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总19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篇一: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2.根据具体的问题,能正确选择运用平均数、中位数或众数。

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2.教学难点:能正确选择运用平均数、中位数或众数。

三、教学活动

(一)基础训练

1.口算下列各题

128+9234+48800+750396÷12850÷457÷2

2.只列式不计算

(二)创设情景,谈话引入

1.师生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这么小就充满爱心,要为祖国献爱心,那你们长大后想当什么呢?学生自主回答,说出自己的志愿,老师及时给与评价。

师:看来你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为了实现你们的理想,一定要从小做起加倍努力呀!老师想问你们一个问题,假如你现在刚刚大学毕业,在找工作时你应该关注什么?

生:关注公司的实力。

生:关注公司的工作环境。

生:我比较关注我的工资是多少?

师:是啊,工资的确是人们比较关注的一个条件,很多人在找工作时都要考虑这个问题。我的一位好朋友张明在求职的过程中就遇到了这方面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2.出示招聘启示,指名读出。

招聘启示

本商场由于扩大规模,现招聘工作人员若干,月平均工资1000元,有意者请到经理处面谈。

多又惠超市

20xx年4月20日

师:从招聘启事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月平均工资有1000元。

师:是啊!张明认为月平均工资1000元,待遇不错,于是来到这家公司。一个月后他拿到了650元的工资,觉得十分不满,他的工资水平远远低于1000元,

于是找到了经理。经理拿出了该公司工作人员月工资表,并再三强调月平均工资没有错,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呢?

3.师:大家认真观察这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生:员工的工资全都低于1000元。

师:月平均工资1000元有没有错?

生:我算了一下,9个数的平均数是1000,月平均工资1000元没有错师:但大部分员工都没达到1000元,那问题出在哪里呢生:因为经理的工资高,所以把平均值拉高了。

小结:同学们分析

得很有道理,由于平均数1000受到较大数据的影响,已经不能合理地反映这家公司工作人员工资一般水平了。

(三)、揭示问题,自主探究新知

1.中位数的定义

(1)引入中位数

师:再观察这组数据,你认为哪个数据最能代表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和你的同桌或其他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并汇报。)

生1:我认为是750元,因为它在中间更能表示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生2:我认为是750元,因为它不高也不低,能代表一般水平。

……

(2)导出中位数的特点

师:通过讨论,大家都能达成共识,认为750元最能代表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观察750在这组数据中处于什么位置?

生:中间位置

(板书:中间)

师:再观察,这9个数据是怎么排列的?

生1:从大到小。老师用手势指示方向

生2:从小到大

(板书: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

师:我们把具有这种特点的数叫做中位数。(板书:中位数)(3)总结中位数的定义

师:你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什么是中位数?

根据学生的说法,补充定义,完善中位数的定义。

全班齐读定义。

2.中位数的即时练习

完成课本p88试一试

求出下面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1).数的个数是奇数情况

8(中位数:25)

(2).数的个数是偶数的情况。(在原题基础上加50)

850

指出:中位数取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3.众数的定义

师:过了一段时间,超市又聘请了两位新员工,请大家看看新的工资统计表。

特点?

生:发现有3个员工的工资是一样的,都是600元。

师:说明600出现的次数最多。

(板书:出现次数最多)

师:具有这样特点的数我们就叫众数。(板书:众数。)

师: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什么是众数?

根据学生的说法,补充定义,完善众数的定义。

全班齐读定义。

4.探索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作用

小组交流

(1)平均数1000元和中位数650元,哪个数表示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更合适呢你是怎么想的

(2)可以用众数600元表示工作人员月工资水平吗为什么

5.反馈交流情况。

师:平均数会因为一些特别偏大或特别偏小的数据的影响,不能很准确地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而这种极端的数据对中位数、众数没有影响。中位数650元,众数600元,反映的是中等水平的工资,能表示这组数据的中等水平。

6.点名课题

通过我们共同研究,不仅对平均数有了新的认识,还结识了两位新朋友:中位数和众数。(板书课题:中位数和众数)(四)、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

(1)在10、16、48、20、17、50、40中,中位数是()。

(2)在52、60、48、60、41、72中()是众数,()是中位数。

(3)在1,2,3,4,4,3,2,1中,众数是()

指出:中位数是唯一的数,而众数不是唯一的。

(4)红星电子配件厂第一生产组有11名工人,4月份每人的日均生产零件个数是:42,44,44,46,48,48,48,50,51,51,56,请根据这组数据求出这些工人日产

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提出:在一组数据中,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可以是相同的数。

【提高练习】

1.某小组进行跳绳比赛,每个成员1分钟时间跳的次数如下:

234,133,128,92,113,116,182,125,92.

(1)分别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2)你认为平均数、中位数哪一个能更好地表示这组同学的跳绳水平?

2.某商店销售5种领口尺寸分别为38cm,39cm,40cm,41cm,42cm的衬衫,

商店统计了某月的销售情况(见下表)。(五)、联系生活突出现实意义

2008年8月8日,北京举行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28大项,302小项的运动项目中,跳水比赛是受欢迎的比赛项目之一,那你知道跳水比赛是怎么打分的为什么这样做

篇二:《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掌握中位数、众数等数据代表的概念,能根据所给信息求出相应的数据代表。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一组数据做出自己的判断。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具体情景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差别,能初步选择适当的数据代表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并做出恰当的判断。从而培养学生的评判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体会引入中位数、众数的必要性,并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特点。

(2)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3)知识的学习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作为数据处理过程的一部分,让学生体会数字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评判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众数和中位数的意义。会找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教学难点:能在具体问题中理解意义,根据具体情境进行合理选择。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我们正处在信息时代,有人也说是数字时代,因为人们经常要“用数据说话”,所以对数据做出恰当的分析是很重要的.。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数据的代表以及如何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判断。我们一起来看下面的问题:[课件显示]

问题1:数据误导:

期中考试数学成绩,小新得到78分。全班共30人,其他同学的成绩为1个100分,4个90分,22个80分,以及一个2分和一个10分。小新计算出全班的平均分为77分,所以小新告诉妈妈说,自己这次成绩在班上处于“中上水平”。

师:大家想一想,小新的说法合理吗?

