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8.2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八年级上册§8.2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执教者:

一、教材、教法分析

本节课我充分运用了多种教学设备:教学平台、实物投影、黑板、课外随堂练习

采用了多种教学辅导手段:教师讲练结合、小品、辩论赛、小组讨论、课外综合实践活动等。把现代手段的教学平台与传统的黑板相结合,既发挥现代手段的优势让一些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又能用黑板表示概念让学生把该记的东西牢牢记住;把课外补充练习与书本题目相结合达到互相补充;把课外综合实践和课内小组相结合。把课堂的每一分钟都牢牢抓住学生的神经,让学生自我表演,把课堂充分还给学生,最终达到有效课堂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1.掌握中位数、众数等数据代表的概念,能根据所给信息求出相应的数据代表。

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自己的判断。

教学重点:掌握中位数、众数等数据代表的概念。

教学难点: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判断。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复习平均数的概念,同时也说明有些数据利用平均数是反应不出问题的,为引入其他数据代表奠定基础。另外,新课伊始,力求创设一种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挖掘出趣味因素,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课堂投入,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

课件显示:

问题1:数据误导:

小马过河——河边上的牌子写着“平均深度为1.1m”,问一匹身高才1.4m的小马,能涉水过河而不出危险吗?

(二)用现实生活的例子引入新课内容

为了把枯燥的数学内容融入到生活中,用小品的形式呈现李华应聘的真实场景,提出一个真实的问题,揭示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产生新的疑点,引起学生对“平均水平”的认知冲突,通过现实情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请两位同学和老师用平常的语音和动作给“李华应聘”的情景表演一场对话,目的是让学生融入生活和课堂教学当中。

课件显示:

为了使学生感受到可以用另一种统计量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提问:

1、经理所说的公司的平均月薪2000元是否欺骗了李华?他们说的话都对吗?(谁在说谎?)

2、平均月薪2000元能客观反映公司员工的平均收入吗?

交流对话,探究新知。引用C职员的话:“我的工资是1200元,在公司算是中等”。分析1200这个数据在所有员工工资的正中间,因为恰有四个人的工资比他高,四个人比他低。从而引入中位数的概念。

为了避免学生概念不清,在课件上概念一闪而过,我板书黑板:中位数——把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为了揭示中位数的特征,以及大家对这个概念的疑问,我要求学生在练习中发现问题:(在课前发下的课堂练习纸上动笔练习)

练习:

1.数据3,1,5,2,4的中位数是____.

2.数据3,6,1,5,2,4的中位数是____.

3.数据3,3,3,3,3,3的中位数是____.

学生发现问题:如果数据有偶数个时,如何求中位数?

师: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用彩色粉笔板书补充)并顺时补充和扩展:当我现在的数据个数是13、50、100、1001、n+1时,排在中间的应该是第几个数据?让学生用归纳法总结出:当N是奇数时,排在中间位置的个数是,当n是偶个数时,排在中间位置的个数是。

引用D职员的话:“我们好几个人的工资都是1100元”。分析1100这个数据在九个员工中有3个人的工资都是1100元,1100元出现的次数最多.因此我们称1100元为众数.从而引入众数的概念。

板书:众数——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批数据的众数.

为了揭示众数的特征,以及大家对这个概念的疑问,我还是要求学生在练习中发现问题:(在课前发下的课堂练习纸上动笔练习)

练习

例1:3,2,5,4,3,6的众数是____.

例2:3,2,5,2,4,3,6的众数是_____。

例3:4,4,4,4,4,4,4的众数是_____。

例4:1,2,3,4,5,6,7的众数是_____。

生:如果数据中两个数据出现次数相等,众数是哪一个?

师:两个都是.(用彩色粉笔板书:众数可以有多个)

生:如果数据中每个数据都只有出现一次呢?

师:这组数据没有众数。(用彩色粉笔板书:众数也可能没有)

生:一组数据总是重复一个数呢?

师:这个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用彩色粉笔板书补充)

让学生在练习中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比教师枯燥无味的讲解要深刻和容易理解得多。概念的讲解一步到位,在边讲解中边练习并在练习中发现问题,并和学生一起共同解决问题,使学生印象深刻。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动脑、动眼。进一步完善了对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认识和求解过程,突破教学重点。为了突破教学难点,再一次回顾“李华应聘”,对于三个职员的对话再一次呈现,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可以代表平均工资的数据,只要说得有理,就给予肯定。接着在课前发下的练习纸上动笔练习一道贴近生活的有关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题目,把枯燥的数据上升到有趣的、有数学背景的数,引起学生的兴趣。

某商店销售一批女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销售量如下表:(单位:双)

尺码/厘米 22 22.5 23 23.5 24 24.5 25 数量/双 1 2 5 11 7 3 1

(1)计算30双女鞋尺码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2)在(1)中所求的三个数据中,你认为鞋店老板最感兴趣的是哪一个?说说你的理由。

