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海尔并购通用家电案例分析

青岛海尔并购通用家电案例分析
青岛海尔并购通用家电案例分析

海尔的并购——案例分析

海尔的并购 1、企业兼并的动机有哪些?海尔选择兼并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答:兼并概念是指两个规模大致相当的企业结合起来将其资产整合成一个实体。兼并前企业的股东或所有者在兼并企业中拥有股份,同时原来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继续在兼并后的企业中担任高级管理职位。 企业兼并的目的是为了扩大产品线,使产品多样化,或产业多样化,发展大型世界名牌企业 海尔选择并兼并目标的依据是:海尔采取的是混合兼并,海尔选择的兼并目标一般都有这些特点,企业技术先进,硬件设施完善但管理不善,产品单一负债率高,市场信誉不好的一些中小企业。 2、海尔提出“休克鱼”战略,这种战略的特点是什么?适用于什么情况? 答:所谓“休克鱼”是指硬件条件很好,管理不行的企业。由于经营不善落到市场的后面,一旦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把握住市场很快就能重新活起来。海尔在企业经营理念中,用“鱼”来隐喻“企业”。吃“休克鱼”是海尔兼并扩张举措的一种形象的比喻。 这种战略的特点是利用海尔的无形资产——名牌运营,并将海尔集团的文化包括企业的管理思想、观念等,注入到这些被兼并的企业后,使企业能很快的发展起来,并获取利润。正如张瑞敏所说,用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是通过人来实现的,只有先盘活人,才能盘活资产,而盘活人的关键就是更新观念。 “休克鱼”战略适用于并购那些硬件设施很好,技术较强,但由

于管理不善,没有好的信誉、品牌,致使亏损的企业。 3、海尔在兼并后的操作上有自己独具的特色,如果你是被兼并企业的管理人员,你对它的做法有何评价? 答:海尔擅长的是管理和开拓市场,而海尔兼并的都是些所谓的“休克鱼”,那么海尔在兼并后的操作无非就是在被兼并企业里将海尔的模式进行复制,主要是复制的是海尔的企业文化,即以文化促经营,企业文化先行的策略。 海尔的这些做法很有针对性,能解决使得企业滞殆的问题。如,加盟海尔的红星电器很快出现了蒸蒸日上的新气象:三个月扭亏,第五个月就赢利150多万元。短短两年时间,海尔洗衣机已成为同行业第一名牌。被兼并的企业在海尔的海洋里自由地遨游、成长。因管理不善而“休克”的鱼被催醒,重新参与市场搏击,如今他已成长为同行业的“巨鲸”! 4、美国麦肯锡咨询公司的顾问毕德士和华特曼的研究结果表明:“最失败的企业就是扩张范围太广的企业”,因此企业在选择进入行业是一定要慎重,对于海尔进入彩电、医药行业你有何看法?行业的选择标准是哪些?如果让你选择,你会选择哪一行业?为什么? 答:海尔进入彩电行业是市场的要求,也是做大企业的要求,即产品多样化,海尔有自己的品牌优势,有自己的消费群体,有自己的技术团队、销售渠道和销售团队,彩电行业是电器业的一块大蛋糕,进入彩电行业,在获取利益同时可以提升企业知名度。

论海尔的绩效管理

乔小山工商1110 110310299 论海尔的绩效管理 前言本文介绍了海尔的发展现状和海尔在管理过程中绩效管理的运用。从海尔的文化、员工的培养、海尔绩效的分析出发,分析了海尔绩效管理的相关问题和解决办法。 论点海尔的绩效管理的应用 王刚在《战略绩效管理最佳实践》中指出:我们都知道企业战略的实现,有赖于企业绩效管理的支撑。一个企业的绩效管理水平越高,则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亦然。这段说明绩效管理在企业管理当中非常重要,一个企业管理水平越高,企业目标实现就越大。 论点一从海尔的企业文化看海尔的绩效管理 孙德良在《张瑞敏海尔的管理日记》一书中指出:价值观是海尔企业文化最核心的内容,企业文化在海尔分为三个层次,最外面一层是物质文化,里面一层是制度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即价值观是最核心的一层。这段说明海尔如此重视价值观,所以才建设处了海尔的相关制度。使海尔的物质文化在不断的增长。 刘振亚在《建设统一的优秀企业文化》一书中指出: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是公司软实力的集中反映。这段说明企业文化是企业源远流长的根本。 石磊在《企业文化案例》一书中指出: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组织的基本信息,基本价值观和对企业内外环境的看法,是有企业的全体成员共同遵守和信仰的行为规范,价值体系,是指导人们从事工作的观念。这段说明企业文化必须让员工认同。 论点二从员工的凝聚力看海尔的绩效管理 艾理生在《赢在激励》一书中指出:不要让你的员工只是局限于用同样的方法、做同样的工作。要使他们的工作更具挑战性,帮助他们认清企业的概括及他们所处的位置,海尔的员工就很好的认清了自己的工作。这段说明只有让员工清楚自己干什么,才能去激励他们。 徐翔在《管理员工有手段》一书中指出:核心员工的绩效管理是战略性的绩效管理。这段说明绩效管理必须上升到战略位置。 王予和在《激励员工鼓舞士气之道》一书中指出:员工为了追求兴趣的目标而专心致志地工作,进而体验舒畅,是对工作本身最大的激励。这段说明让员工尊重自己的工作,是最大的激励。 论点三海尔绩效的运用及绩效分析 周坤在《凭绩效说话》一书中指出:传统企业管理者工作侧重点中既没有对整体发展的规划,也没有目标和绩效管理。这段说明传统的已经不适合现代的企业管理了。 徐斌在《绩效管理流程与实务》一书中指出:绩效管理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这个有机系统中占据着核心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与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其它环节实现了良好的衔接。这段说明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的核心。 结论无论从品牌价值还是企业总营业收入看,海尔都无疑是“中国家电第一品牌”,从企业规模以及品牌影响力来看,海尔也是距离世界名牌企业最近的中国企业之一。但是从海尔在2005年的表现来看,它在战略和管理上仍然有所不足,有需要改善的地方。海尔是我民族的著名品牌,我衷心的希望它更加的成功。而我认