生:合理。

师:这位同学说合理,可能是依据平均数。因为平均数是我们常用的一个数据代表,但是在这里,利用平均数把倒数第三的分数说成处于班级的“中上水平”显然有一些不合理,请大家思考: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生:平均分受两个极端数据2分和10分的影响。

师:是的,看来一组数据中的极端数据不可小视。

问题2:悲情埃蒙斯

20xx年08月22日雅典奥运会男子50米步枪三种姿势的决赛扣人心弦,在第9枪后遥遥领先,占据第一位的美国选手马修-埃蒙斯在最后一枪打出了环的好成绩,但他却不是胜利者,因为他命中的是别人的靶心,因而没有成绩,最终仅排在所有8名决赛参赛选手的第8位,中国选手贾占波获得金牌。20xx年北京奥运会射击男子50米步枪三种姿势决赛

于8月17日在北京射击馆进行。美国名将马修-埃蒙斯再次在最后一轮失误,结果将到手的金牌再次拱手让于中国选手,邱健依靠最后一枪环的成绩,最终摘得金牌,马修-埃蒙斯环的糟糕一枪让自己与奖牌无缘。

历史是惊人的相似,或许连马修-埃蒙斯自己都无法相信,四年前的噩梦这一次在北京重现。打完最后一枪之后,马修-埃蒙斯流下了泪水,这位美国名将显得非常痛苦,这一幕让人不得不感叹命运的力量。事实上前9枪,马修-埃蒙斯的表现相当出色!但是,最后一枪的糟糕表现,让他再度与金牌甚至是奖牌擦肩。

两届奥运会我国选手对战埃蒙斯的成绩如下表:

表一:20xx雅典奥运会男子50米步枪3x40决赛贾占波VS埃蒙斯

表二:20xx北京奥运会男子50米步枪3x40决赛邱健VS埃蒙斯

由表一中数据可以看出,当第9次射击后,埃蒙斯以5环的优势遥遥领先于贾占波,由表二中数据可看出,前9枪,埃蒙斯的表

现近乎完美,以环的优势领先于邱健,在对埃蒙斯挽惜的同时请大家思考下面的问题:

(1)以表一中数据为例,如果用10次射击的平均数来表示埃蒙斯的射击成绩的

实际水平合适吗?

(2)如果你认为不合适,你能说出不合适的道理吗?

师:在是常生活中受平均数误导例子也有很多。小明爸爸的公司在一次招聘时就出现了如下的情景。

问题3:阿冲应骋

阿冲大学毕业后去找工作,看到一则招工启事:

招工启事

因我公司扩大规模,现需招若干名员工。我公司员工收入很高,月平均工资2000元。有意者于2009年3月6日到我处面试。

20xx年3月5日

他觉得待遇还不错,就应聘去了这家公司。可在公司工作了两个月后,他找到公司经理说:你们欺骗了我,我已经找其他公司职员核对过,没有一个职员的工资可以拿到两千元的。月

平均工资怎么可能是2000元呢?经理说:“阿冲,不要激动。月平均工资是2000元。”说着拿出了一张工资表: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1、经理说月平均工资2000元是否欺骗了阿冲?

2、平均工资2000元能否客观地反映员工的平均收入?

3、若不能,你认为哪个数据反映该公司员工工资的平均水平更为合理呢?

(教师启发与点拨):

经理告诉阿冲每月平均工资2000元,从数字上说没有欺骗谁,但变相地欺骗了人。其原因是经理将本人和副经理两个人高出一般人很多的工资搅在一群低工资中参与计算,使整个平均工资提高了,所以这个故事的名字为“骗人的平均数”。当有异常数值时,用平均数描述其“平均水平”就不合适了,应该用大多数职员的工资或处于中间位置的工资来反映。

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本故事中这个“处于中间位置的工资”以及“大多数工人的工资”。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中位数与众数

中位数:将一组数据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例1:求下列各组数据的中位数

(1)75485

(2)824889

做一做:游戏(1)在5名同学中找出身高处在中间位置的同学。

(2)再增加一名同学,这组同学身高的中位数是什么呢?

问题:如果数据有偶数个时,如何求中位数(

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

例2:求下列各组数据的众数

(1)1232425

(2)

问题:如果数据中两个数据出现次数相等,众数是哪一个(

两个都是。)

(3)123456

问题:如果数据中每个数据都只有出现一次呢(

这组数据没有众数。)

(4)3333333

问题:一组数据总是重复一个数呢(

这个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还有什么疑问吗?那么我们一起来做几个练习。

(1).数据11,8,2,7,9,2,7,3,2,0,5,的众数是,中位数是

(2).数据15,20,20,22,30,30的众数是,中位数是。

(3).在数据-1,0,4,5,8中插入一个数据x,使得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3,则x=。

(4).数据8,8,x,6的众数与平均数相同,那么它们的中位数是。

(5).(中考链接)5个正整数从小到大排列,若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3,众数是7且唯一,则这5个正整数的和是()

3.理性概括,寻找差异

师:通过刚才的练习,我们基本掌握了数据的三个代表的概念。

师: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用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统计量。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数据;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中位数是指: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一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惟一的。

在实际生活中针对同一份材料,同一组数据,当人们怀着不同的目的,选择不同的数据代表,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时,看到的结果可能是截然不同的。小新同学利用自己的分数正好高出平均分的优势,采用了平均数作为数据代表来向她妈妈汇报,从而得出自己的分数处于班级中上水平的结论。小明爸爸也是利用自己公司的平均工资较高的优势,拿平均工资来吸引应聘者。作为信息的接受者,分析数据应该从多角度对统计数据做出较全面的分析,从而避免被片面的解释而误导。

我们又该怎样利用中位数和众数来分析生活中的数据呢?