(三)梳理概括,形成结构

(结合课件画面)师概括做适当的点评:通过刚才的练习,我们基本掌握了数据三个代表的概念。在实际生活中针对同一份材料,同一组数据,当人们怀着不同的目的,选择不同的数据代表,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时,看到的结果可能是截然不同的。小马是看到了平均水深1.1m,小马的妈妈肯定想到平均数受端数据影响很大,河边和河中心水深有较大差别而担心小马的安全的结论。虹宇公司的经理也是利用自己公司的平均工资较高的优势,拿平均工资来吸引应聘者。作为信息的接受者,分析数据应该从多角度对统计数据作出较全面的分析,从而避免机械的,片面的解释。为了突破难点把问题进一步发展:如果我是班主任要同学们选举班上的优秀干部,我应该关心哪个量?如果我是教八(5)、八(6)数学的老师,想比较两个班的成绩哪个好,该关心哪个量?如果我是商店的进货员,我应该关心哪个量?让学生各抒己见,热烈讨论得出结果,把各数据的利与弊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四)应用新知,体验成功

把学过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把课内的题目和课外的题目做相应的补充,回归课本P260做一做1.2000-2001赛季上海东方大鲨鱼篮球队队员身高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分别是多少?(课件显示上海东方大鲨鱼篮球队队员身高原始数据)让学生多角度数据进行分析

小玲:62,94,95,98,98.

小明:62,62,98,99,100.

小丽:40,62,85,99,99.

他们都认为自己的成绩比另两位同学的好,请你结合各组数据的三个数据代表,谈谈你的观点。

教师把班级学生分为3大组,分别代表小玲、小明、小丽和裁判组。让学生充分利用本组数据中的优势数据代表进行讨论。教师适当点评。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多角度数据进行全面分析思维空白点……)对本节课进行再一次的难点突破。

想一想:

甲、乙两个班进行电脑汉字录入速度比赛,参赛学生每分钟录入电脑中的字数统计后得下表:

班级参加人数中位数平均数甲 55 149 135 乙 55 151 135 思考:比较两个班级的学生的平均成绩,若每分钟录入汉字数≥150的成绩为优秀,哪个班级的优秀人数多呢?

思考题:

某公司有15名员工,他们所在的部门及相应每人所创的年利润(万元/人.年)如下表所示:

部门 A B C D E F G 人数 1 1 2 4 2 2 3 利润 20 5 2.5 2.1 1.5 1.5 1.2

(九)作业布置:;P261习题8.31.2.3

2012、3、10

1

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精选多篇)

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精选多篇) 第一篇: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中位数和众数》的说课稿 1、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七章《统计》中,第三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三个基本统计量,是一堂概念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 本节内容是继平均数学习之后的后续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 (2)掌握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方法 能力目标: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会确定一组较简单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各中真实、贴近生活的素材和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体验事物的多面性和学会全面分析事物的必要性。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合作意识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数据代表的概念难点: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判断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在概念教学中,以生活实例为背景,从具体事实上抽象出三个统计量的概念,通过对三个统计量的计算和确定帮助学生完善新知的建构,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方式启发学生,以生动的实例吸引和鼓励学生,在整个教学中采取情景教学法学法指导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取自主探索与互相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尽量让每一位学生参与研究,最终学会学习。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多媒体课件演示)以故事“骗人的平均数”为切入点。 1、课件出示第一幅情境图 师:同学们,你们都是热心助人的好孩子,现在我的朋友阿冲遇到了一个难题,你们愿意帮他解决吗?刚毕业的阿冲还没有找到工作,有一天阿冲路过某超市时看到一份招聘启示上写着:本超市要招聘工作人员,月平均工资是1000元,阿冲觉得条件不错,就去应聘。 2.课件出示第二幅情境图 师:可是过了一周后,阿冲发现大部分工作人员的工资都在1000元以下。于是阿冲找经理理论,认为是经理欺骗了他,经理拿出了员工工资表给阿冲看,平均工资确实是每月1000元。 二、合作交流,探索问题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统计表,帮助阿冲解决问题。 1、小组合作探讨: 问题1:月平均工资是1000元,为什么大部分人的工资在1000元以下?小组交流并汇报:表面上看月平均工资是1000元,但是由于经理和副经理的工资偏高,使平均工资高于其他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所以大部分人的工资不到1000元。在这里,用平均数1000元来反映他们的月平均工资水平是不合理的。基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更诱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发学生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数据能反映工人的真实工资水平? 问题2: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用平均数1000元已不能很好地反映他们的月平均工资水平,那么你认为用哪个数才能更好地表示他们的月平均工资水平呢? 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学生合作交流,相互完善,在自主探索中发现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认识到研究数据的必要性。 (三)、理性概括,构建新知 师:找中间的数表示中等水平是比较合理的,我们给它取一个名字,在统计量中叫它中位数。(板书:中位数) (1)按照你们的理解,能说说一组数据中什么样的数叫做中位数