案例分析:从海尔集团看风险管控

案例分析:从海尔集团看风险管控 https://www.360docs.net/doc/5f10927972.html,2009-05-13 16:05:05 来源:CIO时代 【导读】:海尔之所以能在逆市中取得更上一层楼的佳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在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十多年中对风险管控的强化和创新。 海尔之所以能在逆市中取得更上一层楼的佳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在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十多年中对风险管控的强化和创新。 美国次贷引发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其影响还在不断扩散之中,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的中国同样面临着巨大挑战。 而在此背景之下,位于青岛的海尔冰箱生产车间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世界著名的消费市场研究机构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欧睿国际)最新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以单一品牌计,2008年海尔品牌在全球冰箱市场份额已达6.3%,超过惠而浦、LG和伊莱克斯等,跃居全球第一。 在弥漫着悲观情绪的市场上,2008年海尔集团全球营业额实现1220亿元,同比增长8%,其中海外营业额同比增长9.8%,利润同比增长20.6%,目前海尔集团已经是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中国最具价值品牌,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5万人,已发展成为大规模的跨国企业集团。这样一组数据,无疑勾勒出了在全球危机(尤其是在国内制造业危机)的寒冬之下的一抹盎然春意。 海尔今天的这一切得益于其十分注重吸取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重视内控和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我们认为,所有风险的源头可以说是战略,确定战略的时候,就锁定了全部风险。企业里的风险可以通过一些手法进行有效规避:财务管理、预算管理、人事管理、有效授权、投资管理和风险监控,制定风险管理体系以量化各项企业风险,制定风险防范的办法,降低经营的风险。 以海尔的具体风险管理措施来看: 战略层风险管理 集团化、国际化:目前海尔在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有贸易公司与设计中心,全球有10多个工业园,这么大的规模如果不建内控体系,企业的风险将非常大。 风险随着企业集团化、多元化、国际化等新经营空间的拓展,而有了很多新的课题、新的表现,在拓展的同时,需要不断提升对风险的认识、理解和控制。风险在遇到集团管控问题后会立即变得更加复杂:首先,集团企业在取得协同、整合、规模优势等利益的同时,随着资产规模的扩大、涉足产业的增加、所属子公司地域分布趋于分散,企业所面临的各种投资、运营、管理风险必将显著放大,对集团管控能力特别是风险内控体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因集团化、多元化和国际化之后产生的多层次、多法人问题,风险也成为一个跨层次、多对象的体系。因此,随着企业规模的壮大,其触角的全球延伸,风险管理便自然成为企业经营的充分必要命题。 在国际化运作中,海尔的理念是“出口创牌”,战略分为三步“走出去”、“走进去”和“走上去”,“走出去”仅仅是把产品出口到海外:“走进去”则是应成为在当地被认可的产品,进入到当地连锁,在当地设计,为当地用户服务“走上去”则是成为当地的名牌。在国际扩张的路径上,海尔的手段主要是:整体兼并、投资控股、品牌运作和虚拟经营。海尔兼并扩张的一条基本原则就是“总体一定要大于局部之和”,必须兼并一个成功一个,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

财务战略联盟 ——青岛海尔与通用电气并购案例分析

财务战略联盟 ——青岛海尔与通用电气并购案例分析 摘要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并购已成为企业谋求发展、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外资大量持续流入中国的同时,中国企业也试图开始了积累跨国经营的探索。自我国加入WTO后,在政府“走出去”战略的推动下,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不断加速,众多实力企业通过海外收购的方式参与到全球资源再配置和资产重组活动中去。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逐渐意识到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海外并购本身存在更大的风险,需要大量的资金和内部协调成本,而且随着盲目的扩张极易产生"大企业病"。随后,跨国公司在全球化经营中普遍运用联盟战略广结盟友,开展更高层次的竞争与合作。战略联盟作为现代企业从事国际化经营、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一种方式而被广泛关注。因此,战略联盟已成了不同规模的企业实施全球战略的实用手段。 进入21世纪,海尔、美的、康佳等中国家电企业纷纷采用国际战略联盟的方式,积极开展国际化经营,不断提高其品牌的世界知名度和国际竞争力。在近几年发生的诸多并购案中最为瞩目的当属今年的青岛海尔并购通用电气家电公司(GEA)案例,这是中国家电行业迄今为止最大一笔海外并购业务。海尔的此次并购将会有力提升其在全球的竞争力,并入海尔后的GE家电命名为“GE APPLIANCES a Haier company”,标志着GE家电正式成为其共创共赢生态圈的重要一员,而海尔集团在家电制造业也将成为一个全新的家电巨擘,为中国家电在海外开辟了新市场。从海尔高层的积极表态和紧跟其后的整合措施中可以看出,青岛海尔收购GE家电并不同于当年联想并购IBM PC的“蛇吞象”式的收购方式,而是更像一场“兄弟之间的联盟”,将在多个领域方面体现协同增值。2016年1月15日,海尔与通用电气公司在美国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并共同宣布将在全球开展战略伙伴合作,共同在工业互联网、医疗、制造等领域提升企业竞争力。从战略层面看,青岛海尔收购GE家电意图整合GE优质产业资源和渠道资源,将加速海尔全球化战略的进程。本文试图通过对联盟签订协议的前后一些线索的发掘和分析,对青岛海尔与GE家电公司联盟后,青岛海尔的财务绩效做一对比分析,由此发现联盟是否起到了应有的效应。然后通过对联盟的风险分析及