4.实践应用,鼓励创新

例3:在一次马拉松长跑比赛中,抽得12名选手的成绩如下(单位:分):

24154

65148。

(1)样本数据(12名选手的成绩)的中位数是多少?

(2)一名选手的成绩是142分,他的成绩如何?

请你帮助计算售出鞋的尺码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分别是多少?

师:你认为鞋店老板更关心这几个统计量中的哪一个如果你是商店老板,你认为商店应多进哪种尺码的鞋

生:商店应多进众数所对应尺码的运动鞋。

例5.某商场服装部为了调动营业员的积极性,决定实行目标管理,即确定一个月的销售目标,根据目标完成的情况对营业员进行适当的奖惩.为了确定一个适当的目标,商场统计了30位营业员在某月的销售额,数据如下:(单位万元)

2

2

239

(1)这组数据的众数,中位数,平均数分别是什么?

(2)如果想让一半左右的营业员都能达到目标,你认为月销售额定为多少合适?

(3)如果想确定一个较高的销售目标,你认为月销售额定为多少合适?

5.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1、中位数、众数的概念

中位数就是把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的数(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众数就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

2、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特征: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它们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

(1)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可靠和稳定,它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都有关系,对这组数据所包含的信息的反映最为充分,因而其应用最为广泛,特别是在进行统计推断时有重要的作用;但计算时比较烦琐,并且容易受到极端数据的影响。

(2)用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的频数的考察,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可靠性比较差,但众数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其众数往往是我们关心的一种统计量。

(3)中位数的优点是计算简单,受极端数字影响较小,但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字的信息,所以,用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也比较差,但中位数也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求法简便,当

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宜选择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6.作业:教材135页练习题

篇三: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会求中位数与众数,并能根据具体问题解释其实际意义。

2.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合作能力。

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大胆探索创新的良好品质。

重点:会求中位数与众数,能结合情境理解这两个统计量的意义。

难点:能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的不同特征。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骗人的平均数

教学活动一:师[课件演示]考考你:某次数学考试,婷婷得到78分。全班共30人,其他同学的成绩为1个100分,4个90分,22个80分,以及1个2分和1个10分。婷婷计算出全班的平均分为77分,所以婷婷告诉妈妈说,自己这次成绩在班上处于“中上水平”。

问题:婷婷的说法合理吗为什么

生(思考后)回答:合理。

师:请想一想,为什么合理?

生:因为婷婷的成绩78分高于全班的平均分77分。

师:引导:在班上30名学生中,少于78分的有多少?

生:有两个,1个2分和1个10分。

⑴将学生成绩按从高到底的顺序排列,30名学生中处于中间位置的是什么位置处于中间位置的学生考试分数是多少分假如要你要给他的考试分数(数据)命名,你会如何命名并给它下定义

⑵30名学生的考试分数中,哪一个分数出现的次数最多。假如要你给这个出现次数最多的分数命名,你又如何命名并给它下定义生:情绪非常兴奋,思维非常活跃。按老师要求进行排序、探究、讨论、解决上述三个问题。

师:巡视课堂,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探究活动之中,与学生一起研究、讨论并指导部分学生的学习。

师:通过将30名学生成绩从低分到高分排序,处于中间位置的是什么位置?生:处于中间位置的是15、16。

师:位置在15、16的学生的考试分数是多少?

生:都是80分。

师: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你如何命名?

生:可命名为:中位数。

师:怎样定义中位数?

生: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是众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把处在中间的一个数(或两个数的平均数)叫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师:为什么要补充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生:因为数据个数可能是偶数

师:在学生的考试分数中,哪一个分数出现的次数最多你又如何给这个分数命名

生:80分出现的次数最多,可命名为众数。

师:怎样定义众数?

生: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是众数。

2.理性解读──认识本质特征

教学活动三:(分小组活动)

师:请同学们在反思活动二的基础上仔细阅读课本中对中位数、众数的定义,并将定义中的关键词找出来,指出定义的本质特征。解决下面问题[课件演示]:

⑴理解中位数概念:

①中位数的意义是什么?

②定义中为什么要分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和偶数?

③求中位数:首先应该做什么工作然后做什么特殊情况如何处理⑵解读众数概念:

①众数的意义是什么?

②求众数要注意观察什么?

