列强的侵略下寻找西方化的发展道路,结果多以失败而告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结果是成功了。 二、命题展望 1.在列强的侵略事件中,我们要重点识记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九一八事变和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这四件大事中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八国联军侵华使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局部抗争的开始、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则是中华民族的重大转折点。这些知识点不仅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而且还以组合型的材料题形式出现。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这些事件对中国近代史的后果和影响。 2.在中国人民的抗争事件中,我们要重点识记林则徐虎门销烟、左宗棠收复新疆、邓世昌黄海大战、五四运动、七七事变、李宗仁血战台儿庄、彭德怀百团大战等七件大事。这些事件和英雄人物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也更是发挥中考历史弘扬优秀中华民族精神作用的集中体现。因此,我们要注意结合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理解识记这些知识点。 三、新闻聚焦 1.中国将处死3名菲律宾毒贩菲总统求情据2月17日出版的《环球时报》报道,菲律宾外交部15日宣布,该国5名毒贩被中国最高法院终审判决死刑,其中2人缓刑,3人将于下周被执行死刑。此案在菲律宾引发巨大争论。菲律宾总统阿基诺三世16日称,将请求中国宽刑。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馆16日发表声明说,此为终审判决。 2.中方就日右翼组织在驻日使馆示威表明严重关切中新网10月16日电据外交部网站消息,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今日在就日本右翼组织人员到中国驻日本大使馆门口示威回答记者问时表示,中方已就此向日方表明严重关切。我们敦促日方切实履行《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规定的有关义务,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中国驻日本使领馆、机构及人员的安全。 3.外媒诬称中国是"中亚最危险的渗透者" 乘人之危一则“塔吉克斯坦向中国割让1000平方公里土地”的耸动消息昨天突然被外媒热炒,起因是塔议会下院12日批准了两国政府去年签署的一份勘界议定书。有西方媒体阴阳怪气地称“中国从中亚又攫取了一小片土地”,还有人学塔国内反对派的口气预测,这场“不寻常的大面积领土转让”将引发塔社会动荡。然而真懂中塔关系的明眼人清楚,所谓的“割让”不过是两国在履行多年前达成的边界协议,塔主流舆论对“与中国解决百年领土争端”感到欣慰。中塔领土争端始于19世纪中后期,当时的中国正在外部入侵的夹缝中挣扎,国土不断萎缩,是新中国的诞生挡住了这一趋势,用完全和平的方式与中亚邻居们划清国界,并且要回部分中亚国家实际控制的土地。13日,个别西方媒体宣称中国是“中亚最危险的渗透者”,塔学者则称赞中国有不乘人之危的大国气度。 4."无谋之战" 日本主流大报整版反思侵华战争“日本的侵略战争不仅给中国造成了惨祸,也让日本自身走向悲惨的结局!”11月26日、27日,日本主流媒体《朝日新闻》罕

中国民族力量与苦难的象征(一)

中国民族力量与苦难的象征(一) 关键词:《黄河大合唱》力量苦难象征 摘要:《黄河大合唱》是我国近代合唱音乐史上的一个经典曲目,作品在内容上采用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描绘了中华儿女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动人场面。音乐上汲取了民间音乐的素材,形象地塑造了中华儿女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雄形象,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力量与民族苦难。音乐创作上讲究典型形象的丰满性。在风格与结构上强调内在统一性,是一部具有民族气派,富于时代特征的音乐作品,是中国大型合唱声乐作品的典范。 《黄河大合唱》是我国近代大型合唱作品的典范,也是我国近代合唱音乐创作史上的一座光辉的里程碑,不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无论是过去还是今天,每当高歌此作品,高亢激昂的旋律即在人们的心中唱响,它展现的是中华民族不朽的精神,展示的是一种激流勇进的黄河形象。这些都是中华民族苦难、斗争、力量的象征。虽然是一首流传了几十年的曲目,它却浓缩了词曲作者太深的情感,包含了中华民族顽强的民族精神。 《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过程非常艰辛,同时又充满激情。词作家光未然曾回忆他的创作经历,《黄河大合唱》原名《黄河吟》,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他率领抗敌演剧三队赴吕梁山工作,在陕西宜川壶口东渡黄河时,亲眼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黄河的惊涛骇浪英勇搏斗的情景,那惊心动魄的场面深深感动了他,并激起了他的创作欲望,当