青岛海尔集团并购调查报告

青岛海尔集团并购 调查报告 海尔集团并购调查报告 前言

海尔集团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集科研、生产,贸易及金融各领域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特大型企业。在公司总裁张瑞敏提出的”名牌战略”思想指导下,经过技术开发,精细化管理,资本运营,兼并控股及国际化等手段,使一个亏空147万元的企业迅速成长为94年在全国500强中名列第107位,成为中国家电集团中产品品种最多、规格最全、技术最高、出口量最大的企业,96年销售收入达62亿元,97年实现销售收入108亿元。当前集团产品有电冰箱,冰柜,空调,洗衣机,微波炉等13个门类,500余个规格品种,批量出口到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1996年出口创汇达5700万美元。集团内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有11个,员工13000人。 从1991年起海尔就在实施资产扩张战略,先后兼并了原青岛空调器厂、冰柜厂、武汉希岛、红星电器公司等10多家大中型企业,盘活存量资产达15亿元之多,集团资产已从前的几千万元膨胀至39亿元,成为中国第一家家电特大型企业。 97年3月13日,海尔集团以控股投资的方式,与广东爱德集团公司合资建起顺德海尔电器有限公司。 97年9月海尔与拥有资产近17亿的大型企业集团西湖电子共同出资,在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组建杭州海尔电器有限公司,

合作开发生产大屏幕数字电视。 97年底海尔又相继兼并了安徽黄山电子有限公司,控股贵州电冰箱厂和青岛第三制药厂。至此,海尔来兼并国内企业16家,组成国内家电行业规模最大的一只”联合舰队”。 在这16家中,海尔认为对红星电器的兼并是最成功的一次,因为在这次兼并中海尔没有投入一分钱,只是用自己的品牌和管理等无形资产入股,在短时间内就使红星扭亏为赢而且成为海尔洗衣机的重要组成部分。顺德海尔则是海尔按照市场经济原则操作较为规范的一次并购,虽然其中当地政府的作用不小,但不像红星是由青岛市政府直接划归海尔的。海尔大多数的并购都没有跨行业(白色家电业),但杭州海尔电器有限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海尔并购的脚步越迈越大,这次并购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鉴于以上三次并购的重要性,在这次调研中我较多的关注了这三次并购,在下面的报告中我也将主要介绍这三个案例。 整体兼并—红星电器公司 一、背景 1991年由青岛电冰箱总厂、青岛电冰柜总厂和青岛空调器厂组建而成的琴岛海尔集团公司,1993年9月更名为海尔集团,产品以制冷设备为主。1993年7月集团与意大利梅洛尼设计股份

海尔集团战略分析

海尔集团战略分析 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专业:工商管理二班姓名:薛灿灿 学号:0316

海尔集团战略分析 一、公司简介 海尔是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1984年创立于中国青岛。经过30年创业创新,从一家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全球白电第一品牌。海尔秉承锐意进取的海尔文化,不拘泥于现有的家电行业的产品与服务形式,在工作中不断求新求变,积极拓展业务新领域,开辟现代生活解决方案的新思路、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引领现代生活方式的新潮流,以创新独到的方式全面优化生活和环境质量。截至2009年,海尔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超过6万人。 2009年,海尔全球营业额实现1243亿元,品牌价值812亿元,连续8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海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援建129所希望小学,制作212集科教动画片《海尔兄弟》,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全球唯一白电赞助商 二、企业战略

(一)名牌战略发展阶段(1984—1991):要么不干,要干就干第一 特征:只干冰箱一个产品,探索并积累了企业管理的经验,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结出一套可移植的管理模式。 时代机遇:国家实行改革开放 一般企业做法:只注重产量,而忽视了质量 海尔创新做法:没有盲目上产量,而是严抓质量 海尔管理创新: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要么不干,要干就干第一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很多企业引进国外先进的电冰箱技术和设备,包括海尔。那时,家电供不应求,很多企业努力上规模,只注重产量而不注重质量。海尔没有盲目上产量,而是严抓质量,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提出了“要么不干,要干就干第一”。当家电市场供大于求时,海尔凭借差异化的质量赢得竞争优势。

海尔集团并购案例分析1.doc

海尔集团并购案例分析1 海尔集团并购案例分析 海尔集团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集科研、生产,贸易及金融各领域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特大型企业。在公司总裁张瑞敏提出的“名牌战略”思想指导下,通过技术开发,精细化管理、资本运营,兼并控股及国际化等手段,使一个亏空147万元的企业迅速成长为1994年在全国500强中名列第107位,成为中国家电集团中产品品种最多、规格最全、技术最高、出口量最大的企业,1996年销售收人达62亿元,1997年实现销售收入108亿元。目前集团产品有电冰箱,冰柜,空调,洗衣机,微波炉等13个门类,500余个规格品种,批量出口到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1996年出口创汇达5700万美元。集团内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有11个,员工13000人。从1991年起海尔就在实施资产扩张战略,先后兼并了原青岛空调器厂、冰柜厂、武汉希岛、红星电器公司等10多家大中型企业,盘活存量资产达15亿元之多,集团资产已从10年前的几千万元膨胀至39亿元,成为中国第一家家电特大型企业。 1997年3月13日,海尔集团以控股投资的方式,与广东爱德集团公司合资建起顺德海尔电器有限公司。1997年9月海尔与拥有资产近17亿的大型企业集团西湖电子共同出资,在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组建杭州海尔电器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生产大屏幕数字电视。