生:细读、思考、找出定义中的关键词并与同组同学讨论交流。

师:抽查活动结果,并要求每个学习小组选代表汇报本组学习结果。

组1:我们对中位数概念的理解是:

生1:①中位数的意义是:一组数据按顺序排列后中间位置上的数值。

生2:补充:强调顺序、位置关系。

生3:任何一组数据的个数有奇数个和偶数个两种可能。

生4:求中位数,首先是将数据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排序,然后确定数据个数的奇偶性;当数据个数是奇数个时,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当数据个数是偶数个时,求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

组2:众数概念的理解是:

生1:众数的意义是: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是众数。

生2:补充:众数只和一个数据出现的次数有关,与位置无关。

三、巩固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1.运用新知──树立学习信心

练习[课件演示]:求下列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⑴12223

中位数与众数优秀教案

中位数与众数 【教学目标】 1.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2.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3.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量表示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教学重点】 认识并会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教学难点】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区别。 【教学方法】 教法与学法:自学引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观看幻灯片并思考以下问题: 1.经理所说的公司的平均月薪2000元是否欺骗了阿冲?为什么? 2.平均数真能客观反映工人的真实工资水平吗?为什么? 3.你认为用哪个数据表示该公司员工收入的“平均水平”更合适?(各小组讨论交流,互换观点想法。) (三)出示目标,明了内容。 (四)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五)探究新知(一): 预习“议一议”与“做一做”之间的内容,并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中位数,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2.什么是众数?如何找一组数据的众数? 3.自学检测: 80 90 80 70 80 91 80 73这组数据的众数是()。 60 50 40 45 55 61 58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1 2 4 6 10 10 11 12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请把你疑惑的地方做上记号。 中位数定义:一般地,n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众数的定义: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4.注意: (1)中位数,顾名思义,就是位置处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或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求中位数要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序时,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都可以。 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一组数据中的原数据,而不是相应的次数。 一组数据中的众数是不唯一的,可能有一个、几个,也可能一个也没有。 当数据个数为奇数时,中位数是这组数据中的一个数据;但当数据个数为偶数时,其中位数是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它不一定是这组数据中的某个数据。 (六)探究新知(二): 预习第二个“议一议”至习题之间的内容,并回答下列问题: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相同点: 都是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都可用来反映数据的一般水平;都可用来作为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的代表。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教学目标 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和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数据的整理与分析、计算,体会统计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互相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 教学重点 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和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教学难点 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 教师讲解: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人们又经常要求一些信息“用数据说话”,所以对数据做出恰当的分析是很重要的.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些叙述:“小明在班上是中等个儿”,“男鞋26码的占多数”等等.这些说法的含义是什么?人们是怎样作出判断的?在数学上能用平均数来描述它们吗?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数据的代表以及如何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判断,一组数据的代表,除了我们已经学习过的平均数外,常用的还有中位数和众数. 二、探究新知 1.平均数 教师讲解教材第140页问题1:根据中央电视台2011年10月20日19时30分预报,我国大陆各直辖市和省会城市21日的最髙气温(°C)如下表所示,如果只要求你用一个数据来表示这31个城市的气温,你可能会用这31个城市的最高气温的平均数来表示. 学生计算出平均约21°C. 2.中位数 教师讲解:有时,用平均数并不能表示一组数据的实质,请看下例,某中学由6名师生组成一个排球队,他们的年龄分别为15岁、15岁、16岁、24岁、40岁、52岁. 这个队的平均年龄为27岁,但这个队由师生组成的排球队,年龄差异大,6个人的年龄与27岁的差异都比较大,以平均数为年龄的代表值代表性不强.如果6个人都是27岁,他们的平均年龄也是27岁,则他们在比赛中显然占有年龄优势. 这个问题说明,虽然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较好代表值,但当数据中有极端值(异常值)

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设计3篇 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设计篇1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主要内容 本节课“中位数和众数”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的第三课时。 2.教材编写特点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理解并会求平均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在生活实例中体会中位数、众数这两个统计量的实际意义,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使学生认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特点,根据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 3.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 本节课的数学核心思想是学生通过生活中大量的实例,认识、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统计中的实际意义,根据实际需要,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并能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

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数学思考:通过实际背景,初步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差别。 (3)解决问题:能结合具体情况选择利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4)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的科学态度,深刻体会现实世界离不开数学,同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求法。 教学难点:对统计数据需从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 三、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包括知识技能,也包括方法)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理解并会求平均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理解平均数及其含义,能正确地求出平均数,对中位数、众数这两个统计量的实际意义,只有朦胧的认识,生活中有运用,但没有被明确提出过。 2.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该内容的经验 对中位数、众数这两个统计量的实际意义,只有朦胧的认识,生活中有运用,但学生明确运用较少,没有被明确提出过。学生该部分知识缺少生活经验。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总19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篇一: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2.根据具体的问题,能正确选择运用平均数、中位数或众数。 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2.教学难点:能正确选择运用平均数、中位数或众数。 三、教学活动 (一)基础训练 1.口算下列各题 128+9234+48800+750396÷12850÷457÷2 2.只列式不计算 (二)创设情景,谈话引入 1.师生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这么小就充满爱心,要为祖国献爱心,那你们长大后想当什么呢?学生自主回答,说出自己的志愿,老师及时给与评价。

师:看来你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为了实现你们的理想,一定要从小做起加倍努力呀!老师想问你们一个问题,假如你现在刚刚大学毕业,在找工作时你应该关注什么? 生:关注公司的实力。 生:关注公司的工作环境。 生:我比较关注我的工资是多少? 师:是啊,工资的确是人们比较关注的一个条件,很多人在找工作时都要考虑这个问题。我的一位好朋友张明在求职的过程中就遇到了这方面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2.出示招聘启示,指名读出。 招聘启示 本商场由于扩大规模,现招聘工作人员若干,月平均工资1000元,有意者请到经理处面谈。 多又惠超市 20xx年4月20日 师:从招聘启事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月平均工资有1000元。 师:是啊!张明认为月平均工资1000元,待遇不错,于是来到这家公司。一个月后他拿到了650元的工资,觉得十分不满,他的工资水平远远低于1000元, 于是找到了经理。经理拿出了该公司工作人员月工资表,并再三强调月平均工资没有错,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呢?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中位数和众数》 邹巍巍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中位数和众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第一节第三课时的内容。本节课在学生学习了平均数以后,通过情境创设,使学生发现平均数已经不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引入了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使学生扩展统计量,对本章最后一节统计量的选择与应用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数学思考:了解利用数据可以进行统计推断,发展建立数据分析观念。 问题解决: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情感与态度:通过让学生自己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勇于创新,养成认真勤奋、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概念,运用这两个统计量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处理;