北师大版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

8.2 中位数与众数 新课标数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 贵州省贵阳市第七中学赵淑俊 ?教学目标: [ 知识技能目标] 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 过程方法目标] 通过结合具体情境,区别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异,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评判. [ 情感态度目标] 统计作为处理现实世界数据信息的一个重要数学分支,素 必然要求材本身的真实性,以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将知识的 学习放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情境中,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的联 系. ?教学重点、难点: [ 教学重点] 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 教学难点] 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信息卡(标记A、B、C、D 的四张彩色卡片)?教学过程:情境:(通过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认识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情趣.)小王大学毕业后到处寻找工作,某天他在报纸上看到了一条招聘广告:招聘启事我公司因扩大规模,现需招聘职员若干名.我公司员工收入高,月平均工资2000元.有意者请于X 月X日到我公司面试. XX公司人事部X 年X月X日小王觉得这家公司的待遇还不错,于是就到这家公司进行面试,并被该公司聘用了.可是到公司上班两个月之后,他找到经理,说:“你们欺骗了我,我的工资才1100元,而且我也问过其他职员,都没有得到过2000元的.月平均工资怎么可能是2000元?”而经理却不慌不忙的对小王说:“小王啊,不要这么激动嘛.我们公司的月平均工资确实是2000元!这是我们公司的工资表,你自己看啊!”说着拿出了一张工资报表:

[教师活动]请大家帮小王看一看工资表,该公司的月平均工资到底是不是 元?经理有没有欺骗小王呢? [学生活动]计算平均工资,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活动]为什么月平均工资比他得到的工资高那么多呢? [教师活动]该公司的月平均工资能否客观地反映员工的工资收入?如果能, 明理由;如果不能,那你认为哪个数据反映员工的工资收入比较合适呢? [学生活动]互相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引入新课:(通过其他职员的讲述,引出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教师活动]在小王询问其它职员的时候,职员C 说:“我的工资是1200元,在公 司算中等收入职员D 说:“我们好几个人的工资都是1100元?” 1200元正好处在所有员工工资这组数据的“正中间”,我们称它为中 位 数.9个员工中有3个人的工资是1100元,出现的次数最多,我们称它为 众 数. [教师活动]中位数和众数,还有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平均数,都是数据的代表,它 们都刻画了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中位数和众数.请同 学们阅读教科书259页最后一段,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 1、 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 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 中位数. 2、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 众数. (加深对中位数和众数概念的理解,运用定义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 数?) [教师活动]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应注意些什么? [学生活动]互相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活动]给予适当的评价,并帮助学生归纳. 1、求中位数要先把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可以从小到大,也可以从 大到小.如果数据个数n 为奇数时,第 个数据为中位数;如 请说 练一练: 1、 数据 A.4 2、 数据 A.3 3、 数据 A.2 1, 3, B.3 1, 3, B.4 1, 2, B.3 4, 2, 4的中位数是( C.2 D.1 4, 5, 2, 6的中位数是( C.3.5 D45 3, 2, 3, 4的众数是( C.2 ) 和3 D.1 和4 (单位:米) 4、 某班8名男同学的身高如下: 1.5 , 1.5 , 1.6 , 1.65 , 1.7 , 1.7 , 1.75 , 1.8 试求出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 XX 公司X 月工资报表:

《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

《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 【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为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数据分析》一章中的数据代表----中位数与众数。本节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能促进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实际情况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中的中位数与众数 能力目标:经历探索中位数与众数概念的过程,在实际问题中能利用中位数与众数解决问题。 情感目标: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 3、重点:理解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难点:数据较多时,确定一组数据的中间位置。 【学法、教法】 1.学法分析: 根据设计的导学案,让学生先自主学习归纳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利用练习巩固概念,再通过具体的实例理解中位数、众数。 2.教法分析: 根据学生的体验再求知心理规律,设计了简单的数据引导学生归纳中位数与众数,由特殊到一般学会求中位数与众数的方法。再通过具体“比赛成绩分析”与“鞋店销售”实例让学生深刻体验中位数、众数。 【教学过程】 1、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归纳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 2、通过练习,在练习中总结中位数与众数的特点。 3、课本例题学习。 4、数据较多时,如何确定中间位置的探究,进而利用探究结果解决例3。 5、课堂训练。 自评:1、学案上设计了作业,但没有布置

2、课堂气氛不活跃,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参与到小组学习中 3、由于时间关系,在课堂训练中,第3小题一部分学生做出来了,还有一部分学生估计没理解,也没有在过多的讲解,分析。 4、在展示课件的时候应该是学生汇报结果,,一边展示。在课堂中出现了学生汇报完没有展示,学生还没汇报就给出结果的情况。