晚三次提笔创作,泪流满面,激动不已,船夫们与黄河的惊涛骇浪英勇搏斗的场面给了他太多的感动。1939年初,回到延安后,作者饱含激情地写下了长诗《黄河吟》,并在同年的除夕晚会上朗诵表演,感动了所有的干部战士。 而曲作者冼星海当时就在现场。长诗的感情深深打动了他,并且激发了冼星海的创作激情。他用了一星期的时间,带病创作完成了这部剧作的初稿。冼星海在日记中写到:“3月26日,今天开始写《黄河吟》,光未然写词,这是一种新作风的象征,内容包括很广……3月27日,身体不怎么好。恐怕是营养不良的关系,继续写《黄河吟》……3月31日,《黄河吟》八首歌曲完成……”①可见冼星海创作环境是多么艰苦。同年5月,《黄河大合唱》在延安由鲁迅艺术学院合唱团演唱,冼星海亲自担任指挥,获得巨大的成功。演唱气势磅礴,反映出强烈的时代精神和鲜明的民族风格,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正如《乐记》中所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②《黄河大合唱》正是作者对于中华民族的抗争力量的感动与感悟,才能创作出如此经典的音乐合唱作品。今天我们再度欣赏此作品时,民族之魂,黄河的英雄形象,中华民族的苦难与力量的象征,依然清晰可见。 《黄河大合唱》在艺术上有着很高的音乐成就与独创性。这首作品的创作是以抗日战争为背景,以黄河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庄严地讴歌了中华民族的坚贞不屈、顽强抗争的英雄气概。这部作品的词写出

苦难中成长——讲述中国的成长日记

苦难中成长——讲述中国的成长日记 2017-04-04神州大地,繁荣昌盛的土地。 沧海桑田,却永远掩盖不了历史的烙印,那段辛酸与愤怒交织在一起的苦难岁月…卢沟桥,静静屹立在河床上,饱经风霜的他,如今俨然一位老者,诉说着在他身上发生的事,中国成长的苦难,苦难中成长的中国…卢沟桥事件,这是中国苦难的开始,也是中国迈出成长的第一步。 在这之前,帝国主义长期的掠夺与蹂躏,抑郁在国民内心的悲愤,也在这时彻底爆发了!黑暗阴霾中,中华儿女浴血奋战,用热血沸腾的身躯,筑成民族的屏障,誓死保卫着命悬一线的祖国!然而,血肉之躯怎能抵挡的了敌人恶魔般的扑食?想必所有人都还记得六十年前那场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烧杀强辱,无恶不作,敌人的疯狂与血腥令人发指。 国民的反抗,仅仅只能暂缓敌军侵略的脚步,结果也是收效甚微,还反而换来更加暴力的虐杀。 三十万中华儿女,被活埋,被刀刺,被火烧,更有甚者将活生生的人当作活靶子比赛杀人!他们的遗体有的草草掩埋,有的丢弃不管,还有的竟然丢到我们的母亲河——长江旁边。 母亲,看到她的儿女被无情虐杀,死后也得不到安宁!该是何等悲愤,她吼叫着,哭泣着,翻波涌浪,似乎想洗刷掉敌军带来的污秽,摆脱背上外国兵舰的重压!中华大地震颤着,如沉睡的雄狮复

苏,吼起时代强音!党和国家领导人,调兵遣将,点指江山。 战士们顽强奋战,前赴后继,打的敌人没有片刻喘息之时。 人民化悲痛为力量,齐心协力,反抗敌军,成为抗日战争中一支最强有力的队伍!终于,在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神舟大地,虽已是千疮百孔,但暴风雨总算过去。 胜利的歌声响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在国际上也影起了巨大轰动,在兵力与装备都相差甚远的情况下,是中国人的智慧与英勇打赢了这场长达八年的持久战!中国的第一步走的稳稳当当,强健有力!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国共两党内部矛盾并没有因为战争的胜利而化解,国民党在美国的怂恿下再次与共产党交战。 正义的共产党怎会屈服,尽管同是中国人,但要反叛中国的,统统是我们的敌人!来不及欢乐,来不及休息,重握枪炮。 尽管仍是兵力悬殊,三年拼搏,换得新生红太阳,战火硝烟,终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尘埃落定!1949年10月1日,一个普天同庆的日子在这一天,毛主席在天安门广场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八千里山川河岳,象征着一个泱泱大国如巨人般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接着,中国的农业、工业、商业等各项恢复工作紧锣密鼓展开。 根据中国现阶段特点,土地改革、五年计划等一系列方案的实施,各行各业喜获丰收。 中国的第二步走地正确且扎实!然而成长的道路并平坦,曲折蜿