教学难点:区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并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分析、评判。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一上课我便和学生交流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话题,从而引出我的同学侯彬彬毕业后到处找工作,有一天,他在报纸上看到了一条招聘启示:(课件出示) 招聘启事 本公司高薪诚聘技术员一人, 平均月薪2000元,有意者请来公司面试。 科技公司人事部 2016年4月28日刘波认为月平均工资2000元,待遇不错,于是来到这家公司面试,很快被公司聘用了。他很努力的工作了一个月后,发现他的月工资只有1300元。于是他找到了经理,提出质疑:“你欺骗了我,招聘启事中的说好的平均月工资2000元呢?”经理拿出了该公司工作人员的月工资表,并再三强调月平均工资2000元没有错, 探究一 (1)该公司员工的月平均工资是多少?经理是否欺骗了小王? (2)平均月工资能否客观地反映员工的实际收入? (3)你们认为用哪个数据反映大多数公司员工的实际收入比较合适?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20.1.2中位数和众数 优秀教案

20.1.2 中位数和众数(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中位数,能够准确确定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并能说出其代表意义; (2)知道什么是众数,准确确定出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能提出其代表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际问题情境的探究,形成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感知其代表数据的意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以积极情感态度投入到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去,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和处理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所代表数据的意义。 【教学难点】 能否准确描述出具体问题,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 【教学方法】 自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过渡】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平均数的计算及其所能代表的实际意义,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这个简单的问题,看谁能回答的又快又准。 用两种方法计算下列数据的平均数: 30,33,57,57,40,33,30. (学生回答) 【过渡】大家回答的都很正确,这是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加权平均数,它代表了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但是,它是否在任何情况下都适合代表一组数据呢?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 二、新课教学 1.中位数 【过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关于平均的话语,比如说我们的课本中的这个问题,

某公司员工月收入的资料,大家能计算出它的平均数吗? (学生回答) 【过渡】从平均数看,这个公司员工的平均收入在6276元,但是结合表中的数据,我们发现, 只有3名员工的工资是在这个平均值之上的,那这个平均值代表这个公司全体员工月收入水平,你认为合适吗? (学生回答) 【过渡】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更合理的反映员工月收入平均水平? (学生讨论回答) 根据实际情况,我们使用这样一个数值:一半人月工资高于该数值,另一半人月工资低于该数值, 才能合适的表示平均水平。如何才能得到这样的数值呢? 【过渡】在这里,我们引入这样一个概念:中位数。 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称处于中间位 置的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称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过渡】现在,大家动手计算一下上表数据中的中位数吧。 【过渡】我们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将这些数据排列,然后找到处于这些数据中间的数据,即为 3400,这个数就是我们所求的中位数。 【过渡】结合数据,我们发现,有一半员工的收入大于3400元,有一半员工的收入小于3400元, 能够合理的反映员工的平均收入。 【过渡】对于数据中有极端情况出现下,我们一般采用中位数代表反映该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过渡】根据中位数的定义,大家总结一下该如何确定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吧。 第1步:排序,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 第2步:确定是奇数个数据或偶数个数据。 第3步:如果是奇数个数据,中间的数据就是中位数;如果是偶数个数据,中位数是中间两个数 据的平均数。 【过渡】从中位数的定义及确定方法中我们知道,正确的确定中间位置的数是关键。若只有几个 数,那么很好确定。若一组数据的个数为n ,你知道中间位置的数如何确定吗? 【过渡】同样的,需要分奇数与偶数来进行分析。 (1)n 为偶数时,中间位置是第2 n ,12n +个。 (2)n 为奇数时,中间位置是第 1 2n +个。