人教8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中位数与众数的认识

人教8年级下册数学中位数与众数的认识 各位领导、老师们,您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的说课题目是:《中位书与众数》。下面我将以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就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从如下几个方面展示:教材分析,学法、教法分析,教学程序设计,评价与反思。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中位数与众数》是人教版教材初中数学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十章第一节第4课时的教学内容。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抽样调查的概念,平均数的计算;对数据的处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能力,这位这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重要的过渡作用。《中位数与众数》在统计与概率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通过学习本节课,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特点与不同,为今后数据分析打下结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会运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数学思考:了解利用数据进行统计推断,发展建立数据分析观念。 问题解决: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情境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情感与态度:通过让学生自己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勇于创新,养成认真勤奋、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运用这两个统计量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处理;能结合情景理解其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能根据具体问题情境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二、学法、教法分析 考虑到所教班级的学生年龄多在13-14岁之间,心理素质比较脆弱,富于形象直观思维,但他们都有比较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和表现欲望,因此他们往往对于和自己直观经验相冲突的现象,特别是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就非常感兴趣。这告诉我们,在学习素材的选取和呈现、学习内容和活动的安排上,一定要多给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感受到数学学习活动有意义、很重要、可以做,在这些过程中,初步学习数学思考的方法,形成从不同角度分析同一个问题的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这些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有了一定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这正是他们的认识基础和新知识的生长点,所以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在概念教学中,先抽象介绍众数和中位数这两个统计量的概念,然后师生共同分析探讨这两个统计量的关键词,点出需要注意事项,然后通过具体实例练习帮助学生完善新知的构建,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方式启发学

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设计3篇 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设计篇1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主要内容 本节课“中位数和众数”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的第三课时。 2.教材编写特点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理解并会求平均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在生活实例中体会中位数、众数这两个统计量的实际意义,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使学生认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特点,根据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 3.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 本节课的数学核心思想是学生通过生活中大量的实例,认识、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统计中的实际意义,根据实际需要,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并能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

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数学思考:通过实际背景,初步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差别。 (3)解决问题:能结合具体情况选择利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4)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的科学态度,深刻体会现实世界离不开数学,同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求法。 教学难点:对统计数据需从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 三、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包括知识技能,也包括方法)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理解并会求平均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理解平均数及其含义,能正确地求出平均数,对中位数、众数这两个统计量的实际意义,只有朦胧的认识,生活中有运用,但没有被明确提出过。 2.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该内容的经验 对中位数、众数这两个统计量的实际意义,只有朦胧的认识,生活中有运用,但学生明确运用较少,没有被明确提出过。学生该部分知识缺少生活经验。

§8.2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8.2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八年级上册§8.2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执教者: 一、教材、教法分析 本节课我充分运用了多种教学设备:教学平台、实物投影、黑板、课外随堂练习 采用了多种教学辅导手段:教师讲练结合、小品、辩论赛、小组讨论、课外综合实践活动等。把现代手段的教学平台与传统的黑板相结合,既发挥现代手段的优势让一些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又能用黑板表示概念让学生把该记的东西牢牢记住;把课外补充练习与书本题目相结合达到互相补充;把课外综合实践和课内小组相结合。把课堂的每一分钟都牢牢抓住学生的神经,让学生自我表演,把课堂充分还给学生,最终达到有效课堂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1.掌握中位数、众数等数据代表的概念,能根据所给信息求出相应的数据代表。 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自己的判断。 教学重点:掌握中位数、众数等数据代表的概念。

教学难点: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判断。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复习平均数的概念,同时也说明有些数据利用平均数是反应不出问题的,为引入其他数据代表奠定基础。另外,新课伊始,力求创设一种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挖掘出趣味因素,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课堂投入,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 课件显示: 问题1:数据误导: 小马过河——河边上的牌子写着“平均深度为1.1m”,问一匹身高才1.4m的小马,能涉水过河而不出危险吗? (二)用现实生活的例子引入新课内容 为了把枯燥的数学内容融入到生活中,用小品的形式呈现李华应聘的真实场景,提出一个真实的问题,揭示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产生新的疑点,引起学生对“平均水平”的认知冲突,通过现实情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请两位同学和老师用平常的语音和动作给“李华应聘”的情景表演一场对话,目的是让学生融入生活和课堂教学当中。

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

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 李俊红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位数与众数”。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完成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中位数与众数》是人教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下册第20章的教学内容,属于数学教学中“统计与概率”的领域。 这是一节概念课,也是一节体验统计思想的活动课,是让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可以有不同的量度,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教学中重在对数据的分析,以学生现在知识“平均数”为基础进行延伸教学,又着力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比较与合理应用。学生对于概念学习的最好方法莫过于以具体情境为背景,在生活实际中探索。基于以上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通过具体实例,理解中位数与众数的意义,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能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 2、过程和方法:通过探索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学习过程,运用说一说、比一比、议一议的活动,深入的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意义,能够在具体情境中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感受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进一步渗透统计观念。 依据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与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是:在活动中,体验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区别,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数据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二、说教学、学法