1997年底海尔又相继兼并了安徽黄山电子有限公司,控股贵州电冰箱厂和青岛第三制药厂。至此,海尔13年来兼并国内企业16家,组成国内家电行业规模最大的一只“联合舰队”。在这16家中,海尔认为对红星电器的兼并是最成功的一次,因为在这次兼并中海尔没有投入一分钱,只是用自己的品牌和管理等无形资产入股,在短时间内就使红星扭亏为赢并且成为海尔洗衣机的重要组成部分。顺德海尔则是海尔按照市场经济原则操作较为规范的一次并购,虽然其中当地政府的作用不小,但不像红星是由青岛市政府直接划归海尔的。海尔大多数的并购都没有跨行业(白色家电业),但杭州海尔电器有限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海尔并购的脚步越迈越大,这次并购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鉴于以上三次并购的重要性,在这次调研中较多地关注了这三次并购,在下面的报告中将主要介绍这三个案例。整体兼并一一一红星电器公司 一、背景 1991年由青岛电冰箱总厂、青岛电冰柜总厂和青岛空调器厂组建而成的琴岛海尔集团公司,1993年9月更名为海尔集团,产品以制冷设备为主。1993年7月集团与意大利梅洛尼设计股份育限公司合资创办琴岛海尔梅洛尼有限公司,开始生产滚筒洗衣机。1994年集团实现销售收入25.65亿元,利润2.1亿元,生产洗衣机71.3万台,1995年5月海尔洗衣机“玛格丽特”被评为1995年中国市场十大畅销洗衣机。青岛红星电器公司曾是我国三大洗衣机生产企业之一,拥有3500多名员工,年产洗衣机达70万台,年销售收入5亿多元。但从1995年上半年开始,其经营每况愈下,出现多年未

海尔集团项目分析

海尔集团项目分析 一、企业现状 根据调查,海尔公司一直都是走多元化发展的路线,以多元化战略来谋求企业的高速增长,从过去的产品多元化的经营格局到现在的产业多元化的经营格局,都是丰富产品路线。丰富产品路线跟海尔公司带来了一定的利润,但其在整个市场中的竞争力仅仅能使“海尔”处于第二集团军阵营。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也越来越广泛被大部分企业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成为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海尔集团主要发展冰箱、空调、冷柜、洗衣机产业,四大主导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居全国首位,集团有技术工程师人员3705人,致力于集团的产品研究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 由于企业的发展,在创新实践中,海尔探索实施的“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OEC”(Overall Every Control and Clear)管理模式、“市场链”管理及“人单合一”发展模式引起国际管理界高度关注。 二、开发原因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项目的原因是为了使开发项目能够按照预定的成本、进度和质量顺利完成,根据管理科学的理论,对需求、成本、人员、进度、质量、风险等进行科学分析和有效管理及控制,并利用工程化开发方法所进行的系统活动。 对于海尔现状的分析,坐到“在变化的环境中,系统要做要素,甚至结构的改变才能适应生存”的系统环境来说,进一步完善信息化是必须的。 海尔集团认为,现代企业运作的驱动力只有一个:订单。没有订单,现代企业就不可能运作。围绕订单而进行的采购、设计、制造、销售等一系列工作,最重要的一个流程就是物流。离开物流的支持,企业的采购与制造、销售等行为就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不可预知性。建立高效、迅速的现代物流系统,才能建立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海尔需要这样的一套信息系统,使其能够在物流方面一只手抓住用户的要求,另一只手抓住可以满足用户需求的全球供应链。海尔实施信息化管理的目的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现代物流区别于传统物流的主要特征是速度,而海尔物流信息化建设需要以订单信息流为中心,使供应链上的信息同步传递,能够实现以速度取胜。(2)海尔物流需要以信息技术为基础,能够向客户提供竞争对手所不能给予的增值服务,使海尔顺利从企业物流向物流企业转变。 三、系统目标 (一)业务与技术目标: 1、改变目前主数据管理流程不规范、数据源不统一、平台不统一的现状建立海尔集团主数据管理的基础平台和数据模型,梳理与优化主数据管理流程。 2、新的主数据管理系统应当具备良好的易用性、安全性、稳定性和可扩展性。 3、规范用户身份和安全处理,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响应周期,快速应对外部市 场变化。 4、消除信息孤岛,形成公司统一的主数据信息平台。 5、利用各种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原则,全面地建设集团全方位、覆盖广的管理 信息系统,开发人员与使用人员相结合。

海尔集团 名牌战略下的并购过程剖析(一)