最新修订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20.1.2第1课时《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20.1.2 中位数和众数 第1课时中位数和众数 1.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重点) 2.会在实际问题中求中位数和众数,并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难点) 一、情境导入 运动会男子50m步枪三姿射击决赛.甲、乙两位运动员10次射击的成绩如下表(单位:环): 第1 次第 2 次 第 3 次 第 4 次 第 5 次 第 6 次 第 7 次 第 8 次 第 9 次 第 1 次 甲 9. 41 0. 4 9. 3 1 0. 4 9. 5 1 0. 1 9. 9 9. 4 1 乙 9. 41 0. 1 1 0. 4 8. 4 8. 7 9. 9 9. 9 8. 8 7. 8 1 0. 1 由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当第9次射击后,甲以5环的优势遥遥领先于乙.但由于第10次射击,意外地未能击中靶子,最终乙以总分第一获得该项目的第一名.你认为用10次射击的平均数来表示甲射击成绩的实际水平合适吗?如果你认为不合适.那么应该怎样评价甲射击的实际水平? 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除了用平均数反映以外,还可以用中位数、众数来反映.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中位数 【类型一】 直接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我市某一周的最高气温(单位:℃)分别为25,27,27,26,28,28,28.则这组数 据的中位数是( ) A .28 B .27 C .26 D .25 解析:首先把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25、26、27、27、28、28、28,则中位数是27.故选B. 方法总结: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重新排列后,最中间的那个数(或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类型二】 根据统计表求中位数 某班组织了一次读书活动,统计了10名同学在一周内的读书时间,他们一周内的 读书时间累计如下表,则这10名同学一周内累计的读书时间的中位数是( ) 一周内累计的读书时间 (小时) 5 8 10 14 人数(个) 1 4 3 2 A.8 B .7 C .9 D .10 解析:∵共有10名同学,∴第5名和第6名同学的读书时间的平均数为中位数,则中位数为8+102 =9.故选C. 方法总结:将一组数据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这组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类型三】 在两种不同的统计图中求中位数 某单位若干名职工参加普法知识竞赛,将成绩制成如图所示的扇形统计图和条形 统计图,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这些职工成绩的中位数和平均数分别是( )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20.1.2 中位数和众数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认识中位数和众数,并会求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和中位数。 2、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作用。它们也是数据代表,可以反映一定的数据信息,帮助人们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并做出决策。 3、会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 1、重点:认识中位数、众数这两种数据代表 2、难点: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教材P143的例4的意图 (1)、这个问题的研究对象是一个样本,主要是反映了统计学中常用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数据较多的研究对象,我们可以考察总体中的一个样本,然后由样本的研究结论去估计总体的情况。 (2)、这个例题另一个意图是交待了当数据个数为偶数时,中位数的求法和解题步骤。(因为在前面有介绍中位数求法,这里不再重述) (3)、问题2显然反映学习中位数的意义:它可以估计一个数据占总体的相对位置,说明中位数是统计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数据代表。 (4)、这个例题再一次体现了统计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所以应鼓励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

2、教材P145例5的意图 (1)、通过例5应使学生明白通常对待销售问题我们要研究的是众数,它代表该型号的产品销售最好,以便给商家合理的建议。 (2)、例5也交待了众数的求法和解题步骤(由于求法在前面已介绍,这里不再重述) (3)、例5也反映了众数是数据代表的一种。 课堂引入 严格的讲教材本节课没有引入的问题,而是在复习和延伸中位数的定义过程中拉开序幕的,本人很同意这种处理方式,教师可以一句话引入新课:前面已经和同学们研究过了平均数的这个数据代表。它在分析数据过程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今天我们来共同研究和认识数据代表中的新成员——中位数和众数,看看它们在分析数据过程中又起到怎样的作用。 例习题的分析 教材P144例4,从所给的数据可以看到并没有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因此,首先应将数据重新排列,通过观察会发现共有12个数据,偶数个可以取中间的两个数据146、148,求其平均值,便可得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教材P145例5,由表中第二行可以查到23.5号鞋的频数最大,因此这组数据的众数可以得到,所提的建议应围绕利于商家获得较大利润提出。 随堂练习

中位数与众数教案

20.1.2中位数和众数(1)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中位数、众数. 2.内容解析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三个数据代表,是帮助学生用数据说理的依据.本节内容是继《平均数》之后的进一步学习,当一组数据中有个别数据明显偏大或偏小时,或者一组数据中某个数据出现的频数比较大时,用中位数或众数来代表该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能就比平均数更合适.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在实际问题情境中体会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并且能在统计分析中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用中位数和众数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1)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会用中位数和众数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3)体会中位数、众数在估计数据集中趋势中的作用,体会平均数的特点和局限性. 2.目标解析 目标(1)要求让学生在实际问题情境下体会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并能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目标(2)要求学生面对包含极端数据情况时,能选择中位数或众数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解释其实际意义. 目标(3)要求学生通过具体实例体会平均数的特点和局限性,体会中位数和众数在某些情况下作为数据代表的合理性.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在学习了加权平均数后,学生对平均数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知道用平均数可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会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水平.另一方面,对平均数的特点和局限性认识不足导致出现任何情况下都用平均数描述数据水平的倾向.学生会算中位数和众数,但难以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统计意义,难以体会用中位数、众数描述数据集中趋势必要性与合理性.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统计意义,体会它们也是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常用统计量.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平均数的误导. 引言:作为描述数据平均水平的统计量,平均数广泛应用于生活实际中,例如我们经常听到诸如“居民人均年收入”、“人均住房面积”、“人均拥有绿地面积”等术语.但如果我们不了解平均数的特点,数据分析得到的结论就会出现偏差. 问题1 表20-5是某公司的员工月收入的资料. 表20-5 (2)如果用平均数反映公司全体员工月收入水平,你认为合适吗?为什么?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标题: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2.能够计算给定数据集的中位数和众数。 3.掌握使用统计软件或计算器计算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计算器、计算机及相关统计软件。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电脑或纸笔等。 三、教学过程: 1.引入(5分钟) 教师简单介绍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并与学生分享实际生活中相关的例子,如人口普查、商品价格等。 2.概念讲解(10分钟) 教师详细讲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 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进行排序后,处于中间位置的数称为中位数。当数据个数为奇数时,中位数是唯一确定的;当数据个数为偶数时,中位数是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 * 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称为众数。 3.计算方法示例(15分钟) 教师通过示范计算给定数据集的中位数和众数:

* 中位数计算:以一组奇数个数据为例,逐步演示排序、确定 中位数的步骤。同时,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特殊情况:当数据个数为偶数时,中位数为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 * 众数计算:给定一组数据,计算每个数出现的次数,确定出 现次数最多的数即为众数。如果存在多个众数,教师解释该数据集为多众数的情况。 4.练习与讨论(20分钟) 让学生自行计算所给数据集的中位数和众数,并与同桌讨论答案。教师在过程中鼓励学生提问,并解答他们的疑惑。 5.统计软件/计算器的应用(15分钟) 介绍统计软件或计算器的使用,展示如何使用它们计算中位数和众数。教师示范使用软件/计算器操作,学生跟随操作。同时,教师提醒学生不要忽略对结果的验证。 6.拓展应用(15分钟) 提供一个拓展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此问题。例如,给定一组学生的考试成绩,让学生计算中位数和众数,从而分析班级整体的表现。 7.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与学生一起回顾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联系,并强调实际应用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教案主题:中位数和众数教学 教学目标: 1.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其在统计学中的作用。 2. 能够计算给定数据集的中位数和众数。 3. 能够分析数据集中的中位数和众数对数据集的意义和影响。 教学准备: 1. 白板、黑板或投影仪。 2. 数学数据集示例。 3. 学生练习、问题和习题。 教学步骤: 引入活动: 1. 引发学生对中位数和众数的兴趣,可以通过提问“你们知道 中位数和众数是什么吗?它们在什么情况下会被使用?”来激 发学生思考。 介绍中位数: 2. 清晰地解释中位数的概念:“中位数是一组数据中的中间值,即将数据按升序排列后,处于中间位置的数。” 3. 通过示例展示如何计算中位数,解释步骤和方法。 例子:给定一组数据 {3, 5, 2, 9, 7},计算中位数。 步骤:首先将数据排序为 {2, 3, 5, 7, 9},然后找到中间位置,

也就是第三个位置,中位数为5。 练习:让学生自己计算一组给定数据的中位数。 介绍众数: 4. 清晰地解释众数的概念:“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数值。” 5. 通过示例展示如何计算众数,解释步骤和方法。 例子:给定一组数据 {3, 5, 2, 9, 7, 5, 3, 7, 7},计算众数。 步骤:统计每个数值的频率,找到出现频率最高的数值,即为众数。 练习:让学生自己计算一组给定数据的众数。 应用中位数和众数: 6. 引导学生思考中位数和众数对数据集的意义和影响。例如,中位数可以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而众数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最常出现的数值。 练习和评估: 7. 提供给学生一些练习题,让他们独立或合作完成,帮助他们巩固对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8. 对学生的练习进行评估,包括对他们的计算准确性以及对中位数和众数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能力的评价。 总结: 9. 简要总结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强调它们

2023年中位数与众数教案

2023年中位数与众数教案第一篇:中位数与众数教案 中位数与众数 一.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目标: a.驾驭中位数、众数等数据代表的概念。 b.能根据所给信息求出相应的数据代表。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异。 c.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一组数据做出自己的推断。 (2)实力培育目标:培育学生统计数据应从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的实力。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通过实例引入,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唤起学生学数学的爱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驾驭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及这两个概念的简洁运用。难点:a.区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异。 b.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评判。 三、学法与教法:

根据教材内容和8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准备接受“以问题为中心〞的探讨觉察法:即课堂上,老师或学生提出适当的数学问题,通过学生与学生〔或老师〕之间互相探讨,互相学习,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觉察规律,建立概念,逐步完善学生对数据处理的认知结构。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上节课,我们介绍了平均数的相关概念,今日,我们讲解着引入两个新的概念:中位数:将一组数据大小依次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2、例题剖析:〔1〕、找出各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 16 48 20 40 50 40 怎么找中位数?拿到这组数据后,我们应先做什么?按依次排列数据:〔大到小,小到大均可〕 40 40 48 50 你能找出中位数和众数了吗? 〔2〕52 60 48 55 71 60 60 58 这组数据的中间的数有两个,58和60,那么中位数要找这两个数的平均数。这回知道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什么吗?59〔3〕试一试求出下面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10 15 18 25 32 34 48 50 中位数:28.5 众数:没有众数。个数都是一个,没有出现次

中位数和众数的教案

中位数和众数的教案 教案标题:探索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与计算方法 教案目标: 1.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2. 学会计算给定数据集的中位数和众数; 3. 掌握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1. 中位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2. 众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教学难点: 1. 培养学生对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的理解; 2. 引导学生能够熟练计算给定数据集的中位数和众数; 3. 帮助学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教案、投影仪、计算器、白板、黑板笔等; 2. 学生准备:学习用书、笔记本、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利用一个生活实例引入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例如:班级同学的身高数据,让学生思考如何找出身高的中位数和众数。 二、概念讲解与示例演示(15分钟) 1. 教师通过投影仪或黑板,以图表或数据表格的形式介绍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

和计算方法; 2. 通过多个实例演示,让学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过程。 三、中位数的计算与应用(20分钟) 1. 教师给出一组数据,引导学生按照计算中位数的步骤进行操作; 2. 学生独立计算并核对答案; 3. 教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中位数的概念解决问题。 四、众数的计算与应用(20分钟) 1. 教师给出一组数据,引导学生按照计算众数的步骤进行操作; 2. 学生独立计算并核对答案; 3. 教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众数的概念解决问题。 五、综合练习与拓展(15分钟) 1. 学生进行一些综合练习,巩固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方法; 2. 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将中位数和众数应用于更复杂的实际问题。 六、总结与讲评(10分钟) 1. 教师对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进行总结; 2. 学生提问和讨论,教师解答疑惑。 教学延伸: 1. 学生可以尝试使用计算软件或在线工具计算中位数和众数; 2. 学生可以自主收集一些实际数据,进行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和分析。教学评估: 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2. 教师布置练习作业,检查学生对中位数和众数的掌握情况;