本节课,结合概念教学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情,教学中以具体情境为背景,通过直观、图示、动画,让学生充分感知。采用启发式教学、小组合作交流与尝试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对新知的内化和建构,突出学生以体验方法的来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并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例题进行加工、调整。在探求规律时适当给予启发、引导学生逐步学会通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学习方法。从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三、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具体情境为背景,在生活实际中探索的教学思路,教学过程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活动展开。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三,对比分析,深化新知四,巩固练习,分层达标, 五总结评价,情感激励 首先,创设情境,发现问题,新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自主探索,猜测,验证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过程,所以上课开始,我以灰太狼找工作的问题情境入手,课件出示招聘广告,体会到平均数有时候也会骗人,当一组数据中有极端数据出现时,使用平均数代表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不合适,需要寻找新的数据,从而引导学生的认知冲突,为学习中位数和众数做好铺垫。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认识中位数, 结合工资表,我提出因为有极端数据出现,平均数1000不能代表公司员工的工资水平,那么用什么数来表示合适呢?我们能不能找出一个合适数哪?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再小组合作交流,全班汇报。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充分的表扬与肯定,同学们的方法非常好,都有道理。在数学上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六章《数据的分析》中第二节《中位数与众数》,属于数学教学中“统计”领域。 首先进行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三个基本统计量,是一堂概念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理解并会求平均数的基础上的学习,主要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感受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可以有不同的量度,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在教学中重在对数据的分析,以学生现在知识“平均数”为基础进行延伸教学,着力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比较和合理应用。这样,中位数与众数两个概念的掌握就成为了教学成败的关键。对于概念学习的最好方法莫过于以具体情境为背景,在生活实际中探索。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充分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这一哲理。 二、学情分析: 因为这些内容比较简单,在小学已经学过一些相关的统计量,所以学生对这些内容比较感兴趣,因此学习积极性肯定高,所以设计了一节合作探究课。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 1、掌握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 的中位数与众数。 2、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三者的差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评判。 3、通过具体实例,理解中位数与众数的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探索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学习过程,运用比一比、议一议等活动,深入理解中位数与众数的意义,并能在具体情景中选择恰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 2、结合具体情境,区别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三者的差异,能初步选择恰当的好素具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评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合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 1、统计作为处理现实世界数据信息的一个重要分支,必然要求素材本身的真实性,以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 2、将知识的学习放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情境中,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 3、培养学生对统计数据从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避免机械的、片面的解释。 4、感受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渗透统计意识,增强统计意识。 5、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渗透诚实、上进道德观念,培养吃苦创新精神。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及意义 教学难点:在活动中体验,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三者的联系与区别,并能在具

华师大版初中数学说课稿《中位数和众数》

华师大版初中数学说课稿《中位数和众数》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统计初步认识》中,第三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三个基本统计量,是一堂概念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能直接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 (二)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知识目标:理解平均数、众数与中位数的含义,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计算方法,明确平均数、中位数肯定有,众数却不一定有的事实; 能力目标: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会确定一组较简单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培养*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事物的多面*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渗透诚实、上进道德观念,培养吃苦创新精神。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三个基本统计量的概念以及其计算和确定方法;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计算,中位数众数的确定。 二、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平台;概念教学中,主要以生活实例为背景,从具体的事实上抽象出三个统计量的概念,通过三个统计量的计算与确定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并巩固概念;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以问题的方式启发学生,以生动有趣的实例吸引与激励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采用情境教学法。同时,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与自学协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学生“探究自学”“小组讨论”“相互学习”的学习方式而进行。 三、教学过程的分析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3分钟) 引入采用“故事法”引入——《从四十名到第十名》。通过这个

生动有趣的故事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全面了解并分析数据的必要*。如何能对数据全面了解分析?今天我们将学习从三个不同侧面反映一组数据的三个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通过生动的故事,也是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一种有效方式。 (二)自学辅导,建构新知(11分钟) 提出概念:(3分钟)在学生还沉浸在有趣的故事情节的中时,对故事的情节设问:主人公的成绩在哪一档次?中等成绩约是多少?哪一档分数的人最多?学生一一作答。在此基础上,老师把平时生活中的说法(如:中等成绩)规范化并抽象出统计中的基本概念(如:中位数)。这样可以使新的概念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便于理解和记忆。自学 辅导:(8分钟)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必须想办法求出故事中的三个统计量,并找出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计算方法。(小组讨论、教师辅导)。因为新教材的编写比较适合学生阅读,这一节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多,学生多有体验,要让学生理解并没有太大的困难。这样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小组协作的能力,充分利用“学生资源”,使他们互相帮助,体验在集体中的成长与发展。 巩固整理:(20分钟)本节课的概念是一种动态*、*作*校强,所以学生需要在具体的*作演练中去体验、理解与巩固概念。 (三)、探究交流,发展能力。(6分钟) 作为这节课的内容,还可以适当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特别是阅读图表、分析数据并计算的综全能力。小组为单位进行,看哪个小组算得又快、方法又巧。利用表二计算,首先需要学生读懂这些数据的含义,其次能正确的使用小学里乘法的意义导出“加权平均数”计算方法,第三这样的数据的中位数的确定有一定的技巧,对学生的思维与分析要求教高。这是对学生的一次挑战,利于对学生“思想方法”与“意志品质”的提升。 (四)结束新课,布置作业。(5分钟) 学生交流心得。老师相应补充:分析数据切不可盲目片面,学会