海尔集团名牌战略下的并购过程剖析(一) 名牌战略下的并购是海尔品牌运作的高级形式,超过了其所谓“吃休克鱼”的模式,是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新造了一条活鱼。它标志着海尔集团向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企业集团迈进了重要一步。 海尔集团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集科研、生产,贸易及金融各领域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特大型企业。在公司总裁张瑞敏提出的“名牌战略”思想指导下,通过技术开发,精细化管理,资本运营,兼并控股及国际化等手段,使一个亏空147万元的企业迅速成为中国家电集团中产品品种最多、规格最全、技术最高、出口量最大的企业。 整体兼并—红星电器公司 一、背景 1991年由青岛电冰箱总厂、青岛电冰柜总厂和青岛空调器厂组建而成的琴岛海尔集团公司,1993年9月更名为海尔集团,产品以制冷设备为主。1993年7月集团与意大利梅洛尼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合资创办琴岛海尔梅洛尼有限公司,开始生产滚筒洗衣机。1994年集团实现销售收入25.65亿元,利润2.1亿元,生产洗衣机71.3万台。1995年5月

海尔洗衣机“玛格丽特”被评为1995年中国市场十大畅销洗衣机。 青岛红星电器公司曾是我国三大洗衣机生产企业之一,拥有3500多名员工,年产洗衣机达70万台,年销售收入5亿多元。但从1995年上半年开始,其经营每况愈下,出现多年未有的大滑坡现象,而且资产负债率高达143.65%,资不抵债1.33亿元,前景堪忧。为了盘活国有资产和3500多名职工的生计,1995年7月4日,青岛市政府决定将红星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整体划归海尔集团。这是一次引人注目的旨在盘活国有资产而在政府牵线搭桥下进行的产权交易,其成败扣人心弦。 二、并购目的 中国家用洗衣机行业快速发展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1995年总产量达到约950万台。一般而言,家用洗衣机可分为单桶、双桶半自动洗衣机及全自动洗衣机,而全自动又可分为波轮、滚筒及搅拌式。单桶洗衣机为原始类型,1995年时大多数厂商已不再生产。双桶半自动较全自动便宜,是当时中国市场的主流,而滚筒在欧洲较为普遍,但在亚洲以波轮更为常见。对于当时总容量达900多万台的洗衣机市场,海尔70多万台显然只是一个不大数目。而且海尔洗衣机当时以滚筒为主,产品系列比较单一,要想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它必须扩大生产能力,提高产品线的长度。

_海尔集团绩效管理手册_(内部自学资料)

1
海尔与我

2
绩效管理
开篇语
海尔全球化战略为所有海尔人指明了未来 发展方向。海尔未来的成功有赖于海尔每一位员 工按照战略目标的指引,为自己设置明确、具体、 可衡量的工作目标,对海尔发展做出每个人诚信 负责的业绩承诺。海尔有多成功取决于每一位员 工在多大程度上实现自己的工作目标。 构建一个卓越运营的全球化领先企业,必须 建立在高绩效管理体系和高绩效文化基础之上。 这其中既包括对组织绩效的管理,也包括有效管 理员工个人绩效。通过高绩效管理体系将企业战 略目标与员工个人发展目标紧密捆绑在一起;通 过高绩效文化导向影响每个员工的理念和行为, 并产生高绩效结果。总而言之,绩效管理的目的 包括三个方面: 战略目的: 将员工工作活动与组织目标联系起来。 将海尔集团战略目标通过绩效管理体系层层分 解,落实到个人。 管理目的:为组织在薪酬管理、岗位晋升、员工 保留、 员工培养等多项管理决策中提供必要信息。 发展目的:通过绩效管理,提高员工的能力素质, 提高员工工作业绩,真正实现人力资本的增值。
以个人事业承诺(PBC)为核心的海尔集团 绩效管理体系,将呈现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战略导向:以全球化和卓越运营战略为指针,设 计和建设支持战略的绩效管理体系。 持续改进:通过计划、反馈辅导、评估、制定改 进方案,形成持续改进、不断循环的绩效管理体 系。 全员参与:通过绩效指标和工作目标自上而下的 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一位员工身上,实现绩效管 理的全员参与。 均衡发展:平衡考虑短期业绩和长期发展之间的 关系,构建基于能力的绩效管理体系。 让我们共同为海尔的明天而努力!

企业并购失败案例

企业并购失败的案例分析 失败案例:海尔&美泰 兼并背景 美泰公司是一家有着100多年历史、身价高达47亿美元的美国老牌家电企业,以生产吸尘器、洗衣机、电冰箱为主营业务,是美国家电市场的第三大企业,位居惠尔浦(Whirlpool)和力诺国际(Lennox)之后。由于美泰公司生产成本过高,近年来业绩每况愈下,2005年美泰欲寻求收购公司。 海尔关注这一收购对象与其较早进入美国有关,美泰在美国当地市场的营销网络是最有价值的优势之一。 失败原因: 1)缺乏公关策略 美泰有着近2万名的员工然而海尔公司并没有将与员工的沟通作为其重要工作之一。 国际传播领域专家约瑟夫-布鲁曼菲尔德(JosefBlu-menfeld),在海尔在竞购案还被国内看好时就作出此悲观预言:在竞购过程中,海尔暴露出了传播和公关方面能力的不足,将使未来的中国企业收购变得更加困难。 海尔美国公司发言人在被问到如何联系海尔管理层时,只撂下一句“我也不知道”就没了下文。而正是海尔(美国)拒绝了《DesMoinesRegister》(美泰所在Iowa 州的地方媒体)的采访,从而给当地民众传递了一个负面的信号。此举引起美泰当地工人的不满。工会在跨国收购中是一支不可低估的力量,失去了工会的支持,海尔的竞购自然举步维艰。 布鲁曼菲尔德认为:“如果正确地向美国公众解释,我认为公众将会支持中国的加盟。但问题是这样的…正确解释?几乎从未有过。中国没能使用公关策略去形成有利于自身的美国舆论。” 2)竞购价格过高