人教版初二数学下册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20.1.2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巩固平均数,认识中位数和众数,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作用. 3.会根据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并做出简单判断. [教学重点] 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教学难点] 会根据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并做出简单判断. [教学过程] 活动1 小品表演,引入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公司员工小王与部门经理关于年薪的争吵,引出平均数易受极端值的影响,不能较好地反应普遍情况,从而引出学习中位数和众数的必要性. 活动2 自主学习,归纳新知 【设计意图】:通过设问引导,让学生自己在解决问题的同时,逐步体会发现新知,从而归纳出本节课所要掌握的知识点. 活动3 动手实践,体会所学 【设计意图】:通过比赛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统计出各组成员的年龄,并计算出平均数和找出中位数、众数,让所学知识得到有效应用. 活动4 当堂检测,巩固所学 【设计意图】:通过检测,使学生掌握求中位数、众数的方法. 活动5 总结归纳,形成体系 【设计意图】:试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归纳和总结.会对知识进行提炼,体会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将感性的认识深化为理性的认识,引导学生自主总结,畅谈所得,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总结所学知识,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总结中提升自己.附录(小品表演台词) 主持人:大学毕业生小王进入某公司一年,工作一直都勤勤恳恳,但昨天领完年薪后,怒火冲天.这不,今天一大早,就去找部门经理去理论了. 小王:经理,您欺骗了我整整一年? 部门经理:此话怎讲? 小王:去年面试时,您跟我说公司一年的平均年薪8万元,但我的年薪才4万元.这差距未免也太大了吧? 部门经理:我确实没有骗你,不信你看我们公司的工资表,你计算一下一年的平均年薪是不是8万? 主持人:小王拿着计算器,算出的结果果真是8万。这时候,小王一下子给蒙住了,一直想不通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差距,请大家动动脑筋帮帮忙小王解决一下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

初三数学众数与中位数教案

初三数学众数与中位数教案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 2.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2.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本节课对众数、中位数的比较,精辟的分析、形象的讲解,不断揭示数学中美的因素,也渗透了一组数据对称的数学美.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求一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 2.教学难点: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3.教学疑点:学生容易把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的次数当做众数.应通过对众数概念的剖析,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众数的概念. 4.解决办法:(1)众数由所给数据可直接求出.(2)求中位数时,首先要先排序(从小到大),然后计算中位数的序号,分数据为奇数个与偶数个两种来求.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教师提出问题:1.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2.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趋势.3.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吗?(学生回答,教师纠偏后引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另两个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众数和中位数. 这样引入新课,能使学生的心理活动指和和注意力集中于特定的教学内容,尽快进入课堂学习状态. (二)整体感知 平均数、众数及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但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众数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的频数的考察,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其众数往往是我们关心的一种统计量,中位数则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变动对它的中位数没有影响.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它来描述其集中趋势. (三)教学过程 (用幻灯片出示引入例)请同学们看下面问题: 一家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女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 鞋的尺码 (单位:厘米) 22 22.5 23 23.5 24 24.5 25 销售量 (单位:双)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6.2《中位数与众数》(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6.2《中位数与众数》(教案) 6.2中位数与众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区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正确评判。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区分刻画“平均水平”的三个数据代表,让学生获得一定的评判能力,进一步发展其数学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将知识的学习放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通过数据分析与处理,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教学难点: 利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内容: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们经常要求一些信息“用数据说话”,所以对数据作出恰当的评判是很重要的。下面请看一例: 某次数学考试,小英得了78分。全班共32人,其他同学的成绩为1个100分,4个90分,22个80分,2个62分,1个30分,1个25分。 小英计算出全班的平均分为77.4分,所以小英告诉妈妈说,自己这次数学成绩在班上处于“中上水平”。小英对妈妈说的情况属实吗?你对此有何看法?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作出评判: 平均数是我们常用的一个数据代表,但是在这里,利用平均数把倒数第五的成绩说成处于班级的“中上水平”显然是不属实的。原因是全班的平均分受到了两个极端数据30分和25分的影响,利用平均数反应问题就出现了偏差。 怎样说明这个问题呢?我们需要学习新的数据代表—中位数与众数。 二:合作探究 1.引例探究 经理说:我公司员工收入很高,月平均工资为2700元。 职员C说:我的工资是1900元,在公司算中等收入。 职员D说:我们好几个人工资都是1800元。 一位应聘者心里在琢磨:这个公司员工收入到底怎样呢? 你怎样看待该公司员工的收入?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教师对表现积极的学生予以鼓励。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点拨: 上述问题中,经理、职员C、职员D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该公司的收入情况: (1)月平均工资2700元,指所有员工工资的平均数是2700元,但只有正副经理的工资比平均工资高,是他两人的工资把平均工资“拉”高了。

《中位数与众数》教案 (公开课)2022年1

2.中位数与众数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根底:经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能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活动经验根底:学生在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学习活动中,解决了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到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获得了从事统计活动所必须的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初步形成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多角度地认识“平均水平〞,能根据所给的信息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在具体情境中,能搞清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区别,并会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问题作出自己的正确评判;进一步开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达成有关的情感态度目标。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 知识与技能: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区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正确评判。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区分刻画“平均水平〞的三个数据代表,让学生获得一定的评判能力,进一步开展其数学应用能力。 3. 情感与态度:将知识的学习放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通过数据分析与处理,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合作探究;第三环节:运用提高;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内容: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们经常要求一些信息“用数据说话〞,所以对数据作出恰当的评判是很重要的。下面请看一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