中国人经历了太多的苦难

中国人经历了太多的苦难 2008-11-04 09:05:16 归档在历史思辨 | 浏览 17382 次 | 评论 32 条 谁是当今社会的主宰?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中直截了当地指出:“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与金钱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人的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达到暴力、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 我们已经跨入了托夫勒所预言的未来世界的门槛,面临信息社会的强权。因此,现在可以这样来概括人类历史进程:有史以来,人类历史经历了三个阶段:农业社会、工商社会和信息社会。信息社会又可称之为知识社会。回顾中国的历史,我们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社会,经历着短暂而且匆忙的工商社会,被拖拉着进入知识社会的门槛。奇特的是,在前五十多年的中国社会所经历的形式,大抵可以和三种社会相比附,似乎这是一段缩微的历史景观,展现中国社会厚重的农业社会传统,急于赶上现代世界步伐的紧迫和匆促,以及由此产生的与知识社会的种种不协调。我们应当理清思绪,研究这一历史现象,然后稳步前进。 我们先看看三种社会表现的主要特色: 首先是农业社会。农业社会在中国表现典型。其特色是君王的暴力和草头王的暴力统治一切。战争和暴乱时“伏尸百万,流血千里”,都不足体现其惨状。对百姓而言,这是一个“要钱又要命”的时代,也就是说,统治者既可以随心所欲地搜刮我们的财富,又可以随心所欲地主宰我们的生死。老百姓命不如草和暴君、草头王杀人如麻的史实触目皆是。先看秦朝。据《史记》记载:秦国攻魏杀8万人,战五国联军杀8万2千人,伐韩杀1万人,击楚杀8万人,攻韩杀6万人,伐楚杀2万人,伐韩,魏杀24万人,攻魏杀4万人,击魏杀10万人,又攻韩杀4万人,前262年击赵白起杀尽42万人,又攻韩杀4万人,又攻赵杀9万人……前207年项羽坑秦降兵20万。战国末中国人口2千万人。可中国军队却远远超过欧洲:秦始皇守五岭用兵50万,防匈奴30万人,修长成50万,造阿房宫秦皇陵的130万人(其中受宫刑者达70多万人)。以至于“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汉书、严安传》)修造墓地的工匠,在葬礼完毕之後,20多万役卒全部封在墓里,死于非命;以后凡修皇陵的民工都是同样悲惨的下场。明末1628年(崇祯元年)陕西的大饥荒弄到人相食的地步,正是这场空前的大灾难拉开了明王朝灭亡的序幕。李自成的大顺军的战马饮的是俘虏的血,马饮惯了血,对水不屑一顾。上了战场,战马一闻到血腥味,奔腾嘶鸣,眼睛发红,简直像狮子一样。1644年阴历八月初九张献忠陷成都,张献忠下令屠城三日。三日过了,停止大杀,仍然每日小杀百馀人以树威。欧洲传教士利类斯和安文思二人所著《圣教入川记》记载,张献忠每日杀一二百,为时一年又五个月,累计杀人十万,亦不算多。清军一来,他就逃了。在大军逃离成都前,更是对成都实行残酷的“四光政策”,尽杀蜀人,从老百姓到军队家属(老弱病残)再到他部队中的湖北兵、四川兵,最后连早期跟随他出生入死的秦兵也在剐杀之列,剐杀后制成腌肉以充军粮,单就此点来说,实在独步中国大屠杀史。据《蜀破镜》记载,某日晚,他的一幼子经过堂前,张唤子未应,即下令杀之。第二天晨起后悔,责问妻妾们昨晚为何不救,又下令将诸妻妾以及杀幼子的刀斧手悉数杀死。《温江县志》上说,温江县由于张献忠的屠剿,“人类几灭”。张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