自从美国最大的白色家电制造商惠而浦加入美泰竞购战,提出13.5亿美元的收购价格后,价格就开始不断攀升。海尔选择了退出。惠而浦先后三次提高收购价格,最终以总报价23亿美元得到美泰的肯定。 3)整合面临困难 FTN Midwest证券分析师Eric Bosshard认为,虽然海尔对美泰有意,但可能在尽职调查过程中发现,整合美泰的工作过于艰难,所以只好中途放弃。如果海尔收购美泰,将面临在美国境内推广两大品牌的问题,为推广美泰品牌注入资金。 4)牵涉政治因素 海尔目前虽由私人管理,但仍然由国家控股。在各种媒体的渲染下,海尔被描述成危险的外国掠夺者,渴望从美国买家手里抢走有价值的资产。而与海尔并购案同时间的中石油并购案也被认为政治到因素,这成为收购失败的另一原因。

海尔集团并购美国通用电气

仅在2016年第一季度,我国企业并购交易数量就已超过100例,交易金额高达826亿美元。2015年我国企业并购交易案例达到了346宗,交易金额达到了551亿美元。以上数据表明,无论从我国企业并购数量上看还是交易金额上看,我国跨国企业并购都在快速增长,发展前景良好。一方面,跨国企业并购,给我国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带来了机遇。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企业竞争加剧,产品更新换代速度逐步加快,谁掌握了企业创新谁就把握住了企业发展的命门,企业创新能力越发重要。当前企业除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外,但是许多企业无法承担自主创新的时间成本和技术成本,从而也越来越重视整合外部资源来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一些界内人士对我国企业并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并不看好,认为我国跨国企业并购获得的只是机器和设备,缺乏关键技术和创新能力的继承。撇去继承关键技术和创新能力继承的种种障碍,单单从跨国企业并购对全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来讲,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企业对于跨国企业并购后技术的绝对依赖,将企业并购作为提升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忽视企业内部创新能力的提升;跨国企业并购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企业的负债,也会造成企业管理资源的浪费。因此,我国企业如何通过跨国企业并购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已然成为了业界和学术界共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 海尔集团,1984年在青岛成立,与1993年上市。经过30多年的发展,海尔集团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家电制造商之一,目前已经成功转型,向开发的产业平台进发。在互联网时代,海尔致力于打造共创共赢的电商平台,成为了行业标杆。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始创于1892年,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迅速成长,不断并购其他外国企业,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电器公司,也是世界上极为出色的跨国公司。其涉足领域很广阔,先后在意大利、法国、中国等100多个国家开展业务,在全球范围内,提供了三十多万个岗位。 对于海尔公司来说,此次并购美国通用电器公司是绝佳时期。一是弥补了没有并购美泰克的遗憾;二是此次并购是海尔集团走出去,与世界同行竞争的机会;三是此次并购可继承美国通用公司的先进设备。在此之前,美国通用公司早在2012年就投入了近10亿美元的资金进行生产设备和产品的研发,而此次并购海尔公司就可以理所应当的将这些成果充分利用起

海尔集团战略研究分析

海尔集团战略分析

————————————————————————————————作者:————————————————————————————————日期: 2

海尔集团战略分析 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专业:工商管理二班姓名:薛灿灿 学号:201222460316

海尔集团战略分析 一、公司简介 海尔是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1984年创立于中国青岛。经过30年创业创新,从一家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全球白电第一品牌。海尔秉承锐意进取的海尔文化,不拘泥于现有的家电行业的产品与服务形式,在工作中不断求新求变,积极拓展业务新领域,开辟现代生活解决方案的新思路、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引领现代生活方式的新潮流,以创新独到的方式全面优化生活和环境质量。截至2009年,海尔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超过6万人。2009年,海尔全球营业额实现1243亿元,品牌价值812亿元,连续8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海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援建129所希望小学,制作212集科教动画片《海尔兄弟》,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全球唯一白电赞助商 二、企业战略

(一)名牌战略发展阶段(1984—1991):要么不干,要干就干第一 特征:只干冰箱一个产品,探索并积累了企业管理的经验,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结出一套可移植的管理模式。 时代机遇:国家实行改革开放 一般企业做法:只注重产量,而忽视了质量 海尔创新做法:没有盲目上产量,而是严抓质量 海尔管理创新: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要么不干,要干就干第一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很多企业引进国外先进的电冰箱技术和设备,包括海尔。那时,家电供不应求,很多企业努力上规模,只注重产量而不注重质量。海尔没有盲目上产量,而是严抓质量,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提出了“要么不干,要干就干第一”。当家电市场供大于求时,海尔凭借差异化的质量赢得竞争优势。 这一阶段,海尔专心致志做冰箱,在管理、技术、人才、 (二)多元化战略发展阶段(1991—1998):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 特征:从一个产品向多个产品发展(1984 年只有冰箱,1998 年时已有几十种产品),从白色家电进入黑色家电领域,以“吃休克鱼”的方式进行资本运营,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在最短的时间里以最低的成本把规模做大,把企业做强。 时代机遇:国家鼓励兼并重组 一般企业做法:兼并后发展不下去;反对多元化发展 海尔创新做法:兼并国内多家家电企业 海尔管理创新:实施OEC管理模式,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