中位数与众数教案

§8.2 中位数与众数 新课标数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 贵州省贵阳市第七中学赵淑俊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过程方法目标]通过结合具体情境,区别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异,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评判. [情感态度目标]统计作为处理现实世界数据信息的一个重要数学分支,必然要求素材本身的真实性,以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将知识的学习 放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情境中,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的联 系.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教学难点]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信息卡(标记A、B、C、D的四张彩色卡片) ●教学过程: 情境:(通过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认识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小王大学毕业后到处寻找工作,某天他在报纸上看到了一条招聘广告: 招聘启事 我公司因扩大规模,现需招聘职员若干名.我公司员工收入高,月平均工资2000元.有意者请于×月×日到我公司面试. ××公司人事部 ×年×月×日小王觉得这家公司的待遇还不错,于是就到这家公司进行面试,并被该公司聘用了.可是到公司上班两个月之后,他找到经理,说:“你们欺骗了我,我的工资才1100元,而且我也问过其他职员,都没有得到过2000元的.月平均工资怎么可能是2000元?”而经理却不慌不忙的对小王说:“小王啊,不要这么激动嘛.我们公司的月平均工资确实是2000元!这是我们公司的工资表,你自己看啊!”说着拿出了一张工资报表:

元?经理有没有欺骗小王呢? [学生活动]计算平均工资,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活动]为什么月平均工资比他得到的工资高那么多呢? [教师活动]该公司的月平均工资能否客观地反映员工的工资收入?如果能,请说明理由;如果不能,那你认为哪个数据反映员工的工资收入比较合适呢? [学生活动]互相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引入新课:(通过其他职员的讲述,引出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教师活动]在小王询问其它职员的时候,职员C 说:“我的工资是1200元,在公司算中等收入.”职员D 说:“我们好几个人的工资都是1100元.” 1200元正好处在所有员工工资这组数据的“正中间”,我们称它为中 位数.9个员工中有3个人的工资是1100元,出现的次数最多,我们称它为众数. [教师活动]中位数和众数,还有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平均数,都是数据的代表,它们都刻画了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中位数和众数.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259页最后一段,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 1、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 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2、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练一练:(加深对中位数和众数概念的理解,运用定义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1、数据1,3,4,2,4的中位数是( ) A.4 B.3 C.2 D.1 2、数据1,3,4,5,2,6的中位数是( ) A.3 B.4 C.3.5 D.4.5 3、数据1,2,3,2,3,4的众数是( ) A.2 B.3 C.2和3 D.1和4 4、某班8名男同学的身高如下:(单位:米) 1.5,1.5,1.6,1.65,1.7,1.7,1.75,1.8 试求出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 [教师活动]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应注意些什么? [学生活动]互相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活动]给予适当的评价,并帮助学生归纳. 1、求中位数要先把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可以从小到大,也可以从 大到小.如果数据个数n 为奇数时,第2 1+n 个数据为中位数;如果数据个数n 为偶数时,第2n 、12 +n 个数据的平均数为中位数.众数是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一组数据中的原数据,而不 是相应的次数.众数有可能不唯一,注意不要遗漏. 3、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有单位的,和原数据的单位一致.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教案 一、教材分析: 《中位数和众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平均数这个统计量所表示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学生将通过丰富的实例在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活动中,初步掌握中位数和众数并理解它们的实际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中位数和众数”是《统计》这一单元的最后一课时,以前在小学阶段从未涉及到,这是本教材第一次将其引入小学课堂,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理解并会求平均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对中位数、众数这两个统计量的实际意义,只有朦胧的认识,生活中有运用,但没有被明确提出过,学生缺少该部分知识的生活经验。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确定了一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实际情境中,使学生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与态度: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并会求中位数和众数,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其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问题情境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五、教法与学法: 本课教学从教师的教来看,要做到设情引趣,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学、乐学;要创设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善学。从学生的学来看,要注重动眼观察、动脑思考;注重学生自学、研讨、集体交流。整个教学过程着眼一个“探”字,贯穿