海尔绩效管理管理办法

欢迎阅读 绩效管理制度 1.总则 绩效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职能之一,科学、公正、务实的绩效管理是提高员工积极性和公司生产效率的有效手段。为了提高公司竞争力,保证公司目标的顺利达成,并在公司形成奖优罚劣的氛围,特制定本绩效管理制度。 2.绩效管理核心思想 5.1.3 参与所属部门和员工的绩效管理,对既定的指标和标准的完成进行监督 5.2中层经理团队: 5.2.1 对下属讲解、沟通绩效管理制度核心理念 5.2.2 根据战略目标进行战术分解,确定行动计划 5.2.3 中层经理提出指标及标准设定的建议 5.2.4 在过程中关注指标的达成 5.2.5 对下属员工分配任务,对既定的指标和标准的完成进行指导

5.3员工: 5.3.1 按照绩效要求完成本职工作 5.3.2 反馈方案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建议 5.4人力资源部: 5.4.1 对绩效管理方案进行培训和讲解 5.4.2 监督绩效管理的执行,并提出改善建议 5.4.3 随着公司发展,动态调整优化方案 6. 6.1 6.2 6.32 6.4 6.5”,影 6.6 7. 7.1 工程项 时期(年度)内保持稳定,月度和年度进行考核。在这里称为“支持部门”,包括客户服务部、行政部、人力资源部、信息应用部、财务部、ISO小组 7.2考核责任者——对部门经理的考核由其分管的直接领导进行 7.3考核时间——对部门经理的考核每月度进行一次,每月初3号完成计划沟通,并于下月初 3号完成绩效反馈沟通及今后一个月的工作计划沟通。每月初3号将双方确认完毕的《部门经理月度绩效记分卡》交人力资源部

7.4考核内容——部门经理对部门工作负全责,因此对部门的考核即为对部门经理的考核。部 门经理考核依据为部门工作指标的完成,工作指标的设定能够量化尽量量化,定性指标的评价一定要有关键事件,具体考核详见《部门经理绩效记分卡》 7.5考核实施——部门当月发生可控因素下的重大事故,部门经理当月绩效考核为“E”,影 响当月绩效工资,并试情况进行进一步处理 7.6周边绩效——部门经理每半年进行一次周边绩效评议,评议结果作为其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的参考 8. 8.1 8.2 交人 8.3 8.4额 即本9. 卡》 10. 10.1.1 针对每个职责——常态的绩效分数为100分 每项绩优关键事件加分20分 每项不良关键事件减分20分 说明:对于一项工作,有可能出现两个或以上绩优(不良)关键事件,也可能同时出现绩优和不良事件,关键要看工作标准的制定。 10.1.2 针对额外工作——额外工作为加分项,完成工作加20分,未完成减20分

海尔并购案例分析

海尔并购整合 案例分析 海尔集团是在 1984年引进德 国利勃海尔电冰箱 生产技术成立的青 岛电冰箱总厂基础 上发展起来的集科研、生产,贸易及金 融各领域于一体的 综合性国家特大型 企业。在公司总裁张 瑞敏提出的“名牌战略”思想指导下,通 过技术开发,精细化 管理、资本运营,兼 并控股及国际化等 手段,使一个亏空1 47万元的企业迅 速成长为1994 年在全国500强 中名列第107位,成为中国家电集团 中产品品种最多、规 格最全、技术最高、出口量最大的企业,1996年销售收 人达62亿元,19 97年实现销售收

入108亿元。目前 集团产品有电冰箱, 冰柜,空调,洗衣机,微波炉等13个门 类,500余个规格 品种,批量出口到欧 美、日本等发达国家 和地区。1996年 出口创汇达570 0万美元。集团内年 销售收入过亿元的 企业有11个,员工 13000人。从 1991年起海尔 就在实施资产扩张 战略,先后兼并了原 青岛空调器厂、冰柜 厂、武汉希岛、红星 电器公司等10多 家大中型企业,盘活 存量资产达15亿 元之多,集团资产已 从10年前的几千 万元膨胀至39亿 元,成为中国第一家 家电特大型企业。 1997年3月13日,海尔集团以控股投资的方式,与广东爱德集团公司合资建起顺德海尔电器有限公司。1997年9月海尔与拥有资产近

17亿的大型企业集团西湖电子共同出资,在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组建杭州海尔电器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生产大屏幕数字电视。 1997年底海尔又相继兼并了安徽黄山电子有限公司,控股贵州电冰箱厂和青岛第三制药厂。至此,海尔13年来兼并国内企业16家,组成国内家电行业规模最大的一只“联合舰队”。在这16家中,海尔认为对红星电器的兼并是最成功的一次,因为在这次兼并中海尔没有投入一分钱,只是用自己的品牌和管理等无形资产入股,在短时间内就使红星扭亏为赢并且成为海尔洗衣机的重要组成部分。顺德海尔则是海尔按照市场经济原则操作较为规范的一次并购,虽然其中当地政府的作用不小,但不像红星是由青岛市政府直接划归海尔的。海尔大多数的并购都没有跨行业(白色家电业),但杭州海尔电器有限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海尔并购的脚步越迈越大,这次并购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鉴于以上三次并购的重要性,我们将主要介绍这三个案例。 整体兼并一一一红星电器公司 一、背景 1991年由青岛电冰箱总厂、青岛电冰柜总厂和青岛空调器厂组建而成的青岛海尔集团公司,1993年9月更名为海尔集团,产品以制冷设备为主。1993年7月集团与意大利梅洛尼设计股份育限公司合资创办琴岛海尔梅洛尼有限公司,开始生产滚筒洗衣机。1994年集团实现销售收入25.65亿元,利润2.1亿元,生产洗衣机71.3万台,1995年5月海尔洗衣机“玛格丽特”被评为1995年中国市场十大畅销洗衣机。青岛红星电器公司曾是我国三大洗衣机生产企业之一,拥有3500多名员工,年产洗衣机达70万台,年销售收入5亿多元。但从1995年上半年开始,其经营每况愈下,出现多年未有的大滑坡现象,而且资产负债率高达143.65%,资不抵债1.6亿元,前景堪忧。为了盘活国有资产和3500多名职工的生计,1995年7月4日,青岛市政府决定将红星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整体划归海尔集团。这是一次引人注目的旨在盘活国有资产而在政府牵线搭桥下进行的产权交易,其成败扣人心弦。 二、并购目的