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

《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 一、背景分析: (1)学习任务分析: 《中位数与众数》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8章第2节内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3个数据代表,是帮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的基本概念,从而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掌握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为统计学的后续学习打好基础。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第1节《平均数》,本节内容是继《平均数》学习之后的后续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着力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比较与合理应用,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及两概念的简单运用。 (2)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小学五年级时已经初步认识了中位数和众数,但在现有的认知结构中,仍然多是单一地用算术平均数刻画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在此基础上,通过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引起学生对“平均水平”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入中位数众数的概念,让学生多角度地认识平均。使学生能够正确掌握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并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自己的评判。 二、教学目标设计: 《初中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应该更多地让学生说、动脑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初步形成用数据推断的思考方式。因此,根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区分刻画“平均水平”的三个数据代表,让学生获得一定的评判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及处理能力; (4)通过数据分析与处理,体会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三、课堂结构设计: 基于本节课的内容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基础,在学法上我将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和相互交流相协作的方式进行教学,尽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进程中,并且得到发展。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我将设计如下的教学结构: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二)合作交流,探索问题—— (三)比较分析,总结概括——(四)综合应用,巩固提高—— (五)归纳小结,反思提高——(六)作业布置,及时反馈—— 在创设情境中,给出某公司员工工资表,假设你是应聘者,如何得知该公司员工的工资水平?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求解判断。紧接着给出该公司员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学案)

北师大数学八年级第3课时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

响。 师:你对此有何评价? 生:… 师:类似的受平均数误导例子还是很多的。婷婷的爸爸的公司在一次招聘时就出现了如下的情景。 讲授新课“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婷婷爸爸公司遇到怎样的情况” 问题:某公司员工的月工资如下: 员工经理副经理职员A 职员B 月工资 /元 7000 4400 2400 2000 职员C 职员D 职员E 职员F 杂工G 1900 1800 1800 1800 1200 经理说:我公司员工收入很高,月平均工资为2700元。 职员C说:我的工资是1900元,在公司算中等收入。 职员D说:我们好几个人工资都是1800元。 一位应聘者心里在琢磨:这个公司员工收入到底怎样呢? 你怎样看待该公司员工的收入?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教师对 表现积极的学生予以鼓励。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点拨:(1)学生先独 立思考,然后 在小组交流。 (2)各小组之 间竞争回答。 通过有争 议的问题情境, 再次引起学生的 认知冲突,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学习热情;通 过讨论交流,培 养了学生的自主 探索、合作交流 的意识与能力, 改变学生的学习 方式:通过解决 问题,让学生多 角度地认识平 均,使他们的认 知冲突得到升 华。 小组之间竞 争回答问题,让 学生经历体验竞

上述问题中,经理、职员C、职员D从不同的 角度描述了该公司的收入情况: (3)9个员工中有3个人的工资为1800元,出现的次数最多,我们称1800元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议一议:你认为用哪个数据表示该公司员工收入的平均水平更合适? 让学生讨论,充分发表不同的观点,然后归纳起来:用中位数1900元或众数1800元表示该公司员工收入的平均水平更合适些,因为平均数2700元受到了极端值的影响。 结合上述问题的探究,引入中位数、众数的概念: 一般地,n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 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教师指出: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数据的代表,它们刻画了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让学生用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回头望,解释引例中小英的数学成绩的问题。争的过程,并以打星的方式给予评价,旨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练习“下面有一些题目,请同学们独立完成” 1.已知一组数据:-2,-2,3,-2,x,-1,若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0.5,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回顾课堂 内容,整理课 堂笔记,独立 课堂练习题 是算术平均数和 加权平均数的直

《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庆阳市宁县良平初中白芳宁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位数和众数》。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结合我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的学习实践,对于本节课的设计,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设置、教学法运用及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八年级数学下册第20 章第2节的“中位数和众数”,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平均数这一统计量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统计作用意义,对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解决问题、用样本估计总体以及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有进一步认识。本节内容主要通过 3个实例,研究如何利用样本的中位数和众数估算总体中位数和众数的问题, 明确度量集中趋势三个主要特征数的各自特点和应用场合。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中位数和众 数的作用意义。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一二学段对中位数和众数这两种统计量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有 了一定的认识,即学生具有已有的经验,但如何把生活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统 计问题,用样本统计估计实际问题的思想学生接受起来依然比较困难,因此对 本节课我预设的教学难点是:会选择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恰当地表示数据的

”“ “ “ “ 集中程度。 三、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基于教材和学情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进一步认识中位数和众数,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进一步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作用,会选择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恰当地表示数据的集中程度。 四、教法与学法 著名数学家、全国教书育人十大楷模姜伯驹说:“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是最 简单的,但那样做不是好教师——向着正确的方向向学生提问,或者为他们敲 门搭建一个台阶,让学生自己爬上去。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恰好最能 发挥这个作用。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是容易理解的,但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 义作用,用数据样本估计数据总体却是不容易的,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就是在围 绕探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作 用,以及会选择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恰当地表示数据的集中程度。因此本节 课我采用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体现循序渐进、 自主合作探究和分层推进的教学原则。 五、教学过程 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先教后学,即老师讲了之后再让学生去练,而“先 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明确规定“学”在先,教”在后,学”是教师组织 学生看书自学,尝试着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是教师引导学生更 正、讨论,重点解决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即破解难点,结合教学实践,我对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拟采用两次“先学后教”,后“当堂训练”,设计如下:

八年级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5篇

八年级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5篇 八年级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1 我今日说课的内容是中位数和众数,共分为说教材、说同学、说教学法3个部分。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中位数与众数》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8章第2节内容。《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依据具体问题,能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程度。”“依据统计结果做出合理的推断和猜测,体会统计对于决策的作用,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进行沟通。”“生疏到统计在社会生活及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并能解决一些简洁的实际问题。”中位数与众数同平均数一样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数据代表,是挂念同学学会用数据说基本概念,在此之前,教材已经支配了第 1 节《平均数》,本节内容是继《平均数》学习之后的后续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学问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育同学应用数学意识和质疑习惯的良好素材。教材有意识地支配了一些以表格、统计图等方式呈现数据,这样既加强了学问间的联系,巩固了同学对各种图表信息的猎取力量,同时也增加同学对生活中所见到的统计图表进行数据处理和评判的主动意识。 2、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把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能依据所给信息正确求出中位数和众数。同时留意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各自适用的范围。 (2)能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自己的评判。 (3)能从表格统计图等参考资料中猎取信息,并能求出相关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过程与方法:在数据的处理中,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区分与联系,把握处理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学问在生活中的实际价值,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特质,唤起同学学数学的爱好。 3、重点与难点 重点:把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并会正确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并作出自己的推断。 4、对教材的处理: 为了创设一种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充分挖掘趣味因素,限度的吸引同学的课堂投入,在引入课题时将引例以课本剧的形式呈现;为了体现数学更贴近同学生活实际又增加了“问题1”;为更好地突出重点在“合作探究”中,增加了“概念学习” 1、中位数、2、众数,同时都各配以两个小练习,引出了相应的点评以完成对两概念的补充说明;为了内化学问形成框架,将:“议一议”作为课堂小结处理 二、说同学

《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齐齐哈尔市龙江县景星镇中心学校李彦泉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中位数和众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第一节第三课时的内容。本节课在学生学习了平均数以后,通过情境创设,使学生发现平均数已经不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引入了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使学生扩展统计量,对本章最后一节统计量的选择与应用学习打下基础。 另外,有关中位数和众数的知识,一直是历年以来中考的必考题目,要求学生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而且也能培养学生用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例引入,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难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这三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二、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方式启发学生,以生动的实例吸引和鼓励学生,在整个教学中我采用启发式教学。 三、学法指导: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学法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好习惯及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资源分析: 本课教学资源取自于农远工程模式二,他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可利用资源。本节课,我主要选用是农远资源库中的“课程资源”和“媒体资源”,对

这些优秀资源进行二次开发利用。根据需要,我还从互联网上下载了部分教学资源,从生活中搜集一些身边的数学,自行开发设计成多媒体课件,整合出了适于本课教学的教学资源。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一上课我便和学生交流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话题,从而引出我的朋友小王大学毕业后到处找工作,有一天,他在报纸上看到了一条招聘启示:(课件出示) 招工启事 因我公司扩大规模,现需招若干名员工。我公司员工收 入很高,月平均工资2000元。有意者于2011年5月8日到 我处面试。 辉煌公司人事部 2011年5月1日 我的朋友小王认为月平均工资2000元,待遇不错,于是来到这家公司面试,很快被公司聘用了。他在公司里结识了职员C和职员E,职员C说他的工资是1200元,在公司里算中等收入。职员E说他们好几个人的工资都是1100元。小王很疑惑,觉得经理欺骗了他,于是他找到了经理,提出质疑:“你欺骗了我,我已问过其他员工,没有一个人的工资超过2000元。”经理拿出了该公司工作人员的月工资表,并再三强调月平均工资2000元没有错,(课件出示)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呢?我让学生带着两个问题去思考: (1)该公司员工的月平均工资是多少?经理是否欺骗了小王? (2)平均月工资能否客观地反映员工的实际收入? 学生通过计算、小组讨论并汇报:“该公司员工的月平均工资是2000元,经理没有欺骗小王。公司里仅有经理和副经理两个人的工资超过2000元,而其他7名员工的工资都低于2000元,所以月平均工资2000元不能真实地反映员工的实际收入。” 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我的朋友小王求职的生活情境,引发学生认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