海尔集团并购的启示

海尔集团并购的启示 摘要:兼并和收购作为资本运营 最核心的方法,是企业迅速低成本扩 张,战略转型以及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 手段.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把并购列入 长期的发展战略,阐述了海尔集团并购 给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海尔集团并购企业文 化 海尔集团从1991年开始实施并购扩 张战略,先后并购了原青岛空调器厂, 冰柜厂,武汉希岛,红星电器公司等10 多家大中型企业,盘活存量资产近20亿 元,集团资产得到迅速扩张成为中国第 一 家特大型家电企业.海尔集团的并购 案例具有很强的实战研究和理论研究价 值. 1正确理解规模扩张的内涵 工业化经济的特点之一就是规模经 济.规模经济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 潜能,加快作业分工,推动技术进步, 减少管理费用,提高运作效率,促进管 理水平的提高.企业为了达到规模经 济,必然会通过内部滚动发展或并购重 组等方法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竞争

力.但在扩张过程中如果不遵循市场客 观规律,盲目扩张,不但不能使企业走 上良性发展的快车道,反而会使企业陷 入危机之中. 1.1规模扩张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海尔向外扩张是对我国家电工业发 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对海尔自身优 势和前景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的战略决策,完全遵循了市场的客 观规律. 1.2规模扩张必须坚持低成本扩张 海尔对所并购企业的选择有严格的限制,并不是只 求数量不求质量.只有那些有发展潜力,拥有一定人才和技术资源储备,设备条件较好,毋须投入大量资金以及资产负债率合理的企业才会被海尔列入考察范围.这些企业在并购后,只要注入必要的资金,导人海尔的管理模式,输入海尔的企业文化以及品牌等无形资产就能重新盘活原有资产,实现扭亏为盈. 2充分利用原有企业的人力资源 在企业并购过程中,扩张企业不接纳或不信任被并 购企业原有人员,甩包袱,另拉队伍是较普遍的心理和现象,其实原有人员中有大量的人才,他们不能发挥作用不是自身的原因,而是体制或观念的问题,只要能理顺体制,改变观念,他们就能很快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38铁道物资科学管理2004?1 陈 阴 娟 海尔对被并购的企业只派去财务总监,

海尔集团的组织结构分析报告

海尔集团的组织结构分析报告 事业部制,亦称“M”型组织,它是以目标和结果为基准来进行部门的划分和组合的。就是按照企业所经营的事业,包括按产品、按地区、按顾客(市场)等来划分部门,设立若干事业部。事业部是在企业宏观领导下,拥有完全的经营自主权,实行独立经营、独立核算的部门,既是受公司控制利润中心,具有利润生产和经营管理的职能,同时也是产品责任单位或市场责任单位,对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及销售活动负有统一领导的职能。这种组织结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集中决策,分散经营”。 海尔从1996年开始实行事业部制,集团总部是决策的发源地。海尔集团设六个产品本部,每个本部根据具体的产品不同分设产品事业部和生产工厂。事业部是一个利润中心,是市场竞争的主体。各产品事业部分设培训、开发、销售等职能部门。与产品本部同级的是,集团还下设了八大职能中心,分别是规划发展中心、技术中心、文化中心、法律中心、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保卫中心、财务中心、营销中心。职能中心与事业部下属的职能处室构成传统的行政关系,产品本部和事业部是行政隶属关系,产品事业部是独立核算单位,它和下属职能处室是行政隶属关系。最后海尔集团还下设四个推进本部,分别是海外推进本部、商流推进本部、物流推进本部还有资金流推进本部。这样在一个大的扁平型组织结构中,产品本部的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在企业运营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海尔的事业部制组织结构的优点:①按产品划分事业部,便于组织专业化生产,形成经济规模,采用专用设备,并能使个人的技术和专业知识在生产和销售领域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因而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企业经济效益。②事业部作为以利润为中心,事业部门之间可以有比较、有竞争,增强了企业活力,促进了企业的全面发展。③各事业部自主经营,责任明确,使得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能有效的进行,在这样的条件下,高层领导的管理幅度便可以适当扩大。 海尔的事业部制组织结构的缺点:①由于各事业部利益的独立性,考虑问题往往从本部出发,忽视整个企业的利益,影响事业部间的协作。②对公司总部的管理工作要求较高,否则容易发生失控。③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管理费用的开支。 这样,海尔集团整个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形成了四个层次:集团总部是投资决策中心,事业本部是经营决策中心,事业部是利润中心,生产工厂是成本中心。各个层次各负其责,允许各事业本部各自为战,但不许各自为政,实行集团内部的高度计划经济,集团外部的高度市场经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